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勝人一籌的預測

Michael兄談及,投資必然是一個預測的遊戲。剛好池某這段時間正在看一本關於預測的書,可以執Michael兄口水尾,接住這個話題寫下去。

池某正在看的是Philip E. Tetlock和Dan Gardner所著的Superforecasting: The Art and Science of Prediction。書的內容有點悶,拉拉雜雜,略嫌鬆散,卻也不乏有point之處。


作者一開始就調侃財演大師是靠“兜售價值存疑的預測獲得財富”,但大眾幾乎從未要求財演大師的預言要與實際情況相符。作者又嘲笑財演大師們有一項無可否認的才能,“那就是懷著堅定的信念講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這就足夠了。”

至於為何那些糟糕的預測也有市場、也有人相信,並以此作決策,作者指出是人們知識的錯覺所致。池某上文提到的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所見即為全部),就是其中一種知識錯覺。

什麼是準確的預測,是有標準可以衡量的,但並非大眾心目中那種“標準”。例如,若天文台預測明天有九成機會下雨,如果翌日陽光普照,天文台免不了要在一片責難聲中解畫,這就是“大眾標準”,對預測的準確與否,僅以一次“眼見為實”的結果來衡量。財演大師不時把自己組合裡表現較好的股票拿出來自吹自擂,表現差的就側側膊當其唔存在,所持的就是這種“大眾標準”。

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預測明天有九成機會下雨,如果翌日不下雨,並不能證明預測不準確;如果翌日下雨,也不能證明預測準確。根據大數法則,應在大範圍檢驗同樣預測的機率分佈,若100次這樣的預測有10次不下雨,就是準確;反而100次都下雨才是不準確。

賭波公司就深明此道,即使是強弱懸殊的球賽,也會開出讓持“大眾標準”者以為有利可圖的賠率,教他們自投羅網,乖乖奉上銀兩。只要所開賠率大範圍符合機率分佈,就立於不敗之地。

故此,預測的準或不準,並不能看一次的中或不中,更重要的是其間的比率分佈。勝人一籌的預測,並不在於比別人中多一次半次,而在於百分比之間的些微差距。Superforecasting的作者也認為,預測不是碰運氣,人的預測能力是可以培養的,但要做到好的預測,“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必不可缺的。

“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心理學家Carol Dweck所給出的定義:相信自己的能力主要是努力的結果,自信可以通過“成長”達到願意努力工作和學習的狀態。與之相對的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相信自己已定型,能力只能被發現,不能被培養或開發,從而安於自己的“能力圈”,不求突破。

Dweck的研究顯示,“成長型思維模式”並不太普遍,反而“固定型思維模式”影響力巨大。在一次實驗中,她給5年級的學生做一些簡單的測驗題,他們都很喜歡做這些題。接著她提高了題目的難度,一些學生立即就失去了興趣。在另一個實驗,也顯示固定思維者就算知道自己的答案不對,也沒有興趣了解正確答案。總之,凡是自己不懂的,就“不感興趣”。

感謝這位心理學家,讓我們知道市場中有那麼多“固定型思維模式”者,這正是我們活到老學到老do到老的理由和動力來源呢,不是嗎?你懂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4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