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国美电器“失控”路线图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3/0NMDAwMDE5MzQ0Nw.html

2004年至2009年,通过出售国美电器股权,黄光裕累计套现93.26亿港元。但其在国美电器的持股比例,亦由75%下降至34%,失去了对国美电器的绝对控股权。

2004年7月,国美电器65%股权借壳上市之后。黄光裕持股74.9%

2004年12月,黄光裕向华平等机构出售股份,套现13.75亿港元。黄光裕持股比例下降至65.5%

2006年2月,华平9.8亿港元入股,获得国美电器8.44%股权。黄光裕持股比例被摊薄至60.46%

2006年3月,黄光裕将所持国美电器剩余35%股权注入上市公司。黄光裕持股比例上升至75.67%

2006年4月,黄光裕向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配售股份,套现12.46亿港元。黄光裕持股比例下降至68.26%

2006年7月,国美电器换股收购永乐。黄光裕持股比例被摊薄至51.18%

2007年5月,国美电器增发,黄光裕持股比例被摊薄至48.06%

2007年9月,黄光裕出售股份,套现23.36亿港元。黄光裕持股比例下降至42.84%

2008年1-2月,国美电器回购黄光裕所持股份,黄光裕套现22.37亿。黄光裕持股比例下降至39.48%

2008年4月,黄光裕出售股份,套现21.32亿港元。黄光裕持股比例下降至35.55%

2009年6月,黄光裕部分减持并参与国美电器增发。黄光裕持股比例摊薄至33.98%

2009年6月,贝恩出资18亿港元,购入国美电器“可转债”。2016年之前,若贝恩所持“可转债”转股,黄光裕持股比例将被摊薄至30.67% (资料整理:徐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0

樓價失控 上水豪宅過億

2010-10-14  NM




全球資金氾濫,本港樓市進入瘋狂 狀態;繼上週長實出售馬鞍山天宇海,一Q清袋套現七十六億後;新地乘勢推出位於上水古洞,以瑞士豪宅作包裝的豪宅「天巒」,幢幢洋房億億聲,幾日間新地套 現八十億元,不遜「超人」。

天巒原為歐意花園二期,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淹至,樓價大跌六、七成,翌年新地勒令叫停這地盤;地皮曬蓆逾十年,碰巧醞釀着新一輪資產泡沫,「天巒」以天價 開售,標誌着另一個世紀大泡沫即將降臨。

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第二波即將起動,各國瘋狂印銀紙,揸「磚頭」成為香港人自保的出路,豪宅更加是內地及本地投資者追逐的商品,價格有如脫韁野馬。天巒最貴 的萊茵河大道一號屋,六千呎洋房售價一點三二億,呎價二萬一千元,創新界樓紀錄,令不少人「O嘴」。一點三億,夠買十二間太古城的千呎海景單位。以六百萬 一伙計,一點三億亦買到廿二伙長實新盤馬鞍山「天宇海」。要一睹「天巒」的面貌,就要到新界最北靠近羅湖的古洞了。

記者由上水港鐵站乘坐前往古洞街市的50A專線小巴,沿着青山公路走,兩旁綠樹林蔭,也窺探到粉嶺哥爾夫球場內綠草如茵。豈料小巴越駛近天巒,便見到越來 越多劏車場、爛地盤、豬屋等。轉瞬間,小巴駛過了雙魚河,在一道道灰色的磚牆前,站着一班地產經紀,才猛然發現已身處天巒。

地產代理爭崩頭

天巒最低入場費超過二千萬,地產代理佣金以數十萬元計,各路人馬如中原、美聯、利嘉閣,隨即派隊到古洞路插旗。除了最傳統的兜截,中原和利嘉閣更落重本, 租用附近的空地建成臨時辦公室及停車場,儼如年宵攤檔。爭不到較近樓盤的美聯,唯有在較遠位置租地搭辦公室,透過派出小巴隊,每十五分鐘一班,接載睇樓客 來回天巒。其間最少有廿多名地產經紀,不顧生命危險衝出馬路,舉起「二期有貨」、「即睇」等紙牌兜客,有口痕經紀向記者說:「一間一億,代理收百分之一都 有一百萬,經紀收三成已經有三十萬,賣一間養好多人,梗係落足力啦。」

天巒的地產經紀所兜截的,是一眾乘坐賓利、林寶堅尼、日產GTR的睇樓客,每架車均過百萬,同時亦有不少掛上大陸車牌的七人車在天巒正門上落客。幾十年來 出入古洞路的,不是村民就是地盤工人,一時間名車、貴人到來,整條古洞村都熱鬧起來。

氣氛熾熱,家住跑馬地的蕭太睇完廣告,便與朋友專程前來睇樓。「幾靚吖,不過啲圍牆好高,好似好逼咁,St. Andrews Place(信和同區樓盤)多啲樹,圍欄矮好多,感覺大自然啲。不過呢度用料都唔錯,我睇咗個三千幾呎單位,都會考慮入貨。」蕭太說。天巒開售十天,已賣 出二百五十伙。市傳已擁用同區 St. Andrews Place和御林皇府的藝人黎明,於十月一日以三千二百萬買入天巒加侖大道一座三千五百呎的大屋,呎價約九千元。

留根變留金

另一吸引睇樓客的,是天巒入口附近的兩幢村屋,名為「添馥園」及「感恩園」,吸引不少睇樓客駐足,與朋友睇樓的陳太指着村屋說:「佢哋醒呀,當年唔賣,依 家肯定升到爆。」

原來,這兩幢村屋由張氏三兄弟擁有。據古洞村長姚榮來表示,張氏家族於一九二○年起,逐漸由何東家族手上買地,成為古洞村大地主之一,當時持有的土地佔天 巒二期約四分之一。九十年代新地收購古洞村時,張氏賣掉手上大部分農地,唯獨留住這塊位於馬路旁邊黃金地,希望為張氏族人「留根」。當時此地由張氏六房人 持有,其中有三房人選擇要錢唔要地,賣予其餘三房人,套現後便搬出市區。記者見到其中一位張先生,欲趨前傾談,但他卻不願接受訪問。「我媽媽九十幾歲,唔 想有人騷擾我哋,麻煩你哋離開。」張先生客氣地說。

根據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張氏於○三年以十三萬為兩幢面積共千五呎的村屋補地價,連建築費估計最多一百萬計算,張氏兄弟只不過用了每呎七百多元,便與呎價 萬元的天巒用家為鄰。有村民非常羨慕張氏兄弟說:「佢哋當年最多俾幾百萬另外嗰三房人,依家天巒一間屋都一億,塊地值一半都發啦。」

天巒資料

地址:古洞南古洞路28號及33號

發展商:新地

單位總數:合共330間。

一期:132間花園洋房

二期:198間花園洋房

面積:2,600呎至8,100呎

已出售伙數:250伙*

呎價:$8,800至$21,000

已套現:$80億*

空地「曬」足八年

同屬新地發展,已有十五年樓齡的歐意花園一期就顯得落寞,對上一次成交,要數到今年六月,呎價只需三千九百元。而原為歐意花園二期的天巒,前身是古洞村, 新地早於九五年已陸續向村民收地,欲於九五年「歐意一期」推出後接棒應市。但此地「生不逢時」,九七年金融風暴,樓市爆煲,新地於九八年高調叫停工程,原 本已起了兩幢的「歐意二期」的水泥屋亦被拆掉。空地曬了足足八年,後來新地睇中政府推出的「新界東北三合一」政策,隨即於○六年向政府補了四億四千五百萬 地價,重新包裝「歐意二期」,○九年正式公布,此項目易名天巒。上月,新地更在無綫播了四集半小時的《瑞士天巒》特輯,力谷新盤。

但這個「瑞士天巒」的港產版本,與真正位於瑞士的天巒(Valais)被白茫茫的雪山圍住,相差甚遠,從山上遠眺,不遠處便見到羅湖管制站,隔條粉嶺公 路,又見到河上鄉、馬草壟等老村莊。

富豪為鄰無着數

天巒標榜位於「雙魚河畔」,其實只有十多間洋房見到綠色的雙魚河,大部分均是內園景,靠近屋苑邊皮的還有鐵皮屋和祖墳景。在雙魚河的上游,會見到一排貌似 大澳水上居民的鐵皮屋和木屋,雙魚河以往就是這批居民用作排污的「屎渠」。

天巒的另一邊是古洞街市和配水庫,沿路只見一眾老人家在路邊聊天,有的則在推着「爛銅爛鐵」到廢鐵場出售,天巒的熱鬧,與他們格格不入。有村民打趣地說: 「以前我哋咪又係住嗰度,班有錢佬住天巒有咩咁巴閉,隔籬咪又係豬屋,呢度值咩錢吖,成幢大陸樓咁。」

頓然成為億萬豪宅鄰居的一眾古洞村民,內心其實挺不好受,尤其是古洞街市的商販,八十年代政府收地建高速公路,古洞的商鋪老闆被安置到古洞街市,由於生意 有限,不少商鋪丟空。賣雜貨的中裕百貨老闆娘在古洞擺檔超過三十年,以前不少顧客均來自古洞村。她說:「佢(新地)十幾年前收咗地,班村民走晒,我嘅生意 就越來越少。起豪宅有咩用?班人會嚟買嘢咩?大陸人買來都係將間屋丟空。」

不過政府今年一月已公布,即將調高古洞北的發展密度,並會興建鐵路連接古洞北,最快二○一九年推出首幅住宅地皮。因此,地產商對村民的土地仍虎視眈眈,其 中以新地最為積極。古洞村村長姚榮來大讚新地夠豪爽。他說:「每逢觀音誕,村內節慶等大型節目,我都會寫信去新地攞贊助,十萬八萬無走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04

產品出貨量連續兩季「黃牛」 外資憤怒 數字「失控」 王振堂能補修誠信學分?

2011-4-4 TWM




周末假期前一天,宏碁把第一季產品出貨量下修一成。消息一出,股價隔日(三月二十八日)跳空跌停鎖死,外資也紛紛大砍宏碁目標價。面對營運上的危機,王振堂要如何化解?

