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侯文詠:每個人都要有適應改變的能力 試過就不後悔 把挫折當老師


2010-6-21  今周刊





近三十年來人類歷史劇烈轉變,學 校學的知識已經不管用了。年輕人不要怕麻煩,培養課堂以外的各種能力,才能適應改變。有自己的想法,做對的選擇,就離理想越來越近。

口述.侯文詠 整理.孫蓉萍

人類現在正經歷一個前所未見的時代。過去三十年間,全球人口從三十億增加到六十億,未來三、四十年內還可 能增加到九十億。而且通訊方式從有線電話變成網路,並大量使用代理制度,以前沒有房屋仲介、經紀人等行業,現在,「介面」卻是最夯的行業。

人類歷史從未發生過這樣劇烈的轉變,今天的標準答案可能明天就被淘汰了,而且這個趨勢在二、三十年內不會停止,所以我覺得每個人應該要「不乖」,簡單來 說,就是要有適應改變的能力。

玩社團玩出職場創造力

我們的教育讓小孩像「垃圾不落地」一樣,從小就不必規畫任何事情,只要被爸媽載到各地點去讀書、學才藝、拚學測。可是現在的世界不再是以工作定義的世界, 而是以人的能力來定義,年輕人接受學校教育換來的文憑,只能讓你找第一份工作。因為出社會之後看的是能力,包括獨立思考、創新、連結,知道如何表達自己、 如何感受,讓別人產生信任感,知識只占不到一○%,而年輕人只有破碎的知識,其他什麼能力都缺。

例如我是醫生,同時又寫作,所以寫得出︽白色巨塔︾和︽大醫院小醫師︾,後來又去拍片,變製作人,這都是能力的延伸。我不是念傳播系,原本不能當製作人; 我也不是中文系,不該當作家,所以能力比學歷重要,教育上看到的知識,其實八○%都能Google到。

以前我有一群大學同學在社團混,功課保持在中上,過二十年開同學會,我發現現在當主任、當教授的,不是當年名列前茅的資優生,而是那些混社團的人,因為他 們學到很多別人沒學到的事。例如他要收錢、要管理社團,他的連結力和創造力就比別人多,進社會的時候,他們已經不是菜鳥。再做個十年、二十年,就會被老闆 賞識。

年輕人不要怕事情做得煩、做得雜。我有個朋友的女兒去西藏玩,回來後發願要為小朋友蓋兩間浴室,讓他們冬天可以洗熱水澡。她打電話找爸爸的朋友幫忙,有的 朋友捐簽名的書讓她去賣,有的朋友畫設計圖,有的朋友捐建材讓她蓋房子。一般家長一定覺得她是自找麻煩,但是我恭喜她的爸爸說:「你女兒到哪裡都能活下 去。」她這種能力會一輩子帶在身上,爸媽想教都教不來的。

以前要出人頭地,走的路是一條直線,從第一名排到一百名,大家都要擠前三名,例如電機系、醫學系、財金系,但是現在前三名已經沒有好到那種地步。一個小醫 生或小律師月薪五、六萬元,雖然比一般人高,但負擔很重,換算成平均工時,可能和便利超商的工讀生差不多,將來也不一定能賺大錢。

現在這條線已經變成橫線,每個領域的第一名,他的名聲、收入、成就都很高,所以大家要找到自己在橫線上的位置,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一名。像我從小就發現我講 話很多人愛聽,寫的書很多人愛看,我在作家這個行業出頭的機率就高,比較有機會做前三名,但是在醫學的領域,我可能只排在前五十名,因為台大醫學系厲害的 人很多。

理想是人的﹁研發部門﹂

有一位醫科學生對我抱怨說:「牙科賺錢比較容易」,我就建議他轉牙科,可是他又對我說:「我成績那麼好,為什麼要讀牙科?」就像清朝人很會射箭,可是時代 已經進步到用槍在打仗,時代不同,思惟也要跟著改變。想辦法嘗試自己有把握的、適合你的行業,讓你變成前幾名,而且對你來說也不費力。

很多人問我現實與理想衝突時該怎麼辦?其實兩者並不衝突,也不應該拋棄現實去追求理想,而是給理想一個機會。現實像是一棵大樹,理想則是小樹苗,理想有一 天也可能變成現實,因為這棵小樹苗可能長成大樹。如果比現實的樹還大,它就會變成現實,人生就很快樂,所以應該給理想一個機會。

我當醫生時,用二○%到三○%的時間來寫作,例如值班的第二天休假,我就利用半天的時間寫作,灌溉我的理想。如果變成現實,那很好;如果沒長大,起碼我努 力過了,不會後悔;如果它長得不大不小,不是比現實更大的樹,那也很好,現實很煩的時候,我可以去樹下乘涼。我人生一定要有這棵樹,所以我願意花時間在這 上面,特別是年輕的時候,如果放棄機會,人生就會後悔。理想是一個人的「研發部門」,一家公司要活得好,一定要有研發部門,投注二○%在研發部門很合理。

很多年輕人找工作的時候沒想法、沒規畫、沒方向,每天最多的想法就是罵老闆,然後理直氣壯地辭職。他們每天工作看到的都是收入高不高、離家近不近、報酬好 不好、方不方便下班回家之前還可以約個會,從來沒想到這份工作學習空間大不大、有沒有興趣、可以累積什麼、吸收到多少東西,他們是看此時此刻的情緒在找工 作,而不是把自己當作一個舞台、一項產品。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現在工作做得好的人都是在某一個領域裡一直累積知識和技能。如果半年就換一個工作,今天端盤子,明天管理庫存,永遠都是新生,就不能累積。人生資歷和財富 一樣,是以乘方比累積下去,所以效果驚人。我很早就知道我要當醫生,我也要寫作,雖然我不知道寫作以後能做什麼,但是我付出代價,人家在睡覺時,我在寫 作,我很清楚知道我在做什麼。

當醫生就是我累積能力的一部分,雖然我也是作家,但抽掉醫生的那個部分,就不是我現在的樣子。做showgirl也是在累積能力,沒有人一輩子做 showgirl,因為她的身材會變,但如果她有這個才華,也正派地賺到錢,沒什麼不妥。做過showgirl的人,站在別人面前,會把自己展現出來,她 的樣子是完全不同的。

很多人怕遇到挫折,但挫折無法避免。我做事情有想法、有打算,挫折不多,一旦有挫折我會非常珍惜,一定要從中學到東西。例如投資股票被套牢,每次都在最高 點買、最低點賣,我就去追究原因,後來我終於知道,投資邏輯和寫作邏輯不同。

我很喜歡Wii Sports裡面一個獨木舟遊戲,它先讓玩家在三十秒內划完九十公尺的航道,但是成功後,若一直維持原來的速度就會失敗,因為它把成功標準提高到一一○公 尺。Wii一直為你「創造」失敗,你被刺激、不甘心,就會努力去超越那個標準。你努力過後如果還有挫折,挫折就是你的老師,你要從它身上學到教訓,否則老 天是無情的,下次會給你更凶狠的懲罰。

其實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我選擇當麥可.喬登,我會整天不想工作、不想起床。但我現在工作滿檔,經常睡覺前才發覺「今天好累喔」,因為工作對我來講是有 趣的事。我寫《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時,甚至一天寫上十二小時,有時一周寫的全摃龜,所以我去跑步,把腦袋放空,有人兩年都談過十次戀愛 了,我還在與潘金蓮攪和。

我寫書時,把我的讀者當作是老朋友在開派對,而不是把病人或客戶當作麻煩,來一個就「消滅」一個,所以我是快樂的。找出興趣,有自己的想法,做對的選擇, 培養自己的內在能力,你就離理想更近了。

侯文詠 Profile

出生:1962年

現職:作家

學歷:台大醫學博士

經歷:台大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著作:《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危險心靈》、《白色巨塔》等

第一步的智慧:

很多人怕遇到挫折,但挫折一定無法避免,有挫折我會非常珍惜,一定要從中學到東西。

作家 侯文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07

一代企管大師如何養成? 司徒達賢:好奇心帶我超越挫折

2010-11-22 TWM




從亞洲第一位主攻企業政策的博士到台灣企管大師,司徒達賢三十年來在政大企管系誨人無數,許多上市公司大老闆都曾上過他像魔鬼訓練營一般的課。不論經驗如 何豐富,學生總是被他問倒,他是如何掌握浩瀚的知識?如何能夠不斷成長?

