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聊聊1388安莉芳​ 盲從是一種美德

http://xueqiu.com/5431450457/22312329
先談行業吧,內衣行業沒啥週期性,因此十分穩定,無論經濟情況如何變化,需求並不會有很大的波動,這點和女鞋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

在國內內衣市場上第一集團的幾家份額都差不多,並沒有女鞋行業中百麗這樣的巨無霸。

從1388的報表來看,最大的特點是超低的周轉率,年年超過500天,但淨利潤率連10個點都沒到。從生意的角度來看,這門生意的投入產出比,並不怎麼樣。

主要的銷售渠道還是各地百貨公司專櫃,以專櫃面積銷售比來看,和服裝鞋類的銷售是不能比的。因此我判斷一家百貨店其實容納不了多少品牌,這也是為啥這幾年內衣市場的格局沒啥變化的原因之一。

領頭的幾家品牌,無一例外的都是實行多品牌的戰略,這點和女鞋的情況有點類似。

成熟品牌實行多品牌戰略,幾乎是必然選擇。在原有品牌增長放緩後,推出新品牌有利於擴大市場份額,並且能夠充分利用原有的資源優勢。
看看百麗吧,這家巨無霸企業把多品牌戰略發揮到了極致。

在沒翻安莉芳的報表之前,原本以為這是一家業務老化的公司,但實際情況倒並非如此。

安莉芳這個品牌最近5年的復合收入增長是19.5%,作為一家進入市場已經幾十年的老品牌,這個增速真不能說慢。

99年創立的芬狄詩品牌,最近5年的復合收入增長是32.3%。
從收入來看安莉芳對芬狄詩品牌的運作基本是成功的,既然公司成功推出了第二個品牌,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日後可能成功推出第三第四個品牌。

在這裡順便提一下738利信達,這家女鞋公司各方面情況和安莉芳類似,也是高齡創始人,也是香港公司,也是走直營路線的。但副品牌推出十幾年了,收入仍然上不去,至今還是虧損的。他們的多品牌運作基本是失敗的。

安莉芳的E-BRA品牌創立於10年下半年,但這2年發展迅速,今年的半年報顯示,收入已經達到了0.72億,同比增長33.3%。看來有希望成為公司的第三大品牌。

公司的另一個品牌COMFIT上市以後,一直是不溫不火的,。但今年上半年突然提速,同比增長76%,達到了0.74億.

安莉芳目前的幾個品牌,發展勢頭都不錯,說明公司的多品牌戰略基本是成功了。
但有個地方需要指出,公司的同店銷售增長一直不高,近3年來都是在接近10%的增長。

安莉芳一般最讓人詬病的地方,無非是2點。一是銷售開支,二是庫存。

先說庫存。庫存高,周轉慢,這是內衣行業的特點。內衣的庫存周轉在服飾類行業和鞋類中是最慢的,倒並非公司庫存做了不好。
而且安莉芳5年庫存的增長是低於收入的增長的,5年庫存複合增長只有17.6%,而同期的收入複合增長則達到了24.2%。我個人覺得公司在庫存上,並沒有多大問題。

倒是公司的所得稅稅率,自09年以後,長期在32%左右,這是個挺讓人奇怪的地方。

銷售開支倒的確是安莉芳最大的問題所在,安莉芳的毛利很高,一直有80個點,但淨利潤率卻只有9.4個點。
利潤的絕大部分都被銷售開支所抵消了,安莉芳的銷售開支比常年在50多個點,去年年報更是創紀錄的60個點。
公司的銷售開支一般由三大塊構成,第一是商舖租金,第二是銷售人工,第三是廣告和裝飾支出。
商舖租金和廣告裝飾開支的幅度其實和收入的增長相差不大。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銷售人工上。
但公司報表目前只披露總人工,因為有製造業務的人工在內,我們無從推算銷售人工到底是多少。
但從總人工的開支上可以看出,5年複合增長33.6%,遠遠超出銷售收入的增長。
公司只在08年中報中披露過銷售人工的數字,當時銷售人工佣金是0.68億,對應的收入是4.89億。
按照公司銷售開支的增長幅度來看,公司支付的銷售佣金增長幅度應該是遠大於收入的增長,甚至要大於總人工的增長幅度。

