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摸清員工的真想法

http://www.eeo.com.cn/2012/0831/232755.shtml

經濟觀察報 周放生/文 不久前,我在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國航」)的飛機上,和空姐們聊天,問:「你們知道『和諧溫度計』嗎?」她們說:「知道。我們都參加答題了。」 「你們覺得怎麼樣?」她們說:「覺得很親切,領導通過這種方式瞭解我們真實的意見和看法。」「你們真能講實話嗎?」「匿名填寫我們心裡踏實。」「提的那麼 多問題,基本上都包括了我們想表達的意見;最後還給我們留了個開放窗口,有什麼想法還可以接著寫。」

我又問:「你們以前都怎麼表達意見的?」她們說:「以前公司也有一些方式讓員工提意見,但都不如這次的方式讓我們能夠更加充分地表達。以前有些真話不敢說,就到微博上去說,其實既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又影響公司形象。」

這是我最近在國航飛機上隨機做的一次調查。通過這次調查不難看出,這個被稱作「和諧溫度計」的東西似乎很受歡迎,可它到底是什麼呢?

「和諧溫度計」

「勞動關係和諧溫度計」是能幫助企業管理層掌握基層實際情況,瞭解員工真實想法的一種工具。它通過在線調研系統對參與測評的企業進行全員調查。由於 調查是匿名的,員工參與時有安全感。不同於通常的對所有測評指標進行「加權」的方式,「和諧溫度計」按照剝洋蔥似的分層遞進邏輯關係設計,在滿意度測評的 基礎上,創造性地引入了「敏感度」和「容忍度」的概念,通過對企業內部關係的全面測評,幫助企業把握和分析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問題。

「和諧溫度計」首先調查員工看重什麼,然後調查他們對看重的問題是否滿意,再進一步調查他們對不滿意的問題能否容忍,最後調查如果不能容忍的話,他們將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行動。

「和諧溫度計」的系統問卷裡有1000多項預設的有關企業內部關係的方方面面的問題,還有2000多項預置的跳轉邏輯,注重應答者個體的邏輯判斷和 行為動機。由於不同的應答者關注的問題各不相同,系統提出的問題也各不相同。一個應答者根據其自身的邏輯選擇,通常只需回答一百多個問題,點擊相應的選 項,僅需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雖然每位應答者的答題量僅為系統問卷總題量的15%左右,但他們反映的問題彙總起來就是對企業內部關係的一個完整的描述。「和諧溫度計」的後台系統 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評測出企業內部關係是處於「和諧區」、「安全區」、「敏感區」、「緊張區」,還是「危機區」,並提供包括「和諧溫度計」測評 綜合報告、重要性、滿意度、敏感度及容忍度等分報告,以及背景信息及其他關鍵發現分報告等多種成果。

通過「和諧溫度計」測評能夠全面瞭解到企業基層員工及各級管理人員對涉及企業管理和內部關係各方面情況的真實反映,不僅有定性的描述,更重要的是還 有定量的統計分析,使看到這個報告的企業領導,能夠切實把握、準確判斷員工思想動向和對各種問題的真實想法。這一點,靠企業領導親自與員工「一對一」交談 是做不到的。因為,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後全員交流很難操作,也很難要求每一位普通員工都在領導面前徹底敞開思想,而且,就處理海量信息和數據的統計分析能力 而言,任何個人的頭腦都難與計算機系統匹敵。

上醫治未病

國航最近應用「和諧溫度計」對3萬多名員工及管理人員進行了一次調查,此次運用「和諧溫度計」收集員工對公司的意見,瞭解員工的真實想法和訴求,有 效參與率高達98.4%,比較符合企業內部關係的實際狀況。「和諧溫度計」測評結果顯示國航整體勞動關係處於「綠色和諧區」,絕大多數國航員工認同公司、 具有自豪感。國航員工對公司內部關係的和諧程度、對公司的滿意度以及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評價都不錯;公司的人際關係比較親近,沒有經常性的內部矛盾,而 且管理人員和基層員工對彼此都比較滿意;員工在公司繼續工作的意願比較強烈。

測評也顯示國航有部分下級單位的勞動關係不在和諧區而是處於「藍色安全區」,這些下級單位員工的敏感領域主要集中在工作時間、工作強度、加班工資、獎金及福利和工作環境等方面。

除了上述由定量統計分析得出的測評結果外,通過「和諧溫度計」,還瞭解到員工比較關注的各種利益訴求和問題。從「和諧溫度計」在國航的應用可以看 出,這是一種調查員工實際狀況和真實想法的有效工具。「和諧溫度計」特有的全員、匿名、快速、開放等特點,以及其自動生成的翔實統計分析結果,不僅為管理 層提供了反映企業內部關係的一幅真實「畫像」,還彙集了很多來自一線員工的真實、具體的意見,具有難以替代的優勢。

