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安倍經濟學的死穴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610995

隨着時間日增,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效力漸減,也可以說,負面效應亦同時增加;我們在日前先談論了正面效應,今天來談談負面因素。根據日本內閣府14日公布的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統計速報,日本的經濟增長雖然已是連續四季增長,但增速有減緩的趨勢。

除去物價變動因素,日本的實質GDP比去年同期增長0.5%,以年率換算則為增長1.9%。安倍政府的經濟政策使得公共股資增加,第三季公共投資比前一季成長6.5%,支撐了日本景氣的緩步復甦;不過,個人消費增長幅度縮小,只比前一季增長0.1%。進出口數據顯示,雖然對歐盟的汽車出口見增長,但受到對亞洲新興國家出口衰退影響,整體出口減少0.6%;進口則因火力發電廠燃料進口增加,使整體進口增2.2%。

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表示,GDP增長速度減緩是因為部分新興市場國需求低迷導致出口減少。不過,由於預期日本國內個人消費等內需仍有增長,故經濟可望真正的復甦;加上海外整體需求也逐漸止跌回穩,故出口也可望回升。然而,已有日本當地專家憂心經濟增長減速,安倍經濟學效應是否還能維持下去,因而敦促政府須持續刺激個人消費和企業投資才行。

日本綜合研究所理事長寺島實郎就指出,安倍的經濟成長策略,仍停留在「願景」階段,沒有真正的執行計畫。寺島說,安倍上台後,改採超級金融貨幣寬鬆政策,促使日股漲了30%至40%,但大多數買家都是外資。他說,從安倍上任以來,外資在股市已買了12.6萬億日圓的股票。相對地,日本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分別賣出了5.8萬億與5.7萬億,總計賣出了11萬億多日圓的股票。

為什麼日本人不買自己的股票?寺島說,日本人就是不買日股,因為過去20年的泡沬經濟,讓日本人飽受傷害,讓很多民眾無法相信日股。寺島因此指出,日本股市上漲,是很不自然的狀態,只是金錢遊戲,不是為了讓日本經濟復甦、讓日本的技術得以提升,而是外資短線操作的金錢遊戲。

「不是股票上漲就是好」,寺島說,若不想讓經濟的櫥窗,變為是簡單的金錢遊戲,就要有經濟的增長策略,而安倍的第三支箭,就是增長的策略,然而,他說,眼前看來安倍的策略也只是在討論願景而己,不是執行計畫,既沒有執行者,也沒有時間表,也沒有列預算等。所以,他認為,日本若要擺脫過去二十年的失落,想要跳脫眼前只是金錢遊戲的股票上漲,安倍的經濟增長策略在願景外,還要有具體落實的執行計畫。

事實上,許多經濟學家及決策官員都表示,安倍致力創造的經濟成長「良性循環」,若要持續下去,最起碼的關鍵在於員工薪資提高。儘管企業獲利擴增,股市也上漲,但基本上還是要家庭普遍增加消費,及對未來的財務更有信心。因為除非薪水增加,否則這種新的心態難以深固。事實上,安倍現正致力突破這個瓶頸。

華爾街日報指出,近日日本政府從首相安倍晉三及日銀總裁黑田東彥以降,幾周來都一直向日本企業施壓,要求他們在明春為員工調升底薪。但日本讀賣新聞最近一項對日本105大企業所做的調查顯示,日本大企業無視政府的施壓,仍拒絕為員工加薪,其中僅有7.6%表示考慮為員工加薪,僅有24%到25%表示考慮增加一次性的給付,如紅利。日本重量級企業組織經團連的副會長宮源耕治,在日本NHK電視台的辯論性節目中,即反駁為日本員工加薪的建議。他說:「儘管許多企業狀況比以前好,但「個別企業間仍不相同」。弱勢日圓嘉惠許多企業,但有些則受害。」

我們相信,日本經濟要獲得堅實的復甦,尚欠「東風」——即中國因素也。日本政府解釋,近月出口數字並不理想,因受到對亞洲新興國家出口衰退影響,而這正正反映日本跟中國進行貿易的重要性。事實上,自釣魚島爭議發生後,中日政經文化交流轉冷,雙方經濟貿易活動放緩,打擊日本出口,加上棄核後進口能源成本飛漲,在在拖復甦後腳。

儘管日本政府消息人士認為,根據習近平10月下旬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發表的講話,可見中國的外交姿態正趨於軟化,但我們認為,日本是釣魚島爭議中較不利於打持久僵局的一方。中方只要繼續冷待雙方關係,安倍政府最終應會為進一步催谷經濟復甦,而姿態漸軟,而這對中日兩國的經濟都會是好消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05

農村老人的死與生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881

下灘自然村村民張吉壯(右)、高銀花在自家老屋前,他們有3個兒子,2個女兒,都在外地打工。 (新華社記者 王鵬/圖)

在老家有幾天隔著墻也聽能聽到鄰居家病危老人病痛的呻吟聲,安靜的夜晚只聽見他含混重複的聲音在訴說著什麽。幾天後,他去世,含混重複的聲音消失了,就像從來不曾存在過,夜晚恢複了安靜。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告訴你為何農村老人的死與生是如此的平靜而殘酷。

和中國大部分農村一樣,在我老家,留守在農村的很大一部分是不適於外出務工的老人。如果處理得當,這本應是實踐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理想的地方。然而,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老無所養、老無所依的問題已經凸顯出來。

前段時間新聞報道了一個養老問題的極端案例:在外打工的兒子回家看病危的父親,兩三天過去卻發現父親沒有要死的跡象,就問:“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是把做喪事的時間都算進來的。”老人隨後自殺,兒子趕在一周內辦完喪事,回城繼續打工。

案例雖然極端,卻反映了如今農村日益嚴重的老人贍養危機和代際沖突:老人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出現了子女虐待老人、不盡贍養義務,乃至老人自殺的情況。這些現象背後正是孝道的衰落。

有次回家看見家門口坐著兩位老人,行李放在門口,表情憤憤不平。我不認識他們,似乎也不是親戚,但母親還是請他們一起吃飯。席間他們感嘆:“哪有這樣的道理?真是時代變了,從沒遇到過這樣的兒子!”他們走後問母親才知道,因為與兒子兒媳的矛盾,他們被趕出了家門,來我家是想找我父親幫他們評理。父親不在,他們去鎮上找人了。

雖然這樣激烈的代際沖突例子並不多見,但這些顯露出來的例子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因為這些家庭矛盾誰都不希望外人知道。家醜不可外揚,畢竟農村的熟人社會中,鄉鄰的輿論還是“可畏”的。