撰文‧吳美慧

「開什麼玩笑?」一位外資法人看到宏碁在三月二十五日公布第一季產品出貨量下修一成的消息,憤怒的說著。

讓 他生氣的是,二月九日宏碁在股市觀測站中公布,該公司第一季產品出貨量將比上季成長三%;三月十六日在「二○一一台灣投資論壇」中,宏碁依舊信心滿滿的 說,第一季產品出貨量保持成長趨勢。不到十天,出現戲劇性變化,宏碁不僅推翻之前的說法,還把當季個人電腦營收下修一成。讓原本對宏碁信心十足的他,頓時 傻眼,腦海中只有一個念頭「賣股票」,並對宏碁投下不信任感。

宏碁到底怎麼了?董事長王振堂在面對業績下滑、外資不信任兩大課題,要如何智慧以對。

早 在元月底,高盛證券亞洲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金文衡在報告中點出,宏碁開始下調給代工廠筆記型電腦訂單。他認為歐美地區需求沒有太大起色,加上CMOS傳感 器、揚聲器等非關鍵零組件產能吃緊,影響到宏碁的出貨量;同一時間,巴克萊證券分析師楊應超也下調宏碁首季筆記型電腦出貨預期,從單季的負二%,調降到負 五%。

外資看衰宏碁 紛紛喊「賣」對於外資分析師的「看衰」,宏碁全盤否認,並「逆勢」主張第一季產品出貨量持續成長三%,等於是甩了這些外資一記耳光。諷刺的是,當初宏碁大 剌剌地否認出貨量下滑,兩個月後主動公布的答案卻跌破眾人眼鏡,產品出貨量下修幅度遠超過所有外資的預期。

宏碁是台灣少數擁有品牌的公司,吸引外資甘心掏錢買進宏碁股票、支持宏碁。迄今,外資持有宏碁股票約五二.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宏碁幾乎等同國外公司,也與外資保持良好的互動。

不過,這樣的關係從去年第四季出現微妙變化。

去 年第四季,宏碁公布營收將比上一季成長五到一○%,出來的結果卻減少一一%。今年第一季歷史重演,原本預估營收會比前一季增加三%,結果卻是下滑一成。連 續兩季公司的預測與結果差距過大,讓外資開始懷疑宏碁對產品銷售的掌控度。「歐美市場不好人盡皆知,問題是,不好之中也有比較好與比較糟的差別,很不幸 的,宏碁是比較糟的那一個。」外資無法理解,過去以來業績屢創佳績,又是台灣之光的宏碁,為何做出來的預測不能相信?

對於第一季產品出貨量 不如預期,宏碁只用短短的十六個字解釋:「西歐與美國市場個人電腦需求相對偏弱」。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則用「失控」,來形容對產品出貨量預測的失真程度。施 振榮說,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改變筆記型電腦生態的速度,比宏碁預期來得快,原本以為面對生態的改變,宏碁有足夠的因應能力,沒想到改變的幅度比想像中劇 烈。儘管宏碁強調「第二季個人電腦出貨量應與第一季相去不大。」對宏碁的信心喊話,外資卻不這麼想,認為「宏碁的話還能相信嗎?」一位不願具名的外資分析 師說。

宏碁宣布第一季產品出貨量下修後,第一時間各主要外資券商紛紛撰寫宏碁的報告,幾乎清一色喊「賣」,這樣的動作也立即展現在盤面上。在如同排山倒海般的賣壓下,宏碁股價在三月二十八、二十九連續兩日跳空跌停,一路鎖死,且當日委賣張數均超過八萬張。

承諾跳票 宏碁陷入信心危機歸納外資報告,大致可看出外資最在意的三個重點:一是蘋果的iPad推出後,在全球造成銷售旋風,特別是對宏碁主力銷售的歐美地區,產生強大的壓力,宏碁要如何應戰?儘管宏碁也準備推出平板電腦應戰,成效如何,仍須觀察。

二是歐美市場銷售不如預期,由於歐美市場電腦銷售單價比較高,儘管亞洲地區出貨量增加,但整體出貨單價會因此下滑介於一○到一五%,對宏碁毛利表現具有很大的殺傷力,宏碁有何對策?

最後,宏碁在零組件的取得是否順暢?瑞銀證券在報告中指出,曾向宏碁的零組件供應商德儀求證,德儀在日本Miho工廠因為地震受損,供應給宏碁的電源管理IC,以及硬碟的驅動IC都無法正常出貨。關鍵零組件供應不順,勢必會影響到宏碁未來產品出貨,也對宏碁業績保守以對。

所 以,宏碁要重獲外資青睞,至少要先解決上述三個營運上的問題。此外,施振榮則認為宏碁需要「再造」,扭轉困境。施振榮說,以往認為正確的獲利與營運模式, 在快速變化下,已經不適用,正是另一次進行改造的好時機。施振榮認為,改造就是讓營運「變對」,放下追求沒有實質意義的第一名,並轉為向「錢」看。也準備 花費至少一年的時間,讓宏碁徹底改變。

除了進行「再造」外,現階段宏碁還要想辦法和外資與投資人,建立新的信賴感。「要獲得外資再度信任, 至少要經過兩季財務報表的考驗。」一位曾在外資券商擔任分析師的人說。由於宏碁已經連續兩季「黃牛」,加上長期投資的持股開始鬆動,「持股賣掉要重新回頭 布局,需要很長的時間。」宏碁若要贏回信任,至少第二季的預測要先達到,就是第二季業績要與第一季差不多,倘若,這點承諾再度跳票,外資會再度調降對宏碁 的評價。

摩根士丹利在報告中,模擬宏碁股價落在三十元、六十三元以及九十八元的情境,是目前所有外資券商報告中,對價位評估區間最大的券商。對宏碁來說,這是一個警訊,如果不再「力求振作」,股價跌到三十元並非不可能。對此,王振堂是否拿出對策,攸關宏碁風暴能否平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79

7-11失控擴張加盟商無命

2011-9-9  NM




「梗有一間喺左近!」這個7-11的宣傳口號,曾幾何時,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而擁有一間7-11,亦是不少拿老本想穩陣創業的香港人心聲。不過,隨着零售業陷入混戰,便利店愈開愈多,逼爆各區,這個加盟7-11賺大錢的美夢最終告終。

7-11為了增加市場佔有率,近年以平均一星期開一間的速度,在全港九新界狂開分店,再以特許經營方式出讓予加盟商。現已有九百七十多間,有的正正開在另 一加盟店的對面或轉角,大大攤薄既有加盟商的利潤。不少拿出五十萬血汗老本的加盟商,扣除自己人工,每月原來只賺一、兩千元!還要換來總公司不良營運下的一肚氣。

今年五十多歲的陳小姐(化名),本來與家人經營電腦生意,由於電腦型號愈推愈快,他們難以緊貼潮流維生,遂想到找家族中人來另立一門穩定生意,「我哋唔求賺好多,只係想有穩定嘅收入保本,所以想起加盟7-11。」

陳小姐經多次面試及三個月培訓,過五關斬六將,才獲7-11首肯加盟,「佢哋先搵地方開鋪,經營一年左右再抽出來俾加盟商揀選。」陳小姐最後選擇了荃灣區 一間分店;交了四十多萬連加盟費的費用,換來每月賺萬多元(連陳小姐落場當經理人工),雖然少但尚算穩定,豈料數個月後,對街轉角竟然開多了一間 7-11,即時攤薄其利潤至數千元。

唔理感受話開就開

「簡直趕狗入窮巷!我哋質問7-11點解,佢哋只係話佢哋唔開都會有其他便利店開。我都知做生意有風險,但呢啲係7-11自己做出嚟嘅人為風險,我哋唔接受囉!依家不但出錢打工,仲一啲都唔受尊重!」原來根據加盟商與屬牛奶公司旗下的7-11總公司所簽訂的合約,並無限制總公司不可在加盟商經營的分店附近再開店,結果在同區甚至同一條街上開多間7-11並無違約,但卻大大攤薄每間店的利潤。

加盟商與總公司的營運模式,是總公司負責租金,但加盟商要向總公司入貨,然而身為前線工作者的加盟商,卻無權因應情況去決定入貨量和擺貨形式,「總公司只猛推佢哋賺得較多嘅貨,未有考慮唔同分店嘅存貨量和銷售表現去分貨,好多時興緊嘅新貨未能第一時間上架,但舊貨又逐個月囤積。」其中一位加盟商不平道。

加盟商還需要負責各種器材用具的維修和更新,但是貨源卻須向7-11總公司訂購,「佢哋會用啲已停產型號嘅貨尾,以高價賣俾我哋。」另一名加盟商不忿道。好像一款雪櫃零件,總公司定價八百多元,但市價只需三百多元,又如另一同款閉路電視,於「生活易」網上商店才售九百元,連送貨加五十元,但總公司的報價是一千九百多元,送貨須另加二百五十元,價錢比市價高出一倍有多。但因着「合約精神至上」,加盟商唯有無奈接受這些「魔鬼」價格,並對一切經營策略逆來順受。

毛利每況愈下

多年前由7-11掀起的報紙減價戰,最初由旺角開始發炮減價一元,對於此舉,7-11從沒有以電話、電郵等任何形式通知加盟商,「無信無會議o架,嗰日返到鋪頭一開收銀機先發覺啲價錢唔同晒,佢哋將新嘅價錢入晒付賬系統就當係話我哋知。」加盟商回憶道。

7-11並於○九年將特許經營商會會議由每兩個月一次減至每半年一次,令反映意見的渠道一再減少。每月結算時,部分特許經營商所計出的毛利率為百分之二十二至二十四,都比總公司所計出的平均每間百分之二十八為低,但總公司從不解釋如何得出數據。由○九年起,加盟商的毛利每況愈下,香煙加稅和貨品價格數度調高後,毛利亦不升反降。今年三月春茗時,行政總裁張家榮在台上欣然宣布7-11賺大錢慶功,台下一眾加盟商恨得咬牙切齒,有人更說:「如果唔係有五年約,我一定上台打佢一身!」

分租外判無權「say no」

最離譜是總公司找外判商「入侵」加盟分店的地方。大部分7-11現有賣魚蛋、腸仔等小食,皆由總公司找外判商經營,小食檔名「熱賣點」。只要總公司要求,加盟商就要騰出地方,形同「分租」,卻無權「say no」,而且「熱賣點」的食牌費、水電費和維修費亦要加盟商支付,收回的只是其銷售額約一成利潤。

上月7-11終止了與「熱賣點」外判商亞洲激成長達十年的合作,其實當初加盟商對「熱賣點」外判予亞洲激成有否牴觸合約亦存在疑問,開設「熱賣點」令原本 已細小的店面更狹窄,加上「熱賣點」員工被亞洲激成拖欠薪金、又欠供強積金、欠勞工假期、欠有薪年假,問題多多,「最長一次試過三個月無糧出啊!一個星期 返足七日,農曆年由年初一返到年初十幾,又話人工雙計,到出糧時又當無事發生。」一名前亞洲激成員工訴說。於是「熱賣點」員工起來罷工遊行、遲到、曠工, 最終影響加盟店營運,釀成終止合作收場。現時「熱賣點」已交由7-11總公司旗下的Food Team接手,亦新推出加盟商同時經營「熱賣點」的計劃。