像國航這樣的大型企業,業務性質複雜、員工隊伍龐大,風險點比較多,動態變化較大。「和諧溫度計」可以幫助企業監測內部關係的發展演變趨勢和風險的積累過程,從而可以在矛盾初發之時及時預防,在矛盾激化之前及時預警,有效地化解矛盾、控制風險。

「和諧溫度計」反映出來的問題,有一些可能是企業領導已經知曉的;但未必有量化的概念,或許不清楚某類問題涉及多少員工、哪類員工、程度如何;還有 一些可能是企業領導尚未察覺的,這類問題往往可能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以某種方式、甚至是很激烈的方式表現出來。如果沒有事先預警,臨界突發,猝不及防, 也許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麻煩和損失,甚至影響到社會安定,產生很不好的影響。

古人云:「上醫治未病,下醫治已病」。如果矛盾能夠事先及時掌握、研判、預警,並能有針對性地化解、處理,防患於未然,使企業內部關係處於可控的狀態,則有益於員工,有益於企業,有益於社會。

由於工作原因,筆者曾經直接參與處理過若干企業的事件。這些親歷的經驗告訴我們,在大多數事件中,員工的主要訴求基本上是合理的。許多當事企業的領導事先對員工的訴求並沒有真切的瞭解,摸不清群眾的思想、情緒、感受,當然就不可能有針對性地處理好矛盾,解決好問題。

如何及早發現問題

長期以來,我們大量引入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制度、流程、方法,提升了我國的企業管理水平,取得良好的成效。但也出現了一種傾向, 過於重視制度因素和物質刺激以及獎懲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員工(包括各級管理人員)的心理、情緒、感受、利益訴求以及相互關係的切實關注和瞭解。本 來,依靠員工、關注員工、群眾工作、民主管理是我國企業的優良傳統,掌握員工思想動態、做細緻的思想工作是我們的看家本領,現在卻被有些企業丟到腦後去 了。

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隨著所有權結構、財產關係安排、兩權分離、管理體制和管理思想、社會法律環境等經營條件的演化和發展,企業勞動關係、企業內部 利益格局的調整和協調,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諸多企業及其股東打出了「以人為本」、「主人翁精神」、「人性化管理」的旗幟;另一方面,企業勞動關係中的矛 盾糾紛,仍大量依靠工會組織通過集體談判來協調和平衡,矛盾激化時甚至採用罷工等外在方式解決。

對於我們的企業及其股東或主管部門而言,不希望矛盾積累,不希望矛盾激化,最好的方式是時時把握員工的思想動向和真實想法,動態地瞭解各類員工群體的利益訴求、情緒、期望及其變化,從而及時採取行動,進行引導、協調、平衡,化解矛盾,搬開障礙,解決問題。

對企業內部關係的把握,時效性十分重要。如果把精力集中於出現問題、發生危機之後如何應對、處理,往往會陷於被動。屆時,支付巨大的補償成本和代價已經不可避免,負面社會影響已經無可挽回,國際知名企業富士康就是一例。

內部關係和諧是企業生存發展最重要的基礎條件之一。企業的產品、資金、裝備、商業模式等等固然重要,如果內部關係不和諧,嚴重的摩擦和內耗也可能拖 垮企業。在一個不和諧的環境中,無論員工是否直接置身於矛盾的漩渦,其精神狀態、工作狀態都會受到影響,積極性難以調動和發揮。結果,輕則降低勞動生產 率,影響產品質量,導致成本增加;重則出現消極怠工、惡性事故、矛盾衝突、人員流失;極端情況就是罷工、上訪等群體性事件。無論是國企、私企還是外資企 業,都不會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

因此,企業有必要及時瞭解和掌握員工的思想動向和真實想法,讓員工信任企業、同心同德,不能只是依靠獎懲制度來「管束」員工。「和諧溫度計」正可以 在這方面大有作為。筆者接觸過許多從事企業管理、人力資源、勞動關係、風險控制的實際工作者和學者專家,其中很多人都認為,「和諧溫度計」是一個創新,具 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和諧溫度計」對於「勞動關係和諧度」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勞動關係雙方的和諧程度,具體表現為各相關領域對勞動關係雙方的重要性、雙方(特別是勞 方)對其認為重要領域的現狀的滿意度以及對存在分歧的容忍度。」「和諧溫度計」特別重視「重要但不滿意」區段的問題,以此為主要標準來判斷敏感領域及敏感 度。而容忍度則更多地通過可能的行為反應及其後果的嚴重性來測評。敏感度和容忍度,這兩個概念的提出和引入是對勞動關係測評體系和測評理念的一項突破。

