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部門大力發展體育旅遊:到2020年總消費規模超1萬億元

22日從國家旅遊局網站獲悉,國家旅遊局、國家體育總局日前印發《關於大力發展體育旅遊的指導意見》。

《意見》明確,體育旅遊是旅遊產業和體育產業深度融合的新興產業形態,是以體育運動為核心,以現場觀賽、參與體驗及參觀遊覽為主要形式,以滿足健康娛樂、旅遊休閑為目的,向大眾提供相關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涉及健身休閑、競賽表演、裝備制造、設施建設等業態。體育是發展旅遊產業的重要資源,旅遊是推進體育產業的重要動力。

《意見》提出,到2020年,在全國建成100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體育旅遊目的地,建成100家國家級體育旅遊示範基地,推出100項體育旅遊精品賽事,打造100條體育旅遊精品線路,培育100家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的體育旅遊企業與知名品牌,體育旅遊總人數達到10億人次,占旅遊總人數的15%,體育旅遊總消費規模突破1萬億元

《意見》提到,鼓勵引導社會資本以投資、參股、控股、並購等方式參與體育旅遊產品開發和項目建設。鼓勵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加大對體育旅遊企業的金融支持。鼓勵發展體育旅遊投資項目資產證券化產品,支持地方探索項目產權與經營權交易平臺建設。積極引導預期收益好、品牌認可度高的體育旅遊企業探索通過相關收費權、經營權抵(質)押等方式融資籌資。鼓勵和支持社會各類資本參與體育場館、體育旅遊重大項目建設。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加大對體育旅遊重點項目的支持。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體育旅遊產業基金。協調金融機構加大對大型運動休閑裝備出口的信貸支持,鼓勵體育旅遊裝備出口。

根據《意見》,大力發展體育旅遊的四項基本原則為:市場主導,政府扶持;消費引領,培育主體;強化特色,打造品牌;加強監管,規範發展。重點任務包括引領健身休閑旅遊發展、培育賽事活動旅遊市場、培育體育旅遊市場主體、提升體育旅遊裝備制造水平、加強體育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保障措施包括完善工作機制、加大政策保障、完善投融資機制、加大宣傳推廣、規範市場秩序、建立人才培養體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700

唯品會2016年總營收565.9億 連續17個季度盈利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1/161369.shtml

唯品會2016年總營收565.9億 連續17個季度盈利
i黑馬 i黑馬

唯品會2016年總營收565.9億  連續17個季度盈利

唯品會預計2017年第一季度凈營收在153億元至158億元人民幣。

i黑馬 2月21日消息 今日,唯品會(vip.com,NYSE:VIPS)公布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未經審計的2016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務報表。

財報顯示,唯品會在2016年全年總營收565.9億元人民幣,同比大漲40.8%;毛利潤13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7.4%;按照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計量,唯品會年度運營利潤較上年增長32.4%至34.9億元,2016年全年歸屬於唯品會股東的凈利潤達到28.7億元,同比增長30.4%。此外,唯品會全年活躍用戶數同比勁增42%,達到5210萬;全年總訂單量同比增長40%,達到2.698億單。

在剛剛過去的第四季度,唯品會季度凈營收達到189.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6.5%,至此唯品會連續17個季度盈利。季度運營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17.1%達9.389億元,季度毛利潤同比增長33.4%,至44.7億元人民幣。按照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計量,第四季度歸屬於唯品會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30.9%至9.703億元人民幣。伴隨著特賣模式的持續創新與升級,2016年第四季度唯品會活躍用戶總數同比增長39%達到2750萬人,第四季度總訂單量達到8200萬單,同比增長26%。

WechatIMG6 

WechatIMG7

 

唯品會董事長兼CEO沈亞先生表示:“我們在這一年通過持續增強個性化和選品多樣化,以專註提升我們的用戶體驗。過去幾個季度,我們持續引進了一批優質的熱賣品牌,並將在今後繼續加強我們的營銷能力。穩健業績證明了唯品會業務模式的強大實力,我們對在未來持續保持唯品會的行業領先地位充滿信心。”