口述‧司徒達賢 整理‧陳兆芬編按:人一生忙碌究竟要追求什麼?有人希望賺大錢、有人追求名望、有人為了權力,然而「台灣企管大師」司徒達賢很年輕時就相信:人一生應該追 求的是「知能的持續成長」。他說,為什麼人在年輕的時候較容易獲得滿足?因為每天都生活在一個不斷成長、不斷進步的過程中,例如小時候本來不會走路,後來 學會走路;本來不敢自己乘坐公車,後來會了,這些都帶來成長的感覺。為什麼年紀大了,反而所有能力都退步?司徒達賢十一月八日在政大的一場演講中,分享他 的人生如何不斷成長的祕密。以下是演講紀要:年輕時可以快速成長,但到了我這年紀,所有能力都在退步,如果我們能夠「持續維持知能上的成長」,就可以經常 保持心情上的愉快。學習的動機主要基於好奇心,要對很多事保持高度好奇,就會每天有發現、每天有進步、每天可以自我檢討。熟識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很有好奇心 的,我與他們在一起時,常會詢問:「你最近做什麼研究?你的產業有什麼特性?」聽到這些問題,請不要覺得我是在質疑或在蒐集資料寫報告,我就是好奇!對我 來說,我喜歡知道這些事情。

母子問答造就強烈好奇心

好奇心哪裡來?這要追溯至「學齡前的母子問答」。我出生以後,母親就把工作辭掉在家帶小孩,什麼叫做帶小孩?我認為簡單來說就是Q&A。小孩天生有好奇 心,什麼都愛問,然而大部分的家長極可能回答「問這幹什麼?你將來長大後就會知道」、「學校裡面會教,現在不要問我」,或是給小孩一些不合道理的答案。小 孩很單純,聽了之後會信以為真,都記在腦子裡面,之後到學校發現上課講的都不一樣,會造成腦筋的混亂。

我的媽媽很好,對於每個問題她都有問必答,自我有記憶開始,她的「工作」就是回答問題,我可以隨便問,但她從不隨便答,答案可能簡化,但都是正確的方向, 所以在我上學以後,對很多事都已有正確的印象,對學習效果十分有幫助。

我相信,有很多小孩的好奇心是在「為什麼問這麼多?長大你就會知道了」的回答中快速折損。好奇心在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學習時會有挫折,在請教別 人問題時,會透露你的無知,甚至產生挫折感,但如果很好奇又很好學,就不在乎這些挫折。因為將不懂的事搞懂,是一種成長,將事情逐漸弄清楚的過程,是一種 愉快的經驗。這說明了,何以好奇心是學習動機的一項關鍵因素。

反覆閱讀養成圖像思考能力從小學二年級起,我就開始閱讀章回小說。有些小說我看了一次又一次,到小學三、四年級已經看了六、七遍,幾乎可以倒背如流。

若內容看不懂,就不斷地閱讀直到懂了為止,在反覆閱讀中逐漸培養出圖像思考能力。換言之,當我在看小說時,會在腦中描繪出場景與人物,並試著將整個故事的 來龍去脈,在腦中拍出一部「電影」,看了幾次以後,電影拍得越來越清楚,逐漸就培養出圖像思考能力。

我現在訪問一家公司或討論個案時,心裡就開始建構圖像,同時腦海中開始拍起電影,開始描繪公司的故事,所以我們能藉此快速想像一家公司如何運作、物流系統 如何運轉、如何處理人事糾紛。

另外,圖像思考也與記憶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現在開小、中學同學會時,當大家聊到過去的種種回憶,我常能把腦中的錄影帶調出來,說出當時某人坐在哪裡、做 過什麼事情等等。

土法煉鋼 笨人自有笨法子在大學時修習了「人事管理個案研討」,每周都有不同的個案主題,對於沒有實務經驗的大學生來說,真是毫無頭緒,不知從何著手。但「笨人自有 笨法子」,我每周在熟記個案內容以後,就讀一遍三百頁的︽人群關係︾(姜占魁教授著),並在與個案相關的學理上做下記號,進而據之整理分析。這種方法雖然 較為費時費力,但此一學習方式,可以有效結合理論與實務,使所學更為扎實。

讀博士時,我為了在上課時掌控發言權,常將指定書籍的內容繪製成詳細的因果關係流程圖,讓同學可以照我的架構去討論。同時我也旁聽多位老師的個案教學,學 習個案教學的技巧。

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還去報名學習速讀。原本以為速讀是在練眼力,後來才發現速讀必須從精讀開始,亦即在仔細看完一篇文章之後,把各段落重點、因果關係、 起承轉合做成書面摘要,進而在十秒之內,快速理解與連結文中之意涵,反覆幾次以後,文字跟圖像在腦海中轉換成觀念與觀念的連結,進而出現融會貫通的效果, 並可以對文章內容產生更高層次的理解與引申。

「速讀」讓學習更有效率

我也藉由此方法落實在教學上。後來我依上述「精讀╱速讀」的方法,把上百篇文章逐篇摘要整理,發現的確可以體會出超越文章內容的想法或觀念。這在教學以及 對學生提問或彼此問答的過程中,不僅讓學生更有所啟發,也讓我在學理觀念上得到極佳的學習與成長效果。

學習的心態應以「好奇」為基礎,承認自己的無知與不足,不懂的就問,想法即使不成熟也講出來,而且誠心歡迎別人的評論與指正,進而藉此獲得自己知能的成 長。在學習方法上也應不斷進行研究發展,這就是我對學習的基本態度。

司徒達賢

出生:1948年

現職:政大企業管理學系教授學歷:美國西北大學企業管理博士經歷:政大副校長、政大企研所所長、政大企管系系主任作品:著有《管理學的新世界》、《策略管 理新論》、《打造未來領導人》等書,《今周刊》闢有專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03

網路創業玉女 戰勝挫折的「換位」學

2014-03-03  TCW
 
 

 

薛曉嵐回來了!一九九○年代,她是網路學生創業代表,她創辦的「資迅人」,因擴張太快,最後於二○○一年宣佈解散。當媒體幾乎忘記時,她再躍上鎂光燈前,身份從「網路創業玉女」變「中文易(Chineasy)」視覺圖像學習系統創辦人。

本來僅是在臉書上一天教一課,去年二月受邀TED講解該學習系統,一週吸引超過三百萬人次點閱,為華人之最,甚至贏得「Miss Chineasy」稱號;今年一月更獲英國權威設計雜誌《Wallpaper》「二○一四年度最佳生活革新獎(Life-enhancer of the year)」,是台灣第一人。

