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自建5萬呎皇宮 邢李㷧獨霸飛鵝山頭

2012-5-10  NM

上週六,曾瘋魔九十年代的知名髮廊Salon Esprit全線結業,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些年思捷的股價亦不斷尋底。但曾為主席、賣股套現二百億的邢李㷧卻愈住愈豪。他於○四年買入一幅位於飛鵝山山 腳、面積達五萬呎的地皮建屋,現時工人正密密施工裝修,邢氏一家對新居甚為着緊,不時親自督工。連同此地皮,邢李㷧在飛鵝山的山頂及山腰,亦分別有兩間大 宅,名副其實飛鵝山的霸王。
窺探這間大屋的圖則,內裡猶如皇宮一樣大,洗手間亦有十二個!衣帽間有六個,啱晒愛購物的女主人林青霞。而且還有健身室、室內外泳池、網球場,以至娛樂室、家庭室及圖書館等樣樣齊,即使足不出戶,亦可玩樂無窮。


在飛鵝山山腳、安達臣道路口是邢家新大宅,整間屋以啡色仿木條包圍,窗口主要是落地玻璃,但通通落了白色 鋼閘,而大屋四周亦被樓高一層的灰黑色圍牆圍着,增添神秘。連月來近五十至一百個裝修工人,在地盤出入趕工,展開室內裝修工程,人數之多,猶如一個發展商 地盤。而保安亦很嚴密,單是閘口已裝了三部閉路電視,工人出入都要由保安確認身份,還有兩名啹喀拖着兩隻狼狗巡邏。
本週一,記者從門外所見,發現工人正搬運纖維板;下午三時多,一輛由邢李㷧持有的黑色房車,載着女主人林青霞親自入內視察,其後還有人員進內和她 開會商議進度,但她透過一名職員表示拒絕接受訪問,六時多男主人邢李㷧亦入內,逗留至晚上九時多才離開。據知,這間大屋是邢李㷧送予林青霞的二十周年結婚 紀念禮物,單是建造前後花了兩億,難怪二人相當緊張。

六千呎私人會所
從屋宇署得到的多份圖則所見,這屋佔地達五萬多 呎,三萬呎是綠草如茵的花園,大屋佔地二萬呎;步入大屋的前排,兩層共六千呎都只作康樂用途﹗ 先是地下一層,分別有一個室外及室內游泳池,另有一個逾千呎的運動室,旁邊的更衣室連廁所亦有四個,配套媲美一個公家運動場。據聞愛打乒乓波的林青霞,現 居有部自動發球機,估計日後亦會搬來這裡。步上一樓,先見到一個偌大飯廳,另有客房,健身室及業主辦公室。大屋天台為網球場,邢氏一家,即使足不出戶亦不 會感到沉悶,宴客亦夠睇頭。

衣帽間奇多
大宅的後排同樣有兩層,主要是邢家起居室。地下一層有個近四千呎的飯廳,起居 室亦有一千呎,另外還有分別八百呎的娛樂室及圖書館。所有睡房都在一樓,這裡共五間套房,每間套房都有私人衣帽間,而連衣帽間的主人套房,面積達一千五百 呎,面積猶如兩個太古城單位,亦啱晒愛購物的林青霞。這間主人房設有三面落地大玻璃,往外看是綠草如茵的花園。這層亦設有兩間自修室,估計是她兩名女兒邢 愛林及邢言愛的書房。 為了籌劃興建這間大屋,邢李㷧早在○五年向屋宇署入則。但當年圖則所見,地盤只建一間大屋,不過圖則獲批後大屋遲遲未動工。至○九年邢李㷧再入則,這次入 則主要分別是由一間大屋變成大屋擁前後排,並多了獲豁免計入樓面面積的一千二百呎公用康樂空間,「如果得一間屋,只可以假設你有一個家庭喺裡面住,唔需要 有公用康樂空間,屋宇署未必會豁免計樓面面積,但如果有兩間屋(即大屋分前後排),咁申請人可以話最少有兩個家庭,咁就有條件話有需要有公用康樂空間。」 一名資深測量師說。相對其他富豪,邢李㷧算發水較少。

飛鵝山大地主
新屋內裡豪華,但位置之差,令人對邢李㷧的口味摸 不着頭腦。雖然大宅背山面海,但前方被順安邨及順天邨等公屋包圍,附近有一個非常大的石礦場,從直升機往下望,在石礦場入口的大宅就如一粒芝麻.每隔十數 分鐘,就會有一架載滿石頭的貨車在邢李㷧屋外馬路經過,發出隆隆巨響,而這個石礦場要到二○一六年才關閉。政府建議石礦場關閉後或作發展房屋之用,預計人 口達三萬多人,屆時邢李㷧大宅是車輛出入必經處,成為景點之一。 該地於九七年,由張松橋打骰的渝太地產,分別以八千七百多萬及四千六百多萬買入兩幅地皮合併而成,合併時向地政署補了地價五百五十萬。直至○四年,渝太地 產把持有這幅地的公司,以股份轉讓形式,售予邢李㷧以BVI持有的公司。近年飛鵝山地呎價不斷上升,曾創出每呎三萬四千元的紀錄,貴絕九龍區,以此計算, 邢李㷧這皇宮市值近十億元。

入主後發大達
邢李㷧另持有現時居住的飛鵝山路八號;這屋是他八八年以七百八十五萬元購 入,他與林青霞於九四年結婚後,與兩名女兒一直居住至今。據知,這間屋玩意亦多,除了有健身室之外,還有自動乒乓球、私人畫室、迷你高爾夫球場及私人畫室 等,從高空所見,花園還有一個大型彈床。至一○年底,邢李㷧又以二點六億元,從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及其家人手上,買入飛鵝山道嵐霞路約一萬呎連五萬呎花園 的大宅,令邢李㷧成為持有飛鵝山山頭,山腰及山腳地皮的大地主。 今年六十三歲的邢李㷧,一生傳奇.於九龍華仁中學中五畢業後,曾考入國泰做地勤,一次出差在美國認識了思捷的創辦人Tompkins夫婦。七二年在同鄉長 輩陳世英的資助下,設廠為思捷生產及採購成衣,七四年入股思捷三成,成為股東之一。後來生意愈做愈大,邢李㷧便於七六年買入筆架山映月臺,八二年以一百八 十多萬元買入西貢白石窩甘樹小築。