這點是我不能理解的地方,為啥銷售佣金的增長幅度會如此之快。

根據網上的一點信息來看,公司的管理貌似並如人意。從銷售開支的增長幅度來看,肯定是有問題的。
由於公司創始人年事已高,而且又是高控股的家族型企業。公司的管理層是否已經不求上進了?港資家族型企業的管理問題,其實一點並不比內地來的少。
特別是中層港資管理層,任人唯親,中飽私囊現象十分普遍。想想1386吧,那些超高的銷售費用幾乎要把這家公司給拖垮了。

我對這家公司最大的擔心就來自於此,公司的治理體系和管理上不太讓人放心。
如果這個問題長期存在,這家公司不但成不了優秀的公司,日後可能還會有不小的麻煩。

因 為管理上的問題,我不太傾向於這家公司有比較大的中長期機會。但目前公司的市場估值倒是在一個比較低的區間內,特別是PS估計只有0.7。由於內衣行業的 穩定性和這幾年內衣市場仍然處於一個不斷增長過程中,看看古今的數據就知道了。因此我覺得安莉芳現在的價格倒是一點也不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99

許知遠:現在我們的創業,很大程度上都是盲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3/156007.shtml

許知遠:現在我們的創業,很大程度上都是盲從
博望誌 博望誌

許知遠:現在我們的創業,很大程度上都是盲從

商業化並不一定要影響內容,內容獨特性越強烈,可能它的商業化會更順利。

來源|博望誌

文 | 小肥人      編輯 | 張楠

攝影 | 崔神      自述 | 許知遠

如果你喜歡閱讀,不知道如何打發某個下午,可以去望京花家地的社科院研究生院里轉轉,不過,記得帶錢。

單向街書店已經可以實現收支平衡,甚至微利。大院子里長滿爬山虎的南墻根底下有一道木門,推開便是滿墻「單向歷」,為了讀書而來的人們,往往會在這順便喝杯咖啡,運氣好的話,可以偶遇與人聊天或者剛端起一杯酒的許知遠。

這里是單向空間,許知遠經營的體面生意。

在《梁啟超傳》的寫作過程中,他細致地梳理了這位民國思想家的「創業」過程,與前輩知識份子對標,或許可以令已置身商業中的許知遠更從容一些。

wxid_sv6yago5jbgj22_1463969207077_57

*「我心中暗暗猜想,天堂就是圖書館的模樣」,書店一隅

我覺得不是「報應」吧,可能說的太難聽了,就是會付出非常大的代價。整個商業力量不促進多元社會的發展,進入一個單調的、惡性的競爭方式,對人的傷害是很大的,對社會的長遠發展傷害是很大的。

這是全世界的問題,一個過分功利主義成長的青春會付出代價的。因為人生最重要的是靠意義支撐的,如果你缺乏意義的追尋的話,你在40歲左右的時候,或者到一定年齡之後,會為此付出很大的代價。功利主義不能支撐人走得很長遠,而且功利主義會遇到很多挫敗,大部分是挫敗的,你如果沒有內在對精神意義的追求,對價值的追求的話,你會陷入某種恐慌也好,危機也好…

除非愚蠢到底,但不太可能。大部分人都會有對生命意義的追求,要不就不是人了,那就變成一個功利動物了。所以我是這個意思,那不是很正常的表達麽?你看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人嘛,小時候你們班里成績最好的人,當初一定要考上北大清華,考上之後呢?可能什麽都不想學了,生活中不充滿這樣的同學麽?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學習本身的價值是什麽,最終為了一個功利主義的目的服務。

我要達到一個什麽目標,但這個目標一旦消失,或者達不到,就會遇到很多新的心理問題。我們的社會就像一個考試社會一樣,創業只不過像一個新的考試,他在繼續這樣的模式,我是反對這樣的東西。

我認為盲從是對所有問題的犧牲,我不喜歡盲從的社會,我批評的是盲從,並不是反對創業,我不反對創業。創造力會轉移的,比如你生活在洛克菲勒時代,最厲害的創造力就是洛克菲勒,就是JP摩根這些商人,那個時候馬克·吐溫已經死了,美國沒什麽有名的作家,沒什麽有名的藝術家,我們可能處在這麽一個時代。但是我相信一個好的時代應該是比較平衡的,就是什麽都有,那個社會多好玩兒啊,有趣啊。

我們本來以為技術會帶來一些更有吸引力、想象力的東西,但在我們的創業里面,大家的註意力沒有放在這一點上,(大家)還是願意接受一個更既有的概念。那你說上一輪的O2O的投資,不都是把我們的衣食住行變得更方便嗎?沒有激發出任何更有想象力的東西。