唯品會首席財務官楊東皓先生進一步表示:“在2016年第四季度,我們擁有強大的自由現金流,實現了穩健的營收增長,同時保持了穩定的利潤率。重要的是,我們通過新增五個配送中心來繼續擴大我們的物流和倉儲網絡,從而進一步提升唯品會的訂單履約時效和配送能力。未來我們將繼續投入以提升用戶體驗,並保持營收增長和利潤率之間的平衡。”

唯品會預計2017年第一季度凈營收在153億元至158億元人民幣。


唯品會 財報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30

唯品會2016年總營收達565.9億 同比增長40.8%

2月21日消息,唯品會公布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未經審計的2016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務報表。財報顯示, 唯品會在2016年全年總營收565.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0.8%;毛利潤13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7.4%。

受益於公司運營能力的不斷升級,按照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計量,唯品會年度運營利潤較上年增長32.4%至34.9億元,2016年全年歸屬於唯品會股東的凈利潤達到28.7億元,同比增長30.4%。除了各項指標的強勁增長外,唯品會全年活躍用戶數同比勁增42%,達到5210萬;全年總訂單量同比增長40%,達到2.698億單。

唯品會第四季度凈營收達到189.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6.5%。季度運營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17.1%達9.389億元,季度毛利潤同比增長33.4%,至44.7億元人民幣。按照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計量,第四季度歸屬於唯品會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30.9%至9.703億元人民幣。2016年第四季度唯品會活躍用戶總數同比增長39%達到2750萬人,第四季度總訂單量達到8200萬單,同比增長26%。

唯品會董事長兼CEO沈亞表示:“我們很高興在2016年取得了強勁的運營業績,用戶數量和市場份額都有穩健增長。我們在這一年通過持續增強個性化和選品多樣化,以專註提升我們的用戶體驗。過去幾個季度,我們持續引進了一批優質的熱賣品牌,並將在今後繼續加強我們的營銷能力。穩健業績證明了唯品會業務模式的強大實力,我們對在未來持續保持唯品會的行業領先地位充滿信心。”

唯品會首席財務官楊東皓則稱:“在2016年第四季度,我們擁有強大的自由現金流,實現了穩健的營收增長,同時保持了穩定的利潤率。重要的是,我們通過新增五個配送中心來繼續擴大我們的物流和倉儲網絡,從而進一步提升唯品會的訂單履約時效和配送能力。未來我們將繼續投入以提升用戶體驗,並保持營收增長和利潤率之間的平衡。”

唯品會預計2017年第一季度凈營收在153億元至158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83

中再集團2016年總保費收入同比增7.8% 投資拖累凈利潤下降三成

我國再保險市場的絕對“老大”中再集團3月30日發布2016年業績。年報數據顯示,2016年中再集團總保費收入867億元,同比增長7.8%。但和國內眾多保險同業一樣,受投資市場拖累,其凈利潤同比下降32%左右。

2016年年報數據顯示,中再集團整體業務穩健增長,總保費收入867億元,同比增長7.8%;在中國再保險市場(含財產、人身再保險)的分出口徑市場份額穩居行業第一;財產險直保業務2016年市場份額繼續穩居行業前六位,增速高於行業10.2個百分點,增速在前十大財險公司中排名第一。

值得註意的是,中再集團總資產從2015年末的3289.93億元,下跌至2016年底的2112.07億元。同時總負債亦從2015年末的2580.36億元下降至2016年末的1390.67億元。

中再集團表示,2016年“償二代”正式實施,監管政策的變化使原財務再保險業務大部份不再持續,而“償二代”下財務再保險業務模式與以往不同,導致本集團總資產和總負債較2015年末下降。

