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股市暴跌對你的投資意味著什麼 人世間 之 易不易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2495.html


呀!

雅典在燃燒。歐洲在恐慌。市場上發生了怪事。在短短幾分鐘之內﹐道瓊斯指數就暴跌了近1,000點。

是2008年的惡夢又重現了嗎?你該恐慌嗎?在你能收手的時候要及時收手嗎?

好吧。做個深呼吸。呼吸……

股市暴跌對你的錢意味著以下八點。

1. 現在你知道我為什麼青睞投資於枯燥乏味的藍籌股了吧。越枯燥的越好。不僅是因為目前很多藍籌股的價格非常合理:它們還讓你睡的更香。說實話:當你聽說道指 的消息或看到電視中雅典的畫面時﹐你的思緒馬上轉到了你的經紀商剛賣給你的那只令人興奮的新的“進取型”基金。你真的擔心自己所持的家樂氏 (Kellogg)股票嗎?

2. 歐洲的債務危機對儲蓄者來說是個更壞的消息。它意味著歐洲或許將不得不在較長時間保持較低利率﹐而這會給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更大的壓力來效法歐 洲。你的存款的利息已經很低了:據Bankrate.com網站的數據﹐普通的貨幣市場帳戶的利率約為0.76%﹐一年期定存的利率只有1.2%。這樣的 利率太低了﹐與官方公佈的2.4%的通貨膨脹率相比﹐你這是在賠錢。

3. 往好的一面想﹐我們樂於指出﹐如果你正在申請抵押貸款的話﹐上述情況對你來說是好消息。恐慌令長期利率再次暴跌:據Bankrate 的數據﹐30年期符合資格的貸款的利率跌至5.07%。而且還可能會隨著美國國債收益率的下滑而進一步走低。美國聯邦政府發行的1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 從一個月前的4%跌至3.4%。跌幅可不算小。

4. 如果你想在市場上找到收益不錯的股票﹐可以考慮一些在恐慌中受到嚴重打壓的藍籌股。據FactSet的數據﹐Verizon目前價格為每股28美元﹐股息 率為6.6%。其對手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目前價格為每股25.14美元﹐股息率為6.5%。強生(Johnson & Johnson)目前價格為每股63.40美元﹐股息率3.3%。可口可樂(Coca-Cola)目前價格為每股52.30美元﹐股息率3.3%。雪佛龍 公司(Chevron)目前價格為每股77.20美元(海灣危機也是造成該股下跌的一個推手)﹐股息率3.6%。(顯然﹐股票不是銀行帳戶﹐股票的價格各 不相同﹐股息也不是能夠保證的!)

5. 歐洲大型股跌幅更大。像意大利石油公司Eni和西班牙電信巨頭Telefonica等股票在短短幾週內暴跌了20%以上。除去政治問題不論﹐這些都是非常 有實力的公司。甚至是位於倫敦的、全球最大的酒精飲料公司Diageo也嚴重下挫。(該公司旗下品牌包括健力士(Guinness)、斯米諾 (Smirnoff)、摩根船長(Captain Morgan)和一系列蘇格蘭威士忌。)該股股息率為3.7%。人們不會因為危機就減少威士忌的消費﹐相反﹐他們會喝的更多。

6. 隨著一些投資者忙著拋售任何被視為“高風險”的投資﹐高收益債券──負債更多的公司發行的債券──也紛紛下挫。iShares High-Yield Bond交易所買賣基金週四盤中曾一度暴跌近10%﹐至去年夏季的低點﹐之後在尾盤反彈。即使是現在﹐根據上個月的派息情況﹐以目前每股84.50美元的 價格﹐收益率仍在8%以上。該基金提供各行業的多種債券。不過任何對這類債券有興趣的人都應該在IRA或401(k)等可以減稅的計劃中進行﹐因為債券息 票和普通收入一樣也是要交稅的。

7. 當心“安全”。30年期美國國債如今的收益率只有4.1%﹐10年期國債收益率只有3.4%。投資者會在不確定的時候湧向國債﹐不過收益如何卻完全要看通 貨膨脹情況。你的收益很少﹐而你的債券息票和股息不同的是﹐它不會隨著時間進行調整反映出不斷上升的物價。

8. 即使是那些堅實的傳統投資產品──通貨膨脹保值政府債券﹐如今看起來也失去了吸引力。通貨膨脹保值債券(TIPS)以目前的水平看價值很低。“真正的”經 通貨膨脹調整的10年期TIPS債券收益率只有1.25%﹐30年期的為1.73%。根據經驗﹐收益率應該在2%以上﹐投資者才能算是做了劃算的買賣。

Brett Arends

(編者按:本文作者Brett Arends是《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專欄作家﹐他的專欄《投資回報》幫助投資者分析最新時事並做出相應投資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03

如果你的股票突然跌了一半 张化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j1o6.html


关于投资要留有余地,很多人讲过无数次,也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但要做到太难了:当股票价格往上走的时候,每个人都怕错过机会,所以大家争先 恐后抢购。从20倍的市盈率涨到30倍的市盈率,大家都会找到各种原因来证明它的合理性。到了40倍,反而有更多人去追捧。股价往下跌的时候,大家越看越 不对劲儿,越看越害怕。

    一个完全正常的公司的股票在跌了80% 甚至90%之后还会有人抛售。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2008年底,雷曼兄弟公司倒台以后,我就抛售过两家业务很正常的中国公司的股票: 我当时莫名其妙地害怕它们熬不过金融海啸。半年之后,这两只股票都涨了两倍多。 我经常想踢自己两脚。

    当一个股票正在往上爬的时候,我们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它有没有可能跌一半?真的,有没有可能跌一半?如果有可能,我怎么办?我敢不敢冲进市场加仓? 也就是说,我敢不敢买更多的同一只股票?” 理论上这很好理解:既然以前我愿意在高价时持有它,跌了一半之后,那不是更有吸引力吗? 但是, 要做到这样理性却不容易。

    其实,24倍的市盈率对于很多公司来讲很正常,不算太高。只是它完全可以在一个月内变成12倍。大家也有一万种理由可以证明,这12倍也并不荒唐,也是很 正常的市盈率。原因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比如,突然的加息预期,通货膨胀的预期,原材料涨价,成品跌价,管理层变动,新的竞争者的加入,或者原 来的业绩本身就有点夸大,或者希腊债务危机, 等等。

    当你的身价突然从100万元变成50万元的时候,你真的好受吗?你真的能够处之泰然吗?你真的胆敢翻身吗?这钱是你辛苦得来的。父母妻小还要靠你的。在你 乱了方寸的时候,你的投资决定可能更不明智。

 

留有余地, 多打折扣

    如何尽量避开这种局面,我有几个想法。第一,看股票时,要留点余地。比如,把公司的历史账目和未来预测多打些折扣。第二,在估值时也要留点余地。比如,一 个股票的合理价值应该是5-8元,而不是8元。股票的估值是一门艺术,不是科学。最后一点,每个公司都有问题,有些问题你只是没有看到而已。他们的管理层 也许一直有暗斗,但他们伪装得很好。

    为了减少自己冲昏头脑的次数,我建议大家多看“绝对的”估值方法,少看“相对的”估值方法。 比如,坚决不买一个30倍市盈率的股票,仅仅是因为同类的股票更贵(40倍)。比较可靠的方法是盯住30倍这个数字。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它意味着我的投 资需要30年才能赚回本钱(假定公司未来用目前的利润水平来发展)。当然公司未来的利润可能有增长,但也会有下跌的年份。对于极少数高成长 的公司来说,30倍也可能很合理甚至算便宜。但是注意,只有极少数公司可以持续多年高增长(比如,超过20%)。如果我们感觉到这个公司属于高增长,那个 公司也属于高增长,我们大脑可能已经被外界的气氛所被冲昏了。这个时候的市场大环境可能已经有问题。股票的市盈率跟通货膨胀,也就是说银行利率有关。一般 情况下,利率越高,股票的估值倍数越低。反之亦然。但这也是一个很危险的“相对”估值方法。目前的低利率可以持续吗?万一利率突然涨了怎么办?

 

把握市场的时机是没可能的

    我本人曾经炒过窝轮(即,warrants, 认股权证和认沽权证),这是让我很后悔的一件事情。亏了钱不算,违背了我自己的投资原则而亏钱是更大的事。这些窝轮当然都有固定的期限,实际上你是在赌 博,赌的是某一个股票或者指数会在一个固定的日期(比如5月31日)之前会涨到什么程度,或者会跌到什么程度。即使你的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都是正确的,预 测市场的时机是非常愚蠢的。基本面的分析已经非常不容易,如果你再加上对市场时机的预测,那就难上加难了。一个正确的基本面有时候可能需要2年,3年,或 者5年甚至10年才能表现出来,你有耐心和资金等得起吗?窝轮的期限太短了:通常几个月,最长一年。炒窝轮是信心爆棚的表现,但对大多数人来讲,是无知的 表现。他们不懂得基本面的表现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凯恩斯曾经说过, “市场可能长期不理性, 你如果想跟它赌拐点的时机, 必死无疑” (Markets can remain irrational longer than you can remain solvent)

    伟大的投资者邓普顿John Templeton说, 不要试图找到市场的拐点, 坚持长期不懈地投资才是致富之道 (it is the time, not the timing, that counts)。邓普顿明白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弱点, 担心自己在市场大跌的时候没有胆量买股票。于是,他把自己的每个爱股(好公司的股票)确定一个价格(在此之下便可称为超值), 并给证券经纪人下达一个指令: 一旦股价跌到某个水平, 便可自动买入多少。

 

董事们为什么很赚钱

    在香港, 大家可以发现大量的公司董事很有钱,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股票为他们增值很多。何以?董事们在敏感期内(比如在公布业绩之前两个月,在做并购期间,或在其他敏 感期)是不可以买卖股票的。在其他时间,每次买卖都要事先经过董事会批准,而且要公告,因此董事们要顾及形象和闲言碎语。董事们也担心其他董事(特别是董 事长)和基金经理们说自己对公司“不看好”,“没有长远打算”,“不务正业,只是一天到晚炒股票”。所以,就出现一个自我约束的现象:董事们买卖自己的股 票很不频繁,而且,买的次数往往多于卖的次数。很多董事在离职以后才卖股票。他们持股的时间一般比较长,有时长达十年,二十年。在股票大跌的时候, 他们不仅不好意思卖自己的股票, 反而要逼迫自己买进股票,以便给公众信心。后来的结果当然是, 他们被迫发了大财。

    没有当董事的人们,也可以从这件事中学个道理。长远投资和减少交易是褔气。股票大跌的时候不要着急, 忍耐是美德, 美德必有回报。八十年代,我在澳大利亚读书时,有个老师说,他的钱都是被逼而挣的。他不断地买房子,每个月付很多按揭的供款。这也逼着他省钱和想办法找外 快。他说, 省钱和拼命工作都是美德。所以,他只能发财。这跟董事们发大财是同一个道理。在股票大跌的时候, 我们要提醒自己, 这阵风波也会过去的。

 

假想你的公司没有上市

    投资者可以这样对待股票的下跌: 假想你的公司没有上市,你做的投资是IPO之前的私募投资。巴菲特的老师 Ben Graham 曾经说, 交易所的报价系统很有害, 它不断地给你一些有害的信息, 诱惑你做出错误的决策。 真正的投资者应该利用这个报价系统所提供的方便, 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

