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韓春雨實驗事件發酵 打口水仗不如用論文說話

11日,13位中國科學家發表實名聲明,稱他們無法重複韓春雨的實驗結果。

事件最初緣起於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團隊在《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稱格氏嗜鹽堿桿菌中的蛋白質NgAgo具有核酸內切酶活性,能夠被利用到基因編輯中,成為一種DNA引導的基因組編輯工具。這樣一個發現很快被媒體稱作“諾獎級”的科學發現。

但在此後的三個多月時間里,過多科學家紛紛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的實驗結果。在受到此質疑下,最初發表論文的《自然·生物技術》聲明稱,將對韓春雨論文展開調查。與此同時,韓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也在今年8月份表示,將在一個月左右時間後采取適當形式公開驗證結果,並有權威第三方作證。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聯系到其中的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員。盡管他的課題組實驗也無法得到陽性的結果,不過李勁松仍然十分謹慎,他表示:“韓春雨事件我們還是主張以科學的態度來解決,他說再過一兩周會有相關信息公布,我們還是等他的回複,等第三方的調查,希望能夠盡快有結果。”

大多數人已經放棄

據李勁松介紹,他的課題組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實驗:一個是在Oct4-EGFP的小鼠受精卵中進行NgAgomRNA和gDNA的註射,嘗試了不同的濃度組合,在囊胚的時候也有看到不亮或者發光很弱的情況,但是測序發現序列並沒有突變;另一個是在細胞水平,我們最初是在Oct4-EGFP的單倍體細胞共轉NgAgo和gDNA載體,分選雙陽性的細胞直接測序或者培養後測序,均沒有突變。

“我們開始懷疑NgAgo的表達窗口比較窄,就改造載體建立了穩定表達Ago的細胞系,依然沒有突變。後面我們就完全按照NBT(《自然·生物技術》)文章里的實驗,在293T細胞中打靶hDYRK1基因,gDNA的長度位置都和文章一樣,還是沒有能突變。”李勁松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此次發表聲明的13名科研人員包括,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魏文勝,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孫育傑,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熊敬維,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皓毅、李偉,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曉群,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勁松,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輝,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吳強,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李大力,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黃誌偉,溫州醫科大學教授谷峰。

這些科學家認為,韓春雨應該公開所有原始數據,韓春雨所在河北科技大學及其他相關單位,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應該啟動學術調查。

不過迄今為止,相關方面都沒有公布調查結果。不過韓春雨本人仍表示,他向《自然·生物技術》亞太通訊員DavidCyranoski提供了一份5人的名單,並稱這5人是能夠重複其實驗結果的科學家。

證明還需時間?

雖然記者沒有直接聯系到韓春雨本人,但是兩個月前,記者曾經了解到中科院上海神經所研究院有實驗室依然在試圖重複韓春雨的實驗,並即將在近期公布實驗結果。當時接近該實驗室的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同事的實驗室里韓春雨的實驗已經被再次證明,確定無誤。很多人不願意相信,等我們的文章正式發表吧,不會超過兩個月。只有科學的論文才具有說服力。”

這位知情人士還對記者表示:“根本沒有人給《自然·生物技術》雜誌寫過完整的質疑報告,包括實驗細節,這是非常可笑的。而且該雜誌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給過韓春雨任何的質疑郵件。”

此後,記者聯系該知情人士時,被告知“實驗仍然在進行中”。不過現在兩個月已經過去,該實驗室的驗證結果並未公布。而在昨天公布的13個課題組的實名聲明名單中,記者發現了中科院生命科學研究所神經所的楊輝課題組也赫然在列。楊輝發表聲明稱:“我們針對小鼠胚胎的GFP基因、Tyr基因分別設計了四個gDNA(在三家公司都試過合成了),NgAgo用了三種不同版本(密碼子優化或者NLS在N端、C端),操作幾百個胚胎,生了三百多只小鼠,都沒有檢測到敲除。之後我們又在細胞水平針對猴的Tyr基因、293的GFP基因、N2A的Tyr基因進行操作,也沒有檢測到任何基因編輯。最後我們完全按照韓春雨文章中fig4的DYRKIA基因進行操作,也完全沒有效果。”

對此,記者再次聯系上述知情人士,他對記者表示:“我昨天就知道他們會發表聯名聲明了。我們的實驗仍在繼續,請多給我們一些時間。”

此前有媒體報道,上兩周在哥本哈根舉辦的CRISPR基因編輯大會上,來自美國、丹麥、德國頂尖的基因編輯領域實驗室參會,但是幾乎無人提及韓春雨的諾獎級的NgAgo技術,這或許意味著該技術的重複工作已經遇冷。

在相關調查結果尚未出爐的背景下,韓春雨及河北科技大學已經榮譽加身。在論文發表後,韓春雨本人相繼收獲了河北省科協副主席、“美麗河北·最美教師”等稱號,並在近期正式成為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候選人之一,而且河北科技大學還推薦韓春雨為2016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人選候選人。與此同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已經批準韓春雨作為項目負責人的《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的完善及應用探究》項目100萬元的研究經費,項目起止年月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接下來最重要的任務是第三方調查由誰來完成。事實上,學術期刊一般沒有權力、能力,也沒興趣對科學家的科研成果進行調查,除非論文遭到同行的高度質疑。比如,有的雜誌會委托第三方進行重複,而更多的則是讓科研機構自己來處理。

真正有責任和權力對成果開展調查的,是作者所在的單位,以及為課題提供經費的資助者。一般情況下,作者所在科研機構或資助者會指定領域內公信度高的幾個課題組,對實驗進行重複。在此過程中,受質疑課題組應配合指導完成實驗,如果不配合,就必須接受調查。如果指定課題組重複出實驗,則同行認可該成果,繼續向前推進;如果無法重複,至少從科學上給同行一個明確信號,避免大家無謂的投入。至於其中原因,可以留給機構和資助者去仔細調查,並妥善處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1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