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岸三地:農地轉商用救市之本 因念

2008-10-24  AppleDaily

金融沙暴演變到今天,不管那個政府的救市措施,如在沙漠「澆水」,一點反應都沒有;股票、黃金、外幣、原油……那個不再跌價!但冷靜的投資者,還是需要觀察宏觀情況的發展,特別中國政府是否已經採取挽救北京城「沙漠」化的那一招──從土地的根本開始,代替不停「加水」!

須容許合法轉讓

《中 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從剛公佈的全文分析,下一步推進國家發展的方向,三農(指農村、農民和農業)所 佔的地位,相信已經明確,這種回到從最基本去改變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斷層,可能要比任何所謂的「救市」手段,來得更加治標治本,更加可持續性。按現行情 況,中國土地的所有權,主要分為城市和農村(包括城市郊區)兩類,前者是「屬於國家所有」,後者則歸「集體所有」(名義上是農民集體,實權在村或鄉、鎮黨 政組織手上)。根據目前法規,兩種土地的流轉權益(我們叫土地買賣)各異。國有土地「使用」權(如香港土地一樣,買賣的是在特定時間內的使用權)可以自由 公開交易;但集體土地只能限於耕種或村莊內公共建設,或者村內轉換如住宅基地,不能抵押和買賣。這種「官地」可入市、「農地」不能動的現象,正正就是內地 發生了無數遍政府徵地,把「農地」變成「官地」然後再賣出的糾紛之源!

徵地制度須改革

今次《決定》的方針,把農村集體土地享 有國有土地平等權益,邁出改革步伐,預期兩者最終可以同地、同價和同權。往這個方向走的話,徵地制度也會有重大的改變,包括在符合規劃下,依法獲得的集體 土地,其使用權可以進入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交易,而毋須「先徵後賣」去處理「農轉非農」用地。這無疑可讓農民依法參與開發經營,推動在善用土地資源的 情況下,一步一步提升農民經濟的概念和利益。正如筆者上次提過,當開動「印鈔機」後,提升農民收入是最簡單而直接的辦法(如上周剛宣佈國家增加農作物收購 價),但要真正把這種動力提升到刺激內需的層次,必須把過去對農民不公的政策來一次重大改革,假如方向不變,冷靜的看官,眼睛應該開始放在那個板塊,不用 筆者提醒啦!因念[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7

首款TD單芯片商用 中移動再打成本牌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2/2MMDAwMDIyMzM2Mw.html

終端瓶頸一直是手握TD-SCDMA標準的中移動發展3G的一大困擾,而TD智能機芯片功耗大、成本高也是瓶頸之一。

2月24日,芯片廠商Marvell(美滿電子科技公司,Nasdaq:MRVL)與華碩共同發佈了一系列面向大眾市場的TD-SCDMA智能手機。這是首批商用的TD-SCDMA單芯片方案手機。這些手機均支持中國移動最新的Ophone手機操作系統。

在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看來,採用單芯片方案有助於降低TD手機成本,是推動市場成熟的一大要素,「在市場上那麼多好的手機,它們其中有一個很大特點,就是採用單芯片,大大降低了成本,在芯片裡集成了各種各樣手機的功能,所以在2G市場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我們一直在討論有沒有可能在3G時代,我們在TD-SCDMA手機上也有這麼一個集成的芯片,使得手機製造廠商能夠降低成本,能夠把手機做得更小,把功能做得更好,把價格做得更合理。」王建宙表示。

事實上,中移動早在兩三年以前就開始要求相關廠商進行研發,與Marvell的深度合作也是從2008年就開始。2009年9月,Marvell第一個推出了基於TD-SCDMA的單芯片解決方案。

據Marvell聯合創始人戴偉立透露,「當時他們給我們一個要求,就是怎麼把芯片成本降低,現在已經初步達到降低到1000元(手機價格)以下的標準。」

戴偉立表示,與華碩的合作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會與越來越多的OEM廠商合作推出單芯片的智能機。「未來量上去之後芯片成本還會更低。」戴偉立認為,千元以下的TD智能機產品完全可能,「如果LCD屏幕成本價格能控制住,從芯片角度來說是沒有問題的」。

據記者瞭解,在Marvell聯合華碩率先推出商用產品之際,其他芯片廠商也紛紛提出了TD單芯片解決方案,但尚無正式產品面世。業內人士預計,由於現在移動正在進行新一輪的TD終端集采招標,Marvell與華碩的示好也許能幫助他們贏得更多的訂單。

中國移動招標採購網上的信息顯示,繼去年進行了TD-SCDMA中低端手機集中採購之後,中移動於近期開始了新一輪的中高端TD-SCDMA智能手機集中採購。

在這項名為「中高端G3手機」的集采項目中,中移動在擬採購中高端G3手機約1220萬台。其中旗艦互聯網終端約150萬台,雙卡雙待終端約30萬台,多媒體智能終端約320萬台,時尚娛樂終端400萬台,普及型智能終端約320萬台。

戴偉立表示,由於政府支持以及中移動推動的因素,其相信「TD-SCDMA智能機會在中國有廣泛的銷售」。與此同時,她也看好TD-TLE的發展,「這三年與移動在TD-SCDMA方面的合作是基礎,未來會繼續擴展LTE方面的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6

凱德商用赴港上市

http://stock.hexun.com/2011-10-24/134504134.html

10月18日上午8點半,嘉德置地集團(CATL.SGX)總裁、凱德商用董事長廖文良帶領高管團隊現身港交所。當日,凱德商用產業有限公司(下稱凱德商用)在港交所完成二次上市。

  凱德商用此次以介紹形式登陸港交所,中金香港證券及摩根大通擔任聯席保薦人。據香港股份登記冊顯示,截至10月18日下午6時,股份過戶代理人已接受第一批次轉移股份共9691.3萬股,約佔公司已發行股份的2.5%。

 掛牌當日,凱德商用股價收報7.79港元,總成交3.13萬股,涉及金額244萬港元。由於不涉及發行新股或融資,凱德商用總裁林明志說,「對今日的股價表現沒有太大期望。」

  2009年11月,作為嘉德置地商業地產運作平台,凱德商用在新加坡交易所分拆上市,由嘉德置地控股65.5%。截至目前,凱德商用共持有新加 坡、中國、馬來西亞、日本及印度五個國家96個商業地產項目,資產總值約265億新元,總面積約733萬平方米,為亞洲最大的商業地產開發商。

