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與葛洛斯、巴菲特齊名的美國低調債券天王 丹佛斯:精算細節,才能比人早一步

2010-11-22 TWM




全球債券殖利率一路壓低,這意味著在當今世界,投資人對債券的期待已不只是「固定收益」,更希望能像股票一樣地賺取高額資本利得。事實上,美國債券大師丹 佛斯,30年來就是慣用股票思惟操作債券,在他手上,債券比股票更會賺錢,從來就不是稀奇的事。本刊特地越洋專訪丹佛斯,暢談他的投資哲學。

撰文‧莊 芳

有多少人能在千變萬化的投資市場叱咤風雲半個世紀?年逾七十的丹佛斯︵Dan Fuss︶,從一名海軍軍官到投身金融業,一步一步踏入固定收益市場,還成為名列「美國債券分析師協會名人堂」的大師級人物,和美國債券天王葛洛斯 (Bill Gross)共享盛名。二○○八年更獲︽Smart Money︾雜誌選為「全球最偉大投資者之一」,與股神巴菲特齊名。

在美國波士頓高樓林立的金融區內,匯集了許多國際知名的資產管理公司。一幢矗立街口最醒目的白色建築物,正是這位債券大師丹佛斯的辦公室位置。採訪時間一 到,只見丹佛斯緩緩走進來,不管隨後行程安排滿檔,依然不疾不徐清楚地回答記者的問題。

一檔打了﹁類固醇﹂的基金丹佛斯說起話來謙遜有禮,和一般和藹的長者沒有兩樣,讓人很難聯想到,這位臉上經常掛著有如肯德基老爺爺般笑容的人,正是打敗九 成以上競爭對手的債券基金經理人。

截至今年十月底止,他手中掌管的債券基金已達二百億美元,過去十年的年化報酬率接近一○%。他所管理的債券基金曾被CNN喻為一檔「打了『類固醇』的基 金」,形容它的績效超前,就像施打了特效藥的運動員一樣表現勇猛強勁。

或許是數十年來持續跟著市場一路前進,讓他始終充滿活力,除了負責管理債券基金,他還擔任法儲銀旗下盧米斯賽勒斯資產管理公司(Loomis Sayles)副董事長,使他必須經常往返各國參與經營會議。

一日之計在於晨,用這句話表達丹佛斯的生活,或許是再恰當不過了。數十年來為了因應金融市場的起伏變化,他盡力試著讓工作以外的生活歸於平淡。所謂「平 淡」,在一般人眼裡看來,恐怕是無聊至極的生活。但是對丹佛斯來說,卻是他掌握成功的重要關鍵。

精算至分鐘的規律生活

尤其全球股市早已邁入國際化,身在不同時區的各國股市,每日都會輪番上陣展開金融市場交易。像是美國的清晨時分,大約已是歐洲早晨,而亞洲股市幾乎全數已 經收盤。「如果可以的話,我也希望能一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研究各國股市。」熱愛投資研究的丹佛斯說,正因市場的無遠弗屆,讓他必須過著規律生活,隨時 保持清醒頭腦。

「我需要養成規律的習慣,在固定時間、做固定的事,才能好好思考其他問題。」因此,他每日準時在四點二十八分起床,「為何是二十八分?這是精算後所定下來 的數字!」用完早餐、做完運動、梳洗換裝後,閱讀當日報紙與晨間新聞節目,「我算過,這些事情需要耗費一小時三十八分鐘,然後,我能準時在六點零六分出 門。」至於為何是「零六分」?自然也是精密計算了搭上固定班次火車、前往波士頓市中心辦公室的時間。

「我知道這樣的生活習慣有點異於常人,」他接著說,「但確實對我的工作效率很有幫助。」即使出差由美國東岸飛至西岸,或是去到英國倫敦,他都盡可能維持生 活作息。唯有到了亞洲地區,因為有著大約十二小時時差,「那才是我少數必須調整習慣的時候。」雖然幾乎過著十年如一日,有如修道院般的規律作息,丹佛斯卻 很樂在其中。「我回想過去,似乎從來沒有感到無聊的一天!」在盧米斯賽勒斯資產管理公司即將邁入第三十五年的丹佛斯表示,尤其市場總是瞬息萬變,「坦白 說,這是一份很有趣的工作,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他認為,很多人總是對於過去市場發生的歷史事件記憶深刻,但那終究只能作為參考,不一定符合 現在事實。即使是一九五八年就踏入投資界、今年已經高齡七十七歲的他,依然每日積極接收各種資訊,了解各國市場動態。無論「守舊」或是「老古板」等形容 詞,似乎都和他沾不上邊。

