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六都新政系列《行政革新、整頓財政、防洪治水 「看不見的政績」 賴神憑什麼高人氣?

2015-04-27  TWM
 
 

 



被「婉君」封為賴神的台南市長賴清德,在九合一選舉獲得超高得票率,設下「賴清德障礙」。除了貼近民意,他採取內科療法,花四年在台南做看不見的基礎建設,讓台南從文化古都蛻變成具有競爭力的城市,政治行情也扶搖直上。

撰文‧郭淑媛

一些在網路上被廣推的消息,成就台南市長賴清德「賴神」封號,一些刻意的「作為」與「不作為」,也讓他在二○一四年九合一選舉,拿下七二.九%的最高得票率,甚至一度成為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競爭總統初選的熱門人選。

造就「賴神」形象,源自於一二年天秤颱風來襲,賴清德一大早借助成大防災研究中心提供的氣象資料,獨排眾議,做出不放颱風假的決定,事後證明他「決策英明」而獲網友大讚封「神」;加上他搭高鐵幫突發病人看病、在路上看到車禍下車關切等,點點滴滴被po上網,讓賴清德在「婉君」眼中的地位扶搖直上。

但除此之外,賴清德到底在台南做了什麼事?似乎,就沒有前面兩件事讓人印象深刻。

出身內科醫師的他,做事風格實事求是,講究科學數據的性格一樣延伸到他從政。有別於多數縣市長搞硬體建設求表現,賴清德有自己一套看法,選擇政治人物眼中「吃力不討好」的項目做。

談財政:預算歸零重編

零舉債,讓財政轉普通病房譬如,賴清德十分重視財政紀律,四年前出任市長時,市府負債九六四億元,他採「零基預算」模式,將預算歸零重編,拿掉沒必要的項目,要做的則排定優先順序,還大膽地在第一任未推出重大建設,只做治水防洪等基礎建設,到一三年做到零舉債,還了一二七億元的債,讓大台南財政從加護病房轉入普通病房。

「人希望身體健康強壯,但沒有醫師會開補藥,一定會先治病,當疾病控制好,只要睡眠足營養夠有充分的運動,就會健康。城市也一樣,為何過去四年我沒有舉債,沒有設定遙不可及的目標,因為那不可能讓城市發展。」賴清德接受《今周刊》專訪時說。

他對市政採取內科療法,挑戰盤根錯節的病根,一步一步來。搞財政健全,專家學者都會拍手叫好,但民眾感受可能是市長沒有作為,賴清德居然還能維持高人氣,無怪乎政界人士羨慕他,「果真是賴神!」賴清德說,債務已到頂,中央補助款沒有給台南直轄市待遇,縣市合併升格千頭萬緒,在此狀況下,「只能啟動行政革新,把錢花在刀口上。」賴清德在台南革新政治文化,先從自身做起。「他很少跟同事共餐,傍晚開會只提供點心而非便當,認為大家只要不餓就好,可以回家再吃晚餐,他認為公務上只要不要虧待(公務員)就好,公帑花用應在市民身上。」台南市觀旅局長王時思說。

談治水:完成十年防洪標準抗旱防澇,省七千萬噸水賴清德還規定市府直屬單位的小額採購,如紙筆,雖然金額很小但量很大,一年下來要幾百萬元,購買的費用、規格與廠商,都要上市府內部的小額採購網登錄,其至還會問筆為何不買十元要買二十元?登錄比較之下,自然集中往便宜的廠商購買,省下不少公帑。

賴清德的革新之刀還動到市議會身上,上一屆民進黨占多數下,他取消議員小型工程款建議權,不理會議員人事關說,這一屆雖因議長選舉民進黨五位議員跑票,被開除黨籍而無法過半,他也不妥協,在議長李全教涉嫌賄選案發後,即宣布不進議會,成為他上任後最大爭議。

賴清德強調,過去四年施政秉持的原則,是發揮醫師看診治療病人的精神,面對問題先診斷,找出問題的所在,再提出方法來解決;再者就是「馬蓋先」精神,手頭上有限的資源,用創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不會因為客觀條件不足就放棄。