2016年,中再集團財產再保險分部的分保費收入為244.57億元,同比下降23.4%,綜合成本率為99.2%,其中費用率37.2%,賠付率62.0%。

中再集團表示,財產再保險分部的保費收入下降主要是由於境內機動車輛險分保費收入減少所致。2016年,受“償二代”實施影響,部分主要直保公司調整分保結構、降低機動車輛險業務分出比例,中再集團境內實現機動車輛再保險分保費收入94.27億元,同比下降48.1%。

而在人身再保險部分,2016年的分保費收入為313.66億元,同比增長36.5%。中再集團表示,公司堅持推動業務結構和經營模式的轉型升級,人身再保險中核心的保障型業務從36.4億增長到52.4億,增長43.8%。

投資方面,中再集團2016年凈投資收益率為5.13%,較2015年微漲0.02個百分點;總投資收益率為5.48%,較2016年下降3個百分點。

總投資收益的下降,主要原因在於,受2016年資本市場大幅波動、整體表現疲軟的影響,股權與基金投資的投資收益同比大幅下降。受投資業績下挫的影響,中再集團2016年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從2015年的75.58億元降至2016年的51.46億元,降幅約32%。

展望2017年,中再集團表示,中國宏觀經濟基本面將延續“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趨勢,經濟發展仍具有良好支撐條件。在經濟新常態下,社會財富總額持續增長,支撐保險業大發展的驅動力依然強勁,保險業仍將處於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資本市場方面,預計2017年進入低利率、高波動的新常態,不確定性進一步提升,信用風險逐步顯現。預計2017年A股市場缺乏趨勢性機會,但有可能存在一定階段性局部機會;港股市場估值較低,投資機會相對較好;固定收益市場上半年存在配置機會。

中再集團表示,2017年中再的再保險業務分部將堅持國家再保險定位不動搖,堅持服務行業創新轉型升級,強化國內再保險市場主渠道地位,構建國際業務發展新格局。而財產險直保業務則將通過產業鏈、“互聯網+”、新業務方面的戰略布局,打造綜合性經營體系,尋求更大發展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814

2017年總票房超過559億背後,電影市場的真相是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02/166733.shtml

2017年總票房超過559億背後,電影市場的真相是什麽?
壹娛觀察 壹娛觀察

2017年總票房超過559億背後,電影市場的真相是什麽?

電影市場一片蕭瑟,“拐點論”、“反思談”,不絕於耳。

來源 | 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

作者 | 師燁東、子由

2017年的最後一天,大盤單日票房突破5億,最終的市場總票房定格在了559億,比去年超過100億有余,全年漲幅超過20%(按照官方說法,2016年的票房調整後為492億元,因此2017年的漲幅為13%),電影人喜上眉梢。

還記得2016年的年末麽?

在大家對總票房倒退的擔心之中,最終的數據勉強超過了2015年,但是卻結束了之前連續10年的高速增長。電影市場一片蕭瑟,“拐點論”、“反思談”,不絕於耳。

市場轉好了,2018年票房能繼續增長下去嗎?

從2017年批片數量再創新高的情況來看,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肯定的答案。大盤的年度總數被放在了當前電影市場里一個異常重要的位置,我們還有很多辦法可以沖擊600億。

但是2017年最後兩周的市場,值得玩味。馮小剛靠著賀歲檔中最不賀歲的一部《芳華》,一路逆襲,一直到上映第三周,還能和歲末第三波上映的大片一較高下,這樣的事情,即便放在2016年,也難以想象。

1

《芳華》最後兩周皆為周票房冠軍(數據來源:淘票票專業版)

2017年56億的《戰狼2》和不斷逆襲的《芳華》告訴我們兩件事情:觀眾與增量觀眾一直都在,只要影片好且合適,他們就會出現;其次,口碑為王的情況會越來越明顯,過往幾年市場飛速增長過程中,攢明星拍爛片騙票房的套路,很難在中國的電影市場中繼續奏效了。

無論如何,559億這樣的數字值得電影人在2017年結束之時能輕輕喘一口氣。但是在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看來,我們不能因為這個數字就忘記2016年的種種教訓。新的一年,市場看起來欣欣向榮,真的是這樣嗎?

