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先禁制再分化 四太保澳博

2011-2-24  NM




在農曆年間一度平靜下來的何家爭 產戰,至上週三又再燃起烽煙;以賭王何鴻燊名義入稟控告二、三房,不過有別於上次入稟狀;三太陳婉珍及部分二房子女剔出被告名單,槍頭直指二房的何超瓊及 何超鳳,原來四太在農曆年期間奔走於港、澳兩地「講數」,並離間二、三房,削弱超瓊的籌碼。

上週二,代表賭王何鴻燊的律師高國峻在其位於中環聖佐治大廈大堂舉行記者會,一手拿起入稟狀給記者拍照,並高呼二房的何超瓊及何超鳳的表現最不合作,令賭王失望,以致要再度入稟控告他們以取回Lanceford的股份,二、四房談判正式破裂。

據知,四太最初向二房提出把Lanceford股份平分予四房,但不獲二、三房同意;後來四太再拋出另一方案是二房及三房合共拿出一成Lanceford 股權給她,但三房又不肯,事關這樣安排下,三太陳婉珍將失去Lanceford大股東地位。於是四太便出離間計,表示理解三房從何鴻燊身上「攞得唔多」, 在Lanceford多佔股份亦應份,繼而轉攻二房,向二房提出和解條件是從Lanceford撥出一成股份給她,二房以Ranillo Investments公司持有四成九Lanceford股份,而Ranillo由二房 五名子女各佔兩成股權,包括何超瓊、何超鳳、何超蕸、何超儀及何猷龍,然而在家庭會議後,最終只能湊夠百分之五至六股份予四太。四太有感此舉是敷衍她,未 肯罷休,表示如未能給予股份,可以現金及二房旗下的資產替代,包括位於加拿大溫哥華的超級大宅等,條件之辛辣又令二房不能接受。於是引發賭王再告二、三 房,但有別於上次的入稟狀,今次只告三太的公司而非三太個人,而二房的何超蕸、何超儀及何猷龍亦剔出被告名單,顯然二房中人已出現分化。

禁制令換時間

事實上,在二房的五姊弟中,並非個個如長女何超瓊般硬淨,有份安排和談的中方官員現正向何猷龍埋手,因為洞悉到他最不想搞事,恐防連自己的新濠也不保。而何超瓊的美高梅金殿的上市大 計亦延遲至第二季,相信除了近期市況波動,與官司亦有關係。自從談判破裂入稟再告後,二、四房已沒有再溝通,而四太積極部署「後過渡期」,鞏固以己為首的 賭業王國,又拉攏澳門立法會議員王顯輝,在法律方面給予意見。新春期間,四太忙於在澳門與賭業人士交流,她的如意算盤是透過賭王入稟控告二房的官司,能順 利禁制二房持有Lanceford股份的合法性,二房便無法行使Lanceford的投票權,在五月的股東會上將她踢出澳博董事局。到時四太與另外兩名澳 博董事蘇樹輝、吳志誠等人合共持有澳博百分之十一點七股權,實行一手遮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99

三成船廠零訂單 造船業兩極分化將掀重組潮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18/3MNDE3XzM4MDk3MQ.html

歐美債務危機的持續發酵、航運市場陷入低谷,加上韓國企業的強勢競爭,曾在2010年輝煌一時的中國造船業籠罩在陰霾之中。

截至三季度末,三成船廠沒有接到新訂單的冰冷現實,使得造船業成為傳統製造業中最接近「二次探底」的行業之一。

量價齊跌敗給韓國 

2010年,中國造船業實現新接訂單量的世界第一。短暫的喜悅過後,行業在2011年重陷低谷。 

中 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監測顯示,今年1至6月份,全國約有50%的船廠沒有接到新訂單,截至9月底,全國仍有約30%的船廠沒有接到新訂單。9月當月,我 國船舶行業僅承接新訂單94萬載重噸,是2009年6月以來月度成交的最低訂單量。這將使部分企業明年上半年陷入開工不足的困境。 

中國船廠的接單難與韓國的強勢爭奪不無關係。研究機構克拉克松的統計顯示,今年1到9月韓國船廠新接訂單量2418萬載重噸,壓過中國同期的2389萬載重噸,重新奪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除了總量超過我國之外,在高附加產品訂單方面,韓國更是大獲全勝。今年上半年,全球造船市場一半的訂單被韓國收入囊中,價值約314億美元。

「單艘價格在6億美元以上的勘探船共計21艘訂單,全部被韓國拿走。」民營造船龍頭熔盛重工集團副總裁陳文軍說。

業內人士反映,在部分產品領域,為重新奪回霸主地位,韓國船廠不惜以低價方式與中國船廠搶訂單。 

船價持續走跌也進一步加大了船廠的生存壓力。中國新造船綜合價格指數顯示,今年的新船價格比金融危機前普降30%—40%。不少船廠表示,在綜合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船價太低,即使有訂單,企業也不敢盲目接單。 

國際貿易前景不樂觀 加劇供過於求 

造船業的低迷與航運市場息息相關。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國際貿易增速放緩。象徵國際干散貨運價水平的BDI指數三季度均值僅1534點,同比下滑35%。

運 價的糟糕表現讓航運企業「哀鴻一片」。統計顯示,前三季度A股航運板塊整體收入同比下降10%,是唯一出現營業收入負增長的行業。利潤總額更是大降 125%,在A股中排名墊底。龍頭企業中國遠洋前三季度巨虧48億元,與2009年的慘淡情形相當,有可能再次戴上A股「虧損王」的帽子。

