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蒙古坐擁80多種礦產資源 或創下一個迪拜式奇蹟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2021538.html

於內陸國家蒙古來說,這個可能在未來十年增長最快的國家正在經歷變革。當這個國家每3-4年便能實現經濟總量的翻倍時,亞洲昔日的經濟引擎中國與印度正在與經濟過熱及增長斷裂搏鬥。

但第一世界的收益和第三世界的問題在這裡交匯:對至少佔蒙古GDP四分之一以上的採礦業的過度依賴,已逐漸顯露出其的後續效應:一方面它掃除了蒙古幾十年來的衰敗,但另一方面又導致貪腐與「荷蘭病」的出現。

首都烏蘭巴托是上述一切的集中反映,走在街上,隨處可見的施工現場,8000美元一平米的豪華旅館、在酒吧及咖啡館逗留的外國礦主、傳教士、投行人 士以及打扮入時的當地女人,街市中心可以買到蒙文、英文、俄文甚至中文報紙。在經濟危機蔓延全球的2012,梅塞德斯奔馳蒙古代理商居然在感嘆自己賣出的 機械車數量。

坐擁「金山」

採礦業的確在改變著蒙古國。

在全球低迷的2011年,蒙古實現了17.3%的經濟增長,「只不過(要歸功於)一個奧尤陶勒蓋。」蒙古國商會主席、MSM集團CEO Laurenz Melchers對本報記者講述道。

奧尤陶勒蓋(Oyu Tolgoi),蒙語「綠松石山」,本是烏蘭巴托以南戈壁灘中一處荒漠,但這裡的銅礦是蒙古國最大的外資項目,建設速度驚人,預計明年投產後的銅礦年產量 將達45萬噸,帶動國家經濟增長率將達到22.9%。奧尤陶勒蓋距烏蘭巴托專門有一條航線,大約花去一個半小時機程。1月,蒙古政府決定專門在奧尤陶勒蓋 礦周邊建設擁有3000套住宅的綜合性小城市,涵蓋配套的道路、學校、公園、醫院、酒店、文藝和休閒綜合性場所、購物中心等。

奧尤陶勒蓋不是唯一的焦點,與它臨近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未開採煤田塔班陶勒蓋(Tavan Tolgoi)。為了給大手筆的政治博弈造勢,有關人士準備通過在烏蘭巴托和倫敦聯合上市為塔班陶勒蓋礦山募集數十億美元資金。這足以使沉寂已久的烏蘭巴 托證券交易所的資本總量翻上一番。

豐富的礦產資源使蒙古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迪拜:它的人口大約為280萬,但坐擁探明資源80多種,6000多個礦點。主要有銅、鐵、煤、錳、鉻、鎢、鉬、鋁、油葉岩礦等,絕大部分有待於開發。

而且蒙古也擁有絕好的地理位置——它的鄰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能源需求市場。考慮到蒙古的供給和中國的需求,雖說銅價與金價在過去12個月市場波動頻繁,但奧尤陶勒蓋的首席執行官Cameron McRae在採訪時表現出絲毫不擔心需求會萎縮。

蒙古國立大學經濟研究所主任Tuvshintugs Batdelger對本報說:當我們檢視GDP比例,可以看到2004年佔這個國家的最大比例的產業還是農業,但是現在已經是礦產業了:大約佔27%。這個成分在未來3-4年之內仍然會增長,我認為蒙古會越來越依賴資源行業。

蒙古:下一個迪拜式奇蹟?

雖然現代金融體系在這裡遠未獲得充分發展,但得益於蓬勃的經濟走勢,烏蘭巴托街頭隨處可見ATM機與名稱各異的銀行機構。

「即使在蒙古銀行系統仍然單薄的情形下,紐約的銀行,JP 摩根還表示有興趣投資。」蒙古證券交易行(MSE)首席監管官Saruul Ganbaatar對本報記者表示對蒙古經濟的樂觀態度。

他認為蒙古市場雖然很小,但現在僅是擴張的開端。據他介紹,今年已有五隻新股將上市,而2011全年只有一隻股票IPO。當下30%-40%交易活躍的是礦業股,但從近期上市公司的交易來看,很多投資者感興趣的其他產業開始浮現。

2010年全球股票市場中漲幅最高的是蒙古國的烏蘭巴托股市,按照英鎊價值計算烏蘭巴托股市自今年初以來累計漲幅高達187%,成為全球掘金機會最多的股市。即使按照蒙古國當地貨幣計算,烏蘭巴托股市今年來的累計漲幅也高達136%。

礦產業帶來的財富,也無疑帶動了其他行業的興盛。

Laurenz Melchers就是那種「賣給淘金者鏟子」的商人,他在蒙古生活了14年,為很多礦產提供機械、服務以及安保設施。

「這裡不是中國,中國的競爭太殘酷了。蒙古的礦業繁榮甚至沒有真正開始,經濟也只不過剛起步。如果你能夠冒險,就留下來。」Laurenz Melchers對本報記者描述,「在這裡,你可以期待賺大錢,但不要期待政府會(短期)變得成熟。」

對於容納超過50%蒙古人口的烏蘭巴托,房地產也在過去幾年內飆升。大部分傳統的蒙古人,是居住在斯大林時代的舊樓宇或者城市邊緣的蒙古包中。據統計約有50萬人生活在帳篷裡,多數沒有衛生或適當的供暖。

俞勇璨,一位從事地產及旅遊的台商告訴記者:這裡根本沒有市場、沒有價格,可以漫天甩賣與要價的年代,現在已經來臨蒙古。而另一個來自中國上海的開發商,打算在城市中心興建一座頂層帶有停機坪的高級公寓,最低拍價為5000美元一平米。

Blue Sky tower,這座閃閃發亮的25層豪華酒店是烏蘭巴托最高的建築。從這裡可以俯瞰蒙古的政治經濟中心蘇赫巴托廣場。酒店興建時地價已飆至8000美元一平米,但幾年前,勾勒首都烏蘭巴托城市天際的還不過是兩座冷卻塔。

入,蒙古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迅速升值,國內市場變得更有利可圖,像服務業、金融業和建築業這一類產業的比例上揚。與此同時,太多的資源興起而大過了國家經濟整體規模,國內生活成本高企。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該國已經出現了通脹飆升和利率高企。據記者瞭解, 4月央行利率至13.25%,3月底通貨膨脹率達15.3%,首都烏蘭巴托達17.3%。根據亞行預測,今明兩年蒙古國通脹率仍將維持在兩位數的水平上。 通脹高企和物價飆升給窮人的生活造成尤為不利的影響並增加了經濟發展的脆弱性。

Laurenz Melchers也憂慮通脹會導致局面動盪。他表示工資壓力的上漲,使自己提供礦區的機械漲價,而漲價帶動(礦產)新一輪漲價,這才是真正的威脅。

同時,「荷蘭病」還有另一面:除去資源開採,其它產業遭到扼殺,從而影響國家的戰略發展。而一旦下游經濟放緩,本國經濟就會受到重創。

蒙古的工業、製造業歷史並不長久,現存的許多製造業工廠還繼承於蘇聯時代。據當地商人介紹,中國和東南亞的商人曾在當地經營過一些小型的服裝加工廠。

「資源詛咒」效應浮現

不是所有經濟學家都看預期的經濟繁榮,實際上,蒙古已經開始出現典型的「荷蘭病」即 「資源詛咒」症狀——礦產資源的開發帶來了財富的激增,推動了匯率和通脹的螺旋式上升,降低了其他行業的競爭力。

礦業繁榮使外國資本大量湧入

人力成本的高昂以及紡織品與服裝配額制的取消,這些工廠2005年後也都紛紛撤出。

當蒙古變得更依賴礦產資源的開發,如果礦產資源價格在世界上大幅下挫,或者中國的經濟一旦不行,蒙古的經濟增長勢必要遭遇挫折。

這個情況很可能已經在發生,據一位當地的能源產業資深人士對記者描述,現在下游環境不好,中國許多礦產停工,致使「蒙古的礦產在二連浩特口岸堆得像山一樣高」。

但是,蒙古對現狀並無有效的應對之道,恐怕只有放手一搏。蒙古前財政部副部長Ganhuyag Chuluun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承認,蒙古的經濟規模是非常小的、難以抵禦外來衝擊的。應對由高速發展而引發經濟泡沫化的方法,反而是加大(外國)投資者多元化的投資力度。

綠色公民意志黨主席Sambuu DEMBEREL在接受採訪時認為:現在(政府)最危險的就是,沒有想到在礦產之外,還有其他的產業部門。蒙古只要一提發展,就自然而然地都在打礦產的主意。我認為,這才是「荷蘭病」的來源。

成不了下一個迪拜?

