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找一尺欄 白雲之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74a560102efrv.html

下面轉載的雪球裡一位多年從事專業性投資(一級市場吧)人士的兩篇文章。

 

 其實,做投資與做生意都是一個道理,都是一件既辛苦,又不容易的事情。大家經常聽巴菲特說,讀財報的重要性。以為讀讀財報就可以搞好投資。

 

 其實,巴菲特講的讀財報,是「專業性讀財報」。例如,巴菲特在20歲時,能隨口說出每一家上市公司的負債表。以後大概每年要讀幾千份財報。這是啥意思?就是說,巴菲特對於美國大多數上市公司的情況,都儘可能地通過閱讀財報的方式,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從全局的角度,明白你選擇的公司在美國整個經濟或市場中的位置。這也才構成老巴選擇投資公司的原因。

 

  所以才有了投資的原理很簡單,但做好非常不容易的說法。為什麼不容易?是因為有無數做投資的人,都在這個競爭市場上。憑什麼你可以拿到物美價廉,確定性賺錢的好公司?

 

  越是在生意場上和投資領域做久了的人,越會體會做事情的艱難,越會明白機遇的重要性。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為什麼機遇那麼重要?是因為絕大多數人,是不會像老巴那樣,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辛苦,以苦為樂,在同一領域終身奮鬥的。所以機遇就顯得很重要。

 

  什麼是機遇?就是一尺欄來臨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跨越7尺的能力。所以做生意或做投資的智慧,就是要知道抓住一尺欄的機遇。例如,前些年,無論你買了哪裡的房子(除去個別地區或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房子,都會有不錯的收益。如果多買幾套,大概也就改變了自己的財務狀況。

 

 對於絕大多數人,是不可能像老巴那樣長期付出,並具備非常專業的能力。所以改變命運,比較理智的做法,是抓住一尺欄來臨的時候。例如,去年優秀的銀行股投資,大致就屬於這類一尺欄。

  

  註:還是要說一句。我這裡沒有任何推薦買賣股票的意思。因為證券投資,看似只是買賣股票。但背後卻是無數日夜的學習,研究和思考。可謂台上一分鐘,台下10年功。

 

-------------------------------------------------------

http://xueqiu.com/3495536609

B座12樓:

再說投資

找一尺栏查看原圖
  很佩服微博大V計兮,有把我早先的這篇文章從哪裡挖了出來,隨便一推薦,就是幾百個轉發。既然微博裡這麼多人覺得有價值,就搬到微信上和大家分享吧。這篇東西是前年在公司內部做培訓時候的講稿。

  做投資這麼多年,經歷過很多的反覆和波折,應該說,投資之路並不平坦,正像巴菲特所說價值投資簡單但並不容易。

  說它簡單,是因為投資的基本知識就那麼一些,它並不需要高等數學或者精深的行業經驗。投資醫藥行業並不需要你成為一個像醫生這樣的專家;投資精細化工也不需要你親自到實驗室去做試驗。巴菲特的習慣是每天讀財報,費雪的招數更簡單,那就是「閒聊」。

  但是,大師的方法很多時候是有誤導性的。巴菲特之所以可以通過讀財報找到好企業,一方面是因為他面對的是公開市場的股票投資,面向的企業已經做到了規範管理和財務透明,因此,財務數據就包含了企業經營的真實信息,更重要是他研讀的是成熟資本市場上的企業的財報。如果是中國的企業,你可能還需要對數據的真實性做去偽存真的判斷,還需要對數據背後的事實有所瞭解;另一方面,在巴菲特從事投資之前,已經得到了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的悉心相授,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的學歷也不是蒙的。也就是說,在開始之前,他已經做好了關於投資的知識儲備和方法論的把握。

我輩愚頑,沒有這樣的造化和機遇。投資業在國內的真正興起也就是近十來年的事情,投資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情,很多方法論的東西更是囫圇吞自國外,有限的本土經驗又不足以融匯國外理念,行業的幼稚魯莽自然難免。

