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三不可思議事件-中國科技(985)、南太EEP(2633)、新濠國際(200)


昨天發生了多單怪事:


(1) 大把錢,要集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224/LTN20090224068_C.pdf


公司宣佈25合1,再1供5,每股0.15元,集資3.86億至4.16億,包銷商為大家非常熟悉的金利豐。


公告稱:


供股之總所得款項將不少於398,000,000港元(假設於記錄日期前並無行使可換股票據所附任何權利),但不多於約428,000,000港元(假設於記錄日期前已全面行使可換股票據所附權利)。供股所得款項淨額估計將不少於約386,000,000港元,但不多於約416,000,000港元。


按本公司日期為二零零八年四月八日有關(其中包括)更改第二組配售事項所得款項用途之公告,第二組配售事項之部份所得款項淨額約915,000,000港元擬用作就日後收購礦物資源業務提供資金。基於建議收購上海虹口世紀大酒店(按本公司日期為二零零九年二月十三日之公告所披露),董事會希望更改上述來自第二組配售事項之部份所得款項之用途,將該所得款項之部份連同供股之所得款項淨額用作收購上海虹口世紀大酒店及/或投資於本集團主要業務(即投資金融工具及物業投資)。


但是細看公司的業績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18/LTN20081218474_C.pdf


公司有14億的現金及5億的股票投資。


又無端端去買樓投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211/LTN20090211371_C.pdf


點解要做呢D事?


2. 南太私有化


前幾日就公佈大虧的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209/LTN20090209401_C.pdf


過幾日就公佈私有化,每股1.5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224/LTN20090224004_C.pdf


其實同幾年前私有化價錢一模一樣。


3.低價賣資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223/LTN20090223357_C.pdf


公司以1,200萬元售一項業務80%權益予新濠環彩(8198,前威發國際)主席陳錫明先生,更附一項認沽權,以300萬出售剩餘20%股權予他。


最奇怪的是,如公告所述,2007年這項業務的盈利達900萬元,80%即佔720萬元,如1,200萬購入,即是說該項業務的P/E為1.6倍。

為何會這樣便宜?大家想知道嗎?


想看背後的故事,請留言投票,若有任何一項留言超過十五條,我會先寫那個,之前的財技利器投票仍然有效: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47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80

並無三不賣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_sub/art_main.php?&iss_id=20110924&sec_id=12187389&art_id=15641591&cat_id=255&coln_id=22

特區政府雖然口硬,話會維持土地供應,令樓價穩定,但今年之定期賣地,突然間改為暗標投地,其中有何玄機?大 部分人士都認為係托市行動,經過兩次拍賣成績一般,氣氛麻麻之後,特區政府即刻驚咗,要以投標代替公開拍賣,或者政府最終收到嘅地價會保持不變,但公眾會 因此而失去知情權,不知地產商如何出價,競投是否踴躍,中標價與二標價相差幾大等等,事實上就係遮遮掩掩!公開拍賣在香港已成地產文化一部分,人人習慣, 特區政府如果唔係驚住拍賣過程影響到樓價下跌嘅話,何必要取消,以投標代替之?話唔係托市喎,無論講到幾大聲,公眾不能無疑!
香港市區缺乏土地供 應,人所共知,發展局推出之第三季地皮,全部位於新界,市區供應得個零雞蛋,市區樓價有乜辦法唔企硬吖!位於山頂嘅舊屋可以拆建,當然有不少人虎視眈眈, 例如何東花園,賣得成,重建嘅話,有資格做超級豪宅,但特區政府基於文物保育理由,可能阻止,相信呢個問題有排傾。
講起何東花園,坊間盛傳何東曾 立下遺囑,列明何東花園,東英大廈與東城大廈為三不賣,但實情係,彌敦道東英大廈早已賣咗,改建成 The ONE,呢個「三不賣」之說,相信係以訛傳訛嘅啫,不可相信。左丁山問過一位前輩關於「三不賣」,前輩話何東逝世時(一九五六)根本未有東英大廈與東城大 廈,呢兩座大廈係何東長子何世禮將軍於一九六○年代興建嘅,根本不會列在何東遺囑之內,至於何東花園,一向由何世禮將軍居住,直至一九九八年去世為止,死 後將產業分與兒子何鴻毅與女兒何勉君,後來何氏兄妹分家,何勉君全權管理何東花園,何鴻毅管其他,於 02及 03年分別出售東英大廈與東城大廈,致力海外投資業務。
咦,賣香港地產,買海外資產,會唔會蝕底咗呀?本地地產自 02、 03年後急升噃?前輩話無相干,佢雖然唔知何鴻毅之海外投資分佈,但佢人在加拿大,對英國十分熟悉,啲錢如果放在倫敦房地產和多倫多房地產嘅話,回報率同樣可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46