礦產業改變這個國家的同時,一些人擔心,蒙古是否能夠避開一些常見問題,例如政治不穩定、腐敗、污染和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而正是這些問題困擾著其他礦業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

Tuvshintugs Batdelger教授認為,有太多問題在阻礙我蒙古變得向迪拜一樣富裕:國家在變得越來越不平等、缺乏延續的政府政策和法律以及貪腐的存在。

蒙古國仍是一個極度貧困的國家。它的人均GDP約3000美元,按世界銀行的標準剛剛步入「中下等收入國家」之列。這個國家現在有超過50%的人口生活在首都烏蘭巴托。

烏蘭巴托市中心坐落著最頂尖的購物商場,這裡的設施品牌如同香港銅鑼灣一樣。路易威登佔據了最顯耀的店址——那裡曾經站立著列寧的銅像。當值的保安告訴本報記者,這家店大約一天賣出將近10萬人民幣的手袋。

路易威登首席執行官卡斯利曾說:「你不能看這個國家的平均收入,平均收入說明不了什麼。可能我們只有一兩千名客戶,但這一兩千人負擔得起。」

而對於成千上萬受到採礦致富誘惑、從草原來到烏蘭巴托的牧人來說,生活就沒有那麼容易負擔了。他們沿著城市邊緣骯髒的馬路搭建蒙古包。這裡失業蔓 延,電和飲用水則供應不足,被一些當地人稱之為蒙古的貧民窟。更窮苦的人只能在下水道或廢棄的走廊中尋求庇護,在冬季,烏蘭巴托的氣溫有可能降至零下40 度或更低。

Tsogtsaikhan,生活於烏蘭巴托附近的草原上,由於沒有自己的牲畜,不得不充當其他牧民的雇工。他幾乎沒有開支的概念——遊牧經濟供給了 需要用到的一切。談及政治問題,他反而會表示留戀蘇聯時代,希望回到共產主義的體制下。至於礦業開採,離Tsogtsaikhan生活就更為遙遠——「我 唯一的印象是他們會破壞牧區」他告訴記者。

S.Oyun,出任新環境與發展部部長的議員,她曾經是一位記者,對礦業發展稔熟於心:「不管我們喜不喜歡,礦業都是最有潛能的行業,這幾年資源價 格抬高,採礦業變得非常賺錢,又提供了許多工作機會。但(礦產大部分)收益流向了中央預算,多數的民眾並不認為他們從中受益。我們有數據可以證明這個觀 點。」

雖然,近年蒙古政府要與國民共享日益增長的礦產財富,承諾平分礦產股份或現金。但Sambuu DEMBEREL主席對這種做法不以為然 :「真正的民主社會,也不鼓勵人民依靠政府施捨。當不從事礦產業的人們,都能夠感受到經濟的增長,(經濟)發展才進入了正確的軌道。人民需要的是機會平 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68

蘋果考慮生產大屏幕、多種顏色的iphone-路透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702

路透社報導,據四位消息人士透露,蘋果正在考慮未來一年裡推出更大屏幕的iPhone,以及有多種顏色的塑料外殼版iPhone。據稱這種策略是受到其競爭對手三星的啟發。

消息人士稱,蘋果考慮推出4.7英吋和5.7英吋iPhone,5-6種外殼顏色的廉價iPhone,價格為99美元的廉價型號。雖然目前該方案還在討論當中,但依然可以看出曾經獨領風騷的蘋果在三星的巨大壓力下開始顯得力有不逮。三星依靠更大屏幕的Galaxy手機和平板,以及更加全面的產品線開始蠶食原屬於蘋果的市場。

消息人士更進一步表示:蘋果考慮明年推出至少兩款大屏幕iPhone,包括4.7英吋和5.7英吋型號。蘋果在亞洲的供應商稱,蘋果與他們談論了更大屏幕的計劃,但也指出,目前還不清楚蘋果是否真的會推出更大屏幕的旗艦產品。

其中的一位消息人士聲稱:

他們(蘋果)幾乎到最後時刻還會不斷改變產品的規格,所以你無法確定這是最終型號。

蘋果可能轉向通常被稱為「手機平板」的產品,即不足以被稱為平板電腦的大尺寸智能手機。此前有消費者和投資者要求蘋果不要1年只發佈1款手機。批評者稱,自從傳奇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辭世後,蘋果的創新步伐放慢了。

去年9月蘋果推出的iPhone5,是第一款不再是3.5英吋屏幕的手機,而喬布斯曾說過「對於消費者3.5英吋是完美的尺寸」,從2007年推出以來,每款iPhone都是3.5英吋。但iPhone5在暢銷的智能手機中依然是小尺寸,三星的Galaxy S4和Note2分別為5英吋和5.5英吋。

今年,預計蘋果將推出兩款新手機,鋁製外殼的iPhone 5s和塑料外殼的iPhone。來自下游供應鏈的消息稱,蘋果計劃推出5-6種顏色的塑料外殼手機,區別於傳統上只有黑色和白色的正常版iPhone。一位人士稱,蘋果還討論了價格為99美元的廉價手機,發佈時間可能推遲到明年。但最終細節尚未敲定。

讓產品線變得更加充實

分析師表示,該公司需要推出更廉價產品推動中國和印度市場的銷售,特別是要應對三星更加全面的產品線的競爭壓力。據行業機構預測,作為全球最大的移動電話市場,中國市場今年將增長48%,超過全球整體31%的增幅。

雖然蘋果在所有市場只提供一款手機,但在iPod音樂播放器和iPad上卻成功推出了不同價格、不同尺寸的產品。上月在AllThingsD行業會議上被問及蘋果為什麼沒推出更大尺寸iPhone時,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稱:

我們目前為止還沒有,但不代表未來不會有。

他解釋到:

iPod系列滿足了不同的用戶需求。在手機方面這是個問題。我們現在到了有足夠多的人要求我們這麼做的時候嗎?因為尺寸更大的屏幕會犧牲一些功能,如電池續航能力、分辨率和亮度。

兩位消息人士稱,兩種規格的iPhone將於下月開始試生產,量產將在8月份開始,以滿足9月份推出的要求。他們表示,「原本計劃在6月開始試生產,但顏色的調配花了要長的時間,因為蘋果有著非常高和理想化的標準」,第四季度將出貨2000萬部塑料外殼iPhone。

日本的夏普、日本顯示器公司和韓國LG顯示器公司將為鋁製外殼的iPhone 5s和塑料外殼iPhone供應液晶面板,同時由鴻海精密負責組裝前者,和碩將負責組裝後者。

蘋果方面尚未就此事發表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414

「光北京就有十七八種,全國得有三十多種」 北京發明了多少種房子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538

從早期的房改房、外銷商品房、央產房、軍產房,到後來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兩限房,以及「京七條」創造的「自住型商品房」,至少有十七八種住房品種並存於北京普通商品房的體系之外。但這麼多創造發明,卻既沒有遏止房價高漲的走勢,也沒有改變普通人住房難的困境。

就在國家統計局宣佈北京房價再度領漲全國的第二天,2013年10月23日,北京市住建委出台了地方版的樓市調控新政「京七條」,意圖穩住房價。

新政最大的創意是製造了一種新的住房品種——「自住型商品房」。它比周邊的商品房便宜三成,所有符合限購資格的市民都可以購買;當然,已經在保障房那邊排著隊的家庭有優先權,並且5年內不能上市交易,賣的時候也得補上這一部分差價。

儘管2013年只剩下最後2個月,北京市政府依然雄心勃勃地表示要放出足夠建造2萬套「自住型商品房」的用地,相當於一般年景下北京新房總成交量的1/5;明年的計劃更為龐大,5萬套。

其實「自住型商品房」並不稀奇,北京的住房品種本來就琳瑯滿目——從早期的房改房、外銷商品房、央產房、軍產房,到後來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兩限房,一大批名目繁多的住房品種並存於普通商品房的體系之外。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早在2005年就做過統計調查,「光北京就有十七八種,全國得有三十多種」。

如今又添了「自住型商品房」這個新成員,試圖為一個新的群體解決住房問題。相較之前兩限房、經濟適用房的購房標準,其家庭資產審核門檻有所放鬆,更多人群被納入到低價購房體系之中。

叫什麼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同樣面向中低收入或者不同夾心層的保障房、兩限房等推出經年,卻並沒有阻擋北京房價一騎絕塵地高漲,也沒在多大程度上解決這些群體住房難的問題。其癥結何在?為什麼還要創造出一種實質上並無新意的「自住型商品房」?