放手讓同仁從錯誤中學習

舉例來說,他的「開放」,到了「完全容許同仁犯錯」的程度,「不給同仁犯錯空間,等於限制了他們的開創想法。」在他的領導之下,絕對容許錯誤發生。和丹佛 斯共事已有二十年的凱薩琳(Kathleen Gaffney)表示,「丹的管理很開放,他認為一位真正優秀的投資人,應該要能容許犯錯。」丹佛斯灌輸他們一個觀念:最棒的投資決策,往往在初期看來都 不怎麼樣。所以一定要學著撐住,度過大家都感到不確定的時期,就可迎接最終勝利。「他從不會主導一切決策,反而放手讓大家從錯誤中學經驗。」凱薩琳說。

「絕不倚老賣老」的作風,除了容許犯錯之外,他也打從心底尊重不同的聲音和看法,在他自己的說詞中,這樣的尊重,具有「旁觀者清」的正面意義,對於投資方 向的釐清極具價值。

「就像我在波士頓工作多年,對這裡的一切事情感到習慣、理所當然,認為美國職棒的球隊中就是波士頓紅襪隊最棒。直到遇見來自其他城市的朋友,才會一針見血 地告訴我,紅襪隊其實沒那麼了不起。」當然,在投資市場也是一樣。「無法置身事外,往往就會存在盲點,使你對某地市場過度樂觀或是過度悲觀。」他舉例,自 己的兒子目前居住在泰國曼谷,服務於金融業,同時管理馬來西亞、香港和新加坡等地業務。「從他口中,我能真正體會到亞洲經濟的成長熱度。」○八年遇上金融 海嘯,丹佛斯管理的債券基金也傷得不輕,一口氣跌了二二%。但在○九年裡,他又賺得近三七%正報酬率,更獲晨星︵Morningstar︶年度最佳固定收 益經理人之榮譽。絕大多數部位放在公司債,如同股票型基金一般的報酬與操作風格,他卻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是個「積極型」的投資人。丹佛斯強調,積極操作也是 必須挑選時機的,「我只不過是想成為第一個達到目標的人。」他補充,「而且,我認為最佳的避險方法,就是比別人早一步知道問題所在。」不退休,要投資到最 後一刻他認為,市場並不會事先告訴每個人接下來該怎麼走,因此經常有意外的事發生。所以市場常說:這次你又錯了。「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趕在市場說你錯之 前,先改正自己的錯誤想法。」只不過,要成為「先知」何其難?丹佛斯笑著說,「我想最好的辦法,大概就是早點起來做功課吧!」事實上,丹佛斯在年輕時,不 曾想過未來的職業與志向,他在當時只是個愛打棒球的高中生而已。但他記得,自己大約從十二歲起就開始讀金融產業的新聞。「不過,那是因為金融版就接在體育 新聞之後。」他幽默地說,每次看完體育新聞,記下所有關於棒球相關的賽程、數據之後,翻到下一頁就是金融產業與市場動態,耳濡目染之下,他也對金融有了初 步認識。

直到高中畢業,父親告訴他,該是時候認真讀書了,他才開始思考將來,選擇進入大學主修金融。「其實我原本以為自己有一天會成為職業棒球選手。」丹佛斯表 示,讀了金融以後,他漸漸開始喜歡上這個行業。

初入社會之時,丹佛斯雖然自願進入海軍服役,但在一九五○年代中期,遇上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國防預算削減,因此他只待了三年就離開了海軍。接著他到處找尋 工作,最後轉進金融業,從銀行出納的基層工作做起,展開他與金融市場密不可分的投資生涯。

從一九五八年進入金融業算起,至今已跨越半個世紀,早已過了退休年齡的丹佛斯,卻仍想無限延長自己的投資生涯。說到退休生涯計畫,他幾乎反射式地回答, 「我永遠不要退休。」語氣十分堅定。

據丹佛斯表示,他的祖父於高齡九十五歲時去世,而當下正是他祖父在工作之時。投資,就像是他規律生活習慣的一部分,旁人無法動搖。因此丹佛斯希望,自己也 可以一直守著工作崗位,為了最熱中的投資堅持到最後一刻!

