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企業管理、代工產業、世界工廠的反思 鴻海事件給經理人的三堂課

2010-06-7 今周刊





接二連三的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 讓鴻海集團與總裁郭台銘從財經版面的常客,成為頭版新聞;然而,糾結在員工自殺事件背後的深層心理結構因素,卻鮮少被觸及。

事實上,事件不 單只是鴻海管理階層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更是所有企業面對新世代員工,以及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正產生巨大質變的新挑戰。

我們分別從企業管理、 台灣電子代工產業未來,以及中國勞動市場可能的變革等三個面向,探討鴻海事件帶給管理者的三堂課。

撰文‧高飛鷂、林宏文、謝富旭、羅弘旭

企 業管理的一堂課

軍事化管理絕非企業正途

談鴻海旗下富士康員工的自殺事件,能給管理者怎樣的教訓,如果想想管理 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再世,能給鴻海總裁郭台銘什麼建議,應該是一個有趣的角度。當然,杜拉克不可能死而復生,但我們從他生前的著作中,依然可以得到寶貴的一 堂課。

杜拉克在其自傳《旁觀者》提到的美國出版界大亨亨利.魯斯(Henry Luce),他創辦的《Time》、《Life》、《Fortune》與《Sports Illustrated》,不但讓自己累積驚人的財富,其對美國出版界與大眾文化的影響力迄今仍非常巨大。

杜拉克曾經幫魯斯打過工,擔任他 出版王國的企管顧問。在《旁觀者》一書中,杜拉克雖對魯斯的成功大表讚賞,但對他在公司內部製造派系鬥爭,導致主管互相猜忌,並造成公司分化對立的作為, 深惡痛絕,認為這絕非企業管理之正途。

鼓勵內部鬥爭的企業文化

之所以特別提到這一段陳年往事,是因為魯斯的企 業文化不禁讓人聯想起鴻海的企業文化。鴻海是一個鼓勵鬥爭,用重利作為鼓舞專業經理人最重要手段的企業。郭台銘有句名言:「爭權奪利是好漢,開疆闢土真英 雄。」最高領導者楬櫫的價值觀,配合紀律嚴明的執行力,整個組織上行下效,經年累月以來,整個企業體難免就充斥著功利主義,並形成只有壓力、沒有鼓勵的企 業文化。

我從一九八九年就開始在中國大陸經商,做管理工作。以我對鴻海集團的觀察與了解,鴻海不僅中、高層管理階層待遇傲視同業,就連基層 員工的薪資、福利甚至客觀的勞動條件,都高人一等。把富士康員工自殺歸因於「血汗工廠」,完全是牛頭不對馬嘴。

既然問題不是出在富士康是血 汗工廠,究竟又是為了什麼?我覺得從心理學大師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金字塔進行分析,或許可以得到解答。

馬斯洛認 為,人的需求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由低而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嚴,以及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每一個人,當最低階的需求滿足之後,就會 開始追求更高一階的滿足。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充分說明了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之處;而在管理學上,更以馬斯洛需求理論為基礎,衍生出各種激勵員工或業務員的管 理理論。

鴻海集團藉由比同業高的待遇與福利,的確滿足了員工最基本(第一層)需求,但那只是動物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對其他更高層次的需求 不僅忽視,甚至扭曲它們,這是鴻海管理階層面對接二連三員工自殺事件,最應該要檢討的地方。

拿第二層「安全」需求來看,本來鴻海可以輕易滿 足員工,但也許是企業文化造成基層管理者的偏差態度(一方面可能是出於上一級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員工普遍薪水較高,認為要求苛刻一點也是應 該),往往會導致處罰過當。例如傳聞「只要犯錯,必定重懲」;而且隨時有人提醒你:犯這個錯,罰你五百元。鴻海管理人員會在生產線上丟置不良品來測試作業 員的警覺性,這本也是無可厚非的品質管理動作,但在賞罰嚴明的環境下,它的副作用就是徹底打破了員工的安全感,取而代之的是那惶惶不可終日的壓力與緊繃 感。

馬斯洛的第三層社會需求指的是與他人建立某種關係的需求,例如友誼、同事之誼以及對團體的歸屬感等等。當過兵,接受過新兵入伍訓練的人 可能更有體會。當你離開了家(很可能是第一次),進到新訓中心時,你原有的社會關係徹底被切斷,雖然周圍全是人,但你的感覺像是被丟到一個荒島,必須完全 靠自己求生。

富士康的新人招募,氛圍與此相去不遠。人雖很多,但都是陌生人,人與人摩肩接踵,但由於管理上形塑,導致同事與同事之間的冷漠 與疏離;所以在鴻海,人們社會需求滿足程度應該極低。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受訪者說:「沒有人關心我。」第四層需求談的尊嚴,可能是鴻海軍事化管理下最不堪聞 問的項目。「我說一動,你做一動」的指揮方式,被指揮的人有什麼尊嚴可言?一個擺明了你就是機器人代用品的工作,能培養出什麼高度的自我期許?所以這一塊 即使不是繳白卷,分數必然也是很低。

只能滿足員工低階層的需求至於金字塔頂的自我實現,唉,就別提了,這不僅是大部分人還追求不到的境界, 更遑論這些從農村來的窮二代子弟。

很冷血地一言以蔽之,這些自殺的員工,等於為了追求較高的待遇,不自覺地進到一個只能滿足最低階需求的環 境,卻死在所有較高階需求層次不滿足的問題。

鴻海最近計畫對大陸基層員工加薪二二%,如果沒有其他相對應的配套措施,比如說功利主義企業文 化的矯正、管理人員的再教育、疏通基層員工升遷管道、減少員工加班時間等等,有可能反而吸引更多人,錯誤地投入這個他們承受不了的工作環境裡。

我 曾經在中國某大企業推行TPS(豐田生產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而貼近基層,深切了解許多中國農村到都市打工的人,為了溫飽一家人,咬牙打拚,忍受沒有尊嚴、動輒遭主管責罵的那種處境。要真正達到TPS 的目標,除了錢是不夠的,而是要教育他們所謂的品質意識,運用更高層次的激勵手段去激勵員工,讓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及公司產生認同感。

如果做 不到這樣,只能訴諸最原始的需求,甚至是利用恐懼感管理員工,這種管理動作到最後可能演變成精神虐待,員工只能在那邊「熬」,最後如果情緒潰堤,後果將難 以收拾。

最近在企業經營管理上,流行這樣的說法:給我執行力,其餘免談。鴻海在執行力上鮮有其他企業能超越,但是執行力必須建立在組織成員 的各層需求有起碼的滿足之上,管理者得想法子餵飽他們的各層次需求,而企業文化、願景與激勵,也不該被視為陳義過高的企管理論,而是企業經營者必須思考、 理解並且嚴肅看待的課題。

(作者高飛鷂曾任鴻海集團副總,目前退休,專研管理學及寫作)

代工產業的一堂課

壓縮 利潤的模式已走到盡頭鴻海集團接連發生的員工跳樓自殺事件,有兩個問題最值得重視,一是鴻海本身的問題,另一個則是台灣整體代工產業的問題。

在 事件發生的過程中,鴻海對外的處理方式,其實有待商榷。當跳樓事件不斷發生時,面對媒體的詢問,鴻海都沒有正面回應,一直等到郭台銘自己跳出來,帶著所有 記者到深圳龍華廠參觀,才算是對外有了交代。大家看到的是,為了到深圳坐鎮處理,郭台銘整夜沒睡,搭私人飛機往返深圳與台灣,忙完記者會又要再飛回台灣接 待大陸來訪官員,實在很辛苦。

很多人一定很納悶,鴻海集團內人才濟濟,有那麼多優秀的主管,一字排開至少十餘位副總裁級主管,難道沒有人可 以出來處理嗎?這裡顯現的接班問題,早就是郭台銘心中之痛。

從原先二○○八年要交棒,到後來宣布重出江湖,準備再拚十年,郭台銘把自己再度 推上火線,就像當年郭台銘語錄中講的:﹁領導人要以身作則,任何困難的事,我半夜不睡一定在場。﹂顯然,老郭披掛上陣,確實認真實踐當年的承諾。

郭 台銘曾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痛苦,你們看到的是我光鮮的時候,但名人並不快樂,如果現在我有機會選擇,我要選擇窮小子的日子。」用這句話對比記者會當 天,他稍顯浮腫的雙眼,不斷擦拭額頭上汗水的情景,似乎頗符合他當下的心境。

學習日韓轉向品牌發展

然而,潛藏 已久、更值得深思的另一個問題是,台灣代工產業長期競爭力的疑慮再度浮現。

鴻海的高效率,很大原因是來自於經濟規模。一般來說,在台灣的工 廠生產線,通常五、六千人就已是很大的工廠了,至於大陸廠區生產線通常更大,但四、五萬名員工也算是很多了,位於深圳北部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鴻海龍 華廠容納了近四十萬名員工,人口規模相當於中國一個中小型縣城。這麼多的員工,管理跨度(span of control,一位管理者帶領多少名下屬)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戰,難度本來就很高。

鴻海的成功,就在於能夠把這麼龐大的人員組成,像軍隊裡 的排、連、營到師等,讓組織的運作有如部隊的效率,把許多國際大廠硬是比下去,透過這種效率化的運作,創造出驚人的成長,也創造當今世上無人能及的代工龍 頭。但是,跳樓事件卻透露出,追求效率極大化的同時,若無法照顧到員工身心平衡等需求,這個事業就會有極限。

從製造業轉向品牌發展,從過去 的日本、韓國都可以看到。二戰以後,日本也是從代工起家,但八○年代後逐步培養自己的品牌;至於韓國一樣循著這種模式,九○年代以後積極發展品牌,成功地 從製造代工過渡到品牌的經營。

若拿鴻海與宏碁相比,更可看出品牌與代工生意有著強烈的對比。宏碁目前全球僅六千餘名員工,但去年創造了五七 三八億元營收,也就是說,員工數只有鴻海的一%,但營收卻有鴻海的五分之一,可以顯示出品牌經營的效率。

