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並不荒的錢為什麼慌了 中國銀行業「6月危機」始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91820

編者按

一場銀行間「錢荒」,其實更像央行掌控中的一次壓力測試。

市場的過激反應,是人們對經濟增速乏力、以往增長模式走到盡頭的擔憂的集中體現。而此次央行的態度變化,既給了那些不守規矩的銀行一個警告,又向市場發出了逼迫中國經濟轉型的強烈信號。

南方週末本期專題,詳解這場「錢荒」鬧劇的來龍去脈,以及其間展現的中國經濟深層次隱憂。

 

這場看似突如其來的銀行間兌付「危機」,更像是央行掌控下的壓力測試。

央行突然發佈的一則消息令A股上演驚天大逆轉。

2013年6月25日,A股早市低開,截至中午收盤,滬指跌破1900點,跌幅超過5%,深成指跌超7%。就當市場一片哀鴻之際,14點半,在上海召開的陸家嘴論壇新聞發佈會上,央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凌濤表示:「下一步,將會繼續密切監測銀行體流動性的變化,根據國際收支和流動性的供需形勢,靈活調節流動性管理,並加強與市場機構的溝通,穩定預期,引導市場利率在合理的區間內運行。」

這是本週中國的銀行們集體陷入「錢荒」恐慌以來,一直沒有出手的央行第一次表示出態度鬆動。

「央媽」的變化,無疑為市場打了一針強心劑,市場強力反彈,滬指很快收復1900點,深成指跌幅也迅速收窄。

18點23分,央行又在網站發表文章,強調當前流動性總量並不短缺,而且說明央行已經向一些金融機構提供了支持。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央行的這次表態是為了避免市場恐慌情緒的進一步蔓延而做的一次有所保留的表態,這不是無限度的要放開流動性。」

銀行從銀行借「高利貸」

沒有人在出錢,就很恐慌,只能不計成本在借錢。

這場史無前例的中國銀行間流動性危機,6月20日真正進入公眾視野。

這天,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利率大漲578.4個基點至13.44%,創下自2006年運行以來的歷史紀錄。

銀行間拆借利率反映的是銀行間資金的流動情況,在成熟的金融市場這一指標被作為市場的基準利率。可資對比的是,即便在2008年金融海嘯中,倫敦銀行間拆借利率(Libor)最高也僅為6.88%。

Shibor飆升迅速引發國際關注。當天正在倫敦路演的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回憶,國際投資者擔心的是: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會發生大規模金融危機?

市場的實際交易更為慘烈,6月20日的銀行間市場被恐慌籠罩。上午9點一開盤,隔夜回購利率就跳升至10%,前一天這個數字的加權值還只是7.87%。據一家城商行的銀行間交易員回憶,這天一開盤就發現「大行全部不出錢」,「市場上想要融資的機構發現沒有人在出錢,就很恐慌,不計成本在借錢」。

這一天,建設銀行一家省級分行也出手借錢。總行要求,拆借利率以Shibor上浮250個基點為限。當天該分行從資金相對寬裕的村鎮銀行、信用合作社借到了資金。「借得不多,它們的資金也都去做國債逆回購了。」該分行一位機構部人士說。

紀錄隨後在盤中不斷被刷新。有銀行間交易員事後記錄下這場「六廿慘案」:早盤各行不惜代價以10%以上利率吸收存款;託管行因為回購利率離譜不敢做清算,導致午盤後交易單據大量堆積。央票8%;短端短融16%;好多債一天跌一塊錢……「資金沒這麼貴過,債沒這麼跌過。」

歷史紀錄最終被以驚人的數據刷新。銀行間隔夜回購最高成交利率創紀錄地達到30%,7天回購利率最高則達28%,被市場稱為「銀行間的高利貸」。據一位銀行間交易員回憶稱,6月20日下午就做了一筆利率25%的隔夜質押式回購,總額2億元。

6月23日,工商銀行在公告的系統網絡升級時間之後,還是遲遲無法正常使用。全球最大的這家銀行,擁有近3億客戶,這讓市場充滿了疑慮與猜測,也讓恐慌從金融、投資人士之中蔓延到普通老百姓層面。

借錢的多了,放錢的少了

從5月中旬開始,銀行間資金已漸趨緊張。到6月末這個每年銀行資金最緊張的時點,2013年銀行的資金鏈更是繃到比往年更為緊張的水平。

其實,危機在更早以前就已經出現。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發現,從5月中旬開始,銀行間資金已漸趨緊張,銀行間利率不斷攀升,市場人士們普遍反映錢很難借了。

通常,銀行每天會根據資金進出情況計算頭寸,確定當天有多少資金需要融入,或者可以融出。而金融機構之間借錢,通常會通過貨幣經紀公司詢價,或者靠機構間打電話雙邊約定。

「打一圈電話發現很多機構都不願意出錢了。大家信息一交匯,就能感覺到資金慢慢開始緊起來。」一位銀行間交易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另一位在一家大型保險公司從事資金交易的人士則說,「往年從來沒有這麼早就開始出現緊張」。