丹佛斯(Dan Fuss)

出生:1933年

現職:法儲銀盧米斯賽勒斯副董事長暨債券基金經理人學歷:馬凱特大學(Marquette University)企管碩士經歷:盧米斯賽勒斯研究員、美國海軍丹佛斯10年年化報酬率近10%,績效更勝葛洛斯

基金

經理人 基金名稱 報酬率(%) 年化報酬率(%) 標準差1年 3年 5年 10年 3年 5年 10年 5年丹佛斯 法儲銀盧米斯賽勒斯債券基金 8.85 11.95 30.64 134.92 5.81 7.44 9.52 0.41 葛洛斯 PIMCO總回報債券基金(機構類別) 3.86 26.37 36.08 92.96 10.18 8.32 7.39 0.29 資料來源:Lipper, 2010/10/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0

35歲史丹佛金童 會變階下囚嗎?


2010-8-27  TCW



如果這是一個劇本,故事中的主人翁──張心望,畢業於建國中學、台大電機系;只花九個月,他就拿到史丹佛大學電機碩士的文憑;碩士畢業第一年,當別人還是職場上的菜鳥,他已經在創業、做生意。

二○○六年,當年他才二十九歲,就獲得王雪紅外甥、王永慶外孫陳主望的信任,最後,成為王雪紅旗下一名大將,創立亞洲第一大的娛樂內容產業平台……。這會是一場好戲!

然而,劇本在下半場卻出現急轉彎,高潮在觀眾一陣錯愕中戛然而止。

二○○三年,張心望接受《商業周刊》採訪,成為封面故事《一億人生》中最亮眼的明日之星,問他需要多少存款,下半輩子才能過無憂無慮的人生,他說:「五億美元。」

他接著又說:「一個人要成功最重要的是心理素質,像那些明星球員,最後兩秒鐘出手不手軟,越需要他的時候他越強壯。所以,我們一定要搞到遍體鱗傷才會成長。」對於張心望來說,當時的他,就像要征服全世界。

在國中老師眼裡他父親是中將,母親栽培影響深

而張心望的人生,就像一列特快速列車,一路都在趕。

夢想,對張心望來說,完全不缺乏。缺乏的是一個舞台,一個機會。

在創業之前,張心望的紀錄好得令人印象深刻,家世、學歷、人脈,這三張黃金門票,讓同年紀的人看了嫉妒。張心望的父母都是醫學院畢業,他的父親,官拜中將,曾是總統醫療團隊的成員,他的姑姑,更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他父親沉默寡言,跟他個性完全不一樣,但他母親待人非常熱絡,他受母親影響很深,」張心望的國中老師呂寶採觀察,張心望國中時,母親就找當時台北工專的老師,親自指導他。

張心望家裡,擺著一部大鋼琴,「我出國後就沒再練琴了,」他說,但他曾在接受本刊採訪時,隨手一彈,不用看譜,就彈出一曲蕭邦的作品。

在史丹佛大學友人眼裡他邊玩邊拿史丹佛文憑,非常聰明

即使在台大電機系裡,張心望的表現也同樣顯得突出,「他很聰明,」張心望大學同學回憶,他可以一面玩課外活動,一面沒日沒夜的做自己有興趣的計畫,做CPU、寫軟體,他在大學時常拿工程師學會的研究獎。

畢業那一年,全班只有三個人進入史丹佛大學電機系攻讀碩士,他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一畢業就創業。

王家第三代、KKBOX創辦人簡民一是推薦張心望給陳主望的重要關鍵人。一位張心望在史丹佛大學的朋友得知雙方即將對簿公堂的消息時,仍不敢置信,「他是 我們這一輩裡最優秀的人,」他強調,「他非常,非常,非常聰明。」張心望在史丹佛大學念書時,經常去滑雪,卻照樣九個月拿到文憑。

「他到Standford(史丹佛大學),教授對他的印象,也是很smart(聰明)、很有能力,我在很多場合都有聽到(過)他。」陳主望說,有這一群菁英背書,陳主望把張心望納為每天通話的好友,透過陳主望的介紹,他得到王雪紅的資金支持。

這樣的人,為何會讓自己的事業一夕面臨危機,甚至連夥伴的信任都保不住?