不過,如果看看老人的住房條件,其生活待遇情況也就一目了然了。由於農村經濟條件改善,一般家庭都新修了房子。然而,新房子中條件最好的主臥都是留給青壯年自己的。老人要麽繼續在老房子居住,要麽屈居於新房子中的次臥或條件更差的房間中。如果可能,很多老人寧願繼續住在老房子,以避免正面沖突。

但生活空間的分離並不能隔絕矛盾。簡單的生活瑣事、衛生習慣等都能夠觸發矛盾沖突升級,老人只能尋求外部力量介入調解,這時矛盾就公開化了。如果調解不成就只能對簿公堂了,而此舉大大降低了父母子女關系中的道德與感情成分,也使得家庭關系的人情和親情約束失效。法院雖然會判決子女應當盡贍養義務,但判決只能對金錢和物質進行規定,無法提供老人所需要的情感慰藉和生活幫助。所以即便勝訴,也避免不了老人失勢的局面。

2月5日,浙江省武義縣新宅鎮安鳳村的老人呼喚在外打拼的兒女回家過年。 (新華社 張建成/圖)

為了避免這些矛盾,很多老人則做了更理性的選擇——住養老院。這樣家庭養老負擔相對減輕,也能避免一些家庭矛盾,但同時也使得鎮養老院住房緊張。為了安置越來越多的老人,鎮養老院也擴建了一倍。

老人逐漸變成了家里的“累贅”,這的確是“時代變了”。在傳統農村,土地等生產資料和家庭財產都掌握在父親手中,即便在子女成年之後,父親仍然掌握著這項權力,這也即“父權”。然而這一代老人的青壯年時期恰恰處於農村集體經濟時代,主要生產資料歸公,他們年輕時的勞動並沒有積累下太多的私有財產。除了種田,他們也沒有其它謀生技能,但如今,對很多農村家庭而言,種田已經沒那麽重要了,打工成了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在連種田這一基本勞動能力都喪失後,老人也只能領到微薄的養老保險。經濟的弱勢必定造成地位的下降。例如,老人在子女結婚成家時並沒有能力給予太多物質上的幫助,這往往成為子女不盡贍養義務的口實。

隨著市場經濟席卷農村,曾經最高的道德標準——孝道靠邊站,漸有讓位給無情的市場邏輯的趨勢。農村社會主要的價值評判標準早已不是孝不孝順、老不老實,而是能不能賺到錢。當老人無法繼續為下一代提供物質幫助時,老人的價值就被榨取幹了,而一旦老人得病,情況就更糟了。

由於缺乏完善的醫療保險,如果老人得病,特別是重病時,家人有著很現實的考慮:醫治會花費大額醫藥費,而且單純的存續生命意義不大;放棄則雙方都得到了解脫,老人不必繼續承受身體的痛苦,也不會給家人造成經濟負擔。

在老家有幾天隔著墻也聽能聽到鄰居家病危老人病痛的呻吟聲,安靜的夜晚只聽見他含混重複的聲音在訴說著什麽。幾天後,他去世,含混重複的聲音消失了,就像從來不曾存在過,夜晚恢複了安靜。

農村老人的死與生都是這樣平靜而殘酷。

【後記】有一部電影的名叫《No Country for Old Men》。對農村老人而言,country作為國家提供的養老福利極為有限,country作為鄉村也不再是曾經那個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地方。農村老人生或死都避免不了這種悲情,寫的時候也無法擺脫這種厚重的無奈和悲哀。

請記住,我叫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南方周末每日網絡專稿。

要嚴肅,有知識;要八卦,有內幕。每天一篇,無需翻墻,盡享你想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我們只想,讓知道成為一種享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19

自己的死自己抵


跑學校,常常面對一個問題:究竟如何令學生交功課?然後,又緊接下一個問題:學生不交功課,怎辦?

還想怎辦?不交,就無分,講完。自己人生自己負責,老師還來跪求你不成?老練的同行如此說。

但,我不想。因為,我質疑,這個「自己負責」的論調,落到孩子眼中,會變成怎樣的一個信息?

踢極不動的孩子,不見得不為自己負責。但他們負責的方式,不是力爭上游,而是接受命運。無分,咪無分囉,我抵死,但不欠人甚麼,自己的死自己抵。

於是,每派一個零分,我們就等於對孩子講一次,你死得。本已無甚自信的他們,對於自己有多不濟,早已比清楚更清楚,何須多一個零分再次提醒?

精英主義的社會,總是迷信責任自負。但我覺得,這裡有個大前提:當事人必須有能力去負責。如果孩子完全明白功課的要求,也懂得做,但刻意不做,打零分,是必須的。但如果孩子壓根兒未開竅,打零分,就會開竅了麼?

問十個同學,上課聽不明白,為何不問?十一個答你:「吓?我都唔知要問咩。」「就問你聽不明白的地方呀。」「我唔明我唔明咩喎。」

學不懂,不是問題。不懂得自己不懂甚麼,卻是很嚴重的問題。這關乎最基本的接收與表達訓練。而基本的東西,在急功近利的社會,往往都被忽略。

孩子對大部分事情無反應,因為不懂反應。我不怪孩子,因為大部分孩子,從未被成年人要求有反應。一班三十人,只要三成人跟得上,餘下七成就變成你死你事的犧牲品。

棘手的卻是,老師不是神仙,也不懂讀心術。在一片死寂中,如何能看穿他們的困難,繼而對症下藥,令孩子明白,你不抵死,也有排未死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026

BAT之痛:騰訊社交帝國的死里逃生和未知恐懼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29/155485.shtml

BAT之痛:騰訊社交帝國的死里逃生和未知恐懼
Luke Luke

BAT之痛:騰訊社交帝國的死里逃生和未知恐懼

騰訊的危機不在於現在,在於不可預知的未來。

549125972319085365

百度看到了一條高速路,在入口建了個收費站,通過高速路的人都得繳費;

阿里建了個線上的“萬達廣場”,在里面交易的商家都得付租金;

騰訊建了一座城,只負責發身份證,其他生老病死都有人來管,他向所有人收稅。

之前我們說過百度的弱點,阿里的焦慮,今天我們扒一扒騰訊的危機吧。

百度建立在開放的基礎上,阿里建立在生態的基礎上,這兩家都屬於開放和半開放的業務模式。騰訊則建立在封閉的基礎上,就像蘋果,完全自我循環。

封閉的系統,當內部足夠強大的時候,一切都無限可能,無論外面是刮風下雨,里面總是風和日麗。這就像蘋果手機賣得特別好的時候,蘋果的生態非常健康,開發者蜂擁而來,粉絲翹首盼望新品上市。

