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紙訴狀,驚爆一個史丹佛畢業生與台灣女首富旗下公司的背信爭議。 八月十七日,台北市政府刑事警察大隊接獲報案,當事人竟是台塑集團第三代陳主望。他以威望國際(CatchPlay)董事長的身分,指控威望國際前任總經理張心望,以及前員工徐靜涵涉嫌背信與侵占。 董事長打算以刑事案件與前任總經理對簿公堂本就罕見,而陳主望與張心望,一個是「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外孫,台塑二房最受矚目的第三代;一個是一路從建中、台大、史丹佛等名校畢業,曾在矽谷創業,典型台灣社會中的菁英分子。 他們,曾是好朋友、好戰友,是要一起打天下的,如今,兩人卻從親密的創業夥伴,搖身一變成為法庭中的原告與被告,這是怎麼一回事? 鏡頭,拉回到二○○七年一月,威望國際正式成立的一場記者會。王雪紅與威盛總經理陳文琦親自出席,電視圈名製作人王偉忠與台灣最大遊戲公司、智冠總經理王俊博到場力挺,連價碼極高的一線明星郭富城、楊丞琳、彭于晏都特別拍攝影片致意。 六年前,張心望受王雪紅賞識一個效法iTunes,一個有數位內容夢 這家公司,是王雪紅心中的一個夢。 她希望它能成為台灣、甚至全亞洲的內容產業之王。六年,新台幣十五億元,這樣的投資規模相對於王雪紅旗下宏達電、威盛的資產來說,可以用九牛一毛來形容;有錢、缺人,他找他的外甥陳主望幫她,陳主望則找到了張心望。 二○○四年,陳主望的表弟、現任KKBOX總經理簡民一,在史丹佛大學台灣校友會上,認識了小他一屆的張心望,對於眼前這個聰明、野心十足的學弟印象深 刻,將他介紹給陳主望。雙方一拍即合,對事業的想法越談越投機,剛好兩人的名字裡都有一個「望」字,於是新成立的公司就結合了威盛的「威」與「望」。 頂著名校光環,不到三十歲就獲得王家人的信任,他的新公司一開門資本額就有五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手握龐大資源,說起話來也霸氣十足。當 時他這樣解釋威望國際要做的事:目標是要結合威盛的硬體平台,打造另外一個iTunes,「我們要在遊戲、音樂、電影之間跨領域結合,提供下載服務……我 們的計畫,已經遠超過iTunes的scale(規模)!」 效法美國線上影音網站網飛(Netflix)與蘋果iTunes,威望創新的營運模式,卻在幾個月後被中環旗下得利影視跳出來控告侵權,這挑起張心望鬥志與雄心,他說服陳主望:「光做平台不夠,要把市場玩大,就是要擁有自己的資源,建立自己的影片庫。」 去年,威望衝上台灣最大片商大老闆才疑惑:為何還在大虧? 於是,在張心望的主導下,二○○八年一月開始,威望從一個線上影音內容的平台業者,跨足電影發行與製作,企圖打造一個上下游一貫的影音產業鏈。四年來,威望創下了電影界的紀錄:最短時間,成為台灣最大電影發行商,市占率達三成。 張心望花了新台幣十三億元,買下一千多部電影。光是二○一○年,威望總共發行了一百二十二部電影,遠超過一般同業六倍。奧斯卡名片《王者之聲》以及小成本、大回收的《三個傻瓜》,都是威望旗下發行的大片。 看似名聲打響了,在業界也累積了一點名氣;但是,王雪紅所投下的錢卻像石沉大海,除了「撲通」一聲,就再沒回音;連兩年虧損一億,至今不見回收。參與此事的經營階層都不免心頭一驚,難道我們就是影片中《三個傻瓜》的縮影? 王雪紅找張孝威看帳發現威望竟沒財會、合約疑點重重 去年八月,王雪紅對剛接任TVBS董事長的張孝威提出要求,希望他能幫忙看一下威望的財務狀況。 「我本來只是以顧問的身分,提出一些側面的觀察與建議,進去之後才發現,這家公司竟然連個基本的財務人員都沒有!」張孝威說。 全公司二十多人,不是工程師就是行銷人員,通通直接彙報給總經理,彼此之間不知道對方的工作內容,也極少有團隊合作的機會。「威望是一家新創公司,跟Google一樣,當然要用扁平化的組織才有效率,」去年五月張心望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曾自豪的說。 張孝威曾獲英國《財務長》雜誌(CFO)亞洲最佳財務長榮銜,以他的專業程度,當他想盤點公司資產的時候,卻找不到負責人要資料;去翻閱一張張的合約,試圖重新建立電影版權庫,建立系統化的流程,沒想到卻在一張張的合約中,逐步揭開了一大堆疑點。 他只是衝太快?為了衝市占,撒錢法背離市場邏輯 疑點一:砸大錢買片。台灣一年的電影市場不過三百六十多部,威望卻在四年內買下了上千部,超過整個市場的胃納量,「就算每天發一部也發不完!」一位威望的員工曾私下表示。 張心望的說法是,要以規模取勝,「只要我們把市場上的好片子通通買下來,就不怕競爭對手了!」