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快速城鎮化 中國三、四級城市居民財富暴增 中國第二波消費力正崛起

2010-05-10  今周刊





去年中國是全球金融風暴下少數沒 有被海嘯沒頂的國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有六億城鎮人口形成的龐大消費力,這股消費力仍然繼續爆發中。

隨著中國基礎建設的完善,未來將有三.五億農民搬進城市,快速的城鎮化加上三、四級城市財富增加,中國第二波消費力將成為全球財富的焦點。

撰文‧周啟東、林宏文 研究員‧孫蓉萍、葉揚甲北京車展才剛閉幕,八十七萬擁有人民幣千萬元身價的中國富豪們,果然沒有讓英國勞斯萊斯新任CEO托斯頓‧穆勒(Torsten Muller-Otvos)失望,「這輛展示車已經賣出了,我們不能透露誰買了,車展後他就會立即把車開走!」他興奮地指著價格超過人民幣一千萬元(約合 新台幣四千六百萬元)黑色加長版幻影豪華轎車說。

四月二十六日北京車展才開始三天,車商就透露,九成以上的百萬元參展豪華轎車如法拉利、保時捷、賓士等皆已被預訂一空,這些砸錢不手軟的買家來自哪裡?他 們又靠什麼致富?

二○○九年十月十八日,四輛黑色全新的勞斯萊斯幻影在車道中緩緩前進,後面浩浩蕩蕩跟著四輛賓利︵Bentley︶、四輛藍寶堅尼、四輛法拉利、保時捷、 賓士、BMW、二十輛奧迪A8……等名車組成一條長長的車龍,再加上其他各型進口車,車隊多達百輛,總價高達人民幣一億元以上,宛如一場世界名車大遊行。 這只是一場婚禮的迎娶車隊,地點不是在北京、上海,而是距離上海兩小時車程的三十萬人口小鎮──盛澤!

今年以來這場豪華世紀婚禮的照片出現在網路上,成為兩岸部落格最熱門的轉寄文章,為了親眼看看盛澤有多富有,︽今周刊︾特別飛往上海,開始一場驚奇之旅!

超豪奢!

盛澤人辦婚禮,百輛名車迎娶不稀奇「盛澤?沒有聽過,它是在吳江市嗎?如果是吳江我就知道……」上海計程車司機沒有聽過盛澤,更不要說從台灣出發千里迢迢 要到當地採訪的《今周刊》採訪團隊,從上海往西出發到蘇州,再往南進吳江市,沿途都是高樓大廈,興建中的工地到處林立。

從吳江再往南四十公里,馬路越來越窄,沒有路燈,荒涼得讓人懷疑這裡真的有座城鎮,司機小李下車問過三次路之後,終於在黑夜中找到盛澤的路。沿路街道狹 小,機車、汽車、三輪車橫衝直撞,喇叭聲震得人耳鳴,路口沒有任何紅綠燈,這就是傳說中的盛澤鎮,就像二十年前的台灣小鎮。

「那場婚禮搞得很鋪張,網路上很有名,在盛澤這種婚禮排場很多,並不特別,因為這裡有錢人太多了!」二十九歲的吳江翰通紡織公司經理李婷說。這場在當地人 眼中並不特別的婚禮,除了出動上億元的豪華車隊外(車子大都是當地商界朋友出借的),嫁妝還有金條、金碗及巨額的現金、支票,席開九十桌的婚宴現場,還備 有數十台的大尺寸LCD電視及家電等獎品,供參加親友抽獎,手氣之闊綽令人咋舌。

除此之外,當地最大汽車銷售商百事吉汽車銷售顧問張婭瓊並透露,丈母娘當天還送新郎一輛藍寶堅尼的限量白色全新跑車,價格高達人民幣三百九十六萬元,車子 就是透過百事吉向義大利訂購的。

新郎是峰達紡織董事長祁錫榮的獨子祁峰,新娘是恆宇集團董事長陳雪華的女兒蔣晨,女方家長比較有錢,身價有十億元以上,男方大約兩億元,「兩人都是獨生子 女,未來雙方的家產都由他們兩人繼承,婚禮鋪張一點也是正常的!」李婷指出,這兩家還只算是盛澤的中小型企業,比他們有錢的多的是,例如號稱全球最大的紡 織企業──恆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就是盛澤人,身價高達人民幣三十九億元,不僅擁有名車,甚至還有私人直升機。

盛澤是以絲綢聞名的江南小鎮,鎮上及周圍鄉村遍布各種上中下游紡織、染整工廠及中小企業,就像早期的台灣工業區,三十萬人口就有一萬多家紡織相關企業,資 產超過一億元的工廠就有近百家,在這種快速致富氣氛下,幾乎人人都想創業當老闆。「盛澤人很敢冒險,我有一名當地業務員做了兩、三年,就自己跑去創業!」 在盛澤開紡織廠的台商正耀紡織經理曾美萍感嘆地說。

只要開個工廠、做個貿易商,國內外就有接不完的訂單,盛澤這個小鎮在近十年間快速致富,成為中國第一個人均GDP破一萬美元的鄉鎮,去年已達到一.五萬美 元,甚至超越北京及上海!七年前來到盛澤發展的曾美萍回憶指出,當時來到盛澤時非常落後,連火車站都沒有,比雲林的台西還要鄉下,但這七年間的發展非常快 速。最讓她吃驚的是爆發的消費力,「他們這些小老闆很敢花錢,有錢不怕人知道,車子一定要買最好的,一瓶玫瑰精油一萬元,女老闆做SPA一點都不手軟!」 曾美萍說。

富起來!

以工富農,大宗村有近千棟歐式別墅純手工打造的勞斯萊斯豪華轎車一年只能生產一千多輛,全球許多國家分到的配額只有個位數,而在一個屬於中國行政劃分第五 級的盛澤鎮,一場婚禮就出現四輛,這裡可說是中國勞斯萊斯擁有率最高的小鎮。在上海、北京、深圳這些一級城市富有後,這些以前名不見經傳的三、四級城鎮居 民正默默地快速累積財富,他們是未來中國消費市場最有力的潛在消費者。

中國去年在金融危機中仍然屹立不搖,甚至逆勢創下經濟成長率達八.七%的成績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擁有龐大內需市場,及政府支出人民幣四兆元救經濟。

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市場,中國不只是花大錢補助汽車、家電及手機下鄉,他們正在進行全國性的城鎮改造工作,城鎮化加上農民進城,中國的消費力才會真正的從 沿海向內陸城市擴散。

直擊完富有又凌亂的盛澤,︽今周刊︾採訪團隊接著轉往上海北方六百公里的山東省西南部的濟寧市。這個三級城市馬路開闊、街道一塵不染、新建的高樓聳立,但 這裡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目標是隔壁棗莊市的「大宗村」。結果又遇到相同的問題,租車司機小史完全沒有聽過大宗村,他拿出先進的車用GPS導航器花了半 個小時也找不到這個村莊,只好在半推半就下開車上路。

沿途經過高速公路、省道,曲折、凹凸不平僅容一輛車通路的鄉村森林小徑,甚至有一段路要經過臨時的浮橋才能橫越河流到達對岸,開了兩個半小時後,我們終於 到達被廣大麥田圍繞的大宗村。村外的十字路口是典型的中國農村街市景象,低矮的房舍、凌亂的招牌、嘈雜的噪音迴盪著,但是當車子一轉入圍牆保護著的大宗 村,景象立即改觀,筆直寬闊的大馬路貫穿大宗村,九百六十棟整齊的歐式兩層樓透天房舍坐落其中,與附近的農村相比,就像沙漠中的一座綠洲!

「這裡有三十棟別墅,屋主除了有農民外,其餘是在村民投資的十八家企業中任職的高階管理人員,」大宗村大宗集團資訊部長宗肇猛帶我們走進別墅區,一棟棟歐 式三層樓獨棟別墅錯落在小橋流水的庭園中,彷彿走到美國的高級住宅區,這些別墅即使與台灣億萬豪宅相比,也毫不遜色。

購買力!

