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AP的收購清單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24/1NNDE1XzQyMzI1NQ.html

「在中國市場,SAP去年創下紀錄,獲得了有史以來最高的業績增長。」4月23日,SAP(NYSE.SAP)中國有關人士向記者透露。

在很多中國企業的視野中,SAP是一家ERP軟件企業,與其業務類似的中國企業包括用友(600588.SH)、金蝶(0268.:HK)、速達等。但隨著一系列併購動作的展開,SAP的商業版圖早已超越ERP。

與中國市場業績飄紅相對應的則是,這家德國軟件巨頭的一副瘋狂擴張之勢,包括在全球市場的連番巨資併購,以及在中國市場追加20億美元投資。

「SAP收購的宗旨,並不是拿市場份額。」4月17日,SAP全球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蕭潔云在深圳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圍繞「做全世界最好商業套件」的目標,SAP主要沿著五個市場尋找併購目標。

蕭潔云表示,SAP圈定的五個目標收購市場分別為:應用、商業分析、移動、云計算和數據庫。

具 體的收購動作則包括:今年2月,SAP宣佈已經斥資34億美元完成了對云計算企業SuccessFactors的收購;為了在數據庫佈局,SAP在 2010年9月以58億美元將Sybase收至麾下,後者的主要產品是數據庫軟件,包括針對金融機構的數據分析程序,其主要競爭是甲骨文和IBM。

除了這些涉資規模巨大的併購,SAP還收購了一系列小公司,最近的一起發生在今年4月11日。SAP在當天稱,為了推動移動解決方案的創新,決定收購一家領先的企業移動應用與技術商Syclo。

根 據Gartner的調研數據,到2013年,手機將超過PC,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服務投入設備。而數據移動化帶來的則是數據量的驟增,以及對數據挖掘和分 析的大量需求,即大數據時代。與此相關聯的還包括云計算,未來大量應用都可能轉移到云端來完成。很顯然,SAP的收購方向與全球IT產業發展的大趨勢緊密 相關。

「這些收購延長了我們的產品線,比如收購Sybase後,我們就是名副其實的數據庫軟件供應商了。」蕭潔云說。

但蕭潔云強調SAP的收購清單中並不包括硬件,「我們沒興趣做硬件,市場上有很多專業的硬件公司,可以與我們的軟件互補」。

這句看似不經意的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甲骨文。這家公司自1977年成立以來的業務一直是軟件銷售,不過卻在2009年4月宣佈斥資74億美元收購服務器廠商Sun公司,罕見地涉足硬件領域。而SAP收購Sybase後,也與長於數據庫的甲骨文形成了直接的競爭關係。

「SAP收購之後第一位的動作是技術上的整合,通過學習被併購公司的長處,把對方的技術融入進來,並形成一體化的優勢。」蕭潔云表示,相對於自己負責的銷售部門而言,「與被購對象銷售團隊的合併,倒是排序最後的工作了」。

SAP 連番收購的整合和協同效應還有待觀察,但該公司最新發佈的財報已經呈現正面效應。SAP於今年4月13日發佈的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12年3月31 日,SAP實現總營收為33.5億歐元,與上年同期30.2億歐元同比增長11%;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SAP運營利潤為6.3億歐元,與上年同期 6.0億歐元同比增長6%。

至於中國市場,SAP決定到2015年之前進行高達20億美元的投資。蕭潔云對記者表示,這些資金主要投入在 四個方面:第一,本地化產品和應用;第二,推進產品與服務的交付,比如建設全球售後服務中心;第三,銷售渠道建設,從以往的沿海地區佈局延伸到中國內陸地 區;第四,提升合作夥伴、項目實施方以及二次技術開發方等生態系統的建設。比如,以前在渠道上採取總代加核心代理的模式,今後會進一步發展第二、第三層的 經銷商。

蕭潔云表示,SAP在中國市場過去曾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切合中國國情進行本土化,而她上任兩年來的工作主要是,「將SAP以前很多沒有釋放的好東西,釋放出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59

SAP:十字路口的德國戰車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307/t20130725_466560.htm
依靠率先打造出一個嶄新的產品類別,SAP開創了ERP市場,且曾經是唯一一家可與美國大軟件集團爭雄並佔上風的非美國企業。然而,嚴謹保守和封閉僵化的企業文化,讓這駕德國戰車難以適應21世紀動盪多變、合作共榮的商業環境,前路迷離。

  

