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意外的好和意外的壞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6146

當結果與預測不一致時,便會讓人產生重大的意外感,形成非理性心理。


   我有一個外表是木訥的IT男,實際上卻堪比運動健將的朋友,儘管身手矯健、水平專業,不過最終還是栽在了一個跟頭上—他在一次羽毛球運動中摔 了一跤。事後,他總是在回想摔倒的瞬間,那似乎與此前的摔倒沒有任何區別,然而這次的結果卻是腳筋斷裂。此後,他不僅不再能做劇烈運動,甚至都告別了自行 車。

  這個聽上去有點殘酷的故事告訴我們,就算你有萬般功夫,也難以抵擋一個小意外帶來的毀滅性打擊。一般我們都會認為,那些大概率的意外要比小 概率的意外更好應付,比如感冒和跌倒,肯定要比癌症和車禍要容易處理。而事實上,一個看似尋常的意外往往也會帶來難以想像的後果,這比起大意外帶來的絕 望,更令人覺得心理不平衡—明明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啊,為什麼結果會是這樣?
  當公司看到年報發佈後的股價大跌,往往也會發出類似的咆哮:就是幾美分而已,為什麼卻讓我的股價跌那麼多?
  這裡所說的「幾美分「,指的是每股實際收益與此前分析師預測的每股收益之間的差別,即所謂的「盈利意外」。
  如同我們會因為小意外「收穫」巨大的災難,資本市場也會因為僅僅幾美分的盈利意外,產生排山倒海般的巨大波動,其中最經典的可能要數UT斯 達康的「一美分」案例。當UT斯達康公佈2004年第二季度財報後,人們發現,它的實際每股收益為32美分,比此前華爾街分析師預測的低了1美分,於是, 它的股價當天在納斯達克暴跌29.31%,結束了它連續增長17個月的神話。
  谷歌發佈2008年第二季度財報時,利潤增長了35%,但每股收益為4.63美元,低於華爾街4.72美元的預期,於是股價仍然下跌了7%左右。
  Intel在2002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公佈後,股價下跌14%,它的每股盈利是10美分,也沒達到此前分析師每股盈利13美分的預測。
  當然,盈利意外並不是股價大跌的唯一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出現意外的壞,也就是實際收益比分析師的預測收益要低時,即便數額很小,也會對資本市場產生有力的撼動。聽上去這有些牽強附會,不過事實就是這樣。
 
 
市場為何反應如此劇烈?
 
  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分析,這其中的邏輯是,上市公司的未來價值總是存在著許多的不確定,而投資者又總是希望尋求一點對未來的把握,他們習慣 依靠最近時期的信息得出對未來的看法,於是,在非財報公佈時期,權威機構對外發佈的盈利預測數據,便成為了投資者瞭解公司變化最重要的參考指標。
  當結果與預測不一致時,便會讓人產生重大的意外感,形成非理性心理,而後投資者共同的非理性投機行為便會讓股票崩盤或者暴漲。這種市場對意外的過度反應,很多時候都顯現出無法遏制的過激狀態。
  所以說,儘管公司盈利,但當人們發現盈利狀況比預期差,也會對這只股票未來的走勢產生悲觀的感覺,進而大肆拋售股票。
  那麼,分析師的數字對投資者來說會有這樣難以確信的影響力麼?據研究顯示,關注某一隻股票的證券分析師越多,該股票價格所受的影響就越大; 一個股票,經由30位分析師推薦,能比只受到15位分析師推薦,價格高出50%。大體來講,財務報告在英美市場比在東亞市場更受投資者重視,盈餘信息更能 帶動股票價格的變動。
  連企業都很清楚,分析師盈餘預測越來越成為投資者心理預期的代表,企業達不到分析師盈餘預測,對投資者來說是很壞的消息,企業可能因此受到 懲罰性打擊。4月初Google的佩奇在與華爾街分析師進行一次財報發佈電視電話會時,僅僅只上線了幾分鐘,這讓分析師們明顯感到了怠慢,而後谷歌的股票 下跌8%,市值縮水150億美元,有人說這是分析師們給Google的「回禮」。
  投資者有時很難確定分析師在對一家企業做出財務分析時,有沒有主觀惡意存在,但可以確定的是,分析師的財務報告必然有著一定主觀性。所以 說,人們依據這樣的報告做出對未來的判斷,並據此決定自己的投資行為,明顯是不理性的,可是如果當出現盈利意外時,你要刻意地保持理性,好像也並不明智。
  我們被教導,應該在別人恐懼時買入,但當大多數人一致拋售股票時,硬要維持冷靜聰明的姿態,把股票死死攥在手裡,或者當即買入,明顯會賠得血本無歸。所以說,不用時刻保持反常規的想法,適時隨大流也是很有必要的。
  伴隨盈利意外而來的,還有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你告訴投資者盈餘增加是0.05元,大部分投資者反應冷淡,但如果告訴投資者盈餘下降 0.05元,就會引起他們的極大關注。在實際當中,負向盈利意外帶來的股市跌幅遠遠要大於正向盈利意外帶來的股票漲幅,有時正向盈利意外甚至還會帶來股價 下跌。
  比如2008年蘋果公佈的第三季度財報中,淨收益為10.7億美元每股收益為1.19美元,高於此前分析師平均預測的1.08美元每股,但在盤後交易中,股價大幅下跌10%。
 
 
市場為何反應又為何如此不均?
 
  也就是說,意外的好,股價不一定漲,但產生意外的壞,那麼鐵定虧錢,這又原因何在呢?根據行為金融學中的期望理論,在盈利額與虧損額相同的 情況下,人們在虧損狀態時會變得更為沮喪,而當盈利時卻沒有那麼快樂。研究還發現:投資者在虧損1美元時的痛苦的強烈程度是在獲利1美元時高興程度的兩 倍。而這種非理性的心理使得市場對好消息與壞消息產生了不均衡的反應。
  另外,由於有的企業過高的股價已經產生了非常高的市盈率,因此即便每股收益比預期的好一點點,但相對於高股價和高市盈率來說,人們得到的收益也顯得極其微不足道。
  雖然意外的好給投資者帶來的收益並不高,不過人們還是更願意聽到意外的好消息。大多數投資者會將「好公司」與「好股票」等同起來,買好公司 的股票便可以有效規避「意外的壞」,因為它們的盈利持續增長,而且市場和分析師對它們的關注度也比較高,更多的公開信息會讓投資者覺得對企業的未來更有把 握。
  這樣的選擇有一定道理,不過也有著一定的風險,比如說,那些來自科技行業的好公司其實尤為脆弱,科技潮流的日新月異,一個跟不上可能全盤皆輸,看看諾基亞,你就明白了。所以對於公認的好公司還是應該保持謹慎的態度,別認準了一家好企業,便押上自己全部的賭注。
  聯繫編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