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拋開獨行俠性格 成就自我與他人

2012-5-21  TCW


當陳宣霈以三十八歲之姿,成為微軟在台灣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事業群總經理,帶領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她 在十七歲時養成的早熟性格,得以獨立完成各項挑戰,成為她加分的項目;但隨著要領導團隊,協同作業,她才發 現,需要把十七歲的獨來獨往轉換成你來我往,才能創造人生更精彩的畫面。
正視自己個性缺失用授權解開人際的結 她現在的成就,和她幼時家貧、及早學到正面擁抱各種環境和挑戰有關。 家中三姊妹,身為老么的陳宣霈,從小就看著姊姊邊上學邊幫忙家裡:個子不高的大姊,在清晨墊著椅子,替家裡的小紡織廠女工煮稀飯的畫面,她至今難忘。

把姊姊當成學習樣板,她國小、國中、高中一路來,同樣理所當然以家庭為生活重心,「獨行俠」的她極少參與 校園活動,只對畢業旅行有印象,人際互動幾乎是零。「當你覺得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時候,就不會覺得其他事情 是犧牲!」得與失之間的體悟,當年十七歲的陳宣霈早有見解。

只不過,這樣的堅強信念,卻在她進入微軟後有了轉變。 原來凡事自己來、只求展現自我的獨行俠個性,對她最早身為公司個人貢獻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無疑是加分;但,當她進階到一人、三人甚至是帶領近三十人的部門主管時,卻成了減分。

成也獨立,敗也獨立。一次,聽到部屬「你不信任我」的話,讓她勇敢正視自己獨立個性的不足,經歷成長的痛 苦,嘗試跨出舒適圈,以自己不擅長、不習慣的方式,用授權和當責解開人際的結,不只成就了團隊,也成全了自 己,才讓她年紀輕輕有機會坐上總經理大位。以下是她的口述摘要:

以前,為什麼會感覺把時間都花在家庭,也不會覺得都沒有跟其他小孩一樣,去外面玩,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的父 母親在他們年輕的時候,真的是過得非常、非常辛苦。我媽第一個小孩,那時候是胎死腹中,那時候她even要把那 小孩子拿掉,她都沒有錢去做這個手術。

你的生活重心就在這件事情上,其他層面都不覺得說它是不可以被犧牲的,也不會覺得說是犧牲……,當你覺得 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時候,你就不會覺得其他事情是犧牲。(這)讓我在念書,不管是國小、國中跟高中一直以來,在家裡幫忙對我們來講,都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

正面影響就是,可能養成一個比較去接受你遇到的環境。你還是會知道說自己要想辦法怎麼樣在這樣的環境中去 擁抱,把它正面擁抱。負面影響,也可能造就我,說比較好聽一點是獨立,說不好聽一點,可能不是那種天生很擅 長跟人家交際的人。

嘗試跨出舒適圈痛苦的成長才是好事 以前在所謂IC(個人貢獻者)的時候,我的獨立自主個性就可以很有幫助,因為我可以自己獨力完成很多事情,以很快的速度。可是當你當主管,特別是越來越大的team的時候,第一個你就會發現不可以這樣做,第二個你這樣做,也不會有好的結果。

成長真的是痛苦的,但是痛苦in the positive way(以正面的方式)。人如果一直在屬於你自己的comfort zone(舒適圈)裡,你一定不會覺得痛苦,因為你每天都用你很習慣的方式在做事,相對你的成長也會比較有限。

所謂成長是痛苦的意思就是,你開始要習慣或是嘗試一些你不擅長、你不習慣的方式,當然會感受到不方便,或 不自在。

這(獨立自主)是我成功的原因之一,可是你會發現當你要繼續往前走的時候,除了你要保有這些之外,你要變 得更flexible(彈性),有時候適時的示弱,是比永遠都覺得自己很強來得有用許多。

這是另外一個磨練呀!當你開始不管是帶領自己團隊,或者是必須做很多跨部門協調溝通的時候,以我的個性,這是我的工作,我就必須去做,就像以前放學回家就必須顧店,或者去做一些事情一樣。

不要說宿命,說宿命好像有點太嚴重,可是this is what I have to do,當我知道這是我必須去做的事情的時候,我就會開始去思考,什麼方式會是有效的。Even我覺得可能是我不習慣、不喜歡、不擅長的,你還是必須跨出那一步去嘗試。只要你願意跨出那一步去嘗試,不見得會做得很好,可是我覺得你周遭的人也可以感受到。

當你在分內把能夠控制、跟你該做的事情,用你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我自己感受到、我大部分看到的,可能都是正面的,那個正面不見得說你得到了當初你想要的,可是,你一定會得到某些事情,有些事情,甚至是當初不 在你預料之中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72

猶太文化的核心:拋開「形式」挖掘「本質」 土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56dde001016iyq.html

