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實戰話題——大概率情況下如何調整持倉組合? ruibeier

來源: http://xueqiu.com/7106608333/31891994

這是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問題,但只適合問新股民,不適合老手。
     多數投資者的倉位都是組合投資,這個投資組合里通常有多個品種,當市場整體轉強時,各股表現開始趨於活躍,不知不覺中這個組合里開始出現有盈有虧的差異。這時如果調整倉位,從概率上來講,投資者一般會怎麽做?
1、把組合里率先賺錢或走勢明顯趨強的股票出掉,然後攤低還在套牢或走勢仍很弱的票里?
2、把組合里還虧損的或走勢很弱的票出掉,然後把資金加到已盈利或走勢明顯趨強的票里?

     當然,我上面的假設是從概率上講,對於一些特殊情況,如虧損的票有並購題材、特殊概念等情況刨除在外,我是講廣義情況下遇到組合調整時的應對策略。
     我如果是做組合,在遇到上面情形時我的習慣做法是把虧損的票減掉,然後加到盈利的票里。以前我在外面講投資理念時,我也是這樣建議學員。當然我是說“如果我做組合”,實際上我基本不做組合,習慣是全倉或重倉出擊一、兩個品種。我自己的思路是:一個10萬的賬戶全倉一個放心的票,然後拿時間換空間,如果漲2倍了賬戶就是30萬,到30萬時再全倉一個放心的票,如果再漲2倍就是90萬,我自己是這路子的。但這樣做風險很大,因重點精力是要放在選股上,如果沒有深入的實戰經驗,不建議效仿。
     那麽,關於我前面問的這個如何調整持倉組合的小問題,您在這情況下如何做?

補充說明:
(一)、今天說這個事情,主要是有幾位朋友根據浦發、興業和招行三者之間的價差去換股,就是橫向切換,他們的想法是同一板塊里哪個階段性走勢弱,就去抓哪個,比如這個階段浦發走的強,招行走的弱,兩者之間的差價擴大了,就是招行滯後了,然後他們就把走的強的浦發出掉,然後換走勢相對弱的招行,我不太認同這樣的做法,因我認為即使是同一板塊里,也是強者為王,就是應該把弱的相對減掉,然後把有限的資金加到強勢品種里,為此引發我上面這個問新股民的話題。
     我自己的理解是這樣:當一個組合里有多個品種,在市場由弱逐漸轉強時,率先沖出盤踞開始走強的,往往是這個組合里的強勢品種,俗話說股票市場的規律往往是強者更強、弱者恒弱,有些股票之所以敢於率先走強,原因是它往往因為各方面原因有可以率先走強的基礎,市場資金對這樣的票關註度很高,資金流入的量相對也大,這樣的股票往往在大盤行情啟動後,會有相對更大的升幅。而市場轉強時,有些股票持續弱於其他品種,多數情況下是這票因為某些原因,暫時還無法得到市場更多資金的青睞,所以它只能處於隨波逐流的狀態下。只有當市場行情持續走強時,一些資金基於補漲的心態才會來關註這些初期相對弱很多的品種,這樣在整個市場行情結束後,這些初期走勢相對弱的品種,往往整體漲幅也不如先期就開始走強的品種。
     但我上面的觀點是特指一個板塊里的各股之間進行比較。不適合創業板和主板這兩個板塊之間的板塊對比。對創業板的股票而言,是在市場主板弱勢期間走強已經一年有余,一旦主板行情啟動,創業板的票漲幅會相對小很多。

(二)、關於有同學對銀行板塊之間各股的活躍程度看法,我個人認為16家上市銀行股雖然目前估值相差不大,但他們之間股性還是不同的,我自己測算的結果是:


再補充:
      關於我說的不適合創業板和主板這兩個板塊之間的板塊對比。是因為市場有比較效應,比如市場進入弱勢後,有些股票會始終處於強勢狀態,持有者往往會為此感到慶幸,認為自己躲過大盤的下跌了。但其實,遇到這樣的情況更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從大概率上講,當市場經歷完深幅下挫調整後,一些長期維持強勢的品種,往往會在大盤調整已經結束並止跌後,那些一度的強勢品種會開始補跌,因為市場的心理是:多數股票大幅下挫後,那些強勢品種里有資金會選擇退出,退出後選擇買那些已經超跌的品種,所以很多在大盤弱勢期間維持強勢的品種大多會在大盤深幅下跌並且止跌後,突然出現大幅度補跌,最後一算,這些補跌的品種最終的跌幅最後往往不比大盤的跌幅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559

滬港通試點三年免徵稅的意義——A股市場長期大牛市要啟動了 ruibeier

來源: http://xueqiu.com/7106608333/33006377



特別提醒:歡迎謙虛、友好的討論和交流,對嘲諷及惡意擡杠子言論一概拉黑。


1、從韓國、臺灣、印度等幾乎所有國家或地區開放資本市場給外資的進程中,能夠在市場開放初期的數年里免征資本利得所得稅的只有A股市場!A股市場的長期大牛市已經確定馬上來臨,上漲幅度要遠超過2007年的大牛市(因為現在上市公司的利潤額已經是2007年的數倍,而這次牛市的主角將是優質藍籌,所以大盤點位超過6000點時不代表屆時市盈率水平也象2007年的6000點時那樣的居高不下),這次牛市將是長周期牛市,時間跨度可能長達數年,現在A股市場的點位基本類同於香港市場恒生指數在1990年時的位置(當然我不是說滬指也會象恒指一樣從90年的3000點漲8倍到現在的24000點,我是認為滬指在2000點基礎上漲幾倍正常)。如果經濟發展情況不出意外,A股市場將吸引全球資本大舉介入,原本我認為外圍資本介入A股市場的高峰可能要等A股市場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後,但從國家財政部剛頒布的《滬港通時點及QFII等稅收政策》看,政府為吸引全球資本進入A股市場已經下血本,那麽高經濟增速的背景,對外資許以力度如此大的稅收優惠,表明政府對搞好資本市場給予了最大限度的犧牲,免征外資機構資本利得稅的利好遠大於給滬港通標的實施“T+0“的影響力,這將促成A股市場在未來若幹年里成為全球資本重點配置的新興市場,因為現在A股市場低估值的優勢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極大,A股市場在未來十年成為全球資本市場上最耀眼明星的夢想已經不再是奢望,而將成為現實。
(備註:有同學說此前一直沒收資本利得稅,那是對內資,對外資不是這樣的,此前相關部門好像一直沒明確說法,我印象中記得外資機構是把所得稅按一定稅率已經計提預留出來了,但具體細節情況我記不清了,誰有興趣可以認真查詢下此前針對QFII的稅收政策。)
2、這次財政部對滬港通及QFII實施的所得稅免征意義之大在於,從根本上解決了外資進入中國A股市場最大的禁忌,因外資不怕收稅,但怕的是沒有明確的稅收說法。而這次政府免征外資機構及個人的所得稅之舉,甚至讓我產生這已經快到了斷其他新興市場後路的程度,因周邊新興市場對外資的收稅征收很嚴格,如印度為鼓勵外資長期投資,是通過高稅率來控制外資進出的時間周期,而韓國對外資也是實行高稅率,具體如:“ 韓國政府對QFII資金匯出、匯入的控制采取稅收政策進行管控,韓國的公司稅法規定:外國投資者獲得的股息收入按收入額的25%征收預提稅,但跟韓國簽訂有《雙重征稅協定》國家的投資者可以根據《協定》降低稅率;韓國當局還對外國投資者按所得稅的71.5%再征收一定比例的附加稅。此外,外國投資者還要按資本利得的26.875%或者出售證券後總收益的10.75%(按兩者較低者)繳納資本利得稅,但跟韓國當局簽有《雙重征稅協定》國家的投資者可以免除此項稅費“,而印度的稅率規定同樣苛刻,印度政府規定:“FII的資金在進入印度證券市場的一年內匯出,政府要征收10%資本增值稅和20%的股利與利息所得稅後可以匯出,無需再經過進一步的審批;但是在資金進來後的一年以上再匯出,則只征收10%的資本增值稅”,而這次A股市場對外資3年免稅,甚至可能把周邊新興市場的部分資金吸引到A股市場來(但對按照MSCI新興市場指數權重的權值做配置的資金影響不大,因不管稅收如何,都要按指數權重值做配置),所以此舉真是意義極為重大。
2013年9月份拍攝於華爾街:
 
  3、 關於A股市場發展趨勢,我有幾篇文章可參考,是我關於此前政府對引進外資求賢若渴程度表現的分析:
1、2014年6月《請珍惜眼前的2000點,這是一個世紀大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1txgm.html 
2、2014年6月《MSCI新興指數的矛何以輕易刺穿QFII額度這個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1txgl.html 
3、《臺灣市場開放進程中的稅收情況》可參見:
        http://xueqiu.com/7106608333/32392540
4、《韓國、印度市場開放過程中的稅收情況》可參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a7a.html 


       附:
                                  財政部公布滬港通試點及QFII等稅收政策
                                                    2014年11月14日
      自2014年11月17日起至2017年11月16日止,對內地個人投資者通過滬港通投資香港聯交所上市股票取得的轉讓差價所得,三年內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證監會公布滬港通試點及QFII、RQFII稅收政策
  經國務院批準,日前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證監會聯合下發《關於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和《關於QFII和RQFII取得中國境內的股票等權益性投資資產轉讓所得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對滬港通試點涉及的所得稅、營業稅和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等稅收政策以及QFII、RQFII所得稅政策問題予以明確。
  自2014年11月17日起至2017年11月16日止,對內地個人投資者通過滬港通投資香港聯交所上市股票取得的轉讓差價所得,三年內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自2014年11月17日起,對香港市場投資者(包括企業和個人)投資上交所上市A股取得的轉讓差價所得,暫免征收所得稅;對香港市場投資者(包括單位和個人)通過滬港通買賣上交所上市A股取得的差價收入,暫免征收營業稅;香港市場投資者通過滬港通買賣、繼承、贈與上交所上市A股,按內地現行稅制規定繳納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內地投資者通過滬港通買賣、繼承、贈與聯交所上市股票,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現行稅法規定繳納印花稅。同時對其他有關稅收政策問題根據現行稅制規定予以明確。
  自2014年11月17日起,對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取得來源於中國境內的股票等權益性投資資產轉讓所得,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
  上述稅收政策對支持滬港通試點順利開展,促進中國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和健康發展將發揮積極作用。


$浦發銀行(SH6000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56

公司利潤增長與股價漲幅的關係 ruibeier

來源: http://xueqiu.com/7106608333/33025909

特別說明:本文寫於10月底,此前一直放在博客上,剛偶然看到順便轉過來。本段文字下面接著的4點是我轉帖正文前,臨時加的幾段話,這幾段話是我個人操作模式的簡要說明,而我正式轉帖的部分是我一直以來選股中考慮較多的因素。所以,最終下來本文內容實際為兩部分了,分別是操作模式和選股模式。在這里我想說的是:如果本文對您有幫助,無需謝我,您可以思考下怎麽選擇對你自己有用的操作模式,以便能在後面的行情里多賺些利潤;如果本文對你沒幫助,也請您不要即即歪歪的,如果即即歪歪的我直接拉黑,因我要讓你明白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

1、自我投身A股市場以來,前面10年我買過的股票多了,當自己醒悟過來並改變風格後,最近10年以來我個人買過的股票就沒幾只了,所以很久以來我的操作習慣開始變為全倉一、兩只股票,然後拿2、3年時間,包括目前階段拿的銀行股也已經持有15個月(從2013年8月初起半倉浦發,2014年初開始重倉持有浦發,倉位84%,還有這幾個月買的興業占16%)。對於我來說,100萬資金和1個億資金操作一樣,都是全倉一個票,這種操作模式的結果是:收益率高低和資金額大小沒關,所以在我眼里不存在小賬戶可以賺高收益率、大賬戶就必須少賺的說法,如果說有差距,也至多是大賬戶全倉進出時會因為沖擊成本而略微降低收益率,所以我個人選票基本都是高流動性的大市值品種。而對於全倉一、兩只票操作,有人問踩地雷怎麽辦?踩中地雷那還是你選股有問題,而如何選股?我下面文章有介紹。也有人說,全倉一個票風險大,風險大在哪?如果遇到系統性風險,你拿10只票的風險和拿一只票的風險一樣。這就好比說天在下雨,你一個人站街頭被雨澆,絕不會因為街頭站的人多澆你身上的雨點就少一滴。所以,如果遇到系統性風險,絕對不會因為你持有的股票數量多就能規避掉風險。而遇到大級別行情,耐心持有一、兩只股票最終獲得的收益往往不比到處折騰賺的利潤少,這就好比2006-2007年的牛市行情里,市值最大的前十只鋼鐵股的平均升幅是771%,超過滬指513%的漲幅(從998點到6124點,漲幅513%),也就是說那輪牛市里即使拿住一只鋼鐵股的收益都超過大盤指數的漲幅,而那輪牛市里,有幾個人的收益能超過大盤指數513%的漲幅呢?又有幾個人的收益超過那幾只爛鋼鐵股771%的漲幅呢?
2、如何才能做到安心拿住股票?其實很簡單:所選票的安全性要高,是那種幾個月不看股價都無需擔心的優質品種,對所持票未來的上漲空間有清楚的目標,對盤口動態、盤口語言要有清晰的認識,對股價運行的趨勢心里要有合理的預期,就是做換位思考,不要總站在散民角度上整天盼股票每天瘋漲,相反多站在主力機構的角度去看待股價,這樣可以冷靜客觀的看待自己的重倉品種。
3、投資本來是快樂事,重倉一兩只自己研究精深的股票後,往往可以達到利潤最大化。如果東一錘子、西一斧頭的操作,賺取的多是蠅頭小利,因面對這些你沒有深入研究的品種,你不敢下重手買入,就好比有人經常曬單說自己某某股票盈利百分之幾十,他曬單也只敢曬漲幅(我就當他沒有修改成本價),但持股數量幾乎每人敢亮出來,因為持股數量微小,所以低倉位持股即使漲幅大,但對總資產收益率沒任何幫助。而如果重倉一兩只品種,長期觀察後對股價的走勢可以做到心中有譜,所以即使下跌,但因為已經了解股性,所以也不會對你心理造成大的影響,相反,正因為你已經熟悉其股性,所以即使做T+0也相對順手,當然我對T+0沒任何興趣,我自己的原則就是股價在達到心中目標位之前我所做的就是不斷的買進、買進,但到位後我會全倉出掉,然後選下一個再重倉出擊。
4、這個市場上的操作模式就兩類:一類是價值投資,另一類是投機。一直以來很少有人能琢磨明白我到底是什麽操作模式?其實我的操作模式不複雜,是“在價值投資基礎上做趨勢投資”,很簡單的就這13個字,但能做好這13個字,可能需要很深厚的功底,所以我不建議常人隨意模仿。而下面我要貼的是我選股的思路,這些只供股市新人參考。