在媒體聚光燈下他表明不愛守規矩,只想做大事

「我有一個壞習慣,我從小到大,沒有很守規矩,我不喜歡follow(遵守)現成的遊戲規則,但這跟誠信無關,」他說。

「我會看,怎麼衝比較兇、比較快,為了有效率達到目的,我可能會有些變通,我會有些思考,怎麼快速達陣?」他說。

野心和速度,讓張心望的人生路一開始就與眾不同。

二○○三年的那次採訪,當時他說,「搞一票大的,反正『nothing to lose』(沒什麼可損失的),成功,這輩子就結束了。」錢不是重點,重點是大事。

這一次,本刊記者再重提這段採訪,張心望口氣不變,「我只想do something big!(做點大事)」他說,「錢不是我的重點……別忘了,我要的不是那五億美元,我的goal(目標)是球隊!」

他「敢衝」的個性,國中就已經有跡可循。

他曾經在採訪中回憶,「我國中時,每次週末,最精彩的下午三點鐘,因為後面是河堤,這邊是永春那一派,反正他們每個禮拜天下午固定在我們那邊開幹,那個不是開玩笑,下課去看,地上都是血耶!那是真的拿刀砍的耶!哇,那多精彩啊,真的是這樣幹。」

「我們在那邊被勒索,……一開始會忍嘛,忍到一個階段就抓狂,抓狂就把人家打到送醫院,什麼都來了,從此以後沒人敢惹你。然後你就會體認到,生存是OK的,不管你念不念書,其實還是要懂得生存。」他說。

「當別人欺負(你)的時候,你要知道怎麼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幹他,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人家就不敢來弄你,然後你一定要讓他付出很慘痛的代價,讓他知道,搞你的成本很高,他就不搞你,去搞別人。」張心望曾說。

再提起國中的往事,他只淡淡的說,「我當然會修正,人在成長的時候,會越來越圓融,這些事情是一定會有的。在這件事情上,狀況可能不是這麼單純,對方不是小流氓,你了解我的意思嗎?對方是我的恩人。」

張心望追求十倍速成功的人生,盡力尋找每一個可以更快的機會;他現在每週打球,身體壯得像條牛;大學畢業時卻被判免役,一畢業就能出國讀書,省下當兵的時間;念史丹佛大學時,他也選擇不寫論文,只求在最短時間內拿到學位,因為他的目標就是創業。

「我當時想,有一天搞一個Google,」張心望說,他創業時,畫出的願景更是驚人,威望第一次開記者會時,張心望端出的計畫,是要做一個整合遊戲和電影產業的數位內容通路,「在計畫上,我們的規模,比iTunes還大。」

更大的目標,不忌諱偏鋒的做法,一步步將張心望推到爭議邊緣。「我要的就是衝刺,」他說,「Tim(陳主望)也鼓勵我衝,」他認為,他和新經營團隊之間的差距,就在於一個是按程序經營,一個是創業團隊用急就章的方式衝市場。

「你可以說我不會賺錢,說我管理不好,但是,只要有誰說我手腳不乾淨,我就告誰!」他說,「我有這個必要手腳不乾淨嗎?」

採訪中,我們問張心望,過去幾年威望的營收、獲利如何?他只表示,財務的控管都由總公司(指王雪紅的投資公司)負責,他連財務報表都沒有,問他,不拿財務數字,如何跟董事會報告?張心望只表示,「新創公司制度還不成熟,董事會報告,其實『有點像進度報告』。」

「過去幾年,你為什麼不領薪水?也沒有公司股份?」本刊記者問,張心望表示,王雪紅曾經答應要給他股份,「公司創立之初有一個口頭agreement(協議),這是開公司的條件嘛!」卻遲遲沒有下文。

張心望表示,「有薪水,我當然會希望領薪水,」他說,「Tim也說這個一定會給啊,一直都是這樣子說的啊!」他也抱怨,「你薪水先放一邊,那股份呢?你都沒有處理啊,都沒有處理啊!」

甚至他反而說出一些他自己「倒貼」威望的情節。張心望說,當初公司資金見底時,為了維持公司營運,他向親戚借了近一百萬美元週轉,「還錢」是採訪中,一再出現的主題。

「只要再撐幾個月,公司就起來了,」張心望說,過去半年,電影《鐵娘子》( The Iron Lady)等片的票房大好,「CatchPlay(威望)的品牌已經起來了,」但是,他卻沒有辦法拿著公司財報解釋,他的商業模式究竟是什麼?王雪紅花這 麼多錢投資市場,她拿出的十幾億元,究竟何時可以回收?