    因为股票可以随时卖掉, 所以我们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 买股票之前不够慎重, 买了股票才做研究, 或者永远不做研究, 反正在出了问题的时候, 我们总是可以把股票卖掉的。可是, 问题有时来的太快了, 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拔腿就跑, 股票就不见了一半。

    巴菲特多次讲, 真正的长期投资者应该希望看到股票价格大跌,所以他能够每个月都买更多。我在”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无为”一文中已经解释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89

郭先生:我找你老闆評你的股票-鉑陽太陽能(566)(更新)


(1)

這公司前日
公佈,附屬公司福建鉑陽精工設備有限公司與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訂立OEM協議,據此,漢能同意向購買設備,總合約金額為25.5 億美元,分3批交付,每批8.5億美元。每批生產線均包括140 台PECVD設備及30 台物理氣相沉積爐設備(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系統新組裝完備設備、工具及機械之核心設備),3批生線分別於漢能交付預付款後6個月交付,但首筆款項在中國政府批准及代表福建鉑陽的銀行提供等額的見索即付預付款保函支付,第二筆及第三筆則在首筆付款後2個月及4個月後支付。

同時漢能宣佈分三批認購4,911,528,960 股股份,每股23.9仙(1拆4前95.6仙),按交付速度認購之,該批股份佔全部全面攤薄後股份23.07%,原大股東林先生及前Apollo收購的賣方在全面攤薄後仍持有53.69%股權,仍為大股東。

此外,公司亦授予能之僱員或顧問擁有之公司GL Wind Farm Investment Limited、Hanergy Option Limited、China Genco Investment Limited各200,816,000 股購股權,共602,448,000 股,行使價0.72元(1拆4月前2.88元),該批股權行使後,佔全面攤薄後股權約1.56%。

在認購新股後,將委任3名由漢能提名之人士加入董事會。漢能提名之其中1名董事應為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當中另1名由漢能提名之董事應為執行董事,而組成董事會之董事人數不應多於7人,但如漢能並無認購其中一批股份,董事席位會相應減少。可以這樣說,即Apollo方雖失了主席位,但仍有大部份席位,仍有主導權。

(2)

根據漢能的
網頁稱,其簡介如下,請各讀者自行分析:

 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原华睿集团)成立于1994年。集团总部设于北京,在国内10 多个省份以及美国、英国、荷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有子公司和分支机构。集团以水电等传统清洁能源为基础,已建、在建水电项目权益总装机容量约 6000MW;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主导,在广东、四川等地投资建设产能约3GW的太阳能光伏研发生产基地,是当今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清洁能源发电企业。

  集团自进入清洁能源领域以来,从浙江瓯江、广东东江到云南金沙江等一系列江河上的水 电站投资建设及在江苏、宁夏等风电能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一大批已经投产发电和正在建设的电力项目。其中云南金安桥水电站装机容量2400MW,该项目被 全国工商联、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誉为民营企业进入电力垄断行业的标志性工程,集团也由此成功跻身于建设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企业行列。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灾难性问题。集团适时组建了清能投资咨询 公司,集中发展以国内CDM技术咨询服务为核心,以国际CDM服务、自愿减排市场(VER)和节能减排潜在项目投资为支撑的节能减排服务战略业务体系。集 团开发的CDM项目遍及全国主要省区,以及东南亚地区,已成为国内最大的CDM技术咨询企业,业务涉及可再生能源领域、工业过程中能源效率提高、工业过程 中温室气体直接减排、燃料替代领域等。

 

  高端精英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已经成为集团长期的战略方针。集团拥有一大批水电、风 电、太阳能、燃料电池等能源相关领域的专家,其中包括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团队。2004年,集团即组建了新能源研究院,聘请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艾 伦·G·马克迪尔米德(Alan G. MacDiarmid)先生为首席科学家(已故),同时聘请了大批归国中青年科学家,组建了逾百名博士、硕士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汉能高科技能源研 发中心。研发中心面积达1万平方米,并与国内外多家知名院校合作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主要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燃料电池以及相关关键原材料的研发和中试,取 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在新能源领域已申请专利近2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总数的60%。

   经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批准,在汉能控股集团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该工 作站将为汉能及全行业培养更多更高端新能源研究人才。这标志着汉能控股集团在科研领域和自主创新方面站在了中国同行的前列,博士后工作站的成立为集团吸引 国际国内顶尖人才搭建了良好平台,也为集团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奠定了人才基础。

(2)

郭先生一向是小弟佩服的人之一,因為他真是寫得太好了,資料詳盡地表明這家公司如何超級垃圾,人地如何只認股就賺幾十億,老闆有幾賤,都有買它的原因,我真的不及他。

今日生果日報這位郭先生評鉑陽太陽能(566),我已經
多次表明

這家公司絕對有一點問題,例如空氣太過份,甚至有利用關係公司互相做刁之嫌,但是仍能扳回劣勢,邀得高手寫一篇高明的文章,但是真的不太嚴謹了,例如:

鉑陽前身係玩具股紅發,未轉型之前,一年生意額都只是5、6億元,現時一張單,攤分每年生意額已60多億元,仲未計其他客戶的定單在內。鉑陽轉型,變身之 快,令人嘆為觀止。

根據該公告第10頁中,接漢能的訂單的限制如下:

銷售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系統
本公司已向漢能承諾,在以下情況下,除接獲漢能之事先書面同意外,其將促使其附屬公司於有關期間(定義見下文)不向任何人士╱實體(漢能或漢能所同意之有關第三方除外)出售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系統:


(a) 銷售高達800 兆瓦之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系統;
(b) 向位於中國境外任何地區銷售高達400 兆瓦之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系統;
(c) 向GS-Solar (BVI) 及GS Solar (Cayman) 之附屬公司銷售高達200 兆瓦之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系統;或
(d) 向任何單一公司或單一集團銷售高達100 兆瓦之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系統。


上述承諾所述之「有關期間」乃指認購協議日期起至發生以下事件(以最早者為準)止期間:
(i) 本公司未能於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三十日(或本公司與漢能協定之有關變更日期)達成條件;
(ii) 根據銷售合約完成交付設備;或
(iii) 漢能未能根據銷售合約履行購買設備之責任。


福建鉑陽於較早前曾就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系統之供應訂立兩份銷售協議。該兩份銷售協議之銷售量(合共200 兆瓦)將計入上述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系統銷售量之限制內。

即是可以說公司,其實已不能大量銷售予其他客戶,以達成高很多倍的營業額,故郭先生雖所言甚是,但實際效果應不如他所說的。

(4)

他更稱:

理論上,生意越大,利潤率越高;假設一切不變,200億元的大單,淨利潤至少有100億元,分開3年入賬,每年33億元。

鉑陽市值幾 多?假使所有CB全部行使計,發行股數為160億股,加上發行予漢能的49.11億股,總發行股數為209.11億股,以昨日收市價0.74元計,市值 154.7億元,亦即以2011年計,PE只係4.68倍!

我想起他老闆的其中一篇文章,完全和鉑陽的情況差不多,但結果是:

(2004年9月23日 壹週刊)

當時適逢是back-to-school季節定貨的時候,我將毛衫和一件襯色的牛津紡裇衫在款式上稍作更改, 把兩者用有鈕釦、印上圖案的塑膠袋包裝起來,將這個package推銷給Sears百貨公司。 他們果真聽我說的,選擇在back-to-school的季節推出這個package。

他們落單買年青男裝和女裝,都包裝成禮品裝,以便祖母、父母、親友 在秋季買來當作小孩子的開學禮物。這是一單非常大的生意,而且價錢不錯。只要做得好、交準貨,我可以賺幾百萬。在當時,那是很多錢了,甚至算得上是發達 了。我自己不生產裇衫,故此要外發給別的工廠。

我雖然生產毛衫,可是訂單大,自己的廠也應付不來,故此一樣要外發給行家。突然間,這張訂單便令我由廠商搖 身一變成為出口商了。當時我以為那是輕而易舉的事。以前,我以為洋行只是搬字過紙的吸血蟲,像我們開工廠的才是一滴汗掙一個錢的真正生產者。

做成 Sears這訂單,我才知道洋行的功能不可少。不過那已經來得太遲了,因為我已蝕到幾乎仆街了。我們做工廠的,怎知道外發要懂得品質檢定、控制生產,好趕 及付貨期?我們怎知道品質不合格,顏色不調,尺碼不標準,會延遲交貨期?結果?

第一批貨還未付運,Sears便已取消了訂單。對我這個小廠商來說,因此而 蒙受的損失是個很大的打擊。不過這也是一個最寶貴的教訓——千萬不要將推銷故事變成了生產的邏輯,更不能幹超乎自己本事的生意。年輕時我見過不少年紀輕輕 而又事業成功的人,可是他們當中不少人都往往因為事業發展得太快,最後便不見影踪了。...,我差點兒也為發展過快的生意所害。

由此可見,接自己吃不下來的大單有幾個風險:

(1)生產規模太大,外包質素不穩定

(2)因沒有這樣的經驗,時間不夠生產,導致交貨延遲

此外,接大單還有以下風險:

(1)購入設備折舊損耗的資金

(2)提升機器良率所需時間及資金

(3)工人聘請及訓練的時間等等

都會影響公司的獲利,所正不正如郭先生所說,並不單純是計算生產規模擴大,就必定賺大錢,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這才是影響接大單後能否賺大錢的因素,但公司去年只有幾億營業額,但據公告稱,只這一項生意就一年已是8.5億美元了,一年多了十倍以上,即是說要配置大量機器,增加比現時多很多倍的人手,並要外包及其他廠商協助,到時又要做品質管理,已經是非常複雜,但管理層好像沒有這樣大幅增加生產規模的經驗,所以管理上能不能控制得到呢,我認為是非常困難。

但有些人還以為是機會,我也不能怪他們,因為雖然困難,但可能有成功的機會,不過機會是非常低。

但是接下這樣大的訂單後,三年後訂單沒有了,但他們的機器仍需要運轉,又如何辦?不過這些太長遠了,不要想太多,炒股票只需要短時間吸引眼球就成了。

我在想,他老闆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為何他會不明白,我非常奇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36

吳寶春:適時展現專業就能贏得尊重 不讓薪水決定你的工作價值


2010-6-21  今周刊





今年三月,來自台灣的吳寶春拿下 法國麵包大師冠軍殊榮,只有國中畢業的他,從不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標,他要告訴畢業生,自己的價值該由自己創造!

