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友嘉工具機 挑戰全球十大 朱志洋:2015年合併營收拚400億 將整合關係企業 在台港滬各推一家上市公司 擬發TDR

2009-10-08  THT





工具機大廠友嘉實業集團參加義大利米蘭工具機展(EMO),展場面積是前五大,廣告行銷經費居台灣業界之冠。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指出,集團的工具機事業兩年前合併營收突破100億元,預期至2015年工具機合併營收將挑戰400億元,邁向世界前十大工具機廠目標。

他強調,將整合關係企業,分別在上海、台灣、香港各推出一家上市公司。目前已在香港掛牌的友佳國際,不排斥回台發行存託憑證(TDR)。以下是專訪摘要:

問:台灣今年上半年工具機出口較去年同期衰退54.7%,景氣何時回升?

答:日本工具機業今年第一季衰退80%、歐洲衰退70%、台灣下滑60%,大陸衰退三至四成。第二季普遍略為回升,但是與金融海嘯前的水準仍有一段距離。以台灣工具機相關上市櫃公司為例,今年前八月銷售量平均減少幅度約65%。

不過,工具機產業第四季將比第三季好,平均回升二至三成。第四季與去年同期相比,應可增加三成以上。但這仍只是大幅衰退後的反彈,未來會慢慢回升。

問:政府鼓勵企業回台灣上市或發行TDR,友嘉是否有此打算?

答: 友嘉在全球有52家公司。其中友佳國際在香港上市;祥裕、友銓在台灣掛牌。未來台灣的關係企業將要整合出一家年營收約100億元的公司上市、香港要有一家 年營收約5億美元的企業掛牌、大陸要整合一家年營收約人民幣50億元的公司在上海上市。友嘉國際則不排除回台灣發行TDR。

問:友嘉工具機產銷量在不景氣時為何能大增?

答:全球不景氣,日本、德國、美國等工具機大廠產銷量大減,日本一家世界級大廠每月銷售量由1,000台減至200台,現在即使回升至300台,降幅仍大。

友嘉工具機產銷量也衰退,但因擁有完整產品線,降幅較輕,旗下友佳國際所屬的友佳精密(杭州),10月起月出貨量可增破200台,加上旗下台灣麗偉及友盛(上海)精密等公司,僅大陸廠月出貨量就可增至250台至260台,今年底應會突破300台。

友嘉集團在全球有20座工廠,包括台灣、大陸等廠工具機月總出貨量可達380台,今年底目標是400台。不景氣反而給友嘉產業地位躍升的機會。

由 於堅持提升產品品質,強化產品線、提升產品精準度及專業化、增加功能性、開發大型化產品等,有助提高平均銷售單價(ASP),預計到2015年,大陸廠工 具機的ASP可由目前200萬元倍增到400萬元,屆時集團工具機年出貨量目標為1萬台,年營收達400億元,並進入全球前十大行列。

問:友嘉為何此次盛大參加米蘭工具機展?

答:台灣是工具機第四大出口國,參加EMO展的廠商家數排名第三,但使用的攤位面積普遍不大,行銷不夠強勢,也連帶影響台灣製造的產品形象與價格定位,相當可惜。

友 嘉投下巨資,在展場積和區位與日、德國、美國等工具機大廠抗衡,更在米蘭地鐵大手筆廣告,未來將提撥集團營收3%做廣告行銷,全力打造 「FFG」(Fair Friend Group)為世界一流企業的招牌。以至2015年營收400億元估計,一年投入的預算就高達12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23

金融震撼彈 國泰富邦密謀合併

2010-8-26 TNM




政府大力推動公股銀行整併,金融業又吹起合併風潮。本刊調查,國泰金董事長蔡宏圖、富邦金董事長蔡明忠,這對國內重量級的銀行家堂兄弟,傳出已開始初步接觸談合併,並得到主管機關樂觀其成的首肯,若該合併案一舉成功,將成國內最強大的金控,攜手西進登陸的實力大增。

上週四(十九日),金管會才放行國泰世華銀行赴大陸地區設立分行,本週一國泰金控第二季法說會上,就迫不及待宣布國壽將砸千億元投資陸股,看出蔡宏圖亟於擺脫獲利不佳的窘境。 官方點頭 新光吳緊張

不僅如此,蔡宏圖鴨子划水暗中布局,進行一樁令人咋舌、不可置信的合作案。本刊調查,蔡宏圖與蔡明忠這對國內重量級的銀行家堂兄弟,已開始密謀合併。知情 人士說:「蔡宏圖、蔡明忠拜會主管機關,為進一步合作探路,並得到『樂觀其成』的答覆。後來二人拜會主管機關的消息走漏,傳到新光吳家兄弟耳裡,大為緊 張。」

由於國泰金、富邦金二家合併有技術跟法令上的困難,國泰金老臣上週透露:「沒想到這個案子還談得下去。」顯示雙方陣營也認為合併難度很高。

二家金控基礎厚實,截至今年上半年為止,國泰金總資產規模有四˙四四三兆元,富邦金則為三˙二三六兆元;然而,富邦金富有爆發力、策略性規劃強,上半年每股盈餘一˙三一元,奪下金控獲利王寶座,國泰金則每股虧損○˙一元。

鎮宇一走 可行性大增

一根筷子容易折斷、一把筷子則難動分毫,今年六月,國泰蔡宏圖、蔡鎮宇兄弟醞釀分家,開啟雙蔡洽談合作契機,「蔡鎮宇脾氣硬,相較起來,蔡宏圖好講話。蔡鎮宇一走,雙蔡洽談合作可行性大增。」

尤其,今年上半年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簽署在即,國泰、富邦二家被視為登陸最有機會的民營金控,全被金管會「打槍」,西進不如預期。