6月末通常是一年中銀行資金最緊張的時點。據中信證券測算,除去銀行需要滿足半年末存款考核要求,全行業需要補繳5000億存款準備金、4000億財稅徵繳和2500億大銀行分紅。

Shibor歷史數據顯示,往年即便是現金最緊張的六月末,Shibor最高時不過為2011年6月22日到達過7.47%的高位,其餘年份雖有波動,但都不到4%。

排除6月末這個季節性因素,2013年的一個大背景是貨幣政策收緊,不僅沒有釋放流動性,央行還於5月重啟已暫停近三年之久的央票發行,以回籠資金。

而且監管層曾於2013年上半年先後出台過至少四份能直接影響銀行間流動性的規範文件,分別針對的是銀行理財產品、外匯佔款、債券市場和票據業務。

其中一個對流動性最為直接的影響是,5月外管局下發20號文,鐵腕打擊跨境虛假貿易融資。此文立竿見影,公開數據顯示,中國5月新增外匯佔款大幅降至668.62億元人民幣,遠低於此前三個月月均兩千多億的規模,僅為1月時新增外匯佔款的約十分之一。

同時20號文還將外幣納入存貸比考核要求。通知要求外匯存貸比超標的銀行,應在每月初的10個工作日內將頭寸調整至下限以上。這一規定大大增加銀行間流動性壓力。比如,據多位國有大行資金部人士透露,工行外幣貸款一直做得較猛,受外幣存貸比考核要求,工行需要增加大量外幣存款,就必須用人民幣購匯,而這一數據被計入減少的新增外匯佔款數據之中。

「為了外幣存貸比達標,工行需要調度的頭寸不是小數。」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其他銀行也有這種情況。」

而過去,工行一直是最大的資金輸出行之一。一位銀行間交易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國開行、農發行這些政策性銀行長年有資金融出。而四大行裡,工行和農行相對穩健,長年有資金輸出。

另一個直接影響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5月出台債市新規,禁止銀行理財賬戶與自營賬戶關聯交易,這相當於在銀行兩種資金之間建了一道隔離牆。通常,銀行的理財資金資產大多都是短借長投,向公眾發行短期理財產品籌集資金再投入到長期項目中,如果理財到期時銀行可以用自營資金暫時接盤過渡。但新規之下,則只能向市場融資。

6月21日,評級機構惠譽國際公佈報告指出,2013年6月最後10天到期理財產品高達1.5萬億元。測算顯示,假設85%的銀行間資產能夠立刻變現(不計變現成本)且銀行無須支付任何到期理財產品的情況下,以2012年上半年數據而計,流動性情況最差的光大銀行,收回近90%的貸款才能滿足其短期現金流出需求。平安銀行和華夏銀行次之,需要收回近75%貸款以滿足需求。

央行鐵腕

「過去一般早上先溝通,看央行的意向,下午打報告,四點前央行就會給錢。」

更關鍵的是,此番與往年不同的還有,央行的態度。

據一位銀行資金交易員回憶,往年如果碰到類似銀行間市場資金緊張的狀況,一些一級交易商會跟央行打電話溝通,向央行申請定向逆回購。比如在資金吃緊的2011年,一級交易商與央行的溝通就前所未有地頻繁。「一般早上先溝通,看央行的意向,下午打報告,四點前央行就會給錢,相當於定向逆回購。」上述交易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因為通常借錢太困難才會打報告,所以一般打報告央行都會放行。」

而這次,央行一反常態,至少未在公開市場運用包括逆回購、SLO(公開市場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等任何工具釋放流動性。央行的上一次逆回購操作還要追溯到2013年2月7日,此後央行一直在通過正回購回籠資金。一位銀行間交易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央行曾讓各銀行上報SLO需求,也進行過逆回購詢價,但最終均詢而未發。

不僅沒有釋放流動性,央行還於5月重啟已暫停近一年半之久的央票發行,回籠資金。即便在銀行間流動性已十分緊張的6月18日和20日,央行還分別發行了額度為20億的三月期央票,數額不大,卻足以顯示央行鐵腕的決心。

事實上,2013年6月24日,央行在其網站上刊發實際於6月17日向各家商業銀行發送的《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事宜的函》,明確表態,「當前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處於合理水平」,要求「加強對流動性影響因素的分析和預測,做好半年末關鍵時點的流動性安排。」

「央行底線很明白,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大機構不倒閉。」一位央行內部人士說。

更讓外界矚目的是最高層的表態。過去一個多月內,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三次提及「盤活存量貨幣」。6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提出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

這讓央行的態度被外界解讀為「執行貨幣新政,實行鐵腕政策」。從市場人士那裡,央行獲得了一個廣為流傳的新稱呼「央媽」。

大行不差錢

大行有錢,只不過錢貴了。

既然如央行所言,市場流動性整體充足,那麼為何這次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風波又會如此之巨?央行鐵腕糾偏市場預期的背後又是出於何種考慮?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有大行高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以往市場上借不到錢只能問央行要,現在你們自己搞定,只不過借錢成本變貴了而已。這就是央行的判定。」

