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單向度的人和經驗主義 CHQ森

http://xueqiu.com/1693466204/21965324
當下由於工業化背景下社會的分工造成無數單向度的人。可能在某一個領域之內,我們是專家,但是一旦跨出我們的能量圈,我們熟悉和擅長的領域,我們和一個普通人沒什麼區別。因為我們在專業上有所建樹,具有所從事的那個專業的職業素養,自然懂得以我們專業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比如說面對同樣一塊石頭,通常珠寶鑑定家第一個反應是,這塊漂亮的石頭是不是一塊寶石啊。而學地質的人想法可能和他截然不同,地質學家可能會想,這塊是什麼石頭,大概是什麼時候形成的等等。而在我們普通人看來,沒什麼啊,這就是一塊比較漂亮的石頭擺了的,我小時候在河裡撿到很多這種石頭,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專業的角色定位,讓人們習慣於從一個角度,從一個視角去思考問題,去看待周圍的事物,去做出判斷。如此很難把握事物的本質和做出正確的判斷。我們和盲人摸像一樣,一個人抓住大象的腳,一個人抓住大象的尾巴,還有一個人抓住它的身體,於是每個人都非常自信而肯定地說,大象的長得和他摸到的樣子一樣。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人們經常從自己的角度,片面的認識去評論別人,甚至鄙視別人。我只能說他們非常無知,而我在面對這種評論時,看到是合理的,出發點是好的,我一般都會認真對待,思考是不是因為自己存在認識的侷限,而在面對其他評論時,我不會回覆,也不會在意。

在投資上怎麼去思考這個問題呢?正如巴菲特所說:「我是一個比較好的投資者,因為我同時是一個企業家。我是一個比較好的企業家,因為我同時是一個投資者。」而這種商業與投資的交叉性經驗正是巴菲特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讓他成為一個跨越單向度的人。這種交叉性思考模式使他能夠將投資分析與企業分析完美地結合起來,用企業家的眼光,從持續競爭優勢的角度來分析股票的長期投資價值高低;用投資家的眼光,從公司盈利持續增長創造的內在價值角度分析企業是否值得收購。他不但對公司的業務分析得非常透徹,他對管理者的考察更是慎之又慎。只會用一種模式思考的人可能會成功,但決不會非常成功,只有會用多種模式進行思考的人才能取得超級成功。巴菲特從投資、商業、管理三個角度進行多方位、多方式的綜合思考,這正是巴菲特在股票投資中幾乎從不虧損和企業併購中幾乎從未失手的根本原因。

1994年4月,被巴菲特稱為最富有智慧的人、同時也是他的合作夥伴———查理·芒格在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進行演講。芒格的演講主題是「選股是處世藝術的一個分支」。他教導學生們要努力學習,掌握更多股票市場、金融學、經濟學的知識,但同時要學會不要將這些不同方面的知識孤立起來,而要把它們看成包含了心理學,工程學、數學、物理學的人類知識寶庫的一部分。芒格為了讓他的觀點更容易被學生們接受,他用了一個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不同學科的不同思維方式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格柵模型。芒格說:「你的頭腦中已經有了許多思考方式,你得按自己直接和間接的經驗將其安置在格柵模型中。」

我在大學當中,發誓不屬於任何一個專業,通過博覽群書來開闊自己的視野,完善自己的思維模式。我認為過早地向實行職業化的教育,把自己定義為一個證券分析師、編程人員、老師等等,或者限定在某一個行業裡,你只不過是一個像愛因斯坦說的訓練有素的狗,你是一個單向度的人,你是維持社會這個大機器運轉的螺絲釘,你的視野無比的狹隘。我認為許多讀金融的人跟愛因斯坦說的沒什麼兩樣,他們的職業教育,或者說,職業角色的定位已經限制到他們的思維,他們的評論當中時常帶著一種偏見。