「和諧溫度計」除了測評企業整體情況外,還能用來檢測、發現下級單位直至基層存在的內部關係問題,及所涉及員工的群體背景特徵,並可進行深度挖掘和橫向、縱向比較,為有效的管理決策提供翔實、可靠的依據。

當然,「和諧溫度計」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還需要不斷完善,尤其是題庫的合理設置是「和諧溫度計」成敗的關鍵。例如針對企業員工、學校學生、醫院醫護人員等不同對象時,所設問題是有區別的。如何滿足不同行業的需求,是「和諧溫度計」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重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43

混亂的想法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15n.html
最近股市可以說是跌到服,今年的回報率跌至可憐的3%,落後恆生指數3%。大家"公認"低估的股票都沒有好表現,消費、信託、電信、公用、燃氣等等的防守股越升越有!朋友笑說今年港股到底漲了些什麼?好像一點也感覺不到。

剔除問題股不說,有盈利有派息而PB低於0.5的港股數量越來越多,這種情況實在不多見。彷彿這些企業將來只能夠取得低於銀行貸款利率放資產回報率。

拍檔很擔心股市,我算了算手頭上的股票,扣除股息稅後,即使盈利不再增長,平均股息收益率已經突破5%了,只要不持有太多高負債的股票,實在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從宏觀環境看,中國硬著陸確定性已經很高了,而股份制和民營銀行明年盈利倒退也是大概率事件,不必猜測了。

茉莉花盛開後,政策的天秤已經傾斜,富人的利益已經不再是發展的重點,如何將財富再分配成了新的國策,維護專黨的穩定性成了重中之重。

從取消農業稅、教改、醫改、普藥降價、農業補助、食用油限價、富士康事件、農產品包底,到高速公路讓利,已經清楚明白地告知,凡是涉及大眾民生的,都將不得暴利,看了看中糧集團,覺得好可憐。

對於黨而言,企業的盈利能力變得無關重要,只要不虧不倒便好。大連港不斷做大,但盈利能力卻不斷下滑,解決就業和降低運輸費用成了企業的任務?國企融資已經不能提高股本回報率,任何投資只要能降低社會成本,只要能夠解決就業,只要不虧損就好......中央沒錢投資,國企代辦!

房地產放緩,中央和地方稅收都開始面對壓力。農牧業開始放緩,就業面臨壓力。鐵公基絕對不能停,而政府又沒有錢,必須要盡快找到新的血源。錢從何來?錢從何來?

印鈔是稅,房地產是稅,國有銀行也是稅,茅台也是,讓其虧損是不可能的,否則錢從何來?茅台集團建機場相信不是出於自願,是政治任務,解決就業是當務之急。茅台股份資金停泊在貴州的地方銀行也是對地方稅收的一種支持。

外匯佔款減少,資金流出明顯,保出口已經成了三頭馬車中最迫切的任務。出口額一旦減少,人民幣將面臨巨大的貶值壓力,豬肉價格處於低位,M2增長率也在底位,期待CPI繼續不漲並不現實。

混亂的思路,頭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16

一些想法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1h6.html
最近在思考著自己持股,其中有一隻統一中國(220),股價不斷創新高,有意換掉。但是比較了同業的估值,25倍PE好像又不算高,有些糾結。自己是不是瘋了?這兩天總算想通了,如果未來同樣有增長,25倍PE和8倍PE之間,我沒有理由不選擇後者。

前者是不斷創52周新高的股票,而後者則是不斷創新低的股票。哪一隻?不就是廣汽集團(2238)。創52周新高是一個選股的好方法,並不意味著高估值。正如我之前所說的,假如招商銀行一年後才創下52周新高,股價也不過11元,高估還是低估?

