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手握47亿伺机购地 华润置地土储瞄准一线城市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009/20091009012158353.html


每经记者  吴文坤  发自北京

        在确立了  “住宅开发+持有物业+增值服务”的全新经营模式后,华润置地(01109.HK)开始了大张旗鼓的扩张,日前就有该公司将斥资100亿元用于未来新增土地储备的消息曝出。

        该集团融资策划部总经理王国华昨日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的准确性,并表示,100亿元为华润置地全年购地的预算金额,目前已经使用了53亿元,其中50亿元用于上海。

        与前两年主要布局二三线城市不同,华润置地在今年的土地储备中,已经开始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倾斜。

上调全年目标至200亿

        华润置地扩张的动力来源于其房产销售形势的火爆。

        据了解,今年年初,华润置地曾定下全年销售目标为150亿元,目前已经超标。在此情形下,坊间纷纷传言华润置地已上调全年销售目标至200亿元。

        王国华也对此进行了证实,他表示,实现全年销售200亿的目标,“我们是有把握的。”

        数 据显示,截至2009年9月15日,华润置地已实现住宅签约额154.73亿元,签约面积159万平方米,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29.2%和 324.9%。连同2008年已实现销售但尚未结算的签约额61.1亿元,公司共有215.83亿元已实现签约额有待陆续结算。而且进入下半年,销售增速 依然保持良好势头。根据王国华提供的数据显示,华润置地7月份签约额环比增加64%,8月份签约额环比增加61%。

        有行业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华润置地良好的势头也与其开发和投资物业有关。

        “上半年我们业绩增长主要来源于开发物业。”王国华透露,上半年公司开发物业的营业收入增长了36.5%,达到23.6亿港元,而去年同期是17.3亿港元。

        行业人士认为,下半年华润置地投资物业的表现值得期待。由于投资物业的结算大部分会在下半年,而且投资物业占华润置地的销售收入比重达20%。

        王国华预计,全年投资物业的销售收入将会达到12亿元港元,占到华润置地全年营业额的10%左右,来自租金的盈利收入将会占到整个公司利润的15%。

        此外,为了让投资物业有一个比较稳定有序的增长,王国华表示,未来几年,华润置地每年都会一个投资物业的投入使用。

土储倾向一线城市

        在销售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形下,华润置地下半年积极扩张的意图十分明显。

        王国华直言,土地储备是地产公司非常重要的“原料”,所以,华润置地仍会继续增加土地储备。

        数据显示,华润置地目前发展的项目达47个,其土地储备面积达到2532万平方米。仅2009年1~9月份,该公司就投资了53.26亿元,先后于合肥、成都和上海购入了四块土地,合计楼面面积为87.29万平方米。

        消息显示,该公司全年将投入100亿元来进行土地储备,而手中还有47亿元的购地预算,一线城市无疑会成为土地储备的重心。

        据了解,在上述新增的4块地中,就有两块位于上海,华润置地在上海两块地的资金投入达50亿元。

        “一线城市是我们土地储备的重点。”王国华对每经记者表示,从长远来看,华润置地希望把更多的资源向一线城市倾斜,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此外,为获得即时盈利贡献,华润置地下半年还将储备中型地块。

        他同时认为,由于2009年约有70亿港元的融资,5月份配股获得了43亿港元,外加销售带来的现金回流,让华润置地有足够的资金量来支撑土地储备。数据显示,华润置地对股东的净负债只有20%左右。

        “ 我们严格遵守我们的财务制度,不去参与盲目的项目竞争,以保证土地获得价格的合理性。”为了强调华润置地土储策略上的理性,王国华还透露,截至目前,华润 置地今年的新增土地储备仅323万余平方米,其中的236万平方米由母公司输送,真正从市场中获得的土地不足90万平方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95

中海一线城市储地仅够开发3年? 部分龙头房企“储地荒”或加剧地王争夺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23/2153124.shtml


每经记者 杨羚强 发自上海
前两日,北京、广州等城市“地王”频现,A股地产股也集体暴涨。虽然两个现象似乎关联不大,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地王频出和开发商目前的“地荒”有直接联系。
以12月16日在广州白云新城以楼面地价19971元/平方米拿地的中海为例,据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目前其一线城市的土地储备仅仅只够开发3年。
“粗算下来,‘万、保、金、招’四家地产龙头企业在上海的土地储备都不够再用2年了。”方方地产咨询机构分析师余大元说,2006年~2010年,上海累计销售面积已经超过土地出让面积4500万平方米,开发商的土地储备缺口非常大。
土储成看好首要指标
12月19日,国土部公布新政,对没有完成2010年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任务、“三类住房用地”供应总量没有达到住房用地供应总量70%的市县,要求年底前不得再出让大户高档住房用地。
上述政策似乎提醒投资者重新审视开发商的低廉土地储备,这或许引发了部分地产股价格暴涨。在高盛地产分析师孙贤兵发表的64页的地产行业大报告中,土地储备被列为看好首开股份的首要原因。
“首开170亿元的市值+净负债+未付土地款一共240亿元,30%归外地土地储备,北京土地储备均价只有4000元/平方米,而我们再细看一下它北京 的储备土地 (三里屯、方庄、望京、回龙观的土地)……买首开(股票)相当于以4000元/平方米的价格买它的北京储备土地。”
中原地产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或许可以更深入地反映各家房地产公司的土地储备情况。据统计,中海地产在一线城市的总土地储备建筑面积只有254万平方米,按照其今年前11个月77万平方米的销售速度,上述土地储备甚至只够用3年多。
此外,同为全国房地产企业前5强的绿城中国,在一线城市的土地储备建筑面积,只有146万平方米,这使得该公司今年在一线城市只有14万平方米的销售量,只比华润置地多4万平方米,大大拖累了公司今年的销售业绩。
“储地荒”或将延续
事实上,外界常常把房地产公司高价拿地与土地储备紧张联系起来。
此前,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分析师薛建雄曾就和黄在上海青浦高价拿地一事,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根本原因是和黄在上海可以开发的土地储备已经不多,所以不能不天价拿地。
中海以接近2万元/平方米的价格在广州高价拿地,同样被认为是因为面临土地“危机”,不得已的举动。去年,中海、绿城和金地在上海天价拿地,也被认为是土地储备不足的反映。
不过,余大元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述房企在上海高价拿地,丝毫不会解决“储地荒”。过几年,这些公司还有可能会以更高价格拿地。
与上海本地的中华企业、绿地等开发商不同,上述房企在上海并没有很深的根基,此前所获得的土地大多是2007年以后新出让的。这些新出让的土地又大多规 定了开发和竣工时限,开发商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开发和销售完项目,这就意味着上述房企在几年后还需要不断补充新的土地。此外,大批中小房企也希望能进入一线 城市打造品牌,进一步加剧了土地需求的紧张。
中原地产研究院高级研究经理刘渊说,想在一线城市拿地的房企太多,高价拿地已是大部分房企的选择。未来一线城市的项目将高端化,因为只有高端项目才能承受高地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85

乡村基上海遇挫背后 一线城市快餐业泡沫隐现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24/2153163.shtml