英國百力馬航運公司總裁鄧尼斯告訴記者,受市場疲軟的影響,油輪、干散貨、集裝箱等航運子行業出現全面下滑,不少企業不得不選擇取消新建船以減少風險。

達飛航運中國區總裁王保裁說,船廠都希望船能夠快點造好交付,以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但航運企業卻希望船慢點造好,因為運力已經供過於求。 

統計顯示,目前全球的集裝箱船隊運力規模已近1500萬標箱,同比增長10%。而造船企業在手訂單佔現有運力的比重達30%,未來交付後將給航運市場增加更大壓力。 

國內航運專家吳明華介紹,僅2012年,全球就有60艘1萬標箱級的集裝箱船計劃交付,供過於求的情況會十分嚴峻。預計從2011年四季度一直到2012年全年,都將處於「弱復甦」的階段。

中國遠洋董事長魏家福近期甚至公開呼籲,在目前的市場狀況下企業要理性發展,不要選擇造新船,尤其是大型船舶,否則就是在「自毀長城」。

兩極分化將現重組浪潮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市場分析部副主任張永鋒認為,由於發達經濟體衰退風險上升,新興經濟體通貨膨脹壓力依然較大,全球貿易很難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受此影響,造船市場短期內也將呈現低谷徘徊的現象。 

在一片愁云中,少數龍頭船廠的表現比較「淡定」。比如,造船龍頭中國重工前三季度實現淨利43億元,同比增長13%。而民營造船龍頭熔盛重工今年上半年的新船訂單就達到13億美元,佔世界市場份額的9%。 

業內人士預計,隨著虧損船廠的增多,以及「兩極分化」的進一步發展,將使行業的整合重組成為發展趨勢。在未來的數年中,大船廠收購小船廠的案例將會不斷浮現。 

其實,造船行業的規模化產生效益在韓國得到了體現,這也是該行業由小變大,由大變強的發展軌跡。 

目前,韓國五大造船集團佔據了韓國造船行業80%的份額。相比之下,我國10家規模較大的造船企業僅佔有全國約50%的份額。 

因此,在整合重組的浪潮中,改變產品相似度高、低端競爭的現狀,像韓國造船企業那樣,著力提高生產效率、信息化水平和創新研發能力等,才能夠牢固樹立在國際市場上的有利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84

美國風投行業分化日益嚴重 整體收益向好

http://news.imeigu.com/a/1327728360817.html

導語:國外媒體今天撰文稱,雖然風險投資行業近些年來的整體收益越來越好,融資也日漸增多,但主要源於少數表現最佳的基金,這也使得該行業的分化日益嚴重。

以下為文章全文:

Facebook能否幫助風險投資行業迎來一些久違的好友?

部分得益於一批高調的IPO(首次公開招股)交易,風險投資基金過去兩年間已經獲得不俗的業績。根據英國投資研究公司Preqin的數據,2011 年資本承擔達到329億美元,高於2009年的215億美元。與十年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彼時的風險投資基金因為受到互聯網泡沫破裂的影響而處境慘 淡。

風險投資行業已經具備了迎來新一輪繁榮的部分條件。首先,云計算和社交媒體等重要技術變革都對基金融資起到了促進作用。Preqin的數據顯示,2011年的風險投資基金融資中,有35%都來自專注於科技行業的基金。

倘若IPO熱潮持續下去,風險投資基金的融資活動也將繼續受益。數據顯示,風險投資支持的企業2011年通過IPO融資99億美元,創下2007年 (103億美元)以來的最高記錄。諮詢公司Triago分析師維克多·奎羅噶(Victor Quiroga)表示,如果風險投資基金的投資組合中有最近上市的企業,其現有投資者都願意接受繼續融資。

但風險投資行業要迎來全面復興還需時日。儘管風險投資基金過去幾年的融資額有所增加,但真正實現融資的基金數量卻從2009年的203只下滑到2011年的139只。這或許反映出,該行業的基金融資活動正在向回報率較高的精英產品集中。

事實上,風險投資行業近期的業績提升主要來自於表現最佳的少數基金。根據投資顧問公司Cambridge Associates的數據,在2000年實現融資的風險投資基金中,表現居中者的年化收益率為-3.28%,排名前四分之一的為3.3%。2007年, 表現居中者的年化收益率為5.13%,而排名前四分之一的高達19.57%。

這種超額回報主要來自對Facebook這類企業的投資。在2005年向Facebook投資1270萬美元後,美國風險投資公司Accel Partners成為該公司的最大外部股東。Accel已經以350億美元的估值出售了少數股權,鎖定了250倍的收益率。據媒體報導,Facebook 將以750億至1000億美元的估值上市,屆時將給該公司帶來更高的回報率。

這就造成了少數聲譽卓著的風險投資公司可以融得更多的資金,甚至獲得更高的投資靈活度。拿全球最老牌的風險投資公司之一、LinkedIn投資者紅 杉資本來說,該公司2010年為旗下的3只基金融資13.6億美元,包括兩隻中國基金。去年,該公司又為一隻專注於晚期投資的基金融資9.51億美元。

但由於接觸頂級基金的難度較大,很多投資者根本沒有機會參與投資。但那些難以躋身其中的投資者或許也不願委身於二流基金。

既然如此,投資者又會去往何處?收購基金等其他投資渠道同樣遭遇了融資困境。根據Preqin的數據,自互聯網泡沫破裂以來,收購基金就一直在遭遇 融資難,去年融資總額僅為708億美元,創2004年以來的最低值。但與風險投資最大的不同在於,收購基金的融資分配較為均衡,而且從長期來看更具連貫 性。

目前,收購基金都在努力撤出現有投資,並且急需更為有利的信貸環境。如果這種情況最終改變,他們就將最先迎來曙光。(思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59

八大日系家電業績分化老人轉型 佈局高端產業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29/zNNDE5XzQwNTYzNQ.html