我當然沒有(貶低美團),美團是個很厲害的企業,他促進了整個社會內部的運轉吶,但,難道我們的生活就是僅僅為了更方便地吃飯麽?你肯定是希望有一些更不一樣的公司出現嘛。我覺得美團王興是很了不起的創業者,他是很重要的,但他不是唯一的呀。

這社會是要有多元價值觀的,你做什麽樣的產品都有人接受,你要是能創造一個新的小說也是偉大的創業,這可能比賣盒飯更重要一點。多元價值是對各種價值的需求,對異端的尊重,充滿好奇心,這些基本的要素如果沒有的話,我們是很難真正產生創造力的。現在我們的創業,坦白說很大程度上都是盲從嘛,跟風嘛,這個模式成功,所有人都幹類似的模式,沒有創造性在里面,而且一浪接一浪不是死了很多了麽?

時間會給人一些特別的報複,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不願意去追求一種更豐富的內在的自我的話,他會付出某種代價的。

我自己沒有顧慮,對我來說內核是很清晰的,我要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目前為止所有的實踐都是我對人生經驗的渴望,我們做的事情本身也沒有偏離我的價值觀,對我來說沒有什麽變化。

我上次講話所有核心問題就是說,一個社會應該鼓勵多種需求,他們都在自己的道路上走得挺開心的,不用做出妥協,我不成為中產階級我也挺好的,這個社會很容納你,這是我覺得是一個好的社會。而且我們的社會現在變成了一個死胡同,單向街一樣,單向道一樣,你只能走這條路才是好的,我是反對這個價值觀。如果你特別熱愛創業那也是好事,那是你自我實現的方式,我不反對這些東西。

所有的事都有雙重性的,憤怒也是激勵你自己的方式。有時候你覺得一切都那麽穩妥,沒有憤怒,那是因為你也沒有動力了,沒有欲望了。但是憤怒也有他的危險,憤怒本質上是一種暴力嘛,暴力的本質就是你對事情的複雜性缺乏耐心。你對很多事情的複雜性是不應該有太多耐心的,太有耐心的話你就什麽也動不了了,什麽也發生不了了。但完全沒有耐心你會喪失對事情複雜性的理解,所以我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會有兩面的東西,他們一直在尋找平衡。

(關於砸場子)如果你們在現場的話(就會理解),下面的小孩像鴿子一樣揮手,那種東西你不煩嗎?又不是湖南衛視現場,一些環節讓你覺得不舒服。我覺得當時現場所有嘉賓心里都很煩,我說的只是他們過分娛樂化,他確實是過分娛樂化,我沒有錯啊。

為什麽×××他們就要前面講?確實現實社會認為演員重要,那是很可笑的嘛,而且那天我很困,等了很長時間,不舒服,表達一下不是很正常的麽?我也沒說什麽臟話,然後就是,這個社會變得可怕,它把任何正常的批評都理解成一種憤怒。

我說了什麽過分的東西麽?現在實際上變成了一個很暴力的社會,非常暴力的社會,但表面上又假裝你好我好大家好,很和諧的一個表達,但實際上不是這個樣子的。

我不太在乎最後是什麽結果,當時是這樣的感受,就很誠實的表達出來了,我並沒有要冒犯誰,我的行為被理解成是「砸場子」,那也沒辦法。

主辦方是好朋友,當然大家會覺得你怎麽快40歲的人了,怎麽不成熟啊,然後你怎麽這麽憤怒啊。但是你跟我接觸起來(就知道),我其實是很溫和的一個人,被人誤解,也沒什麽,那就誤解吧。

那次就是那一刻的感受,不是我的固定模式,就是跟自己朋友見面發個火,批評兩句。

wxid_sv6yago5jbgj22_1463969218245_67

*書店拐角處的架子,現在已經擺上了「單讀」手帳

媒體當然非常糟了嘛,這個行業基本上消失了語言了,沒有語言了,淪為大集團收購的一個很小的部門。你說是不是變化?不是說媒體要很高的市值,不是這樣的,是要非常受尊敬,他是社會公器,年輕人願意去揭露真相,現在哪有這個欲望啊,很低了,不能壓抑得再低了。

現在所有的公司都是媒體公司,都在表達。我肯定不是那種揭黑的媒體人,我本來就是作家型的媒體人,是描述時代的人。

商業化我們非常會考慮,當然是搭檔他們會考慮更多,但我也會考慮啊。商業化是今年非常重要的一個事,一個非常重的方向,從去年最後一個季度開始的,因為一個商業組織沒有商業化,你怎麽運轉啊。

