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移動醫療新生意:越來越多國人海外就醫,今後不是土豪也能去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302.html

21歲的魏則西死於滑膜肉瘤。如果魏則西的父母足夠有錢,帶他去美國的腫瘤治療中心就醫,他是否會有生機?

業內人士稱,癌癥患者赴美就醫的平均花費為15萬美元。盡管代價不菲,到歐美發達國家旅行就醫早就是很多高凈值人群的選擇:到韓國做整形、到泰國做試管嬰兒、到日本做高端體檢等非患病服務。

如今,移動醫療平臺借助自身互聯網優勢,讓海外就醫跨入新時代。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近一年來,除了傳統的中介服務機構外,一些移動醫療平臺成為海外醫療領域新晉角逐者,春雨國際、就醫160、好大夫在線等移動醫療平臺相繼進軍國際醫療市場。

2016年移動醫療的關鍵詞是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移動醫療是否可以通過國際醫療找到盈利模式?各家移動醫療玩法到底如何?未來海外就醫市場是否可能由此從高端消費走向平民化?

跨境醫療需求高增長

今年3月1日,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就醫160正式推出國際醫療平臺,上線伊始推出韓國整形美容、日本精密體檢、美國重癥治療三類服務,對接了全球60多家知名醫院,近期又推出泰國試管嬰兒項目。

另一家移動醫療公司春雨醫生進軍國際醫療則更早。2015年7月22日,春雨國際醫療正式上線,項目也涵蓋出境就醫、生育輔助、海外體檢等方面。

“基數小,增速快是跨境就醫的特征。”高特佳投資集團執行合夥人湯衡對本報記者分析,由於國內醫療資源有限、設備和技術水平差距和藥品安全等問題,跨境就醫越來越得到富裕人群的青睞。2011年,富裕人群中僅有3%意識到去海外就醫,2015年這一數據已經達到40%。2015年四季度中國患者赴海外就醫數量比2015年年初增加了三倍。

國內移動醫療平臺也正是看中了跨境醫療的需求和增長性。就醫160CEO羅寧政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分析,通過就醫160的平臺可以看到患者的轉診訴求,一些患者會在深圳醫院間流動,甚至到北京、上海就醫。同時,國際醫療資源對國內是很好的補充——歐美在腫瘤治療、心內科、高端體檢等方面有優勢,國內需求也很強烈,比如去美國進行腫瘤治療的中國患者近年來以幾倍的速度增長。

海外醫療作為高端醫療,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易觀智庫的報告總結,2000年-2010年是海外醫療的原始探索階段,極少數患者以治療為唯一需求,自發去海外就醫;2011年到2014年,會所式海外醫療機構興起,比如盛諾一家、厚樸方舟等公司,吸引具有高消費能力的用戶為其提供定制化的海外醫療旅遊服務;2014年至今海外醫療進入了平臺發展階段,移動醫療機構通過平臺化策略溝通國內外醫療機構。

基石資本高級投資經理李佳寧對記者表示,國內從事跨境醫療服務的公司估計超過上千家,大多數以中介機構形式存在,同時質量也參差不齊。

無疑,移動醫療平臺的介入,有其獨特的優勢。易觀智庫醫療健康行業中心研究總監姜昕蔚對第一財經表示,移動醫療平臺改造了原有的產品價格結構和信息傳播渠道,通過互聯網方法,降低了獲客和渠道成本,把跨境醫療推向了更多中高收入的年輕人,並試圖代替原有的純高端“75前”的用戶結構。因此,移動醫療有三個優勢:市場(獲客)成本相對低;依托原有品牌,市場渠道成本有優勢;互聯網方法使運營成本和效率會得到大大的提高。

湯衡也認為,移動醫療平臺的優勢明顯,可以實現電子病歷的傳輸、國外專家遠程會診,以及遠程治療方案。移動醫療能夠把患者、醫療機構進行資源的對接和整合,使得匹配更精確、價格更加透明、服務更可靠,相比傳統方式也更具備價格優勢。

優勢與風險並存

移動醫療進軍海外醫療有哪些玩法?作為對移動醫療持續關註的投資人,湯衡向記者分析了當前一般移動醫療跨境就醫的商業模式。第一種是構建平臺,讓國外醫療機構入駐,平臺相當於一級批發商;第二種則是整合國外醫療資源,對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從中獲取相應的盈利。與針對國內就醫的移動醫療不同的是,由於客戶人群為中高端,海外醫療更註重服務質量,相對價格不敏感,因此盈利潛力頗為可觀。

羅寧政表示,就醫160采用醫院“直連”+海外服務供應商模式,直接與國外政府相關部門合作,拿到正規醫院授權。外語流利、具備海外獨立生活能力的用戶,可以在就醫160官網選擇直接與海外的醫療機構預約。對於需要得到進一步落地與個性化服務的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消費能力,選擇海外落地的供應商在本地提供服務。與此同時,就醫160的呼叫中心,可以全程跟蹤用戶狀態,對供應商的服務進行持續評價。

在此過程中,選擇和什麽樣的醫院簽約就很關鍵。羅寧政對記者說,他們會挑選中國人喜歡去的目的地,同時,選醫院時註重資質甄別:有沒有醫療事故、在當地醫院的排行,以及在不同區域的相關調查。

目前,移動醫療推出的國際醫療服務領域大體相似,集中在中國人需求較大的領域,多涉及腫瘤、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以及生育輔助(試管嬰兒)、醫美抗衰、海外體檢等。此外,春雨國際也提供通過遠程會診等技術為支撐的海外名醫問診。

人生地不熟,何況前往海外就醫。市場確實存在許多混亂和不規範現象。比如到韓國整形,下了飛機入住酒店,就會有很多人請求加微信,或者小中介蜂擁而至,中介從醫院拿回扣的現象非常常見。