若比較三星與鴻海兩大集團,更有參 考意義。三星電子集團去年營收達新台幣四.八兆元,鴻海集團則在二.八兆元,但三星員工約二十萬人,鴻海則有九十萬人;在員工平均年薪部分,三星為四.八 萬美元,鴻海則只有四○八六美元。

換句話說,三星只用不到鴻海四分之一的人力,每名員工平均薪資待遇是鴻海的十一.七倍,卻創造出鴻海一. 七倍的營收。

重新思考定位才是台灣之福三星與鴻海都是電子業中的佼佼者,也是韓國與台灣經營效率的指標企業,早期三星也是以代工起家,但八 ○年代以後努力發展自有品牌,並維持很大比重由內部工廠生產製造;因此,拿來與純製造代工的鴻海相較,更能看出三星在跨足品牌經營後,為企業所創造出的附 加價值與競爭優勢。

如今,代工產業的路愈來愈難走,除了中國沿海地區的缺工日益嚴重,中國政府也不斷要求提高工資,因此,鴻海不僅在年初的 缺工潮已調漲薪資,日前在員工不斷跳樓後,更宣布全面加薪兩成,這種經營成本不斷墊高的趨勢,也讓未來代工產業的經營更加辛苦。

如何追求效 率但又同時兼顧員工身心平衡,這是很難的課題。但人命關天,看到這些年輕生命的殞落,也許不能全部歸咎於鴻海管理階層,正如郭台銘所言,員工跳樓有許許多 多不同的原因,其中不乏感情與家庭等個人因素;但是,在台灣拚命走向不斷壓縮利潤的代工方向,這個路已走到極限的盡頭。

鴻海也許不是血汗工 廠,但台灣為數龐大的代工產業,確實都是靠著血汗累積出目前的成績,也許大家可以從這些跳樓事件中,重新思考台灣的定位,或許是台灣之福也說不定。

︵ 林宏文︶

鴻海擬加薪22%,薪資成本增加120億元在大陸員工頻傳自殺之際,鴻海內部研擬的基層員工全面加薪22%計畫,也「恰巧地」曝 光;儘管鴻海強調加薪計畫與自殺事件無關,但消息一傳出仍引起投資人關注。外資甚至預估,加薪22%將導致鴻海每年薪資成本增加120億元,今年獲利將不 進反退。

花旗證券原本預估,鴻海今年稅後純益將成長9.8%,達917億元新台幣,每股稅後純益(ESP)可達10.69元。但如果鴻海為 中國數十萬員工全面加薪22%,今年獲利將萎縮至798億元,反將較2009年衰退4.7%,EPS則將下滑至9.29元。

如果花旗預測成 真,鴻海將是今年台灣一線電子廠中極少數獲利呈衰退的公司,也是鴻海上市以來,除了2008年金融海嘯外,第二次獲利出現衰退紀錄。

(謝 富旭)

世界工廠的一堂課

中國勞動條件改革可能走回頭路二○○八年正式實施的中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最低工 資、女性勞工育嬰假以及資遣費等規定,為中國勞工人權跨出了一大步。

然而,鴻海員工自殺事件卻凸顯出,︽勞動合同法︾的一大步,只不過是中 國勞工的一小步。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代名詞,龐大的勞工或許薪資稍微獲得調高,但依舊疲倦與過勞!

︽勞動合同法︾硬邦邦的法令,或許對保 障中國勞工基本薪資與工作權有一定的作用,但卻無法照顧到中國勞工的身心健康。

「過度勞動或工作壓力過大可能導致憂鬱症,嚴重者甚至會自 戕,先進國家如歐洲與日本對防止過度勞動有完善的法律規定甚至是社會保險,但這方面的探討,在中國依舊是一片空白!」鑽研勞動法的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助 理教授林良榮指出。

那麼,鴻海員工自殺事件有可能引起中國政府當局的重視,深化勞動條件的改革嗎?林良榮對此發展感到很悲觀:「中國勞動力 市場依舊存在嚴重供過於求的問題,真實的失業率可能超過一○%以上,如果高失業率無法降下來,勞動薪資與勞動條件就很難有顯著的改善!」問題出在心理壓 力!

工總大陸服務中心輔導顧問蕭新永觀察,鴻海除了基本工資按照︽勞動合同法︾所規定的基本薪資執行外,其他應該有的福利,例如社會保險、 文教娛樂設施等,都有提供,甚至比台商和大陸本土廠商都還要好,但接連發生事故,「問題出在心理壓力!」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說,薪資只是勞工人權的 一小部分而已,也是最基本的。況且,如果不長時間加班,鴻海大陸基層員工的薪資僅不過人民幣九百元至九百五十元間,以中國沿海的物價水準而言,物質生活仍 相當拮据。孫友聯認為,要改善中國勞工的心理健康,讓工作環境更人性化,期望中國政府介入的可能性是極低的,靠政府不如靠先進國家消費者與人權團體對其國 內品牌廠施加壓力,然後品牌廠再對鴻海這種代工廠施壓,要求改善勞動環境還比較實際。

中國勞動人權改革的阻礙

勞 動法專家與勞工社會運動者,不僅對中國政府的勞動改革感到悲觀,甚至還擔心因為○八年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對外資企業衝擊太大,中國勞動條件改革甚至可能 走回頭路!

林良榮去年走了一趟中國,並與當地勞動法專家交流後發現,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後,沿海的地方政府企圖自己制定規範較寬鬆的地方 勞動合同法,以挽回外資投資成長趨緩的頹勢。

「中國勞動人權的改革是一個糾結各地方政府經濟發展角力,以及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彼此拉鋸的問 題,複雜程度難以想像!」他歸納說。

尤其在中國政府試圖把「世界工廠」轉變成「世界市場」,一方面想降低對出口的依賴,同時藉由提升人民所 得水準,發展內需經濟的政策十字路口之際,中國對勞動市場改革力道的「拿捏」準度就會特別謹慎。

因此,林良榮研判,中國政府不會以新的制度 或法令改革來解決勞動問題,而是會以「道德勸說」方式,引導大型企業逐步改善勞動條件。

在亮麗的經濟成長背後,中國勞工的憤怒卻與日俱增。 除了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外,最近日本本田與南韓現代兩家汽車大廠位於中國的製造基地也爆發嚴重的罷工事件。

薪資待遇與工作環境不佳固然是罷 工導火線,但中國貧富差距近幾年來嚴重惡化,恐怕才是工人不滿情緒的深層結構性因素。

根據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與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實的研 究,在中國,收入最高的一○%階層與收入最低的一○%階層,兩者的收入差距倍數已從一九九八年的十倍驟升至二○○七年的二十三倍。如何平息人數眾多廣大勞 工的不滿,將是中國執政當局與企業經營者未來的一大考驗。

︵謝富旭、羅弘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55

三堂課 滙豐銀奪大陸百家據點


2010-6-14  商業周刊





台灣金融業登陸,就等 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簽訂後,將正式鳴槍起跑。

然而,中國金融市場競爭越發激烈,根據普華國際財務顧問五月初剛發表的《外資 銀行在中國》調查報告,被調查的四十二家外資銀行總經理及資深主管普遍認為,目前中國銀行業最困難的部分是「來自本地銀行的競爭」。

在中 國四大行(指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四家國有銀行)綿密的網絡,以及近百家外資銀行的激烈競爭下,台灣銀行西進困難重重。

六 月九日,滙豐銀行在中國的第一百家據點(編按:包含分行、支行和子行)正式開幕,成為中國外資銀行中的首例,遠遠領先其他同業。滙豐搶下外資銀行在中國發 展腳步的第一,避免與中國本地銀行正面交鋒,其在中國發展的三堂課,是台灣銀行業最好的借鏡。

第一課:參股站穩腳步 培訓當地人才,換取信任

第一,參股站穩第一步。滙豐在二○○一年起,重新大舉返回中國市場,挾著豐沛的資金,一口氣入股了上海銀行、交通 銀行、平安保險等,拿下中國市場的第一張門票。

過去兩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台灣銀行業者效法滙豐,藉由參股站穩第一步的機會又出現 了。瑞銀亞太區財富管理研究金融分析師何偉華強調,因為大陸的城市商業銀行或地方性銀行資本較小,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大,加上新巴塞爾協定等國際規範, 「所以他們對資本需求也多一點。對其他銀行入股也多一點興趣。」

台灣銀行業入股大陸地區性銀行機會來了,然而取得戰略夥伴的信任,順利參 股和融入,才是日後業務能否順利推展的關鍵。「有些銀行還沒有進去就說要換人……,肯定不成功,百分之一百不成功。」滙豐銀行首位華人行政總裁王冬勝分 析。

滙豐取得夥伴信任的做法,就是培訓大陸銀行業人才,擴大雙方交流。滙豐參股交通銀行之後,就協助交行一百多位高階主管分批到倫敦接受 為期三週的訓練,由倫敦四十多位高階主管和顧問替他們上課。「跟交通銀行打交道,需要很長時間讓他們信任我們,」王冬勝強調。

當年入股交 行、平安保險等,協助改善其體質、打消壞帳,讓滙豐這兩年能坐收投資的盈利,也繼續擴大在中國的布局。

根據滙豐二○○九年的年報,當年度 在中國內地十六億三千二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五百三十億元)的稅前利潤中,有高達九三%、相當於十五億二千一百萬美元來自參股、合資等聯營公司。

第 二課:專注客層區隔 鎖定富裕人口,精準設點

第二,跟著高階客戶設點。雖然一直都是中國眾多外資銀行中,跑得最快的一個,但是滙豐對於自 己本身分行和支行的設點邏輯,卻有一定的專注。

對滙豐來說,雖然現在已經有高達一百家據點,高居外資銀行之冠,但跟中國國內四大行動輒上 萬個據點相比,滙豐絕對不可能在一般的零售市場勝出。

「中國市場非常的大,重要的是要專注,專注在你擅長的事情上……,所以我們在中國刻 意做了一個選擇,我們不可能對大眾市場做金融服務。」滙豐銀行台灣區總裁韋力行分析。

因此,滙豐在中國一開始就設下了專注高端市場的策略 目標。位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渤海附近區域的富裕客層,就成了滙豐在選擇分行和支行地點時的重要考慮。