關於日系車股,其實我並非不會恐懼的投資者,抗日風潮下我也擔心,否則之前也不會放棄廣汽而選東風。在國內做小生意十幾年以來,我從來沒有見過有車主將進 口車換成國產車。會有豐田卡羅拉車主換車換比亞迪F3的嗎?真沒見過!如果有,一定要小心這種極端民族主義者。在日資百貨放炸雞蛋的應該就是這種人。

正常來說,隨著中國的發展,消費是逐步升級的,即使不升級也不會主動降級的。中國人是特別喜歡相互比較的,升級是必然的。當然,會有人說,換車潮還沒有到來,至少還要等兩三年。作為平凡的投資者,我沒有能力象老巴般看到十年後如何,但我願意看遠一兩年。

最近也在反覆看雨潤集團(1068),真的對它很感興趣。如果將來產能利用率能夠大幅提升,股價不會是漲一兩倍這麼簡單。問了一些家裡有養豬的員工,收豬 都是現金。這個行業確實需要大量現鈔在手的,資金被挪用的可能性不大。現在還想不明白的是為什麼以前無論豬價漲跌,盈利都能上漲,現在無論豬價漲跌,盈利 都在倒退?瘦肉精影響力肯定沒有這麼大,否則售賣注水豬小屠宰場早就全面關閉了。消費者會因為瘦肉精事情而放棄雨潤而選擇無牌豬肉?大家能點看法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03

2013年:關於寫一本書的幾點想法 水晶蒼蠅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e996b0101fpvl.html

雖然也曾接到過朋友寫書的建議和一些媒介的邀書,但一直並沒有很認真的考慮過這個問題,原因有2個:第一是誠惶誠恐。投資越做越覺得其所涉博大精深,其中很多東西直到今天我還沒有完全想透,實不敢輕易去毀人。第二是因為我的生活習慣較為懶散,認真的寫一個東西真的很花精力。對一個職業散戶而言,寫書是一個投入非常大而產出非常小的事情。所以一直都未動筆。

 

但最近有一些新的想法。這首先來自於一些事情的觸動。比如近日看了一些有關2012年回顧的視頻和專題文章,裡面很多人都在這一年留下有有意義的印跡和成果。而我不禁審視自己,在這年復一年中,除了專注於賺錢本身,還幹了什麼正事兒呢?好像一個都沒有。特別是微薄的開通後,人變得愈加懶惰。以前還階段性的寫些文章做些總結,現在卻更習慣直接「腦補」——只在腦子裡轉而懶得整理出來,最後就是一堆碎片化的文字。雖然這也算是一種思想的印跡,但終究非常的不完整和系統。也許沿著這個途徑繼續下去,也許有一天連幾個字都會懶得再寫,但那種狀態其實並非我所想見。人,還是需要給自己一些壓力的。

 

另一方面則是在這幾年的投資學習過程中不斷強化的一個感覺,就是投資路上學習的成本真的太高了。實話實說,從最初接觸投資到現在雖然相比勤奮的同學而言我讀的書算很少很少了,但怎麼也有個一二十本,算是一個起碼的「從薄讀到厚」的過程吧。但這些著作的具體觀點各異,研究也涉及各個方面,雖說開券有益,但我相信如何將所讀到的東西融會貫通是一個艱難的課題。我在投資學習中的大多數時間,就並不是用來「讀」而是在「思考」,在試圖理清投資的一個大的脈絡,在試圖對各種看似不同觀點和做法的背後尋找一種成功所依賴的共性的東西,並進一步試圖將這些書本疊加出來的「複雜繁多」簡單化體系化,也就是我所謂的「從厚再讀到薄」。我相信這種從原始信息中的提煉和總結是每一個投資人都不可或缺的過程。但遺憾的是,就我所看到的情況,我認為很大一部分投資人並未意識到這一過程的重要性,而另一部分認識到了卻並未將這一過程做到位。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基本的概念被偏執化、基本的投資規律被偏頗化。這種學習無法進步帶來的機會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對其中的一些心得,我覺得可以拿出來供還在就此迷茫的朋友參考借鑑。

 

再一個重要的方面則來自大多數的投資讀物,更多的在談投資的「Why」和「What」,而很少體系化的探討「How」。特別是近年國內的投資書籍越來越文學化和概念化,甚至有宗教化的傾向,越來越注重感性的渲染而失去理性的態度,僅有的一些方法論方面的論述又大多來自於對國外大師們隻言片語的簡單理解和「口號彙總」。我認為這對於所有的投資而言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和風氣。在這方面,雖然我的沉澱和經歷還遠遠不夠,但我願意在這方面做一個嘗試。實際上,如果投資書籍僅僅停留在「道」的層面就是無限接近坐而論道,我們並不缺少誇誇其談,我們更缺少的是成體系的、基於理論基礎而又具有實戰意義的「術」。我願意用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做磚,而引來更多的玉,從而一起倡導投資研究的氛圍更加理性務實。

 

因此,我決定在2013年寫一本投資方面的書,它既是至今為止我對投資理解上的一個階段性整理和總結,也是給自己保持繼續思考而不得過且過的無形壓力。目前我對於這本書有一個基本的框架性的考慮,將分為三個主要的部分,它們是:

第一部分:正視投資

第二部分:發現價值

第三部分:理解市場

 

在我看來,投資最重要和艱難的問題都包含在上述三個主題中。進入證券投資領域第一需要做到的,就是認識到投資的基本規律,清楚在投資的世界裡什麼是正常的什麼是異常的,哪裡是陷阱什麼可以作為武器等等,它既有必要理念上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種投資世界中正確的思維方式;而發現價值,則是投資中最趨近「科學性」的部分。如果不懂得價值的本質意義是什麼,哪些會增加價值哪些會毀滅價值,哪些是真實的價值哪些是虛假的價值,就會陷入選擇的迷宮。這部分是章節最多的一部分,除了基本概念之外,還將探討一種企業分析的方法論和框架,嘗試用一種不太複雜但具邏輯性的過程,將一個企業庖丁解牛班的歸類分解,以對其生意屬性及價值特性完成雖未必精確但相對準確的定性;而理解市場,則是另一個重頭戲。在這裡我們將探討市場定價的基本規律和現象,從更本質的角度去理解估值,並且探討投資實踐中如何具體的利用市場的這些規律。雖然這部分很「藝術性」,但並不妨礙我們建立起多維的視角以便相對更全面的把握它,進而去利用它。最後我將會對三個大部分的內容予以整合,以總結一個完整的投資思路。這些內容中,估計有一部分會對原來的博文進行充實和修改,但大部分將是全新撰寫的,兩者的比例我想可能是4:6或者3:7。

 

這種框架下,對於初涉投資學習的朋友,可以就投資最關鍵的三個領域建立起基本的思維視野和邏輯關係,以方便閱讀量的進一步提升,並在閱讀量提升過程中又不容易亂,不容易陷入看誰都有道理,但自己不知道該怎樣運用和整合這些道理的迷茫,大幅降低學習成本。而對於已經在投資上有所經歷和思考的朋友,則可以在企業價值分析的方法論層面以及市場定價機理層面產生腦力激盪,對於正在試圖建立自己的實戰分析框架的朋友相信會有一定幫助,因為它就是我現在具體分析時改採用的一套思路和框架。但我需要強調,這套東西並不神秘也沒有什麼誇張的「獨門秘籍」,都是依據於一些公開的、普適的規律或者理論,只不過每個人運用這些東西的熟練程度和理解的程度差異而已。

 

當然,限於個人能力經驗所限,上述的思考未必完全正確甚或有貽笑大方的地方,但我認為這種嘗試值得,即使一些答案可能是錯誤或者偏頗的,但我相信至少其中提出的一些問題是值得繼續思考的,不是有一句話嗎,正確的提問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它不保證正確,但會保證真誠;也許還不夠深刻,但願意提出疑問一起進步。對於這本書具體創作中我可能會有2個原則:

第一,不獻媚於市場。絕不會因為考慮銷量等因素而譁眾取寵,所謂貨賣識家,寫書對於職業投資人毫無經濟利益(版權費還不如賬戶半天的波動),所有文字必須是我真實的想法,只寫我認為重要的東西。

第二,不變相做股評的事兒。雖然理論必須聯繫實際,文中免不了就具體企業作為案例進行各種剖析,但不會給任何企業下定義或者扣什麼帽子。一切引用都是為了闡述某個分析層面的思維方式。

 

總之,我給這本小書的個人目標既很簡單又非常高,那就是:希望這本書在我女兒長大了以後,她還覺得能看。當然,目前這些都還只是一個個人的設想,其中很多需要寫的內容我自己還沒有完全想清楚,這個過程中恐怕免不了一番艱苦的思索,好像又回到了幾年前,但這種感覺還不錯,至少目前是這樣。另一方面,日常的生活還要繼續,所以估計會斷斷續續,要花多長時間也還說不定。不確定性還較大,但我希望自己可以完成它。

 

最後,如果您對本書有什麼建議,特別是在自己的投資學習過程中有什麼正在困擾您,或者覺得很重要但是迷茫的地方,希望你在本貼之後留下你的問題或者建議。我會選擇合適的問題在文中進行討論。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500

谷歌施密特:錢不重要,想法最重要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4998.html

北京時間1月11日,谷歌董事會主席埃裡克-施密特做客北京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並在其年度公開課上發表演講。施密特向中國開發者和創業者提出了如何獲得創業成功的幾個建議。