以下文章原載: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798.html 

                                                公司利潤增長與股價漲幅的關系
                                                            2014年10月31日
      偶然看到匯添富基金理財師劉建位寫的這篇文章《公司利潤增幅與股價漲幅的關系》,特意轉過來分享給各位,這篇文章的觀點我完全認同,我本人在金融行業摸爬滾打已經20多年了(畢業後就從事這行業,目前是解甲歸田享受下半生中),幾乎見識了A股市場全部的大風大浪,更是經歷及見識到A股市場一大批牛股的成長歷程,如雲南白藥、煙臺萬華、茅臺、伊利股份、萬科、格力電器、上海汽車、深發展、青島海爾、國電電力、中集集團等,這些個股漲幅都是數十倍甚至上百倍。雖然A股市場這兩年來惡炒之風再度泛濫(在此我懶得再提“公募”兩字,因我覺得這是A股市場的恥辱),但價值投資理念一直沒有湮滅,價值投資也一直是A股市場的投資王道,尤其是以後A股市場國際化後,行業定價將與成熟市場接軌(這個過程需要幾年時間),這樣價值投資將更是A股市場的主流投資思想,對此不用懷疑。對這20多年來A股市場成長起來的眾多超級牛股,我自己總結出這些牛股特點和劉建位這篇文章的觀點如出一轍,都是公司的經營利潤要持續增長,此外還有些其他特點,如:
     1、主業突出,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或近乎壟斷地位特征:如茅臺酒、同仁堂、東阿阿嬌、福耀玻璃等,這些公司的產品無法被其他產品替代,公司有足夠的產品價格定價權,由此帶來經營的高毛利可以促成公司的產業規模穩步做大。如上市以來上漲30余倍的茅臺酒,它是民族的,是不可替代的,其他任何酒廠生產的白酒都不敢叫茅臺。正因如此,茅臺酒有驚人的毛利率,結果就是茅臺廠這幾十年來經營上一直穩步增長,這種長期增長趨勢也不是眼前遏制三公消費而能真正逆轉的。
     2、行業屬性與居民消費息息相關的,如消費、醫藥類股票,比如上市以來股價上漲百余倍的雲南白藥,除了具備上面第一點所談及的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特點外,這些公司的產品消費層面遍及全體居民,如雲南白藥基本是大多數居民家中常備藥之一。醫藥股的成長性可能不如消費類公司的成長爆發力彪悍,但醫藥股的發展比較穩健,並且不受經濟周期影響。再比如伊利股份,上市以來股價累計漲幅百倍,這公司就是簡單的乳制品加工,但產業規模做的越來越大,公司利潤連年穩步增長,目前PE也才15倍左右。
     3、行業具有壟斷性,如資源類公司的馳宏鋅鍺、鹽湖鉀肥、山東黃金、中金黃金、包鋼稀土等,這類行業的發展與經濟周期有密切關系,其獨到之處在於爆發性強,受經濟周期、國際經濟因素及國家產業政策影響極為明顯,當經濟大周期向好時,這類行業的股票可能中短期就能上漲數十倍,但經濟周期趨弱時,這類股票的跌幅也可能極為猛烈,所以資源類股票的特點就是大起大落,較為激進。
     4、公司市值要小,成長性要高,股本擴張能力強。其實,這還是和公司經營利潤穩步增長有關,因只有長期穩定的利潤增長,才可以促成公司股本規模不斷擴大,股本規模擴大其實就是企業資產規模擴大,比如煙臺萬華、萬科、國電電力等都是公司利潤穩步增長,股本規模不斷擴張,公司資產規模不斷增強,進而帶動公司股價長期趨勢性走高。如國電電力上市以來實施過9次轉增股,總股本擴大近百倍,股價累計上漲30倍。再比如煙臺萬華上市以來實施轉增股7次,股本擴張17倍,上市以來募資總額4.52億,但分紅派現75億,這樣的公司完全是現金奶牛。再比如累計漲幅70倍的特變電工,公司經營主業突出,行業地位優勢明顯,上市以來實施過7次大比例的股本擴張,但利潤持續穩定增長,即使股價累計漲幅已經70倍,但現在動態市盈率也20倍不到。深萬科,上市20年以來實施轉增股14次,股價累計上漲70倍,但目前動態市盈率也只有11倍。所以,A股市場上確實是“小不是美、大也不是美,由小到大才是真正的美。”說起深萬科,無數人會想起劉元生的故事,而在深發展(現名平安銀行)上則有更多類似“劉元生“的故事出現,所以長線投資優質高成長股才是賺錢的王道。
       上面只是我簡單勾畫出能成為長線牛股需要具備的幾點特征,我說的絕對不全面,還有很多催生牛股的因素我都沒提及,比如選擇的行業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象上海汽車、一汽轎車自2005年國家政策鼓勵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的這10年里,這兩只汽車股漲幅都接近10倍,而同期A股指數漲幅多少?只有1倍而已。而其他與國家產業政策緊密相關的行業如節能環保、家用電器、新能源等我不再分門別類做陳述。當然,有人會說A股市場上有很多題材、概念股容易造就大黑馬,比如什麽科技、網絡、資產重組等公司極易催生大黑馬出來,但我要說的是:這類股票容易造就“黑馬”沒錯,但這些“黑馬”很難成為長線牛股,因這類股票瘋狂過後,最終絕大多數還是要重新變回雞毛,誰見過幾個科技、網絡、資產重組題材股最終成為市場常青樹的?這類股票基本都是瘋狂之後從哪里上去再跌回哪里,包括A股市場上退市的那一大堆股票,哪一個在退市前沒經歷過市場充滿憧憬的惡性炒作?可最後結果如何?還不是照樣退市?
       在A股市場上進行價值投資永遠是正道!有時身邊朋友問我股票的事情,他們每次說“炒股票”三個字時我都馬上更正股票不是“炒”的,股票是投資的。我在A股市場折騰的20年來,剛進入這行業時也是和市場中多數人一樣熱衷與“炒”,結果牛市里面賺點小錢,熊市里基本全吐回去。因為股票市場上有句俗語,是說“是頂逃不掉,能逃掉的基本不是頂,是底抄不到,能抄到的基本不是底“,既然大多數人投資過程中沒能力真正把握好“逃頂”和“抄底”,那麽與其挖空心思去想如何“逃頂”和“抄底”?還不如把精力放在怎麽找到優質高成長的公司,然後安心持有並享受公司高速成長帶來的利潤。而持有這類利潤長期穩定增長的優質股票,即使遇到熊市,公司股價也可以依靠利潤增長促成PE的自然下降來增強熊市的抗跌能力。可能有人會說銀行股的利潤一直在穩定增長,PE都從幾十倍下降到4、5倍了,可也沒見銀行股怎麽抗跌啊!如果誰這樣說,那我建議您看下銀行股的複權走勢,看下銀行股這些年熊市中到底是漲還是跌了!
      如何能做到安心持股去享受公司增長帶來的利潤?其實很簡單,我常說:“一把鋸子放在面前,如果研究每個鋸齒有多深?那股市很複雜,如果忽略鋸齒只看整個鋸身,那股市很簡單”。事實也是如此,這10多年來我個人一直堅持長線價值投資,基本是不管什麽市場階段,而是任何時候都是選擇被市場低估的優質高成長股票,然後去耐心持有,不等到心中合理的目標價位出現就基本不考慮出局,當然這樣做需要對行業定價有豐富經驗作前提條件,同時也要考慮市場整體氛圍情況。如何做到“手中有股、心中無股”?這就要求只賺看得見的利潤,就是買入某只股票後,要對自己未來在這只股票上能獲得多少利潤大概心中有數,如果能做到這點,那麽在持有過程中就不會急躁。而長線牛股也不代表這只股票的價格每年都要大漲,因這樣的股票其實很象一杯美酒,它需要慢慢去品味、需要耐心拿住。長線投資最重要的是重視複利魅力,以前我出去講課時經常提的案例:如果每年可以取得30%的投資收益,10年下來最終收益是多少?市場上很多人對區區30%收益不以為然,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在市場中可以取得動輒翻倍的收益,但我就好奇這些動輒可以翻倍的投資人,他們在A股市場也浸淫很多年了,最後總收成如何呢?每年30%收益是不多,但如果能堅持10年做到這個收益,100萬本金是可以增值到1379萬的,這個增值幅度很小嗎?
       有時身邊朋友看我重倉兩只銀行股覺得我是“賭徒”,其實這是我十幾年來的操作習慣,我長期以來的投資原則是:精選能長期發展的低估值好票然後重倉並耐心持有,然後等其價值被市場發掘,到股價達到我心中合理目標價位時才會考慮出掉,而重倉(全倉)操作的原因是:10萬資金全倉一只股票,然後拿時間換空間,如果股價最終上漲3倍,那賬戶資產就從10萬增值到40萬,到40萬後再精選1只股票繼續重倉持有,接著繼續拿時間換空間,如果新選的股票再漲2倍,賬戶資產就從40萬到120萬,120萬的資產與10萬起始本金相比增值就是11倍,如果增值11倍用5年甚至10年難道不劃算?股票投資原本就應該是長周期的投資行為,可我們很多人把投資股票誤當作炒股票,當然如果通過“炒”能取得高額利潤那也無可厚非,但事實上有多少人是靠“炒”取得高收益的?雖然這樣的高手有,但真的很少。而通過長線投資取得佳績的著名投資大師我們耳熟能詳,資本是想通的,發展是有共性的,那些投資大師用自己成功的經驗告訴了世人應該如何進行投資,但市場上絕大多數投資人對此卻視而不見,為此我只能一聲嘆息。
      目前A股市場上藍籌股被市場遺忘,其主因並不是這些公司的自身發展有問題,而是因為市場結構性原因,就是本該引領價值投資大旗的正規軍去落草為寇當遊擊隊了,而藍籌股能否真正啟動並修複估值其實是內、外資博奕的結果所決定的,我有篇正在寫的文章《銀行股背後的資金暗戰》將對此有詳細介紹,而對以銀行股為代表的藍籌股未來走勢?我個人看法是銀行股未來的價值發掘過程將是A股市場戴維斯雙擊最經典的案例,並且這個價值發掘過程有可能成為A股市場發展過程中具有教科書級別意義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

以下為劉建位寫的文章:
                                          盈利十年漲幾倍股價隨之漲幾倍
                                                 2014-09-22     劉建位
       中國白酒有兩大龍頭股,五糧液和茅臺。1998年五糧液股票上市,3年之後2001年茅臺股票也上市。但是,此後十年,兩只股票漲幅差別巨大:茅臺十年上漲27倍,五糧液十年僅上漲8倍。我一直想不明白:都是白酒巨頭,差別怎麽這麽大呢?莊家炒作?不可能。哪個莊家十年炒作一只股票?品牌知名度差別大?兩大白酒巨頭不相上下,十年前五糧液銷售收入和品牌影響力都大幅領先茅臺。究竟是為什麽呢?研究巴菲特多年,我才弄明白,原因很簡單,因為茅臺十年盈利漲幅比五糧液大得多。
       2001年底到2011年底,茅臺盈利十年上漲27倍Vs股價十年上漲27倍,而五糧液盈利十年上漲8倍Vs股價十年上漲8倍。從這十年來看,基本上盈利上漲多少倍,股價也會隨之上漲多少倍。只看一個十年不夠,我們再看看後面兩個十年:
       2002年底到2012年底,茅臺盈利上漲36倍Vs股價上漲38倍,五糧液盈利上漲17倍Vs股價上漲10倍。
        2003年底到2013年底,茅臺盈利上漲22倍Vs股價上漲26倍,五糧液盈利上漲12倍Vs股價上漲5倍。
       只看白酒股不夠,我們再看看其他行業的十年十倍股案例:2003年底到2013年底,格力電器盈利上漲33倍V.S.股價上漲29倍,宇通客車盈利上漲14倍V.S.股價上漲16倍,東阿阿膠盈利上漲12倍V.S.股價上漲12倍,國藥股份盈利上漲12倍V.S.股價上漲12倍,伊利股份盈利上漲13倍V.S.股價上漲12倍。
       很多中國股票案例表明:從十年甚至更長的長期來看,基本上盈利上漲多少倍,股價也會隨之上漲多少倍。
       我翻譯了《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發現林奇說得最明白:“最終決定一只股票的命運的還是收益。人們可能會把賭註押在股票短期波動上,但從長期來看公司收益的波動最終決定了股價的波動。當然你會發現有時也有例外發生,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自己持有股票的走勢圖,你就會發現我所描述的股票價格隨著每股收益波動而波動幾乎是一個普遍規律。”
       證券分析之父也是價值投資鼻祖格雷厄姆說得最精辟:“短期而言,股票市場是一臺投票機——反映了一個只需要金錢卻不考慮智商高低和情緒穩定性好壞的選票登記比賽的結果,但是長期而言,股票市場卻是一臺稱重機。”
       長期投資最成功的投資大師巴菲特用一生的投資實踐證明:“市場可能會在一段時期內忽視公司的成功,但最終一定會用股價加以肯定。
 


看完沒?看完輕松一下:
                                  2015年金融行業春晚節目單
1、魔術《扇貝去哪兒了?》,表演者——獐子島公司;
2、詩朗誦《董事長,您在哪里?》,表揚者——樂視網全體股民;
3、小品《錢多的煩惱》,表演者——阿里的員工;
4、相聲《A股市場炒股誰最強?》,表演者——郭登峰(郭美美的媽媽)
5、歌曲《我要飛的更高》,表演者——蘭石重裝全體股民;
6、小品《買車》,表演者——GQY視訊老板娘;
7、大合唱《回來吧,回來吧》,表演者——長油股份全體股民;
8、小品《我的錢呢?》,表演者——湘酒鬼董事會;
9、小品《重大利好— 牛市來了》,表演者——英大證券李大霄;
10、民族舞《孔雀東南飛,再飛一會》,表演者——安信證券吳照銀團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93

滬港通開通後,外資買啥提前先知道? ruibeier

來源: http://xueqiu.com/7106608333/33039398

        近幾天俺發貼多了點,俺有自知之明,後期俺不再吭聲了,以免誤導各位。
        滬港通還有10小時開通,這一夜,很多人的心情宛如嫁女前夜,感概萬千,激動交織著不安,但不管怎麽樣,不管結果如何,該來的,它還是要來。。,那就讓就要披上婚紗的閨女先休息一下,明天的婚禮怎麽個進行方式?什麽票機會大?可能現在說有點晚,但其實我早就說過了《滬港通實施後外資會買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48u.html 》, 到這一刻已經無需再說太多,幾張圖表看完應該都懂,如果看了圖表還不懂?那您還是別碰股票為好。
      (備註:《滬港通實施後外資會買啥?》一文里,南方A50ETF在2014年中期的倉位表里數據與本文下表稍有區別,是因為那表格是國內金融網站按中報數據統計的,但南方A50ETF有些倉位沒能出現在上市公司前十名股東行列,所以在上文的表格里沒顯示,但沒顯示不代表沒有)
        圖1、是安碩A50ETF的倉位分別情況,安碩A50ETF的資產管理方是鼎鼎大名的貝萊德資產,其影響力甚大,一直是香港市場主流機構,其管理的安碩A50ETF倉位的前十大重倉股如下圖,當然十大重倉股之外的名單也能看到大部分,但我對安碩A50ETF前十大重倉之外的其他票興趣不是太大,因有PE那麽低的前十名,我認為已經夠選了:)
       安碩A50ETF的倉位及配置比例:

        圖2、是南方A50ETF的倉位分布情況,同樣顯示的是前十大重倉股,也是十名之外的其他票我認為沒太大必要去看了。
       南方A50ETF的倉位及配置比例:
      
        我想說的是:控制了滬深300指數,及控制了上證50指數、深成指等,基本等於控制了深、滬兩個市場。外資機構的業績基準不是以個股的漲幅為準,大多也是以指數為業績基準。在A股市場,國內公募基金的業績基準是滬深300指數,但這次A股市場開通的是滬港通,不是深港通,所以外資主流機構買票的範圍基本就是上證50指數成份股的範疇。雖然滬港通上海市場提供了500余只標的,但外資不會把全部500多只股票都做配置。如安碩A50是ETF類型的基金,主要投資滬深300指數成分股里權重最大的前50家公司,因其投資思路是被動型投資,所以它是按照成份股的權重及權值比例做配置、而滬深300指數的權重股里基本是以上海市場的股票為主(如安碩A50ETF、南方A50ETF的重倉股里幾乎都是上海市場股票,其前十大重倉股里都只有深萬科一只深市股票)。其他主動投資類型的外資基金,雖然不一定也是按照ETF的建倉標準來選擇標的,但這類資金能選擇的品種也基本都是這些成份股,只不過是不一定嚴格按照權重比例來做配置。滬深300指數成份股里權重大的前50只股票基本也是上證50指數的權重股,所以滬港通實施後外資買什麽?其實看上證50指數成份股的名單即可,外資對每個品種一般會買多少?其實參考上證50指數各成份股的權值比例即可,因即使有偏差,但偏差一般都不大。
        最近,我看很多券商找了一大堆各行業的股票,然後推薦給客戶,我覺得此舉有點脫褲子放。。。的感覺,外資大多不會象我們公募基金那樣按行業做配置,如臺灣市場外資配置的股票多是電子行業和金融行業,這是臺灣市場的特征,因為臺灣市場指數的權重股是以電子科技票和金融行業票為主,韓國市場又有韓國市場的特色。所以,各位券商的老大,你們就別寄希望於外資象你們想象的那樣每個行業選幾個龍頭去做配置,因為任何市場里,外資大多是參考指數的成份股權值來選擇股票及確定倉位配置比例,更不要以為外資來A股市場上主要是買什麽香港市場沒有的稀缺資源。那麽,各位可以看下這兩只著名的ETF配置什麽票?配置多大比例?自己對照上證50的各成份股權重。我說到這里,估計您已經明白了,您如果還不明白,我也沒辦法了。
       上證50的權重股及權值比例:

      滬深300指數的權重及權值比例:

$浦發銀行(SH600000)$

2014年11月17日20:13分補充:
        今天白天我沒怎麽看盤,下午掃了幾眼,看到今天南下的130億額度用完了,但盤口表現不好,這說明北上的精銳部隊今天暫時沒幹過本土的空軍遊擊隊。
        對滬港通開通後對盤口的刺激,可能我們大多數人(包括我)都很樂觀,其實這沒錯,因為周邊新興市場打開大門後,外資進場對市場深遠影響都極為明顯,這些在我此前《滬港通實施後A股市場演變趨勢》的系列文章里有詳細接受,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移步去看。我現在只說今天的盤口:A股註重炒作的頑疾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有人說今天滬市開盤後茅臺、上海汽車、伊利等高開是滬港通實施後外資搶盤的結果,換言之就是說很多人認為這是外資開盤再搶這幾只股票,所以高開,其實這是誤解,外資的操作習慣不是追高去搶,今天茅臺、上海汽車的高開,主要原因應該是高盛報告的推薦,引來很多國內跟風遊資去搶盤,在茅臺、上汽開盤前後高位成交的金額里,我想屬於外資機構的單可能很少。對於一個新市場而言,我身邊的朋友沒一個去開港股通的,原因是對那市場不了解,包括今天出去在路上,中央廣播電臺的新聞里有記者采訪上海股民的錄音,那股民(老者)解釋自己開立港股通的原因,是說自己認為香港市場的股票“漲的快”。我是在想:如果把參與香港市場的出發點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我能說什麽?香港是一個成熟有效的市場,外資機構占據市場的主體,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極為完善,我們A股市場上成長起來的以投機性為主的資金跑去香港這樣一個成熟、有效的市場里,能挖掘到什麽機會呢?所以,我身邊接觸及熟悉的朋友沒一個惦記開港股通的,這也映襯了今天南下資金額度很少的原因。
         那麽今天A股市場的盤口說明了什麽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市場上有部分內資原本計劃借助北上資金的加入順勢炒一把,結果開盤後並沒見到洶湧的北上資金搶盤,這樣由希望變失望,而此前已經蹲守在藍籌里,琢磨著自己低買然後高位賣給港資的內資也一樣失望,也即國內資金今天是抱定兩手準備:如果上漲就去追,如果跌下去就做空。那麽高開後低走,低走的資金是誰在走?就是上面我說的上面這兩類資金。但今天低走的資金多嗎?其實沒多少,看浦發、招行、興業及其他盤口翻綠的藍籌股今天的成交量就知道了,多數縮量。若明、後天能看到今日的兩融數據,如果不出意外,今天的融資還款額會大增,因準備借機撈一把的資金發現市場沒給機會,所以主動放棄。
        這樣的走勢對藍籌後續的發展有影響嗎?沒有,對此如果持懷疑態度的人,可以去看下我此前發的幾篇外資對韓國、臺灣、印度等市場影響的文章,里面有這幾個新興市場開放後的演變過程。真正決定開放市場走勢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麽?是估值高低,只要A股市場有價值窪地,外資就絕對不會放棄,所以對市場趨勢的判斷,其實就是最簡單的一點:A股主流投資品種的價值是否低估?有這點就足夠了,如果價值確實低估,外資絕對進場。
        資本是流動的,尤其是這類外資,為什麽此前歐美大投行建議我方把滬港通開通的日期推遲一個月?是因為很多歐美大型資金來不及準備,包括今天,雖然130億額度用完了,但很多真正要進來的資金有很大部分還在來的路上,因歐美大型資金的調撥不是我們散戶這樣隨便電話轉帳或鼠標點一下就能完成的。如果我們都認為滬港通今天開通後,我們認為來自香港的千軍萬馬早已準備妥當就等發令槍一響直接閉眼睛沖進來?那是我們意淫了。但不管外資準備好還是沒準備好,A股市場藍籌股的估值優勢都在吸引著外資。當然,對A股市場稍微不利的是A股暫時沒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所以很多外資機構在A股市場上的業績不作為他們業績考評的指標,唯有這點對外資進場的熱度會有不利影響,但2015年進入MSCI的概率極大,外資必須配藍籌,這也是外資為後期A股市場推出各種金融衍生品做準備。
       另外,今天對滬港通開通第一天惡心了市場一把的是匯率的事情,據說如果50萬港元換匯,沒買沒賣再換回的話就直接虧2.9萬?這個我不清楚是否如此,但據說相關部門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1、

2、【港股通匯率結算公布】上交所今晚公布了今天的“結算匯兌比率”,買入0.79143元,賣出0.79017元,與參考匯率相差很大。 參考匯價是出於審慎性考慮采取的先扣後返。 
       看市場要看長遠,今天滬港通實施後的第一天,大漲是最美好的,但沒大漲也改變不了趨勢,因市場發展的內在規律是任何人改變不了的。
       最後提醒個別口出臟話的同學,有數位口帶臟話已被我拉黑。
       為支持滬港通,我今天繼續加倉買,但我買是因為我要長期拿,所以其他同學不要效仿。


2014年11月18日0:48分補充,滬港通第一天外資到底買什麽了?以下為轉帖:
      17日是滬港通開通首個交易日,兩地雙向共用去買入額度148億元。其中,北向滬股通成交踴躍,全部130億元額度在13點58分宣告用光;南向港股通較為冷清,全天剩余額度高達87.33億元。根據港交所披露的信息,北向資金買入前五位的個股分別為大秦鐵路(601006)、貴州茅臺(600519)、上汽集團(600104)、中國平安(601318)及伊利股份(600887),買入金額從1.81億元至5100萬元不等。
       香港投資者買入金額居前的5股均為低估值大盤行業龍頭,且較為偏愛消費股,這與此前市場預期基本一致。據悉,當日有數家QFII及RQFII機構買入A50指數成份股,用以替換投資組合中通過其他渠道買入的一些股票。研究機構認為,當日大量藍籌股出現高開低走,主要是部分資金趁利好兌現獲利了結所致,但長期來看滬港通將逐步拉升大盤藍籌股的估值,白酒、中藥等港股稀缺品種應該會有一輪估值修複行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95