大宅靜極思動
不過,自八八年入主飛鵝山後,邢李㷧的事業才開始步上高峰,由於 Tompkins夫婦離婚亦退出思捷,故把股份轉讓予邢李㷧。他成為大股東後,九三年把思捷上市,一年後娶得大美人林青霞為妻。至○二年,思捷更進身成恒 指成分股,股價由○三年只有十一元,升至○七年達一百三十三元,市值一度攀上一千六百億元。不過,思捷股價愈升愈高,他卻陸續把手頭股份套現,前後套現二 百一十億元。至○八年,他更全身而退,辭去思捷所有職務。 邢李㷧鍾情飛鵝山,曾替富豪睇風水的觀龍大師黃文超,與記者到過該處。他謂飛鵝山乃九龍區最高的山,是香港主要龍脈之一,「古代嚟講,叫做駐驛山,即皇帝 出巡都要停落嚟稍作休息嘅地方。」不過,位於安達臣道的大宅又是另一格局:「大宅對下是斜坡,不過前方有泳池就不會漏財,近水得食,利搵快錢。加上配合龍 脈,邢氏入住後,會靜極思動,有可能入番思捷,被邀返去做主席㗎!」 他續稱:「有座咁靚嘅山喺白虎位,正所謂『白虎出秀峰,生女似芙蓉』,呢間屋以女人權大,幫到手的都是女人,有可能是太太林青霞,亦有可能佢嘅得力助手係 女人。」不過,觀龍提醒今年不宜遷入該宅,「間屋門前起緊路,工程要到今年十月,如果住入去,震盪之聲會令人好煩躁,易發易敗,正所謂『騰騰震、食夾 棍』,等吓先啦!」風水佬之言,信不信由你。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48

內部創新 跨部門合作能打破山頭主義?

2012-11-12  TCW
 
 

 

開放式創新好?還是封閉式創新好?近十年來,許多企業爭相引入外部創新資源,試圖打破組織內部的「山頭主義」,以確保創新產出。然而,完全倚靠外部的開放式創新也不無壞處,如來自於外部的創新力道可能很難延續下去,甚至有研發機密外洩的問題。

3M,一直被視為全世界最有創新力的企業之一。他們沒有大量引入外界創新資源,而是在內部引用開放式創新的精神,讓各部門把研發結果分享出來,以激盪新的創意,讓創新的能量可以源源不絕。但他們是如何迴避掉各部門的山頭主義問題,並且解決最難衡量的績效問題?

3M亞太區及大中華區研發高級副總裁劉堯奇本期將深入剖析3M的創新之道,以下為對談精華摘要。

創新該走內部或外部?3M強調應做「內部的開放創新」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黃崇興(以下簡稱黃):3M一直被視為全球最有創新力的企業,所以,邀請你來談創新管理的新趨勢「開放式創新」。相對僅仰賴內部研發的「封閉式創新」(closed innovation),講穿了,很多企業其實是希望在組織內引入「市場競爭」,要內部研發人員拿出與外部可相比的研發產出(productivity),解決創新與效率兩難。3M如何定位外部創新?

3M亞太區及大中華區研發高級副總裁劉堯奇(以下簡稱劉):大家現在講到開放式創新就是外部創新,講到內部創新就用封閉式創新。其實對3M來講,更加強調的是「內部的開放創新」,內部是主體,外部創新應(只)是對內部創新的補充。

運用外部創新要有幾個基礎才可行。第一個就是你自己要有實力,要槓桿運用外部的技術,自己還是要有足夠能耐。如果想的是,我在外面找技術,想辦法用最少的錢把它拿進來,做成賺大錢,這很難成功,哪怕能做成,這個模式也很難持續。

3M內部創新有三個象限:第一個是全球四十六個核心技術平台,每個平台都是一個工具箱(tool box),一個技術不管它起點在哪裡,很快就會對每個事業單位、每個地區市場開放。

第二個象限是業務,如光學黏著劑,最早是醫療產品事業部門發展出來的。別的公司各部門可能各自發展自己的技術,各有產品商業化流程,但在3M,醫療事業部門會很高興的到技術平台展示,光學部門就可借來用。

第三個象限就是全球,我們有八十幾個實驗室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中國,在巴西,在印度,這些實驗室也都是連結的,誰在做什麼,大家都知道。

在3M,每人要戴兩頂帽子,一頂帽子,是先要把部門生意做好,但另外一頂帽子就是total 3M。我們鼓勵合作。

黃:企業部門間資源與利益分配衝突,主管的晉升內部競爭等問題,都讓企業無法內部合作。那為什麼3M可以打破各自為政,割地為王?

如何考評技術職人才?以四個指標衡量對公司整體貢獻

劉:可能因素,一是論功行賞,在3M,一個人如果不喜歡做管理,還是可在技術職上升到非常高的位子,但到後面幾級升遷有四個指標,著重他對整體的貢獻,更超越他所在部門。

第一個指標是商業貢獻(business impact),比如我是開發高純度黏著技術的人,如果光學事業因此增長,那我有貢獻。第二個指標是技術投資(technology investment),當你發展的技術不只是醫療產品運用,還有光學應用,那你擁有的就不只是單一的技術,而是平台,你名下的貢獻就更大了。

第三個指標,則是考量這個人對新一代技術員工的成功成長帶來多少幫助,比如說要升到「企業科學家」(3M對於內部技術職最高頭銜),可能在他職業生涯裡頭對二十個青年員工成長起了很大幫助,而這二十個可能只有五個是在他同一部門裡的。就是他為公司而不只是為他所屬部門培養多少人才。

第四點也是滿有意思,就是考量這個人對3M外部的聲譽有什麼貢獻,就是他在行業裡頭也要是被公認的專家。

黃:你剛講的是用對「人」的考評獎勵打破山頭,有鼓勵事業部門分享技術與成績出去的機制嗎?

劉:沒有。其實還是回到「人」。3M鼓勵人在公司內部流動,事業部門總經理在擔任那個事業主管之前,?已經在很多其他部門都工作過,另外一頂帽子total 3M,在他的心目中地位非常高。

黃:聽起來有兩種形式的平台在轉,第一個平台是技術平台,大家在網路上開技術發表會,知識在上面流動;第二個是人的平台,人在不同部門流動。然而,企業想引進外部創新另一主因是組織內部的創新生產力往往偏低,3M如何解決?