廣告是重點,做好了是非常大的利潤。因為我們現在整個公司最核心的商業源頭是原生廣告創意,就是廣告業的形態發生變化了,它不再是原來那種傳統的貼片或者植入,現在廣告行為本身就是內容,這是我們今年最大的一塊發力點。

渠道就是全網傳播,我們會給客戶拍攝對應的廣告短視頻。

我們也不回避「單讀」的商業化,會做一種好的平衡。因為商業化並不一定要影響內容,內容獨特性越強烈,可能它的商業化會更順利。

(公司未來)不用特別大,我希望我們是一個標誌性的公司,有它對應的市場份額,但不用特別大。我們最重要的還是精神產品本身,他們會影響更多的年輕人,因為我們基本是個媒體公司,書店業務是我們媒體公司的一部分,線下媒體概念。我們希望這樣一個品牌,這樣一個內容可以真的能夠觸及到更多人的精神世界,這個東西跟媒體的內容有關系,而不僅僅是規模。

我現在已經找到新的模式了,包括感受力。作為作家也進入一個更穩定的狀態,最初的那個興奮和嘗試期過去了,不管是對於公司本身,還是作為作家來講,都進入了一個可以相安無事的狀態。

待會兒會接著去寫梁啟超傳,我在寫到1895年,馬關條約之後,康有為梁啟超他們在北京辦強學會,等於他們在創業嘛。然後去辦萬國公報和中外紀聞的時候的過程是什麽,我在寫這一段。我覺得好像跟你談完也好,跟他們談完也好,我們開會也好,沒有影響我那個世界。可能剛開始會很煩躁,怎麽再回到那個世界里面,現在我可以很快地回去,甚至我現在跟你們談話,包括我剛才談商業上的事情,是對我寫作的一個休息,那一刻我不用想梁啟超的事情。它是交替的,我不一定做得很好,但是我覺得比一兩年前做得好了。

wxid_sv6yago5jbgj22_1463969229326_17

*單向空間這棟樓,是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老圖書館

人們會在碎片閱讀中找到新的生存方法,而且這些碎片可能會構成一種更深的連續性,都可能。

可我現在在寫一本很厚的書啊,一本50萬字的作品。這個很難講的,人的需求是很複雜的,而且它是矛盾的。當你過分碎片的時候,你在某一部分就非常渴望有深度,有長的東西。你們做的事情不也一樣麽,你們要寫長稿子麽,因為(過分碎片化以後)你會想看到連續的東西是怎麽樣子的,深度的東西是什麽。

他可能不是你生活的常態,大部分時間讀的還是短篇,但某些時候有細分市場會需要你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是我個人的需要,寫長篇的東西對我來說是一個更好地理解歷史或自我的方式。

我是很自嘲的一個人,我從來不覺得我有多麽(有洞察)。我對我自己的話都是有懷疑的,肯定我是有一定洞察的人,經歷了這麽多事情,想過那麽多事情,肯定有洞察力,但那可能是錯的啊,都有可能是錯的。我沒有那麽迷戀自我了。

微信出來以後,有一段時間我生活得惶惶不可終日,很碎片,你不舒服的。可如果我聽了10分鐘的莫紮特,或者我看了一個特別深入的15-20分鐘的小說,我會內心很安定。

現在過了那個煩躁的時期,因為我不用朋友圈,會發東西,但是不看朋友圈,是關起來的。會有一些信息交流,但是我在盡力回到一個更安靜的狀態,不一定完全做到,可以接近。

很多人說我裝,10多年來一直有人說我裝。我覺得我一直在描述那些自己認為美好的、重要的事物,高尚的事物,我不諱言這些東西。那這種語言系統,在這個社會變得(所謂裝),大家都不相信這個語言系統,他就覺得你是不是在(裝)。

一個人很難裝那麽多年,如果真是裝的話,那我就是這麽一個狀態,我就是出門會帶一本書讀,我會讀很多英文,那所有人看到這些認為都是裝嘛。比如說我談論到奧登,我就是看奧登,我就是談論奧登啊!這我也沒騙你,如果我騙你說我在看××醬那才叫裝呢!那不是我啊,所以我就是按我的方式生活。

wxid_sv6yago5jbgj22_1463969243278_88_副本

*墻上貼滿「單向歷」,用老黃歷吉兇宜忌的形式推送佳句

你要首先意識到書是新媒體,書在發明的時候是個新媒體,之前沒有人把知識這麽清晰地標準化在你面前,以前都是聽村里的老人說兩句,都是道聽途說。為什麽三國演義重要,水滸傳等等,他是口語化的,所以書是個新媒體,它把知識濃縮在一起,它大概是一個線性的閱讀。