王冬勝分析,滙豐在選擇分行 地點時的考量指標多達二十項,當地的收入水準是重要考量的目標,除了人口數量、當地國內生產毛額(GDP)這些基本指標外,包括當地有沒有大型外資投資、 當地高階客戶的收入水準,以及開放的程度等都是考慮的標的。「二十個指標都能達到,我們就開分行,」王冬勝說。

分行設立之後,再視區域人 口分布,只要一個區域大約有十到二十萬的富裕人口,就可以考慮開設兩到三家支行。

第三課:搶攻台商生意 布局兩岸三地,整合資源

第 三,利用兩岸三地網絡搶攻台商生意。抓住中國本地銀行最弱的一點,就是擴大自己的優點,除了港商與外商客戶群,滙豐看中的就是縱橫兩岸三地的台商生意。因 此在二○○八年收購完成中華銀行,建立兩岸三地完整的網絡。

為了拿下台商業務,除了從台灣派駐三十多位人員到大陸負責台商業務,在上海、 蘇州、廣州、佛山、東莞等台商密集的區域成立台商小組外,滙豐也利用三年前所建置的「全球聯繫」(Global Links)系統,整合兩岸三地各種機會,不漏接任何一球。

舉例來說,韋力行解釋,當台灣的客戶關係專員知道一位客戶有興趣在中國與銀行 往來,就會立刻將這個客戶的資料輸入「全球聯繫」的系統。對岸就一定會有相關業務人員把球接起來。

「一旦輸入系統,我們就能確保對另一端 一定會有所回應。」韋力行強調,「他們一定會收到這個訊息,有所行動,不然系統就會自動送出警告。」此外,每個月滙豐台灣、香港和大陸的團隊也會進行視訊 會議,追蹤開發業務的進度,以確保台商不漏接生意。

對滙豐這家百年老店來說,中國是未來成長的機會所在,更是一個需要智取而非力拚的市 場,從參股拿下進入市場的門票、專注客戶區隔到整合兩岸三地資源,是滙豐過去十年大陸布局最重要的三件事,這也正是現在才準備到大陸發展的台灣銀行業者來 說,最寶貴的經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00

三堂課搞定你心中的「賈伯斯」 通過「蘋果式淬煉」 找出核心價值

2010-10-04 TWM  
 

 

當你的老闆變成嚴厲的「賈伯斯」,當你的客戶變成追求完美的「賈伯斯」,你如何讓他甘願從口袋掏錢買單?

台積電前人資長李瑞華,用台廠搞定蘋果的精神,淬煉出你我必學的三堂課,讓人人都能搞定心中的「賈伯斯」。

 

撰文.賴筱凡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的老闆是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如果你的客戶是賈伯斯,如果你的保單、產品是要賣給賈伯斯,你有沒有自信搞定他?

千篇一律的黑色上衣、牛仔褲,戴著銀色金屬框眼鏡,這就是賈伯斯,鮮明的個人特色,再簡單不過,就如同他對蘋果產品設計的要求,但賈伯斯對產品內容、細節卻吹毛求疵到極點。然而,在一台iPad成本中占不到二○%的台灣廠商,總能用最好的服務、最尖端的技術、最有系統的管理方式,讓賈伯斯願意買單。

所以,只要你能複製台廠的精神,強化台廠爭取蘋果訂單的每個細節,通過「蘋果的淬煉」,人人都可搞定賈伯斯。

看在台積電前人資長李瑞華眼中,台廠的精神絕對可以落實到每個人,曾在通訊大廠朗訊工作過的他,被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相中,從朗訊挖角到台積電,至今在台灣、大陸大學裡開課,不但熟知跨國企業文化,更了解兩岸人才素質差異。

 

第一課:隨時待命

 

讓你的客戶滿意到閉嘴

像蘋果之於台廠這樣的關係,其實並不局限在科技產業,凡是競爭激烈的產業,金融、傳產也都會面臨到相同的國際競爭,因為在全球化的框架下,跨地區、跨文化的競爭,當你行經許多國家,感受也就越強烈。「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滿足客戶的每個需求,不然,就得把位置讓出來。」看遍各國人才,李瑞華很明白,只有讓客戶滿意才是王道。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或許你得二十四小時待命,就為了不漏接客戶的任何一通電話;或許你得從台灣飛到大陸去,就為了解決一個零組件不相容的問題;或許你得放棄所有的休假,就為了客戶只有周末有空開戶、聊保單、看房子。

所以,「蘋果的淬煉」第一課,沒有訣竅,就是讓你的客戶滿意地閉嘴。

 

第二課:敢於不同

受制上游 反創出特有模式在不到二○%的淬煉裡,能擠進這個贏者圈的供應商,大部分生產的不是獨創零組件,也沒有像三星一家獨大的議價能力,他們多數隱身在小工業區裡,卻都能搞定他們共同的大客戶賈伯斯,靠的就是差異化。

「除非你往更上游發展,要不然你就得做出差異化。」站在李瑞華的觀點,身在職場的每一個人,如果你拿不出比別人更好的能力,你就得想辦法同中求異,舉例來說,每一位基金理專銷售的幾乎都是相同的產品,你能不能提供更特別的服務?這就是差異化的致勝關鍵。

對於蘋果這些供應商來說,他們做到的正是在各方面的差異化,你可以在研發實力上投資,讓產品良率比對手好,你可以在服務、交期上,做到讓蘋果更滿意,「最不得已的情況下,沒辦法做出差異性時,才考慮cost down(殺價)。」所以,今天如果你的老闆是賈伯斯,你能不能在十個同事之中,做出你的差異性,即使是最基本的文件格式,甚至是簡報時的風格,凸顯出差異性,如何能擁有更特殊的差異能力,讓台廠搞定賈伯斯的精神再演進。這就是「蘋果的淬煉」要教的第二課:差異化。

 

第三課:智取而不力敵

work hard不如work smart 正達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不斷努力嘗試學習,任何事都是有可能,放到每個人身上,其實就是要你多用腦袋思考,如何才能靠著不斷學習推進,讓自己工作得更聰明。

「其實台灣人的特點是刻苦耐勞,但世界運轉到二十一世紀,大陸靠著work hard(努力工作)已經追上來,台灣人得work smart(聰明工作)。」李瑞華說,隨著大陸經濟起飛,用勞力來賺取報酬,台灣人已經不能與大陸人匹敵,台灣人必須要像歐美人一樣,學會如何用智慧來工作。

「力拚」的年代已經過去,台灣靠著勞力加工創造一九七○年代的經濟奇蹟,但現在後有追兵,大陸苦學的精神,絕對不比台灣差,台灣人得學著「智取」。

「別人要來搶我們的飯碗是很正常的事,你必須學會的是搶更高階的飯碗。」從李瑞華的角度看,大陸廉價勞力的競爭性已經大大提高,光是從近幾年來,大陸科技廠急起直追,就可見到端倪。

因此,在這場世界級的競爭開賽下,你必須把每位客戶、每張訂單、每位主管,都當成追求完美的賈伯斯,用台廠「蘋果的淬煉」精神,找出自己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因為這是一場馬拉松比賽,而不是短暫的百米賽跑。」你必須將心態、體力都調整到最佳狀態,就像晶技將服務「S」級客戶的思想,深植進每名員工的骨髓裡,確實貫徹台廠「搞定賈伯斯」的精神,才有機會在這場競爭中勝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69

投機大師 未曝光三堂課

2010-11-29 TCW




第一課:買好公司股票 就賺得多,錯!

問:一個優秀的投機家需要具備那些特質?

答:敏銳的洞察力、直覺和怪念頭。

敏銳的洞察力,指了解事情的關聯,並且從不合邏輯的紛亂中區分出邏輯來。直覺,也就是長年在交易市場取得的經驗和生活經驗。怪念頭,使人把一件事和所有可能的事情——好的和壞的事情,放在一起考量。

同時也必須具備自我控制力和靈活性,以便坦承我們弄錯了。另外,優秀的投機家在想法成真之前,又必須耐性十足,心臟很強,仔細思量每一次的成功與失敗,對這些事件的結果心懷感激。

當他獲致成功,絕不可乘勝追擊,反而要謙卑低調。千萬不可吹噓自己的成就,因為正如許多長年進出市場的人所堅稱:從市場賺來的錢只是借來的,下一次就得付出高昂的利息償還回去。市場是一個放高利貸的人,投機家無論成功或失敗,都必須從中學到一些東西。

問:哪些是投機客最差勁的特質?

答:頑固、冥頑不靈。我們的確要有信念,但當發覺自己犯了錯,就必須當機立斷,然後跳船。

我說的並非一百元買進的股票跌到九十元的那種錯誤,而是在論述的結構中發現錯誤,或者注意到有一個戲劇性、出乎意料的事件出現了,所以優秀的投機家要將無法估計的東西納入考量。

問:哪個行業與投機客最相似?

答:醫師最像,律師、政治人物或商人也有點像,但工程師、國民經濟業主或者企業主絕對不像。

問:為什麼醫師這行業最像投機客?

答:進出市場的人和醫師一樣,首要之務是診斷。市場為什麼下跌或上漲?從診斷產生治療、癒後,以及所有其他的考量。

進出市場的人和醫師一樣,一旦發現走錯了方向,就必須修正行動,做出新的決定。投機買賣是一種藝術,一如醫學被形容為一種治療的藝術。

相反的,工程師的思維屬於純粹數學,且須精確對立。無論什麼情況,工程師都不該被直覺牽著走,而投機家或多或少都得倚賴直覺,直覺不可少。律師則不太相同,雖然他也應該具有想像力和直覺,但其思維必須被牢牢的禁錮在法律的框架內。

問:那麼,投機家應該怎麼想、又應該怎麼做呢?