我為什麼不喜歡券商股? ruibeier

來源: http://xueqiu.com/7106608333/33430232

        筆者按:本文2天前發於新浪,發完後俺被高手們徹底的教育了一把,我知錯了,我錯誤的原因不外乎幾點:1、我對市場理解不夠;2、因能力範圍所限,我沒能抓住券商股,所以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3、很多高手同時也告誡我:股市就是玩預期,同時指出我必須要提高認識;4、還有直接坦誠的指出我就是腦殘,我覺得人家說的有道理;5、我雖然在券商行業呆了十余年,但會吃披薩不代表會做披薩,所以我真的要反思自己,然後找出差距和不足。
       順便代我家60只小雞向關心它們的各位表示感謝,小雞們很健康,個頭在迅速長大中。另外,雪球已經不發雪碧了,我已經有7340雪碧,已經是有錢人了,所以各位不用再給我雪碧了哈。本文原發: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bti.html 

                                            我為什麽也不喜歡券商股?
                                                      2014-11-28
      剛無意中看到下面我轉帖的這篇文章,我一邊看一邊笑,因為文章寫的很詼諧,但作者說的觀點很在理。我此前在其他文章里曾簡單的說過我不買券商股的原因,但我沒認真述說詳細原因,那我在這里順便多說幾句:
       1、券商的經紀業務惡性競爭,現在傭金普遍萬2、萬3,各券商之間交易傭金互相壓價,互聯網坑了券商的爹,因為非現場交易給各券商的傭金惡性競爭創造了條件;
       2、券商行業主要是靠天吃飯,行情好了,經紀業務的效益會不錯,行情不好,則大規模減薪減員;
       3、投行業務要看IPO的臉色吃飯,這幾年投行業務越來越集中在某幾個大券商手里,多數普通券商很難拿到項目;
       4、券商的自營業務遇到行情好還可以,遇到行情不好則直接大虧,因為多數券商自營人員的投資能力還欠火候,而券商自營部門的制度也有缺陷,很多券商的自營人員和很多保險資金的管理者一樣,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多數券商自營的利潤水平要遠遠跑輸市場整體水平,他們大多停留在能盈利百分之十幾、能完成年初制定的利潤目標就OK的層面上;
        5、雖然牛市里券商股的彈性要遠好於銀行股的彈性,但有一點:買券商股往往要靠想象,買銀行股則更容易看得見銀行未來的利潤,買券商股被套住了,多數情況下要寄希望於下一波牛市來臨才有希望解套,買銀行股被套了,每年的股息收入可以降低虧損幅度,可買券商股的股息收入在哪里?銀行股我敢拿10年,券商股給我幾個膽子我也不敢長期拿。所以,券商股適合投機,銀行股適合投資。如果是激進選手,應該是以券商股為主,但對於穩健性選手,自然是以拿銀行股為主。正常一波牛市行情結束後,券商股的漲幅一般是要大於銀行股漲幅的,但銀行股漲幅也不會低,同樣可以超過大盤漲幅的一倍,比如大盤如果能漲2倍,那銀行股基本可以漲4倍。所以,拿銀行股的漲幅雖然沒券商股的漲幅大,但我們也不虧。
       6、有4、5倍PE的銀行股在,為啥我要去買3、40倍市盈率的券商股?任何一輪牛市里,正常而言低PE組合的收益都要大於高PE組合的收益,在券商股啟動的初期我不敢拿,現在券商股普遍上漲50-100%後,我自然更不會去拿了。再說,戴維斯雙擊效應可以預見的在銀行股上必然發生,但在券商股上?也許未來等待券商股的是戴維斯雙殺。
       對券商股和保險股、銀行股怎麽看?這波行情炒作券商的資金主要是遊資,炒作券商股的原因不需要多說了,IPO恢複、市場走牛,兩融業務蓬勃發展等,但這些都是幌子,真正的根源是券商股普遍盤子小,流通市值小,股價容易撬動,這才是主因,所以券商股的炒作也是從小市值的券商股開始炒起。各位不要機械的去查看每個券商股的流通市值,你要知道行情軟件上的流通市值只是名義流通市值,實際流通市值是要減去大股東持股的部分。為什麽券商板塊里這次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啟動的最晚,那是因為這兩只券商股都是真正的大流通市值。包括保險股也如此,這幾天新華保險,中國人壽為什麽敢漲停?而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就不敢輕易漲停?也是因為新華保險和中國人壽兩各保險股的實際流通市值小,註意:我說的是實際流通市值,是剔除那些名義上已經全流通,但大部分流通股是被大股東鎖定的流通股後的真實流通市值。而銀行股這波行情啟動,從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等開始炒起,原因也是這幾個銀行股的實際流通市值都很小,遊資容易撬動,有關銀行股因為什麽開始炒作?見我《我為什麽不喜歡招行》一文里有詳細介紹。
       那麽後續券商股、保險股、銀行股會怎麽走?券商和保險股正常仍會脈沖式繼續上行,但因為眼前階段券商股普遍漲幅很大,多數都已經翻倍,市盈率也都上到3、40倍,而券商股拉升過程中,很多券商個股的日成交額也都上到幾十億元,這給這幫資金轉戰銀行股提供了信心支持,所以這段時間有時會出現銀行股和券商股呈蹺蹺板的情形,就是部分資金從券商股里退出然後轉戰銀行股。當然,不管是券商股、保險股還是銀行股,公募基金基本都踏空了金融行業這三個子板塊的行情,原因我不多說了,就是公募基金沒金融股的倉位,什麽時候創業板開始崩盤,就意味著公募基金開始搶銀行股了。現在創業板還沒開始跌,那是公募基金還在觀望銀行股的行情到底能持續多久?公募基金的操作基本是屬於“惡心自己成全別人”的私人訂制風格,一般而言,當銀行股普遍飆升50%後,公募基金就要開始殺入,而前面50%的幅度,公募基金一般是把這段利潤留給遊資和有準備的普通投資者,公募基金大多熱衷於高位接盤,其原因也是只有當銀行股大幅飆升後,銀行股的投資價值才會被公募基金認可。而現在公募基金正在觀望銀行股行情的持續性到底如何時,銀行股行情的安全性就基本沒大問題。所以,我在這里要說:“有公募基金真好,因為有這樣高風格的公募基金,銀行股的行情才可以飛的更高”。

       以下是我要轉帖的文章,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1a457cf0102v8st.html 

                                              STUPID! 券商股炒錯了
                                        2014-11-27     作者:龍泉遊天下
       A股散戶的平均智商僅為大媽水平,目前能在這個扭曲市場中獲得暴利的,是一批善於利用大眾急於暴富的心理的人。他們吹捧和買入的公司最後被證明是沒有成長性的,是零和遊戲。這些公司普遍的特征就是,計劃很激動人心,但是從來沒能力分紅。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公司流星般閃過,好處都被管理層和原始股東榨幹了,股民什麽也沒得到。
        簡單說一個例子,牛市來了,大家趕緊去炒券商股。實際上,牛市中券商的融資客戶暴增,券商的錢從哪來呢,還不是從銀行來?利率要根據市場需求上浮,受益者是銀行才對。另外,優質的企業資源都掌握在銀行手里,券商想拉企業上市,收手續費的應該是誰?還是銀行才對,券商收到的手續費很大一部分被銀行的投行團隊分走的。保薦制已經取消,真正有定價權的還是終端渠道。所以我說興業,浦發才是未來中國的高盛,所羅門兄弟。
        融資融券產業鏈——你買的銀行理財產品那叫批發市場,同業拆給券商用,然後再貸給你做股票融資,那叫零售市場,你買理財產品收益4.5%,你融資付利息8.6%,中間的4個點利差由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和券商共享。據說券商跟銀行拆入資金利率高達7%,因此券商只能吃到魚尾巴。
        推薦上市產業鏈——企業上市註冊制,對銀行是重大利好,這意味著券商的橡皮圖章已經失效。而優質企業全都是靠銀行貸款培養起來的,你覺得他們會讓誰賺上市手續費呢?保薦制取消,對券商是利空,等於行業沒有了壁壘。
       發行債券產業鏈——在中國,企業債承銷的冠軍會是誰?在美國肯定是高盛,大摩這些投行,他們歷史悠久,是和美國最優秀的企業並肩成長起來的。但是,在中國只能是銀行,中國的券商並不掌握客戶資源。這是由中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國情決定的。在中國,券商只能在企業債產業鏈中吃到一點末端的上市介紹費而已。
        券商賺到的利潤,本來應該因為牛市的到來而井噴的。大家可能會失望,因為很多有眼光的銀行為了適應利率市場化,已經把投行業務作為重要突破口。而券商賺的融資利差,很大一塊也要切給銀行;最後是交易手續費,由於長期熊市,手續費已經很低迷了,還要受到互聯網券商的打擊。
        銀行收購了信托公司和券商後,這些業務將轉移到銀行自己的公司去。比如浦發銀行收購上國投,就得到了信托牌照和券商牌照(上海證券)。再比如平安銀行的客戶想上市,肯定是平安證券做保薦人。
        券商只是一個縮影,幾乎所有行業都圍著銀行轉。券商只是銀行的下遊行業之一而已。目前中國的混業經營已經很明顯,都在成立金融控股集團。沒有銀行資本支持的券商將會邊緣化。
       券商股炒錯了,應該炒的是銀行股。
       $浦發銀行(SH6000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48