移動醫療的優勢就在於,用互聯網的方式使得中介服務透明化。羅寧政說,患者和國際醫療機構獨立結算,服務中介費也很透明。不同國家的落地服務有不同的定價標準,翻譯、車輛對接、是否需要住宿……每個產品都有明確的價格。

機遇和風險並存。專業人士認為,移動醫療平臺涉足跨境醫療領域,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湯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在政策監管層面,各個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各不相同。我國關於國際醫療還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平臺需要謹防各國政府政策變動對於行業的風險。其次,在跨國醫患糾紛方面,由於海外醫療針對的大多是重癥、難癥,醫療本身所具有的個體差異性和風險性,如果發生跨國醫患糾紛,將大大增加取證成本與難度。同時,跨境就醫準入門檻低,任何有出境遊資質的旅行社都可以開展醫療旅遊。傳統中介途徑轉型移動醫療海外醫療將會導致行業混亂和過度競爭。

李佳寧表示,在質量管理風險方面,一般患者對於海外醫療機構缺乏了解,存在信息不對稱、語言障礙,移動醫療平臺參與其中後,如果不能對醫療服務進行整體把控,提供標準化、安全化的流程,患者海外就醫的服務質量就難以得到保障。在法律風險方面,一些重病患者到海外就醫需求迫切,看中的是國內沒有的藥品和治療手段,比如美國新藥上市比中國早,印度因專利強制許可擁有很多廉價仿制抗癌藥。但如果由跨境醫療平臺進行類似藥品的代購和銷售,非自用目的又難以合法的報關,存在法律隱患。

如何規避醫療糾紛帶來的風險?就醫 160 副總裁兼國際醫療負責人劉其超表示,平臺作為服務方的提供者,不提供具體醫療行為,如果患者在就診時出現問題,幫助他更好地解決問題。

而據報道春雨醫生正籌備線下診所,未來這將會是春雨國際醫療的線下和視頻問診的落點,也是外國醫生引入中國的落腳點。

對此,姜昕蔚分析,海外醫療的安全問題是所有機構都必須考慮的,目前大部分的機構都是在做安全成本比較小的轉診等業務,建立自己的線下醫療機構安全風險會相對較大。

海外醫療成為贏利點?

毫無疑問,移動醫療進軍海外醫療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

劉其超在向記者描述就醫160要實現的國際醫療願景時說,“中國人可以通過Booking訂酒店,但是訂醫院是很困難的,讓中國人在網上隨時訂醫院,這是就醫160推出國際醫療的願景。”

劉其超團隊希望,三年內實現現有發達國家醫院可預約,同時也要服務於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使就醫160成為國際化的醫療平臺,並實現國際醫療的盈利。

春雨國際則對外宣稱,未來將獨立上市。春雨國際估值已接近1億元人民幣,已獲得春風創投的1500萬元A輪投資,春風創投是春雨醫生旗下的投資公司,報道稱目前春雨國際正在尋求B輪融資。

那麽,開拓海外醫療市場會成為移動醫療的盈利模式之一嗎?專業人士持不同態度。

李佳寧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移動醫療平臺出海會是盈利探索的方式之一,未來還有很多新的開拓點,如跨國就醫的反向流動,可以將美國患者輸送到國內就醫從而減少醫療費用開支。

姜昕蔚則認為,跨境醫療屬於小眾市場,不會成為移動醫療的主要盈利渠道。移動醫療主要目標還是在國內市場,主動參與改造現有就醫流程,通過努力來做公立醫院的有效工具或未來的重要參與者,以及社會醫療的有效補充。

湯衡的看法是,目前由於海外醫療市場相對小眾,還處在市場布局階段,大部分企業尚未盈利,但隨著市場的逐步壯大、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及核心競爭力(競爭壁壘)的提升,有望實現盈利。

湯衡同時對本報透露,高特佳目前也在具有獨特創新商業模式和核心競爭力的移動醫療項目上做戰略性投資布局。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則期待移動醫療的介入可以適當降低海外就醫的門檻和價格,使更多人可以消費。李佳寧說,癌癥患者赴美就醫平均花費為15萬美元。從高端消費向普通市場過渡,一方面需要擴大疾病種類,比如拓展至慢性病領域。另外需加強跟國際保險公司的合作,提升與海外醫院的議價能力。還有一點,移動醫療平臺的加入,有助於跨境醫療的體系化、透明化,降低中介成本,對跨境就醫向大眾領域的發展也有幫助。

“如果醫保和商業保險能夠有效覆蓋,將為普通市場提供機會。當前時點唯一可能存在進入普通市場機會的是,跨境醫療初期階段的遠程會診。”湯衡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18

滴滴發布智能出行就醫報告:問診就醫何時去,去哪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181.html

每年三月份和十二月份去往醫院的人數最多;每周的星期一去往醫院的人數最多,一天中就醫出行的高峰在早7點,7-10點去往醫院的出行量占全天的33%。

這是滴滴出行今日發布的《智能出行大數據+就醫報告》統計的結果。滴滴平臺每天有超過100萬人次的出行與就醫有關。其中,就醫出行量最大的三個城市為北京、成都和廣州,而就醫出行人數最多的分別是成都華西醫院、武漢同濟醫院和北京解放軍總醫院。

《報告》基於滴滴出行平臺覆蓋的全國超過400個城市、3億用戶以及每日1300萬訂單的大數據基礎,解讀了包括醫院選擇、時間規律、城市間差異等就醫出行特點。

就醫出行量京、蓉、穗位列前三

滴滴出行大數據顯示,每天超過100萬人次的就醫出行中,53.3%集中在廣東、浙江、北京、江蘇和四川等省市,出行量最多的十大城市分別為北京、成都、廣州、上海、武漢等,就醫人數最多的醫院也恰恰出自其中——成都華西醫院遙遙領先,武漢同濟醫院和北京解放軍總醫院緊隨其次,而成都與北京分別有三所醫院入榜。