經驗主義

什麼是經驗主義呢?我們首先來理解經驗。如果有人吩咐你去做一件事,可能你馬上會說,「我沒有經驗,不會做,你叫別人吧。」許多年青人總希望自己可以擁有豐富的經驗,因為經驗可以讓人迅速做出反應,更好地做出判斷和達成目標。雖然在文章當中我會批判經驗主義,但我不太看好只會找藉口的傢伙。沒有人一開始就擁有經驗的。經驗來源於生活的積累。不過經驗都是可靠的嗎?我在新浪上瀏覽到一條微博,它說有一個老員工在公司呆了25年,終於向公司提出辭職。他向老闆抱怨說,我有25年的工作經驗,你居然不給我升過職,加過工資。老闆說,你是1年工作經驗,混了25年,你還想我給你什麼?許多時候經驗代表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它會給你一種安全感——你按照以前的方式去做,是行得通的。也往往因為這樣,它可能會讓你自己的心理停留在這個舒適區內,而不去接受新鮮的事物,去找新的,更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讓我想起休謨的不可知論。休謨論證出知識是不可知的。因為很多時候知識都是依據經驗的歸納,它沒辦法窮盡每一個未知的個體,因此你只能在已有的,你瞭解的個體當中去尋找共性,可是一旦你發現新的個體,你的認識會隨著帶有新的特徵的個體出現而被推翻了。例如,你看到的天鵝是白色的,並且你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但是某一天你在亞馬遜的叢林裡發現有一隻天鵝是紅色的,那麼你還會堅持天下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嗎?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經驗是不可靠的。經驗只是你個人的經歷,它是一個很片面的視角。如果你什麼事情都以你的經驗為依據,你很難把握客觀的事實,做出正確的判斷。經驗主義是指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其特點是在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時候,從狹隘的個人經驗出發,不是採取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而是採取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等著作中明確指出經驗主義的要害在於輕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滿足於個人狹隘經驗,把局部經驗誤認為是普遍真理,到處生搬硬套,也否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哲學認識論中的經驗論也可稱為經驗主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596

单向街:非书店经营路线

1 : GS(14)@2010-08-29 17:18:21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827/146134.html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在这个商业社会,三年免租期满后理想的乌托邦将向何处安放。

  一个周五的下午,位于北京东四环商圈的蓝色港湾品牌街很安静,东边是朝阳公园,芳草蔓延,静水流深;西边是美式建筑的店面。经过UGG、GUESS等国际大品牌店,沿着蓝色港湾的街道往前走,远远会看见单向街小小的牌子。

  走近了,门口的椅子上一个40岁左右的男子正在睡觉,在他左右,就是摆在门口的书架。这就是单向街了。就是这家小小的书店,却是北京无数文艺青年的精神栖息地。作为民营书店,单向街虽然无法摆脱经营的桎梏,但其品牌价值却使它成功获得了蓝色港湾3年免租的协议。自称“不懂商业,非商业化运营”的单向街在其非商业路径中其实已经走了一条商业的捷径。

  单向街的非商业创意

  2006年,单向街诞生。那时候,许知远等几个文化圈的朋友在圆明园的咖啡馆里聊天,不知谁的提议,觉得读书人开家书店挺美好的,朋友们可以在这里看书、喝咖啡、聚会。于是,13个股东,每人出5万元,就成了单向街这家书店创业的原始资本。这些股东中包括许知远、吴晓波、张帆等人。单向街书店于是就诞生在圆明园的一个小院子里,院子里有几棵银杏树,旁边是一片竹林。

  虽然是一家书店,但却取名为单向街图书馆。或许从最初创立单向街开始,这家书店的主人就没想过这是一个生意。用股东许知远的话说:“我们做这个书店是想给我们自己也好、给其他的年轻人也好,提供一些新的、公共的阅读空间,所以最好叫图书馆。”

  包括许知远在内的股东们都陶醉在这美好的书店梦想中,谁也没考虑过经营的事情。这时候,有一个叫王燕安的人找到许知远,告诉他,你们开书店需要一个店长,我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于是王燕安就成了单向街的店长。