據聯合國資料顯示,中文是全世界最難學語言十種之一,同時多以平面或字音為學習方式,很少從圖像與字源故事為導引,因此很多外國人學習初步就陣亡。

初學者也能上手400個中文字

薛曉嵐這回在中文教育市場上受注意,靠的不是過去網路時代創意,而是回到中文基本的字源考據,以圖像加說故事,讓外國人得以靠近學中文門檻。

據「中文基礎元件與常使用部首為線索,再重組,然後衍生出字和詞,」這邏輯讓外國人初學習就能上手四百多個中文字詞。「視覺加說故事,讓學中文者好奇讀下去,」這是BBC、《金融時報》等歐美主流媒體對「中文易」的評價。

拆解圖像看似容易,但對她來說,最難的是換位思考。「教會開發團隊,瞭解中文字詞含義最難,」她須丟掉直覺母語思考方式,改從外國人角度看文字含義。迥異一般中文教學平台單以學習為出發點,一開始她就將「Chineasy」當作品牌經營。線上教學採免費推廣,已累積四百多中文圖像字則衍生成學習字卡和App,須付費使用,接著圖像品牌還要授權到手機外殼、明信片或包包。

過去「資迅人」旋風般的成立與結束,對她最大的影響是,「讓我學會練功,要跟高手過招;還有,即使是社會企業也要獲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73

“出海買礦”再遭挫折 中信折戟澳洲鐵礦石項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33

“夢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當2006年中信泰富自信滿滿進軍澳洲的時候,誰也沒想到會成為一個無底洞。當時中信斥資4.15億美元買下西澳大利亞兩個分別擁有10億噸磁鐵礦資源開采權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 Iron的全部股權。最初收購目的是確保原材料供應,從而保證公司的長期發展。

中信最早的成本預算為33.19億美元,計劃投產時間定於2009年7月。然而直到2013年12月,“中澳SINO鐵礦項目” 生產的首船成品礦才付運,累計耗資已近100億美元。更為糟糕的是,項目現有的產量僅為當初產能設計的一小部分。

該合作的始作俑者澳洲礦業大亨帕爾默同樣對於現狀感到強烈不滿,其控制的資源企業Mineralogy正在尋求終止中信鐵礦項目的采礦權。他之前通過把鐵礦石礦藏出售給中信泰富,由此獲得了一筆可觀的一次性付款。他本可以獲得定期的特許使用費收入,而且數額同樣可觀。然而,中信泰富對與帕爾默達成的協議條款提出了異議,雙方已經在各種法律糾紛中訴諸於索賠和反索賠。

盡管最終的解決方法尚不得而知,但是中信此次“出海戰略”鎩羽而歸顯然難以避免。在全球供求關系明顯不均衡的情況下,鐵礦石價格在2014年一路走跌,跌破90美元/噸之後已經刷新了2009年以來的新低。

中信泰富雖從未向外界披露過中澳項目的噸成本核算,但依照當地同業者與分析師的測算,這一數目不會低於每噸80美元,與澳洲當地生產商每噸30美元到40美元的開發成本相比毫無競爭力,就算是僅對接供應國內,利潤空間也小得可憐。如果鐵礦石價格進一步走低的話,則將造成更多的損失。項目未來或面臨不得不關閉以減少損失的情況。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如何“出海尋礦”並最終獲益一直是個大難題。從2009年以來,諸多案例均證明“走出去”不是一條平坦之路。

2009年6月,潛在中國海外最大並購案的中鋁集團與力拓的收購交易終止。

2010年6月,紫金礦業終止了對澳大利亞IndophilResourcesNL的股權收購。

2011年4月,五礦資源有限公司擬收購的澳洲銅礦商EquinoxMinerals被全球最大的金礦商巴里克奪走。

2012年9月,由於難以獲得蒙古國相關監管方的批準,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徹底終止了對南戈壁資源有限公司的要約收購。

2013年1月,全球最大的金礦商巴里克終止了中國黃金集團對其旗下非洲公司部分股權的收購交易。

2013年4月,漢龍集團與澳洲鐵礦企業Sundance高達14億澳元的收購案終止。(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346

看問題》經濟學家陶冬:股災是中國建設資本市場的一大挫折「暴力救市」只治標 回歸基本面才可長久

2015-07-20  TWM


北京動用行政手段大舉干預資產價格,是為了防範系統性風險的必要之舉,但在救市初步有成之後,更大的挑戰在後面。「暴力救市」改變了市場的運作方式,中國股市必須重回資本市場的基本規則。

撰文•陶 冬

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

∼ 中國前領導人 鄧小平二十三年之後,中國政府真的出手,沒有關掉股市,不過改了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關了作空者的退路,也關了股市集資之門。

六月中旬開始,A股市場經歷了一場浩劫,股價暴跌,對股民財富、市場信心均是摧殘。證監會整治場外配資、查處過度槓桿,從監管的角度是正確的,不過其後果 卻是當局做夢都想不到的,股市市值在三周內的損失,超過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國的整個國內生產毛額(GDP)。去槓桿帶來拋售壓力,指數下跌導致更多結構產 品被強制性清倉離場,觸發火燒連營,股市一瀉千里,半數以上的上市公司需要停牌自救。

救市是不得已之舉

防制市場恐慌、防範系統性風險A股暴跌,不僅影響市值、財富、消費,更可能成為觸發潛在系統性風險的誘因。此次市場調整,銀行的參與度不算太高,不過券 商、資產管理公司的槓桿超高,遠超過監管所允許的水準和公共數字所見,金融企業的資本金一般較薄弱,難以承受跌市中強制平倉的重創。同時貸款炒股的企業不 在少數,抵押物業炒股的個人也不在少數。

更可怕的是,結構產品、衍生產品、場外交易大行其道,金融資產的風險傳播管道變得不可捉摸,監管帶來的拋空反噬,加深了資金的恐懼,加大了市場的動盪。

筆者認為,北京動用行政手段大舉干預資產價格,乃不得已而為之,是制止市場恐慌所必需,是防範系統性風險所必需。

政策干預反市場

恐加深外資疑慮

北京的「暴力救市」,雖然與美國聯準會二○○八年干預債市,和二○一二年歐洲央行干預匯率在技術上有所不同,但是本質上均為動用非常規貨幣政策手段,不設 上限、不設時限地買斷金融資產,試圖用天量的流動性來撲滅恐慌之火,乃非常時期之非常舉措。救市是為了從進入惡性循環的市場非理性行為中跳出來,為了避免 整個金融體系,甚至整個經濟被熔化。

救市,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排山倒海的賣壓逆轉了,市場情緒有了初步的改善,但是更大的挑戰在後面。資本市場並非兒戲,政府突然改變遊戲規則,無視市場規 則,主宰參與者的生殺大權。這種反市場的政策干預,與資本的本性格格不入,與中國政府近十年致力建設符合市場規律、與國際準則相接軌的資本市場大相逕庭。

可以說,這是建設和培育資本市場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挫折,可能推遲中國開放資本專案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同時外資對於進入中國市場必然更猶豫,摩根指數( MSCI)勢必延緩將A股加入其指數的進程,甚至國際貨幣基金(IMF)接納人民幣成為特別提款權(SDR)幣種的決定,都可能受到影響。

同時,中國股市的集資功能也受到嚴重傷害。資本市場的核心,在於資金在公平、透明平台上進行公共募集,信譽、信心十分關鍵,而此是建立在對遊戲規則、監管 條例、資訊流通、合約精神的尊重和認同之上的。政府干預股市,踐踏了市場的共同準則,改變了市場的運作方式。政府有公權力來執行它的意志,不過資金則可以 選擇以腳投票,不參與今後的集資活動。對於中國股市,如何重塑信心是擺在政府、監管、企業和投資者面前的共同挑戰。