  全球第三大軟件企業、大名鼎鼎的SAP於1972年創立於德國的曼海姆。其誕生頗為偶然。當時,IBM的一個研發小組為英國帝國化工(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在德國的工廠開發了訂單處理系統,但IBM德國分部拒絕接收這個項目。於是,開發小組的五個成員在此產品市場潛力的吸引下,離職自行組建公司,利用在晚間租用IBM主機的時間全力打造這款產品。SAP從而誕生。SAP的原意是系統分析和程序開發(system analyse and program development),名稱雖樸實無華,但在創建伊始就成績不俗。其後的40年裡,SAP更是一路穩步增長,逐漸成為企業資源規劃系統軟件市場(ERP)毫無爭議的領袖。

  

  今天總部位於德國小鎮沃爾多夫(Walldorf)的SAP是一家大型的國際化企業,擁有6.5萬名員工,業務遍及130個國家,2012年收入高達162億歐元,並且近80%的財富500強企業都是它的用戶。雖然SAP主要服務於商務市場,但它的品牌認知度很高,在Interbrand全球品牌百強榜上,SAP高居第25位。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軟件行業,SAP是唯一一家可與美國大軟件集團爭雄並佔上風的非美國企業。

  

  順應潮流,成就輝煌

  

  SAP的成功完全是時勢造英雄。上世紀70年代初,IBM把硬軟件分開運作的決定直接導致了全球軟件產業的形成。當時的企業因自身成長的需要開始進行IT系統的現代化,以實現管理的規範化和信息化。但是,絕大多數企業都使用IBM的主機系統,利用低速低效的打孔卡進行信息的分析和報表處理。因此,商務市場對方便簡易的應用軟件需求非常迫切。以普萊特納(Plattner)為首的SAP創始人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機,率先推出採購庫存和財務綜合管理系統,它不需打孔卡,實現了標準化和數據的中央整合,方便易用,一經推出就深受用戶歡迎。其後SAP擴張到庫存、供應鏈(SCM)和用戶關係管理(CRM)等不同領域,並為不同產業開發個性化產品。隨著SAP產品類別的擴充,它的用戶基數也穩步增加。

  

  彼時,大企業開始進行大規模國際化擴張,它們中的很多都是SAP的用戶。依靠搭乘用戶國際擴張的順風船,SAP輕易打入諸多海外市場,早在1989年,其海外收入就已超過總收入的25%。海外擴張的成功,讓SAP的成長極為迅速,上世紀80年代曾一度擁有逾100%的增長率。上世紀90年代中期,SAP成功開拓潛力最大的美國市場,從而進入發展的黃金階段。到1998年,SAP的銷售收入已高達48億美元,年增長高達50%,遠超所有競爭對手,並成為其一手打造的ERP市場領袖。一時間,德國戰車所向披靡,如日中天。

  

  SAP早期的成功來源於它把握住了企業從大型主機向中小型機過渡的歷史契機,認準一個前景巨大的市場空白,率先打造出一個嶄新的產品類別,從而開創了ERP市場。作為這個新產品類別的開拓者和領導者,SAP在高速擴張過程中,穩打穩紮。首先,它充分利用和IBM硬件的兼容性來擴大用戶群。同時,SAP又和用戶緊密結合共同開發產品,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的成功率。其次,它採取了合作擴張的戰略,和IT諮詢和服務公司聯手推廣自身的產品,不但彌補了本企業服務員工的不足,而且從這些合作中獲得了新的銷售渠道,通過拓展合作者網絡來支持自身的持續高速增長。正是這些戰略幫助SAP快速成就霸業。

  

  文化保守,漠視良機

  

  但進入2000年後,SAP的業績開始顯著下滑。其核心原因就是它沉醉於成功中而漠視了互聯網所帶來的巨大而深遠的時代變革。當時其用戶已看到互聯網的優勢,對SAP的產品和兼容性提出要求,以轉變為更加靈活有效的電商,但SAP對此毫無作為。當IBM和甲骨文積極利用互聯網對自身進行深層變革時,SAP仍在舊日的輝煌中徜徉,錯失良機。

  

  SAP的企業文化是造成此戰略失誤的根源。德國企業通常嚴謹保守,封閉僵化,不願承擔風險,SAP亦然。其靈魂人物普萊特納從來都對美國高科技行業的發展態勢持懷疑態度。正因為此,儘管早在2000年,美國市場已佔SAP收入的1/3,但美國分部的高管從未被總部最高決策圈所接納,這種過重的德國情結促使大批美籍資深員工離職,轉而為競爭對手效力。保守排外的文化導致它在應對互聯網浪潮時措手不及乃至被重重擊倒。

  

