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资是场马拉松。。。 ruibeier

http://xueqiu.com/7106608333/42358533特别说明:
1、本文是我对一球友的答复,谈的只是战略问题,而作为投资人,是高抛低吸?还是长期持有?那是战术问题,而战术问题不在我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2、对这行业是否看好,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我也有我看好的逻辑,但对恶意抬杠子者,我一般不警告,会直接拉黑。
3、以下为正文:
老船长S:
      锐大好,去年就一直看您的帖子,受益匪浅,有如下问题请教:刚看到招行的一季报,净利润172亿,如果简单乘以四的话,是680亿左右,招行员工8.5万人,平均每个人每年创造的净利润是80万左右,这利润顶得上一个小企业一年的利润了,(就我周边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的小型民营制造业人均利润2-5万不等,在我眼里最牛最值得尊敬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华为今年3月31日公布的14年净利润279亿,员工数160000,算下来人均利润17万左右)难怪说银行利润太高,请教锐大,招行这样的人均产出就全世界的银行业来说是高是低?对比制造业或者说实体企业来讲是不是银行业就该享有如此高的利润差距?或者说金融行业有如此高的利润的秘密究竟在哪里?

我的答复:
      正常,这也是为什么世界级投资大师很多选择重仓金融行业(银行+保险)股票的原因。春节前后,在某次高端人士聚餐会上,景林资产的某位高层人士(此前他曾负责香奈儿家族在亚洲区的资产理财工作)在聚会上聊过:全球富豪的家族产业很多想传承给后人,但这些家族的后人很多不愿意子承父业,所以很多家族企业选择了把盈余资产投入金融和地产行业(主要是股权投资)。当时听罢我也觉得确实有道理,因为我这和“豪”差之万里的庸人都开始琢磨投资在银行业上。那么银行业的长期发展到底呈什么态势?我们已经看到中国银行业这些年来快速发展壮大的事实(恒生银行2004年投资17亿人民币于兴业银行上,这11年间合计领取44亿港币的股息,于此同时投资本金也已经增值至超过250亿人民币),包括香港恒生银行这几十年来也是茁壮成长,而欧美银行业则更是如此,如富国银行这百来年走过的发展历程:
  富国银行的发展历程大致是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52年至上世纪80 年代:脱胎于快递公司的社区银行。
  富国银行的前身是1852 年成立的富国公司,主要在美国西部提供银行业务和快递服务。1905年,富国银行正式从富国公司分离。1960年起,富国银行逐步将网点由加利福尼亚北部向南部延伸,到上世纪80 年代已成为加州最大的社区银行之一。
  第二阶段,上世纪80 年代至1994 年:跨州经营的地区性银行。
  1982年,美国银行业跨州兼并政策开始松动。为适应监管政策变化,拓展业务收入来源,富国银行开始在加利福尼亚及邻近州并购经营。在整个80 年代及90 年代初,富国银行收购的金融机构超过了100家。
  第三阶段,1995年至2008年:全国性银行。
  自上世纪90年代,美国进一步放松了银行业跨州经营监管政策。为抓住政策机遇,提升在美国市场的地位,富国银行相继并购了第一州际银行、西北银行、美联银行等中大型银行,将经营范围扩展至全美。
  第四阶段,2009年至今:全国性银行的整合提升。
  2009 年开始,富国银行开始与美联银行进行整合,包括整合业务系统、撤并重叠网点、重新安排撤并网点员工等。2011 年年末,富国银行机构数量为9112 个,较并购美联银行初期减少了近2000 个,净利润也实现了连续攀升。
       我一个朋友,她有亲属在毛里求斯,是当地华侨。2015年春节期间我那朋友去毛里求斯游玩,亲属接待。待我那朋友回来后告诉我,她说她那客居毛里求斯的长辈,在这20年来一直买当地一家银行的股权,并且是只买不卖,现在就靠这20年对银行的投资,亲属已经成为当地富豪。而从我们能了解到的范围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银行业都是国家政权、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并且银行业的发展增速普遍高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速,也既银行业的发展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之间是非线性关联关系。那么银行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何可以取得高额利润,我们那16家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已经给了您答案,对此我已经无需再做深入解释了。
       最后,您看下这篇文章,也许会加深您对银行业发展的认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1ta