此次股市暴跌的最大教訓,是從投資方到監管、從政府到媒體,多數人對市場失去了敬畏之心,以為政府意志就是上帝意志,以為自己就是股神,只看到槓桿的賺錢 能力,只看到金融創新所帶來的繁榮。其實幾乎所有人都意識到風險,但是選擇漠視風險,以為自己在風險爆發前可以全身而退。幾乎所有人都強調中國市場的特殊 性,其實貪婪、瘋狂遠大過國情的特殊性。

輕忽風險終釀大禍

葬送人民血汗錢 政府、媒體是幫凶政府站在入市干預的勝利者台上,不過它又是失敗者。這輪市場上揚,既沒有基本面支持,也沒有企業盈利的支持,北京憑著央行印鈔權,硬要打 造出政策牛市,考慮不夠周全。在對互聯網金融、衍生性金融商品不甚了解的情況下,放開監管尺度,聽由市場任意搭建風險管道,最終釀出大禍。國家媒體並不熟 悉資本市場運作,偏要運用壟斷的話語權,連篇累牘地鼓吹牛市剛開始的論調,葬送了大量百姓的血汗錢。

政府暴力救市,取得初步的效果,不過這並沒有給資本市場一個句號,而是帶來更多的問號。其中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是,政府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股指打到 四千五百點後又如何?沒有理由北京無限期地持續救市,萬一之後再掉頭向下,會不會再救?如果不斷救市,北京就成了投機勢力的提款機;如果不救市,民情壓力 勢必巨大。

筆者認為,中國資本市場的唯一出路,就是回歸資本市場的基本規則,讓市場供需決定資產價格,讓資產估值引導投資決策。只要不出現系統性風險,政府不應該救 市,也沒有能力無限期救市。過去試圖通過資本市場改變實體經濟的作法,根本是本末倒置的。搞好實體經濟,為企業打造好的營商環境,是政府的本分;將精力放 在鼓吹政策牛市、推動市場槓桿上,則進入了偏門,早晚會釀出大禍。

至於投資者,回歸基本面才是投資正道。「經濟不降,股市不升」,那是歪理,放著有盈利增長、有分紅的公司不買,追求小股 槓桿,或有一時之得,但是多數人到頭來仍是一場空。

英國政府在一九九二年英鎊匯率之役,輸得一敗塗地,不過這反而將英國造就成全球金融中心。無他,懂得亡羊補牢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66

天津爆炸事故背後:國家級化工基地的雄心與挫折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9755.html

天津爆炸事故背後:國家級化工基地的雄心與挫折

一財網 江旋 2015-08-13 22:23:00

爆炸地點周邊也是天津化工產業布局的重地。此前,天津有意打造國家級化工產業基地,本次爆炸是一次挫折。

8月12日晚間,天津塘沽濱海新區發生爆炸。值得關註的是,爆炸地點周邊也是天津化工產業布局的重地。此前,天津有意打造國家級化工產業基地,本次爆炸是一次挫折。

最先發生爆炸的倉庫屬於天津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據公開資料,瑞海國際物流公司成立於2011年,註冊於天津東疆保稅港區,註冊資金5000萬元人民幣,是天津口岸危險品貨物集裝箱業務的大型中轉、集散中心。

根據一份2014年9月的《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躍進路堆場改造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擬批複公示》,該堆場改造後設計危險品年周轉量5萬噸左右,普通貨物年周轉量2萬噸左右,用於電石、矽鈣合金、氰化鈉、甲苯二異氰酸酯(TDI)、燒堿、硫化堿、氬氣、甲乙酮、乙酸乙酯、硝化纖維素、硫磺、硝酸鉀、硝酸鈉、甲酸、磷酸、甲基磺酸、壓縮天然氣等危險品和PVC、天然橡膠等普通貨物進出口的暫存。

金銀島化工行業負責人王貞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了上述物質在某種條件下可能遇險的情況:比如,電石遇水會發生爆燃並釋放乙炔;氰化鈉遇水會釋放出來有毒易燃的氰化氫;PVC等橡塑原料基本為固體形態,性質相對穩定,但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氣體。

同樣是來自金銀島的消息指,目前事故現場周邊部分道路封閉,液體裝船操作停滯,部分倉庫戒嚴,此次爆炸會對周邊地區化學品物流運輸產生一定影響。另外,當地幾家產能較大的化工企業,如天津石化、天津中沙、天津堿廠等生產正常。

天津是全國化工產業分布的重鎮,而天津的化工多數集中在濱海新區,濱海新區是國家繼浦東新區之後打造的又一個大型開發區,其經濟總量已經達到9000億元,現代化工是該區的四大主導產業之一。在《天津市工業布局規劃(2008-2020年)》中曾提出,將石油化工作為該市八大優勢支柱產業之一,並提出重化工業南聚的工業布局思路。作為兩大產業帶之一的臨海產業發展帶,重點發展大型裝備、石油化工、現代冶金等產業,充分合理利用港口、岸線資源,促進高水平的裝備、石化產業臨港聚集發展、循環發展,打造國家級裝備制造和石油化工產業基地。

在整個化工產業鏈的規劃布局下,除了化工生產,濱海新區還集中了一些大型的化工倉儲物流企業。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第三方石油化工倉儲運營商荷蘭皇家孚寶集團所投資的項目。2008年11月1日,臨港工業區孚寶渤化北方碼頭灌區項目,由荷蘭孚寶集團、天津渤化集團、天津北方石油公司共同投資,投資額數十億元,建設儲運原油、成品油和其他化學品的罐區和碼頭。同期,由天津港和中化國際合資組建的天津港中化國際危險品物流有限公司已經投運。

資料顯示,2010年時,南港工業區倉儲物流組就已經擁有了中石化、中石油、泰達藍盾、北方石油、京海石化等五個項目,項目庫容總量達605萬立方米。

在2014年的一項全國主要液體化工品儲罐統計中,華北地區總罐容約351萬立方米,絕大多數都是位於天津。

事實上,從2011年起,天津濱海新區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煉化一體化基地之一和華北地區最大的煉油及深加工基地。當時曾有本地媒體報道展望遠景時稱,“目前正努力成為世界級生態型石油化工產業基地。”

不過,此前也有分析指出,化工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之一,對天津濱海新區的經濟增長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對其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汙染造成嚴峻壓力。

顯然,這次爆炸事故的影響會更加深遠,化工產業的規劃和布局將重新得到反思。業內人士指出,天津港作為北方重要中轉港口之一,此次爆炸事故對化工行業的主要影響在於其物流運輸。消息指,此次出事貨場“瑞海國際”是天津港東疆轄區三個可存放化學物品的貨場之一,另外兩個分屬中化集團。

王貞賢認為,此次天津危化品大爆炸,勢必將危化品存儲運輸安全提到新的關註高度,未來或將引發國內石油化工行業安全生產大檢查,不排除個別企業會受此影響減產甚至停產。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867

自曝國際化挫折 李東生與TCL一起重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139.html

6月20日,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首達波蘭,見證了陸上“絲綢之路”的風貌。在“統一品牌中歐班列首達波蘭/歐洲儀式”上,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作為唯一一家企業代表應邀參加了活動。

十年前,李東生以一篇《鷹的重生》為宣言,帶領TCL集團從跨國並購的虧損泥潭中重新振作;如今,TCL集團在連續兩年實現千億營收規模後,正在加快公司的互聯網轉型和新一輪國際化進程。

6月7日,他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如果還是追隨,同樣的產品,質量相當、價格便宜,這樣的戰略已經過時了。在新時期,必須做有創新的產品,最好是開創新的品類,才能活得舒服。”

在中國經濟全球化、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新形勢下,讓TCL實現新一輪的重生,能繼續成為一家優質的、有影響力的公司,是年屆六十的李東生依然奮戰在管理一線最大的心願。