來到北京前,施密特剛剛結束在朝鮮為期4天的訪問。


  谷歌的成功秘訣:人才

施密特表示,十幾年來,谷歌能夠從一個小創業公司成長到一個世界級互聯網巨頭是因為谷歌具有世界上最為優秀的工程師和企業人才。

同時,施密特也表示,「我有認真的學習過中國市場,中國具有很多優秀的人才。」因此,施密特表示他給中國創業者的第一條建議就是要吸引和把握人才。

目標要遠大

施密特說,如果你是一個優秀的創業者和領導者,那麼「你需要一個遠大的目標」。「不要只看著中國,要看著全世界。走向世界各地,走向所有人。」

谷歌最大的障礙:繼續做一個「挑戰者」

施密特表示對於像谷歌這樣的大公司來說,最大的挑戰是挑戰自己。如何不斷地創新,不斷地要求自己是最重要的。十幾年前,大家都以為微軟會就此壟斷這個行業,但是,如今誰也不知道究竟是蘋果,谷歌或者亞馬遜會統治世界,所以,「當中國的企業開始崛起的時候,也會遇到一樣的問題。」

中國不同嗎?沒有那麼不同!

施密特表示,雖然很多人都認為中國是一個非常不同的市場,但是他不認同。施密特認為所有人的基本特性,需求都是一樣的,而對於創業者和開發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問題」和「需求」在哪裡?

施密特指出三條建議:

1馬上行動:因為中國創業者面臨巨大國際競爭

2.招納人才:這是你成功的關鍵

3.珍惜人才:因為他們是正在於你一同打造未來的人

施密特認為,對於中國創業者來說,他的建議是一樣的,移動互聯網是真正值得進入的領域,並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尋找用戶「需求」滿足用戶「需求」是創新和創業的趨勢。

錢不重要,想法最重要

施密特表示,對於處於創業階段的人來說,錢真的不重要。「不要花太多心思去想如何賺錢」,因為想法在這個行業中才是真正值錢的籌碼。

「一個好的想法,可能值數百萬美元,而一個對的想法,就可以幫你贏得人們,贏得人才的認可與支持,谷歌就是這樣的例子。許多優秀的人才加盟谷歌是因為他們相信谷歌是對的,在谷歌工作可以實現夢想。」

互聯網信仰

施密特表示,自己真正的信仰是「互聯網」。他認為,如今,互聯網是無所不能的,「只要你有任何疑問,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找到解決方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07

去槓桿化的相反想法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2/blog-post.html
讀畢曹仁超的新書, 有一個令止凡認為較為獨到的概念, 就是一般投資及財經人都認為槓桿化是洪水猛獸, 美國及歐洲等國應該走的路線是去槓桿化, 不然債台高築只會步向死亡。

而曹大師有一個相反的想法, 認為去槓桿化反而死得更快, 今天世界經濟還未死亡, 皆因各地量化寛鬆, 用負債來增加流動性。

曹大師這個概念最能說服我的是一個例子, 如果一名打工仔欠銀行100萬按揭, 這是多是少呢? 這要看這位打工仔的收入, 如果這位打工仔月入1萬, 這個負債比例就不算少了, 但如果這個打工仔月入10萬呢? 欠銀行100萬按揭實在不算多, 還有很多額外的供樓能力呢。


今天美國有16萬億美元負債, 這算多還是少呢? 這應該對比國家的收入, 即GDP。而要這個比例看起來輕一點有兩個方法, 一者是減低負債, 即去槓桿化, 二者是增加收入, 推高GDP。說回之前的例子, 收入1萬, 欠按揭100萬, 負債比例100倍, 如果合理負債比例為20倍的話, 可以把按揭降至20萬, 即想辦法立即還掉80萬元的債, 或者增加收入至5萬元。

要一名打工仔一下子增加收入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要國家增加收入, 應該增加國內經濟及對外貿易活動, 這些都會有效增加GDP, 而加強這方面, 資金流動是很重要的, 所以各國才加印銀紙, 量化寛鬆, 寧願增加槓桿也要保持GDP。

只要GDP回覆增長強勁, 到時16萬億美元債務又不再是死頂, 讓危機過去才慢慢去槓桿也未遲。相反, 如果今天見狀立即去槓桿化, 收緊銀根還錢, 就會出現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 又或者是80年代日本至今的經濟下波。

其實03年香港政府也做過類似事情, 當然政府無負債, 只是財赤, 但就收緊銀根, 帶頭減薪, 外判工作等, 結果是好是壞, 讀者自行判斷。

不少人今天還看雙底衰退機會很高, 他們認為世界經濟不久會再出事, 大跌多一次, 原因是多國沒有去槓桿化。今天看曹大師的觀點, 又多一個角度分析問題, 得益不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02