  好在我們這個行業的精英有一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勤勉。很認同巴菲特簡單但並不容易的觀點,關於投資的知識儲備真的是只要勤勉就可以解決的,而方法論的東西也完全可以通過勤勉來悟到。有人說投資30%是技術,70%是藝術,這個藝術其實就是你對投資的悟性,而悟性一定是在看過了1000家企業以後,通過對企業本質千錘百煉的揣摩之後獲得的。

  至於怎麼看和怎麼揣摩,那就要用上費雪的「閒聊」法。尤其是國內企業,光看財務報表肯定是不管用的,財務報表只能作為第一手的事實的印證,而事實就是來自於「閒聊」,和企業員工、競爭對手、行業專家、上下游企業、工商稅務、主管部門等各方面人員的閒聊,來印證、佐證或證偽。

  知識儲備、方法論和勤勉,這說的是投資行業入門的簡單,但真要在投資行業有所作為成為行業翹楚,那麼,它其實一點也不容易。

  雖然只是在這個行業浸淫了5、6年,但勉強也算得上資深了。因此,也親眼看到了很多人在這個行業的沉沉浮浮,也看到大量的新人不斷湧入。有一點感受是,很多人,尤其是新人,對投資缺少敬畏,以為只要進入了這個目前炙手可熱的行業,就以為掌握了開啟財富的密碼,就以為具備了對創業者和企業指手畫腳的資格。誠然投資者因為站在宏觀角度,有縱向深入和橫向比較的優勢,而企業的經營者往往沉浸在行業和企業的實務之中,難免會有見樹不見林的缺點,但這決不是投資者可以對企業任意言說的藉口。好企業的基因是天生的,我們不能指望基因突變的事情在企業身上發生,投資者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給錢和給規範,前者是給予那些具備優質基因的企業以發展的動力,後者是要讓他們將決策納入到程序的軌道上,避免盲目和隨意,至於具體的戰略和戰術,你就算是自以為掌握了靈丹妙藥也不要輕易拿出來。因為一個具備優質基因的企業和團隊,他們才是最瞭解自己和瞭解行業的人,你的那點三腳貓功夫他都想不到,只能說明企業的基因還是不夠優質。所以巴菲特說投資就是發現優秀的企業和優秀的企業家,然後讓開道,為他們鼓掌加油。

  但是,怎麼才能找到優秀的企業和優秀的企業家呢?這也是投資之所以不容易的地方。

  做投資的人,誰都會拿行業、政策、模式、技術、團隊說事兒,這些也都是投資人需要用心考究的事情,但是一個企業的快速發展,決不是這些要素的疊加。互聯網行業夠好,模式夠先進,你也不能說團隊不優秀吧,照樣很多企業就倏忽之間不見了。那是因為決定企業興衰的,除了行業、模式、技術、團隊這些必要的東西之外,最重要的是決策。行業、模式、技術、團隊可以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決策本身。作為企業的經營者,每天要面對也就是一樣事情,就是做判斷,做決策。決策伴隨了企業發展的全過程,小到要不要見某個客戶,大到要不要打這個市場,一念之差,謬之千里。你看起來哇哈哈的發展順風順水,但你不知道它還做過關帝酒,經營過童裝;宋衛平肯定為10年以後的冒進後悔,馬云也肯定為當年接受雅虎的10億美金而捶胸,我們不知道的例子不曉得還有多少,企業經營就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修正的過程,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決策每個都是正確的,但是至少他們的戰略是正確的,然後還具備極強的修正的能力,這種能力也是優秀企業和優秀企業家的基因。作為投資人,你要錘煉的是發現這樣的基因的能力。有一句話叫做「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豬當然飛不起來,但你要知道風口在哪裡。每個行業都有這樣的風口,前幾年開始,鋰離子電池一派火熱,大量資金密集於材料、動力電池等領域,但是當很多人在爭論鋰電池的發展路線是磷酸鐵還是錳酸鋰還是三元的時候,當很多優秀的企業家和技術專家為超級電容還是混合動力糾結的時候,生產電解液的江蘇國泰默默賺著大錢,塗布機、捲繞機、檢測、封裝企業活得有聲有色,因為只有他們是站在了行業的風口上,而那些材料廠家和終端應用廠家,以為找到了風口,回頭發現那其實是一個風洞。這又回到了紅杉資本莫瑞茲的投資於賽道還是賽手的問題,賽道就是那個風口,賽手就是傳說中能飛起來的那頭豬。