5月下旬後,儘管銀行間利率不斷攀升,但漲勢一直較為平穩,直到6月6日出現的一起黑天鵝事件。

當日,市場有傳聞稱,興業銀行存放在光大銀行的一筆60億元資金,到期後光大因資金頭寸不夠,沒有按期歸還。儘管光大銀行、興業銀行均出面否認違約傳聞,但多位銀行間交易員則稱,光大銀行延遲交割確有其事。

這則傳聞重擊了市場信心。自6月中旬開始,建設銀行總行甚至要求其下屬分行暫停將資金存放同業。

Shibor利率也一直在上升,到6月19日則深受另一則事件的刺激。

這一天,銀行間市場人民幣交易系統閉市時間延遲了半個小時。據一家大型機構的銀行間市場交易員透露,之所以延遲,是因為某家銀行沒有及時借到錢來「平頭寸」,央行也沒有像以往一樣,在交易系統不能準時關閉之前就施以援手。

這兩個罕見的情況震懾了市場,導致次日各個市場都顯示了對資金的渴求狀況。

6月20日中國財政部六月期國庫現金定期存款招標,中標利率跳升至6.50%,不僅創下15個月來同期限品種利率高點,且已與同業存款的利率水平相當,顯示銀行求錢若渴不計成本。

股份制銀行則成為流動性危機的重災區。「都快瘋掉,拚命搶錢。」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市場部高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一些股份制銀行開出1個月年化10%的收益率,有多少要多少,100億不嫌多。」

銀行間交易員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招攬資金。微博、金融行業QQ群上充斥著各種資金報價。民生銀行上海資金交易中心一位交易員在她的微博上寫道:「各位好朋友,拜託了!缺跨月末同業存款!各個期限都可以,明日放膽報價過來。謝謝!只要你有錢,我就能夠收。」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認為,市場資金面並未如想像中緊張,更稱不上「錢荒」。這次流動性緊張根本上來說是資金分配不均衡導致的。

央行相關負責人6月24日接受財新網採訪時透露,估算上週末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高達1.5萬億元,處於相對較高水平,總量上並不缺錢。

「大行有錢,其他金融機構缺錢。這幾大行在銀行間市場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它們這時候不把錢往外放,反而收緊。」一位保險公司銀行間交易員說,「這樣做的後果是,原來借錢都是隔夜、7天,最多14天。現在沒有機構出錢,又實在需要錢,就借時間最長的,要麼就借更貴的。」

一位央行內部人士也認為,央行的一級交易商,主要是一些大行收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種局面。「政策預期不太確定,大行也不敢貿然放資金。而且這些大銀行也希望以更高的價格將資金放出去。」

6月19日,央行曾召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會議。

在一份市場上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會議紀要中,可以看到這樣一些原因:一些大行未發揮市場一級交易商應有的作用,導致貨幣市場價格大幅波動。部分銀行對寬鬆的流動性盲目樂觀,對6月將出現的一系列影響流動性的因素估計不足(準備金補繳、稅款清繳、假日現金投放、補充外匯頭寸及外企分紅派息、貸款多增等),措施不到位。

同業之殤

為了盈利,這些銀行開始尋找成本更為低廉的短期資金,產生更大規模的資金錯配,也因此帶來比過去更大的流動性風險。

不可忽略的另一個原因則是,一些銀行長期從事大規模的同業批發業務,期限錯配相當高,給流動性管理帶來較大壓力。

「股份制銀行資金都比較緊,特別是同業業務做得比較大的機構,比如光大、民生、興業、浦發。」一位銀行間交易員說。

股份制銀行受到利率管制,往往在盈利衝動下進行業務創新——除了傳統的同業存款、同業拆借,它們往往大大發展同業業務中的買入返售業務。

這些銀行的業務模式主要是,一面從市場拆借資金,另一面將拆來的資金購買同業資產,套利賺取利差。這些資產本質是貸款,但通常以信託收益權、票據資產的形式計為買入返售資產(按約定先買入,再按固定價格返售的證券等金融資產)。銀行熱衷買入返售業務的動因是,同業資產不必佔用讓銀行頭疼的信貸額度和存貸比限制,而且相比表內信貸,同業業務風險權重低(不超過25%),能有效節約資本。

過去數年,銀行體系流動性寬鬆,而資產端收益一直比較高。「前兩年做這個挺賺錢的,至少2%、3%的利差。」一位熟悉同業業務的銀行業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但新的變化是,同業資產收益率下降很快。據上述人士介紹,2012年信託收益權收益率高的能達到8%-9%,6%以上是正常,票據收益整年平均6%-7%。而2013年,信託收益權收益率降至5%-6%,票據資產收益率低至不足5%。「今年的同業業務利差已經縮窄到0.5%。」

為了盈利,這些銀行開始尋找成本更為低廉的短期資金,用更短借的錢,也因此帶來比過去更大的流動性風險——資產期限可能是3-6個月,但對接的資金可能只有1個月,甚至7天,通過不斷滾動去跟資產錯配,賺取價差收益。