「不得不做點事情」

10月25日,北京樓市新政發佈後兩天,放出了兩個需要配建「自住型商品房」的地塊,一個在密雲縣,一個在門頭溝區,都屬於北京的遠郊區。

「逼出來的。」10月29日,當南方週末記者問及「京七條」的出台背景時,任志強迅速給出這四個字。

自從2012年6月份被限購政策壓抑許久的剛需爆發之後,北京的新房價格已經實現了連續16個月的同比上漲,最近6個月領漲全國,9月份依然是以高達20.6%的同比漲幅位居首位。

鏈接

北京的部分住房種類

外銷商品房:取得了外銷商品房預(銷)售許可證、可出售給國內外的企業,其他組織和個人的房。

內銷商品房:取得了商品房銷售許可證、可以出售給當地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的房屋。2002年內外取消,統稱商品房。

房改房:城鎮職工按照成本價或者標準價購買的已建公有住房。

央產房:全稱為「中央在京單位已購公有住房」, 2007年央產房正式進入二手房交易市場。

軍產房:軍產房是指由軍隊管理、使用的房屋,其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歸軍隊所有。

校產房:原產權屬於公辦學校的房產,不可買賣或經校方同意買賣的房子。

鄉產房:以鄉為單位集資建設的房產,沒有真正的房屋產權,包括在農民宅基地上建造的房產。

使用權公房:只擁有使用權的公有住房,又可分為自管公房、直管公房、託管公房。

經濟適用房:指政府提供優惠政策,限定建設標準、供應對象和銷售價格,向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出售的具有保障性質的政策性住房。

廉租房:政府以租金補貼或實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且住房困難的家庭提供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

兩限房:限房價、限地價的「兩限」商品房。主要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

公租房:由政府或公共機構所有,用低於市場價或者承租者可以承受的價格,向新就業職工出租的房子。

私房:也稱私有住宅,私產住宅。它是由個人或家庭購買、建造的住宅。公有住房通過住宅消費市場出售給個人和家庭,也就轉為私有住宅。

安置房:政府進行城市道路建設和其他公共設施建設項目時,對被拆遷住戶進行安置所建的房屋。

小產權房:指在農民集體土地上建設的房屋,未繳納土地出讓金等費用,其產權證不是由國家房管部門頒發,而是由鄉政府或村委會頒發。

自住型商品房:主要供應給京籍、非京籍符合限購條件的家庭,房價較周邊房價低30%。

「壓力太大,他們不得不做點事情,最起碼要有一個政治表態。」一位接近北京住建委的業內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2013年年初,北京市承諾的房價控制目標是「新建商品住房價格與2012年價格相比保持穩定」,如果「穩定」等同於「不漲」,這個目標顯然已經很難完成。最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北京住建委副主任王榮武坦承環比漲幅雖然低於同比,但也已經超過了6%。

一邊是熱度不減的房價,一邊是咄咄逼人的住建部年底考核問責,整個2013年,北京住建委倒是一直在動用行政干預等手段來控制房價。在前端,控制預售證的發放、價格定得太高的樓盤拿不到預售證,早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在後端,限制住一些地塊的拍賣最高價,讓開發商去競拍配建的限價房或保障房的面積,以控制土地溢價,進而調控未來的房價。

「自住型商品房」最終也是要通過土地競拍上的一些手段來實現。根據《關於加快中低價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建設的意見》,自住型商品住房用地,由房地產開發企業通過「限房價、競地價」等出讓方式公開競得。

10月25日,北京樓市新政發佈後兩天,放出了兩個需要配建「自住型商品房」的地塊,一個在密雲縣,一個在門頭溝區,都屬於北京的遠郊區。位於密雲縣的44萬平米的地塊給出的配建要求是「25000平方米的自住型商品住房,房屋銷售限價為10500元/平方米」,相當於該地塊不到6%的面積。

毫無疑問,建在該地塊上的「自住型商品房」最早也只能在一年後面市,即便有效,拉低的也是一年後的房價。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張旭認為,本次新的調控措施中,既帶有表態性質,也有增加市場引導能力的實質行動。但整體來看,更多的是穩定房價預期。比如,或許能引導一些急於購房又資金緊張的剛需階層放緩入市計劃。

難解供需矛盾

統計意義上的房價存在拉低的可能性。2013年的北京房價調控目標明確剔除了保障性住房的價格,而實質上歸屬於保障性住房名字中卻包含「商品房」的自住型商品房,很大可能將進入房價體系。

一年後,那些沒有保障房購買資格、買商品房又捉襟見肘的「夾心層」能否真正受惠於這個新的住房名目,一路向前的北京房價能否真正被拖住步伐,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表示悲觀。

高策地產董事長陶紅兵肯定了「京七條」為夾心層提供了一條可能的購房路徑,但他仍然認為這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北京住房供需失衡的狀況,也就不可能真正拉低房價,反而可能加劇改善型住房的供需失衡。高策地產是一家浸淫北京市場多年的一手房代理公司。

「北京的土地就那麼多,自住型商品房的供地增加了,普通商品房的供地就會更加緊張;而近幾年北京的戶均成交面積在逐年加大,這說明改善型住房的需求佔比在不斷上升。這就會帶來一種新的結構失衡和價格上漲。」他說。

即便是「自住型商品房」試圖覆蓋的中低收入購房者群體,其供需矛盾也很顯著。北京目前約有13萬戶家庭在輪候保障房,按照一般情況剛需佔比八成計算,每年約有8萬戶不享受保障資格的首次置業群體,遠遠超過北京計劃推出的每年5萬套「自住型商品房」數量。

興業證券分析師劉建剛根據北京新增常住人口測算出的住房需求約1500萬平米,但近3年北京平均新增住宅類用地997萬方,「供求矛盾是北京市房價持續上漲的根源」。

「如果自住型商品房的供地特點比照剛剛推出的兩塊地,那麼這項新政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前述接近北京住建委的業內人士表示,「即便是夾心層,恐怕也很難接受門頭溝和密雲這樣的遠郊住房;況且這兩塊地的配建比例只有5%左右,遠低於20%-40%的配建總計劃。」

統計意義上的房價反而存在拉低的可能性。2013年的北京房價調控目標明確剔除了保障性住房的價格,而實質上歸屬於保障性住房名字中卻包含「商品房」的自住型商品房,很大可能將進入房價體系。這是北京市政府所樂見的。

「政府把自己該做的事推給了市場」

保障房的建設規模逐年擴大,實實在在落地的房子卻總是搶破了頭。

夾心層最擔心的是,「自住型商品房」看起來跟前些年北京推出的兩限房類似,實質上可以視為一種變相的帶有保障屬性的住房產品,將來會不會僅僅是在建委系統中又多了一種房屋的權屬性質而已。

任志強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根據土地性質、建房名目、建設單位的不同等因素,北京前前後後出現過的房屋權屬名目至少十七八種。比如,「房改房」就有「97」、「93」之分,分別擁有97%和93%的產權;經濟適用房也分成新老兩大類,老的經濟適用房沒有上市交易限制;甚至「私房」也有三四種不同前綴的分類。

具化到產權證上時,這些名目減少了一些,但也有近十種不同的證件。地方建委分管的有商品房、經濟適用房、私房、房改房、廉租房、限價房、安置房等,還有不歸地方建委處理的央產房、軍產房。

寄望於保障性住房解決住房難題的人們,普遍的感受是「雷聲大雨點小」,保障房的建設規模逐年擴大,實實在在落地的房子卻總是搶破了頭,更不用提那些常年見諸報端的保障房尋租案例了。

在中原地產研究部看來,新出台的「自住型商品房」銷售價格比市場價低30%,即使5年後再上市上繳30%的增值收益,依然會比以市場價購買的普通商品房具有更高的收益率。如此同質的房源卻有兩套截然不同的操作體系,明顯的利益驅使極易造成權力尋租。之前經濟適用房與限價房管理過程中就頻現腐敗。

一位不願意具名的業內人士還特意指出,「京七條」事實上為部委、央企等建設福利房開了一個名正言順的口子。文件中有這樣一段話:鼓勵企事業單位和相關機構將自有用地用於自住型商品住房的開發建設,或者將尚未進入銷售環節的房地產開發項目轉化為自住型商品住房建設項目。「兩年之後,你會發現,這個看上去很美的自住型商品房很有可能就是一場沒有開始的結束。」

「採用這種土地出讓方式讓開發商配建自住型商品房,實質就是政府把自己該做的事推給了市場。」任志強指出,破解住房僵局,還是那句老話,「保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

(南方週末實習生王萍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08

全球五萬多種螺絲 短短20公里一次購足 全球最大螺絲聚落 岡山傳奇

2015-03-02  TWM
 
 

 

一個沒有強大內需市場支應的地方,竟然可以擊敗韓國,超越美、德、日,成為世界第二大螺絲出口國,滿足了全球六分之一的需求,也讓聚落因而富裕。

台灣正在寫歷史,一個起死回生的聚落正持續發光……。

撰文‧李建興

高雄岡山,在多數人的印象中,是蜂蜜、羊肉、豆瓣醬的故鄉,但除此之外,它還有一項影響全世界的「名產」。迪士尼樂園的遊樂器材、杜拜的哈里發塔、雙B汽車、日本新幹線上,都可以看到它。大崗山下,其實也是全球最大、密度最高的螺絲生產聚落。

由台一線三六○公里處往北走,穿越高雄路竹、湖內,直到了三四○公里處台南仁德和歸仁,短短二十公里路的省道旁,隱身著七百多家的螺絲工廠。

全球第二大螺絲出口國

岡山小鎮,主宰全球六分之一市場台灣是全球第二大螺絲出口國,而台灣八成出口量都來自這裡,主宰全球六分之一的市場。在美國,每兩顆螺絲就有一顆是在這裡生產,另外舉凡最不起眼的碳鋼螺絲到最尖端科技的人工牙根,統統都可以找到。