國泰因受前副董事長李明賢涉及扁家洗錢案拖累,申請大陸辦事處升格分行遲未過關,直到李明賢辭去國泰世越銀行董事長後,上週四才過關。

今年六月,台北富邦銀行為香港富邦銀行提供客戶介紹服務,並且獲得一˙一八億元「手續費收入」,遭處一千萬元罰鍰,母公司富邦金也因「督導不周」被連坐處分,未來六個月內富邦金本身轉投資業務暫停,拖累大陸進度。 龍頭西進 大陸看不起

向來以台灣金融龍頭自居的國泰金,在前國泰金副董事長蔡鎮宇主政的一年半裡,積極接觸大陸中國工商銀行,尋求合作。中國工商銀行去年獲利二百四十五億美元,榮登全球銀行獲利王。

蔡鎮宇曾說:「我們要國家級的執照。我是台灣最大機構,當然要在大池子裡游泳,而不是小池子。」但自從他今年六月中旬離開國泰金後,國泰金推動與工商銀行合作一案,即告停擺。

蔡家在台灣是龍頭,到了地廣人稠的大陸,卻被當成細漢ㄟ。一位大陸業者不客氣地說:「你在台灣當老大有什麼用?台灣前十家金控的總營收,都不及我們中國工商銀行一年的獲利,規模懸殊太大要怎麼合作。」

一位親近北京政府人士透露:「台灣的銀行規模偏小,全部加起來也不及一家中國銀行,加上中國政府準備發放給台灣的銀行牌照有限,希望台灣銀行業先整合。」

今年六月台灣首批僅核准四家公股銀行赴大陸設分行,七月底財政部又宣示「強化公股金融事業機構發展方案」的三十一項執行策略,明確指出將「推動公股銀行整併」,市場點名由已上市的合庫、兆豐金、第一金當整併領頭羊。

「台灣銀行過度競爭,且無國際型的大銀行,在兩岸開放交流與存保全額保障年底將退場的壓力下,政府已喊出『公公併』,提升台灣金融機構競爭力,民股金融機構業者也嗅出合併的大趨勢。」市場人士指出。

「這個節骨眼雙蔡談合作,並不意外,與其找外人合併,自家人更容易談,況且蔡宏圖的叔叔、蔡明忠的爸爸蔡萬才還在,他這個長輩說話夠分量,蔡氏家族若達成共識合作,對中信辜家、新光吳家都是一大震撼。」一位金融圈人士說。

金融微利 明忠改投資

事實上,○八年蔡明忠併購安泰人壽後,還一直積極尋找併購對象。據了解,蔡明忠在內部不只一次提到,最好比富邦大,合併後產生市場最大銀行,才有實力到大 陸發展,因而對於合併的條件放得很寬,完全交給專業經理人營運,甚至連合併後的主導權都有得商量,只要能繼續握有持股,讓富邦金變得更大。

這背後的原因是,「蔡明忠發現,電視和電信的margin(利潤)比較高,所以漸傾向從投資的角度去看微利的金融業。」一名富邦老臣說。

蔡明忠的台灣大巿占率達三成,過去數年每股盈餘(EPS)明顯大幅領先富邦金,○八年台灣大EPS達五˙一八元,是富邦金一˙四一元的三倍多;此外,蔡明 忠也積極跨入有線電視,旗下的台灣大寬頻擁有近六十萬戶,並出價六百五十億元協議收購凱雷系統台,急於拿下一百一十多萬用戶。

一位家族金控老臣分析:「家族型金控若是能合併的話,可以提高二個組織體的利益,這是對的方向。國泰蔡與富邦蔡是有意願談的,談談看,有什麼不好?說不定在某種環境或程度下,真的談成也很難說。」 保險合併 恐沾上壟斷

不過,蔡宏圖與蔡明忠都學法律,知道橫在眼前的是,國泰金、富邦金一旦合併,二家金控旗下的保險業務合計市場占有率將過半,恐被冠上「壟斷」的大帽子,違反《公平交易法》,而遭公平會否決。

對此,本刊詢問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邱淑貞,他表示:「以公股銀行合併為例,在ECFA簽定之後,對市場的定義已經擴及大陸,因此二家公股銀行合併就沒有壟斷市場的問題。」這番定義,也為民營金控合併解套。

不過,國泰、富邦二大集團談合併是高難度,回顧國泰、富邦蔡氏家族三十年分合,與陳年過往的恩怨情仇,媲美八點檔連續劇高潮迭起,儘管蔡宏圖與蔡明忠從小在同一個院子裡玩耍長大,是否能盡棄前嫌合作,也是一大問題。

一九三○年代,蔡家二哥蔡萬春帶著蔡萬霖、蔡萬才二個弟弟闖天下,一九六二年蔡家兄弟創立國泰人壽,一九七九年正式分家,蔡萬春這房擁有國泰信託、蔡萬霖分得國泰人壽、蔡萬才分得國泰產險,雖然各自經營事業,但家族間仍相互持股。

一九八五年爆發十信弊案,蔡萬春之子蔡辰洲違法超貸一百五十四億元,被財政部接管,瓦解蔡萬春一系。社會輿論認為,資產雄厚的蔡萬霖和蔡萬才應出面解決大 窟窿。此時,蔡萬才家族表示:「這麼大的洞,只有蔡萬霖才有辦法。」導致蔡萬霖旗下各公司被債權人追討債務,自此二家心存芥蒂。

一九九○年國內股市衝破萬點,擁有龐大資產與高獲利能力的國泰人壽,每股股價高達一千多元,榮登上市公司股王。蔡萬才接受兒子蔡明忠、蔡明興建議,未告知 蔡萬霖即持續出脫名下國壽持股,此事讓蔡萬霖相當不高興。不過,蔡萬才因此取得數百億元資金,於九三年創立富邦人壽,獨立成富邦集團,與國泰人壽的霖園集 團分庭抗禮。