  《財經》(博客,微博)記者瞭解到,在新加坡IPO之前,凱德商用曾將香港上市列入計劃,但考慮到市場透明度及投資者接受程度的因素,最終將IPO地點選在新加坡。

  9月中旬,林明志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此番重新登陸香港資本市場,二次上市主要是為下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凱德商用42%的資產位於中國內地,希望能更加貼近國內市場,也讓香港的投資者熟悉凱德商用,融資時能有比較強的認知。

  一位業內人士坦言,國內開發商提出向凱德學習,但並不應把目光只關注在如何融資和運用金融工具上。目前金融市場整體環境不完善,想在境內用好金融工具目標仍然遙遠。

  「融資只是手段和過程。凱德是真正認真在做商業地產,這才是值得好好學習的——國內開發商做商業地產大多是噱頭,目的各有不同,卻不是在追求商業地產本身的盈利。」該人士說。

  拓寬融資渠道

  2009年11月,凱德商用在新加坡分拆上市,首次公開招股吸引到1.7倍的超額認購,共籌資20.2億美元,創下新加坡IPO市場16年之最,並衝入該年度全球十大IPO。

  「凱德商用需要一個好的融資平台進行長遠投資。如果沒有融資平台又要不斷進行拓展,就會破壞(嘉德)集團的資金平衡,造成整個集團的運行不暢。」林明志對《財經》記者說,「上市後仍會與私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合作。」

  「之所以要單獨上市,主要是考慮到商業地產業務佔用的資金量比較大,而我們看到的市場機會又比較多,需要用募集到的資金儘量爭取更多的市場機會。」一位嘉德置地高管解釋說。

  商業地產的特點是,一個商場從計劃到完成需要兩年至三年,而從建成到實現穩定收益又需要兩年至三年,這就提高了開發商的資金門檻。凱德商用在新加坡上市前雖然與基金和信託有著良好的合作渠道,但仍難滿足其對大量資金的迫切需求。

  新加坡上市後的兩年間,凱德商用加快擴張步伐,共以209億元人民幣收購了11個商業地產項目,其中七個位於中國。而凱德商用投資項目中,有26個處於開發階段,仍需大量資金支持。

  9月30日,對於此次赴港上市的原因,凱德商用透露,公司需要大量的資金維持現有業務營運並擴大經營。計劃利用公司內部現金流量及資源、發行新股本所得款項及借款等為上述所需提供資金。

  「(在香港上市後)又多開闢一條融資的渠道,兩邊都可以融資。」林明志說。但他表示,現在募資不是一個好時機,公司仍有充足的現金,也並不著急募資。「這個市場情況,融資沒必要,我們不需要錢。股價賣得這麼便宜,工作人員會很辛苦。」

  《財經》記者瞭解到,凱德商用赴港上市計劃於今年初提出,4月底通過股東大會審議,此後進入港交所審批流程。

  「如果要用錢的話,四個月的股東審批,六個月的港交所審批,接近一年的時間,怎麼會等得及。做長期的項目肯定要想得遠一點,為下一步鋪路。」林明志說。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凱德商用赴港上市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新加坡交易所自身的侷限已難以滿足凱德商用加速擴張的需要。該人士認為:「新加坡交易所的估值較低,周轉率不高。而香港是全球房地產估值最高的地方,從交易量來看,香港也會比新加坡要大很多。」

  近半年間,凱德商用股價不斷下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資者對其贏利預期遠不如從前,凱德商用必須做出未雨綢繆之舉。

  截至10月18日收盤,凱德商用股價已從6月1日的1.63新元跌至1.24新元,與2009年IPO時的發行價2.12新元相比,已跌去大半。8月,公司股價曾在短短20天之內,一路從1.43新元跌至1.14新元,隨後又在數十日之內衝回1.36新元。

  林明志對《財經》記者表示,股價下跌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場出現波動,歐美投資者遇到問題之後急需套現,而淡馬錫賣出一部分股票則是正常的機構投資行為,不代表對中國市場的判斷,「最近它們又買了一部分股權。」

  他同時介紹,公司手頭擁有現金約6.26億新元,銀行可用貸款20.91億新元,公司資金壓力並不大。若將資本負債率提升至30%,便可滿足目前的發展。另外,中國市場六成項目可於明年獲得現金流入。

  「這是為下一步發展做一個平台,不能到需要用錢的時候再去做。」他說。

  貼近內地

  中國市場日益重要的地位是凱德商用選擇「更加貼近中國市場」的重要原因。

  2008年,凱德商用在中國市場的收入佔當年總收入的28%,2009年則僅為20.1%。到2011年底,凱德商用60%的淨資產值將來自中國,目前已運營的購物商場淨資產值為40%。截至三季度息稅前盈利貢獻為35%。

  凱德商用披露的數據顯示,其持有中國內地35個城市的55個商業地產項目,總建築面積超過490萬平方米。其中,40家購物中心已經開業,其餘將在兩年至三年內陸續開業。

  林明志認為,中國住宅市場的調控降溫政策,將使商業地產市場反映更加理性化的估值和價格,為凱德商用提供更多項目收購的機會。按照計劃,未來3年-5年,凱德商用在中國內地的購物中心將增加到100家。

  10月19日,凱德商用發佈三季度業績公告。凱德商用三季度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7.3%。但是,贏利同比下降30%。凱德商用在財報中分析,今年收入增長主要來自收購馬來西亞皇后灣廣場所得的租金收入,以及來自基金管理實體的貢獻和較高的物業與項目管理費。

  相對於新加坡租金收入5%至6%的增長速度,中國租金收入增長往往可以達到15%至20%,潛力巨大,這也為凱德商用未來增長提供了巨大的想像空間,凱德商用也將中國業務確定為未來發展的主力。

  凱德商用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購物中心平均出租率為96.6%,截至今年上半年,購物中心收入同比增長22.2%,達到6.8億元人民幣。今年下半年將有三間購物中心開業,通常開業一年便可實現收支平衡。

  林明志表示,雖然政府進行宏觀調控,但公司資產以商業地產為主,並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收緊銀根的政策會使貸款利率增加,但物價上漲帶來的租金收入增幅,足夠應付還貸壓力。另外,物業增值和商場逐漸落成營業後產生的現金流,將會支持公司的正常發展。

  與此同時,凱德商用的購物中心位於西部包括成都、重慶及德陽等地,二三線城市收入增長將會與公司長期投入息息相關。林明志認為:「西部城市消費力強勁,租戶生意理想,購物中心租金收入亦可以有增長。但這些地區雖然地價便宜,仍需長時間培養人流。」