  風口很難尋找,優秀的企業家從來都是稀缺產品,所以,作為投資人要找到這兩樣東西還真是難上加難,何況古人還說過,「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說明成為優秀的投資者是比成為優秀的企業家更難的事情。


============================
微信公眾賬號:B座12樓  微信ID:B1-12F

 

-----------------------------------------------

http://xueqiu.com/hots/topic

B座12樓:

常識

 
    找一尺栏查看原圖
  做投資,在很多人眼裡都是一個很光鮮的工作,拿著募來的錢,對著創業項目橫挑鼻子豎挑眼,項目一旦成功,便寫進自己的恆久履歷,足可吹噓一陣子。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投資人辛苦和苦逼。姑且不論找到一個優秀的案子有多難,陪著項目千辛萬苦成長有多操心,光是投與不投的決斷就足以讓你神經衰弱。

  說一個項目好,理由可以找到100條,它的不好也同樣可以找出很多條,關鍵是你還不知道究竟是哪一條會在緊要處發揮作用。

  所以,投資在很多時候是一種原則的藝術。界定偏好,界定能力圈,界定最壞結果下的承受能力,是比全部的預期更為重要的工作。很多的難以抉擇,都是因為原則的模糊。把原則當基礎,把過程邏輯化,至於結果,三分靠人,七分還要靠天。既然最壞的結果都是你可以承受的,那麼,任何的收穫,於你,都是驚喜。有一句話叫作能預知的就不叫風險。

  下面這篇東西是我幾年前投了一個項目後寫下的體會,原汁原味哦。這次又是被微博大V計兮從豆瓣挖出來的,應該11年的東西,很多情況已經變了,我自己對投資和項目的理解也肯定更加深入了,一字不改貼在這裡,給大家做個參考。

==============================

1、每一項投資,都是一次考驗。

完成之後能夠放下的項目,才是真正好的操作。

但也許是歷練未夠,或者境界不到,還是做不到完全的放下。

巴菲特那樣每天跳著舞到西斯廷教堂的境界,究竟是怎樣達到的?

有很多理由,中國的市場環境,全民躍進的時代,時不我待的衝動,等等,都成為我們必須快速出手的理由。

但那肯定是有問題的。

我們不知道,什麼才是合理取捨的界限?

未來的風險會在哪裡?

IPO進程加速,市場繼續擴容,市盈率大幅下挫,宏觀經濟硬著落,歐元區債務危機和美國經濟二次探底,國內的ZZ動盪,等等,都是無法預知的可能。

「對於那些我不懂的東西,我不參與,我不想讓自己看上去像個傻瓜」,睿智如巴菲特尚且如此。

費雪有一本書叫【保守型投資者夜夜安枕】,將保守視作投資者的基礎哲學。那麼,不能安枕的投資,要麼是過於激進了,要麼你還沒有完全理解這個公司。

巴菲特可以5分鐘判斷一個生意,芒格說巴菲特是他所見到最快回答yes和no的人,而芒格本人更是巴菲特的兒子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但恰恰是這兩個人,也是最為強調能力邊界的人。

「我只喜歡我看的懂的生意,這個標準排除了90%的企業」,這也是老巴始終不碰科技股不投微軟的原因。看似頑固,卻是不容置疑的原則。



2、現在的投資界或者創業者,都非常看重商業模式,但商業模式恰恰是最不具有護城河性質的東西,商業模式是產品和服務的延伸,而不是反過來讓商業模式附屬在產品和服務之上。對商業模式的過分強調,是國內創業界和投資界浮躁心態的體現。

facebook是在積累了2、3個億的用戶之後,才著力尋找自己的商業模式和盈利之道的,qq、淘寶也莫不如此,沒有產品和服務作為基礎,商業模式終究是鏡花水月。

商業模式者,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也。利益相關者的組合與聚攏,只有依賴於具有高附著力的產品和服務,然後才有可能在各方利益的基礎上分享自己的利益。

