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靠會計化妝摩通壞賬變收入 李華華


2009-05-27  AppleDaily





 

會 計真係好重要,同一盤生意,用唔同嘅會計方法,蝕錢都可以變賺錢。美國好幾家銀行就因為適當運用會計制度,壞賬都變意外之財。據彭博資訊報道,多得會計制 度中嘅Accretable Yield,令銀行嘅不良貸款變成收入。所謂Accretable Yield,就係銀行資產負債表入面嘅貸款價值,同有關貸款預期產生現金流之間嘅差額。

好似摩根大通舊年9月,用19億美金收購華盛頓互惠,通過會計制 度,將減值貸款以公平值入賬,1182億美元資產減值25%,但家陣因借款人償還債務,摩通話貸款期限內可以有291億美金稅前收入。另外,買咗 Wachovia嘅富國銀行、買咗Countywide嘅美銀,同埋買咗National City嘅PNC Financial,據講都因為新例執番合共560億美元。雖然呢筆橫財只係紙上富貴,但相信唔多唔少可以幫手整靚公司盤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3

化妆品连锁店第二轮扩张各路品牌“围攻”屈臣氏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611/20090611031300707.html


每经记者  卢曦  发自上海

        今年5月,香港莎莎在武汉同时开了两家连锁店。屈臣氏在香港一直无法打败的老对手万宁也进入内地,提出开上百家店的计划。众多内地品牌的连锁店也在逐渐生根开花。

        各路品牌袭来,使在内地市场深耕近20年的屈臣氏,感受到了越来越浓的火药味。在内地市场,尽管屈臣氏一家独大的局面短期尚难改变,但化妆品连锁店争相圈地的竞争态势,正逐渐显现出来。

竞争·品牌

“4+1”格局  巨头鏖战内地

        日化行业资深营销专家冯建军向记者描绘了一幅各大化妆品连锁店品牌在内地的格局图。根据业界的普遍观点,在内地的全球连锁店巨头有“4+1”个。“4”指的是屈臣氏、万宁、康是美和丝芙兰,“1”指的是莎莎。

        为什么是“4+1”,而不直接说成“5”?原来,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内地,莎莎的专卖店数量都远远少于屈臣氏和万宁,但内地消费者却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习惯——去香港旅游时必去莎莎“扫货”。于是,莎莎作为候补被列入名单。

        屈臣氏隶属于李嘉诚掌舵的和记黄埔集团,1989年进入内地市场,目前稳居内地化妆品连锁店的老大地位。

        万宁隶属于亚洲零售集团牛奶国际控股公司。在香港,万宁是屈臣氏的“宿敌”。



        另外,康是美来自台湾地区,丝芙兰隶属于法国路威酩轩集团。

        谈到竞争优势,莎莎认为,自己拥有“一站化购齐”的零售模式,店内护肤品、香水、化妆品、头发/身体护理产品、美容用具等一应俱全,消费者可以一次性购齐所需的美容用品。

        其他四大巨头中,屈臣氏的产品覆盖日化、美妆、食品、洗护用品等,药品占20%~25%的比例。万宁以食品、化妆品为主,药品只占5%左 右。药品占比最大的是康是美,药品比例达40%。这三家销售的产品定位大多在中端,而丝芙兰定位在中高端,且以进口品牌为主,因此对屈臣氏的威胁最小。

        很多精明的上海消费者,早已学会通过化妆品条形码的前两位来判断产地。由于内地的产品均以“69”开头,丝芙兰众多“非69”产品已在部分“崇洋”的消费者心中树立了高端的形象。

竞争·开店

争相开店  掀第二轮扩张

        2004年10月,万宁落子华南,在广州开设第一家旗舰店,开始进入内地市场。比起屈臣氏,足足晚了15年。

        2008年,万宁在上海淮海路上开设第50家分店,从此迈出华南,与屈臣氏短兵相接。

        目前,万宁已进入广东、北京、上海、重庆、江苏、浙江等地,直营店数量快速增加。最新资料显示,万宁将加快在内地的布局,计划在今年年中实现百店计划,并在年底之前开店总数达到150家。