  然而,商業地產與宏觀經濟密切相關,經濟波動時,商業地產資產規模大、流通性差的特點,將會使開發商面臨更大的挑戰。

  對於如何規避這樣的風險,林明志認為,資金管理是重中之重,高價拿地是商業地產的死穴。「與住宅不同,商業地產投資額比較大,又需要專業運營經驗,在這個領域裡很難找到接盤的下一個開發商,而散售的商舖又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林明志表示:「我們跟租戶有很多聯繫,租戶付得起租金,是因為他們拿到了銷售額,這也是因為當地市民能買得起他們的產品,這都是相互掛鉤的。我們能夠知道租戶承受的租金壓力在什麼地方,倒過來算賬,就可以知道我們能承受多少的成本,然後再去做項目。」

  「凱德商用總負債通常不超過資產的50%。我們的底線是,資產真的貶值一半,我們還是可以支持的。」他說。

  外資瓶頸仍存

  林明志認為,目前住宅市場受到政策控制,很多開發商選擇做商業地產。但沒有真正做過商業地產的開發商,很難體會其中的艱辛。

  「國內開發商跟我們說,凱德的商場很好,他們也能做,但直到開業之後才知道是噩夢的開始。租戶賺不到錢,肯定把壓力都轉移給開發商,開發商又解決不了,騎虎難下。不能退錢,也不能關門。大部分會演變成小產權賣掉,但一旦賣掉會更難管理。」林明志說。

  一位從事商業地產開發的業內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國內大多數開發商蜂擁進入商業地產領域,目的並不是在商業地產上追求贏利,有的是為了 圈地,有的是為了暫時躲避資金風險,浪費了大量商業和土地資源。只有凱德商用幾家公司是在認真做產品,但凱德商用面臨的障礙和瓶頸又難以破解。

  知情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從長遠發展來看,凱德一直希望在國內A股上市,能與中國業務接軌,但目前的政策條件仍不允許。「境外上市是次優選擇,即便在香港上市,凱德商用仍然還是外資企業,難以繞過國內限外政策的壁壘。海外上市募集到的資金一樣要經過外匯管理局的審批才能進入中國市場。」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外資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外資房地產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空間正在逐步被壓縮,政策的壁壘難以突破。

  該人士認為,外資曾為中國房地產市場帶來了很多先進理念,但隨著本土企業不斷壯大,這樣的優勢正在逐漸縮小,而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下,國家對外資的限制短時間內不會放鬆,外資地產企業在市場中的份額已越來越小。

  林明志坦言,從2007年開始,國家對外資投資房地產便開始嚴格監管,現在愈發嚴格。「政府也在擔心,很多人就是在賭人民幣升值。把錢放進來,隨便買資產,造成資產泡沫。一旦覺得中國經濟不行了,就拋售走人。很多發展中國家都經歷過這種情況。」

  目前凱德商用在中國運作商業地產項目的流程是,先確立項目意向,然後成立公司。用自有資金付完土地款之後,用剩餘資金進行施工建設,而只有在開工之後才能獲得開發貸款。

  「外匯管理局會對自有資金進行審批,每一筆進來的錢都要有實際用途才能結匯。這就要跟施工單位談,拿了施工單位的發票才能去結匯。結匯也不能到我們賬戶,要到施工方、收款方的賬戶。就好比我請你吃飯,不能掏錢請你,要把錢打到你的賬戶。」一位凱德商用內部人士介紹。

  「我們是實實在在做事情,相對來說,審批還容易一些。如果政府部門覺得你在國內投資只是一個短期的行為,就很難得到審批。」林明志說。

  他認為,人才短缺才是凱德商用感受到的最大壓力。商業地產歸根到底是服務業,國內服務業才剛剛起步,「保潔做得好的人都很缺」。

  而對於接下來的市場判斷,嘉德置地集團總裁廖文良對《財經》記者表示:「中國施行越來越多冷卻市場的政策,有人問我是否擔心,市場會不會趨於悲觀?我的答覆是,如果中國不推行這樣的政策,我才會擔心。因為這樣會導致泡沫化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

  「房價很高的時候很難談合作和收購,現在要容易談一些了。商業地產對很多開發商來說是個拖累,希望能趕緊賣掉回流資金,這也給我們帶來好的機會。」林明志說。

  本刊記者王寧寧、胡采蘋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64

柔性電子紙商用在即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13/100379461_all.html

 回想十年前的辦公室,最深刻的記憶或許是放眼望去,一張張辦公桌上豎立著一台台笨重的電腦顯示器。短短十年間,平板顯示器和平板電腦已成為主流,進入千家萬戶。如果有一天,大家手中的平板電腦可以彎曲成一本書揣在褲兜裡,那又會是什麼感覺?

  這個想像目前已不遙遠。2012年4月初,韓國三星集團正式宣佈,將可彎曲主動有機發光顯示器(AMOLED)命名為YOUM,並將於本季度開始量產,而搭載此屏幕的裝置(電腦、手機等)也可能在年底之前對外發佈。

  這意味著,電子紙,即可彎曲甚至摺疊的柔性顯示屏,終於揭開科技面紗走向商用領域。

更輕、更薄、更軟

  從1897年德國人布朗(K. F. Braun)發明陰極射線管(CRT),到上世紀30年代電視機的研究者將CRT應用於電視機,這種笨重的顯示裝置成為20世紀裡每個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大件。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腦誕生,顯示器也是採用的CRT技術。

  現在普遍採用的液晶技術(Liquid Crystal Display),出現的時間並不比CRT技術晚太多,但是由於成本和色彩上的劣勢,從上個世紀中葉才開始被應用在電子錶、計算器等產品上。

  自本世紀初開始,液晶顯示器憑藉著出色的優勢,開始大規模進入市場。與CRT技術不同,液晶顯示器本身不發光,依靠液晶對外界光的不同反射和透射形成不同對比度來達到顯示目的。

  隨著科技進步,顯示技術開始突破液晶不發光的弱點,有機發光顯示器(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下稱OLED)被發明出來。這種主動發光的顯示技術一方面有利於提高顯示的清晰度,另一方面可以縮小顯示單元,實現顯示器的超輕薄,甚至 走向柔性化。

  2004年,日本東芝公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低溫多晶硅面板。該面板是在極薄的玻璃基板上形成晶體管,然後再將其貼到塑料製成的可變形基板上,從而實現了顯示設備可彎曲。