每经记者 张娟娟 发自上海
首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连锁餐饮企业——乡村基,在登陆纳斯达克不到3个月后,近日悄然关闭了其位于上海市繁华地带的豫园店。这是乡村基唯一一家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段的分店,它的关闭,对于渴望进军国际市场、打造“中国麦当劳”的乡村基来说,需要思考和总结的还有很多。
在业内看来,乡村基在一线城市出现的“水土不服”,除了自身品牌定位模糊、营销模式不够成熟等因素外,一线城市快餐行业的残酷角斗,也是其中一大重要原因。
“一线城市的洋快餐市场已经饱和,过快的扩张速度,给企业的租金压力、人才补给、服务质量等各方面带来了严峻考验。”一位快餐领域的资深业内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
不仅如此,真功夫、永和大王等中式快餐连锁在一线城市也遍地开花。
自身因素
“乡村基进军一线城市的难度非常大。”对于乡村基上海豫园店的关闭,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并不感到意外。“尽管乡村基近几年来发展迅猛,但仍然是以西南地区为‘主打市场’,品牌国际化程度不高。”林岳分析道,这主要体现在标准化盈利模式、产品口味等方面。
标准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式快餐连锁发展的最大障碍。快餐连锁能否做大,必须首先解决标准化问题,它主要体现在产品标准化、服务标准化、流程标准化三大方面。
但相比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中式快餐要实现标准化,难度非常大,尤其是产品口味、分量、规格的标准统一化,更是困难重重,这也正是中式快餐连锁发展 相对较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乡村基掌门人李红曾感慨:“中式快餐连锁店 ‘连易锁难’。由于无法做到标准化,在内部管理控制上难免漏洞百出。”
“乡村基目前定位非常模糊,虽然以川味为主,但又比不过专业化的川菜,有点‘四不像’。在上海这样竞争残酷的市场,一家没有自己特色的餐饮企业是难以生存 的。”林岳认为,乡村基要想打入一线城市乃至国际市场,在产品上必须在保留川味特色的基础上发展本土化,以迎合当地消费者的口味。
行业竞争残酷
除已关门的豫园店外,乡村基在上海还有3家店正常营业,但都位于相对市郊地区。那里的房租较为低廉,更重要的是,同行竞争没有市中心那般激烈。
中国餐饮连锁市场战况早已进入白热化。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全球知名洋快餐已全部落户,真功夫、永和大王、味千拉面、大娘水饺等中式餐饮连锁也遍地开花。然而,快餐巨头们似乎毫无放缓扩张步伐之意。
麦当劳近日宣布,计划在未来3年内,再新增1000家餐厅。这意味着,到2013年,麦当劳餐厅数量将翻一番,达到2000家。而在过去19年里,这家洋快餐在中国开设的餐厅总数也不过1000家。
肯德基当然也不甘示弱。“肯德基在中国近几年每年都是以超过400家的开发速度快速发展。今年6月1日已经突破3000家。”
今年9月,巴西3G资本以33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快餐连锁店汉堡王。截至6月,汉堡王在中国内地共开设了33家餐厅。业内认为,此项收购将拉开汉堡王的中国扩张序幕。
在中式餐饮连锁领域,2010年,真功夫全国直营店数近380家,已成长为中式快餐第一。公司计划在未来5年内,店面数达800~1000家。此外,永 和大王在中国主要城市也已拥有近200家连锁店,并计划未来5年,在全国扩展至700家餐厅,成为中式快餐中的第一品牌。
数字战场引发泡沫
快餐连锁行业俨然成了竞争对手们互相竞技的数字战场,但由此引发出的一连串问题也引起了业内的关注。
“一线城市洋快餐市场目前已经饱和。”一位快餐领域的资深业内人士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由于中心商圈物业租金居高不下,肯德基、麦当劳目前正迅速向“深耕密植、社区化经营”方向转移,在许多社区甚至出现“扎堆”现象。
以上海市杨浦区中原板块为例,在嫩江路与国和路之间的中原路段上,仅200米内就开了两家肯德基和一家麦当劳。
“过快的扩张速度,不仅导致单店盈利能力下降,同时给企业的租金压力、人才补给、服务质量等各方面带来严峻考验。”上述业内人士透露,以肯德基一类店为 例,每家餐厅的员工人数一般在80~120人之间,并须经过3~6个月的上岗培训。“人才储备程度、人才培训速度等能否赶得上餐厅的扩张速度,是洋快餐企 业家们最头疼的事之一,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整家店的服务水准。”该人士指出。
“洋快餐企业在服务方面一向是中式快餐企业学习的典范,由于扩张 过快导致的竞争加剧,往往会诱发企业之间的促销大战,而此前发生的‘秒杀门’事件已经暴露出洋快餐服务方面的缺失。”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指出,若为 追求销售而忽略服务环节,将损害到企业的品牌形象,不利于企业未来发展。
“为保证业绩的持续增长,肯德基、麦当劳未来在中国的重点布局,肯定 不再会是一线城市,而是二三线。这些城市的发展空间更大,但同时也很容易出现结构性泡沫。”博盖咨询总经理高剑锋指出,与一线城市不同,二三线城市的商业 中心位置非常有限,势必会出现抢占商圈现象,因此更容易出现过度竞争,同时会推高物业租金,导致单店盈利能力下降。
“在单店盈利方面,麦当劳强于肯德基。肯德基扩张投入较大,单店盈利能力有些落后,但也在专注增加单店功能,来提高盈利。因此,今后双方的竞争不光是规模,更重要的是单店盈利能力。”黎雪荣指出。
相关新闻
洋快餐进入微利时代
每经记者 张娟娟 发自上海
上世纪80年代末,肯德基、麦当劳刚进入中国时,市场定位偏高,边际利润很大。当时,吃顿肯德基对大部分中国消费者来说简直是种奢侈的享受。而如今,洋快餐在拥有越来越高的市场占有率后逐渐回归平民化路线,边际利润也在降低。
“很多人以为洋快餐是暴利行业,事实上,它们正在走向微利。”上海餐饮行业协会名义会长何义钊告诉记者,2009年上海餐饮行业的总体平均利润率已从 2007年的11%左右降至8%左右,而洋快餐的利润率大概也只比平均值高出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就是洋快餐居高不下的租金,以及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持 续攀升所致。“虽然洋快餐也提价,但还是跟不上成本上涨速度,另外,与社会饭店相比,连锁餐饮企业提价会更受舆论关注,因此无法随意提价。”何义钊说。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指出,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要想在新兴市场的竞争格局中处于领先地位,打倒竞争对手,又不被新进入者赶超,就存着规模扩张的压 力,以量取胜,以规模效应取胜是洋快餐企业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而市场空间有限,竞相扩张无疑会加大市场竞争,产品价格涨幅受限,也可能出现各家大打促销 战,价格不升反降,会导致利润率下降。”
黎雪荣表示,洋快餐企业发展的另外一大方向便是差异化,这也有助于企业市场份额的提高,然而,如何处理好差异化和本土化的问题成为洋快餐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89

專業投資人手握數十億元房產 精選一線建商、挑地段的不敗心法

2011-2-28  TWM




原本從事家具買賣、代書工作的寶哥,從投資台中法拍屋、北屯區大坪數房子起家,目前專注台中七期豪宅,是手上擁有價值數十億元房產的專業投資人,他的購屋觀念與想法,值得探究。

撰文‧林心怡

一 身西裝筆挺、坐在台中七期豪宅一樓會客大廳裡,眼前的寶哥(化名),今年四十七歲,看起來頗有台中中小企業老闆的氣勢,細數他手握台中七期一線品牌、一線 路段豪宅的指標案,包括﹁聯聚怡和﹂、﹁寶輝花園廣場﹂等,都是總價上億元的當地指標性豪宅,每戶潛在獲利至少逾二至三成,手上長期持有的豪宅戶數,至少 超過十間。

﹁寶哥算是台中豪宅市場可以放個二、三年以上的長線投資人,因此投資報酬率也相對較為豐厚。﹂曾幫寶哥處理不少案子、有巢氏房屋 七期新光店店長蔡智豪如此形容。例如寶哥在二○○九年買下七期一戶二百多坪的﹁寶輝一品﹂,每坪僅四十幾萬元成交,目前開價五十八至六十萬元計算,帳面獲 利超過買入總價三成,若以付四成的貸款計算,獲利至少八○%。

不過隨著政府打房、台中豪宅市場漲幅趨緩,以及礙於當地豪宅新案僅能貸款六成五的限制,目前寶哥房市投資眼光放得更遠了,不但會找友人一同合資﹁團購﹂豪宅,且貸款成數僅三成左右,投資房市口袋深度可見一斑。

合 資﹁團購﹂抗打房 看好七期實力問起寶哥對台中未來房市的期待?只見他豪邁地說:﹁一旦台中七期的歌劇院完工,周邊豪宅可望有每坪百萬元的實力!﹂而從台中七期歌劇院周邊的 ﹁寶輝花園廣場﹂等每坪建案開價六十萬元來看,換句話說,若一三年台中七期具有國際級的地標歌劇院完工後,他相當看好周邊房價有四成的漲幅。

在 地段的選擇,寶哥自有一套﹁裁縫師理論﹂,﹁一件衣服要賣到好價錢,除了裁縫師的技術要好,好的布料也很重要,而好地段就是房子賣相好的最佳『布料』!﹂ 綜觀台中七期內豪宅區,寶哥最看好歌劇院特區周邊的建案,例如他所買的﹁獨秀﹂、﹁寶輝花園廣場﹂、﹁寶輝一品﹂等,都是歌劇院周邊標的。

﹁我們這邊不像台北市近二年房價漲翻天,能夠賺到總價二成的漲幅就要偷笑了,台中豪宅市場其實已經悶了好久了!﹂相對台北的高房價,寶哥認為未來七期仍有補漲空間。

其實在成為專業房市投資客之前,寶哥在高職畢業後,曾經當過家具銷售員,與友人合夥做代書工作。從小家中務農的他,家庭環境欠佳,因此想要致富的企圖心強烈,也正因代書的工作,常常接觸到房地產買賣訊息,也建立不少人脈以及生意上可以合作的﹁金主﹂。

﹁ 還記得我的第一間房子是在一九八九年、大約是二十五歲時買的,還是間位在台中北屯區,總價二五○萬元的便宜法拍屋!﹂寶哥笑著說,﹁當時買法拍屋不像現在 有銀行代墊機制,標到房子後,必須在一周內付清,所以從事代書工作建立的金主人脈,就派上用場了!﹂﹁但是金主借錢給你買房子,你還是得拿房子跟銀行貸款 還錢呀!﹂寶哥笑著說,跟大多數年輕人首購房子一樣,一開始那筆七十五萬元的頭期款,也是他努力工作、兼差,省吃儉用存下來的辛苦錢。

二年後,這戶房子以總價三一○萬元賣掉,加上工作所得,讓寶哥存下人生的第一桶金。二十八歲那年,寶哥累積了房地產的專業與人脈後,成為專業的房產投資人,而這戶三十八坪的﹁購屋初體驗﹂,卻是他截至目前為止購買坪數最小的房子。

專 買大坪數高總價 錢滾錢才有利潤沒投資台中七期豪宅前,寶哥就專門投資大坪數的房子,再做裝潢加工、隔間與重新包裝轉售,大概抓個每坪一.五萬元的裝潢成本,轉手賺個總價 三成左右,行情好時,賺四、五成的也不在少數。尤其在九二一大地震、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期間,撿了不少﹁物美價廉﹂房市好貨的寶哥,獲利更 是豐厚。

﹁例如我在SARS期間就曾以每坪五.六萬元,買下一戶一二○坪的房子,裝潢費只需花個一八○萬元,九個月後就以每坪十一萬元賣 出,獲利整整一倍!﹂寶哥笑著說,當時他專買大坪數的法拍屋、中古屋,除了熟悉市場行情,可以取得較低的購屋成本外,他還培養了一票做水電、木工的﹁固定 班底﹂, 而自己就扮演﹁設計師﹂的角色,省下聘請設計師的費用,﹁很幸運的是,我的審美觀還不錯,每次包裝後的房子再出手,總能賣到不錯的價錢。﹂就這樣,靠著中 古屋錢滾錢的投資,讓寶哥累積不少財富與置產的敏感度,也讓他提早嗅出了台中七期豪宅的商機。

○五年,寶哥開始投資高總價的七期豪宅市場,﹁就如同我先前說的觀念,要買高總價的房子,才有市場區隔,轉手才會有利潤嘛!﹂寶哥滔滔不絕地分享他的台中豪宅投資經。

﹁ 但投資台中豪宅跟北部不大一樣,除了地段要好,建商品牌很重要,而且台中房地產不像近兩年北市精華地段,一下子就漲這麼快,要以一、二年以上的投資眼光跟 心態,中長期持有,才不會賠了夫人又折兵。﹂搭上○五、○六年台中七期豪宅的上漲波,讓寶哥手上獲利七、八成的豪宅不在少數。

建商品牌加上 好地段 增值﹁差很大﹂﹁只是,對照近兩年台北市、新北市的豪宅飆漲,台中七期豪宅部分漲幅不過二成而已,不少台北下來,不懂得購買一線品牌建案的投資客,慘遭套 牢,甚至賠錢出場的大有人在。﹂與寶哥配合多年的蔡智豪如此形容,﹁也正因寶哥的眼光放得遠,懂得挑地段、買台中一線豪宅建商的產品,加上口袋夠深,總是 可以賺到二成獲利,從來沒看他賠過錢。﹂至於哪些才是台中當地認同的七期豪宅建商品牌?寶哥分析道,一線指標性建商有聯聚、寶輝、龍寶、精銳等,又或者總 太、惠宇、由鉅等,他舉例,○六年同樣是位在七期豪宅的﹁聯聚信義﹂與某上市公司推出的建案,每坪價位約在三十五萬元至三十八萬元左右,總價上億元的豪 宅。如今,聯聚建設一坪開價八十萬元,後者只有四十五萬元,品牌不同,價位就﹁差很大﹂,跟一般人認知的要買就要選擇上市櫃建商品牌有所不同。

