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出海買礦”再遭挫折 中信折戟澳洲鐵礦石項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33

“夢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當2006年中信泰富自信滿滿進軍澳洲的時候,誰也沒想到會成為一個無底洞。當時中信斥資4.15億美元買下西澳大利亞兩個分別擁有10億噸磁鐵礦資源開采權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 Iron的全部股權。最初收購目的是確保原材料供應,從而保證公司的長期發展。

中信最早的成本預算為33.19億美元,計劃投產時間定於2009年7月。然而直到2013年12月,“中澳SINO鐵礦項目” 生產的首船成品礦才付運,累計耗資已近100億美元。更為糟糕的是,項目現有的產量僅為當初產能設計的一小部分。

該合作的始作俑者澳洲礦業大亨帕爾默同樣對於現狀感到強烈不滿,其控制的資源企業Mineralogy正在尋求終止中信鐵礦項目的采礦權。他之前通過把鐵礦石礦藏出售給中信泰富,由此獲得了一筆可觀的一次性付款。他本可以獲得定期的特許使用費收入,而且數額同樣可觀。然而,中信泰富對與帕爾默達成的協議條款提出了異議,雙方已經在各種法律糾紛中訴諸於索賠和反索賠。

盡管最終的解決方法尚不得而知,但是中信此次“出海戰略”鎩羽而歸顯然難以避免。在全球供求關系明顯不均衡的情況下,鐵礦石價格在2014年一路走跌,跌破90美元/噸之後已經刷新了2009年以來的新低。

中信泰富雖從未向外界披露過中澳項目的噸成本核算,但依照當地同業者與分析師的測算,這一數目不會低於每噸80美元,與澳洲當地生產商每噸30美元到40美元的開發成本相比毫無競爭力,就算是僅對接供應國內,利潤空間也小得可憐。如果鐵礦石價格進一步走低的話,則將造成更多的損失。項目未來或面臨不得不關閉以減少損失的情況。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如何“出海尋礦”並最終獲益一直是個大難題。從2009年以來,諸多案例均證明“走出去”不是一條平坦之路。

2009年6月,潛在中國海外最大並購案的中鋁集團與力拓的收購交易終止。

2010年6月,紫金礦業終止了對澳大利亞IndophilResourcesNL的股權收購。

2011年4月,五礦資源有限公司擬收購的澳洲銅礦商EquinoxMinerals被全球最大的金礦商巴里克奪走。

2012年9月,由於難以獲得蒙古國相關監管方的批準,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徹底終止了對南戈壁資源有限公司的要約收購。

2013年1月,全球最大的金礦商巴里克終止了中國黃金集團對其旗下非洲公司部分股權的收購交易。

2013年4月,漢龍集團與澳洲鐵礦企業Sundance高達14億澳元的收購案終止。(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3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