梗有多間喺左近

從八一年首家7-11登陸香港後,二十九年來,7-11的分店數目便有如失控般擴張,由○三年直至前7-11香港及澳門行政總裁張家榮於今年五月退休時, 分店數目已在七年間由四百八十三家狂升至九百七十五家,近年更是以每星期一間速度極速擴展,現時其中六百多間已變為加盟店。新一任7-11行政總裁的職位 由Tim Chalk繼任,他亦曾任牛奶公司企業品牌總監、香港及澳門7-11商品銷售及市場總監。最新的7-11口號是「Collective Strength, Leading through 1,000 Stores」,意即以集體的力量共同邁向一千間分店。而這邁向一千家分店的鋪租,正正由7-11總公司所負擔,單單於旺角的三十多個鋪租已是天文數字,加上不斷加租及同業競爭,唯有在入貨費和維修費向加盟商「開天索價」,彌補昂貴租金,形成惡性循環。

陳小姐以及其他多名加盟商,對局面已打定輸數,故私下結盟並走出來揭發7-11的「暴行」,「我哋加盟商好多係中年男人,搵萬幾元要養起一頭家,好大壓力的;俾總公司欺壓,覺得好屈辱!」一名加盟商說。但由於怕對合約有任何牴觸,令總公司藉口沒收他們二十萬元「貨底錢」(即加盟時的入貨錢,在加盟合約完結後會退回),故憂心曝光。向記者展示的證據都由不同加盟商保管,以圖分散風險,就如驚弓之鳥。

加盟商多方與總公司聯絡以洽談商討解決事件,但很多時只能到達留言信箱。記者就事件亦致電牛奶公司北亞區董事麥瑞瓊,留言後亦未有得到回覆。

便利店比併

7-11

幕後經營者:牛奶公司(新加坡上市

開設年份:1981年

分店數目:975家(約600家為特許經營,其餘屬牛奶公司旗下)

現時口號:你間7-11喺邊?

賣點:售賣思樂冰,亦設手提電話充電服務

新近推廣:購物滿$20,有印花一個,之後每$10再得印花一個,憑十四個印花可免費換領一款Paddington Bear毛公仔。

OK

幕後經營者:利亞零售(創業板8052)

開設年份:1985年

分店數目:308家(全屬利亞旗下)

現時口號:轉出新鮮感

賣點:設「麵包廊」售賣聖安娜麵包,並設自動提款、噴射飛航船票售賣及預訂紅酒、鮮花等服務。

新近推廣:每次購物滿$50港元,即可獲OK點數Online點數卡一張,客戶可24小時於網上以累積的OK點數換購禮品,如遊戲光碟及雪糕等。

Vango

幕後經營者:華潤創業(291)

開設年份:2007年

分店數目:34家(全屬華潤旗下)

現時口號:always for you

賣點:特別開設日本食品專區「日本祭」,獨家供應壽司外賣,另設自選軟糖專區(夾糖)。

新近推廣:無

零售業陷混戰

對於7-11無限度擴展惹來加盟商不滿,中文大學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稱,其動機明顯只着眼於公司盈利,由於租金由牛奶公司支付,相信經營者計算過客流量足夠維持一間店鋪營運才會再開分店,但卻忽略了在附近原有加盟商的生計,「做生意除咗賺錢,仲要講求企業責任,加盟商係合作夥伴,如果只有你自己賺到錢,佢哋賺唔到,最終都會無人肯加盟,敗壞咗個口碑,最後仲會由想擴展變成影響未來發展添!」

香港7-11是全球7-11家族中密度最高的,據二○○七年統計,香港平均每一點三八平方公里便有一間7-11,經過去三年狂開催谷下,今時今日更誇張,在油尖旺區短短一條佐敦道便有四間,單單旺角區亦有三十三間,部分與另一間打對面,有的更只在另一間的轉角位。

至於7-11的主要對手、一直由利亞零售持有的OK便利店,八五年開始業務,目前有約三百間,雖然分店數目一直被壓住,但兩間便利店在其他方面競爭得你死 我活。除了在一些主要街道爭靚位、爭人流外,OK便利店請來DJ森美賣廣告大打年輕人市場,又將旗下聖安娜餅店的新鮮出爐麵包,放入OK便利店售賣,方便 上班上學顧客購買。而7-11除以「二對一」分店(即在OK便利店左右兩邊開店)夾擊OK,亦換上「你間7-11喺邊?」作為口號,向消費者大賣親切感。 利亞零售去年盈利九千萬元,其中便利店業務中,香港及其他分部溢利一億元,即平均每間三十三萬元。而牛奶公司則沒有在年報中分拆香港區7-11營業數字,只表示情況struggled (艱難),有加盟店平均每月只賺萬多元。與此同時,近年華潤集團亦搶入市場,○七年起開設便利店Vango,現在約三十多間,陷入混戰。

報紙減價報檔式微

便利店不斷擴展,同樣主力賣報紙及香煙的報紙檔,生意可謂首當其衝。「本來便利店放報紙喺門口主要為『拉客』入鋪買啲毛利高嘅嘢,對我哋影響唔大,但前幾 年開始佢哋首先將報紙減價至五蚊,我哋要跟住減,出現惡性競爭,就執咗好多檔嘞!」在旺角銀行中心地鐵出口,經營報紙檔十五年的范廣信稱,自從便利店帶頭 減價,全個旺角報紙檔跟隨,盈利比以前銳減五成。他指,報紙檔地理位置較好,不怕與便利店競爭,但最怕他們以連鎖優勢趕絕報販,「佢哋(便利店)最叻恃住 多分店向供應商施壓。個幾月前先向煙商要求細煙(非主要品牌香煙),由三十二元加價至三十四元,仲話如果唔逼報販一齊加,佢哋就全線唔賣,好彩供應商仲想 保留生存空間俾報販無應承佢,咁我哋即時找數,佢哋要有三個月數期嘛,而且不能讓佢哋獨大,佢哋最後亦罷手無全線唔賣。」

香港報販協會副主席鄧入明承認,深水埗、旺角兩區報檔被迫跟隨便利店減價,報檔無肉食,檔販數目已由去年的六百間減少至五百間,「有人試過一千蚊出租都無 人做」。他認為租金上升,城市規劃等,都造就報檔沒落,因為一些新屋邨並無預留位置予報販經營,所以並無報紙檔。而便利店又經常追擊報販,「試過有個啞巴 喺沙田第一城開報紙檔十幾年,見人哋搵到食,前兩年佢左手邊就多咗兩間7-11,右手邊又開咗間OK,結果佢搵唔到食,唯有結業。連呢啲低工種都無得做, 你叫低下階層點生存?」

7-11集體回憶

1927:7-11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創立

1946:為標榜營業時間由上午7時至晚上11時,正名7-Eleven,後改為24小時年中無休營業。

1981:全港首間7-11便利店於跑馬地開業

1983:開始在香港拓展特許經營業務,以「梗有一間喺左近」為集團口號打響招牌,深入民心。

1987:主要銷售罐頭、清潔用品等家用產品,並補上口號「在你左近嘅家庭用品店」。

90年代:在店內推出微波爐點心,大受歡迎。

2001:與突破機構合辦徵文比賽,出版散文集《71種心情=71個故事》。首間售賣魚蛋等小食分店於沙田開幕。

2004:9月以1.05億元從SCMP集團收購地利店全線87間分店,加上早前收購擁有港鐵將軍澳線及東鐵線便利店專營權的世昌便利店,分店總數由510間增至597間。同年展開浪接浪的精品換購潮。

2007:全線換裝修,換上木紋牆身及暖色系裝修,增加親切感。

2008:換上新口號:「你間7-11喺邊?」,大賣歸屬感,並與商業電台903合辦「7-11同我的故事」招募活動。

2009:宣布目標將分店數目增至過千間。

2010:以平均每星期開一間的速度擴展,現有分店九百七十多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95

農信社冒名貸款失控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27/100384866_all.html

  一名信貸員突然死亡,牽出農信社史上最大金額的冒名貸款案件。

  2011年8月,遼寧省鞍山市台安縣新開河農信社52歲的信貸員張井志,因心臟病去世,其經辦的數百萬元違規的頂名、冒名貸款隨即浮出水面,使其所在的農信社以及數百個村民「借款人」陷入恐慌,此前他們毫不知情。

  所謂頂名、冒名貸款,是利用別人的名義向銀行申請貸款,歷來就是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控制的重點之一,也是監管部門對農村信用社風險監管的重要關注點。

  銀監會合作金融部一位人士向財新記者介紹,自2000年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在農信社推廣,這類案件就幾乎「年年治理年年有」,在2002年至2005年,案發率曾達到頂峰。

  小額信用貸款一般額度在5萬元以下,農信社根據借款人家庭現金流、在當地信譽、長期還款情況給予信用評級,授予相應授信額度;農戶聯保貸款,一般是由五個農戶為一個借款人提供信用聯保。

  「這兩種制度都要求面簽,借款人和擔保人不僅要提供身份證複印件,也都要在銀行當面簽字確認才可以。」 前述銀監會人士稱。

  「小額信用貸款制度和農戶聯保貸款制度都已很嚴格,按說不應該發生這樣的案子。近年又開始浮現,應與貨幣政策緊縮、民間金融借貸活躍,加上一些 農信社內部控制漏洞、執行力度不夠有關。」前述銀監會人士稱,如果被冒名、頂名的貸款人不知情,就屬於貸款詐騙了,性質更嚴重。

  財新記者在當地採訪得知,此案已在台安縣公安局立案,並已移交至鞍山市公安局,由遼寧省農信聯社和公安局共同成立了聯合調查組,共有1000多位村民被當地公安局通知鑑定筆跡。

  由於這些村民中有不少還在外地打工,立案几個月以來,鞍山市公安局經偵科還在調查取證中,尚未給出最終的涉案數額。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冒名貸款時間跨度長、違規數量大、涉及機構廣,層出不窮、屢查屢犯,究其因,有歷史原因、社會因素、體制問題等。談到這種現象為何多年來無法根治,遼寧省農信聯社人士坦言:「這和制度執行力度、違規處罰力度不到位有關。」