但當封閉系統不夠強大的時候,立刻危機四伏,並且這種危機傳導的速度飛快,且可能會出現斷崖式的奔潰。

而騰訊的危機,可能正是根植於此。

(一)

從“即時通訊軟件”到“社交之城”,騰訊完成了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典型的S曲線。

大約1998年,馬化騰為廣東電信開發的“網絡尋呼機”沒有中標,這就是OICQ的前身。

後來看,這對中國的互聯網是一件好事,就像某位外國的專家說的,在中國很多事情是反邏輯的喜劇。

如果當年網絡尋呼機中標電信運營商,那後面最多也就是個飛信。

恰恰因為花了50萬開發的產品沒有中標,Pony才有機會自己成立公司運營這款模仿了國外ICQ的軟件。

英雄不問出處,qq從即時通訊軟件(IM)出發,做到了行業最大,並且完成了從軟件產品到互聯網入口的超越,這不能用偶然概況。

521137995332756808

如果說qq的增長是因為產品的功能與市場空白給予了機會,那麽騰訊從IM軟件到PC內容生產和社區的演進,應該是非常大的戰略突進。

911913176508169831

我們可以將騰訊的擴張分為四個階段:IM成熟期、自由內容生長期、內部生態循環啟動和外部生態循環啟動四個階段。

1.IM成熟期

IM成熟期經歷了接近4年的時間,這期間QQ遭遇到的最大對手就是MSN。當年MSN和QQ對戰的時候,有一篇文章寫得很有意思,大致意思是“大家沒有必要擔心QQ的發展,因為小孩子用QQ,大人(職場人)只會用MSN。”,文章標題是《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但作者顯然估計錯了,QQ憑借其離線文件、斷點續傳、語音通信、QQ秀、群、組等功能的不斷叠代,對MSN形成了長期的攻擊,而MSN一直半死不活地不做任何本土化的改變,自己作死了。

2.自由內容生長期

很快,因為QQ用戶的增長,IM的功能已經不能留住用戶,產品上出現了用戶“溢出”現象:產品的容量無法滿足大量用戶的長時間使用。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QQ開啟了新的產品線,最早的QQ秀、QQ遊戲大廳、QQ門戶和QQ空間。除了QQ秀後來發展得不太好之外,其它幾個產品都非常成功。

遊戲大廳直接將聯眾遊戲從最高處拉了下來,市場占有率跌到1%;QQ門戶也快速躋身四大門戶之一;QQ空間成為中國最大的社交平臺,日獨立訪問用戶超過4億。

這些服務和內容一方面為騰訊帶來了商業化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滿足了日益增長的QQ用戶的需求,增加了QQ的粘性和活躍度。

3.內部生態的循環

用戶一直增長,騰訊自有的服務也越來越不能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特別是垂直類需求。2010年前的騰訊以山寨為主,不斷地形成了自己的山寨文化和不好的口碑。在同時面臨用戶需求和行業口水的時候,騰訊開始了開放平臺的策略,將Qzone的用戶開放給了開放平臺的開發者,並推出了OpenID接口,“QQ登錄”成為了很多產品的標配。

4.外部生態的循環

從內部生態循環開始,QQ的生態逐步往外部走,並改變了原來的競爭策略:從抄襲到投資,從控股投資到戰略投資,所以有了後來的京東、58同城、大眾點評和滴滴的投資,當然,這個時候微信已經替代QQ成為移動端的主要入口。

(二)

十五年的發展,騰訊的策略概況為:從內到外擴展內容,從端到雲積累用戶。

752326248479619739

通過QQ和微信這樣的IM產品為自己的內容和外部的內容導流,滿足了用戶的長尾需求,也帶來了其它產品線源源不斷的用戶資源。

而這些服務或者產品也不斷地鞏固IM產品的入口地位,增強IM產品的競爭力。

今天阿里很容易做一個來往APP,但內容、服務、開發者的資源的稀缺讓來往很難快速搭建出一個適合用戶生活的城市。

而用戶已經習慣在QQ玩遊戲、在微信看文章、看視頻、買電影票。

要說清楚騰訊的戰略是很難的,甚至騰訊是否有真實的產品戰略存在也是存疑的。

馬後炮一樣的總結雖然沒有太多價值,但我想對於後來者理解還是有些幫助的。

有人問微信為什麽沒有上市,但估值超過800億美金?

我說,那是因為通過微信,騰訊養活了騰訊視頻、遊戲、新聞,也為騰訊用性價比很高的價格購買了滴滴出行、京東、58同城和大眾點評(美團),這比微信本身一年收入幾十個億來的性感多了。

所以微信最大的價值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攜用戶以收割垂直行業的重要資源。

(三)

用死里逃生來形容騰訊在移動化時代的遭遇應該是準確的。

雖然QQ和手機QQ有龐大的用戶群,但面臨移動化時代的到來,騰訊其實有很大的危機。

飛信顯然不是一個合適的對手,但米聊差點就成功了。

在2011年來臨,QQ的用戶增長接近停滯,用戶同時在線人數也沒有增長,各項指標都表現平緩。

而米聊因為小米手機的原因迎來了快速增長,用戶規模一度達到了5000萬以上。要知道這和當年的手機QQ差不了太多。

如果再給米聊一年時間,我相信互聯網的故事應該重新書寫。

但2011年開始,微信從騰訊內部殺了出來,先模仿Kik、緊接著模仿FB的Public page,推出公眾號。不斷地在模仿國外優秀產品和本土化上做工作,最後快速超越了米聊。

我一直說,微信的起來,給騰訊續了一條命。

互聯網產品經理都知道產品有條叫“S曲線”的產品生命周期曲線。

其實一個公司也有自己的“S曲線”。

QQ賦予了騰訊公司第一個S曲線,微信又拉升出了一條S曲線。

我聽說IBM曾經有過三次這樣的S曲線。

顯然微信不僅是一條S曲線,簡直是一條“J曲線”,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對QQ的超越,和米聊的“秒殺”。

我很難想象,雷軍看著用戶在小米手機上卸載米聊,安裝微信的表情。

應該說,小米失去了一個移動端的機會,微信抓住了這個機會。

528528588116986755

(四)