  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SAP開始亡羊補牢,第一次破例引入外援,如收購互聯網企業Commerce One和TopTier。通過這些收購,SAP開發了基於互聯網的應用軟件。更重要的是,它還引入外籍高管,如TopTier的創立人以色列籍的阿加西(Agassi),從而試圖轉變SAP封閉的產品文化。借此,SAP不僅顯著提高了新產品的開發速度,同時也推出了如用戶關係管理和供應鏈軟件等新的產品類別,與競爭對手Siebel和i2等爭奪市場空間。最終,SAP的業績開始回升,但到2008年又再度跌入低谷。業績起伏的核心原因仍然是它不再符合時代需求、僵硬難變的企業文化。

  

  雖然SAP嘗試進行文化變革,但並無本質上的改變。10年前,SAP因文化問題未能有效應對互聯網的挑戰。其後,在云計算這一新技術浪潮來臨時,SAP也顯得步履緩慢。它的競爭對手甲骨文早在1998年就成立了第一家云端服務企業NetSuite,從2004年就開始將其所有軟件云端化,並於2011年完成了這項耗時7年的巨大轉型工程。而SAP卻只是想努力維持現有的產品,繼續延長過時的商業模式。其結果只能是SAP在新技術時代再次遭遇挫敗。

  

  戰略錯誤,增長無力

  

  作為一個古板固執的德國企業,SAP雖然一直依賴外部的IT諮詢公司為其用戶提供服務,但在發展核心業務上卻一貫遵循自主成長(organic growth)的發展路徑,並曾高調批評甲骨文的收購整合戰略。但它似乎沒有意識到,自身所處的並非穩定的加工製造業,而是飛速發展,技術不斷變革的軟件產業。任何一個企業都很難單純依靠自己的力量維持高速增長。正是出於這一錯誤理念,每當新技術浪潮來臨時,SAP的反應都很遲緩。相較之下,其競爭對手如IBM、甲骨文、微軟等則積極收購相關企業,以確保和時代同步,同時也進一步拉大了和SAP在規模上的差距。

  

  因為再難複製上世紀80年代的高速增長,再加上2008年股價遭受重創,SAP終於意識到在移動平台和云計算等新一輪技術浪潮的衝擊下,不收購將無法生存。2010年麥克德蒙特(McDermont)和施耐博(Snabe)共同出任CEO後,破天荒地開始一系列的收購,包括移動平台Sybase以及云計算企業SuccessFactors和Hybris。但SAP的收購力度仍然遠未及甲骨文、IBM等主要競爭者。而且,因為公司收購文化的長期缺失,SAP的整合技能和管理水平都將是嚴重制約其迅速發展的短板。

  

  德國戰車,前路迷離

  

  曾長期擔任SAP總裁的大學物理教授凱格曼(Kagermann)在企業業績低迷的2008年離任後,繼任總裁艾波泰克(Apotheker)卻讓德國戰車陷入了更深的泥潭。他的提價舉措引起了用戶的極大不滿,其後爆出非法下載甲骨文專利軟件一事,嚴重挫傷士氣。更主要的是,他讓SAP的創新能力進一步減弱。

  

  2010年,麥克德蒙特和施耐博上任後,對SAP大力變革,不僅大舉收購,而且強調創新,關注移動、云端和內存式計算(in-memory computing)三大領域,並推出內存式計算的拳頭產品HANA—作為云計算的核心,此技術能使大數據存儲於服務器內存,完全代替甲骨文的數據庫,從而在提高速度的同時保持低價和簡易。目前,HANA正成為SAP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更重要的是,它有望成為SAP唯一一個云端化技術平台。

  

  2010年換帥後,經過一系統的舉措,SAP業績上揚,似乎又開始顯現再度輝煌的信號。然而,表面的繁榮之下,更深層的危機尚未解除。

  

  首先,全球商業已進入後工業化時代,市場極其動盪。企業賴以成功的核心技能是靈活性、速度和開放性,而SAP一手打造的ERP系統的基本理念就是嚴格的規劃、確定性和僵化的運作模式,這其實在本質上扼殺了企業運作的靈活性。這種產品適合大工業化時代的加工製造型企業,現在卻已過時。企業需要的是更簡單靈活、易於修改和調整的軟件系統,而非SAP複雜僵化的產品。另外,ERP是企業內部效率的管理工具,但現在的企業越來越需要跟蹤和分析外部用戶數據以獲得新的競爭力。因此,企業正轉向以內外數據兼顧的商業分析系統為導向的商業模式,即從規劃型向分析型企業轉化,而無法具備此功能的ERP正成為如水電一樣的公共效用產品,終將毫無差異化可言。所以,SAP需要對ERP這個產品類別的核心概念進行重大變革,否則,它的整體衰退將不可避免。

  