過去四年,賴清德先做基本功,包括治水、土地通盤檢討、公車捷運化、工業區更新,「條件帶上來,外來的人才有信心來投資,過去四年共有八千四百多億元投資案,創造了將近八萬個工作機會。」賴清德說。

抗旱與防澇,是他得意之作。台灣淹水潛勢面積有三分之一在台南市,他把治水當首要任務,花六十幾億元完成十年防洪標準。面對今年大旱,台南地區一期農作持續耕種,台南市還未進入第三階段停水計畫,主要是嘉南農田水利會設「掌水工」,每天到農田巡視,省了七千萬噸水,市府同時力推工廠四省(省水電紙油)。

「媒體應該稱讚我們的抗旱作法,我們不斷在做節水與開發水源工作。」賴清德說。

台南城市風貌與文化特質形成特殊魅力,漫步在台南吃吃喝喝,成為不少國人眼中「小確幸」的經典圖像。經過四年行銷,台南觀光蓬勃發展,根據台南市觀旅局統計,主要遊憩據點遊客數,從縣市合併升格第一年(一一年)約一千九百萬人,至一四年約二千六百萬人。賴清德說希望把台南打造成文化首都,讓任何人來台南就知道台灣,也讓市民感到光榮,才有辦法團結往前走。

不過,第一任的基礎建設,也有綠營議員認為「無感」,認為賴清德必須加把勁,包括區域整合未做到位,如何解決城鄉落差,讓居民生活便利,都是課題。

進入第二任,賴清德擴大建設步伐,「這一任我要推新的十大旗艦計畫。」「每一天都當從政最後一天。」賴清德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他也如此要求行政團隊。由於他四年前當選市長是首度進入行政系統,沒有班底,台南的資源又無法與北高相比,外地人才難覓,必須善用原來台南縣市官員,少部分自中央求才,因此賴團隊不少人是事務官出身,市府祕書長陳美伶曾任行政院副祕書長,深受倚重。

談用人:分權授責

抓大方向,將計畫分工執行談到用人之道,賴清德說:「授權啊,我怎可能比局處首長還專業呢?而且若凡事要自己決定,在我這位置上會產生行政效率的瓶頸,一定要分權授責,十大旗艦計畫是與各局處一起討論出來的,我抓大方向,設定目標,授權執行,每年滾動檢討。」王時思說,賴清德對清廉有強烈的執著,重視團隊成員操守,要求大家盡量少應酬。

賴清德的高人氣,與他十分重視民眾陳情以及互動有關。「市府每年至少辦一次區里座談,所有首長都到場,一年有一千多件列管處理,他擔心只有幕僚與二手資訊,施政會有偏頗,故會自己跑到第一線。」王時思說。採訪當天,有民眾到市府大廳向他攔路陳情,他立即請幕僚接手了解問題。

賴清德與民眾互動溫文儒雅,講話不溫不火,在台南擁有不少粉絲,市議員邱莉莉就形容,今年農曆大年初九去天公廟上香,不少民眾一看到賴清德竟然尖叫,彷彿看到明星一般。

儘管在綠色的土壤上執政,仍會出現波折,賴清德第一任時鐵路地下化拆遷問題就鬧得滿城風雨。但他強調,這是台南各界爭取二十年的建設,至○九年行政院才核定,不是從他開始,他的責任是落實中央在地方的重大建設,配合土地徵收,照顧民眾,目前照顧住宅已動土,希望能無縫接軌。台南市新聞處長吳堂成透露,為了解決紛爭,賴清德逐一進行家戶拜訪,了解民眾困境並思考如何解決,還未有共識的就持續對話。

此外,四月二十二日市議會開議,賴清德仍堅持不進議會,沒讓步打算。國民黨籍市議員王家貞批評,賴清德從政一路順遂,原本議會民進黨過半,完全沒料到議長選舉會輸,「見笑轉生氣」,「用民粹挾持台南鄉親,這是賴市長由盛而衰的關鍵點。」民進黨籍邱莉莉說,黨內也有人不以為然,︽地方制度法︾未規定市長一定要進議會備詢,不進議會可凸顯問題,但對他的政治生命也賭很大。