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

複盤國際化

作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先行者之一,2004年,TCL接連並購了法國湯姆遜的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跨國收購高歌猛進接下來的,是巨額虧損的陣痛。

李東生回憶當年的跨國並購時說,咨詢機構已經明確告訴他,並購成功的幾率是一半一半,但他還是想試試。“做決定前的兩三個月,我晚上都睡不好覺”。李東生當時經常在香港,一次又一次坐國際航班親自去歐洲考察、談判,一年內就從航空公司的白卡升級到銀卡、金卡及至白金卡。

複盤十多年前的大膽並購,李東生早已從容淡定,但那真是TCL經歷的一場生死劫。他認為,當時的戰略方向沒有錯,因為2002年中國加入WTO後,中國市場逐步對外開放,同時世界市場也對中國企業開放,固守本土市場生存空間只會越來越小,所以一定要國際化。

但對當時具體的做法,李東生卻反思了許多不足:一是沒有忍住誘惑,急於求成。他說,當時一心想著躋入全球彩電業前三,否則湯姆遜業務完全可以再壓壓價;二是資金籌措的方法不當,當時用的是銀行借款,如果用融資壓力就會小很多,後來一邊是虧損,另一邊是銀行催逼還款,差點讓TCL面臨滅頂之災;三是沒想到產業轉型這麽快,2005年歐洲市場已向平板電視切換,湯姆遜的CRT(像顯像)技術專利沒用了;四是國際化人才準備不足。

此外,還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一是東西方企業文化差異,如歐洲員工周末一般不加班,有一次李東生原計劃在周末召開一個會議,結果發現所有人的手機都關機了;二是處理勞資問題的差異,歐洲有“潛規則”,如果解雇十人以上要跟工會談判,這使湯姆遜歐洲彩電業務重組的時間延誤了半年,進而導致TCL集團2005、2006年巨額虧損。總之,這個階段的海外並購,讓TCL和李東生對不同國家的法律法則、企業管理方式、潛規則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李東生一度以為熬不住,憑著堅強的意誌、團隊的力量又挺過來了。他坦言, “最艱難的時候,近半年內我們團隊多次開會討論,反思哪些地方做得對、哪些地方做得不對、下一步怎麽辦。”痛定思痛、找到問題、堅定信心,李東生帶領TCL重新站起來,在2008年、2009年終於走出“谷底”。

再國際化

當然,代價高昂的並購也有正面效果。TCL手機業務現在的高管團隊,相當部分是收購阿爾卡特留下的班底,目前TCL手機業務收入七八成來自海外市場;正是因為收購湯姆遜,有了龐大的彩電銷量基礎,李東生才敢於投資上遊面板產業,打通彩電、手機的上下遊產業鏈,而華星光電也加快了TCL集團年收入破千億的進程,過去兩年還成為TCL集團的利潤奶牛。

與十年前相比,如今TCL對國際化有了更豐富的經驗,已搭建起了全球化運營的架構、國際化的管理團隊。乘國家“一帶一路”的政策東風,今年TCL啟動了新一輪國際化。6月20日首抵波蘭的“中歐班列”上,TCL成都工廠的貨源就占了其運載貨物量的近80%。

TCL運往波蘭的電子元件,將被運送至中國在波蘭最大的制造工廠——TCL波蘭分廠進行組裝,再發往全歐洲銷售。目前,TCL波蘭工廠有五條生產線,每年可以生產450萬臺電視。李東生表示,TCL已在波蘭建設了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

“三軍聯動”、品牌領先、重點市場紮根是TCL新一輪國際化的特點,即彩電、通訊和家電業務聯動,一起拓展海外市場;逐漸從代工出口,走向打造自主品牌TCL;在海外新興市場建立TCL的工業能力和銷售能力,完善供應鏈。

今年5月19日,TCL多媒體與埃及最大的家電企業ELARABY在深圳簽署備忘錄,雙方將在埃及建立合資液晶彩電工廠,立足埃及,輻射整個非洲及中東市場。至今,TCL已在越南、波蘭、墨西哥和埃及布局了彩電生產基地。

2015年,TCL集團總收入1046億元,其中海外收入占47%。李東生今年4月初曾表示,未來海外市場的成長空間更大,希望三年內TCL集團的海外收入占比進一步提升至50%。

互聯網轉型

“重生”的精神,在TCL內部一直不斷延續。當下,TCL又面臨轉型的新關口。TCL王牌彩電曾經響遍大江南北。步入互聯網時代,隨著新銳互聯網電視品牌興起,“年長”的TCL對80、90後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如何化解品牌老化的問題,李東生已敏銳覺察到新的挑戰,意識到TCL必須加快互聯網轉型。

“產品+服務”、“智能+互聯網”是TCL“雙+”戰略的核心。李東生介紹說,目前TCL旗下有11個戰略經營單位,除了彩電、手機、面板等七個產品事業部,還有三個服務事業部和一個投資部門,涵蓋互聯網應用與服務、金融服務、用戶服務等方面。

“我們‘雙+’轉型的目標是,用五年時間,培養1億個家庭終端用戶和1億個移動終端用戶”,李東生說,未來,TCL不僅經營產品,還經營用戶。“提供服務的同時,持續提升智能產品的附加價值,讓更多年輕的消費者接受我們的產品和服務。”

對於增強用戶黏性,李東生認為,關鍵是把產品做到極致。在未來三五年的規劃中,TCL要加強四項核心能力。一是工業能力。盡管華星光電深圳兩條8.5代線、武漢6代線已投入超過600億元,TCL今後在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面板等產業還會持續投入。而且,要提高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的水平,TCL規劃未來五年內同樣規模的工廠人數減少一半。

二是產品技術能力。“如果還是跟隨,別人有的產品,你質量一樣,價格更低,這樣的戰略已經過時了。你的產品必須在某些方面比別人更好,甚至更進一步,開創新的產品,這樣才能活得比較舒服。”事實上,TCL正在下一代的印刷顯示技術上積極投入。

“三是品牌和渠道能力”,李東生表示,TCL將采取一些措施,既顧及已有用戶,也關註新生代,滿足不同階層的需求。

四是互聯網應用服務能力。李東生透露,這是過去一年TCL招聘人數最多、投入最多的領域。“我在外面找一些‘鯰魚’進來,互聯網業務主管有一半是過去兩年招進來的,也有一些是新的大學畢業生。希望這項業務煥發新活力,對年輕人產生新的黏性。”

互聯網轉型,是TCL在全球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李東生認為,產業鏈競爭猶如陣地戰,三星在面板、芯片領域的投資都以數百億美元來計算。而互聯網的應用與服務,需求潛力大,投入不用那麽多,又需基於龐大的人口和市場,正是中國企業的好機會。

企業轉型,首先是老板自己的轉型。不只重新參與產品開發設計,作為“老三屆”大學畢業生的李東生,現在還自學互聯網知識不斷提升英語水平。去年在美國顯示周的大會上,他用英文發表了半小時的關於印刷顯示的主題演講,為此提前訓練了三個月。

李東生坦言,做互聯網應用與服務,主要由年輕人負責。這涉及公司戰略和大筆投資,在若幹個選項中,決定哪些做、哪些不做,“我要承擔責任,雖然選擇過程不只我一個人決定,但最終花大錢的事還是老板自己拍板,你至少要能聽得懂”。

TCL每出一款重要的新產品,“我回到家里,休息看電視、用手機時,就會來回倒騰各種功能,把不好的東西記下來,下次開會就提出來,哪個功能還不夠。”李東生堅信,“在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方面,我有信心中國的企業一定能超越國外。”