  其二,在這個時代,因為高度複雜化的用戶需求和高強度的競爭,企業規模變得更加重要。因此,高科技產業正在進行第二次硬軟件行業的垂直整合。尤其在云計算領域,企業要想稱雄,必須要擁有自己的數據中心和硬件基礎設施,谷歌、亞馬遜、微軟和Facebook等都在此領域投入巨資。但SAP卻沒有自己的整體系統,仍依賴合作夥伴,如戴爾和英特爾來製造服務器,而且也只有一個中等規模的數據中心。同時,SAP的產品類別和IBM、甲骨文相比有很大缺陷,它只有應用軟件,並無核心技術平台,眼下的主打產品要想成為廣為接受的技術平台仍然前路漫漫。所以,在這個規模稱王、整合為綱的時代,SAP顯得相當單薄。它的合作夥伴戰略在早期助其成功,現在反成實現突破的障礙。SAP面對的是眾多規模龐大而硬軟兼備的競爭對手,包括IBM、微軟、甲骨文、谷歌和亞馬遜等,而它們很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把SAP排擠出局。

  

  其三,更重要的是,SAP仍有深層的文化問題。雖然它的新總裁們似乎正在開創一個新時代,但SAP的文化仍然相當德國化,嚴謹、穩健和封閉為其主色調。SAP通過引入外援高管以促使其文化的開放,但它開發出的互聯網軟件如NetWeaver仍使用SAP所獨有的封閉技術,而非其競爭對手甲骨文所用的開放式行業標準。所以,儘管SAP業務已覆蓋全球市場,但它仍是一個封閉內斂的德國企業,而非活躍開放的全球化企業,這樣的企業將無法適應21世紀動盪多變、合作共榮的商業環境,目前風起云湧的云計算技術革命可以完全顛覆SAP的業務。有效應對此巨大挑戰的關鍵是痛下決心,如壯士斷腕般改變和放棄現有產品,從根本上重塑自己。雖然SAP收購了兩家云計算企業,但它恐怕沒有足夠的魄力對業務進行徹底轉型,其結果就是被新一代云計算企業和已經高度云端化的甲骨文等遠遠拋在身後。

  

  SAP的另一個問題是它的品牌形象,雖然它的認知度極高,但形象古板老舊,對仰慕谷歌、Facebook、亞馬遜和蘋果等企業的新一代技術和管理人員而言根本沒有吸引力。徹底改變一個企業的文化,尤其是一個成功的德國企業的文化可謂難上加難。出身德國的SAP之所以能夠在ERP軟件市場稱雄就是因為這種軟件針對於工業化企業而生,從而能夠充分發揮德國技術人員嚴謹而優異的工程秉性,但這種嚴謹古板的企業個性既成就了SAP,也有可能成為最終顛覆它的關鍵。也許,SAP當初把總部設在一個德國小鎮就已限定了它的前途。如果不如IBM一樣進行深層的文化變革,未來的SAP很可能如舊時的IBM一樣陷入困境卻無法如IBM一樣重生。曾經戰無不勝的德國戰車正處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前路何在,尚有諸多變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880

黑莓與思科、谷歌和SAP等公司洽談收購--路透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880

路透援引多位消息人士的話稱,陷入困境的黑莓正與思科、谷歌和SAP等公司洽談整體或部分出售事宜。

路透稱黑莓欲將此作為數週前與大股東Fairfax領銜的財團所達成的47億美元私有化協議的備選方案,此前的方案由於融資問題而遭遇質疑。

據悉黑莓已經在幾週前要求潛在投資者給出初步意向,這些投資者還包括英特爾、LG和三星。

路透認為吸引買家的是黑莓的安全服務器網絡和知識產權資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64

SAP牽手微軟 企業級市場整合大幕拉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5150.html

軟件服務商SAP和微軟雲的軟件產品整合又進了一步。昨天,兩家公司共同宣布,SAP的企業級APP和數據將會在微軟的Azure雲端運營;而包括Outlook在內的微軟Office 365程序也將會顯示更多SAP的數據。此前,SAP已經和亞馬遜雲服務平臺(AWS)共同提供S/4的應用。

軟件定制化服務

據介紹,從今年三季度起,SAP的Hana數據分析工具以及S/4Hana應用將會在微軟Azure雲計算服務上運營。也就意味著微軟的用戶無需在它們自己的服務器上安裝SAP軟件,就能夠運營它;而使用Office 365應用程序的員工能夠直接在outlook上就能通過SAP的軟件去規劃差旅行程和走報銷流程。這種深度的整合將會使得企業用戶更加方便地去使用在線應用,而且能便於企業員工更高效地規劃差旅和會晤。