回鄉打拚,造就農村消費財暴增當鄰村農民還在住農舍時,大宗村農竟可以住進豪華別墅,為何大宗村會如此富有?大陸資源有限,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資源都傾 注在沿海大城市,像大宗村這樣的農村根本分不到預算,「二十年前,大宗村也是一個貧窮的農村,我小時候也要幫忙種地,全家辛苦一年只能賺人民幣三百元,外 地女孩根本不願嫁到大宗村來!」二十八歲的宗肇猛回憶起來仍不免感嘆。

一九八七年宗成樂接任大宗村共產黨書記,看到農村如此窮苦,「我就不相信農人只能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我一定要讓農人富起來!」他暗自發誓。靠種田 無法富有,充滿商業頭腦的宗成樂想到用農村的資源一起創業。剛好有一筆附近煤礦開採的賠償款四十八萬元,他找來三千多名村民協商,若平均分掉一人只能分到 一百多元,但是如果集資創業未來有無限可能,在村民的同意下,大宗村就靠著這四十八萬元展開「以工富農」的獨特創富模式。

在宗成樂的率領下,大宗村首先投資造紙廠,接著又靠收益開了第一條自建到大宗村裡的鐵路,甚至擁有自己的火車頭,用來替周遭的礦場載運煤礦賺錢。在不斷循 環投資下,大宗村如今擁有造紙、發電廠、生物科技公司、鋼鐵廠等十八家相關企業,去年大宗集團的營業額高達人民幣十五億元,獲利超過一億元。

搶商機!

複製上海模式,三線城市爆發成長中在這種特殊的合作模式下,村民人人都是企業股東,每年按照股權分紅,「我家入股五萬元,每年可分四、五千元,多的人甚至 可以分到近百萬元的紅利!」宗肇猛高興地指出。更神奇的是,大宗村無人失業,三分之一不想到企業上班的村民繼續種田,其餘的人則到十八家企業上班,工資加 上分紅,大宗村成為山東收入最高的農村,每年人均所得超過人民幣一萬元。

憑著自己的力量創造財富,大宗村成為中國的農村傳奇,甚至被稱為「中國第一村」。富有之後,大宗村的消費力開始爆發,全村六百戶擁有轎車,未來每戶還要加 裝中央空調。中國的鄉鎮約有四萬多個,像大宗村這樣靠自己力量富有的鄉鎮,正在逐漸增加中。

不只東部的城鄉正在爆發成長,在中國政策轉向發展西部後,連廣西南寧這個過去被忽略的二級都市也開始蓄勢待發,超高大樓一棟又一棟的興建,「南寧市周遭有 五、六百萬人口,近幾年打工族回來後,有錢的人紛紛搬進市區,再加上東協免關稅的優勢,南寧這兩年來商業氣氛非常熱!」兩年前被派到南寧開店的廣西隆成啟 航貿易經理江瑞龍觀察指出。

南寧消費有多熱?到市區最熱鬧的朝陽廣場站一會兒就可以感受到。這個地方等於是南寧的西門町,周六下午的逛街人潮,將大街小巷擠得水洩不通,各種進口名車 塞滿街道,百貨公司、電腦賣場促銷花招百出,在方圓三百公尺的鬧區內擠滿各式商店,「這其中甚至有四家麥當勞、四家肯德基,跨國速食店的密度堪稱全中國第 一!」江瑞龍說。

為了搶占商機,在香港上市的世界第二大的嬰兒車製造商隆成集團,兩年前決定打中國內需市場,除了東部的廣東、深圳外,隆成西部就選擇在南寧開第一家婦幼小 型百貨商店「幼幼天地」,「東部大城市開店成本高、競爭激烈,而南寧正要複製上海模式爆發成長,現在切入南寧才是最好的時機!」負責通路的隆成集團副董事 長楊欲富分析指出。

南寧往北五百多公里,重慶是西部的最大城市,消費力自然是相當強勁。當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藍天電腦董事長許崑泰搶著到重慶市區開店時,有人卻在重慶周 圍的鄉鎮大賺消費財。在重慶滿街跑的計程車上,都可以看到掛著台灣年代廚衛的廣告。由台商經營的年代廚衛,去年包括熱水器、瓦斯爐等產品的總銷售額達人民 幣五千萬元,僅次於全國性品牌的華帝。

年代營業額主要不是來自於市區,反而是來自過去認定的窮鄉僻壤,﹁許多在沿海工作的人回老家,第一件事就是添購家具或修繕房子,我們的熱水器銷售量也跟著 明顯上升。﹂年代廚衛總經理黃光志高興地說,﹁金融海嘯前,我們的銷售量都在主要城市,但海嘯後則是主城市與偏遠城市一起大幅成長!﹂新機會!

零售業紅火,本地品牌成功比比皆是城市賣一台熱水器,售價大約是人民幣八千元,但是代理商到偏遠城市賣,有時竟然連一萬二都賣得出去,黃光志認為,主要就 是沒有競爭者進入,可以賺機會財,﹁現在很多打工族回家鄉就不想到沿海地區工作,這些人就在故鄉做點小生意,讓三、四級城市的消費明顯上升。﹂黃光志說, 目前年代廚衛有兩百九十名員工,開始把觸角伸向過去較貧窮的四川西部鄉鎮,計畫大賺鄉鎮消費財。

三、四級城市的消費力除了讓台商有第二次致富機會外,也提供本地人打敗國際巨人的舞台!在重慶最多的速食店不是中國市占率第一的肯德基,而是四川人創立的 「鄉村基」。在重慶每個重要路口,一定可以看到名為鄉村基的快餐店,每到用餐時刻,店裡必定大排長龍、人潮洶湧,比許多外商速食店生意要好很多,因此,很 多人都說在重慶,超過一百家的本土鄉村基已成功打敗外來的肯德基。

鄉村基之所以吸引人,主因是從炸雞到中式簡餐口味適合中國人,而且店面乾淨明亮、出餐速度超快,每份餐點價格均在六到十三元的中低價位,比動輒四、五十元 的外國速食便宜許多。消費者若吃不飽,還可以免費加飯、加麵,下午二點到五點的離峰時段,還會有降價四成的特價產品。這種大眾化的產品定位及靈活的行銷策 略,在二、三級城市創造成功的獨特傳奇。

拚擴張!

消費主引擎,城市化浪潮正在展開依據麥肯錫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城市化浪潮正在展開,這股動力將成為中國消費力成長的主要引擎,未來十五年中,中國將陸續 有三.五億人搬進城鎮居住,這些人將成為未來的消費主力。麥肯錫估計,城鎮消費額將從○五年的人民幣三.九兆元,成長到二○一五年的二十一.七兆元,相當 於新台幣一百兆元,足足成長超過五倍。未來中國GDP︵國內生產毛額︶每三元中,將有一元是由這些新興城市居民所貢獻。

長期觀察中國經濟的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指出,中國每次出現雙位數的增長,背後都有「超級因素」,前兩次是因為WTO︵世界貿易組 織︶開放和房地產熱。「我認為下一個超級因素是城鎮化,中國五億城市消費者的消費力會不斷的往上走,中國的消費實際上比大家想像的要強!」他預言,未來中 國消費最強勁的市場就在三、四線城市,那些地方的道路修通了,而且道路的品質很好。這一輪的汽車下鄉使得商業突然加速起飛,零售企業在三線、四線城市幾乎 每天建一個分店,擴張速度遠遠大過人們的想像。

未來十五年中國的城鎮將出現翻天覆地變化,人口一百五十萬以上的城市將達一百一十五座,等於將有一百一十五個不輸給台北市的消費大軍,當中國出現第二波財 富革命,你準備好迎接新財富浪潮了嗎?