答:投機買賣是一種哲學,不停的權衡贊成與反對,必要時(我強調,必要但不確定何時)做出正確的決定。

一個有數學頭腦的人,很適合市場的投機買賣,不是因為市場某部分建立於數學上,而是因為數學是一種邏輯思考的訓練。但日常生活、追求企業利潤以及專研技術的人,是市場邏輯的最大敵人,符合市場邏輯的,看在一般人眼中,經常顯得不合邏輯。

股票上漲、下跌,不是因為它本質好或不好,而是看它未來可能發展的方向。如果情況顯示,某支股票將要或有可能轉往有利的方向發展,我們就應該趁其某一季度業績報告不佳時,買進那支股票。

依照日常邏輯思考的人,怎麼會買一支將要破產公司的股票?但一家逆轉前的企業的股票,讓我們賺大錢的機會,比一般股票高得多。因為一家介於破產與償付能力 之間企業,日後獲利的爆發性,比經營良好的企業大得多。一家幾乎破產的企業,只要最後沒倒閉,它的股票會就可能上漲好幾倍。而一家健全的公司,雖然獲利也 穩健,但反映在行情上的成長空間,卻相對比較少。

一個原本破敗的個體,若因情勢逆轉,可能重燃生機,而其發行的證券,就是賺錢機會。二次大戰之後的德國外債,就是好例子。不少德國地方政府,在戰前,曾以 美元、英鎊、瑞士法郎、荷蘭盾、法國法郎等等發行債券。德國戰敗後,這些債券當然很不值錢,一九四七年,我在巴黎交易所以二百五十法郎的價位,買到票面一 千法郎價位的類似債券,三年後,竟以三萬五千法郎的價格賣出,這是在我交易所生涯中,最大的投資收益之一。

第二課:經濟成長絕對有利股市,錯!

問:請您舉個例子告訴我,交易市場中,看似不合理卻能夠合乎邏輯的論點?

答:舉例來說,人們相信一段持續性的經濟成長,絕對有利於股市行情;錯!經濟成長需要大量資本直接投入,如果銀行吸走大部分存款,留給投資有價證券的不太 多,那市場還是漲不起來。更有甚者,銀行會提高利息,以便煞住隨經濟繁榮可能發生的通貨膨脹,所以經濟榮景有利的結果要過一陣子之後,才會展現出來。

當行情在升息的壓力下趨緩,許多計畫中的投資將被延後,銀行突然有許多流動的錢,開始調降利率。發行鈔票的銀行不再踩煞車,股票可以上漲了,好讓先前活躍的新投資獲得較大利益。

問:碰到危機時該怎麼辦?

答:股市於景氣衰退時開始上漲,因為當商業及投資環境疲軟不振時,需要的資本和金錢也同步減少,少量的錢,就足以讓股市上漲。

加上,不少錢都堆在銀行裡,閒得發慌,雖然錢存起來有利息可拿,但利息其實比股票收益或股利還要低,這時資金,就會從銀行體系中逼出來,使得交易市場活絡,股市當然就會上漲。

相反的,景氣佳的時候,會有許多新的股票上市,也加入競逐資金的行列,這對老的、已經在市場被操作的股票來說,就是一場危險的競爭。這有點像二手車市場, 如果車市突然轉佳,汽車工廠必須等上好長一段時間才能供貨,此時二手車的價格就會漲,甚至比新車還要高。相反的,如果工廠推出特惠、打折或送禮,二手車市 場就趴到地上。

問:總結是什麼?

答:應該反週期操作,不考慮股市大眾的想法。

問:如果景氣不能當作唯一指標,那麼影響交易市場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答:股市要上漲,流動資金與景氣,必須同步正向發展,才會真正有利於投資大眾。大眾口袋有錢、也有意願買進有價證券,股市才會真正上漲;若存戶荷包不豐, 或無意購買股票,股市便下跌。市場上經常出現的,是一個因素屬正面,另一個則為負面,如此便不會有較大波動,只會有較小的起伏。

但這對當日沖銷的人而言,其實是一個很理想的市場,而且,直到兩個因素同屬正面或負面之前,會一直這樣下去。當兩個因素同屬正面,上升運動於焉形成,甚至製造出一次回光返照、歡聲雷動。若是兩個因素都往負面發展,就會出現戲劇性的倒退,恐慌:使人抑鬱得要死。

流動資金和景氣也可以相互影響,降息能改善景氣,景氣不佳則相反的導致流動資金短缺。譬如擔憂政治衝突造成世界危機,或者擔心信貸市場緊張,所產生的影響就是負面的,因為投資人在此時,就算有錢,也不會有長期持有證券的打算。

問:不論環境如何改變,您仍堅信不疑嗎?

答:沒錯!千萬記得,公司體質好壞,不是決定下跌或上漲的最重要理由,所有市場的漲跌,都是由需求強度或者供給強度來決定,需求大於供給,市場就漲,反之就下跌。所以想要投資股市,必須分析供給或需求。

問:您自己在做決定時,是先考慮流動資金,還是先判斷大眾心理?

答:我個人做投資決策時,通常先看流動資金水位,因為大眾的心理飄忽不定,可能一秒鐘之內,就從一個極端陷入另一個極端。

流動資金的發展,以短時間內,我們至少可以透過觀察央行的決策、大型銀行貸款策略的走向,找到資金流向的線索。股市就像匈牙利的吉普賽街頭藝人一樣,不斷重複:「不給錢,就沒音樂!」金錢就是股市的音樂或燃料。

想像有一個大浴缸和一個小浴缸並排陳列,大的浴缸代表整體經濟成長產生的資金,小的浴缸則為注入到股市的資金。

經濟成長會帶來存款增加、外匯流入、貿易收入增加以及外國資金流入,代表資金供給面的水,大量流入大浴缸中,若在此時,私部門及公部門投資減低,資金需求 面相對減緩,整體資金進入大於流出,大浴缸內的水平面會上升。當水溢出來時,就流到小浴缸,也就是股市,然後把行情往上拉。一旦反過來:注入大浴缸裡的水 的速度比流掉的快,就沒有水留給股市這個小浴缸,行情於是下跌。所以,我們應該密切注意著大浴缸的水位。

第三課:分析股票好壞最重要,錯!

問:解釋一下「猶豫」與「固執」的意思?

答:固執投資人擁有四個特質——想法、耐性、有錢,當然也包括好運。「想法」,是說有意買股票的人必須對未來股市發展,有些想像、點子,甚至是一種信念。 他也必須有「耐性」,指的是心臟強大,好比以一百元買進的有價證券,跌至八十元,或者股價原地不動,他也不會覺得乏味,或是一下子失去持有的勇氣。

但是,為了要撐下去,他當然應該擁有一筆足夠的「金錢」。我指的不是絕對的一大筆金額,而是相對的一大筆錢。如果一個省吃儉用的人擁有一萬元,只用了六千 元買有價證券,那麼他就算是擁有足夠的金錢;但若一個身家上千萬的人,買了三千萬元有價證券,並且欠了兩千萬元,那麼他就沒有足夠的錢能讓他耐心等待。

如果沒有同時具備想法、耐心和金錢,就很容易成為猶豫投資人。沒錢時,光有耐性也不夠;但當他有錢卻缺乏信念或想法時,也不具備耐性。即使他有錢又有信念,但沒耐性,也無法撐下去。

一般而言,如果大量的有價證券為猶豫投資人所持有,市場很容易過熱,這種情況叫「買超」(overbought)市場,聰明的投資人,此時應該反向「賣 出」持股;反之,當猶豫投資人拋售持股,大量有價證券轉而握在強而有力的手上,市場會變得冷清,我管這種情形叫「賣超」(oversold)市場,聰明的 投資人,此時就應該買進。

問:一個被猶豫投資人「買超」的市場,會有哪些後果?

答:一個「買超」、有貸款負擔的市場危險無比,甚至隨時崩盤,這就是典型的「不切實際的市場」。一大堆素無經驗、舉棋不定的股票持有人,只會受氣氛傳染, 火速跳上行駛中的火車。他們一無經驗,二缺強大的神經,況且財務狀況也不容許他們買股票。也許他們因此還花了為了別的目標而存下來的錢,遑論貸款來買股 票。

問:一個「賣超」的市場又會怎麼樣?

答:如果大量有價證券在固執人士的保險庫裡休養,隨便一則好消息,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好消息,也會使這個市場,火箭般一飛沖天。固執者手上的有價證券越多,擴張的程度就越劇烈。

問:如何確定市場「買超」或「賣超」?

答:我們判斷時應該把過去幾個月、幾年中成交量之發展納入考量,如果一段長時間內的行情——假設幾個月以來——成交量不斷成長,我們就可以揣測,有大量的股票從固執投資人的手上,轉到了猶豫不決投資人那兒;成交量越高,轉手的越多。

價格飆升之時,會買的唯搖擺不定之人,固執投資人賣掉之前價格下跌時,他們堆在保險庫中的貨物,而且只在行情上漲時才會賣出。這種波動會一直持續下去,直至大量有價證券,再度回到猶豫的人的手中,然後他們等待著,其他猶豫投資人繼續買下他們手上的有價證券。

猶豫的投資人,雖然希望以較高的價格出售他們的股票,但如果缺乏更多的人跟進,股票價格就會下跌,賣不到好價錢,他們只好降價求售,接著,一個新的、慢半 拍的買家階層就可能登場,尤其是政府受發行鈔票銀行之協助,透過不同管道(稅賦政策及其他),資金持續注入經濟活動中,金額超過工業和經濟發展所需,資金 就會從大浴缸有更多水溢出,流入小浴缸中。

如果成交量持續增加,價格仍舊下跌,猶豫的投資人就會以低價全部出清手中持股,股票從猶豫投資人的手上,再度轉回固執投資人手中,再次抵達固執投資人的保險庫,直到日後市場上的價格上揚為止,然後向上運動重新開始。

行情低迷時,固執投資人持有有價證券,猶豫投資人則握有金錢;繁榮興盛到達頂點時,固執投資人有錢,而猶豫投資人有有價證券。現金與有價證券之間擺來盪去,就是股市永恆的循環。

問:從這些分析可以得出哪些結論?