小鎮因螺絲興盛而繁榮,也曾因螺絲衰退而蕭條,自然也影響在其中生活的人。

其中最耐人尋味的是,螺絲聚落還為當地造就出一個「董事長里」。在當里長前,自己就是螺絲廠董娘的高雄市路竹區三爺里里長劉金蕊透露,在擁有一○七九人、三四三戶的三爺里,就有超過八十家的螺絲相關企業,等於每四戶就有一戶人家是當老闆的,因此,若說三爺里是全台灣董事長密度最高的里,雖不中亦不遠矣。

「在岡山地區,你隨口一問,平均每一戶都能找出一個是從事螺絲業的!」在螺絲業待了三十七年的路竹新益副總經理石宗輝說。

台灣區螺絲公會前理事長陳明昭還透露:「去年五月一報完稅,全球最大螺絲集團的晉禾企業董事長蔡永裕就嘟囔著:『光我一個人就繳了上億元的稅!』」而去年八月媒體曾報導,有一位富爸爸送給兒子一輛要價七千萬元的黃色Pagani(帕加尼)超跑當生日禮物,後來也證實了是岡山螺絲廠—至盈實業董事長陳啟祥所買的。

這樣的財力說明一件事:螺絲聚落強了,小鎮也跟著旺。

但是,在輝煌成績背後,小鎮也曾有慘澹經營的歲月,若以二○○九年當分水嶺,先前聚落接單的螺絲每公斤平均單價是一.六美元,現在則飆漲成為二.七美元。

一次可能引爆產業消失的競爭危機,所幸在聚落裡的人同心協力下,重新找到成長契機,墊高生產的附加價值,讓接單的平均單價成長近七成。

大量西進,螺絲王國蒙塵中國低價搶市,台灣出口重挫在○三年以前,台灣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螺絲出口國。從一九九五年起,由於國內土地、勞工成本增加,導致廠商大量外移,短短七、八年之間就出走了三成,而隨著台商將技術、設備和周邊廠商帶進了中國,讓中國的螺絲業快速崛起,○三年中國終於取代台灣,成為全球最大螺絲出口國,而時至今日,出口量更足足是台灣的兩倍。

中國以低價攻進全球,讓產品與中國重疊率高的台灣螺絲業陷入苦戰。以○四年為例,全球二十大螺絲生產國平均單價一公斤二.五美元,台灣卻只有一.六美元,排名倒數第三,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僅贏韓國和中國。

中國的進逼,一開始聚落的廠商並沒有太大戒備,直到○九年,全球金融海嘯襲擊,許多客戶都轉單到中國,讓台灣的螺絲出口值一下重挫三成,跌回十年前的水準。

「這一跌,使得不少體質欠佳的公司紛紛倒閉,而許多準備砸重金擴充的螺絲廠更血本無歸,一一跳票!」回憶起當時的慘況,一位在地的螺絲業者難以忘懷。

以往賓客滿座的餐廳一一歇業,而原本一年可以放貸十億元的銀行分行。也因為沒人敢再擴廠,而業績縮了八成,最明顯的是,在當時為了螺絲產業而打造的岡山本洲工業區,更因為預定進駐的廠商紛紛打退堂鼓,使得招商面臨空前的瓶頸,好幾年進駐率始終不到二成,被譏為「蚊子館」,「當時不僅岡山人的笑容全沒了,更蒙上了『滅鎮』的陰影。」一位老岡山人說。

○九年的重挫,終於讓廠商幡然醒悟,體會到大家若不群策群力,將難以抵抗中國的競爭。

革新一:打群架!

廠商集體接單,讓客戶一次購足聚落廠商最先改變的就是過去各自為政、單打獨鬥的接單模式。全世界的螺絲共有五萬多種,客戶要買齊預定的螺絲品項,要奔走好幾個國家,但是,擁有七百多家工廠的台灣螺絲聚落,卻有辦法讓客戶在短短的二十公里路一次購足。

「這是台灣的優勢!」陳昭明說,自此之後,在螺絲業界形成一股默契,當國外買主來到了某螺絲廠洽單,聚落業者摒除同行相忌的思惟,樂意幫忙接送國外買主到下一站採購,甚至用餐時間,隨便就能號召鄰近五家以上同業一起接待,一起談生意。

有趣的是,由於多數岡山螺絲業老闆都曾是台灣第一家螺絲廠—春雨的老員工,於是聚落的老闆們更因而組成了「春雨人」聯誼會,互相交流情報與技術。自己也曾是春雨人的現任螺絲公會理事長、安拓實業董事長張火土就說,有一次一家日本客戶擴充廠房和辦公室,「他們人沒來台灣,直接把他們要的品項列給我,要我幫忙把供應廠商找齊。」讓客戶在最短時間內購齊所有螺絲項目,成為岡山聚落最強的優勢之一。

革新二:齊創新!

老師傅調整新品,機具廠立刻配合然而要甩開中國低價的纏鬥,如何做出和中國迥異的品項,才是唯一的出路。為此,聚落廠商又精準地掌握住台灣另一個獨有的優勢—經驗老到的老師傅和機動性強的周邊廠商。

由於螺絲的樣貌千變萬化,而經驗老到的老師傅就是有辦法看著新設計圖,立即嗅出機台、材料、製程要怎麼調整才能製出新品。這種靠經驗累積的「眉角」,可就不是後進競爭者中國師傅所做得來的。

加上每一次的調整,又得要周邊的模具、機器和材料廠商的配合才得以完成,「因此,這就是我們反擊中國的武器!」張火土說。

於是,歷經了產業陣痛後,聚落廠商一改以前大多只接標準件(市場大宗的規格品項),轉而大量承接規格變化多端,但價格相對較高的特殊件。一接到單,由工廠內資深的老師傅先判斷出機台、材料、製程的調整模式,而比起在其他國家,要微調模具或機台,動輒要跑到數百公里外的機具廠商進行修改,但在岡山,頂多一、兩個小時,就有上百家機具廠能立刻幫忙調整。

目前經營螺絲貿易的盛德企業陳明昭就說,有一次日本最大的建材五金貿易商Kaneshin透過他,要採購一批上百款的木造屋螺絲。而細心的Kaneshin在交貨之前還親自派員來台驗貨,結果發現其中一款螺絲的尺寸需要微調。而這看似簡單的修正,卻需要機台、模具整個調整,由於訂單很急,Kaneshin原本認為會無法如期交貨。但沒想到,陳昭明一通電話立刻找來設在螺絲廠旁的模具、機器廠師傅前來「會診」,經驗老到的師傅略作修正後,不到一個小時就開工生產了。這樣的高效率,讓Kaneshin讚不絕口:「別的國家要花十天半個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台灣人居然一個小時就搞定!」革新三:找出路!

在地辦扣件展,吸引國外買主而也因為聚落上下游的全力動員,台灣在特殊螺絲的開模、製造速度遠遠超越其他國家,這使得台灣生產的螺絲品項,由○九年的二、三萬種,暴增至今日的五萬多種。「對台灣人而言,應該沒有打不出來的螺絲。」長期研究及輔導螺絲產業的金屬中心產業分析師紀翔瀛信心滿滿地說。

而讓台灣螺絲業真正復興的臨門一腳,則是一○年起開辦的「台灣國際扣件(螺絲的統稱)展」。以往,台灣的螺絲廠要擴展市場只能赴日本、德國參展,但一○年,時任螺絲公會理事長的陳明昭卻看好岡山擁有全球最大的螺絲聚落、最多的廠商、最完整的產品線,「應該把各國的買主集結來台灣,一次購足,而且買完了,又能就近參觀工廠。」因此,在陳明昭的主導下,有別於以往螺絲廠常搭便車的五金展、汽車零組件展,都是在台北舉辦,而第一屆的扣件展則移師高雄,打著全球唯一在產業聚落舉辦扣件展為賣點,果然吸引了大量的國外買主前來,讓聚落接獲了大量的訂單,其中原本都就近向中國採購的俄羅斯,來台看展後,就開始向台灣下單。

正因為新單湧來,一○年台灣螺絲的出口值更一雪前恥,大幅飆升了五成。時至今日,台灣的扣件展,更已是全球三大扣件展之一。

而歷經了幾番的革新,聚落有了全新的動能,小鎮也再顯風華,目前,台灣的螺絲出口值更是○九年的兩倍,雖然中國仍是最大出口國,但台灣的螺絲一公斤平均單價卻已經從十年前的一.六美元,飆漲了六成八,成為二.七美元,已把還維持在一.八美元的中國狠狠拋在後頭。看來,這二十公里路,還要持續發威,影響全世界。

它們是隱形冠軍,

拿下世界第一的螺絲廠

你所不知道的螺絲聚落

大崗山下,從高雄岡山往北延伸至台南仁德,台灣8成螺絲外銷來自這裡:700家螺絲工廠螺絲聚落全區域有1200多位企業老闆其中,路竹三爺里居民才1079人,就有80多位老闆,是全台密度最高的「董事長里」。