但事實上,威望在院線發行的片量只占其購買總數的二七%,並 且因為上下片的輪動速度快,平均一部電影只能回收五○%的成本,根本無法創造獲利,這也是威望為何近年來每年虧損高達新台幣一億元的原因。 當被問到獲利模式時,張心望稱,要像蘋果iTunes的長尾效應般,把其他未發行的片子放在網路或其他平台,在未來賺取線上下載費用,然而一位美商八大影 業的前任總經理指出:「一部電影就像冰淇淋一樣,剛發行的時候利潤最高,約占八○%,之後就會慢慢融化,獲利空間只剩下兩成不到。」 疑點二:大量向仲介商買片,董事會卻不知情。SSG(Studio Solutions Group)是一家位於洛杉磯的公司。張孝威的財務團隊發現,威望在過去四年間,向SSG購入九百九十六部影片,總金額高達四千四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十 三億元),二十四份合約中,只有最初的幾份有經董事長陳主望簽名核准,其餘皆未向董事會呈報。 一位業界人士表示,一般電影發行商的確是會透過仲介取得一些搶手片,但前提是該仲介擁有特殊管道,或是取片成本低於行情,「數字買到這麼大就有點奇怪。」 合約的內容也有許多問題,不少合約中只有金額數字,卻沒有片單內容,有些片單則還出現重複購買的狀況,等於是威望有可能付了錢,卻不知道買了什麼片,要不然就是一部片子付了兩次錢。 疑點三:素材購買費用比市場價格貴五到八倍以上。要發行一部電影,除了取得內容版權之外,還須購買數位影帶、膠卷、預告費、海報等素材。威望財務人員在比 較業界行情後發現,SSG對威望索取的素材費,比一般直接購買的發行商還要高出五到八倍,總計溢付金額在兩百萬美元以上。 三大疑點都與市場運作邏輯有落差,經由張孝威寫成報告後,王雪紅開始覺得需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整頓。 今年二月,她將威望改組,另外成立了威望媒體控股公司,由張孝威擔任董事長,下控威望國際娛樂以及威望投資兩家公司,陳主望與張心望的位置不變,依舊是威望國際娛樂董事長與總經理。 「一直到這個階段為止,我們只是覺得他欠缺管理經驗,許多事情衝太快,需要停下來把公司好好重新架構,建立系統化流程,」張孝威說。 然而,接下來一張張送上門來的證據,卻讓張孝威不得不開始對張心望的誠信打上問號,也奠下了八月十七日,陳主望控告張心望的訴狀內容基礎。 他誠信沒問題?動用公司資源,幫對手發片 今年五月,威望財務人員收到戲院寄來電影《詭屋》的對帳單,註名給威望員工徐靜涵,卻發現威望根本沒有發行過這部片,而是由另一家同為電影發行商的藝融公司(現改名為藝都會)所發行。 按理說,帳單應是寄給電影版權擁有者,「為何競爭對手的帳單會寄到我們家來?」他不解。 更奇怪的是,明明公司正在強力主打《飢餓遊戲》,但威望官方網站上占最大宣傳版面卻是《海豹神兵》。他去調查後發現,這部電影的發行商正是藝融公司,但製作費、證照費、行銷費、廣告費等開支,通通都是由威望所支付。 根據張心望的說法:「藝融是我們的合作夥伴,互相協助是正常的,」然而,根據財務資料,威望並沒有在這部電影上得到任何實際票房收入,等於免費幫別人打工,賺的錢還通通進了對方口袋。 疑點越來越多,藝融、SSG等公司與張心望究竟是什麼關係?為什麼威望的許多業務都與這些同業相互代理?而溢付的費用、票房的收入都轉到哪裡去? 就在這個時候,又出現了一筆怪帳。 財務人員發現,自二○○八年一月起,威望每個月都會匯五千美元到美國一家叫作AceGain的公司,名目為「資料備份伺服器主機代管費用」,之後金額又提高到了七千五百美元,總計四年間,一共支付了三十五萬五千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零六十五萬元)。 有趣的是,AceGain正是張心望在二○○○年,從史丹佛大學畢業之後,加入威望前,在矽谷創辦的公司,主要業務為從「網路點對點傳輸(Peer-to-peer)」需求切入,開發各種應用軟體的獲利模式。 一位在電信業擁有十年經驗的人士指出,資料備份沒有地域限制,應可就近向本國電信業者提出申請。若比對台灣業者的相同服務,兩者每個月的費用落差高達新台幣十六萬六千元,以此計算,威望在過去四年累積溢付給AceGain的金額,超過新台幣七百五十萬元。 最後一個疑點,則是樂聲戲院案。去年十二月,張心望曾向王雪紅與陳主望報告,表達希望讓威望入股樂聲戲院,但未獲董事會第一時間應允。張心望於是在沒有告知董事會的狀況下,自己到處籌錢,以威望總經理的身分入股樂聲,並取得戲院經營權,由其本人擔任負責人。 