答:成交金額小幅倒退肯定不妙,表示接下來還會再跌;大幅倒退是好現象,成交金額縮得越快越急,代表有價證券大量落入堅強的人手中。成交金額大而行情上漲 就不太妙了,因為買股票的都是些虛弱的人。成交金額越大,對市場就越不利,因為會有更多投資人加入,事情只會更糟。行情上漲而成交金額卻小,是好事一樁, 因為行情雖然延後,但固執投資人保險庫中的大量股票尚未出籠呢!

既然今天的買家過兩天將成為賣家,與其分析有價證券的品質,不如分析今日的買家品質應該更為重要;反之亦同,也就是賣家的品質比所賣出的有價證券之品質來得重要。假使股票持有人的品質不佳,體質再好的有價證券也有下跌的時候!

【延伸閱讀】《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之金錢遊戲》、《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之證券心理學》三書,全新修訂版訂於2010年12月底由商業周刊出版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76

七十五歲「高齡」入市 勤學快速累積功力 亞洲股神傳授給小股民的三堂課


2011-5-30  TWM




李兆基近年從香港樓王轉作「亞洲股神」,這個一百八十度的人生大轉折,豈是易事!

《今周刊》帶你透視亞洲股神的「打造過程」,天下絕無白吃的午餐,這是股神送給小股民的投資三堂課。

撰文‧劉俞青

市場上號稱投資大師者所在多矣,但恐怕沒有幾個人敢像李兆基這樣。

二○○八年底,全球金融風暴猶在核爆中心之時,李兆基接受香港《壹週刊》的專訪,當時李兆基以個人名義成立的「兆基財經」基金已從最高時的二千億港幣,「唔見一半」(不見一半),「亞洲股神」與所有香港股民一起「坐艇」(套牢)。

第一堂課:接受失敗

坦言會看錯 雷曼風暴慘賠四十億港幣但四叔並未迴避媒體採訪,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已讓人佩服。而且他在採訪之中,還坦然拿出風暴前自己推薦的個股計算,當時他建議買 進五大中國國企股,與放空五檔美股,到金融風暴發生後,中國國企股跌幅四成七,而放空的美股跌幅七成七,如果投資人按此建議操作,他拿起計算機按一按說, 「還倒賺三成多!」即使面對金融風暴,他所推薦的標的仍然獲利,果然頗有股神風範!

但話說回來,四叔也坦言,自己也會看錯虧損,因為他也是雷曼兄弟苦主之一。根據他自己向香港媒體表示,光是雷曼兄弟的債券商品,就讓他虧掉超過四十億元港幣,但這似乎無損他在股民心中的地位,因為「坦然面對失敗」,或許正是學習投資的第一堂課。

四叔個人的投資公司「兆基財經」,成立於○四年底,當時的他已經「高齡」七十有五,而且早已當過香港首富,事業成就斐然;對多數人而言,此時多半已經含飴 弄孫、規畫退休,但他卻決定在此時一腳跨入一個不熟悉的領域──股市,在此之前,四叔幾乎是全心在地產的經營上,除了持有自家的股票之外,對股市的投資甚 少。

但市場環境不斷在改變,香港的樓盤逐漸開發殆盡,而且地價越墊越高,大幅壓縮開發商的利潤,另一方面,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的態勢已然確定,全球資金不斷 湧進香江,○三年,他觀察到,香港地產每天的總成交額約在二千萬到三千萬元港幣,但香港股市每天成交額卻總不少於二百到三百億元港幣,兩個市場相差一千倍 之多,於是他毅然決定,開始前往海外各主要城市做密集且廣泛的考察,一頭栽進投資領域。

第二堂課:不怕改變

踏入股市 親訪全球城市找機會「做足功課,不害怕改變」正是四叔給股民示範的股市投資第二堂課。

李兆基曾說,「股票市場是最早全球化的,投資領域並不必限於香港,投資界是全球性的大舞台,遊走這個舞台之間的人不問國籍,不計種族,真正的較量只是眼光與識見。」他自己則身體力行,半點不打折。

回憶錄中,以不小的篇幅敘述他與他的投資團隊全球走透透的過程,早已年過七十的他,足跡踏遍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從已開發國家的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瑞士蘇黎世到日本東京,新興國家則如印度孟買與中東杜拜等。

每次出訪,行程表排得密密麻麻,有好幾次一口氣連訪日、美、歐各主要城市,每站停留數天,每天到訪二到三家財經機構;過程中李兆基自己親做筆記,他的筆記 本寫得鉅細靡遺,會後還頻頻發問,問不夠,晚餐再問,再不夠,消夜繼續問,李兆基形容自己是晚入學的學徒,「只有加緊練習才能迎頭趕上」。

書中詳細敘述這位「亞洲股神」努力學習股市投資的過程,小自開會前每一件文具用品的準備、大至投資方向的擬定,他都親力親為,而且追求完美。天底下絕對沒有白吃的午餐,即使在首富身上也同樣印證,「亞洲股神」也絕非憑空而降,所有的報酬,背後都是辛苦努力的結果。

李兆基教股民「唔好斤斤計較小問題,要睇時勢、大趨勢,睇長期,至少一年半載,幾個月(意即不要計較小問題,要看大趨勢)。」這位投資大師確實看得長遠, 即使在經歷金融風暴之後,他自己也受傷頗重,但仍不改先前的看法,他建議只要資產在一千萬港幣(約合四千萬元新台幣)以上的股民,都應在買入中國國企股的 同時,放空美股。

李兆基解釋,這是大趨勢,如果股民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兩頭賺,但萬一又遇到像金融風暴這種整體經濟環境的重傷,這時一邊多一邊空,「又可以平衡,風險比壓單邊為低」。

近兩年,這位投資大師已不再對外透露他看好的個股,頂多只提出投資心法,一如前文中所摘錄的「投資基本法」,從國家的選擇、貨幣的選擇、到行業、到個股,這位大師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真的切實按照這些方法,逐一投資,證實確實可行。

如果真要談李兆基近年來的投資重心,答案恐怕是「自己」。根據香港證交所公布的資料顯示,從今年三月公布去年業績以來,四叔就不斷增持買進自家恆基地產 (○○一二;hk)的股票,截至目前,李兆基個人持有恆基地產已經達六二.一四%,若和一般台灣的大老闆對自家股票的熱情度相比,四叔顯然非常捧場。

事實上,李兆基名下的公司經營狀況都不錯,例如恆基地產每年穩定獲利一百多億港幣,去年賺了一三六億港幣,前年則賺一二六億港幣,每年股東權益報酬率 (ROE)都將近一○%,四叔掐指一算,與其做盡功課投資別人,還不如投資自己。因此如果股民跟著四叔一起買進恆基地產,看起來是不錯的選擇。

第三堂課:警覺風險

「兆基財經」不上市 不讓投資人冒險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李兆基的投資做得多麼成功,外界給予多高的評價,但這位老先覺從來沒有被讚美沖昏頭,因此,他的「兆基財經」始終沒有 上市的打算,無論多少國際級承銷商透過各種管道遊說四叔,讓小股民也可以跟著股神一起賺錢,但李兆基就是不為所動。

他是這樣回答外界疑慮,他說:「我沒有考慮上市,因為投資始終是很有風險的。我用自己的錢去投資,去冒一定的風險沒有問題,但如果是上市公司,就會多掣 肘,甚至影響到恆基,所以我的投資也不會用恆基的資金。」近年來,他常向身邊的朋友提醒,「投資股票一定有風險,不可以亂來,每支股票都要做足功課,才能 有效降低風險,但即使如此,仍是很難預測金融風暴的到來,這就是我始終不願上市的原因。」這是股神教小股民的第三堂「風險課」。

幾年前,當時李兆基還願意開口談股市的時候,他曾經送給好友對於股市投資的八字箴言──「先疾後徐,穩守突擊」。他一輩子最好的親信,也是恆基集團副主席 林高演則進一步解釋:「『先疾』,就是要先做足功課,先人一步。因為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後徐』,則是由於早已做了工夫,因此最後做決定時就可以從容 以對,冷靜拍板,然後往往在人家未起步前就已重錘出擊,則是『突擊』。」回首這位亞洲股神一路走來的投資路,這八字箴言,如醍醐灌頂,當真無價!

香港四大名家看投資趨勢

李兆基(恆基集團主席、亞洲股神)中國仍是新興國家中最好,雖然已經起漲一、兩倍,但仍有空間,未起盡(還未漲完)。

曹仁超(《信報》首席顧問)未來展望:好日子過完了,如今局面已變成選股不選市,不僅產業有強弱之分,產業也有強勢股與弱勢股。投資必須更謹慎,若美國無推出QE3,代表復甦到完結篇,弱勢美元造成的資金氾濫可能退潮。

操作策略:農業、資源股逢高已經回檔,超跌的工業股反而有機會。

陳永陸(財經節目主持人、股市專欄作家)未來展望:油價在百元之上搖搖欲墜,金價也跌破1500美元,資金轉向避險性質較高的美元、美債。各國股市有築底盤整的味道,等待美元指數轉向才有行情可期。

操作策略:食品股受惠原料下跌將有短炒空間,航空股也受惠油料下跌,但經濟情勢若轉壞,必須避開航運股。

石鏡泉(香港《經濟日報》副社長、專欄作家)未來展望:中國股市的漲跌向來跟隨政策節奏,若通膨走勢已回跌,中國會立刻放緩調控。由四月數據可看出中國經濟正在放緩,這當然有利於通膨降溫,股市可望有所表現。

操作策略:大型國企股跌幅已差不多,但新上市的國企股會有較大的補跌,要小心。目前不要急於撈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66

三堂華頓談判課 大師開講

2011-9-26  TCW



一路狂奔的我,在接近前往巴黎的登機門時,逐漸放慢成小跑步。飛機還在,但登機門已經關上了,門口的地勤人 員靜靜的整理著票根,他們已經收起銜接登機門和飛機入口的空橋。