劉:再回到公司文化,你如果真的是聚焦在人上面,所有公司的機制應聚焦在怎麼激勵(motivate)和維繫(sustain)人們創新的正向循環。在3M機制裡,在把自己的事做好的前提下,每個人都很樂意去做跟自己不相關的東西,因他知道,儘管這技術不是他發明的,他如果能讓技術進入新產品導入流程(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簡稱NPI),成功商業化,不僅他有功勞,也為他贏得聲譽。

比如說,3M全球總部的內部網絡有一個研發工作坊,如果我去參加一個研討會, 聽到什麼有趣的,只要寫下那個東西,全球技術員工都可以去查。所以人家有需要就會來找你合作。

而如果說大家合作,過程需要金錢,但這個技術又沒有放進去3M的新品發展流程,怎麼辦呢?我們有一個始源基金(Genesis Grants),專門支持這種萌芽期的創意(early idea experiment research),申請通過就給一筆錢去做。

黃:如果錢花了卻沒有產出呢?劉:It's OK(沒關係)。黃:你們就笑笑,沒關係?劉:對,就笑笑的。黃:始源基金一年總數編列多少?劉:公司並沒有封頂(設上限),要看提案質量。3M全球一年把營收五%拿來做研發,規模應在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百四十億元)左右,這麼一大塊預算裡,這樣的基金是小意思。黃:那你對這類提案,投入的資金你有報酬率的要求嗎?

創新能否用KPI衡量?績效工具能當輔助但不能做過頭

劉:其實不好衡量也不能衡量。黃:不能衡量的原因是,一旦定出遊戲規則,人會順著規則,就創新不了?劉:對於創新的評量必須是宏觀的。黃:3M曾經出現一個重大的創新危機。在二○○一年引進「六個標準差(Six sigma)」管理,然後,我們看到幾年之後造成了3M創新產出下降。創新,到底可不可以用像是六個標準差、KPI(關鍵績效指標)這些績效管理工具?

劉:這不是要不要做六個標準差,而是怎麼做的問題。現在,其實在3M研發部門還是挑選性的用六個標準差,比如說我要做一個很重大的實驗,我會用它的理念幫我設計這個專案,但是前提是我要驅動創新。

最終到頭來還是「人」。人是(企業)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繼承者與推動者,3M建立內部創新文化,靠的是對人的機制,形成自覺、自願的行為,如果要強推,就不是文化了。

3M一年有好幾千項新創意提案,其中有一千到一千五百個會成為新產品,是我們衡量流程的結果;但給員工一五%創新時間、始源基金。那些就不去衡量(成果),因那是企業創新文化根本,只能設法鼓勵它持續。

這就像一盤美餐,色香味俱全,需要調料;KPI是需要,但KPI不能做過頭。不能為設指標,卻犧牲更多其他更重要的。

【延伸閱讀】給錢、給時間,鼓勵全員創新——3M創新配方圖

說明:外圈是投入約年營收5%資金研發,若點子具商業價值會進入中圈,導入嚴格流程管理,最後才進入內圈商業化變成商品。自由創新時間給員工自主研發的空間、始源基金則給錢,技術平台給跨領域支援等,這些都是創新催化劑。

外圈:新點子醞釀階段1年投入12億至15億美元,產出數千個新產品點子。中圈:新產品導入階段平均1年有超過3,000個點子,會篩選進新產品導入流程。內圈:成功商業化階段進入新產品導入階段的點子,其中有50%可成功商業化。催化劑:始源基金、給予員工15%自由創新時間、46個核心技術平台

資料來源:3M、黃崇興

【延伸閱讀】主管培養人才 跨部門比率須占3/43M內從事技術職的主管,要獲得「企業科學家」榮銜,至少要為企業培養20名人才,而其中四分之三須是不同部門。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太強調生產力,不利企業創新

很少有企業像3M一樣,每5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營收會來自於新創意、新產品貢獻,它的創新持續力,讓它被列為創新企業典範。

然而,為了確保創新資源投入的生產力,2001年,3M在當時由奇異集團挖角來的前任執行長邁克蘭尼(James McNerney)的領軍之下,引進了當時當紅的「6個標準差」管理。這個變革儘管在短期內大幅降低了3M營運成本,5年內稅後純益率大幅由17%上漲為23%,股價大漲,卻也造成3M創新文化衝擊。

3M引以為傲的,5年期間,三分之一營收來自新創意的比率快速降為五分之一。3M董事會與員工開始擔心,這家以創新聞名的企業失去了創新動能,危及它的營運模式。3M的創新危機引發管理界對於「效率與創新」兩難的經典討論。

3M面對6個標準差,從全面雷厲風行,到因為副作用太大,重新檢討,取得平衡,就像是「吃到一口辣椒,雖然辣到了,但並非從此不吃辣椒,而是思考辣椒適當的分量。」這過程,頗具啟發性。

口述: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黃崇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25

國產老董揮刀 砍四十年山頭文化

2012-11-19  TCW
 
 

 

九月十一日,一封高達四頁的人事派令下來,國產實業執行長莊中和離開工作二十幾年的崗位。更換董事長、總經理在國產屢見不鮮,但今年來,兩岸工廠有高達二十位中高級幹部換血,是國產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人事調整,也是台灣年過半百老企業中罕見的大動作。大刀闊斧的操刀者,是國產實業、中興保全董事長林孝信。

他的專斷果決》每年一紙命令,調整人事

有人說,林孝信精通數字,任何數字的變動難以逃過他的眼皮。有人則以專斷來形容他的霸氣,與他好好先生的外表,有極大的差距。林孝信對數字敏銳度高,來自於他每天花一到一個半小時,熟讀旗下公司日報表中的數字,「看了三十幾年,背也背起來了。」而他的專斷則來自於人事調動。

中興保全中階以上主管,習慣性的在每年的二月二十八日,把行李打包完畢,準備三月一日的調動派令。從台北調到台中,或是從台南調到台東,一紙命令,立即遷徙,這是中興保全行之三十五年的服從文化。

國際顧問公司Booz & Company日前發布研究報告,二○一一年,德國企業高階主管更換率達一六.七%,比前一年度幾乎多出一倍。經濟快速變動時,更換高階主管,成了趨勢。

人事大調整,這不是林孝信第一次揮刀整軍,卻是動作最大的一次。他從根部調整,要推倒國產形塑四十年的山頭文化,徹底改造國產。「國產企業六十年,內部形成很多的山頭,我們很頭痛的。你講什麼,他們不同意,就執行不下去。」林孝信清楚,要消弭山頭,談何容易?「國產的企業文化非常傳統,員工比公務人員還要公務人員,」老化、墨守成規,是這群員工的面貌,利益糾葛更是公司前進的絆腳石。