一季財報一季愁。

近日,日本家電企業2011年財報陸續出爐。松下預計上一財年虧損7800億日元,夏普虧損2900億日元,索尼虧損2200億日元,均飽受利潤下滑之痛。

受日本大地震、泰國洪水、日元升值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日本家電製造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不過,分析人士指出,日本企業正在逐步捨棄中低端家電製造業務,向利潤更高、門檻更高的商用領域邁進。

遲暮之憂

有人說,日本家電企業已經老了。仔細算來,它們大部分已過耄耋之年。在經過幾十上百年市場風雨的洗禮之後,這些企業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根據此前的預計,松下2011財年全年虧損額為4200億日元,但後來的數據顯示,這一預計太過樂觀。最新的財報顯示,松下淨利潤虧損額預計超過7800億日元。這創下松下公司有史以來最大虧損紀錄。

創虧損紀錄的還有夏普。夏普公告稱,在截至今年3月31日的財年內,該公司預計將淨虧損2900億日元。

索尼則以2200億日元的數字,迎來了它第四個虧損年頭,其中電視業務連虧8年仍未停歇。

松下總裁大坪文雄曾解釋稱,「全世界的企業一窩蜂地湧入了平板製造業,這壓低了面板價格,導致無法突出我們的技術優勢。」

日本企業在決定液晶電視走向的面板產業上的確出現過錯判:先是認為液晶電視代替CRT電視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導致在面板投入方面行動遲緩;接著松下又押寶等離子,而等離子最終被邊緣化。在面板業務上有優勢的夏普,產品線過短,主要依靠電視業務,如今正面臨行業的普遍虧損。

家 電分析師梁振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說,日本家電企業競爭力下降的根本原因在於陳舊僵化的心態。「一方面研發人員相對老化,另一方面研發心態 老化。」梁振鵬說,這主要表現在日本彩電企業固守原有的陳舊產品設計思路,對智能電視等新興細分市場缺乏研發興趣與推廣激情。

無獨有偶,家電營銷專家趙為民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也認為,日本家電沒有抓住新一輪互聯網經濟的浪潮,技術、管理、文化和組織等方面均創新不足。

老樹開花

「僵化」讓百歲之年的日本家電企業出現凋敝之勢,不過傳統業務的虧損或許只是企業的一面,另外一面,新興業務的佈局正在展開。

針對業績虧損問題,2月20日,松下電器中國公司公關部相關人士在回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郵件中表示,「我們正在轉型中。」

松下首先考慮的是改善盈利能力。上述公關人士稱,松下總裁大坪文雄在2月初表示,要在整個松下集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業務模式,同時計劃加速推進目前正在實施的收益構造改革,從而在2012財年使業績實現「V」字恢復。

按 照大坪文雄的規劃,松下首先要實現電視和半導體業務的盈利,其中3個等離子工廠合併為一個,液晶面板轉向小尺寸的非電視用途,且面板業務中電視以外的用途 將佔五成;第二是強化白色家電、太陽能及車載電池業務,在太陽能業務方面,松下的目標是居日本市場份額首位;最後,在整體解決方案業務方面,將構築機器互 連、維護及相關服務的「三重盈利」業務模式。

松下的願景是,到2018年公司創業100週年時,成為電子產業第一的環境革新企業,這一目標被視為松下正從一家電子企業轉型為能源企業。而從大坪文雄2012年的規劃中也能看出,公司要強化太陽能、車載電池等方面的業務,收縮家電方面的面板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已經「有多家全球企業決定採用」松下醫療顯示器的同時,索尼也在朝這個領域邁進。

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表示,索尼將借助圖像傳感器的競爭優勢,大力發展醫療設備業務。在索尼削減部分產品銷售目標之際,醫療設備業務有潛力成為索尼的主要利潤來源。

不過,從目前來看,索尼仍然強調電子業務為其核心業務。按照平井一夫的說法,索尼將繼續推動核心的電子業務的增長,包括數碼影像、智能手機和遊戲業務,並扭轉電視業務。

顯然,在核心業務中,平井一夫把普通LCD電視剔除在外。索尼認為,普通電視已經廉價商品化,因此不應繼續在這個市場上浪費資源。

索尼中國公關部人士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的戰略很清晰。」

同樣虧損的夏普,目前不願意透露公司任何關於轉型的規劃。「這個需要保密,如果有變化,要到4月份才能公佈。」夏普商貿(中國)有限公司公關課相關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轉型高端

事實上,稱日本家電企業沒落並不恰當。

《每 日經濟新聞》記者整理了日立、松下、索尼、東芝、富士通、三菱電機、NEC和夏普這八大企業2011財年業績預測數據發現,雖然松下和夏普的虧損都創歷史 之最,但8家企業總銷售額依然達到439100億日元,下滑幅度只有4.3%。在這些企業中,日立利潤將達到2000億日元,三菱電機為1000億日元, 東芝為650億日元,富士通利潤為350億日元。

美的製冷家電集團總裁助理王金亮向記者表示,日本家電業並非沒落了,而是瞧不上低利潤業務,轉型高端製造業了。

平井一夫認為,索尼擁有多樣化業務,但需確定旗下哪些業務正在生產廉價的、低附加值的產品,從而將這些業務分離出去。索尼還應協調不同業務的合作,從而降低成本。

除了松下、索尼正在擴展利潤更高的能源、醫療等領域外,日立的業務範圍早已涉及基礎設施、信息技術、電力系統和高功能材料。

2月9日,日立(中國)有限公司發佈「中國事業戰略2015」,以期到2015年中國市場銷售額達到1600億元,相較2010年提升1.6倍,支持其千億規模的是ATM、火力發電系統、鐵路系統、電梯、建築機械、高性能材料、醫療設備等眾多領域。