張心望仍然充滿鬥志,「長輩告訴我,你沒有挫折過,不太可能真的成功,」他說,「現在看起來,真的挫折來了。」

在前員工眼中他對自己太自信,想同時扶植自己事業

他和威望之間,目前雙方爭議的重點是,張心望究竟要不要接受競業條款限制,張心望明確表示不願意離開電影發行產業,「現在不做電影,你叫我吃什麼,不現實嘛!」

一位威望的員工觀察,「他(張心望)對自己太過於自信,他以為他能夠一面把威望做起來,一面又能扶植自己的事業。」

提到王雪紅、陳主望,張心望卻異常低調,「他們是我的恩人,他們說什麼,我都接受,」提到張孝威,他則表示「Harvey(張孝威)的專業我非常佩服,但這不代表我能跟他共事。」

張心望的策略已經浮上檯面,儘管低調,但他不會放棄跟老東家競爭,戰與和之間,張心望仍是亦正亦邪,游走在標準之間。

「如果再來一次,你會不會選擇先做一般工作,再創業?」本刊記者問,張心望回答,「我覺得(自己缺乏的)是discipline(紀律),應該要有的 rule(規則)還是要有,不能太偏鋒,所以,這半年我也在修正這些事情。」但,他又說,「邊做邊學,也不是不好的方法!」

威望的經營責任,究竟該由誰負責?只有在法庭上能找出答案。但,只求成功,游走灰色地帶的爭議手法,卻終究讓張心望輸掉了股東的信任。

所有的好牌原本都在他手上,卻因為「偏鋒」兩個字,前功盡棄,失去股東信任,和陳主望訴訟收場,張心望要再找到下一個大舞台,難度不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77

失速的史丹佛金童

2012-8-27  TCW




一紙訴狀,驚爆一個史丹佛畢業生與台灣女首富旗下公司的背信爭議。

八月十七日,台北市政府刑事警察大隊接獲報案,當事人竟是台塑集團第三代陳主望。他以威望國際(CatchPlay)董事長的身分,指控威望國際前任總經理張心望,以及前員工徐靜涵涉嫌背信與侵占。

董事長打算以刑事案件與前任總經理對簿公堂本就罕見,而陳主望與張心望,一個是「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外孫,台塑二房最受矚目的第三代;一個是一路從建中、台大、史丹佛等名校畢業,曾在矽谷創業,典型台灣社會中的菁英分子。

他們,曾是好朋友、好戰友,是要一起打天下的,如今,兩人卻從親密的創業夥伴,搖身一變成為法庭中的原告與被告,這是怎麼一回事?

鏡頭,拉回到二○○七年一月,威望國際正式成立的一場記者會。王雪紅與威盛總經理陳文琦親自出席,電視圈名製作人王偉忠與台灣最大遊戲公司、智冠總經理王俊博到場力挺,連價碼極高的一線明星郭富城、楊丞琳、彭于晏都特別拍攝影片致意。

六年前,張心望受王雪紅賞識一個效法iTunes,一個有數位內容夢

這家公司,是王雪紅心中的一個夢。

她希望它能成為台灣、甚至全亞洲的內容產業之王。六年,新台幣十五億元,這樣的投資規模相對於王雪紅旗下宏達電、威盛的資產來說,可以用九牛一毛來形容;有錢、缺人,他找他的外甥陳主望幫她,陳主望則找到了張心望。

二○○四年,陳主望的表弟、現任KKBOX總經理簡民一,在史丹佛大學台灣校友會上,認識了小他一屆的張心望,對於眼前這個聰明、野心十足的學弟印象深 刻,將他介紹給陳主望。雙方一拍即合,對事業的想法越談越投機,剛好兩人的名字裡都有一個「望」字,於是新成立的公司就結合了威盛的「威」與「望」。

頂著名校光環,不到三十歲就獲得王家人的信任,他的新公司一開門資本額就有五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手握龐大資源,說起話來也霸氣十足。當 時他這樣解釋威望國際要做的事:目標是要結合威盛的硬體平台,打造另外一個iTunes,「我們要在遊戲、音樂、電影之間跨領域結合,提供下載服務……我 們的計畫,已經遠超過iTunes的scale(規模)!」

效法美國線上影音網站網飛(Netflix)與蘋果iTunes,威望創新的營運模式,卻在幾個月後被中環旗下得利影視跳出來控告侵權,這挑起張心望鬥志與雄心,他說服陳主望:「光做平台不夠,要把市場玩大,就是要擁有自己的資源,建立自己的影片庫。」

去年,威望衝上台灣最大片商大老闆才疑惑:為何還在大虧?