  「根本上還是人的問題。根治方法就是加強治理。」銀監會人士強調。

  一位資深金融專家表示,十幾年來冒名貸款的現象層出不窮,說明「農信社內控失控比較嚴重」。

「被貸款」遍地開花

  遼寧省聯社共有77家縣聯社,台安縣聯社綜合業績排名第十,排名較為靠前。據台安縣聯社人士介紹,縣聯社正在籌備組建農商行。銀監會公開數據顯 示,目前有1424家農村信用社已經達到或基本達到農村商業銀行組建條件。銀監會對農信社實行差別監管,綜合評級指標分為六級,達到三級屬於較好的農信社 就可申請組建農商行。

  這位人士亦坦承,農信社從業人員普遍年齡老化,市場化觀念轉變較慢。台安縣聯社的職工平均年齡都在45歲以上,是鞍山市轄下四個縣級農信聯社中職工平均年齡最大的一個。

  張井志從業20多年,所經辦的小額貸款金額共約3000多萬元。據知情人透露,這個數額約佔新開河農信社貸款餘額的四分之一,借款人涉及當地四 五個村,包括六間房村、李窖窯村、何崗村、張慌村等,共1000多名村民,人均借款3萬元,但這1000多個借款人並非均為真實借貸人,有相當部分人對自 己「被貸款」並不知情。

  其中,張慌村是此次冒名貸款的「重災區」,張井志的家鄉就在此。張慌村黨支部書記王成人告訴財新記者,張慌村共有1800多人,「被冒名貸款的約有100多人。」

  張慌村村民李長賓一家是此次冒名貸款金額最大的一戶,六筆各3萬元共18萬元貸款,借款人包括其全家三口及李長賓的三個親屬。

  據李長賓透露,他曾在2009年找張井志貸款辦了兩筆共6萬元聯保貸款,每筆3萬元,「三個身份證是一(筆)聯(保貸款),拿了妻子、女兒、兄弟等親屬的六個身份證。」這兩筆貸款已於2010年如期償還。李長賓2011年再次申請貸款6萬元時,一直沒有下文。

  「這次發現『被貸款』了18萬元,但我們並沒見到錢。」李長賓稱。

  新開河鎮趙家村的李東波,是在去年11月新開河農信社副主任韓國光突然到訪時,才得知自己在新開河農信社有兩筆各3萬元貸款,借款日期分別2010年3月15日和9月21日,期限為一年,前一筆已還款;後一筆尚未歸還。

  「張井志2011年8月死了,農信社來落實這筆9月應該償還的款項,我才知道我『被貸款』了。」李東波告訴財新記者。

   六間房村的村民王越輝和李東波的遭遇一樣,「公安局經偵科到村裡之後,通知去鑑定筆跡,才知道自己竟然有貸款。」 王越輝說,六間房村有約四五十人「被貸款」。

  當李東波去人民銀行台安縣支行查詢自己的個人信用記錄,發現自己在2007年1月於台安縣另一家農信社——黃沙坨鎮黃沙農信社還有一筆3萬元的 貸款,該筆貸款由於逾期還款26天,還留下了不良記錄。「我從未去過黃沙坨鎮,怎麼會有貸款呢?」李東波很納悶。當時的信貸員王大鵬現在已是黃沙農信社副 主任。

  財新記者輾轉拿到的一份台安縣農信社聯社於2011年12月27日下發的196號文件顯示,「2007年1月5日,經縣聯社保衛部經理楊寶清營 銷,黃沙農信社主任李勝柏違反貸款管理規定,為其辦理頂名聯保貸款3萬元,因該筆貸款超期26天償還,造成名義貸款人名下有違約記錄一次。」

  楊寶清告訴財新記者,這筆貸款是其幫高力房鎮的親屬貸款,親屬「撿」的身份證,「那是2007年,那時貸款制度不太『硬』,拿個身份證就能貸款,是我替借款人簽的字。」楊寶清52歲,目前已經退休。

  2009年,台安縣農信社聯社的手工記賬已全部升級為電腦聯網,貸款制度仍然不「硬」,此次被曝出的冒名貸款的時間大多在2010年和2011年。。

  「2008年到2011年,連續『被貸款』了三筆各3萬元的貸款,分別以我父母的名義,可我父母一個53歲,一個49歲,在銀行都沒開過戶。」新開河鎮兩棵樹村的王彬告訴財新記者。

  這種冒名貸款在當地幾乎盡人皆知。財新記者幾次乘坐不同的出租車時,司機均稱聽說過這類事,在當地農信社很普遍。

  「這事挺可恨的。我嫂子也是這次在新開河農信社『被貸款』了,但是她只在這個農信社有開戶,從來沒有貸過款。」出租車司機李健說。

  「我表弟2010年在台安鎮農信社也發現『被貸款」了,結果農信社私了,把貸款還了,還給了些經濟補償。」另一位出租車司機告訴財新記者。

  富家鎮的楊廣宇告訴財新記者,他是在今年3月貸款買房時才發現在媳婦名下有不良信用記錄,後來去當地人民銀行徵信部門查詢發現,早在九年前即 2003年媳婦曾在富家農信社有一筆3萬元的逾期還款的不良記錄。「那時我媳婦才17歲,根本沒和銀行打過交道,怎會有貸款呢?後來去富家農信社交涉,該 農信社把不良信用記錄取消了。如果不是這次貸款買房,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被貸款』了。」楊廣宇說。

  財新記者在當地調查發現,冒名貸款的現象在農信社並非新開河農信社一家。僅僅從財新記者走訪的台安縣『被貸款』村民看,除了此次立案的新開河信用社,還至少涉及上述富家農信社、高力房農信社、黃沙農信社、台安農信社共五個鎮的五家農信社。

  台安縣共有14個鎮,一般一個鎮一個農信社,全縣共有13家農信社,僅從財新記者調查看,13家農信社近一半存在冒名貸款的現象。但鞍山監管部門有關人士卻向財新記者稱,「冒名貸款屬於個別現象。」

  台安縣公安局經偵隊何隊長告訴財新記者,只有新開河農信社的冒名貸款立案,至於此次暴露的其他農信社為何未立案,「因為其他農信社沒有報案。」何隊長稱。

  目前,李東波是這些「被貸款」的村民中惟一報案的人,也是在李東波報案之後,經偵部門才開始介入。

「這都不算事兒」

  財新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被貸款」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此前曾經在農信社有過真實貸款,留下了身份證複印件,後被張井志用於冒名貸款。

  比如杜大連泡村杜常順曾在2007年、2008年用兒媳婦的身份證作擔保,聯保貸款,此次是兒媳婦「被貸款」;趙家村的李紅喜,2011年曾用 身份證替城鎮戶口的朋友在農信社貸款。李紅喜於2011年的這筆貸款雖然本人知情,也屬於違規貸款即「頂名貸款」,即借款人本人知情,但由於李紅喜只是名 義貸款人,並非真實資金並不是用借款人使用,同樣屬於銀行違規貸款。

  另一種情況是,從未和銀行打過交道,既未在銀行開過戶也未貸過款。比如張慌村的李淑影和周上芹,兩人都是56歲。「都沒唸過兩年書,讓我們去簽字鑑定筆跡,連字都寫不好,哪能去銀行貸款?」李淑影告訴財新記者。

  村民告訴財新記者,如果不和銀行打交道,身份證可能流出的渠道,一個是村民把身份證交給村組織,比如辦獨身子女證,或政府發放補助;另外,當地派出所都有每個人的身份證信息。

  「村會計、村幹部有機會拿村民的身份證去農信社騙取貸款,用於自己做買賣,或充當第二貸款人放貸,以前就有過類似案例,2011年以前,全國範圍農信社就處理了一萬多人。」一位接近銀監會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

  如果不是李東波這次將其向有關方面要說法的視頻發佈到網絡上,從而引起媒體的關注,外界對此仍無從知曉。

  4月10日下午,財新記者來到新開河農信社,問起張井志其人,「工作非常負責」,一位李姓職工如是評價,並不以為意地稱,「這都不算事兒」。

  至於貸款流向,當地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小額貸款公司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他們也曾向新開河農信社提供身份證複印件,「只要有個農村戶口的身份證複印件,就能貸到款,我們兩個人填單子,(農信社)主任蓋個戳就行了,現場辦公。」

  他透露,當地農信社的貸款利率一般是月息7分9。按照有關規定,農信社貸款利率最高可達同期基準利率的2.3倍。但小額貸款公司的利率則最高可達同期基準利率的4倍。

  財新記者在當地採訪時發現,關係人貸款在當地農信社仍非常普遍。「沒關係、不給回扣是貸不出來款的。」多位村民告訴財新記者。「回扣一般在5%-10%,先給回扣再給貸款,這叫『打上租』。」一位曾在黃沙農信社貸款的村民對此表示。

  據一位村民透露,村裡開個人診所的馮某,買門面樓開診所的貸款就是張井志放的款,但「這並不屬於支農貸款用途」。

  至於問責機制,似乎並無啟動。

  財新記者二度來到新開河農信社時,見到主任李蘋仍然在該農信社上班。目前尚未聽說有處罰措施。

  在前述196號文件中,台安縣農信社聯社也僅僅給予黃沙農信社副主任王大鵬、原貸款記賬員陳紅梅通報批評,並建議給予該農信社主任李勝柏通報批評並處罰金500元;給予原台安聯社保衛經理楊寶清警告處分,同時扣發兩個月工資。

  在台安縣聯社下屬的13個農信社中,新開河農信社排名較為落後。根據財新記者輾轉拿到的一份台安縣農信聯社2012年一季度業務計劃表顯示,在 今年一季度正常貸款中預計逾期90天以上的貸款比率中,富家農信社最高為約23.93%;新開農信社次之,約18.69%;城郊、西佛、大張、台安依次為 13.52%、8.39%、8.09%和7.37%;高力為0.02%,預計逾期率最低;其餘六家預計逾期率都在4%之內。銀監會要求農信社貸款逾期率的 容忍度是5%。