        屈臣氏香港公关部门的邓小姐向记者表示,目前屈臣氏在香港已有155家门店,在澳门也有8家门店,但她不清楚在内地的计划。

        记者从知情人处了解到,屈臣氏计划今年开120家店,重点在中部和西部地区。

        分析人士认为,内地市场将成为各大连锁巨头的角力平台,销售终端的迅速扩张将逐渐推开。

        那些比屈臣氏进入内地慢了一步的竞争对手,已处在竞争中的劣势。不过,在即将展开的第二轮扩张中,各路品牌均不敢轻敌。

        “竞争很激烈,好地段少之又少,很多时候要碰运气才能拿到好店面。”业内人士感叹。

        不过,迅速开店也并非易事,一方面不能在开店速度上落后于对手,另一方面开店又会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内地品牌的连锁店通常缺钱,各大巨头虽不缺钱,但店内品种更新和管理也不容易。”冯建军说。

竞争·交锋

不惧巨头  内地品牌参战

        屈臣氏在向二三线城市渗透的过程中,与内地品牌的交锋将难以避免。据统计,在一些二线城市,屈臣氏年销售额在2500万元以上,而内地本牌的销售额最多只有800万~1000万元。

        比起屈臣氏,内地品牌起步足足晚了10年,最早进入这一领域是在1997年。因此,面对强大的对手,目前内地品牌大多采取  “固守区域、伺机扩张”的战略。


       但在山东青岛的一些地方,屈臣氏遇到了一个无所畏惧的当地对手——在一些街区,与屈臣氏相隔数百米,就有一家名为“喜爱”的化妆品连锁店。

        与许多内地品牌绕开屈臣氏剑走偏锋不同,“喜爱”选择和屈臣氏正面交锋,其装修、店面风格与屈臣氏颇为相似,虽然产品优化上做得不如屈臣氏,但仍然“活得很好”。

        在2008年2月的一篇访谈中,“喜爱”对外宣布,计划在3年内在山东省开设100家店。

        内地品牌的化妆品店,目前有“北有美诚,南有娇兰佳人”的说法。除此之外,还有河北东大、山东喜爱、江苏百分女人等多个品牌。山东的品牌竞争最为激烈,超过20家连锁店的品牌就有50多个。

案例

莎莎开进中西部

        在进入内地4年之后,莎莎开始进入中西部地区。

        今年5月,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武汉最繁华的地段——新世界百货广场和武汉武商亚贸广场开了两家化妆品专卖店。首席营运总监朱斌对外宣布,莎莎将进一步开拓内地市场。

        早在进入武汉之前,莎莎按照“惯例”已先行在华东和华北布点:2005年在上海开设首家店铺,目前已有4家专卖店;在北京开设了5家专卖店和1家精选店。

        目前,莎莎在亚洲区共设有150余家专卖店及专柜。莎莎集团企业传讯总监梁玮珈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武汉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大 的美容化妆品集散地,稳居全国美容化妆品销售及流通市场的领先地位。莎莎看中的除了武汉当地蕴含的巨大消费潜力外,更希望能对周边地区的消费导向产生影 响。


   莎莎的“胃口”绝不限于现有专卖店。梁玮珈表示,将以北京、上海、武汉作为三大区域中心,发展不同地区的专卖店业务。除此之外,莎莎还计划为其独家代理的品牌发展单一品牌专卖店及专柜。

        国际金融危机并未影响莎莎在内地的计划。梁玮珈对外表示,早已在1997年金融危机和2003年SARS危机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计划2010年3月在内地开更多店铺,业务将进一步向华西、华南扩张。

        莎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公司成立于1978年,从最初的一个零售柜发展为目前覆盖亚洲六大市场的美容产品零售集团, 并于1997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拥有100多个国际美容品牌代理权,是香港地区最大的化妆品代理商之一。与屈臣氏相比,莎莎专卖店的规模较大,但数量不 多。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1

David Webb: 化妝敗露:聯康生物科技及高寶綠色科技的故事

我決定全文翻譯。
http://webb-site.com/articles/unibioggt.as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08

David Webb: 化妝敗露(1,更新中):聯康生物科技及高寶綠色科技的故事

(按:由於對此堆公司認識不深,請鱷兄多多協助補充,更多資料請 參閱此貼,謝謝!)