借助微信的卡位,騰訊獲得了至少5年的移動互聯網的安全位置,並且因為乘勝追擊和布局得當,很快地在移動互聯網上建立了自己的產業版圖,一座城。

341944866991880917

事實上,阿里投資了很多家公司,無論是小米還是uc瀏覽器,都發展的不夠好。百度也投資了不少公司,發展的也都不甚如意。

但騰訊在投資方面表現出了香港人獨有的金融思維和眼光,我認為投的都不錯。

騰訊的投資策略是開放的,並且是戰略性的投資,而不是為了財務和控股。

在互聯網里,控股有時意味著死亡,比如去哪兒被百度控股,UC被阿里控股。

但騰訊2010年後就已經不以謀求這樣的控股,在遊戲、泛文化娛樂和社交領域,騰訊基本上控制了中國所有有潛能的新興公司。

不怕他們死亡,就怕他們做起來不是自己的。

但這不代表騰訊沒有自己的危機。

我認為騰訊的危機有兩小一大三個危機。

(五)

我們先說兩個小危機:新的社交產品突然殺出和Facebook順利入華。

1.代際鴻溝和新的社交產品

不同年齡層的人,對社交的理解和需求不一樣,對社交產品形態的要求也不一樣,這是現實生活里常說的“代溝”。

這種社交代溝,在社交這種產品里,表現出有很強的“代際標簽”。就像80後大學生喜歡用“chinaren校友錄”,而90後的大學生更多用“校內網”來交流。

我們的爺爺一輩人喜歡寫信,父輩更喜歡打電話,我們則大部分用IM來溝通。

所以,我們今天的人們並不能準確的知道00後和2010後的孩子們會處於什麽樣的社交場景,偏愛什麽樣的社交軟件。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了,不信你看看17歲-20歲的女孩子的手機看看,她們手機里可不只有微信一個社交軟件。

上次在飛機上,我遇到一個女孩,起飛前她一直在用各種社交軟件,我看到她的手機里微信、陌陌、抱抱、探探都安裝了,而且熟練地在各種社交軟件之間切換,並且我敢保證,絕對不是“約”那麽簡單,人家是喜歡陌生人社交。

這對於騰訊來說是很可怕的。

社交虛無縹緲,很難有強規律可循,也沒有重門檻可依賴。

所以你無法肯定某一天不會突然殺出一款產品,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當仁不讓”之勢殺出來,並且紅遍大江南北。

就像誰也不能保證微信這樣的產品永遠只會出現在騰訊自己家一樣。

現在,騰訊處理這個危機的方法是: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

就像對待今天突然爆發的產品“朋友印象”,先是微信里封殺,然後出手談投資,一邊是警棍,一邊是胡蘿蔔,創業者要麽接受投資並且享受微信給你的資源,要麽就被全面封殺。

所以朋友印象順利地被騰訊投資。

騰訊投資朋友印象等一系列社交產品,不一定是為了財務投資,而是為了消滅潛在的競爭對手,為自己挖建護城河。

對於騰訊來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自己投資的公司死掉了,而是一款社交產品做起來但不是自己的。

2.Facebook入華

要知道,全球的互聯網只有美國和中國兩個奇葩,花開兩支,各有特色。

一個風靡全球的社交軟件,因為我們都知道的原因無法入華,但客觀上為中國的社交產品提供了很大的避免競爭的空間。

然而小紮一直都沒有放棄,並且頻頻和中國官方互動,希望早日進入中國。

不過即使FB進入中國,我也不認為能對目前的騰訊社交帶來多大的危機。

一方面社交有強關系和濃厚的文化因素存在,用戶很難在一個沒有朋友、文化沙漠一樣的“火星”上快速活下來,而微信上有很多朋友和熟悉的文化語境。

第二方面則是所有入華的跨國互聯網企業,截止目前為止沒有活的很好的,比如亞馬遜、Aroupon、Booking、Agoda、Airbnb都不算出色,究其原因主要是本土化不好。

(六)

以上兩點算是小危機,無大礙。最大的危機,就像前面提到過的。

百度看到了一條高速路,在入口建了個收費站,通過高速路的人都得繳費;

百度有很多危機,但只要它不斷尋找高速公路,建立新的收費站,雖然發展乏力,但不會突然倒塌。

阿里建了個廣場,在里面交易的商家都得付租金;

雖然阿里的入口不明確,但阿里可以不斷地建造網上的“萬達廣場”,繼續收租金,即使下滑,速度也可控。

騰訊建了一座城,只負責發身份證,其他生老病死都有人來管,它向所有人收稅。

但如果有人造了另一座城呢?

我想起了電影《逆世界》,一個平行於我們存在的另外的世界是否真的存在?

如果今天不存在,未來是否存在?騰訊能否一直讓大家在這個城市里生活?

717832489264909453

今天的微信,難道不像《楚門的世界》里的那個布景一樣的世界麽?

騰訊的大危機,就是楚門有一天會走出自己的布景世界。

就像前面提到的,不同年代的用戶對社交的需求不一樣,社交的場景不一樣。

出現新的社交產品也許騰訊還是可以接受的,但出現新的“社交異類”就不一樣了。

也許這些“異類”是反社交的,也許未來的組織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非社交的,也許未來在社會學和人類學上有斷層式的變化?

也許有一個平行的世界已經存在,他們的生活和社交語言我們不懂。

當這樣的世界出現,整個微信將轟然倒塌。

我在《產品的視角》里提過,17歲的女孩,是產品經理的紅顏知己,也是新產品的引領者。

誰抓住了17歲的“科技紅顏”誰將掌握互聯網的未來。

用戶是不長情的,尤其在社交產品里面,指望用戶一直在一個社交產品上生存是不可能的。

我想,騰訊的危機不在於現在,在於不可預知的未來。

這就是社交,眼下贏者通吃,但終究怕不可知的未來。

485429828749856686

社交 BAT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189

瘋狂造車投放:摩拜ofo或陷入商業模式的死循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6/161698.shtml

瘋狂造車投放:摩拜ofo或陷入商業模式的死循環
熱點微評 熱點微評

瘋狂造車投放:摩拜ofo或陷入商業模式的死循環

輸血太猛而造血能力不足,就會陷入一個成本不可控的惡性循環。

本文由熱點微評(微信ID: redianweiping)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王新喜。

摩拜與ofo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了,數據顯示,共享單車領域已經有30多家投資機構的數十億元資金湧入,融資額不斷創新高,短短14個月的時間,摩拜單車完成五輪融資,2017年第一周,摩拜單車就宣布了完成2.15億美元D輪融資的消息,今年3月,ofo宣布D輪融資完成,融資金額高達4.5億美元,約合31億元人民幣。

