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堰塞湖”重回高位 企業IPO執念從何而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4171.html

IPO“堰塞湖”一直是困擾監管層的難題,歷任證監會主席從郭樹清到肖鋼都曾積極求解。如今,化解積壓企業的重任,又落在劉士余肩上。

根據證監會數據,截至6月2日IPO受理首發企業達801家,而上一次排隊企業數量達到800家,要追溯到2012年11月。經過三年多的改革,新股積壓再創新高,股市的融資功能限制也一直未能破解。

“對監管層而言,現在處於兩難抉擇,不加快發行,積壓會越來越多,但如果加快發行,當前脆弱的市場重心很可能繼續下移。”北京一位券商首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對企業而言同樣也是兩難,要麽繼續遙遙無期地排隊,要麽承擔高昂的沈沒成本尋求其他渠道。“不到萬不得已,企業不會主動撤回。”

分流渠道始終不暢

新股積壓對改革形成較大的負面影響。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其方向無疑是減少審批、加強監管,讓企業更順暢地發行上市。但一般而言,因為大量的企業積壓,使得一旦大規模放開發行,造成的“抽血效應”很可能令二級市場流動性緊張。

目前業內對上述一推論存在爭議,放開發行是否如此可怕,各方莫衷一是。不過,監管層依然投鼠忌器,令改革舉步維艱。

回顧IPO“堰塞湖”歷史,2012年11月15日,證監會公布排隊企業總數達到798家。與此同時,監管層啟動了歷時最長的一次IPO暫停。時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四方奔走調研,與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探討市場熱點。面對愈演愈烈的IPO堰塞湖,當時有機構建言,應發展“新三板”化解A股IPO壓力。

以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來化解企業的融資需求,成為證監會一直延續的政策導向。2013年以來,新三板經歷大擴容、大發展,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分流企業上市壓力。彼時,證監會開始反複表態,支持企業到境外上市。事實上,在境內IPO暫停期間,確實形成一波境外上市的風潮,紐交所、納斯達克以及港交所都成為中國企業的優選交易所。

經過一年多IPO暫停之後,監管層對化解“堰塞湖”信心倍增。2013年12月,監管層內部以及與券商進行多次交流,在會議中傳達出非常積極的信號,甚至有監管層人士提出要將在審的700多家企業一年內解決完,同時考慮不再人為控制上市節奏。

不過,新三板分流作用始終有限,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公司也仍是少數。2014年3月,證監會不得不再次表態,稱IPO企業排隊積壓嚴重,預計審核需要較長時間,鼓勵企業選擇到新三板掛牌、到境外上市等多種方式融資發展。

然而,去年A股市場一波巨幅上漲行情,又將企業重新吸引回A股。一方面,擬上市企業緊鑼密鼓遞交申報材料,已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也頻頻宣布開始上市輔導;另一方面,海外上市的中概股迫不及待地拆VIE、私有化,快馬加鞭回國趕潮。

積壓企業越來越多,發行數量卻依然有限。截至6月2日,IPO排隊企業達到801家,其中已過會120家。今年以來,證監會每月放行一到兩批企業,月融資額在50億~80億之間。

實際上,內部與定增規模相比,也可以看出IPO對企業融資的支持有限。尤其是近三年來,定向增發儼然已是A股市場最主流的股權融資方式,融資總規模、上市公司參與數量、單筆融資額等多項數據不斷創新高。

Wind數據顯示,2012年IPO首發150家,實際募集資金927億元;而當年有164家上市公司進行了增發,募集資金規模達到了3782億元。而伴隨IPO財務核查的開展,IPO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全年事實上暫停。

2013年全年無一只新股發行,當年卻有286家上市公司實行了增發、環比大增74%,增發募集資金達3457億元。自2014年起,定向增發市場更是進入爆發式增長。2014年、2015年分別有487家、857家上市公司推進定增,分別募得6734億元、13592億元。從今年來看,截至目前已有58家上市公司完成首發,募資規模為239億元;但已有253家上市公司推進了定增,實際募資規模已達5755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每個月發行10到20家,相較於國際市場而言並不算少。但是相對於龐大的排隊企業規模而言,IPO融資功能已相對偏弱。

企業的IPO“執念”

為什麽有這麽多企業在A股門口排隊?答案有二,追求高估值,規避不確定性。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沖著高估值去的。”華南一家券商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2015年的上漲行情和高估值讓市場各方都提高了預期,到現在這預期還沒有徹底轉變過來。

去年以來的中概股私有化浪潮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場高估值追逐賽。2015年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步伐放緩,數量不到2014年的一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私有化浪潮一波接著一波。特別是去年上半年,A股市場經歷一輪持續上漲,中概股公司紛紛表示將通過私有化從美國市場退市,回歸境內市場。比如奇虎360,2015年6月17日宣布私有化,其謀劃退市正是A股上漲最瘋狂的時候。

“若剔除去年特殊情況的數據,境外市場與A股市場的差距其實沒有那麽大。”前述華南分析人士稱,繼續排隊還是撤回來去尋找新的融資渠道,是企業當前必須面對的選擇。“現在這種市場行情再持續一兩年,企業可能就會比較積極地重新考慮,去境外或去新三板了。”

除了高估值,選擇在A股排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規避政策不確定性。

去年上半年,新三板轉板預期較強,且戰略新興產業板也推進順利,有不少滿足上市條件的企業,在投行建議下到新三板掛牌,等待轉板機制落地後“彎道超車”快速上市。當時有券商告訴本報記者,已有企業與交易所完成接洽,將爭取第一批到戰新板上市。顯然,上述計劃因為改革放緩而沒能實現。“諷刺的是,到頭來發現,排隊IPO反而是最‘快’的捷徑。”

“可以看到政策出現了明顯不連貫性,短期波動性非常強。”上述華南分析師稱,雖然市場已平靜,但“後危機時代”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尚不穩定。在她看來,無論企業還是機構,觀察市場的態度要改變,不能完全以市場化的標誌來衡量市場發展。市場化方向沒有改變,但是也絕不能低估政策變化的擾動性,要將政策變動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納入分析模型。

“這幾年來IPO政策反複變化,對投行業務也影響深刻。投行業務需要穩定的政策預期、明確的規則指引,這樣也能進一步穩定投行與企業的角色和關系、投行與監管層的協作。”華東一家券商投行人士稱,在2013年IPO重啟後,投行人看到一系列可喜變化。

他認為,2015年盡管有股災的影響,但仍然不妨礙這一年是A股市場最接近註冊制的一年。在股災期間叫停IPO之前,IPO發行已經非常順暢和常規化。當時,發行節奏已經穩定、發行規模有明確預期。可惜的是,股災期間被迫叫停IPO,股災之後,註冊制的進程也再次被打回原點。

“要解決IPO堰塞湖,僅加快發行也是不行的,市場承受不住就容易出問題。”前述北京券商首席分析師稱,要改革,就要系統性改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1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