企業家精神

去年年中,TCL多媒體CEO郝義、TCL通訊COO王激揚兩位“少帥”同時辭任,緣於彩電業務盈利水平、手機中國區業務突破未達預期,這也表明TCL在進一步強調業績導向、淡化“諸侯文化”。

曾幾何時,TCL內部“諸侯文化”鼎盛,在李東生統領下,各個業務板塊都有“大將”把持,後來這種文化卻成為發展的絆腳石。

李東生坦承,在10~20年前,TCL的諸侯文化痕跡比較明顯。早期TCL屬於小型的地方國有企業,1997年改制,變為股份制企業,但為了拓展市場,更多依靠區域主管、業務主管去打拼。因此,早期TCL采取了充分授權的方式,“這塊業務你負責,所有責任承擔起來,公司對你只考核結果,好處是響應速度快、決策效率高,管理層大家有主人翁的精神”。

“鼓勵發展、敢於擔當、敢於試錯這樣的精神,在企業發展初期的正面效應大。”李東生說,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大約15年前,TCL開始改制,規模更大,變為集團公司,要考慮的東西更多,企業間的競爭也到了一個新水平。“早年的對手更多是山寨企業,本來我們自己就是山寨企業,成長為年銷售收入100億~200億的公司後,就要更強調流程、制度。”

TCL在2001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04年初實現整體上市,也要求建立起更嚴謹的規則。事實上,TCL早年改制中持股的高管,許多已經退休。現在TCL的高管中,持有股份的並不多。“但企業家精神必須保持住。每一個主管,你要鼓勵他,把企業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當然這里有一套管理方法,既有責任承擔,也要有激勵,包括物質激勵、精神激勵。”

對於激發企業家精神,李東生的心得是:“讓高管,特別是核心團隊,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標。更直白點講,核心團隊不應唯利是圖,一定要有超越物質與金錢之外的追求。所以,TCL的高管,包括外籍高管,他們不完全看錢,而是覺得在這里能實現他們事業的抱負。”

“在企業里營造一個開放、公平、合理激勵考核的環境,大家的企業家精神、主人翁的感覺就會更好。”李東生說,企業發展戰略大家一起討論,達成共同的遠景、目標,會幹得比較清楚、開心。

新時期,需要新的團隊文化。去年9月,李東生帶領團隊到西北戈壁徒步100多公里。李東生說:“這輪我們走戈壁,實際上是國際化和雙+轉型‘雙輪驅動’戰略落地的一種宣誓。過程非常艱苦,我們在戈壁上走了四天三夜,但通過這種歷練的團隊精神比其他說教有效得多。”

實業情懷

TCL和李東生,其實是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制造業和實業家崛起的一個縮影。

作為全國高考恢複後的第一屆考生,1977年李東生幸運地考上了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系。大學畢業後,返回家鄉惠州市的李東生,放棄了做公務員的機會,在1982年加入初創的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TCL的前身)時,他是公司第43位員工。這家公司生產錄音磁帶,因此取了與日本TDK諧音的名字。公司後來轉產電話機,名字改為TCL(Telephone CommunicationLimited.)。

李東生最初的理想只是學有所用,當一名優秀的工程師。但1987年參觀飛利浦實驗室時,他被飛利浦從一個小作坊起步,經過一百年的發展,成為全球電子巨頭的歷史震撼了。在“仰望”飛利浦的時候李東生已暗下決心,也要讓中國企業在世界上揚名立萬,成為像松下幸之助那樣的實業家。

與李東生在華南理工大學同一個班級的另外兩位同學:創維公司創始人黃宏生和康佳公司的創業元老、前任總裁陳偉榮,也成為了知名的實業家,他們一度被稱為中國彩電業的“三劍客”。

如今,黃宏生經歷風波已隱居幕後,在創維之外發展南京金龍的新能源汽車業務。而陳偉榮則另起爐竈,做起手機上遊核心部件電容的生產和銷售,還在東莞開設了工廠;後來他創辦的“宇陽控股”在香港上市,完成了他的公司上市夢後,去年已出售股份並且辭去了宇陽控股公司主席的職務。

至今依然活躍在消費電子行業一線的,是李東生。今年,TCL集團成立35周年,李東生奮戰在TCL也已34年,而他似乎仍然不知疲倦,用他的話說“TCL是他的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工作”。

整天忙忙碌碌、累得“賊死”卻仍堅守在一線,一是因為他的實業情懷,深感“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另外也緣於TCL完成了MBO(管理層收購)。2015年,通過多次增持後,李東生已成為TCL集團最大的單一股東,雖然名義上惠州市政府還是TCL的實際控制人。“我現在算是民營企業家了”,李東生今年3月在北京理工大學演講時坦言。

“TCL的遠景是成為全球化的智能產品制造及互聯網應用服務企業集團。”李東生說,TCL是一個成長中的中國企業,“我們正從中國走向世界,我們還有很多不足,還有很多問題要去面對和解決,但我們有信心、有決心,一定要在中國經濟全球化、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過程中,繼續成為成功的中國企業。”

去年下半年以來,實業企業普遍感到困難。李東生認為,從客觀講,是因為全球經濟、中國經濟的增長沒有預期好,需求不足、產能過剩。從發展看,企業會分化,能夠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的企業,將站在更高的水平發展;不能做到的企業,就會被淘汰。那些將被淘汰的企業消亡前會掙紮,比如價格戰,這使得好的企業也很艱難。但經過這個階段後,實業一定會迎來下一輪更好的發展。中國經濟L型發展也許會持續兩三年,但只要堅持自己的目標去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在下一輪經濟周期中,就會成為贏者。

對中國制造業的創新力和前景,李東生依然樂觀:“目前中國企業走的路和20年前三星、LG等韓國企業走的路徑,或者再長遠一點,30多年前日本企業走的路徑是很像的。中國已經是全球排第三的PCT專利申請的國家,總量我們已經超過了韓國,僅排在美國和日本的後面。我們在2014年就已經超過了德國。我相信中國的PCT專利申請量將會很快超過日本。”他笑稱,三星從創始人到現在已是第三代了,“TCL還是第一代,我還在第一線打拼,到TCL的第二代或者第三代也許就超過他們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297

自曝國際化挫折 李東生與TCL一起重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139.html

6月20日,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首達波蘭,見證了陸上“絲綢之路”的風貌。在“統一品牌中歐班列首達波蘭/歐洲儀式”上,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作為唯一一家企業代表應邀參加了活動。

十年前,李東生以一篇《鷹的重生》為宣言,帶領TCL集團從跨國並購的虧損泥潭中重新振作;如今,TCL集團在連續兩年實現千億營收規模後,正在加快公司的互聯網轉型和新一輪國際化進程。

6月7日,他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如果還是追隨,同樣的產品,質量相當、價格便宜,這樣的戰略已經過時了。在新時期,必須做有創新的產品,最好是開創新的品類,才能活得舒服。”

在中國經濟全球化、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新形勢下,讓TCL實現新一輪的重生,能繼續成為一家優質的、有影響力的公司,是年屆六十的李東生依然奮戰在管理一線最大的心願。

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

複盤國際化

作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先行者之一,2004年,TCL接連並購了法國湯姆遜的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跨國收購高歌猛進接下來的,是巨額虧損的陣痛。

李東生回憶當年的跨國並購時說,咨詢機構已經明確告訴他,並購成功的幾率是一半一半,但他還是想試試。“做決定前的兩三個月,我晚上都睡不好覺”。李東生當時經常在香港,一次又一次坐國際航班親自去歐洲考察、談判,一年內就從航空公司的白卡升級到銀卡、金卡及至白金卡。