為地談判 見血才收場

一九九○年後蔡萬霖因病交棒給次子蔡宏圖,國泰與富邦集團之間,仍有許多較勁與摩擦。

蔡宏圖上任沒幾年,蔡宏圖、蔡鎮宇兄弟為了國泰人壽總公司左邊一塊地,與叔叔一家人對上。北市鄰近仁愛路大馬路的是富邦所有,後面則屬國泰,當時雙方都有意購買對方的土地,以利整體開發,但互不相讓。

有天晚上闢室談判,結果一言不合,蔡鎮宇拿起菸灰缸砸向蔡明忠,讓他當場血流如注,送醫院縫了二十三針,第二天蔡宏圖兄弟就宣布「我們自己蓋自己的」,這棟大樓就是國泰醫院的分館,後來,蔡萬才家族也蓋起單薄的福安紀念館。

二○○○年,國泰與富邦都有意與花旗合作,由富邦搶得先機,引進花旗入股,花旗後來退出,但蔡明忠因此有了國際經驗。同時間,政府開放銀行、保險及證券跨業組成金控公司,業者無不全力尋找結盟對象,蔡宏圖、蔡明忠都相中美嬌娘─世華銀,開始買進世華銀股票。

當時,蔡家以「兄弟愛上同一個女人」生動比喻,為霖園與富邦的尷尬處境自我解嘲。○一年四月下旬,世華銀釋出有意加入特定金控集團的消息,國泰、富邦更加積極用各種方法,爭取世華銀成為其金控成員。

蔡宏圖與蔡明忠雖曾會面研商,但都無退讓之意,私下持續大肆收購世華銀股權。○二年八月八日富邦金以總價八百餘億元,娶得台北銀後,退出世華銀之爭;四天後,國泰金以總價一千一百餘億元娶回世華銀。

二○○四年,蔡明忠完成收購香港港基銀行(後來更名富邦香港銀行)。隔年,國泰與中國東方航空成立合資企業,成為首家進入大陸的台灣保險公司,至今仍處於先期布局的小虧狀態。

前年,全球性金融海嘯突襲,讓國泰、富邦氣勢一消一長。○八年十月,蔡明忠趁機以六億美元的低價買進ING安泰人壽;十二月,富邦利用香港與大陸的 CEPA參股廈門商銀,率先搶灘成功;○九年併入安泰人壽後,以壽險公司資金創造出好獲利。反觀國泰金,受到海嘯重創,旗下國壽出現三十年來第一個赤字, 虧損十七億元,淨值曾被腰斬,股價重挫讓市值一度蒸發一千七百億元。 前嫌冰釋 對手變幫手

不管過去競爭激烈,雙方畢竟還是一家人,最近蔡宏圖、蔡明忠堂兄弟互動良好,二人還「互相照顧」,彼此承做生意。

蔡宏圖為了買回弟弟蔡鎮宇手中家族控股公司的股權,預計舉辦七百六十億元的聯貸案,富邦銀行為參貸行之一;而蔡明忠則為買下總價六百五十億元的凱擘,計畫舉債五百二十億元,國泰世華銀行則為主辦行之一。

近二十年,蔡宏圖、蔡明忠領軍的國泰金、富邦金在台灣各自登山,好不容易攻上山頂,卻發現前頭有座更雄偉大山-中國市場,蔡家堂兄弟能否攜手登山,重寫國內一頁金控史,有待觀察。 蔡宏圖 小檔案

出生:58歲,為國泰集團創辦人之一蔡萬霖次子,2010年與大哥蔡政達、小弟蔡鎮宇同列富比士全球富豪榜第582名,各擁17億美元身價

家庭:妻黃麗姿,育有3子

學歷:台大法律系、美國南美以美大學法律博士

現職:國泰金控、國泰人壽董事長 蔡明忠 小檔案

出生:54歲,為國泰集團創辦人之一蔡萬才長子;蔡萬才家族以49億美元財富名列2010年Forbes雜誌台灣第2大、全球第166大富豪

家庭:妻蔡陳藹玲,育有2子2女

學歷:美國喬治城大學法學碩士

現職:富邦金控董事長、台北富邦銀行董事長、台灣大哥大副董事長 國泰金 VS.富邦金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台灣金融業 西進分布圖

台灣金融業 西進中國成果

蔡家 家族簡圖

註:蔡萬霖、蔡萬才與二哥蔡萬春皆為國泰集團第1代創辦人。蔡萬春家族因與本文無關未列出。 回應

針對國泰金與富邦金接觸洽談合併一事,富邦金總經理龔天行表示,「一無所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00

上海財經大學客座教授張漢傑 合併報表才能看出個股的真正實力!

2010-9-13 TWM




周岐原

著有︽財報的祕密︾一書的上海財經大學客座教授張漢傑認為,隨著台商到海外積極布局,且規模持續擴大,此時合併報表的重要性,益發顯現出來。

口述.張漢傑 整理.周岐原三大報表評量企業的不同面向,損益表評量企業獲利,現金流量表看企業現金的流動性,資產負債表則代表企業的安全性品質,綜合起來就是評估一家公司的起碼準則。想在資本市場生存,觀察財報的能力不可或缺,只是依照投資屬性不同,而有先後之別。

例 如著重短期獲利的投資人,可能較看重損益表透露的獲利成長性,現金流動性和資產品質只是輔助;著重避險或長期投資者,則會注意資產負債表是否暗藏營運風 險,或現金流量表透露的流動性風險訊號。像是存貨、應收帳款和長期股權投資三項科目,就被稱為管理者操縱盈餘的「三賤客」,若不深入分析,外部人不容易看 出虛盈實虧的可能性,因此要特別注意。