口述‧吳寶春 整理‧黃筱雯

一出社會,要先有一個觀念:我們只是整個大環境中小小的一員,不是環境要為你改變,而是你要試著去適應環 境,配合環境去成長。

當初我進入職場時,我一直有個想法,要先讓自己瞭解所謂的「職場」究竟是什麼。在對職場有一定的瞭解後,且真覺得對這個工作沒有興趣時,才要考慮轉換跑 道。

但,這並不表示找工作不該以興趣為考量,只是應該給自己更多一點的選擇空間。比如說,可以找出幾家想嘗試的目標,就像填志願表一樣,有第一、第二志願,沒 有第一沒關係,我還可以選擇第二,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先認識「職場」。

職場是什麼?專業是職場的必修課,但除此之外,還包括了很多其他的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際關係。尤其是對新人來說,「周遭的人都樂意幫你」和「周遭的 人都不想理你」,將是起步是否順利的重要關鍵。

打好人際關係、克服倦怠

當初我在第一份工作上,就碰到人際關係的問題。那時我剛進去還是菜鳥,與大家也不熟悉,我只知道自己會做麵包,其他什麼都不懂,結果,當時只要發生東西弄 壞,或器材沒有洗乾淨時,大家就會指著我說:「都是吳寶春啦!都是他!」一開始我覺得很委屈,不懂這些人為什麼要把責任完全推到我身上,但後來我明白了, 因為我從來沒有好好的和他們溝通過,雖然只是洗器材,可是我沒請教過他們怎麼清洗,只自顧自的處理,發生問題時,他們就會覺得是我造成的,因為在一群老手 之中,我這個菜鳥是唯一不知道正確清洗步驟的人。

之後,我不論什麼事都會先向每個人請教,漸漸的,他們不會再一味的責怪我,因為他們知道我會做這些事,而且我有心把這些事情做好。

除了人際關係,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倦怠」,剛出社會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會懷疑自己,即便你在一個工作待了三個月、半年,這個問題也會不時發生,你總會不斷 地懷疑:「這真的是我要的嗎?」遇到這種情況時,你要冷靜下來重新思考:到底在這個地方、這個行業中,要學到的是什麼?譬如技術、經驗,把自己的目標具體 的想清楚,你才會克服小問題,才能脫離倦怠與瓶頸。除此之外,設立目標還可以讓你循序漸進,先設立小目標,接著是中目標、大目標,不要好高騖遠,一步一步 達成難度不同的目標,反而能不斷增添信心,也能讓你有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我自己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大概在進入職場半年左右,產生了倦怠感,但幸運的是我很快就把自己的目標想清楚,知道這裡可以讓我成長,於是我留了下來。而帶我 進這個行業的朋友,只做了一個月就離開了。

態度、學習是兩大關鍵

這麼多年來的工作經驗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高雄,當時我被聘去管理麵包部門,在這之前我從沒作過管理階層,因此我想試試看,也順便學個經驗,但一開始 我完全無法管理,一來那裡人數太多,有四十幾名師傅,而我以前待過的麵包店,最多也才四個人;二來我是空降過去的,許多人對我不服氣,當時我才二十八歲, 比我資深的前輩根本不信服我。

這種狀況下不但無法解決早就存在的品管問題,甚至連人事也出包,每周開產銷會議,我都被釘得滿頭包!一度想放棄不做了。當然,我知道放棄、逃避不是解決問 題的辦法,於是我向公司要求去上管理課程。結果我在那裡當了兩年主管,也重新讀兩年書,讓我瞭解何謂管理。

說到面對資深同事,其實,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作法,一出社會你面對的是大你一、二十歲的前輩,或許他們會要求照他們的作法走,但只要你能適時的展現出你 的專業,表達出你要在這裡找到未來的企圖心,多半就能贏得尊重。

不論作什麼,「態度」都是最重要的,你要把這份工作當作你「自己的企業」,用心經營。曾有人告訴我,拿多少錢做多少事,我覺得不是薪水決定你的價值,而是 你要去創造自己的價值。而學習可說是成功的源頭,隨時將心態歸零,重新學習,我現在也還在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也得到許多體悟。

吳寶春

出生:1970年

現職:哈肯舖手感烘焙研發監製總監

學歷:崇文國中

經歷:2010年法國樂斯福杯麵包大賽首屆麵包大師個人賽冠軍

第一步的智慧:

先瞭解職場、適應職場,自然能找到實現理想的空間。

哈肯舖手感烘焙

研發監製總監 吳寶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12

讨论:坚守你的信仰和原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jl1e.html

渔夫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
信仰与人的一生是不可分割的。人的自我感觉中,就有一个对世界的概括,那便是信仰。有一种对自我及群体的思考,组成对命运的认识。有一种对伦理的判断,是 宗教。有一种对灵魂归宿的想象,神。当然还有对世界本质的追索,哲学思考。以及对道的依靠,中国哲学。
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是人对人 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如果是普通投资者,有没有投资信仰,没有关系。如果是职业投资者,没有投资信仰,你敢相信他吗?面对复杂的商界与变化莫测的股市,没有坚定的信心,铁一般 的意志,冷静理性的思维,最终会淹没在滚滚滔滔的股海中。
而伟大的投资者,都是因为有了适合他们自己的投资信仰,一生追求,不断完善,最终达到巅峰。信仰不能迷信,信仰不是教条,信仰是明白人在明白之后的坚定追 求,或者信仰是不明白人无法明白时的简单追求。

 

投资僧

信仰,是心到,做到。以心制律。是你信那个,所以做那个;你不信那个,所以不做那个。信仰是一种做你喜欢的事,是一种心信而喜欢。信了就不需要“刻意”去 行。所以坚守,克服人性都是你信的不够的“邪念”。而所谓孤独,寂寞只是一种投资现象,你喜欢自然是好。我仍在为了信仰而努力,这是一生的事情。

 

laoba1

保持理性知易行难,一辈子坚持更是最困难的事情。没有信念很容易被市场的喧嚣所淹没,可以把信仰理解为一种保持理性强化信念的手段,而非与现实割裂的一种 虚幻。信仰是坚守理念的一种极端表达,人性的弱点太多,没有这样极端的信念很难一生中时刻坚守自己的投资原则。

 

常青藤

我觉得是必须要有信仰的,尤其是做价值投资的,当我们面对嘈杂热闹的牛市,凄惨悲凉熊市。当我们面对别人的股票纷纷大涨,而自己的价值股原地踏步。当我们 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和讥笑时。。。。。。
这时我们的内心还能保持那份原有的平静吗?我们还能加持自己当初的选择吗?不能。因为你是一个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有恐惧,有思想,说到底,你最终只是 一个俗人。难以面对世俗的眼光和自己的内心。
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种思想转嫁自己内心的这些东西,使自己内心保持平静和安宁,坚持那最初的想法。。。。。老子、圣经、佛经。。。。。等等。愿 上帝帮助我们摆脱愚蠢的思想!阿门

 

财富一大步

守寡需要信仰不?
没有朱熹理学的禁锢
谁能守了!
食色性也
谁能灭人欲存天理
守股比守寡还难
你说要信仰不?

 

浴火凤凰

成功的投资都必然包含以下几点:一是这个世界上大的机会永远都是少数,所以需要集中投资;二是财富很大程度是就是攫取大众的那份利益,所以必须是逆势策 略;三是大众的整体思维是简单的而不能复杂,所以投资方法也是要简明的。一句话,索罗斯和巴菲特都是在大幅超越整体财富增长速度的基础上积累个人财富。

 

业余投资者

“没有信仰的投资不可靠,但是只有信仰的投资业靠不住”。
重要的不是要讨论该不该有信仰,这个问题就像该不该赚钱一样是个伪命题。重要的是你有什么样的信仰?以及你的信仰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这才是你在困难时 候还能坚守的源动力。
所以,就价值投资来说你应该关注的是什么东西甚至细节(包括你自己的因素)让你可以信仰价值投资,如果这些东西不能让你对于价值投资做到像那些长跪千里修 行的苦僧们内心的信仰的话,也就是内心的笃信。我建议趁早别把自己当成一个价值投资者来强化、美化自己,因为这些基础太不可靠了,就像沙滩上的大厦一样, 随便一些风吹草动都会让你的投资信仰和人生理念瞬间倾覆。佛陀们确实都念经,但是千万不要因为自己也念几天经就把自己当成佛陀,害人害己呀!

 

一枝春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jl1e.html
) - 讨论:坚守你的信仰和原则_laoba1梁军儒_新浪博客

有如学佛,可以是步步为营的净土,也可以是行云流水的禅宗,有人依赖外力,有人追寻内心,有人从技术趋势分析到价值投资,有人一入道就是价值。我并不反对 信仰,只是担心:1、信仰更容易带来偏执,偏执会远离理性这个价值投资的本源;2、比较外在的信服,负略了内心固有的感悟。正是,价值投资本来就是投资者 内心原来就有的,并不需要向谁---包括巴菲特,去顶礼膜拜,去向外寻求。所谓大师,所谓老师,只是教导我们明了我们本来澄明洁净的内心。正谓:佛在心 中,价值投资也在我们每个投资者的心中。只是各人根器不同,不能感悟自心的,就需要点拨,如拔开云雾见青天一般

 

大道至简1976

其实每个人都有信仰,只是有些人并不自知,或是没有自我深刻的反思。我所理解的“价值投资”不是什么极端的理念,真正的“价值投资”我认为是一种普世价值 观。
有了信仰除了能坚守自己的投资原则外,重要的是我认为有了信仰,人会活得比较积极而快乐。我非常的不认同"守股比守寡还难",如果觉得"守股"是一件很痛 苦,感觉痛苦无疑无益于身心健康,那投资还有什么意义呢?

 

股民老k

也是曾被格雷厄姆指出过的早就存在于80年前的华尔街的戏虐语:投资不过是一次成功的投机。建议去看看格雷厄姆是如何批判这种思想并界定投资和投机的吧, 这正是股市投资的难处之一:投资和投机的界限在许多人看来是很模糊的,从而导致许多人不自觉地迈向投机。


联星投资

信仰当然要,我们把证券市场的信仰权当对企业本质的了解,但斌算个性吧,很执着吧,到现在都还在后悔沽出白药,你能说他没有信仰吗,所以在证券市场里,对 企业的深入了解才是坚定持有的基础,信仰于无形。

昨天在但斌的博客上看到某报介绍他的文章,里面介绍了从07年到08年一轮牛熊下来,再到他的投资思路的转变,从信仰长期持有行业龙头(金融,地产)能带 来长期回报到09年沽出强周期性行业(金融,地产)转投消费品行业,医药行业,再联想到laoba1  08年写过的一篇品评但斌的 文章。我们是说信仰会随时间环境而转变还是说信仰是价值投资体系成熟的表现呢。

 

温润如玉

投资信仰,有一个发展的阶段和过程。开始做价值投资时,应该还是没有什么信仰的。当越来越理解,越来越坚持,就慢慢形成了一个道德上对投资标的选择的限 制: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投资于那些对人类、社会、众生有益的公司。操作冰冷金钱之手后面的,应该是一个有道德、良知、负责任的人。然后,在总结的基 础上,慢慢会逐步再上升和固化,这样信仰就基本确定了下来。
价值投资需要信仰吗?这与“人需要有精神吗?”是同一回事。没有精神的人,就是行尸走肉。价值投资没有信仰,不可想象。

 

一枝春

有如学佛,可以是步步为营的净土,也可以是行云流水的禅宗,有人依赖外力,有人追寻内心,有人从技术趋势分析到价值投资,有人一入道就是价值。我并不反对 信仰,只是担心:1、信仰更容易带来偏执,偏执会远离理性这个价值投资的本源;2、比较外在的信服,负略了内心固有的感悟。正是,价值投资本来就是投资者 内心原来就有的,并不需要向谁---包括巴菲特,去顶礼膜拜,去向外寻求。所谓大师,所谓老师,只是教导我们明了我们本来澄明洁净的内心。正谓:佛在心 中,价值投资也在我们每个投资者的心中。只是各人根器不同,不能感悟自心的,就需要点拨,如拔开云雾见青天一般