猶太人對「本質」和「形式」有嚴格的區分,並嚴禁對「形式」崇拜。

猶太人自小訓練去追尋」本質「,舊約箴言就有:搜求它,

如搜求隱藏的珍寶。

神造世界,神就是本質,物質均為「形式」;神定下的「道」是本質,

其他所見和所不見的都是「形式」。

追隨「神」和不懈地搜求「神定下的道」使理性成為可能,也使猶太人

成為各行各業最具洞察力和創造力的一個族群。

眼目所得,大部分都是」形式「,豪華壯觀的辦公樓,價格扶搖直上的

股票......., 即使人的感覺系統也如此,對貝葉斯概率的無視就是其中一例;

「眼睛」往往看到都是虛假,表象和形式。

耳朵則不同,生命具有活力,能量使然;猶太人崇拜唯一的真神,

就是因為他是活的,他能「說話」,他不讓讓猶太人去「看」他創造出來的「形式」,

他讓猶太人去「聽」自己講話。

憑「看」去行動,往往不靠譜,股票投資最具說服力;

「聽」使用能量,"聽」能辨別偶像和真神,「聽」觸及本質。

愛因斯坦和格雷厄姆,他們拂去各自地盤上微塵使本質浮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99

拋開偏見,什麼驅動了樓價的增長? 西峰

http://xueqiu.com/1025819408/28599241
所有的房地產市場都是區域市場。

以整體看待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方式,其實模糊了各地的差異,而能給出有實際意義的判斷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要理解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在區域上就要區分。既要意識到整體房價的宏觀因素,也要注意到影響噹地房價更加重要的區域條件。在時間上則要分清影響房價的長期因素和短期擾動。

在這篇文章中,我主要談推動房價的長期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大致包括:經濟增長、利率、土地供應、人口流動以及城市格局。其中經濟增長和利率可以算是影響房價的宏觀因素。地方土地供應、人口流動以及城市格局是影響房價的區域條件。

先談宏觀因素。

1、經濟增長帶來房價上漲動力

中國房價的普遍性上漲大概開始於1999年。有些城市開始的早一些,有些城市開始的晚一些。房價上漲的主要動力一是經濟持續增長帶來的收入和財富增加,二是住房市場的形成給了土地和住房資源流動的可能。

其後,中國每年都保持GDP8%以上的實際增長,而含通脹在內的GDP復合名義增長率,大約在14%左右。到2013年底,中國GDP增至 56.9萬億元,比1999年的8.97萬億,足足增長6.3倍,而同期居民收入增長也有4倍多。因此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房價上漲有了最基本的驅動力。

2、低利率帶來的置業興旺

中國是實施利率雙軌制的國家。居民和企業存款利息不高,但是貸款很難。大量廉價的貸款主要是向國企傾斜。而其他中小企業和個人很難獲得國有銀行提供的貸款。從這幾年溫州民間貸款的利息來看,民間私下黑市的借款利息要比官方的報價高出近2倍。

唯一的例外就是房貸。這幾乎是個人唯一可以輕鬆獲得的大額低息貸款。從過去10年房貸的基準利息來看,多數年份只在6%上下,只有一年多時間突破7%。不少購房者還曾申請到7折和8.5折的貸款,而公積金貸款也會進一步降低購房者的利息負擔。因此,在按揭低息的政策下,購房者貸款的熱情被大大鼓勵了。如果考慮到過去10年多數年份有著不小的通貨膨脹率,購房者實際享受的是近乎零的利息,而相應引發的購房熱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經濟增長和利率雖然各地略有差異,但是整體上來看還是全局性的,具體到各地的樓市情況,則並不能簡單適用。容易發現,許多GDP多年高增長的地方房價其實不算太高。而房價絕對值最高北京、上海,已經連續多年GDP增長排名墊底。

因此,接下來應該說說影響房價的區域因素了。

3、土地供應的影響

許多人會認為在中國土地的供應者只有政府,因此政府模仿香港而實施的飢餓供地,是房價上漲的主要動力。這話對,也不對。實際上,要區分著看。

中國實行城市土地國有,因此城市土地供應者只有政府,這沒錯。但地方政府賣地,多數看的是眼前,看的是總額。早在2003年土地招牌掛之前,各地土地出讓其實非常無序,甚至不少區縣都有權出讓土地。各地競爭的結果就是土地供應氾濫,地價幾乎一文不名。典型的就是珠三角以及散佈各地各種名目的園區。

飢餓供地學起來不難,但真的要實施,有幾個條件:

1、當地長官需有點長遠眼光(許多地方市長任期只有兩三年,要求他們有長遠意識不賣地不出政績不容易);

2、歷史負擔小,過去沒有大量出讓土地留存至今影響噹下的土地市場(這個主要看前任留下的政治遺產)

3、有財力進行土地儲備(雖然可以依靠銀行,但是持續這個工作對很多城市也有難度)

4、人口要流入(一、二線城市可以滿足,其他多數都出局)

所以目前來看,多數地方政府很難在地價和土地出讓金總額之間保持平衡。越是發展滯後的地方,土地出讓往往越是寬裕。要讓土地供應持續保持在短缺的狀態,能做到的城市並不多。