東芝亦然。公司業務範圍涉及社會基礎建設、能源電力、半導體、電子元器件、信息系統工程、IT終端產品、家電等等領域。

可以看出,八大企業中,沒有虧損的企業涉及業務廣泛,家電產品僅是其中一項;而虧損的企業正在全力開闢新的盈利業務,收縮不賺錢的或者附加值低的產品線。從這個角度來看,說日本家電企業沒落為時尚早。

家電研究專家於清教說,日本產業結構「十年一換」的規律在家電行業得到充分體現,這是行業趨勢所逼。松下走新能源、環保領域路線;索尼進軍鋰電池業務、3D電子產品和網絡服務;夏普強化液晶電視和白電,主打健康節能牌。相比之下,中國企業則還在打價格戰,忙電子商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51

兵與水 Android vs iPhone – 中局轉殘,兩極分化 麥博 Mak Blog

http://makblogg.wordpress.com/2012/10/31/android-vs-iphone-%E4%B8%AD%E5%B1%80%E8%BD%89%E6%AE%98%EF%BC%8C%E5%85%A9%E6%A5%B5%E5%88%86%E5%8C%96/

Android vs iPhone, 戰至第四年, 兩大系統幾近壟斷了Smartphone 市場,Google 分得的好處不多,反而益左Samsung這個硬企巨企。 Samsung 同 iPhone 可說完全吃掉了整個高端市場[$5000+]

目前,Samsung + Apple 每季大約賣 1.3億部手機… 5000元左右的,應該佔40-50%左右。不過,現在連Nexus 4 也只賣$ 3000,我估高端手機的整體售價,應該要下降了,問題是降多少。

HTC和LG 由於之前太多失敗之作,已難爭高端市場。只能在中/低價市場爭高下。

問題是,Smartphone 硬件的普及和降價,讓土豪品牌可以低價競爭 — 內地的小米,ZTE/華為新推的四核手機,不過1000-2000 人仔左右,已經是山寨價 — 而且品質不差,中價市場的HTC和LG也不能貴太多罷?但出貨量在下降,怎麼賺錢?

低價市場的山寨機,在硬件跌價後,品質也上來了,這一檔市場,已無品牌機插手之地。

剛加入戰團的 MS,由於整合了Windows OS, 應該可以分一杯,不知能養活Asus / 聯想/ HTC 否?

從PC 到普通手機到 Smartphone, cycle 愈來愈短,明年應該會有公司退出Smartphone 市場了!

這就是Smartphone的M型社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76

股票市場和商品市場的分化——一邊是火,一邊是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611

儘管遭遇黑色星期五,但從近期趨勢看相比商品價格的暴跌,股市的表現仍然算的上優異。

道瓊斯指數迎來1998年以來表現最佳的一季度,上漲幅度超過11%,與此同時道瓊斯商品指數卻下跌1.1%,成為2010年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季度。道瓊斯一路高歌猛進,在上週早些時候連創新高,但商品方面卻一片慘淡,白銀步入熊市,現貨金價格也是自2010年以來首次跌至標普點位以下。

銀價走勢

金價走勢

商品和股市負相關的一個可能解釋是全球經濟遠沒有股市反應出來的那麼好,週五悽慘的就業數據就說明了問題。

Douglas C. Lane & Associates的投資組合經理Sarat Sethi則對近期商品的疲軟有另外看法:他認為原因之一是熱錢正在迅速逃離商品。

QE剛開始的時候,商品交易中有許多投機存在,Sethi說,當時利率非常低,對沖基金和其他機構就非常容易利用槓桿,同時其他央行也緊跟美聯儲QE的步伐——歐洲還經歷經濟危機——導致美元兌其他貨幣依然升值。由於大部分商品都用美元計價,因此美元的強勢也就意味著商品價格疲軟。

「除此以外,對於很多商品來說,供應已經逐漸跟上需求,」Sethi說,「如果投資者知道這個信息並因此開始拋售商品,那麼拋售的預期就會自我實現。」

當然,並非所有的商品都表現糟糕——天然氣和棉花價格就在一季度顯著上升——有可能商品價格目前的疲軟只是因為全球經濟增速暫時減緩而已。

但無論如何,至少目前Sethi相信商品價格不斷下跌是積極的,會促使投資者尋找新的增長機會或者繼續將資金投入到那些傳統的防禦性部門,比如公用事業和大宗消費品

特別的,他建議投資那些全球性的製造企業(如Danaher和Emerson)或是交通行業,尤其是航空業。

「航空公司做的很棒,而且假如他們的成本由於商品價格的下跌開始降低,那麼在未來的3-5年內他們將會做的更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41

新聞正走向分化:「軟新聞」當道,「硬新聞」無處安放青春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854.html

【導讀】硬新聞和調查性新聞能否憑藉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但願如此,因為上週的情況表明,我們仍然需要這些老氣橫秋的傳統媒體來發揮監督作用,這種需求或許從未如此強烈。

來源:TechCrunch.com  譯:新浪科技

上週,傳統媒體著實揚眉吐氣了一把。

《衛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全面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以下簡稱「NSA」)的「棱鏡」監視項目,在全球引發轟動。可惜,最近十年對他們來說仍然倍感失落。自2007年以來,報業廣告營收已經萎縮過半,「收費牆」遠遠無法彌補這種損失。

更糟糕的是,市場上湧現出了一批更加靈活的競爭對手,他們正在不遺餘力地搶奪傳統報紙的讀者,而且表現得可圈可點。我最近很好奇各種新聞來源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頻率,但由於我無法找到一款專門的工具來完成這項任務,所以不得不親自開發了一個,結果令人大吃一驚。