在瘋狂融資之後,兩家又開啟了瘋狂造車之戰,數據顯示摩拜ofo,每一家擁有單車輛數均已經突破100萬輛。

日前有消息指出,自行車廠加班加點直呼瘋狂,現在各家都在拼命下訂單生產單車,接單接到手軟。富士康、摩拜、ofo訂單一個比一個下的瘋狂,每月訂單均在幾十萬上下,以期用最快速度覆蓋更多城市市場,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

筆者認為,眼看著共享單車的頭部廠商的江山越來越穩固,但其中的風險可能就越來越逼近,它的風險可能就在於它們本身的商業模式。

不是共享經濟的重資產模式

眾所周知,摩拜與ofo不是共享經濟。共享經濟的本質是通過平臺方整合線下供給側的閑置資源,共享經濟的本質是通過平臺方整合線下的閑散資源,讓人們公平享有社會資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獲得經濟紅利。

它的核心是對閑置過剩資源、過剩產能、時間等方面的共享。共享經濟連接供需兩端,本身是輕資產的模式,但當前,摩拜ofo都是自有單車租賃的重資產模式。

當然,最初摩拜並沒有打算自己生產制造自行車,而是希望像滴滴、Uber一樣做一個自行車行業的出行平臺。

摩拜單車創始合夥人王曉峰曾經表示,“沒有人喜歡做重資產的模式。” 但很快,在資本的推動與競爭壓力下,摩拜單車ofo都不得不走向了依靠自己生產,投放的 B2C的單車租賃模式之中。而這種模式,對應的是統一標準的做法。

回到之前瘋狂造車的話題,在融資之後,當前兩家的造車越來越瘋狂。之所以陷入這種瘋狂也就源於當前的共享單車不是共享經濟,它必須依然不斷投放來占領市場,然後從資本市場獲取更多的融資來講故事。

前面提到,共享經濟本質是把自身變成一個夠輕的平臺,連接供需兩端,但當前摩拜與ofo無疑是把自己的模式變得越來越重,重模式的隱患在於,隨著投入的越多,成本越來越不可控,而且投放本身是沒有終點的。

在早期用戶群擴展階段,不斷投放車輛是有效的,它可以依靠速度迅速在線下形成先發優勢與品牌效應,而且依賴不斷的融資,燒錢還是燒的起,畢竟一輛車對應著多個用戶的押金,成本利潤是可控的。

此前摩拜曾披露,摩拜每投放一輛自行車,可以獲取8個繳納押金的用戶,按照每個用戶繳納299元的押金,摩拜每輛車的成本是2000~3000來計算,正好覆蓋成本,而且押金隨著用戶的不斷累積,這筆錢用來理財的利息也非常可觀。

但問題會出現在後期,按照當前摩拜ofo的市場競爭火熱程度來看,不亞於當年滴滴與快的的競爭,雙方都在說自己是市場老大。

早前第三方數據研究機構比達咨詢發布的《2016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ofo以51.2%的市場占有率位居行業第一。而後另一份第三方報告出爐,Trustdata數據顯示,2016年年末,摩拜單車月活躍用戶量已占有逾70%市場份額,是行業第二名的3倍以上。

為什麽要爭第一?

當然,真實情況由於統計口徑與維度以及統計機構等相關因素,誰是第一很難說。為什麽要爭第一?因為從滴滴與快的、Uber之間的競爭來看,第一意味著整個市場的塵埃落定。資本會全力押註第一,第二就會被合並或者被邊緣化。

而與專車競爭拼補貼、拼用戶體驗與性價比不一樣的是,共享單車在用戶體驗、補貼上幾乎是很難誰比誰更勝一籌,並且很難依賴補貼就能夠拿下絕對優勢讓用戶一邊倒。

因為用戶有奶便是娘,在用戶體驗與差異化接近的情況下,用戶是不會對哪一家產生絕對的用戶忠誠度。有調研數據顯示,共享單車用戶目前的最大痛點是想騎車的時候周圍沒有,占55.2%。

因此用戶最核心的剛需是,在自身需要用車的時候,是否可以隨時隨地找到車用,如果你投入的車輛規模覆蓋的區域、熱門網點與城市太少,用戶找不到車,用戶就會逐漸轉移到另一家規模更大的單車公司。

誰的車多,誰能夠覆蓋到更多的網點,誰的顏色能夠在足夠多的網點與城市將另一家的顏色完全吞沒,誰能讓用戶隨時隨地在出勤高峰期更快的用到車,誰就能更快形成自己的用戶優勢以及網絡入口優勢。

那麽這樣一來,共享單車的競爭最終就回歸到一個點上:瘋狂造車,繼而瘋狂在各城市各區域投放車輛。最終誰在各城市投入的車輛能在市場上遙遙領先,誰就會是老大。

共享單車必然會陷入瘋狂造車的死循環

因此,所謂的共享單車被資本逼迫著走向了一個無聊的場景:瘋狂融資——造車——投放——再融資——再造車——再投放的死循環的競爭模式之中。

到最後,我們發現,它們本身變成了一家規模越來越大的自行車租賃公司,成了自行車租賃市場的老大,與傳統的自行車租賃廠商相比,它們的優勢在於多了一個APP。它們不是激活閑置資源而是人為制造大量閑置資源。

而不斷造車不斷投放的競爭模式是沒有終點的,你永遠只可能領先一點點,只要你的造車投放之旅暫時停止,後來者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就能通過不斷造車對領先者構成趕超優勢,因此第一或者第二可能永遠沒有最終落定的一天。

在這樣的趨勢下,或許並沒有單車公司願意在爭得第一之後願意先控制自己的投放量。因此,我們看到,在上海,四千輛共享單車“被扣”,據黃浦區政府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共享單車的數量已遠遠超過黃浦區的負荷量。

盡管早前就已經召集各大共享單車公司協商過管理問題,同時提出過一系列規則,但是效果卻並不明顯。因為,第一在當前來看,實在是太重要了。

但瘋狂造車瘋狂投入之後,其負效應會最終呈現出來,因為其投入產出的邊際效應是遞減的,比如前面說到,摩拜每投放一輛自行車,可以獲取8個繳納押金的用戶,但這是在前期單車投放量足夠小的時候。