展 望未來,寶哥認為,隨著台中土地價格上來,悶了好久的台中豪宅房價也會跟著動起來。﹁例如力麒建設之前在七期標每坪三百萬元土地,現在已經有人喊到三三○ 萬元了,這代表周邊尚未反映土地漲勢的房價,未來也有補漲空間。﹂寶哥指出,隨著第一季新豪宅案房價墊高,例如﹁國泰府會觀道﹂一坪開價四十七萬元至七十 萬元來看,將可望帶動周邊豪宅的比價效應,預計下半年是台中七期豪宅相對較好的進場點。

寶哥

出生:1964年

現職:專業房市投資人

投資資歷:20年

投資規模:數億元

擅長交易物件:法拍屋、大坪數住宅、豪宅

給薪水族的

幸福買屋建議

自住看房

房市想短線投資大賺機率不高,以自住的角度,幫下一位屋主考慮,慎選建商品牌、外觀、格局方正、採光良好、景觀、風水都要特別留意

仔細檢視

有些過度裝潢的房子,不是賣高過於市價,就是掩飾其缺點,尤其是中古屋,必須檢查是否有壁癌、漏水、海砂屋情形,以及通風與排水的問題

設定預算

先評估自己的購屋預算,先抓2成的自備款後,再精算每個月可以負擔的房貸金額,一般來說,最好不要超過總收入的一半

買屋三要

地段要好、交通要便利、生活機能要舒適,即使目前房價較高,遇到短線修正後,長線仍有走強的空間

打敗高房價的

達人不敗心法

購屋須慎選建商,長線獲利價差大選擇戶數少,約85戶以內,管理品質較佳購屋不要過度裝潢,毛胚屋做基本裝修,每坪控制在6萬元,做裝潢屋每坪控制在15萬元左右,轉手較有利潤只買好地段、周邊有題材的房子

未來房市看法

看多台中7期未來2年多頭走勢,2013年歌劇院特區周邊一旦完工,周邊豪宅價格每坪有百萬元的實力,有4成的補漲空間,惟投資台中7期豪宅,必須有長線投資的耐心與眼光,否則不容易賺錢。

林心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89

從一線出擊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7/2OMDAwMDI0MTA2OA.html

在一線城市站穩腳跟,建立品牌,完善運營模式,然後出擊全國,這是許多餐飲品牌戰略構建的基本模式。

在北京的高中端市場,全聚德(002186.SZ)、湘鄂情(002306.SZ)、順峰、黎昌海鮮、淨雅、俏江南等連鎖品牌已經佔去相當份額,亦在全國複製其運營模式,其中,全聚德、湘鄂情由於是上市公司,亦可從披露的財務信息,管窺中高端餐飲企業異地擴張的艱難。

全 聚德的品牌價值自不待言,西貝餐飲總裁姜鷹將其稱為「國寶級老字號」,笑言其在北京即便沒有服務,生意照樣紅火。公司在2002年開出直營店——全聚德上 海浦東店,2006年前後,加快擴張步伐,逐漸在重慶、長春、哈爾濱、青島和鄭州等地開出門店。可是,盛名之下的全聚德,其向外直營擴張卻格外艱難。根據 其2010年報披露,除了上海浦東店盈利300萬元和新疆的控股公司微有盈利,全聚德其他六七個城市的門店,全部虧損。

全聚德將外埠擴張不 力,歸結為3個原因:相對於北京、上海等少數城市來講,其他城市的大型活動較小,高檔餐飲的市場容量相對有限;全聚德作為以傳統京味菜品為主的餐館,口味 上與當地消費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品牌認知上仍有所欠缺。這些原因,亦是具有本地特色餐飲企業擴張遭遇的典型難題。

目前,全聚德仍然堅持 走以直營連鎖為主、特許連鎖為輔的連鎖發展道路,計劃在國內、海外繼續增加連鎖店的數量,但其擴張方式已經有所調整,嘗試採取「特許+託管+收購」三合一 的開發模式,即在開店初期由加盟商投資、連鎖經營公司進行業務輔導,並在合同中約定——度過培育期後,公司可選擇購回門店作為直營店,力求有效規避新建企 業前期市場培育的經營風險,為3年後直營店發展進行有效儲備,降低培育市場的投資風險。

全聚德的策略調整,相當部分由於中高端餐飲擴張前期 投入巨大。據湘鄂情招股說明書披露,其擬開設新店的投資額都在2000萬元以上,據業內人士透露,要做到高端商務宴請的檔次,裝修的投入即達到 4000-5000元/平米的成本,且新開店面都要經歷一個目標客戶的培育過程,才能形成穩定的客戶群體,期間需要承擔巨額營運虧損。比如,湘鄂情在 2010年新開業門店一次性攤銷費用和市場培育期經營未達到預期產生虧損2252萬元,其中僅江蘇南京店一家即虧損1146萬元。

湘鄂情同 樣採用以直營店為主、以加盟店為輔策略,在直營店方面主要採用全資控股模式,對各加盟店則由公司直接派駐店長和駐店董事,對其管理比照直營店的標準進行。 除了2010年新開門店虧損外,其在武漢、長沙、株洲、太原的老店運營均告盈利,且基本都在百萬元以上。上市後,湘鄂情擴張提速,2010年收購2家加盟 店、直營店開業8家,共拓展12個項目,多在外埠,這些項目將進一步驗證其運營模式的可複製性。

當然,高端餐飲運營成功,其回報亦非常豐厚,全聚德和湘鄂情餐飲服務的毛利率都高達65%以上,湘鄂情在北京共有4家門店淨利潤超過或接近1000萬元,其中盈利能力最高的定慧寺總店淨利潤為240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94

王維基搶人一線藝人走唔甩

2011-9-29 NM



由王維基統領的CTI城市電訊,近日瘋狂向無綫搶人,觸發一班多年被公司打壓的低薪員工逃亡潮。為壯大聲勢,王 維基集中火力撬走無綫一線藝人,據知,佘詩曼、鄧萃雯、林保怡、陳鍵鋒、馬德鐘已經講掂數以天價過檔。銀彈 攻勢雖然有效,只可惜,無綫大部分一線小生花旦均被長約綁死,想走都難。重點挖角

由於明年本港會增加三間免費電視台,「一哥」無綫電視難再獨領風騷。近日,城市電訊創辦人兼主席王維基便 向無綫高調宣戰,展開連串挖角行動,向藝人打主意外,更成功撬走大班幕後製作人員,已落實轉會的編劇、編審、監製多達五十人。日前,王維基公告從無綫挖走三十一名編劇和編審,以及逾二十名監製及導演,這班幕後精英,過去曾製作多部高收視劇集,包括李添勝監製的《巾幗梟雄》、唐基明監製的《怒火街頭》、黃偉聲監製的《學警狙擊》以及劉家豪監製的《溏心風暴》。重創對手核心製作班底,王維基還暗諷無綫管理不善:「我見三十二個人,三十一個人話走,你諗吓係乜嘢士氣?」說話相當氣燄。成功打散無綫幕後陣營,但要打響開台頭炮,王維基更加要落足彈藥,招攬無綫的當家小生花旦。為表誠意,他親自聯絡挖角藝人,再相約面談過檔條件,據知,三個月前他已鎖定目標,向一姐佘詩曼埋手。「雖然阿佘同無綫簽咗三部部頭約,依家只拍咗一部,但王維基都唔介意,因為佢有收視保證,能夠有阿佘坐鎮,等同剃咗無綫半條眼眉,依家阿佘經理人Tina,已經去咗CTI經理人部門返工。其實王維基都有打無綫經理人部門主意,因為班經理人手上有客又有藝員,所以佢出到多無綫一倍人工撬人。」知情者說。

無福消受

在無綫拍劇,阿佘每集薪酬約兩萬,王維基卻以八倍價錢斟她過檔,相比要山長水遠返大陸賺人仔,能夠在香港拍劇也有同等待遇,令阿佘亦為之心動。其實以阿佘為首離巢過檔CTI的無綫藝人,還有林保怡、馬德鐘、湯盈盈、姚子羚、伍詠薇、周家怡等,不過,野心不小的王維基希望再下一城,連日繼續搶攻,落力向快將約滿,以及正式約滿的鄧萃雯、陳鍵鋒入手。「鄧萃雯同陳鍵鋒近期長駐內地拍劇,講求效率嘅王維基就親自飛上大陸搵佢哋傾,除咗錢,佢開嘅條件比無綫寬鬆,簽約有彈性,可以逐個劇簽,務求成功搶人!」一名內部員工說。不過一切亦非易事,皆因無綫大部分一線藝人,均被長約綁死。「無綫人工奀,班小生姐仔騷錢個個得幾千蚊,最大收入係靠廣告、出席活動,最慘係無綫為咗控制成本,開廠拍劇要喺指定時間完工,○三收工,○七就要開工,連瞓覺都無時間。好似胡杏兒咁,最近就買咗部七人車出外景,一有時間就匿上車瞓,個個只係敢同朋友呻,依家有機會,點會唔想走?但家陣班一線全部由新人做起,仲有五年八年約在手,唔可以話走就走,幾多錢都無福消受。」知情者說。

方姐下旨 CTI開火宣戰,身為無綫揸弗人的方逸華,近日下旨要高層收拾爛攤子。「方姐講到明,係人都要留,留得一個得一個,仲即時調任陳志雲睇番經理人部門,同李寶安、梁乃鵬一齊穩定軍心。本身睇開經理人部門嘅樂易玲,更加被點名要收拾殘局,因為之前王喜、馬浚偉開炮鬧佢無誠意傾約,搞到要陳總親自出馬,先搞得掂。」綠葉有得揀 唔單只前線藝員成為挖角目標,一班多年來在無綫受到冷待,做到一肚氣的綠葉,趁住難逢一閏的電視台大戰,集體逃亡。在第二輪挖角潮中,王維基主攻一班老戲骨,包括岳華、駱應鈞、姜大偉、元華、黃淑儀及馬海倫等。這班元老級藝人在無綫人工奀又不被重視,銀彈攻勢加埋親自約見誠意牌,的確易於令這班做到一肚氣的綠葉心動。無綫實施節流政策,更向一眾綠葉開刀,要他們接受一年一騷或者一年六騷的待遇。因為騷價只有三至四千元,除非不斷獲派工作做到爆騷,否則年薪就只得幾千至兩萬,早前炮轟公司,才獲續約的李國麟,公開指無綫係難民營,演員食唔飽、著唔暖。