SAP管理董事會成員Steve Singh表示:“對於員工,這項合作最明顯的表現形式就是,他們在執行一系列常規的行程預訂和報銷以及招聘過程中,可以不離開他們所熟悉的Windows的環境。”

在與微軟開展這項雲端的旗艦業務應用合作前,SAP已經和亞馬遜雲服務平臺(AWS)共同提供S/4的應用。

在運營牌照銷售下滑的背景下, SAP近期正在加大力度擴大與全球最大的工業企業的技術合作。本月初,SAP與蘋果聯姻,將更多SAP的應用加入到蘋果的iPhone和iPad。然而,就算雲計算服務領域發展速度再快,傳統的運營牌照和支持這些程序的服務仍然占到SAP三分之二的收入。

此前,微軟已經在Azure雲服務里加入更多程序,以便企業用戶擁有更大的處理能力、數據存儲以及其它更多基於網絡的服務。

國內企業級SaaS應用企業理才網創始人陳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廠商將應用軟件統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務器上,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定購所需應用軟件服務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這種模式的好處是,用戶不需要購買軟件,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於網絡的軟件,來管理企業經營活動,而且無需對軟件進行維護。”

微軟還把Office 365程序連接到其它被競爭者以及合作夥伴廣泛應用的軟件上。比如用戶可以在微軟Azure上用甲骨文公司的數據庫和中間設備;也可以在開放的操作系統Linux上面去運營不同種類的雲服務。

蘋果覬覦已久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球有76%的企業業務交易是通過SAP系統完成的。而企業級市場也是像蘋果這類消費類科技企業覬覦已久的。2013年蘋果推出辦公軟件Pages、numbers和keynotes,但是市場反應並不明顯,而憑借SAP在全球企業級市場的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iPhone和iPad在企業級的應用將得到徹底的改變。

企業級核心業務應用的移動化時代已經到來。iOS作為安全性最高的企業移動平臺,對SAP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蘋果和SAP的聯姻,被業內成為全球消費級和企業級最具影響力的兩家企業終於站在了一起。

德國咨詢公司捷孚凱中國董事總經理周群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蘋果公司消費類市場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企業級市場將是一個巨大的金礦。移動化趨勢無疑將激活企業級移動雲服務的需求,我國的軟件服務商也開始開展企業移動雲服務的布局。”

雲計算領域的服務模式中,企業級服務最主要的形態就是軟件及服務(SaaS)模式。甲骨文、IBM、微軟和SAP等全球IT巨頭都已經紛紛都通過收購來開展產品布局戰略,以確保其在企業級服務市場的話語權。根據賽迪顧問的預測,2015年我國企業級SaaS市場規模接近200億元人民幣。

但是相較於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雲計算市場規模仍然較小。去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SaaS市場規模達到1700億美元,而中國僅35億美元。不過這也意味著中國市場在雲計算應用領域及滲透方面仍有很大空間。

中國資本湧動

資本早已嗅到了這一趨勢。阿里巴巴旗下的釘釘事業部就已經打造了國內SaaS市場的首個跨平臺生態系統;騰訊也推出企業服務號,發布企業微信,著手API接口的開放;百度旗下則擁有百度直達號和百度聯盟等產品。

軟銀中國合夥人周曄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等創新業務活躍度的提升,軟件將回歸服務本質,SaaS服務發展是大勢所趨。這種服務模式與傳統軟件采購相比大幅節省了初期成本,移動端的普及也使得基於端的管理成為更現實的選擇。”

軟銀去年與複星集團共同投資了國內企業級SaaS應用企業理才網2億人民幣。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SaaS服務市場融資總額高達40億元人民幣。據美國矽谷銀行與浦發銀行發布的《中國科創企業2016展望》,今年在最具創新前景的行業中,SaaS排名第二,僅次於大數據。近期咨詢機構Gartner的一項針對CIO的調查也顯示,雲投資已經位於企業IT投資中的前三位。

上個月,甲骨文首個雲體驗中心落地上海,布局在華雲計算業務。就像蘋果體驗店一樣,雲體驗中心也擺放了各種終端設備,展示了甲骨文的各類SaaS產品。甲骨文中國區CX資深銷售總監李強表示:“SaaS產品的選型只要兩個月就可以完成,短周期更能滿足當下企業對於快速交付和創新的需求。”

下周,中國規模最大的數博會就將在貴陽拉開帷幕。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除了阿里、騰訊、華為等國內科技巨頭外,包括微軟、甲骨文、英特爾、戴爾等在內的數十家全球IT巨頭都將悉數參加,屆時雲計算和大數據在中國的發展將會成為這些跨國企業關註的焦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254