但是如果做到了,房價上漲就在供應方面有了較為堅實的可能性。

4、人口流入

人口流入是影響樓市需求方面的重要因素。

一個人去到一個城市居住和生活,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他對那個地方的偏好。一個人口持續流入的城市是興旺的象徵,反之人口持續流出的城市,則容易缺乏就業機會和商業市場,未來發展堪憂。

過去幾年,許多媒體喜歡報導逃離「北上廣」(北京、上海和廣州)的消息。認為高昂的樓價、擁擠的交通和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已經促使大量人口離開這些中心城市。這些報導未必虛假,但是可能只是真相的一面。對這些千萬人口的城市來說,找到一些離開的例子不會太難。但同時也要看到同期有更多的人湧入這些城市。只看到下車人數而忽略上車人數顯然是片面的。

5、城市格局

影響城市格局的因素包括交通、基建、產業、地理、城市規劃、氣候特點等等,這些因素對於城市發展和房價的影響許多著作都有提及。因此我暫不做贅述。我這裡特別要提的是兩點,即城市的行政級別和產業結構對於房價的影響。

5.1城市的行政級別

城市級別算是最有中國特色的影響房價的因素了。

大城市一般擁有規模上的優勢。大量人口積聚也使得公共設施、就業機會、分工和合作更具效率。不過大城市的形成一般是源於市場選擇的結果。而在中國,城市的發展還會強烈受到城市行政級別影響,這個算是影響房價的特色部分了。

5.2城市的產業結構

城市的產業結構是另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因素。

所謂城市的產業結構就是一個城市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情況。我們通過觀察三個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情況來瞭解城市的產業結構。

第一產業主要是農業,第二產業主要是工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則是包括金融業在內的服務業。對於中國來說,第一產業早就不是主體了,大部分城市的GDP以第二和第三產業為主。

但其中還有區別。簡單的說,在其他因素相仿的情況下,第三產業比重高的城市房價容易提升。以華東為例,上海周邊如無錫、蘇州、南京、杭州等城市,其人均GDP都接近或大幅超過了上海,但其房價大致只有上海的一半。究其原因,這些城市產業結構還是以工業為主,服務業相對較低。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的工業創造的增加值是相當高的。但是工業通常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工人被替代性強,工人工資增長容易受限。因此工業發達的城市容易有高產值、高稅收和高GDP,但是因為其居民收入增長相對較緩,房價增長有限。例如前面提到的蘇州、無錫,其人均GDP均高出上海兩成多,但其房價多年增長緩慢,其絕對值亦不及上海的一半。相應的,其商業和辦公市場,亦大大滯後於上海。

作為對比,上海的第三產業已經遠遠超過第二產業的比重。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更為依賴人的作用。而出於對人才的倚重,城市和企業在吸引人才流入和待遇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這同時提高了城市居民對房產的需求和負擔能力。而作為省會的南京和杭州,其人均GDP雖不及蘇州和無錫,但其第三產業比重也較高,其房價高於蘇錫也就不奇怪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048

Zara和H&M追殺,它淨利卻飆新高 拋開財務表 香港潮牌的逆境翻身術

2015-11-02  TCW

快時尚壓境全球,旗下有Tough、Salad潮牌的包浩斯也難倖免,但它大膽改變,從對手不看重的項目下手,反創逆轉勝。

包浩斯(Bauhaus)是香港潮牌始祖,創辦人黃銳林是香港第一個賣刷破洗舊牛仔褲的人,台灣、新加坡與香港都有設店,當時還引起一股破牛仔褲風潮。

二○一一會計年度卻是黃銳林最難熬的一年,公司淨利縮減三分之一,記者會上他九十度鞠躬道歉。

造成他淨利衰退的,是當時快時尚的三大巨人:Zara、H&M跟優衣庫(Uniqlo)。而和他同樣處境的佐丹奴(Giordano)過去三年 (二○一一到二○一四年)淨利縮水四成,思捷環球(Esprit)現在更是陷入虧損。黃銳林卻讓包浩斯淨利再創新高、扭轉頹勢,最重要的決策,就是避開巨 人,繞道而行。

香港中文大學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說,在巨人下,你當個copy cat(模仿者)只能讓你苟延殘喘,唯有帶給消費者差異化價值才能存活。

拚轉型:主力從衣服變包包有天走在香港街頭,黃銳林發現快時尚品牌的女包,多半都是黑色和咖啡色。早期也做過包包批發生意的他心想,快時尚巨人強項在服 飾,包包只是它的「甜點」;國際大牌女包價格昂貴,反倒很少中價品牌把包包當主力商品。他便萌生由服飾改賣多色彩包包一決勝負的念頭。

他認為,「不能跟快時尚拚價格,只能拚個性。」客人都喜新忘舊,店裡擺上色彩繽紛的包包,整問店看來活潑輕快,是吸引過路客的「梗」。

他比喻快時尚擅長做快餐連鎖,他改開日本壽司店,跟他們拚他們沒做的市場,只要搶到一%包包服飾市場就夠了。

難題是,工廠生產單一款式和顏色包包,至少一百五十個起跳,資金成本重,如果沒賣出去就是庫存壓力。嘗試轉型的初期為了降低風險,他靈機一動,改用包包工廠的剩料做成包包,省下三分之一的製作成本試水溫。