英文全文:
http://webb-site.com/articles/unibioggt.asp

在2010年4月14日,廉 政公署
公佈,他 們正式起訴梁惠民(「梁 先生」),控罪指梁先生涉嫌於2005年8月至2007年7月期間,與其他人士串謀詐騙聯康生物科技(「聯康」,690) 的現有和潛在股東及投資者,並涉嫌串謀其他人士隱瞞他本人是三間內地公司的真正東主,並將之出售予聯康,分別是:

(1)東莞巿博康健 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東莞博康健」)

(2)北京博康健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博康 健」)

(3)深圳市華生元基因工程發展有限公司(「深圳華生元」)

在 本文中,我們稱此以上交易為該三項交易。此 外梁先生亦涉嫌串 謀其他人士偽造該三間內地公司的會計文件,使它們看來財務穩健,擁有較真實價為高的價值;並安排聯康以抬高了的價格,共計12.92億港元(約1.66億 美元)購入該等公司,並以現金及發行新股支付,其中,部分現金及發行的新股其後轉回予梁先生。梁先生暫時毋須答辯,以待廉署進一步調查及尋求法律意見。

在 2010年5月13日,即梁先生被控後四星期,聯康發出了1頁的
澄清報導(詳 報導並無提及廉政公署),主要是澄清經濟日報(其稱為若干報章)在2010年4月15日的一篇題目為「廉署控聯康「隱形」大股東詐騙 」的報導。


據 聯康稱「就其作出一切合理查詢後所知」,聯康並不存在經濟日報報導所述之無形控 股股東及該三項交易的賣方為獨立第三方。

聯康簡史

聯康在2001年11月12日上市,當時稱為新高準控股有限公司,從事製造及銷售包裝產品及紙製禮品,以及印刷紙製宣傳物料。上市時, 僅以1元發行5,000萬股(佔當時已發行股本27.8%),包括1,250萬舊股。

該公司在上市後每一年均虧損,2005年8月25日,Automatic Result Limited,(Automatic Result,英屬處女群島成立)同意向創 辦人收購52.78%股權,即9,500萬股,每股49.7仙,並提出強制性無條件現金收購建議。

Automatic Result由唐潔成(唐先生)「全資及實益擁有但是劉國耀(劉先生,普通話拼音:Liu Guoyao,廣東話拼音:Lau Kwok Yiu)為收購人之唯一董事。廉政公署指控梁先生為聯康「隱形」大股東,與唐先生為Automatic Result的老闆的聲稱有矛盾之處。

(待 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7

David Webb: 化妝敗露(2,更新中):聯康生物科技及高寶綠色科技的故事


(上續
此文)

在收購後,2005年9月22日,唐先生成為主席,而劉先生則為該公司的行政總裁(即首席執行官)。這就是他們兩位首次在香港股市中出現。唐先生, 「 自1997年起一直於中國從事金屬及廢金屬貿易業務」,以及「自2001年起一直投資於中國一家主要從事開發污水處理系統之公司」,而劉先生則「於中國東莞擁有一間酒店, 並自1999年起出任總經理, 參與酒店之日常業務及管理。」

金利豐證券有限公司代表Automatic Result提出收購,而財務顧問為金利豐財務顧問有限公司,亦可以假定他們的認識的,而巧合的是當年的牽頭包銷商亦為金利豐證券有限公司,該要約在2005年10月13日截止, 當時無接獲任何有關收購建議之有效接納。

2005年11月5日,聯康建議易至現名,以反映其「朝著科學技術應用業務作多元化發展之全新業務策略」,並「一直物色及與若干人士就若干藥劑業務之建議收購或合作計劃進行最早期磋商。」

同時,因
浩勤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浩勤」)接納聯康之聘任, 對其進行內部監控審閱,故自願辭任聯康的的核數師職務,並委任陳葉馮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陳葉馮」)為新任核數師。在此後,但並未能找到任何持續內部監控審閱的事宜。