賴清德則說,李全教是台灣地方自治史上,第一位因議員選舉涉嫌賄選而被地檢署提起當選無效之訴,更在議長選舉涉嫌賄選,「在司法未釐清前,我不排除在當選無效之訴民事二審定讞前,約一年的時間不進入議會。」他強調,市府今年預算去年已經審過,明年度預算明年初再審就行,且連續性的預算可先用八○%,施政不受影響,「局處首長會出席議會委員會,我會讓市府成公開透明的開放政府,接受人民的監督。」這場政治豪賭,替賴清德政治之路埋下變數,在堅持與妥協之間,如何說清道理,做他口中「對的事」,考驗這位政治金童智慧。以下為訪問重點。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今):你任內一定要完成最重要的三件事是?

賴清德答(以下簡稱賴):應該說要大部分落實完成或開始做的,包括打造五大文化主題園區、市立美術館等六大指標建設、七大景觀改造計畫;還要完成八項投資招商案,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完成鐵路地下化等九大交通建設,並推動南台南副都心等十大土地開發案,將土地通盤檢討,預計可帶動台南繁榮發展,也可挹注台南財政二百億元。

談定位:﹁看見未來﹂

發展平衡,創造就業機會今:你給自己第二任市長的定位是什麼?

賴:我過去四年是打基礎,擬定文化首都、觀光樂園、科技新城、低碳城市等四大城市發展願景,也擬定了「十大旗艦計畫」。未來四年台南要大步向前,我有一個核心價值:「吃飯皇帝大」,要讓市民安居樂業。

發展中還要推三個永續,環境、發展、財政永續,發展綠色能源、生物科技等產業,持續招商創造就業機會,嚴守財政紀律。

今:你因議長涉嫌賄選案不進市議會,引起極大爭議,想要改變什麼?

賴:我如果進去議會低聲下氣是比較容易,說不定能得到社會更多的支持與同情,但我不能這樣,我應捍衛台南的尊嚴。我希望開啟地方政治文化革新,把問題掀開來,讓陽光照進來。

以往談改革焦點都在中央,但地方任其腐敗,一開始視而不見,久了視為理所當然,不從地方開始,台灣政治革新不會有成功的一天。既然碰到了,我就應堅持崗位,承擔責任不計毀譽,只求掃除地方政治黑金,也可以把台南的危機轉變成台灣的契機。

賴清德

出生:1959年

現職:台南市長

經歷:成大附設醫院主治醫師、第三屆國大代表、第四至八屆立法委員學歷: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碩士家庭:已婚,育有二子推建設,40項工程完工—— 賴清德連任百天的市政成績單敲定「新十大旗艦計畫」,推動建設大步向前,包括5大文化主題園區、6大指標建設、7大景觀改造計畫、8項投資招商案、9大交通建設、10大土地開發案11項工程動工、40項工程完工,當中涵蓋642案基礎建設工程,總金額達到5億6000多萬元,這其中包含抗旱、防汛的準備工作將競選時的政見化為政策,不管是執掌分工、預算安排,甚至期程設定都已經完成。總計45項重大建設,大部分可以在未來4年任內完工資料來源:台南市政府 整理:郭淑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85

長江防總:三峽水庫減少出庫下泄流量 減輕下遊防洪壓力

三峽大壩從6月30日中午開始攔蓄,截至7月3日18時,三峽已攔蓄水量約30億立方米。按長江防總的統籌安排,三峽工程按31000立方米每秒控制下泄,最大削峰19000立方米每秒,削減洪峰40%。避免了長江上遊洪水與中下遊洪水疊加遭遇,有效減輕了長江中下遊防洪壓力

三峽水庫目前水位已達151.56米,隨著上遊來水減少,水位正在回落

截至7月6日上午8點,受連日暴雨影響,長江中下遊幹流全線超警戒水位。為減輕長江中下遊防洪壓力,長江水利委員會對三峽水庫下達調度令,從7月6日9時起,減少出庫下泄流量,從原來的31000立方米每秒,減少至25000立方米每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383

2016洪水觀察系列之三:基建、圍墾成為“防洪海綿”濕地減少兩大主因

今年入汛以來,長江流域經歷多輪強降雨,多地發生嚴重洪澇災害。

造成洪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長江中下遊濕地的大幅減少和弱化,成為一個不得不引起重視的問題。濕地被稱為“天然海綿”,在蓄水禦洪、調節徑流上意義重大。