我開發的這款名叫Scanvine的工具可以追蹤各種網絡新聞來源,統計出它們被分享的頻率,然後進行對比和排序。猜猜截至發稿時誰排在首位?上面提到的這幾大媒體都沒有進入前三,《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或《紐約客》都沒有。相反,The Onion以每天平均2000次分享位居第三,排名第二的Cracked達到2700次,而廣受批評的BuzzFeed則以3000次位居首位。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自年初以來,Scanvine追蹤的多數來源的分享頻率基本都保持不變。以下就是《紐約時報》年初以來的數據:

下面是BBC世界新聞:

下面是TechCrunch:

上面三家媒體現在的狀況與今年1月沒多大區別,但是BuzzFeed卻有所不同:

下面則是Mail Online:

看出區別了嗎?某些統計方法上的原因,可能導致Scanvine過度誇大了BuzzFeed和Mail Online最近的增長速度,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發展迅猛的「低級新聞」(low-journalism)網站的確比老牌媒體巨頭狀況好得多,而且這一趨勢短期內還沒有扭轉的跡象。

請注意,我這裡用的詞是「低級新聞」而不是「劣質新聞」,二者截然不同。高級新聞指的是對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和NSA等機構的調查,感覺就像蛋白質,而低級新聞更像是巧克力。優質的巧克力自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比如The Onion和Cracked,他們的報導既言之有物又趣味十足。但BuzzFeed卻並非如此。

從歷史上看,低級新聞一直都在補貼高級新聞。但現在,二者逐漸開始分離,主要是因為網上可以看到無窮無盡的低級新聞。BuzzFeed就是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一部分源於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則是因為BuzzFeed之於低級新聞,就好比高果糖玉米糖漿之於巧克力——這種諷刺源於The Onion。BuzzFeed就像是一台機器,一刻不停地將動畫、GIF圖片和Reddit上的帖子轉變成頁面瀏覽量,完全就是一杯「糖水」。

需要說明的是,我本人看BuzzFeed時也經常會被逗樂,而且他們也並未不思進取。BuzzFeed不僅進一步拓展了視頻業務,還在向高級新聞領域擴張。在總編輯本·史密斯(Ben Smith)的領導下,他們已經擴大了政治新聞的報導力度,而且剛剛聘請了《衛報》駐莫斯科聯絡員作為首位海外和國家安全新聞編輯。

BuzzFeed創始人喬納·佩雷蒂(Jonah Peretti)表示,在4月15日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後,BuzzFeed的擴張計劃開始成型。「那確實是個令人啟發的時刻。」他說,「人們沒有跑去老牌新聞媒體,而是來到他們每天都訪問的BuzzFeed來瞭解情況。我們排名前5的內容都是硬新聞。」

但我用Scanvine蒐集的數據顯示,在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後的那個星期,BuzzFeed上分享次數最多的40篇文章中有很多諸如《愛上波士頓的29個理由》這樣的花邊新聞,只有3篇算得上是硬新聞。其餘各個星期的情況也基本如此。如果他們的讀者果真想要看硬新聞或是政治新聞,肯定會另尋其他渠道。

但BuzzFeed有朝一日或許的確能夠發展硬新聞,我也很尊敬他們的這一計劃。如果他們真的成功了,或許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媒體轉型。但我懷疑這難以實現。我反而認為,新聞行業將繼續向著高級硬新聞和低級軟新聞兩個方向分化,BuzzFeed仍將是其中最低級、最軟的一個。

這意味著報業歷史上首次面臨這樣一個考驗:硬新聞和調查性新聞能否憑藉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但願如此,因為上週的情況表明,我們仍然需要這些老氣橫秋的傳統媒體來發揮監督作用,這種需求或許從未如此強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01

從貧富分化看美國20年代的高儲蓄率

http://barrons.blog.caixin.com/archives/45925

支撐美國1920年代高速增長的是高投資,而支撐高投資的是高儲蓄率。由於年代久遠,沒有非常準確的當時儲蓄率的數字。但是,通過對當時貧富分化的嚴重程度的分析,加上各收入階層的儲蓄率對比,可以發現當時美國的個人儲蓄率非常高。應該在40-50%左右。


http://bss.sfsu.edu/tygiel/Hist427/texts/1920seconomy.htm

Distribution of Wealth

Rise in per capita income for top 1% of population, 1920-1929:75%

Rise in per capita income for nation as a whole: 9%

Percentage of American Families with no savings: 80%

Percentage of savings held by top .1% of Americans: 34%

Percentage of savings held by top 2.3% of Americans: 67%


在1920-1929年期間,美國前1%人口的人均收入增加了75%,但全國平均的人均收入只增加了9%。80%的美國家庭沒有任何儲蓄,但收入最高的0.1%的美國人擁有34%的儲蓄,收入最高的2.3%的美國人擁有67%的儲蓄。

如果從目前所能獲得的最早的統計數字看,高收入階層的儲蓄率非常高,而且儲蓄率與收入成正比。這可能也是美國20-30年代高儲蓄率的真實原因。有研究者認為從20年代到30年代,美國的儲蓄率是下降的。如果這個是事實,那麼美國1920年代的儲蓄率應該在40-50%左右,這完全是貧富高度分化和富裕階層的高儲蓄率造成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16

美國關於貧富分化的爭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064

紐約時報專欄作者Ezra曾寫道:

在「貧富分化」的一般範疇裡,收入分配不均比財富分配不均吸引了更多的社會注意力。但財富分配不均是更為嚴重的,通過不同的渠道,已經對社會結構構成了更危險的影響。尤其的,正是財富分配不均使社會內部的流動僵化了。