就醫人數TOP100醫院主要分布在一線或省會城市,其中超過半數在北京、深圳、成都、長沙和廣州,與國家衛計委所述——全國8804所二級及以上醫院48.9%分布在華東、華北和華南地區相契合。TOP100醫院中有88所是三甲醫院,其中北京占據12所,成都11所、長沙9所、深圳8所,實力強、規模大,吸引了更多患者前去就醫。

就醫出行人數最多的兒科/婦產科醫院前三名分別為北京兒童醫院、深圳市兒童醫院、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就醫出行人數最多的中醫醫院前三名分別為廣東省中醫院、江蘇省中醫院、浙江省中醫院。

北京、長沙、廣州吸引大量異地患者

頂尖醫療機構相對聚集導致了大量異地求醫情形,滴滴出行大數據顯示,吸引外地求醫患者數量最多的是醫療資源較為豐富的一線或省會城市,比如北京、長沙和廣州等,其周邊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中小城市往往也是異地就醫占比最高的城市,如廊坊、益陽、梅州等。

優越的醫療條件使得北京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就醫患者,但鄰近省份仍是主要來源,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外地患者來自河北、河南、山東以及山西。與北京不同,成都的異地就醫基本來自四川本省以及周邊的重慶、貴州和西藏。長沙的外地患者同樣主要源自本省,同時也有部分來自鄰近的湖北、江西和廣東。

外地求醫患者比例最高的TOP10醫院,位於長沙的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居於榜首,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位於北京的協和醫院緊隨其後。值得註意的是,廣州有三所醫院入榜,顯示了其在珠三角地區的核心地位。

家長最積極兒科醫院排隊早

從就醫出行時間上來看,每年三月份和十二月份去往醫院的人數最多;而每周的星期一去往醫院的人數最多,比其它四個工作日平均高出20%;從一天24小時內看,就醫出行的高峰在早7點,7-10點去往醫院的出行量占全天的33%。

從滴滴大數據來看,兒科醫院相對掛號難,每天7-8點前往排隊就診的人數占比要顯著高於其它類醫院。排隊最早的兒科(婦產)醫院是深圳寶安婦幼保健院,早8點前往就醫的占比高達48.7%,其後分別為北京婦產醫院和北京兒童醫院。

未來或推定制化就醫類出行產品

據記者了解,創辦近四年的滴滴積累了大量的交通出行數據,搭建起自己的深度學習平臺。通過這個學習平臺,滴滴打造了一個出行數據精準匹配的智能系統,這個系統包括隨區域、時間變動的定價、訂單的高效匹配、根據供需預測之後的司機運力調度等等。

目前,滴滴平臺上每天的計算次數以10億計,高峰時段,每一分鐘的匹配就高達200萬次;每天平臺都要計算所有司機和訂單的加乘;每天平臺上新增數據50TB以上,這相當於5萬部電影,超過90億次路徑規劃次數。

滴滴發現,就醫是人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出行場景,就醫過程中,傳統出行方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痛點,而智能出行的出現,幫助人們極大緩解了就醫出行的痛苦。與路邊揚招和乘坐公共交通相比,智能出行可以提供“門到門”的出行服務,同時在乘坐過程中司機也會給予患者更多的照顧,極大提高了就醫的便捷性和舒適性,以出行為切入點,緩解了就醫難的問題。因此,也有越來越多的就醫人群選擇智能出行,滴滴出行平臺的出行訂單中,就醫訂單占比在持續上漲。

目前,滴滴已構建了一個世界領先的智能交通雲,不僅服務於滴滴平臺,未來還能通過與公共部門合作,對整個城市的公共交通產生價值。滴滴預計,隨著智能出行平臺的調度能力和服務質量逐步提升,會為就醫的用戶提供更多的優質服務,也期待有針對就醫場景的定制化出行服務類產品出現。

附:與醫院相關的出行之最

次數最多:青島一名80後,2015年5月-2016年4月期間,累計打車去往醫院151次

距離最遠:202公里,從上海複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到杭州下城區

最奔波:最近一年內跑了北京、上海等8個城市的11家醫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85

獨家 | 就醫160回應凍薪:將用股權激勵彌補員工工資

在今日(10月21日)早間,第一財經記者曝出就醫160(寧遠科技,834750)大規模凍薪裁員事件後,就醫160方面給予了第一財經獨家回應,其指出,公司目前資金充裕,延遲部分員工的工資發放,是因為公司目前在確定相關員工崗位的考核指標,以及公司正在實施新一輪的大範圍的股權激勵政策。

就醫160宣布凍薪的郵件

第一財經記者追問校招生解聘事宜,對方表示,目前已無更多回應。

一直以來,就醫160就是互聯網醫療領域融資不斷壯大的代表。

根據公開的融資信息,2012年,就醫160年獲得來自啟賦資本的500萬人民幣天使投資;2014年5月,再次獲得啟賦資本和北京阿普瑞投資領投的2500萬人民幣A輪投資;2015年5月,宣布完成由基石資本和光信資本聯合投資的1.3億人民幣B輪投資;並在2015年十月宣布啟動C輪融資。

盡管在本次回複中,就醫160並未宣布C輪融資已經完成,但其透露,從宣布C輪融資到現在的一年實踐中,目前完成的融資金額僅為5650萬元。這一數額和完成速度相比去年已經大幅縮水。

裁員、凍薪,一方面是由於受魏則西事件後民營醫院廣告減少,另一方面,公司管理層為了兌現投資人盈利承諾,不得不削減開支。

根據2015年寧遠科技的財報,該公司實現營收2371萬元,凈利潤虧損7141.04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09.38%。在這其中,公司營收中,單民營醫院廣告業務這一條業務就貢獻了63%近1500萬元,民營醫院推廣可謂是就醫160目前賴以生存的核心業務。