問題是共享單車用戶的盤子並不是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它有人口紅利消失的一天。但我們假設共享單車的用戶規模盤子是4000萬用戶,當市場最大兩家投放的車輛總計在200萬輛的時候,每輛單車能覆蓋20個押金用戶,市場最大兩家每家每輛單車能均分8~9個押金用戶,剩下的1~2個用戶被別家瓜分。

這個時候單車成本能被押金覆蓋,但當時整體市場投放的單車達到1000萬輛的時候,整體市場每輛單車只能覆蓋4個押金用戶。市場最大兩家每家每輛單車只能對應1~2個押金用戶。

當然這里我們並沒有計算到用戶規模也在不斷增長。此前第三方數據研究機構比達咨詢日前發布的《2016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研究報告》指出,預計2017年共享單車市場用戶規模將繼續保持大幅增長,年底將達5000萬用戶規模。

但很顯然,共享單車的用戶盤子規模也是可以計算的,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目前中國城鎮人口共計2.2億戶。城鎮人口中每百戶居民擁有65輛自行車,滲透率為65%。假設無自行車居民中,其中一半有使用共享單車出行的需求,大概用戶規模總量在7000萬左右。

而單車的投放規模未來走向卻在持續滾雪球越滾越大,有數據顯示,2016年的自行車的產能是6000萬輛,共享單車卻帶來了200萬輛/月的需求,也就是說每年產出1200萬輛共享單車,如果2017年年底將達5000萬用戶規模(2016年共享單車用戶數是接近2000萬),瘋狂增長3000萬用戶,但對應到單車增長速度(1200萬輛)並考慮到未來用戶增長規模趨緩下滑,以及單車投入還在持續跟進,顯然每輛單車覆蓋的押金用戶在不斷稀釋減少。

危機來自哪里?

當有業內人士談到押金是當下共享單車最佳盈利模式時,顯然並沒有考慮到當單車投放的數量規模不斷擴大時,意味著每輛單車對應的押金用戶數在持續降低,在邊際效益遞減的效應下,單車租賃公司的成本壓力會越來越大。

這意味著沒有更好的商業模式的前提下,未來的共享單車隨著整個市場的單車投放量規模不斷擴張而產生真正的危機。因此,即便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而言,如果是依賴不斷投放單車來勝出的話,押金的模式可能很難維持其未來不斷擴張投放車輛之後的生存模式。

而在成本危機之外,瘋狂造車,投放規模越來越大帶來的折損率也越來越高。數據顯示ofo單車的損耗率是5%左右,而據互聯網分析師唐欣的調研,ofo共享單車的損耗率大概是20%,而摩拜單車的損耗率大概在10%。

但當單車規模不斷擴大,損耗率將會是一個很大的數據,這意味著更大的不可控的成本損耗與支出,而損耗後又要持續補充新車投入。而摩拜與ofo由於是自營單車,而不是類似滴滴連接私家車與出租車與用戶供需兩端的輕型共享模式,而這里面隱患的風險會全部轉移到自身平臺,比如說車輛損毀,維護回收、安全事故等。

而當兩家單車租賃公司為爭奪市場老大,無限度的造單車投放到市場之中,也會導致單車不斷侵犯公共資源領地,市容市貌混亂的程度會日益加劇。

另一方面,不斷增多的自行車增量給單車租賃公司造成更大的存量庫存,使得去庫存更加艱難,這給後續的資源優化與維護成本帶來負擔與風險。這也可以對應到此前有人提到的公地悲劇理論,一片廣袤的草原,但草和水是有限的,當放過來的羊和牛越來越多時候,直到超過草原的承載能力,草原開始退化,最終變為沙漠。

因此,投放的規模越大,維護成本、折舊、損耗成本就越大,生命周期會縮短,單輛車覆蓋押金用戶減少,如果在單車的生產和折舊成本,存活周期內沒有找到一個合理的商業模式的話,可能會導致虧損加劇。

前面提到,共享單車的產權處於弱保護狀態,被非法破壞的成本極低,隨著單車的折舊損壞,必然需要再繼續投放新車進入市場補充,而不斷補充新車的成本將會是一個年複一年的持續性的投入,每輛單車的日均訂單量和新用戶的增加速度趕不上成本投入,輸血太猛而造血能力不足,就會陷入一個成本不可控的惡性循環。

而補救的辦法當然是提升騎車的費率,從1塊提到2塊,從2塊提到3塊。但當市場還沒有決出絕對老大的時候,提升收費也是兵行險著,它會遭遇到競爭對手的價格戰狙擊。

而隨著最初剛需的用戶被吸引沈澱、嘗鮮期過去之後,用戶增長的斜率與日活未來可能會走向下滑,而單車租賃這種重模式導致成本投入卻在不斷累積,可以知道,在資本的推動下,共享單車可能忘了其商業模式給未來帶來的隱患。

而且這里面還沒有計算更為嚴格的政策監管出爐對市場的影響,一旦監管方對城市共享單車的投放車輛數進行極為嚴格限制來避免單車不斷侵占城市公共資源會導致共享單車的規模效應消失,共享單車的資本想象空間就會大打扣折。

資本市場都在計算著投出下一個滴滴。但其實,資本市場的樂觀在於對這種重資產商業模式後續的危機並沒有足夠的重視。

由於當前摩拜ofo的商業模式並非共享經濟,因此由於商業模式的原因可能會陷入了投入越多,後續問題與隱含風險越多(包括不可控的現金流危機),但又不得不持續投入的惡性循環。