  2011年12月,三星集團向外界首次公佈了一段30秒的廣告錄像。在這段錄像上,一個人手持一片透明、柔軟的塑料板,只要在上面輕點,就可以顯示動態地圖、看電影、進行即時翻譯。電子紙時代就此揭幕。

  三星所使用的顯示方式,就是OLED。這種顯示器的結構採用類似於三明治式的夾心方式,有機功能層被兩側的電極像三明治一樣夾在中間。兩側電極 一正一負,而中間的有機功能層則包括電荷傳輸層、發光層和電子傳輸層。當外界給入電流,在兩側電機電壓的作用下,電子和空穴分別從兩極注入到有機發光層, 並在那裡復合發光。由於有機材料的不同,光的顏色也有所區別,不同顏色的光的組合,即實現了顯示器的彩色顯示。

  OLED與液晶顯示器等相比,具有省電和耐衝擊性的優勢,也能廣泛應用於坦克、飛機等軍事設備。

  據財新記者瞭解,三星的AMOLED,使用氧化物TFT進行驅動,採用獨立的薄膜電晶體去控制每個像素。每個像素皆可以連續且獨立地驅動發光。不過,其製作工藝非常複雜,成本或將難以控制。

  作為三星主打的下一代顯示屏,YOUM的特性是可以彎曲成弧形,在三星的官方網站上,這種屏幕被稱為「堅不可摧(unbreakable)」。 三星透露,YOUM可彎曲面板使用薄膜電晶體(TFT)技術,只有四層架構,比傳統的六層架構的液晶顯示器少兩層。YOUM和普通OLED面板不同的是, 其中兩層結構以膠片薄膜取代玻璃基板,因此材質更有韌性也更輕巧。

  據三星投資者關係總監Robert Yi透露,樂觀估計可以在2012年上半年推出柔性顯示器,首先採用這種顯示器的產品將是手機。另一種可能的應用將是可以摺疊的平板電腦。

  與三星幾乎同時,因蘋果手機橫空出世導致市場嚴重下滑的諾基亞公司,也在日前的年會上公佈了一款屏幕可以摺疊的概念手機Kinectic ,但該公司並未公佈這款手機的上市時間表。

中國逐鹿柔性屏

  從顯像管技術到液晶顯示屏,中國都不擁有核心技術,彩電企業需要為了一塊顯示屏付出昂貴的專利等費用。

  因此,在柔性顯示領域,中國很早便啟動了步伐。早在十年前,中國「863」計劃即立項對OLED技術進行專項研究。2002年,「863」計劃高清晰度平板顯示技術專項正式啟動。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鐘燦公開表示:「如果中國只發展液晶是有問題的,畢竟液晶在日本和韓國都是比較成熟的技術,我們一直是追趕的角色。」他就此 提出,發展自己的平板顯示技術,AMOLED值得一試。從中國發展平板顯示產業的情況看,OLED與國際水平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從戰略發展來看,中國也只 有發展OLED才有可能在未來爭取主動。

  2011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佈了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針對AMOLED項目招標的結果,工信部分別給予維信諾、京東方、虹視三家企業相應的資金扶持。

  2012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又開始另一項招標,針對「智能手機用AMOLED顯示屏及驅動芯片研發及產業化」進行招標。

  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尹盛向財新記者介紹稱,從目前的技術難點來看,由於工藝技術受限,AMOLED的顯示效果還達不到液晶的分辨 率,材料的壽命也還是沒有液晶長,儘管應用到手機問題不大,但是如果用AMOLED來做顯示器的話,目前條件下,可能壽命不超過十年。

  同時,與韓國、日本企業投入帶動研發的模式相比,中國的研發模式和投入都存在明顯不足。「搞顯示研究這一行是非常花錢的,一條TFT的生產線費 用都要100億、200億元。」尹盛說,「現在全國已經投了很多錢下去,但是加在一起也不能和三星比,三星投了1000億美元進去。」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基礎產品處處長彭紅兵表示,企業不強,政府支持力度不強,兩個不強加在一起,中國在未來產業制高點上,競爭劣勢非常明顯,更談不上優勢。

三大顯示技術

陰極射線管顯示器(CRT):

  核心元件陰極射線管問世已超百年。擁有技術成熟、圖像色彩豐富、高清晰度等優點,至今,仍然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顯示技術。

液晶技術:

  1968年,液晶技術用於顯示屏,五年後開始產業化。二十世紀最後幾年,液晶顯示器效果才逐漸趕上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如今,液晶顯示器已普遍應用於便攜數碼設備。

OLED顯示器:

  後起之秀。更輕薄的優勢不僅吸引著原有圍繞液晶開發的企業加入,也吸引著中國產學研領域團隊的加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21

中國4G最後一公里:試商用被提上日程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1/xNNDE1XzQ1MDkxNw.html

「在移動狀態下,網速能達到80兆,這在過去是不能想像的。」這是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坐上杭州B1快速公交車體驗中 國移動4G網絡後所說的第一句話。近日,國家發改委主管官員和業界專家專程考察了杭州的移動4G網絡,使得已經開通體驗服務近兩個月的杭州4G再次成為網 民關注的焦點。

為此,《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專程乘坐了一趟基於TD-LET車內WiFi環境的B1公交車。隨機點開一部電影《芳香之 城》,三兩秒便緩衝完成。據介紹,4G網絡下載一首7M大小的高品質歌曲只需1秒鐘;下載一部40G容量的藍光3D影片,一般的家庭4G寬帶需一天完成, 但移動4G只需兩小時。

據本刊記者從中國移動公司獲悉,自4月份開始,每天有將近1萬名杭州用戶在免費體驗4G。目前,4G第二階段規模 試驗已接近尾聲。按照規劃,今年年底前4G網絡將覆蓋杭州所有主城區。下一步,移動公司還將擴大試驗規模,在此前上海、杭州、南京、廣州、深圳、廈門等六 城市基礎上,再增加瀋陽、天津、青島、成都、寧波、福州等城市,加快基站建設,擴大試驗規模。

這也意味著,中國的4G時代或將提前到來。

演進試驗獲突破性進展

之 所以有此令人鼓舞的成績,源於中國移動基於中國自主知識產權TD-SCDMAD的3G標準平滑演進到4G的TD-LET技術在杭州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由浙 江移動主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同研發推動的這套平滑演進解決方案,經過長達一年的研究,成功將原來需要大規模投入的4G獨立建設方式,改造成現有的平滑 演進技術,並在杭州試驗成功。今年初,在西班牙舉行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此突破得到了國際專家認可。