陳維端先生為該公司的首席董事,他及陳葉馮因太元集團(620)(雖公會並未指出,但David Webb已發現)一筆約2,300萬港元的資產重估盈餘,在該等資產變賣後被錯誤地入賬為收入,因而嚴重錯誤呈報公司的年度業績。已被香港會計師公會轄下紀律委員會作出譴責,並命令他們支付罰款共四萬港元予公會。

陳葉馮在2008年8月21日辭任核數師,浩勤又在2008年8月26日獲委任填補陳葉馮之空缺。自上市以來,聯康及其前身的核數師報告均是沒有保留意見的。

聯康在2001年上市以後,並無發行任何新股,但在新人上任之下,他們很快就開始印公仔紙。在2006年2月15日,公司宣佈以公開發行方式,以1股供2新股,集資1.755億元。

(待 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22

David Webb: 化妝敗露(3,更新中):聯康生物科技及高寶綠色科技的故事


(上續
此 文)

該三項交易

正 如廉政公署聲稱,如果梁先生真的是和人合謀,那誰會在這單交易中面臨被指控?很顯然如果他就是正如 指控稱,他就是三間內地公司的真正東主,那些所謂的賣方(聯康經常稱他們爲「獨立第三方」)就可能不是真正的賣方了。所以我們先分析一下這三單交易的背 景,然後就分析一下這些賣方到底是何方神聖。

親 愛的讀者,這就是你們可以幫忙的地方。留意粗體字的人名,這代表我們對這些人已有一些資料,而其他的,我們則未找到任何資料,如果你們知道這些人的資料, 請你們拿出信心來,告訴我們。

第一單交易:Figures Up Trading Limited (東莞博康健)


在 2006年4月26日,聯康
宣佈以港 幣4.72億收購Figures Up Trading Limited (「FUTL」),其中2.74億以現金 支 付,餘下則以90仙發行新股支付,相當於FUTL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未經審核綜合除稅後溢利之市盈率約10.1倍。

FUTL成立於2000年4月12日,其持有東莞太力綠色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於2002年9月25 日在東莞成立,其持有東莞博康健(於2002年9月9日中國成立),主要從事「銷售及分銷醫藥、生物及生化產品(預防性生物產品除外)、抗生素物質及其試 劑; 並與一家研究所(為獨立第三方)訂立研究協議, 以研究若干醫藥產品」,至於賣方如下圖:



其中,
黃劍軍(「黃先生」)李潔玉(「李潔玉先生」)將會於後文描述。我們留 意到6個賣方均接受4.62%或4.93%擴大後的聯康股本,所以並無賣方在交易後持有5%以上的須披露水平。

這是一項非常重大收購,所以需要提供一份
通函,並 附上FUTL的獨立核數師報告。這次核數師是陳葉馮會計師事務所,並認為財務資料真實公平反映FUTL於截至2003年、2004年及2005年之業績及 現金流量。廉政公署聲稱東莞博康健及其他兩間內地公司的會計文件是虛構的。如果這指控正確,那陳葉馮並無指出這會計帳目是虛構的。

第二項交易:Nan Woo Properties Limited (「北京博 康健」)

在2006年11月 27日,聯康公告以港幣4.54億收購Nan Woo Properties Limited(「Nan Woo」), 其中2.3億以現金支付,其餘以2.8元發行新股支付。Nam Woo在1993年4月20日成立,然後在2003年收購北京博康健100%權益,至交易前仍然控制。該交易的賣方包括:

(1)
梁加龍(35%)、

(2) Yuen King Tak Soona(「Yuen」,35%)

(3)
何奕良(30%)

Nam Hoo 透過北京博康健,主要從事「製造及銷售片裝、膠囊、粒裝及大型輸注液醫藥產品, 以及研發非專利藥物」,但在2007年聯康的年報中,表明於收購日期(2007年12月21日)至結算日2007年3月31 日 期間,年內上述收購之附屬公司並無為本集團貢獻重大年度收益與稅前溢利。