  但據鞍山銀監局人士透露,在去年年末,台安縣農信社的逾期率大多數都在2%之內。顯然,今年一季度台安縣農信社預計逾期率比上年大幅上升。

為何屢治不絕

  前述銀監會人士表示,頂名、冒名貸款這項違規業務,幾乎「年年治理年年有」,在2002年至2005年案發率曾達到頂峰。

  冒名貸款常見的表現形式包括:自批自貸貸款、關係人貸款、跨區域貸款、「壘大戶」貸款、超權限貸款、化整為零貸款、個貸企(村)用貸款。

  遼寧丹東城區聯社人士表示,信貸風險是各種操作風險中的重點,而冒名、頂名貸款則是引發信貸風險的主要因素。由於冒名、頂名貸款具有欺騙性、虛 假性、隱蔽性,掩蓋了信貸資產的真實性和安全性,使貸前調查、貸時審查、貸後檢查等有效程序成為虛置,造成「壘大戶」、跨區域、超越權限、多頭貸款等違規 貸款。

  貸款到期後,實際用款人往往不履行還款義務,引起貸款糾紛。尤其是業內人員與外部惡意串通或偽造冒用客戶資料形成的冒名、頂名貸款,其危害更大,對農村信用社的公眾信譽和社會形象造成惡劣的影響。

  「2004年、2005年,浙江省曾加大處罰力度打擊了一批農信社的冒名貸款,處理很嚴重,信貸員、農信社主任開除,現在浙江這種情況就比較少了。」卸任不久的浙江省銀監局局長楊小蘋稱。

  但在全國範圍內,十幾年來農信社的頂名、冒名貸款層出不窮。

  2011年是銀監會的合規文化建設年。當年2月,銀監會召開了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監管工作會議。該次會議要求做好「三項整治」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整治冒名貸款。

  隨後,銀監會要求在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範圍內開展一次頂名、冒名貸款的全面清理和整頓,對貸款進行排查。

  當財新記者詢問台安縣聯社有關負責人是否有自查和清理時,這位人士對此表示不予置評。一位台安縣聯社人士向財新記者坦承,每個季度都要自查。

  遼寧省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信貸部葉豔於2011年五月發表在《中國外資》的署名文章,分析農村信用社個人徵信系統產生冒名貸款的成因及異議處 理,稱無論何種形式的冒名貸款都體現出一個「騙」字,在貸款發放前不易被發現,只有在貸後管理和檢查催收過程中一筆一戶的核對中,才能暴露出來。

  對於冒名貸款的原因,葉豔認為是信用社管理水平落後,對制度執行不力,冒名貸款(特別是小額農戶貸款)問題難以徹底根除。農村信用社管理相對鬆散,貸款「三查」不落實,審批不盡職或故意逃避授權授信控制,責任追究制度流於形式。

何以有效根治

  郵儲銀行近年也開始大力發展小額農戶貸款,該行信貸業務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由於農戶信息不規範,小額農戶貸款的確有挑戰性,但完全可以用科技手段,比如現場拍照等措施防範和杜絕這個現象。

  「我們也比較擔心基層小額貸款『壘大戶』以及冒名貸款現象,但是一旦發現,堅決嚴格處理,就地免職,杜絕再次出現違規。」朱大鵬強調。

  一位央行基層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在央行徵信部門受理的個人信用異議處理中,農信社佔比最多。通常操作中,農信社要先對冒名貸款進行認定後,再報送人民銀行徵信系統中更正個人徵信信息。而徵信異議只有在名義貸款人提出異議時才能露出廬山真面目。

  他表示,內部監督缺失是冒名貸款氾濫的重要原因。儘管各家聯社在成立後,都設立了稽核監督部門,但是由於人力不足、地位弱化,職能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從前幾年各家聯社稽核檢查看,每年基本只開展高管離任稽核方面的檢查,而且只是泛泛檢查,信貸業務方面的專業檢查很少;近年來,雖然稽核監督每 年都能夠組織多次信貸、合規方面的檢查,但從實際情況看,監督檢查不深入不徹底,很多檢查在一定程度上走了過場,許多問題未能及時發現,或者是發現後不能 及時、徹底糾改,內部監督的效果並不理想。

  「此外,對相關責任人的處罰不力,部分聯社對頂名、冒名貸款的相關責任人不按規定進行嚴肅追究,而是礙於情面姑息遷就,不能起到警示與防範作用。」前述央行基層行人士認為。

  「冒名貸款的違規行為完全可以根治,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金融消費者教育,要向農民普及金融消費者的權利意識;另一個是銀行監督的有效性。」有資深金融專家強調。

  2011年10月,人民銀行總行已經下發文件到各分行,推動人民銀行各個分行開展金融消費者保護工作,以各分行的法律事務部為主,設立機構,公 佈統一的投訴電話,成立保護中心,做好對投資者教育的宣傳工作,形成消費者保護機制。不過,人民銀行鞍山分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目前遼寧省尚未開展這一工 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62

失控的借貸:徐州民間借貸樣本調查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19/xNMzY5XzQzNjExNw.html

行走在近日的江蘇徐州街頭,關於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的傳言和議論隨處可見,賓館電視的開機畫面上兩行醒目的大字,提醒當地居民——「遠離非法集資,拒絕高利誘惑」。

徐州位於江蘇省北部,是江蘇省第三大城市,蘇北第一大城市,被稱為「中國工程機械之都」。如今,這座重工業名城卻因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事件頻發而備受關注。

談起自己借給馮玉法的2220萬元,做電廠工程建設生意多年的丁立(化名)除了嘆氣還是嘆氣。「如果當時我對他有哪怕一絲懷疑,我都不會把錢借給他。」

2011 年底,做鋼鐵貿易生意起家的徐州商人馮玉法及其妻子王孝玲、兒子馮雪源、女兒馮晴晴開始頻繁拖欠債權人利息。面對債權人的頻頻質問,2012年1月,馮玉 法召集部分債權人宣佈資金鏈斷裂,一場民間債務危機就此浮出水面。因債務人在當地知名度較高、涉及金額巨大,該事件迅即在當地引發震動。

此後,馮玉法的子女不知去向,其本人也與外界切斷聯繫。

多次嘗試追討債務未果後,2012年3月12日,部分債權人向徐州市警方報案,要求追究馮玉法等人的刑事責任。5月16日,徐州市泉山區公安分局經偵大隊負責人稱,馮玉法一事已於5月4日正式立案偵查,當地警方正在調撥警力進行偵查。

據本報記者調查,馮玉法事件呈現出多層次集資鏈條,數家投資公司作為中間環節捲入其中,另有部分債權人以個人身份扮演中間人角色。經債權人不完全統計,馮玉法高息借貸事件涉及直接債權人100多名,借貸金額在6億元以上。還有部分債權人出於種種考慮,不願登記債務信息。

瘋狂借貸終失控

債 權人丁立稱,2011年8月,馮玉法經朋友介紹與他取得聯繫,並稱,其名下的徐州福瑞士電池技術有限公司正在投資一個生產汽車鋰電池的新能源項目,政府還 為此批了130畝地用於廠房建設,而投資一條生產線大約需要2000萬元。「馮玉法想跟我借2000萬元,說項目投產後可以直接交給我一條生產線。」

為打消丁立的顧慮,馮玉法向他介紹,其名下有數十處房產,名下房地產公司還有十餘棟在建別墅,另外還有洗煤廠、物流公司、鋼貿公司等多家公司。

收到過類似承諾的並非丁立一人。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債權人表示,2011年7月至11月間,馮玉法曾先後找到他們投資汽車鋰電池項目,並許以高息回報。

「當時對他真是沒有半點懷疑。」丁立稱,馮在當地雖稱不上徐州首富,但也是排得上號的大企業家。「早就聽說馮玉法有幾十處房產,七、八家公司,這樣雄厚的實力犯不上騙我那兩千多萬。」

丁立隨後與對方先後簽訂了數份借款及擔保合同,累計金額2200萬元。合同甲方為丁立,乙方為馮玉法、馮玉法的妻子王孝玲、女兒馮晴晴、兒子馮雪源,擔保方為馮玉法名下的兩家公司——徐州鑫美國際房地產公司、銅山縣中聯煤炭洗選公司。

但令丁立頗感意外的是,自己看重的是鋰電池生產線的發展前景,對借款利息並無太多訴求,但馮玉法還是為他開出了按月支付4%月息的借款條件。當他就此事詢問馮玉法時,得到的回應是,「我跟人借錢都是這個利息,按規矩來。」

合同簽署後的頭幾個月,馮玉法均按時支付利息。然而12月初,當月利息未能按時到賬,丁立幾番催問,馮玉法均以各種理由進行推脫。丁立開始感到事態不妙。幾乎同時,多位債權人都發現,馮玉法開始拖欠利息。緊張和憤怒之下的債權人,紛紛要求馮玉法立即償還本金。

面對巨大的償債壓力,馮玉法在2012年1月召集部分債權人召開會議,宣佈資金鏈斷裂。

多位參會債權人表示,參會人數之多令人咋舌。在馮玉法大規模拖欠利息之前,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債務總量,相當數量的債權人甚至以為他只向自己或少數幾位親友借了錢。「如果知道他跟這麼多人借過錢,我肯定不會借給他。」一位債權人說。

此 後,部分債權人自發組成債務處理小組,統計債權人信息,並交由馮玉法最終核定。一份債權人明細表顯示,參加登記的債權人超過百人,所登記的無抵押貸款約 4.9億元,抵押貸款約1.6億元,合計約6.5億元。其中金額最大的8338萬元,最小者僅為4萬元。還有部分債權人出於種種顧慮不願登記債務信息。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多位債權人表示,自向馮玉法借錢至今從未收回過利息和本金。因為每年臨近年末時,馮玉法會主動召集債權人重新核算本金及利息,更新借條,並承諾只要提前十五天告知,可隨時一次性提取本金和利息。

「看他生意做得好,房子那麼多,還錢不成問題,自己手頭也不缺錢,不如一直放著,需要用的時候再一併提出來。」一位債權人稱。

該債權人向本報記者展示的借據顯示,自1994年至2010年底,馮玉法累計向其借入本金及利息合計為220萬元左右。至於本金和利息各佔多少,「因陸續借過很多筆,現在已經算不清了」。該人士稱。

一位與馮交往密切的人士稱,此類長期未償債務或是造成其資金崩盤的關鍵因素之一。「累積這麼多年,利息已比本金高出幾倍。」就在債權人紛紛向馮玉法開始追討本金之後,後者仍在繼續四處舉債。多位債權人證實,2011年底,馮玉法開出的月息已高達5%甚至更高。