投資三不做 CKM001 Blog

http://blog.yahoo.com/_IRRMPRNNPACUOC3ZNGHSWJPXME/articles/655974/index

二月將盡,股票市場氣氛好轉,由大藍籌、二、三線到細價股,全部從低位回升,呢一年來,因 為歐債危機,歐洲央行已經暗自開印刷機印銀紙,與美國一齊行量化寛鬆,現在美國已創3年新高,港股升勢實在滯後,國內A股更加欲升乏力,只因國內遲遲未肯 開水喉,今個月,央行宣布第二次減存款準備金率,全國各省市都有偷步放寬房地產調控之舉措,水到渠成,看來國內股市與港股大升之期不遠。踏入三月,各大上 市公司都會輪流公布業績,優股劣股,看成績表定真偽。

長線投資的你與我,注定大富大貴,但一般散戶,聽信傳媒與網上各財演與財棍之言,盲 目炒出炒入,莫講贏錢,唔輸乾輸淨,已經偷笑,就算你決意投機賭博,到我網誌瀏覽,也是一種緣份,我就教大家三不做,起碼可以減低虧損。第一,不要借貸投 資,胡亂借貸,使槓桿,做孖剪,只會加速死亡,散戶應該腳踏實地,先儲蓄,後投資。第二,不要參與莊家股與垃圾股之炒賣,不懂選股,散戶投資股票應該以大 藍籌或大型指數基金為主。第三,不要沾手衍生工具,什麼是衍生工具? 簡單來講,就是那些講極你都唔明白嘅金融創新產品,正如五花八門之賭博方式,贏錢機率低於5成,長玩必輸。散戶宜做足以上三不,起碼輸少當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47

「不三不四」又如何?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2/08/blog-post_9.html
先母曾說過,我在小學一、二年級時已經寫得一手很漂亮的字,今天回想起來,應該是和家父及先母的教導有關,雖則他們讀書不多,但寫字極為漂亮。記得我年少時曾到家父工作的超市打暑期工,他只用「箱頭筆」就能造出漂亮的商品促銷海報。

可是,今天我寫的字醜陋無比,東歪西倒像比薩斜塔,為什麼呢?事緣自己在一次寫字習作當中,老師不相信如此年紀能寫得出如此漂亮的字,並且質疑我的功課是 由家人代筆。當年我也儍得要命,為免再受老師質疑,居然故意將字寫醜,久而久之兼積重難返之下,自此我的字就寫得很難看。

我因此事遺憾至今,為什麼如此受他人影響。不過,幸運的是因我很早就受了此教訓,所以自少懂得努力去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有朋友因自己是Band 5學生就自暴自棄,認為如何勤奮也脫不掉Band 5仔的標籤。又有朋友因不是大學畢業就此認命,以為如何努力也不會得到升機會。我的小故事證明了一點,因別人而影響自己是最不值得的。正如當年老師認定 我不會寫得一手好字,若果我選擇不放棄,反而用行動去證明自己是對的話,今日我的書法就不會如此醜陋。

經常聽到不是在「三大」畢業的同學,以及不是在「四大」工作的朋友說,自己在會計行業如何沒有前途、沒有希望,其實也是同一道理,不要理會別人如何去看,這些「不三不四」只是個無謂的標籤。