       《戴维斯家族为何独喜银行与保险股vs永不过时的行业》
                                                  作者:齐建林
       加里斯洛夫斯基在投资丛林里闯荡50年的经验,总结出值得长期投资的几个行业,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投资收益,这种实实在在的成功案例确实对我们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我们投资哪些行业很有借鉴意义。加里斯洛夫斯基的50年是一个人的经历,而另一个50年的经验则来源于一个延续三代的家族,那就是很多人熟悉的戴维斯王朝经过三代人成就的投资神话。
         戴维斯王朝靠什么成就伟业呢?保险和银行其中主要是保险。
         我继续抄书,这本书是《戴维斯王朝》,我以前粗略读过一回,迟钝的脑袋没有得到什么启示,这次重读,则感受良多,它展现了一个伟大投资者需要的眼光和坚持,以及什么样的行业会蕴藏着投资的金矿。
        在选择什么样的公司上面,有一句话我觉得需要铭记于心:“所售产品或服务永不过时。”
        非常简短的一句话,其实蕴含深意。在人类社会中,哪些东西会永不过时呢?那就是只要人类存在,人类就需要的东西,最基本的是生老病死性健寿娱,次一层次的就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人类进行的生产物质或获得资金的活动或服务。具体一点讲就是饮食、医药,当然随着人类的进步,现代人有一些古人所没有的必需品,比如金融、家庭和个人用品之类,也成了生活的基本需要。正因为这些东西是与人类存在相始终的,那么,其中的优秀公司必定能持续稳定地提供收益,在复利的魔术变换中积累成一个巨大的盈利数字。
         在50年的试验、犯错和改进中,戴维斯家族最终选择了保险和银行业作为自己主要的投资行业,尤其是保险行业给了戴维斯第一代1700多倍的收益。戴维斯以15万美元原始资金,通过50年的积累,在12只股票上积累了2.61亿美元的财富。这12家公司中,有11家是保险公司,剩余的一家房利美,也跟保险相似。
        在人们大肆买进债券的年代,“戴维斯并不关心债券市场的动荡,他为保险股票忙得不亦乐乎,尤其是那些小的、势头强劲的品种。1954年,他结束了7年的自营职业,进入了富人行列。市场的每一个领域都有钱可赚,让人垂诞,但戴维斯偏偏瞄准了最香甜却无人注意的那部分。毫不夸张地说,人寿保险公司收益的增长速度就如同日后的电脑行业、数字处理行业、医药业,以及知名零售商麦当劳和沃尔玛那样。”
        戴维斯认为,“保险公司同生产商相比,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保险商的产品总是推陈出新,将客户的钱投资以获取利润,无需昂贵的工厂和实验室,也不制造污染,还能抵御经济衰退。经济低潮来临时,消费者推迟大宗购买(房屋、汽车、家用电器等等),但他们不能推迟交纳住房、汽车以及人寿保险费用。”
       相对于保险业,戴维斯对铝、橡胶、汽车或混疑土公司丝毫不感兴趣。因为“诸如此类的生产商都需要造价很高的厂房,修理和不断革新会让他们的现金所剩无几。他们会在经济萧条期赔钱,因此股票收益也不牢靠。他们总要引进新工序或新发明,这会使他们面临破产危机。纵观生产制造业的历史,没有几个公司能够长寿,只有那些不断革新改造的公司才能不被淘汰。”
       保险业就不一样了,它具有永不过时的特点。“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度过了他们200岁生日,而销售的产品基本上没变,还是开创者活着时候的那些。他们把客户的钱用于投资,从中渔利;而生产商永远得不到这样的机会。”
         但是保险业本身却并不是一个包赚不赔的行业,由于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保险业是一个低利润行业,同时,由于保险产品本身没有差异性,竞争激烈,购买者对品牌的价值不像其他行业那么重视,因为他们购买保险的时候主要是从当地代理商那里购买,他们推荐什么就买什么,对任何一个保险商同样的怀疑和憎恶。这也就是多尔西在《巴菲特的护城河》一书中,认为保险业没有护城河的缘故吧。但是,仔细思考巴菲特投资保险业的经验,我发现,也许保险业的护城河不在保险业自身而是在保险业之外,即谁更有投资优势,谁能让浮存金获得稳定而持续的收益?这是题外话,以后再谈。
         那么戴维斯为何能从这样一个低利润、竞争激烈的行业获得巨额收益呢?书中总结了几条原因:
      1、保险商掩盖了真正的盈利能力……,利润不高很可能是,至少部分是,保险精算的假象。
       2、戴维斯以低价格为入手点,在他最初的投资组合中,有很多都是小本经营的保险商;当这些小公司被大公司并购,戴维斯就可以坐享其成。
       3、他抓住了二战过后房屋、汽车和人寿保险的高峰期。
       4、他并没有选择那些始终未能发挥潜力的公司,比如安泰公司,股东的忠诚在那里往往得不到回报。他寻找那些富有冒险精神而又低成本运营的复利机器,例如日本的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AIG,它们都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使股东获得满足感和信任感。【注:AIG在08年金融危机中差点破产,记忆中其股价当年从接近100美元高位暴跌到最低的0.33美元,暴跌99.70%!】
        5、一家经营得当的科技公司常会被聪明的对手或尖端发明所击倒;但一家同样经营得当的保险公司却能够在竞争中以计取胜,且永远不用担心产品过时。
        戴维斯王朝的第二代斯尔必则选择了银行业作为自己的主战场。他认为,银行和保险业都倾向于一种场外运转方式,冠冕堂皇的总部不过是一座巨型坟墓。银行业永不过时,因为金钱永不过时。
        “银行不制造任何产品,因此不需要昂贵的工厂、精密的机械、仓库、研究室或高薪博士。银行不会造成污染,所以不用花钱购买控制污染的设备。它不出售小器具或成衣,因而毋须聘用销售人员。它不用装运货物,因此没有运输费用。银行惟一的产品就是货币,从储户手中借款再贷给借款人。货币表现为多种形式(硬币、纸币和证券),但永远不会过时,银行之间相互竞争,但银行业本身永远时兴。”
        “因为银行不会过时,所以也不能引领潮流,那么投资者就不会情愿花大力气购买银行股票。这样一来,你可以总是以较低价格买到银行股票,不用花许多钱,就能为银行的发展投资。”
        戴维斯家族集中投资于“金钱永不过时”的主题,不管是保险和投资,其实内核都是用钱生钱,只要谨慎配置资金,不让自己利欲熏心,长期下来一定是硕果累累。从股东权益报酬率的组成来看,保险和银行都有很高的杠杆率,这个杠杆率表示的是用别人的钱来赚钱。
        不管是保险业还是银行业,其特点是永不过时,但要获得丰厚的收益,一定是在它们被大众投资者忽视的时候,戴维斯投资保险股的时候,很少人关注这个行业,他能以很低的价格买入,等到1965年时,大家都意识到了保险的魅力,这时候,保险的业绩增长了四番,而投资者要多花上3倍的价格才能买到这些股票,利润增长和市盈率上涨造就了戴维斯双击的暴利。【注:典型的投机思维,期望股价吹泡泡来暴赚,是严重的投机心态!可有投机思维,但不要太期望!】
         这让我想到杰里米西格尔在《投资者的未来》中提到的投资者收益的基本原理:
       股票的长期收益并不依赖于实际的利润增长情况,而是取决于实际的利润增长与投资者预期的利润增长之间存在的差异。【注:这不是投资思维!是典型的投机思维,期望股价吹泡泡来暴赚,是严重的投机心态!可有投机思维,但不要太期望!概率总是很低的!】
        投资者过高的预期炒高了股价,在高股价时无法获得超额的收益。对于理性投资者来说,要获得稳定持续的高收益,找到永不过时的行业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在这个行业处于市场预期低估或被大众忽略时买入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根据以上的经验,看看今天A股上的银行股和保险股吧,尤其银行股,难道不值得我们花点时间研究和思考吗?