做定功課 為了一擊即中,據知王維基以過百萬年薪利誘「綠葉王」駱應鈞、艾威、郭鋒等人轉會,即使在無綫當大茄多年的陳榮峻,都被開出年薪五十萬的過檔條件,待遇差天共地。「就算同班甘草傾過檔,王維基事前都會做功課,佢見陳榮峻,竟然可以講番《怒火街頭》嗰幕監獄戲,仲記低網民對陳榮峻嘅好評;甚至唔使班綠葉四圍走,將份合約速遞去佢哋屋企,相比無綫嗰種愛理不理態度,淨係尊重兩個字,都贏晒。」知情者說。

白手興家 王維基(Ricky),現年49歲,198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同年加入IBM電腦公司,從事香港市場推廣及分銷電腦產品,89年移民加拿大,92年回流香港成立「香港城市電訊」,經營廉價回撥式長途電話業務,打破當時「香港電訊」的長途電話壟斷局面。97年城市電訊(1137)於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王維基擔任公司主席,兩年後城市電訊再於美國Nasdaq(納斯達克)指數掛牌上市。同年王維基成立香港寬頻,之後出任亞洲電視行政總裁,上任12日對外宣布離職,並改任亞視顧問。

唔易走

王維基大灑金錢搶人,但無綫一眾阿哥阿姐,大都有幾年合約綁身,想走都難,不過,王仍未罷休,他致電仍有 合約的藝人時坦言,表示可以「先簽約、後過檔」,就算要等多三、四年先甩約轉會,都無問題。
鬧爆 無綫刻薄藝人不算新鮮事,只是昔日一台獨大,個個為保飯碗敢怒不敢言,隨着免費電視台加入,加上國內的娛樂事業發展蓬勃,藝人啞忍多年的怒火猶如計時炸彈,一觸即發。陶大宇有指陳志雲碌人情咭,力邀昔日有收視保證的藝人回巢,曾與無綫有合約糾紛的陶大宇表示:「點秤無綫俾錢都唔會高過出面。」

馬國明無綫出現挖角潮,「有排」都未滿約的馬國明,對於外闖搵真銀恨到出口:「好想返內地拍劇,內地劇薪 酬好,間中拍一部都好。」

林保怡率先與無綫斬纜,唔做親生仔,連藝員合約亦拒簽。「其實真係要諗吓點樣對自己好啲,先去做一個決定
,做得唔開心咪走囉!」
李國麟效力無綫廿年,滿約後無綫不聞不問,李國麟破口大罵:「喺呢度,好似置身埃塞俄比亞難民營一樣。」 馬浚偉效力十八年,主演劇集高收,無綫當冇件事,令他有意提前解約,「我今次真係死心。」 陳鍵鋒在無綫十二年,但並非親生仔,無緣被力捧,去年唔再續約,接受有線訪問時大吐苦水,「剩係有得提名
男配角,好似當我甘草咁……到上年(2010年)連提名都冇!」、「叫我上去傾,一去到就隊張約俾我去簽……好似《婦女新姿》(《都市閒情》)煮晒咁,整定俾我簽。」

馬德鐘合作十八年,決定不再續約,馬太化名「江你」在微博代夫炮轟TVB:「這種顛倒生活和源源不絕的應酬
,鐵人都死!」、「這公司不顧員工休息,好冇人性,只有像福島核反應堆才可將它化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08

夏姿開店 只挑一線精品店隔壁

2012-1-2  TCW




上海外灘,短短大約一千公尺的路 程,國際級精品一字排開,將古典華麗的上海十里洋場化身成為國際精品的奢華舞台。

一棟一百一十年歷史的輪船招商總局大樓,出現唯一一家來自台灣的品牌。外灘九號,這棟全外灘獨一無二的紅色建築物,也只有它是一棟一品牌的建築。站在夏姿 上海外灘旗艦店前,夏姿執行董事王子瑋宣示夏姿二○一二年的店數規模將成長八○%,展開夏姿進軍中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開店行動。

不走加盟不搞批發客群夠才展店,七年只開十二家

在世界各國旅客、中國各省遊客必遊的上海外灘擁有自己的店面,夏姿是國際精品以外的唯一,為何夏姿能夠站穩中國市場的舞台,跟國際精品卡地亞 (Cartier)、亞曼尼(Armani)、D&G(Dolce & Gabbana)在外灘同台演出?

「我們花五年打品牌,到了二○○九年才開始賺錢,」王子瑋說,夏姿做的是品牌,在外灘賣一件人民幣八千元(約合新台幣四萬元)的衣服,不走加盟也不搞批 發,要是那樣做,一年可開一百個點,一年隨便也可做人民幣十幾個億元,但這樣做的下場是品牌也毀了。

第一個策略,不像台灣其他品牌,在中國用加盟等方式快速擴大市場與營業規模,夏姿堅持國際精品設計師的路線。

所以夏姿在中國走得非常慢,堅持每個點有足夠客人,足以支撐市場與品牌,才開第二家店;所以,二○○四年夏姿在上海開了第一家店,到了二○一一年才十二個 據點,光是上海外灘這家店,從二○○四年初開始跟輪船招商總局談,整整談了一年半,到二○○五年十一月底才開店。

為了「搶」這棟建築物,夏姿還擊敗根據地在香港的中國本土品牌「上海灘」,一家跟夏姿風格雷同的中國風設計師的品牌。

夏姿跟上海灘有何不同?為何中國願支持來自台灣的品牌,答案是夏姿堅持走設計師路線,努力讓自己成為國際精品品牌。

從二○○七年以來,夏姿連續三年在巴黎時裝週做了七季的秀,在全球最重要的一百多個品牌中,夏姿是法國巴黎時裝公會唯一的大中華區正式會員,要在這裡作秀 並不簡單,好的設計是必要且基本的。

店要開在成功的點大陸顧客會看地點認品牌等級

「每場要花五十萬歐元(約合新台幣兩千萬元),但七季下來,夏姿的海外接單並沒有顯著成長,還是努力堅持在巴黎作秀、做品牌,當成夏姿全球化的一環,未來 還要持續辦秀。」王子瑋說。

夏姿更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上開了分店,在全球觀光客朝聖、掃貨的精品時尚大道建立一席之地,這也是夏姿比上海灘更有優勢進駐外灘的原因之一。

第二個中國策略是,成功的店必須開在成功的點。中國市場並沒有像台灣這種街邊店業態,消費者喜歡到購物中心買東西;王子瑋說,當時國際精品都到外灘展開設 點計畫,所以夏姿原本也想到外灘十八號開店,但對方不願意給夏姿,後來決定自己拿下一整棟樓。

為何非得在外灘開一家店不可?這是夏姿在中國站穩腳步的一個原因。王子瑋說:「精品不到位,不開店,」每一家店要談兩、三年,中國只要有好的購物中心要 開,就去談判,要好的位置,夏姿每一家店都要跟國際精品開在一起。

這是中國市場奇特的地方,定位為國際精品品牌,夏姿只能跟國際精品在同一個區塊上,消費者也是這樣認品牌。

但馬上遇到的問題是,講品牌知名度、講單店營業額或是講抽成比率,夏姿都未必比得上國際大品牌集團。王子瑋說:「別人看上我的,我看不上人家,我看上的, 人家看不上我,」坦白講出在中國擴點的難度,只能靠談判跟交涉,去告訴別人夏姿到底做了什麼。

更讓王子瑋震撼的是當前的中國奢侈品市場,全球一線精品品牌都加大力道衝刺中國市場,見到了國際精品集團對中國企圖心與實力;王子瑋說,時尚雜誌一打開, 嚇死了,大品牌是瘋狂砸錢做廣告與行銷,金額是夏姿的十倍以上,以人民幣上億元起跳。

在擴點開店上,夏姿也遇到了國際精品品牌的競爭,因為最好的品牌全都來了,最好的店(位置)都被大品牌拿走了。

舉北京新光天地為例,夏姿在新光天地開幕時就進駐,開在精品區的一樓店面,但隨著北京新光天地成為全中國第一百貨購物廣場時,新的大改裝即將進行,世界級 大品牌往往都是一、二樓直接打通貫穿的超大店面,例如香奈兒(Chanel)等,於是夏姿從一樓被移往了二樓。

一線精品只在最好的位置開店,但當沒有最好的位置時,退而求其次,在最對的位置開店,王子瑋接受了北京新光天地的要求到二樓開店;即便其他檔次較低的購物 廣場願意給夏姿更好的位置與條件時,夏姿還是堅持只跟國際精品開在一起。

堅持打國際級的仗每款四種尺寸,只做一百五十件

在中國打國際級的仗,不僅選店難,就連開店也是大成本,夏姿每一家店都用印尼籍設計師賈雅(Jaya Ibrahim)的設計,一張原圖要價新台幣近百萬元,夏姿還要養自己的設計團隊再進行細部規畫。

就連設計之後的施工也是國際團隊,安正時尚集團總裁特別助理黃浩然說,這就是國際精品的規格,從店面到室內施工都是國際級水準。還要抓住中國奢侈品消費者 愛限量與訂做的癖好,夏姿每季設計二百五十到三百款的衣服,每款四種尺寸只做一百五十件。

黃浩然說,夏姿在中國贏在市場定位,只求金字塔頂端市場,且再細分出國際設計師品牌,走融合中國元素的精品品牌路線,這個定位是國際精品集團做不到的。

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奢侈品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周婷卻不這麼認為,國際精品集團挾資本與市場優勢,對夏姿這樣的設計師品牌造成壓力,使夏姿處在三明治的夾層 中,面臨來自上下品牌的壓力,往上被國際精品占據,往下又有追兵在後面追趕。

周婷說的壓力,就是類似法國精品品牌愛馬仕(Hermès)投資的品牌「上下」,一個完全由中國設計師團隊設計並手工製 造,只在中國銷售的設計師品牌,目前在中國只有一家店面,位於上海淮海中路香港廣場。

背後有愛馬仕這樣的「富爸爸」,「上下」在中國備受矚目,被認為是夏姿最大的對手。但「上下」還在起步階段,據點也有限,對夏姿尚未形成大威脅。

明年夏姿在中國將展開大擴點計畫,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瀋陽與成都都將開店,過去七年開十二家店,未來一年將開十家店,目標是成長八○%。這也是夏姿 第一次深入南京、瀋陽這些二、三線城市。

