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為什麼不喜歡券商股? ruibeier

來源: http://xueqiu.com/7106608333/33430232

        筆者按:本文2天前發於新浪,發完後俺被高手們徹底的教育了一把,我知錯了,我錯誤的原因不外乎幾點:1、我對市場理解不夠;2、因能力範圍所限,我沒能抓住券商股,所以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3、很多高手同時也告誡我:股市就是玩預期,同時指出我必須要提高認識;4、還有直接坦誠的指出我就是腦殘,我覺得人家說的有道理;5、我雖然在券商行業呆了十余年,但會吃披薩不代表會做披薩,所以我真的要反思自己,然後找出差距和不足。
       順便代我家60只小雞向關心它們的各位表示感謝,小雞們很健康,個頭在迅速長大中。另外,雪球已經不發雪碧了,我已經有7340雪碧,已經是有錢人了,所以各位不用再給我雪碧了哈。本文原發: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bti.html 

                                            我為什麽也不喜歡券商股?
                                                      2014-11-28
      剛無意中看到下面我轉帖的這篇文章,我一邊看一邊笑,因為文章寫的很詼諧,但作者說的觀點很在理。我此前在其他文章里曾簡單的說過我不買券商股的原因,但我沒認真述說詳細原因,那我在這里順便多說幾句:
       1、券商的經紀業務惡性競爭,現在傭金普遍萬2、萬3,各券商之間交易傭金互相壓價,互聯網坑了券商的爹,因為非現場交易給各券商的傭金惡性競爭創造了條件;
       2、券商行業主要是靠天吃飯,行情好了,經紀業務的效益會不錯,行情不好,則大規模減薪減員;
       3、投行業務要看IPO的臉色吃飯,這幾年投行業務越來越集中在某幾個大券商手里,多數普通券商很難拿到項目;
       4、券商的自營業務遇到行情好還可以,遇到行情不好則直接大虧,因為多數券商自營人員的投資能力還欠火候,而券商自營部門的制度也有缺陷,很多券商的自營人員和很多保險資金的管理者一樣,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多數券商自營的利潤水平要遠遠跑輸市場整體水平,他們大多停留在能盈利百分之十幾、能完成年初制定的利潤目標就OK的層面上;
        5、雖然牛市里券商股的彈性要遠好於銀行股的彈性,但有一點:買券商股往往要靠想象,買銀行股則更容易看得見銀行未來的利潤,買券商股被套住了,多數情況下要寄希望於下一波牛市來臨才有希望解套,買銀行股被套了,每年的股息收入可以降低虧損幅度,可買券商股的股息收入在哪里?銀行股我敢拿10年,券商股給我幾個膽子我也不敢長期拿。所以,券商股適合投機,銀行股適合投資。如果是激進選手,應該是以券商股為主,但對於穩健性選手,自然是以拿銀行股為主。正常一波牛市行情結束後,券商股的漲幅一般是要大於銀行股漲幅的,但銀行股漲幅也不會低,同樣可以超過大盤漲幅的一倍,比如大盤如果能漲2倍,那銀行股基本可以漲4倍。所以,拿銀行股的漲幅雖然沒券商股的漲幅大,但我們也不虧。
       6、有4、5倍PE的銀行股在,為啥我要去買3、40倍市盈率的券商股?任何一輪牛市里,正常而言低PE組合的收益都要大於高PE組合的收益,在券商股啟動的初期我不敢拿,現在券商股普遍上漲50-100%後,我自然更不會去拿了。再說,戴維斯雙擊效應可以預見的在銀行股上必然發生,但在券商股上?也許未來等待券商股的是戴維斯雙殺。
       對券商股和保險股、銀行股怎麽看?這波行情炒作券商的資金主要是遊資,炒作券商股的原因不需要多說了,IPO恢複、市場走牛,兩融業務蓬勃發展等,但這些都是幌子,真正的根源是券商股普遍盤子小,流通市值小,股價容易撬動,這才是主因,所以券商股的炒作也是從小市值的券商股開始炒起。各位不要機械的去查看每個券商股的流通市值,你要知道行情軟件上的流通市值只是名義流通市值,實際流通市值是要減去大股東持股的部分。為什麽券商板塊里這次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啟動的最晚,那是因為這兩只券商股都是真正的大流通市值。包括保險股也如此,這幾天新華保險,中國人壽為什麽敢漲停?而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就不敢輕易漲停?也是因為新華保險和中國人壽兩各保險股的實際流通市值小,註意:我說的是實際流通市值,是剔除那些名義上已經全流通,但大部分流通股是被大股東鎖定的流通股後的真實流通市值。而銀行股這波行情啟動,從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等開始炒起,原因也是這幾個銀行股的實際流通市值都很小,遊資容易撬動,有關銀行股因為什麽開始炒作?見我《我為什麽不喜歡招行》一文里有詳細介紹。
       那麽後續券商股、保險股、銀行股會怎麽走?券商和保險股正常仍會脈沖式繼續上行,但因為眼前階段券商股普遍漲幅很大,多數都已經翻倍,市盈率也都上到3、40倍,而券商股拉升過程中,很多券商個股的日成交額也都上到幾十億元,這給這幫資金轉戰銀行股提供了信心支持,所以這段時間有時會出現銀行股和券商股呈蹺蹺板的情形,就是部分資金從券商股里退出然後轉戰銀行股。當然,不管是券商股、保險股還是銀行股,公募基金基本都踏空了金融行業這三個子板塊的行情,原因我不多說了,就是公募基金沒金融股的倉位,什麽時候創業板開始崩盤,就意味著公募基金開始搶銀行股了。現在創業板還沒開始跌,那是公募基金還在觀望銀行股的行情到底能持續多久?公募基金的操作基本是屬於“惡心自己成全別人”的私人訂制風格,一般而言,當銀行股普遍飆升50%後,公募基金就要開始殺入,而前面50%的幅度,公募基金一般是把這段利潤留給遊資和有準備的普通投資者,公募基金大多熱衷於高位接盤,其原因也是只有當銀行股大幅飆升後,銀行股的投資價值才會被公募基金認可。而現在公募基金正在觀望銀行股行情的持續性到底如何時,銀行股行情的安全性就基本沒大問題。所以,我在這里要說:“有公募基金真好,因為有這樣高風格的公募基金,銀行股的行情才可以飛的更高”。