一旦遇上流動性趨緊,資金到期可能無法接續,這些銀行就必須「不計成本去融資」。而在過去連續數年的寬鬆貨幣環境下,許多銀行已經過慣了資金充沛的好日子,對央行2013年以來頻頻發出的收緊信號並未真正在意。

不少市場人士認為,買入返售業務是造成銀行間資金緊張的元兇。摩山投資董事長嚴駿偉認為,銀行創造出買入返售業務,把信貸業務變成資金業務,把用於同業拆借的資金變成影子資產鎖死,「央行越放水,越被影子資產鎖死」。清退買入返售資產,釋放同業現金流,金融市場資金就會全面寬鬆。

國務院金融研究中心副所長巴曙松認為,不能簡單認為同業批發規模大的銀行就必然受到衝擊程度高,主要還是看哪些機構期限錯配的程度高、盲目放大槓桿的程度高、哪些機構缺乏流動性管理能力等。「有的金融機構雖然同業業務規模大,但是期限錯配並不顯著,顯示這些銀行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流動性管理能力。」

而一位央行人士則認為,買入返售業務的本質源於金融壓抑。「中國市場的利率一直是人為壓低,長期來看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如果中國完全利率市場化,銀行間利率保持在4%-5%是比較正常的。」

「央媽」出手

「最高層向市場發出了逼迫經濟轉型的強烈信號」

面對一度陷入恐慌的市場,「央媽」其實並沒有坐視不管。

接近央行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儘管此番央行並未直接向市場注入資金,實際上卻通過對國開行、工行做窗口指導釋放部分流動性。交易數據顯示,6月20日下午兩點半開始,隔夜回購陸續出現多筆成交,利率在8%左右,遠低於當時14%左右的加權利率水平,而收盤前,更有數筆隔夜回購成交利率為4.30%左右。

6月21日,銀行間資金緊張的局面已經有所緩解。

當日銀行間市場隔夜回購利率驟降380個基點至7.9%,創下2007年10月以來最大跌幅,7天回購利率也回落350個基點至8.1%。

然而,市場對銀行間流動性緊張的恐慌已經開始層層發酵,連鎖反應從貨幣市場傳導至資本市場。

A股則遭遇「黑色星期一」。滬指6月24日暴跌5.3%,失守2000點大關,並創下自2009年8月31日以來近四年中最大單日跌幅。深成指則創下自2012年12月4日以來的新低。當日逾百隻股票跌停,銀行股則全面跳水,整體跌幅達到6.68%,一天蒸發2510億。在銀行間流動性危機中備受關注的平安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跌停。

這樣的狂跌之下,令市場人士擔心接下來是否會出現銀行理財產品、信託等的兌付違約;而股市的進一步下跌,會導致上市公司股權質押的重新估值,如此下去將自發地演變成一場頗具規模的金融危機。

銀行間的事件,也開始將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捲進來。

此時,幾乎每家銀行都絞盡腦汁增加現金流入,理財產品收益率應聲提高。據銀率網統計,截至6月25日,在售理財產品中,預期收益率高於6%的理財產品達到23款,並且其中有8款投資起點低於10萬元,投資期限小於3個月。

交易所逆回購收益率也全線飆升。深交所逆回購投資門檻為1000元,上交所資金門檻為10萬元,招致大批散戶湧入。

波及層面不斷擴展,也讓風險升級。週二早上,股市繼續下跌,而下午央行的態度開始軟化。

在當天的公開市場操作中,由於當日的120億元歷史正回購到期,央行選擇了「無為而治」,停發央票的同時,也沒有進行任何方向的回購操作,這相當於為市場投放了120億規模的流動性。

在此次事件中,一些對監管者調控藝術的不滿之聲開始出現。一位國有大行的高層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修正部分小銀行的過度槓桿行為,修正銀行業存在多年的年末季末沖時點數的行為,確有必要。但應該由財政部、銀監會調整銀行會計和信息披露準則,人行修改同業數據報表體系等多種手段解決,而不是簡單地採取『懲罰市場』的做法。」

「政策不能劇烈擺動,」他說,「監管層要學會從『政策制定者』向『市場看護者』轉變,學會尊重市場。」

有趣的是,也有另一派人士看好這次事件的作用。

「央行這次給了不那麼守規矩的銀行必要的警告,又沒有造成進一步的問題。除了股市受到較大影響,其他都相對平穩,」一位從事金融業務二十多年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更重要的是,最高層向市場發出了逼迫經濟轉型的強烈信號,這對中國的未來至關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14

臺灣顯示屏產能告急,國產手機慌了:背後哪些危機浮現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8/156399.shtml