 

股民老k

有些具备商业头脑的人可能会怀疑我撰写本文的动机:更多人皈依价值投资法,将会缩小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差距。我只能够如此告诉各位,自从本杰明.格雷厄姆与 大卫.多德出版《证券分析》,这个秘密已经流传了50年,在我奉行这项投资理论的35年中,我不曾目睹价值投资法蔚然成风。人的天性中似乎存在着偏执的特 色,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弄得更复杂。最近30年来,学术界如果有任何作为的话,乃完全背离了价值投资的教训。它很可能继续如此。船只将环绕地球而行。但地平 之说仍会畅行无阻。在市场上,价格与价值之间还会存在着宽广的差值,而奉行格雷厄姆与多德理论的人也会繁荣不绝。——摘自巴菲特在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的经典演讲。(投资就是投资,价值投资就是投资,如果不是按价值来投资,那就不是投资)
另外巴菲特还有句话,原话忘记了,大概是这个意思:如果你不能马上教会一个人以4毛钱的价格买入值1元钱的东西,那么别指望10年之后可以同样教会他。

 

浴火凤凰

信仰是绝对需要的,否则很难坚持。但是我不太认同价值投资可以睡好觉,而趋势投资者就睡不好觉。两者都是在辛苦寻找少数持续性好的东西,一个是好公司,一 个好趋势。巴菲特伟大的地方在于他能在本金庞大的同时维持高复利。如果百万以下起家,而做不到高复利,那基本算不得什么高手!最后我想说的一点就是财富任 何时代永远都是少数人的专利,不要指望去寻找一种多数人都可以用来致富的方法。世界上没有什么圣杯,一切都看天时地利人和!

 

两粒米

人活一辈子,总该相信点什么。---段永平
还是要从什么是信仰开始理解,信仰是一种准则和态度,做什么与不做什么。
信仰是信念的集中体现,是对某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极度崇拜。
放到投资上面,我觉得有信仰就是有学习的榜样。
因此价值投资还是需要信仰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03

去努力,去尝试,你的梦想会成真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2/wNMDAwMDE4NjIwNA.html

核心提示:李宁希望快意能源将来会经营例 如体育经纪、赛事等业务。此前,外界揣度:李宁要开始二次创业,跨界经营进入新能源领域。

李宁先生讲述“运动员精神”


无论作为运动员,还是企业家,20年来,李宁始终相信梦想的力量。

为了实现一个个梦想,李宁不害怕变革——就如李宁公司最新的口号 “Make the Change”。变革确实正在发生,发生在李宁公司(2331.HK)之外,也在李宁公司之内。

“新收购的公司会用来 经营李宁公司主营业务以外的一些体育业务”,平日极少出现在媒体面前的他,谈起今年他以兄弟二人之名新收购的上市公司快意能源(8032.HK),回答得 很干脆,利落得令人想起这位体操王子巅峰时期的体操动作。

他希望快意能源将来会经营例如体育经纪、赛事等业务。此前,外界揣度:李宁要开始 二次创业,跨界经营进入新能源领域。

2009年,李宁在国内的销售额超越阿迪达斯,在年营业额即将逾百亿营收的关口,李宁公司掀起了一场史 无前例的品牌再造运动。李宁公司的高管们口径一致:要再造品牌DNA,以提炼更为鲜明的品牌内涵;在他们看来,品牌重塑以及由此触及的业务流程和组织再 造,将解决李宁公司此前的发展瓶颈问题——无法成为具有绝对的行业领袖气质的品牌。

为此,李宁公司甚至对有着创始人鲜明烙印的公司商标都动 了“手术”。改动自己在创业之初建立的,已然附着一定认知度的松鼠式的L形LOGO,作为创始人和董事长,李宁是在意的。

在第一批新 LOGO呈于眼前,有待他定夺时,李宁的反应又多少透着些孩子式的可爱,他扭了扭腰说:坐得太久,腰有点疼,身体不适有碍于他做出有效决策。不过几番选 择,最终他还是确定了取而代之的新LOGO。在李宁看来,如果要让自己一手创办的品牌和公司成为能够承载更大规模经营的平台,改变势在必行。

重 塑品牌

《21世纪》:从你个人角度,如何诠释李宁公司的这次品牌重塑和商标再造?

李宁:新商标只是其 中一项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公司整个系统会做一次变革,体现我们的品牌内涵、品牌精神和品牌想去的方向。以后,你们在体育营销、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方面,都 可以看到变革的思路。

新的LOGO,会更鲜明一点,会让人们对李宁的认识丰富起来;新的LOGO,也更有益于商品设计应对的挑战。因为是两 部分组合起来,在商品设计应用方面,会有很大的一个变化。我们追求的是更现代的线条。这符合我们想做的体育品牌的理念。

《21世 纪》:2007年5月开始,李宁启动了品牌再塑的战略;在品牌再塑的过程,你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年来,围绕品牌重塑一事,董事会有过几次讨论?讨论的焦 点是什么?出现的最大异议是什么?

李宁:当然会出现很多异议,很正常。重塑,如果不复杂,也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所以,我所起的作用,更多 的是如何把握这个品牌的内涵,作为一位运动员,如何理解运动员精神。其实这些内涵,在过去也一直都存在,只不过,人们对李宁的认识太过于丰富。于是这次我 们把它(内涵)提炼出来,有更鲜明的表述和表现。

《21世纪》:你对这个品牌的定义是?

李宁:运动员精神。

其 实也很简单,我做过运动员,追求过冠军,有成功和失败的经历,在建设李宁品牌过程中,就希望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能够表现这一代人的智慧和梦想。

变 与不变

《21世纪》:在此次品牌重塑之前,李宁公司在2001-2002年间,提出“一切皆有可能”;当时是怎么确 定这个口号?当时是李宁的第二任总经理陈义红辞职,而后CEO张志勇开始全面管理公司业务的过渡期,在那个阶段重新定义品牌内涵,是什么触动你们提这个口 号?

李宁:中国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有很多事情,人们连梦都不敢做。我们确实在有些方面很落后,我指的是现代工业。改革之后,我们希望能赶 上世界的步伐,很多年轻人身上都有梦,但是有时候不见得那么自信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讲“一切皆有可能”,就是说——你去努力,你去尝试,你的梦想会成 真。

刚开始严格来讲,我也不是很有信心(它是否合适),因为这句话,后面是要有很多铺垫——就像对运动员来讲,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冠军,这 得有好多铺垫。但是在过去十年,这又很符合中国的发展,也符合中国的社会现状,所以大家接受了。

《21世纪》:你对于李宁这一品牌的理解从 创业至今,有过怎样的变化?

李宁:原则上没有变化。我开始做第一件商品,试图做中国的体育品牌时,想表现出中国的文化,表现出体育的文化, 这一直都没有变。李宁公司的第一个口号叫“中国新一代的期望”。

当然市场在变化,社会在变化,因此,在表现的方法和沟通方法要有所改变,要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授权者说

《21 世纪》:据说在品牌重塑的过程中,你只把握品牌内涵的大方向,并不介入由此而引发的组织架构调整。这是否意味着,作为董事长,如今你已经很少介入公司的日 常经营?

李宁: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公司的治理结构,一是个人做事的风格。

就公司治理结构而言,我是比较推崇团队职业化,能 够有各自的空间、责任和目标。确定公司的一个整体目标,并把它传承好。所以,作为董事会主席,我想更多是在公司的治理层面上贡献我的能力,那是我的责任和 空间。与此同时,因为我是公司的创始人和股东,在公司重大战略决策上我是参与的,这是符合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模型。

就个人做事的风格而言, 如果我的梦想,我自己能够实现,那我就不需要他人。但实际上要成就一个品牌,建立一家现代化企业,建立技术研发、工业制造、市场零售、品牌营销等流程,这 不是一个人的能力,甚至不是一家公司的能力足以完成。

李宁要能成为世界级品牌,这期间,至少中国的化纤工业要成为世界级的,单个公司不能脱 离国家、民族的情况去谈发展。所以同样的,在公司营运上也不能靠个人,我比较喜欢与我的同事、团队一起实现梦想。

《21世纪》:这种“个人 自治”的管理理念似乎很早就萌发了。在李宁公司创办3年之后,你曾用了一段时间拍电视剧和电影。与此同时,陈义红和天津梅花厂厂长李纪铎、大华衬衫厂副厂 长张向都等一批专业管理人员的进入,此前有媒体对这段往事的描述是,1993年随着这些人的到来,你就淡出公司管理。是这样么?

李宁:如果 说管理,其实我从一开始就没有天天坐在那儿管理过,我比较喜欢充分授权。即便是在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我的授权就相当多。

创 业初期,可能会有过一些时候,我的主意、想法主导着某一款产品、某一种业务的模式,比如说当时做销售,那时候中国市场都太初级了,必须利用体育局和体委系 统的一些体育销售网络,他们不太接受我们的这种商品和这种形式,那我的想法就是决定自己做专卖店,我这样想,他们(管理层)就这样做了。

但 是随着公司的发展,我把我的一些想法强加在一款产品上,或者强加在一种生意的模式上,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这也是公司成熟的一个过程。

《21 世纪》:根据你20年的经营企业的经验,怎样才能建立一个高效的董事会?您认为董事会最核心的职责是什么?您认为李宁公司现在的董事会是否高效?

李 宁:我个人认为,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个董事会就像一个人,每个人有个人的基因,有环境,有不同性格。

我觉得李宁公司的董事会,就公司治理 结构来讲,效率还是很高,但反过来来讲,中国正处于变革的时代,上述的结构有可能对于一些具体、快速变化的市场,反应不够快。在还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下,太 规范的公司反而也会显得效率低一点,这就看你追求什么了。如果追求更长远的目标,希望公司从资本,到决策,到执行、营运,都有一个有序的内部体系,有透明 的而且可以不断成长的平台,一个可以实现大规模经营的平台,我想你肯定得放弃一些东西,那么上述的治理结构,从长远看还是有效的。

北 大往事

《21世纪》:此后你曾经提出1997年,李宁公司要做到10亿规模,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打断了这个目标的完 成。当年,你把总经理的位置交给陈义红,去北京大学读书。你是带着哪些问题去读书呢?这可以视为作为企业家的李宁的自我修炼么?修炼什么?

李 宁:做人其实不需要有那么准确的计划目标,否则就会像机器。

有时候,学习一方面是为了追求,另外一方面是要获得自身的提升。总体上来讲,个 人如果不提升,那可能你有想法,但是不知道怎么来确认这个想法——它是对还是错。我去北大读书更多是对我自身的充电,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做决策的能力。

我 一开始学法律本科;后来两年在光华上管理学。我对社会运行规律有兴趣,所以选择了法律这个专业,了解社会结构的设计、形成等等。本科的教育更多的是一个基 础教育,是教会你如何学习,一种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当然从大学里,我获得很多新理念,对社会现象、社会思路都有新的认识。

《21世纪》:我 听你的校友说过,在北大期间,上专业课也好,英语课也好,你总是坐在前三排,很早就到,大家觉得你特别刻苦。我想知道你在北大里有没有参加社会活动,包括 校园的社团活动,校园的氛围对你有什么影响?