所以在談論商業模式的時候,一定要先搞清楚,你提供了什麼樣的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否則,動不動就高喊整合,高喊模式者,要麼是在忽悠,要麼是廣告人。

給自己一個原則,再不要碰那些天天呼喊商業模式的公司和人。



3、以前讀德魯克的時候,很大的感慨是,一個人在一個領域達到至高境界的時候,就可以成為宗師,而所有能被稱為宗師的人,在心性,在境界上都是相通的。德魯克通過管理學上達到的成就,完全有資格稱之為「德子」。「子」者,一代宗師之謂也。

80歲的巴菲特,好像也可以算作投資界的一代宗師了。

能做到宗師的,往往而且反覆驗證了一個真理:堅持常識。

越是常識,越不容易被堅守。因為常識看起來實在是太過於平淡無奇了。

人生苦短,我們總想著在年輕的時候,就用奇巧的方法獲得成功的捷徑,就像武俠小說中常常寫到的那樣,突遇高人、找到武功秘籍、喝到蛇血,等等。武俠文化之貽害中國人不淺啊。

「有件事我們必須明白——從現在到30歲,我們都必須為生活而進行各種嘗試,防止墮落。置身於生活之中。我必須打一場漂亮的戰爭,我們一定要成為有出息的人,儘管現在我們都沒有。直覺告訴我:我們一定能幹一番大事業,一定會與別人不一樣」,這是梵高的話。但是,諷刺的是,他和高更如今的成名,和當初的顛沛流離有關,和孜孜不倦的格物致知有關。他們自己的生命過程的傳奇性,甚至可能比單一作品名氣更大。

這個傳奇,不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什麼奇技淫巧,而是不斷地尋找繪畫的真諦。他們尋找的方法,並沒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無非是拿出性命來畫。就像戰地攝影師羅伯·卡帕所說的:「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還不夠近」。

大道至簡啊!

回到巴菲特,他的投資方法其實並沒有出奇之處。無非是,將股票當生意,四隻腳(守住自己的能力邊界,良好的經濟前景,德才兼備的管理人,吸引人的價格),安全邊際,護城河,集中投資,長期持有等人人都可理解的東西。

但,巴菲特終究只有一個。

宗師就是那些把人人都能理解的道理,化成自己的原則,持之以恆並最終大成的人。

他們是上帝的守門人,用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遵循統一原則並始終踐行的人。

上帝的原則,常常簡單至極。

但是人性的貪婪又常常無處不在。

「先固化,再僵化,再優化」,這是任正非在華為推行IPD時說的話。也是佛講修行時要遵循的三個階段:「戒、定、慧」。戒就是「有所不為」,因是才達到定,即「定力」,最後臻於最高境界,慧,即「智慧」,太多人只想要慧,而不願意修煉戒和定。

這也是高喊商業模式之不足取的原因。



4、一次股東大會上,一個年輕人問芒格如何過幸福的生活,常規的答案通常都是如何達到的,芒格的回答是「不要吸毒、不要飆車、不要酗酒等等」,我們最終的成功,不是一兩次輝煌的戰役,而是一系列的不敗達到的,這就是複利的本質。

格物致知,見微知著。沒有失敗,就是最大的成功。

巴菲特在20歲的時候,就讀了1000多頁的穆迪投資者手冊2遍,芒格被他的孫子稱為長著兩隻腳的書。

成功無捷徑,「cash and knowledg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145

搭小黃跟監 從幾千份公文找一條線索 揭開廉政署讓貪官一刀斃命的祕密

2014-06-23  TWM
 
 

 

他們的工作內容不像○○七情報員香豔刺激,反而像是緊咬不放的狗仔,用最傳統枯燥的方式,等待貪官露出狐狸尾巴。一切的付出,終於透過驚天動地的合宜住宅弊案,被世人看見。

撰文‧鄭閔聲

「不好意思,我們是ICAC︵香港廉政公署︶,懷疑你們涉嫌一宗貪瀆案件!」當身穿筆挺西裝的香港廉政公署幹員,正氣凜然地走進辦公室,上一秒還氣燄囂張的高官瞬間面色如土,只能垂頭喪氣地接受調查。