於是,在張心望的主導下,二○○八年一月開始,威望從一個線上影音內容的平台業者,跨足電影發行與製作,企圖打造一個上下游一貫的影音產業鏈。四年來,威望創下了電影界的紀錄:最短時間,成為台灣最大電影發行商,市占率達三成。

張心望花了新台幣十三億元,買下一千多部電影。光是二○一○年,威望總共發行了一百二十二部電影,遠超過一般同業六倍。奧斯卡名片《王者之聲》以及小成本、大回收的《三個傻瓜》,都是威望旗下發行的大片。

看似名聲打響了,在業界也累積了一點名氣;但是,王雪紅所投下的錢卻像石沉大海,除了「撲通」一聲,就再沒回音;連兩年虧損一億,至今不見回收。參與此事的經營階層都不免心頭一驚,難道我們就是影片中《三個傻瓜》的縮影?

王雪紅找張孝威看帳發現威望竟沒財會、合約疑點重重

去年八月,王雪紅對剛接任TVBS董事長的張孝威提出要求,希望他能幫忙看一下威望的財務狀況。

「我本來只是以顧問的身分,提出一些側面的觀察與建議,進去之後才發現,這家公司竟然連個基本的財務人員都沒有!」張孝威說。

全公司二十多人,不是工程師就是行銷人員,通通直接彙報給總經理,彼此之間不知道對方的工作內容,也極少有團隊合作的機會。「威望是一家新創公司,跟Google一樣,當然要用扁平化的組織才有效率,」去年五月張心望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曾自豪的說。

張孝威曾獲英國《財務長》雜誌(CFO)亞洲最佳財務長榮銜,以他的專業程度,當他想盤點公司資產的時候,卻找不到負責人要資料;去翻閱一張張的合約,試圖重新建立電影版權庫,建立系統化的流程,沒想到卻在一張張的合約中,逐步揭開了一大堆疑點。

他只是衝太快?為了衝市占,撒錢法背離市場邏輯

疑點一:砸大錢買片。台灣一年的電影市場不過三百六十多部,威望卻在四年內買下了上千部,超過整個市場的胃納量,「就算每天發一部也發不完!」一位威望的員工曾私下表示。

張心望的說法是,要以規模取勝,「只要我們把市場上的好片子通通買下來,就不怕競爭對手了!」但事實上,威望在院線發行的片量只占其購買總數的二七%,並 且因為上下片的輪動速度快,平均一部電影只能回收五○%的成本,根本無法創造獲利,這也是威望為何近年來每年虧損高達新台幣一億元的原因。

當被問到獲利模式時,張心望稱,要像蘋果iTunes的長尾效應般,把其他未發行的片子放在網路或其他平台,在未來賺取線上下載費用,然而一位美商八大影 業的前任總經理指出:「一部電影就像冰淇淋一樣,剛發行的時候利潤最高,約占八○%,之後就會慢慢融化,獲利空間只剩下兩成不到。」

疑點二:大量向仲介商買片,董事會卻不知情。SSG(Studio Solutions Group)是一家位於洛杉磯的公司。張孝威的財務團隊發現,威望在過去四年間,向SSG購入九百九十六部影片,總金額高達四千四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十 三億元),二十四份合約中,只有最初的幾份有經董事長陳主望簽名核准,其餘皆未向董事會呈報。

一位業界人士表示,一般電影發行商的確是會透過仲介取得一些搶手片,但前提是該仲介擁有特殊管道,或是取片成本低於行情,「數字買到這麼大就有點奇怪。」

合約的內容也有許多問題,不少合約中只有金額數字,卻沒有片單內容,有些片單則還出現重複購買的狀況,等於是威望有可能付了錢,卻不知道買了什麼片,要不然就是一部片子付了兩次錢。