當然,夏姿一口氣能開這麼多店,主要原因還是回到王子瑋的基本策略,有好的購物中心、有國際精品要進駐開店,夏姿才會跟進開店,例如成都是因香奈兒也計畫 到成都開店,夏姿才跟著投入在同一家購物中心開店。

「LV都開到了內蒙、海南島與外蒙古,」王子瑋說,就以北京的新光天地為例,每個一線城市有十個北京新光天地,二線城市有三到五個新光天地。三線城市有一 到兩家,全中國有一百個類似北京新光天地的購物中心並不算多。

當中國正從世界工廠變成全球最會花錢的市場,從台灣起家的夏姿預計到二○二○年將在全球開兩百家店,中港澳有一百六十家,光中國預計開一百家店,成了夏姿 在全球中最重要且成長目標最大的一塊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29

團購行業回歸理性 一線網站紛紛追求盈利

http://news.imeigu.com/a/1334680624193.html

團購行業馬太效應愈演愈烈,網站不盈利就玩不下去。記者近日獲悉,團購行業前十名的網站已有5家在全力衝擊盈利。分析指出,如果團購網站在明年上半年仍未實現盈利,將被行業淘汰。

今年不盈利就出局

「我們準備在今年七八月份實現全站盈利」,嘀嗒團CEO宋中傑向記者介紹著自己的計劃。實際上,宋中傑的口風還是有點保守。據嘀嗒團內部員工透露,「我們對盈利有默認時間點,那就是大干100天,二季度內實現盈利」。

除了確定具體時間之外,為使網站達成既定目標,嘀嗒團從員工架構、工資績效考核、廣告投放等方面均做出調整。宋中傑告訴記者,「去年公司曾向新浪、谷歌和百度投放搜索廣告,今年基本停止」。

另有團購網站員工向記者透露,「公司為節省成本,要求各部門的接待費用和日常開支儘量壓縮,能花50絕不花100」。

實際上,記者瞭解到,目前像嘀嗒團一樣將盈利作為今年目標的團購網站不乏少數,在團800交易額排名前十名的網站中,美團、F團、糯米、滿座和嘀嗒團都已將盈利計劃提上議程。

剛在3月交易額破3億元的美團表示,「今年年底將實現盈利」。而滿座網CEO馮曉海透露,「今年1月份已有超過半數的分公司盈利,目標是今年二季度實現公司整體盈利」。糯米網總經理沈博陽亦相信今年下半年一定出現盈利網站,而糯米網很有可能是其中之一。

對於團購第一陣營的網站紛紛追求盈利,宋中傑認為,這是行業回歸理性的表現,今年不能單看交易量論英雄,能夠持續長跑才是王道,不能盈利只能出局。對此,馮曉海也稱,「團購今年不但比拚運營效率,更是比拚盈利」。

行業盈利於2013年後

「F團目前距離盈利已經很近,然而從整個團購行業來說,雖然團購從商業模式來講是一定會盈利的,從內部的運營情況和市場態勢也可以基本判斷盈利趨勢,但目前還未到盈利時機。」F團副總裁溫京軍告訴記者:「團購行業的整體盈利應該在市場整合完畢之後,我預估應該是2013年之後。」

團購網站為何如此急於盈利?業內人士透露,經歷過燒錢、裁員等問題之後,投資方目前對團購的要求很高,網站必須拿出漂亮的成績單才有可能獲得資本支持,資本方已不會再像之前那樣僅追求規模效應而不在乎毛利了。

而 「對於排名靠前的網站來說,如果未能在今年達到盈利,將會面臨團購併購、整合等困境」。電子商務專家、悠哉網CEO李代山如是說。值得注意的是,近日趕集網將團購業務外包,與窩窩團聯合運營,似乎即是併購整合的信號之一。24券CEO杜一楠補充道,雖然整合有難度,但團購併購仍將在數月內發生,而整合的驅動力即來自於資本方。

(本文來源:北京商報 作者:魏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53

Inc.Magazine年度公司Evernote:命懸一線的驚險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ushi2/220852.html

Phil Libin 還記得他將童年落在身後的那一刻。這大概是四年前,那時候他的互聯網公司集資失敗。那時候的他,35歲。

這個公司曾經給他帶來了無數喜悅,直到集資失敗的那一刻。在凌晨三點,因為資金耗盡,他已經無助地等了很久,等待一個風險投資家或者天使投資或者一個CEO或者任何一個人來回應他絕望的請求,但是什麼都沒有等到。他知道他需要關閉Evernote,一個幫助人們記住事情的軟件應用。「我意識到我將在明天早晨醒來,然後解僱公司裡的每一個人。」他說。

筋疲力盡士氣低落的他正準備伸手去關上燈的開關,突然他的郵件提醒響了。他心中瞬間升騰起希望——但是,不,只不過是一個粉絲的消息而已,最近他已經看過太多這樣的消息。這個消息是來自於Sweden的一個人,一個同行的軟件企業家,他發的消息和往常的粉絲發的消息一樣,不過是「Evernote改變了我的生活」諸如此類。Libin差點就錯過了消息的最後一行:「如果你需要資金的話,可以聯繫我。」

Libin稍微有些清醒了,他很快回覆:「我們現在正好需要一些資金。你能提供多少?」

回覆立刻就來了:「50萬美元夠嗎?」

現在,這個公司已經擁有了來自於風投和本身利潤的上億資金。Evernote收購了一些公司,每一年的規模都擴大三倍,每天還吸引著40,000新用戶。如果你生活在硅谷或者東京,這些地方Evernote為大多數人所崇拜,上面說的關於Evernote的故事不會讓你感到驚訝。但如果你不是在這些地方生活,你一定會驚奇:天哪,Evernote到底是什麼?

Libin對Evernote有多種方式的解讀:它是一個你卸載到服務器上的大腦。它是你的生活的Google引擎。它是你的個人小宇宙茫茫無邊黑暗中的一點火花。它是一個工具,能將你的智能手機從一個時間殺手轉換為幫助你節約時間的工具。

好了,似乎Evernote有一點難以解讀——你需要瞭解它才能意識到它帶來了怎樣顛覆性的影響。你會覺得Libin也是難以解讀,這個團隊裡其他的經理也一樣難以解讀——他們是來自於很多初創公司的一群人,他們創建的公司是關於記憶方面的。這個公司的員工可以在寬敞的辦公室裡歡蹦亂跳,他們的會議室都是以視頻遊戲命名(他們可都是成年人)。這個公司的客戶是如此忠誠,以至於他們願意為原本可以免費得到的服務付費。這個公司正在改變學校裡面孩子們的學習方式。這個公司正著眼於去影響十億人的生活——這個目標正一天一天變得現實。

這樣高遠的目標在Libin家1979年剛剛從蘇聯搬到紐約波士頓的時候看起來似乎是很荒謬的。Libin那時候才8歲。14年後,他雪洗了因為只差一門課而沒有拿到學士學位的恥辱。「我是我的家族中200多年來第一個沒有學位的人,不會玩樂器,也不是一個國際象棋大師。」Libin說。不管他不會做的事情有多少,這些不會做不過是從另一面以一種藝術的形式證明了他的成功。

學位算什麼——Libin會編碼。他高中時代就讀於著名的紐約Bronx高中,那時候,他就是個電腦迷,並且憑藉這方面的才能在自己16歲的時候就開始掙了很多錢。從大學退學以後,Libin被ATG僱用了,ATG是一個位於Cambridge, Massachusetts的公司,這個公司有很多天才的員工,他們開發出的產品很多都成為了電子商務領域的技術標準。「這是我第一次覺得什麼事情都是公平的。」 Libin這樣說道。三年後,在1997年,他離開了ATG,和幾個一起離職但是很勤奮的同伴一起創建了Engine 5公司,這個公司位於Boston,開發電子商務軟件。「我是代碼最差的人,所以我來做了管理工作。」Libin說。他們那時還不知道怎麼去掙錢,只是沉浸於寫代碼中。2000年,這個公司賣了26,000,000美元。

下一年中,Libin將Engine 5的核心成員聚集到一起,想要創建另外一個公司。得到MIT的電腦科學家Silvio Micali的加盟後,Libin將公司CoreStreet定位到為政府以及經濟機構開發高科技安全系統上去。然而,習慣了互聯網世界的高效與自由以後,Libin發現政府採購中的官僚主義和長達幾年的開發週期讓人無法忍受。2006年,他離開了CoreStreet,這個公司在三年後賣了 20,000,000美元。儘管這次經歷不太讓人滿意,但在這次經歷中,Libin相信他的團隊會是一個完美的團隊。曾經工作於CoreStreet的 Micali最終回到了學術界,他和Libin有著相同想法。「這個團隊中的人都很有天賦,很有創造性,也非常有趣,」他說,「你一定會喜歡Phil的,他不僅有很多很有創意的想法,還能在任何事中都找到有趣的部分。你在他周圍會一直都很開心。」

Libin立刻著手創建第三個公司。有了前兩次的經歷,Libin已經清楚地知道兩件事情:他不喜歡枯燥無味的東西,他不只是想要賺錢。「十億美元不算什麼。」 Libin說,他這樣的說法和Sean Parker曾經告訴過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的話完全不同。「真正了不起的是去影響十億人。不管我最終做成了什麼,我希望人們能為之激動。我希望做出一個有豐富內涵的東西。」

有一個想法已經在他的腦海中出現一段時間了:我們是如何記住事物的呢,比如說一個飯店的名字?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們腦海中與之相關的一些事物。比如說我們聽到這個飯店的名字時正和誰一起,那時候我們在什麼地方,那時候我們在做什麼,或者相關的詞或圖片。通過這些碎片,我們就能最終想起一個被我們遺忘了的很重要的事實。但是並不是每次都能想起來。我們的大腦只有有限的記憶容量,這使得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仍然會忘記自己經歷過的大多數事情。這成了一個越來越大的問題,因為在信息時代,信息以各種形式向我們用來,信息增長的速度前所未有,而我們並不確定哪些信息時有用的。另外,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現在都已年老,他們發現自己的記憶力越來越不中用了。「沒有人滿足於他們自己的大腦,」Libin說,「在我們的高中時代,我們的大腦就已經負擔過重了。這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

我們試圖通過在筆記本電腦或者平板電腦或者智能手機上分類數據來彌補這一現狀。但是這一做法只有在我們不怕麻煩將信息以正確的格式存儲在正確的文件正確的地方時才有效,即使我們這樣做了,找到這個關鍵信息的位置也會是件很難的事情。這個飯店的名字是在我的筆記本電腦或者手機上嗎?我可以問問那個會議上的人,就是他告訴我這個飯店名字的,但是我把他的郵件地址放哪兒了?