「按照原有的獨立建網的方式,要增 加天線和其他設備,現在這種方式,只要更換電路板,並布放少量的光纖,」中國移動浙江公司總經理鐘天華向本刊記者介紹說,「通過少量的設備更新和軟件升 級,可以實現在一個基站同時運行3G和4G兩套網絡。」在其看來,這一突破使得由我國主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D-LET國際標準在商業化應用中具備三 大新優勢。

其一,大幅度節省成本。鐘天華說,經過評估,假如獨立建設覆蓋浙江的網絡大概需要投資55億元,而現在通過平滑演進的方式,則 能將投資成本控制在5.7億元左右,縮減了將近九成的投資。初步估算全國範圍完成4G平滑演進總投資在600億元以內,假如獨立建網,則需投入大約 4000億元。同時,一個基站可支持TD-SCDMAD/TD-LET兩個系統,網絡建成後,3G/4G可實現統一運行維護,這也減少了至少一半的運維成 本。

其二,大幅縮減工期。據瞭解,開通一個TD-LET站點,原來獨立建設方式需要至少兩個月的時間,採用平滑演進方式只需要3天半就能 完成,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從浙江來看,獨立建設覆蓋全省的網絡需要三年時間才能全部完成,而平滑演進的方式只需9個月。此外,網絡入戶也較為便捷,試用 該網絡的居民說,這次測試的無線寬帶不需技術人員上門安裝,只要在插座上插上一張上網卡,就可以使用,非常方便。

其三,國產通信設備贏得 絕對競爭優勢。鐘天華說,4G網絡與現有的3G網絡緊耦合,這使得大唐、華為、中興等國產通信設備商獲得了絕對的先天優勢。而另一方面,這也大大激發了國 外設備商推出3G/4G雙模設備的積極性,將進一步推進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TD技術的國際化進程。

靜待「發令槍」

原有的國產3G網絡建設之初,國外供應商對於中國第一個自主知識產權的通信標準舉棋不定,最終沒有進入這個產業,導致其供應商幾乎全是國產通信企業。因此,在平滑演進過程當中,國外供應商很難插足。

接 受本刊記者採訪中,中科院上海無線通信研究中心教授胡宏林等認為,杭州利用3G原有的設施過渡到4G,對於產業的發展非常有意義,「因為儘管我國的4G無 線網絡技術在國際上走在前列,但是『牆內開花牆外香』,我國的商用進程落後於日本、印度等國家,而這些國家採購的都是我國通信企業的技術和設施。」

本刊記者從華為公司瞭解到,在TD-LET方面,華為佔領了全球市場的70%。截至2011年10月底,全球TD-LET共簽署12個商用合同,華為獲得其中的8個,在國外承建了包括日本、波蘭、沙特、英國、尼日利亞等多個國家的TD-LET網絡。

據悉,目前國際上的4G通信標準有TD-LET和FDD-LET兩種。FDD-LET標準已於今年年初在歐美國家正式商用。目前,全球有248家運營商已經確定了部署LET商用網絡的計劃,其中,40張網絡已正式商用,還有150家公司的商用網絡正在部署。

「目前國際上的格局是,FDD的技術已商用近一年,掌握TD技術和控制裝備生產的企業主要是我國企業,但這些企業也忙於承接國外訂單,」全球網總裁方興東告訴本刊記者,「國內的4G網絡上馬需要主管部門『吹哨子』,這個哨子不吹,這個市場是不會啟動的。」

商用成熟與否的爭議

就在業界關注中國4G試商用即將來臨的時候,也有不少爭議聲音認為,中國的4G標準還不夠成熟,未來發展會受到頻段匱乏和終端滯後兩大瓶頸的制約:

一 方面,目前分配給4G的頻譜只有20M,加上即將退出的小靈通頻段,40M的頻段資源支持杭州某些地區的試驗網還行,如果正式商用後以這些資源覆蓋全國就 不夠了;另一方面,由於要承載2G/3G/4G等多種通信技術,以及從百K級語音通信業務到百兆級的數據業務,4G終端研發成本將達千萬美元級別,除了高 通等國際通訊巨頭之外,一般通信企業難以承受,這將導致4G終端難產。

對此,胡宏林分析說:「頻譜少並不是制約4G發展的絕對因素。國家 分配給TD-LET的頻譜數量是依據相關標準,經過科學測算的,足夠滿足組網和覆蓋的要求。」另外,TD-LET標準的競爭者——FDD-LET對頻譜的 要求更高,必須使用上下行兩段完全對稱的頻率傳送信息,目前,全球的對稱頻段已經相當匱乏。而TD-LET技術能夠使用非對稱頻率,這正好彌補了FDD- LET技術的缺陷,極大提升了頻譜的使用效率。

而對於終端難產的說法,胡宏林教授表示:「未來的手機根本沒有必要承載從百K級語音業務到 百兆級的數據業務,就像我們沒有必要要求手機能同時在-80℃到+80℃的環境下工作一樣。」也就是說,從用戶需求角度來看,終端廠商並不是非生產「全模 手機」不可,完全可以用多模或者單模手機來滿足用戶需求。

據瞭解,目前國內部分單模終端已開始商用,多模終端有望在年底面世。華為、中 興、三星等公司也已經研製出了多模雙待手機,能同時支持2G語音業務和4G數據業務,這種手機目前已經進入測試階段。同時,眾多廠家生產的能夠將4G信號 轉換為WiFi信號的MiFi等設備也已處於大規模使用的階段,包括日本軟銀在內的眾多國內外商家都在積極將這些設備作為4G商用的主要手段使用。

而對於「終端滯後影響4G發展的說法」,芯片廠商創毅視訊科技董事長兼CEO張輝則分析說,這是陷入了「雞生蛋、蛋生雞」問題的怪圈,「到底是先研發出4G終端,還是先發展4G網絡,這就好比是『先修路還是先造車』的問題,兩者應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

搶佔移動互聯「制高點」

採訪中,專家建議,當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盡快推進4G商用的急迫性:

首先,搶佔全球移動互聯網競爭制高點。近日,索尼收購愛立信部分股權;谷歌、微軟都紛紛涉足移動互聯網國際通信業面臨重新洗牌。阿里云總裁王堅認為,移動互聯網競爭剛剛揭開,當前是中國企業「彎道超車」的機遇,能不能在新一輪競爭中搶佔制高點,對時機的把握十分關鍵。