但“相較於上世紀50年代,長江中遊70%的濕地已經消失。”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雷光春曾直言。

《第一財經日報》曾報道,長江幹流濕地共5類20型,總面積561.69萬公頃,濕地率9.99%。由於長江流域養育著全國33.7%的人口,因此,圍墾、汙染、過牧、基建和城市化占用的威脅影響處於高發態勢,濕地受威脅影響大。

此次洪災嚴重的湖北省,100公頃以上的自然濕地面積減少了10.94萬公頃。濕地減少原因主要是圍墾和基建。圍墾主要發生在大江大河的兩側以及湖泊的周邊地區;基建占用主要發生在城市濕地。

“地球之腎”在衰竭

目前,世界上對濕地的定義超過50種。其中,《國際濕地公約》對濕地對定義是,天然的、人工的、永久的或暫時的沼澤地、泥炭地和水泥地帶,帶有靜止的或流動的淡水、半鹹水及鹹水水體包括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

國內有專家對濕地的定義做了延伸:濕地是位於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其功能是,在蓄水禦洪、調節徑流、補充地下水、改善氣候、控制汙染、美化環境和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等方面有著其他系統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濕地如此重要,以致人類對其冠以“淡水之源”、“地球之腎”、“氣候調節器”、“生物基因庫”、“物產寶”、“地球的碳庫”等諸多美稱。但濕地卻是目前受到人類威脅最大的生態系統。在人口爆炸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下,20世紀中後期大量濕地被改造成農田,加上過度的資源開發和汙染,濕地面積大幅度縮小,水旱災害頻繁。

通過動用兩萬余人在全國各地進行了為時5年的調查後,2014年1月13日,國家林業局發布的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下稱“濕地調查結果”)果顯示:全國濕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率為5.58%。與第一次調查同口徑比較,濕地面積減少了339.63萬公頃。這相當於減少了兩個北京市的國土面積。

“造成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的主要原因,除了氣候變化等一些自然因素外,人類活動占用和改變濕地用途是其主要原因。”在調查結果公布當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表示,這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圍墾和基建占用是導致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的兩個最關鍵因素,而且受影響的濕地範圍仍然占有較大比重。兩次調查結果的數字對比顯示,近十年來受基建占用威脅的濕地面積增長了近10倍。他提醒,這“必須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長江經濟帶濕地在中國乃至全球生態保護中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資料顯示,長江流域由金沙江等11大水系構成,西自發源地青海,東至上海,流經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長江濕地面積約2500多萬公頃,其中自然濕地850萬公頃。

在上述長江濕地保護網絡年會上,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歐陽誌雲說,過去十年間,長江流域生態退化嚴重,水土流失面積占長江全流域的32.3%。長江流域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發展、自然資源利用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沖突最為激烈的地區之一。

中國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別出臺的《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規劃》和《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顯示,到2030年,長江中遊城市群要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則發展成為“全球一流品質的世界級城市群”。但這兩項規劃文件也分別提出警示:要“加強濕地生態修複”,“實施濕地修複工程和完善濕地生態功能”。

保護條例難產

1998長江洪災之後,國務院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平垸行洪,退田還湖,加固堤防,疏浚河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的32字政策措施。其中“退田還湖”雖與濕地保護相關,但字面意思上並未直接表達出加強濕地保護的內容。業內人士建議,濕地保護應該提升到國家防洪的大政方針高度。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面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濕地面積減少、功能退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我國濕地生態狀況依然不容樂觀……如果將濕地生態狀況按照好、中、差三個檔次進行簡單分類的話,我國的濕地生態狀況總體上處於中等水平。”張永利在濕地資源調查結果發布會上介紹,此次調查結果反映出,中國濕地保護還面臨著濕地面積減少、功能有所減退、受威脅壓力持續增大、保護空缺較多等問題。

從法律監管角度來看,張永利說,國家還未出臺《濕地保護條例》,濕地保護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科技支撐十分薄弱,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有待提高。

在調查結果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道:多年來,一直被業寄予眾望的《濕地保護條例》為何遲遲沒有出臺?