兩個月前,威望終於攤牌他先落淚願和解,後反悔變被告 當這一筆筆的帳目陸續攤開時,張孝威與陳主望判斷,張心望已經不適任威望總經理職位,決定予以解職。今年六月七日,他們在位於八德路三段的辦公室內,根據蒐集到的資料,與張心望做了一次深度的面談。 陳主望回憶:「當天我們跟他講的時候,Wayne(張心望的英文名)的眼淚就掉了啊,沒有大哭啦,但是有眼淚的,我自己也很難過。他承認他做錯一些事,簽下了一份聲明書。他解釋他為什麼這樣做,說是為公司想,他也接受我們對他這樣的處分。」(見一○六頁陳主望專訪) 陳主望表示,他們曾經想要與張心望和解,條件是,處理完上述這些爭議性帳目,之後再以顧問的職務聘用他,避免雙方走上訴訟之路。但是張心望找來顧立雄擔任律師,聽完和解條件之後,立刻起身表達「不可能」,逼得他們只好循法律途徑提出告訴。 這是一個有夢、有錢、有人,甚至有王雪紅,有台塑集團血緣背書的投資;以電影行業來說,這是一部超級卡司的大片,理論上票房不至於太差,如今卻落到要對簿公堂。是總經理太聰明,策畫了瞞天過海的大計,還是董事長是個大傻瓜,導致財務黑洞越滾越大? 如今整個案情都還須經過檢方調查,來釐清事情的真相,這場「劇中劇」還會繼續演下去。 【延伸閱讀】張心望回應威望指控五大問題 在第一時間專訪張心望之後,他做出了回應。 問題一:為何買這麼多影片,甚至已經到一天播一片都播不完的地步? 回應:其實你真正去Break down(指看細目時),那種你認知中的大規模上的院線,也就是三、四十部,這幾年買的影片一半以上是庫存舊片,單價不高,買這麼多是為了未來開電影台需 要片庫做準備,這樣以後電影台開播,賣點才會更多,是有策略考量。 問題二:為何跟美國SSG買這麼多影片? 回應:SSG這家公司,Tim(指陳主望)不可能不知道,最初幾個合約都是陳主望簽的。 我們內部討論過要不要自己買影片,我說OK,我沒有一定要透過SSG買,只是SSG的價格和交貨時間條件較好,才跟它合作,且裡面有是一百部一包的交易,就是因為這樣買比較便宜。 問題三:為何付給SSG高額素材費? 回應:你告訴我,比較的基準在哪裡?有些影片要加密,有些是數位版,都不一樣。他們如果拿香港的素材費來跟台灣比,不公平。我相信威望的平均素材費,是跟台灣同業差不多的。 問題四:為何替藝融支付費用? 回應:不會吧?我們付給藝融的錢都是按標準,花錢的東西威望不會替藝融扛。 問題五:為什麼威望和張心望創的AceGain有交易,並溢付大量資金? 回應:我當初在美國租辦公室和網路平台的合約價格較好,AceGain不運作後就交給美國威望使用,(生氣)早知道這樣,讓公司去花大錢。當你說幾萬塊台 幣可以解決,你說的是一台主機,我們在那邊是十幾台唉,威望在美國是備份台灣機房的全部功能,還加辦公室房租,這怎麼能算貴?(文●林宏達) 【延伸閱讀】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一場「超完美風暴」——威望大事紀及張心望管理3大怪象 2006/7威望國際(VIA On Demand)成立,陳主望擔任董事長,張心望出任總經理 2007/1更名CatchPlay,先主打遊戲市場,後推出線上租片服務 2007/11中環控告威望侵權 2008/1◆跨足院線電影發行◆開始每月支付AceGain資料備份主機代管費◆向美國SSG購買近千部電影,4年來約砸新台幣11億元 2008/12全年發行12部電影、16部DVD2009/1代藝融支付電影製作費、證照費、行銷廣告費2009/9全年發行45部院線電影、100部 DVD2009/12與中嘉、凱擘、遠傳電信等合作,擴大線上租片通路2010/12全年發行122部院線電影、160部DVD,市占率達到3成2011 /8王雪紅請張孝威協助調查財務狀況2012/2威望改組張孝威出任威望控股董事長,陳主望續任威望國際董事長2012/6解聘張心望2012/8威望對 張心望提告 怪象1:找個人自創公司代管主機每月支出超出行情16萬元◆一般主機代管費約每月新台幣6萬元,威望粗估溢付達新台幣750萬元◆AceGain為張心望自行創立公司 怪象2:找仲介買片,多剝一層皮每片素材費高出5-8倍買996部片遠高於台灣市場平均數◆威望可直接向片商買片,不須透過仲介被剝一層皮◆平均每部素材費用多5至8倍,溢付新台幣6千萬元◆台灣1年總計不過300至400部電影,買片量遠超過市場胃納 怪象3:幫競爭對手發片,沒拿收入◆威望與藝融同為電影發行商,屬競爭對手,卻在張心望授意下有合作關係◆威望代藝融支付電影製作費、證照費、行銷廣告費等成本,但票房收入由藝融收下 王雪紅5年注資50次,威望仍虧損! 資料來源:威望國際整理:林俊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