採訪後記

小城鎮不斷上演的淘金夢

為了深入了解中國消費力,《今周刊》採訪團隊特別兵分三路,分別從台灣、上海、重慶、廣西、江蘇及山東直擊中國消費力所帶來的影響,並觀察中國消費力的來 源及成長趨勢,動員人力及資源均超過以往。在一個月的採訪製作期間,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大陸新富階級的狂暴消費力。

在江蘇吳江市南方盛澤鎮街上,髒亂的街道,進口名車與三輪車混亂並進的場面令人不可思議,但也令人相當熟悉,只是將早期70年代暴富後狂歡縱飲模式,從台 灣搬到這個工業小鎮而已。

當地上萬名小老闆靠著中國內需崛起及出口致富,有一位當地老闆說了一個故事,在盛澤只要開個小工廠、在鎮上開間小店面賣布料,就可以每年賺人民幣幾百萬 元。有一位年輕老闆賺了錢後不僅買名車,還與其他老闆到澳門狂賭,家產一夜間輸光,再回到盛澤重新開始,富有之後又忍不住再坐上賭桌,如此循環四次,最近 一次正要破產,可能無法東山再起。

相對於大城市的流血競爭,不容許任何犯錯機會,中國小城市對創業者顯然是非常仁慈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79

糾纏四年天頌苑居民力阻房署賣短樁居屋

2012-11-01  NM
 
 

 

為穩定樓價,特首梁振英提出明年初出售餘下八百多個居屋貨尾單位,主要來自天水圍北的短樁居屋天頌苑;不過,天頌苑的短樁樓雖然已經過補樁,但原來房署仍遺下七千多萬元的管理費債項,一班天頌苑居民決心趁房署賣樓前入稟追討,居屋出售計劃隨時觸礁。

自被揭發短樁問題後,天頌苑L及K座由九九年至今一直丟空,至○八年,兩幢短樁樓才再獲發滿意紙;不過天頌苑居民代表莫炎熙向本刊透露,原來在九九年至○八年期間,房署一直未有向屋苑的管理公司「新昌物業管理」繳交管理費。

據莫炎熙透露,房署在九九至○八年間,估計合共欠交五千萬元管理費,加上多年利息,合共大約七千萬元。房署一直無交管理費,皆因署方一直堅持兩幢短樁樓未入伙,並無業主,所以不用交管理費;不過,本刊翻查文件發現,房署在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以業主身份授權官員在業主大會代表K座和L座單位投票。在業主大會上,由業主表決的項目包羅萬有,既包括大廈維修,甚至包括投票選擇管理公司等,而根據法例及大廈公契,任何業主均須負擔管理支出。

據了解,新昌每兩年經業主大會投票續約,莫稱,新昌強調房署代表並沒有在續約一事投票,但以私隱為由拒向他披露更多有關授權票數分布的資料,故他無法得知房署有否在利益衝突下投票給新昌。新昌未趕及在本刊截稿前回覆。

房署想和解

莫炎熙指,房署欠交管理費,而新昌在多年來又不作追討,變相令屋苑的管理基金收入減少。就這個問題,莫四年前已開始追討。「我出信問咗幾次房署有咩法理依據可以唔交管理費,佢哋都唔答。一○年八月,我哋同房署喺調解中心調解,但根本冇傾過各自嘅理據,先係調解員同房署傾咗大半日,然後調解員又同我哋傾咗兩個鐘,之後先至由政府提出用一千萬和解。」當年,政府更曾準備出售天頌苑貨尾單位,但在發售前卻以可能有官司為由宣布撤回。去年經新民黨葉劉淑儀和田北辰介入後,房署才出動副署長李國榮與居民開會,但兩次會面都沒有結果,房署更質疑莫炎熙的代表性。

誓要打官司

莫炎熙形容未來三個月是關鍵時期,房署可能會想方設法令天頌苑業委會接納一千萬元的和解方案,所以他向房署提出在十一月的業主大會加插議程,由居民成立追討委員會。最終手段,則是在政府出售天頌苑貨尾時打官司。「我要打官司,唔係要阻止政府賣樓,而係要政府搞番清楚欠交管理費問題,同埋要保障新業主唔會因為買咗呢個短樁樓,將來可能要俾無數嘅維修費,短樁嘅責任導致樓宇有問題,應該由房署承擔番。」莫炎熙說。面對可能與居民對簿公堂,房署回覆本刊時表示,若將來有人就管理費爭議提出訴訟,房署會以買方名義接管有關訴訟,當買家以相同條款轉讓單位,下一手業主同樣受保障。熟悉樓宇事宜的律師馬華潤表示,不清楚為何房署一方面說未入伙,另一方面卻又行使業主權限,他稱原則上業主要交管理費,但房署這個案要看具體案情才能定斷。至於房署答應為買家承擔管理費訴訟引起的損失及代辦訴訟程序,馬華潤和公民黨立法會議員、資深大律師湯家驊均認為這方法可保障到買家,但買家要留意協議的具體寫法,包括房署是否承擔所有律師費,還有有關條款是否可以繼承到下一手買家,否則要再轉手會遇到困難。

樓宇輕微傾斜

買家除了要冒風險購入可能因官司而被釘契的單位外,還要留意樓宇安全問題。協助天頌苑居民的新民黨區議員黃卓健指,該兩幢短樁樓與旁邊的樓宇比較下,仍有輕微傾斜。「居民好擔心兩幢樓嘅情況,將來如果因為樓宇質素問題出現意外,係咪應該由房署承擔番責任呢?」建築測量師何鉅業認為,政府有需要長期監察該兩幢樓宇情況。他又指,由於這兩幢樓宇已空置十四年,買家購入時須做好幾項驗樓工作,包括檢查水喉有否滲漏、窗框有否生鏽、電線膠有否出現溶蝕等問題。房屋署回覆本刊查詢時表示,天頌苑K及L座的樓宇內部修繕工程在○八年十一月完工及獲樓宇落成證明書,因此在該日起繳交管理費,因落成後才使用屋苑共同資源,故落成後才繳交是合法合理和公平。

短 樁 居 屋

前特首董建華在回歸後提出八萬五政策,大增居屋及公屋供應,但一九九九年八月,升降機公司在天頌苑L座安裝升降機槽時,發現升降機運作不順,其後天頌苑項目顧問建築師發現天頌苑十五座樓宇中,K座及L座出現地基不平均沉降情況,房署隨即委聘工程師調查,發現八十支樁柱中,共有三十支樁柱較已打樁柱的記錄長度為短,從而揭發短樁案。其後,兩名品質控制工程師及助理工程監督被判串謀訛騙罪成判囚。立法會經調查後,認為前房屋局局長黃星華、王䓪鳴及苗學禮需要承擔責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22

統計局回應城鎮居民收入增71倍:扣除物價因素後實際增長10.5倍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020

國家統計局11月14日發佈消息,對此前媒體廣泛引用、報導的「城鎮居民收入34年增長71倍」說法做出回應。

國家統計局稱,近日,一些媒體以「城鎮居民收入34年增長71倍」為標題,報導1978-2012年的34年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元增長到24565元,增長了71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34元增長到7917元,增長了58倍。

國家統計局澄清,實際上,71倍和58倍指的是城鄉居民收入的名義增長倍數。物價水平上漲使老百姓的實際購買力並沒有增長這麼多。

國家統計局表示,反映居民收入實際增長情況要扣除價格上漲影響,媒體更應關注同時發佈的實際增長率。

根據國家統計局每年對十幾萬戶居民家庭的直接調查結果,從1978年到2012年,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0.5倍,年均實際增長7.4%;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0.8倍,年均實際增長7.5%。

此前,國家統計局11月6日發佈報告稱,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長71倍。而同期內我國財政收入增長了103倍。

該報告數據顯示,自1978年以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3.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增長58倍,年均增長12.8%。

該數據一出,引起媒體廣泛引用及報導。

據《新京報》報導,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表示,從統計局的數據來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5年間增長了71倍,這與老百姓的實際感受存在差別。這也是該項報告此前受到質疑的原因。

從財政收入方面看,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財政收入達到117254億元,比1978年增長103倍,年均增長14.6%。