最富有的1%的孩子可能只有個別有能力賺取與他們父母一樣多的財富。但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通常已經獲得了大量的惠贈,並把他們推向經濟階梯的頂端,給予他們政治理由去反對象遞進稅收政策這樣的鬼東西。這類不平等並沒有收入分配不均所帶來的好處:巨額的遺產並不會令人們更努力的工作。這只會給他們提供完全不努力工作,並且嘗試影響公共政策,這樣就能成為在未來繼續不需工作的理由。

我之前也寫過類似的東西,但我已經修正了我的看法——財富分配不均是一種重要的信號。在我列出這些問題將在未來變得重要前,我會先解釋為什麼財富分配不均暫時還並非致命問題。第一,財富分配不均的情況幾乎一直如此糟糕——不像收入分配不均,財富分配不均並沒有顯示出嚴重的惡化。實際上如下圖所示,最富有的1%在克林頓的繁榮期出現了地位的下滑。

當然,財富的基尼係數在任何時候都要「差於」收入的基尼係數,但這就像把橙子與蘋果比較一樣。要分析原因,想想財富和財富分配不均是怎麼產生的:儲蓄和投資。在任何級別的收入分配不均情況中,財富分配不均都將上升,因為富人傾向於儲蓄造成了第一階影響(而資本資產又是重要的反饋)。

鑑於收入分配不均不斷加劇,財富的分配一直如此穩定是令人相當驚訝的。難以認為,財富的分配不均——不像收入分配不均一樣存在一直變化的特徵,真的存在如Ezra所形容的對政治行為的影響。就算象沃爾瑪家族尋求的那麼令人討厭的政策,也最多只是固化當前的財富分配不均,並沒有在收入上製造任何一階效應。立足於財富分配不均本身會製造政策來保護財富分配不均的觀點,進而認為財富分配不均是更重要問題的觀點,是過分武斷的。

對財富分配不均的關注也把貨幣政策的制定黑暗化了。雖然QE幾乎肯定加劇了財富分配不均,但有理由相信QE其實也在通過令勞動力市場緊缺來改善了收入分配不均的局面(長期來說這將降低財富分配不均...)。實際上,過去十年的貨幣政策沒有最大化的加劇財富分配不均的一個原因是,美國成本高昂的居者有其屋計劃,其中包括了利息稅收減免和擔保貸款。

在一個更自由的房地產市場——一個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將是更有效和更少道德風險的市場,很可能導致房屋的持有量更為集中,大部分中產階級只能從富人那裡租房。那麼,21世紀初和第一個十年末的寬鬆貨幣政策將會更嚴重地加劇財富分配不均。但這並不意味著任何東西,也不應該作為任何政策行動的基礎。

另一方面,一些關鍵的事情正在變化,財富分配不均在未來可能變得更加重要。正如經濟學家Piketty和Zucman的研究顯示,在經濟的「大穩健時期(80年代中期開始商業週期波動的減少)」,富裕國家的財富與收入之比已經大幅上升,這與該比率長期是保持穩定的傳統理論相衝突,也反映了更低的人口和生產率增速和更高的儲蓄率。

然而在美國該比率的變化就沒有這麼明顯了,美國的人口增長相對強勁,儲蓄率低——所以該比率上升得也沒有這麼明顯。然而,在自動化和資本比重不斷上升的年代,該比率的上升可能會變成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

儘管資產性收入怎麼說都是一種收入。相比財富的回報問題,人們對於財富分配不均的擔憂更多是由於資本稅和收入稅的不一致,這是一些進步人士一直擔憂的,也是一直以來輿論所宣揚的問題。

財富分配不均的重要性歸結於此。難以認為,這本身存在任何問題,因為財富分配不均在歷史上一直大約維持在這麼高的水平,在幾十年前幾乎沒有人認為這是個問題。認為嚴重的財富分配不均會引起更嚴重的財富分配不均,不僅只是假設性的結論,而且並沒有實際事實支持(雖然數字顯示最富有1%人群的財富與財富中位數之間的比值已經大幅上升)。

認為財富分配不均事關重要的另一個原因源自某些形式的收入分配不均,通常是資本增值的分配問題。這是形形色色貧富分化問題爭論的核心。雖然財富並非無關緊要的,但在一個社會認識到深層的安全網和教育體系更重要時,流量應該比存量更為要緊,我們應該對遺產的流動徵收,而不是收入,因為收入相對於資產的流動太微不足道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19

【專題·樓市驚魂】杭州砸盤,樓市分化危機預演?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459

杭州一起因樓盤降價引發的砸盤事件,讓猶如驚弓之鳥的開發商、金融界和購房者感到陣陣寒意。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中國房地產市場延續一年有餘的上行週期已接近強弩之末,而中國樓市也將進入一個極度分化的階段。

下午三點多,樓盤模型被憤怒的人群掀翻了。買房人都身穿印有「香榭裡:欺詐銷售,我要退房」字樣的T恤衫,把一腔怒火發洩在沙盤上,即使二十多個警察和三十多個保安都沒法阻止他們。

這一事件肇始於馬年伊始杭州房產商的降價促銷。浙江天鴻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於2014年2月19日將旗下杭州香榭裡項目的起售價每平方米劇降6000元,至11800元。砸售樓處事件在天鴻降價的第三天發生了——之前以較高價格買入該樓盤物業的業主對此憤怒不已,其中有人的房子一夜之間貶值了50萬元。

對5萬多家中國房地產開發商來說,發生在杭州的砸盤事件像是個不祥的開端。2008年和2012年中國樓市的下行,都曾伴隨著杭州地區令人驚悚的業主砸盤行為——通常都是房屋銷量大幅下降,開發商信貸突然枯竭,一些新盤開始降價,「房鬧」接著登場,中國樓市隨即顯露疲態,步入拐點。