電影市場回暖了,但是並沒有想象的那麽熱

今年年初,在計算總票房時,新加入了一個叫做“服務費”的數據,即網票商每售出一張電影票,按照每張票2~5元的服務費來計算並且計入總票房。2017年總的觀影人次為16.2億人次,網票出票占比超過了80%。有數據分析師告訴壹娛觀察,2017年的服務費總額大概在35億元左右

扣除了服務費,2017年相對具備可比性的年度票房為524億。比起去年的455億同比增幅約15%。雖然這麽來看漲幅降低了一些,但是增加的數字仍舊有69億元之多。

回看今年全年的市場,一直到《戰狼2》出現之後,市場才能算開始真的回暖,而在此之前的幾個月,票房同比2016年並無明顯增勢,並且上半年國產片整體都被進口片碾壓,2017年上半年國產片的票房合計只占到上半年總體票房的39%,遠遠低於去年同期的表現。

2

《戰狼2》出現之後,市場才能算開始真的回暖

《戰狼2》之後,電影市場熱了起來,但是一直到十一檔期之前,國內市場主要在還是靠進口片支撐,在暑期檔過後,被壓制將近兩個月的進口影片一度對國產影片實現了幾乎是“報複性”的碾壓。十一之後,國產片慢慢多了起來且有了《羞羞的鐵拳》這樣20億的產品出現,國產片的總體票房才慢慢回暖,最終在2017年拿到了301億元的票房,占比53%,但這已經是近幾年最低的一個占比的數據——國產片表現不足,我們很難說電影市場向好的方向發展;批片放開數量限制之後,今年一系列優秀的小成本批片讓國產影片面臨了更多的競爭壓力。。

在今年的暑期檔之前,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很多檔期里如果有好萊塢的大片,幾乎很少有國產大片去應戰。這也造成了不少大片在中國一些傳統檔期里紮堆的情況出現,尤其是今年底開始的賀歲檔,多部影片投資成本超過2億元,到最後都被沒有特效也幾乎沒有明星的小成本影片《芳華》逆襲,而且目前來看有的影片最終票房甚至難以超過4億,幾乎鐵定賠本。為什麽?

3

《芳華》逆襲

高成本不等於能掙錢,口碑為王的時代正在

來臨

2016年年末大家在複盤電影市場時,好的影片太少導致觀眾流失被認為是2016年市場結束高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4

2015年電影大盤數據(數據來源:拓普電影智庫) 

在過去幾年電影市場的增長中,銀幕數量與觀影人次的增長在驅動著票房不斷壯大,2015年全國觀眾12.6億人次,相比2014年增長超過4.3億人次,觀影人次增幅超過51%,總票房同比增幅也接近50%。而在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這一年中,許多影院經理在接受壹娛觀察采訪時,都表達了影片質量較差導致觀眾流失的擔憂。最終2016年的觀影人次僅為13.7億,同比2015年增幅回落到個位數,僅為8%,最終票房增幅也更低。

5

2016年電影大盤數據(數據來源:拓普電影智庫) 

實際上,一直到2017年的上半年,觀眾仍然沒有回到電影院里。上半年的觀影人次為7.8億,同比2016年上半年的7.2億人次僅增加了8%。而今年下半年的觀影人次則達到了8.4億人次,超過了上半年——要知道,在前兩年,觀影人次都是上半年遠超下半年的

6

2017年電影大盤數據(數據來源:拓普電影智庫) 

在2016年到2017年的這兩年時間里,觀眾的成長速度遠遠超過了市場的想象。去年底成龍主演的影片《鐵道飛虎》,在豆瓣同樣是一個不及格的分數5.1分,最終不緊不慢拿下了將近7億票房;但是到了今年年底,同樣由成龍主演的《機器之血》,成本更高,概念更多,在豆瓣評分也是5分,上映11天之後,票房還不足3億,並且排片占比已經落在了2%以下,這也就意味著其後續幾乎不會有太多票房產出了,其成本超過3億人民幣,幾乎沒有了翻盤回本的希望。