SAP中國雲業務收入增長超30%

德國軟件管理業巨頭SAP近日在華發布2016年大中華區財報時稱,去年雲業務實現了超過100%的增長。

SAP中國區總經理李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17年的業績預期中,雲業務的增長率也將達到三位數。

“2017年SAP將以加速向雲端拓展作為戰略轉折點。”SAP全球高級副總裁、SAP大中華區總裁紀秉盟(MarkGibbs)表示,在雲戰略上會繼續加大投資力度,並且將想辦法贏得更多的中小企業客戶。

SAP是德國工業4.0的發起方之一,但它其實在2014年左右才開始向雲業務加快轉型,其間也面臨了一系列的困難。不過,之後的財季中,雲業務的增長速度都非常強勁,並且,SAP在前幾年進行了一系列的並購來迅速擴展雲業務。今年1月24日SAP發布了2016年第四季度財報,數據顯示當季以及全年其雲軟件和支持產品的收入增長都超過30%。

當然,這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市場的覺醒,除了SAP,包括亞馬遜、谷歌、微軟、英特爾、阿里巴巴等互聯網IT巨頭公司,雲業務的業績增速都非常快。2016年,亞馬遜AWS業務全年收入為122億美元,運營利潤為31億美元,同比增長47%;而阿里巴巴去年四季度雲計算業務營收為17.64億元,付費用戶數量達到76.5萬,同比增長100%。

紀秉盟認為,全球正在進行一些新的技術突破,機器學習、物流網等等,這些技術都會加速形成一個戰略轉折點,每一家公司都將轉型為軟件驅動的公司,而未來的計算都會以雲為核心來部署。

“阿迪達斯在德國的一些門店,可以為用戶提供定制的跑鞋,並且嵌入芯片,產生實時的數據,為運動和健康提供數據支持,在傳統的工業和制造業里,這樣的轉型會越來越多。”李強說道。

中國市場在這方面崛起得非常快,雖然還處在發展的初始階段,但是從規模增長迅速。據中國信通院發布《雲計算白皮書(2016年)》數據顯示,我國公共雲服務逐步從互聯網向行業市場延伸,2015年市場整體規模約102.4億元人民幣,比2014年增長45.8%。

鎖定重要客戶也成為SAP的中國戰略之一,就像谷歌和亞馬遜爭先恐後的拿下snap的雲服務大單一樣,SAP也在中國尋找實力雄厚的用戶。去年四季度,中糧、華為、陽煤、東方電氣集團、周生生珠寶等公司新成為了SAP的用戶,但SAP沒有透露他們的購買額。中小企業也是SAP的戰場,紀秉盟稱,過去幾年的時間里,在中國市場中,中小型企業市場是SAP增速最快的一個環節。未來還將有一些創新的雲服務來針對中小企業市場。

SAP同時宣布,中國本地數據中心現已正式啟用,向中國客戶提供四款基於雲的解決方案,包括SAPAriba、SAPHybrisCloudforCustomer、SAPBusinessByDesign以及SAPCloudPlatform。

此前,SAP全球預計,2017年雲服務和支持收入將增長34%,達到38億至40億歐元。到2020年,公司預計收入將達到80億至85億歐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49

【制造業】萊茵河畔話“智造”:從ABB到SAP,中美德工業4.0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2498&summary=

【制造業】萊茵河畔話“智造”:從ABB到SAP,中美德工業4.0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諾威工業展:威見證漢諾威2017,工業4.0走走向落地


見證漢諾威2017:聚焦實際應用業與解決方案,工業4.0走向落地我們認為,本屆漢諾威工業展有三大令人印象深刻的特點:


(1)專註於某具體技術到強調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的能力,見證這幾年工業4.0從概念的提出到大量推廣落地的發展。漢諾威展會上,我們發現,與前兩年相比,大量的公司從專註於某一領域的硬件或者軟件的技術,上升到強調為各個工業制造領域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的能力,更多地專註於為客戶提供點對點的個性化的解決方案上。甚至很多公司的展臺從原來以所展示的技術為板塊來分區,變成以所擅長領域的全套的解決方案為板塊來分區,以最大限度地展示公司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的能力,也很大程度上見證了工業4.0從概念到大規模的落地的的發展歷程。