國家統計局2月24日發佈的數據亦顯示,1月份中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的上漲速度一年來首次放緩。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通常滯後且相對真實市場表現更為保守。

由於擔心可能出現不良貸款,銀行對房地產行業的態度越來越謹慎。興業銀行證實已暫停辦理部分房地產新增授信業務。壞消息的接踵而至,讓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的股價在過去兩天亦大幅蒸發。萬科(股票代碼:000002)在2月24日大跌6.6%,業務集中於浙江的綠城中國(股票代碼:03900.hk)市值在兩天內蒸發超過13%。

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中國房地產市場延續一年有餘的上行週期已接近強弩之末,房價漲勢趨緩。綠城集團行政總裁壽栢年向南方週末記者稱,杭州及周邊城市出現的樓盤降價,表明中國樓市正在接近拐點,「北上廣樓市依然好賣,但大部分三四線城市住宅供應過剩,而這種情況可能會逐漸蔓延到其他大城市」。

杭州過去三年供地量和新房銷售量。 (李伯根/圖)

久違的「房鬧」

也許連德信地產也沒有想到,他們這個僅有12幢高層公寓樓的項目,猶如蝴蝶效應般波及杭州樓市,甚至震驚了整個中國房地產市場。

打響中國樓市馬年降價第一槍的,並不是杭州天鴻香榭裡,而是同處於杭州橋西的另一個項目,德信北海公園。

2月18日晚,沉寂了一個月的杭州樓市,迎來了馬年首個開市樓盤德信北海公園。這家總部位於杭州的這家房地產開發商稱,為了購買更多地塊,清空庫存,決定特惠促銷北海公園,均價從每平米人民幣18000元降至人民幣15800元,降價近兩成。

也許連德信地產也沒有想到,他們這個僅有12幢高層公寓樓的項目,猶如蝴蝶效應般波及杭州樓市,甚至震驚了整個中國房地產市場。

第二天,僅一街之隔的天鴻香榭裡,開盤直降三成。降價潮隨即蔓延開來。陽光郡從均價17500元/平方米降至13800元,運河協安藍郡從16800元/平方米降至14400元。協安紫郡、保利·梧桐雨、天陽半島國際、萬科·北宸之光等都在遮遮掩掩地打折暗降。

久違的「房鬧」也來了。2月21日,70名老業主聚集在天鴻香榭裡,提出退房或爭取補償,場面一度失控,沙盤模型被推倒。這一場景,幾乎與2008年如出一轍。

2008年9月,萬科杭州四個樓盤226套小戶型房源以最低「7.5折」集中面市,就在萬科杭州樓盤宣佈降價銷售的第二天,萬科在杭州的辦公區被砸。業主拉起橫幅,高舉「萬科退房」的標語,並有過激業主在樓盤售樓處亂砸東西。

萬科當時在長三角區域的降價,也直接把2008年的中國樓市拉成了一條長長的陰線,即使如龍湖、綠城等實力雄厚的大房企,也一度被逼到了懸崖邊——如果沒有政府隨後的救市,大部分開發商很可能熬不過第二年春天。

幾乎是風向標一般,樓市的2012年,同樣驚悚的一幕再度上演。史上最狠的房產調控冰封杭州樓市,「房鬧」再度出場,「假跳樓」、「拉橫幅」、「擺花圈」、「扔雞蛋」、「砸沙盤」各種橋段層出不窮。杭州綠城深陷債務危機,以致不得不出讓股權斷臂求生,在彼時更讓中國房地產感覺到一陣陣寒意。

時隔兩年,天鴻香榭裡的房鬧事件,再度引發了外界對中國房地產市場健康狀況的擔憂。

但在海通證券研究員涂力磊看來,此前兩輪下跌均為先出現成交量萎縮後出現價跌,此次成交量並未萎縮,開發商主動降價避險意識更強。

天量供應壓頂

到2014年1月底,杭州商品房庫存已突破12萬套,加上二手房庫存10萬套,如今杭州樓市庫存達到了創紀錄的22萬套。而在2014年,還將有超過100個純新盤上市。

而在杭州土地市場,土地從眾人追捧的香餑餑,到開發商不再踴躍接棒,只用了一個春節的時間。

2月18日,在杭州馬年首場土地拍賣上,5幅土地僅成交4幅,其中兩宗地塊接近底價成交,出讓現場顯得較為冷清,並未出現高溢價的激烈競爭。不管是綠城還是濱江地產,均表示在2014年將謹慎買地。

2013年,杭州土地從年初就一路上揚。全年土地出讓總收入高達1326.9億元,這個數字不但比2012年的611億元翻了一倍還多,同時也刷新了杭州近4年以來土地出讓收入的最高紀錄。

從2013年夏天開始,在長達半年多的時間裡,儘管地產界已經出現風險提示,「寧可踏空,也不要激進」,但外地開發商在2013年向杭州土地市場的大舉進軍,導致杭州土地市場持續升溫。

由於太過火熱,2013年10月,杭州國土資源局還曾一次性叫停6個地塊的出讓。

步入2014年,杭州政府的賣地熱情依然高漲。1月份杭州單月土地成交達到了340億,再創歷史同期最高。濱江房產集團副總經理朱立東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我們實在也很看不懂,為什麼庫存壓力這麼大的情況下,土地市場還那麼熱,很多地塊拍出荒唐的價格,而且主要是外地開發商在買地。」

在一輪土地供應的高峰過後,必然是新一輪樓盤供應高峰的到來。一直唱多樓市的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也口風一變:今年房地產市場增速將有所放緩。「去年的土地增長,供求關係已經發生變化了。」他在2月22日的一次論壇上稱,並提及2013年高達49295萬平方米的商品房待售面積。