李宁:校园的活动我参与得不多,原因是我本身有家庭,有公司业务,所以我不可能像一个18岁的青年这样,有很多空余的时间去参与学校活动。

至 于说坐在第一排刻苦,可能是大家觉得这个老同志还挺努力的,事实上刻苦的人未必都能拿冠军,我们同学都很有出息,比我好。

《21世纪》:你 选人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能让员工有OWNERSHIP,或者说主人翁精神,尤其在他们没有股权激励的情况下?

李宁:首先这个人应该有梦 想,如果他没有梦,他做事就没有激情,就很难持续地去把它变得更好。另一方面,专业技能也是需要的。最后,我们公司有公司的文化,如果能成为公司的一员, 要认同公司文化。你不可能把那些跟你不很志同道合的人捏在一起;否则捏合一年两年还可能,但是时间长了就不行。

困惑与思考

《21 世纪》:之前,我在媒体上看过你都说:“我对于交易和成本都不敏感,我只是目标很明确,然后就一个劲往那走。而这是我在做运动员时,得到最多的训练。”经 营公司20年以来,没有迷茫过么?在过去的20年内,作为企业家,你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李宁:从一开始就困惑,到今天还在困惑。

《21 世纪》:不同阶段的困惑各有什么不同?

李宁:不同阶段的困惑,水平、层次都不一样。

《21世纪》:能具体跟我们说说吗,比如 创业阶段?

李宁:创业阶段很简单,你想做这样一个商品,凭什么人家要买你的商品?我第一次订货会,我们通过关系找来的经销商很热闹,饭也吃 了,交流也交流了,最后他们拍拍你的肩膀说,小伙子有志气,这就完了。你说困惑不困惑?你不知道你做的对还是不对。

那到今天,我们已经做到 这样的规模,你可以看到大量的同质化产品在市场上贩卖,可能今天的市场你会有机会赚钱,但这是我们想要的吗?为什么要做品牌的重塑,如果我们不去明确那些 已经在我们身上留有的记忆,我们明确下来怎么做,将来也是巨大的挑战。因为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我们中国人过去没有做过,我想不光是李宁在做,也有很多中国 人也在做,就看你是怎么样来发展,这个过程是有挑战的。

《21世纪》:前段时间,富士康事件引发热议,人们开始切实地思考中国商业模式的转 型,以及在此之上的新商业文明。在你的思考中,中国应该建立和发展何种新商业文明?

李宁:我现在还不具备能力来答你这个问题。我相信中国社 会的进步,会让它自然地走到拥有理想价值观的阶段。你看西方的发展必须要经过这一步,我们用三四十年时间,做了人家几十年、上百年要做的事,所以这种社会 矛盾一直是有的。

但是不要忘了,严格来讲我们还是需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条件,改变我们生活条件会带来一些成本。你要说富士康全部都是企业的问 题,我也不太相信,就是说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解决的。我们有大量的人口,你不发展经济是不行的,但如何去解决,我觉得未来中国应该需要有一些新商业秩 序、价值观;但中国的进步是一步步来的,每个人都有责任,每个人也不要太极端。





你的护城河有多宽? 张化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kr5l.html
   公司就象一个城堡,它需要有护城河。不然的话,它很容易被攻破。你可能会说,“我很机灵,我会在敌人攻破这个城堡之前弃城逃脱,换到另外一个城堡里去生活”。很多不愿做长期投资的股民,就抱有这个想法。
 
  最近,我重读了一本好书,有了一点点新的理解。这本书是2008年美国晨星公司的股票研究主管Patt Dorsey 写的“创富小册子”(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他认为,从根本上讲,世界就是不公平的。行业有好有坏,它们的发展阶段有好有坏。在好的行业营商,就象顺水行舟(事半功倍),在坏的行业营商,就象逆水行舟(事倍功半)。
 
  是陷阱,还是护城河?
 
  Dorsey 认为,好公司能够持续创造比别人高的回报。这样的公司有护城河,不容易在短期内被敌人打垮。他说,人们最常犯的错误是把“产品好”,“市场份额高”,“执行力强”,“优秀的管理团队”当作护城河。这都是投资的陷阱,而不是护城河。
 
  先 谈“产品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在八十年代初首次推出小型货车(minivan)时赚了太多钱。可是好的产品没有用,其它的汽车厂蜂拥而来,也开始生产 minivan。克莱斯勒马上失去了优势。生产奶酪饼的Krispy Kreme在刚刚推出doughnut时, 风靡美国,没想到别人也可以生产doughnut,而且消费者对doughnut 的热情很快就消失了。Tommy Hilfiger 的时装曾经如日中天。可是今天它在哪里呢?前几年,美国政府大举推动用玉米提炼乙醇,认为这既环保,又减少了对海外高价石油的依赖。由于2006-07年 玉米收成好,价格低廉,所以厂商们大赚其钱。这些公司的股票也飙升。大家认为这个产品太酷了。可是一年后,新的厂商加入,乙醇生产的产能大增,玉米又不再 那么丰收(价格大涨),石油价格也不再那么高企,结果大量乙醇厂商欲哭无泪。
 
  中国地产公司个个说自己的产品是一流,但实际上的区别未必那么大,而地点好象更重要。各种电视机,彩电,电脑,手机和冰箱真的有特别大的质量差别吗?各种衬衣和套装的质量好坏差别很大吗?
 
  再 让我们来看看市场份额。纽约时报的名气很大,但是它的股票价格这几年大跌,经常面临财务危机。香港一些报纸的股价也很差,虽然它们在香港的江湖地位很高。 海尔,戴尔,通用汽车,科达及大量的建筑工程公司等在各自的产品线上的市场份额都很大。但是看看他们的利润如何吧。有时候,市场份额大是个优势,但并不一 定。只要潜在的竞争者存在,这就足够让你的利润率很低,因为门口有人“叫板”。你的公司永远在“拾之无谓,弃之可惜”的收益率之间运转。有些产品会因为规 模大而降低成本,有些不见得(比如律师,审计师,理发师,美容院,系统集成,建筑,研究咨询,物业管理,甚至地产开发)。一般而论,“市场份额高”不是一 条可持续的护城河。
 
  我 们再来看看“执行力强”和“优秀的管理团队”。这两个优点经常被人们一并提到,因为执行力强主要来源于两个因素。一是管理团队在一起工作的年数长,磨合得 不错,工作上比较顺手,团队里面没有明显捣蛋的人。二是因为团队里面有个德高望重的领袖。这两个因素都有些偶然,可遇不可求,而且可以随时变化。如果领袖 生病了或者死了或者换工作了,怎么办?有些领袖不自量力,在退休之后又重出江湖(原因是他创办的公司好像缺了他不行)而把他辛辛苦苦(当然也是运气好)积 累下来的名气再丢掉。比如,美国一家曾经很大的电脑公司 Gateway 的创始人就是如此。他重出江湖之后,回天乏力,大失所望。其实,他当年的成就与当年他的行业的高增长很有关系。此外,管理层好坏往往只有在事后我们才能看 出来,而不是事前。可是,事后的判断对于投资者来讲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既然这样,我们如何判断一个公司又没有护城河呢?
 
  第一, 品牌被认为优秀或者可靠,公司的产品可以卖出高价,因此公司利润率高于同业。
 
  第二, 它的产品无法替代,或者客户很难离弃。如果离弃,客户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第三, 有些公司有明显的网络效应(互相照应,或者众星捧月的好处)。
 
  第四, 有些公司的业务由于地点,工艺方法,规模,营销网络,或者某种长期协议而使得成本便宜很多。
 
  品牌和专利有多大用处?
 
  Dorsey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公司的出身决定一切。他完全不相信公司文化和团队在长期的决定性作用。我本人喜欢投资懒汉和傻瓜也能管理得不太差的公司。
 
  很 多公司都说自己有品牌,专利和特许经营权。但是,很多专利和品牌完全不能给你带来收入或者好处,它无法在生意上和产品上真正显现出优越性,比如提供别人无 法替代的产品和服务。品牌是需要花钱来建立和维护的。如果你的品牌那么好,你能创造出超额利润吗?如果不能,那凭什么证明你的品牌值钱呢?名气大不等于好 品牌,不等于你的产品可以高出市场定价。
 
  另 外,一个品牌如果能够减少顾客的“搜寻成本”,比如,麦当劳,可口可乐,KFC,那它们很有价值,虽然它们的产品价格不见得可以高于市场价。说起专利,大 家可能注意到,有些专利没有商用价值,而且专利可以受到挑战。在国外,债券评级公司很赚钱,因为他们的生意需要得到政府的特许,而政府又很难授予这样的许 可,所以进入门槛很高。
 
  在 国外,公用事业公司一般受到产品价格和企业回报率方面的监管。这类公司可以是很不错的投资对象:风险低,回报率很稳定。在中国,这方面的监管机制还很原始 和带有随意性。所以我们的供水,供电和供气公司可以很赚钱。多年来,人们对中国燃气公司的投资价值有怀疑。我是这样看的:他们的燃气销售量会增长很快,而 且未来的单位成本会因此下降(因为公摊的固定费用增加不大)。他们其实是建筑安装公司,他们把燃气管道接驳到你的厨房。与普通的建筑安装公司所不同的是, 他们有特权:在他们经营的城市内,只有他们才能做这项业务,别人不可以做,而且他们的安装收费特别高。
 
  客户的叛逃成本
 
  谈 起客户的叛逃成本,大家想想你会经常换银行吗?你需要填写很多表格,改换工资自动转账的指令,注销按期支付水电费(和小孩学费,会所的会费,和有线电视使 用费)的指令。你如果有住房按揭,即使银行对你有点不友好,你会换银行吗?太麻烦了。保险公司也是如此。当然抱怨归抱怨。
 
  同 样,基金公司的日子也很好过,因为一旦你把钱交给他们管,你不太容易抽逃。抽逃有费用,也很麻烦。而且你敢说下一个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经理)的水平会高出 很多吗?况且,在你抽逃的同时,另一个基民(投资人)也许会把钱从别的地方转过来(就象公共汽车一样,有的人下车,有的人上车)。他转过来的原因可能是他 对原来的那家基金公司极为不满,所以想在这家公司试试运气。你们俩正好换了个位置。
 
  另外,你使用的会计软件系统(或ERP系统)可以随便换吗?谁也不想多花时间学一个新的软件,除非新的软件有巨大的优越性。中文输入法也是如此。当你会用五笔字型输入法之后,你可能不想学习和转换到仓吉方法。
 
  上市公司一般要注意形象,不愿意换审计师。换审计师需要董事会批准,需要公告,还给人留下做假账的嫌疑。在香港,各个单位的强积金(强制的退休金供款)都要由外部专业机构来管理,但是一旦选定,大家谁也不愿意换机构,因为那样太麻烦和浪费钱。换一家也不一定就好到哪里去。
 
  成本低,规模大,或者自然垄断
 
  国有企业养着一大批人,这就导致高成本。而且,办事的程序繁多也会加大业务成本。民营企业没有这些麻烦,而且对跑冒滴漏的控制比较好。因此总的成本就低。欧美的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经常遇到工会的阻力。小电视台跟大的电视台(比如英国的 BskyB)相比,因为观众不多,所以没有实力转播大型的足球赛,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有些行业前期投入巨大(固定成本高),因此形成一条很宽的护城河。比如,收费公路,港口,机场,和快递公司等等。
 