資料來源:台灣區螺絲公會、高雄市路竹區三爺里里辦公室

高雄岡山 慶達科技

第一家以自有品牌人工牙根獲得國際發明獎的台灣廠商

高雄岡山 芳生

六角螺絲世界龍頭

4800種尺寸全球最完整

高雄岡山 晉禾

全球最大螺絲集團

年營收達300億元

高雄路竹 路竹新益

不鏽鋼螺絲世界冠軍

日產1000萬顆螺絲

高雄岡山 朝友

世界最大低碳鋼螺絲廠

航太螺絲已取得認證

高雄岡山 至盈

木器螺絲產量冠軍

IKEA等大廠的供應夥伴

台南仁德 恆耀

焊接螺帽產量世界第一

成功跨足風力發電螺絲

台南歸仁 三星

全球最大的螺帽廠

主導世界十分之一市場

從手工打螺絲到全球最大聚落

螺絲聚落大事紀

起步1945~1967年二次戰後,原料由拆船板抽成線材取得,1945年成立的春雨工廠為台灣螺絲廠的始祖。

茁壯1968~1978年越戰期間,美軍指定台灣為螺絲螺帽採購中心,螺絲廠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顛峰1979~1987年1979年中鋼成立,降低螺絲成本,中小型螺絲螺帽工廠大量設立,出口值站上世界第一。

重挫1988~2009年2003年起中國超越台灣成為螺絲最大出口國,2009年因金融海嘯,讓台灣螺絲的外銷值重摔3成。

反彈2010年至今

聚落廠商力求振衰起敝,進行技術、接單模式和行銷的革命,讓外銷值迅速反彈,更創下歷史新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938

多種策略(Multi-Strategy)操作回顧及展望 by 盧志威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5/09/09/%e5%a4%9a%e7%a8%ae%e7%ad%96%e7%95%a5multi-strategy%e6%93%8d%e4%bd%9c%e5%9b%9e%e9%a1%a7%e5%8f%8a%e5%b1%95%e6%9c%9b/

多種策略(Multi-Strategy)操作回顧及展望

EDM
各位讀者朋友你好!

8月22日舉辦的「第三季茶會」,取得成功,要多謝各位的支持!唯有讀者反映時間未能配合,致未能出席,剛好為答謝客戶支持,將於9月19日將舉辦投資者簡介會,分析本年度為何取得較佳表現,內容如下:

  1. 解釋第三季黑天鵝、長短倉、特殊情況策略為何取得大量Alpha?
  2. 組合上升後的心理調整,如何保持健康的心態,達至「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
  3. 理財Q&A:如何平衡長期複式回報和短期現金調度
  4. 未來12個月展望
  5. 為何要堅持海外投資
  6. 如何在跌市中建立長線組合

日期:9月19日星期六   時間 : 講座2:30pm–3:45pm

地址:灣仔

費用:客戶免費,非客戶$100

報名:電郵姓名、電話至[email protected]

上次如已出席的朋友,希望誠哥系內的幾間公司會為閣下帶來理想回報,今次內容會集中檢討、回顧本年度的投資,除了自訂心水名單外,還會建議跌市建倉的操作手法,歡迎各位出席。

此致

盧誌威上

Posted in 宏觀經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757

首家政策性信貸擔保公司花落農口:“誰多種糧食,就優先支持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704.html

日前,由財政部會同農業部、銀監會組建的國家農業信貸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國家農擔聯盟”)成立,擬分三年形成約150億元的資本金規模。公司不以盈利為目的,全國各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都將參股聯盟公司。

國家農擔聯盟相關負責人24日表示,截至目前,全國共有13家省級機構完成工商註冊,預計於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省級農擔機構的組建工作,聯盟公司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支持不會受省級機構參股因素的影響。

這位負責人表示,國家農擔聯盟是第一家全國性的政策性信貸擔保公司,它不以盈利為目的,在堅持自身信用和可持續發展基礎上,實行政策性主導、專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

他表示,“不以盈利為目的”體現的是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的政策屬性,即通過政策支持,降低銀行農業貸款成本和風險,在政策要求範圍內放大農業信貸擔保倍數,實現銀擔合作共贏、財政金融協同支持農業發展的良好局面。“市場化運作”是指以市場化手段分散各地農業信貸擔保風險,並形成市場化風險補償機制。

關於二者的平衡和風險防控問題,可通過建立政策性和可持續性並重的業務績效考評指標體系來實現。一是加強內控制度建設,制定嚴格規範的業務操作規程和工作標準,建立符合審慎經營原則的擔保評審、決策程序、合規審查、風險防控、代償追償等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二是加強經營風險控制,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三是根據經營管理需要,設立擔保業務評估審查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協助管理層開展聯盟日常運營管理。

國家農擔聯盟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家農擔聯盟不直接開展農業信貸擔保業務,主要針對各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提供再擔保等服務,支持和鼓勵地方農業信貸擔保機構適當降低擔保費率,逐步降低農民貸款門檻、擴大貸款覆蓋面。擔保業務由各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承擔,擔保對象為主要糧食作物的適度規模生產經營者,重點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傾斜。

談及國家農擔聯盟成立的原因,這位負責人表示,各地在組建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的過程中紛紛提出,希望在國家層面盡快啟動成立全國農業信貸擔保聯盟,為省級機構的農業信貸擔保業務提供再擔保,並提供業務指導和規範指引,建立風險補償和風險救助機制等。

成立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公司,是為省級機構分險增信,統一擔保業務標準、強化系統風險控制、建立起完整的擔保再擔保組織機構體系,從而更好發揮擔保的經濟助推器功能和財政資金的“四兩撥千斤”作用,將更多金融活水引入農業農村發展領域,解決農業發展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推動糧食結構調整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國家農擔聯盟相關負責人還透露,全國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組建工作正在積極有序推進,力爭用3年的時間建立健全覆蓋全國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框架。主要包括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和市、縣農業信貸擔保。

聯盟公司在運營過程中,對全國所有新型經營主體的支持都將一視同仁,體現“誰多種糧食,就優先支持誰”。下一步全國各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都將參股聯盟公司,聯盟公司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支持不會受省級機構參股因素的影響。

記者了解到,農村農業發展對金融的需求是旺盛的,央行2015年3月發布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4)》顯示,截至2014年末,涉農貸款(本外幣)余額23.6萬億元,占各項貸款比重28.1%。按照可比口徑,2007年創立涉農貸款統計以來,涉農貸款累計增長285.9%,七年間年均增速為21.7%。

此前,財政部表示,建立由財政支持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既是引導推動金融資本投入農業,解決農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常態下創新財政支農方式,放大財政支農政策效應,提高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益的重要舉措,不僅有利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而且對於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也具有積極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21

農險多種創新方式“助農” 經營模式創新還需政策扶持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完善農業保險制度”作為一個單獨的要點來陳述。而從近兩年農業保險發展情況來看,無論是天氣指數保險、保險+期貨,還是互聯網+農險,農險的創新不斷。不過,專家也表示,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仍然有待完善,產品和經營模式的創新還需政策扶持。

農業保險多種創新方式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指出,要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探索開展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以及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試點。

而多家險企已經開始了相應的嘗試。以安信農保近日在上海嘉定區馬陸鎮開展的“葡萄降水量指數保險”試點為例,該產品選取了對葡萄生產影響較大的降水量作為保險責任。在保險期間內,當實測累計降水量達到約定觸發值時,保險公司會快速將賠款賠付到戶。

“一些農業項目已不斷向規模化、集約化及設施化發展,傳統的農業保險承保、理賠手續相對繁瑣,時效性也較差,已滿足不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需求。這也倒逼保險公司由傳統農業保險向現代化新型農業保險跨越。而氣象指數保險以氣象指數而非實際損失為理賠依據,有效提高了投保農戶抗災自救的積極性,真正保障農戶降低災害損失,獲得風險保證。”安信農保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

而此次一號文件也首次將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列入其中。所謂“保險+期貨”模式,是指以期貨品種為保險標的,在保險期間,因保險合同責任免除以外的原因造成該品種期貨合約的價格低於約定價格時,視為保險事故發生,保險人按照保險合同約定負責賠償的保險。農民或者農業企業通過購買該農產品價格險來管理價格風險,減少或者平抑由於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對自身的生產經營所帶來的沖擊。保險公司則通過在場內或場外購買與承保品種相同的看跌期權以對沖承接的風險。

事實上,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中就明確指出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期貨、期權等衍生工具進行風險管理。而人保、太保、陽光保險等險企也已針對大豆、玉米、雞蛋等分別推出了期貨價格保險。

另外,互聯網+農險的形式也被一些保險公司運用進了農業保險。記者了解到,在太平財險近日推出的“千縣千品”計劃中,太平財險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介入農產品的生產過程,監控產品檢測、包裝盒標識等關鍵環節的全程信息系統,建立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由太平財險承保的每件農產品都可以通過記錄的二維碼追溯到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質量指標及保單信息。