浙江透明售房網的數據顯示,到2014年1月底,杭州商品房庫存已突破12萬套,加上二手房庫存10萬套,如今杭州樓市庫存達到了創紀錄的22萬套。而在2014年,還將有超過100個純新盤上市,源源不斷注入的新房源,讓很多區域面臨房子越賣越多的窘境。

杭州市場過去兩年的消化能力都為每年8萬套左右,這意味著消化這些存量房源需要近3年時間。上海和北京市場的庫存比仍保持在1左右,即存量房可供一年的新增市場消化。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11月杭州主城區商品房成交3236套,位列近五年來倒數第二的月份,進入2014年,杭州商品房成交業績也毫無意外,1月份僅成交2631套,比2013年1月的4635套下跌了43%,在馬年春節期間,杭州樓市幾近「休眠」,主城區的成交記錄僅有兩套。

一份杭城降價名單已經在網上流傳開來,不只是上述橋西兩家開發商,就連萬科、保利這樣的房產大鱷也赫然在列。保利·梧桐雨從16200元降至12800元,萬科·北宸之光從16800元降至13000元。

廣發證券一位分析師認為,杭州市場2013年成交增長6%,房價整體基本保持平穩,而庫存則持續增長,去庫存週期由年初的不到10個月增長至17個月。因此,杭州降價不會是個例,未來會有更多的樓盤進行打折促銷。

杭州部分樓盤降價引發對高庫存下房價脆弱的擔憂。但在政策面相對平靜的情況下,杭州遠不及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供不應求,表明中國房地產正在發生分化,地區差異今後愈發明顯。

A股房地產上市公司的收益狀況持續惡化。 (何籽/圖)

樓市分化年

與金融危機那一波下跌相比,中國城市間的差異越來越明顯。就在杭州、常州等地出現降價樓盤的同時,北京、上海仍在湧現「地王」和「日光盤」,廣州新近拍賣的土地也依然還在刷新地價紀錄。

四年多來,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為樓市降溫,以防高房價的泡沫最終破裂,引發金融和社會危機。在全國兩會即將舉行之際,他們也許更樂意見到房地產市場放緩的信號。

但與金融危機那一波下跌相比,中國城市間的差異越來越明顯。就在杭州、常州等地出現降價樓盤的同時,北京、上海仍在湧現「地王」和「日光盤」,廣州新近拍賣的土地也依然還在刷新地價紀錄。

對於人口淨流入的部分熱點城市而言,供不應求的難題仍待解決。而庫存壓力凸顯的城市,則基本上以本地需求為主,外地購房者相對較少,或者因為限購造成外地需求難以釋放,支撐不了這些城市的大量新增供給。

杭州樓市危機亦是浙江房地產市場危機的延續。浙江人均居住面積水平較高,富人購房多為投資之用,故而更看重未來的增值,在樓市投資財富效應銳減甚至消失之後,他們投資意願大幅降低,造成市場需求明顯減少——泡沫最先在溫州破裂,隨後蔓延到寧波,直到浙江最後的避風港杭州也都淪陷了。

「浙江經濟過去兩年相當不好。以前杭州需求大,因為省內老闆,像義烏、溫州人都到杭州買房子,一度是杭州需求的主力軍,如今經濟不太好,這些人生意不好做了,同時該買房的都買了。」壽栢年稱。

杭州重災區在天鴻香榭裡與德信北海公園所在的橋西板塊——2012年杭城樓市價格大戰也是始於橋西的名城公館與吉祥半島之爭,後來蔓延到板塊內的其它樓盤。

被「砸盤」的天鴻香榭裡由浙江天鴻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開發,是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一家開發資質為三級的開發商,董事長為梁鴻眉。梁鴻眉以銷售電腦起家,2001年進入房地產業,2009年經過67輪競拍,以6581元每平方米的樓面地價,刷新了當時同地段的價格紀錄,進入杭州市場。

梁鴻眉對媒體稱,迫於銷售壓力,同時為了回籠資金以及公司計劃在杭州再拿土地,公司決定跟進降價。

多位杭州房地產人士都認為,浙江天鴻及德信此番樓盤大降價,背後或暴露出中小開發商現金流壓力。壽栢年亦指出,這一輪調整對房地產圈將重新洗牌,大公司、大城市將得到更多的銀行及政策傾斜,大城市與小城市開始分化,大公司與小公司開始分化,「現在銀行都是名單制,不在名單之列的公司和城市貸款很難。」

即使如此,壽栢年亦稱,綠城在2013年開始即開始謹慎買地了,2014年的主題是穩健經營,同時向品牌管理輸出轉型,向養老產業、教育醫療等政府支持的產業轉型。

幾乎和杭州樓盤同步,在常州,雅居樂星河灣項目也宣佈降價5000元每平米左右。廣發證券一位分析師認為,杭州、常州降價的蝴蝶效應在未來將逐步體現,過剩的供應最終引發房價大幅回落,尤其是在三線城市,未來會有更多樓盤出現打折促銷,這包括青島、寧波、南昌、溫州和無錫。

至於銀行會不會進一步收縮房地產貸款,杭州濱江房產集團副總經理朱立東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銀行的做法,目前看來是個別行為,不太擔心。因為畢竟不是來自政策層面的收緊,而是個別銀行的商業化的舉措。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未來指望銀行繼續對房地產行業有極大的支撐,不太可能了。

而海通證券的一位地產分析師判斷,行業直接進入斷崖式下跌概率很小,2014年市場風險來自局部爆破。他的依據是,從全行業資金槓桿率(行業土地購置金額比行業商品房銷售金額)來看,2013年均值為15.86%,遠低於前三年20%以上的均值,也低於2008年24%的高位數據。因此,當前行業資金面程度和風險承壓能力好於2008和2012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7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