類似場景,曾在無數部警匪電影出現,讓許多台灣觀眾因此認識這個鐵面無私的單位。其實,我們的法務部裡也有一個性質近似香港廉政公署,專責反貪、防貪、肅貪的「廉政署」;只不過,如果是在一個月前提起這三個字,多數人應該感到十分陌生。

五月三十日,台北地檢署認定桃園縣前副縣長葉世文疑似收受遠雄集團賄賂,護航遠雄取得八德合宜住宅標案,指揮廉政署官員發動搜索,當場查扣可疑資金;葉世文與遠雄董事長趙藤雄接受檢方偵訊後,皆遭法院裁定羈押禁見。

這起攸關居住正義的採購弊案爆發之後,讓人產生既憤怒又痛快的情緒;而談到鍥而不捨追查兩年,終於揭發整起官商勾結事件的廉政署官員,絕大部分民眾高度肯定之餘,也好奇這個成立近三年的機構,究竟有什麼拿手絕活,能夠「一刀斃命」地揪出政府部門裡的不肖分子。

跟監蒐證是最重要利器

「辦案的絕大多數時間都非常枯燥無聊,不是大家想像的這麼緊張刺激。」主管肅貪調查的廉政官翁國銘說,「官員收賄通常沒有規律性,需要花大量時間跟監、蒐證,或是從幾千份政府公文裡找出可疑的線索。常常好幾個月都在做白工,但還是不敢鬆懈,因為收受賄賂的關鍵證據很可能只有一次,錯過就再也無法補救。」廉政官員口中土法煉鋼的辦案方式,一點也不像電影裡的轟轟烈烈。

以八德合宜住宅弊案為例,廉政署除了詳閱所有採購文書,還得二十四小時監控相關人員行蹤與通聯紀錄;因為人手吃緊,不僅北部地區的廉政官員幾乎全員投入,還須從中南部尋求支援,就是擔心破案時機稍縱即逝。

整起合宜住宅案的「關鍵事證」,就是葉世文與台北科技大學退休教授蔡仁惠五月底在台北的一場餐敘。當天,葉世文取走了一隻由蔡仁惠攜來,疑似裝有大量現金的行李箱,卻不知道兩人會面過程早已被廉政署全程掌握;有了明確事證,檢方隨即在隔天發動搜索。

跟監蒐證是廉政署查案的最重要利器,所有第一線官員,從受訓時期就不斷練習。為了避免引起被調查對象警覺,每次發動跟監時,通常都有多組人馬同時參與行動;每一輛跟監車輛上一般配置三名廉政官,一個人專心開車、一個人錄影蒐證並負責與其他行動成員聯繫、最後一人則伺機而動,以利在突發狀況時下車步行追蹤。

動輒持續好幾個月的調查過程,如果總是使用相同車輛、熟悉的臉孔進行蒐證,勢必會讓目標對象起疑,因此,廉政署官員行動時,通常選擇私人汽車或短期出租車輛。翁國銘還曾因原本步行的目標臨時上車,而改攔計程車執行任務,「我上車以後並沒有說要去哪裡,只是一路緊盯著那輛車,一面告訴司機直走還是轉彎。」

憑藉使命感與熱情撐下去

電影裡的緊湊場景當然可能發生,只是十分罕見,廉政署平時辦案的最大困難,還是來自貪瀆案件不易舉證,「當你知道這個人有一定問題,但就是拿他沒辦法,心裡的感覺就是挫折。」進入廉政署前,就已有十多年政風經驗的許茂吉說。

在二○一一年廉政署掛牌成立以前,分佈在各政府機關的近三千名政風人員,就是公務員廉潔的第一道防線,發現任何可疑現象,都必須向中央回報,由法務部決定是否交檢方或調查局偵辦。

政風人員只負責蒐集資訊,無法參與偵查。若將肅貪形容成一場戰爭,政風就是後勤補給單位,雖不直接上戰場,卻還是能對戰局產生決定性影響。廉政署剛成立時,多數人力就是由各地政風單位轉任。