此外,根據寧遠科技此前公布的2016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5151.92萬元,較上年同期虧損程度有所增加。

要想減少虧損,開源若成難題,另一個方式就是節流,而對於輕資產的移動醫療公司而言,人力成本便是最大的成本。

此前,就醫160 CEO羅寧政就曾在公開場合透露,上半年該公司支付的人力成本為5919萬元,而去年同期僅為1432萬元,增加了三倍多。這或許成為了就醫160選擇用股權激勵來取代部分員工工資收入的直接原因。

“很多初創公司在創業前期因為資金鏈緊張會采取期權激勵的形式來留住優質的人才,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激勵手段。就醫160用期權激勵來取代正常的工資發放能否對員工奏效,最關鍵的還是看員工對於公司的前景判斷是否有信心,因為期權的價值是根據公司的運營情況而判斷的。運營得不好,期權可能就成了一紙空文,但如果公司估值後期得到爆發,那麽期權的價值會有比工資更高的體現,比如早期阿里巴巴的上市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位不願具名的醫療領域投資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另一方面,就醫160融資困境背後,移動醫療領域的投融資正迎來大規模降溫。與前兩年移動醫療行業大談顛覆並換回大量真金白銀的“美好時代”不同的是,從今年開始,移動醫療的融資溫度開始大幅降溫,從不少投資機構給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數據上看,上半年天使投資和VC對移動醫療投資額均在不同程度下降了1/3。

分享投資合夥人黃反之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雖然這些移動醫療項目往往聚集了數千萬的用戶,知名度非常高,估值非常高,也融了很多輪融資,但是共同的問題是沒有現金流,沒有商業模式。在他看來,目前多數移動醫療項目並沒有抓住醫療資源的核心——好醫院、好醫生,而是簡單地把線下的搬到線上來。二是大多數的互聯網慢病管理,並沒有抓住用戶的剛需,解決真正的痛點。所以他們無法產生黏性。

可以看到的是,在今年以來,不少互聯網醫療項目都已經開始嘗試了掛號業務的轉型,比如丁香園開啟線下診所、春雨醫生開通國際業務,打開海外醫療市場,而這些由“輕資產”向“重資產”的商業模式轉型能否成功,仍有待時間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776

獨家 | 就醫160回應凍薪:將用股權激勵彌補員工工資收入

在今日(10月21日)早間,第一財經記者曝出就醫160(寧遠科技,834750)大規模凍薪裁員事件後,就醫160方面給予了第一財經獨家回應,其指出,公司目前資金充裕,延遲部分員工的工資發放,是因為公司目前在確定相關員工崗位的考核指標,以及公司正在實施新一輪的大範圍的股權激勵政策。

就醫160宣布凍薪的郵件

第一財經記者追問校招生解聘事宜,對方表示,目前已無更多回應。

一直以來,就醫160就是互聯網醫療領域融資不斷壯大的代表。

根據公開的融資信息,2012年,就醫160年獲得來自啟賦資本的500萬人民幣天使投資;2014年5月,再次獲得啟賦資本和北京阿普瑞投資領投的2500萬人民幣A輪投資;2015年5月,宣布完成由基石資本和光信資本聯合投資的1.3億人民幣B輪投資;並在2015年十月宣布啟動C輪融資。

盡管在本次回複中,就醫160並未宣布C輪融資已經完成,但其透露,從宣布C輪融資到現在的一年實踐中,目前完成的融資金額僅為5650萬元。這一數額和完成速度相比去年已經大幅縮水。

裁員、凍薪,一方面是由於受魏則西事件後民營醫院廣告減少,另一方面,公司管理層為了兌現投資人盈利承諾,不得不削減開支。

根據2015年寧遠科技的財報,該公司實現營收2371萬元,凈利潤虧損7141.04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09.38%。在這其中,公司營收中,單民營醫院廣告業務這一條業務就貢獻了63%近1500萬元,民營醫院推廣可謂是就醫160目前賴以生存的核心業務。

此外,根據寧遠科技此前公布的2016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5151.92萬元,較上年同期虧損程度有所增加。

要想減少虧損,開源若成難題,另一個方式就是節流,而對於輕資產的移動醫療公司而言,人力成本便是最大的成本。

此前,就醫160 CEO羅寧政就曾在公開場合透露,上半年該公司支付的人力成本為5919萬元,而去年同期僅為1432萬元,增加了三倍多。這或許成為了就醫160選擇用股權激勵來取代部分員工工資收入的直接原因。

“很多初創公司在創業前期因為資金鏈緊張會采取期權激勵的形式來留住優質的人才,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激勵手段。就醫160用期權激勵來取代正常的工資發放能否對員工奏效,最關鍵的還是看員工對於公司的前景判斷是否有信心,因為期權的價值是根據公司的運營情況而判斷的。運營得不好,期權可能就成了一紙空文,但如果公司估值後期得到爆發,那麽期權的價值會有比工資更高的體現,比如早期阿里巴巴的上市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位不願具名的醫療領域投資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另一方面,就醫160融資困境背後,移動醫療領域的投融資正迎來大規模降溫。與前兩年移動醫療行業大談顛覆並換回大量真金白銀的“美好時代”不同的是,從今年開始,移動醫療的融資溫度開始大幅降溫,從不少投資機構給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數據上看,上半年天使投資和VC對移動醫療投資額均在不同程度下降了1/3。

分享投資合夥人黃反之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雖然這些移動醫療項目往往聚集了數千萬的用戶,知名度非常高,估值非常高,也融了很多輪融資,但是共同的問題是沒有現金流,沒有商業模式。在他看來,目前多數移動醫療項目並沒有抓住醫療資源的核心——好醫院、好醫生,而是簡單地把線下的搬到線上來。二是大多數的互聯網慢病管理,並沒有抓住用戶的剛需,解決真正的痛點。所以他們無法產生黏性。