兩強相爭都希望可以最快到達山頂,但最終可能只不過是陷入到西西弗斯不斷推著石頭上山的困境之中。當然,要終結這場推石之旅,最好的方式就是合並。

共享單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381

你的死工資,正在拖垮你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3/161821.shtml

你的死工資,正在拖垮你
Spenser Spenser

你的死工資,正在拖垮你

工資的增長模式是線性的,而互聯網商業的增長模式是指數的。

本文由Spenser(微信ID: spenserandhk)授權i黑馬發布。

在北京,和國有銀行的一朋友吃飯,他和我年齡差不多,畢業後一直在銀行,規規矩矩,也算是做到了中層,年薪稅後30萬人民幣,買了四環的小房子,謹慎的花錢過日子。

他說他很焦慮。

他說北京機會很多,好些朋友做了公司,前幾年邀請他入夥一起幹,但是他覺得好不容易有這麽一份穩定的收入,不敢放棄。

他看過當年覺得不如他的人現在賺了好多錢,也看到那些所謂的精英們,一直苦逼的掙紮在融B輪的路上。

他覺得在北京這座有最活躍的創意,最多的資本,最密集人才的土地,但自己好像是這座城市的局外人,旁觀者。這座城市的熱鬧,和自己沒什麽關系。

而他這份薪水,越來越覺得雞肋,吃不飽餓不死,就像每天的生活一樣沒勁。

看似奇怪,但細想又合情合理。工資收入,這個大多數人傳統的收入模式,在這一輪互聯網經濟的浪潮中,正在變得越來越尷尬。

1 以前要穩定 現在要可能性

因為傳統工資的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合當今的新商業,尤其是互聯網商業。

工資的增長模式是線性的,而互聯網商業的增長模式是指數的。

工資收入模式的前提是,一個人是相對靜態和穩定的,工資收入的增長是隨著這個人專業度和經驗豐富成正比的,是隨著時間的線性增長關系。

所以工資存在合理性的一般前提是,這個公司是穩定的架構。

你現在做一個公司,很少會做個公司十年規劃,做個三年規劃就不錯了。因為現代商業一方面公司壽命越來越短,我先聲明,這不一定是壞事。另一方面,一家公司的叠代速度非常快。

互聯網最大的作用,在於產生了人與人更低成本的鏈接,更高溝通的效率,更高頻的合作交易。一句話總結,就是增大了個體的鏈接力和影響力,和未來不可預測的想象空間。是有可能呈現爆炸式指數增長的。

所以工資模式其實是並不太適合互聯網商業,以為太慢了,太沒有想象力了,股權模式其實更適合。

而另一方面,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資本回報率增速高於勞動回報率增速的時代。

一線城市,你會發現,如果你僅僅靠工資收入,一般都是買不起房子,因為工資的漲幅一般跟不上房價漲幅;

所以我身邊好多人都有30歲危機,工作了五六年,收入好像增長了,但是和房價,物價和自己不斷增長的物質精神消費欲望比起來,反而覺得更不滿足了。

而幸福的人,更多是前幾年擁抱了資產泡沫的人,因為M2的指數來看,資產的增長一般都會超過工資的增長幅度。

不像美國,這十年的物價指數基本沒怎麽漲,房價也沒有升太多。所以,十年前的10萬美元年薪,和現在的10萬美元年薪,日子過得差不多。

所以,線性增長的工資,其實開低了你在這個時代可能擁有的更好加錢。

2 承認吧 你的工資收入走不向財務自由

另外,我註意到,在有些行業,工資收入,不僅有雞肋,甚至可能是陷阱。

因為高收入,有兩個特點,第一是高風險。第二是稀缺性。

工資收入所對應的應該是低風險,因為工資意味著旱澇保收,但現實是,現在這個時代一個人因為不敢冒險,反而職場風險指數越來越高。

因為當身邊都是翻起的海浪,一艘平靜的船,說這艘船穩定,就是個笑話;你能做的,就是不斷調整船的姿勢,和海浪同頻共振,所謂動態平衡。

如果一個人領的是工資,但是所處的行業,讓你越來越動蕩,變得更容易被替代。那這個工資收入,不僅不是保障,而是職場陷阱了。

舉個例子,我一好朋友,四線城市,和我年齡也差不多,政府機關領導一把手的秘書,絕對是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物,有不錯仕途,但他說他很焦慮。

他說他和上海這種一線城市的朋友聊天的時候,雖然大家都很羨慕他現在貌似人生贏家的日子,但是,他說,

“我有時候會聽不太懂他們講的一些互聯網的東西,我覺得自己的知識結構很閉塞,感覺自己落後這個時代了,有種out的感覺,”

“這種感覺,不想就會麻木,想起就會覺得恐怖。”

因為公務員這種看似穩定的飯碗,好像這幾年也開始變得越來越不穩定了,而且體制內的很多制約,導致他很難開發自己的另一種人生可能。

他說我每次回家,就特別想和我聊天,覺得我能夠帶給他外面的世界的樣子。

所以,互聯網帶給我們這一代人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也有一不留神被淘汰的可能。

當人工智能都開始淘汰華爾街的交易員了,未來有哪個人是安全呢?

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在挑選一份工作,和規劃自己職場路徑的時候,工資考量的比例,或許越來越不重要。

或許我們應該多想想如何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變得稀缺,變得有話語權。

或許我們應該多想想如何抓入周期越來越短的機遇,抓住一次人生的資產泡沫,哪怕只有一次,完成原始財富的積累。

就像還在體制內的人,要時刻保持離開體制的能力;就像還在領工資的人,要時刻警惕,你的價值,可能一直被工資低估了。

中產階級確實在崛起,中產階級也同樣焦慮,至少,你不能跟著船一起沈。

我北京兩個商業合作夥伴,一個去年從交通部大院里出來,做自媒體人了,做的還不錯,一年幾百萬收入;另一個夥伴兩個月前也從體制內出來,跟著一個牛逼的互聯網人做項目,收入還不穩定,但至少比以前開心。

當個人和組織的關系變得不再高度依附,當一個人就可以活成一家公司完成和世界的最短連接;而工資,作為個人和組織中間的交易載體,在這個互聯網時代,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因為——

雇傭制會退出舞臺,合夥制會成為主流。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16

中港股市的死穴 石鏡泉

1 : GS(14)@2013-06-25 01:11:41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D%BB%E7%A9%B4/99410

中港股市近日大跌,其死穴是否就在上海銀行同業拆息高企、美儲局退市?筆者認為並不,這都只是皮外傷,真正的死穴是A股的IPO和香港銀行存貸比率可以被扯高,先講A股。
證券會前期發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徵求意見稿)》於6月21日正式結束徵求意見,筆者看了些網上的建議,可惜仍未見有觸及問題核心。如果就此就推出IPO的話怕A股在數年後,有機會見低過現水平,為甚麼?
不少的建議都是十分好的;包括要求股東、董事、監事、高管與保薦機構共同成立股東賠償基金,當公司上市六個月內跌破發行價時,就回購股票,當然亦要求上市時所披露的業績資料,不能弄虛作假,發行價又不能過高等等。可以講,這些都是王道之極的建議。不過對股市蠱惑仔就全不起作用,一樣會讓壞心腸的IPO者去將股民抽血。看兩個例子。