「嗨,我們搭這班飛機!」我喘著氣說。

「抱歉,」地勤人員說,「我們已經結束登機了。」

「但我們的接駁班機十分鐘前才降落,他們答應我們會先打電話來聯絡登機門的。」
「抱歉,機門關閉後,我們就無法讓任何人登機了。」 我和男友不敢置信的走到窗邊,我們的長假眼看著就要泡湯了,那架飛機就停在我們的眼前。太陽下山了,飛行員低著頭,儀表板的光線反射在他們的臉龐上。引擎啟動聲逐漸增強,拿著亮光指揮棒的航機引導員漫步走上停機坪。

我想了幾秒之後,帶著男友走到正對著駕駛艙的玻璃前面,就站在那個最顯眼的位置,專注的看著機長,希望能引 起他的注意。

其中一名飛行員抬起頭來,他看到我們絕望的站在窗口。我一臉哀傷的凝視著他的雙眼,懇求他。我把行李癱放在 腳邊,就這樣站在那裡,彷彿過了很久。最後,機長開口說了些話,其他飛行員都抬起頭來,我和他四目相接,他 點了點頭。

引擎聲緩和了下來,我們聽到登機門那邊地勤人員的電話響了,她轉向我們,睜大雙眼說:「拿好行李!機長要讓 你們登機!」我們的假期得救了,我和男友興奮的抓著彼此,拿起行李,向飛行員揮手,快步走下空橋登機。
陳瑞燕,華頓商學院○一年入學畢業生 這是談判課的學生告訴我的故事,而且顯然是個談判的故事。當然,裡頭沒用到隻字片語,卻是以條理分明、非常有效的方式達成幾乎每個人都看不見的(談判)技巧。是什麼技巧呢?
六個步驟,談判不再NG 首先,冷靜,因為情緒會破壞談判,你必須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第二,做好準備,即使只是五秒鐘,趁這段時間整理思緒。 第三,找到決策者。這裡是指機長,當事人沒浪費一分一秒在地勤人員身上,她並無意改變公司的政策。 第四,鎖定目標,而非誰對誰錯。接駁班機是不是晚到了,或沒事先聯絡登機門,這些都不重要。目標是登上前往巴黎的飛機。

第五,人際接觸。談判中,人幾乎是一切的重點。 最後,肯定對方的地位和權力,並且給予重視。 當你這麼做時,對方通常會運用職權幫你達成目標。

善用聆聽,更能夠說服別人

卓越的談判者會仔細觀察對方,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更有效的達成目標。研究顯示,權力較少的人通常比權力較 大的人更有創意。

權力與談判技巧有關。一般認為女性比男性善於談判。首先,女性比較常聆聽,她們蒐集較多的資訊。 資訊越多,更能有效說服對方,得到更好的結果。因為我們還活在男性主導的世界裡。女性握有的實權較少。 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常認為小國(例如瑞典、瑞士、馬爾他)比大國更善於化解衝突,小孩比成人更善於談判。這也
可以解釋為什麼小孩長大後就逐漸失去這些工具,改拿球棒(亦即純粹的權力)。

濫用權力,反而易招致報復

「權力」或「借力使力」是大家過於高估的談判工具,多數談判教學及電視電影中呈現的談判場景,都鼓勵大家以 權勢壓迫對方,迫使對方做你想要的事,這會衍生許多問題。

首先,你一憑強勢壓人,雙方的關係通常就完了。誰都不喜歡別人逼自己做違反個人意志的事、不喜歡和那樣的人 維持關係。

第二,這傳達出錯誤的訊息,而且緊張、爭鬥、衝突也有損利益,因我們把精力用來捍衛自己,而不是促成事情。

第三,以權力壓人容易引起報復,可能是立刻,也可能三年不晚,可能導致對方在工作上「不懷好意的遵從」,也可能促成世界各地的自殺炸彈客。

第四,以勢力壓迫不情願的對象,代價也很高。 第五,濫用權力被發現時,往往會失去權力。 權力應該謹慎巧妙的使用,要在對方同意的情況下,而且要公平。

【延伸閱讀】你通常用什麼方式談判?—— 談判四層次表層次1 _迫使對方做你要他們做的事手段:威脅、暴力、 運用權勢 作用:1.沒消滅對方,他們可能會繼續反抗下去   2.他們會想辦法報復,只能驅使對方短期服從

層次2 _讓對方思考你希望他們思考的事手段:利益型談判    作用:關係不可取代時,限制越多。像家人爭論度 假地點,或同事爭論誰用哪間辦公室,都很難用利益型談判解決

層次3 _讓對方理解你希望他們理解的事手段:以對方的角度來看世界    作用:誤解往往源自溝通不良,易產生 紛爭與談判破裂。這樣做可縮短談判時間

層次4 _讓對方感受你希望他們感受的事手段:訴諸對方的情感 作用:從對方感覺出發,因涵蓋情感上的需求,是 最有制約力的談判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03

全球保麗龍大王 三堂慘烈接班課

2011-10-31  TCW




十月三十一日,控有全球最大保麗 龍(EPS)集團見龍機構股權的和橋實業,將召開股東會重選董監事,兩個月來的見龍爭產風波可望畫下句點,進入創辦人廖有章第二代——見龍機構董事長廖振 鐸、驊宏資通董事長廖文鐸兩兄弟共治的新時代。

過去兩個月來,見龍二代先是弟弟廖文鐸刊登廣告指哥哥廖振鐸清算父親,接著是和橋股東會出現了小股東鬧場而散會的火爆場面。檯面下,兩兄弟更互發存證信函 給母親、堂兄弟、親朋好友及老臣。

把母子、兄弟、親戚、老臣與專業經理人之間的尊重與互信全都撕裂開了,一家世界級的企業,創辦人才剛剛去世,傳給第二代不過一年兩個月,竟然就陷入惶惶不 安與不知所終的局面,還得面對海外遺產稅、投資大陸違規,以及銀行重新評估授信額度等問題接連而至。

這不單單是兄弟鬩牆爭產的故事,而是每一家台灣企業正碰上或即將面臨的股權整併與接班課,台灣企業想要永續經營,見龍爭產是必上的課。

第一課:代持股權爭議海外股權記父子三人名下

問題一,一家營收六百多億元的公司,工廠遍布中國沿海城市,但海外股權竟然登記在廖家父子三人身上,到底是合法擁有,還是替小股東代持股權,成了大爭議。

創立於一九七三年,廖有章建立了年產發泡級聚苯乙烯(EPS)一百六十萬噸、營收超過六百億元的見龍集團,超越了一百四十六年歷史的前全球最大保麗龍公司 德國巴斯夫(BASF),也是繼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之後,第三個在塑膠原料領域稱霸全球的台灣人。

但跟王永慶與許文龍不同,廖有章的竄起是一個不同的傳奇,他因為中國快速成長而翻身稱霸全球。

一九九○年,廖有章在台灣不過是一個年產二萬五千噸EPS的小工廠,但他卻第一個跑到寧波投資,那時到中國投資EPS並不在開放名單之中,也就是說,見龍 的第一步是違反了當時的法令。

只是當年偷跑的台商成千上萬,廖有章並不是特例。他以個人獨特的技術與努力,碰上了中國崛起的浪潮,廖有章竟然從寧波,接著江陰、東莞與天津,一個工廠接 一個的蓋,年產能變成一百六十萬噸,足足是原來的六十四倍。

見龍成了全球保麗龍業的老大,但是等到廖有章過世,接班的大兒子廖振鐸才搞清楚英屬維京群島商三龍公司的底細,原來它控制了見龍機構大部分股權,而且股權 全登記在廖有章一人的名下。

再進一步看,見龍的海外事業,絕大部分股權竟然都登記在廖有章、廖振鐸、廖文鐸父子三人名下。

這是見龍爭產風波的第一條導火線。

為了捍衛所有權……兄弟親友互發存證信函

見龍大大小小股東有三十多個,有廖有章的同學、親戚與好友。六十多倍的成長,不論股東持股多少理應均享,但廖有章一過世,才發現股權竟然都合法登記在廖家 父子三人身上,於是股東之間的爭吵、謠言紛紛出籠,逼著廖振鐸發出第一封存證信函強調海內外名下股權都是合法所有。

但廖文鐸卻認定部分股權為代持,且廖有章傳記內也有提及當年緣由,於是又發出一封存證信函給哥哥,要捍衛小股東的權益。兄弟、股東意見不合正式浮上檯面。

廖振鐸說,股權究竟屬誰、有無代持,需要法律文件證明,查清後絕對不會讓弟弟、家族與小股東的權益受損。這不是見龍單一個案,台灣大學EMBA執行長黃崇 興說,當年因為法令、租稅等問題,許多股東往往只求投資大陸的公司不要賠錢、不再增資就好,股權登記在誰名下並不重要,如今鮭魚長大或是返鄉了,才知道當 初股權在別人名下。

第二課:交叉控股亂局卡兩岸法令,持股複雜

問題二,層層轉投資與控股,經營權與所有權分不清、切不開。除了偷跑問題,一樣會碰到台灣企業投資中國不得超過四成的上限,不管是淨值或是資本額,都不得 越過這一條紅線。

廖有章的做法是透過一家家旗下公司,例如見龍、見欣、龍一、新龍王等等,分批投資大陸,而且每投資一個大陸廠,都是不同的獨立法人,甚至也有不同的合資夥 伴,於是留下了複雜的股權結構與交叉持股問題。

不整併就沒有辦法上市,也就無法推專業經理人制度與永續經營。廖有章其實有意解決,但二○○九年一月十一日,廖有章罹患癌症決定赴美開刀,也停掉了自二 ○○○年開始的整併工作。

這一停是為山九仞,功虧一簣。過去全部白費工,甚至還在股權上打了一個別人看不懂的結。這是台灣企業家應該學到的一課堂,別留下爛攤子給第二代爭論不休。

為了整併上市……分割權責,公司名大搬風

一直到了去年三月,廖有章過世前三個月,他才再度展開整併,先是一九七六年成立的見龍化工改名,變成了和橋實業,接著和橋又投資成立見龍化工公司。同樣時 間與模式,一九七四年成立的見欣公司,也一樣改了名字,又另外成立一家新的見欣實業。