其 次,為移動互聯網產業創新乃至整個經濟轉型奠定基礎。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直接決定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和創新。「美國的3G領先中國6年,如果沒有3G,是不 可能有蘋果這一系列風靡全球的產品的。」鐘天華說,「因為如果帶寬不夠,很多應用程序是承載不了的,創新也無從談起。」

據瞭解,由於我國4G頻譜和商用時間尚未確定,所以基於市場導向的終端商們不太急於研發4G手機,這也直接影響了我國在全球移動終端設備市場上的競爭力。有數據顯示,目前在歐美國家,智能手機的覆蓋率達到90%,而我國只有20%左右。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章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90

工信部:明年中國4G投資千億元 商用城市將超300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051

中國工信部部長苗圩本周五在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表示,明年將大力培育信息消費,支持4G加快發展,通信業投資額有望超過3500億元,其中4G投資達到1000億元。到明年年底,4G商用城市超過300個,用戶超過3000萬。 苗圩還透露, 將落實“三網融合”推廣階段實施方案,加快將業務雙向進入擴大至全國,力爭IPTV用戶數突破3300萬。 將進一步提升TD-LTE後續發展能力,提高多模手機終端芯片、儀表等產業鏈薄弱環節研發和產業化水平。 將在2014年底前制訂智慧城市建設標準,開展第二批信息消費試點市(縣、區)建設和智慧城市試點,在交通、公共安全等重點領域開展物聯網應用示範。 工信部當天會議預計,今年中國信息消費規模超過2萬億元,增長25%左右,電信業務收入、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分別增長8.4%和25%。 截至11月底,全國4M及以上寬帶用戶占比達到77.4%。 證券時報報道,業內人士稱,在4G建設階段,按照時間順序受益行業為:網絡規劃設計,涉及上市公司有富春通信、傑賽科技等;無線配套設備,涉及上市公司有大富科技、武漢凡谷等;主設備供應商有華為、中興通訊;網絡覆蓋優化,包括三元達、三維通信、世紀鼎利等;傳輸設備包括烽火通信等。 下圖來自搜狐I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04

蘋果聯手IBM挺進企業市場 打造商用系統王者iOS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564

(圖左為IBM CEO Virginia Rometty,右為蘋果CEO蒂姆·庫克。) 蘋果公司與昔日個人電腦業的宿敵IBM達成移動領域合作的協議,開拓IBM商務應用在移動設備的市場空間,讓蘋果的iPhone和iPad走上IBM企業客戶的采購清單。未來iOS系統的移動設備將由普通的消費品演變為商務領域的王牌。 根據協議,IBM將利用自身的大數據和數據分析經驗,為蘋果的設備提供雲服務、設備管理和安全保障。IBM將向大型企業與政府客戶出售專為特定領域設計的應用,為蘋果銷往企業的產品提供現場支持和服務。 蘋果CEO庫克在聯合聲明中說:“我們將IBM聞名於世的大數據分析首次應用於iOS 用戶的指尖,這為蘋果開拓了巨大的市場商機。這是挺進企業領域的飛躍,是唯有蘋果與IBM能實現的成果。” IBM的CEO Virginia Rometty高度評價合作是“真正的里程碑式協議”,稱早在1984年,和蘋果還是競爭對手,現在成了可以互補的合作夥伴,而且“這只是開始”。Rometty說,統計數據顯示,大部分公司內部的智能手機都只用了電郵和日歷功能,企業希望發掘潛力,創造真正的新型商務應用。 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師Frank Gillett也認為,這是“里程碑式的協議”。Gillett說,蘋果一直有進軍商務領域的需求,個人用戶希望商務產品也能像個人消費品的蘋果設備那樣便利,但蘋果也在抵制為企業服務,擔心失去專註於高品質用戶體驗的聲名。換句話說,有了IBM為企業服務的優勢,蘋果如虎添翼。 Envisioneering的分析師Richard Doherty認為,蘋果與IBM聯手,最大的輸家可能是微軟,微軟此前希望憑借觸屏設備的Windows 8軟件贏得企業用戶,讓Windows生態系統成為企業應用的標準。所以,蘋果借助IBM殺入商務領域對微軟絕不是好消息。 Gartner分析師Van Baker認為,蘋果的血統里沒有商業服務的DNA,IBM有,兩大巨頭的合作不可能是結為一體,但如果雙方願意推進,將是非常強大的合作關系。 根據蘋果與IBM的合作協議,雙方將致力於以下四大核心功能,掀起移動領導的商務領域變革:     · 100多種針對不同行業的企業解決方案,包括專為iPhone和iPad重新獨家開發的原生應用;     · 為iOS操作系統而優化的獨特IMB雲服務,包括設備管理、安全、分析和移動整合等;     · 為企業需求量身打造的新型AppleCare服務和支持產品;     · 由IBM打包提供一系列新產品,包括設備激活、供應和管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515

分佈式太陽能發電回收成本分析(分別計算家用跟商用兩塊) 炒飯鍋鍋

來源: http://xueqiu.com/1791226104/32174793

前提:
1.安裝5KW的太陽能發電,成本在4-4.5萬元(統一按4.5萬元計算)
2.年平均有效日照時間在3.5小時,那麽5KW對應年發電量為3.5*365*5=6387度電,平均每天發電17.5度。
3.電費收入=國家補貼+自用(余電賣給電網)
說明:
A.國家補貼每度電0.42元(只要發電後就可以得到收入,這塊是國家財政補貼)
B.發出來的電自己用或者賣給國家電網,自己民用每度電0.5元左右(如果用電量大的家庭按階梯算的話,電費還要更高),商業用電1元左右,如果不自己用,全賣給電網收入為0.43元左右

A.家用的回收周期為:
第一種情況,發電全賣給國家電網
1.每度電收入為0.42+0.43=0.85元,每年收入0.85*6387=5429元
2.回收周期=45000/5429=8.3年

第二種情況,發出來的電全部自已家里用掉,那麽回收周期為:
1.每度電收入為0.42+0.5(這0.5元是自已家交給電力局的電費情況,基數越大,越合算)=0.92元,每年收入0.92*6387=5876元
2.回收周期=45000/5876=7.7年

B.商業用電回收周期
1.每度電收入=0.42+1(商業用戶普遍都是0.9-1元,這里按1元計算)=1.42元,每年收入=1.42*6387=9070元
2.回收周期=45000/9070=5年

可以看出,如果是商業用電的話,安裝太陽能真的是太合算了。
5年回本的生意,現在還有啥行業比這好做??