許茂吉過去任職台北看守所時,曾碰上一起管理員向受刑人家屬索賄案,當時所方握有疑似索賄的監聽譯文,但因家屬矢口否認行賄,全案始終無法移送。苦無對策下,許茂吉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找上受刑人懇談,告訴他「只要安分守己,所方一定保障你的人身安全,不必花錢買靠山。」受刑人坦承一切以後,家屬也卸下心防,心甘情願交出匯款紀錄與索賄簡訊紀錄,讓收賄者接受法律制裁。

「政風人員其實沒有什麼權力,憑的就只是一股使命感與熱情;只要肅貪同仁利用這些情資順利破案,我們就有繼續撐下去的動力。」許茂吉說。

正因為這股與貪汙官員「比氣長」的狠勁,才讓廉政署團隊寧願苦守兩年,也非得抓到合宜住宅弊案的違法事證不可。但這次傑出表現,並不足以讓廉政官員志得意滿,「我們就像是政府的風紀股長,讓公務員不敢貪汙,無案可辦才是廉政署最終的目標。」翁國銘說。

法務部廉政署

成立:2011年7月

組織編制:綜合規畫組、防貪組、肅貪組、政風業務組,以及北、中、南三個地區調查組。全署員額共250人,另管轄全國政風人員2500人。

職掌:規畫廉政政策、執行反貪、防貪及肅貪業務重要肅貪成就:高雄地院法官井天博收賄案(2012年)、八德合宜住宅弊案(2014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54

遇到困難就去找一本書

2015-04-13  TCW
 
 

 

在一個公開場合,聽到研華科技的劉克振創辦人演講,他提到在經營公司時,只要遇到困難,他就去找一本書,尋求解答。

他會到誠品等大型書店,翻閱各種書籍,而幾乎每一次遇到困難時,都能找到一本書,書中提到相關的問題,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候雖然找不到相關的書,但也會找到一些不相關的書,書中提到一些觀念,也提供了他解決問題的方向。

劉克振和我一樣,我們用了相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我還記得五十歲那年,我的血糖出了問題,當醫生確定我得了糖尿病之後,我第一個反應是到金石堂書店,找尋健康的書櫃,仔細瀏覽所有相關的書籍,架上約有二十餘種糖尿病的書,我仔細挑選之後,買了其中七本,有一本是很厚的糖尿病全書,是權威的健康研究機構所著,還有一本是入門的Q&A,簡單易讀,其他還包括成功克服糖尿病友的現身說法,以及各種治療的方法的書籍,都是知名醫生所寫。

當我回去花了三天快速瀏覽完這些書之後,我充分了解了糖尿病,並開始逐漸調整我的生活習慣,用配合醫生的治療,我找到了與糖尿病共存的方法。

這是問題明確、主題清楚的困難,市場上很容易找到解決的方法。我在工作及生活中,大約有一半的問題,都屬於這類型的問題,不論是上個Google或者到書店尋找專書,都不難解決問題。

可是另有百分之五十的問題,主題不明確,也無清楚的類型,就不容易找到直接正相關的書,這時候除了用同樣的方法去找書,定向搜尋之外,更可能的方法是從過去已閱讀的書中找答案。

我會先憑記憶,回想過去所讀的書籍,那一本書有提到相關的問題,再把這一本書仔細讀一遍,然後再從相關的主題下去找書,總會找到可能的啟發。

我每個月都會買書,每年書展的折扣期,更是我大量買書的時候,我選書絕不追逐流行,書總要等它上市一段時間,經過市場及時間的考驗之後再買,每年總要看個數十本,其中的知識除了少數是有針對性要解決問題外,大多數的知識,就只是增廣見聞,備而不用。

「遇到困難就去找一本書」是自力解決問題的方法。可是我看到社會上大多數的人解決問題要靠他力、靠別人的力量,方法是到處問別人。我常被問到一些我不敢隨便回答的問題,因為我的回答,可能決定你的作為,而其結果對問問題者有絕大影響,我的不隨便回答是負責任的,可是大多數人會得到不負責任的答案,其後果可想而知。

我鼓勵所有人要多看書,要養成習慣看書,看書是排遣時間最好的方法,也是解決困難最有效的方法,沒事就翻翻書吧!而遇到困難,更是要去找一本書來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