幾近瘋狂的借貸鏈條,終於失控。

織就龐大借貸網

馮玉法,徐州市銅山縣柳新鎮蔣樓村人,1955年生,初中學歷;早年曾參軍當過砲兵,退伍後在銅山縣供電局柳新供電站擔任會計。

與馮玉法有過接觸的多位人士對其人際交往能力的印象是「憨厚老實」、「擅長與人交際」、「很容易讓人產生信任感」、「有些話別人說出來一聽就是撒謊,但他一說別人就信。」

1986年,馮玉法主動辭去旁人眼中的「鐵飯碗」,從事鋼鐵、木材貿易,從東北運輸鋼鐵、木材賣給徐州當地的煤礦和電廠。

一位與馮結識近三十年的人士稱,馮玉法從事鋼貿生意的第一筆約一兩萬元的啟動資金,大多是從熟人處所借。「從一開始做生意到現在,他一直都在跟人借錢。」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起,多位債權人便開始持續借錢給馮玉法,至今已十餘年。

而在馮玉法長達二十多年的借貸經歷中,2000年前後是一個關鍵節點。

數位長期債權人稱,2000年前,馮玉法借錢的金額並不大,「每筆大概一兩萬,有時甚至只借兩三千。」而2000年後,無論是借錢的金額還是頻率,都大幅增加。

一位與其關係密切的人士稱,馮玉法此前從事鋼貿生意,主要依靠在供電所當會計時結識的人脈,向當地電力系統銷售鋼材。但至2000年左右,當地電廠基建已基本完善,馮的鋼貿生意也就此告一段落。

此後,馮玉法將目光轉向了房地產。短短數年間,他接連買下徐州市云龍湖西岸天齊別墅區及銅沛路、和平路等市區核心地段的數十處房產。

本報記者獲得的一份債權處置意見徵求書顯示,馮玉法目前名下共有天齊別墅區別墅房產14130.85平方米,市區房產4122.69平方米。

失控的借貸

事實上,鋼貿生意賺取的利潤並不足以購置如此數量的房產,馮玉法開始依託自己過去十餘年間構建的人脈網絡,四處借貸。

隨著徐州房地產市場的日漸升溫,馮玉法名下房產的價值也一路飆升。一位居住在天齊別墅區的人士稱,根據不同的購房時間,馮購置這些房產的價格大約在2000元/平米—5000元/平米之間,而目前的價格則在15000元/平米—25000元/平米之間,增值數倍。

但目前的價格仍未達到馮玉法的心理預期,一位債權人稱,去年下半年,他曾提出以30000元/平米的價格購買馮的一套別墅,被對方拒絕。「他的心理價位是35000元/平米。」

手握大量房產不願出售,而為購房所借的錢又得及時付息,馮玉法不得不繼續借新還舊,而這些房產正好成了他的說辭,令債權人對他的還貸能力深信不疑。

如此不斷借新債還舊債的同時,其借貸網絡也越發龐大且難以控制。

此外,繼大量購入房產後,2008年起,馮玉法及其家人名下的公司數量也迅速增加,且涉及多個行業。工商資料顯示,馮玉法及其家人目前名下擁有各類公司近十家。

有債權人認為,馮玉法瘋狂擴張公司數量,其目的正是為了「拉大旗扯虎皮」,進一步增強人們對他的信任感,借到更多的錢,以填補此前埋下的資金漏洞。

工商資料顯示,馮玉法擔任法人代表的公司包括徐州鑫美國際房地產公司、銅山縣中聯煤炭洗選公司等四家;其子女名下也各有公司數家。馮玉法還曾以香港秋實國際物流公司董事長的身份公開參加過社會活動。

多位債權人指稱,馮玉法名下的中聯煤炭洗選公司「從沒洗過煤」,而馮雪源擔任法定代表人的徐州福瑞士電池技術公司沒有固定辦公地點。有債權人提出參觀汽車鋰電池生產廠房,也被馮家拒絕。

債權人的博弈

馮玉法借貸危機浮出水面後,部分債權人自發組成債務處理小組,嘗試解決債務問題。但債權人的利益訴求並不一致。

一份「債權人共同承諾」稱,債權人達成一致共識,此事暫不走刑事解決方式,儘量走自行解決方式。

也有部分債權人對此「共同承諾」持有異議。他們擔心,馮家及其名下公司的資產可能隨著時間的拖延被轉移。

況且他目前的全部資產,也不能滿足所有債權人的賠償要求。

記 者曾實地探訪徐州福瑞士電池公司的辦公地點,公司大門緊閉,空無一人,也無辦公設備。執勤的保安稱,這塊辦公場地即將出租。記者隨後來到鑫美國際房地產公 司名下的在建項目,發現其已停工。部分反對自行解決的債權人質疑稱,債務登記過程過於簡單,對債權人借據真實性的審核不夠嚴格,不能排除部分債權人虛報債 務的可能。

更令他們擔心的是,馮玉法迫於償債壓力,有可能選擇「跑路」。「據說其子女已經跑了,馮玉法也好久聯繫不上了。如果他也跑了,不知事情何時才能解決。」一位債權人說。

記者多次撥打馮玉法及其子女的手機,均未能接通。

也有部分債權人並不希望此事通過刑事訴訟方式解決,因其資金是多方籌集而來,擔心警方立案後自己會捲入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債權人名單中出現了數家當地投資公司的身影。

一位當地企業家稱,2010年起,徐州多家銀行的信貸額度持續收緊,中小企業融資需求通過銀行渠道難以得到滿足,只好將目光轉向民間。在此背景下,過去兩三年中,數以千計的投資公司在徐州遍地開花。

徐州市政府網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4月,徐州市共登記抵押貸款信息諮詢服務機構及涉及此類業務的經營單位已達2400餘家。

「正規的擔保業務基本沒人做,都是放高利貸的。」一位當地投資公司人士稱,當地各類名目的投資管理公司大多沒有多少自有資金,都是通過高息吸收民間資金,再以更高的利息外貸出去,從中賺取利差。

正因如此,涉入馮玉法事件的幾家投資公司顯然也希望走自行解決的方式。此外,馮玉法向部分債權人借款時曾簽署了房產抵押協議,這些債權人也不願警方介入。

債權處置意見書顯示,天齊花園房產共計14130.85平方米,其中9435.39平方米共26套已抵押;市區房產共計4122.69平方米,其中19套已抵押,共3809.35平方米;抵押房產總價約1.32億元。

各方債權人意見相持不下,最終未能達成一致。3月12日,20餘名債權人向徐州市泉山區公安分局經偵大隊報案,要求追究馮玉法及其家人的刑事責任。

5月16日,記者以債權人身份前往泉山區公安分局經偵大隊詢問此案的立案事宜,該大隊負責人稱,已於5月4日正式立案,當地警方正在調撥警力進行偵查。

在此之前,已有部分債權人向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該院相關負責人稱,徐州市主要領導對於當地近期發生的民間借貸案件高度關注,指示應盡快定性,依法處理。

馮玉法事件因債務人知名度高,金額巨大在當地備受關注,但這並非近期徐州唯一引發熱議的民間借貸事件。

4月9日,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刑拘在逃的江蘇鼎億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鼎億」)副總經理徐傳林在長沙被警方拘捕,次日,在廣州被抓獲的鼎億董事長兼總經理胡大勝也被押回徐州。

《時代週報》報導稱,據債權人不完整統計,鼎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涉及3000多名債權人,涉案金額在3.28億以上。

前述投資公司人士表示,鼎億案浮出水面後,當地投資公司明顯感到了擠兌壓力。

「最壞的時候還沒到。」他擔心,當地民間借貸風險可能會進一步擴大,部分借貸資金鏈的鏈條過長,牽涉人數眾多,當中任何一個環節斷裂,整個鏈條都有可能崩盤。「更糟糕的是,如果資金鏈斷裂情況密集發生,民眾產生恐慌情緒進而紛紛擠兌,將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本報記者史進峰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16

失控有理 微信放膽攻擊金雞母

2013-04-22  TCW
 
 

 

中國市值最大的網路公司騰訊,用兩年時間創造了微信(WeChat)奇蹟,這也等於讓威脅原有產品QQ即時通訊的創新,因此而產生。

騰訊為何敢開發一個會威脅現有產品的創新?創辦人馬化騰又為何敢把大權,交給一個原本只是負責研發信箱功能的經理人?這個兩萬多人的組織,為何沒有因為疊床架屋的組織架構,而讓創新胎死腹中?答案:都來自於「失控管理」。

據騰訊公布的二○一二年財報顯示,其公司營收達到人民幣四百三十九億元(約合新台幣兩千一百二十四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五四%。若論營收,騰訊的總收入已經超過了當地四大網路公司,包含百度、新浪、搜狐與網易的總和。

在微信推出前,這家企業的所有產品都是圍繞著航空母艦:「QQ」所產生。QQ在一九九九年誕生,它就像微軟的MSN一樣,你只要在電腦安裝這款軟體,就可以傳送檔案、訊息、打視訊電話等等。全中國有十億網民,QQ用戶就有八億。「在中國,沒有QQ帳號,就等於斷了手腳。」一位台商如此形容。

成立體制外游擊隊竟與金雞母QQ爭利

QQ是從電腦平台起家,雖然騰訊早在二○○八年開始讓QQ進入手機,讓人擺脫電腦制約,可以隨時隨地與人交談。但是二○一一年,騰訊打造的微信,卻僅用四百三十三天就有一億名用戶。這形同是開發一個新產品,來傷害自己獲利的航空母艦。

微信的大腦、騰訊副總裁張小龍說得更是直接,「在發展微信的初期,最大的對手並不是米聊(編按:米聊是小米科技推出的支持跨手機作業系統平台,可與線上聯繫人發訊息和收發圖片)或其他外部競爭者,而是手機QQ。」

騰訊在二○一二年全年及第四季度財務報告中,有更強而有力的證據。報告中顯示,QQ用戶增長速度及用戶活躍度增長「明顯放緩」,其中騰訊QQ遊戲平台,同時在線用戶成長率下降六.四%至八百八十萬人。財報中,二○一二年,手機QQ被提及兩次,微信十二次,顯示微信被重視程度已經高過手機QQ。

時間回到二○一○年十月,馬化騰收到當時掛名廣州研發部門總經理、但主要只是負責QQ信箱開發的張小龍的一封電子郵件,內容建議騰訊應該順應移動上網趨勢,推出移動即時通訊產品。不過,張小龍也在信中提示,如果這個技術成功,最大風險是對現有的QQ造成衝擊。

馬化騰不是不知道這是趨勢,但一直沒有定下明確的實施計畫,他不知道這會對現有產品造成多大衝擊。最後,他決定啟動這個計畫項目,取名「微信」,他給了張小龍人民幣一億元(約合新台幣四億八千三百萬元)的研發資金。但他並沒有給這新團隊一個研發組織,而是要張小龍自己找人籌組團隊。最後,一個十三人的團隊開始,進而打造出今日的局面。