王雍君表示,我國整個分配格局是有利於政府收入和企業收入,工資收入佔GDP的比重不斷下降。他指出,事實上,我國居民收入增速長期低於GDP增速。未來經濟增速或在7.5%左右,財政收入的增速也應大體相當。

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認為,今後財政收入增速從兩位數變成一位數,應該是大勢所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53

【經濟坐標·坐標】居民收入靠什麼倍增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383

【編者按】改革開放35年之後,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帶來一個全新的開局,未來十年的政經版圖由此開啟。

南方週末經濟板塊的年度特刊「經濟坐標」,聚焦這個或明或暗卻真實影響中國的新的「局」。

在政府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都「跑贏」了GDP的情況下,剩下的「輸家」只能是企業收入。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中國的企業正面臨著一場深刻的轉型挑戰,而政府必須通過改變自己來為他們創造條件。

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是新一屆政府提出的最為引人注目的施政目標之一。

在2012年底發佈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在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2013年初,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的一段話也曾引起媒體廣泛關注,「如果我們的GDP無法讓人民群眾的收入增長,那GDP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

有研究者總結了自1982年十二大以來,歷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或中央委員會全會上所提出的經濟發展量化指標,其中涉及的七次「翻番」目標,均為「工農業總產值」或「國民生產總值」這樣的國家經濟活動整體指標。

而十八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的概念。這不僅在中國經濟政策史上非常罕見,在世界增長史上也非常罕見,僅日本在上世紀50年代末提出過「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為什麼中央政府在整體經濟發展目標之外,要如此明確地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的政策目標?實現這一目標背後的動力和保障機制又是什麼?

「分蛋糕」背後的輸家與贏家

從收入分配的角度而言,國民生產總值(GDP)主要由三大收入購成:勞動所得(勞動者報酬);資本所得(企業利潤)和政府所得(財政稅收),這叫初次分配。而政府所得部分,又通過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等形式構成二次分配。

也就是說,在國民經濟整體增長的過程中,居民、企業和政府各自通過不同的收入形式分享著GDP這個「大蛋糕」。

統計數據顯示,在2000-2008年之間,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從53.3%下降到47.6%,下降了5.7個百分點;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即居民可支配總收入在國民可支配總收入中的比重,由67.5%下降到58.3%,下降了9.2個百分點;而政府收入在國民可支配總收入中的比重則由14.5%上升到19%,上升了4.5個百分點;企業收入在國民可支配總收入中的比重由17.9%上升到22.7%,上升了4.8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在過去十年多時間裡,政府和企業收入佔GDP「蛋糕」中的比重不斷提高,而居民收入所佔比重則不斷下降。

這一「蛋糕分配」的比重變化,跟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有著密切關係。

清華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白重恩的研究顯示,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引擎」經歷了一次重要的轉換:自1979年到2007年,中國GDP增長率(以不變價格計算)平均每年是9.8%;而2008年到2011年則為9.7%——但兩個階段的經濟增長動力來源截然不同。

前28年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的是效率的改善和人力資本的增加;而在2008年以後,無論是效率提高還是人力資本投入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均大幅下降,資本投入成為了維繫GDP增速的最大動力。

而在依靠大規模資本投入(主要是固定資產投入)拉動GDP增長的同時,投資回報率卻出現了下滑。據白重恩測算,調整價格、稅收等因素後,中國實質的平均投資淨回報率在1993年是15.7%,而在2010年已降至5.1%。

這意味著要維繫GDP的穩定增長,所必須投入的資本規模越來越大,以至於嚴重侵蝕了居民收入增長,並進而造成消費萎縮。

當經濟增長引擎變成今天全靠資本投入維繫的「獨角戲」的時候,中國經濟的增長的結構和由此帶來的可持續性問題開始令人擔憂,這正是十八大首次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標背後的深層原因。

轉型與「做大蛋糕」

幾乎與十八大正式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標同時,居民收入在GDP中佔比下滑的趨勢似乎正在發生變化:在2013年GDP增長率可能約為7.2%的情況下,1-11月北京地區的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分別達到10.2%和11.2%,超過GDP增長;同期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9.9%,同樣超過GDP增長。

在統計數據更加完整的2012年,全國財政收入比上年名義增長12.8%;城鄉居民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後分別增長9.6%和10.3%,同樣跑贏了GDP增速。

但是在政府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都「跑贏」了GDP的情況下,剩下唯一的「輸家」只能是企業收入:2012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長僅為5.3%,大大「跑輸」了GDP增速。

這便令人不由得擔心,這種以企業利潤增長為代價的「居民收入增長」,究竟是否能夠持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在經歷了35年的高速增長之後,中國經濟將進入一個關鍵發展轉換階段,首先是經濟增速會從過去兩位數的高增長轉入「中速或次高速」增長階段。

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同時,企業經營的「驅動模式」也將迎來深刻的轉變:從過去依賴低成本的要素投入(人力、資本和原材料等),轉向依靠企業經營效率和創新能力為利潤增長的「新引擎」。

而在市場需求上,也將從過去主要依靠外部市場拉動,轉入對國內市場需求的發掘。過去的出口加工模式,將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和國際市場在金融風暴後的「再平衡」而面臨巨大的產業轉型和升級挑戰。

在這一企業轉型的關鍵時期,政府一方面要通過財稅制度的改革和調整,適時降低企業稅負。另一方面,則要通過合理的政策引導,對企業提升市場經營效率和進行市場創新的舉措給予更大的空間和支持。

實際上,現階段的企業經營成本,除了人力成本之外,還包括許多方面。比如資金成本、土地成本、流通成本、知識產權保護成本和市場准入成本等等。

而在為了保障居民收入增長,企業勞動力成本投入勢必繼續增長的情況下,政府必須通過實實在在地改變自身的行為模式,來為企業降低成本,為企業的轉型升級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比如改變自己過度依賴土地財政,造成企業用地成本劇增;大幅減少各類市場准入審批制度,降低企業的「市場准入成本」等。

本質而言,居民、企業和政府對「GDP」蛋糕的分享,可以不是「你多吃一口,我就少一口」的零和遊戲,而是共同努力將蛋糕做大,才能真正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65

外管局:允許境內居民通過特殊目的公司境外投融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203

為支持國家“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促進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本周一(7月14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境內居民通過特殊目的公司境外融資及返程投資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14]37號,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主要內容包括: 一是優化管理流程。根據外匯管理的職責和目標,合理界定返程投資外匯管理範圍。按照“跨境流出按對外直接投資(ODI)管理,跨境流入按境內直接投資(FDI)管理”的思路,改革返程投資外匯管理方式,優化相關管理流程。 二是精簡管理環節。調整境外特殊目的公司登記範圍,只對境內居民直接設立或控制的(第一層)境外特殊目的公司進行登記,取消原有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設立登記、融資登記和融資變更登記等手續,同時簡化變更登記內容。 三是簡化業務材料,對境內居民個人辦理境外投資外匯登記,僅要求提供標準化、格式化的申請表、資金合法性承諾、身份證明及相關真實性證明材料。 四是拓寬資金流出渠道。允許境內居民購付匯用於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設立及境外營運資金等,同時取消境內企業對特殊目的公司境外放款的限制。 五是放寬境外融資資金使用限制,取消“境內居民從特殊目的公司獲得的利潤、紅利及資本變動外匯收入應於獲得之日起180日內調回境內”的強制性調回資金規定,允許境外融資及其他相關資金留存境外使用。 六是明確將非上市特殊目的公司員工權益激勵計劃納入登記範圍,更好地滿足境內居民個人合理需求。 七是強化風險防控的理念,在簡政放權、促進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的同時,通過加強統計監測,強調事中、事後監管,強化違規責任的追究。 《通知》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通知稱,“特殊目的公司”是指境內居民(含境內機構和境內居民個人)以投融資為目的,以其合法持有的境內企業資產或權益,或者以其合法持有的境外資產或權益,在境外直接設立或間接控制的境外企業。 路透社分析稱,這較此前定義範圍有所擴大。在2005年版本中,特殊目的公司僅限於境內居民的境內企業資產或權益,此番擴大至境外資產或權益。 比較新舊版本,此次還明確境內居民控制的境內企業在真實、合理需求的基礎上,可以向境外特殊目的公司放款,境內居民亦可購匯用於出資、股份回購、退市等。 《通知》完整版全文見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205