投資實戰篇——大行情中投資藍籌股的收益分析 ruibeier

來源: http://xueqiu.com/7106608333/31418576

一、抽血篇——A股市場7年熊市的病根是什麽?
二、造血篇——造血機制的完善正在進行中
三、藍籌股是牛市的源動力
四、銀行股的彈性分析
五、投資銀行股的收益預期


一、A股市場7年熊市的病根是什麽?
       A股市場自2007年10月滬指摸高6124點後,到目前為止已熊達7年之久,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滬指最大跌幅達72.83%。如果說這場暴跌走勢源自金融危機和獲利回吐盤的雙重打擊,股指狂瀉倒也有情可原,但此後A股市場持續了近7年熊市則讓人匪夷所思,因為這場金融危機的始作者美國,其股市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大幅下挫54.44%,道指最低跌至6470點。但金融危機過後,美國股市重新步入牛途,到目前為止不但收複全部失地,而且連創新高,這些年來累計漲幅已達165%。而同期A股市場卻不斷下挫,尤其是這一年來長期徘徊在2000點區域,呈極度低迷態勢,A股怎麽了?都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經濟發展形式並不差,一直擔當全球經濟的發動機,這7年來經濟增長維持8.75%的均速,但中國股市卻持續走低。美國經濟這10年來一直維持低增速發展態勢,但股市卻呈現大好局面,道指連續拔高,與A股走勢形成巨大的剪刀差,難道股市又不是經濟的晴雨表了?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如果不搞明白A股走熊的根本原因,只靠表象因素其實很難審視及評判市場,造成A股遭遇滅頂之災的根本性原因到底是什麽?是2005年股改全流通的後遺癥、無羞恥的IPO擴容和無休止的的老股增發,是這些無節操的巨額擴容造成A股市場大量失血,進而令A股連續數年熊冠全球。
   (1)、股改的後遺癥讓A股走向地獄之門
       2005年的股改給了A股市場一場盛宴,但同時也把A股推向地獄。歷史原因造成A股市場股權結構畸形,使得A股從誕生之日起就帶有先天性頑疾,同股不同權的病癥讓上市公司大股東無需過多關心股價表現,只要能從市場融來資金即萬事大吉。而股改的實施根治了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病態,股改的對價補償讓市場為之瘋狂,大股東的財富變化曲線終於與流通股東達成一致,尤其是ST公司、績差公司的大股東在對價補償外,還紛紛承諾註入優質資產做額外補償。由此,A股市場借助股改這場盛宴爆發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超級牛市行情,兩市股指最終上漲5倍之多。但股改的後遺癥又把A股推向深淵,因為食客們在豪吃海吃盛大宴席後,多數食客站起身擦幹凈嘴上油花轉而選擇繼逃單跑掉,他們忘記了豪吃過後還要承擔非流通股上市後的承接義務,同時也忘記了要給“大、小非”的空降準備“贖身”銀兩。而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按約定準備實施減持時,他們無形中發現自己又成了被人人喊打的角色。
       股改的初衷原本是想通過全流通來實現同股同權、同股同酬,借此消除A股制度性差異,遏制上市公司大股東惡性“圈錢”的欲望,強迫大股東多關心公司股價的市場表現,強化大股東和流通股股東共同的利益基礎。但這一美好初衷在A股市場又被部分公司的大股東們做了創新,就是大股東利用二級市場瘋狂減持套現,加數倍收回投資成本後,然後將公司置於隨波逐流境地,完全忽視其他股東的利益。這不是股改制度的缺陷,而是退市制度的不足,也是人性悲哀的體現,是資本市場法制建設缺失、懲處力度不強的體現。股權分置改革進程中,“大、小非”減持早在預料之中,誘發股市下跌的主因不是“大小非”本身,而是股市壓根就沒有給“大小非”減持提供充足的流動性,而股市流動性不足的制度缺陷無法追究任何個人或群體,但“大小非”的履約減持凸顯了股市流動性的不足,這不僅傷害了股民,也傷害了市場誠信。誰應為股市提供充足的流動性?答曰:無人負責。
       股改的全流通對A股市場到底造成多大沖擊?我無需用整個市場的流通市值增加數做對比說明,我只以2006年的超級牛股——中信證券在股改前後的市值增減情況作簡單說明:2005年8月15日實施股改時,中信證券的總市值是129.03億元,其中流通市值是28.08億元。中信證券股改實施後相繼解禁297125.8萬股,共分5批次解禁,如果只按這5次解禁時每個解禁日當天增加的市值做累加統計,這5次解禁合計增加流通市值820.47億元。按理來說,如果是牛市氛圍,如果市場處於極度狂熱中,解禁股分批減持的壓力會被市場的狂熱所掩蓋,但是當解禁股湧出量越來越大、供給量無限增大時,這種狂熱終有清醒之時,尤其是當大股東自己都連續大手筆把所持解禁股傾巢倒向市場時,投資者終將明白享受完股改盛宴後,最終留給自己的是黃泉不歸路,最終結果就是萬丈巨廈頃刻間崩塌,對A股市場而言,就是股價從哪里起來,然後再跌回哪里。
(2)、無羞恥的IPO擴容,讓市場徹底崩潰
       股改的全流通給市場帶來重度摧殘,市場崩塌期間又遭遇近乎變態的IPO擴容重創,這好比是一個生命垂危的傷者又被鈍刀子割肉,這種割法即使是活人也要被嚇死,而IPO這把鈍刀割的又是茍延殘喘瀕死的病患!
       2010年滬、深兩市有327家公司IPO上市,融資總額4685.22億元,超越2007年4473億元的IPO融資額。而2007年的A股市場是有史以來的超級牛市,2010年的A股市場還沒有從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中恢複過來,但IPO的融資規模卻創了歷史記錄,並且這一年的IPO呈現兩大特征:一是發行價高,如海普瑞和湯臣倍健等發行價超過百元;二是發行市盈率高,2010年新股的平均發行市盈率高達57.93倍,有214只個股的發行市盈率超50倍,而當時A股的平均市盈率不足20倍。這樣惡性圈錢的後果是什麽?高市盈率、高價發行的新股上市後高開低走,對市場人氣給予重度摧殘,如發行價過百元的海普瑞,上市首日摸出188元的天價後,股價就開始持續下跌,雖然其在2011年實施過10送10的分紅方案,可現在的股價也才20元左右。
       2010年的IPO惡性圈錢沒有隨年度的結束而終止,更沒有隨A股的再度走熊而減緩,2011年IPO上市282家,募資總額再次達到4486.45億的規模,再度超越2007年牛市IPO募資總額的記錄,只稍稍屈尊於2010年4685.22億的募資總額。這樣惡性圈錢的後果,就是股指連續破位下行,市場重心不斷下挫。而投資者的慘重損失並沒有令相關部門放下屠刀,2012年繼續實施變態的IPO,年內再度發行152家,募資資金1017.93億,市場的反應自然是慘烈暴跌,股指直接跌破2000點。直到這一刻,有關部門才放下屠刀,因為它知道,面對這樣的傷者如果再肆無忌憚的宰割下去,那傷者徹底咽氣將是必然。
(3)、無休止的增發、配股,榨幹A股最後一滴血液
       2010年是中國經濟最複雜的一年,因2009年推出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雖然刺激了經濟複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經濟的虛假繁榮、資產泡沫和高通脹等貨幣投放量過大的後遺癥。這一年A股市場的融資總額合計達到9346.44億元,因為除了IPO擴容募資4685.22億元外,老股再融資也創下歷史紀錄:2010年A股市場實施增發的公司有144家,募資總額達到3220.95億元,較2007年全年的再融資總額3288.18億元僅少67.23億元。而2010年A股市場配股的股數也達383.413億股,配股募資1431.86億元,這一配股募資額不但創下歷史紀錄,同時比2001—2009年合計9年的配股募資總額還高。那麽2010年A股市場通過IPO、增發和配股,合計抽血9346億是什麽概念?2008年金融危機後,我們的政府於同年11月宣布:從2009年起到2010年底,投資4萬億元來經濟刺激發展,也即每年投資2萬億,而9346億元是當年經濟刺激計劃近一半的額度,並且這9346億還只是IPO、增發和配股耗費的資金額度,別忘記市場還有大批量的股改解禁減持對市場在沖擊,所以,A股豈能不跌?
       2011年A股市場的定向增發融資規模再度井噴,年內又有298家公司宣布定向增發預案,其中179家公司完成定增,全年募資總額4368.5億元,較比上年再度大幅增加36%。而同年A股市場IPO募資額4486.45億元,兩者合計又近9000億元。
       2012年A股市場崩盤式下挫,隨滬指探低至2000點區域,IPO終於暫停,但當年仍募資1017.93億。IPO是停了,但老股的再融資對市場的重創並沒停止,年內有157家公司完成定向增發,募資總額又達3436.5億元。雖然這一募資規模比2011年的4368.5億元有所減小,但此刻A股市場已經近乎崩盤,投資者徹底陷入“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局面中,市場的連續暴跌對投資者的信心造成重大摧殘,大批資金含恨退出市場。
       2013年A股的IPO處於停滯狀態,再融資繼續成為企業從資本市場募資的重要途徑,年內有239家公司完成定增,募資總額又達3511億元;
       通過上面數據可以看出,股改的全流通和IPO擴容、定向增發等融資行為,對A股形成了巨大創傷,帶給投資者的就是持續7年的熊市。根據中登公司披露的數據:這些年來A股的日均開戶數持續創新低,上市公司的持股股東戶數逐年下降,如2010年股東戶數為7829.9萬戶,2011年為7771.82萬戶,2012年為7412.24萬戶,到2013年底只余7094.54萬戶,這不是說流通股的的持股集中度提高了,而是離場的投資者越來越多了。而這一切情況的發生,是建立在連續三年有760余家公司上市的基層上,原本新公司上市,應該給A股市場帶來更多的投資者才合常理,可實際情況卻是老投資者不斷砍倉離場、含淚退出資本市場。所以,造成A股連續7年呈現大熊市的根源,是市場的輸血機制沒有完善,而一味的抽血造成市場資金存量出現重大流失,而其他所謂的“不利因素”對市場的負面影響其實都是次要的,比如很多人掛在嘴邊的認為A股上不去的原因是什麽“無風險利率過高”?這些因素都是扯蛋的,和A股長期走弱其實都沒大關系,對此我只說一點:1996—2001年A股走出為期5年的牛市時,1996年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10.98%。
二、A股還有跌的空間嗎?造血機制的完善正在進行中
       A股還有跌的空間嗎?跌不動了,因為A股太便宜了。任何一輪調整行情的底部是否確認?其實都是以大盤藍籌股的底部是否形成為基準。大盤藍籌股確認了底部,那麽市場的底部也自然形成,包括2014年度A股市場的底部確認也是如此,如果藍籌股止跌,那麽大盤根本無法再行走低,這就是為什麽這一年來A股市場長期徘徊在2000點區域磨而不破的原因,因為藍籌股已經跌不下去了,因為A股太便宜了。截止到8月底:上證50、上證180、上證380的市盈率分別為7.42倍、8.2倍和20.86倍,尤其是兩市銀行股的平均市盈率低至4.38倍,這在全世界的資本市場上都是絕無僅有的。雖然這兩年經濟增速稍有放緩,但A股2467家公司2014年上半年合計實現盈利12607.24億元,比2013年中期的11426.21億元增長10.34%,這是在宏觀經濟增速較以往有所放緩的背景下取得的收益,A股上市公司的賺錢能力不值得稱道嗎?
       A股即將上行的趨勢已經壓不住了:2013年以來,A股市場出現兩極分化,主板市場雖然繼續維持弱勢格局,但創業板市場逆市上漲82.73%,這意味著場內資金已經開始趨於活躍。對於創業板的走強從表象上看,是做多資金打著看好新興行業及民營企業成長潛力的旗號,但其實真正原因是創業板各公司市值偏小,存量資金易於撬動才是主因。那麽A股市場是否會以創業板不斷上行、主板不斷示弱來作為未來的發展趨勢?這絕對不會,創業板的走高只是場內存量資金主動尋求市場的突破口,它給A股整個市場走強起到了刺激作用,最終的市場主角仍將是主板,而主板的主角必然是藍籌股。因為這波即將走強的行情主要驅動因素是估值修複,但A股市場並不是所有行業及公司的股價都低估。如果從數據上看,創業板387家公司上半年實現盈利150.51億元,同比增長15%,但其平均65倍的市盈率已經透支了未來若幹年的業績,A股市場真正便宜的股票是藍籌類公司,如金融、保險、煤炭、能源、建築和汽車等行業的公司,如16家上市銀行股,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中國神華、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建築、上汽集團等都屬於明顯的低估狀態。而這其中,銀行股的價值最為低估,16家上市銀行在2014年中期實現凈利潤6849.24億元,增幅14.1%,占A股市場全部2537家公司所實現利潤總額12662.47億元的54.09%,而這一盈利額是在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不良率有所上升、同業業務不斷壓縮等多從因素疊加影響下實現的業績增長,並且還高於整個銀行業2013年全年12.8%的凈利增幅。
       前面我已經說明造成A股市場長熊7年的根本性原因是股改全流通、IPO擴容、老股再融資對市場無節操的大肆抽血,那麽現在A股的造血機制完善了嗎?我想說的是造血機制已經初現端倪。A股市場長期走熊,但理財市場發展迅猛,截至2013年末,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已經達到56.43萬億,同比增長86%,年內理財產品余額為9.5萬億。與理財產品市場快速發展相對應的是A股市場的持續低迷,存量資金不斷外流,2013年A股市場的資金凈流出額約2000億元,主要是公募基金為應對基民贖回而進行的被迫減持。而基民贖回基金的動因就是理財產品的高回報與A股的持續虧損形成了資金爭奪戰。資本是逐利的,一方面是A股市場的投資者不斷退場,另一方面卻是以QFII、RQFII為代表的外圍資本不斷凈買入,兩者之間形成巨大反差。而隨著A股藍籌公司投資價值的凸顯,產業資本、民間資本也開始關註股市,先知先覺的資金亦開始跑步入場,此前長期活躍在房地產市場、煤炭礦產領域的資金都開始把目光轉向A股市場,一些產業資本陸續開始舉牌及增持銀行、地產類公司的股票。而深、滬市場兩融余額增加的情況也進一步印證投資者正在大幅增加A股的投資比例,如7月11日至8月底,兩市的融資余額已經從4200億元增加至5237億元,不到兩個月時間兩融余額增加近千億元。另外預示市場即將轉強的數據是近來QFII、RQFII的開戶數連創新高,8月底單周的A股個人投資者賬戶開戶數達到16萬戶的高水平,這一切都說明開始跑步入場的各類資金在迅速增加,這些是A股造血機制正在量變的反應,而促成A股造血機制能否成功的質變因素則是即將實施的滬港通及未來A股向全球開放的大趨勢能否有效實施。
       A股市場向國際開放是A股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不是任何人可以逆轉的,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走向世界是必然,中國必須有與自身經濟體系、經濟地位相匹配的世界級金融中心,而上海則是最佳選擇。但上海如果想把自身發展作為世界金融中心,其資本市場怎麽可以不對外開放?其實,A股市場的開放一直都在進行中,只是此前的步子邁的相對保守,如12年前QFII制度的設立是A股實驗性開放的初始,4年前RQFII的設立是A股對外開放的進一步嘗試,滬港通的設立則是A股市場對外開放進程的提速。金改後,人民幣可自由兌現的金融政策實施後,A股必然全面對外開放,這一切的改革進程已經步入快車道,因為用人民幣替代美元的部分功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滬港通的實施對A股市場到底會有多大影響?我以2007年國務院頒布“港股直通車”政策後香港市場的劇烈震蕩做例證:2007年初,香港道富投資一直遊說中央政府,要求政府允許中國內地投資者投資一系列範圍廣泛的海外資產,從而使香港既成為一個投資流出渠道,也成為投資目的地。當時,推出“港股直通車”這一政策的最初設想是源於天津濱海新區與中銀國際的業務交流,雙方提出由中國銀行開辦這一業務,以此作為國家對濱海新區諸項優惠政策中在資本項目下的特殊政策,這一方案上報國務院後獲得了批複。2007年8月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開展境內個人直接投資境外證券市場試點方案》後,外管局宣布了“港股直通車”計劃即將實施,此舉立刻引發香港股市井噴式上漲,令恒生指數在短短兩個月內從不到20000點的位置,迅速飆升至10月30日31958點的歷史新高。而2007年11月,國務院認為“港股直通車”計劃還不成熟,於是政府提出無限期推遲“港股直通車”,結果香港市場大跌,11月5日單日下跌1526點,創下港股單日最大跌幅,尤其是中資股下跌的最為慘烈。從香港市場在“港股直通車”計劃推出始末的變化情況看,市場的開放對其發展有重大影響,而現在滬港通正式實施前的這段時間,我們自己的投資者還沒完全認識到滬港通的重要性,而外圍資金已經大批流向香港,歐美日的基金對亞太地區投資標的選擇已經通過調倉做好準備,QFII、RQFII和追蹤A股的ETF已經處於騷動狀態,滬港通的初定額度為3000億元,規模是過去12年QFII和過去4年RQFII所批準總額的一半,所以,對A股市場將產生巨大影響。此前已經獲得RQFII資格的匯豐環球、未來資產環球投資、安石投資管理、施羅德投資管理等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很多是在全球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機構投資者,摩根資產管理已經在香港趁勢推出首只主動管理型的RQFII產品,搶先布局低估值的A股。瑞銀證券的研究人員表示:滬港通實施後,隨著新增外圍資金的進入及QFII和RQFII的增倉,預計到2015年底,外圍投資者持A股的市值有望達到8500億元至9000億元的水平,將占A股全部流通市值的8—9%,而目前A股市場全部公募基金持股的市值為1.13萬億元,也即外資持股的規模最終將達到全部公募基金持股市值的75%,這樣對A股市場的影響力將非常巨大。目前QFII的可投資規模實際上是有4000-4200億元左右,但真正已經使用的額度只有2000億元左右,而QFII的倉位可以提高到80%或者更高。RQFII的總額度現在大約是2500億元,目前實際使用的額度約600億元。滬港通實施後,當A股市場有明顯的上漲趨勢時,QFII和RQFII的倉位會不斷提高,所以外資的流入將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對A股市場而言,長期持續的資金流入,勢必促成A股市場營造出慢牛持續走高的趨勢。
三、藍籌股是牛市行情的原動力
       前期,金融市場流傳的一個段子讓人忍俊不禁,是說國內某券商分析師到香港、新加波、中國臺灣做路演,目的是了解外資的投資邏輯和選股偏好,這位分析師向某外資機構推薦了一只估值是35倍PE的新興行業股票,老外一聽市盈率是35倍,脫口而出:“你有常識嗎?你工作幾年了?”,伴隨這句質疑之語的同時,老外臉上隱含的潛臺詞是“35倍市盈率買一只股票,簡直是瘋了”。這個段子充分驗證了國內、國外投資機構對投資品種的選擇標準的偏差之大。因為如果對內地投資機構推薦10倍市盈率的股票,對方肯定會質疑你有沒有常識?但歐美資金看中的恰恰是低市盈率、大市值、高分紅率及低負債類真正優質的公司,同時要求投資標的必須有數年的正現金流,說明歐美資金是真正以價值投資作為選股標準,而國內機構則多是打著價值投資的幌子,實際是在做惡性炒作的舉動,那麽滬港通實施後,外資進來後會選擇什麽樣的投資品種?毫無疑問,是A股市場上眾多的低價優質的藍籌股。
1、當前A股市場與國外市場藍籌股估值的比較
  我們以世界主要證券市場的估值情況做對比,選取如下市場做對比樣本:道瓊斯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孟買SENSEX30指數、東京交易所指數、韓國KOSPI50指數、英國FTSE指數、法國CAC40指數、德國DAX30指數、恒生指數、上證指數。這些市場所在國家或地區2013年度的經濟運行情況是:中國2013年的GDP增速為7.7%(超過年初7.5%預期目標),繼續遙遙領先其他任何國家。印度GDP增速5.70%,排名第二;法國的GDP表現較差,同比增長僅0.5%。上述地區各市場的加權利潤增長情況是:上證TOP40為14.30%,僅次於德國的19.70%,但14.30%的利潤增長在各市場中仍屬表現優異的級別;在指數的漲跌方面:上證綜指2013年下跌6.75%,全球排名繼續墊底。2013年漲幅最大的是日本市場,上漲56.72%,道瓊斯、納斯達克、德國DAX指數的漲幅均在25%以上。亞洲市場除了日本漲幅較大外,韓國、印度、香港市場的漲幅都排名靠後,但韓國KOSPI50指數和印度市場SENSEX30指數至少都是在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的高位區域橫盤,總體呈現較強勢頭,印度SENSEX30指數在2014年上半年終於選擇突破上行,半年時間累計上漲18.38%。而香港恒生指數則受A股拖累,雖然恒指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1.59倍,遠低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市盈率水平,但2013年度僅僅小漲4.74%,離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的位置仍相去甚遠。估值方面,上證TOP40的平均市盈率為10.59倍,平均市凈率1.5倍,均大幅低於10個市場的均值,兩項指標分別低估50%。

  中國經濟長期領跑全球,大型藍籌公司的盈利能力始終位居世界最前列,並且持續保持穩定高增長,但股價被極度扭曲。美國股市有130年發展歷史,標普500的估值始終在10—23倍市盈率區間波動,歷史平均為16.5倍。美國股市估值低於10倍的情況在歷史上只出現過五次,且每次低於10倍估值後都爆發一輪大級別的牛市。而目前上證綜指的市盈率僅為9.70倍,這是極度的不合理,從長期看,股市估值必須向均值回歸,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2、藍籌股在大級別行情中的實際市場表現究竟如何?
       A股市場如果爆發大級別行情,低價優質的藍籌股是不是真如很多人認為的“大爛臭”沒機會?這顯然是極為粗淺的認識。A股市場雖然是資金推動型市場,但歷史上任何一次大級別行情里,藍籌股都是推動市場走牛的源動力,我以A股市場成立20年來,爆發過的2次有代表性的大級別行情為例進行說明:
 (1)、1996年1月19日—2001年6月14日大牛市,上證綜指從512.83點上漲至2245點,歷時五年半,上漲幅度338%;
 (2)、2005年6月3日—2007年10月16日大牛市,上證綜指從998.23點上漲至6124點,歷時兩年半,上漲幅度513%;

       為了便於對比分析,我以這兩次大級別行情啟動前市值最大的50家股票作樣本進行分析,看大市值藍籌股與大盤指數的走勢對比,分析結果如下:把兩次牛市啟動前市值最大的50只股票按最終漲幅進行排序,最終漲幅排名前十位的股票在行情啟動前的平均市盈率分別是12.7倍及13.2倍,均低於這50只股票在行情啟動前18.7倍及17.8倍的平均市盈率。而行情啟動前市盈率較高的股票,在牛市里最終的實際漲幅都基本排名靠後,這一現象在2005—2007年的牛市中更為明顯,2005年牛市里漲幅前十位的股票平均市盈率是13.2倍,這些股票平均上漲1344%,漲幅排名在41—50名的10只股票,其在行情啟動前的平均市盈率為23.3倍,最終平均漲幅是286%。2005年大牛市中最值得玩味的是:流通市值排名前十位的鋼鐵股平均市盈率是6.3倍,平均市凈率是1.1倍,平均股息率達到7%,這與現在銀行股所處境遇及其相似,也是不被市場所看好,因為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鋼鐵行業被視為夕陽行業、產能過剩、沒有成長性,加上市場普遍認為鋼鐵行業是國企管理水平極其低下的典型代表。但就是在這樣的市場氛圍下,這十家市值最大的鋼鐵股在2007年大牛市中極度“瘋狂”了一把,平均漲幅771%,遠高於滬指513%的漲幅,並且這十只市值最大的鋼鐵股有八只輕松跑贏大盤指數的漲幅;如果把這些鋼鐵股按市盈率進行排名,市盈率最低的前十只鋼鐵股平均PE是5.39倍,在這輪牛市中平均上漲838.25%,這進一步說明估值越低,相對漲幅越大。

       通過流通市值最大的50只股票在2007年牛市行情里的具體表現做分析測算後,可以看到這50只最大流通市值的股票平均漲幅是721.33%,遠高於滬指513%的漲幅。而這50只大市值票中漲幅超過700%的,都是在指數中占據大權重的成份股,同時多數是屬於金融、地產和鋼鐵行業的各股。這幾個行業在當時的熊市中普遍不被市場看好,因他們被認為流通市值過大,成長性更被認為有問題,所以在行情啟動前,這些行業的各股基本都是處於被市場拋棄的境地中,如這5只銀行業平均市盈率15.29倍,市凈率2.19倍,市場承認這幾只銀行股都屬於被嚴重低估狀態。但當時銀行業的不良率比現在高出很多,很多市場人士認為中國銀行業隨時會破產倒閉,所以銀行股與現在一樣被市場遺棄。但2007年牛市里,這5只銀行股的平均漲幅是937.19%,幾乎是同期大盤指數漲幅的2倍。所以,影響各股漲跌幅的制約因素不是流通市值的大小,而是估值的高低,也即估值越低漲幅相對會越大。同時,A股市場的歷史證明了真正有投資價值的低估值股票,在牛市行情中絕對不會被市場遺忘,這些在指數中占有較大權重的藍籌股,在牛市中往往都是擔當引領大盤上漲的重要角色,所以藍籌股確實是大盤上漲的源動力。


       在牛市中,幾乎任何基金經理都難以跑贏指數,如果我們在2005年6、7月份買入市場最不看好的低估值、高股息率鋼鐵股、銀行及地產股,無疑會輕松跑贏市場指數和幾乎全部公募基金。所以,在股票市場低迷階段,買入低估值、高股息率的股票組合,一方面由於高股息率的存在,可以擁有穩定的股息收益、抵禦熊市沖擊;另一方面,在牛市行情啟動後,外圍資金的介入最終是以這些優質藍籌股為主,所以藍籌股往往有極大概率跑贏大盤指數。並且,在牛市來臨後,估值越低的股票越容易獲得超額收益,而估值較高的股票,其最終回報率往往也一般,這從下面統計的兩次大級別行情里不同估值股票的實際漲跌情況可以看出,市盈率低的股票往往在大行情中漲幅居前,並且遠超市場指數的上漲幅度。


3、銀行股在各級別行情里的市場表現到底如何?
       與2005年牛市行情啟動前鋼鐵股所遭遇境地幾乎一樣的就是A股市場上目前已經上市的16家銀行股,一直以來銀行股的持有者不斷被市場予以嘲諷,甚至於銀行股的持有者已經不太願意告訴別人自己拿著銀行股,因要麽遭遇對方質疑的目光,要麽就得不厭其煩的解釋自己持銀行股的原因,因為很多自以為聰明的投資人認為投資銀行股是極其弱智的行為,難道長期以來銀行股的市場表現真的如大多數人所認為的那樣?
      A股市場目前已上市的銀行股有16只,第一只銀行股——深發展是1991年4月掛牌上市。深發展上市後的最初9年里,它是兩市唯一的一只銀行股,同時也是大權重股,與四川長虹分別擔當深滬兩市的風向標,無數次在大級別行情里充當市場領頭羊的角色,以至於當時有順口溜,說“牽一發而動全身”,意思是深發展稍微動一下,大盤就要抖一抖。其實深發展當時的流通股本只有3.57億股,流通市值就20億元左右,與四川長虹的股本結構大體相當。但當時市場容量小,在缺乏機構資金參與的市場環境下,深發展和四川長虹的地位確實無法撼動。隨1996年牛市行情的啟動,銀行股集中掛牌的小高潮開始,浦發、民生、招商和華夏這四家銀行相繼掛牌上市。2005年牛市行情啟動後,中行、工行、建行等巨無霸上市,然後是中信銀行、交通銀行,以及興業、北京銀行也相繼掛牌。這樣,深、滬兩市合計有16只銀行股掛牌上市,其中深圳只有2家,分別是深發展和寧波銀行,其余14家都在上交所掛牌上市。那麽最近10年買入並長期持有銀行股,損益到底如何?