  还有一类企业实际上是自然垄断。比如,华盛顿邮报集团在美国一些中小城市(Boise 和 Idaho)经营的有线电视业务就很有钱赚,因为这些城市不大,只能容纳一个有线电视运营商。
 
  Dorsey 认为,零售企业和餐馆是个很不容易做的生意,因为他们没有护城河的保护。客户叛逃的成本太低。不错,星巴克很成功,但这只是例外,而不是规律。股票投资是 一个概率游戏,明智的人不应该把钱押在小概率的事件上。这些年,中国的零售企业的表现都很优秀,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水涨船高:当全国零售额每年以双位 数增长的时候,你很容易取得好的成绩。但这不等于你拥有一条宽宽的护城河。这也就好象张先生去年买股票赚了50%的回报一样。运气跟水平还是有点不同的: 水平可以理解成为长期持续的运气。十年前,有些电脑和手机的生产商大赚其钱,大家误以为那些行业有很高的进入门槛(护城河)。现在,我们明白了他们只是运 气好。
 
  Dorsey 认为,有护城河的公司理所应当有很高的资本回报率。如果没有,我们要找原因,也许他根本就没有护城河的保护。反过来,有些公司在最近几年有很高的回报率, 但这也许完全是因为阴差阳错或者运气,或者因为某个正在消逝的原因。我们一定要把那个实实在在的原因找出来。否则就是骗自己。总之,高回报率是判断有没有 护城河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寻找有护城河保护的公司很重要。但时过境迁,我们要注意护城河的干涸。如果优势在消逝,我们要勇于承认,甚至弃城逃跑。监管制度的变化,消费者胃口的改变,替代产品的出现都可以摧毁护城河。
 
  一个公司有没有护城河,护城河究竟有多宽,这是一个很主观的判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这种思维方法和逻辑对投资很有用。分析护城河只是为了帮助长期投资者,对于短期炒作的人没有帮助。作者Dorsey 有一句话对我很有启发:读公司的年报比分析联邦储备局主席的讲话重要100倍。看报纸和因特网对股市和新闻的评论没有太大的意义。




丢掉你的预测吧 张化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lrq7.html

预测资产价格的拐点是高难度动作。格林斯班干过这事儿。他1996年说的“irrational exuberance” 后来成了名言。当然他错得很远:早了4年。美国福特总统任内的财政部长 William Simon 讽刺经济学家时说, 经济学家对各种指标的预测带着小数点,是为了显示他们富有幽默感。

   我很崇拜的一位基金经理曾经告诫我,Analyze,but do not predict (分析,但不要预测)。他说,对政治、经济和企业我们都要认真研究,但不要预测未来,不要预测股票指数的点位,或者单个股票或者房子在未来的价格,更不要用钱去表达你的预测。

   当然,这位智者的意思不是叫我完全不做预测。作为投资者,我必须有一个最起码的预测,我的投资终究能赚钱。否则,把钱存到银行不是更好吗?这 位智者解释道,优秀公司的股票终究会上涨,但是在时间上你是无法把握的。在有些情况下,你可能只需要等几天或几周,但在另外的情况下,你可能要等几年甚至 更久。很多人声称自己是长线投资者,但真正做到长期投资的人太少了,因为耐心的等待也许是一个考验人的孤独的游戏。当贵的股票变得越来越贵,便宜的股票变 得越来越便宜时,即使最有信心的人们也终于放弃了他们的信念。九十年代,很多投资者一直成功地抵抗了互联网泡沫的诱惑,但在那个泡沫即将破灭的关键时刻突 然意志薄弱,功亏一篑。世界上有大量的对冲基金用数学模型作为投资的主要甚至唯一指导。比如,两只股票的价格的相互关系,两种货币的相互关系,股票与可转 换债券的关系,几种不同的利率之间的关系,不同商品的比价变动,等等。

    在一般情况下,聪明的基金经理们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或者回归分析等找到这样和那样的规律。让我举一个过分简单化的例子。在过去10年,甲股票一般比乙股票贵40%,如果有一段时间,甲股票突然比乙股票贵了70%,这时候就会有对冲基金抛空甲股票,买入乙股票,等待这种巨大的差距恢复到原来的40%。但是,问题在于,世界上的例外太多了。这种差距不仅有可能得不到恢复,还有可能加大。在2008年 前的几十年里,不同类别的资产,如黄金,其他矿产品,和股票的价格似乎不相干。所以,以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基金会为代表的投资者们在最近十年里基本上把 他们的风险分散策略建立在这些资产的价格相对独立的前提之下。当然,这种独立性也包括各种资产在地域上的分散化。但是,2008年全球银行危机爆发时,所有这些相对的独立性以及原有的资产价格比例关系全部破裂了,使大量的资产管理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或者被迫关门。

    有人可能辩解,“可是2008年的大危机是百年不遇的,只有在这种时候,那些规律才被打破”。真的吗?在本人不算长的投资银行生涯里(16年),我就经历过了1997年的亚洲危机,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2008年全球性的危机,以及若干比较小型的动荡。资本市场上的多数规律或相关关系都会被这些动荡所冲破。最后留下来的只有一条规律:“世事不确定,不可测”。如果你一定要做预测,明智的办法是,不做短期预测,只做中长期预测,只做中长期内方向性的模糊预测。我们经常看到评论员们急于频繁地发布他们的预测,而且是短期内(几个月内)各种资产价格(股价,楼价,铜价或汇率) 的预测。当然,做这样的预测,出错误是必然的,不出错误是偶然的。市场上有深谙其道的人们常常讲此笑话,“你可以预测时间,你也可以预测价格,但千万不要同时预测两者”。

    买窝轮或者权证就是做短期预测的实际表现,因为窝轮一般只有几个月的期限,过了期限它们就变得一文不值。预测股票在一两年内的目标价格当然也属于高危行为。只做中长期预测(而在短期内,比如一两年内,完全把自己当傻瓜),这也需要你有抗风险的能力,不能靠借贷来购买股票,或者把负债率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

    对基本面的分析已经十分不容易,而即使你把它弄明白了,它也可以被各种因素拖后或者抵消。这就使投资预测变成了双倍的困难。很多人自吹自擂,“去年我成功地预见了这或那,而忘记了一个大实话:一个完全停止了的钟每天也会有两次的正确”。大量的所谓专家都是碰运气,把什么事情蒙对了一两次而荣升专家的。我在1998年以后,也因为在股市上蒙对了一两回,而连续5年被国际基金经理们评为最佳中国分析员,而且人们很慷慨,完全忘记我屡屡出错的时候。要获得专家头衔真容易。

 

未来数年, 我们将迎来资产价格的大牛市

    在此,笔者斗胆做个长期预测:未来数年我们将迎来资产价格的大牛市!

    虽然我明白做预测是很危险的,但我还是忍不住做一个长期的,方向性的,模糊的预测。我认为,未来几年或者十年我们有可能经历世界上少见的资产价格大牛市。

    我的理论基本上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内容:

      (1) 全球长期的经济增长率在放慢,资产回报率在下降,投资机会在减少;

      (2) 厂商承担得起和愿意支付的利率已经永久性地下降了;

      (3) 在银行费用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存款利率也已经永久性地下降了;

      (4) 各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高负债也决定了中央银行必须(和必然)尽量保持低利率,以便减少政府还本付息的压力;

      (5) 中长期的低利率必然导致资产价格的上涨。市场会迫使我们改变我们长期以来所习惯的市盈率(租金回报率,等等);

      (6) 香港的资产价格有可能长期跑赢国内的资产价格,因为两地有利率环境(和通货膨胀率)的巨大差异。


每月花大錢買保險 保障卻少得可憐 戒掉你的 呆 保單

2011-9-5  twm




保險滲透度連續四年全球第一,台 灣人最愛買保險!

台灣人的保費支出比美國人高,但美國人的保額卻比台灣人多7倍,為了追求「領回保費」、「效期無限」的保險,台灣人已經置 身「保額不足」、「險種不齊」的危機之中!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許瀞文 研究員‧林筱庭「我從沒想過父親會這麼早離開,更沒想到,爸爸十 五年來繳了六六○萬元的保費,最後卻只領回二四○萬元的理賠。」現年二十六歲、如今是保險業務員的楊智傑感嘆地說。

正好是三年前,一次健行 活動之後,楊智傑的爸媽坐上計程車返家,「媽媽親眼見到我爸猛地雙手一攤、頭一歪,毫無預兆地,心肌梗塞發作,好端端的人就這麼走了。你知道嗎?幾個月前 我爸才剛做完心臟檢查,完全沒問題!」父親走得突然,全家一陣慌亂,還好有旁人提醒「父親有沒有保險?」大家這才想到,本業是醫生的父親一向注重風險,早 就買了高額的保險。

「當時沒人知道我爸買了哪些保險,只知道年繳保費多達四十四萬元,想說理賠金隨便應該也有上千萬元吧!」後來保險業務員 到府處理,幾十張的保單攤在桌上,但仔細一看,才發現這些保單盡是保費高、保額低的儲蓄險及投資型保單,算一算,兩種類型的保險,就要年繳四十萬元保費。 而最重要的「身故理賠金額」,也就是壽險保額,其實只有二四○萬元。

此外,雖然買了許多醫療、癌症、意外險的保單,但因為父親是心肌梗塞離 世,沒有經過住院醫療,也非因為意外或癌症身故,所以統統不適用。

「當時,我一度認為保險根本就是騙人的玩意兒,」楊智傑說,他為了釐清保 險真相,決定自行研究、甚至踏入保險業,「現在,我的理解是,問題不是出在保險本身,而是市場最熱賣的商品,往往不符合民眾真實需求。」

高 保費、低保障

台灣人的保險觀念有夠呆

「爸爸的錯誤原來只是一個縮影,沒買到足夠保障、買太多『無用保單』的案 例,比比皆是。」如果翻開各項統計數據就能發現,雖然年紀輕輕、資歷尚淺,但楊智傑的觀察絕對不假。

首先,台灣是全世界最愛買保險的國家!