十三人,僅占騰訊總員工兩萬名的萬分之六;人民幣一億元,是這家營收數字人民幣四百三十九億元的九牛一毛。在此之前,張小龍根本不是核心決策圈內的人物,馬化騰授權張小龍做微信,等於給了他體制外的游擊軍隊。與其說馬化騰運氣好壓對寶,不如看看他容許「失控」的態度。

以失控來成就創新代價是浪費資源、內部失和

《失控》(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台灣未引進),是張小龍最愛的作者、科技趨勢觀察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所著。在他筆下,失控令人不安,也正是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才能成就創新。

當時馬化騰帶領的騰訊企業已經是兩萬多人的上市公司,產品線有一千七百項,資源投入計畫已經被要求要非常精準,但是馬化騰一直有隱憂:「當團隊規模變大以後,到底我們如何能夠克服大企業病?比如員工人數增加非常快,像去年增加六○%,以及文化的稀釋,包括管理方面,其實會產生很大的問題。」他說。

就算他接受由下而上提出的建言,他又如何知道,誰的方案才是會成功的案子?最後,他選擇「放手失控」。「當時微信出來的時候,很多團隊都想做,但動作和投入度都不一樣,後來是兩個團隊都做了,也都不知道對方進展,我讓他們同時啟動。最後,我們廣州的團隊先跑出來,而且產品設計思路,水平高很多。」馬化騰說。

他口中的廣州團隊,就是張小龍的團隊,而非內部原本規畫做無線相關產品的部門。如果馬化騰最初只是想把所有資源集中給按理來說最專長的團隊,今天,就不會有微信奇蹟。

馬化騰用失控換來創新,也付出代價。例如造成資源浪費,內部也會感受到強烈的競爭壓力。就像幾個月前,QQ不在狀態欄顯示「微信接收信息」的消息,這代表QQ抽掉推廣微信的渠道,兄弟鬩牆被赤裸裸的暴露在公眾前。

不過,從去年四月二十三日,馬化騰跟凱文.凱利的對話看來,這條路,馬化騰還會繼續走下去。他說,騰訊未來可能會繼續在底層做產品時放權「失控」,這相當於讓它自然長大,跟內外部競爭,直到產品做到一定程度,在競爭後突圍,公司才會介入輔助力量,進入可控狀態。

放棄有效賺錢模式爭搶移動用戶拚未來

這是條險路,騰訊過去十年的經驗已經太習慣了,做起產品後,兩年內有效賺錢的模式立刻運作,如「桌面QQ」在二○○一年時線上突破百萬,二○○三年便有了產生鉅額收入的「QQ秀」業務,但這次,這個沒有經過精密部署的微信,至今還沒有具體的獲利模式。

馬化騰這麼堅定前行,是因為全球PC產業已連續三年衰退,根據市場研究機構NPD DisplaySearch調查數據顯示,今年中國3G智慧型手機銷售量可望達二億五千萬支,較去年成長六六%,全球市占率為三○%。騰訊要搶進移動用戶的視線裡,微信,就是最重要的敲門磚。

當我們明知一切都要創新,卻仍小心翼翼想確保不損及原有獲利來源,已成功至少十年的騰訊卻讓自己失控冒險。騰訊能做到,或許是願意面對現實,因為與其被動的被時勢推到險境,不如再賭一次。

【延伸閱讀】微信之父:讓產品隨使用需求長大

馬化騰對「創新規畫」失控,而「微信之父」、現在的騰訊集團副總裁張小龍則主張:產品設計也要失控,廠商不要一直想要預期規畫產品應該是怎樣,應該要讓產品隨著消費者內心的渴望,而自然長大。

被《華爾街日報》評為二○一二年中國創新人物的張小龍,其實是有點宅的工程師,他喜歡聽麥可.傑克森的音樂,軟體界用「文藝感性理科男」來形容他,他深居簡出,不喜歡開會,最喜歡的事就是討論產品。

張小龍並非一開始就待在騰訊,一九九六年到二○○○年間,他一手推出的電子郵件軟體Foxmail,被當時美國最知名的科技網站ZDnet評為五星級軟體。二○○五年,擁有五百萬用戶的Foxmail被騰訊購併,張小龍因此投入中國軟體巨擘馬化騰的麾下,負責帶領兩百多位研發工程師。

張小龍懂技術,也會洞察使用者心理。舉例來說,各種即時通訊軟體都會顯示對方讀取訊息的時間,但這個功能在微信上並沒有出現,因為張小龍考慮到,很多用戶閱讀後不想留下痕跡便作罷,「用戶沒有表露出來的需求,我們也要實現它。」

人都喜歡簡單,「只有做到極簡,才無法被超越。」當馬化騰看到微信的創新被他人模仿,而問張小龍是否需要多提供些「細化」的功能時,他如此回絕。

張小龍比其他工程師更願意深入了解消費者及其需求,因此創造了今日的微信奇蹟。(文●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47

印度又一危機:食品通脹失控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540
本週一,印度盧比對美元創歷史新低,人們開始關注印度嚴峻的匯率形勢,但印度國內此前已捲入了另一場危機中。

印度央行的通脹目標是5%,可7月印度蔬菜價格竟然同比上漲46.95%,顯示了這個國家大規模食品通脹的冰山一角。

最驚人的當屬洋蔥,這是印度人的家常菜食材,Mint報導

各個城市的洋蔥價格都在每公斤0.5-0.8盧比之間,比上個月將近增長一倍。

最新的批發價格指數(WPI)顯示,7月洋蔥價格同比上漲了144%,和6月的漲幅相似。

今年1月至今,洋蔥價格水平幾乎比一年前翻倍。

華爾街日報認為,今年7月的大雨影響了印度蔬菜生長,因此導致價格暴漲。

2011年 The Economic Times報導,過去三年,印度消費者已經因為通脹損失了1290億美元,最受打擊的還是貧窮的國民。

印度央行今年三次降息,如果再降息就會進一步壓低盧比匯率,推升通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43

【敗局】麥考林:垂直電商的「失控式擴展」之敗!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6/56912.html

曾頂著「中國B2C第一股」光環、2010年10月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麥考林,日前傳出可能變賣,並讓國內電商借殼上市。儘管,8月25日麥考林官方已經向媒體宣稱變賣系謠言,但其「第一股」的光環卻早已消散,除上市第一年保持贏利外,連續多年的虧損讓麥考林成為垂直電商的反面典型,而更關鍵的是,垂直電商們的路線錯誤已經成為麥考林們的噩夢。

垂直電商的美夢

幾乎所有的垂直電商們都在試圖從垂直走向綜合。

2010年,麥考林、噹噹網上市,將垂直電商的融資推向高峰。據統計,當年電商融資超過24起,金額6億美元;2011年電商融資95起,總額超過46.91億美元,創出新高。但是2011年下半年開始,電子商務投資環境急轉直下。

麥考林的起落沉浮無疑是這一切的最好註腳。

據媒體報導,麥考林被收購的傳聞與其持續虧損有直接關係。麥考林僅在上市當年即2010年保持了全年總營收2.275億美元、淨利潤440萬美元的佳績,轉入2011年後,麥考林陷入虧損。麥考林2011年的淨營業收入2.179億美元,淨虧損3330萬美元,2012年淨營業收入1.518萬美元,淨虧損為2240萬美元。

8月14日,麥考林公佈了截至6月30日的二季度未經審計財報。二季度其淨營業收入為218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4.1%。淨虧損額為62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的虧損額增加了130萬美元。

這一軌跡恰好與電子商務的起落形成對照,而造成這一結果的關鍵性原因有二:

其一是初始佈局缺陷導致多頭出擊,缺乏重點。

麥考林在電商領域最為著名的是它「網絡+店舖+電話郵購」的三個渠道的齊頭並進。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非常平衡的結構佈局,尤其是立足於麥考林電話郵購這一傳統優勢項目之上。但看似穩健的佈局卻造成了麥考林原本有限資源的分配困難。很顯然,麥考林直到今年年初才減少和停止目錄發行,以逐步淡化電話郵購特點,集中全力在電子商務之上,可此刻,昔日的先行者早已經落後同行太多。

與此同時,麥考林引以為豪的2000餘家實體店舖也成為電子商務的軟肋,電商和實體店之間沒有實現差異化經營的結果,要麼是因為倉儲物流等因素讓價格難以降低,要麼讓實體店淪為「試衣間」,這一問題不僅麥考林有,其他實體品牌開設的淘寶網店也有,蘇寧、國美等實體賣場進軍電商的亦有。

其二是定位搖擺不定導致其夾在垂直與綜合之間,不知所往。

麥考林的定位是垂直電商,但這只是其初期目標,和當年做圖書的噹噹、做電器的京東一樣,麥考林真正的目標亦是向綜合性賣場躍進。和噹噹、京東有所區別的是,麥考林誤判了形勢,認為自身在電話郵購已經確立的品牌形象並沒有自然過渡到網絡之上,就如同很多實體品牌一樣,遭遇到了網購尷尬,而原本以白領女性為目標特色的麥考林品牌也在這種平移過程中淡化。在自有品牌的網絡影響力尚未成型之時,直接加大了對加盟店的開放力度,結果不但模糊了自身的形象,也因為銷售上的乏力而讓加盟店們逐步失去了信心。

一門心思想從垂直電商跨越到綜合類電商的美夢,其實恰恰導致麥考林等打著垂直電商旗號們的企業因步子邁得太大而「扯淡」。

賣別處買不到的商品

幾乎所有的垂直電商都存在上述共性問題,夢想太豐滿,現實卻過於骨感。

據媒體報導,8月,在堅持了兩年,燒了6000多萬元之後,力圖打造以隨身時尚熱品為主的電商平台熱客網毫無意外地上了電商死亡名單。而在此之前,初刻、樂淘、唯棉等垂直電商或收購或裁員或倒閉,讓曾經大熱的垂直電商變成了絕地。

究其所以,依然是品牌力不夠彰顯,卻又謀圖更大的擴張。

和麥考林同期的噹噹、京東能夠從垂直走向綜合,除了當時整個電商行業中,B2C綜合類門戶尚屬藍海外,還依靠其本身產品類別設定較為寬泛,原本就是屬於單一品類下的綜合性賣場,並無特定品牌形象和寄居於品牌之下的產品可言,這一特點決定了其泛化的網絡口碑並不鎖定在自有產品之上,轉型相對容易。