臺灣顯示屏產能告急,國產手機慌了:背後哪些危機浮現
王新喜 王新喜

臺灣顯示屏產能告急,國產手機慌了:背後哪些危機浮現

國際零部件供應商打了下噴嚏,國產手機就會感冒的現狀還沒有改觀。

黑馬說:國際零部件供應商打了下噴嚏,國產手機就會感冒的現狀還沒有改觀。

文 | 王新喜

日前,據臺媒稱,大陸智能手機顯示面板出現了供貨緊張問題,包括中興、Vivo、金立等廠商的高管急忙奔赴臺灣拜訪中華映管、友達光電、群創光電等手機屏幕供應商,尋求上遊供應商供貨保障,試圖從這些廠商手中獲得足夠的顯示屏面板供應。

一方面,內地手機廠商奔赴臺灣尋求供貨保證,這與大陸屏幕面板產能告急有關,國產手機在缺貨量太大的情況下,不得已尋求臺灣供應商。另一方面,臺灣顯示面板的品質於產能相對更為優質,再次是整體智能手機的低價模式與出貨下滑也使得臺灣也受到了影響,據知情人士的說法是,因為由於面板產品價格下降,臺灣的上遊制造商降低了智能手機面板的產量。

但目前,隨著臺灣顯示面板供應鏈的緊張,部分手機廠商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比如,據臺媒指出,華為則已預定了內地京東方科技集團和天馬微電子等公司的智能手機顯示屏面板產能。

智能手機的低價走量競爭模式正在傷害國內手機供應鏈廠商

手機顯示屏幕緊缺的背後體現出,智能手機的低價走量競爭模式正在傷害國內手機供應鏈廠商,因為性價比策略顯然是建立在壓制了供應商零部件的成本售價的基礎上,而供應商在良率耗損、人力成本、設備成本成本支出在見長,利潤就更低了。加之,這兩年的智能機出貨量波動太大,許多廠商的出貨量走低,導致庫存積壓。供應商無利可圖,只能削減產品供應。另一方面,行業技術更新太快也是導致面板產業洗牌潮加速,技術在不斷更新,不少供應商在研發支出費用上無法跟進只能被淘汰。

所以我們看到,大陸的一些手機觸控面板制造商包括江西的合力泰科技,以及信利光電等紛紛拜訪臺灣尋求解決供貨與技術升級之道,這同樣體現出國產面板廠商的規模效應不足,競爭力不強的現狀。

國產顯示面板競爭力不強還體現在未來技術轉型方面的實力不足

比如說,業界透露蘋果未來會使用OLED屏幕,有可能會在2017年在新的iPhone上使用OLED屏幕,同時計劃將這種屏幕使用到iPad和MacBook上。隨著iPhone未來或采用OLED屏幕的消息不脛而走,目前國產手機中,華為、OPPO、vivo、金立等多個品牌已經或者計劃使用OLED屏。因此在面板技術上,未來的手機面板廠商需要面臨向OLED屏幕轉型的問題。

數據顯示,在OLED新技術上,韓國三星和LG兩家產能占到全球的95%,富士康收購夏普之後,也計劃量產OLED屏幕。雖然國內京東方和深天馬、昆山維信諾等企業開始在OLED面板加大投資,但投產時間可能要到2018年。在曲面的OLED屏幕上,國內只有京東方成都工廠有產線設計,而三星在2010年就已經具備OLED量產能力,目前OLED上遊的有機發光材料,也主要掌握在日、韓、美等國外廠商手中,也就是說,即便是在未來競爭OLED的大客戶訂單上,國產面板廠商依然落後於人。

而手機屏幕面板的缺貨與技術欠缺,則會大大鉗制國產手機的庫存、出貨量與銷售量以及產品良率。比如有業內人士指出,近期包括小米手機、聯想ZUK等諸多國內手機品牌已出現旗艦手機供應緊張的現象,可能就與上遊手機屏幕供應緊張有關。

面板缺貨去臺灣求人也是國產手機供應鏈系統大而不強的一個側面,我們知道,在面板屏幕之外,國產手機出貨,其實更離不開日本零部件與硬件產業鏈的支撐,許多國產廠商的屏幕由日本顯示公司JDI與夏普所生產,多數用的是索尼攝像頭,甚至小到Wi-Fi模塊、微小的儲能電容陶瓷等都是采購自日本零件商,許多零部件來自日本株式會社村田制作所Murata Manufacturing Co.和日本電子元件巨擘TDK Corp.

國際零部件供應商打了下噴嚏,國產手機就會感冒的現狀還沒有改觀

典型案例前兩年曾頻頻鬧出索尼的攝像頭供應缺貨事件,當然,索尼的攝像頭傳感器模組是蘋果三星也紛紛爭搶的對象,由於訂單量與品牌等因素,索尼攝像頭組建訂單往往也被這兩家壟斷,國產手機則往往因此面臨供應緊缺的現狀。

太過於依賴日本零部件供應也成了國產手機大而不強的一大特點,比如前不久日本地震,索尼的CMOS傳感器工廠有兩座都在地震中心附近,索尼新工廠據說今年8月完工投產,因此,未來國產新旗艦,受制於索尼CMOS傳感器缺貨的可能性會比較大。而尤其是每次iPhone新機發布,各大供應廠商需要首先滿足iPhone的訂單,其次才考慮其他廠商,受制於零件部供貨,往往導致新旗艦錯失最佳的發布時間節點而錯失最佳銷售時間節點。