帳目(附 註37,頁105,pdf 頁106)稱該交易完成的作價為457,107,000元(主因是以新股支付,期間股價上升,導致作價稍增),包括無形資產1.1693億及商譽 1.93626億。這數字就和在2009年商譽撇帳金額 吻合(附註17,頁82,pdf 頁83),所以聯康雖然沒說明,但我們假設這是Nam Woo的撇帳。

我們想停一停談談這單交易,在2008年3月31日,在其他應收款項、按金及預付款項中,有一項「購買技術訣竅按金」價值155,302,000元,其稱「每項醫藥產品有關專利之支付將於專利由國家藥管局授出時撥充無形資產項目」。但實際上,
國家藥管局僅負責登記及註冊藥物,不負責專利,知識產權局才是負責專利部分。

無論如何,這項款項在2009年下降至21,863,000元,但並無撥充無形資產,反而在該項作出撥備108,882,000元。

(按: 關於北京博康健的專利及生產批文,經過鱷兄搜索後,共有9項生產批文及1個專利,詳下圖但是有以下東西要注意。

(1) 在知識產權方面,發名設計人竟有一位叫劉勁瑋,他應該是高寶綠色科技(274,「高寶」)的前主席。

(2)但知識產權竟然鬧雙胞,專利權人為和此前收購的東莞太力綠色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相近的東莞太力生物科持有限公司,但地址就應該要留意,是在東莞高寶綠色科技 城。












(3) 其後據2008年11月24日公告,有一位Liang Shengyuan先生購入北京博康健供應商款項人民幣15,678,000元後,轉讓予聯康,聯康以15仙發行新股購回債權。

據鱷兄稱,這位人兄叫梁勝源,據恩平一中90年校慶的撰文中,有一段:

香港高宝绿色科技集团董事刘汝栋,香港高宝绿色科技集团叶伟梁、林宇晨、李荣诠、林文彬、梁燮华、梁敏标、梁鸿辉、梁胜源...

由此可見聯康及高寶有一些隱密關係。)

3. Zethanel Properties Limited (「深圳華生元」)

在2007年7月24日,聯康宣佈同意以3.667億元購入 Zethanel Properties Limited(「Zethanel」),以1.65億現金及以5.5元發行大約6,667萬股支付,這交易在2007年8月22日完成。

Zethanel只有一項資產,就是持有100%的深圳華生元,其生產「主要治療燒傷及創傷的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產品(「EGF產品」)液體制劑」。聯康透過東莞博康健,已經透過2007年3月31日協議,取得了該項產品的內地分銷權。

這兩位賣方,當然亦為「獨立第三方」,分別為:

(1) 劉逸華(50%)

(2)蔡煥民(50%)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73

David Webb: 化妝敗露(4,更新中):聯康生物科技及高寶綠色科技的故事


他們的名稱及高寶綠色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74

David Webb: 化妝敗露(4,更新中):聯康生物科技及高寶綠色科技的故事

(續上文)

高寶綠色與該等交易的關係

這三項交易的賣方中,其中一批與高寶綠色科技(274,「高寶」)有相通之處。在2010年4月29日發出的2009年年報中,核數師對帳目的設定,提出15個不同的原因,以解釋他出具保留意見,而幾乎在資產負債表中,每一個項目均是缺乏足夠的資料或解釋,但是在去年,同一位核數師浩勤,仍給出無保留的意見,此股在2010年4月30日10日停牌,等待澄清。(按: 公司在出具修正後的2009年年報及,已於2010年8月25日復牌。)

在我們的角度看來,廉政公署應有認真地分析高寶綠色的收購,特別是他們的化妝品分銷商。我們在餘下文章分析一下這堆收購。

我們留意到在這三項交易中,聯康的財務顧問均為御泰融資(香港)有限公司(「御泰」)。御泰也是自2007年起,高寶的獨立董事的獨立財務顧問。

高寶早由劉勁瑋之父親劉汝棟及 蔡先生(Zethanel賣方之一)在1994年11月創立,並在2000年12月18日上市,他們主要「研發、製造及銷售...家居及個人用的護理用 品...及工業活性用劑」。在2000年首次公開招股後,劉汝棟及蔡先生分別持有26.4%及34.0%股權,劉汝棟並無加入高寶董事會。