      在此,我用A股市場這10年來5個不同市場區間段里銀行股的實際走勢做測試樣本,經過精確計算後得到如下結果:
     (1)、2005年6月3日—2007年10月16日期間,這是A股歷史上最大級別的牛市行情,銀行股的實際市場表現如何?
      2005年6月3日是A股市場極具重要意義的時點,當日滬指跌破千點並下探至998點,這也是A股市場自1997年以來17年間唯一的一次破千時點,而這次破千之舉終結了自2001年6月份開始的4年大熊市,並且後期為A股市場迎來了史上最大規模的超級牛市行情,滬指於2年後的2007年10月16日最高上摸6124點,漲幅513.62%。在這波牛市里,兩市僅有的5只銀行股平均漲幅937.19%。其中,浦發銀行上漲1141%,招商銀行上漲1014%,都遠超同期滬指513%的漲幅。而即使漲幅最小的華夏銀行也上漲了741%,超出滬指漲幅227個百分點。所以,這5只銀行股在這波超級牛市里當仁不讓的成為市場領頭羊。也許有人說:“2005年爆發牛市行情時,這5只銀行股的實際流通市值比現在小很多”,但我要告訴你:當年招行的市值在深滬兩市里排名第四,民生、深發展和浦發的市值在兩市分別排在第7、第9和第11位,所以這幾只銀行股在當時都是屬於超大市值品種。

       從上表可見,2005年6月前後這5只銀行股的總市值、流通市值在市場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仁不讓的屬市場中大權重股,對指數的運行趨勢影響巨大。市場在千點區域徘徊時,上證A股的靜態市盈率為14倍,銀行股是15.29倍,兩者基本相當,當時評論媒體也是認為銀行股的估值被嚴重低估,但市場也普遍對銀行業的未來發展並不看好,而深滬兩市自滬指跌破千點並啟動反彈行情後,這5只銀行股率先展開上攻行情,最終引領深滬兩市走出超級牛市行情。
    (2)、2005年6月3日—2014年6月30日,時間跨度10年,正好涵蓋超級牛市和最大級別熊市的完整牛熊周期,銀行股的實際表現又如何?
       根據精確統計結果:從2005年6月3日到2014年6月30日,滬指累計上漲是100.91%,而涵蓋這10年完整牛熊周期的5家銀行股平均漲幅是410.82%。其中,浦發銀行和民生銀行分別上漲561.74%和527.35%,漲幅最小的招商銀行也上漲了288.82%,都遠超滬指100.91%的漲幅,這說明:在一個較長的市場周期里,長期持有銀行股可以獲得遠超指數漲幅的收益水平。
   (3)、2007年10月16日—2014年6月30日,是時間周期跨度達7年的最大熊市,銀行股在最大級別的熊市里表現如何?
       A股市場這7年大熊市開始後,銀行股的走勢一直被市場所詬病,因為銀行股的市盈率估值從6100點的60倍滑落到8、9倍,再到目前的4、5倍,這讓整個市場為銀行股的落敗而扼腕嘆息,長期持有銀行股的投資人時常被視為市場上最可憐的人,甚至還被熱炒績差股的投機者諷刺挖苦,這令銀粉苦不堪言,好像自己做了什麽大逆不道的醜事,因為銀粉們無形中發現自己成為被市場批評教育的對象,那麽熊市里持有銀行股究竟“慘”到什麽程度?我們假設在2007年10月滬指6124點時買入銀行股,然後看7年熊市里始終持有銀行股究竟會“慘”到什麽程度?從2007年10月16日滬指上摸的6124點算起,到2014年6月30日為止,滬指的累計跌幅是66.74%,但同期掛牌上市的14家銀行股平均跌幅是52.27%,也即銀行股的跌幅其實遠小於大盤指數的跌幅,並且這個跌幅還是在銀行股的估值被市場嚴重低估下的跌幅。而這7年熊市里銀行股跌幅相對稍大情有可原,因2008年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年,世界各主要市場的金融股(尤其是銀行股)是受金融危機沖擊最嚴重的行業,當時美國市場銀行股的下跌幅度均超過70%,跌幅最大的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分別下跌98%和95%。但我們的銀行股隨其大幅下挫並不合常理,因為歐美的銀行業與中國銀行業在經營結構上存在很大差異,就是歐美銀行業在經營中過多的依賴於金融衍生品的投機,而中國銀行業一直以存貸款業務為主,基本不涉及金融衍生品業務,這也是為什麽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銀行業的凈利潤完成情況沒有受金融危機大影響的原因。而金融危機發生後,歐美市場曾經暴跌的銀行股相繼重新走強,大多重新步入上行趨勢,並逐漸收複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的失地,可我們的銀行股卻繼續在低位徘徊?其實根本性原因是A股市場的資金嚴重供給不足,作為資金推動型市場,資金的匱乏讓流通市值動輒千億的銀行股很難被市場熱流資金輕易翹動。而股價長期沒有好的表現,加上評論媒體有失偏頗的一味唱空銀行業,其結果就是造成銀行股上駐留的資金不斷外流,所以7年熊市里銀行股被市場遺棄實屬正常。但即便如此,銀行股在這7年熊市里的僅有的兩次小級別反彈行情里,仍大幅跑贏市場:如2008年11月4日—2009年8月4日期間,A股走出持續9個月的超跌反彈行情,上證指數從1664點算起最高反彈108.59%,而同期銀行股的反彈幅度是149.46%,比大盤指數的反彈幅度高41個百分點;在2012年12月3日—2013年2月6日的反彈行情里,上證指數反彈23.89%,而同期銀行股的平均反彈幅度是44.86%,高出大盤指數20.97個百分點。
       所以,從銀行股在A股市場最近10年來的走勢情況看,無論是大級別的牛市行情,還是小級別的反彈行情,銀行股的走勢都始終強於大盤漲跌的總體水平,那麽銀行股已經低迷了7年之久,如果A股市場再爆發大級別行情,銀行股的走勢會如何呢?

四、股份制銀行和國有行的股票彈性分析
       通過前面分析,我們已經知道A股市場最近10年來,無論是什麽級別的行情,銀行股都輕松跑贏大盤,尤其是長期持有銀行股可以輕松獲取可觀的投資收益,比如從2005年6月3日起持有銀行股到現在(2014年6月30日),平均收益可以達到410.82%,而同期滬指的漲幅只有100.91%,所以銀行股其實可以作為長期的投資品種。但A股市場有16只銀行股,因公司規模、成長性和股價彈性等差異性因素,這些銀行股在市場中的實際表現又各有不同,並且這種差異在歐美資本市場上也同樣存在。目前,兩市的16只銀行股,通常意義下被劃分為兩個群體: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
       1、以工、農、中、建、交為代表的5大國有商業行,這些銀行的股東都是中央匯金投資公司或中國財政部。這5大行成立較早,體量規模極大,業務範圍幾乎滲透全國城鄉各個角落。曾經這5大國有行在銀行業的市場份額中占據絕對主力位置,但隨著中小股份制銀行的發展,這5大國有行的市場份額呈逐年下降趨勢,而其股票的市場表現,也相對弱於中小股份制銀行。
       備註:光大銀行的股東也是匯金投資,但因為光大銀行規模相對較小,所以市場總體也將其放在中小股份制銀行的群體內。
      2、以浦發、興業、民生、華夏、平安為代表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這些銀行的成立日期普遍是實行改革開放的90年代前後,經過20年的發展,這些原本是側重地區性銀行業務的小型銀行現在已經發展成全國性的中大型銀行,當然這個所謂的“大”與5大國有行的“大”仍有本質區別。
       在A股市場上,5大國有行的股價走勢與11家股份制銀行的股價走勢及股票彈性有很大差別。從2007年10月6日A股見頂後到這輪調整行情的最低點2008年11月4日,11家股份制銀行的股價平均跌幅是73.94%,4大國有行(農行當時未上市)的股價跌幅是65.34%,兩者與滬指72.83%的跌幅基本相當。4只國有行股價的跌幅稍小於11只股份制銀行的跌幅,不是因為這4只國有行的股價抗跌,而是其上市時間較晚,都是在牛市後半程上市,獲利盤對盤口壓力相對較小,所以這階段里4大國有行的跌幅相對稍小;而2007年10月6日A股見頂後到2014年6月30日期間,11只股份制銀行的股價平均跌幅是51.59%,4大國有行的股價跌幅是55.07%,兩者也基本相當,跌幅都明顯小於同期滬指66.74%的跌幅,這表明從較長的市場周期看,無論是大型國有行,還是中小型股份制銀行,其股價的長期抗跌性都強於大盤指數。但是在市場上漲階段,5大國有行的股價漲幅與11家股份制銀行的股價漲幅有懸殊的差距,如2008年11月4日滬指探底1664點後到2009年8月4日展開的超跌反彈行情中,以及2012年12月3日—2013年2月6日展開的又一輪小級別反彈行情中,11只股份制銀行的股價分別彈升171.86%和55.08%,5大行的股價反彈幅度只有93.47%和22.38%,前者比後者分別高出78.39和32.7個百分點。如果橫向對比,就是11家股份制銀行的股價漲幅比5大國有行的股價漲幅分別高出0.84倍和1.46倍。而從2008年11月滬指探低1664點到2014年6月30日期間,時間跨度周期是5年半,兩個取樣時點都是市場相對底部的位置,11只股份制銀行的股價平均上漲幅度為85.53%,5只大型國有行的股價平均漲幅只有26.90%,雖然兩者都超過大盤同期19.32%的漲幅,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股價漲幅比國有行股價的漲幅高58.63個百分點,也即11家股份制銀行股價的漲幅是5大國有行股價漲幅的3.18倍,這個差距不可謂不小。
       同為銀行股,市盈率估值水平相差無幾,緣何國有行的股價與股份制銀行的股價在歷次行情中表現出如此大的差距?除了股份制銀行未來的成長空間大於國有商業銀行外,還有個重要影響因素是流通市值大小的差距造成了5大行的股性出現呆滯特征,但不是5大國有行的流通市值太大,而是其實際流通市值太小,如果以最近一次銀行股啟動相對大些級別反彈行情的2012年12月3日全部銀行股的流通市值數據做分析:
     (1)、11家股份制銀行的平均流通市值是844.23億元,5家國有行的平均流通市值是4954.21億元,兩者市值相差近6倍。5大國有行中,A股總流通市值最大的是工行,其A股流通股數是2646.11億股,扣除財政部和匯金合計持有的2474.71億股後,工行的A股實際可流通股數是171.28億股。從最近幾年工行的股東結構明細上可以看到:匯金和財政部所持股份的數量基本不變,匯金的持股數量小幅增加是源於多次為穩定市場而進行了小幅增持,增持後這些股份始終處於鎖定狀態,對實際流通市值不產生任何壓力。而工行的股東結構明細里有個股東是屬於保險理財產品性質的資金,其持股目的是以財務投資為主,一般不輕易減持,即使持股數量有變,也多是屬於小比例微調,這些保險理財產品鎖定的流通股數約80億股,所以工行真正流通在A股市場上的可流通股數實際連90億股都不到,如果按2012年12月2日銀行股啟動反彈行情時工行的股價算,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銀行實際可流通A股的市值是350億元,這在上海市場的流通市值排序里,勉強排到第62位。而建行的A股流通市值名義上是有400億元,因建行的總股本是2500億股,但2404億股為H股,A股只有95.94億股。而這95.94億股里,若扣除平安保險兩個理財產品鎖定的近30億股後,建行實際的可流通A股大約是65億股,實際可流通市值約260億元,這在滬市A股的流通市值排名中位於90名以往;中行剔除匯金所持股份後,全部散落在外的流通股合計只有65.63億股,全部市值才180億元,即使中行的這些A股全部在市場流通,其流通市值在滬市A股的市值排名中位處200名以外。所以,5大國有行的股價表現不如其他11家股份制銀行活躍,能說是因為這5大行的流通市值過大?
     (2)、對5大行的市場表現不佳,很多人潛意識里是認為5大行屬於A股市場的大笨象,市值過大,資金難以輕易拉動,其實這全是認識上的誤區,目前A股市場上真正流通市值大的恰恰是股性最為活躍的股份制銀行,如浦發、興業、招商、民生等,這些銀行股的流通市值都在千億以上。其中,招行的流通市值已經超過2200億元,但每次市場啟動各級別行情時,招行的市場表現都非常出色。之所以5大行的股價表現長期不如11家股份制銀行,總體原因是5大行的體量規模過大,成長性不如中小股份制銀行,加上這五頭“笨象”的實際流通市值過小,日均成交額過小,無法容納啟動銀行股的機構群巨額資金,如2014年以來,工、農、中、建、交5大行的日均成交額分別只有1.98億元、2.19億元、0.92億元、1.05億元和3.24億元,這樣的日均成交額根本無法容納啟動銀行板塊的大型機構群資金。所以其流通市值過小及成交過於清淡的不利,令5大行的股票逐漸被市場邊緣化,而市場對5大行流通市值過大的錯誤認識,也讓場內資金不敢輕易介入這5家國有行的股票,最終導致這5家國有行的股價走勢每天呈鋸齒狀運行,經常是在上下1、2分錢的區間做窄幅震蕩,這也令銀行股的整個市場形象受到極大損害。
       綜上所述,如果選擇銀行類股票進行投資,我們按常理應該首選中小股份制銀行,如浦發、興業和平安等,那麽具體選擇投資標的過程中,到底選哪個?說沒有準確答案也可,說答案很明確也行,我自己的原則是不選5大行的股票,這是從這16家銀行股在最近10年來長期市場表現得出的結論,原因在上面我已經說的很清楚。而中國銀行業在經營上同質化極為明顯,業務結構也都相差不大,各股的估值又極為相近,某些經營指標雖然有微小差別,但總體上都是半斤八兩,沒有誰最突出,也沒有誰最柔弱,所以在具體投資標的選擇上,主要是從股票彈性上著手。

       如果把歷年來各級別行情中16家銀行股股價表現優異的標示出來,可以看到平安、浦發、民生、招商、興業、寧波和北京銀行等數只股票的長期市場表現一直較為活躍。這其中,寧波行和北京行的地方銀行色彩過於濃重,從發展前景來講這兩家銀行也許有地域性過強的不足。民生銀行因前幾年業績增速較快,及有名人持股的影響,所以民生在2012年底的反彈行情中表現較為搶眼,但正因為民生銀行在2012年底這波反彈行情中漲幅過大,也令民生銀行的PE、PB在16家銀行股中長期鶴立雞群,最後造成民生的股價在2013年下半年表現幾乎最差,跌幅明顯大於其他銀行股,加上民生的A股較比H股價格高出少許,這也讓民生的股價顯得有些另類。招商行前幾年因為管理層原因,發展速度較比其他股份制銀行明顯落後,雖然新行長上任後市場對其給予厚望,並且2014年度上半年招行的業績提升確實迅猛,但我擔心這個業績提升只是2013年第三季度通過配股募集的275億元資金帶來的功效,加上招行的股價表現在這幾年都不出彩,所以我個人也很少關註招行。
       剩下的就是浦發、興業和平安三個。2014年上半年,浦發半年報里披露了江浙地區的不良爆發加大的潛在威脅,讓很多市場人士為之鄒眉,但我個人認為:評價一個人的好壞是看其總體情況,而不是細究其某方面不足。對浦發而言,我不認為它在江浙地區不良爆發的相對明顯就認為其經營上有嚴重瑕疵,也不會因為浦發沒涉及青島150億的融資詐騙案就認為他業務經營嚴謹,我只看總體情況,浦發在各項經營上都沒有特別出類拔萃的方面,但各方面都不差,所以綜合經營能力排前列,這也是浦發這些年來業績增長一直在16家銀行股里位居第一陣營的原因。但浦發最讓我看好的不是這些年業績的增速如何,而是上海自貿區設定後的一系列金融改革,因為上海一直是中國金融改革的先鋒,一直享有優厚的政策條件。上海設立自貿區後,勢必在利率、匯率等金融領域做出大刀闊斧的改革舉措,建立和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理所應當成為上海金融改革的重頭戲。一直以來,人民幣離岸中心是以香港和新加坡為主,有超過70%的海外人民幣業務是在香港和新加坡兩地完成。但近年來,倫敦、巴黎、紐約、悉尼以及臺灣等地紛紛大力開展人民幣離岸業務,都在爭做人民幣結算中心。其中,倫敦的發展勢頭最為迅猛,2013年倫敦已超越新加坡成第二大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但上海設立自貿區後,上海極有可能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交易中心,因為上海作為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目前這四個“中心”的建設勢頭極為迅猛,其在金融、貿易及航運等方面的優勢是國內其他任何城市都難以匹敵的,上海自貿區勢必大力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並且其人民幣離岸業務的市場規模最終將大於香港、新加坡及倫敦,由此提升人民幣的全球輻射力。2014年8月底,國家發改委曾發布信息:指明2014年底前將推出上海自貿區的金融改革細則,文中明確提出“金融市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要把握大勢,搶抓機遇,盡快把金融市場做大做強!”,同時,相關人士明確指出:“用好用足自貿區優勢, 推動自貿區與金融中心聯動發展,要求上海各金融要素市場牢牢立足人民幣基礎業務,圍繞人民幣謀求創新發展,做大人民幣在岸市場,努力成為全球人民幣產品的創新、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這些信息的意思很明確,就是要把上海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而現在有人民幣離案業務牌照的銀行有交行、招行、浦發及平安銀行,根據2002年首批離岸金融業務試點牌照發放時的規定,這4家商業銀行被允許通過其總行營業部及各分行的業務人員,從事與境外企業及個人有關的存貸款及其他銀行業務。而目前包括4大行在內的其他商業銀行要想做離岸業務,都要轉道有牌照的這4家銀行做中轉,所以如果上海開始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業務,對浦發的未來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浦發銀行的總部在上海,大股東是上海國資委,借助自貿區設定的契機,上海國資委正緊鑼密鼓的打造浦發這個銀行金融控股平臺,而自貿區的優勢及金改優勢將是其他上市銀行所無法共享的。當年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讓招行和平安兩家銀行迅速發展壯大,上海自貿區的設定意義遠高於當年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意義,上海設定自貿區的目的是把上海發展成世界金融中心,那麽壯大起一個浦發銀行實屬正常。而設立自貿區的目的其實主要是金融改革,上海對金融國資的改革已經從浦發銀行和國泰君安兩大上市公司開始實施,目前浦發銀行的多位副行長已陸續就任上海各國資金融企業的一把手,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打造浦發為國資金融控股平臺的戰略布局正在進行中。對於興業和平安銀行,不想再多評述,平安轉型已經成功,背靠中國平安集團這個大金融平臺,這是其他銀行股不具備的獨特優勢,平安集團對其它實施完整合後,平安銀行迅速增長的業績已經說明一切。興業銀行無需多說,一直以來都是股份制銀行中的佼佼者。
五、投資銀行股的收益預期
       前面我已經用很長的篇幅及各種數據對比分析了藍籌股在大級別行情中的市場表現,同時也求證了這10年來無論是大牛市行情,還是小級別反彈行情里,銀行股的漲幅都遠大於大盤指數的漲幅。在此,我暫時不去奢望未來5年、10年銀行股能帶來多少倍利潤,我只著眼於未來一、兩年的中短期利潤。如果A股爆發新一輪牛市行情,我不認為是因為什麽無風險利率下行等因素,我前面說過:1996—2001年A股爆發大級別牛市行情時,1996年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10.98%,難道當時的無風險利率就低了?
     A股走強的關鍵驅動因素就三點:
       1、A股跌的時間太長了,熊市已經7年了;
       2、A股太便宜了。按2014年9月9日數據:上證綜指的市盈率是11.23倍,眾多優質藍籌股的市盈率還躺在6、7倍處,銀行股的平均市盈率是4.38倍,投資價值極為突出。當然,我知道藍籌股的投資價值是公募基金看不見的,因為公募基金眼里小票才有黃金;
        3、造血機制完善了,滬港通實施後,巨額的歐美資金可以隨意在A股市場里淘金了。

       對上面這些看好A股市場的因素我只三言兩語帶過,不想詳細闡述了,我只簡單預測中短期內(1—2年)投資銀行股的預期收益。如果A股市場爆發相對大些級別的行情,驅動因素應該是估值修複,因為滬港通實施後,歐美資金可以很方便的進出A股市場淘金。目前A股市場上眾多藍籌股的估值與世界主要資本市場相關行業股票的估值相比,差距極為懸殊,如銀行股目前的市盈率是4.38倍,美國市場銀行股的市盈率是12.90倍,香港市場銀行股的市盈率是11.43倍。考慮到銀行業在未來幾年仍將處於高速增長狀況中,那麽相對2015、2016年而言,銀行股的動態市盈率還將進一步下降到3.92倍和3.40倍,所以銀行股的投資價值極為突出。說到這里,可能很多人質疑:銀行股能確保未來2年繼續高增長?我的答複是可以,這種高增長豈止是未來兩年,是未來若幹年都可以。簡單來說,銀行業如果想實現高速成長,其通常手段是通過融資——擴張——再融資——再擴張的模式來完整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的快速提升,這是中國銀行業此前一直采取的重要手段。在此,假設銀行業的再融資道路被堵死,優先股也不發行了,其實銀行業靠內生力量增長一樣可以完成可觀的利潤增長,如果用簡單的算法:上市銀行的分紅率為30%,凈資產收益率為20%,則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長為:(1—30%)*20%=14%。舉例說明如下:假設100億凈資產,20%的ROE,當年利潤是20億,20億利潤分紅30%後,其余70%約14億轉入凈資產,這樣下一年度凈資產是114億,同樣20%的ROE,下一年度的凈利潤是22.8億,較比上年20億的凈利潤增加2.8億,則可以簡單估算為凈利潤增幅14%,所以銀行業即使不實施再融資,只靠內生力量發展,也可以得到快速增長,所以行業發展沒問題。