所以我們看到,國際上大的零部件供應商打了下噴嚏,國產手機就會感冒的現狀還是沒有根本上的改觀,國產手機發展了這麽多年,供應鏈的產能的掌控與供應鏈的整體管理上,與蘋果三星相比始終還是有明顯差距。

國產手機廠商供應鏈管理弊端:把供應商當成利益博弈對手

這一方面與國產手機堅持多機型布局相關,機型增加、供應商變多,而且一旦牽涉到大規模量產訂單,國際市場的資源、物流、渠道,管理、營銷投入的瓶頸凸顯。而隨著國產手機價格戰加劇,正在將零部件供應商拖向深淵。一方面,前面說到,國產手機低價戰略導致國內供應鏈廠商缺乏資金周轉研發有競爭力的零部件組建,利潤低產品良品率不高,許多廠商紛紛倒閉。去年,華為中興的一級供應商、深圳市明星企業福昌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宣布破產之後,深圳中顯微集團、惠州的創仕科技以及深圳領信光電有限公司等手機零配件生產商紛紛關門停產。

而由於國內手機組建供應商競爭力弱,缺乏談判籌碼,手機廠商也通過壓低供應商供應組件的價格來確保成本可控,這導致零部件供應商對產業缺乏前瞻性的布局與投入。有業內人士指出,國產手機廠商的供應鏈管理方式就是一個季度或者周期內價格必須降低多少個百分點,把供應商當成利益博弈對手,最終導致供應商沒有利潤去提高自己快速響應的能力,國產廠商斷貨的情況時有發生。

我們看蘋果,蘋果由於采用的是雙供應鏈商體系,加之利潤較高、出貨量大、本身又是高價值的競爭模式推動供應商不斷技術升級,蘋果也通過掌控相關環節核心專利與技術,進入到核心供應商環節,通過合作與合資的形式扶持核心廠商對接自身供貨,推動產業鏈一榮俱榮,富士康與臺積電等企業也因蘋果賺的盆滿缽滿,這種模式有其穩定性與庫存周轉性高的一面。

反過來,國產手機廠商的低價競爭模式導致供應鏈代工廠與零部件廠商脆弱程度加劇,導致產品價格與價值下降,繼而會導致國產廠商對接供應商零部件的穩定性不足,上遊制造商迫於價格下行利潤降低的壓力只能降低產品的生產與研發,導致產業陷入頹勢以及研發技術升級的動力不足繼而落後於人。

國產廠商需要改善並反思自身的產業競爭模式與供應鏈管理方式

這導致的影響是,手機硬件產品技術與規格水平難以提升,整個產業缺乏競爭力,這就是一個封閉式互相傳導的惡性循環,隨著手機產業轉型升級在即,供應鏈的寒冬與弱勢局面與產能不足、競爭力不強的現狀顯然會傳導給未來的手機廠商。

我們回到屏幕供應商的話題,從前面臺媒指出,臺灣屏幕供應商產能告急,華為則預定了內地京東方科技集團和天馬微電子等公司的顯示屏面板。而這兩家顯示屏面板廠商面臨的現狀是產能不足,技術相對落後於三星、LG Display、友達光電,但對於處於上行風口的華為來說,在關鍵的硬件組建上的將就,這就導致了用戶體驗上的差別,這可能使得其品牌與銷量、口碑均受到牽連。我們看蘋果,目前蘋果的某家觸控屏的供應商,已經在著力提升“納米線柔性觸摸屏”的可商用性。納米線的導電性更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觸屏操作的手感,該技術也將推動觸控屏的升級。在手機品牌溢價上的差異,也來自於這些產品與技術升級之後帶來的體驗優化細節。

這也預示著國產廠商需要改善並反思自身的產業競爭模式與供應鏈管理方式,盡量轉型到高價值的競爭模式,與供應商形成雙贏機制,才能推動國產手機供應鏈技術轉型改善低效模式,進而改善整體國產手機的供應鏈掌控能力與水平,反之則會將產業與自身品牌帶入深淵。

顯示屏 手機 國產 危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02

中國要300億收購這家德國企業,整個歐洲都慌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1/157794.shtml

中國要300億收購這家德國企業,整個歐洲都慌了……
四方眾籌 四方眾籌

中國要300億收購這家德國企業,整個歐洲都慌了……

中國要300億收購這家德國企業,整個歐洲都慌了……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一個

驚動了德國政商兩界,

默克爾和李克強總理同時高度關註的德國公司

庫卡

近日

美的集團300億收購德國庫卡首戰告捷

公司持有庫卡股份比例已超過85%

如不出意外

美的將拿下全球領先的機器人制造商庫卡

故事要從2014年開始

德國庫卡公司發明了一款會打乒乓球的機器人

他們請了世界冠軍波爾和機器人來場“人機大戰”

他倆都表示不服

比賽開始,雙方持續激戰

最終比分為11:9,機器人獲勝

作為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

那些聞名世界企業

奔馳、寶馬、大眾、博世,都是它的忠實客戶

……

他家的機器人到底有多牛?