劉逸華(另一位Zethanel賣方)是劉勁瑋之女兒,他是高寶的高級經理及真優美集團有限公司(「真優美」)的主席,後者在2007年12月10日終止上市。他弟弟是劉勁瑋,為高寶的主席,蔡先生在2004年9月30日前是高寶的執董。

在高寶招股書中,為其核數是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但最奇怪的就是1997年及1998年(在招股書2年及3年前的業績紀錄)的附屬公司帳目,是由蘇彥威會計師行審核的,這是蘇彥威(「蘇先生」)的獨資企業。蘇先生在2005年9月22日被委任為聯康的非執董(存Automatic Result收購完成起),並在梁先生被捕前1個月,即2010年3月15日辭任,其原因是「需要投入更多時間以專注於其他事務」。蘇先生亦為聯康的薪酬委員會主席。這樣聯康只剩2位獨立非執董(少於最低規定3人),並無1人有會計及財務專長。這空缺在5月7日由曹海豪補上,這人亦是明豐珠寶集團有限公司的合資格會計師(「明豐珠寶」,860),在2005年12月加入,並在2008年離開。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79

亞洲最大化妝品連鎖店準備一展身手

2010-10-25  TWM




莎莎 迎陸客十年熬出頭陸客大舉來台商機,讓中資、港資對台再度萌動。

但早在十三年前,港商莎莎國際便看準台灣美妝市場潛力,搶先一大步登台,歷經多年努力,終於現在要收穫滿滿的陸客財。

撰文‧黃筱雯、羅秀文

位於台北市忠孝東路商圈,緊鄰SOGO忠孝館,少女色彩的粉紅招牌,販售美妝保養品的莎莎國際,正有一群年輕看似大學生的女生,圍聚在試妝區,討論現在最流行的眼影,東抹抹、西塗塗的,終於找到適合自己且今年冬季最流行的粉紫色眼影後,開心的結帳離開。

亞洲最大的化妝品連鎖店

這 個場景,每天都會在莎莎上演,開架式且種類齊全的香水美妝,讓每一位上門的顧客,都能找到自己滿意的產品;沒有店員壓力式的服務,消費者可以輕鬆地在此消 磨好幾個小時,到處看看、逛逛。而普遍低於市價的產品,讓這裡每天人潮聚集,除了是台灣女性購物天堂,還吸引大批陸客前來消費。

這是莎莎國際,一九七八年於香港成立,至今已三十二年,一九九七年在台灣設點,且開始往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展店,同年並在香港上市。

莎 莎得以快速擴大版圖的關鍵,在於其廣大的市占率與銷售佳績,因此能夠大量進貨進而壓低成本,並提供品質不錯的產品。所以,知名保養品伊莉莎白雅頓 (Elizabeth Arden)遂將香港與澳門的獨家代理權委任給莎莎。現在莎莎國際在亞洲區共擁有一九○家銷售據點,是亞洲區最大化妝品連鎖店。

但在台拓展初期,由於市場定位不明確,營運表現不盡理想。進入台灣市場前六年,卻僅擁有三家門市。二○○四年,在重新調整品牌定位後,莎莎打出「平價奢華」的策略,讓消費者用開架式通路的價格,享受專櫃級的服務。

「快 速的擴點也是促進業績成長的關鍵!」莎莎國際台灣區總經理黃月寶說。她深知零售業必須貼近消費者需求,主張藉由強化服務來進一步提升品牌價值和競爭力。所 以莎莎門市的美容師要接受至少半年的基礎培訓,包括產品知識、色彩學、彩妝及銷售技巧等;也提供加值服務如免費彩妝、免費修眉、免費臉部保養等,提高消費 者對門市的黏著度。

台灣整體美彩妝、頭髮用品等市場規模約六五○至六八○億元,這是還未開放陸客自由行的數字;預計在正式開放後,在陸客驚人的消費力下,市場有超過千億元潛力,對莎莎來說,可以發揮空間還非常大。