數字本身沒有意義,要結合產品、企業歷史和董監事經營團隊觀察,才能看出端倪。例如上半年EPS(每股稅後純益)最高的幾家公司,股價表現差距很大,就是本業經營和持久獲利能力的差異導致,參考這些變數才能知道財務能力的內涵,進而了解股價的意義。

例 如聯發科上半年稅後EPS十八元,比宏達電的十六元更高,但後者股價較前者高一百多元,道理在於宏達電第二季的EPS比第一季好,營業利益率(營益率)也 改善;相較之下,聯發科卻是獲利能力下降,EPS也下滑。投資人對未來成長預期不同,市場也會對個股產生不同的溢價效果。

投資人看財報時, 也應關注合併報表。許多上市櫃公司已將生產重心放在大陸,只看母公司表現,將難看清營運全貌。例如生產軟板的嘉聯益,母公司營業利益連六季為負值,營運似 乎不甚理想;但若查閱合併報表,自去年第一季小虧後,營業利益就維持成長,且今年第二季本業獲利能力更勝首季。因此股價有強勁表現,並不令人意外,由此可 見合併報表的重要性。

張漢傑選股建議:

只看母公司財報容易失真,投資人應該多花心思解讀合併報表,了解企業整體損益。

私房選股

公司

名稱 營收(億元) 毛利率(%) 營益率(%) 每股純益(元)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一季 第二季嘉聯益6153 13.1 15.3 11.8 13.1 -1.7 -1.9 0.36 0.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36

華碩一封信 意外殃及別家合併案

2010-11-29  TCW




順達科技合併加百裕,這樁原本預計在年底將合併完成,成為全球第三大筆電電池廠的合併案,卻因為華碩一紙人事命令陷入僵局。

十月二十八日,順達發布重大訊息說明,「加百裕股份轉換修正案」,指稱發現有影響換股比率達一二%之情事,需要重新協商。

華碩執行長震怒! 員工收賄,改變採購策略

對於這起原本已經婚結了一半,卻重新開始談判結婚條件的合併案,讓科技業議論紛紛,現在這個合併案的重大變化,恰巧與十月中下旬,華碩執行長沈振來發給內部員工的一封震怒信時間點接近,而被市場解讀與間接衝擊到順達與加百裕的合併綜效有關。

十月二十二日,沈振來對內發了一封他上任以來最沉痛的一封信,上面寫著:「有位員工因為接受廠商不當餽贈和招待……,將其解雇並追查其責任」、「我個人對此深感痛心,但也深信這件事只是偶發的個案。」

華碩內部的員工出現接受廠商餽贈後,沈振來除了解雇該員工,更隨即在十月二十七日,調整採購人事組織,在原本的代工廠和碩聯合之外,再新加入仁寶、廣達為代工釋單對象,華碩對兩家代工業者,釋單比例將近達五成。

據了解,沈振來會突然發出這封信,是因為今年八月中,因為蘋果(Apple)公司控告自己員工收取賄賂,牽連到和碩子公司,和碩展開內部清查之後,因為華碩與和碩分家過程中的人事異動,因而牽動華碩也展開調查,才發現公司內部也有人收取回扣。

對此,華碩公關回應指出,沈總常會提醒大家要注意操守,這並不特別,對於供應商合併案他們不便評論。

不過,一位熟悉華碩的代工業者指出,沈振來一向在業界以供應鏈成本控制自豪,在他的眼皮底下做事,居然還有內部人員敢收受餽贈,對他來說是無法容忍的事情。

因此,他只能忍痛處理,乘機調整人事,加速改變過於集中採購某零件供應商的策略。這對過去幾乎是獨攬華碩筆電電池的加百裕產生不利影響。

加百裕遭殃! 華碩訂單,加速流向對手

台灣工銀證券投顧研究員袁詩偉估算,加百裕有四成訂單來自華碩,是最主要的客戶。

一位代工業界人士透露,華碩最近改變採購策略和人事調整,導致華碩訂單加速由加百裕流向新普。巧合的是,順達發布重大訊息時,也同時傳出,新普科技獲得華碩訂單。

一位新普高層主管證實指出,「過去很難打進華碩,但是今年確實接到華碩的單,而且還是華碩主動找上門。」

具有鴻海集團色彩的國內第一大筆電電池廠新普,一直以來試圖打入華碩供應鏈,尤其華碩在這兩年成長快速,二○○八年出貨量正式超越一千萬台,今年更達到一千六百萬台左右,成為電池廠心目中最想攀上的客戶。但新普一直都因為華碩「鍾愛」加百裕,鎩羽而歸。

其實代工業界早都有傳聞華碩的採購策略相當奇特,重要零組件,幾乎都集中在某一些廠商,例如面板的採購集中在某些二線面板廠,電池採購這方面也有這個傾向,小筆電下給新盛力,而標準型筆電幾乎都是給了加百裕。

順達沒好處! 盤算生變,影響合併綜效

華碩偏愛加百裕,正是當初順達與加百裕合併案,受到投資界看好的重要原因。永豐金證券研究員曾可加指出,順達和加百裕合併,看重的就是客戶互補。順達主攻美系客戶訂單包含蘋果、戴爾(Dell)和惠普(HP),加百裕掌握有華碩訂單。

這場合併對順達來說,可以搶先新普拿下華碩訂單,拉高市占率。加百裕的如意算盤是合併後,可增加客戶群和採購數量,降低華碩分散採購的影響,還可以晉升為全球第三大電池廠,可以說是百利無一害。