海寧皮城和漫步者的想法 投資小石

http://xueqiu.com/3943247908/23039825
代表著生活品味,與富足、知性、美。
漫步者面臨的窘境是:太多的行業競爭者,從不可思議的山寨價格,到各類大型電器廠商蜂擁而至,市場被瓜分的厲害,而草根調研中,漫步者的音響不錯,但價格中被淹沒到鴻海之中,而且普通人根本區分不出來,漫步者的音響比其他音響要好多少,而消費者可能更趨向於大型、國外知名電器製造商,sony、松下、飛利浦,還有N多的山寨小品牌以超低價來蠶食剩餘市場。
皮草,產品價值含量高,資源具有一定的稀缺性,產品以手工縫製為主,因為產品成本與需求,所以產量不算太高,不會出現像音響那樣工廠大規模生產來攤薄成本造成低價供應,這麼貴的東西,貴婦人們在挑選的時候,肯定更看好款式、品質,而價格就排在其次,很多情況下,一個中層階級的貴婦一輩子只會花大價錢挑選一、兩件。
所有的原因造成,皮草成品擁有更大的價值量,就像其他的紡織品,窗簾,人們會根據自己的消費水平來選取,不是隨便就能換的東西,所以在挑選時候更注重品質,而擁有較高的產品品質(花型、材質、經典外觀)的窗簾能在競爭中獲取很大的優勢。

非快速消費品,產品價值量高,手工成本構成大,在人們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就像窗簾必須一樣,有錢了,皮草肯定要配,而音響價值量低,買了可以再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96

大跌市新想法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28.html
有一個有趣的想法, 其實已經想了不少時間, 今天在這裡分享一下。這個想法是有關投資操作的, 就是在大跌市時積極整大個「餅」, 對投資回報應該有非常好的幫助。

看到FCI有很多財務課, 同時又有不少招募集資活動, 要求會員合資投資磚頭, 止凡不是想評論在現市況做法是否有錯, 只是引發出這個點子。何不在大跌市 (股或樓)時, 向身邊親戚朋友提出成立聯名公司作投資呢?

一直認為, 自己的資金何時也可以很靈活地作任何投資, 但在千載難逢的時刻是應該大手出擊的。當然, 舉債是一個方法, 但通常在大跌市時, 各界都在「收水」的情況下, 舉債多數相對困難, 亦有很大風險, 借孖展又會因股價大跌而被斬倉, 但這是最應該整大個「餅」的時候, 集資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身為小投資者甚至打工仔, 如何集資呢? 記得巴菲特26歲創業, 從7人合夥事業起家, 包括巴菲特的姑姑、姊姊、姊夫、岳父,以及好友等7人 (好友多是現金流充裕的醫生或專業人士)集資了10萬5000美元, 巴菲特可從中抽取25%的管理費用云云。

到1969年,巴菲特眼看合夥事業規模愈來愈大,適合的投資標的卻愈來愈少,索性解散合夥事業,將現金退還給所有投資人。當時,美國股市正進入失控狀態,終於在1973年間崩盤,巴菲特因此逃過一劫。

巴菲特今天的財富, 就是由一招集資所成就。有時在想, 在03年SARS時我有錢會怎樣做呢? 在08年金融海潚時我是否已經做盡呢? 今天回想, 還有一招集資未做, 在大跌市時與身邊親戚朋友合資成立投資公司大舉買資產 (股、樓), 在投資黃金時間, 遍地便宜貨時增大投資能力, 未來有機會可以一試。

身邊的朋友仔, 看到這篇文章, 他日如果我找你集資時, 有興趣可以考慮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37

公司股東有趣想法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13.html
買股票即是做公司股東,這個概念說了很多遍,但要真正透徹明白實在不容易,有多少個打工仔會處理過上億的數字呢?但如果有方法把數字都化成能理解的範圍,這又是另一回事。例如大家對 10萬 8萬,買車、去旅行及買物業等個人投資及消費都會算得特別精明,能否把這個精明計算範圍應用到股票投資上呢?

這裡有太多高手根本不用多花時間,單看比率數字已經有概念,可惜不是人人都是高手。止凡今天回看六福 (590) 2013年最新出的年報,借這個例子來分享一下。把年報內的數字化繁為簡,看看能否讓大家有另一番體會。

先列出六福年報內的一些值得關心的數字,當然這是第一步,如果連年報也還未懂看的 blog 友,請快快加把勁。

股數:5.89億股
股東權益:64億(每股 10.9元)
債務:無
收入:134億
銷售成本:106億
毛利:28億(即 21%毛利率)
員工成本:5.4億
租金成本:4.1億
廣告支出:6700萬
信用卡佣金:1.1億
盈利:12.7億(即股東回報率 19.7%)
股息:4.8億(即 40%派息率)
營運所得現金:4.3億
現金儲備:11.9億