Libin開始思考一種更好的數字化記憶會是什麼樣子的。你可以以任何方式表示你的信息,可以是打印的文檔,可以是手寫的便條,可以是照片、網頁、音頻文件。你可以立刻將信息存儲到你的任意設備中,不必擔心要如何去組織這些信息。「當人們想要捕捉到一個想法時,他們並不希望停下他們手頭在做的事情。」Libin說。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立刻就找到信息,就像我們通過Google查找信息那樣毫不費力,也十分直觀。 「Google非常好,但是它只知道公開的信息,」Libin說,「我們需要能處理私人信息的東西。」這就像是Google為你的生活建立了索引,讓你生活中的信息唾手可得。更重要的是,你不要記住你需要查找的東西精確是什麼。就像是你的大腦,你需要的僅僅是一個模糊的線索,比如一個人,一個地點,一個單詞,一個時間。

這將會產生多大的效益呢?特別是這樣一個應用能在智能手機上很好地應用的時候。由於我們在辦公室外做越來越多的工作,Libin意識到將我們離開電腦時的碎片時間有效利用起來的機會越來越多了。但到目前為止,大多數智能手機的應用更多是讓人消磨時間而不是用來產生效益的。「它們讓你在幾分鐘的空閒時間可以去上一下Facebook and Zynga來將時間打發掉。」Libin說,「我希望能讓智能手機幫助人們在這些時間內完成工作。」最後,Libin覺得這個幫助記憶的工具一定要用起來很有趣才行。「在過去的五年裡,人們一直都在致力於開發有很好用戶體驗的娛樂應用,但卻沒有人將這些經驗用於開發能產生效益的工具。Microsoft Office用起來一點都不有趣。」

將所有的一切結合起來,你就會明白Libin所說的「一個無處不在的生命產出平台」的含義了。現在,他要做的就是構建出這樣一個產品並且讓十億人去使用它。

他們一路走來

Evernote的很多經理都是之前和Phil Libin在Engine 5和CoreStreet共事的人。

1. The Friend of a Friend朋友的朋友

Dave Engberg是Brandon Volbright 的朋友,Volbright 之前在Libin的第一個公司Engine 5中工作,現在是Evernote的程序員。在Volbright引薦之後,Libin在CoreStreet中僱傭了Engberg,現在他是 Evernote的CTO。

2. The College Buddy大學同學

Phil Constantinou——或者說Phil C.,這樣稱呼他是為了把他和Libin區分開來。他在Stanford讀大一時宿舍就在Engberg宿舍對面。Engberg將他介紹給Libin,Libin僱用他為Evernote的產品副總裁。

3. The Loyal Leader忠實的領導者

Phil Libin的第二個公司CoreStreet是為政府開發高科技安全系統的,他決定放棄和政府簽訂的行動遲緩的合同。但是他還是堅持和他的團隊在一起。

4. The Childhood pal童年夥伴

Andrew Sinkov在孩童時代就認識Libin了。當Libin僱用Sinkov來幫他打理CoreStreet的市場時,Sinkov在一家房地產公司工作,熟悉市場營銷的相關策略。現在,Sinkov是Evernote的市場營銷副總裁。

在2006年,Libin將他的人馬拉到一起準備開始一個新的公司,Ribbon,含義是就在你的手指邊上。(作為一個日本迷,Libin注意到這個公司名字和他自己的名字在日本有著相近發音,這對他來說是一個額外驚喜。)但是當他開始調研電子記憶產品不久,他就發現在硅谷有一家很小的開辦了兩年的公司叫做Evernote。這家公司生產的產品是從照片中提取文本,這樣你就能通過給筆記照照片將它們轉化為文字後從而可以進行搜索。「我想過這些,」Libin說,「但是這些人已經在技術上走了很遠了。」

事實上,這個Evernote團隊之前為Apple富於遠見而又命途多舛的個人信息管理設備開發過一些關鍵軟件,這個設備名字叫做Newton,在80年代晚期出現,類似於初級的iPad。這個團隊主要是由來自於俄羅斯的一群很有天賦的程序員組成,但是和Libin的團隊不一樣,這個團隊是由一個很聰明的技術人員Stepan Pachikov帶領的。Libin飛去見Pachikov,並建議他們合併到一起而非互相競爭。Libin成為了這個公司的CEO,公司仍然保留著 Evernote的名字,而Pachikov則逐漸將他的中心轉向其他的項目。

Libin和他的團隊搬到了硅谷,這裡的文化更為不落俗套,有著高科技創業風格,而這是之前再Boston不曾有過的。在兩個團隊合併到一起以後,這個新的公司的資金可以支持大約一年。這足夠讓一個產品運行起來,如果每個人都齊心協力的話。為了達到這個目的,Libin砍掉了Pachikov的團隊一直以來在做的大多數項目,以便集中力量開發這個革命性的助記產品的關鍵特性:可以獲取任何形式的信息,簡單的關聯檢索,和智能手機超級友好,使用起來很有樂趣。

2008年,公司發佈了一個「個人測試」版本,主要提供給硅谷內的人使用。發佈前夜,在凌晨三點——這顯然是他產生他的關鍵想法的時間—— Libin意識到他們還沒有為Evernote寫過任何形式的使用手冊。所以Libin口述了一個演示並傳到了YouTube上。「我極度擔心,」他說,「我的聲音被說成是世界上最枯燥無味的聲音。」這個視頻最終獲得了超過一百萬的點擊量。

這個助記新應用的名聲在硅谷不脛而走。這或多或少和Libin之前所預見到的一樣。大多數信息都可以很快添加到Evernote中,不管信息是來自於電腦還是智能手機。你可以輸入一則記事,或者在觸摸屏上手寫一則記事,或者用手機拍照,或者記錄一個語音對話,或者輸入一個網址,保留這個頁面的部分或者全部信息,或者將郵件推送到Evernote。這些信息會可靠地存儲在Evernote的服務器上,也會存儲在你自己的電腦上。這個系統也會給進入的數據加上標籤信息,比如添加時間,添加時你所處的位置。多虧Pachikov團隊之前開發的軟件,任何照片中的可見文本都可以被搜索到。「在我去超市之前,我會將妻子貼在冰箱上的單子拍個照。」 Daniel Kuperman說。他是Aprix Solutions的CEO,也是Evernote的一個早期使用者。(Aprix Solutions是一個致力於幫助企業管理營銷策略的公司。)

你可以為記事加上名字或者標籤,但這都不是必須的。你也可以將記事歸檔——任何Evernote中的信息都會是來自於不同記事本的記事——並且將這些記事本或者個人記事與其他人分享。為了在之後找到你的記事,你只需要回憶起關於它的一個關鍵點就可以了。想要想起去過的酒店?搜一下法國吐司,因為這是你在那家酒店吃過的,並且你還給菜單照了一張照片。或者搜西雅圖,因為那時候你就在那兒。或者搜Janet,因為她那時和你在一起,你還給她照了一張相。或者搜黑洞,因為你記得那天你點到了一篇關於黑洞的文章,一旦你知道日期了,你就可以找到那天的其他記事了。「這是將事情放在你手邊的電子版應用。」Libin說。

對很多硅谷人來說,這個工具是會議上的福音。你可以在鍵入筆記的同時錄製音頻和為白板拍攝圖片。所有信息都會在Evernote上整合,讓你以後很容易回想起來。通過將Evernote整合到其他設備中,你還能有更多找到事物的方式:錄音可轉錄(需要支付額外費用),以便讓你可以通過會議上說的東西進行搜索,一個附加工具甚至可以讓你通過顏色搜索照片——如果你關於某次會議記得的只是一個同事穿的橘色毛衣,你也能找到這次會議相關的信息。 「Evernote查找事物的方式和你的大腦工作方式一樣,並且給了你越來越多的記憶關聯。」 Andrew Sinkov——Libin的兒時好友這樣說到。他之前在CoreStreet工作,現在領導著Evernote的市場營銷。

難怪硅谷人都很喜歡這個工具——這些人都是在身陷信息海洋的人。「生活中會發生如此多的事情,這讓我有越來越多的數據。」 Jason Freedman說。他是Evernote的一個早期愛好者,同時也是FlightCaster的聯合創始人。FlightCaster提供基於網絡的差旅信息服務。「Evernote之於我的生活就像是Container Store之於我的臥室,」他說,「它讓你的神智能很快反應過來。」

儘管Evernote的Beta版本在2008年中期推出以後受到了熱烈歡迎,公司資金消耗得很快,Libin盡力去籌集更多資金。然而風投們都有所擔心。作為一個新公司,當硅谷在試圖尋找下一個Facebook之時,Evernote並沒有做社交網絡。此外,當大多數人認為任何事情都要遷往云端時,Evernote卻逆潮流而上。它是基於本地應用的——運行在電腦或者智能手機上的軟件做了大多數工作,而不是某個網絡上的服務器。儘管這個應用有一個Web版本,但是Evernote更多是作為本地應用來運行,因為它在本地運行起來更快。Libin堅信對於一個助記應用來說快速反應是非常關鍵的。

還有另外一個擔心,這也是主要擔心所在。Evernote提供的是一個免費增值服務。換句話說,人們要麼使用一個免費版本,要麼使用付費增值版本,這就是公司盈利模式。到目前為止,一切都還好,免費版本看起來就是個很好的版本。問題在於,不像其他真正依賴於這個模式盈利的公司,Libin拒絕限制免費版本,使得人們轉用升級版本動力不足。你可以每月付5美元以便獲得更多的文件存儲空間,但是有誰會這麼做呢?免費版本功能全面並且提供了很慷慨的空間。

Libin解釋他的理論說:你在Evernote中放的東西越多,Evernote對你就越重要。誰會捨不得付出5美元給一個存儲著你的記憶並且幫助你回憶起它們的公司呢?「你的記事,你的酒店,你的朋友,你一年的生活,然後是你的一生,」Libin說,「這價值千萬。」危險不是人們不願升級,而是他們不想先去試用這個服務或者因為免費版本的低劣而不用繼續試用這個服務。讓他們愛上這個服務,他們最終就會為之付錢的,因為他們會為了這個服務的成功而投資。「我想建立一個能流傳百年的公司,我是認真的。」Libin說。「我不需要現在搜刮你的錢財,我只需要留下你的餘生來讓你付費。這是一個長期的策略。我們的信條是,『與其讓你付費,不如讓你留下來。』我希望有一個優雅的商務模式」