「那是一個錯綜複雜的結構,各廠在做什麼,總公司都不知道。」過去,國產的採購到產品價格的訂定,由各廠決定,容易留下人謀不臧的機會。把採購權和產品定價權收回,成了迫切的課題。「講一句『收回來』容易,要執行起來很困難,」林孝信說。「把上面的主管換了,但工廠裡的廠長做了四十年,怎麼管?」資淺的高層主管罩不住各工廠的山頭。「問題是誰收?要怎麼收回來?二十三個廠,至少要找五十個砂石場?你有這麼多人可以去做嗎?人家在那邊做生意做這麼久?你能夠改變得了嗎?」林孝信語氣肯定,卻充滿無奈的說著。

他的另類經營》學電子業管理,增加獲利

二○○○年,林孝信從哥哥林嘉政手中接下在倒閉邊緣的國產和復興航空,是兩家年近半百的公司。肩負著父親創設的公司、哥哥經營不善,自己對公司又情況不了解下,要力挽狂瀾,即使知道前面是懸崖,只能義無反顧的往前衝。

父親林燈,早期有著事業傳承給長子的不成文規定。林孝信從日本留學回國後,認份的自行創業,從未進入國產或是復興航空工作過。臨危授命,憑藉著經營中興保全的成績單。

林孝信是第一個從日本把保全業引進國內的人;經營的中興保全三十五年,迄今仍穩坐龍頭,每年每股稅後盈餘,比同業的新光保全高出五成,是國內經營成績最好的保全公司。而國產是國內第一家經營預拌混凝土公司,復興航空則是國內第一家民營航空業,是父親林燈創下的事業,儘管他從未出現在接班名單上,卻不忍父親打拚多年的事業就此消失。要讓兩個「第一」屹立不搖,「真是痛苦極了。」

「我接復興跟國產時,是很難的抉擇。因為我不接,馬上整個企業體就垮掉;我接了之後,我也不知道要怎麼做。」林孝信回首這一段仍心有戚戚焉。

林孝信決定一手緊握著金雞母中興保全,「萬一有什麼事情,我還要靠中保翻身。」另一手則著手整頓國產與復興航空。天平的兩端,一端是每年每股稅後盈餘超過三元的中興保全,另外一頭是虧損且快要破產的國產與復興航空,操作不順,中興保全也會跟著瓦解。

接受日本教育,經營日式企業的林孝信,把中興保全營運成功模式帶進國產與復興,運用「顛覆」和「數字」兩大管理方式,讓這兩家企業起死回生。

方式一:顛覆毛利率六%傳統

傳統上,預拌混凝土業的毛利率六%,林孝信堅持打破對獲利的傳統印象,把電子業擅長運用的B╱B值(訂單與出貨比)運用在國產預拌混凝土的價格與接單上,利用每天掌握進出貨數量與控制成本,擠出獲利空間。

思維改變,隨時緊盯價格,不到一年,毛利率從六%增加到一○%。預拌混凝土業毛利率六%的既定印象,被林孝信徹底顛覆。方式二:顛覆載客率迷思

大多數人觀察航空業營運成敗,多瞄準載客率,「載客的人數比載客率還要重要,」林孝信觀察復興航空經營得好不好,以飛機的航班,與載客的總人數為觀察點。譬如,一天飛三十個航班,載客人數四千人,比一天飛三十二個航班,載客人數同樣是四千人要好多了。航班減少、成本降低,等於是拉大獲利空間。只看載客率,容易迷失在比例的高低,而忽略效率問題。

他的善於等待》熬過虧損,將進軍百貨業

種種改革,除了內部阻力,還有自己的「心魔」,要如何堅持下去,可以等到春暖花開?

父親林燈給林孝信「忍耐」的訓誡,與他最喜愛的日本戰國時代大將軍德川家康的「等待」,成了林孝信能夠穩步改變國產與復興航空的座右銘。

林孝信年輕時脾氣不好,常會發飆,「爸爸不時提醒我要『忍耐』,還送了大大的『忍』字給我,要我時時提醒自己。」父親還說了一段日本戰國時代德川家康、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的「杜鵑不啼」故事,讓林孝信了解等待的重要性。這個故事講的是,杜鵑不啼時,織田信長會說「殺了他」,豐臣秀吉則說「想辦法讓他啼」,德川家康則選擇「等他啼」。這份等待,讓德川家康得到江山。

如今,林孝信靠著父親贈送的「忍耐」與德川家康的「等待」,不僅成了改造國產的心法,也重振了老店。

二○一二年上半年,國產稅後虧損五千六百一十四萬元,第三季開始轉虧為盈,前三季出現三千七百萬元獲利。這份營運成績單,證明林孝信下對賭注。「我覺得太陽出來了。」只是,這個陽光他等了十二年,他耐心的等待,終於看到黎明的曙光。

熬過二○○○年生死交關,國產轉虧為盈,位在台北市南港九千六百坪土地,正準備開發活化,即將設立飯店、商辦與百貨公司。國產的未來,不僅出現曙光,而是耀眼的太陽光。

三十五年前,林孝信創辦中興保全,事業從零開始。三十五年後,他接手國產、復興航空,讓集團快速成為年營收五百億元的集團。林孝信自稱,這是他失眠三十多年,利用無數個夜晚思索營運策略、營運模式所換來的。也是他經歷投資四十幾個行業,繳了不少學費,換來的難得經驗,他也因此成了「點子王」。

目前占中興保全營收二.六%,占合併營收十三億元的自動提款機(ATM)補鈔業務,就是林孝信半夜跺方步想出來的生意。從未在ATM領過錢的他,突發奇想,如果各銀行的補鈔業務由中興保全代為服務,既可以減輕銀行行員風險,又可以開闢新業務,沒想到日後竟成了穩定的收入。

照亮老集團的「陽光」,除了改革、等待,還有什麼?在林孝信身上,還多了與時代脈動的敏銳觀察,才能不錯過下一道陽光升起的時機。

【延伸閱讀】林孝信讓旗下企業都賺錢-3家公司2012年前3季營收獲利中興保全:營收46.2億元、稅後淨利14.4億元、每股盈餘3.33元復興航空:營收71.0億元、稅後淨利1.5億元、每股盈餘0.28元國產實業:營收64.7億元、稅後淨利0.4億元、每股盈餘0.02元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58

小肥羊張鋼「賣羊記」:換個山頭當「老大」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19/144264.html
換個山頭當「老大」——也許對張鋼來說,賣掉小肥羊,是盡頭,更是開始。在打造百年企業的豪情和深植內心的「義氣」之間,他找到了一條最恰當的道路。

小肥羊已將旗下的小肥羊肉業,低調更名為小肥羊食品,將5年內打造成第二家上市公司。。
 

從偏安內蒙古包頭一隅的小店到「中國火鍋第一股」、中式快餐第一品牌,小肥羊走了12年。創始人張鋼曾說,「我的天性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做老大,絕對不做老二。這誰都改變不了,如果做老二我就不做了。」
 