“濕地是多要素組成的綜合體,濕地保護管理是林業部門牽頭,其他部門協作共同管理濕地的一種制度。換句話說,濕地里面,比如水、植物、魚、動物,包括水里的動物和空中飛行的鳥類,都是不同部門在進行管理。”國家林業局濕地管理中心主任馬廣仁回答說,“實際上,我們覺得這個路走下來也很難。”他表示,國家林業局正在和有關部門就有關的條款進行磋商,可能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才能形成共識。

多年來,在每一年的全國“兩會”期間,總有代表呼籲加快國家層面的濕地立法。比如,在2015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傅克誠指出,地方立法的管理規定各不相同,濕地保護所涉及的多個部門權責不清,職責交叉,互相推諉嚴重,為此建議國家盡快出臺國家濕地保護條例,對全國濕地的保護、管理、合理利用以及法律責任等作出明確規定。       

最近十年,中國更加重視濕地保護工作,國務院批準了2002—2030年的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專門下發了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連續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都對濕地保護提出了具體要求。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

1月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家林業局報送的《關於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有關情況的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濕地是重要的生態資源,此次調查摸清了“家底”。有關部門要形成合力,完善濕地保護制度體系,依靠科技多措並舉,遏制濕地減少、退化勢頭。

具有天然蓄水防洪功能的濕地、湖泊與人力措施共舉,洪災的防範才能有更顯著效果。

第一財經記者曾報道,由國家林業局近期出版的中國濕地資源系列圖書《湖北卷》稱,湖北省濕地保護中存在的四個問題,其中之一便是濕地資源過度利用。

有關調查發現,湖北省對濕地資源的利用逐漸透支或過支。湖北四湖地區原有的三湖和白露湖現已全部圍墾成糧田,僅存長湖和洪湖。省會城市武漢市,曾因一些商家追逐短期的經濟效益,而政府有關部門又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一度出現過度圍墾、填湖造陸現象,致使一些湖泊萎縮甚至消失,即便是城中最大的湖泊——武漢東湖,也曾有被圍填的經歷。“省會城市尚且如此,地級市、縣級市情況更是不容樂觀。”

《湖北卷》建議湖北省“樹立科學發展觀,統籌經濟發展與濕地保護的關系”“積極推進濕地地方立法”“完善濕地保護網絡體系建設,加大濕地保護力度”。

書面建議的力度顯然無法比擬立法的強制性。濕地保護只有上升到法律層面並嚴格實施,同時納入到地方政府績效考核之中,方可能有效遏制濕地大量減少對的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021

2016洪水觀察系列之二:圩垸治理十八載,仍是防洪軟肋

沿江、濱湖低地居民多修堤攔水,圍湖造田,統稱“圩垸”。一旦洪水來臨,圩垸首當其沖,往往成為抗洪的薄弱環節。

1998年洪水過後,政府在治水策略和思想上發生了很大改變,其中實施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等工程,將湘、鄂、皖、贛4省的圩垸按照單退(退人不退田)和雙退(退人退田)分類實施平垸行洪。盡管如此,在2016年長江流域洪災中,安徽、湖北、湖南多地圩垸失守,仍是防洪的“軟肋”。

圩垸、中小河流等防汛薄弱

根據2015年發布的《長江防禦洪水方案》數據顯示,經圩垸平退和聯圩並圩後,長江中下遊幹流河道內仍有洲攤民垸406個,洲上人口約130萬人,總面積約2500平方千米;洞庭湖區及其鄱陽湖區還有萬畝以下圩垸133個,人口59.77萬人。

今年入汛以來,華南區域出現幾十次區域性暴雨過程,為歷史同期最多。入汛早、暴雨多等情況加劇了大面積的洪澇災害。

安徽官方數據顯示,今年6月18日到7月7日,安徽累計發生千畝以上圩口破圩106處,其中萬畝以上圩口5個。湖北省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22日,全省已累計有195個湖泊內垸實施破垸分洪,其中主動破垸69個水位,126個內垸被動潰口。

為何破圩數量如此之多?