(2)重視對於工業數據的利用和雲平臺的建設,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正在構建。西門子、施耐德、ABB和KUKA等企業不約而同地把挖掘工業數據的巨大價值和雲平臺的建設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海量的工業數據結合能夠連接一切的雲平臺,打造了離散與流程的平衡,使得企業為客戶提供一對一、點對點的個性化解決方案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西門子和施耐德強調的是通過工業大數據和雲平臺的有機結合,實現不同行業的流程優化以及柔性制造;ABB強調的是設備的後周期的管理,實現的是設備的實時監控以及全壽命周期的管理,以實現客戶價值的最大化;而KUKA強調的是協調各戰略夥伴為客戶提供全壽命周期的、個性化服務的解決方案。但是不論是流程優化、柔性制造,還是設備後周期管理,工業數據的價值正在成為各大廠家深入挖掘的金礦。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公司積累的海量的工業數據,以及基於海量的數據積累下所形成的雲平臺的價值將成為這些工業4.0公司的核心價值。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正在開啟,更加柔性、更智能、能耗更低的生產正從圖紙正在走向現實。


(3)德國工業的專註與執著值得學習。電氣櫃制造商Rittal就是這樣一個專註與執著的優秀企業,公司是最早做電氣櫃的廠家,專註以機櫃為核心做各種不同的電氣櫃,專註於電氣櫃的整體解決方案。機櫃看似很簡單,實則不然,其壁壘在於承重性、防護等級和抗腐蝕性,Rittal公司把這個看似簡單的機櫃的通風性、散熱性做到了極致,這樣一個看似壁壘不高的產品能夠占據占非配電櫃的控制櫃的市場中德國的80%,歐洲整體的60%,實屬不易,甚至有業內人稱,世界上只有兩種機櫃,Rittal機櫃和仿Rittal機櫃。何等霸氣!期待中國制造也能湧現出一大批這樣專註並執著的優秀企業!



回顧主題變遷:業圍繞工業4.0展開,側重點不斷走向實際應用


業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主題圍繞工業4.0展開,側重點不斷向實際應用靠攏。“工業4.0”的概念由德國於2011年漢諾威工博會首次提出,並於2013年漢諾威工博會上發布《實施“工業4.0”戰略建議書》。2014年以來,漢諾威工博會始終圍繞“工業4.0”概念展開。


2014年漢諾威工博會的主題為“產業集成,未來趨勢”,專註於智能化、自動化工廠和能源系統的改造;2015年漢諾威工博會主題為“產業集成化——加入網絡大家庭”,格外關註了智能化生產、人機協作、創新型分包解決方案以及智能能源系統等;2016年漢諾威工博會主題為“產業集成——發現解決方案”,展會展出的解決方案運用範圍從機械改裝到完整生產線集成化,而大數據的捕捉和分析也為工業發展註入了新鮮動力,這標誌著工業4.0的重大突破,下一步就是商業化階段。2017年漢諾威工博會主題為“產業集成——創造價值”,已經有了很強的應用指導意義。



關註熱點更叠:硬件→軟件→大數據雲平臺→提供解決方案


2014年:柔性裝配,單一產線生產多種產品。2014年是德國“工業4.0”概念全面推開的第一年,漢諾威工博會展覽的參展裝備多集中於概念方面,其中又以柔性裝配最為搶眼。西門子推出“對話”生產線,能夠準確識別正在經過生產線的配件;博世旗下的力士樂以視覺系統為基礎,融合自身的機器人產品概念,推出能夠同時生產兩種差異化產品的生產線;菲尼克斯電氣公司展出了利用軟硬件結合的概念,能夠同時裝配6種不同斷路器的生產線;SAP展示了能夠在一臺裝置上生產16種產品的技術概念;柏林工業大學展示了能夠實現人工“教學”的工業機器人,可以通過一臺標準機器人“學習”這一組機器人在生產線上的動作流程。



2015年:軟硬件企業聯合,機器人技術奪目。2015年漢諾威工博會聚焦於讓機器加入網絡,相互通信相互協作,實現定制化、短流程加工。由16家著名企業和機構共同參與研發的個性化名片盒自動流水線是這個主題的一個縮影,將人、物、機器通過網絡鏈接實現個性化定制加工。同時,各大廠商的智能機器人技術取得了顯著突破,ABB展示了一系列基於互聯網技術工業所需的新產品和解決方案,旨在推進實現“物、服務與人的互聯”;ABB還展示了雙臂協調高精度仿真機器人YUMI,專門用於精密制造;庫卡展示了物流機器人Swisslog,能夠在倉儲物流中實現很高的精確度和靈活性;同時,各大廠商醫用機器人、快速拾放機器人、汽車裝配機器人、仿生袋鼠機器人等新型機器人等領域的技術實現了突破,發那科甚至推出了能夠制造機器人的機器人。