這促成今年八月,順達董事長鍾聰明與加百裕董事長黃世明,聯袂在櫃買中心宣布合併,開心握手後,加百裕股價演出慶祝行情,一週內漲幅達一二%。

九月底,雙方快速召開臨時股東會通過,連人事案都已經敲定,董事長由順達擔任,總經理則由加百裕推派。

只是沒想到就在合併的敏感時刻,華碩一紙人事案加速調整採購策略,加快加百裕訂單流失速度,讓這項合併案的綜效起了變化。

對於整體事件,加百裕發言人劉瑞英和順達發言人陳勝茂都僅以股份轉換案尚未有定論,目前不方便受訪,以免影響股東的投資做為回應。

法人認為,如果真的合併不成,對於加百裕影響較大,擴大客戶的機會沒了,又流失大客戶。

事實上,資本市場已經開始反映這起合併案延宕對加百裕的衝擊,近一個月加百裕股價已經滑落一六%,甚至低於宣布合併時的價位。無論最後結果如何,都讓這場合併案蒙上一層陰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67

回歸A股最可能方案:國控合併國藥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17/xOMDAwMDIyNzExOA.html

3月12日,國藥股份(600511.SH)發佈公告,稱國藥控股將成為國藥集團醫藥商業的惟一運營平台,國藥集團將在5年內解決國藥股份和與國藥控股(01099.HK)同業競爭問題。

這也是國藥集團首度就旗下上市公司同業競爭的局面作出明確安排。外界預測,國藥控股可能有再融資需求,而回歸A股上市,吸收合併國藥股份成為最可能的方案。

國控成商業唯一平台

國 藥股份公告稱,接到國藥集團的《關於避免國藥集團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同業競爭的承諾》。承諾表示,為避免同業競爭,國藥集團下屬國藥控股將成為國藥集團的醫 藥商業運營最終惟一平台,而國藥控股內部將與國藥股份的業務和資產進行整合。國藥集團還表示,在未來5年內,條件成熟時會解決國藥控股與國藥股份的同業競 爭問題,規範上市公司的運作。

國藥集團董事長宋志平還對此未作回應。

「國藥旗下另一上市公司一致藥業還有B股,肯定沒法做。最大可能的方案就是國控吸收合併國藥股份,避免了同業競爭,同時也解決了國藥控股再融資的障礙。」一位上市公司藥企副總指出。

國 藥集團是中國最大的醫藥流通集團,國藥控股是其最大的一塊商業資產。2009年,國藥控股香港上市融資87億港幣。客觀上,也與國藥旗下2個A股上市公司 國藥股份和一致藥業產生了同業競爭。一致藥業則偏重醫藥工業,國藥股份主要負責北方的商業分銷,國藥控股分別以39.14%和45.03%的持股比例,為 兩家公司的控股股東。

中投證券研究員周銳指出,三者均有醫藥商業,在業務上存在同業競爭,任一公司若希望通過資本市場補充資金需求,同業競 爭均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次承諾的出台是集團解決下屬上市公司同業競爭問題的一個積極信號。國藥控股與國藥股份的業務和資產的整合有望逐步解決,預計未來 國控回歸A股吸收合併國藥股份會是一條可能性較大的路徑。

事實上,早在國藥控股香港上市之初,就有猜測,未來國藥控股也要準備回歸A股,通過發售新股來吸收合併在國內的兩家上市公司。當時,國藥集團的解釋是,剛剛完成H股發行,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暫不考慮回歸A股的問題。

而 對於國藥股份與國藥控股的同業競爭問題,國藥集團也做了調整。2007年6月,由於國藥股份下屬從事零售業務的北京國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一直處在虧損狀 態,降低了國藥股份整體盈利能力,為了徹底解決與國藥控股零售業務未來可能存在的同業競爭問題,國藥股份將所持北京國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74%的股權全部 轉讓予國藥控股國大藥房有限公司。國藥股份不再從事醫藥零售業務,徹底消除了與國藥控股在醫藥零售業務方面未來可能存在的同業競爭。

此外,截至2009年上半年,國藥控股已將北京地區的藥品倉儲和配送工作全部交由國藥股份子公司國藥物流有限公司全面負責,從而實現了國藥股份與國藥控股在北京的其他分銷企業在藥品物流環節的對接和統一。但這些都沒有徹底解決同業競爭問題。

外部併購先行

對於國藥集團而言,眼下,外部的併購將先於內部的整合而啟動。

國 內醫藥流通行業面臨新一輪兼併整合。根據將出的藥品流通業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要形成1-3家年銷售額過千億的全國性大型醫藥商業集團,20家年銷售 額過百億的區域性藥品流通企業。未來幾年將是行業格局重新確立的關鍵期,龍頭企業在市場上的整合勢在必行,併購將是未來關鍵內容。

剛剛在半年前通過「三合一」的重組方案完成A股整體上市的新上藥,已經啟動了赴港發行H股的工作,目前證監會已經受理,預計今年上半年就能完成,融資規模達到80個億。新上藥從去年年底至今,已經在全國醫藥商業領域完成了數單併購,融資完成後併購的速度還會加快。

國藥集團也不甘示弱。整合完中生集團之後,國藥集團過去一年與多個地方政府談妥合作協議,以國藥入場、替代當地流通企業,並且伺機收購當地醫藥工業企業。

行業內對於優質醫藥商業資源的爭奪日益激烈。

對 此,申銀萬國研究員羅鶄指出,作為國藥集團醫藥商業運營最終唯一平台,國藥控股雖在2009年9月登陸H股募得84.1億港元(扣除發行費用),但由於收 購整合國內醫藥商業資源資金需求巨大,公司2010年中報顯示,賬面現金餘額為77.9億人民幣,和上市前2009年中期基本持平,預計國藥控股可能於近 期啟動第二輪募資。國藥集團承諾全面解決同業競爭問題,也為國藥控股後續募資鋪平道路。

她也認為,國藥系內部整合最可能方式是國藥控股吸收合併國藥股份,但由於涉及到換股比例的確定、現金選擇權的行使等系列難題,國藥控股當前重心必定在外部整合上。一旦大區域擴張基本結束,國藥集團必定會履行承諾整合旗下醫藥商業資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7

大潤發、歐尚合併上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2/zMMDAwMDIzNzgzMw.html