複盤十多年前的大膽並購,李東生早已從容淡定,但那真是TCL經歷的一場生死劫。他認為,當時的戰略方向沒有錯,因為2002年中國加入WTO後,中國市場逐步對外開放,同時世界市場也對中國企業開放,固守本土市場生存空間只會越來越小,所以一定要國際化。

但對當時具體的做法,李東生卻反思了許多不足:一是沒有忍住誘惑,急於求成。他說,當時一心想著躋入全球彩電業前三,否則湯姆遜業務完全可以再壓壓價;二是資金籌措的方法不當,當時用的是銀行借款,如果用融資壓力就會小很多,後來一邊是虧損,另一邊是銀行催逼還款,差點讓TCL面臨滅頂之災;三是沒想到產業轉型這麽快,2005年歐洲市場已向平板電視切換,湯姆遜的CRT(像顯像)技術專利沒用了;四是國際化人才準備不足。

此外,還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一是東西方企業文化差異,如歐洲員工周末一般不加班,有一次李東生原計劃在周末召開一個會議,結果發現所有人的手機都關機了;二是處理勞資問題的差異,歐洲有“潛規則”,如果解雇十人以上要跟工會談判,這使湯姆遜歐洲彩電業務重組的時間延誤了半年,進而導致TCL集團2005、2006年巨額虧損。總之,這個階段的海外並購,讓TCL和李東生對不同國家的法律法則、企業管理方式、潛規則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李東生一度以為熬不住,憑著堅強的意誌、團隊的力量又挺過來了。他坦言, “最艱難的時候,近半年內我們團隊多次開會討論,反思哪些地方做得對、哪些地方做得不對、下一步怎麽辦。”痛定思痛、找到問題、堅定信心,李東生帶領TCL重新站起來,在2008年、2009年終於走出“谷底”。

再國際化

當然,代價高昂的並購也有正面效果。TCL手機業務現在的高管團隊,相當部分是收購阿爾卡特留下的班底,目前TCL手機業務收入七八成來自海外市場;正是因為收購湯姆遜,有了龐大的彩電銷量基礎,李東生才敢於投資上遊面板產業,打通彩電、手機的上下遊產業鏈,而華星光電也加快了TCL集團年收入破千億的進程,過去兩年還成為TCL集團的利潤奶牛。

與十年前相比,如今TCL對國際化有了更豐富的經驗,已搭建起了全球化運營的架構、國際化的管理團隊。乘國家“一帶一路”的政策東風,今年TCL啟動了新一輪國際化。6月20日首抵波蘭的“中歐班列”上,TCL成都工廠的貨源就占了其運載貨物量的近80%。

TCL運往波蘭的電子元件,將被運送至中國在波蘭最大的制造工廠——TCL波蘭分廠進行組裝,再發往全歐洲銷售。目前,TCL波蘭工廠有五條生產線,每年可以生產450萬臺電視。李東生表示,TCL已在波蘭建設了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

“三軍聯動”、品牌領先、重點市場紮根是TCL新一輪國際化的特點,即彩電、通訊和家電業務聯動,一起拓展海外市場;逐漸從代工出口,走向打造自主品牌TCL;在海外新興市場建立TCL的工業能力和銷售能力,完善供應鏈。

今年5月19日,TCL多媒體與埃及最大的家電企業ELARABY在深圳簽署備忘錄,雙方將在埃及建立合資液晶彩電工廠,立足埃及,輻射整個非洲及中東市場。至今,TCL已在越南、波蘭、墨西哥和埃及布局了彩電生產基地。

2015年,TCL集團總收入1046億元,其中海外收入占47%。李東生今年4月初曾表示,未來海外市場的成長空間更大,希望三年內TCL集團的海外收入占比進一步提升至50%。

互聯網轉型

“重生”的精神,在TCL內部一直不斷延續。當下,TCL又面臨轉型的新關口。TCL王牌彩電曾經響遍大江南北。步入互聯網時代,隨著新銳互聯網電視品牌興起,“年長”的TCL對80、90後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如何化解品牌老化的問題,李東生已敏銳覺察到新的挑戰,意識到TCL必須加快互聯網轉型。

“產品+服務”、“智能+互聯網”是TCL“雙+”戰略的核心。李東生介紹說,目前TCL旗下有11個戰略經營單位,除了彩電、手機、面板等七個產品事業部,還有三個服務事業部和一個投資部門,涵蓋互聯網應用與服務、金融服務、用戶服務等方面。

“我們‘雙+’轉型的目標是,用五年時間,培養1億個家庭終端用戶和1億個移動終端用戶”,李東生說,未來,TCL不僅經營產品,還經營用戶。“提供服務的同時,持續提升智能產品的附加價值,讓更多年輕的消費者接受我們的產品和服務。”

對於增強用戶黏性,李東生認為,關鍵是把產品做到極致。在未來三五年的規劃中,TCL要加強四項核心能力。一是工業能力。盡管華星光電深圳兩條8.5代線、武漢6代線已投入超過600億元,TCL今後在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面板等產業還會持續投入。而且,要提高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的水平,TCL規劃未來五年內同樣規模的工廠人數減少一半。

二是產品技術能力。“如果還是跟隨,別人有的產品,你質量一樣,價格更低,這樣的戰略已經過時了。你的產品必須在某些方面比別人更好,甚至更進一步,開創新的產品,這樣才能活得比較舒服。”事實上,TCL正在下一代的印刷顯示技術上積極投入。

“三是品牌和渠道能力”,李東生表示,TCL將采取一些措施,既顧及已有用戶,也關註新生代,滿足不同階層的需求。

四是互聯網應用服務能力。李東生透露,這是過去一年TCL招聘人數最多、投入最多的領域。“我在外面找一些‘鯰魚’進來,互聯網業務主管有一半是過去兩年招進來的,也有一些是新的大學畢業生。希望這項業務煥發新活力,對年輕人產生新的黏性。”

互聯網轉型,是TCL在全球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李東生認為,產業鏈競爭猶如陣地戰,三星在面板、芯片領域的投資都以數百億美元來計算。而互聯網的應用與服務,需求潛力大,投入不用那麽多,又需基於龐大的人口和市場,正是中國企業的好機會。

企業轉型,首先是老板自己的轉型。不只重新參與產品開發設計,作為“老三屆”大學畢業生的李東生,現在還自學互聯網知識不斷提升英語水平。去年在美國顯示周的大會上,他用英文發表了半小時的關於印刷顯示的主題演講,為此提前訓練了三個月。

李東生坦言,做互聯網應用與服務,主要由年輕人負責。這涉及公司戰略和大筆投資,在若幹個選項中,決定哪些做、哪些不做,“我要承擔責任,雖然選擇過程不只我一個人決定,但最終花大錢的事還是老板自己拍板,你至少要能聽得懂”。

TCL每出一款重要的新產品,“我回到家里,休息看電視、用手機時,就會來回倒騰各種功能,把不好的東西記下來,下次開會就提出來,哪個功能還不夠。”李東生堅信,“在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方面,我有信心中國的企業一定能超越國外。”

企業家精神

去年年中,TCL多媒體CEO郝義、TCL通訊COO王激揚兩位“少帥”同時辭任,緣於彩電業務盈利水平、手機中國區業務突破未達預期,這也表明TCL在進一步強調業績導向、淡化“諸侯文化”。

曾幾何時,TCL內部“諸侯文化”鼎盛,在李東生統領下,各個業務板塊都有“大將”把持,後來這種文化卻成為發展的絆腳石。

李東生坦承,在10~20年前,TCL的諸侯文化痕跡比較明顯。早期TCL屬於小型的地方國有企業,1997年改制,變為股份制企業,但為了拓展市場,更多依靠區域主管、業務主管去打拼。因此,早期TCL采取了充分授權的方式,“這塊業務你負責,所有責任承擔起來,公司對你只考核結果,好處是響應速度快、決策效率高,管理層大家有主人翁的精神”。