雖然單一顏色只能做二十多個,鋪到五十六家店根本不夠;但是換個想法,每家店貨色不同,這反倒是限量供貨,是個賣點,賣完就沒了。先嘗試用剩料做了半年,銷量意外的好,二O二一年後,為了穩定供貨來源,他不再用剩料,直接下單買新皮料。

二O二一年底,他一口氣將旗下女性服飾品牌Salad的賣場讓出一半空間擺包包,放在門口最顯眼的位置。以前一年只出十幾款包包,現在一年推出兩百款,每一款王少有四種顏色,單價新台幣六千元起跳,切入中價位女包市場。

他也跟上多功能包的趨勢,設計出可手提、肩背、後背三用的包款。以台灣為例,主打包包後,平均月營收年成長一.五倍;新舊客戶比為六比四,意味著吸引新客群也滿足舊客戶的潛在需求。

拚吸睛:從名模改狗狗代言過去此品牌強調搖滾性慼,曾找香港名模樂基兒代言。但是改賣包包後,宣傳的海報都由狗狗代言,走可愛風。這也有特殊用意,黃銳林說,狗和嬰兒是最能吸引過路人目光。

然而,這後面並非沒有風險。賣一個單價六干元包包抵過賣四件衣服,但萬一庫存高,反倒傷害更大。黃銳林認為,顏色鮮豔的包包只是吸引客人上門的手段,雖然賣剩的機率高,但是他認為,沒有它們根本吸引不了客人進來,黑色、咖啡色的包也賣不了!

鮮豔包款只為吸引客人目

光,他也不會做多。且不同於服飾,女包只要有折扣都會增加買氣,現在七成包包都能賣出去,代表設計與價格被市場埋單。

不變,就是等死:變,可能加速死亡,也可能浴火重生。

女包占整體營收由二O一一年的個位數上升到今年占三成,成為包浩斯獲利成長的主因。

一位皮包業者推估,Salad的包毛利高於六成,而庫存率僅三成,以其毛利來說算低。

拚速度:有七成把握就出手

闖入包包市場看似大膽衝

動,但是黃銳林認為,匆匆上馬的項目,成功率不比仔細規畫低。因為衝動行為反而帶來新意,但是看數字損益,都是舊東西、舊經驗,在快時尚捲起服飾革命的今日,引起不了客人興趣。這是他的新體悟。

意思是快速做決策並有敏慼度高的鼻子,比坐在家裡面看財務報表想問題更能突破困境。

如同他創業之初,敢賣一條四千元的刷破牛仔褲,樹葉跟報紙都敢拿來做褲子的裝飾。

上市後反倒看損益表,只做好賣的款武,漸漸的店裡的款武都是舊款。

套一句廣東話說:「在故紙(舊資料)堆裡找方向。」同一個經營模武不可能二十年不變,過去的成功不須留戀。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陳志輝認為,包浩斯大膽的往新方向轉變,這背後除了了解客戶、找出轉型成功機率高的方向外,更重要的是有大膽的創業家精神,他觀察,約有七〇%把握,黃銳林就敢出手。

在服飾業三十多年,黃銳林說,現在最大的困擾是,腦子裡有太多經驗,太多計算跟成功方程武。「to learn(學習),unlearn(忘記),re-learn(重學)是我不時在腦中思考的,放下舊的包伏,因為包袱內的食糧已吃光,行裝亦已破舊了, 要補充裝備才能走更遠的路。」面對新典範的衝擊,唯有忘記過去的成功,奮力往新機會一擊,才能找到活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100

拋開媒體、投資大佬的忽悠,真實的VR產業是什麽樣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9/155918.shtml

拋開媒體、投資大佬的忽悠,真實的VR產業是什麽樣的?
韋物主義 韋物主義

拋開媒體、投資大佬的忽悠,真實的VR產業是什麽樣的?

他叫王義松。

初夏,GMIC(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人潮攢動,而最熱鬧的當屬VR(虛擬現實)相關主題場地。臺上的投資大佬也在聊著VR的相關話題,臺下的“VR淘金者”們響應熱烈。

微信截圖_20160519100222

(短短兩年間,數千個VR創業項目湧現)

移動互聯網紅利尾聲,O2O一片頹勢,互聯網金融也陷入尷尬的境地,VR(虛擬現實)、AR(現實增強)新技術趨勢,便成了當下創新創業領域為數不多的淘金地,或者說“救命稻草”。

據“VR圈”統計,在北上廣,每周關於VR的主題沙龍或會議就有15~20場。

在媒體包裝以及投資大佬們的鼓吹之下,VR、AR變成了一種高大上的概念,或是未來社交、或是未來影視或娛樂。

而拋去這些包裝概念,VR到底能將淘來什麽樣的金?當下實際情況又是什麽樣的?