讓我們先看一段它鋸木頭的小視頻體驗一番

你以為這只是簡單地鋸木頭?

當機器人鋸完後

停下來

工作人員將木頭取出

眾人驚呆了

……

一個圓木樁子

瞬間變成了2個三腳凳子和1個小木墩子

當然,

這對於 KUKA 機器人來說只是小菜一碟,

下面做幾個細膩的演示,

可能你會略有體會

作業中的機器如果意外碰到人手

則可以毫發無損

操作人員僅使用小拇指

輕輕地觸碰

便可以領著他跟隨

機械臂無論怎樣扭曲搖擺

都可將頭部固定在空間中的某一點

在外力下也可以自適應地敏捷調整

然而這還不是KUKA機器最高端的

你知道酷炫的特斯拉嘛

它的制造者正是KUKA機器人

還有,還有

——

像這種平臺

既可以像普通車輛一樣前後行駛

又可以橫向行駛

同時還可以原地轉向

根本就不存在拐彎半徑的問題

而之所以能做到如此靈活

完全是由於特殊的輪子設計

使得每一個子輪都可以獨立滾動

狹窄空間的轉向

幫助大型部件進行組合

歐盟官員特表示

為了防止關鍵技術的流失

庫卡最好把自己更多股權留在歐洲投資人手里

可以看到

在涉及核心科技上

德國人也開始暴露他們敏感脆弱的神經

不過,我就喜歡你看不慣我

但又不得不和我一起建設社會主義的樣子!

收購 創新 創業 德國企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043

沒法炒了,一天蒸發1.6個億!昨夜一份通知傳來,這10萬人慌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9-03/1144552.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161

樂視再遭"打擊":股價腰斬只值7.8元!賈躍亭150億質押恐"爆倉",券商銀行又要慌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28/1157043.html

基金公司今天公告將樂視網估值在三個跌停基礎上,再下調30%,兩次下調相當於從15.33元幹到7.82元,暴跌49%,腰斬了股價!

賈躍亭目前還有150多億股票被質押和凍結,這部分質押基本確定發生到2016年11月危機前,當時市值在230億到300億,如果按平均30%股權質押率計算,可從券商銀行拿到69到90億,按7.82元算,賈的股權只值80億,已不是平倉線的問題,而是直接“爆倉”了!

保守一點,如果按20%的低質押比例測算,賈從銀行券商借到46億到60億,算利息後現在相當於50億到70億,80億的市值和140%的平倉線差不多了!

持有樂視網的多只基金沒有等到樂視網的複牌公告,反而等來樂視網三季報巨虧的消息。

樂視網發布三季度報告稱,樂視網2017年前三季度虧損16.52億元,同比下降435.02%,就在同一天,嘉實基金發布公告再次下調樂視網估值,調整後估值價格為7.82元。

樂視網估值繼續被跌停

先說第一次下調。

今年7月8日,嘉實,中郵,易方達等多家基金公司就曾下調樂視網估值,多數按照3個跌停調整樂視估值。

在今年8月25日,樂視網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0.28元,同時,以資本公積金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10股。在10轉贈10,分紅除權後,樂視網的向前除權價格由停牌前的30.68元變為15.33元。

然而樂視三季報又出了一些新的事情。

1、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60.95億元,同比去年下降63.67%,凈利潤虧損16.516億元,同比去年下降435.02%。

2、樂視網也同時做出全年虧損的預警,樂視網在三季報中稱,由於前三季度受到關聯方債務及資金緊張、流動性風波影響,對公司聲譽和信譽度造成負面影響,公司廣告收入、終端收入、會員收入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預計公司 2017 年全年累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

3、在發布三季報的同時,樂視網也宣布總經理梁軍因個人原因辭職,不再在上市公司擔任任何職務。根據樂視網披露的信息,梁軍在加入樂視前,在聯想集團曾任職17年。2012年,梁軍加盟樂視網負責電視業務,同時擔任子公司樂視致新總裁。

於是有了現在第二次的估值調整。

10月28日,嘉實基金發布關於旗下基金持有的“樂視網”股票估值方法調整的公告,公告中稱,根據樂視的三季報,自2017年10月27日起,對旗下證券投資基金持有的“樂視網”股票進行重新估值,在上述除權除息價格的基礎上再下調30%,即7.82元進行估值。

中郵基金同日也發布公告稱,自2017年10月27日起對公司旗下部分基金持有的樂視網股票的估值進行調整,考慮到停牌期間公司股本轉增和分紅的情況後,估值價格調整7.83元。

此次7.82元的估值下調後價格相比15.33元下跌49%。相當於先來三個跌停,還遠遠不夠,再來三個半跌停,合計來了6個半跌停!