張鋼

——也許現在,正是那個「不做了」的時候。
 

2011年5月15日,小肥羊發佈公告稱,洋快餐巨頭肯德基母公司百勝將溢價30%,以每股6.50港元現金收購小肥羊93.2%股權。這不僅意味著小肥羊可能從此成為肯德基的兄弟企業,更意味著小肥羊可能成為「中餐退市第一股」。
 

儘管47歲的張鋼仍不言退,但看上去,這個上市之初,聲稱要將小肥羊打造成「中國百勝」的男人,已經走到了這份「終身事業」的盡頭。
 

「義」字當先
 

小肥羊的成功,源自一個「義」字。
 

張鋼是內蒙古包頭人,17歲就下海經商,從倒騰服裝到賣BP機再到經營小肥羊,為節約錢睡過火車椅下,為拉貸款和銀行喝酒喝到需要吃速效救心丸,一路走來,沒人比他更明白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正因為此,小肥羊奉行的始終是利益共享的合作方式。
 

2002年,張鋼力邀時任蒙牛副總裁的孫先紅(現任小肥羊董事)和盧文兵(現任小肥羊首席執行官)加盟時,就拿出了小肥羊5%的股權,每股作價一元。
 

「張鋼當時給我股份,並不是因為小肥羊缺錢,」孫先紅回憶起當年入股小肥羊時,依然豎起大拇指稱讚張鋼仗義,「當時很多人想入但進不去,人家主要是看人。」
 

張鋼對孫先紅說:「你啥時候有錢啥時候給我,沒錢我給你墊上。」這種情形下,孫先紅終於下定決心咬牙將家裡所有的錢騰空,入股小肥羊。
 

不僅對籠絡的優秀管理人才樂於分享,對那些跟隨自己創業的兄弟,張鋼更是毫不吝嗇。孫先紅和盧文兵加入後不久,小肥羊開始進行股份制改造。
 

張鋼首先從內部引進資金,除了在包頭結識的一批兄弟獲得股權之外,遠在深圳、上海的大區代理也由加盟商變身創業團隊成員,乃至後來每到一個新市場中,張鋼都會選擇多股合作的方式——當地選出的代理佔一定股份,再加上其他的合作夥伴。
 

2005年12月,小肥羊股東總數達到49位,小肥羊各地分公司的全部股東更是超過500人。張鋼和他的創業拍檔陳洪凱的股權從一開始的100%稀釋到40%。
 

正是這種利益共享的合作方式,讓小肥羊在規模和聲望上站上了中餐企業的頂峰。2008年,小肥羊在香港上市,成就「中國火鍋第一股」。
 

張鋼津津樂道於他生意越做越大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看人准」;他的部下則稱這一特質為「原始的精明」。然而有意思的是,上市之前,小肥羊的原始股東,全是內蒙古人。


孫先紅
 

這些股東就像是一幫被團結起來的兄弟,而張鋼就是他們的「帶頭大哥」。
 

張鋼曾說,「假設有一天小肥羊全部都完蛋了,我相信自己還能站起來。因為我有一個非常好非常團結的團隊。這個團隊永遠不會倒。在我做通訊行業時候的一些老員工,現在還跟著我幹。」但這已不僅僅源自張鋼自己的「老大」情結,更像是一種獨特的地域商業文化特徵。
 

在這種情況下,非內蒙古籍人王岱宗就像是一個「外來者」。2006年,張鋼寄望於引入3i和普凱投資基金的共同投資,對小肥羊的經營進行改善,並衝擊上市。
 

王岱宗就是3i對小肥羊投資的執行人,他2007年10月加入小肥羊,任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在小肥羊度過了三年職業生涯。在他看來,包頭乃至內蒙古的企業都很依賴這種「道義」的紐帶。
 

他對包頭企業特徵的評價是,「任何一個企業有動靜,其他都會知道,你逃不了這個圈子,政界、商界都非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而「小肥羊團隊對張鋼確實非常忠誠,所有人的股權都是張鋼給的,所有人的忠誠都是對張鋼的。」
 

在當時,這無疑是小肥羊被肯定的一個關鍵要素,其光明面被無限放大,乃至在3i決定投資小肥羊的時候,這一團隊被稱讚為「有凝聚力」的團隊,張鋼的品質也被描述為「大氣」和「樂於分享」。
 

投資小肥羊後,2007年,3i又對症下藥為小肥羊聘請了原肯德基香港公司行政總裁楊耀強,由其出任小肥羊獨立董事。楊耀強同樣獲得了張鋼給予的一部分股權激勵,後來又以首席運營官的身份幫助小肥羊赴港上市。
 

蹊蹺的是,王岱宗、楊耀強等人最後都以出走收場。
 

兄弟是用來相信的
 

為什麼一開始被張鋼委以重任的王岱宗、楊耀強等人難以在小肥羊施展拳腳?
 

2008年6月12日,小肥羊在香港上市,這是小肥羊「做中國百勝」開始的時刻。變身公眾公司後,張鋼在管理上更為放權。他常年駐紮海外考察海外市場,很少涉足小肥羊的具體經營。
 

就連在包頭的員工都說,一年到頭也看不到幾次大老闆,有時候開會,他也僅僅就是坐一坐,聽個開頭就走了。
 

對此,張鋼再一次強調自己的用人理念,「我實行的是人治化管理。我們大部分都是合作多年的朋友,彼此信任。我用人很簡單,只要我看中了你,覺得你人品沒問題,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對我忠心,那我給你一個總經理,你好好當就是了。」
 

沒想到恰恰是張鋼的放權,帶給楊耀強更大壓力。楊耀強代表的是百勝倡導的肯德基式連鎖餐飲企業管理經驗。然而一位小肥羊前高管稱,楊耀強就好比被丟到風浪裡,卻沒有獲得張鋼更多支持。
 

所謂的「風浪」,正是創業團隊和職業經理人之間的分歧,這個時候,除了地緣因素,各不相同的利益取向也是矛盾產生的原因。
 

王岱宗稱,小肥羊上市之後,對創業團隊而言,一大任務已經完成,「他們的著眼點從此放在股票價格上了」,而職業經理人考慮更多的是具體經營。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短期目標和長遠規劃的矛盾。
 

 

王岱宗
 

上市一年後,楊耀強頻頻被攻擊浪費和開店不力。按照楊耀強為小肥羊帶來的新設計理念,每開一家店的費用都要提高。
 

與此同時,小肥羊上市之初還作出承諾,從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內,新開設150家自營店並翻新50家老店。這意味著小肥羊要從每年新開10家店的速度提高到每年新開40家至50家店。兩面夾擊,楊耀強疲於應對,不湊巧的是,此時又出現了幾家虧損新店。
 

矛盾最終集中到張鋼面前。這並非不可調和的矛盾。但這意味著這個擁有絕對話語權的「領頭羊」此時必須做出一個決定:支持誰,否定誰。對張鋼來說,這就變成了一個異常艱難的決定,而他最終選擇了支持兄弟。
 

「他肯定是相信他們內蒙古創業團隊。」按照王岱宗的說法,「張鋼和他那幫兄弟們的私人關係非常好,他有話不能和小肥羊管理團隊說,但會和圈子裡的兄弟說。他對管理層的信任不及對兄弟的信任。」
 

這無疑讓職業經理人團隊心灰意冷。更重要的是,這將變成對整個企業傳遞出的信號,管理層接下來的工作怎麼開展?
 