  单向街开业了,定位为一家人文书店,品类以哲学、历史、宗教、艺术设计、文学、社科等图书为主。许知远用特有的许氏风格描写这家书店:“在整整一面墙上,我们打上书架,大概有40米长,如果你不是个急躁的人,而且想大致知道每个书架上是什么类型的书,大约需要30分钟,你才能从这头走到那头,在此过程中,大约十束阳光是会打在你身上,暖洋洋、懒洋洋的。”虽然许知远的描述足够煽动文艺青年内心中对书店的美好情节。但真正把书店名声打出来的是每周末的免费沙龙。

  文化地标造就品牌

  不过,热闹和利润是两回事。由于经营困难,单向街要从圆明园搬迁,有粉丝居然在豆瓣上发贴呼吁大家每人捐100元,把单向街留在圆明园。但商业现实是残酷的,圆明园店还是关门了。

  在蓝色港湾二楼的咖啡厅里,坐在记者面前的运营主管潘俣宁是一个恬静淡泊的姑娘。她淡淡地、不带修饰地讲述着单向街的发展历程。

  单向街的股东主要是来自文化圈、媒体圈。每个人都有一些文化名人的人脉资源。最初,股东们邀请这些文化名人来这个小院子里做讲座。王小峰、张悦然、洪晃等人便来到这个小院子里跟北大、清华的一些学子们以及一些文艺青年进行交流。陈丹青、赖声川、严歌苓、梁文道等都曾来这里做讲座,没有任何报酬,讲座对听众是免费开放的。但凡来过单向街的人都会喜欢上这里的自在的氛围。有时候,在其博客或者微博上会自然提及,比如知名博客闹闹就曾在博客上专门写过单向街。

  在这个无传播不品牌的时代,单向街免费的文化沙龙刚好聚集的是一些乐于传播的人群。文化名人、文艺青年、媒体人,他们各自用自己的方式传播着单向街。于是,单向街作为一个文化地标自然而然地声名远扬。而这个过程,单向街并没有主动作任何的宣传。

  理想的乌托邦

  在单向街声名远扬之时,经营上却捉襟见肘。偏居于圆明园小院子里的单向街每天都在亏钱,因为地点太偏,有时候一周都来不了几个客人,尤其到了冬天,更是门可罗雀。光靠周末沙龙的人气依然卖不掉多少书,加上书的毛利率很低,卖书的钱连房租也支付不起。



  单向街的股东们都不是商人,也没有什么商业头脑,更谈不上经营了。其中唯一有点商业头脑的要算店长王燕安了。经过慎重抉择,单向街还是搬离了圆明园宁静的小院子。因为这时候,许知远等文艺青年们也不得不正视这个现实:单向街是个书店,也是个生意,只有赚钱才能存在下去。

  搬到蓝色港湾,单向街有了一个面积300平方米,上下两层的新居。周末沙龙设在二楼。搬到商业区,单向街并没有更加商业化,周末的沙龙仍然免费。潘俣宁发现,经常看到一些在圆明园时的熟面孔,这说明很多人是冲着单向街来的。

  品牌有了,但民营书店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是个不争的事实。近两年,民营书店现倒闭潮,单向街走了一条非书店经营的路线,反而意外活了下来并成就了其品牌。理想主义成为支撑其存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自己没有造血能力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京城另一文化地标万圣书园曾红极一时,目前也靠咖啡的经营来贴补书店。纸老虎甚至在书店里开起了餐厅。记者在单向街新址看到,二楼的咖啡和简餐价格不贵,三三两两的客人坐在沙发里上网。潘俣宁介绍,二楼的餐饮经营可以多少贴补一楼的书店。但是不远处就有星巴克,来这里客人也是因为喜欢单向街氛围。因此,咖啡的生意也颇为清淡。

  虽然目前单向街经营已经能够维持日常开销,但是店员的工资依然很低,大家均靠着热情在这里工作。很多发展计划,由于资金短缺而无法实施。最关键的是,单向街不能回避一个令人尴尬事实:3年免租期满后将何去何从?在这个商业社会,理想的乌托邦将向何处安放?这是个问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5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