可以看到的是,在今年以來,不少互聯網醫療項目都已經開始嘗試了掛號業務的轉型,比如丁香園開啟線下診所、春雨醫生開通國際業務,打開海外醫療市場,而這些由“輕資產”向“重資產”的商業模式轉型能否成功,仍有待時間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995

全民醫保2030年成熟定型 異地就醫不再老大難

從2003年啟動新農合算起,中國只用了13年的時間就將過去由城鎮職工專享的醫保擴大到了98%以上的國民。在覆蓋面擴大的同時,全民醫保體系也暴露出了管理粗放、流動性差、保障水平不一等諸多問題。

與十幾年前相比,醫療保險資金占到全國衛生總費用的三分之二時,醫保在醫療衛生改革中的重要性今非昔比。剛剛下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中,單辟一章來規劃全民醫保的藍圖。

《規劃綱要》要求到2030年全民醫保體系實現成熟定型。全民醫保體系是指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在基金收支方面,未來將健全基本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待遇水平調整機制,實現基金中長期精算平衡。

在參保人關心的異地就醫方面,《規劃綱要》提出推進基本醫保異地就醫結算,實現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和符合轉診規定的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所中心主任楊燕綏認為,我國醫保的覆蓋範圍已實現廣覆蓋,但仍缺乏精細化管理,醫保呈現出收入增長率下降、支出增長率上升的趨勢。

近年來醫保基金收支矛盾日漸突出,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對擴大醫保支出範圍的呼聲也不絕於耳,如支付老齡社會醫養結合的費用、支付護理險的費用等,但醫保收入有限,如何把醫保資金用在刀刃上是政府管理部門的首要難題。

人社部醫療保險司司長陳金甫近日公開表示,要保證醫療保險的基礎性作用,一定要保證它的可持續性。維持這種可持續性需要大家有共同的控費意識,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而不能竭澤而漁、寅吃卯糧。

《規劃綱要》也提出,嚴格落實醫療保險基金預算管理。全面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積極推進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積極探索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RGs)、按服務績效付費,形成總額預算管理下的複合式付費方式。

楊燕綏稱,為提升醫保基金運行效率,目前全國多地醫保已經上線智能審核系統,解決醫保與醫生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從以前的“事中抽查、事後懲罰”變為“事前指導、事中監督”,實現從“管基金”到“建機制”的模式轉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69

異地就醫更便捷了,8省份簽新農合跨省就醫聯網結報

18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司在北京舉行了新農合(城鄉居民醫保)跨省就醫聯網結報簽約儀式,組織遼寧、吉林、黑龍江、海南、四川、貴州、陜西、甘肅8省份簽署了新農合(城鄉居民醫保)跨省就醫聯網結報服務協議。在這8省份內的參合患者經轉診至協議省份的定點聯網機構就醫,可享受出院窗口直接結報服務。

據中新社報道,今後協議省份內參合患者經轉診至協議省份的定點聯網機構就醫,便可享受出院窗口直接結報服務,患者僅需支付個人自付金額,即可出院,新農合基金報銷部分由醫療機構與就醫地省級新農合結算中心之間進行結算,最後由省級新農合結算中心之間再進行清算。

在這8省份內的參合患者經轉診至協議省份的定點聯網機構就醫,可享受出院窗口直接結報服務

據介紹,在推進異地結報工作中,各地還註重與分級診療相結合,既規範就醫秩序,又減少患者墊付資金的壓力,促進了新農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此外,為積極發揮社會力量參與異地結報工作,國家衛生計生委還引導中國人壽和中國銀聯探索PPP合作模式。中國人壽將出資建立跨省就醫結算備用金,銀聯將建立資金結算通道,共同優化跨省就醫結算資金周轉流程。

今年6月,國家衛生計生委會同財政部制定的《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異地就醫聯網結報實施方案》對外公布。根據該《方案》要求,2016年,要完善國家和省級新農合信息平臺,基本建成新農合異地就醫信息系統,實現省內異地就醫直接結報,開展新農合轉診住院患者跨省定點就醫結報試點。2017年,基本實現新農合轉診住院患者跨省定點就醫結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971

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居民就醫負擔有所減輕

新一輪醫改已經7年,取得哪些成就?

2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主任王賀勝稱,從2009年新一輪醫改開始至今,大體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009年-2011年,重點抓了五件事,一是基本醫保制度,二是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三是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四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五是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第二個階段,“十二五”以來,深化醫改由試點探索、單向突破,逐步轉向系統配套、全面推進;第三個階段,今年以來,重點抓好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保、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監管五項制度的建設。

新一輪醫改為老百姓帶來醫藥費用負擔的“一優兩降”,人民健康水平實現“一升兩降”。

具體來說,“一優”是醫院收入結構持續優化,全國公立醫院藥占比從2010年的46.33%降到2015年的40%左右。“兩降”是醫藥費用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了初步的遏制,政府辦醫療機構收入增幅由2010年的18.97%降到了2015年的10%左右。居民就醫負擔有所減輕,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降到30%以下,這是近2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至於“一升兩降”,比較2010年到2015年的數據,“一升”是指人均期望壽命提升,從74.83歲提高到76.34歲,5年間提高了1.51歲。“兩降”是指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下降,孕產婦的死亡率從十萬分之31.9下降到了十萬分之20.1,嬰兒死亡率從千分之13.8降到千分之8.1。

隨著醫改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任務更為艱巨。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疾病譜變化、生態環境和生活方式變化、醫藥技術創新等,都對深化醫改提出更高要求。2016年12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十三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對於完善“十三五”期間醫改工作的總體設計,推進醫改向縱深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王賀勝稱,“十三五”時期是建立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關鍵時期。

對於醫改的核心問題——分級診療和上下聯動,他提到,到2017年,中央希望85%以上的地市要開展分級診療試點,到2020年,分級診療模式逐漸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