風高浪急。儘管三年間,小肥羊的利潤不斷走高——2008年至2010年淨利潤分別為1.28億元、1.33億元、1.55億元,最終,楊耀強仍是在2009年12月2日離開小肥羊,王岱宗則在2010年9月30日辭職。
 

直到今天,小肥羊股東和非內蒙古籍的職業經理人之間的矛盾仍然無法化解。
 

在王岱宗看來,小肥羊的內部紛爭是內蒙古的草根文化與歐美文化的難以融合,孫先紅則以張鋼的開放精神反駁:「你查一查張鋼的護照,他全世界走的地方很多。今年我已經跟他去過兩次新西蘭。張鋼的眼光很超前,他已經在想未來十年、二十年之後中國資源環境是怎麼樣的。」
 

孫先紅同樣是內蒙古人。他曾說:「企業再讓他們(王岱宗、楊耀強等人)管就完了。」王岱宗則說:「如果張鋼真的更接近百勝的思路,他不會說百勝的東西不適用於我。」
 

張鋼曾在得知王岱宗接受媒體採訪時,在電話裡對孫先紅說,「他就是隻狼啊。」一語點破無盡曲折。
 

換個山頭當「老大」
 

張鋼的願望是將小肥羊做成百年品牌。雖然職業經理人團隊推行的百勝模式遭到了張鋼的否定,但事實上,他內心何嘗不清楚在競爭日益激烈中國餐飲業,百勝模式或許才是制勝之道。
 

他只是邁不過「義」字這道心坎。或者說,由職業經理人團隊推行的百勝模式在小肥羊的企業生態環境下,根本無法落地。
 

由此帶來的窘境是,儘管小肥羊仍以62億元的銷售規模位居「2010中國連鎖百強」榜單57位,並連續8次摘得中餐企業第一名,但利潤壓力越來越大,增速明顯放緩。
 

其2010年年報顯示,小肥羊去年全年的營業額同比增長22.6%,達到19.25億元,但全年毛利率卻同比下降了2.7%,這個下降數字在去年上半年更是達到了3.8%。不僅如此,小肥羊2011年同店銷售預期增長5%,較2010年下半年的增長水平又下滑了近一半。
 

瓶頸顯而易見。2009年3月,隨著小肥羊戰略投資者3i集團和普凱退出,張鋼開始考慮引入百勝——既然職業經理人不行,就由百勝親自主導小肥羊的改造。
 

為了引入百勝,張鋼甚至勸說「兄弟們」賣掉股份。他的理由很給力,「只有百勝進來,股價才會更高;百勝如果不進來,股價就這樣了。」
 

由此2009年3月,百勝通過旗下投資公司收購3i和普凱持有的小肥羊13.92%股權,同時向小肥羊控股股東收購6.07%股權。當時百勝購買小肥羊控股股東股票的價格是每股2.4港元,市場獲悉百勝入股的消息後,小肥羊的股價很快漲到3港元。
 

然而除了提升投資者信心,張鋼更寄望於百勝改造小肥羊:小肥羊前期快速擴張後,在門店經營管理能力上已漸感力不從心,而百勝有足夠的人才儲備和門店管理經驗;供應鏈方面,小肥羊的供應鏈一直未能跟上其快速擴充的門店網絡,而百勝可在配送網絡上借力;而在後續擴張上,百勝顯然遠比小肥羊更具財力;此外,由於小肥羊對二三線城市的授權過大,使得後台很難真正建立一個從物料採購到預算到銷售的全供應鏈管理優化模式,而「這毫無疑問是百勝最擅長的優勢之一」。
 

但百勝的態度,顯然並不符合張鋼的預期。王岱宗當時負責小肥羊引入百勝的談判,他說,「百勝進來以後沒有花力氣做任何改變,一點都沒有」。
 

前車之鑑歷歷在目,百勝也在觀望。即便2009年10月,百勝再次通過張鋼等人的出售增持小肥羊,成為小肥羊第二大股東,但由於並不熟悉火鍋業務,參股前期目的只在於獲取信息;又因張鋼在小肥羊擁有絕對控制權,期望和大股東處好關係,最終,百勝選擇了一種低調漸進的路線,一開始只派中國區事業部總裁和副總裁擔任小肥羊非執行董事。
 

這無疑加深了小肥羊的增長困境:一方面,外部引進的職業經理人無力進行太多改革;另一方面,投資人也沒有帶來更多新意。
 

張鋼坐不住了。百勝模式和小肥羊現實的企業生態,或許真有著無法調和的矛盾。要想真正將小肥羊做成百年企業,也許只有自己率領眾「兄弟「痛下決心毅然退出。「我是為了做事業、創百年字號,以後能對孫子說,我是小肥羊的創造者,就很自豪了。」
 

而在下這個決定之前,張鋼根深蒂固的「義「字情結也讓孫先紅感慨,「他肯定得想怎麼樣對得起兄弟。」
 

2010年5月,張鋼等多名股東再次大規模減持。
 

三次減持後,張鋼等股東合計套現約6.38億港元。一位接近小肥羊高層的人士告訴記者,小肥羊創業團隊現在瞄上了火鍋上游,近兩年一直在低調佈局,準備二次創業。
 

儘管餐廳收入一直都是小肥羊最大的收益來源,一般都佔七八成左右,但每年的增長幅度也只有20%左右。相反,食品銷售收入儘管佔比不大,但增幅每年都在30%以上。尤其是2010年,食品業務上升33.1%,銷售收入增至4.18億元。
 