坦白講,既是三大畢業,又在四大工作,在職業發展方面當然較其他人順利,選擇也比人多。但這並不代表「不三不四」就是無前途。在香港,會計畢業生其實選擇 有很多,例如加入商界從事會計工作,工種就非常之多,除了傳統的會計外,還有Financial reporting、Management accounting、Cost accounting、Treasury、Corporate finance & planning、In-house taxation、Company secretary、Internal auditing、Compliance等等。

若想於核數方面發展,又可以加入本地的會計師行,他們當中有不少是很不錯的。入職之後可以邊學邊做,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後可以嘗試再次申請Big 4 及2nd tier,或者轉來商界從事會計工作,又或者繼續從事核數,他日執業開設自己的會計師行。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不三不四」的選擇絕不會比人差。

在現實中當然有不少人會單憑標籤去看待別人,單也有不少人只會看你的表現和能力。人家怎麼說自己控制不了,盡力去做好本份才是最實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93

不是投資3萬家便利店就能做O2O:順豐嘿客的「三不像」困局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3/144649.html

順豐嘿客如期而至。

電商巨頭京東、物流巨頭順豐,都在此時進行實體零售店面的拓展,但它們的前景真有那麼美好嗎,是否為空中樓閣呢?

在我看來,順豐嘿客的真正難度,並非如何去描繪 未來美景,而是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如何引流、持續投入以及混合競爭。

順豐希望借助嘿客促進物流、順豐優選,進而實現O2O。

順豐原有用戶幾乎都是以快遞的類型呈現的,而順豐優選的用戶數目前並不多。順豐的規劃是逐步佈局三萬家這樣的便利店,它首先面對的是種子用戶的培養問題。 誰來做嘿客的種子用戶,用戶為何選擇嘿客購買產品?這是順豐需要回答的問題。

順豐便利店可以實現快遞業務的增長,但售賣商品卻很難,而生鮮產品又將是順豐的主力,用戶體驗難以把握。

依照目前情況看,順豐用戶應是年齡在25歲~45歲的 消費群體,但遺憾的是,順豐移動端的下載使用率低以及便利店舖設渠道單一,都將直接影響這一人群的用戶體驗。

我認為,順豐唯一可以參考的是日本優衣庫的模式:在線上推廣線下店面,在線下店面推廣APP。當下順豐應著力市場推廣,也就是引流,應腳踏實地把APP推廣與線下便利店 業務銜接好。

順豐另需引入線上合作夥伴。京東與騰訊合作,補齊 了京東的短板,而順豐完全可以從阿里引入流量。

表面看,順豐的電商、實體店面等,和阿里在業務上有衝突,但我不這樣認為。

馬云一直期望降低物流最後一公里的費用,而順豐顯然快了一步。阿里菜鳥也是要優化物流體系,阿里在前端,順豐在後端,若這一路徑能夠打通,遠比雙方競爭帶來的結果要好得多。更何況,阿里的流量對順豐來說是寶貴的,而順豐可以將實體店面積累的線下數據反饋給阿里,二者的競合,合大於競。

順豐嘿客鋪設三萬家店面,在資本投入上將是巨大的,而 作為主力業務的順豐物流,未來投入更將不菲。

2013年,順豐共擴展了27個地級市、629個縣區。截至目前,順豐已建營業網點6000多個,覆蓋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涉及300多個大中城市及1900多個縣級市或縣區。

不難發現,2014年,順豐物流服務網點依然保持高速擴張態勢,由此可見順豐並不想因便利店的投入而放緩物流業務的進度。

物流業務在繼續下探,探至縣市、鄉鎮等,是必然趨勢,而物流擴張會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按照順豐的發展思路,它未來將是一家物流百貨公司,那麼,這麼大的佈局、 這麼多的網點,順豐能不能扛得住?