居民人民幣跨境嘗試

2014-07-21  NCW
 
 

 

中行「優匯通」業務意味著資本項目自由化又向前推進一步。現實是跨境人民幣和外幣的監管已形成「雙軌制」◎ 財新記者 霍侃 ? 吳紅毓然 文kuokan.blog.caixin.com|wuhongyuran.blog.caixin.com 隨著聲明發佈和業務暫停,中國銀行「優匯通」風波平息。

但有關跨境人民幣業務與外匯管制、資本項目可兌換關係的討論,再度升溫。

「優匯通」屬於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通過跨境匯出人民幣、在境外結匯,突破了過去個人只能匯出外匯、且每人每年境內購匯額度不超過等值5萬美元的政策限制。這一業務被央視報導質疑,一度引發軒然大波。中國銀行聲明回應稱,這是在符合監管原則的前提下,先行先試,於2011年試點推出的人民幣跨境轉賬業務,僅限投資移民和海外購房置業兩種用途。

財新記者獲悉,中行試點得到監管部門的口頭認可。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認為,這項業務意味著在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之下,資本項目自由化又向前推進一步。

他擔心,現在流入中國的資金都是短期的,而流出的資金用於投資移民、海外購房,都是長期資金。

2009年7月開始試點的跨境人民幣業務,按照先企業後個人、先貿易後投融資、先經常項目後資本項目的順序漸次推進,且強調滿足實體經濟需求。

從試點開始,跨境人民幣業務就採取與外匯不同的管理框架和思路。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人民幣跨境流動管理應該比外匯管理更簡便,因為人民幣是本幣,對國內政策和金融穩定的影響與外幣不同。不能因為出境或跨境流動,就把人民幣當外匯管理。當然,跨境人民幣與國內人民幣也不同,因此可以分為國內人民幣、跨境人民幣、外匯三種。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明認為,目前跨境人民幣和外幣的監管已形成「雙軌制」 ,這種現象很難持續,因為市場主體要規避監管很容易,把美元換成人民幣就能便利進出。

但瞭解跨境人民幣和外匯監管的分析人士認為,要建立本外幣全口徑跨境資金流動監管框架,並非易事。目前,國際收支統計是本外幣全口徑,外債統計還不包括人民幣外債。

跨境轉賬

中行聲明指出,這是2011年試點推出的人民幣跨境轉賬業務。

財新記者獲悉,參與這項試點的機構,除了中行,還有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廣州分行等。

但目前未能找到中行開展這項試點的政策依據。2013年3月,工行廣州分行發佈《個人跨境人民幣匯款業務管理辦法(試行) 》 ,規定個人跨境人民幣匯 款僅限於經常項目匯款業務,對取得進出口經營權的境內個人,其貿易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不納入本管理辦法。而且,個人跨境人民幣匯出業務遵循年度限額管理原則,境內付款人實行每人每年30 萬元的最高匯款限額。

熟悉跨境人民幣業務的銀行人士說,工行廣州分行的個人跨境人民幣匯 款業務,跟中行的試點基本一樣,都是將購匯挪到境外。

對於中行所稱的「僅限投資移民和海外購房置業兩種用途」 ,工行廣州分行的管理辦法並未提及,而且投資移民和海外購房置業很難納入經常項目。

一位參與過中行廣東分行該項業務內部培訓的人士稱, 「優匯通」是作為個人金融業務板塊的重點產品介紹的,單筆限額1000萬元,嚴格審查客戶資金來源,公務員與國企領導不能辦理該項 業務、所有資金需提供合法收入證明。

培訓中,還強調這項業務要低調。

這項業務雖然只在廣東試點,但其客戶面向全國。一位北京移民中介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優匯通」只在中行廣東分行試點,客戶主要為私人銀行客戶,資金都被歸集至廣東分行。

中行聲明稱,辦理時對業務材料進行逐筆審核,且每筆業務均輸入監管業務系統。

此處所指的監管業務系統,應該是指央行的「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國際收支網上申報系統」 。

截至發稿,跨境人民幣業務的主管部門中國人民銀行尚未對這項試點業務作出解釋。7月11日,央行新聞發言人通過新華社發聲,稱已經注意到媒體有關商業銀行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報導,正在對相關情況瞭解核實 ;並提示,在業務拓展的過程中,辦理機構要堅持依法合規,建立健全相應的規章制度,防範法律和操作風險。

中行「優匯通」業務成為焦點後,上海自貿區的銀行人士頗感驚訝。一位大行自貿區分行人士說,自貿區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細則還沒有出,但還是要看資金用途,看有沒有真實的貿易背景。 「我們問過央行,如果個人跨境人民幣結算放開,到海外買房行不行?央行對此還是很謹慎的。 」對於這類創新業務試點,余永定認為,監管部門應解釋清楚,充分討論、論證。

旺盛需求

今年,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快步推進。

6月11日,央行發佈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的指導意見,個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由上海自貿區擴展至全國。

除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之外的其他經常項目,以及對外直接投資相關的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此前僅在崑山、上海自貿區試點。最近一個月,先後增加了蘇州工業園區和天津生態城兩個試點,也可開展個人經常項下和對外直接投資跨境人民幣業務。

張明認為,目前中國居民有很強的動機在全球範圍內重配資產,如果放開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資金外流的壓力比流入壓力更大。微觀上,不反對居民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產,但要關注資金外流對宏觀經濟和社會公平的影響。

「優匯通」之所以備受關注,其背景是國內居民跨境匯出資金的渠道受限。在每人每年境內購匯額度不超過等值5萬美元的政策下,近年增長較快的投資移民和海外配置資產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在「優匯通」業務出現之前,居民個人跨境匯出資金,合規的做法是每年購匯5萬美元 ;若想匯出更多資金,或是找多個居民分拆購匯並匯出,或通過地下錢莊、虛假貿易,而這些都是外管局禁止,且面臨法律風險。因此,一些可能突破換匯額度的渠道很受歡迎。

一位國有大行深圳分行人士說,要突破換匯額度,主要是通過第三方支付公司做跨境電商貿易。目前央行和外管局已經批准廣東等地試點, 「只要支付公司獲得央行、外管局批文,幫忙結匯收匯就可以超過等值5萬美元的額度了」 。但他指出,額度也會登記在央行的系統。

近日推出的嘉實資本 - 阿里專項基金產品也頗為吸引眼球。

瞭解該業務的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該基金依託嘉實資本海外陽光直投業務設立,通過專戶完成資金出境,享受機構換匯的優惠,資金除了定向參與阿里巴巴IPO 的配售,還可以不返回境內,滿足了高淨值個人客戶子女求學、海外地產投資、海外金融產品投資等方面的需求。

跨境人民幣使用,在以外匯管製為抓手的資本項目管制的大壩上打開了豁口,且有逐步擴大之勢。跨境人民幣業務在推出之初主要考慮貿易投資便利化,但中長期則著眼於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並有通過人民幣可兌換的逐步開放,倒逼外匯可兌換放開之意。

監管之困

2011年11月,時任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撰文指出,人民幣國際化如果要深入進行,超越貿易結算,比如允許人民幣進行跨境資本流動,必將涉及到一系列資本賬戶開放的問題。

從本質上來講,推動人民幣跨境資本流動和實現資本項目的開放在本質上是可替代的兩類改革。

從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長遠目標看,應建立本外幣統一的跨境資金流動管理體系。國家外管局從2012年開始提出建立健全本外幣全口徑跨境資金流動監管框架,加強對跨境人民幣資金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預警。