根 據瑞士再保公司的統計,二○一○年台灣的壽險滲透度(壽險保費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為一五.四%,「遙遙領先」世界各國,並已連續四年蟬聯全球第一;並 且,台灣人繳起保費更是毫不手軟。據瑞士再保公司公布去年數據,台灣人平均年繳保費為二七五六美元,折合台幣約八.五萬元左右;依照主計處統計,去年平均 每人國民所得約是五十二萬元,換言之,台灣人每年心甘情願地把一六%的所得繳給保險公司。

在所謂的「雙十原則」中,適當的保費支出應該是年 收入的十分之一,適當的保額則應該是年收入的十倍;台灣人的保費支出,普遍而言,顯然並不符合雙十原則的「第一個十」。

但是,愛買保險、敢 買保險的台灣人,繳出高額保費之後,換來的卻是極為廉價的保障金額。

根據保險發展中心數據顯示,去年國人的壽險新契約平均保額僅有六十四萬 元,有效契約則為七十九萬元,雖然投保率達到二一○%,意味每人平均擁有二.一張保單,但以此計算,每人保額也不到兩百萬元。

再想雙十原則 的「第二個十」──「保額是年收入的十倍」,那麼,在平均國民所得五十二萬元的台灣,不到兩百萬元的平均壽險保額,恐怕連「明顯不足」都還稱不上。

比 較其他先進國家,更能看出台灣人「高保費、低保額」的難堪。以美國為例,依據○八年的數字來看,平均保額約有新台幣五三○萬元,每人每年平均保費支出約在 新台幣五.五萬元上下,保費付的比台灣人少,保額卻比台灣多出七倍。

超高保費、超低保額,台灣人莫名其妙地花下大把銀子,卻只買到少得可憐 的保障,台灣人的「呆保險」,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

一心想「拿回保費」

誤解本質,台灣人不把保險當「消費 品」「台灣人太喜歡把保費拿回來了!」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風險管理與保險系系主任王儷玲說得直接。她認為,「拿回保費」的心態,讓多數國人在投保之前,就 先誤解了保險的本質。

保險的功能,在於「一旦發生風險,能夠有效降低傷害」,但若是把「能否拿回保費」視為挑選保單的優先考量,等於是將保 險的功能本末倒置,變成「如果沒有風險發生,就能存到錢、賺到錢」。「出發點錯誤,自然就會買到不適合的保單,愈想著要拿回保費,就愈買愈錯。」王儷玲強 調。

在宏利人壽行銷長黃振國的定義中,「保險,是一種消費品。」他強調,所謂「消費品」,就像是擔心下雨所以要花錢買雨傘、為了行車安全, 所以會花更多錢買好的輪胎一樣。在進行這些消費時,你不會奢望有朝一日能把錢拿回來,「買保險,應該也是一樣的心態。」○七年一月,金管會鑑於台灣人平均 壽險保額明顯偏低,曾經罕見地主動發布新聞稿,標題是「建議國人可適時購買定期壽險」。金管會主動推銷定期壽險,即是在於這項商品是標準的「消費品」,保 費雖然拿不回來,但也因此價錢便宜、保障較高。

「商人不是笨蛋,如果你不把保險當成『消費品』,總是想把錢拿回來,那麼,他只好先向你收一 大筆錢,並且賣給你一個不太實用的商品。」保險暢銷書作者劉鳳和說,因為「拿回保費」的偏差觀念,讓台灣的保險業者「順應市場」推出許多「華而不實」的商 品。而台灣民眾則在心態偏差與業者促銷之下,陸續犯下了四大嚴重錯誤,使得台灣成為全世界最奇特、最扭曲的保險市場。

錯誤一

把 保險當存錢工具

第一個錯誤,是因為「把保險當存錢工具」,而買了太多的儲蓄險。

在分析台灣人高保費、低保額的現象時,政大風 險管理與保險系助理教授彭金隆幾乎不假思索地說:「可想而知,民眾把多數保費都拿去買儲蓄險了。」事實上,根據《今周刊》與波仕特線上市調中心於八月間合 作進行的「台灣人保險行為」調查,結果發現,受訪者投保儲蓄險與終身壽險的比率,的確明顯高於其他類型保單。

相較於金管會強力推銷的「消費 品」──定期壽險,儲蓄險的保費會高出多少呢?以三十歲男性、身故可領回一百萬元保額的壽險商品來看,二十年定期壽險的年繳保費只要四一○○元左右,二十 年的總成本是八.二萬元;但若是投保在台灣長銷熱賣、具有儲蓄概念的「還本終身壽險」,繳費二十年若要取得百萬元保障,每年須付出四萬兩千元左右,總成本 超過八十四萬元。

「話不能這樣說,如果我長命百歲,就能從儲蓄險賺到好處。」這是多數人的想法。在台北三重經營小型代工廠的林爸爸、林媽 媽,原本也是如此盤算,但是在經歷一場重大意外之後,他們的觀念有了徹底的改變。

林爸爸、林媽媽平日工作辛勞,也很努力地省下每一分錢,就 是希望自己能有安逸的退休生活。他們把省下來的錢,一部分拿去銀行存,另外一大部分,則是從十五年前開始陸續買了許多儲蓄型保險,部分屬於期滿整筆領回, 部分屬於活越久、領越多的年金性質,加總計算,兩人每年要繳三十六萬元的保費,壽險保額則只有八十萬元。

「原本是想繳費二十年後,就能累積 一筆小錢,再加上每年大約十萬元的年金,就能退休了。」林爸爸自認身體健康,「活到八十歲應該沒問題,一定能把保險領回來。」

錯誤二

把 保險當賺錢工具

但在○一年,家裡工廠突然氣爆,兩人嚴重灼傷,燒傷面積占全身一二%至一三%,總共住院十七天,但前前後後只獲得兩萬多元保 險理賠金,這兩萬多元還是靠儲蓄險中附加住院醫療給付,每人一天六百元住院補助。

出院後,夫妻兩人仍然無法正常工作,將近半年的時間,家中 開支須靠過去銀行存款,而之前好不容易存下的銀行存款,則幾乎在這半年全數用罄。「很好笑吧!買儲蓄險是為了存錢,但反而讓我銀行存款全部用光,繳出去的 保費,還要等到八十歲以後才能領回,真是沒賺頭。」林爸爸說,還好那場大火沒把夫妻兩人燒死,「否則,只能領回八十萬元,其他什麼都沒了。」劉鳳和表示, 在各類保險之中,儲蓄險絕對是建構人生保險防護網中「最後一個選擇」,必須先將該有的保障購足,才能再考慮把收入投在保障低、保費高的儲蓄險中,「我並非 反對去買儲蓄險,而是不能把保險當儲蓄。保險的功能就是保障,而非儲蓄。」近年來,隨著台灣利率水準走低,保險公司獲利難度相對提高,保險費率也就因此逐 步升高,銷售日漸困難。於是,讓保單「增值空間」交給消費者「自行操盤負責」的投資型保單,成為業者強力推銷的商品之一,逐漸的,也讓台灣人犯下了保險規 畫的第二個錯誤──把保險當成投資工具。

「我只看過『賣』保險賺錢,還沒看過『買』保險賺錢。」宏觀財務顧問總經理邱正宏說,在業務員的錯 誤行銷之下,近幾年熱賣的投資型保單,幾乎已被消費者認為是一種「具有部分保險功能的穩健型投資工具」。

老實說,「具有部分保險功能的穩健 型投資工具」,這句描述並沒有錯,但正是因為投資型保單必須兼顧「保險」與「投資」的雙重功能,因此,部分保費必須挪為投資之用,自然也就無法換得足夠的 保障額度。換句話說,投資型保單熱賣,也是台灣人保費高、保額低的元凶之一。

更糟的是,某位業界專家指出,由於國內業者推出投資型保單的目 的,是為了「讓保單的增值空間由消費者自行負責」,對業者相對有利,因此,為了加速推廣,業者也提供了極為可觀的抽佣額度給業務員,而佣金的來源,則是保 費。「基本上,投資型保單前兩年保費,接近、甚至超過半數以上,都是費用。」王儷玲表示,投資型保單確實有其適合的族群,但她仍建議,必須是在保障充足 後,再用投資型保單讓整個保障增值。她表示,保障的順序依序是基本的壽險、用意外險補足壽險不夠缺口,最後選擇醫療險補足健保不給付項目,「至於投資型保 單,則是行有餘力時的加值選項。」

錯誤三

投保重點本末倒置

基於「拿回保費」的心態,國人熱中於 透過保險「存錢」、「賺錢」,但除了這兩大錯誤之外,另外一種類似的偏差心態,則是希望保險的「效期無限」,這正是終身型保險商品始終熱賣的原因。但,終 身型的商品,同樣是保費高而保障低,更重要的是,你通常並不需要終身保障。

年約三十歲的高志強,是外商公司壽險業務員,由於本身從事保險 業,自然也對風險相當重視,「他曾說,年輕人的保障重點應該是在醫療部分,因此,雖然收入還不多,但一口氣就買了住院補助日額五千元的終身醫療險。」高志 強的昔日同事嘆道:「因為他刻意拉高保障額度,又是購買終身險,所以保費很高,也就無力再去投保真正重要的壽險了。」某天,身強體健的他突然心肌梗塞,到 院前就不幸身故,由於沒有住院,因此高額的終身醫療險完全派不上用場,高志強的家人,無法從保單上獲得一毛錢的理賠。

王儷玲表示,以目前利 率處於低檔的環境,確實不適合買終身型保險,相同保障可能十年前只需要花一萬元,但現在要花兩萬元去買,一旦花去過多費用,就容易排擠其他該買的險種。她 建議,現在可以先建構一些短年期的醫療險種,等到利率上升時再轉成終身型保單。劉鳳和則建議,利率至少要回到五%以上,才是考慮購買終身醫療險的時機。

除 了價格因素,另外一個思考方向,則是「需不需要終身險」?

以終身醫療險來說,根據健保局在○五年所做的統計,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在過去十年間 每年平均住院天數僅有四.六日,以台北地區醫院單人病房每日收費約三千至五千元計算,每年花費至多兩萬五千元。「花大錢投保終身醫療險,只是為了老年時每 年可省兩萬多元,值得嗎?」劉鳳和提出這樣的疑問。

他進一步再問,「如果投保終身壽險,希望留給子女更多的財富,但在自己年老之後,孩子多 半也已獨立,你的壽險理賠只有錦上添花的效果而已,需要為了錦上添花而花大錢買終身壽險嗎?」整體而言,國人偏好終身險勝於定期險,其實是本末倒置的投保 行為。

錯誤四

保費不符﹁雙十原則﹂

事實上,在前述的種種案例中,已經點出了國人 保險行為的第四個嚴重錯誤:由於追求「保費領回」、「效期無限」的保險,讓台灣人在「自以為絕不虧本」的迷思之中,投入了明顯高於雙十原則的保費支出,造 成本身財務壓力之外,也排擠了正常的投資理財空間,甚至是排擠了布建完整保障的機會。

根據本刊的「保險行為」調查結果,購買壽險的受訪者 中,除了七成以上亦有投保意外險、醫療險之外,但對於同樣屬於專家口中「必備」的癌症險、重大疾病險等,投保比率明顯降低,意味著國人不僅面對保額偏低的 威脅,也已置身「險種不齊」的危機。

邱正宏指出,在有限預算下,過度投保了高保費、低保障的險種,自然會排擠到其他該買的保障,甚至也會影 響個人資金支配,「規畫了正確的保障,將剩餘的錢拿去有效利用,或許還有機會創造更大收益。」四大錯誤,讓台灣人置身保額偏低、險種不齊的危機之中,而更 令專家憂心的,是在保險爭議不斷的情況下,會逐漸讓國人對於保險產生反感、甚至抗拒。事實上,雖然「保錯險」造成損失的案例不少,但是「缺乏保險」所造成 的悲劇,同樣隨時存在於社會角落。

「到了今天,我還是在為哥哥感到惋惜!」三十五歲的陳淑芳感嘆地說。她回憶,多年前父親因為糖尿病的併發 症而長期住院治療,由於沒有保險,財務壓力幾乎拖垮整個家庭,「雖然熬過來了,但是我和哥哥兩人的人生規畫,也都和原本想的不一樣了。﹂陳淑芳說,當時父 親住院,醫療費三個月就花了快十萬元,母親則必須辭去工作專心照顧爸爸,也就沒了工作收入。醫療費用加上房租、生活雜費等支出,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也因如 此,原本一心想當建築師的哥哥,為能提早賺錢,當兵時從義務役轉成志願役,「由於入伍的時間長達三年半,哥哥原本的夢想,好像也就這麼被磨掉了。」至於陳 淑芳自己,當年則是被迫轉讀夜間部,利用白天打工貼補家用。