順豐逼近EMS的腳步仍在加快,未來物流行業的競爭並不會減弱,社區化快遞、本地化速遞都會逐步侵蝕這一市場,順豐強調的一對一體驗能否執行到位,將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順豐已不得不同時面對來自三個維度的競爭,上對各個電商巨頭,中對便利店與本地生鮮市場,下對京東、郵政等物流企業。

目前國內冷鏈體系尚不夠完善,各電商都期望建立自有冷鏈系統,比如京東等。在這方面,順豐並不能完全保證領先。另外,除物流優勢之外,在產品種類、電商運營等方面,順豐並不具備優勢,需拓展和提升的地方還很多。

再者,各社區便利店已是五花八門,有傳統的實體連鎖店,也有小巧的私營便利店,本地生鮮市場是消費者採購生鮮產品的慣用渠道,順豐嘿客看似很美,但落地後必然要面對消費者採購習慣的挑戰以及本土化店面的競爭。 多通道引流,讓會員註冊和店面體驗輕鬆便捷,這是目前順豐亟需思考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83

三不管的投連險產品(2015/2/12)

2015-02-12  NM 
 

 

過去三期《壹週刊》,筆者在個人專欄中指出投資相連壽險(簡稱「投連險」)產品的種種問題,並呼籲投保人向保險公司取回月費及保證紅利資料,看看是否遇上類似問題。剛巧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單仲偕,成立了一個投資相連式保單苦主大聯盟,在2月9日約見保險業監理專員蔡淑嫻,要求有關方面正視相關產品的問題。

或許有人以為筆者小題大做,不應把個人與安盛的爭拗在專欄中重複論述。筆者過去10個月,花上過百小時與安盛及保監處周旋,絕非為個人私利,而是察覺到整件事涉及重大公眾利益。投連險產品的銷售、基金買賣、每月收費及紅利派發,完全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監管,讓保險公司可以從中取得巨大利益。根據保監處的資料,截至2013年底,全港有效投資相連個人人壽保單總數高達167萬份,淨負債(即客戶權益)合共2,677億元。數字遠高於2008年爆發的迷債事件,涉及4萬多名投資者,投資額200多億元。2013年保險公司在投連險產品上收取約700億元保費,較每年強積金500多億元的供款還要多。700億元保費中,很大比例屬於保險公司的收費。以筆者的保單為例,每月供款中,約六成是保險公司收取的月費,年費比率高達4.4%,透過每月扣減基金單位收取。故此一個合理的收費制度,保險公司是否真實買賣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基金公司在基金價格中再收取管理費,每年約2%。換言之,保險公司和基金公司透過扣減基金單位數量和調低基金價格,從中賺取超過6﹪的收入。即便每年投資回報有6﹪,保單持有人亦得個「桔」,更何況不少基金(特別是新興市場),長期錄得負回報,投資者便慘上加慘。安盛每月向客戶收取大筆月費,但向客戶又提供了什麼服務?公司從來沒有向筆者發過月結單,從沒有告知每月在哪一日,以什麼價格,代筆者認購基金單位。每月在哪一日,以什麼價格計算賬戶價值;又在哪一日,以什麼價格扣除基金單位作為月費。每年收到的年結單,只列出年結日的賬戶價值和現金價值(若合約未屆滿而提早兌現)。合約到期後客戶獲發保證紅利,完全不知道原來是以較低的現金價值作為計算基礎。經過多番追討資料,筆者才能掌握安盛的收費制度,卻完全不曉得背後的邏輯。安盛會每月計算客戶的賬戶價值,但沒有特定的基金定價日期,可以是每月最後第三個交易日、第二個交易日、最後一個交易日,甚至是下個月第一個交易日亦可以,兼且賬戶內不同基金有不同定價日。計算好賬戶價值及應收月費後,安盛又不會即時收取,會延至下個月收取保費後才以當時的基金價格收取。然而,公司又可能提早(以過去價格收取)或進一步延遲收取,試過延遲20多天才收取,令客戶需要面對價格波動的風險。合約屆滿後以較低的現金價值計算保證紅利,計算現金價值的基金定價日期,原來又與計算賬戶價值的基金定價日期不同。從網上資料(見http://therapeofhongkong.com./)及保險界朋友得悉,原本投連險產品的設計,是方便在港工作的英國人減輕稅務負擔,後來不知何故證監會及保監處卻批准有關產品銷售給香港人。證監會指產品屬於保險,應由保監處監管,而保監處則指現時缺乏相關法例監管保險業的投資產品。至於金管局,則負責向銀行發出指引,要求披露資料而已。小投資者在投連險產品上近3000億元的投資,變成證監會、保監處和金管局三不管,眼見資產價值不斷萎縮,真是欲哭無淚。(按:投保人若想尋求協助,可與公民黨郭榮鏗或民主黨單仲偕議員辦事處聯絡,向保險公司索取資料的表格,可到筆者網誌下載。)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478

iMoney智富雜誌介紹新書談「三不買」(二)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6-05-14