關於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管理職責分工,2012年4月18日,央行發文稱,按照幣種劃分的原則,明確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由央行貨幣政策二司負責。上述瞭解跨境人民幣和外匯監管的分析人士認為,這樣的分工安排,可能是有意想打破制度慣性。

對於跨境人民幣業務與外匯管制的關係,2010年6月,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專題報告會上指出,中國目前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外匯管制。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後,現有的管理規定和措施會受到一定挑戰,有些條款要重新審理、思路要重新調整。

周小川說,雖然保留對某些資本項目的管制是合理的,但並不是說要在這些方面「一刀切」地禁止兌換。現存的有些管理措施還可以延續,但不應該用外匯管制的名義,而要用其他有合理依據和客觀要求的方式來管理。

馬駿曾建議,著手研究今後將替代外匯管制的管理短期資本流動的經濟手段,比如對外資流入和境外人民幣流入徵收托賓稅等手段的具體操作方案。

從資本項目可兌換的

長遠目標看,

應建立本外幣統一

的跨境資金流動

管理體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08

居民人民幣跨境嘗試

2014-07-21  NCW
 
 

 

中行「優匯通」業務意味著資本項目自由化又向前推進一步。現實是跨境人民幣和外幣的監管已形成「雙軌制」◎ 財新記者 霍侃 ? 吳紅毓然 文kuokan.blog.caixin.com|wuhongyuran.blog.caixin.com 隨著聲明發佈和業務暫停,中國銀行「優匯通」風波平息。

但有關跨境人民幣業務與外匯管制、資本項目可兌換關係的討論,再度升溫。

「優匯通」屬於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通過跨境匯出人民幣、在境外結匯,突破了過去個人只能匯出外匯、且每人每年境內購匯額度不超過等值5萬美元的政策限制。這一業務被央視報導質疑,一度引發軒然大波。中國銀行聲明回應稱,這是在符合監管原則的前提下,先行先試,於2011年試點推出的人民幣跨境轉賬業務,僅限投資移民和海外購房置業兩種用途。

財新記者獲悉,中行試點得到監管部門的口頭認可。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認為,這項業務意味著在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之下,資本項目自由化又向前推進一步。

他擔心,現在流入中國的資金都是短期的,而流出的資金用於投資移民、海外購房,都是長期資金。

2009年7月開始試點的跨境人民幣業務,按照先企業後個人、先貿易後投融資、先經常項目後資本項目的順序漸次推進,且強調滿足實體經濟需求。

從試點開始,跨境人民幣業務就採取與外匯不同的管理框架和思路。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人民幣跨境流動管理應該比外匯管理更簡便,因為人民幣是本幣,對國內政策和金融穩定的影響與外幣不同。不能因為出境或跨境流動,就把人民幣當外匯管理。當然,跨境人民幣與國內人民幣也不同,因此可以分為國內人民幣、跨境人民幣、外匯三種。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明認為,目前跨境人民幣和外幣的監管已形成「雙軌制」 ,這種現象很難持續,因為市場主體要規避監管很容易,把美元換成人民幣就能便利進出。

但瞭解跨境人民幣和外匯監管的分析人士認為,要建立本外幣全口徑跨境資金流動監管框架,並非易事。目前,國際收支統計是本外幣全口徑,外債統計還不包括人民幣外債。

跨境轉賬

中行聲明指出,這是2011年試點推出的人民幣跨境轉賬業務。

財新記者獲悉,參與這項試點的機構,除了中行,還有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廣州分行等。

但目前未能找到中行開展這項試點的政策依據。2013年3月,工行廣州分行發佈《個人跨境人民幣匯款業務管理辦法(試行) 》 ,規定個人跨境人民幣匯 款僅限於經常項目匯款業務,對取得進出口經營權的境內個人,其貿易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不納入本管理辦法。而且,個人跨境人民幣匯出業務遵循年度限額管理原則,境內付款人實行每人每年30 萬元的最高匯款限額。

熟悉跨境人民幣業務的銀行人士說,工行廣州分行的個人跨境人民幣匯 款業務,跟中行的試點基本一樣,都是將購匯挪到境外。

對於中行所稱的「僅限投資移民和海外購房置業兩種用途」 ,工行廣州分行的管理辦法並未提及,而且投資移民和海外購房置業很難納入經常項目。

一位參與過中行廣東分行該項業務內部培訓的人士稱, 「優匯通」是作為個人金融業務板塊的重點產品介紹的,單筆限額1000萬元,嚴格審查客戶資金來源,公務員與國企領導不能辦理該項 業務、所有資金需提供合法收入證明。

培訓中,還強調這項業務要低調。

這項業務雖然只在廣東試點,但其客戶面向全國。一位北京移民中介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優匯通」只在中行廣東分行試點,客戶主要為私人銀行客戶,資金都被歸集至廣東分行。

中行聲明稱,辦理時對業務材料進行逐筆審核,且每筆業務均輸入監管業務系統。

此處所指的監管業務系統,應該是指央行的「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國際收支網上申報系統」 。

截至發稿,跨境人民幣業務的主管部門中國人民銀行尚未對這項試點業務作出解釋。7月11日,央行新聞發言人通過新華社發聲,稱已經注意到媒體有關商業銀行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報導,正在對相關情況瞭解核實 ;並提示,在業務拓展的過程中,辦理機構要堅持依法合規,建立健全相應的規章制度,防範法律和操作風險。

中行「優匯通」業務成為焦點後,上海自貿區的銀行人士頗感驚訝。一位大行自貿區分行人士說,自貿區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細則還沒有出,但還是要看資金用途,看有沒有真實的貿易背景。 「我們問過央行,如果個人跨境人民幣結算放開,到海外買房行不行?央行對此還是很謹慎的。 」對於這類創新業務試點,余永定認為,監管部門應解釋清楚,充分討論、論證。

旺盛需求

今年,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快步推進。

6月11日,央行發佈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的指導意見,個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由上海自貿區擴展至全國。

除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之外的其他經常項目,以及對外直接投資相關的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此前僅在崑山、上海自貿區試點。最近一個月,先後增加了蘇州工業園區和天津生態城兩個試點,也可開展個人經常項下和對外直接投資跨境人民幣業務。

張明認為,目前中國居民有很強的動機在全球範圍內重配資產,如果放開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資金外流的壓力比流入壓力更大。微觀上,不反對居民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產,但要關注資金外流對宏觀經濟和社會公平的影響。

「優匯通」之所以備受關注,其背景是國內居民跨境匯出資金的渠道受限。在每人每年境內購匯額度不超過等值5萬美元的政策下,近年增長較快的投資移民和海外配置資產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在「優匯通」業務出現之前,居民個人跨境匯出資金,合規的做法是每年購匯5萬美元 ;若想匯出更多資金,或是找多個居民分拆購匯並匯出,或通過地下錢莊、虛假貿易,而這些都是外管局禁止,且面臨法律風險。因此,一些可能突破換匯額度的渠道很受歡迎。

一位國有大行深圳分行人士說,要突破換匯額度,主要是通過第三方支付公司做跨境電商貿易。目前央行和外管局已經批准廣東等地試點, 「只要支付公司獲得央行、外管局批文,幫忙結匯收匯就可以超過等值5萬美元的額度了」 。但他指出,額度也會登記在央行的系統。

近日推出的嘉實資本 - 阿里專項基金產品也頗為吸引眼球。

瞭解該業務的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該基金依託嘉實資本海外陽光直投業務設立,通過專戶完成資金出境,享受機構換匯的優惠,資金除了定向參與阿里巴巴IPO 的配售,還可以不返回境內,滿足了高淨值個人客戶子女求學、海外地產投資、海外金融產品投資等方面的需求。

跨境人民幣使用,在以外匯管製為抓手的資本項目管制的大壩上打開了豁口,且有逐步擴大之勢。跨境人民幣業務在推出之初主要考慮貿易投資便利化,但中長期則著眼於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並有通過人民幣可兌換的逐步開放,倒逼外匯可兌換放開之意。