疑點三:素材購買費用比市場價格貴五到八倍以上。要發行一部電影,除了取得內容版權之外,還須購買數位影帶、膠卷、預告費、海報等素材。威望財務人員在比 較業界行情後發現,SSG對威望索取的素材費,比一般直接購買的發行商還要高出五到八倍,總計溢付金額在兩百萬美元以上。

三大疑點都與市場運作邏輯有落差,經由張孝威寫成報告後,王雪紅開始覺得需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整頓。

今年二月,她將威望改組,另外成立了威望媒體控股公司,由張孝威擔任董事長,下控威望國際娛樂以及威望投資兩家公司,陳主望與張心望的位置不變,依舊是威望國際娛樂董事長與總經理。

「一直到這個階段為止,我們只是覺得他欠缺管理經驗,許多事情衝太快,需要停下來把公司好好重新架構,建立系統化流程,」張孝威說。

然而,接下來一張張送上門來的證據,卻讓張孝威不得不開始對張心望的誠信打上問號,也奠下了八月十七日,陳主望控告張心望的訴狀內容基礎。

他誠信沒問題?動用公司資源,幫對手發片

今年五月,威望財務人員收到戲院寄來電影《詭屋》的對帳單,註名給威望員工徐靜涵,卻發現威望根本沒有發行過這部片,而是由另一家同為電影發行商的藝融公司(現改名為藝都會)所發行。

按理說,帳單應是寄給電影版權擁有者,「為何競爭對手的帳單會寄到我們家來?」他不解。

更奇怪的是,明明公司正在強力主打《飢餓遊戲》,但威望官方網站上占最大宣傳版面卻是《海豹神兵》。他去調查後發現,這部電影的發行商正是藝融公司,但製作費、證照費、行銷費、廣告費等開支,通通都是由威望所支付。

根據張心望的說法:「藝融是我們的合作夥伴,互相協助是正常的,」然而,根據財務資料,威望並沒有在這部電影上得到任何實際票房收入,等於免費幫別人打工,賺的錢還通通進了對方口袋。

疑點越來越多,藝融、SSG等公司與張心望究竟是什麼關係?為什麼威望的許多業務都與這些同業相互代理?而溢付的費用、票房的收入都轉到哪裡去?

就在這個時候,又出現了一筆怪帳。

財務人員發現,自二○○八年一月起,威望每個月都會匯五千美元到美國一家叫作AceGain的公司,名目為「資料備份伺服器主機代管費用」,之後金額又提高到了七千五百美元,總計四年間,一共支付了三十五萬五千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零六十五萬元)。

有趣的是,AceGain正是張心望在二○○○年,從史丹佛大學畢業之後,加入威望前,在矽谷創辦的公司,主要業務為從「網路點對點傳輸(Peer-to-peer)」需求切入,開發各種應用軟體的獲利模式。

一位在電信業擁有十年經驗的人士指出,資料備份沒有地域限制,應可就近向本國電信業者提出申請。若比對台灣業者的相同服務,兩者每個月的費用落差高達新台幣十六萬六千元,以此計算,威望在過去四年累積溢付給AceGain的金額,超過新台幣七百五十萬元。

最後一個疑點,則是樂聲戲院案。去年十二月,張心望曾向王雪紅與陳主望報告,表達希望讓威望入股樂聲戲院,但未獲董事會第一時間應允。張心望於是在沒有告知董事會的狀況下,自己到處籌錢,以威望總經理的身分入股樂聲,並取得戲院經營權,由其本人擔任負責人。

兩個月前,威望終於攤牌他先落淚願和解,後反悔變被告

當這一筆筆的帳目陸續攤開時,張孝威與陳主望判斷,張心望已經不適任威望總經理職位,決定予以解職。今年六月七日,他們在位於八德路三段的辦公室內,根據蒐集到的資料,與張心望做了一次深度的面談。

陳主望回憶:「當天我們跟他講的時候,Wayne(張心望的英文名)的眼淚就掉了啊,沒有大哭啦,但是有眼淚的,我自己也很難過。他承認他做錯一些事,簽下了一份聲明書。他解釋他為什麼這樣做,說是為公司想,他也接受我們對他這樣的處分。」(見一○六頁陳主望專訪)

陳主望表示,他們曾經想要與張心望和解,條件是,處理完上述這些爭議性帳目,之後再以顧問的職務聘用他,避免雙方走上訴訟之路。但是張心望找來顧立雄擔任律師,聽完和解條件之後,立刻起身表達「不可能」,逼得他們只好循法律途徑提出告訴。

這是一個有夢、有錢、有人,甚至有王雪紅,有台塑集團血緣背書的投資;以電影行業來說,這是一部超級卡司的大片,理論上票房不至於太差,如今卻落到要對簿公堂。是總經理太聰明,策畫了瞞天過海的大計,還是董事長是個大傻瓜,導致財務黑洞越滾越大?