「保險的真正意義,其實就是為了保護你所愛的人。」黃振國說,如果能夠深刻理解 保險的真義,就能懂得如何善用各種保險工具,既不會排斥它,更不會斤斤計較「自己能領回多少」、「會不會吃虧」。說到底,只要想到自己所愛的人,就能避免 種種的保險謬誤,也才能讓保險發揮應有的正面功能。

專家建議購買前須三思的保單

儲蓄型保單

儲蓄險的保費相對較 高,即高保費、低保障,因此除非是已有相當完整的保障配置,且財務負擔無虞,較宜考慮投保儲蓄險。此外,保單費用和利率水準呈反比,利率愈低、保費愈貴, 專家認為,在利率低於4%以下的環境中,儲蓄險所能提供的報酬率並不划算。

投資型保單

很多人買了投資型保單後 都認為自己已經開始投資,事後才知道第一年繳的金額中有六成以上被作為保險公司費用,如果在三年內解約,等於把錢送給保險公司,真正投資比重比較多要從第 五年後開始。投資型保單並非不好的保單,必須先了解整張保單費用算法、配置等,自己能接受,且有長期資金準備再來購買。

終身 醫療險

終身醫療險並非不好,只是現在保單預定利率低,相同保障卻要花比以前貴二至三倍的保費,怎樣都不划算,若還是想追求更好的醫療品質, 目前可考慮定期醫療險,等利率水準慢慢回升後,再購買終身醫療險。

台灣人買保險常犯4大錯誤

把保險當存錢工具

「活 越久領越多」是業者不敗的行銷手法,愛存錢的台灣人,買了太多保費高、保障低的儲蓄險。

把保險當賺錢工具

投資 型保單有「保障金額低、投資部位低」的雙低問題,只能為保險「加值」,不該成為保險重心。

投保重點本末倒置

你 一生會住院幾天?算一算,愛買終身險勝於定期險,其實是本末倒置的投保行為。

保費不符雙十原則

因誤解保險本 質、錯估真實需求,台灣人保費支出高,超過「年收入的1/10」。

台灣人是保險呆子!?

1. 最愛買保險!

台 灣人最愛買保險,整體保險滲透率連續四年蟬聯全球第一,壽險滲透率更是遠勝各國。

2010年各國保險滲透度排名單位:%排名國 家 總 計壽險業 產險業1台 灣18.4 15.4 3.0 2南 非14.8 12.0 2.8 3英 國12.4 9.5 2.9 4荷 蘭12.4 3.2 9.2 5香 港11.5 10.1 1.4 6韓 國11.2 7.0 4.2 7 法 國10.5 7.4 3.1 8日 本10.1 8.0 2.1 9瑞 士9.9 5.5 4.4 10巴哈馬9.8 2.5 7.3 資料來源:Swiss Re, Sigma No. 2/2011。

註:保險滲透度即「保費收入占國內生產毛額 (GDP)比率」,比率愈高,顯示保險對該國GDP的貢獻愈大,國際保險公司多利用這項相對指標來判斷各國保險業的發展狀況。

2. 最敢繳保費!

2010年台灣每人平均年繳保費2756.8美元,約為人均GDP的16%,明顯不符雙十原則,保費支出甚至超過美國、加拿 大、德國等先進國家。

2010年各國每人平均壽險保費支出單位:美元排名國 家人均壽險保費1瑞 士 3,666.80 2 盧森堡 3,698.30 3日 本 3,472.80 4英 國 3,436.30 5丹 麥 3,429.20 6芬 蘭 3,323.90 7愛爾蘭 3,213.70 8香 港 3,197.30 9瑞 典 3,141.20 10法 國 2,937.50 11台 灣 2,756.80 12比利時 2,625.70 13挪 威 2,281.10 14新加坡 2,101.40 15義大利 1,978.70 16澳 洲 1,766.30 17美 國 1,631.80 18加拿大 1,521.80 19荷 蘭 1,511.80 20德 國 1,402.20 資料來源: Swiss Re, Sigma No. 2/2011。

3. 保額少得可憐!

台灣平均保費越來越貴,保額卻反向減少,2008年台灣人均保費比美國人多,但新契約平 均保額只有美國的12%。台灣人究竟要花多少錢當冤大頭?

a.2005~08年台、美、日壽險新契約平均保額與保費支出

單 位:新台幣萬元

年度台灣美國日本

新契約平均

保額每人平均保費支出 新契約平均保額每人平均保費支出新契約平均

保額每人平均保費支出

200570.044.93 456.60 5.08 91.518.57 200680.365.22 482.005.19 153.738.20 200798.97 6.28 506.555.57 211.417.49 200867.096.64 531.305.51 205.438.32 200967.856.50n/a4.60n/a9.10 201064.508.54n/a4.70n/a10.10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Swiss Re, Sigma No. 2/2011、美國人口普查局2011年統計摘要、The Life Insurance Association of Japan。

註:日本統計資料包括個人保險、個人年金保險、團體保險額度,美國、台灣 僅統計個人保險額度。

b.壽險歷年新契約平均保額逐漸降低單位:新台幣萬元年度生存險生死合險死亡險合計成長率(%)2006 2.4644.9695.7680.3614.73 20073.2155.00111.8598.9723.16 2008 2.3149.2783.1267.09-32.21 20091.8361.0877.6767.851.13 20109.82 58.9071.4464.50-4.94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

台灣人保險行為大調查

國人陷入保額 不足、險種不齊危機!

問題1:搞不清楚保障內容只在乎「保費領回」,忽略保障內容。超過六成受訪者自認不清楚保障內容。

是否 清楚自己的保障內容?

清楚39%

不是很清楚58%

完全不清楚3%

問 題2:偏好終身險雨儲蓄險近七成受訪者有購買終身壽險,近五成受訪者有購買儲蓄險,明顯超過定期壽險。

危機1:保額明顯不足!

近 六成受訪者壽險身故保額在300萬元以內,遠不及人均所得的10倍水準。

危機2:投保險種不完整!

在保費高、保額低的結構 下,台灣人無力建構完整保險,調查顯示,超過65%受訪者並未投保重大疾病險。

壽險勝敗組投保類型比較

比較 「用小錢買到高額保險」與「花大錢買低額保險」的受訪者,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後者更偏好儲蓄險及投資型保單。

說明:

敗 組定義為「年繳保費15萬元以上,但身故保額不到501萬元的受訪者」勝組定義為「年繳保費10萬元以下,但身故保額至少500萬元的受訪者」《今周刊》 為釐清台灣人保險問題的真相,於今年8月9日至15日,委託波仕特民調公司進行「台灣人保險行為大調查」,在1197份有效問卷當中,可以看到台灣人因為 錯誤的保險行為與認知,讓自己身陷保額不足、險種不全的危機之中。



你的商業模式靠譜嗎?

http://www.infzm.com/content/62978

如果說客戶價值主張和贏利模式往往和戰略相關的話,那麼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則考驗的是一個企業的執行能力。

遇到很多創業者和投資者,動輒談「商業模式」。典型的對話情景往往發生在融資階段,投資者問創業者: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而創業者早有準備,慷慨作答。

且慢!那真的是商業模式麼?遺憾的是,如果你認真聽,你會發現,十個創業者有九個沒搞清楚這個問題,甚至很多人對商業模式這個詞都沒搞清楚。很多人往往會說:商業模式不就是怎麼賺錢麼?錯!怎麼賺錢,學術名稱叫「贏利模式」,那只是商業模式的一個環節。

到底什麼是商業模式呢?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滕森對商業模式有一個經典定義:商業模式就是如何創造和傳遞客戶價值和公司價值的系統。它包括四個環節:客戶價值主張、贏利模式、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

如果你覺得這個定義還太學術化,我可以稍通俗做下解釋,商業模式說白了就四點:第一,你能給客戶帶來什麼價值?第二,給客戶帶來價值之後你怎麼賺錢?第三,你有什麼資源和能力實現前兩點?第四,你如何來實現前兩點?

如果用這四個問題去問創業者,就會發現大多數創業者並沒有想明白,很多人還停留在迷茫或「忽悠」階段。創業的本質是創造價值,這也是為什麼把「客戶 價值主張」放在第一位,而且贏利模式也是以此為前提的緣故。一個成熟市場的邏輯是這樣的:你想賺錢?好!你能給別人帶來什麼價值?如果不能給別人帶來價值 就想賺錢,去摸彩票去吧!

很多技術類創業的公司並沒有想明白這個問題。他們往往有了一個自以為很牛的技術,就認為有了市場,其實市場需求和技術領不領先是兩回事。很多看上去 很炫的技術,幾乎是沒有市場的。你去看看中科院和大學裡的實驗室的那些科研成果,大多數看上去都很炫,但能夠轉化為市場需求的產品,不到10%!這也是很 多技術類創業的公司容易失敗的原因。

還有些公司解決了「客戶價值主張」的問題,但在如何贏利方面沒有方向。很多互聯網公司在融資時往往會給你描繪一個抽象的前景:只要我們的用戶達到 1000萬,其中有10%的人付費,那麼我們就能賺很多很多錢!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國內的很多網絡公司的贏利模式還侷限於網絡廣告。但凡是做過網 站的人都知道,網絡廣告可以稱得上是「贏者通吃」,1%的公司佔據了90%的市場份額,如果你做不到前幾位,網絡廣告基本上沒戲。

當然,很多創業者也想得很清楚,他們從消費者手中是賺不到錢的,他們要賺的是投資者的錢。的確,有些創業者成功地從投資者手裡拿了很多錢,但就是沒 有贏利,但這樣的故事往往結局不太好,因為投資的耐心往往是有限的。餅畫得再圓,總有一天要兌現的。如果過了一定的時間還是不能贏利,公司的價值基本上就 為零,自然也不會贏得投資者的青睞。

如果說客戶價值主張和贏利模式往往和戰略相關的話,那麼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則考驗的是一個企業的執行能力。以蘋果為例,它的「關鍵資源」就是喬布 斯,還有非常有創新能力的產品設計和開發人員,以及來自於唱片公司和軟件開發者的支持。他的「關鍵流程」則是蘋果公司鼓勵創新的公司制度、企業文化和日常 管理工作,這些流程確保蘋果公司的創新具有可複製性和擴展性,從而不斷開發出類似於iPhone和iPad這樣的產品。

這一點往往是很多創業者容易忽視的。他們往往把自己或者所謂關係當作關鍵資源,卻同時高估了自己和所謂關係的力量,而沒有建立其組織的競爭能力。在 制度和流程建設方面,則是大多數創業公司的軟肋,他們往往迷信於創業者的個人能力,而忽視了在制度和流程方面的建設。這樣的疏忽往往會導致這些企業熬不過 初創期,或者熬過去了,也長不大。

現在,回顧一下自己所在的企業,你覺得自己企業的商業模式靠譜麼?

(作者係《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社群總監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