90後王義松已經是在VR行業摸爬滾打3年的“老炮兒”,用VR真真實實的賺過錢,也接觸過眾多VR企業主、客戶。

通過他,我們知道了VR在中國的真實面貌,它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個生意。

2013年,緩慢發展中的生存

不得不說,VR並不是一個新概念。王義松說,96年VR概念已經火過一陣,索尼還出過一個VR遊戲設備,他在圈內的一位年紀較大的朋友當時還花了8000人民幣買了那套設備,但是體驗並不好,高昂的售價也讓當初VR設備不可能普及。

2013年,王義松剛剛踏入VR圈。彼時,這個行業已經存活已久,但並不熱門,但它就這麽存活著,就像會展、工裝(辦公裝修)等小行業一樣,不見得多大,但能賺錢。

VR的市場在當時,主要就是2B(企業服務)市場,以給企業做全景解決方案收取服務費用。

例如,某個影視城想把自己的景象鮮活地搬到網上,那麽就可以給他們做一個全景解決方案,一般售價3萬~20萬不等。

在做VR全景內容的,如全景客、網展 、720雲當時就都活躍在圈內,那時的市場缺乏教育,一般一個企業200~400人,80%都是銷售。

王義松在其中一家全景解決方案公司工作,最後帶了40人的銷售隊伍。

基本套路就是各地開分公司,電話銷售,而客戶恰恰是一些比較傳統的企業,因為新技術“讓他們的產品在網上看起來很酷”。

不少企業主覺得比做個單純的網頁看起來酷多了,貌似也花不了多少錢。

讓王義松記憶深刻的是一個賣水泥的老板,見面時老板穿著大褲衩,一下就下單了100萬的業務。

“沒有互聯網公司買我們的產品,都是實體企業希望做展示”。

2014年,Facebook收購Oculus改變了行業

當時,在做VR概念的人都沒想到有一天VR會再次火爆。直到有一天一睜眼,大家看到新聞《Facebook20億美元收購虛擬現實技術公司Oculus》。

“最開始覺得Facebook是不是傻了,Oculus怎麽會值這麽多錢?”王義松描述大家的反應。

後來大家發現Facebook的設想確實偉大,VR蘊含著諸多的機會,VR的好日子眼看就要到來,於是王義松也和幾個圈內友人創辦了“去轉網”。

團隊不大的“去轉網”一年也做了數百萬的銷售額。“去轉網”做了一個VR虛擬城邦,商戶可以在“城邦”中購買自己的場館並用VR技術來展示自己的商品。

後來,王義松加入了VR創業資訊、資源對接服務平臺“奇點VR(VR圈)”。

“VR是個新興產業,我看好幫助這個產業崛起的平臺,也能幫助更多VR創業者,創業公司。” 王義松說。

“可以說紮克伯格(Facebook創始人)的設想再次點燃了VR產業”,處在變革中的王義松感覺到了科技巨頭的力量。

就像這兩年,蘋果推出Apple Watch催生了一波智能手表創業公司一樣。

先做B2B吧,技術就是:①3D模式、②全景

“VR現在創業做2C(消費者)市場並不合適,消費者級VR產品和內容成熟需要2、3年以上。”——這是王義松對行業的看法,前段時間九合創投合夥人王嘯也在Gmic大會上提及了這個觀點。(針對此VR圈曾發表過這篇《王嘯:VR處於非理性繁榮,創業者要盡量多拿錢,千萬不要大範圍鋪市場》的文章。)

“但VR在2B(企業)市場段需求還是很旺盛的,無論是VR+房產、或是VR+教育、VR+直播等,企業都希望用VR這種方式尋找產品體驗的突破點”。

VR現在更類似一種解決方案,各行各業的企業采用、采購,而純VR技術企業想自己做2C的東西無疑鏈條太長,沒有場景,也缺乏內容。

王義松說現在幫各行各業做“VR+”解決方案的企業現金流是非常好的,上個月有個做VR教育解決方案的公司才剛拿下800萬的單子。

像教育、軍事就適合用3D建模的VR解決方案去做,例如開挖掘機、開坦克用VR就可以模擬現實狀況。

“VR早就存在,2B有一定市場,並且商業模式成熟。現在VR技術其實就是兩個方面:

第一、全景展示

第二、3D模型

“全景展示”就是用全景相機(攝像機)無死角收錄現場,進行全方位的展示。這塊的難點是帶寬(內容過大,一般一個場景無死角收錄一秒要幾個G)。

而另外一種VR產品,是建立在3D模型之上,3D建模並不便宜。在全景或者3D模式之上加之陀螺儀技術,定位技術,就能做出一個VR體驗產品了。

而已經開始燥熱的下午,王義松又外出了,他要去一家剛融了千萬人民幣的VR創業公司。

“風險與機遇並存,虛擬能否落地現實?這就是迷人地方。”他說。

微信截圖_20160519100241

(圖片眼鏡男與男主王義松相似度達80%)

 