                       因文字的字數限制,後面部分文字我用截圖方式發完



$浦發銀行(SH600000)$ $招商銀行(SH600036)$ $華夏銀行(SH600015)$ $民生銀行(SH600016)$ $平安銀行(SZ000001)$ $興業銀行(SH6011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011

銀行股這十年路——談銀行股背後的資金暗戰 ruibeier

來源: http://xueqiu.com/7106608333/33707083

        剛看到《證券市場周刊》經授權改編的我文章,見:http://xueqiu.com/2994748381/33702736,但可能是因為《證券市場周刊》篇幅限制,所以改寫的文章發的不完整,那我把全文發過來吧。但原文我也沒寫完,只寫了三分之二,後面部分我懶得寫了。我有些文章沒發雪球,是因為俺怕自己胡言亂語太多而誤導他人,如果真誤導了,我有罪哈。我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bx8.html 

                            銀行股這十年路——談銀行股背後的資金暗戰
                                                  2014-11-30

       銀行股行情如期啟動了,原本我是琢磨著《銀行股這十年路——談銀行背後的資金暗戰》這篇文章趕在這波銀行股行情啟動前寫完並發出。但每天事情太多,俺要餵雞、餵鴨、餵狗還要餵貓,最近又忙著去市場撿白菜葉子回來剁碎拌米糠、麥麩給雞準備食物,還要到處撿木條回來釘雞籠子,所以時間緊了些。此前俺每次寫東西時,一旦寫久了就煩,所以經常是每個話題寫一半就丟一邊去寫其他話題去了,這樣很多文章都是寫到一半就擱置一邊了。現在銀行股終於起飛了,但銀行股背後有很多故事,我這篇文章本來是想把A股市場這數年來銀行股行情背後的故事寫出來,順便對這波銀行股新行情的啟動背景、內因等做提前概述,但就因為俺的懶散,耽誤了。不過我也沒缺太多作業,這波銀行股行情啟動的背景是產業資本加外資合力的結果,2012年底銀行股報道行情的啟動是QFII的傑作,當時公募基本是旁觀,唯一參與了一下就是高位去接盤去了。而這波銀行股行情的主導者基本是產業資本及遊資,同樣與公募基金沒任何關系,因為公募基金已經失去對藍籌的定價權了。
        這波銀行股行情之所以延遲到滬港通實施後才啟動,原因是:7月底整個藍籌啟動的第一波行情,是源於QFII在大宗市場瘋狂鯨吞籌碼,同時二級市場搶籌。但就在市場眾望所歸期盼藍籌股在滬港通實施前先飛一波時,銀行股等卻遲遲沒有再動,最後讓市場大失所望,可失望者忽略了一點:QFII與滬港通進來的外資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益相關方,那麽在援軍沒到場之前,如果QFII在大部隊沒趕到前提前拉擡股價,那不合邏輯,相反,壓住盤口等待援軍進場吸廉價籌碼才是QFII該做的事情。事實上,這波銀行股行情啟動的主流資金不是外資,而是產業資本、房地產資本、礦業資本、超級大戶及市場大量的遊資機構合力所為,當然這個共同體里唯一缺席的只是公募。而滬港通開通後,外資在這輪行情里只起到了引導和示範作用。此前,在滬港通開通前,我有兩篇文章是寫《滬港通實施後,外資買什麽?》,文章里我都明確指出外資進場後就是主要買上證50指數的成分股。而事實上,除了11月17日滬港通實施首日外資買入的標的顯得有些雜亂外,從第二天起,外資買入的基本都是上證50指數的權重股,並且從滬港通實施後總的統計結果看,上證50指數中權重最大的中國平安,是外資買入量非常大的,然後就是招行、浦發、興業、民生等,也就是說外資確實是按照上證50權重股的權值比例來做配置的。滬港通實施了,外資是這樣買,而未來上海市場完全開放後,外資也是這樣買,因不管是QFII也好,滬港通也好,還是市場整體開放也好,外資的投資偏好其實很簡單,就是基本都主要買大流通市值的權重股。因此,未來A股市場走入正軌後,我們的選股思路到簡單了,就盯住低估值的權重股就是了。外資持有這類股票的風格是什麽?是長期持有,絕對不是藍籌股估值修複後,外資就撤退了,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及某些市場中,影響力大的外資可能會利用各種手段(期指、權證、期權)對市場做空或做多,但在A股市場金融衍生品還不豐富的情況下,在A股市場藍籌股估值普遍過低的情況下,外資只會以做多為主。縱觀周邊市場,我們能看到的是韓國市場現代汽車、三星電子、浦項制鐵、起亞汽車等前十大流通市值的股票基本被外資鎖定了50%的籌碼,臺灣市場的臺積電、鴻海、中華電信、國泰控股、聯電、聯發科、友達、臺達電等流通市值最大的權重股同樣被外資鎖定了50%以上的籌碼,印度市場布哈拉特重型電子、印度國家銀行、印度石油天然氣等也都被外資重倉持有,那麽A股市場未來會出現什麽情況?一樣的結果,就是上證50指數的大權重股票,未來將被外資同樣高度鎖定。現在滬港通剛實施,歐美重型機構還沒進來,目前進來的多是ETF性質資金及一些中小外資機構,等2015年A股市場加入MSCI指數後,那時就是A股市場正式得到國際資本的認可,到那時才是外資大規模進入A股市場的開始,所以等A股市場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後,隨著權值比例的逐漸調高,到那時持有中國平安、招行、民生、興業、浦發、中信證券等權重股的投資者可以慧心的大笑了。為什麽要大笑?因為外資控制了上證50指數其實就是控制了上海市場,而金融衍生品(期指、權證、期權)日後將越趨豐富,外資在操作各類金融衍生品時,他們必須要控制市場。外資大規模介入市場後,市場的平均市盈率水平會逐漸下降,因目前高PE的所謂“成長股”將逐漸被邊緣化,市場投資主流是低估值的藍籌股,這點在我《QFII對臺灣市場的影響》一文里有詳細介紹。外資一旦重點持有大市值的股票,最終又會促成大型公司的市值在市場總市值中的占比進一步提高,也即由此形成良性循環。為此,我可以提前下結論:在A股市場這波估值修複行情啟動初期,率先持有這些4、5倍PE的上證50權重股,在未來若幹年內,將得到遠超上證指數漲幅的超額收益。
        以下這篇文章我沒寫完,前期我把它藏在一篇博文的後面了,現在沒寫完我也懶得寫了,因為就那點事,我怎麽寫也都是為了說明銀行股是內外資在博弈,我寫完了它也是博弈,我沒寫完它也是博弈,並且不管怎麽博弈,最後的結果都是藍籌要趨勢性上漲。

                                  銀行股這十年路——談銀行股背後的資金暗戰
                                                       2014年9月

        自2013年8月初買入浦發銀行到現在,持股時間已經一年有余。當初之所以選擇銀行股(浦發),從表象上講是因為銀行股實在是便宜了,我首批浦發的成本是8元,當時浦發的靜態PE是4.5倍,動態PE不到4倍,這在我眼里是絕對的金子;而買入銀行股的深層次原因,是出於我的逆向投資心理,在投資上我習慣於“人棄我取、人取我與”。A股市場上的銀行股在這數年來因各種原因飽受市場爭議,銀行股被主流投資機構(公募基金)拋棄的結果是造成這16家上市銀行股成為市場雞肋的主要原因。公募基金長期低配銀行股的事實,開始引發以QFII為代表的歐美資金在A股市場上圍繞銀行股與國內主流投資機構之間形成資金暗戰,2012年底QFII發動銀行股的井噴行情後,誘使公募基金高位追進,讓A股市場上演了一幕“老鼠抓貓”的遊戲,只不過這場遊戲的結果是QFII完勝,公募基金完敗。在這場銀行股飆升行情里,數只優秀的股份制銀行股價爆發性上漲近1倍的幅度,高位追進銀行股的公募基金在興高采烈高舉銀行股杠鈴時,突然發現QFII已經從銀行股上逃之夭夭,為此又進一步引發公募基金展開血淋淋的割肉競賽,其結果就是又促成銀行股在2013年6月份出現崩盤式暴跌。俺正是在這次銀行股暴跌後,股價完成階段性構底時,在8元處小半倉買入浦發銀行。然後8月16日利用光大烏龍指事件做了個短差後,接著迎來9月初上海自貿區概念和發行優先股傳聞的炒作,促成浦發快速飆升至12.40元區位,此刻浦發已經給了我50%利潤,但因不合時宜的貪婪及當時俺正在美西的黃石公園、大提頓國家公園、拉斯維加斯以及美東的紐約、華盛頓、波士頓等地進行為期25天的遊蕩,沒能在高位清掉倉位,以至於我自己都自嘲這次旅行的成本近千萬人民幣。不過,正是這次與浦發的邂逅,讓我逐漸加深對銀行股的認識,最終選擇了在2014年初,借助公募基金再次集體殺跌銀行股的機會選擇了全倉銀行股。這樣,2013年8月份買入的浦發底倉到現在已有30%利潤(到11月底,底倉利潤已經70%),這部分倉位跑贏大盤,而2014年初加倉的浦發銀行倉位,到目前為止只有8%利潤(到11月底,這部分利潤已經50%),暫時跑輸大盤(到11月底,已經遠跑贏大盤)。
一、A股市場上銀行股背後的資金暗戰
        在A股市場上投資銀行股最需要什麽?可能是持股耐心、意誌力,可能還需要審時度勢的頭腦,因為長期以來銀行股走勢的背後是一場資金博奕暗戰。2012年8月起,高盛、瑞銀等國外投行相繼下調中國經濟未來增速的預期,穆迪、摩根士丹利、瑞信、花旗、摩根大通、貝萊德、惠譽等多家重量級評級機構連續發布看空中資銀行業的報告,其唱空理由是中國經濟有下滑風險、銀行業的利潤預期將要下降、高風險債務對銀行的未來發展構成重大隱患,而盈利增長放緩、資產質量下降、利率市場化會增加信貸、利率及流動性的風險。這樣的評級結果讓A股市場在2012年度里承接上年跌勢繼續大幅下挫,公募基金也大幅減持金融股的倉位,最終滬指在2012年11月跌破2000點位置。但是歐美投行集體唱空A股市場的同時,QFII卻大肆收集金融股的籌碼,根據當時的統計資料:QFII於2012年第三季度對倉位組合進行全面調整,清空及減持中國北車、五糧液、建發股份、鄭煤機、萬科、華菱鋼鐵等65只股票的倉位,但對金融股為主的37只各股卻采取按兵不動的策略,合計持股29.10億股。這其中,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南京銀行和寧波銀行分別持有13.80億股、5.62億股、3.76億股、2.96億股,合計持有26億股。而與此同時,QFII還大舉增持金融行業股票的倉位,在可查詢到的58.70億股QFII持倉組合里,金融行業的持股量為38.16億股,占比高達65%。雖然QFII在2012年第三季度末還持有建築建材、家用電器和交通運輸行業分別為5.44億股、2.45億股和1.84億股的倉位,但這三個行業的持倉在總倉位中的占比僅為9.27%、4.18%、3.14%,都遠遠不及銀行股的持倉數量。可以看出,QFII的實際投資操作欣慰與其投行大肆唱空銀行股的基調是迥然不同的。
        2012年10月起,多家外資投行突然集體調轉槍口,開始群體唱多內地銀行股。10月11日下午A股市場收盤後,大筆資金開始湧入香港市場的中資銀行H股,在強大買盤的推動下,中資銀行的H股成交迅速放大,股價大幅拉升,工行H股終盤上漲4.26%,交行、建行、招行、民生行的H股也都大幅上漲。而在此前剛剛過去的8、9月份里,中資銀行H股普遍遭遇斷崖式下跌的打壓,尤其是民生銀行8月23日公布中期業績後,其H股遭到唱空中資銀行股最賣力的貝萊德公司、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的連續大手筆減持,以至於民生銀行H股在短短幾天里股價跌幅就達20%。而讓人蹊蹺的是民生銀行H股暴跌後,貝萊德公司、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這幾大做空機構又開始大舉增持民生銀行H股,緊接著歐美投行集體變聲開始唱多中資銀行股,瑞信開始將內銀股的評級從“觀望”提升至“增持”,並預測內銀股2013年度的利潤將大幅提高;花旗集團也發布研報認為第三季度內銀股的業績會普遍反彈,同時指出雖然市場擔憂內地銀行業的凈利息收益率及不良貸款等問題,但內地銀行業的整體盈利能力仍處於強勁水平上;巴克萊的報告則認為:雖然利率市場化及中國經濟疲弱會限制內銀股評級的提升機會,但內銀股的第三季度業績應該不俗,而美國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QE3)的執行及歐債危機的趨於穩定,這些都有助於支撐內銀股的股價在未來數月持續走高。而就在這些歐美投行相繼變臉轉為看多內銀股的同時,曾大肆做空內銀股的幾大主流投資機構從9月初開始大舉增持內銀股,如摩根士丹利到9月25日為止,已將民生銀行H股的好倉比例增加至7.73%,貝萊德公司和花旗集團等也同步大舉增持民生銀行H股。外資投行緣何對內銀股先行大肆看空,然後迅速轉為看多?這是因為歐美資金習慣於兩邊下註、然後同時獲利,也即歐美資金的做派習慣是吃完多頭再吃空頭,其做法是通過投行先行唱空,提出中國經濟即將衰退、政府限制銀行亂收費、即將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等利空因素先行打壓內銀股,然後再調轉槍口通過渲染內地房地產市場開始回穩、內地銀行股所面臨的風險因素逐漸減少等借口,開始集體唱多內地銀行業,而這一切的背後除了通過好、淡倉獲取高額利潤外,還在窩輪(權證)、期權等衍生品上同時獲利,也就是在市況好時選擇全面做多並補回淡倉,市況不好時則通過投行先行唱空,然後在市場上大舉建淡倉,由此完成股票、窩輪、期貨期權的協同作戰。而A股市場與香港市場的聯系已經日趨緊密,這些外資機構在香港市場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操縱市場同時,也在A股市場通過QFII身份發動策應行情,其做法同樣是通過投行先行唱空內地銀行股,利用市場的恐慌心理大肆收集銀行股的股票,然後通過在香港市場對中資銀行H股的操作,為A股市場銀行股行情的啟動先做鋪墊,接著就是選擇時機拉動整個銀行股板塊。

        QFII在A股市場針對銀行股行情的把握中,其對手盤就是A股市場最大的投資機構團體——公募基金,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幾年里,金融股一直占據主動偏股型公募基金第一大重倉板塊的位置,2010年中國經濟結構初顯轉型跡象後,公募基金開始大規模減持金融股,轉而布局醫藥大消費、白酒飲料等防禦型股票,以及代表經濟轉型方向的新興產業類股票,而這一轉換過程,歷經了數年時間:
  1、2005年的A股市場正處在始於2001年的四年熊市末期,6月份滬指一度下探998點。這期間,金融股處於公募基金第一重倉板塊的位置,浦發、招行流通股30%都被公募基金納入囊中。
       2、2006年初A股市場掀起一波源自股改盛宴的牛市行情。在牛市行情啟動初期,公募基金大幅減持已有一定利潤的金融股,以至於公募基金在2006年11月份持金融股的倉位一度達到超欠配近20%的程度。隨牛市行情的延續,公募基金從2006年第四季度起重新加倉金融股。截止到年底,金融股倉位占到基金凈值的14.57%,比上半年大幅增加近10個百分點,並且金融股重新成為公募基金第一大重倉行業,流通市值較大的招商銀行成為當年公募基金的第一大重倉股。
  3、2007年A股牛市行情繼續發酵,基金投資金融股的倉位比重穩步上升,到2007年底,金融股倉位占基金凈值的比例達到17.83%的階段新高。於此同時,從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底,金融股指數的累計漲幅超過3倍,其與房地產、金屬及有色金屬板塊一起,成為這輪A股大牛市行情的領漲板塊,基金為此賺取到極其豐厚的收益。
  4、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市場上受金融危機正面沖擊最嚴重的銀行股暴跌,花旗銀行等跌幅一度達到97%,A股市場也隨全球股市的下跌同步大幅下挫,公募基金出於避險目的對金融股實施減倉,偏股型基金在金融股上的配置比例降至11.67%的階段低點,但金融股仍是公募基金的第一大重倉行業。
  5、2009年上半年,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政策出臺後,A股市場大幅反彈,金融、地產再度領跑這波市場反彈行情,公募基金紛紛大舉增持金融股。到2009年6月底,偏股型公募基金持有金融股的倉位占凈值的23.49%,也即公募基金在上半年短短的6個月內增倉11.82個百分點,倉位增加一倍,其對金融股的配置比例達到史上峰值,這也是公募基金在這10年來唯一的一次超配金融股。
  2009年下半年,A股市場的超跌反彈行情顯露到頂跡象,經濟結構轉型的大幕也徐徐拉開,代表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金融股被公募基金列為拋售對象。到2009年底,主動偏股型基金在金融股上的配置比例下降到19.62%,但仍屬於相當高的配置比例,金融股也仍是基金第一大重倉板塊,以招商銀行為代表的銀行和保險股仍占據基金核心的重倉位置。
  6、2010年A股市場構築頭部形態,市場開始下行,公募基金開始大舉拋售金融股,其金融股的配置比例從2009年底的19.62%直線下降至2010年底的8.11%,金融股隨即失去基金第一大重倉板塊的位置,取而代之的醫藥生物、白酒食品飲料等行業的配置比例大幅上升,並且超越了金融股的配置比例。
  7、2011年到2012年間A股市場持續下行,公募基金在醫藥大消費、白酒食品飲料上的配置格局一度在很長時間里都沒有大的變化。但隨著2012年底以銀行股為首的金融板塊暴發性行情的啟動,公募基金對金融股進行了小幅增持,增持比例2.98%,同時減持白酒、飲料行業各股。從公募基金2012年四季報統計數據看,基金增持了銀行、地產等周期股,興業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和招商地產、萬科A、保利地產等金融地產股成為基金增持最多的品種,白酒飲料、醫藥行業的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股份、瀘州老窖及康美藥業成為基金減持最多的品種。雖然公募基金增持了金融股的倉位,但相對被公募基金視為業績衡量基準的滬深300指數中金融股32.50%的權重比例,公募基金對金融股的配置仍處於超欠配狀態。