回看2017年,很多賺錢的影片卻未必是高成本電影,尤其是一些小成本非美批片的崛起,比如說《摔跤吧!爸爸》、《看不見的客人》等等,與年底的《芳華》相似,這些影片基本都有著相似的票房走勢:依靠著高口碑實現了逆襲與票房的長時間持續增長。

在2017年,不少影院經理和院線排片經理在接受壹娛觀察采訪時都表示,現在的影片如果口碑不好,基本一個周末都挺不過去。不少高投資電影與好萊塢大片的票房都不及預期或者前作——影片質量不過硬,卻想用簡單的“視覺轟炸”和“流量鮮肉”讓影迷買單,最終結果極可能會事與願違。

好萊塢大片不再通吃,進口片數量會越來越多

在前幾年的中國市場里,好萊塢大片就是品質與票房的保證,然後到了今年,不少影迷都在好萊塢大片的影評中提出了“審美疲勞”。

最明顯的就是《變形金剛5》的票房不及預期。該片原本被各投資方、發行方預期將超過前作的19.8億元,早前甚至還傳出26億保底的新聞,但公映後因口碑的拖累而節節下墜,最終也只拿到了15億票房。如果說《變形金剛4》的低口碑還能用高票房來遮掩,考慮到3年內市場容量已擴充數倍,爛番茄的新鮮度16%、豆瓣評分4.8的《變形金剛5》的實際跌幅更為驚人。

7

《變形金剛5》電影票房趨勢(數據來源:拓普電影智庫)

除此之外,前幾年在中國市場特別吃香的場面激烈、動作火爆美國批片,在今年亦有不少影片票房撲街。對於中國觀眾來說,“美國大片”已經不是看電影時的首選了。

2017年中電影市場的現象級事件就是出現了眾多爆款非美批片。在《天才槍手》、《一條狗的使命》等收獲高口碑與高票房的批片背後,批片的數量與總體票房都創下了新高。整個2017年,引進批片數量超過了70部,豆瓣評分8以上的多達10部,批片總票房突破50億,全部創下了批片在中國市場的紀錄。

《天才槍手》國內總票房達2.7億

各方面創下新高的同時,批片在中國的數量限制似乎也沒有了。在2015年時,大家公認批片數量都會有一個30部的數量限制,每年的引進數量也會圍繞在這個數字左右。但是到2016年年末時,批片在國內上映數量就已經將近50部,到今年則超過了70部。

批片的進口數量已經沒有了限制,下一步會不會是分賬片?2017年是中美分賬片新的談判期,但是目前還沒有看到有數量上的定論。特朗普上臺後,美國方面亦對此有過擔憂,擔心特朗普的對華態度會導致美國得不到更多的配額開放。

不過此前消息人士在接受壹娛觀察的采訪時曾表示,進口片在中國電影市場的趨勢一定會是越來越開放的。即便短期內分賬片數量沒有大幅變化,但是現在的批片也不僅僅是單純的“買斷”了,不少批片亦開始有了“分賬”的設置。隨著2017年爆款批片的出現,可以預見未來批片的數量很有可能進一步上升,僅僅是放寬批片,進口片的總體數量也會是一個越來越多的趨勢。

院線上座率越來越低,下遊競爭越來越激烈

和總票房與批片數量一起增多的,還有中國的影院數量與銀幕數量。而且尤其值得註意的是,影院與銀幕數量這幾年的增速始終沒有放緩下來,在大量三四五線城市都新建了影院,如果這些影院不能為中國的電影市場帶來持續的輸出,那麽他們在未來就有可能成為市場的負擔

8

2005-2015年全國銀幕數量及增長率(數據來源:智研咨詢)