籌劃2年之久的大潤發上市計劃,終於浮出水面。

5月11日,大潤發中國有限公司一位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大潤發中國公司和歐尚中 國公司的「合併上市」的初步方案已經敲定,最快將於今年7月左右在香港聯交所掛牌。這一消息,也得到了台灣潤泰集團總裁特別助理、大潤發中國區發展部總經 理洪萬康的確認。大潤發中國為潤泰集團的轉投資公司。

大潤發上市計劃始於2009年。當時,洪萬康對本報記者表示,「大潤發和歐尚合併上市的事情仍在研究中,至於採取何種方式合併,目前雙方都很難取捨。」

而在兩年的醞釀之後,該計劃目前已經基本確定。上述內部人士透露,歐尚中國和大潤發中國合併上市的最終方案將在6月定稿。目前,該公司已經聘請了花旗銀行和匯豐銀行等進行上市前的輔導工作。

大潤發和歐尚合併上市,將是近年來國內綜超企業上市的第一大單。3月底,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佈的連鎖百強企業排名顯示,大潤發2010年銷售額高達502億元,位列綜超零售商業第一位,第二名的家樂福則為420億元,而歐尚的銷售額也高達135億元。

1996年,潤泰集團成立大潤發流通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其拓展零售業務,主要與法國零售商歐尚集團合作。當時,雙方共同成立了香港太陽控股公司,並以之為平台在大陸投資大潤發超市和歐尚超市。在太陽控股,潤泰持股2/3,歐尚持股1/3。

而在大潤發中國和歐尚中國,雙方則實施了交叉持股。在大潤發中國公司,潤泰持股2/3,歐尚持股1/3,而在歐尚中國公司,歐尚集團持股2/3,潤泰則持股1/3。

一位業內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之所以出現這種交叉持股是因為,「潤泰集團在投身零售業之前主要專注於工業領域,對於零售行業缺乏經驗,同時,作為法國第2大零售商,歐尚也希望打開大陸市場」。

大潤發、歐尚合併上市

如今,大潤發中國公司上市的關鍵就在於,與歐尚中國以何種方式實現合併。據本報記者瞭解,潤泰與歐尚集團已達成共識,雙方將先成立控股公司,再以控股公司名義在香港申請掛牌上市。但在經營層面,仍將以大潤發和歐尚兩個品牌同時運作。

上述大潤發內部人士透露,目前雙方已就「合併方案」初步達成一致。即,在未來的上市主體香港太陽控股中,潤泰持股比例約為60%,歐尚持股比例約為40%。在上述知情人士看來,「相比潤泰,歐尚算是佔到了一定的便宜,因為,大潤發的盈利和單店能力,都優於歐尚。」

不過,上述大潤發內部人士稱,「目前形成的方案仍有調整的空間。最終方案將在6月確定。而最快在7月,大潤發將實現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在2009年至今的上市籌劃過程中,大潤發和歐尚也經歷了反壟斷審查。按照相關規定,只要兩家公司的銷售規模達到20億元,合併涉及資金達2億元,就需經過反壟斷審查。上述知情人士稱,「該審查目前已經順利通過。」

上述內部人士透露,大潤發希望在港募集資金10億美元或者70億港元,大部分用於後續的開店擴張。據瞭解,2010年,大潤發的門店總數為155家,歐尚的門店總數為41家。

而在大潤發的擴張過程中,自建物業也是其主要的投資方向。據本報記者瞭解,大潤發目前的155家超市,單體面積平均在2萬平米,其中三分之一的物業為自有。

大潤發和歐尚的加速擴張,與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有關。其中,沃爾瑪是其在中國市場最強勁的競爭對手。2010年,沃爾瑪營業額為400億元,而正在被沃爾瑪整合的好又多超市,銷售額則為165億元。

不過,上述大潤發內部人士表示,流通消費領域因其與民生息息相關,是中國的朝陽產業,未來仍有很大的擴張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31

大潤發與歐尚年內將捆綁赴港上市 正擬內部合併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32167.html

第一財訊:《第一財經日報》6月1日從知情者處獲悉,SunHoldings Greater China公司爭取下周聆訊,該公司是大潤發與歐尚大陸門店一併注入準備擬在香港上市的。目前雙方進入了財務整合階段。

知情者透露,假如下周得以聆訊的話,則可以進入下一步的港交所審批流程階段,隨後排期IPO,不過一切都要看港交所的流程進行如何。

但他表示,今年年內完成上市沒有問題。此外,目前大陸地區歐尚的幾十家門店和大潤發的100多家門店都是獨立運作,所有管理和財務等都是分開的,由 於今後要一併注入SunHoldings Greater China公司打包上市,故而目前開始啟動了內部財務整合,可能會將兩者相關財務合併,同時還有很多其他內部整合問題,正在緊張進行中。

其此次上市計劃募資約10億美元,上市安排行為匯豐、瑞銀、中金及花旗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28

鞍鋼系列 – 收購合併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16741

計及西區及營口項目之後,自己的產能在政策改變之前短期差不多已去到極限,新的產能增長將來自收購其他較小的鋼企。

 

最大的一筆數來自鞍本合併。「本」是指遼寧本溪板材,SZ 000761,下稱本鋼。2006PRC GAAP 財務數據如下

                                       05FY     06Q1     06Q2     06H1     06Q3    06Q4E

  • Sales                   20182      4016      5481     9497    17016
  • GP                        1141       154        375      529       1300
  • GP %                    5.6%       3.8%     6.8%    5.6%     7.6%
  • Profit                      632        102       199       301        593         117
  • Profit margin%       3.1%      2.5%      3.6%    3.1%      3.4%
  • 鞍鋼GP %            14.1%     18.6%    27.7%   23.3%   27.4%
  • 鞍鋼Profit margin % 7.8%      9.1%      15%    12.1%   14.5%