早前我接受iMoney智富雜誌訪問,談價值投資。當日我順道請記者Matthew如有機會的話,可幫忙介紹一下新書《實踐價值投資的真諦》的內容,推廣我的著作。

結果Matthew選取了書中的部分內容,寫成了「未學贏 先避輸『三不買』 避妖股」,刊登於今期(第447期)Focus精明理財,有興趣的網友不妨留意。

Matthew寫道:「鍾兄的書花了不少篇幅教大家如何避開『妖股』,並歸納出『三不買』,令投資立於不敗之地。『三不買』是指公司有搵股東笨的不良往績、企業管治差、核數質素遜色的都不宜投資。」我非常同意他的演繹。

最後,Matthew有以下的總結:「鍾兄奉行股神的價值投資法,只買有經濟專利、護城河和企業管治優良的公司,待其股價遠低於內在價值,便有充足的安全邊際可買入,至少封了一半蝕本門。」也基本上寫出了我選股的原則。

在此感謝Matthew的幫忙,讓更多讀者認識價值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879

國務院宣布:又一批“三不”紅頭文件失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985.html

6月1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前期已宣布失效489件的基礎上,經嚴格審核,再宣布失效並停止執行506件國務院文件。“篩查”標準為:不符合現行法律法規或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不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嚴重束縛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設立的審批事項已取消或下放,或不同文件對同一事項重複要求、規定不一致的。

這樣的標準可謂精準,即“三不”——與現行法律法規不一致、不利於辦事創業、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除舊布新,這是政府完善自身改革、保持生機的重要機制。國務院的政策性文件,俗稱“紅頭”文件,具有作為行政管理依據的權威性。此次宣布失效的這批文件,不可否認,都曾在當時發揮過應有的作用;但新時期、新形勢下,面對新經濟、新動能發展的迅猛勢頭,則顯出上述“三不”的弊端,亟需革除。而現實中,也確有一些地方和部門仍將其作為施政的重要依據,甚至是搪塞、推諉企業和群眾的“擋箭牌”。這勢必影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積極性,阻礙市場潛力、社會活力的充分發揮。簡除煩苛,這就是煩苛!

李克強總理近期連續釋放信號,顯然是把降低我國經濟運行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作為當前要啃下的一塊改革“硬骨頭”。而上述過時的“紅頭”文件當中諸多的不合理規定,從施政效果上看,已經不利於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從經濟學原理看,便是增加了整個社會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所以說,降成本要動根本,動根本就在於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在於不斷建設完善法治政府。

當天常務會要求各地區、各部門都要抓緊清理和廢止不利於穩、促、調、惠的政策文件。會議還部署了清理規範工程建設領域保證金。根據清查,在工程建設領域除依法依規設立的農民工工資、投標、履約、工程質量4項保證金外,各地還設立了誠信、廉政、文明施工、道路衛生等24項保證金。毋庸諱言,既然“依法依規”的只有4項,那麽其他這些名目繁多的保證金,其設立依據多半是各地區、各部門自己的“紅頭”文件,此次都在清理之列。

僅這一個領域的不合理文件,給企業造成多大負擔?一算咂舌。清查顯示,建築業企業保證金總額約占營業收入的10%,且多以現金方式繳納。2014年全國建築業企業營收16.57萬億元,按此比例估算,當年全行業繳納保證金約1.6萬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工程建設領域只是國務院此次選擇的一個突破口。李克強明確要求,首先從工程建設領域入手,清理和規範“各方面”過多過繁的保證金。相應的措辭體現了總理的決心:除保留依法依規設立的4項外,其他保證金“一律”取消;未經國務院批準,各地區、各部門“不得”在工程建設領域新設保證金項目。