看完以上數字,高手已經足夠理解六福的定位,但大多數人卻不能,相信還是一頭霧水的佔大多數,能否把以上的數字簡化成容易明白的數字呢?其實投資買入股票,你是佔了股東權益(64億)這部份,買入股票後,大家可以嘗試計算一下你佔了公司多少分額,再將所有數字化成你買入的金額來分析,看看這盤生意值得投資與否。

就好像投資茶餐廳,夾了 10 萬元,你會計算什麼?燈油火蠟水電媒、人工、舖租、生意額、毛利(即食水深不深),計一輪,看過值不值得投資開這家茶餐廳,有錢賺才考慮去做。如果把 10萬投資到六福,情況會變成如下數字。

買入股權價值:10萬
股數:大約 4000股(假設每股25元)
債務:無
收入:大約 9萬
銷售成本:大約 7萬
毛利:2萬
員工成本:3600元
租金成本:2750元
廣告支出:450元
信用卡佣金:740元
盈利:8500元
股息:3200元
營運所得現金:2900元
現金儲備:8000元

好了,將所有數字化為自己的份量來看,你會更有感覺嗎?這變成一盤 10萬元的生意,上年度營業額收入達 9萬,七除八扣之後,盈利就是 8500元,分派到你口袋的就有 3200元,這盤生意沒有負債,有 8000元現金作周轉。人人話租金貴,這盤 10萬元的生意,舖租佔 2750元,人工就佔 3600元,總體毛利(人稱利錢)有 2萬。

怎麼樣?是否有多點實在感呢?你可以把數字倍大 10倍至 100萬,好比買物業放租的首期,然後再作比較。香港人買磚頭致富比投資股票致富為多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不懂量化股票的數字變成自己的投入金額,往往在腦海中比較不來。

買物業,投資了 100萬首期買入300多萬的物業放租,每年收多少租金,交多少管理費,都會清楚易明。但說到股票,投資了 100萬六福,六福公司總盈利 xx億,比上年度增加了 xx%,即是多少呢?與我的 100萬投資有何關係呢?看不懂財務比率數字的,都可以嘗試用以上方法簡化一番,自然能把超出能力圏的東西拉回來,成為有「感覺」的數字,再作分析。

更有趣的一點,你還可以看看公司內的高層人工多少(不少公司在年報都會列出),當中有多少是你給他們的。例如以上的例子,10萬元六福,大約佔公司股權的 15萬份之一,所以如果公司有位高層年薪達 150萬,當中有10元是你付給他的。上市公司高層,過千萬年薪的人多的是,他每年拿你 100元,你覺得他們值得嗎?如果你買的是更小型的公司,投資額又更高的話,你的計算結果將會更加「到肉」,可能某高層年薪有幾千元是你給的,幾千元夠你自己去過旅行。

曾有人話分析股票是多餘,還拿電盈作例子,認為一家這樣大眾期待的公司都會跌至幾個巴仙(不是跌了幾個巴仙),根本沒法子分析。聽到這些觀點,我多會來一輪質問,「你懂電盈的數字嗎?你投資多少?投資分額計電盈替你賺過多少錢?負債水平是多少?」,當然這些人都不會回答,懂得回答的,懂得化解數字作分析的,當年都不會買入電盈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36

關於估值的幾點想法 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e34x.html
 

 投資是利用價值與價格差獲取利潤,估值可說是投資的核心,但估值是對企業全方位的研判,對估值的不同理解決定投資者選擇何種投資策略,也決定估值的準確性,把企業的發展階段、競爭優勢、市場空間、行業特性與估值割裂,會導致估值產生嚴重錯誤。

   成長型企業發展初期股價往往大幅領先增速,表觀上是較高的絕對估值,而在中後期則是相反。如果不瞭解這種規律很可能會錯過高成長股票的買入時機,也很可能買入江河日下的企業。當然有度的問題,好股票過高的估值不值得買入,差企業極低的價格也有投資價值,投資者要懂得平衡二者的關係。

   成長是價值的一部分,更是價值價格差的最大來源,沒有必要因為成長的不確定性而排斥。因為靜態價值的判斷同樣需要預測企業的未來,同樣要研判企業的發展趨勢,靜態價值也會隨基本面發生巨大的變化,同樣充滿不確定因素。

   企業甲擁有巨大的競爭優勢和廣闊的市場空間,乙基本面十分一般,甲PE60倍,乙15倍,按芒格的思想應該等待甲回落至合理的估值,而不會選擇貌似低估的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9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