監管之困

2011年11月,時任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撰文指出,人民幣國際化如果要深入進行,超越貿易結算,比如允許人民幣進行跨境資本流動,必將涉及到一系列資本賬戶開放的問題。

從本質上來講,推動人民幣跨境資本流動和實現資本項目的開放在本質上是可替代的兩類改革。

從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長遠目標看,應建立本外幣統一的跨境資金流動管理體系。國家外管局從2012年開始提出建立健全本外幣全口徑跨境資金流動監管框架,加強對跨境人民幣資金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預警。

關於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管理職責分工,2012年4月18日,央行發文稱,按照幣種劃分的原則,明確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由央行貨幣政策二司負責。上述瞭解跨境人民幣和外匯監管的分析人士認為,這樣的分工安排,可能是有意想打破制度慣性。

對於跨境人民幣業務與外匯管制的關係,2010年6月,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專題報告會上指出,中國目前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外匯管制。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後,現有的管理規定和措施會受到一定挑戰,有些條款要重新審理、思路要重新調整。

周小川說,雖然保留對某些資本項目的管制是合理的,但並不是說要在這些方面「一刀切」地禁止兌換。現存的有些管理措施還可以延續,但不應該用外匯管制的名義,而要用其他有合理依據和客觀要求的方式來管理。

馬駿曾建議,著手研究今後將替代外匯管制的管理短期資本流動的經濟手段,比如對外資流入和境外人民幣流入徵收托賓稅等手段的具體操作方案。

從資本項目可兌換的

長遠目標看,

應建立本外幣統一

的跨境資金流動

管理體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10

資本市場開放路線圖:滬港通後試點RQDII 未來將允許國內居民投海外股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173

滬港通啟動後,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第二步、第三步亦在設計之中。央行官員今表示,中國正與新加坡和英國討論試點RQDII,允許國內投資者投資離岸的人民幣市場,此外中國還將推QDRI,允許國內居民投資海外股市和房地產。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今天上午,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二司副巡視員王丹表示,隨著人民幣跨境使用的進一步開放,人民銀行連同相關部門推出了一些創新措施,資本市場投資也進行了進一步開放,包括三類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機制、RQFII機制推出。

而下一步,中國將推出RQDII(RMB 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允許投資者投資離岸人民幣市場。彭博稱,目前中國正與新加坡、英國就RQDII試點進行討論。

王丹還提到,未來中國還將推出QDRI(Qualified Domestic Retail Investor),即允許國內居民通過該計劃投資海外股市和房地產。更遠的計劃還包括在境外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的策略師Dariusz Kowalczyk稱,中國QDRI計劃可能將限制人民幣升值。

引入離岸人民幣股票市場的計劃可能提高離岸人民幣的吸引力,加速人民幣國際化,並給人民幣帶來升值壓力。而與此同時,這也會增加離岸人民幣供給,擴大離岸人民幣的流動性,人民幣的遠期匯率或下行。

總體而言,第一財經日報引述王丹稱,監管機構將在四個方向推動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

首先是開展滬港通試點,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二是推出RQDII試點,目前這一機制正在設計之中;

三是推出QDRI機制,這也是央行未來要推動的工作;

四是未來將允許境內企業到境外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包括以人民幣支付股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09

城鄉居民基礎養老保險上調至70元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實現“11連漲”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279

人社部、財政部表示,從2014年7月1日起,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即在原每人每月55元的基礎上增加15元。 (新華社/圖)

養老金都漲了!城鄉居民基礎養老保險上調至70元,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再度上調10%,實現“11連漲”。

城鄉居民基礎養老保險上調至70元

1月14日,人社部發布《關於提高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的通知》,從2014年7月1日起,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即在原每人每月55元的基礎上增加15元。

提高標準所需資金,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給予全額補助、對東部地區給予50%的補助。此次增加的基礎養老金金額,不得沖抵或替代各地自行提高的基礎養老金。

這是自2009年我國啟動新農保試點以來,我國首次統一提高全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2009年我國啟動新農保試點,當時的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為每人每月55元。2011年,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在全國層面試點推行。去年,新農保和城居保實現並軌。

值得註意的是,不同地區財政能力及對老年人關懷力度不同,其基礎養老發放金標準也各有不同。據《每日經濟新聞》梳理,目前領取水平居於全國首位的是上海,其基礎養老金的月發標準已經調整到540元。北京、天津的基礎養老金發放標準也分別提高到了430元和220元。與此相比,安徽、江西等5省份基礎養老金多年未變,仍保持每人每月55元的國家最低標準。

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再漲10%

另據新華社消息,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獲悉,從2015年1月1日起,將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再提高10%,預計將有近8000萬退休人員受益。

到2014年底,經過“十連漲”,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由2004年的月均647元提高到目前的2000多元,年均增幅超過10%。 

此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財政補助標準將再次提高60元,達到人均380元。個人繳費標準提高30元,達到人均120元。新增資金重點用於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73

天然氣價格將首次大幅下調 居民用氣不調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669

國家發改委今日宣布,自4月1日起,我國天然氣價格正式並軌,這是我國價格改革中,首次大幅下調天然氣價格,或將使企業用氣成本減少300億元。發改委價格司相關領導還表示,居民用氣價格不做調整。

通知指出,2014年下半年以來,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氣等可替代能源價格隨國際市場油價出現較大幅度下降,按照現行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將各省份增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每立方米降低0.44元,存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提高0.04元,實現價格並軌。同時,放開直供用戶(化肥企業除外)用氣門站價格,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政策處處長成鋼指出,這樣一增一減,正好是4毛8分錢,實現了非居民天然氣、存量氣、增量氣價格的並軌。

通知明確,化肥用氣價格改革分步實施,再給企業一定過渡期。此次化肥用氣價格每立方米提高0.2元,同時提高化肥生產用氣保障水平,對承擔冬季調峰責任的化肥企業實行可中斷氣價政策。

央視財經報道,專家測算,這次價格調整,將使企業用氣成本減少300億元。

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指出,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完全放開氣源價格,政府只監管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管道運輸價格和配氣價格。下一步,發改委將緊緊圍繞這個目標開展工作。

一是總結放開直供用戶用氣門站價格的經驗,繼續推動天然氣交易市場建設,完善相關配套措施,為最終全面放開非居民用氣價格創造條件。

二是加快建立居民用氣階梯價格制度,2015年要全面建立。同時在做好低收入群體生活保障的前提下,逐步理順居民用氣價格。

三是完善管道運輸價格形成機制,合理制定管道運輸價格,同時加強配氣價格監管,促進天然氣行業健康發展。

發改委通知全文如下:

一、實現存量氣和增量氣價格並軌

根據2014年下半年以來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氣等可替代能源價格變化情況,按照現行天然氣價格機制,增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每千立方米降低440元,存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每千立方米提高40元(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按與全國銜接的原則安排),實現價格並軌,理順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

二、試點放開直供用戶用氣門站價格

放開天然氣直供用戶(化肥企業除外)用氣門站價格,由供需雙方協商定價,進行市場化改革試點。直供用戶,是指直接向上遊天然氣供應商購買天然氣,用於生產或消費、不再對外轉售的用戶。

鑒於化肥市場持續低迷,化肥用氣價格改革分步實施,再給企業一定過渡期。化肥用氣不區分存量氣和增量氣,價格在現行存量氣價格基礎上適當提高,提價幅度最高不超過每千立方米200元。同時提高化肥用氣保障水平,對承擔冬季調峰責任的化肥企業實行可中斷氣價政策,用氣價格折讓幅度不得低於每千立方米200元。

三、居民用氣門站價格暫不作調整

居民生活、學校教學和學生生活、養老福利機構等用氣(不包括集中供熱用氣)門站價格暫不作調整。方案實施後新增用氣城市居民用氣門站價格按該省(區、市)並軌後門站價格政策執行。