可以預期,這樣的決心和舉措,將擴展至除工程建設外的其他領域,以及除保證金外的其他名目。只要是束縛了企業的手腳和市場的活力,對不起,即便掛著“紅頭”,也不再是“保護傘”。精準除弊“三不”紅頭文件,一言以蔽之,即降低被這些不合理文件所擡高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45

農業部官員:農業對外投資集中在亞洲 存三不穩定因素

從2004年到2014年,我國農業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十年間增長了11倍,同期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增長了7倍。21日,在“中國、印度、南非在非洲跨境農業投資國際研討會”上,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稱,這是最近幾年乃至近十年中國整個的對外農業投資的總體情況。

他認為,總的來看,農業對外直接投資(ODI)還處於初級階段,投資規模還比較小。一方面,加工、物流、倉儲及服務等一系列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都還沒有建立起來;另一方面,截止到2015年初,累計投資在5000萬美元的農業企業不足4%。而累計投資在500萬美元以下的農業企業約占60%,累計投資在200萬以下美元的農業企業約占43%。

另外,農業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亞洲,其次是歐洲和非洲,投資領域也以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同時,也逐漸從產業鏈的初級環節向高附加值的環節延伸,雖然目前有一定優勢,但是中小企業還是處在初級和低端。

針對未來是否會有更多大企業走出去的提問,宋洪遠認為,政策上肯定願意規模大一點的企業走出去,但這得靠市場。因為走出去是有風險的,誰能走出去,誰不能走出去,要由市場來決定。有時候,“大個頭”不願意走出去,而“小個頭”市場適應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反而願意走出去。

還有就是領域和行業的問題,他補充說,過去的一些投資主要是考慮國內的需求,比方說國內的產品不夠,需要投資把產品運回來。現在國內的農產品也面臨著總體過剩、結構性矛盾突出的難題。所以政府也在考慮,更多的看走出去的企業類型,比如價值增值型,市場開拓型,還有資源尋求型,還是得靠市場,讓企業自己去做選擇。

不過,中國農業的對外投資也面臨著挑戰。特別是2008年之後,貿易環境發生變化,面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宋洪遠說,通過對數省的幾十家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調研發現,這些不穩定因素有三個方面。

一是沒有形成一定的穩定政策體系、政策環境,還存在著融資困難,成本比較高,以及保險、貸款等方面的問題;二是由於規模較小,特別是從事農業投資的企業,存在著企業缺乏到投資國的管理人才、對當地文化不夠適應、政策法律不夠了解等情況,總的來看競爭能力還不夠強;三是政府和行業組織提供的基礎服務跟不上,比如財會、法律、咨詢、技術等。

對於未來,宋洪遠認為,根據報告預測,全球FDI會持續複蘇,從2015年的1.4萬億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1.5萬億美元,2017將達到1.7萬億美元,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步減弱,世界經濟開始複蘇回暖。這為我國開展對外投資,推進農業的國際化提供了一些條件。

他說,中國走出去開展農業對外投資合作,還是要互利共盈,兼顧各方利益。以企業為主體,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此外,要完善頂層設計,推進有關理念的行動與實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第三,在積極參與全球農業、貿易、規則的談判,商談規則和制度的同時,還要建立農業國際合作信息的服務平臺,加強國際形勢和對外投資的形勢研判,努力尋求雙方都有意願的合作領域與項目。最後,對外投資合作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感,在自己經營取得收益的同時,還要積極履行好社會責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353

我見過太多“三不動”的創業者,失敗後他們複盤都在說別人的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2/161608.shtml

我見過太多“三不動”的創業者,失敗後他們複盤都在說別人的錯……
思達派 思達派

我見過太多“三不動”的創業者,失敗後他們複盤都在說別人的錯……

就算指責別人都能“正中靶心”,你又能學到什麽呢?