那現在新的媒體出現它是什麽呢?(就是)這個線性的閱讀被打破了,他隨時可以在一個地方點開鏈接轉到另一個地方去,現在他可能是多媒體了。這本書巴爾紮克描述了一段這個貴婦的房間是什麽樣的,你搞不清楚,裙子怎麽穿的,但視頻是非常清晰地就告訴你了,你可以看到,所以一開始他就是一個非常多媒體的,就是同時進入一個東西。他會給你帶來印象非常深刻的東西。

可能真的很多人讀完書是沒感覺的,並不是深度閱讀一定有感覺,不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在練習接受一種新的方式,這個方式只是你以前不習慣,因為之前你讀了30年這樣的東西,然後突然(變了)。那對於年輕一代,5歲的小孩子,他非常習慣。這邊有看到顏色,這邊看到聲音,讀下去,他非常習慣,就點下去了。

所以只是閱讀習慣在發生改變,認知的方式。然後他們現在不需要記憶那麽多(信息),因為所有的東西一Google一搜索就全都有了。他可以創造一些新的想象力,不同的知識有什麽關系呀?連在一起。所以記憶型的要轉化成聯想型的,我覺得是轉變,我們處在這個轉變之中嘛。

我從來不覺得純粹的書本上的知識一定是好的,因為它過去也是新發明,也是新創造,你也不覺得(它純粹),我們都有一個吸收的過程。所以我覺得這些東西都會給人帶來變化的,當然利弊都非常強。

人是經驗主義動物嘛,從小基本上就是一張白紙,除了你神性的那一部分以外,你肯定是由各種經驗所積累在那個地方。這些知識是經驗的一部分,因為你能體驗多少,你能走多遠,經驗是有限的,知識會幫你完成陌生的經驗,(是)更大的經驗的尋求。你不知道這個感情是什麽樣,但你讀到這一段你會知道到底是什麽意思,日常生活中你可能碰不到。

而且人的生活又很複雜的,你會遇到各種新的挑戰,各種問題,在這個時候你怎麽應對這些新的問題,新的感受呢?肯定是調動過去的經驗來反應嘛,來反應這些東西。所以知識你可能積累得越來越多,他們的反應會越來越豐富,或者各種可能性。

所以人就是這麽一個成長的過程,然後很多知識,很多人的反應是無意識產生,這些知識很多化作你的無意識。可能這一刻你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是我問了這句話,你突然冒出這麽一個想法,這不會(無故)冒出來的,肯定是某種過去的積累帶來的。或者是過去不同的知識之間打通了,突然這一刻它反應給你,這不就是一個複雜的生物行為麽,一個思維形成的行為過程。

我覺得在一個好的社會里,做一個專註的讀書人是很體面的一件事情,這是一個好的社會的標誌,但我們(現實社會)基本上會擠壓這部分人的生存空間,我們很難有安靜體面的讀書人,就被擠壓得很厲害,這是一個社會問題。

對我來說,我本來就是一個行動的閱讀者,我從來不是一個生活在書本上的人,我讀你也是讀啊,在此刻我們兩個人聊天,與一個比我小10歲的年輕人,他怎麽理解?他問我這些問題他怎麽想,這些都是我的閱讀過程。我不一定非要讀一本什麽80後的什麽指南,不是這樣,不用讀這個東西。讀社會,卷入到跟它的交往之中,書本上是一個抽象的人,抽象的經驗,我跟你反應的是一個非常具體的經驗。所以對我來說,這些東西是充滿吸引力的。所以我也不覺得商業行為會幹擾我的思考,甚至會是幫我豐富思考。

體面當然重要了,它是保持一種內在的自尊也好,空間也好,對他人的態度也好。體面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一個好的社會就是有很多體面的人。體面的背後是原則,對原則的需求。

我覺得實際上我們是一個非常體面的生意,我們是個非常體面的生意。

中國教育是有很大(的問題),因為中國教育本質是壓抑好奇心的嘛。什麽都給你規定答案,他不是一個自我探索和尋求的過程,所以他們不是這個習慣。因為坦白說思考和閱讀應該是一個人日常最重要的習慣。一個出租車司機,一個送快遞的在閑暇無事的時候,不一定就讀這個紙質書啊,思考或者看夕陽都是很重要的。生活中有另一個空間,那個空間是自我的保持,否則你就會被時代的浪潮沖的七零八落,你會非常的焦灼,而一個過分焦灼的人對這個社會會有問題。