安徽省防指新聞發言人蔡正中在公開回應時表示:“今年破圩數量比較多的原因,首先是安徽省部分地區遭遇了罕見暴雨。降雨強度大,高度集中;長江一些支流水位超警戒、超保證、超歷史。”與此同時,中小河流和農村堤防防汛標準仍然不達標也是原因之一。“中小河流和農村堤防的防洪標準總體較低。局地出現的大暴雨,大大超過一些支流和農村地區的防禦能力。一些潰破的圩口,多數是漫坡,這些圩口多是小圩口,很多基本沒有經過治理。”

水利部部長陳雷在7月部署防汛抗洪工作時也曾表示:“兩湖眾多圩垸、長江連江支堤防洪標準低、隱患多。”

據了解,我國大江大河的整治,歷來以中央財政為投入主體,特別是從1998年之後,投資力度很大。但是對圩堤而言,根據《河道管理條例》規定,受益範圍明確的堤防、護岸、水閘、圩垸等工程設施,河道主管機關可以向受益的工商企業等單位和農戶收取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其標準應當根據工程修建和維護管理費用確定。收費的具體標準和計收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制定。

按照過去的傳統,主要是靠地方政府和受益群眾承擔建設加固任務。

部分受訪學者向1℃記者表示,伴隨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防洪人力明顯不足,2003年開始在農村實施的“一事一議”政策也難以正常組織,導致維護管理費用難以收集和投入不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在接受1℃記者采訪時建議,增加小型水利工程的投入勢在必行。“應當拓展資金渠道,多途徑融集資金,如納入各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立中長期水利投資機制,建立專門基金,建立生態補償或財政轉移支付機制等,加大對水利工程的投資,在重視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應完善水利工程的配套,疏浚農村河流,實現河流安瀾和長治久安。”

湖之進退

圩垸歷史成因複雜,其中人地之爭是原因之一。

圩垸工程可溯源於先秦,唐中葉以來發展很快,北宋以後沿長江向其中遊湖泊地區推廣。這一帶因而成為全國農業中心之一。

圩垸無計劃地過度發展,水利問題隨之顯現:隨著湖區面積的縮小,湖泊對洪水的調節作用下降,水道被逐步堵塞。

南宋以來,太湖下遊泄水不暢加劇了圩區的洪澇災害。明清時曾多次禁築新圩及廢毀不合理的圩岸,但圩田仍是有增無減。洞庭湖區情況相似,明代有圩垸一二百處,到民國時期已增加到一千多處。

解放後,由於受“以糧為綱”思想的影響,圍湖造田一度四處開花。圍墾湖泊,占用河道、洲灘,加之泥沙淤積,打破了江湖原有的平衡,違背自然規律的結果是最終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根據《中國水利報》記載,1996年至1999年,長江中下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62萬多戶約242萬人因潰垸受災。江西省僅在1998年大水中潰決的千畝以上圩堤就有240座之多,108.3萬畝耕地受淹,近100萬人受災。

1998年洪水之後,國務院提出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的政策措施。

1998年冬,湘、鄂、皖、贛4省開始對長江幹堤之間嚴重阻礙行洪的洲灘民垸、洞庭湖及鄱陽湖區部分防洪標準低的民垸進行平垸行湖、退田還湖。

長江水利委員會防汛抗旱辦公室副主任沈華中接受《新京報》采訪時介紹:“1998年後,國家出資幾十個億對長江中下遊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四省在1998年洪水中潰決和嚴重礙洪的洲灘民垸實施了‘平垸行洪、移民建鎮’。對影響行洪的洲灘民垸采用既退人又退耕的‘雙退’方式,徹底平毀;對其他民垸采用退人不退耕的‘單退’方式,即平時處於空垸待蓄狀態,一般洪水年份仍可進行農業生產,遇較大洪水年份,則蓄滯洪水。這樣將大大降低運用的損失。1998年來,共平退圩垸1461個,動遷人口241.64萬人,恢複調蓄容積約130億立方米。”

這一變化,被視為“實現了千百年來從圍湖造田到退田還湖的歷史性轉變”。

周宏春向1℃記者表示,總體上看,我國對洪水災害防治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策略也是逐步完善的。在對湖北、江西、安徽等地的個案調研中了解到,地方不僅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法規,出現了退田還湖的一些成功例子,實現了“平垸行洪與行蓄洪區合理開發利用”的協調。但與此同時也,一些地方的湖泊還在被圍墾、被開發。例如,有著“千湖之省”之稱的湖北省,現在的湖泊數量與解放初相比已經大幅度減少。