06Q3 sales 大增,這也是因為收購本鋼母公司資產所致,06Q4 的預計利潤是最新的預增中的上限。但大家也是以板材為主打,本鋼的板材比例更是全國上市公司中最高,大家同處遼寧,大家同有自營礦山,profit margin% 卻差天拱地,這是因為鞍鋼抓成本的能力全國最高,本鋼卻被成本吃掉鋼價上升的利潤。

05年8月,鞍鋼母公司和本鋼母公司成立鞍本鋼鐵集團公司,根據當時的規劃,重組後雙方將首先從聯合採購、聯合銷售、統一報表、統一規劃等方面入手,組建一個聯合體的架子,以鞍的管理層為主席,本的管理層為副主席;第二步則是實現雙方資產重組。然而,直到今日,雙方的採購和銷售還沒有合在一起運作,基本上雙方仍只是在最高層上相連的兩個獨立個體。原因是因為雙方的上頭有的利益衝突,鞍是中央企業,本是地方企業,如果本鋼被併,本3/4的增值稅將由地方收取改為中央收取,所繳的所得稅亦轉交鞍山市,此乃難題一。鞍本合併將造成大量工人下崗,此乃難題二。第三是本鋼對被併心理上不好受。於是07年2月,兩間上市公司一同發了一個澄清公告,說未有聽過合併的實質進展。

事情到了07年3月開始有轉機,兩會前後,遼寧發改委吹風,話「他們的實質性聯合很快會獲得批准,今年內肯定可以」。解決問題的方便好似係(網上消息,非正式公佈) : 本鋼增值稅暫時性仍繳本溪,所得稅永久性仍繳本溪,利用鞍鋼營口新廠幫助消化剩餘工人。估計聯合採購、聯合銷售、統一報表、統一規劃這些工作比較容易,要一方為整體作出犧牲必要有股權關係才可,畢竟對兩間有頭有面大企業來講,「犧牲股東利益作出利益輸送」這個大帽子實在吃不下。所以,我相信最終的結果會是鞍鋼發新股來交換本鋼的股份,按本鋼預增的數字計,pro-forma EPS 0.32, 現價8.3,pro-forma PE 25倍,計及07年的兩稅合併22倍。 現時本鋼材產能800噸,2010增至1200萬噸。

如果再數長遠d,母公司將投資一間遼寧朝陽市的鋼廠,產200萬噸生鐵、200萬噸粗鋼,200萬噸熱軋鋼。母公司佔75%,遼寧凌源鋼鐵25%。本來由於鞍鋼和母公司有不競爭條款,應該由鞍鋼自己投資,但由於現在所有資源都在搞營口廠,一下子冇錢比唔起47億,又唔想發新股,所以比母公司搞住先,保留遲向母公司買回權利,我估佢在2009年營口投產時應該有錢買番。

另外,母公司可能收購福建三鋼並增產120噸鋼材及1200萬噸粗鋼產能。福建三鋼是福建省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主要產品為建築用鋼材,現總資產為67億,每年盈利8億。

2006年6月,福建省政府與母公司簽訂《福建省人民政府與鞍山鋼鐵集團公司合作框架協議》,雙方約定:

母公司與三鋼集團簽訂提供中板項目所需的有關技術、品牌等無形資產支援的相關協議時,母公司即獲得福建省政府持有的三鋼集團10%的股權;母公司在福建沿海擇址投資建設年產100~120萬噸的冷軋項目,該項目投產時,母公司將再獲得20%股權;母公司協助三鋼集團向國家申請建設首期為600萬噸規模(總規模1200萬噸)的鋼鐵項目,在600萬噸鋼鐵項目建成投產時,母公司將再獲得三鋼集團的21%股權,股權比例將增至51%。

母公司與福建省政府的合作協議約定,如1200萬噸項目在三年左右未能獲得國家批准或因其他原因無法實施,經雙方認同將放棄項目努力。目前母公司正協助三鋼集團向國家申請建設1200萬噸規模的鋼鐵項目。銀碼唔算好大,我估都係會似朝陽項目咁,母公司資產將會以現金收購形式注入listing vehicle 鞍鋼股份。

另外,如果再再再長遠d,母公司現擁有鞍山鐵礦,儲存量93億噸,以現時產量計足夠鞍鋼用一百年,母公司已表明希望整體上市,將來(未知何時)會將鐵礦注入。現時鞍鋼所用鐵礦有80%來自母公司的自營礦山。點解唔係100%? 因為這礦山所產的鐵礦可含鐵量只有28%,遠比外國礦60-70%低,只適用於特殊調教設備,亦因為這個原因,預計注資估值時好難估到好價,可能有買平貨的機會。若果計埋本鋼個礦山,佢地已佔全中國鐵礦總資源的50%.

如果只睇三年,應該一定會等到鞍本合併,可能會等到cash acquire 凌鋼項目,唔太可能等到三鋼項目,一定唔會等到收購礦山,不過這些消息遲下會比宜家吹得密d。但其實若只計營口、未投產的部份西區產能,唔計鞍本合併和其他收購,個產能其實都已增加左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48

鞍鋼系列- 張曉鋼講鞍本合併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60454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67

億光入主泰谷 鑫晶鑽與兆晶合併 力抗中、韓大軍 LED廠購併風起

2011-8-8  TWM




台灣LED大老葉寅夫,即將入主上游磊晶廠泰谷,鴻海旗下小金雞鑫晶鑽和兆晶也宣布合併,一場購併海嘯似乎正慢慢醞釀,朝LED廠撲來。

撰文‧翁書婷

七月二十九日,泰谷臨時股東會,億光拿下四席董事,泰谷三席,正式宣告泰谷改朝換代 。雖然億光不如市場預期,大獲全勝拿下五席董事:不過,並未削減億光要奪下泰谷的野心和決心。