創新還需政策扶持

保監會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保險服務農業現代化取得顯著成效,累計為10.4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6.5萬億元,向1.2億戶次農戶支付賠款914億元,2015年我國承保的主要農作物突破14.5億畝,占全國播種面積的59%,三大主糧作物平均承保覆蓋率超過70%,承保農作物品種達189類。

盡管農業保險近年來發展迅速,但專家認為,我國的農業保險制度還有待完善,產品和經營模式創新需要政策支持。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我國農業保險對規模經營農戶的風險管理和收入支持作用較大,但數量眾多的小規模經營農戶自繳保費的意識仍然較差;而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說,逆選擇、相關人才的匱乏、準確數據的測量等都是挑戰,另外保險公司的產品創新和經營模式創新也需要政策的進一步扶持,上述的天氣指數保險就是一個例子。

據了解,目前的天氣指數保險基本都是由地方財政一定比例的補貼,而沒有得到中央政府的財政支持。

對此,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朱俊生、庹國柱撰文表示,目前,中央財政主要對大宗作物保成本的傳統農業保險提供保費補貼,這樣,對於區域產量保險、氣象指數保險等指數型保險的保費補貼存在爭議,這不利於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的轉型。以區域產量保險和(或)天氣指數保險取代當前的物化成本保險,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農業保險理賠成本,緩解農業保險的經營困境。因此,財政部門應支持指數保險產品的發展,促進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的轉型。

另外,上述兩名學者也建議探討通過全額補貼,支持構建為農戶提供最基本風險保障的普惠性農業保險體系的可能性;借鑒國際經驗,更好地發揮政策性農業保險在農業補貼政策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同時,建議我國保險監管部門建立農業保險產品創新與開發的激勵機制和產權保護機制,鼓勵商業保險公司積極進行產品創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072

多種對策複蘇全球經濟 創新列首位

在全球經濟複蘇乏力的當前,以求合作、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持續增長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又將為全球經濟貢獻何種智慧?G20領導人峰會將於9月4日在中國杭州舉行,這是中國首次成為G20峰會的主席國,也是首次將“創新增長方式”列為重點議題。

8月25日,《二十國集團國家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黃皮書(下稱“黃皮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黃皮書對2013~2014年G20中19個國家的創新競爭力進行的比較分析和評價顯示,美國、英國、日本位列前三,中國排名第9位。

從綜合得分來看,2013~2014年,G20大部分成員的創新競爭力得分總體呈上升趨勢,說明這些年G20各成員為了盡快從經濟危機的困局中實現恢複性增長,都采取了“科技創新成為各國實現經濟再平衡、打造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核心”的創新戰略,有力推動了創新能力的提升。

G20關鍵詞:創新

與2014年相比,在G20國家中,創新競爭力處於第一方陣(1~5位)的依次為: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加拿大;處於第二方陣(6~10位)的依次為:韓國、法國、澳大利亞、中國、意大利;處於第三方陣(11~15位)的依次為:土耳其、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巴西、墨西哥;處於第四方陣(16~19位)的依次為:南非、阿根廷、印度、印度尼西亞。
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G20國家學者均認為,當前,推動G20討論創新恰逢其時,共同討論制定G20創新行動計劃,對於增強世界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意義重大。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國際事務研究院教授、G20研究中心主任約翰·柯頓(John Kirton)對本報記者表示,今年G20峰會最讓他期待的,就是中國作為主辦方首次提出的“創新增長藍圖”。“我正在等待中方給出更多的細節。世界已經等不及了,需要這些變化。”柯頓說。

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朱傑進對《第一財經日報》稱,中國在G20議程中首提“創新增長方式”,可見核心還是增長的問題。“從G20機制1999年誕生到現在,各方的期待還是怎樣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包括在金融危機之後,如何推動全球經濟複蘇。”朱傑進說,“中國把‘創新增長方式’放在議程中的首位,強調了G20還是要回應最大的關切,即尋找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急待拉動的全球經濟

在各國GDP歷經幾年溫和增長後,“花無百日紅”的定律再次出現。2016年初至今,世界經濟起伏不定,各國對可能發生的全球範圍內的經濟衰退也不再掉以輕心。其中,新興市場風頭不再,巴西與俄羅斯目前正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中國等其他不少新興經濟體的GDP增速也放緩腳步,唯有印度還能保持在7.6%左右的高位。而對於發達經濟體而言,總需求不足與長期增長率不高的現象並存。

面對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今年以來談不上“亮眼”的經濟表現,各大機構未雨綢繆,頻頻發出對當前經濟走勢善意的提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今年年初就表示,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將“令人失望且不平穩”。IMF在7月19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更新報告中指出,英國脫歐導致經濟、政治和制度的不確定性使世界經濟面臨的下行風險上升,預計今年、明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分別為3.1%、3.4%,均較今年4月預測下調了0.1個百分點。

無獨有偶,世界銀行(WB)也在今年6月將全球經濟的增幅從年初預測的2.9%下調至2.4%。世行給出的下調理由是,發達經濟體增長滯緩、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全球貿易疲軟和資本流動日減。

“這種增長滯緩的局面,凸顯出各國實行促進經濟增長和改善極貧人口生活的政策具有極端重要性。”世行行長金墉說,“經濟增長依然是減貧最重要的驅動器,因此我們非常擔心出口大宗商品的發展中國家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低迷而出現增長大幅放緩。”

科技創新層出不窮

面對各方對全球經濟增長低迷的憂心忡忡,當寬松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手段施展的空間被證明不斷縮小且副作用出現時,加大創新的公共投資不僅有利於刺激短期需求,還有利於提升長期增長的潛力。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劉宏松看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和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正是中國提出創新增長方式的背景,“只有創新才能為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動力,也只有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才能使更廣泛的群體獲益,實現包容式發展。”

朱傑進告訴本報記者,“‘創新增長方式’這一議題在中國國內的牽頭方是科技部,就是強調要在實體方面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不是像之前依賴政府的刺激政策。尤其是寬松的貨幣政策,通過增發貨幣方式來刺激經濟增長,現在很難再去維系。”在朱傑進看來,“創新增長方式”所尋求的世界經濟增長新動能,只可能來自實體經濟,比如工業革命、科技創新等。

2015年11月最新版的《世界知識產權報告》(WIPR)顯示,在過去300年中,卓越的技術突破幾乎觸及了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並促使世界經濟轉型。目前具有突破性潛力的三項技術分別是3D打印、納米技術和機器人工程,報告還設想了創新驅動型增長的未來前景。

的確,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歐洲都先後高調宣布重振制造業的山河。工業制造業一直是發達經濟體的強項,這些國家要回歸制造業,不可能走老路。從《重整美國制造業框架》、《構築英國的未來》、《面向光輝日本的新成長戰略》,到更加著名的德國工業4.0計劃,不難看出,發達國家重振制造業走的是大幅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的新路。大規模使用機器人就是發達國家欲通過創新走出經濟低迷現狀的一種嘗試。

2016年版的《美國總統經濟報告》有史以來第一次將機器人列為了報告的關註對象。這份435頁的報告認為,盡管機器人的出現無可厚非地會帶來失業風險以及隨之產生的焦慮情緒,但是機器人能顯著提升生產力和勞動力增長,占到美國10%的GDP增長和16%的勞動生產率增長。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總額達到創紀錄的24.8萬個,與2014年相比出現12%的增幅。IFR認為,這一銷售的趨勢短期內不會終結,甚至預計在2018年會有230萬個工業機器人出現在全球各地的工廠。

3年內工業機器人數量幾近增長10倍的背後,是對傳統人類勞動力的變革。美國銀行的數據顯示,機器人焊工的價格已從2005年的18.2萬美元,降到2015年的13.3萬美元,但精密性一直在提高。

一邊是機器人價格的下降,一邊卻是傳統人類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在美歐和日本的汽車制造業,雇用機器人焊工每小時只要8美元,而雇用人類的時薪卻要25美元。難怪,有分析人士感慨:當使用機器人的代價比雇用人類便宜15%時,全球經濟的重要轉折點已悄然到來。

而在2016年,VR(虛擬現實)技術的走紅,已成為下一個經濟增長的潛力。從Facebook一擲20億美元收購Oculus,到谷歌推出Daydream VR,VR熱度一路飆升,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布局這一市場,試圖從中分得一杯羹。

高盛的一份報告顯示,鑒於VR技術對醫療、交通、教育、旅遊等與人類生活相關行業的改變,到2020年,VR直播用戶數量有望達到2800萬人,行業的營收規模有望達7.5億美元。而且,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平臺的不斷擴大,VR技術的經濟和社會價值有待進一步釋放。

創新鴻溝待彌補

不過,在一片大好前景中,創新遇到的瓶頸無時無刻不提醒著我們,通向創新之路並不好走。目前被稱為“網紅”的創新VR技術以及已在生產實踐中廣泛運用的機器人技術,要完全釋放潛在的經濟價值,必須突破當前的瓶頸。就VR技術而言,商業開發仍處於初級階段的最終原因還是缺乏內容的開發。高盛的報告稱,VR技術迅速跳出小眾市場走向大眾,年營收最多可以達到1820億美元。考慮到該產業可能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解決延時和其他技術問題,即使按最慢速度預測,到2025年時VR和AR(增強現實)的年營收也有230億美元。