於是,原本跟見龍化工與見欣實業有業務往來的人,在聯絡人、企業名字不變的情況下,都不知道昔日的見龍跟見欣早已易名,而且股東結構也有了很大的改變。 只是,為什麼如此大費周章,把舊公司改名,又成立跟舊公司同名的新公司?廖振鐸解釋,當年廖有章的規畫,是想把所有權跟經營權分割開來,和橋與見龍實業是 控股公司,新的見龍化工與見欣則是負責經營。

再透過整併海外事業,廖有章要把海外事業跟台灣逐步整合在一起,以便將來見龍可以上市,接著再引進專業經理人與獨立董監事。但現在這個結,碰上了股權代持 問題與海內外交叉持股,誰去整併又會惹出新爭議。

第三課:強勢領導無用父分配角色,兄弟不埋單

問題三,廖有章強人領導,他強勢決定了兒子的角色與事業,但在世時,兒子沒有意見,之後卻未必遵照他的意志走。二○○八年,廖有章交棒給長子廖振鐸,由化 工背景的他,擔任見龍執行長,專責石化事業;小兒子廖文鐸是電腦博士,在電子業有一片天,是見龍轉投資高科技業的負責人,他還在自己傳記中寫下期望,希望 兩兄弟齊力斷金。

然而,成吉思汗教導五個小孩五支箭合在一起折不斷的故事,只存在書本中,現實中不能強求。廖振鐸說,自一九九一年他進入見龍以來,他有二十年的EPS經 驗,更領導見龍度過金融大海嘯,他強調是父親交棒給他的。

但他上任之後,卻檢討見龍轉投資電子業的虧損問題,等於對廖文鐸的經營能力與策略有不同看法。所以廖文鐸也未必埋單,他說,哪來二十年的經驗,真正經營也 不過是這兩年的事情,EPS這行業沒那麼難,況且見龍也有許多專業經理人,沒有非他一人不可。

廖文鐸說,廖有章生前曾經規畫見龍仿台塑集團成立委員會,採取集體領導模式,由家族、專業經理人、獨立董監事共同決策,不是一人說了算,應該朝這樣的模式 走。於是共治、理清股權成為兩兄弟和談的前提。

但黃崇興評論,成立委員會與引進獨立董監共治,並不是萬靈丹,沒有股權就沒有說話的權力,委員會變成空架子,最終還是回到股權說話。建議應該利用強制信託 的方式,永久捐出股權,委託給獨立董監事監督,確保公司能夠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廖有章留下的問題,是台灣企業家都會碰上的問題,見龍絕不是最後一個,光是石化業,年齡超過廖有章、仍在第一線活躍的,大有人在;台商投資大陸交叉持股或 掛名代持股權也依然存在,所以談遺產、談交棒雖然敏感,但不解決,見龍的故事會一個又一個的重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03

跨界視野 前世界網球王阿格西當講師 英特爾為CEO安排的三堂課


2011-11-28  TWM




在全球規模最大的科技創投高峰會上,為何前世界網球王阿格西會走上講台,當起這些CEO的老師?其實,來自不同產業的精英,可以帶給CEO不同的視野。到 底阿格西和其他講師教了大家什麼?

撰文、攝影‧賴筱凡

英特爾科技創投高峰會的最後一天,雖然洛杉磯不過下午三點時間,但會場旁邊的海面已經被日落染成鵝黃色一片。這天下午,會場的氣氛格外輕鬆,七十二小時密 集會議的尾聲,英特爾為九百位CEO等級的企業領袖,準備了一堂特別的課程。在滿場聽眾的期待下,走上講台的竟是前世界網球王安卓.阿格西(Andre Agassi)。

很多人可能不解,在全球規模最大的科技創投高峰會上,為什麼會出現阿格西這樣特別的講師?再看看今年其他講師的名單,谷歌︵Google︶副總裁瑪麗莎. 梅爾(Marissa Mayer)、華納兄弟董事長巴里.梅耶爾(Barry Meyer)、人脈管理學大師啟斯.法拉利(Keith Ferrazzi)、《絕命終結站5》導演史蒂夫.奎爾(Steve Quale),阿格西的出現,或許就不那麼意外。

第一堂課:挑比你聰明的成員曾經參加過英特爾資本︵Intel Capital︶高峰會多年的台灣創投業人士就說,「每年這些來自不同產業的人,能帶給你的視野,可能遠超過你所預期。」所以,英特爾讓啟斯.法拉利擔任 高峰會第一位講師,就是要教九百位CEO如何快速拓展人脈;找來「谷歌最美麗的女副總裁」談創新力;請梅耶爾分享科技與內容創意產業結合的火花;而壓軸的 阿格西要教CEO們,如何成功、如何建立一支堅強團隊。

穿著一身黑的阿格西,說起話來分外幽默,他分享家庭生活、談自己的網球人生,更多時候他要分享給CEO們的是,如何挑到對的團隊成員。

從三歲就開始打網球的阿格西能走到巔峰,他笑了笑,不把所有榮耀歸功於自己,而是來自於背後一支強大團隊的支持。教練、體能訓練師、重量訓練師、防護員 等。他們提供建議、擬定策略,增強體能、重量訓練,阿格西必須要有非常完整的計畫。

阿格西黃金團隊的運作,就像經營一家公司,從創業開始走起;做重量訓練、增強肌力,就像是公司的研發過程;團隊裡的每位成員,就宛如一家公司要創業成功, 得先有對的人。但如何挑到對的團隊成員,又是另一門藝術。

「找比你聰明的人。」阿格西說。他接著解釋,「如果你自認比團隊成員還聰明,很容易會開始自大,但找比你聰明的人,他能給你的更多。」在阿格西的黃金團隊 裡,體能教練吉爾伯特(Brad Gilbert)就是一例。

第二堂課:創意來自四面八方吉爾伯特曾經是世界排名第四的網球選手,但卻教出兩位世界排名第一的選手,一位是阿格西,另一位就是年僅二十一歲的明星選手羅 迪克(Andy Roddick)。而阿格西是在人生最低潮的時候,遇見了吉爾伯特。他們兩個是風格截然不同的人,阿格西是「好好先生」,但吉爾伯特卻經常管不住嘴巴,情 緒失控地在球場與裁判吵架。

這樣的兩個人碰在一起,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火花,他幫阿格西從世界排名第三十二名,登上球王寶座,八年內抱走六座大滿貫冠軍獎盃。「他有條理,善於簡化事 情,他比我更了解我的球風。」在阿格西眼裡,吉爾伯特就是那位比他聰明的人。

此外,阿格西並不認為他比別人強,他說:「追求成功有很多方法與工具,就像我每天起床都替今天設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不會因為你昨晚睡不好而延遲停滯, 不會因為你今天心情不好就不努力達到,而是要盡力完成每天為自己設定的目標,然後你會發現準備的力量很大,他做重量訓練、練肌力,「我是準備了我整個人 生,才贏得了我的成功。」阿格西教CEO如何挑到對的成員,而美麗的梅爾則要告訴CEO如何極大化員工的價值。

如外界認知,谷歌雇用聰明的員工,「只要你自認聰明,我就會雇用你。」梅爾講得一派輕鬆,然而關鍵問題才正要來。

挑到對的人,但沒有讓他們發揮最大的價值,一樣徒勞。「所以,重點在於如何激發員工的價值,創新就會像花朵盛開般,源源不絕而來。」梅爾說。

於是,谷歌的作法很簡單:放手讓員工去嘗試。

「就像你們知道的,我們有谷歌實驗室,實驗室裡的人,花二○%的時間去做他們自己的點子。」谷歌有很明確的資源分配法則:七○%資源用在核心業務,二○% 資源開發可能創造利潤的點子,一○%資源則用在短期無法創造營收的想法。

第三堂課:勇於開口

在梅爾口中,資源分配法則沒有標準答案,但重點在於,「你要起步得更早。」因為創意來自四面八方,要放任讓員工嘗試各種點子,要讓使用者有機會體驗,然後 再得到意見回饋。要走完整個創新點子的過程很長,所以起步必須更早。

至於人脈管理大師啟斯.法拉利則要CEO勇於開口,「你必須給旁邊每個人機會。」他建議不要自己一個人吃飯,而是想辦法找到其他人一起吃飯,即使你開口前 根本不認識他。「但他卻可能是你的下一個客戶、下一個合作夥伴。」正所謂站在巨人肩膀上能看得更遠,但英特爾資本全球高峰會每年能帶給CEO們的收穫,遠 超過預期,「他們不只給你魚吃,還希望你來這裡學會釣魚。」說完這話的CEO,他要再準備去認識下一個人,釣下一條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38

鼎王、胖達人該補修的三堂品牌課

2014-03-10 TCW  
 

 

對服務業創新品牌來說,暴紅,一定會成為劫數難逃的詛咒嗎?