億 光董事長葉寅夫拿下泰谷,並不讓人意外,早在六月中,他就自信滿滿表示:「原則上,泰谷的員工會全部留任,至於晶電那邊會怎麼整合,還沒有定論。」投身業 界超過三十五年,創建千億元LED版圖的葉寅夫,雖然個性強悍如虎、作風鐵血,但之前的案子都是雙方你情我願,「很少看到葉寅夫如此心急,對方都還不想放 棄董事長大位時,就想一口吃下。」業者私下透露。

億光、泰谷從合作到翻臉的原因,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但「億光欲入主泰谷是LED台廠大整併 的跡象,到二○一二、一三年就會到達高峰,擁有技術、規模優勢的大廠會是贏家。」LED廠高層說,「而啟動整併引擎的,就是LED供過於求。」供過於求 LED寒冬來了翻開︽LEDinside︾調查報告,今年全球LED晶片可供給一千億顆,但需求只有八九○億顆,供過於求比率高達一二%,今年六月台灣 LED產業營收總額僅有九十二億元,比去年同期衰退一成,上游晶片廠衰退六%,下游封裝則更衰退一五%。

LED的供需狀況,直接反映在股價上。上游晶棒大廠越峰,從三月底的一五二元,腰斬到七月底的七十七元,中下游的磊晶封裝廠晶電、億光LED產業雙霸,也好不到哪裡,晶電從三月的破百元,跌到七月底的六十八元,億光也跌到六十四元,已是金融海嘯後的最低點。

更糟的,這不是單月狀況,葉寅夫臉一沉說道:「今年下半年全球LED景氣,沒有原先樂觀,最多就是持平。」這位LED大老直接宣告LED業的冬天到來。

事實上,LED市況的確不妙。LED背光重要應用的中國白牌手機、LED電視和筆電等終端產品,需求不振,現在又是聖誕節的備貨期,六月產值的衰退,間接意味今年的旺季根本旺不起來;而LED照明市場雖然開始起飛,還不足以彌補背光的需求缺口。

台 廠不僅面臨景氣低落的困境,近年中國、韓國業者快速崛起,也讓原先跑在前頭的台廠喘不過氣。中國地方政府端出有機化學氣相沉積(MOCVD)機台補貼牛 肉,業者裝設一台就補助一千萬元人民幣,讓中國磊晶廠迅速崛起,安裝數量直衝四百台大關,直到最近景氣不佳,才稍微慢下來。

而讓郭台銘、張忠謀緊張的韓國三星,在LED封裝和模組的產值已經超越原本領先的台灣,最近更切入LED照明,想要搶食全球高達百億美元的商機。

韓 廠進逼 台廠整併以對今年六月南韓政府更祭出作多政策,喊出全國LED照明普及率提升至六○%,二○二○年實現公共機構一○○%的目標,帶動內需市場。七月初三星 更與日企合作,共闢LED藍寶石晶片廠,只要廠一建完,產能開出,三星就和LED世界級大廠歐司朗、通用一樣,從上游的材料到下游的成品全包。

韓 國三星的步步進逼,讓台廠十分緊張。去年晶電董事長李秉傑就大喊:「台灣LED廠一定要再整併。」同為鴻海集團,位於台灣LED產業鏈上游的晶棒和基板廠 鑫晶鑽與兆晶,在七月初宣布合併,鑫晶鑽去年整年的平均毛利達四八%,兆晶去年平均毛利也有三二%,但今年第二季兩者營收都大減二成,兆晶更是大虧二.三 億元。︽LEDinside︾綠能事業處協理儲于超說,「台廠上游合併,主要是降低成本,發揮規模經濟效益,以便在景氣不佳時提高競爭力。」處於優勢的上 游廠商,也嗅到這不對的氣氛,趕在這時整合資源。而在高毛利的上游晶棒廠和基板廠競相合併的同時,身處中下游的,今年第二季毛利在二五%左右的封裝廠,如 億光也難置身事外。

葉寅夫當然也意識到這一點,積極尋找出海口,走上品牌之路。今年光電展,葉寅夫高興宣示:「億光進軍照明市場,立志成為 華人的第一品牌。」但在中國通路布局上,就遇到困難,讓他不得不承認,「照明品牌的效益,要反映在營收上,最快也是五年之後。」而擁有友達面板出海口的隆 達董事長蘇峰正也強調:「我們很難和品牌廠競爭,因此沒有做品牌的打算。」東貝發言人翁聰智也說,「東貝主要專供ODM代工模式,做品牌牽涉行銷、消費者 意識、品牌經營,因此不會做品牌。」台廠品牌之路緩不濟急,整併是另一種考量。不過,整併不代表會馬上發揮經濟效益。在泰谷臨時股東會前,葉寅夫強調: 「兩間公司整併,公司文化、技術不同,所以原公司的人會離開,容易跑到大陸去,使人才流失。」更何況億光、泰谷董事都未超過三分之二,因此在公司重大議案 表決,可能互相杯葛。看來,台灣LED廠利用購併,在這場中、韓、台競賽中勝出,還有很多硬仗要打。

億光泰谷爭奪戰始末

兩 個月前,億光與泰谷上演一場董監事爭奪戰,泰谷董事長劉騰隆直指葉寅夫,大買泰谷股票,意圖併吞公司;葉寅夫則重炮反擊,直指劉騰隆先不顧道義,引進競爭 對手首爾半導體,又不顧股東權益,延遲董監改選。雙方各執一辭,有如羅生門,最後億光以召集權人身分,7月29日召開泰谷臨時股東會。

近三年台廠LED合併動作頻頻時間(合併基準日) 整併公司名稱 隸屬集團2011.7 鑫晶鑽、兆晶 鴻海2010.3 隆達、凱鼎 友達2009.12 洲磊、旭晶光 李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