本文人思派達(微信ID:startup-partner)授權i黑馬發布。

每個人都有思維枯竭的時候,這個時候沒有辦法,仍然要繼續憋著往前走。

這不,思維枯竭的創頭條(Ctoutiao.com)撰稿人已經兩天沒有想好選題了,只好把自己見到創業行業里面的一些怪現狀講一講吧。

所謂“三不動”,即“不動腦”,“不動手”,“不動情”,我們逐一解釋:

1、“不動腦”

聽起來很奇怪,創業者當然是最忙最忙最可愛的人了,怎麽可能沒有思考。通常而言,他們都是罵別人不動腦的那個人啊。

但實際上,很多創業者真的沒有在思考。

我所說的思考,不是“如果我把這一筆錢全砸了廣告能不能換來下一輪融資”,或者“他們都這麽做了,我們怎麽才能幹掉他們”;而是有邏輯的、系統的思考整個行業的趨勢,思考自己產品如何才能持續發展。

不動腦的創業者,缺乏長期穩定持續的目標。亞馬遜堅持願景十幾年不變,而這些創業者卻沒有一個三年計劃,如果沒有這些持續穩定的計劃,怎麽能證明創業者是在解決同一個問題呢?如果不能證明創業者是在解決同一個問題,那麽怎麽能證明創業者的聚焦和專註呢?

2、“不動手”

年輕的創業者最常犯這個錯誤。他們不深入參與產品的細節討論,而是遙控指揮。但如果創業者本身沒有最深入的方式去思考,要麽提不出具體改進的意見,要麽提出的改進意見未必符合實情。

創業者必須是需求的第一使用者,而且應該最早的去反複使用改進,要每天把產品使用到吐,然後再看一下能否提出更好的優化意見。

只有這樣,創業者才能做出真正意義上的好產品,如果創業者自己都不願意反複試用,怎麽可能做出別人愛不釋手的產品呢?

要記住:在創業領域里,沒有“及格”的產品,如果產品不被別人喜歡,那麽產品就是“失敗”了。不是一個產品能夠運轉,就可以稱之為產品的。

馬化騰每天都試用自家的各種產品,隨時隨地提出中肯的意見——你只有是真正意義上的深度用戶,你的意見才是有價值的;喬布斯做產品時,每天都反複把玩產品。那麽創業者,你在產品上的時間是多少呢?你真的在用心做產品嗎?

3、“不動情”

最後說一說團隊管理。

楊浩湧說,“任何一個人,他在公司跟著老板一起走,他希望財務有回報,希望做的這件事有意義,希望自己個人有成長。這三件事是每一個員工,包括我做事情時三個最大的動力。在缺少任何一個時,人都會有問題。尤其是當你的現金激勵少,股權又看不清時,後面兩件事更重要。”

這說明什麽呢?團隊是靠正確的事,靠凝聚一起的戰鬥力一起打下來的。創業者要做的事,就是要打造一個有戰鬥力的團隊。因為沒有一個團隊是自己就天然強悍的,對於創業者而言,如果天然強悍的話,也很難會到你這樣名不見經傳的創業公司里來——除非他是零資源,或者你是喬布斯。

那麽管理團隊也就需要創業者大量的投入,不僅要用心,而且還要動情。更重要的,也要動腦動手,弄懂每個行業每個業務條線,而不是交給別人就了事。如同楊浩湧所說,(當你)根本不懂銷售本質時,你的眼睛是瞎的, 一個(牛)人就在你眼前溜走了。

簡單總結一下,創業者要做得好,就必須要動腦、動手、動情。創業者最艱難的事情,不僅是創業者要親自把商業邏輯跑通,而且還要手把手把這個邏輯建起來。

很多創業者失敗,都失敗在這三點上了,但是我看到一些失敗者的複盤,卻總在說模式不夠好,產品有問題,團隊不給力。在我看來,這樣的反省複盤,等於沒有任何價值——複盤和反省都應該是針對自我而言,但凡針對別人,就失去了價值。

最關鍵的是,就算指責別人都能“正中靶心”,你又能學到什麽呢?

鞏二龍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8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