風投不為所動。「沒有人願意聯繫我們。」Libin說。絕望之下,Libin轉向歐洲並和那裡的一個投資公司簽訂了一個10,000,000美元的協議。這個協議本該在2008年十月完成,最終卻砸在了一次股票市場上最為嚴重的崩潰之中,投資者取消了協議,雙方都十分惋惜。

Libin找不到另外一個投資者,在這股市崩潰後的混亂中,甚至沒有人回他的電話。他意識到自己只能關閉公司了。就在這時,那個瑞典人提供了50萬美元。Libin現在有大約六個月時間來證明他的關於挽留用戶比讓用戶付費更重要的理論了。「這就是一切開始發生的時刻了。」Libin說。

在2009年中期,Gary Little,一個摩根泰勒(Morgenthaler)投資公司的人以及一個在硅谷很有影響力的人物,收到了來自於斯坦福教授Guido Appenzeller的一封郵件。Guido Appenzeller現在正和風投公司合作,以便推出他的第二家公司。「Guido說我一定要看看這個像風暴般席捲了斯坦福的熱門新應用。」Little回憶說。Little自己試用了一下這個應用,對其印象深刻,並請來了這個公司的CEO——他現在正在想辦法籌集資金——來商談投資。這個CEO十分放鬆,親切,謙虛,並且他很快用他的幽默讓所有人哄堂大笑。這個人說他之所以選在現在的商務策略是因為這個策略十分優雅。他的國際戰場主要集中於日本是因為他喜歡日本的食物。

在隨後的一次會議上,Libin讓投資公司的人大為驚嘆,他展示了一系列幻燈片,被Little稱為是「我所見過的最好的商業分析」。Libin展示了試用Evernote一個月的用戶選擇升級到付費版本的比例,為0.5%。這顯然不太好,不過也在意料之中,因為免費版本使用起來就很好。但接下來 Libin展示了試用Evernote更長時間以後的用戶選擇升級的比率。通常而言,這個比率會更低,因為對於大多數採用免費增值盈利模式的公司來說,用戶都會很快選擇升級。他們試用了有某些限制的免費版本以後,如果他們喜歡這個產品,他們就會立刻升級以便獲得完整版本;如果他們不是太喜歡,他們就會選擇放棄這個產品或者只是使用其最基本的功能。但Libin展示的數據卻顯示出隨著用戶使用免費產品的時間增加,他們會更願意升級到付費版本。對那些使用 Evernote長達一年的用戶,升級比率已經達到了令人可喜的8%。如果Evernote能獲得100萬用戶,Evernote的銷售額就會達到每年四百萬美元。但是,照目前的增長率來看,Evernote將會在兩年內獲得1000萬用戶。

然後Libin展示了用戶活躍度,或者說,一個用戶隨著時間增加使用Evernote的平均時間。對於很多軟件公司來說,這個曲線通常無情地呈現出下降趨勢。很多人在試用一個應用以後會很快放棄它或者隨著時間增加使用頻率會越來越低。但是對Evernote來說,這個曲線卻彷彿一個微笑。在最初的幾個月裡,會有一個輕微的下降,但曲線很快就上升了——不僅是因為活躍用戶越來越發現這個服務有用,還因為曾經停止使用這個服務的人又回過頭來使用它了。曾經放棄過Evernote的人都十分想念這個這個應用。

Morgenthaler對其進行了投資。接下來硅谷的另外一家頂級風投公司Sequoia Capital也進行了投資。接下來是其他的一些風投。Evernote總共籌集到95,000,000美元。「我們用不了這許多錢,」Libin說, 「但這是你應該得到這些錢的時候了,所以我們接受了。」Evernote要不了這許多錢是因為公司在2011年初期已經開始盈利了,就在獲得1000萬用戶之前,其年度銷售額達到了16,000,000美元。

現在,這個公司坐落於加利福利亞Mountain View中一個廣闊通風、色彩絢爛的地方。公司佈局給人感覺十分隨意,有的地方狹小,有的地方開闊,玩具和箱子散落各處。大概有80個僱員——其中有15個來自於俄羅斯——有一個開發團隊在莫斯科,另外在東京還有一個辦公室。當Libin出差時,在辦公室裡有一個打眼的機器人代表他,這個機器人裝著輪子,還有攝像頭和激光探頭,Libin通過筆記本來控制它。當Libin出現在辦公室的時候他看起來就像是咖啡館的吟遊詩人,手上端著咖啡四處晃蕩,展現出令人尊敬的樣子,他臉上的特徵似乎就是為了展現出他那令人尊敬的山羊鬍。

這個公司已經擁有了超過15,000,000用戶,並且用戶數目還在以每月50萬的速度增長,而這個公司並沒有太多營銷人員。Evernote並沒有費力去讓人們為其付費,這也是它如此流行的原因之一。「當你不再試圖讓人們向你付費的時候,你的目標就改變了,」 Sinkov說,「我們的目標是公益的,而非營利性質的。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告訴人們Evernote可以做什麼。」

這樣一個天才的不去做營銷的策略,到目前為止已經帶來了了不起的銷售量。長期的增長率預期可以持續到三年以後,達到15%。新的用戶會按照這樣一個比率去升級嗎?Kuperman,一個企業家以及一個Evernote的早期使用者,認為Evernote採用了正確的方式。「人們最終會覺得他們需要為這樣一個偉大的產品付費以表示感謝,」他說,「Evernote也不需要為市場營銷花太多錢。我每次使用Evernote的時候,有人問我在做什麼,我就會告訴他們,然後他們就會試用它。我在為Evernote做營銷。」

Libin說他不曾擔心過的一件事情就是競爭。並且在實際上,也幾乎沒有可以與其競爭的產品或者服務。其中稍微引人注目的是微軟的OneNote,它有一些相同功能,並且和Microsoft Office一起使用。但是,它不像Evernote這樣便捷,可以在任何設備環境下提取任何類型的記事,它也就不如Evernote那樣具有吸引力。當然,在未來會有更多更好的競爭者出現。當這種情況發生以後,Evernote的用戶可以毫不費力帶著他們存在Evernote中的數據離開,因為 Libin堅持讓Evernote中的信息可以很容易帶走,這樣就不會有人覺得被捆綁到這個服務上了。「在蘇聯曾經有這樣一句話:『任何一個可以讓你自由離開的國家也正是一個可以讓你自由居住的國家。』我希望我們的用戶可以自由離開。」

Libin沒有固守住公司現有的市場,而是試圖向新市場進軍。「在泰國,明年將會有數百萬人使用智能手機。」 Dave Engberg說。他是公司的CTO,是另外一個來自於CoreStreet的人。日本對於這個公司來說是一個十足的勝利,日本的用戶佔Evernote用戶群的20%,而在美國的用戶佔據的比例是35%,並且日本用戶平均比美國用戶活躍兩倍。「在日本有一種整理分類的文化。」 Hitoshi Hokamura說,他現在帶領著公司的日本部分。

Evernote現在在東京就彷彿是一種邪教。書店有專門的Evernote專區——在Evernote上,有大約32本日文書籍——當Libin在東京的時候,他有時候會在街上被粉絲們攔住。NTT Docomo,日本最大的手機服務提供商,為Android手機用戶免費提供Evernote的優質服務,這吸引了很多人。(Docomo的風投團隊在 Evernote投資了200萬美元。)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使用Evernote的人和智能手機的增長幾乎是一致的。這預示著在接下來幾年中,Evernote的全球增長曲線將會十分陡峭。

另外,圍繞著Evernote形成了一個產品和服務的生態系統。電腦,手機,平板電腦、打印機以及掃瞄器都有集成Evernote功能的,有時候只需要通過一個專門的Evernote按鈕就可以。(這並不很難做到因為很多世界頂尖的電子產品供應商總部都在日本。)當你拿出你全新的HTC平板電腦,啟動電腦以後它立刻會問你是否需要註冊到Evernote。大概有6000個軟件開發者已經或者正在將他們的應用和服務和Evernote整合到一起。

出於一種特殊的敬意,波士頓大學將Libin列為其傑出校友,儘管他根本就沒有畢業。Libin對此不置可否。「我將會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榮譽學士學位的人。」他說。這比國際象棋和小提琴更容易。

現在,Libin正在認真考慮將Evernote做成一個能持續100年的公司。他在努力思考如何在人們口味快速變化的網絡應用時代讓人們持續喜歡Evernote。他相信,答案中肯定有一部分是讓公司做的產品不只是人們記憶事物的一種方式。「我們想將一個應用擴展成一族應用,這些應用都跟記憶有關。」他說。「我們用來測試一個產品是否要做是問一個問題:是否會有一億人會立刻用這個產品。」今年,這個公司發佈了他的第二個產品,Evernote Peek,這個產品是一個Ipad應用,可以將這個平板電腦轉化成供學習使用的閃存卡系統。這在一夜之間成了最流行的具有教育功能的Ipad應用。(初中學校開始對Evernote變得狂熱,很多提供電腦給學生的學校都裝上了Evernote——開始記錄學習時代的記憶永遠是趕早不趕晚。)

未來會有更多產品。這個公司在九月宣佈將在Austin開一個工作室——「工作室」是借用了遊戲產業的一個名詞,意味著相對獨立的開發新遊戲的工作室。Libin說他將遵循工作室的模式。「這將會是一個本地的小組,他們開發出的產品都是讓他們覺得驕傲的。」Libin計劃在新加坡以及歐洲的某個地方開更多工作室——前提是他有時間到各地品嚐事物從而做出他的決定。

在長期計劃上,Libin想要確定如何更多去幫助人們記憶、學習、理解以及交流。注意到圖片比文本更能喚起人們的想法,他設想將來Evernote能識別照片中的物體和人臉,甚至有一天能識彆氣味。「你自己的大腦,」Libin說,「可能是你最後想要去搜尋信息的地方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20

分佈式光伏熬出一線生機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02/100455526.html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02/100455526.html

  深陷歐美雙反寒流的中國晶硅光伏企業,近期在國內感受到了頻頻暖風。數位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證實,國家高層領導人就光伏行業健康發展問題密集批示,推動國內相關政策加速出台。

  繼國家能源局9月14日發佈1500萬千瓦分佈式光伏補貼項目規劃之後,一直在光伏並網環節謹慎被動的國家電網公司(下稱國網),於10月26日公佈了《關於做好分佈式光伏發電並網服務工作的意見(暫行)》(下稱意見),大幅度轉向令業內矚目。