@天蠍座小狐貍  @okokok3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771

中國頁巖氣關鍵技術商用取得突破 大幅降低成本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41

據新聞聯播,中國頁巖氣開采核心技術近日取得重大突破,用於地下水平井進行分段的分割器——橋塞等技術商用成功。這使得中國成為繼美國和加拿大後,第三個使用自主技術裝備進行頁巖氣商業開采的國家。

中國石油石化雜誌稱,經過近三年的攻關,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初步形成了適用於中國部分地區頁巖氣開采的自有鉆井技術體系,基本滿足了安全、快速的鉆井工程需求。

同時,頁巖氣工程系列技術上的突破,為降低頁巖氣勘探開發成本做出了積極貢獻。其中,油基鉆井液體系、彈塑性水泥漿體系和高效滑溜水體系,替代了外國同類產品,降低成本30%以上;多級滑套壓裂等工具價格為國外同類產品的70%。

以下為中國石油石化雜誌對於頁巖氣突破過程描述的摘要:

7月17日,國土資源部發布數據稱,中石化涪陵頁巖氣田為大型優質的頁巖氣田,儲量為1067.5億立方米。至此,“中國第一個大型頁巖氣田”正式誕生,涪陵穩坐頭把交椅。

 “涪陵頁巖氣的成功打破了中國頁巖氣勘探開發的沈寂,證明了中國不僅有頁巖氣而且有優質頁巖氣的存在。”業內一位不具名專家對本刊這樣表示,“涪陵頁巖氣田的發現與開發是中國頁巖氣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政治意義、技術突破方面的價值不可磨滅。”

所有通往“里程碑”的道路上,總是充滿坎坷,涪陵頁巖氣也是如此。

……

終於,勘探南方分公司繼續聚焦,將勘探的重點劃定在了焦石壩。2011年9月,勘探南方分公司在焦石壩部署了第一口海相頁巖氣參數井焦頁1HF井,開始試鉆。

“我們評價這里(焦石壩)是南方有利的區塊,但是沒有想到會這麽好!”在電話那頭,魏誌紅的聲音很雀躍。2012年11月28日,中國石化宣布,焦頁1HF井鉆獲高產頁巖氣,20.3萬立方米/天,取得了商業頁巖氣戰略性突破。

據了解,一般情況下,頁巖氣直井單井日產量為0.2萬~3萬立方米,頁巖氣水平井單井日產量為1萬~12萬立方米。當頁巖氣單井日產量達到4.1萬立方米時,便可回收開發井投資。如此對比,焦石壩的頁巖氣的確稱得上是一份天賜的禮物。

……

技術突破與成本控制,一直是頁巖氣發展最掣肘的因素。

“你們在頁巖氣工程技術上的系列突破,使得中國石化勘探發現的頁巖氣儲量得以經濟有效開發,中國石化大規模開發成為可能,在頁巖氣勘探開發上走在中國企業前面成為可能。”這是中國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在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的一份材料上做出的批示。

水平井、分段壓裂是頁巖氣開發中最關鍵的技術,之前中石化在這兩個方面都有一定基礎。“不過,一直都是在砂巖中,從來沒有對泥頁巖進行過水平井壓裂。”勘探南方分公司地質專家夏維書說,“泥頁巖易膨脹、易垮塌,而且碎屑顆粒少,壓裂後的縫隙很容易閉合,就很容易導致氣出不來。”夏維書解釋說,“所以這對我們的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中原石油工程公司70117隊平臺經理馬永生坦言,焦頁1井的成功得益於公司具有的頁巖氣井從鉆前、鉆井、完井、儲層改造等各個工藝流程的集成配套技術。經過連續幾年科技攻關和集成配套,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形成了一整套頁巖氣鉆完井配套技術,在深水平井井眼軌跡控制、井壁穩定和超深水平井高溫測量技術上具備獨特的技術優勢。

在頁巖氣開采中,還有一項技術很關鍵,即橋塞射孔聯作技術工藝,當時主要被國際大公司壟斷。在丁頁2HF井中,原本由一家國外知名工程服務公司承擔橋塞射孔聯作施工,但隨著易開采油氣儲量的逐漸下降,油氣勘探轉向高溫、高壓等複雜地層,酸化、壓裂施工難度越來越大,這家外國公司中途放棄。緊迫關頭,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接受了這項挑戰。

“說實話,心里沒有底。”負責此次施工的技術專家趙開良回憶,“但大夥兒心里明白,沒有退路了,只有靠自己挑戰極限。”他們針對該井超深、超高壓、超高溫的特點和儀器串進入防噴器難、工具串下井難、泵送施工難、橋塞坐封難等6個施工難點,對射孔儀器串、7英寸套管橋塞、井口防噴裝置等進行了技術革新。

2013年12月9日,在貴州省習水縣寨壩鎮,丁頁2HF井12段壓裂完美收官。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的專家們應用革新後的泵送橋塞—射孔聯作施工技術,順利完成該井射孔9層31米的施工任務。這是我國首次采用電纜射孔泵送橋塞分段壓裂聯作工藝,獨立完成的大型頁巖氣分段壓裂施工。

另外,中石化對於鉆井液也做出了自主研發。由於頁巖層地質結構特殊,在進行水平段鉆井時如果采用傳統的水基鉆井液,巖層容易塌陷,必須改用油基鉆井液。

 “2012年某外國公司賣給我們的油基鉆井液一立方米要20000多元,現在我們自主研發的油基鉆井液一立方米只要9000多元。”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的鉆井專家李忠壽做了一番比較。

中石化表示,在頁巖氣開發中,公司形成了以測井綜合解釋和地震綜合解釋為主的勘探評價技術;形成了頁巖氣開發關鍵技術,包括水平井優快鉆井技術、長水平井段壓裂試氣工程工藝技術等,並實行以“井工廠”鉆井和交叉壓裂的高速高效施工模式。目前,試驗井最大水平段長2100米、最多壓裂段數26段。

“記得2011年剛開始打頁巖氣水平井時,好多鉆井技術掌握不了,被外國公司卡著脖子要錢,老外要多少就給多少。”回憶起2011年鉆探中國石化第一口頁巖氣水平井時的情形,中石化江漢石油工程公司鉆井專家王偉依然印象深刻。