“鼓勵發展、敢於擔當、敢於試錯這樣的精神,在企業發展初期的正面效應大。”李東生說,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大約15年前,TCL開始改制,規模更大,變為集團公司,要考慮的東西更多,企業間的競爭也到了一個新水平。“早年的對手更多是山寨企業,本來我們自己就是山寨企業,成長為年銷售收入100億~200億的公司後,就要更強調流程、制度。”

TCL在2001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04年初實現整體上市,也要求建立起更嚴謹的規則。事實上,TCL早年改制中持股的高管,許多已經退休。現在TCL的高管中,持有股份的並不多。“但企業家精神必須保持住。每一個主管,你要鼓勵他,把企業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當然這里有一套管理方法,既有責任承擔,也要有激勵,包括物質激勵、精神激勵。”

對於激發企業家精神,李東生的心得是:“讓高管,特別是核心團隊,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標。更直白點講,核心團隊不應唯利是圖,一定要有超越物質與金錢之外的追求。所以,TCL的高管,包括外籍高管,他們不完全看錢,而是覺得在這里能實現他們事業的抱負。”

“在企業里營造一個開放、公平、合理激勵考核的環境,大家的企業家精神、主人翁的感覺就會更好。”李東生說,企業發展戰略大家一起討論,達成共同的遠景、目標,會幹得比較清楚、開心。

新時期,需要新的團隊文化。去年9月,李東生帶領團隊到西北戈壁徒步100多公里。李東生說:“這輪我們走戈壁,實際上是國際化和雙+轉型‘雙輪驅動’戰略落地的一種宣誓。過程非常艱苦,我們在戈壁上走了四天三夜,但通過這種歷練的團隊精神比其他說教有效得多。”

實業情懷

TCL和李東生,其實是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制造業和實業家崛起的一個縮影。

作為全國高考恢複後的第一屆考生,1977年李東生幸運地考上了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系。大學畢業後,返回家鄉惠州市的李東生,放棄了做公務員的機會,在1982年加入初創的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TCL的前身)時,他是公司第43位員工。這家公司生產錄音磁帶,因此取了與日本TDK諧音的名字。公司後來轉產電話機,名字改為TCL(Telephone CommunicationLimited.)。

李東生最初的理想只是學有所用,當一名優秀的工程師。但1987年參觀飛利浦實驗室時,他被飛利浦從一個小作坊起步,經過一百年的發展,成為全球電子巨頭的歷史震撼了。在“仰望”飛利浦的時候李東生已暗下決心,也要讓中國企業在世界上揚名立萬,成為像松下幸之助那樣的實業家。

與李東生在華南理工大學同一個班級的另外兩位同學:創維公司創始人黃宏生和康佳公司的創業元老、前任總裁陳偉榮,也成為了知名的實業家,他們一度被稱為中國彩電業的“三劍客”。

如今,黃宏生經歷風波已隱居幕後,在創維之外發展南京金龍的新能源汽車業務。而陳偉榮則另起爐竈,做起手機上遊核心部件電容的生產和銷售,還在東莞開設了工廠;後來他創辦的“宇陽控股”在香港上市,完成了他的公司上市夢後,去年已出售股份並且辭去了宇陽控股公司主席的職務。

至今依然活躍在消費電子行業一線的,是李東生。今年,TCL集團成立35周年,李東生奮戰在TCL也已34年,而他似乎仍然不知疲倦,用他的話說“TCL是他的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工作”。

整天忙忙碌碌、累得“賊死”卻仍堅守在一線,一是因為他的實業情懷,深感“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另外也緣於TCL完成了MBO(管理層收購)。2015年,通過多次增持後,李東生已成為TCL集團最大的單一股東,雖然名義上惠州市政府還是TCL的實際控制人。“我現在算是民營企業家了”,李東生今年3月在北京理工大學演講時坦言。

“TCL的遠景是成為全球化的智能產品制造及互聯網應用服務企業集團。”李東生說,TCL是一個成長中的中國企業,“我們正從中國走向世界,我們還有很多不足,還有很多問題要去面對和解決,但我們有信心、有決心,一定要在中國經濟全球化、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過程中,繼續成為成功的中國企業。”

去年下半年以來,實業企業普遍感到困難。李東生認為,從客觀講,是因為全球經濟、中國經濟的增長沒有預期好,需求不足、產能過剩。從發展看,企業會分化,能夠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的企業,將站在更高的水平發展;不能做到的企業,就會被淘汰。那些將被淘汰的企業消亡前會掙紮,比如價格戰,這使得好的企業也很艱難。但經過這個階段後,實業一定會迎來下一輪更好的發展。中國經濟L型發展也許會持續兩三年,但只要堅持自己的目標去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在下一輪經濟周期中,就會成為贏者。

對中國制造業的創新力和前景,李東生依然樂觀:“目前中國企業走的路和20年前三星、LG等韓國企業走的路徑,或者再長遠一點,30多年前日本企業走的路徑是很像的。中國已經是全球排第三的PCT專利申請的國家,總量我們已經超過了韓國,僅排在美國和日本的後面。我們在2014年就已經超過了德國。我相信中國的PCT專利申請量將會很快超過日本。”他笑稱,三星從創始人到現在已是第三代了,“TCL還是第一代,我還在第一線打拼,到TCL的第二代或者第三代也許就超過他們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60

李克強國是訪問遇挫折 澳拒與一帶一路接軌

1 : GS(14)@2017-03-25 10:33:46

■李克強(左二)與澳洲總理特恩布爾(右二)共同見證兩國簽署合作文件。路透社



中國總理李克強昨與澳洲總理特恩布爾共同見證兩國簽定一份逾50億澳元(下同,逾296億港元)合作備忘錄。但李此行要把澳拉入「一帶一路」計劃未能如願;澳洲拒絕其國家基礎設施基金與中方一帶一路戰略對接。兩國總理昨見記者時,均閉口不提一帶一路。



李克強是過去11年來再度到訪澳洲的中國總理。此前中方消息及評論均顯示,李本次訪問除繼續推動與澳在經貿方面的合作,尤其想讓澳洲加入中國政府力推的一帶一路倡議。但英國《金融時報》引澳方消息指,澳方礙於同美國的關係,本次將不會與中方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


華投資北澳基建不果

昨日,李克強與特恩布爾共同出席兩國簽署多份合作文件的儀式,涉及擴大兩國自貿協定、檢驗檢疫、氣候變化等領域;其中最大筆是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與澳洲BBIG公司一份總值逾50億元,涉及對西澳省基礎設施投資。但澳方拒絕中國提出對北澳洲基建設施的投資計劃,該計劃去年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這等同拒絕中國的「一帶一路」發展策略。昨日記者會上,兩國總理均閉口不提一帶一路,新華社發文稱,「雙方就中澳關係與合作進行了廣泛、深入、坦誠的交流,一致認為雙方應共同努力,為中澳關係與合作開辟更廣闊前景」,並無北京領導人常掛嘴邊的「一帶一路」。澳洲政壇指,由於憂慮與中國太密切會破壞與美國關係,澳洲政府已調整戰略,重新靠攏美國。早前澳洲已拒絕中資參與澳洲兩個大型投資項目。李克強昨亦在記者會上強調,中國無意將南海軍事化,「就算島上有一定數量的防禦設施,也是為維持航行自由之用」,飛機跑道和飛彈陣地「主要是民用」。英國《金融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25/1996945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7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