而與麥考林相類似的如凡客誠品,儘管初期依靠海量的宣傳如「凡客體」以及相對低廉的價格和可靠的質量而崛起,但一旦開始進入V+模式之後,大量引入各種加盟品牌,徐圖向快消類綜合電商平台以凸顯長尾效應轉換,其固有的品牌形象反而因為網民的惰性思維而受困。加之儘管引入的大量品牌中有不少是已經在實體銷售中確立口碑的,卻因為前者的惰性思維限制而被圈死。更為關鍵的是,時下綜合性電商平台之上,大多數加盟品牌本身都是「廣撒網」模式,每個平台上均有銷售,也讓這些垂直電商的綜合化之路變得吸引力全無。

然則,自有品牌狀態下的垂直電商並非和長尾模式相違背,諸多垂直電商初始階段的運作方法反而是暗合長尾定律,即筆者在《推手兇猛》一書中反覆提出的——賣別處買不到的商品。

單看當初垂直電商成功的路數,就可看到這一特點:凡客以簡約的男士襯衫而興、麥考林主打女性服飾、樂蜂關注化妝品等,皆是以靠自有品牌的優質低價產品撞開市場大門。其品質保障優越於C2C小店,產品價格較綜合賣場上的實體品牌更為實惠,其「船小好調頭」的特點又讓其產品在類型和特色上有了諸多亮色。如此種種,恰恰形成了「賣別處買不到」的商品的特點,同時,若將整個電子商務行業視作一個巨大賣場,則這種垂直電商恰恰成為長尾之中的更長之尾。

把「尾巴」留住

京東商城CEO劉強東曾表示,2013年,垂直B2C電商中「以自主品牌為主的有大量機會,但是以零售平台為主的垂直電商注定是沒有機會的」。在他看來,無論是傳統零售行業還是互聯網細分行業,「發展到最後也就三到五家,而現在是幾千家,所以我覺得99%的電商會死掉」。

然而不想當將軍的士兵,決不是好士兵。垂直電商們期望從垂直走向綜合,本身無可厚非,也符合其發展需要,只是發展之路該如何去走?

不能模糊自有品牌的面孔。這是發展路線的第一規則,如麥考林這般頻繁變陣,一會兒「三駕馬車」,一會兒回歸電話郵購,一會兒又想打開實體店市場,其頂層設計變化無常,最終拖累了品牌。而且大量引入同質化加盟店和其他品牌,使得自有品牌反而陷入了競品的包圍圈。這一錯誤,大多數垂直電商都在犯,其忽略了自身即使最終發展為綜合類賣場,也需要以自有品牌為主幹,以加盟店和其他品牌為「長尾」,形成和其他電商平台差異化競爭的策略。別忘了在實體店中,無論是絕對綜合性的家樂福賣場還是相對綜合性的屈臣氏賣場裡,除了貨品齊全、價廉物美外,其自有品牌產品哪怕只是貼牌產品的質優價廉,才是最吸引消費者的核心亮點,亦是別處沒有的商品。這樣的長尾才能長袖善舞。

不能過度追求大而全。這一規則之中,大多數掙扎於生死線的垂直電商們容易犯錯的地方在於沒有循序漸進,從自有品牌向單品類綜合賣場過渡,再從消費人群角度出發逐步豐富賣場的其他產品線和商品,而是跳躍性的直接發展為泛消費人群和消費主題的綜合類門戶,意欲實現一站式消費。而這種快速發展,必然帶來產品的結構性失衡,變為目前困擾這些電商們的一個致命瓶頸——看似門類齊全,但產品卻不多樣。由此可見,循序漸進,逐步豐富門類,才是目前垂直電商的生存之道。

但另一個大而全則是如京東、噹噹等已經完成從垂直到綜合轉型的電商容易發生的一大戰略弊病。尤其是京東,在自身電商依然在燒錢的同時,其依然沒有注重到差異化競爭,而是一方面和同行大打價格戰,另一方面又在自己完全沒有根基的方向突進,如被人廣為詬病的京東自建物流,又如其近期爆出的嘗試在線下開設實體店的新戰略,這種不注重分工合作環節,而一味的想要大包大攬的走勢,則勢必成為類似麥考林「三駕馬車」式的拖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51

【小敗局】拉手網的團購失控史!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6/57678.html

中國團購網站中沒有一家命運有拉手這樣跌宕起伏:成立一年多時間就能獲得3輪總計1.66億美元的融資,隨後又啟動轟轟烈烈的上市計劃,最終功敗垂成,命運急轉直下。

整個2012年是拉手網一段灰暗歲月:衝刺IPO 計劃徹底失敗,公司減員增效、創始人吳波隱退、CFO張儉離開公司後,廣告投放大幅降低,更嚴重的是美團、大眾點評團購等對手趁機搶奪市場份額,拉手從市場領先者變成追趕者。

很長時間裡,拉手都元氣大傷,默默「刻骨療傷」,在市場上沉寂。這兩年團購行業發生滄海桑田般的巨變,類似24劵等團購網站消失,百度控股糯米也使團購行業進入「拼爹」時代。值得慶幸的是,拉手倖存了下來,並在團購賽道上保持著行業前列。

拉手是中國互聯網創業公司中的經典故事。當年火箭般成長,但缺乏精細化管理給拉手很深教訓。一位拉手高層說,當前拉手應該在每個階段,每個小周期認真復盤一遍策略,包括問題在哪裡,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達到什麼樣目標,避免重蹈拉手早期遭遇的挫折。

經歷高峰與低谷後,這兩年拉手也經歷一些調整,最重要的工作是將公司制度化,提升運營效率。2014年拉手將提升服務水平作為重中之重,與此相關展開管理流程優化、運營保障體系及無線產品佈局,尋找彎道超車機會。

拉手過去:精細化管理缺失

曾經拉手是團購行業翹楚,短短8個月3輪融資,人員從幾十人快速擴張到數千人,進駐到全國近200多個城市。

但拉手原管理層缺乏足夠管理經驗,加上團購早期競爭激烈,大家考慮更多是創新、往前走及方向等,對公司運營沒太重視,為後續發展埋下隱患。

前拉手工作人員回憶,在最輝煌的時候,拉手設立「伯樂獎」,每成功推薦一人加入拉手,就給予給於一定現金獎勵。但由於擴張需要,在很長一段時間,所有推薦幾乎從未被拒,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排隊等待入職。一些基層管理人員就能給團隊自定薪酬。

沒有嚴格的引入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導致一些人將自己利益凌駕在公司利益之上。而拉手管理層無暇顧及。一位前拉手人士透露,在上市之前拉手每週高管例會核心是「離IPO有多少天」,由此來制定發展計劃。「最典型的就是,盈利是IPO最核心考察數據,控制成本方式是停止推廣、裁員,但商家不關心公司的整個數據,導致丟失了很多客戶。」

回顧過去,一位拉手高層認為,公司越大精細化越重要,時時刻刻都得調整權重、佔比。拉手最大教訓是,不能一門心思覺得某一件事做對了就一直跑下去,而不去真正全面考慮問題。

「這種經驗教訓不是說某一件事,而是一種企業經營思路,如公司發展到某個點,為什麼會出現問題,這之前有沒有考慮。當初拉手衝刺上市時,是不是以上市為唯一目標,如果所有其他事物都給衝刺IPO讓路,圍繞IPO來做,這件事就有問題。」

上述高層人士指出,當初團購發展得太快,拉手的管理層可能都來不及想精細化管理的問題,在拉手每個階段、每個小周期沒有進行系統復盤,以至於在上市關鍵節點,公司任何的瑕疵都可能會被無限放大,進而也影響整體上市計劃,導致拉手功敗垂成。

這也給創業公司很大啟示,一個剛剛開始的公司,最重要的是追求市場份額,精細化不太可能,但跑到一定階段時,精細化與規模永遠是此消彼漲關係,當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必須每3個月或半年進行調整,一定要實時、全面看清楚方向,不能追求單一狀況。

當然,當時拉手上市的時機並不成熟。整個團購行業出現時間不長,資本市場對團購理解不深,當時資本環境也比2013年下半年差很多,IPO窗口屬於關閉狀態。團購鼻祖Groupon 也沒上市,處於燒錢狀態的拉手想衝破重重障礙衝刺IPO顯得生不逢時。

衝擊IPO失敗後急剎車

如同幸福來得太快一樣,調整也來得很快。當年葛優代言拉手網,滿大街的戶外廣告還未消散之際,拉手撤銷了IPO申請。拉手開始在一個快速的車道突然「急剎車」。

這也很正常,資本趨緊情況下,拉手燒錢速度飽受詬病。拉手網2011年第二季度單季虧損1.72億元,接近當季度營收5倍。2011年上半年,拉手網運淨虧損高達3.91億元。

有分析師開玩笑的說,拉手相當於每天燒掉246萬現金,掙回28.7萬現金(不到花掉的零頭),每天淨燒錢217.3萬現金,若換成百元大鈔,共計2.173萬張,約32公斤。若讓小孩持續燒錢玩,3秒點燃一張百元大鈔速度,拉手燒的錢可晝夜不息,已經燒了一年。

瘋狂的燒錢讓拉手投資人和管理團隊都意識到危險。知情人士表示,當時拉手「踩急剎車」不是拉手沒錢,而是大家預見到這麼幹下去,肯定會幹到有一天沒錢,拉手需要求變。拉手投資人朱嘯虎也說,「我們犯錯最早、頭腦也很快變得清醒,還有時間來改。」

此後,拉手最大變化是創業經理人取代創始人管理公司,精細化管理成為信條。如公司制度化,引入KPI考核,對銷售團隊進行銷售行為管理,量化拜訪客戶、簽約商家數量,監控在線單子質量,需要能反映出流水毛利等,這些拉手在2012年上半年前都很弱或沒有。

拉手開始回歸為一個正常公司,給每個人設定KPI,有崗位職責,有考核指標,這些清晰後,每一個人開始職責明晰,拉手也對公司流程進行梳理,拉手一些業務幾乎每週都有調整。拉手希望迅速轉變運營思路,在降低費用情況下提高營收,把業務做起來。

一個縫衣針公司的故事比較受推崇:這家做縫衣針的公司幾乎佔50%以上全世界市場份額,一個縫衣針可能只能賺0.001分錢,稍微管理上鬆懈一下可能就賠錢。

但就這麼一個縫衣針公司,依靠精細化管理,卻能很好的生存,這給團購網站尤其拉手很大啟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