看準這塊極具成長力的市場,莎莎透過增加門市據點,可以提升品牌認同度和服務深度,並配合人員培訓。由於策略調整得宜,莎莎的業績每年都維持兩位數字成長,店數也從原先三家成長至十六家。

成為陸客指名必買商店

攤開莎莎歷年來的財報,上市十三年來,每年營業額都有顯著提升,即使面對○八年的金融海嘯,股價下跌至四.一六元(新台幣,後同),總營業額仍有四.五%的成長,達到一五一億元;○九年營收更達一七二億元,預計今年可有二○%的成長,再創歷年新高。

莎莎營業額有八○%來自香港,二.四%來自中國大陸,台灣的營業額平均占總營業額比重近四%,初期雖每年成長,但成績並不特別亮眼。○四年定位重新調整後,從○三年的二.四億元,○四年的二.六億元,到去年六.三億元,營業金額年年攀高,今年更可望再創新高。

而這精采的業績,其中有一部分是來台陸客消費力的貢獻。據了解,女性陸客來台幾乎指名必逛莎莎。一位時常接觸中國來台女學生的人透露,每每帶著這些女生出門時,她們都會要求去逛莎莎,且每人手上早已列好長長一串清單,進到店內只須交由服務人員揀選,再到櫃台結帳即可。

「只是學生的她們都可以買到兩、三千元了,更別說一般女性都買到一萬多元!」消費力實在驚人,為何這些女孩對莎莎如此瘋狂?「因為便宜。」陸客瘋莎莎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在莎莎的發源地香港,許多研究報告都對莎莎未來成長抱有高度期待,關鍵就在於中國內地遊客增加。

在中國大陸,莎莎是相當具有知名度的品牌,但由於中國對美妝品的高關稅,使得美妝品的售價比台北貴三成,就算是以便宜著稱的莎莎,也因為價格而受限。

相較之下,台灣莎莎的售價可說是極為「平易近人」,加上「莎莎」這塊招牌對陸客的影響力,台灣莎莎成為陸客女性指名「報到」的店家。

十三年前,莎莎信心滿滿的首度登台,卻在陌生的台灣市場慘遭滑鐵盧的起伏;六年之前找到自己的定位,開始在台生根發芽的莎莎,現在迎上這波陸客來台的「美容財」,又要大展身手了。

莎莎國際

成立時間:1978年

創辦人:郭羅桂珍、郭少明負責人:黃月寶(台灣區)資本額:500萬元(台灣區)

主要業務:化妝品零售

營業額(2009年):6.3億元(台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61

外资化妆品提价:败给CPI还是增加掌控力?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29/5NMDAwMDIxMzI5Nw.html

在经济危机期间凭借“口红效益”顺利过渡的化妆品巨头如今败给CPI?

12月27日,部分高端化妆品明年1月起大幅上调零售价的说法开始于业内盛传,包括兰蔻、香奈儿、碧欧泉等知名高端化妆品品牌将从明年1月1日起进一步上调零售价,涨幅在10%-20%之间。

“化妆品的价格受原材料成本、研发投入、人力及营销成本、汇率波动、税收、通货膨胀及市场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对于部分新配方的新产品,发生价格调整是很正常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28日,欧莱雅方面给本报发来声明证实了涨价一说。

“但原材料在化妆品里面的占比很小。”一位不愿具名的化妆品行业资深人士认为,今年动、植物油脂等化妆品的原料涨幅并不明显,无论是从原料或者CPI的调整来看,外资涨价的理由有点“牵强”。

涨价理由

外资品牌是此轮涨价风潮的主角。欧莱雅旗下的兰蔻几乎全线产品都涨价,上调幅度在30-100元之间,而另一品牌碧欧泉也对其男士护肤系列进行调整,幅度在30-40元,而巴黎欧莱雅复颜系列部分产品也上调20元。