這里不只有一個落寞的老男人

    還有一群未曾發光的故事

王義松

微信號:expoon1

     電話:18710006567



推薦閱讀


榜單

電影遊戲一體機融資

企業

全球科技巨頭華為小鳥看看戴爾HTC

融資

融資事件合集樂客VR幻視靈犀AR眼鏡

觀點

VR線下娛樂狂歡潑冷水拉人類回正軌情色拯救VR

經驗

VR內容創業遊戲開發優酷土豆九合創投

深度

公司布局圖譜VR娛樂VR投資研究

二維碼VR圈

黑馬會 (2)

 

VR 創業者 90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979

記者觀察|中國液晶十代線大擴軍  產能拋開韓國

作為2016年全球平板顯示行業“收官”的大事件,12月30日鴻海10.5代線正式簽約落戶廣州。這是郭臺銘繼收購夏普之後、推進其“眼球計劃”的又一個大手筆,同時釋放出全球顯示行業變局的多重信號。

首先,中國液晶十代線大擴軍,形成四足鼎立的格局,中國液晶面板產能將拋開韓國,未來將進一步鞏固世界第一的地位。

繼京東方合肥10.5代線2015年年底動工之後,華星光電在深圳的11代線、鴻海在廣州的10.5代線2016年年底連接宣布啟動,再加上惠科在昆動的10.5代線,中國大陸目前公布的10代以上的液晶面板生產線項目已有四個,它們每個項目的投資額都達數百億元。而目前執全球顯示產業牛耳的韓國,至今還沒有公布任何10代線的計劃。

這是中國大陸液晶面板產能新一輪的擴軍,打破了之前日本夏普公司擁有全球唯一一條10代液晶面板線的格局。由於韓國三星、LG近年把資源更多投入到OLED面板,三星甚至還關掉一條7代液晶面板線,所以中國大陸的液晶面板產能超過韓國,已是指日可待。業內預計,2017年中國大陸的液晶面板產能將超過韓國,躍升全球第一。

其次,OLED近年風頭很勁,未來液晶與OLED的競爭與較量將長期存在下去。

CRT彩電時代,國內八大彩管廠也曾掌控了全球最大的彩管產能,可是它們都在平板顯示時代全部倒閉。所以,當中國液晶面板產能不斷擴軍時,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就是——­­會不會帶來液晶面板產能過剩,並在下一個更新換代期重蹈CRT時代的覆轍?

2016年下半年液晶電視面板一反年初的跌價態勢,重新出現漲價,改變了許多人的看法。群智咨詢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市場彩電的平均尺寸擴大了2.1英寸,55英寸已成為標配。隨著平板電視大尺寸化、高清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加上商用顯示的快速發展,包括教育領域的電子白板、商業領域的電子廣告牌等,液晶面板產能預計短期內不會過剩。

郭臺銘收購夏普後,夏普將在日本加快上馬中小OLED面板生產線,而今郭臺銘卻在廣州啟動10.5代液晶面板線,意味著這位全球電子行業最大代工企業的掌舵人,同樣看重液晶顯示,而且他在液晶領域押寶大尺寸。手握夏普十代線、廣州10.5代線“兩張牌”的資源,未來鴻海在彩電代工領域將有更大話語權。

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未來液晶與OLED還將長期競爭與較量下去。OLED被視為下一代顯示技術,可彎曲、可折疊、更薄更輕、自動發光。2016年以來,OLED在手機面板的出貨量迅速攀升,OLED電視的銷量也有所擴大,但從目前看,液晶面板在電視領域仍占主導地位。複旦大學平板顯示中心主任谷至華認為,液晶技術還沒到頂,還有很大的優化潛力,包括背光源等領域。如今,多家巨頭在十代線重金投入,說明業界對液晶的前景仍充滿信心。

第三,受益於上遊面板產業鏈的擴張與支撐,中國彩電產業的全球地位將進一步擡升。

中日韓在全球顯示產業“風水輪流轉”。由於搶先布局液晶面板資源,韓國的三星、LG在平板電視時代超越日本品牌,躍升為全球兩強。如今,受益於上遊龐大的液晶面板產能和資源的支撐,中國彩電品牌的機會到了,TCL、海信、創維等在全球彩電業的份額不斷攀升。

群智咨詢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TV品牌的出貨量將首超韓國品牌,躍居全球第一;中國大陸品牌,2016年全球市占率挺進34%。2017年TCL、海信和創維三大品牌出貨計劃合計超過6000萬臺。2017年TCL、BOE的彩電代工業務計劃合計也接近2000萬臺水平。

從國內區域競爭看,以廣州、深圳為代表的華南地區,將重新獲得中國國內新型顯示產業的領先地位。華南曾長期在國內彩電、顯示產業處於龍頭地位,不過近年受到中西部地區的有力挑戰,合肥率先上馬10.5代線便是一個例證。如今,深圳、廣州相繼宣布建設11代線和10.5線,再加上華星光電把OLED產業聯盟技術平臺公司放在廣州,意味著華南地區將重新獲得國內新型顯示產業的領先地位。