目前正在探索醫聯體這一途徑來實現上下聯動。他說,分級診療是優化就醫秩序、推進醫療衛生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這個工作抓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改革的成敗。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模式。

首先在所有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和綜合醫改試點省份開展分級診療試點。到現在為止,4個直轄市和266個城市都開展了分級診療的試點,占全國城市總數的88.1%,已經超額完成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在70%左右的地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的目標。

王賀勝說,下一步,將加強對分級診療試點城市工作的指導、跟蹤和監測,組織開展試點工作評估,總結推廣地方成功經驗。要引導群眾合理預期,促進病人有序就醫,加快形成“大醫院舍得放、基層接得住、患者願意去基層”的格局。

至於“上下聯動”,主要是要使醫療衛生的優質資源能夠共享,醫生能夠走的下去,同時基層能夠強得起來,才能實現分級診療。目前衛生部門正在探索醫聯體,有緊密型的醫聯體,也有松散型的醫聯體。另一種類型是醫療共同體,第三類是專科聯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988

從線下到線上 ,海醫通欲借“醫保合一”讓海外就醫更容易|每日黑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9/160948.shtml

從線下到線上 ,海醫通欲借“醫保合一”讓海外就醫更容易|每日黑馬
王亞奇 王亞奇

從線下到線上 ,海醫通欲借“醫保合一”讓海外就醫更容易|每日黑馬

跨境醫療,在今天依然是個新鮮的詞匯。

跨境醫療,在今天依然是個新鮮的詞匯。但對於出國看病背後讓人談及色變的黑醫療中介和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海外就醫費用,多多少少被人們了解幾分。

此外,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接受海外醫療的患者數量已從2006年的2000萬人次增長至2012年的4000萬人次,年均複合增長率在20%左右,2015年我國海外就醫人數達到了6912萬人次。

無疑,這是一個巨大的,尚未被互聯網充分啃食的市場。

“海外就醫是國內醫療資源的補充業態,但不可或缺,我們希望通過醫保合一,成為一個面向中產階級的,大眾可承擔的海外就醫平臺。”海醫通聯合創始人王超告訴i黑馬

在海外就醫中介的黑森林法則中,在春雨國際等海外就醫的互聯網先行者背後,海醫通是如何撬動這個市場的?又將如何砥礪前行?日前,我們見到了海醫通聯合創始人王超,和他聊及海外就醫市場,以及海醫通的創業故事。

從線下走到線上

海醫通2015年起步於香港。作為一個相對成熟的經濟體,香港的醫療資源優勢不言而喻。

在香港,當地人群的平均壽命排名世界第一,男性的平均壽命在82歲左右,女性平均壽命在87歲左右,而在國內這一數字要減去10。在香港,當地新生兒的死亡率一直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且當地腫瘤患者五年以上存活率排名世界第三。

但成熟的另外一個潛臺詞,是創新性不強。

“香港本身的互聯網發展在早些年是比較國際化的,但現階段他們的互聯網化要比國內晚十年的時間,他們地域範圍小,發展物聯網的優勢要遠遠大於互聯網,所以香港人對於互聯網化對國內用戶帶來的沖擊是沒有感知的。”王超稱。

與這一狀況相對的,海醫通創立之初走的並非已經在內地火熱多時的互聯網路子。

據悉,海醫通共有四位創始人,創始人兼CEO羅子軒此前在一家跨國公司負責商業項目管理,因為工作的關系經常幫助內地的朋友到香港就醫。2015年初其認識了香港專科醫護基金召集人劉信通,兩人對於在醫療領域創業的想法一拍即合。隨後,海醫通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唐華加入,海醫通的創立正式開啟。

但彼時,海醫通還是一家香港的線下醫療公司。2016年初,王超經朋友介紹認識了羅子軒,兩人第一次見面羅子軒聊起想把香港最新的藥品介紹給更多人。在互聯網行業深耕十多年的王超提出,何不用互聯網的方式去做,把這件事的影響力、傳播力擴大。

2016年5月開始,王超花了近2個月時間調研市場。過程中,他發現,除了近年來國內海外就醫人數呈飛躍式上漲。相對於美國、日本等,香港則是海外就醫的另一個隱性市場。

原因在於,一般國際上最新推出的藥品到中國的藥監要停八到十年用戶才能享受這批藥。比如前段時間火爆一時的國內首個預防宮頸癌的HPV2價疫苗上市。但據澎湃新聞之後的報道,HPV2價疫苗目前已從美國退市,HPV4價疫苗也已經在美國市場暫停銷售。“美國已經推出HPV9價疫苗,可以說我們其實在用十年前的藥品,這是很滯後的,但是香港是最早能拿到國際上比較先進藥品的亞洲地區,國際的一個藥物到內地要八到十年,但到香港只需幾個月的時間。”

此外,與美國、歐洲等相比,在香港進行海外就醫的費用要低得多。王超告訴i黑馬,他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傳統醫療平均推送出一個用戶到海外就醫的起步金額大概在五萬美金左右(編者註:折合人民幣30多萬),但這五萬美金並不是治療費用,只是服務咨詢費用,比如病例的翻譯費,陪診費,行政費用。說白了,病人到美國去,先不說治了沒治,去了這五萬美金的基礎費用就已經產生了。但在香港這一中間費用幾近與零,“內地往返香港的費用大概七千塊錢左右,加上每天住宿的五六百塊錢,在香港治療期間的基本成本一兩萬就足夠了。”王超稱。

隨後,王超開始與團隊著手開發產品,2016年10月海醫通正式上線。

醫保合一

海醫通平臺業務主要分為兩塊:醫療服務和保險服務。

創業伊始,在醫療服務端海醫通只有專科醫生預約和抗癌藥物咨詢業務。用戶通過微信公眾號註冊後,將電子病歷上傳到海醫通後臺,由香港的醫生判定是否需要赴港接受治療,以及使用何種治療方式。但在實際運營中,王超發現,到香港治療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是一個重大的醫療決策,一個互聯網公司想要依靠簡單的線上溝通讓患者相信並最終付費,並不容易。