經過近三年的攻關,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初步形成了適用於焦石壩地區頁巖氣開采的自有鉆井技術體系,基本滿足了安全、快速的鉆井工程需求。

頁巖氣工程系列技術上的突破,為降低頁巖氣勘探開發成本做出了積極貢獻。其中,油基鉆井液體系、彈塑性水泥漿體系和高效滑溜水體系,替代了外國同類產品,降低成本30%以上;多級滑套壓裂等工具價格為國外同類產品的70%。

技術的突破是一方面,一線技術人員的敬業也讓這里的快速突破成為可能。

2013年10月底,焦頁4HF井、焦頁12-4HF井等4口井連續進行測井施工。由於另一名現場驗收人員去外部井施工,感冒發燒到39℃的江漢石油工程公司員工熊瑛毅然接下了這4口井的測井資料驗收任務。測井資料驗收是個細致活,複雜的曲線稍有看錯,就會造成嚴重的資料質量事故。高燒加上高血壓,強烈的暈眩感,讓看圖驗收變得極為艱難。熊瑛楞是堅持了7天,最終優質完成了4口井的資料驗收工作。

在涪陵頁巖氣勘探開發過程中,熊瑛這樣的基層一線員工還有很多。正是因為有了他們,中國石化的頁巖氣勘探開發才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向前推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801

索尼2015財年首季凈利增207.5% 將加碼商用業務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3691.html

索尼2015財年首季凈利增207.5% 將加碼商用業務

一財網 王珍 2015-08-01 11:35:00

日立、東芝、松下等多家日本電子巨頭,早已從B2C領域向B2B領域積極拓展,成功實現轉型。作為堅守B2C領域的日本電子企業代表,索尼的一系列動作顯示,它將在彩電、手機等B2C領域收縮戰線、退守高端,其今後收入和利潤的增長也將更多地依靠B2B業務。

步入2015財年,受益於遊戲和部件業務的增長,以及彩電業務扭虧、手機業務虧損額收窄,索尼的業績得到改善,首季凈利增長超過200%。

據索尼7月30日發布的2015財年第一季度財報,2015年4月至6月,索尼的銷售收入18081億日元(148.2億美元),同比下降0.1%;營業利潤969億日元(7.94億美元),同比增長38.8%;凈利潤824億日元(6.76億美元),同比增長207.5%。

為使手機業務脫困,索尼移動業務將向商用領域拓展,今年8月將成立提供無人機捕捉畫面解決方案的合資公司。不僅終端產品,在部件業務領域,繼影像傳感器後,索尼的電池業務也將擴張。這些意味著,索尼整體將加碼商用業務,以保持收入和利潤的增長。

部件業務收入增長35.1%

索尼解釋說,2015財年首季收入略微下降,主要原因是智能手機和液晶電視(主要是中端機型)銷售量的下降。同時,匯率利好和影像傳感器銷售增加抵消了部分上述影響。

營業利潤方面,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71億日元,達到969億日元。索尼表示,2015財年首季營業利潤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音樂業務旗下控股企業價值的重估以及部件業務的營業利潤增長。

從細分業務看,2015財年首季,索尼遊戲和網絡服務業務銷售收入2886億日元,同比增長12.1%;該部門營業利潤為195億日元。遊戲業務的增長主要得益於PlayStation4(PS4)軟件及周邊設備銷售的增長,以及匯率利好影響。

部件業務銷售收入為2379億日元,同比增長35.1%。該部門營業利潤同比增長188億日元,達到303億日元。索尼部件業務增長的主要得益於影像傳感器及鏡頭模組的銷售增長,以及匯率利好影響。

影像產品及解決方案業務銷售收入1704億日元;營業利潤213億日元,同比增長22.2%。該項業務的增長主要得益於轉向高附加值型號帶來的數碼影像產品結構優化以及匯率利好影響。

家庭娛樂及音頻業務銷售收入為2531億日元,同比下降13.8%;營業利潤109億日元,同比增加21億日元。利潤增長主要來自成本降低、高附加值型號帶來的產品結構優化。同時,液晶電視和家庭音視頻產品的銷售下降以及美元增值帶來了部分負面影響。具體到索尼的電視業務領域,2015財年首季銷售收入同比下降17.6%,為1689億日元,主要緣於中端機型銷售臺數的下降,實現營業利潤70億日元(5700萬美元)。

移動通訊業務銷售收入為2805億日元,同比下降16.3%,錄得營業虧損229億日元(1.88億美元)。索尼移動業務2015財年首季營業利潤下降主要由於美元變化匯率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此前對該業務的整體戰略從追求市場份額調整至提升盈利能力。市場營銷及其他費用的支出減少,以及產品結構的優化調整都為該項業務帶來正面影響。

手機業務向商用領域拓展

為了盡快讓手機業務脫困,索尼移動通信公司(下稱“索尼移動”)將從商用領域積極拓展。今年7月,索尼移動和ZMP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利用無人飛機技術捕捉畫面,同時結合雲端數據處理,為企業客戶開發並提供解決方案。索尼移動和ZMP將於今年8月初成立合資公司Aerosense。

Aerosense公司,由索尼移動通訊公司控股50.005%、ZMP公司參股49.995%。

索尼的照相機、傳感器、通訊網絡以及機器人技術將與 ZMP 的自動駕駛及機器人技術相結合,以及兩家公司在行業內的商業經驗都將被利用。Aerosense公司將會整合這些資源,開發整體解決方案,滿足客戶測量、調查、勘察、檢查等方面的需求。上述服務預計將在2016年開始向企業客戶推出。

索尼移動正在積極地開發新業務,特別是在物聯網相關領域。本次成立合資企業也顯示出其進入物聯網領域的努力。

不僅手機業務向商用拓展,由於部件業務的良好表現,預計索尼的B2B(商用)業務整體會進一步加碼。索尼7月29日宣布,索尼能源部件公司過去25年已累計出貨50億部鋰電池,索尼能源部件公司將進一步進行業務發展及擴張。而此前索尼已多次增資擴大影像傳感器的產能。

日立、東芝、松下等多家日本電子巨頭,早已從B2C領域向B2B領域積極拓展,成功實現轉型。作為堅守B2C領域的日本電子企業代表,索尼的一系列動作顯示,它將在彩電、手機等B2C領域收縮戰線、退守高端,其今後收入和利潤的增長也將更多地依靠B2B業務。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3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