2011年4月,百勝提出以現金收購小肥羊93.2%股權的時候,正值小肥羊業績站上歷史最好水平。顯然,張鋼有意抓住時機一次性將小肥羊賣個好價錢。
 

而巧合的是,2011年3月,小肥羊集團副總裁在北京宣佈,2011年4月,小肥羊的第三家肉業基地將在內蒙古開建。同時,小肥羊還正在新西蘭建廠。
 

一個鮮為外界知曉的消息是,小肥羊之前已將旗下的小肥羊肉業,低調更名為小肥羊食品,據說集團內部已經制定將其5年內打造成第二家上市公司的計劃。

換個山頭當「老大」——也許對張鋼來說,賣掉小肥羊,是盡頭,更是開始。在打造百年企業的豪情和深植內心的「義氣」之間,他找到了一條最恰當的道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51

吃的億萬市場里,菜譜軟件是如何占領了山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29/151199.shtml

當溫飽變成滿足,吃飯從一種生理的剛需,變成了承擔情感和社交功能的事物。隨著“回家吃飯”的呼聲漸高,每個人手機上菜譜類APP的打開頻率,也開始明顯地增加。或許是因為對於“從前慢,現在快的不得了”的節奏來說,能夠回家好好做一頓飯,或者跟家人吃一頓飯,簡直就是我們想要的理想生活。     

當我們談論吃飯時,我們在談些什麽?    

互聯網下的餐飲行業怎麽就成了萬億市場?因為吃飯是剛需?不完全如此。1942年,吃的問題是“逃離饑荒”,到了2012年,吃的問題是“逃離寂寞”。社會用前50年解決的問題並沒有帶來多大的產值,但近10年的變化才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開始。    

互聯網時代遇上了社會需求的極大滿足,吃飯不再是算計柴米油鹽,但也無外乎就這麽幾個常見場景:外出就餐、公司訂餐、在家烹飪。在分布狀態上,三個場景維持著動態的平衡,大多數人不會一直在外面吃,也不會一直在家吃。數據顯示,人們每周完全在家吃飯的天數大概只有1-2天,但每天有80%的人在家烹飪解決早餐和晚餐。 

   

  我們來看看,移動互聯網的浪潮下,人們是如何創造性地解決“吃飯”問題的。1. 外出就餐:各類點評類、團購類APP;2. 公司訂餐:外賣類APP、微信電商;3. 回家吃飯:菜譜類、家政類APP、食材、生鮮電商。為何會出現這麽多“花樣”?這是因為,當我們在互聯網的語境下談起“吃飯”,說到得實際是:如何在解決“吃”的基礎上,來滿足更高層次的情感需求(包括自我滿足)和社交需求(包括家庭關系)由此可見,解決某種剛需不見得帶來驚人的顛覆,創造性地解決剛需,才是撬動價值杠桿的支點。     

互聯網+風口下,如何創造性的“回家吃飯”?     

此前的互聯網餐飲市場,競爭多集中在“外出就餐”和“外賣訂餐”兩大場景之上,而當下,“回家吃飯”正在興起。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中國城市白領傾向在家吃飯(如果家庭有了小孩比例更高),並且認為回家吃飯的健康指數和幸福感較高;此外,這部分人群在移動端購買食材、炊具等的比例超過了65%;也反映了“回家吃飯”的大體趨勢。 

     

產生“回家吃飯”的需求之後,如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首先,是烹飪。做菜是一項技能,但媽媽輩的“家庭廚師”不再流行。對於大量的生活信息,當下的使用方式不再是“存儲型”,而是“搜索型”,也就是年輕人習慣“現學現賣”,而且要能隨時、隨地地獲取。於是,菜譜類APP就成了吃飯之前,最簡便的信息獲取入口。

其次,是購買。即使回家做飯,大部分上班族也沒有精力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後,再去擁擠的超市、菜市場備齊食材,於是移動端電商的生鮮、調料等購買比例大大增加。而且,如果能從選好的菜譜上直接購買相應的食材,“回家吃飯”的技術性問題也基本上得到了解決。    

由此可見,在創造性地解決“回家吃飯”方面,菜譜類APP不失為一個體量輕盈,牽引力卻很大的重要切入口。數據也顯示,從2012到2014年,中國菜譜類APP的覆蓋人數在穩步上升,截止2014年底,月覆蓋人數已經達到了4820多萬人,並且用戶停留在菜譜APP上的時間也越來越長,這表示回家吃飯的心理黏性是在穩步增加的。     

結局才是開始,吃飯引導人民     

當人們準備高高興興地回家吃飯,對移動互聯網的參與者來說,競爭才剛剛開始。以菜譜類應用為例,美食傑、下廚房、豆果美食等幾款APP,坊間還都比較流行。從最初的菜譜展示出發,近年來各家在垂直方向上也有不同探索。     

 美食傑。基於大數據,會根據不同的用戶提供定制化的菜譜推薦。     

豆果美食。主打生活資訊和社交互動,料理資訊可以分享至各大SNS平臺,隨後還專門搭建了自己的社交平臺“美食日記”;在電商方向上,則接入了生鮮、半成品、調料、廚具等的購買渠道。     

下廚房。號稱最文藝的美食APP,提供有版權的實用菜譜和飲食知識,以及根據時令季節給用戶的飲食提醒。就連做電商也很“文藝”,下廚房的“特色市集”里不僅有廚電,還經營著UGC的美食產品,瞄準小清新和長尾。     

顯然,幾家菜譜類APP各有所長,並且都在盡力挖掘“回家吃飯”背後的產業鏈。但值得註意的是,“回家吃飯”的浪潮才剛剛開始,如何在恰當的時機、以適當地姿態配合需求的增長,是未來行業爭奪的核心法則。      

菜譜+電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信現在沒有人會把“網購”和“宅”必然聯系在一起了。電商的存在令人習以為常,網購和“吃飯”相關的一應物品,對85、90後消費群體來說也十分自然。隨著菜譜類用戶的快速增長,基於菜譜延伸出來的,如食材、廚具、電器等周邊產品的銷售和互動,應該能夠很快形成圍繞“回家吃飯”的商業閉環。但對於長在互聯網春風里的“苗苗們”,越是年輕,對飲食的精細化、品牌化、個性化的要求,可能就越高。所以即使看似順理成章、入口降低的“菜譜+電商”,也要對著目標用戶群體和商業模式精打細算才好。 

菜譜類應用轉戰電商,在已有的案例中,豆果美食和下廚房本質上還是“貨架模式”,也就是在自己原有的平臺上接入電商渠道,盈利方式是低買高賣或抽取傭金,與傳統的“內容APP充當電商導流入口”沒有太大區別,長此以往,還會因同質化明顯而不免落入“價格戰”的窠臼。而且還記得我們開頭說到的嗎?創造性才是最重要的。    