2016年11月,海醫通上線疫苗、體檢等輕醫療產品線。不可否認,由於決策成本低,輕醫療在吸引用戶方面的確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此外,香港的確優勢明顯。比如,在疫苗方面,香港能使用最新的疫苗產品,在基因檢測等方面,同等醫療水平下,香港比日本等價格便宜30%-50%。

問題是,大多數人對這此並沒有明確的認知,如何撬動中產階級家庭認識到這一問題,並到香港進行體檢和註射疫苗?王超的答案是,把醫療和旅遊結合,與攜程等第三方旅行公司或平臺合作,幫助用戶制定旅遊行程,搭配推出一個體檢或疫苗模塊,比如在遊玩期間順便給孩子打一個肺炎疫苗,或者大人做一次體檢,費用不高,一家三口還可以體驗到香港一系列的吃喝玩樂。

而在與香港醫療資源的合作方面,海醫通也有自己的優勢。其聯合創始人之一劉信通本身是香港醫生,同時作為香港專科醫護基金的召集人,劉信通擁有大量的香港醫療資源。“在香港,醫生是一個很高尚的職業,一個互聯網企業想要撬動他們合作,單憑自己的力量是很難的,這是我們重要的壁壘之一。”據悉,上線4個月,海醫通已經合作了十多個醫療機構,但其真正具備的醫療資源多達一百多家。

此外,今年4月,海醫通還打算做另一件事,上線保險理賠服務。

王超告訴i黑馬,海外就醫的花銷通常超出很多普通家庭的承受範圍,而重大疾病並不在國內社會醫保的承保範圍內。盡管國內也可以購買全球聯保的醫療商業保險,但同樣的服務,香港的醫療保險同比國內保險要費用要低30%-40%,但承保的範圍更大,賠付的金額更高。

2017年底實現收支平衡

上線至今,海醫通已經服務了三十多個用戶,分別是來自輕醫療和重醫療用戶。

但這一數據顯然不能使王超滿意。王超介紹,起步之初海醫通只在C端獲客,但C端獲客成本高,用戶轉化卻很難實現,目前在C端之外,海醫通還與手握眾多醫療資源的醫療中介,以及傳統線下醫療機構合作,更直接的獲取精準用戶。

站在消費升級和互聯網醫療的風口上,醫療領域的創業比例正明顯增多,目前國內海外醫療領域也已經有了春雨國際等選手,王超對此並不擔心,他表示海醫通希望成為一個開放的平臺,比如春雨醫生針對的是高端人群,海醫通針對的是中產階級人群,雙方可以是合作關系而絕非競爭關系。

“現階段海醫通還處於高速發展期,預計2017年底基本可以實現收支平衡,今年我們的主要規劃是,加大渠道的開拓,持續優化叠代產品,提升品牌的市場影響力,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王超說。

海醫通 王超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081

總數過億的農民工異地就醫可直接結算,10月底前有“大動作”

為了便利群眾就近就醫,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自2017年啟動以來,一直都在“快車道”上疾馳,受益人群和覆蓋範圍不斷擴大。8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決定將外出農民工和外來就業創業人員全部納入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範圍。

據中國政府網報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這次常務會議上說:““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不僅是民生改善的重大舉措,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千萬別小看了這件事。”

24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例行政策吹風會,邀請國家醫保局副局長李滔解讀國務院場常務會議的相關政策。這是5月31日掛牌以後,國家醫保局的高層首次出席國新辦的發布會。

李滔表示,為了加快實現外出農民工和外來就業創業人員的全覆蓋,國家醫保局要求各地在10月底以前,取消所有需要就醫地的經辦機構或者定點醫療機構提供的證明或者蓋章,提高這兩類人員的備案率。

1.7億農民工納入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8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將外出農民工和外來就業創業人員全部納入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範圍,采用“就醫地目錄、參保地確定報銷比例”模式,促進人力資源自由流動。

李克強說:“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放開了人口流動限制,讓人力資源自由流動,從而促進了市場的形成、發展和繁榮。而要實現人力資源自由流動,能夠就近就醫是重要保障之一。”

早在2016年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回答記者提問時鄭重承諾:爭取用兩年時間,使老年人跨省異地住院費用能夠直接結算。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提出:在全國推進醫保信息聯網,實現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截至當年9月底,全國所有省份和統籌地區全部接入國家異地就醫結算系統並聯網運行,覆蓋全部參加基本醫保和新農合人員。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將這一政策範圍再次擴大,要求把基層醫院和外出農民工、外來就業創業人員等全部納入。

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監測報告,2017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87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71億。外出農民工主要流向收入較高的大中城市。長期以來,在戶籍地參加新農合的農民工,在就業地難以便利地享受到醫療保險待遇。

從國家醫保局公布的跨省異地就醫數據來看,新農合在國家平臺結算的人次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截至2018年上半年,經國家平臺結算的人次達到48.6萬,其中新農合為3.5萬人次。

李滔表示,雖然國家政策層面兩類人員已納入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範圍,但在實際操作中,兩類人員因流動性大、難以出具相關材料等原因,影響其在參保地進行異地工作備案,進而影響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加快實現兩類人員全覆蓋是下一步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作的首要任務。李滔表示,要通過“三個一批”的措施,提高兩類人員備案率,加快解決其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首先是簡化備案納入一批,國家醫保局要求各地在10月底以前,取消所有需要就醫地的經辦機構或者定點醫療機構提供的證明或者蓋章。