股價表現各走極端


李嘉誠的長實(0001)上市時好像是1.5元/股,今時值幾何?為甚麼不少股市投資者都謂,買李生股,實有賺?因為在期內,你幾時見過李生有大手減持?在某些時候,李生是密密地自己買長實與和黃(0013),其後見長實、和黃股價雖跌低於李生之前的購入價,但李生仍不見止蝕出貨,可以講,由上市至今,李生在長實與和黃的持股量都是差不多。
同樣情況,見諸新地(0016)、恆地(0012)、恆隆(0010)、希慎(0014)等股,這都是家族控股公司,理論上老太爺離世後,子孫都會分身家,各自沽股,但班老太爺就有先見之明,將股票撥交信託基金,眾子孫只能食息,不能沽股,換言之,這批家族持股是永不會流入市場,變相成了優先股,子孫只食息,於是在不斷有累積盈利下,股票的潛在價值亦升,長實可以由發行時的1.5元(憑記憶,不確定)升至今時約100元,期間還有N次紅股派送,變成買股可發達。
還有一點重要的是,由上市至今,你話李生有邊日無返工?你問他幾時退休,他一定告訴你無咁快,創辦人如斯勤力與盡職返工,用100元一股就可以叫到李生為你盡心搵錢,抵吖!
另個例子又是李生,不過是小李生,李澤楷,你買他的電訊盈科(0008),後果如何?不少人以為李氏家族Good Will好,基於虎父無犬子的原則下,認為買電訊盈科實無死,可惜是少了個「無」字,有些高管在未五合一前於15元區清貨,這些高管可以有十幾億過世,但一眾孤兒寡婦就過唔到人世,為甚麼一隻本來人人都需要的公用股,會弄到如斯境地?怕是因高管階層在收購這家前身是電話公司時,似未有全心做好盤生意,而是想玩財技,拆骨斬件售(例如CSL便是被斬出來),當高管主力不是在做大盤生意,而是想搵快錢時,股價表現就絕不相同。五合一後的電訊盈科最高價是逾140元,如今價為何?不要說曾低見近一元。
兩位李生DNA與財智同樣高班,但用心之處有別,其各自經營的股票價亦有別,亦可以此來看A股的IPO。


A股受制大小非


A股IPO最易使人聯想起來的是圈錢,不要說業績可以在上市後走樣,更重要的是大股東在解禁期後,可以全線沽股,自己退休去。你叫小股民如何能接你盤生意?這種全身而退的做法,跟斬件拆骨無分別,試想想,有日李嘉誠話賣長實退休,或將和黃斬件賣予人,你道長實、和黃價會跌多少?
那麼A股IPO後能否不讓大股東套現?似又不能,但可否這樣?
1.大股東所持之股全轉為優先股,大股東只可收高息,一如本港的家族信託基金一樣。
2.這些優先股每年可以有5%轉為流通股,按此在20年後,大股東確可全線沽出退休,如此便可以免小股東要接棒管理公司之虞。
其實國內監管機構看A股走勢圖便知無良IPO對A股影響之大,這輪最後一隻IPO是去年八月,A股整體升,到今年四月,謂IPO會重啟,市便跌,如IPO真如所傳於七月重開,但又未能解決大股東的大小非解禁問題時,任何的IPO都將會是加大對市場日後的破壞力度。有幾破壞?
今年第三季後,解禁的大小非金額可達一萬億,這是兩年前有關股上市後的必然後果,這筆錢誰付?無人能付得出時,就會由股價付,要A股升,難矣!


港信貸額過高


港股的死穴為何?在銀行借貸。
雷賢達兄上週五致電予我,謂定要看6月19日,《金融時報》第14版Paul Davis寫的Inside Business欄,詳細的請看該文或雷生在《iMoney》欄,筆者只撮錄重點供討論。
香港金管局於2011年要求港銀行做個壓力測試,假設於2008年後流入港的資金,撤出一半,會有甚麼後果,測試結果是銀行的存貸比率會由68%升上81%,這是個使人不能不擔心的水平。
為甚麼金管局要做這個測試,是否只求找些事來做,好作交帶?不是,原來自2008年8月以來,港存款增長了50%,達到2.63兆億港元,這使香港產生平借貸,亦使到香港的信貸量大增,這個信貸額等於香港GDP的170%,較1997年、金融海嘯前的150%,尤高。


今起七日拆息極關鍵


假如這筆熱錢在美儲局退市,上海同業拆息扯高(即是阿爺收水,亦即是退市)下,而果真有一半資金流出的話,則本港的平錢時代可以告終,港利息將被扯高,那時港工商業將如何?供樓者又將如何?港地產業和地產股又將如何?似乎未可樂觀。
短線言,今是6月24日,距6月30日是前後七日,這七日是關鍵七日。
4月28日,外管局發通告要各地銀行要於6月30日自己理掂自己的外匯佔款問題,沒有造假的銀行,當然無問題,但有涉入造假的銀行就要在這6月30日的審判日前把問題解決,一個方法是攬儲和向同業借拆,銀行間尤以七天借拆作為主要的資金管理手段,如今明兩天,上海銀行同業七天期拆息仍處高位時,則今周的中港股市仍不樂觀。
祝各位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142

哈馬斯:為罪犯的死高興

1 : GS(14)@2016-09-29 08:05:25

在國際社會眼中,佩雷斯是以巴和平推動者,但在阿拉伯世界卻是另一回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有高層形容他是「以色列數一數二最危險的政客」;現時管治加薩地帶的哈馬斯,更為他的死表示「高興」。巴解執行委員會成員薩赫利指,佩雷斯「藉外交手腕掩飾以色列領土擴張及殖民的野心」。佩雷斯在1995年總理拉賓遇刺身亡後臨危受命接任、《奧斯陸和議》危在旦夕,但薩赫利相信仍有挽回餘地,但佩雷斯選擇直接向巴解總部所在地黎巴嫩出兵,「他犯下戰爭罪行,延續當時的佔領」,只為達到「建基於以色列霸權上的和平」。黎巴嫩自1980年代起被以軍入侵並佔領逾20年,時值佩雷斯擔任總理及國防部長。有住在南黎巴嫩佔領地的報紙小販指,兩周前得悉佩雷斯中風入院已感心涼,形容他的死「是神明對他向黎巴嫩開戰的懲罰」。另有黎巴嫩民眾認為,佩雷斯是1996年加納(Qana)炮擊事件殺死無辜平民的兇手。時任總理的佩雷斯向黎巴嫩真主黨開戰,炮彈攻擊炸中加納的聯合國避難所,造成逾100平民死亡。哈馬斯發言人祖赫里揚言,「巴勒斯坦人為這個罪犯的死感到高興……他的死亡象徵了以色列佔領歷史中一個時代的終結」。德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29/1978526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5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