給水出路,人才有活路

2016年的洪災讓地方政府有了進一步的清醒認識。

7月14日,湖北省第二大湖泊梁子湖破垸分洪。洪水危情暫時緩解,永久性退垸還湖正式啟動,1600多名群眾妥善安置,永久遷出湖區。梁子湖面積就此將增加100余平方公里(1萬余公頃),達到370平方公里。

不僅如此,湖北省政府辦公廳日前了印發《湖北省災後恢複重建總體方案》,其中明確提出要“重點實施白鷺湖等12處退垸(漁、田)還湖建設,對今年汛期分洪調蓄的部分湖泊圩垸實施永久退垸還湖。”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秦尊文對1℃記者說,“只有給水出路,人才有活路。”

湖北退湖邁出歷史性的一步。

據2015年1月出版的《湖北省湖泊誌》記載,20世紀50年代,湖北有百畝以上的天然湖泊1332個;半個多世紀過去,截至2014年僅存728個,減少45%。其中,武漢市水務局編撰的《武漢湖泊誌》統計,目前武漢城區有湖泊40個,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有127個,減少了68%。

湖北省湖泊局綜合監管處處長張笑天曾表示,當代湖北湖泊變遷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一是新中國成立後到上世紀80年代,主要表現為大量圍墾養殖,圍垸防水;二是上世紀末至今,城市建設速度加快,填湖造城現象大量出現。

秦尊文也持有同樣的觀點。他向記者表示,特別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房地產的大開發潮流中,包括武漢在內的很多城市附近的河道、濕地、湖泊被占用了。“包括洞庭湖也縮小了不少,(原本一體的洞庭湖)現在變成東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了。”

“我這里有一張圖,這是洞庭湖。”2010年,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馬廣仁做客人民網環保論壇時說,“1825年的時候,洞庭湖的面積是6270平方公里,到了1835年變成了4700平方公里,到了1949年還有4250平方公里,但是到了2002年,洞庭湖就變成了2650平方公里,比建國初期整整減少了一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流域經濟最大的特色是‘水’,治水是流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在接受1℃記者采訪時說,“從歷史上看,沒有荊江大堤,就沒有富饒的江漢平原。”

“當然,經濟發展和治水兩者之間當前也存在一些矛盾,如城市沿江、沿湖地區的土地對房地產開發極具吸引力,農民希望把湖泊濕地開發利用,讓生態資源變成‘經濟收益’。”彭智敏分析認為,城區的迅速擴張侵占了大量的湖泊,導致城市蓄水能力下降和洪水下泄通道減少。建在這些低窪處的城市社區往往成為城市內澇的最大受害者。

7月11日,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通報稱,入汛以來,該省分洪內垸總數達到107個,其中主動分洪37個,被動分洪70個。分洪內垸總面積500180畝,按蓄洪深度2.5-3米計算,共計調蓄洪水8.34億-10億立方米,相當於8-10個東湖的正常蓄水量。

這些分洪調蓄內垸所屬湖泊主要有梁子湖、鴨兒湖、保安湖、大冶湖、三山湖、童家湖、龍感湖、赤東湖等;單個內垸面積大多在5000畝以下,5000畝以上的僅21處;主要涉及武漢、黃石、黃岡、鄂州、孝感、鹹寧、荊州等7市州,垸內人口210676人。這些民垸,原本是湖區,大多圍墾於1950年代至1980年代。

湖北正在反思。在7月27日召開的湖北上半年經濟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強調,要針對洪澇災害暴露出來的水利工程建設、生態保護、城市建設等方面的問題,認真深刻反思,著眼長遠科學謀劃,加強江河湖庫堤防整險加固、湖泊水系綜合治理和生態修複、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建設、交通基礎設施恢複重建,全面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周宏春表示,行蓄洪區的規劃建設,需要在應急系統、法律程序、損失評估、利益補償等方面做出保證。實行嚴格的人口政策,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完善行蓄洪區的安全設施;在地勢較高的地基上規劃建設小城鎮,部署完善的通訊、報警系統,緊急撤離時應充分利用現有設施,使分洪的命令能迅速下達,最大限度地減少洪水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022