賈躍亭被樂視網“催債”

屋漏偏逢連夜雨。

停牌了半年的樂視網,不僅沒法複牌,還被眾多基金下了“加多幾個跌停”的戲碼,這讓一類機構很難受,瑟瑟發抖。

那就是眾多涉足二級市場股權質押業務的券商,各種量級的股權質押是市場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風險點,誰也不知這個坑挖得到底有多深。

2015年下半年,賈躍亭一次性質押了5.07億股,套現近百億資金,投入樂視生態業務。

尷尬的是,樂視網跟賈躍亭催債了。

樂視網公告說,樂視網董事會發函再次提醒並要求賈躍亭、賈躍芳繼續履行借款承諾。催款公告中稱,賈躍亭於2015分多次與樂視網簽訂借款合同,總計承諾向樂視網借款57億元,但迄今實際借款額為0元。賈躍芳於2014年12月、2015年2月承諾借款1.78億元、15億元,實際借款余額為11萬元。

不僅如此,沒回國的賈躍亭還時不時爆出新的負面新聞。

昨天賈躍亭被媒體爆料說,有投資人七八月收到賈躍亭一份關於FF汽車的融資計劃書。文中透露,法樂第未來工廠停擺很久了,根本沒有生產。8月,賈躍亭向美國聯邦破產法院申請FF的破產,且通過破產重整把公司賣給其他投資人,自己退出。

賈躍亭當然是選擇了辟謠。

150多億市值還在質押

再說回股權質押的事情。如果樂視網複牌,連續跌停已經是定局。上述的5億股的股權質押將遭遇爆倉風險。

三季報顯示,賈躍亭10億股相當於150多億市值還在質押,這些質押從券商銀行具體拿到多少錢並不清楚。

而基金君查閱wind時發現,涉及到這一部分二級市場股權質押的機構有多家券商以及信托公司跟銀行。

如果樂視網複牌,那麽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大跌、接著觸及質押線、再接著觸及平倉線,最後強平出現踩踏。

神秘的樂視股票“平倉線”

所謂股權質押,就是以所持有的股權作為質押標的物進行融資的一種方式,其目的無疑是為了融資。

如果上市公司股價頻頻出現下跌,大股東的股權質押往往也會面臨猶如杠桿一樣的風險,可能會遭遇強行平倉。而賈躍亭所質押的樂視網股權,其實就遭遇著這種跌價可能帶來的風險。

自從去年11月份首度爆發資金危機至今,樂視網的股價多次創下新低,對於賈躍亭所質押股份是否面臨平倉危機也屢屢成為外界的熱議話題。

此前,賈躍亭2015年10月26日質押的5億多股股份平倉線為35.21元。而在去年底那場危機中,樂視網的股價曾在盤中已經跌破這一價格。但隨後樂視方面就出來澄清:“(平倉的說法)與實際情況不符,純屬臆測。”隨後賈躍亭也表示自己的平倉線肯定比35.21元要低不少。

對此,有人推測35.21元的平倉線其實是一種簡單的數學方法推測,與實際情況肯定是有距離的。

通常股權質押中,預警線通常為股價的160%,平倉線通常為股價的140%。那麽按照2015年10月26日樂視網大約50元/股的股價計算,如果賈躍亭質押率為50%,那麽預警線就大約是40元/股,平倉線大約為35元/股,這種35.21元/股的平倉線猜測應該就是這麽來的。但如果賈躍亭表示其實平倉線遠低於這一價格,那麽就意味著他的質押率低於50%。實際上,股東的股權質押率是無需對外披露的,因此外界對於賈躍亭的“平倉線”只能是猜測,而且這一數字還會隨著質押者後期的補倉等手段出現變化。

不過後來網上又流傳消息,稱賈躍亭的平倉線應該在30元附近,是因為樂視在股價跌到30元附近時就會宣告停牌。

重倉樂視網基金大幅下跌

多只重倉樂視網基金出現在10月27日基金跌幅榜前列,數據顯示,有基金10月27日凈值大跌4.02%,位居當日基金跌幅榜首位,基金三季報顯示,樂視網為該基金第三大重倉股。此外,同樣重倉樂視網的幾只基金凈值跌幅也超過3%。

最新發布的基金三季報顯示,多只重倉樂視網的主動型基金也面臨不小的贖回壓力。

上海一位基金公司研究總監表示,樂視網第3季度營業收入僅有5.53億,相比第一,第二季度41億、14億,營業收入大幅下降,第3季度凈利潤也由2季度的虧損7.61億擴大至10.14億,說明公司基本面已經惡化,目前除了等待是否有戰略投資者進場之外,沒有看到好轉的可能性。基金公司下調樂視網估值合情合理。

上海另一位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則稱,樂視網資金鏈出現問題之後,無法在視頻網站等公司戰略布局的領域繼續投入資源,目前其所在行業格局也發生了變化,優酷等其他視頻網站已經超越樂視網的行業地位,基金公司下調估值也考慮了這部分原因。

來源:中國基金報(微信號:chinafundnews)記者:陸慧婧 季豹 泰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4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