此外,香奈儿等化妆品品牌也将在近期调价10%左右,而日系的FANCL也将部分产品上调10元。但拥有海蓝之谜、雅诗兰黛等品牌的雅诗兰黛和拥有资生堂、欧泊莱等品牌的资生堂方面均称,目前暂未收到涨价通知。而宝洁与联合利华均表示暂时没有对旗下化妆品提价的计划。

欧莱雅集团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销售额同比增长5.8%,达48.5亿欧元,其中奢侈化妆品同比增长5.7%,专业美发产品增长2.9%,大众化妆品则增长6.5%,而亚太地区则激增11.5%,成为除拉丁美洲以外的第二大增长地区。

对于涨价,欧莱雅方面表示,目前公司正受到“原材料成本上升、较高的税负水平、通货膨胀持续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强调集团正通过内部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克服和降低不利因素对产品价格带来的压力,“以最大程度地保持价格的相对稳定,从而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事实上,面对成本压力,本土企业感受外资企业更为深刻。澳雪副总经理徐艺钊表示,今年表面活性剂提价50%,薄荷脑涨价2倍多,原材料平均涨幅超10%,但是本土品牌却不敢在终端上轻言提价。

而旅游用品生产商明辉国际(3828.HK)执行董事刘子刚对本报表示,每季度原材料的价格都不一样,公司每个季度都会对价格进行调整,“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会更加关注塑胶粒、棉纱、纸、精华素等的价格变化,原料价格反而不是很明显,但今年确实在上涨。”

但奥天集团董事总经理涂俊光认为,对于化妆品企业来说,原材料成本只占化妆品最终售价的一成左右,大部分是用于租金、人力、物流、广告等营销成本上。

以一支唇膏为例,制作唇膏的主要原料有油、脂、蜡和着色剂、防腐剂、抗氧剂、香精等,这些在今年都没有太大变化,“但在营销渠道推广、人工和包装等方面,这部分整体比年初涨了30%。”广东精实营销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建军表示,今年化妆品的零售涨幅约在15%,与历年相当。

一般来说,每隔一两年大牌化妆品都会进行调价,只要一个或者几个品牌涨了,其他的品牌都会跟进。“宝洁涨,我们就涨。”一位联合利华市场部人士对涨价的理解更直截了当。

“进字号”阴谋?

但在上述化妆品行业资深人士看来,兰蔻、碧欧泉等外资高端化妆品牌此轮的涨价,更多是行业内行为,将理由归咎于CPI的变化,“理由实在有点牵强”。

按照他的算法,“以活性剂为例,化妆品很少会用到活性剂,只在洗面奶里面用到一些,大约只有3%-4%用量,所以50%的涨价对于整个成本来说只会带来1 %-2%的影响。而化妆品的生产成本占最终售价的不到10%,在这十个点里面影响1%-2%,那么在整个化妆品售价里面只有千分之一到二的影响。”他认为,根据这千分之一的影响,而对价格调整10%-20%,很难让人信服。

面对质疑,欧莱雅给本报发来的声明表示,对于绝大部分产品,价格不但没有任何上调,甚至有些产品还调低了价格。“例如一个半月前,巴黎欧莱雅的洗发水产品就下调了价格。”

但上述业内人士指出,此轮涨价均是“进字号”产品(获得商务部进口产品批号的化妆品),体现出了外资品牌欲快速拓展市场并最大限度获取利润的企图。

“WTO 开放以后我们国家承诺要降低关税,国内的化妆品可能遇到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他认为,外资化妆品公司正是利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间段(新批准进口化妆品极难,国内品牌又没成长起来),加速垄断市场、增加获利,“进字号品牌大张旗鼓,快速拓展市场,加大市场投放、广告等等,然后又在消费者身上获取利润回来。”

他认为,此轮涨价最大的获益者将是水货店,“像SASA、千色店机会比较大,因为他们价格还是一样,这样可能会让一些原先去百货买的人转到这样子的一些店,本身入货价就比较低,或增加销量、或调高价格,也就给零售商年底送个红包。”

而宝洁对于“为何官方指导价未变,渠道却出现5元左右的涨幅”的回复也把责任推给了零售商,“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产品价格上,且不同消费者对于价值也有不同定义……消费者所支付的最终价格由零售商决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