國民黨防洪爭做主席

1 : GS(14)@2016-01-18 17:46:40

【本報訊】國民黨昨在facebook專頁確認朱立倫請辭黨主席即時生效,今午開會完成黨主席交接,料3個月內補選黨魁。有傳被「換柱」而無法參選總統的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已盯上黨主席一職,有消息指國民黨不欲洪秀柱上馬,傳出部署「防洪計劃」。



朱立倫避談辭新北市長


朱立倫昨憔悴現身,在競選總部慰問輔選義工,並向大家鞠躬感謝支持,表示這次失敗他的責任最大,不過他避談辭任新北巿長一事。前晚朱立倫宣佈敗選並請辭國民黨主席,黨內十多名中常委連署希望他留任帶領2019、2020年的選戰,不過國民黨昨在fb專頁發文,指朱立倫請辭是最基本的責任承擔,即刻生效。台灣傳媒報道收到國民黨高層消息,指洪秀柱欲爭黨主席一職,上演「換柱復仇記」,但因洪秀柱屬激進分子,或讓國民黨逐步遠離主流民意,成為統派小黨,難以翻身。但朱立倫敗選,郝龍斌又在基隆立委選舉失利,若副總統吳敦義不願參選黨主席,黨內無人可跟洪秀柱抗衡。為穩住大局,有傳國民黨不排除邀馬英九回任黨主席,協助重建國民黨。■記者鄭悅童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118/1945664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454

陳景祥﹕治水必先治吏 防洪要防貪官

1 : GS(14)@2016-07-12 08:10:02

【明報專訊】中國古代治水,既是基建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更是政治任務,肩負定邦安民的重大責任和使命。中國最早的治水故事來自大禹治水傳說,是最早見諸記載的治水典範,書載大禹改變「堵」的辦法,對洪水加以疏導,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完成治水大業。自大禹治水之後,中國歷代都設水官,從秦漢開始,先後設置都水使者、河堤謁者、大舟卿、都水台、都水監、都水司等官職。

貪官借賑災修堤中飽私囊

對於以農耕經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來說,免於水旱災害是一項最基本、也是最具社會效益的公共需求,然而,為何從朝廷到百姓都知道這是重要任務,歷代治水卻經常收不到顯著成效,頻繁的水旱災害依然不斷發生?

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曾解釋了大禹治水有成,但為何宋明以後黃河仍然災害頻仍的原因。他提出的理由有三﹕一是王朝中心地區人口劇增,過度發展嚴重侵蝕了河道,「非河犯人,人自犯之」,今天的話,即是破壞了自然生態。其次是朝廷的治河方針以「轉漕要路」和「宗藩所在」的安全為核心目的,而不是以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和經濟活動的安全,作為規劃治河的整體方略。其三,是吏治腐敗,從普通官吏到河務大員都希望在黃河決堤的災禍中借機貪污,結果是「頻年修治、頻年沖決」。

很明顯,中國治水並非單純的工程問題,還牽涉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考量,更要兼顧整飭吏治、打擊貪腐,防止官員藉水災或借治水以謀私利,如此才能取得實質成效。涉及的問題如此複雜,「治國必先治水」之說,確是反映國情的至理名言。

水災愈多 反映吏治愈腐敗

中國在1950年6月7日正式成立中央防汛總指揮部,首屆總指揮部主任由政務院副總理董必武擔任,之後負責的領導幹部都屬副總理級中央大員。到1988年,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國家防汛總指揮部,由副總理田紀雲任總指揮;1992年更改名稱為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成員來自水利部、公安部、民政部等多個部委,協調統籌全國的防洪抗旱工作,是國家的治水最高機構。

雖然對治水高度重視,但這次長江中下游洪災令多個大城市水浸,人民受災慘重、經濟損失也相當驚人,突顯了過去治水工作仍未能完全擺脫貪腐造成人禍令災情加劇的宿命。

[陳景祥 齊物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936&issue=201607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3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