📖 ZKIZ Archives


企業轉型 何者該變或不變

2011-11-28  TCW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吉仁 (以下簡稱李):國內許多企業面臨轉型與成長的問題,其中最核心挑戰在於:如何改變既有的事業組合,又如何掌握轉型的節奏;前者考驗轉型方向的變與不變, 後者則攸關轉型速度的快與慢。飛利浦在過去十五年裡,在兩任執行長掌舵下,進行大規模的企業瘦身、非核心部門的裁撤、甚至改變企業與品牌的定位。是否能就 飛利浦的轉型經驗,跟我們分享如何驅動企業轉型、如何剝離舊事業,建構新能力。

首先,企業轉型有因成長衰退、也有因機會驅動。請問飛利浦在一九九○年中期轉型的動機何在?

當企業面臨改革,如何判斷各事業體去留?

台灣飛利浦總經理柏健生(以下簡稱柏):兩個部分都有。真正轉變是,前兩任的執行長彭世創(Cor Boonstra)開始,一九九六年,飛利浦的營運狀況非常不好,彭世創從外部進來,當時決定退出(divest)的事業,大大小小有九十七個,譬如說寶 麗金唱片是其中一個,這個時期,飛利浦承認組織改造是為存活,要讓財務健全。

但二○○○年,變革的方向有點不太一樣。當時,開始進入網際網路泡沫。上游半導體產業循環非常明顯,幾個大的循環,一個景氣好起來,整個產業(出貨金額) 大概成長四○%,然後一下來又變成負一○%。過去它邊際利潤好,但利潤下降時,飛利浦便決定,(策略要轉為)維持「財務可預測性」,要遠離產業循環太明顯 的產業,就是半導體跟電子零組件。

如果考量股東結構跟想法:不同事業體的股東需求一樣嗎?把錢放在醫療事業的股東,想要的是可預測的穩健事業,願把錢放在今年可能大賺但明年可能沒有的半導 體上?

第二個考量點則是來自於內部DNA。退出半導體跟零組件不是代表這產業不行,而是內部DNA不合。例如健康醫療、照明與生活風格面對的都是終端消費者,需 要靠品牌,但半導體與電子零組件不是,它是企業對企業的市場。二○○○年之後的變革比較多是在這裡。

李:換句話說,飛利浦發展到這時,原本垂直整合的布局,內部管理成本在增加,垂直整合的效能,過去是有利的,但現在沒辦法管理;因為如果是垂直整合,一定 會同時碰到B2B(企業對企業)跟B2C(企業對消費者),而你們最後選擇面對終端消費者?

柏:我們還是有很多事業最終客戶是企業。應說當時飛利浦發展垂直整合時,很多產品關鍵零組件很重要,如電視,它在產業往電漿、或液晶電視發展尚不明確時, 飛利浦投資了電漿,那時我們必須要掌握這個技術,但此時,我們在消費產品上重視的是「解決方案」。以照明為例,整合控制系統比關鍵零組件就來得重要。

欲往新事業移動,組織結構如何因應改變?

李:這樣看來,飛利浦的轉型其實多且廣。首先,是由過去的垂直整合架構,走向解決方案的提供,同時重視的創新方向也不一樣了。面對這樣的轉變,企業內部如 何形成共識的呢?是由領導人把它綱舉目張的講清楚,還是經過一番部門角力後的結果?如何能夠以較低的阻力往新方向移動呢?

柏:飛利浦的組織,這十幾年下來,來回變了非常多次。最初是一百多個國家自己做自己的決定,接下來,看到產品跟國家中間有矩陣型組織,代表國家決策的權力 須與事業群(business group)共享,國家的決策權慢慢被收回去。

李:你是說,當CEO有意往那方向驅動時,他的方法就是,把組織權力慢慢朝他要去的方向傾斜,讓負責產品的領導力增加,國家權力減少?

柏:現在又變了,我們把全世界市場分成十七個,叫事業群(business combination)或國家群聚(country cluster),以消費者需求相似度、文化等區分全球市場,決策權也放在這裡。

再回來剛剛提到的變革過程, 因一九九六年到二○一○年,我們要解決財務問題,要的是效率,所以它從一百多個決策單位整合,但當過度集中後,就會忽略市場需求,可是你的策略是要提供客 戶整合解決方案的,這時就變成國家群聚。

李:我們也看到飛利浦在變革過程中,在北美裁掉很多人,消費性電子部門規模變小,加上內部整併,變到消費生活形態,事業組合的轉換,這部分恐怕是最棘手 的。

因轉型影響營運,如何處理投資方的壓力?

柏:當時也做了消費性電子跟小家電部門合併。這當然會涉及職位改變,簡單講,原來有兩個執行長,但未來只能有一個;還有另一個困難,可以想見,當你要把 (占營業額)三分之一的事業切割掉(編按:飛利浦切割掉電子零組件和半導體事業占總體營收比),從「營收至上(top line driven)」的事業邏輯,變以利潤為導向。

李:要轉型,你一定要先蹲再後跳,蹲下來這件事情是困難的,就是你敢不敢去承擔銷售額下降的後果。那時如何處理投資方來的壓力呢?

柏:其實飛利浦在轉型時,由於事業組合變健康了,所以它的EPS是往上的。

李:(笑)但剛轉換那幾年, EPS也不會拉得太快,銷售額卻掉得比較快。

柏:其實從現金流角度來看,因你發股利要錢嘛。賣出的事業大概(帶入)兩百億歐元左右,當然還有現金流出,(買新事業)大概花了一百二十歐元左右(編 按:○六年後,飛利浦展開四十餘個戰略性購併)。當你有子彈,短期在蹲的時候,還是有錢可以發股利。

李:就是賣出一定要多於買進,用多出來的去支持業務下降而出現的獲利減少,所以你就蹲得下來,大家知道你在做改變,先把股東安撫下來。奇異公司在二○○一 年開始的轉型,也是一樣的邏輯。

管理精華

轉型成長是國內企業眼前共同的經營挑戰;飛利浦歷經十五年的轉型經驗,可以提供我們不少省思空間。首先,轉型的策略方向要明確,方能逐步汰舊立新,不能取 捨,無法轉型;其次,事業組合的轉換,必須面對營收與獲利結構的變動,經營者要有「先蹲後跳」的準備,蹲的時候要得到攸關利益者的支持,財務資源的動態平 衡至為重要;最後,有意義的轉型在於發展出新的能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跳躍起來。

【延伸閱讀】飛利浦成功變身的組織改革學

說明:荷蘭皇家飛利浦電子公司,歷史已有120年,它是歐洲排行第一的電子巨人,以真空管與DVD等發明聞名於世。然而,1990年代,CNN與《財 星》(Fortune)等西方財經媒體批評它的多角化缺乏策略與財務紀律,1996年出現嚴重虧損,終於展開激烈的組織改革。

變革歷經15年這場變革從1996年前任CEO彭世創上台開始,到前任CEO柯慈雷(Gerard Kleisterlee)共花費15年時間,將飛利浦從高度垂直整合的消費電子廠商,改造為以品牌概念為核心,用水平方式延伸跨足醫療保健、照明與優質生 活三大事業體的企業。

品牌價值增加1倍轉型成效如何?飛利浦集團的營收排名,在2005年《富比世》雜誌排名是全球第145,但2010年後已落在231名。然而,雖然營收減 少,品牌價值卻上升。2010年,依據Interbrand的評估,飛利浦的全球品牌價值為全球第42名,約87億美元, 與2004年相較,品牌價值成長增加1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