$浦发银行(SH600000)$      

附注:扑克先生-AQ5J对银行业利润居高不下的数据精算:

@扑克先生-AQ5J:为什么银行业人均利润比工业企业高出很多?

      因为这不是一个以人力生钱的行业,而是一个以钱生钱的行业。
      一个万人工业企业去年赚了一千万,人均利润才1000,你心中最牛的华为人均利润17万,而题主所问的ruibeier,最近一年实现的人均利润是接近2个亿?顶的上一个大型国企了[大笑]对于以钱生钱的行业,去数他的人数计算人均利润,是一种简单粗暴行为,
      中国银行业的人均产出是高于世界平均的,优秀银行则更高,根源在于中国超高的储蓄率,超高储蓄率意味着更海量的钱,更海量的本钱生出了更海量的利,就是这么简单。比较下两个企业,华为总资产2100亿,招行总资产5万亿,那么招行总利润比华为高,你觉得不合理吗?那么是否题主认为只有人力才有其价值,而资本本身毫无价值?
      不比人均利润额,也不比总利润,我们看看净资产收益率,华为较好的年份好像是超过50%的,这是对他技术实力 经营努力的最大褒奖,让投资人取得了最大回报,而招行作为中国最优秀银行之一,从来也没到过40%吧,现在稳定在20%,经营较差的银行未来可能全面回到15%以下。因为你NB你技术强,所以你赚50%都是合理的,银行的IT技术不如华为,所以赚15%也太高了?再说,如果拿银行和华为比it技术,你有没有觉得有点过分(其实招行的it也不算差了)?难道放贷的风险控制不是技术?应付金融市场的波动不是技术?是个人就具备风险控制能力?换句话说,华为的NB工程师具有这能力吗?我知道一个NB的叫牛顿的家伙,反正他是不具备这些能力的。
      拿银行的ROE和工业平均来比,15%比10%要高一截,那么这个合理吗?这要看看杠杆率,银行的杠杆率95%,决定了这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银粉银黑这些年吵吵的银行全面破产不就是对此的最好注解吗?一个投入本钱如此巨大的行业(没比他更高的了),带有这么高的杠杆,被大家一致认为随时可能破产的行业,多赚个3%-5%难道也不合理?高投入高风险还不许多赚一点点钱,把投资人当猪吗?还是想把已经投资其中的老投资者当猪宰?
      所谓的银行利润太高,只是民生行那个没见过钱的sb行长,根本不知道那些赚100%和50%以上的nb企业,仅仅取了15%的市场平均利润,加上激进冒险行为带来了5%-10%的利润溢价,然后大嚷大叫显示自己NB而已,其实那10%溢价其实也是幻觉,民生行前几年冒的险,因为坏账爆发,近几年一直在还账。
      但是这些道理P民是不懂的,(没时间了解,不需要了解也没机会了解)包括那个镀金的博士总理(这可以算渎职吗),于是大家异口同声的说银行利润太高了,但是作为投资者,如果不仔细分析其中的逻辑,把自己的智商满足于党报读者的水平,那在这个市场怎么长期混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7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