再從消費角度看,未來60-70英寸的液晶大電視將進入普通家庭,家庭影院會普及。現在55英寸已成為國內彩電市場的主流產品,未來隨著四條10代以上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建設與投產,60-70英寸的液晶電視面板的成本也將大幅下降,進入尋常百姓家將不再是難事。所以,可以預見的是,家庭影院會越來越普及。也許,未來60-70英寸的液晶電視也不一定是現在的模樣,說不準在裝修時就嵌入家中的某一幅墻上。

LG正在研發使用OLED面板的“墻壁式”電視,當60-70英寸液晶電視逐步普及,何嘗不也是“墻壁式”電視?未來,在物聯網時代,顯示無處不在,而液晶面板產能龐大、價格低廉,也許你的餐桌面、冰箱面也會變為液晶屏。信息隨處觸手可及,聯接隨時可以實現,那真是一個讓人神往的境況。

也許,這正是郭臺銘們敢於不斷押寶10.5代線的原因所在。多種顯示技術在物聯網時代將爭奇鬥艷,誰會押寶成功,讓我們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162

拋開互聯網+,網易未央豬模式前景幾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9/162242.shtml

拋開互聯網+,網易未央豬模式前景幾何?
田野觀察AgriReview 田野觀察AgriReview

 拋開互聯網+,網易未央豬模式前景幾何?

丁磊要養豬,那可是8年前的事情。

本文由田野觀察AgriReview(微信ID:ishengtaiwang)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鄭倫。

丁磊要養豬,那可是8年前的事情。2009年2月,丁磊公開宣布,網易將投資數千萬元在浙江建立養殖場,將農業與互聯網相結合。不過,此後養豬的道路並不順暢,一起創業養豬的團隊散夥走人,到2013年才養了400頭豬。丁磊養豬一度成為笑柄。

2016年底,沈澱了7年的網易豬終於養足了底氣,開始高調面世。先是在11月底的一次拍賣中,拍出27.7萬一頭的天價;之後,12月底又聯手外婆家的吳國平,在“宴西湖”餐廳擺下全豬宴。

互聯網+養豬,套路不錯

今年3月21日,在網易的眾籌平臺“三拾”上,又發起了網易豬的眾籌,而且在眾籌模式上進行了金融創新,不單是產品的訂單眾籌,還搞起“投1元得1.1元”的金融產品。截至筆者發稿時,而這次眾籌已經籌集了1344萬元的資金。

網易當初承諾,當眾籌金額達到888萬,便會對養殖場進行直播。

3月28日,網易的養豬場直播如期而至。

微信圖片_20170329145004

(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的網易養豬場鳥瞰)

由於之前網易的養豬場很少對外界開放,關於養豬場的照片和視頻資源更是寥寥無幾。所以這次直播還是吸引了很多人的關註。整個直播分為養殖場的巡覽和丁磊對話吳曉波兩大部分。

微信圖片_20170329145009

(網易養豬場豬舍)

在養殖場的巡覽直播中,更多的是介紹了養殖場的特色豬舍、養豬的飼料、糞便處理等環節。可以說,相比於傳統的工業養豬場,網易的養豬場在環境、安全、營養和生長周期上都有所提升;豬舍的設計有巧妙利用自然環境的地方;糞便排汙處理更安全更環保。

剝掉互聯網外衣,來點實在的對比

如果拋開這些互聯網+的手段,網易味央豬究竟是什麽水平?

首先,味央豬選用的是中國傳統的黑毛豬,黑豬的生長周期為一年左右,通常一年達到生理充分成熟。而我們大部分養殖場的是白豬(杜洛克或大約克),白豬生長周期短,長得快4-5個月長成。生長周期長,自然味道香一點。

通常我國黑毛豬多為散養方式,市面上很多有機散養豬,大部分都是黑毛豬。而網易則是采用工業化籠養的方式來養黑毛豬。

相比有機散養,工業化養豬或許在效率上更高,在成本上更低。但這並非一概而論,筆者將在下文中繼續比較兩者的優劣。

網易味央豬的售價在60元/斤左右。這一價格跟有機散養的黑毛豬在一個價格區間。但是顯然籠養的品質上不如有機散養的。刨去網易品牌的光環和新鮮感,這個價格不具備長久的競爭力。

PSY和料肉比,養豬技術很重要

首先我們從工業養豬的兩個重要指標PSY和料肉比來看。

(Pigs per sow peryear)即母豬每年可提供斷奶仔豬數量,這個網易方面並未透露。

微信圖片_20170329145015

(據說一天40元的小豬飼料)

那我們來看料肉比。在直播中透露了兩個比較重要的信息,一是這里的小豬每天的飼料成本是40元;二是這些豬基本5個月後體重不怎麽增加,到10月出欄,之後的5個月不長肉,但是會在體內形成芳香物質。這就是為什麽耗費長周期養成的豬肉,會更香的原因之一。顯然,按照這個生長周期來算料肉比,那肯定不如5月的豬,更不用說,普通農戶養豬,一天飼料成本僅在5-6元左右。