其次是補充證明再納入一批。李滔表示,一些要外出務工或者工作的人員去備案的時候,還不知道在居住地或者工作地,或者拿不到工作證明,醫保部門也視同他可以備案,可以在參保地先備案。他到工作或者居住的城市,取得相關材料後,可以再補。

三是便捷服務幫助一批。通過電話、網絡、APP等各種方式逐漸實現備案服務不見面、零跑腿,可以面對面辦,也可以通過網上、電話等來辦。

基層醫療機構為重點

國家醫保局成立之後,進一步擴大了定點醫療機構覆蓋範圍,重點推進農民工較集中就醫地基層醫療機構入網,持續推動跨省異地就醫結算全覆蓋,為城鄉居民規範轉外就醫提供方便快捷服務,減少跑腿墊資。

截至2018年6月底,在國家平臺的備案人數超過267萬,定點醫療機構達到10015家,全國95%以上的三級醫院已經接入平臺,二級及以下定點醫療機構達7575家。

國家醫保局異地辦和監督組負責人黃華波在吹風會後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大醫院普遍存在看病難的問題,農民工難以付出那麽多的時間去排隊掛號,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近就醫更加適合農民工的現實。

李滔表示,國家醫保局要加快定點醫療機構覆蓋的範圍,下一步工作重點放在基層,把兩類人員集中的就醫地的基層醫療機構接入國家平臺,確保年底前所有縣級行政區至少有一家跨省就醫的定點機構。

 “組織制定和完善異地就醫管理和費用結算政策”是國家醫保局的重要職責之一。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上也對國家醫保局提出要求:“國家醫療保障局要充分發揮好統籌協調作用,切實把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這件好事辦好辦實。”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劉展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08

國家醫保局回應第一財經:“醫保漫遊”未引發大規模跨省就醫,基金平穩可控

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實施一年多以來,國家平臺結算人次與日俱增。在解決了參保者“跑腿”和“墊付”等痛點問題的同時,醫保跨省“漫遊”也引發了人們對醫保基金可持續和安全性的擔憂。

在國務院新聞辦8月24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醫保局副局長李滔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國家醫保局通過國家級的異地就醫結算平臺對所有的醫療行為和費用進行智能審核監管,有效地避免了跨省異地就醫的醫療風向和基金風險。

國家醫保局異地辦和監管組負責人黃華波也對第一財經表示,自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啟動以來,醫保部門就請中國社會科學院進行第三方評估。評估和監測的結果顯示,目前為止,跨省直接結算沒有引起大規模跨省就醫的無序流動,醫保基金是平穩可控的。

解決墊資和跑腿報銷

2017年1月17日,吉林省參保人吉林大學退休職工李女士成功通過國家異地就醫結算平臺在海南省完成醫療費用直接結算,這開啟了我國醫保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新時代。

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是指符合條件的參保人員跨省異地就醫時,只需向就醫地的醫療機構支付需個人承擔的費用,其他費用由就醫地社保經辦機構審核後按協議約定與醫療機構結算,參保地與就醫地再按月清算。

自2017年初國家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平臺(包括基本醫保城鄉跨省異地就醫結算系統和新農合跨省異地就醫結算系統,以下簡稱國家平臺)開通以來,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人次和金額快速增長,

國家醫保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經國家平臺結算的人次達到48.6萬(含新農合3.5萬人次),是2017年全年的2.4倍;發生醫療費用118.3億元,基金支付70億元,分別為2017年全年的2.4倍和2.5倍。

截至2018年6月底,在國家平臺的備案人數超過267萬,定點醫療機構達到10015家,全國95%以上的三級醫院已經接入平臺,二級及以下定點醫療機構達7575家。

雖然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人次出現了大幅上漲,但從醫保基金支出監測來看,並沒有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黃華波認為根本原因是跨省直接結算不是解決報銷政策的問題,而是提供一個通道,解決墊資和跑腿報銷的問題,醫保基金該付多少錢還得付多少錢,只不過是參保人不墊資了,報銷快一些。

李滔表示,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較大程度上解決了參保人員跨省異地就醫費用報銷往返路途遠、手工報銷時間周期長、手續辦理複雜、自行墊付資金壓力大等痛點問題,促進了人力資源自由流動。

備案和差別支付避免無序就醫

黃華波表示,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政策中備案管理和差別支付這兩個措施能夠比較好地避免大規模的無序就醫。

按照異地就醫轉出的流程,參保人員跨省異地就醫前,應到參保地經辦機構進行登記。參保地經辦機構應根據本地規定為參保人員辦理異地就醫備案手續,建立異地就醫備案人員庫並實現動態管理。

黃華波說,備案是需要參保人說明原因的,要說明是工作、異地居住,幫子女帶孩子、或是本地看不了的病需要轉診,符合要求的參保人是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重點服務對象。

差別支付是另一個重要的杠桿,醫保針對不同的人群采取有差別的支付比例。政策規定可以享受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人員範圍有4類,分別是異地安置退休人員、異地長期居住人員、駐外工作人員和符合轉診規定人員。

黃華波說,從數據來看,前三類不以看病為目的人員流動,醫保異地直接結算平均可以報銷70%,保障水平和本地醫保差別不大。轉診病人的平均報銷比例為60%,兩者相差10個百分點。

李滔表示,當前,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下一步國家醫保局將規範除異地轉診外人員就醫行為,引導其在跨省異地就醫時先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避免向就醫地大醫院過度集中,防止因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便利而使部分就醫人員全國“漫遊”,沖擊分級診療秩序。

黃華波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下一步擴大定點醫療機構覆蓋範圍的重點是基層,要將外出農民工和外來就業創業這兩類人集中的就醫地基層醫療機構接入國家平臺。

8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決定將外出農民工和外來就業創業人員全部納入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範圍;將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定點醫療機構重點放在基層,年底前確保每個縣級行政區至少有1家;加快將所有定點醫療機構接入國家統一結算平臺,推動網上直接結算。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劉展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