“菜譜+電商”可以走怎樣一條創性地道路?個人的設想是:首先,抓住“消費場景化”這個關鍵趨勢。當需求得到基本滿足後,按需購買的情況會變成為了“場景”和“口碑”而購買。比如,你看菜譜的時候,除了美食之外,還可能對人家的餐具、調料、桌布發生了興趣,自然會產生購買的欲望。其次,在和吃飯相關的程序上,通常先回答吃什麽,再解決怎麽吃,然後是如何便捷地吃到,電商納入要分別研究這些心理過程。再次,菜譜更適合做垂直電商,和吃飯相關的很多產品是非標準化的,人們的飲食口味千差萬別,即使對同一種食品每個人的喜好也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回家吃飯”的電商建設,可能也需要幫助用戶在購買之前對海量產品和信息進行過濾,以精準化服務達成良性體驗。所以,筆者認為菜譜在垂直電商上將大有作為(突然想出了美麗說和蘑菇街),但運營理念和方式還有待提升。     

菜譜戰爭,吃飯這件偉大的小事兒    

移動互聯網的“菜譜之爭”才剛開始,最終的勝出者,一定是離用戶最近、能夠清晰地理解和分析用戶行為、並且為用戶解決問題的創新平臺。一些方向上的問題有待思考,例如:    

• 在消費心理的角度,線下與線上購買食材的動機、習慣有什麽區別?   

• 是否越有消費能力的用戶,越會采買更多、更貴的廚具?   

• 用戶在購買前期采用了什麽樣的對比決策,購買後的認可程度越高?   

• 在什麽情況下,用戶傾向於將和吃飯相關的購買或使用經驗,和他人進行傳播和分享?     而當下的競爭參與者都在做什麽?

來看幾家同類中的代表:豆果美食在堅持塑造著良好的品牌形象;下廚房的電商之路經過了“推倒重來”,現在想變得“不那麽文藝”;美食傑則是比較有工匠精神的,對用戶的研究比較深入。等未來各家在電商的方向上齊備,誰能率先具備“菜譜的生態鏈”和“消費場景化”這兩柄利劍,令人拭目以待。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易見,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觀點及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108

安達邨裝CCTV 山頭現「我要真普選」

1 : GS(14)@2016-05-21 13:36:07

■社民連昨在安達邨後山掛「我要真普選」橫額。馬泉崇攝


【本報訊】張德江今結束訪港行程,外界盛傳他會在離港前視察秀茂坪安達邨的房委會公屋地盤。記者昨日所見,地盤保安未有明顯加強;惟大部份建好的樓宇都置有閉路電視,愛達樓地下亦已搭起帳篷、鋪好紅地毯,大廈一樓一個向海單位的窗戶更貼上反光膠紙。社民連昨午一度在該樓宇的後山懸掛「我要真普選」橫額,3小時後遭警方移走。社民連主席吳文遠稱,要藉此訓斥張德江「別再扮盲」。安達邨是房委會公共屋邨,去年8月被驗出地盤水管焊料含鉛,承建商須自費將部份裝好的水喉拆除及更換,令居民「上樓」延遲。


■有單位窗戶裝有閉路電視。

地盤今停工

記者昨在地盤發現,安達邨內多棟樓宇都有向街的單位窗戶放置閉路電視,數百「鐵馬」則放於智達樓地下。但保安未見加強,直至下午,工人用白布圍封誠達樓出入口,及陸續有警車及人員經此進入鄰近的愛達樓,並於愛達樓門口鋪下紅地毯及搭建帳篷,似做好迎接領導人準備。其後,有人為一樓的一個單位窗戶貼上反光膠紙,又不時探頭張望。有保安員透露,今日地盤會全日停工,只有少部份保安員上班,但料須先通過安檢,也笑言「應該會封晒成座(安達臣)山頭」。至於盛傳另一張德江到訪的地點、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昨保安同樣未見增強,門口亦未有警員駐守。■記者于健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19/196183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622

獨自行山遇陌生男新婚人妻被殺棄屍山頭

1 : GS(14)@2017-03-26 15:38:03

浙江紹興公安局日前通報,周二(21日)獨自爬山失蹤的90後新婚女子陳丹紅(25歲),已確定遇害,疑犯已被控制。陳丹紅的丈夫小趙發帖:「老婆,願你在天堂一切安好!下輩子不要碰到,都是我的錯!我沒有好好看住你,那天沒有陪着你一起爬山,是我的錯,都怪我,對不起!願下輩子找個好人家。」最早在網絡論壇發帖尋人的,是陳丹紅的堂妹,她說:「堂姐是3月21日上午獨自去爬上虞城區的龍山,在山上突然失蹤的。從監控上看,堂姐一直沒有下山,但公安對她手機定位竟然在寧波,十分蹊蹺。」陳丹紅丈夫小趙說,他和妻子去年11月結婚,二人都是豐惠人。他們才婚後不久,很甜蜜,沒有爭吵。小趙在上虞區百官街道做廚師,早出晚歸,而妻子一直處於待業狀態,有時在家中百無聊賴,就跟他到城區,他上班時,她就獨自去逛街。他說:「3月21日早晨,我和妻子兩人一起到了百官街道,之後她獨自去逛街了,我也去上班了。」兩人縱然分開仍會用微信保持聯繫,小趙說:「10點多,她說去爬龍山,還在山上給我傳了照片和視頻。中午11點14分,她說已經到山頂,我還建議她好好休息。可這之後,我再給她發信息,一直沒回我。我打她電話,起初是被掛掉,到後來就關機。」由於他在微信無法與妻子聯絡,當日中午12時多跑到龍山尋找,但沒有結果,決定報警。有報道指,有陌生男子跟在陳女身後,陳女上山後失蹤。6支救援隊近百人在龍山搜尋,至23日晚上7點多,有志願者在夜搜時,在後山山腳不遠處發現一件女性上衣,被扭成一團扔在路邊。趙先生一看到這件衣服,情緒立即崩潰,蹲在路邊哭了起來。他說,小陳也有一件類似的衣物。隨後,志願者將衣物用塑料袋封存起來,作為證物交給警方。之後,警方在龍山後山的一片毛竹林裡找到陳女的遺體。23日晚上10點,上虞警方在余姚抓獲24歲的犯罪嫌疑人田某,並從湖北人田某處繳獲小陳生前使用的手機等物品,不過警方沒有透露田某的犯罪動機,案件還在進一步調查當中。紹興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26/199704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8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