但是,網易味央豬並非要跟工業養殖比效率、比成本,而是要突出品質和安全。那麽,我們再來跟生態散養的黑豬做一比較。

我們來列舉幾種生態散養方式:

第一種,初級生態散養,也就是種養結合的生態養豬方式。比如把農作物殘余發酵來做豬飼料,在配合其他飼料餵養,然後豬的糞便發酵堆肥作為種植的肥料;又或者養豬-養魚結合,把豬糞尿來養魚,糞尿養了魚,魚又清潔了水。這種生態循環既經濟又環保。跟網易的比起來,糞便處理需要技術,需要資金。而這里,糞便反而成了養殖或種植有用的部分。

第二種,綜合生態散養。這里舉兩個例子,安徽小團山生態農莊是一個綜合生態農企,他們開發出了一套獨辟蹊徑的養豬方法。豬的飼料主要是農場牧草、大薸、葉菜等;豬的糞便一部分排泄到水中,一部分用來堆肥;養豬廢水和生活廢水一並進入一個生態凈化池,凈化池養殖了大薸,大薸可以很好的吸收這些廢物,包括生活廢水中的化學物質;大薸再作為養豬飼料;另一部分糞便用來施肥,這里不用堆肥而是直接給康複利施肥,康複利吸肥能力強,然後在把康複利做成液體肥給其他作物。這是一個巧妙的整體生態循環設計。這種情況下,一天的飼料成本在3元左右。

微信圖片_20170329145021

(小團山生態農場的綜合生態循環)

另一個例子是奧地利的科梅霍夫(Krameterhof)農場,他們除了在養豬上采用生態循環外,還給小豬好幾份工作,這里的小豬常年在外覓食,在地上拱來拱去,幫助農場翻土,這里不用拖拉機耕地。農場如果要在灌木叢中種果樹,也不需要自己去開路和挖坑,只要把想栽樹的地方拋幾個玉米,小豬就會去拱開灌木叢,然後在地上拱個坑。這種做法是樸門農業(Permarculture)中常有的豬拖拉機(Pig Tractor)。

夾層中的未來

這麽兩方面一比,網易的養豬模式就有點尷尬了。與工業化養殖相比,PSY和料肉比沒有優勢;與生態散養相比,成本、品質、價格、甚至環保里面方面也沒有什麽優勢。

分析網易味央豬的做法,有點像是在傳統工業養殖和生態散養之間,做出一個不同的選擇,但是這個夾層中的未來並不明朗。

在解決人類吃肉問題上,有兩個方向卻是日漸明朗。一個是矽谷新寵“人造肉”,一個是智能生態農業。

微信圖片_20170329145031

(跟真牛肉相差無幾的人造牛肉)

就在不久前,矽谷著名食品科技公司ImpossibleFoods宣布量產“人造牛肉”,每月可以出產100萬磅,相當於一個兩千頭牛的農場。這種人造牛肉通過提取植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等物質,達到跟真牛肉類似的營養成分,然後用食品工業進行合成。其人造牛肉產品跟真牛肉在營養、質感和口味上相差無幾,而且隨著技術不斷提高,生產成本會不斷降低。這樣的人造牛肉在PSY和料肉比秒殺工業化養殖場。怪不得比爾蓋茨和李嘉誠都熱衷投資這類人造肉公司。

在上文中提到兩個生態散養的例子,比工業養殖更環保、更經濟,但是由於比較難以工業化,因此在人工成本和規模效益上有劣勢。不過,這種狀況正在慢慢改變,因為一方面隨著仿生學和生態農業技術的進步,生態農場可以更加穩定地設計巧妙的生態循環;另一方面,智能設備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態農業中非單一種植難以機械化的難題。由此,生態農業在各方面的成本也會下降。

在這兩方面技術的不斷進步下,夾層中的網易味央,或許不容樂觀。

網易 丁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409

拋開過去不容易 王維基

1 : GS(14)@2013-07-19 01:27:06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B9%E6%98%93/102403
繼意見中心小組(Focus Group)、創作組參考美劇工作坊後,我們亦安排了導演、攝影、燈光等創作組同事,模仿美劇的拍攝場景。我並不是企圖抄襲,或空想以香港的資源來製作美國質素的劇集,因為文化各有不同,我只希望透過這個模仿的練習,提高創作及製作組的技巧。
做法很簡單,先選擇一場五至十分鐘的美劇,再要求導演、演員、燈光、化粧及攝影同事模仿,拍攝一段一模一樣的片段。在這過程中,讓同事們練習美劇式的鏡頭擺位、燈光、化粧、音效、演員演技、剪接及拍攝風格。當然,不能妙想天開,妄想透過一、兩次的「模仿」就能大幅提升同事的技巧,但這個機會可讓同事慢慢吸收、進步,再運用在拍攝港劇上,提升港劇的水準。
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要鼓勵同事們先放下身段。同事們大多在電視劇製作行業打滾了二、三十年,是行業最優秀的一群,成就亦自然不少。要鼓勵他們拋開過去的身份地位,模仿別人的做法,才是最讓我困擾的一環。
(本欄逢週一至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5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