在兩岸有逾二十家分店的鼎王集團,遭爆料湯頭是調味粉調製,而不是店家宣稱「用中藥材等天然食材熬煮而成的」,品牌聲譽因此大受影響。

其實不只鼎王,回顧過去一年來,包括打著天然酵母為訴求,引發搶購熱潮的パン(音胖)達人(簡稱胖達人)麵包;靠招牌翡翠檸檬,一戰成名的清玉茶飲,也都是在迅速竄紅之後,負面新聞便開始接踵而至,排隊夯店一時之間成為過街老鼠。

事實上,不管是鼎王、清玉或胖達人的危機事件,相當程度反映出了,這波新興服務業品牌,經營者普遍欠缺品牌管理能力,在暴紅之後還是跳不出產品優先的框架。

第一課:作業要透明 死抱秘方反侷限發展性

王品集團三位創始股東之一的副董事長王國雄便指出,以這次鼎王被外界揭露,麻辣湯頭加雞湯塊事件的第一時間,業者仍聲稱湯頭配方屬「商業機密」為例子,即顯示仍停留在「做產品」的單一心態,而非經營品牌的全方位思維。

王國雄說,多數知名餐飲品牌,一開始也都是靠某項拳頭產品起家,諸如鼎泰豐的小籠包、肯德基(KFC)的炸雞,創業初期主攻台塑牛排的王品也是,但是在取得初步成功,接下來要開出連鎖店時,就要面臨獨家配方該保密或公開的兩難。

因為,要開連鎖店得靠系統化運作,包括配方都要標準化,才能帶來複製的力量;然而,一旦把獨家配方公開給所有廚師,則必須承受同仁可能隨時另立門戶,回頭和老東家競爭的風險。

王品牛排在開第二家店時,也面臨這樣的兩難,「最後,我們選擇『一切透明化』的管理政策。」王國雄說,越透明越容易做管理,不只料理配方,包括店內的採購作業、財務等資訊,都採取透明化,同仁也不會認為公司刻意防著大家,更能凝聚向心力。

雖然這樣做,最終有可能會導致配方外流,但是王國雄認為,從麥當勞(McDonald's)、星巴克(Starbucks)等跨國服務業品牌的成功,可以發現能夠勝出並且永續成長的餐飲業品牌,最終決戰的,一定不只是在產品層次。

特別是,當經營者過度聚焦在產品的單一競爭力,便可能疏忽了消費者除在意產品好不好吃之外,還會有其他的期待,例如服務細膩、態度親切,以及消費者越來越在乎的食品安全標準,以及處理危機事件必要的專業能力等。

第二課:危機要控管找專業外援停損更有力

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育成中心副主任劉汝駒認為,台灣服務業多為中小企業起家,尤其是餐飲業,資金規模有限,缺乏專業分工的管理團隊,常常一個人兼好幾個角色,多半是「邊做、邊學、邊修正」,靠街頭戰法闖出一片天的經營者,一旦進入快速成長階段,若未能隨經營規模擴大,改變憑感覺做事的管理作風,或和外部專業組織建立合作關係,很可能在一次的危機事件,便讓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品牌知名度,蒙受極大打擊。

劉汝駒指出,鼎王負責人陳世明在遭爆料後,一天之內開三次記者會,第一時間就跳上火線,前後說法卻不盡吻合,不但無法取信於大眾,更讓危機事件有如火上加油,擴大對自家品牌的殺傷力。且從一連串對外界的回應便可看出,雖然是一個年營收逾十億元的餐飲集團,但鼎王內部卻遲遲未建立嚴謹的危機事件處理機制,也沒有找來外部的專業公關團隊,用第三者的客觀立場,進行停損控管與評估。

特別是,如今幾乎人人都有臉書(Facebook)和智慧型手機,不只消費者,包括在職或離職的員工,每個人都具備傳播、轉載資訊的能力,這對短時間內提升品牌知名度或許有所助益,但也帶來暴起暴落的潛在殺傷力。因此,面對一般消費大眾的餐飲服務業,實有必要強化品牌傳播的風險控管能力。

但這並不意味必然要耗費極大成本,畢竟,危機事件是異常的管理。

劉汝駒建議,如果企業內控能力不足,尋求如ISO、SGS,或經濟部優良服務認證GSP等外部的認證機構,進行內部各項作業流程的外控把關,也是降低品牌風險的可行做法。

第三課:攻守要兼備產品至上的品牌難持久

頂新集團餐飲事業群副總裁李明元也提醒,品牌建立知名度後,要面對的不只是持續成長的「進攻」戰術,也要同步發展品牌自我保護的「防守」策略,這是多數台灣服務業新創品牌,普遍疏於注意的重要面向。

高雄餐旅大學旅館管理系助理教授蘇國垚認為,不管是胖達人、鼎王,或之前紅極一時的芒果冰等餐飲品牌,其起落都充分說明了,本地服務業看似百花齊放,卻根基尚淺,而一個禁得起考驗的餐飲品牌,不僅食物要好吃、價格須合理,客人對於老闆經營理念、價值觀的認同度,以及經營者對該產業是否有重大建樹,都是成就品牌不可或缺的條件。也唯有靠一點一滴的養分積累,才能讓品牌,成為一棵不會被輕易動搖的大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52

「昭和成功學」三堂課:越古板越創新


2014-05-05  TCW  
 

 

今年三月,《日經Business》以「穿越企業」為封面,重新肯定上一世紀的經營智慧,讚譽他們為「最強的昭和式企業」。

昭和,是跨越一九二○到八○年代的日本年號,更是日本超越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百業崢嶸的黃金年代。它也是發那科(Fanuc)、索尼(Sony)、松下(Panasonic)等企業攻上世界舞台的起點。

日經重提昭和年代,不單出於感性的緬懷,更在理性的反省:歐美崇尚的科學管理,真的適用在這塊東亞文化的土地? 我們看到發那科能夠成為創新企業的背後,其實就是傳統的「昭和」經營哲學,這或許可以給期待轉型的台灣企業、甚至是個人,一些新的想法。

第一課:先忘掉數字才能忍受「健全的赤字」,佈局長期技術

回顧昭和年代的代表企業,當年發那科的稻葉清右衛門、索尼的井深大,以及豐田汽車的豐田喜一郎能夠崛起,這三位創辦人的共通點都是深諳技術開發的工程師。更精確的說,他們是為了挑戰技術,創造出世上獨一無二的產品,才設立公司的。

技術者創業,是發那科能夠落實「二刀流組織」,勇敢取捨的關鍵。稻葉老社長像是經驗老到的外科醫生,憑藉手感,才能每次在技術到達極限之前下刀除舊。但這是專業經理人做不到的,一是不能,因為對技術敏感度不夠;二是不為,依照現在眾多企業把執行長報酬與股價連結的制度來看,哪個經理人會願意讓公司先連賠十年,只為了替長期技術做佈局?

以索尼為例,「就在那個時刻,我充分體會到開發新商品有多麼困難,而成功後的喜悅又是多麼強烈。」這一句讓所有開發者心有慼慼焉的名言,出自於索尼共同創辦人井深大。當時,井深大把原來書桌大小的磁帶錄音機縮小到只有手提箱大小,下砍一半的價格更帶來銷售熱潮。

正因為親身經歷開發新技術的困難,井深大的經營除了容忍「健全的赤字」,更開啟了索尼「自由豁達」的企業文化,電晶體的開發過程甚至為日本帶回一座諾貝爾物理學獎。回到製造業的本質,正是索尼以高品質深得人心的關鍵。

但隨著技術出身的領導者一一引退,邁向九○年代的索尼開始由專業經理人接班,許多評論認為這也是索尼迷失方向的開始。接任社長的出井伸之出身業務部門,引進美式經營風格,曾任職索尼四十年的前員工便描述了「管理階層坐領平均年收三十倍的高薪,一有赤字便資遣員工」的怪象。追求短期績效下,自然對燒錢費時的技術開發敬而遠之,導致現在的索尼市值跟二○○○年時相比,只剩下十分之一。

發那科對內對外都重複強調「技術優先」,兩代經營者,都是貨真價實的機械工學博士,研發人員即使身兼銷售、管理,也不能放棄技術本業,所以仍能維持熱情。

回過頭來看,當我們總是批評,台灣科技業企業家沒有盡快接班時,可能太過低估技術創業家交棒給專業經理人時,可能帶來的文化改變問題。

而發那科的例子又再度提醒我們:熱情才是根本之道。

第二課:不碰不懂的事才能不擴張、不投資副業,只視客戶為成長命脈

跟發那科同列創新企業榜單的Google與蘋果(Apple),總給人無所不試,永遠都有新花樣的形象。但,發那科卻剛好相反。

單純到保守無趣,是發那科的決策原則。以發那科超過新台幣一兆一千億元的市值來說,不求事業擴張、不做副業投資,就連機器人若和工廠生產無關的也不涉獵。不僅老社長持股僅佔○.○○二%,他過去曾在訪問中宣告,「本公司不做任何不動產或是理財投資!若是有社員如此提議,就馬上請他走人。」

一旦將客戶視為成長命脈,就連客戶的客戶的需求也徹底探究。這樣的古板思維,不只是為了降低風險,養出營業利益最高四成、自有資本比率九成、負債僅一成的超健全體質。

最重要的是,發那科可以透過掌握客戶,去發現新的趨勢脈動。我們可以說這是昭和時代傳承的工匠精神,但換個角度想,所有的創新,最後不就是客戶來決定成敗?發那科只是換條道路達陣而已。

第三課:獨裁式創新從ABC管到XYZ,充分運用員工優勢

一人獨裁式管理,看起來是昭和式經營中最不切合時代的一環,「但是強勢的Top-Down(從上而下)領導,就是發那科一切執行力、向心力的核心,」在接受專訪中,東北大學教授柴田友厚數次強調,「社長一聲令下向右,全體社員便沒有異議向右前進。沒有領導力是很難做到的。」

稻葉老社長雖然曾經說過:「合理的帝國式管理,比不負責任的民主管理更優越。」但在獨裁的背後,真正能夠凝聚人心的,卻是老社長事必躬親、以身作則的領袖風範。

套用索尼前員工的分析:若是一個「空降型」領導者,觀點永遠從上而下,即使放眼全公司卻什麼也看不到,只能把屬下當「機械」看待。「梯子型」社長,雖然從單一部門登上頂峰,卻不瞭解其他部屬,只能把人才當「道具」使用。只有「ABC型」老闆,因為瞭解公司大大小小不同細節,和所有社員都有過第一線接觸,才能把員工當「人」妥善運用。

而稻葉老社長從進公司面試、到殺價三千元能不能成交,每一件事都親力親為,任何決定非他本人點頭不可,從ABC一路管到XYZ的強勢風格,也表示他最能掌握員工的實際狀態。

「一般開發十個產品,有兩個成功便很了不起,但稻葉老社長就是能讓其中的八個都成功。做為開發者是很幸福的事,員工勤奮工作也心甘情願,」一個發那科離職員工曾這麼說。

我們現在看到的眾多創新案例中,有太多集體決策的論述,但是鮮少告訴大家,如何解決內部不同調的問題。發那科則是給了大家新的切入角度:要走新路,有時候別想太多,只要謹記初衷,大步前行,就對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