四、實施時間

上述方案自2015年4月1日起實施。

五、工作要求

非居民用氣價格並軌及直供用戶價格放開試點改革,是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重大舉措,涉及面廣,社會關註度高,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天然氣生產經營企業要高度重視、通力合作,共同做好相關工作。

(一)精心組織方案實施。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統一思想,加強組織領導、精心部署,認真排查可能出現的問題,把風險消除在萌芽狀態;要加強市場監測分析和預警,建立應急預案,完善應急措施,確保方案平穩出臺。天然氣生產經營企業要主動配合地方發展改革(價格)部門,加強與用氣企業的溝通和協商,爭取用戶的理解和支持。

(二)切實保障天然氣市場平穩運行。有關部門和天然氣生產經營企業要加強生產組織和供需銜接,保障市場平穩運行。各地要強化需求側管理,在安排非居民用氣銷售價格時,從緊核定省內管道運輸價格和配氣價格,積極推行季節性差價、可中斷氣價政策,盡快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氣階梯價格制度。天然氣生產經營企業要與用氣企業平等協商確定具體結算價格,對承擔調峰義務的企業,要推行可中斷氣價,體現價格折讓;對西部個別省份以及確有困難的供熱企業等,給予適當價格優惠;嚴格執行價格政策,不得通過減少居民和化肥生產用氣量等方式變相提高居民和化肥生產用氣價格。

(三)確保出租車等用氣行業穩定。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價格並軌對出租車等用氣行業可能產生的影響,密切關註行業動態,采取綜合措施,及時消除不穩定因素,維護出租車等用氣行業穩定。對城市公交和農村道路客運,繼續按現行補貼政策執行。

(四)加強價格監督檢查。各地要加強價格放開後企業價格行為監管,加大天然氣價格特別是居民和化肥生產用氣價格的檢查和巡查力度,依法查處擅自提高或變相提高門站價格,轉供過程中截留、挪用居民和化肥生產用氣量或變相加價,以及加氣站搭車漲價、哄擡氣價等違法違規行為,切實維護天然氣市場價格秩序。

(五)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各地要加強輿論宣傳引導,有針對性地宣傳解釋存量氣與增量氣價格並軌、直供用戶用氣價格放開試點的重要意義,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爭取社會各方理解和支持,營造良好輿論環境,確保方案平穩實施。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就理順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問答全文如下:

問:為什麽要將天然氣門站價格並軌?

答:本世紀以來,我國天然氣消費快速增長,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14年已達32%左右。為發揮價格杠桿作用,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保障市場供應,引導資源合理配置,近年來國家加快了天然氣價格改革步伐。2013年7月,實施了天然氣價格調整方案,區分存量氣和增量氣,增量氣門站價格一步調整到與可替代能源價格保持合理比價的水平,存量氣價格分3年實施,計劃2015年調整到位。按既定目標,2013年、2014年國家連續兩次較大幅度調整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氣門站價格。這次天然氣價格並軌實現了理順非居民用氣價格“三步走”的目標。

盡快實施存量氣與增量氣價格並軌,不僅有利於創建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促進企業平等競爭,也為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奠定良好基礎。價格並軌後,非居民用氣價格基本理順,意味著天然氣價格改革完成“破冰之旅”。

問:存量氣與增量氣門站價格如何並軌?

答:目前,存量氣與增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每立方米相差0.48元左右。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市場油價持續大幅下降,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氣等可替代能源價格也相應回落,存量氣與增量氣價差大幅縮小,這為實現價格並軌創造了難得的有利時機。按照現行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增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每立方米降低0.44元,存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每立方米提高0.04元,先期開展改革試點的個別省份只需提高0.02元,即可實現並軌,理順非居民用氣價格。

問:國家試點放開直供用戶用氣門站價格主要出於什麽考慮?

答:近年來,國家始終按照市場化的方向,不斷推進天然氣價格改革,陸續放開了海上天然氣、頁巖氣、煤層氣、煤制氣出廠價格和液化天然氣(LNG)氣源價格。價格放開後,對調動企業生產和進口積極性,釋放非常規天然氣產能,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天然氣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先行試點放開直供用戶門站價格,是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的又一次有益嘗試。

選擇放開直供用戶用氣門站價格,進行改革試點,主要有四點考慮:一是天然氣可替代性很強,其他能源產品均可與之形成競爭;二是近年來海上天然氣、頁巖氣、煤層氣、煤制氣和液化天然氣產能逐步增加,上遊氣源已形成競爭格局;三是預計今後一段時間國際國內天然氣市場供需相對寬松;四是直供用戶用氣量較大,具備較強的價格談判能力。

國家在試點放開直供用戶用氣門站價格的同時,積極推進天然氣交易市場建設。2014年底,上海市政府批準組建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開展天然氣現貨交易。直供用戶用氣門站價格放開後,國家將引導這部分氣量進入交易中心進行交易,逐步形成中國天然氣市場價格。試點放開直供用戶用氣門站價格,將為深化天然氣價格改革、全面放開非居民用氣價格積累寶貴的經驗。

問:這次化肥用氣價格如何安排?

答:長期以來,國家對化肥用氣實行優惠價格。近兩年調整天然氣價格時,考慮到化肥市場持續低迷,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繼續給予了優惠。2013年化肥用氣價格每立方米只調整了0.25元,比其他非居民用氣少調了0.15元,2014年應調0.4元也未作調整。對化肥用氣實行較低的價格,有利於緩解化肥企業成本上升的壓力,但客觀上不利於促進化肥企業轉型升級,化解化肥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

從改革方向看,化肥用氣價格最終也要放開由市場形成,但考慮當前化肥企業實際困難,決定分步推進化肥用氣價格市場化改革,這次暫不隨其它直供用戶價格一並放開,再留給化肥企業一定過渡期。今年先將化肥用氣價格每立方米提高0.2元,同時要求供氣企業提高化肥用氣保障水平,並根據化肥企業承擔的調峰責任,推行可中斷氣價,給予一定優惠,努力減輕化肥企業負擔。

問:存量氣和增量氣價格並軌對國民經濟和下遊用氣行業將產生什麽影響?

答:這次居民用氣門站價格仍不作調整,對居民生活和價格總水平沒有直接影響。非居民用氣價格並軌,存量氣全年提價總額和增量氣降價總額基本相當,社會負擔總體持平。對用戶來說,增量氣比重大的,用氣負擔將大幅減輕;存量氣比重大的,用氣成本雖有所增加,但由於價格漲幅不大,影響有限。價格並軌可以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有利於促進用氣企業平等競爭。

問:國家將如何保障天然氣市場平穩運行?

答:方案出臺後,國家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加強組織領導、精心部署,采取多種措施,穩定天然氣供應,維護市場秩序。一是千方百計保障市場供應。要求有關部門和天然氣生產經營企業加強生產組織和供需銜接,保障天然氣市場穩定供應。

二是強化需求側管理。要求各地在安排非居民銷售價格時,積極推行季節性差價、可中斷氣價政策,同時盡快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氣階梯價格制度。

三是嚴格執行國家價格政策。要求天然氣生產經營企業嚴格執行價格政策,不得超價銷售,不得扣減居民和化肥氣量,變相提高居民和化肥用氣價格。四是加強監督檢查。要求各地加大天然氣價格檢查和巡查力度,依法查處各種價格違法行為,切實維護天然氣市場秩序。

問:今後天然氣價格工作的重點是什麽?

答: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完全放開氣源價格,政府只監管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管道運輸價格和配氣價格。下一步,我們將緊緊圍繞這個目標開展工作。一是總結放開直供用戶用氣門站價格的經驗,繼續推動天然氣交易市場建設,完善相關配套措施,為最終全面放開非居民用氣價格創造條件。二是加快建立居民用氣階梯價格制度,2015年要全面建立。同時在做好低收入群體生活保障的前提下,逐步理順居民用氣價格。三是完善管道運輸價格形成機制,合理制定管道運輸價格,同時加強配氣價格監管,促進天然氣行業健康發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