        從2012年第四季度公募基金行業配置統計情況看,制造業、金融保險業、機械設備儀表及醫藥生物制品四個行業在基金十大重倉行業中位居前列,同期增持幅度較大的是金融保險業、機械設備儀表和房地產業,增持比例分別為2.98%、1.64%、1.41%,而金融保險和地產兩行業四季度的漲幅分別為19.84%和23.88%,但公募基金在12月份啟動的這波金融及地產股暴動行情中並沒有分得一杯羹,因為公募基金12月份的凈值增長率嚴重滯後於滬市綜指和滬深300指數的漲幅。博時、大成、國聯安等少部分基金在12月份對金融板塊進行了增持,如博時旗下的行業輪動、第三產業、主題行業、新興成長、特許價值等多只主動型和偏股型基金,四季度里均對金融板塊實施了增持,博時行業輪動將金融股的配置比例由三季末的13.24%大幅提至47.70%,這與金融股在滬深300指數中32.50%標準配置基準相比已經大幅超越,博時第三產業則是將金融股的配置比例由三季末的零配置迅速提升至23.64%,可是這兩只基金四季度的凈值增長率遠落後於滬深300指數的漲幅。再比如大成旗下的行業輪動四季度金融股的倉位配置比例由三季末的8.28%提升至四季末的31.29%,也比公募基金在金融股上的平均配置比例已經高出很多,但該基金四季度的凈值增長只有6.76%,也跑輸滬深300指數的漲幅,這意味著增持金融股的公募基金多是選擇了高位追漲。與此對應的是農銀匯理、諾德、國泰等基金公司則在金融股暴動行情剛啟動的初期,迅速實施了對金融股大舉減持的操作,如寶盈核心優勢在三季末時還持有32.61%的金融股,但四季末這一比例迅速降至2.87%,東吳新經濟、國泰事件驅動等基金也都進行了類似操作,分別由三季度末20%以上的配比驟降至1.42%和7.77%,而此時金融股的暴動行情其實只進行到一半。所以,在2012年底這波銀行股的暴動行情中,原本持倉較大的基金在行情啟動初期就實施了減倉,而增持金融股倉位的基金則是中、高位追漲,由此看出整個公募基金群體全都錯失了這波金融股行情。在這輪金融股暴動行情啟動後,緣何公募基金在具體操作上產生如此大的分歧?這主要是行情來得太突然,讓很多基金不明就里,不知道應該是減倉還是加倉。
      (附這幾只股票凈值增長與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的對比表)
        8、2013年1、2月份,隨著A股市場銀行股的大幅上漲,此前一邊倒看空銀行股的眾多國內券商行業研究員開始紛紛改變口風轉為看多銀行股,而此時歐美資金卻已經開始在香港市場做空內銀股,外資投行和評級機構又重新上演唱空大戲,做空巨頭吉姆查諾斯用19頁的PPT來唱空中國經濟,他認為中國每年增加的新債務將拖累GDP增長,而中國GDP增長過於依賴於信貸增長,但有一半的信貸遊離於傳統的銀行渠道之外,並被投向了錯誤的經濟部門,所以他對中國企業的盈利前景持負面判斷。而摩根大通直接以報告形式,將中國股票的評級降為“減持”,同時建議購買看空中國四大行的金融衍生品。與此同時,在美上市的安碩富時中國25指數基金迅速將做空頭寸大幅增至4860萬股,這一做空頭寸創出2007年6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安碩富時中國25指數基金跟蹤的是25只在港上市的大盤H股,包括中國建行、中國移動及中海油等多只大盤藍籌股。受此影響,A股市場持續2個月的金融股暴動行情戛然而止,銀行股普遍回落整理。4月12日,摩根大通減持農行H股4235.77萬股,花旗同日也拋售農行H股9259萬股。4月17日,美國基金The Capital Group場內減持1億股農行H股。5月4日,淡馬錫減持建行H股16.11億,5月20日,高盛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工行H股,套現11.2億美元。而公募基金隨著2月中旬銀行股的回落,已經將金融股的配置比例降低到9.25%,而隨後歐美資金全面掀起做空中資銀行股的風潮,公募基金開始瘋狂減持原本配置比例就不高的銀行股。在公募基金針對銀行股的這場割肉殺跌競技中,僅僅用14個交易日就把滬深300指數最低打至2023.17點,最大跌幅一度達到23.19%。這輪殺跌過後,公募基金持有金融股的倉位配比終於首次被踢出前五名,而電子行業開始進入公募基金的前五大重倉行業,配置比例達到6.29%,比2012年底增加近一倍,並且成功取代金融股的位置。在這輪血淋淋的殺戮中,基金減持的前五大行業為金融、地產、采掘、批零及有色金屬,減持比例分別為6.43%、1.63%、1.26%、1.25%和1.11%。這樣,公募基金在金融保險行業上的配置比例從2009年開始連續下滑起,除了2012年底曾短暫小幅提升外,到2013年6月底,其對金融保險行業的配比進一步下降到5.67%,相比2012年底不但減少一半,而且創出歷史新低,在基金的行業配置中勉強占據第6位。
         2013年6月份,隨著公募基金二季報的出爐,半年前剛被增持的興業銀行、民生銀行、中國平安、浦發銀行還沒等焐熱,就又被公募基金相繼剔除在持倉組合名單之列,成為基金減持幅度最大的前五只各股,新興產業等所謂“成長”類型股票受到基金集體追捧,中興通訊、歌爾聲學等成為各大基金加倉對象,與此同時,代表“新興”產業的創業板市場掀起一輪加速向上的牛市行情。相比金融行業在A股市場巨大的市值占比,公募基金對金融業不足6%的配比一步步達到超欠配極限,更為可悲的是這個超欠配極限在後期又不斷被刷新記錄。銀行業是代表傳統經濟的增長方式,基金持續大幅減持銀行股,真是公募基金根據經濟結構轉型做出的理性反映?其實不是,銀行業的利潤增長遠超過所謂的“新興”產業,但A股市場持續數年的熊市,讓公募基金對市值龐大的金融行業股票一籌莫展,一盤散沙之下,公募基金無法形成合力去撬動金融行業的股價,而基金排名壓力的制約,促成公募基金打著所謂看好“新興”產業的幌子去惡炒創業板股票,這才是基金減持金融行業倉位的主因,但對此我不再做深入評述,在我《從QFII的操作理念看滬港通後A股市場演變格局發展趨勢》一文里,對此已有詳細評述。基金大幅減持權重股及主板股票,然後不約而同紮堆創業板上電子信息、醫藥、環保等所謂的“成長性”股,由此造成公募基金對主板的話語權逐漸降低,尤其是基金2013年的中報顯示,多數基金在金融、地產行業上已經“零配置”,基金緣何在行業配置上做出如此驚人之舉?主要是公募基金認為市場整體的系統性機會不大,尤其是主板市場難有大的投資機會,創業板公司大多符合“新興”產業類別,市值普遍較小,資金容易撬動,所以,公募基金在2013年下半年越趨紮堆湧入創業板各股上。
         2013年第四季度,持續低迷的金融股繼續被公募基金唱衰,基金在金融行業上的倉位配比進一步下降到4.63%,這與滬深300指數中金融股的權重32.50%相比,倉位已經近乎零頭,並且公募基金十大重倉股里已經沒有銀行股一席之位,只有保險股——中國平安獨撐場面。而從公募基金的整體情況看,只有4.9%的股票型基金選擇了超配金融業,如大成創新成長、長城品牌優選、興全商業模式優選和博時主題行業等基金長期超配金融業各股,但近年來凈值表現一直不理想。

特別說明:本文沒寫完,但沒寫完我也不再寫了。

$浦發銀行(SH6000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240

投资是场马拉松。。。 ruibeier

http://xueqiu.com/7106608333/42358533特别说明:
1、本文是我对一球友的答复,谈的只是战略问题,而作为投资人,是高抛低吸?还是长期持有?那是战术问题,而战术问题不在我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2、对这行业是否看好,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我也有我看好的逻辑,但对恶意抬杠子者,我一般不警告,会直接拉黑。
3、以下为正文:
老船长S:
      锐大好,去年就一直看您的帖子,受益匪浅,有如下问题请教:刚看到招行的一季报,净利润172亿,如果简单乘以四的话,是680亿左右,招行员工8.5万人,平均每个人每年创造的净利润是80万左右,这利润顶得上一个小企业一年的利润了,(就我周边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的小型民营制造业人均利润2-5万不等,在我眼里最牛最值得尊敬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华为今年3月31日公布的14年净利润279亿,员工数160000,算下来人均利润17万左右)难怪说银行利润太高,请教锐大,招行这样的人均产出就全世界的银行业来说是高是低?对比制造业或者说实体企业来讲是不是银行业就该享有如此高的利润差距?或者说金融行业有如此高的利润的秘密究竟在哪里?

我的答复:
      正常,这也是为什么世界级投资大师很多选择重仓金融行业(银行+保险)股票的原因。春节前后,在某次高端人士聚餐会上,景林资产的某位高层人士(此前他曾负责香奈儿家族在亚洲区的资产理财工作)在聚会上聊过:全球富豪的家族产业很多想传承给后人,但这些家族的后人很多不愿意子承父业,所以很多家族企业选择了把盈余资产投入金融和地产行业(主要是股权投资)。当时听罢我也觉得确实有道理,因为我这和“豪”差之万里的庸人都开始琢磨投资在银行业上。那么银行业的长期发展到底呈什么态势?我们已经看到中国银行业这些年来快速发展壮大的事实(恒生银行2004年投资17亿人民币于兴业银行上,这11年间合计领取44亿港币的股息,于此同时投资本金也已经增值至超过250亿人民币),包括香港恒生银行这几十年来也是茁壮成长,而欧美银行业则更是如此,如富国银行这百来年走过的发展历程:
  富国银行的发展历程大致是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52年至上世纪80 年代:脱胎于快递公司的社区银行。
  富国银行的前身是1852 年成立的富国公司,主要在美国西部提供银行业务和快递服务。1905年,富国银行正式从富国公司分离。1960年起,富国银行逐步将网点由加利福尼亚北部向南部延伸,到上世纪80 年代已成为加州最大的社区银行之一。
  第二阶段,上世纪80 年代至1994 年:跨州经营的地区性银行。
  1982年,美国银行业跨州兼并政策开始松动。为适应监管政策变化,拓展业务收入来源,富国银行开始在加利福尼亚及邻近州并购经营。在整个80 年代及90 年代初,富国银行收购的金融机构超过了100家。
  第三阶段,1995年至2008年:全国性银行。
  自上世纪90年代,美国进一步放松了银行业跨州经营监管政策。为抓住政策机遇,提升在美国市场的地位,富国银行相继并购了第一州际银行、西北银行、美联银行等中大型银行,将经营范围扩展至全美。
  第四阶段,2009年至今:全国性银行的整合提升。
  2009 年开始,富国银行开始与美联银行进行整合,包括整合业务系统、撤并重叠网点、重新安排撤并网点员工等。2011 年年末,富国银行机构数量为9112 个,较并购美联银行初期减少了近2000 个,净利润也实现了连续攀升。
       我一个朋友,她有亲属在毛里求斯,是当地华侨。2015年春节期间我那朋友去毛里求斯游玩,亲属接待。待我那朋友回来后告诉我,她说她那客居毛里求斯的长辈,在这20年来一直买当地一家银行的股权,并且是只买不卖,现在就靠这20年对银行的投资,亲属已经成为当地富豪。而从我们能了解到的范围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银行业都是国家政权、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并且银行业的发展增速普遍高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速,也既银行业的发展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之间是非线性关联关系。那么银行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何可以取得高额利润,我们那16家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已经给了您答案,对此我已经无需再做深入解释了。
       最后,您看下这篇文章,也许会加深您对银行业发展的认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1ta

       《戴维斯家族为何独喜银行与保险股vs永不过时的行业》
                                                  作者:齐建林
       加里斯洛夫斯基在投资丛林里闯荡50年的经验,总结出值得长期投资的几个行业,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投资收益,这种实实在在的成功案例确实对我们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我们投资哪些行业很有借鉴意义。加里斯洛夫斯基的50年是一个人的经历,而另一个50年的经验则来源于一个延续三代的家族,那就是很多人熟悉的戴维斯王朝经过三代人成就的投资神话。
         戴维斯王朝靠什么成就伟业呢?保险和银行其中主要是保险。
         我继续抄书,这本书是《戴维斯王朝》,我以前粗略读过一回,迟钝的脑袋没有得到什么启示,这次重读,则感受良多,它展现了一个伟大投资者需要的眼光和坚持,以及什么样的行业会蕴藏着投资的金矿。
        在选择什么样的公司上面,有一句话我觉得需要铭记于心:“所售产品或服务永不过时。”
        非常简短的一句话,其实蕴含深意。在人类社会中,哪些东西会永不过时呢?那就是只要人类存在,人类就需要的东西,最基本的是生老病死性健寿娱,次一层次的就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人类进行的生产物质或获得资金的活动或服务。具体一点讲就是饮食、医药,当然随着人类的进步,现代人有一些古人所没有的必需品,比如金融、家庭和个人用品之类,也成了生活的基本需要。正因为这些东西是与人类存在相始终的,那么,其中的优秀公司必定能持续稳定地提供收益,在复利的魔术变换中积累成一个巨大的盈利数字。
         在50年的试验、犯错和改进中,戴维斯家族最终选择了保险和银行业作为自己主要的投资行业,尤其是保险行业给了戴维斯第一代1700多倍的收益。戴维斯以15万美元原始资金,通过50年的积累,在12只股票上积累了2.61亿美元的财富。这12家公司中,有11家是保险公司,剩余的一家房利美,也跟保险相似。
        在人们大肆买进债券的年代,“戴维斯并不关心债券市场的动荡,他为保险股票忙得不亦乐乎,尤其是那些小的、势头强劲的品种。1954年,他结束了7年的自营职业,进入了富人行列。市场的每一个领域都有钱可赚,让人垂诞,但戴维斯偏偏瞄准了最香甜却无人注意的那部分。毫不夸张地说,人寿保险公司收益的增长速度就如同日后的电脑行业、数字处理行业、医药业,以及知名零售商麦当劳和沃尔玛那样。”
        戴维斯认为,“保险公司同生产商相比,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保险商的产品总是推陈出新,将客户的钱投资以获取利润,无需昂贵的工厂和实验室,也不制造污染,还能抵御经济衰退。经济低潮来临时,消费者推迟大宗购买(房屋、汽车、家用电器等等),但他们不能推迟交纳住房、汽车以及人寿保险费用。”
       相对于保险业,戴维斯对铝、橡胶、汽车或混疑土公司丝毫不感兴趣。因为“诸如此类的生产商都需要造价很高的厂房,修理和不断革新会让他们的现金所剩无几。他们会在经济萧条期赔钱,因此股票收益也不牢靠。他们总要引进新工序或新发明,这会使他们面临破产危机。纵观生产制造业的历史,没有几个公司能够长寿,只有那些不断革新改造的公司才能不被淘汰。”
       保险业就不一样了,它具有永不过时的特点。“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度过了他们200岁生日,而销售的产品基本上没变,还是开创者活着时候的那些。他们把客户的钱用于投资,从中渔利;而生产商永远得不到这样的机会。”
         但是保险业本身却并不是一个包赚不赔的行业,由于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保险业是一个低利润行业,同时,由于保险产品本身没有差异性,竞争激烈,购买者对品牌的价值不像其他行业那么重视,因为他们购买保险的时候主要是从当地代理商那里购买,他们推荐什么就买什么,对任何一个保险商同样的怀疑和憎恶。这也就是多尔西在《巴菲特的护城河》一书中,认为保险业没有护城河的缘故吧。但是,仔细思考巴菲特投资保险业的经验,我发现,也许保险业的护城河不在保险业自身而是在保险业之外,即谁更有投资优势,谁能让浮存金获得稳定而持续的收益?这是题外话,以后再谈。
         那么戴维斯为何能从这样一个低利润、竞争激烈的行业获得巨额收益呢?书中总结了几条原因:
      1、保险商掩盖了真正的盈利能力……,利润不高很可能是,至少部分是,保险精算的假象。
       2、戴维斯以低价格为入手点,在他最初的投资组合中,有很多都是小本经营的保险商;当这些小公司被大公司并购,戴维斯就可以坐享其成。
       3、他抓住了二战过后房屋、汽车和人寿保险的高峰期。
       4、他并没有选择那些始终未能发挥潜力的公司,比如安泰公司,股东的忠诚在那里往往得不到回报。他寻找那些富有冒险精神而又低成本运营的复利机器,例如日本的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AIG,它们都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使股东获得满足感和信任感。【注:AIG在08年金融危机中差点破产,记忆中其股价当年从接近100美元高位暴跌到最低的0.33美元,暴跌99.70%!】
        5、一家经营得当的科技公司常会被聪明的对手或尖端发明所击倒;但一家同样经营得当的保险公司却能够在竞争中以计取胜,且永远不用担心产品过时。
        戴维斯王朝的第二代斯尔必则选择了银行业作为自己的主战场。他认为,银行和保险业都倾向于一种场外运转方式,冠冕堂皇的总部不过是一座巨型坟墓。银行业永不过时,因为金钱永不过时。
        “银行不制造任何产品,因此不需要昂贵的工厂、精密的机械、仓库、研究室或高薪博士。银行不会造成污染,所以不用花钱购买控制污染的设备。它不出售小器具或成衣,因而毋须聘用销售人员。它不用装运货物,因此没有运输费用。银行惟一的产品就是货币,从储户手中借款再贷给借款人。货币表现为多种形式(硬币、纸币和证券),但永远不会过时,银行之间相互竞争,但银行业本身永远时兴。”
        “因为银行不会过时,所以也不能引领潮流,那么投资者就不会情愿花大力气购买银行股票。这样一来,你可以总是以较低价格买到银行股票,不用花许多钱,就能为银行的发展投资。”
        戴维斯家族集中投资于“金钱永不过时”的主题,不管是保险和投资,其实内核都是用钱生钱,只要谨慎配置资金,不让自己利欲熏心,长期下来一定是硕果累累。从股东权益报酬率的组成来看,保险和银行都有很高的杠杆率,这个杠杆率表示的是用别人的钱来赚钱。
        不管是保险业还是银行业,其特点是永不过时,但要获得丰厚的收益,一定是在它们被大众投资者忽视的时候,戴维斯投资保险股的时候,很少人关注这个行业,他能以很低的价格买入,等到1965年时,大家都意识到了保险的魅力,这时候,保险的业绩增长了四番,而投资者要多花上3倍的价格才能买到这些股票,利润增长和市盈率上涨造就了戴维斯双击的暴利。【注:典型的投机思维,期望股价吹泡泡来暴赚,是严重的投机心态!可有投机思维,但不要太期望!】
         这让我想到杰里米西格尔在《投资者的未来》中提到的投资者收益的基本原理:
       股票的长期收益并不依赖于实际的利润增长情况,而是取决于实际的利润增长与投资者预期的利润增长之间存在的差异。【注:这不是投资思维!是典型的投机思维,期望股价吹泡泡来暴赚,是严重的投机心态!可有投机思维,但不要太期望!概率总是很低的!】
        投资者过高的预期炒高了股价,在高股价时无法获得超额的收益。对于理性投资者来说,要获得稳定持续的高收益,找到永不过时的行业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在这个行业处于市场预期低估或被大众忽略时买入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根据以上的经验,看看今天A股上的银行股和保险股吧,尤其银行股,难道不值得我们花点时间研究和思考吗?

$浦发银行(SH600000)$      

附注:扑克先生-AQ5J对银行业利润居高不下的数据精算:

@扑克先生-AQ5J:为什么银行业人均利润比工业企业高出很多?