       以下是我要轉帖的文章,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1a457cf0102v8st.html 

                                              STUPID! 券商股炒錯了
                                        2014-11-27     作者:龍泉遊天下
       A股散戶的平均智商僅為大媽水平,目前能在這個扭曲市場中獲得暴利的,是一批善於利用大眾急於暴富的心理的人。他們吹捧和買入的公司最後被證明是沒有成長性的,是零和遊戲。這些公司普遍的特征就是,計劃很激動人心,但是從來沒能力分紅。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公司流星般閃過,好處都被管理層和原始股東榨幹了,股民什麽也沒得到。
        簡單說一個例子,牛市來了,大家趕緊去炒券商股。實際上,牛市中券商的融資客戶暴增,券商的錢從哪來呢,還不是從銀行來?利率要根據市場需求上浮,受益者是銀行才對。另外,優質的企業資源都掌握在銀行手里,券商想拉企業上市,收手續費的應該是誰?還是銀行才對,券商收到的手續費很大一部分被銀行的投行團隊分走的。保薦制已經取消,真正有定價權的還是終端渠道。所以我說興業,浦發才是未來中國的高盛,所羅門兄弟。
        融資融券產業鏈——你買的銀行理財產品那叫批發市場,同業拆給券商用,然後再貸給你做股票融資,那叫零售市場,你買理財產品收益4.5%,你融資付利息8.6%,中間的4個點利差由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和券商共享。據說券商跟銀行拆入資金利率高達7%,因此券商只能吃到魚尾巴。
        推薦上市產業鏈——企業上市註冊制,對銀行是重大利好,這意味著券商的橡皮圖章已經失效。而優質企業全都是靠銀行貸款培養起來的,你覺得他們會讓誰賺上市手續費呢?保薦制取消,對券商是利空,等於行業沒有了壁壘。
       發行債券產業鏈——在中國,企業債承銷的冠軍會是誰?在美國肯定是高盛,大摩這些投行,他們歷史悠久,是和美國最優秀的企業並肩成長起來的。但是,在中國只能是銀行,中國的券商並不掌握客戶資源。這是由中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國情決定的。在中國,券商只能在企業債產業鏈中吃到一點末端的上市介紹費而已。
        券商賺到的利潤,本來應該因為牛市的到來而井噴的。大家可能會失望,因為很多有眼光的銀行為了適應利率市場化,已經把投行業務作為重要突破口。而券商賺的融資利差,很大一塊也要切給銀行;最後是交易手續費,由於長期熊市,手續費已經很低迷了,還要受到互聯網券商的打擊。
        銀行收購了信托公司和券商後,這些業務將轉移到銀行自己的公司去。比如浦發銀行收購上國投,就得到了信托牌照和券商牌照(上海證券)。再比如平安銀行的客戶想上市,肯定是平安證券做保薦人。
        券商只是一個縮影,幾乎所有行業都圍著銀行轉。券商只是銀行的下遊行業之一而已。目前中國的混業經營已經很明顯,都在成立金融控股集團。沒有銀行資本支持的券商將會邊緣化。
       券商股炒錯了,應該炒的是銀行股。
       $浦發銀行(SH6000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