我當然是公共知識分子,為什麽不是啊?這是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力量,他們會替很多人來思考一些超越狹隘的個人利益,有關公共利益的事情,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群體,在中國當然它被極度地汙名化了。但是不能因為被汙名化,你就真的覺得(汙)了,那你就跟對方是一樣的了,你當然要捍衛一些東西,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價值是非常重要的,我始終捍衛這個東西。

那這些你有什麽在乎的呢?文革時期還叫他們臭老九呢,他們真的是臭老九麽?中國人體驗過多少次知識分子被侮辱之後給他們帶來的負擔?來侮辱知識分子的人都是很愚蠢的人,都非常愚蠢,而且他們會為此付出代價的,甚至已經付出代價了。這個社會這麽烏煙瘴氣,跟整個知識分子群體消失有多大的關系啊!

拾壹

資本有他的邏輯,它要追逐它認為的利益,但資本也不完全是理性的,因為它是受投資人控制的。那為什麽有特別傑出的投資人,他能看到下一個浪潮,大部分人都是跟風的,跟所有的行業都是一樣的,我們所有人都相信在一個後工業時代,後物質時代,精神需求會是非常大的一個增長。當然這個精神需求不一定是我們理解的,傳統意義上的文學藝術。它會是一種新的方式,而且它也會是個大眾市場,很大的大眾市場。在每個時代成為先鋒的都是少數,跟新的技術資本沒關系。

當然不是存在就合理。總體而言我們當然生活在一個很粗鄙的時代了,非常庸俗粗鄙的時代。他會壓抑很多東西,而且可能這10-20年的創造力就是不足,在歷史上是一個平庸的時代,很可能。

(如果單向街成為主流)當然是好的,可能對於我個人不一定好,但對於社會是很好的。可能誠品不像過去那麽有先鋒性,但過去在臺灣有50家這樣的誠品,對臺灣社會有多大的影響力,多好的變化啊!他就是對整個生活質量的一個提升,我當然希望(成為主流)了,我不反對這個東西。

(梁啟超的故事)很複雜,比大家說的都複雜。他們需要募資,向華僑要錢來(做媒體),跟現在一樣,他們是印刷革命嘛,他們需要買印刷機,需要關心印刷質量,梁啟超需要關心很多這樣的事情的。印刷廠的質量怎麽樣,版面怎麽排?跟我們想象的不一樣,不是那麽單純的一支筆就寫出來,不是這樣的。他都是組織行為,汪康年是他的總經理,在《時務報》的時候,後來是別人。他怎麽利用新媒體,創造新語言,梁啟超的語言跟當時的語言都不一樣,而且遇到比如可能(需要)投資,比如《清議報》破產了,下一個怎麽辦,又要去募資,他就是在創業嘛,他是一樣的這麽一個過程。

如果梁在當代,他應該是做網劇吧我估計,他應該是會追逐最時髦的那個東西,做形式上最時髦的,應該會拍視頻。我跟他追求的一樣,就是我沒他那麽先鋒嘛。

商業化 創業 許知遠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480

投資不可盲從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plx.html

    股市極度分化,一股升天,九股入地。價值投資者朋友陣營似乎也分化了,持有一股的朋友認為他們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持有九股的朋友則很不服氣,認為九股不乏優質股,現只是泥沙俱下而被錯殺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今天,有朋友聊起這個話題,問我:“你怎麽看?”

    竊以為,價值投資沒有標準的定義,只有寬泛的含義,只要圍繞著價值來思考問題並進行投資的,就可稱為價值投資。芒格說的更寬廣,他認為所有靠譜的投資都是價值投資。巴菲特曾說起過,價值投資的“價值”兩字可用“聰明”替代。簡而言之,“做多價值被低估的資產,做空價值被高估的資產”,這是價值投資的核心思想。據此來看,巴菲特是價值投資,索羅斯也是價值投資,他們各自代表了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參見本人小文《巴菲特和索羅斯——幾小段與朋友交流的帖子》(2010-06-26)。

    其實,這些一股朋友與九股朋友的真正分歧是:投資哪類股票更好?這是個仁智之見的問題,得由各自的“能力圈”來決定,不能一概而論。我們不可輕視任何一種股票,因為一股和九股領域都有許多傑出的價值投資者。是不是?所以,對於究竟選擇一股還是九股抑或兩者都選,我們不宜盲目聽從別人,須要集思廣益,獨立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2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