如今整個案情都還須經過檢方調查,來釐清事情的真相,這場「劇中劇」還會繼續演下去。

【延伸閱讀】張心望回應威望指控五大問題

在第一時間專訪張心望之後,他做出了回應。

問題一:為何買這麼多影片,甚至已經到一天播一片都播不完的地步? 回應:其實你真正去Break down(指看細目時),那種你認知中的大規模上的院線,也就是三、四十部,這幾年買的影片一半以上是庫存舊片,單價不高,買這麼多是為了未來開電影台需 要片庫做準備,這樣以後電影台開播,賣點才會更多,是有策略考量。

問題二:為何跟美國SSG買這麼多影片? 回應:SSG這家公司,Tim(指陳主望)不可能不知道,最初幾個合約都是陳主望簽的。

我們內部討論過要不要自己買影片,我說OK,我沒有一定要透過SSG買,只是SSG的價格和交貨時間條件較好,才跟它合作,且裡面有是一百部一包的交易,就是因為這樣買比較便宜。

問題三:為何付給SSG高額素材費? 回應:你告訴我,比較的基準在哪裡?有些影片要加密,有些是數位版,都不一樣。他們如果拿香港的素材費來跟台灣比,不公平。我相信威望的平均素材費,是跟台灣同業差不多的。

問題四:為何替藝融支付費用? 回應:不會吧?我們付給藝融的錢都是按標準,花錢的東西威望不會替藝融扛。

問題五:為什麼威望和張心望創的AceGain有交易,並溢付大量資金? 回應:我當初在美國租辦公室和網路平台的合約價格較好,AceGain不運作後就交給美國威望使用,(生氣)早知道這樣,讓公司去花大錢。當你說幾萬塊台 幣可以解決,你說的是一台主機,我們在那邊是十幾台唉,威望在美國是備份台灣機房的全部功能,還加辦公室房租,這怎麼能算貴?(文●林宏達)

【延伸閱讀】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一場「超完美風暴」——威望大事紀及張心望管理3大怪象

2006/7威望國際(VIA On Demand)成立,陳主望擔任董事長,張心望出任總經理 2007/1更名CatchPlay,先主打遊戲市場,後推出線上租片服務 2007/11中環控告威望侵權 2008/1◆跨足院線電影發行◆開始每月支付AceGain資料備份主機代管費◆向美國SSG購買近千部電影,4年來約砸新台幣11億元 2008/12全年發行12部電影、16部DVD2009/1代藝融支付電影製作費、證照費、行銷廣告費2009/9全年發行45部院線電影、100部 DVD2009/12與中嘉、凱擘、遠傳電信等合作,擴大線上租片通路2010/12全年發行122部院線電影、160部DVD,市占率達到3成2011 /8王雪紅請張孝威協助調查財務狀況2012/2威望改組張孝威出任威望控股董事長,陳主望續任威望國際董事長2012/6解聘張心望2012/8威望對 張心望提告

怪象1:找個人自創公司代管主機每月支出超出行情16萬元◆一般主機代管費約每月新台幣6萬元,威望粗估溢付達新台幣750萬元◆AceGain為張心望自行創立公司

怪象2:找仲介買片,多剝一層皮每片素材費高出5-8倍買996部片遠高於台灣市場平均數◆威望可直接向片商買片,不須透過仲介被剝一層皮◆平均每部素材費用多5至8倍,溢付新台幣6千萬元◆台灣1年總計不過300至400部電影,買片量遠超過市場胃納

怪象3:幫競爭對手發片,沒拿收入◆威望與藝融同為電影發行商,屬競爭對手,卻在張心望授意下有合作關係◆威望代藝融支付電影製作費、證照費、行銷廣告費等成本,但票房收入由藝融收下

王雪紅5年注資50次,威望仍虧損!

資料來源:威望國際整理: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