      因为这不是一个以人力生钱的行业,而是一个以钱生钱的行业。
      一个万人工业企业去年赚了一千万,人均利润才1000,你心中最牛的华为人均利润17万,而题主所问的ruibeier,最近一年实现的人均利润是接近2个亿?顶的上一个大型国企了[大笑]对于以钱生钱的行业,去数他的人数计算人均利润,是一种简单粗暴行为,
      中国银行业的人均产出是高于世界平均的,优秀银行则更高,根源在于中国超高的储蓄率,超高储蓄率意味着更海量的钱,更海量的本钱生出了更海量的利,就是这么简单。比较下两个企业,华为总资产2100亿,招行总资产5万亿,那么招行总利润比华为高,你觉得不合理吗?那么是否题主认为只有人力才有其价值,而资本本身毫无价值?
      不比人均利润额,也不比总利润,我们看看净资产收益率,华为较好的年份好像是超过50%的,这是对他技术实力 经营努力的最大褒奖,让投资人取得了最大回报,而招行作为中国最优秀银行之一,从来也没到过40%吧,现在稳定在20%,经营较差的银行未来可能全面回到15%以下。因为你NB你技术强,所以你赚50%都是合理的,银行的IT技术不如华为,所以赚15%也太高了?再说,如果拿银行和华为比it技术,你有没有觉得有点过分(其实招行的it也不算差了)?难道放贷的风险控制不是技术?应付金融市场的波动不是技术?是个人就具备风险控制能力?换句话说,华为的NB工程师具有这能力吗?我知道一个NB的叫牛顿的家伙,反正他是不具备这些能力的。
      拿银行的ROE和工业平均来比,15%比10%要高一截,那么这个合理吗?这要看看杠杆率,银行的杠杆率95%,决定了这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银粉银黑这些年吵吵的银行全面破产不就是对此的最好注解吗?一个投入本钱如此巨大的行业(没比他更高的了),带有这么高的杠杆,被大家一致认为随时可能破产的行业,多赚个3%-5%难道也不合理?高投入高风险还不许多赚一点点钱,把投资人当猪吗?还是想把已经投资其中的老投资者当猪宰?
      所谓的银行利润太高,只是民生行那个没见过钱的sb行长,根本不知道那些赚100%和50%以上的nb企业,仅仅取了15%的市场平均利润,加上激进冒险行为带来了5%-10%的利润溢价,然后大嚷大叫显示自己NB而已,其实那10%溢价其实也是幻觉,民生行前几年冒的险,因为坏账爆发,近几年一直在还账。
      但是这些道理P民是不懂的,(没时间了解,不需要了解也没机会了解)包括那个镀金的博士总理(这可以算渎职吗),于是大家异口同声的说银行利润太高了,但是作为投资者,如果不仔细分析其中的逻辑,把自己的智商满足于党报读者的水平,那在这个市场怎么长期混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722

以史为鉴——A股市场重组光环炒作的背后 ruibeier

http://xueqiu.com/7106608333/43325573
笔者按:本文选自2014年7月《中国A股白皮书》,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uy,谨以此文送给奋战在题材股炒作战线中的勇士们。
       以下为选载的原文:
       A股市场成立以来的这20多年,曾经无限风光过的资产重组题材明星股是层出不穷,如郑州百文、达尔曼、亿安科技、中科创业、银广夏、数码网络、水仙电器、广华化纤、鞍山合成、托普软件等等,他们当年都曾因为重组题材而得到大肆炒作,股价一度暴涨十倍甚至数十倍。但无论它们怎么闹,无论股价被炒多高,最终都被证明一切只是浮云,他们的下场要么是带上ST帽子被实施特别处理,要么就是被摘牌退市。而A股市场这20年来,真正通过产业整合、资产重组,进而脱胎换骨变身优质上市公司的几乎凤毛麟角,也就是通过资产重组、产业整合能真正获得成功的比例,在这个重组群体里不足百分之几。但A股市场对重组题材股的炒作力度之大让人瞠目结舌,也引得中小投资者趋之若鹜的奔向这一题材概念的炒作。为此,A股市场一度涌现出为数不少的资产重组题材概念炒作的典范,这其中的一些“佼佼者”如广华化纤,曾用名:欧亚农业,英豪科教、ST英教、华圣科技、ST华圣等,他在A股市场上为资产重组题材概念的炒作树立了“标杆”、缔造了“辉煌”的历史,搞“高科技农业”、“荷兰花卉引进”,又“进军教育产业投资”,无一不是能让市场能焕发激情的重大题材,即使退市灭亡前,还由香港“资本玩家”关百豪在其身上表演一出资产收购的闹剧,关百豪信誓旦旦的声称“处理完ST英教的不良资产及债务重组后,他会利用自身的实业平台使ST英教进行业务转型”。但是,随着公司所涉及项目的一个又一个失败,公司已彻底“瘫痪”,因为连续巨亏,被迫暂停上市,旋即又被彻底终止上市。ST英教的被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其财务情况恶劣到极点,2002年度和2003年度的每股收益分别巨亏1.0元和 0.85元。2004年的前三季度仅实现主营收入259万元,净利润亏损4518万元,净资产负2.2亿元,借款5.16亿元,资产负债率141%。但就是这样的垃圾公司,却不断得到市场恶性炒作,股价几十倍的上涨,还吸引了无数中小投资者蜂拥而入。其实当时A股市场上比“ST英教”更有收购价值的壳公司无数,但是在ST英教上却偏偏能连续搞出各种花样翻新、题材各异的一系列“产业重组整合”故事,其真实目的并不完全是一场资本市场上的游戏,其背后还有着很多深层次不可告人的目的,但这场戏演的太过逼真、太惟妙惟肖,以至于骗过无数中小投资者。发生在ST英教身上的这个案例,真应该作为后来投资者对自己加强风险教育的教材:ST英教的前身是广华化纤,作为“历史遗留问题”股于1993年上市,95年因行业发展问题及管理不善造成大量劣质资产。1998年10月,资本玩家杨斌带领陈忠联入驻,引进“高科技农业及荷兰花卉引进”,公司名称由“广华化纤”改为“欧亚农业”。因为杨斌自己是外籍身份,他个人控制的公司又是外资身份,无法直接在国内IPO融资,所以他开始琢磨在A股市场进行"买壳上市“的可能性,他遇到广州从化“英豪学校”的创始人陈忠联后,两人看上的“壳”就是广华化纤。杨斌通过陈忠联控制的“从化市博大”和“英迈尔实业”两家公司受让广华化纤5202万股的国有法人股后获得控股权,然后引进荷兰花卉、 蔬菜种植等农业项目,为此公司于1998年10月更名为“欧亚农业”,杨斌因为外籍身份,所以只在公司担任董事,而对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还不熟悉的陈忠联任欧亚农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1999年陈忠联操控欧亚农业收购自己创办的英豪学校资产,于是“欧亚农业”开始更名为“英豪科教”,从此公司主业增加了时髦的“教育产业投资”。与此紧密配合的是公司1998、1999年度业绩分别“做”到0.65元和0.88元,年度分配方案也极为优厚,虽然公司因为没有真实的钱可以给股东派发现金红利,但这两个年度分别推出10送10和10送6的送股方案,彻底让市场为之疯狂,股价累计暴涨10倍有余。杨斌在与陈忠联合伙买壳进驻广华化纤的同时,杨斌自己的地产项目(荷兰村项目)也于同期在沈阳动工兴建,初期投资预算18亿,主要资金来源为银行融资,巨大的资金缺口促使杨斌把所谓的高科技农业项目包装到香港上市,也简称“欧亚农业”,顺利融资6.8亿港元。但2002年10月一封中国证监会致香港证监会的举报信,让杨斌东窗事发并锒铛入狱。失去了杨斌的造假配合后,英豪科教也突然宣布主业遭遇变故,从此拉开英豪科教走向没落的序幕。陈忠联和杨斌走到一起,两者都是为了钱。陈忠联于1993年通过教育储蓄金模式创办了广东英豪学校,也就是“家长存钱,企业运作,以商养学”的模式,然后待学生毕业离校时归还本金。1993年国内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高达10.98%,存信托公司的回报平均高达25%,所以开始阶段陈忠联通过把储蓄金存银行、信托来即可维持学校日常运转,但1996年后银行利率从10.98%直降到1.98%,加上信托公司陆续破产,英豪学校的运营资金产生缺口。在这种情况下,陈忠联与杨斌一拍即合,开始合伙把手伸向证券市场。在二人控制英豪科教后,陈忠联利用上市公司平台对外融资,举债2亿元收购英豪学校大部分教学和生活设施,然后用收购过来的资产转身再和英豪合作办学,由此帮助英豪学校暂过难关。2002年杨斌入狱后,联合造假的链条断裂,英豪科教败绩逐渐暴露出来,英豪科教的业绩也由此前的每股0.88元,滑落到2000年的0.26元、2001年的0.06元,接着随杨斌的入狱,英豪科教2002——2004年的三年里每股收益分别亏损0.85元、亏损1.0元和亏损0.68元。至此,陈忠联入驻英豪科教后没有从市场融来任何资金,因其2001年推出的唯一一次配股申请未获批准,后期陈忠联一直利用英豪科教的平台疯狂向银行贷款,最后借此成功的将上市公司彻底掏空。截至2004年9月,ST英教净资产负2.2亿元,短期借款5.16亿元,资产负债率141%,公司资产数次被强制转让、查封、拍卖,包括第一大股东从化市英豪博大持有的1.3亿法人股(占公司总股本29.77%),所以依靠陈忠联自己,让ST英豪实行扭亏已经没任何可能,公司走向死亡已是必然,但戏还没有结束,又一位资本高手隆重登场:2004年11月12日,英豪博大所持上市公司的1.3亿法人股,按每股0.05元、合计总价656万元的价格拍出,接盘者是香港富商关百豪,他以自己控制的电子港科技有限公司身份成功竞拍下这1.3亿股法人股。对关百豪收购严重资不抵债的ST英豪,市场很多人士百思不得其解,但关百豪的收购报告书中显示,“收购方在上市公司不良资产清理完成以及债务重组完成前,仅出于投资祖国内地法人股市场的目的”,可是深沪两市比ST英教有价值的公司法人股遍地都是,关百豪为何偏偏看上了ST英豪?根据资料查询,关百豪是香港股市上的传奇人物,其名下控制有三家香港上市公司,其曾在1999年收购时富投资(10),2000年入主实惠集团(0996.HK),继而再分拆时富金融(8122.HK)于创业板上市,只是这3家公司在香港市场都属于仙股(股价不足1港元);1997年曾为处于困境中的中建电讯融资22.5亿港元,1999年为时富先后集资四次,募资总额达9亿元,而这一切当时被市场认为是无法办到的,所以不少香港媒体更将他誉为“财技高手”。那么关百豪以656万元的代价收购ST英教到底为了什么?当时有明白人指出:“600多万买下30%的控股权,这在二级市场上要赚多少个600万啊?这机构真高明啊!”。也许是巧合,在关百豪接手ST英教的前一周,其公司股票已经开始反弹,拍卖成功后连续6个涨停,一个月时间股价累计涨幅达66%,而同期的上证指数仅上升了2.45%。确实,关百豪接手ST英教后,自始自终就从没露过面,也没有进入ST英教的董事会,他只派了两个人过来, 一个人是出任新董事长,另一个任总经理,但公司搬迁至新办公住所及召开股东大会时,只有这新任总经理露过面。2004年5月,公司接到上海证交所通知,由于连续三年亏损,公司股票暂停上市交易,后期公司则被彻底摘牌退市。当这一场让人眼花缭乱的重组舞台戏最后曲终散场时,留给“ST英教”,或者叫“ST华圣”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是什么?是苦涩?愤怒?惆怅?这个可能只有投资者自己才知道。
      其实A股市场上类似ST英豪这样的重组闹剧多到数不胜数的程度,我不否认确实会有绩差公司通过重组获得新生,但通过重组真正让公司成功转型并获得新生的案例实在是少之又少,那么原因何在?从上市公司本身角度讲,挂牌上市资格的本身是极有价值的资源,因有着可以从证券市场无成本融资的权利,多数控股股东宁愿让自己控制的上市惨淡经营,也不愿意轻易放手,除非遇到买家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让上市公司的控制人认为有大利益可图的情况下,它才会考虑将上市公司转手,否则它宁可维持。这样,多数绩差公司最后多是在经营业绩连年亏损,最后无计可施,直至面临摘牌退市的情况下才会选择重组,这种情况下有病乱投医,它无需过多考虑接手方的实际能力,它只关心自己手中即将失去价值的控股股权能变卖什么价格,因此时能套现出逃是其最大目的。对于接手方,其买壳借壳上市的目的,很少会有真正从上市公司发展角度去考虑,而是以控制上市公司平台后,然后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融资、套现为主要目的,比如买壳方在成功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后,多数会打着优质资产注入的幌子实行增发再融资,然后控制人将自己手中劣质资产以较高的价格转卖给上市公司,这个资产转让过程其实已经让控制人取得巨大利益回报,同时也在极其隐蔽的状态下掏空上市公司。而这些劣质资产被高价注入上市公司后,对上市公司有何恶劣影响,这已经不再是控制人所想的问题,比如ST贤成的实际控制人,在通过资产重组取得控制地位后,控制人利用上市公司这个平台,通过高息集资、募资送股等方式从社会上骗取到过百亿的资金,一切的最后表明实际控制人是彻头彻尾的玩了一把空手套百亿白狼的好戏。从市场投资者角度讲,博重组是A股市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顽疾,这其实是严重投机的心理在作怪。因为A股市场长期以来退市制度不严谨,管理层担心退市会造成大量投资者出现过大损失,所以从和谐的角度考虑,对绩差公司的所谓“重组”疏于管制,造成大量虚假重组行为泛滥,这一方面造成A股市场的重组题材非理性的恶性炒作,同时也令市场的投资心理出现畸形心态,最后的结果是让价值投资在市场上被遗弃,让炒作风在市场泛滥,好在最近以来,管理层开始对重组公司进行严管,并且多次出台类似《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的通知。尤其是2014年以来,有越来越多的重组行为被紧急叫停,涉及的原因多半是:涉嫌内幕交易被迫停止的,炮制重组闹剧为实际控制人套现的,大股东低位增持结束后开始发布重组预案的,也有因最后在资产评估和职工安置上无法谈拢而确实无法重组的,更有甚者是借助重组顺便两手准备的,比如重组方提前在市场买入目标公司股票,然后借助重组顺便炒作股票的,反正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最悲剧的事情是,当交易所连续发布长油退市警告,并且指定了最后交易日后,还有数亿的资金趋之若鹜的抢在长油摘牌前退市前抢入其股票,因为有大批投资者还在做着期待ST长油未来能复牌的黄粱美梦。殊不知,拿央企的“免死金牌”当个赌注,但这一借口在退市长油身上可能不会再奏效,因为退市长油连续亏损三年之后,企业自己并没有急于通过财务手段来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相反,退市长油还突然借助巨额计提等手段来增加年度亏损额,最终净亏59亿,以至于让市场质疑这是不是在恶意退市?其实这已经表明其央企大股东是在彻底放弃ST长油,尤其是长油退市前后又被媒体挖出长油除了财务报表上披露的130亿外债之外,还有隐蔽的几百亿隐形巨额债务。而管理层这一年来正在着手实施加强退市制度的执行力度,加之面对负债数百亿的长油,对其合理处死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所以长油虽为央企第一退市股,但无论从自身角度,还是大股东的态度,以及政策面因素,都决定了长油已经没任何可能重新复盘的机会,但我们看到长油在退市整理期的30天里,在明知退市前的几天里还有数亿资金疯狂涌入长油去抢入股票,这真是一场悲哀。
       也许有投资者会说:“我知道投资绩差股赌重组和复牌风险较大,但我会注意控制风险”。其实,这种刀口嗜血的风险是很难规避的,因绝大多数没有辨别能力的中小投资者最后都是成为这类“重组盛宴”的牺牲品。因极大多数投资者没有信息优势,几乎得不到内幕消息,其所能拥有的只是猜测和自己的臆造,多数情况下是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下,这些投资者没有资金规模优势,在不利情况发生后无力改变价格走向趋势。加上多数投资者自身在技术上止损能力不足,一旦这些题材股在题材兑现上出现闪失,很多投资者根本没有能力及时止损,多数是抱着侥幸心理意图通过死扛来熬过困难阶段,其结果就是越套越深,最后血本无归。当然,A股市场上确实有一批人专门靠赌重组获得了成功,如某些专做ST股的牛散,象ST长油的某个人持股大股东,其除了重仓持有ST长油外,他同时还重仓持有ST宏盛(600817)、ST珠江(000505)、ST炎黄(000805)、ST金泰(600385)等,他坦诚述说自己炒股十几年没亏过,主要就是买那些面临退市的股票,买入后就持有几年,然后坐等复盘,最后盈利至少都是翻倍。但是,在A股历史上对退市制度的执行贯彻力度不严谨时,依靠这些绩差公司的咸鱼翻身获取暴利的机会相对很大,可是因为这类咸鱼翻身的背后很多是虚假重组行为,并由此将市场投资理念逐渐走入歧途,其危害性已经被相关部门引起重视,所以现如今管理部门对ST公司的重组已经开始严加管理。而随着历史上众多恶性虚假重组的大批量曝光,随着A股市场注册制度的即将执行,随着市场相关政策导向的逐渐改变,上市公司壳资源的价值正逐步降低,未来A股市场上再靠这种非理性的恶性炒作获取暴利的机会将进一步减少。
        $浦发银行(SH600000)$        

附《创业板的顶真的在天际》,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o

                                         创业板的顶真的在天际
1、会里
:整天警告中小投资者别太狂热,警示中小投资者注意市场泡沫,可看完这些公开信息后,你们自己不脸红?这一刻有没有那种“养了个混账儿子,然后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的感觉?
2、公墓:“墓”字我没写错,确实是墓穴的墓,这是什么节奏?击鼓传花,把净值弄高、然后基民追加认购?搏的是基民的命,捞的是自己的名声?崩盘前拍拍手走人,然后举着高净值、高收益率的光环弃公转私去发私募产品?怎么出货就是下任基金经理的事?
3、基民:为你们捏把汗,那些公墓大神拿你们的命,博他们的名,赢了是他的名,亏了是你们的命!也许现在你认为基金净值有不少收益也算没白搏,但等崩盘时,我看你还能安心的纵容他们去博?
        市场恶性爆炒到这程度,已经让市场成为全世界的笑柄,原本应该倡导理性投资的公墓,从娘胎里出生就畸形,早些年间热衷于帮券商股东坐庄后高位接盘,《基金黑幕》发布后改为集体抱团取暖,好不容易在06、07年学会了价值投资,结果没几年再度走下三滥的邪路,现在变本加厉的充当市场恶炒风向标!这些赌场筹码确实被你们翻炒上去十几倍,但这是你们的本事?那是基民的命堆出来的,如果闭卷考试,你们狗屁不是!一切恶有恶报,只是时辰未到!除非你有本事彻底颠覆资本市场的规律!如果上面知道生出你们后变称这样子,也许直接就把你们憋死在娘胎里!
      公墓,你们这帮赌徒恶炒后,逼着上面出利空调控市场,然后所有循规蹈矩的投资者都跟着遭殃?你们自己看下你们手里疯抢的赌场筹码:
 (1)、天龙集团,动态PE为负。


(2)、美康生物,击鼓传花搏命进行曲?


(3)、红相电力,动态PE负?


(4)、赢时胜,伟大的企业动态PE负?股价上到500?


(5)、双杰电气,动态pe负?


(6)、安硕信息,动态PE是2515倍,一季报取得了273万的巨额利润,股价这是奔1000去?


(7)、全通神教,动态PE1619倍,一个一季报里靠校讯通短信赚取569.67万巨额利润的伟大公司?这是股价要奔800去?

已有30人赞助了这篇帖子533雪球币:

  • 小商贩188
  • 君行健96
  • 我是钱钱66
  • 木生禾66
  • 暴龙一只牙20
  • 众人皆醒我独醉18
  • 小小学生学无涯18
  • 爱喝普洱8
  • 股权年代6
  • 贞松劲柏6
  • wenlc096
  • 夜之使者6

  • halfzero6
  • chickenFOOL6
  • 吃松子的小松鼠2
  • 哈丁1
  • 万里一空1
  • 时间的玫瑰qf1
  • 非线性正弦波1
  • luxinan1
  • 小健JR1
  • 意大利小兄妹1
  • 长牛县1
  • 亿利达1
  • robbie20141
  • 牛有才1
  • 十年大亨1
  • iFinite1
  • 来福1
  • 周抗引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9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