  對於分佈式光伏的政策出台,行業有所預期,但亦有加速之感。要緩解當前光伏製造企業的生存困境,擴大國內光伏下游應用是市場共識。比起大型地面光伏電站,分佈式光伏獲得了更多的青睞和關注。目前,光伏發電成本迅速下降,此番鼓勵政策出台也被行業人士視為是一個恰當的時機。

  與此同時,今年第二批150萬千瓦「金太陽」示範工程項目也在各省陸續開始申報。伴隨而來的是對補貼方式的爭論。第二期「金太陽」並未改變效率較低的初投資補貼方式,而1500萬千瓦規模化應用示範區項目的具體補貼方式尚未明確。此外,國網自此能否真正對分佈式光伏敞開大門仍有待執行中檢驗。這些問題直接關係著能否盤活中國光伏產業產能過剩、融資困頓的這盤亂局。

尷尬的補貼

  9月14日,國家能源局發佈《關於申報分佈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範區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能夠上報不超過500兆瓦的項目,總體規模約1500萬千瓦。通知對1500萬千瓦項目的補貼表述為,「國家對自發自用電量和多餘上網電量實行統一補貼標準。項目的總發電量、上網電量由電網企業計量和代發補貼。」但沒有提出具體的補貼金額。「現在補貼的思路是有,但是需要做工作,好多事情都銜接不上。」一位參與政策制定的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

  目前補貼制定主要以電站投資方能夠獲得約1元/千瓦時的售電收入作為標準。對於單純的上網側電站模式和自發自用、多餘上網模式,補貼的起點存在差別。純電站模式的補貼起點是當地的脫硫上網標竿電價,而自發自用部分的補貼起點則是用戶側銷售電價,前者比後者的補貼金額要高出不少。

  由於各地、各種類別的銷售電價差別較大,對自用部分的計量和電價計算要求很高,同時,由於容量電價、峰谷電價等因素,工商業實際電價水平普遍高於目錄電價,因此帶來的困難是按照目錄電價補,效率不高,按照實際電價水平來補又缺乏可操作性。

  「現在可能磨合下來的結果就是最後確立一個定數,一度電大約補貼0.4-0.5元。」前述參與政策制定的人士表示。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指出,這樣的固定補貼可能能使工商業用戶獲得一定投資收益,但對學校、醫院等用戶來說,這個價格可能沒有吸引力。

  補貼資金從哪來也是難題。從補貼類型上看,這筆錢應來自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但後者早已捉襟見肘。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主要來自銷售電價中徵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去年年末,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從0.04元/度上調至0.08元/度。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副司長范必近期發文指出,「按現在標準,理論上每年應收可再生能源基金約300億元,因各種減免政策政出多門,徵收過程管理不規範,現基金實際年收入不到200億元。這些錢將主要用於風電補貼,約180億元,其它用於電網接入系統工程、生物質能發電、垃圾發電、光伏發電等,總量嚴重不足。」

  中節能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會學和中廣核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韓慶浩在今年夏天的一個行業論壇中都曾公開指出,投資的光伏電站項目補貼拖欠嚴重,僅結算到了2010年四季度。

  邁哲華(Martec)投資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能源電力總監曹寅向財新記者分析認為,最好的補貼方法還是讓市場決定,「先讓用電者用光伏的電,這種省電的方式相當於只是國網少收點錢,但是不用每人都花錢來補貼。」除了上網電價補貼,「金太陽」示範工程亦是國內光伏補貼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資金來自財政部專項補助資金。在今年二期項目啟動前,業界有人呼籲以度電補貼取代初投資補貼,並未得到採用。從浙江省發佈的《關於做好金太陽示範工程項目申報的通知》來看,二期項目初投資補貼仍為5.5元/瓦。

  「在補貼的方向上要做好,要補貼發電量,不要補貼裝機,不是補貼發電方而是補貼用電方。」范必向財新記者表示,他同時建議「補貼規模不宜再擴大,應該在這個規模底下,挖掘政策潛力,把補貼的效率提高到最大。」行業研究機構Solarbuzz的高級分析師廉銳分析,比起初安裝補貼,同樣的資金使用度電補貼能夠支持更多的項目。有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列入「金太陽」和「金屋頂」示範工程補貼名單的總裝機量為1470兆瓦,實際完成608兆瓦。據王斯成介紹,今年首批170萬千瓦的「金太陽」工程項目,實際撥款建設的也僅有約100萬千瓦。一次性的補貼方式還帶來了部分組件以次充好等問題。

國網有限開放

  國網在新近發佈的意見中,將分佈式光伏發電界定為位於用戶附近,所發電能就地利用,以10千伏(KV)及以下電壓等級接入電網,且單個並網點總裝機容量不超過6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國網承諾在並網申請受理、接入系統方案制定以及並網驗收和測試等服務中不收取任何費用,同時免收系統備用容量費,整個並網辦理時間在45天以內。

  從事光伏電站項目投資開發運營的天華陽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蘇維利認為,國網此次政策的積極意義在於為分佈式光伏的概唸作出了界定,同時提供了全部上網、全部自用或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多種模式供用戶自由選擇。

  一位省級電力設計院新能源業務的負責人向財新記者表示,此前電網對於光伏發電的態度比較謹慎被動,此次意見應當會使並網程序變得更加簡單。「我們做設計可能要一到兩個月,電網審批要兩到三個月時間,要排隊。光伏電站建設時間很短,很可能就是屋頂做好了,但是還在受制於接入。」對於意見的執行效果,這位設計院人士認為還得看電網執行情況,「45天還有難度,現在主要是有了態度,但還得有人做。」

  對於接入電壓等級和裝機容量的要求,國網方面的解釋稱6兆瓦的容量限制主要是與10KV線路相匹配,且只是對單個並網點的限制而非整個項目規模。但並未說明為何將電壓等級設在10KV。按照這一意見,以10KV以上電壓等級接入,或以10KV電壓等級接入但需升壓送出的光伏發電項目,需要執行國網常規能源的相關管理規定。有從事光伏電站工程總承包(EPC)業務的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這樣的電壓等級對於工業園區的屋頂光伏電站等項目還是顯得有些低。

  這一要求與已經徵求意見一年有餘但尚未出台的《分佈式發電管理辦法》也並不一致,財新記者獲得的一份《分佈式發電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顯示,將分佈式發電界定為「接入電網電壓一般在35KV(東北地區為66KV)及以下的風能、太陽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

  與歐洲國家的家用屋頂光伏系統不同,中國大部分家庭用戶並沒有足夠大的屋頂面積安裝分佈式光伏項目。不管是政策制定者還是行業人士,普遍認為國內的分佈式光伏將以工商業企業、工業園區等地的項目為主,相對更加集中,接入的電壓等級也可能較高。

  「應該儘量放開,或者提醒一下儘量自發自用,不要搞成集中式、大規模的電站,10KV的問題是範圍太小,起不到什麼大規模拉動的作用。」前述參與政策制定的人士認為。

  在電量計量方面,國網出台的意見表示,上、下網電量分開結算,電價執行國家相關政策。對於自發自用、多餘上網模式,更受肯定的是淨電量結算模式。淨電量計量模式,也就是電表雙向計量,用戶只有在光伏所發電量大於自身累計用電量時,才會產生實際售電。

  光伏監控系統提供商上海淘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陸劍洲不久前撰文分析,淨計量已經成為市場選擇的主流,能夠解決原先因為光伏瞬時功率和用戶側負載功率不匹配導致的「限電」以及向電網售電的制約等。據財新記者瞭解,淨電量結算目前還需要得到發改委價格司等方面的同意。

鼓勵政策效果待考

  對於迎來系列鼓勵政策的國內光伏下游市場,Solarbuzz的判斷是,今年全年中國的新增裝機量將在500萬千瓦上下,「十二五」結束後累計安裝量將高於3000萬千瓦,遠超規劃量的2000萬千瓦。廉銳認為,中國的情況應該兩條腿走路——大型地面電站和分佈式並行。「西部日照條件較好,又有大量荒漠土地可建大型電站,東部人口密集,用電量大,屋頂面積也大,適合建屋頂電站,所以我們認為會是整體一半對一半吧。」

  對分佈式光伏的前景,蘇維利分析認為,這將是一個普惠政策,「分佈式項目的工作量大,而且碎,一個項目可能不到100萬千瓦,但要面對很多屋頂業主和施工方等。」這使得分佈式項目不適合規模化,也不會形成大壟斷者。「希望通過分佈式,中國會起來很多小安裝商,這是發展趨勢,也會帶來更多就業。」

  前述從事EPC業務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他相信政策能使得新增裝機量達到規划水平,但擔心國內市場的組件質量和最終實際發電量。有專業項目開發人士向財新記者分析,由於分佈式光伏項目情況差異較大,對上網條件和用戶條件等的盡職調查需要時間,國家能源局的1500萬千瓦項目要求在一個月內完成申報,顯得有些倉促。同時,由於各省資源條件不同,對於是開發大型地面電站還是分佈式項目應在規劃上有各自側重點,以節省資源,避免盲目開發,「現在新疆、甘肅也有人在找屋頂」,實際上,這些地區有大面積的荒漠適合進行地面電站開發。

  對於組件企業,國內市場的啟動是寒冬中的一縷陽光,但並不意味著冬天的結束。「光伏組件企業今年明年的訂單情況還是不會樂觀,大企業現在就應該停止擴產,著力於提升技術,中小企業則需穩住現有的客戶,爭取活下去。」這是一家位於江蘇的組件企業市場人士在上述補貼政策出台後做出的判斷,在他看來,現在的鼓勵政策更像是一幅看上去很美的中遠期藍圖。

  廉銳認為光伏組件產品的供需再平衡可能需要等到2014年,期間仍會有一些企業退出這個市場。

  而讓王斯成擔憂的一點是,以每瓦造價10元來計算,1500萬千瓦的項目投資就是1500億,「如果不解決融資問題,怎麼建?」目前,由於政策上的部分不確定性——未知能否全額收購電量以及確定電價補貼年限,光伏電站的收益前景並不明朗,這使得銀行對於電站項目貸款相當謹慎,甚至會要求額外擔保。不少電站投資者也並不傾向於長期持有電站,而是在尋找買家,但這個行業的買家現在已不多見。

  蘇維利表示,解決政策上的不確定性才是啟動國內光伏市場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