如果說,表面的技術障礙假以時日一定會被攻克,那麽深層次的創新瓶頸卻是各國希望在盡享創新紅利之前必須邁過的坎。

創新離不開背後各國政府的支持,至關重要的就是科研領域的創新投入。今年8月15日最新發布的《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通過對比經濟危機前後各國對創新的投入發現,危機後的創新投入不是穩健向上的。其中,2009年金融危機後,全球研發支出在2010年增長3.7%,2011年增長5.3%。2012年增長略微放緩,為4.3%,但隨著信心增加,2013年增長達5.2%。但是,2014年呈減弱態勢,全球研發增長4.1%。

報告認為,這是由於巴西、南非等發展中經濟體創新投入減少,發達經濟體研發預算趨緊的疊加效應。經濟危機影響,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對研究經費進行了大幅削減,不過,好在私營部門對科研投資的熱情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政府在公共支出領域的削減。

細分國家而言,這場全球範圍內的創新投入分布並不平均。從黃皮書的排名分布情況看,創新競爭力較高的國家主要為發達國家,美、英、日、德、加、韓、法、澳、意全部處於第一方陣和第二方陣,反映了發達國家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較好,其創新投入、創新人才資源和創新制度環境的優勢。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Francis Gurry)每年都參與“全球創新指數”(GII)的制定,他對創新資金投入乏力與創新鴻溝並存的現狀頗為擔憂:“創新需要持續的投入。在2009年危機之前,研發支出每年增速約為7%。2016年的GII數據表明,全球研發在2014年僅增長了4%。這是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高收入經濟體研發預算緊縮的結果,這一點目前依然值得關註。”

此外,制度方面的約束也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創新對經濟活力的激發。

GII指數涉及的128個國家中,拉美是一個重大的創新潛力尚未開發的地區,即便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進入“創新成就者”行列的國家比任何其他地區都多。在拉美,尤其是巴西,已經進入了經濟動蕩期,克服短期的政治和經濟制約、增強長期創新承諾,非常重要。

反觀已連續6年在全球創新能力排名中居第一的瑞士,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創新意識滲入這個國家的方方面面。今年4月,瑞士聯邦主席約翰·施奈德-阿曼(Johann Schneider-Ammann)應邀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時,分享了瑞士創新的秘密。在他看來,創新是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進步最重要的動力之一。政府需要創造一種鼓勵創造性活動的環境,除了高質量的科研機構、充足的研發投入、人才輸送等,政府還需要學會放手,讓民營領域的企業家精神發揮主導作用。

朱傑進認為,“創新增長方式”除了在科技層面的創新外,還要強調治理模式、體制機制、商業模式的創新等。“總體來說,這一理念強調回到實體經濟本身、市場本身。畢竟,如何使得更加微觀的經濟主體發揮能動性,很大程度上還是涉及到經濟制度性的改革。這與國內目前主導的供給側改革、結構性改革還是吻合的。這是從供給的角度來尋求經濟創新的活力,而不是簡單地擴大需求、超發貨幣等。”

全球經濟複蘇還是要“多箭齊發”

在全球經濟增速乏力的情況下,不難理解創新被寄予如此厚望。“舊有的增長戰略限於財政或者貨幣政策,這一戰略在2008、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還是非常管用的。目前來看,我們需要的是結構性的改革,為21世紀的增長鋪平道路。比如,去除一些不必要的管制,使所有人的行動都能更為便利,為中小企業以及年輕的創業者提供良好的環境;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工人的就業等。”柯頓說。

此前,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在吹風會上表示,制定創新增長藍圖是G20杭州峰會力爭取得的十大成果之一。“這份藍圖不僅將為世界經濟增長找到新的強勁動力,還將在創新、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等各領域制定一系列具體行動計劃。我們將努力做到有理念、有行動、有機制,共同為全球增長開辟新路徑。”

 2015年11月15日,在土耳其安塔利亞舉行的G20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題為《創新增長路徑 共享發展成果》的重要講話。

在柯頓看來,習近平主席力推構建“創新的世界經濟”也有細節可循:比如中國加大對科技的重視;從國企轉型,強調新的商業模式;對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視;激活創業者的活力;提倡數字經濟的發展;通過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生產率等,都是中國正在努力為自身經濟發展與其他國家協同發展創造“創新型”的環境。

針對具體的創新增長方式,劉宏松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除了中國官方給出的解釋,(創新增長方式)包括科技創新、發展理念、體制機制、商業模式等方面以及結構性改革外,可能還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

至於目前G20各成員國對“創新增長方式”的反響,朱傑進認為,“G20各成員國經濟複蘇的階段不一樣,遇到的經濟困難不一樣。現在‘創新增長方式’還只是原則性的藍圖,起到倡導的作用。”

“不過,在G20中,各方的共識是要使用所有的政策工具來推動經濟增長,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還有結構性改革。其中的因果關系或者優先順序怎麽排列,不同的國家可能會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給出不同的答案。”朱傑進表示。他以美國為例,美國就認為當前還有財政政策調節空間的國家就要發揮更大作用。所以,美國還是更加依靠財政政策,擴大投資、積極的財政政策,而不是結構性改革。

朱傑進表示,無論是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還是結構性改革,各方的共識最終還是體現出來:為了尋求經濟複蘇,勢必要遵循“多箭齊發”的原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67

【展望2017】多種融資手段跟進  定增或無法“獨占鰲頭”

在監管收嚴的背景下,2016年A股定增規模超過1.5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受到市價發行等監管政策的影響,定增收益開始出現降溫態勢。2017年定增政策該走向何處?又該如何掘金定增市場?

有市場人士表示,2017年將延續市價發行的政策導向,與此同時配股和公開增發等多種融資途徑的門檻或將降低。投資者參與定增市場更加趨於理性,註重對公司的研判和分析。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並購重組類的定增題材、低估值高成長性的行業或將繼續引領定增市場的投資。

2016定增收益下滑

2016年定增規模突破1.5萬億。結合Wind數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發現,在過去五年中,定向增發穩步攀升。2016年 732次定向增發,共募集15174億元。2015年共有857次定向增發,募集總額為13723億元。2014年共有486次定向增發,募集總額為6819億元。2013年共有281此定向增發,募集總額為3440億元。2012年共有156次定向增發,募集總額為3611億元。2012年恰逢銀行定增大年促使當年募資額超過了2013年,其中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和北京銀行分別定增298億元、236億元和118億元。

“今年以來二級市場交投清淡,資產慌問題進一步加劇,資金無處可去;同時在往年定增高收益的示範效應下,今年定增規模創下歷史新高。”一位券商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但需要註意的是,盡管2016年定增規模進一步擴大,但定增折價率進一步下滑。參與定增的收益來源於三部分:參與定增時的折價收益、市場整體上漲的收益、上市公司基本面改善帶來的回報。在這三項收益來源中,折價收益可直接轉化為立竿見影的浮盈,被視為投資定增的安全墊,其折價率的高低直接關系著投資者的投資熱情。“2014年1年期的折價率約為15%到30%,2015年下半年開始下滑,截止到2016年折價率已降至5%。3年期的折價率在2015年約為50%到60%,但在2016年已降至20%到30%。”前述券商人士介紹:“當前30%的折價率已經很高了。”

折價率下降導致定增投資的收益縮減。申萬宏源研報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競價發行項目浮動收益率明顯呈快速下滑之勢,6-9月已降至12.97%。“我們以往的投資預期收益多在30%以上,現在1年期的投資預期收益已下調至10%到30%之間了。”某私募機構定增負責人對本報表示:“但是自2006年至2015年底,定增市場年度平均收益率為37%。”

多種融資手段跟進

定增政策變化攸關定增的投資和收益。2016年以來定增政策收緊,監管層面,定增市場市價從寬、定價總嚴,鼓勵以市價發行期為首日定價基準日,定價項目增加“七折底價”的規定。多數被訪人認為,2017年定增的監管政策將延續2016年態勢。據悉,定向增發按照參與對象不同其鎖定期分為一年期與三年期,外部投資者參與的定增項目股票鎖定期為1年;公司大股東參與的定增項目其鎖定期為3年。

對於如何破除定向增發逆向選擇的問題,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2016年11月下旬公開建議,應該用更接近二級市場的價格發行,以發行時的市價為基準確定定增價格,用折扣率和鎖定期搭配引導企業按市價發行等方式提高融資效率。

但更為長遠的政策變化,或是股權融資手段的大調整。Wind數據顯示,2016年定增融資總額占到A股融資總額的99%,定增在A股融資市場上獨占鰲頭。上市公司的融資渠道分為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股權融資包括:IPO、公開增發、配股和定向增發。據本報記者了解,1993年監管層拉開了再融資市場的序幕。從1993年到2000年,再融資市場以配股為主;2001年監管層開始推進公開發行的融資工具;自2006年監管層出臺了定向增發細則,自此定增開始在再融資市場大幅出現,並逐漸成為再融資的主要手段。