2017年,全國新增銀幕數量9597塊,同比增加17%,銀幕總數已經達到了50776塊,同比增長21%,都超過了2017年電影票房的增幅。而在2016年電影總票房幾乎停滯的情況下,影院數與銀幕數仍然維持了超過20%的增幅——總體來看,近幾年票房的增長是跟不上影院與銀幕的建設數量的,而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在未來兩年可能會更加明顯的體現

其實下遊的人已經在開始擔憂了。在今年的上海電影節時,有一位院線的高層就表示,“我們鹽城的影院,這兩年業績下滑的非常厲害。我們去做了調研才發現,剛開業的時候,周邊只有兩家影院,大家都賺錢;後來在周邊7公里開了15家大型影院,都是8個廳以上,結果這15家影院經理現在都很苦惱。”

對於下遊的影院來說,最明顯的就是這幾年來上座率的變化。拓普電影智庫的數據顯示,2015~2017的三年間,院線平均的上座率從17%一路下滑到13%,老大哥萬達的上座率也從從23%滑落到15%;與此同時,盡管萬達也在不停買買買,但是其市場占有率也在不斷下滑。

9

2015~2017院線平均的上座率從17%一路下滑到13%

未來在電影下遊的競爭,差異化的牌已經打不出來太多,精品化會是未來影院之間競爭的一個主要趨勢,但是在此之前,許多低產出的影院會先被淘汰——2017年發生了橙天嘉禾、UME等影投的被收購,院線與影投間兼並重組在2018年仍將繼續。

對於下遊來說,好消息是,銀幕與影院的增速終於開始下降了。在2017年的一季度,銀幕就增加了3000多塊,好在最終全年的銀幕數沒有按照這個速度增加到超過1萬塊。但是如何消化這幾年來超過票房增速的增加量,對於影院來說仍然是一個難題。

劇和遊戲越來越火,電影需要面臨的是多屏幕的競爭

2017年電影市場回暖的同時,文娛產業中其他版塊也出現了很多現象級的產品首當其沖的就是網劇的蝶變。

精品化的網劇正以激進的方式擺脫觀眾對網絡劇“粗制濫造,內容浮誇”的刻板印象:大量的電影團隊開始從大銀幕轉戰小熒屏,行業級扛鼎人物也在向網劇靠攏,周星馳、管虎、唐季禮、馮小剛、張黎等一眾導演也開始在網劇領域內探索,網劇的投資額度越來越大,制作也越來越精良,2017年出現了11部點擊超過百億的網劇。

而《王者榮耀》已經在2017年成神,成為了現象級手遊,甚至有電影人笑稱“王者榮耀搶了影院的生意”;另一款電腦遊戲《絕地求生大逃殺》同樣在2017年下半年開始崛起,中國玩家在短時間內就成為了這款遊戲數量最多的群體,僅2017年10月份1個月,該遊戲在中國的銷售額就超過了3億元人民幣。

實際上遊戲搶電影生意不僅僅是玩笑話,盡管電影還是最有儀式感的社交方式之一,但是當前娛樂的形式與載體都太多了,電影已經不是年輕人首要或者是必要的選擇。

“原來晚上下了班經常去看電影。今年下班後的零散時間基本都用來打‘農藥’或者和朋友在電腦上吃雞了。打遊戲基本不需要花錢,而且不需要出門跑,同樣也能放松。”一位26歲的影迷告訴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其2016年在電影院的觀影量超過了50部,但2017年其只在影院里看了30部左右的電影。

國內外的流媒體也在不停試探縮短電影在線上的窗口期。毫無疑問,在娛樂形式多元化以及年輕消費者消費習慣一直在變化的今天,電影將會面臨更多方面的競爭,這則需要上下遊的共同努力。

2018年的第一天,大盤拿下了將近4億的單日票房,為新的一年開了一個好頭。回望2017年的增長,對於我們電影人來說,在帶著成績繼續前行的同時,亦需要回想2016,吸取之前的教訓,正視當下的問題。腳踏實地,才能走得更穩。

電影產業 芳華 戰狼2 遊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0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