“自2006年至今定增的發行制度並無太大變化,期間僅是出臺了一些窗口意見。2014年5月創業板開始允許實施再融資;2015年10月出臺了一些窗口意見定增收緊,2016年延續了這一窗口意見,當年2月對其做了細化;2016年下半年出臺了《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對並購重組加以收緊。”前述券商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2016年定向增發規模突破1.5萬億,一方面反映出實體經濟對資金的渴求,另一方面也顯出A股在首次發行和公開發行階段存在薄弱環節。”首創證券研發部總經理王劍輝告訴本報記者:“IPO發行對上市公司存在20%股權融資規模的限制;配股和公開發行對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要求較高。在此背景下,定增作為融資手段大行其道,它能夠避免對市場一時的沖擊,但待到一年期和三年期解禁日後,依舊會市場帶來嚴重沖擊。定增應當是融資的補充手段,未來股權融資手段應更為均衡才是正途。正是基於此種考量,監管層放緩了對定增方案的批複節奏,加快了IPO的審核速速。”

申萬宏源分析師林瑾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政策預期層面,未來再融資手段會進一步豐富。或是配股和公開發行門檻降低,或是定增政策門檻上浮,未來幾種再融資的政策門檻差別不會如此之大。”

2017掘金定增靠實力

在定增投資市場中,既有眾多百萬級投資者,也有銀行、保險、券商等各路機構大軍,更有數十萬普通投資者,後者可以通過陽光私募、信托、資管和公募專戶等發行的定增產品參與定向增發。

2017年定增市場的機構投資者更為理性。根據wind數據,2016年定增市場中參與的機構方包括: 150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85家基金管理公司、 30家券商(發布集合資管管理計劃)、25家保險公司、21家信托公司、10家財務公司、9只全國社保基金、9家銀行。一位私募機構的定增投資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密切學習監管政策、不斷的調整投資策略是我們在動蕩的資本市場上最為重要的考量因素。預計2017年定增政策會維持2016年的態勢,甚至會更加嚴格,這需要我們更加謹慎的去投資、選擇定增的項目,更加註重上市公司的業績發展,而非以往更加側重簡單的財務投資。”

諸多被訪人士告訴本報,在折價率下滑、市價發行的大趨勢下,2017年定增投資更加考驗投資機構的研判能力。那麽在一級市場上,今年該如何掘金定增市場?

多家券商研報顯示,在一級市場上,並購重組類項目尤其是國企殼資源依舊具有投資價值。2016前三季度已實施的定增項目中,並購重組類占比超過50%,意味著產業資本為代表的資金大量進入股市,未來並購重組類依舊是定增市場的熱門選項。盡管2016年以來借殼上市政策一度趨緊,但林瑾解釋,嚴管意在規範而非禁止。真正符合產業導向、成長性高的優質資產與優質殼資源的聯合仍被鼓勵。政策的收緊,其實是提升了對潛在殼資源的要求,結合混改大背景從過審角度看,國企殼資源的價值提升。

與此同時,多家券商策略團隊建議布局低估值產業 。“處於估值窪地但長期成長性可期的新興行業項目,比如計算機、通信、電子、休閑服務等也值得關註。” 林瑾說。需要看到的是,在一年期的競價發行定增項目中,計算機、電子的定增收益率,在過往的表現讓市場頗為失望。根據申萬宏源的統計,2015年計算機的收益勝率僅為39%,是除了鋼鐵和銀行的最低值。那麽為何2017年,定增投資還要關註TMT行業?林瑾向《第一財經日報》解釋:“2015年TMT行業定增收益解禁一地雞毛,在過去一兩年中,TMT行業異常熱鬧,在定增發行時整體估值奇高,折價率並不理想。待到解禁時,TMT處於估值修複的行情,其收益較為慘淡。定增投資不追求短期效益,而是看重一年或三年之後的收益,現在某一行業不是關註度高,反而是一個入手時機。從歷史估值水平看,2016年TMT行業估值較低,較為安全;投資者之間的競爭與往年相比呈下降趨勢。當前TMT標的無論是估值,還是折價率上都較有優勢。”

在二級市場上,對於普通股民而言,前述券人士表示,將定增作為一個事件催化來看,保增發、破發回補、甚至終止實施後卷土重來的預期都是二級市場投資良機。

以出現定增股價倒掛為例,按照證監會規定,自定增方案核準批複算起,公司有6個月的時間實施定增,過期批複將失效。一些公司的定增申請獲得批準,卻因為股價不太給力,使得定增計劃可能因批文過期而“流產”。市場人士指出,在定增只差“臨門一腳”時,上市公司層面扭轉股價“倒掛”的意願最為強烈。在上市公司已經獲得證監會核準至定增實施的這段時間內,如果出現破發定增底價的情況,套利機會將更為明顯。

在二級市場上,除了參與定增前破發、解禁前破發的個股投資,主動終止定增標的個股也值得關註。 “主動終止定增的公司,有的極有可能繼續尋找其他合適的標的,有的靜待合適的時機,市場對其後續並購重組的預期較大。”前述券商人士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508

兩部委回應“娃哈哈繳納500多種收費”:實際繳費317項

18日據發改委網站消息,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近日就進一步清理規範涉企收費有關問題答記者問。負責人就娃哈哈集團反映繳納500多項收費的問題表示,經核,2015年有支出數據的實際繳費項目為317項,與企業提供的繳費項目相差216項。

負責人還表示,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正在組織對涉企收費進行新一輪清理規範,將研究提出取消、停征和減免一批涉企收費項目,切實加強和規範經營服務性收費管理,治理各類“紅頂中介”收費的具體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問:此前,兩部委曾表示已請有關地方政府部門對娃哈哈反映繳納了500多種收費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請問有什麽新進展?

答: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高度重視企業反映的問題,委托浙江省等25個省(區、市)財政、價格及其他有關部門協助核對娃哈哈集團及所屬企業的繳費情況,采取與企業座談、查賬對表等方式逐筆核對。此前,浙江省有關部門已公布了具體核對情況。

娃哈哈集團提供了所屬131家企業2013年以來曾發生過的繳費項目共533項。經核,2015年有支出數據的實際繳費項目為317項,與企業提供的繳費項目相差216項。一方面是因為2015年娃哈哈集團及所屬企業沒有開展如資產評估、開業公告、商標註冊等業務,也沒有相關繳費;另一方面是因為國家及地方近年已經取消或停征部分收費項目,如工商註冊登記費、原產地證書費、海關監管手續費、征地管理費、檔案保管費等。

需要說明的是,317項收費的計算口徑和國家收費目錄清單公示的口徑有所不同。如,國家批準設立的計量檢定費1項行政事業性收費,企業按照計量器具的不同,分別記錄為水表檢定費、流量計檢定費、溫度計檢定費、砝碼檢定費等64項收費。剔除這些重複計算後,2015年娃哈哈集團及所屬企業的繳費項目為212項,繳費金額7412.07萬元,包括:一是政府性基金2項,全部為國家設立項目,共3456.43萬元;二是行政事業性收費26項,其中,國家設立22項,地方設立4項,共2185.25萬元;三是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排汙權出讓收入)1項,為國家設立項目,共372.91萬元;四是經營服務性收費148項,共1236.30萬元;五是協會商會會費、訂刊費等其他收費35項,共161.17萬元。

從核查情況看,由於娃哈哈集團在各地所屬企業經營規模、經營範圍、經營行為不同,企業在各地具體繳納的收費項目不盡一致。比如,該集團及所屬企業在浙江繳納政府性基金、行政事業性收費和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共11項,全部為國家項目;在山西繳納10項,其中8項為國家項目,2項為地方項目;在天津繳納3項,全部為國家項目。此外, 各地經營服務性收費也有一定差異。

2016年娃哈哈集團尚無全年數據,但從2016年1-9月數據看,較2015年同期在繳費項目和金額上,均有一定程度減少。

問:在核查過程中,是否發現了亂收費問題?

答:在核查過程中,雖然尚未發現亂收費問題,但貴州省財政、價格部門發現,國家於2015年1月1日取消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審查費,由於地方有關執收部門收到文件的時間滯後,導致在2015年初向企業收取了一筆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審查費,省財政、價格部門已要求執收單位向企業辦理退付。目前,我們要求各省(區、市)再開展一次全面自查,舉一反三,堅決杜絕此類問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將進行專項督導檢查。

問:下一步在降低企業繳費負擔方面有何考慮?

答:娃哈哈集團反映的問題,說明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企業對繳費負擔的感受更加敏感。我們將繼續強化“放水養魚”意識,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企業在清理規範收費方面的獲得感。

按照國務院決策部署,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正在組織對涉企收費進行新一輪清理規範,將研究提出取消、停征和減免一批涉企收費項目,切實加強和規範經營服務性收費管理,治理各類“紅頂中介”收費的具體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