2016年:工業“生態系統”模式發力,互聯網融合物聯網實現彈性生產。2016年漢諾威工業展上,西門子展出了虛擬與現實融合的“生態系統”,大小企業均可參與其中,在同一平臺、統一標準下實現生態系統,大大降低研發過程中制造階段性新品的費用,可以有選擇地滿足單個客戶的需求。GE展示了工業互聯網平臺Predix,有效融合物聯網與互聯網雲計算進行大數據分析;達索系統展示了類似的虛擬現實平臺,能夠對產品部件進行有效優化,實現設計與產品的無縫接合;華為展示了物聯網解決方案,以車聯網為平臺,實現車輛的多種附加功能。



工業4.0新新動向:基於不同領域生產領域的解決方案走向成熟


業工業4.0是指利用物聯信息系統(CPS),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能化,最終達到迅速、高效、個性化的產品供應。實現完整的工業4.0成果,總共需要三個步驟,即負責智能化、網絡化生產系統的“智能工廠”,涉及企業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3D打印等最新技術在生產和供應上應用的“智能生產”,以及通過物聯網、物流網和互聯網整合需求和服務匹配的“智能物流”。通過這些環節完成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的對接,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將信息化科技成果完美運用到工業生產,推動人類社會向著第四次工業革命邁進。



柔性制造為表,數據互聯為里,縮短周期為魂。智能工廠的表觀要求,是能夠實現柔性制造,即在同一條生產線或數個企業通過數據互聯形成的聯合生產線上,實現多種產品的同時生產,同時滿足個性定制化生產,生產模式為小批量、多批次、個性化、定制化。實現柔性制造,要求快速改變生產線上的流程工藝,同一位置的生產設備(機器人等)需要前後面對不同類型的原材料或半成品,這就要求原料、產品與生產設備實現互聯;定制信息的輸入,需要生產設備實時接入設計網絡,不斷接受新的生產工藝指示,並將拆分的生產工藝落實到具體的行動指令;工廠內物料的智能流動也需要數據互聯,AGV等搬運設備需要與物料實現有效精準識別;同時,倉儲數據互聯是高效選擇物料、分類存放產品的基礎。柔性制造、數據互聯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短周期生產,對於新產品,不再需要重新建設生產線,而是可以在原有智能生產線上直接生產,從而有效縮短產品周期,實現高效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根本目的。



互聯的可編程機器人實現同一生產線高效切換不同產品,我國產品缺口明顯。互聯的可編程機器人可以實現高效的數據寫入,執行多種運動指令,從而完成不同類型的生產工序。同時,機器人切換生產模式可以通過批量寫入程序實現批量操作,快速完成生產線產品轉變,相對於傳統流水線,不僅可以避免重新建設專門生產線帶來的資本投入,也可以有效節約工人培訓時間與財務成本。隨著智能工廠的建設,機器人使用需求將得到充分釋放,充分帶動機器人制造領域的需求。目前,我國機器人以能完成簡單搬運工作的機器人本體為主,缺少可以執行多種複雜工序的高端機器人。2016年,自主品牌機器人約有83%是三軸及以上產品,六軸以上工業機器人占全國新增裝機量不足10%;61%的機器人是上下物料搬運型機器人,高精度焊接與裝配機器人合計不足23.1%。



工業軟件:數據互聯的接口,我國處於起步期。工業軟件可以通過虛擬工廠呈現出企業所有經營活動的映像,可以進行各類計算、仿真、設計、預測、優化、決策等。工業軟件是實現企業級CPS的重要一環,可以在虛擬制造環境完成從產品設計、數字實驗到制造工藝參數和流程設計過程,並以數據不落地的方式進入實體制造環節,實現產品規範、制造計劃、物流配套的準確制定和無縫銜接。目前我國工業軟件多數處於基本解決方案階段,尚不完全具備良好產品形態,擁有專利及獨立知識產權的產品更少,這使得應用實施的效率不高。工業軟件市場基本被國際巨頭壟斷,SAP是工業軟件領域的龍頭,在ERP、BI、SCM領域均擁有超過20%的市場占有率。受國內工業4.0落地的巨大需求驅動,加之多重政策利好、知識產權管理不斷規範,我國工業軟件企業有望迎來高速發展時期。



廠內/廠間物流與倉儲:我國市場增速快,物流機器人大有可為。智能物流是支撐智能制造的重要環節,自主決策、去中心化、離散控制的廠內物流裝備能夠實現智能工廠內差異巨大、變化多樣的物料運輸。智能單元化物流技術、智能物流裝備、物聯網技術以及智能物流信息系統是智能物流的核心。在工業軟件的統一調配下,CPS系統中接入物聯網、裝配機械手且有感知能力的AGV可以實現廠內極高效率與實時變動的物流要求。我國AGV市場高速增長,2016年突破11億元,新增AGV中超過85%為自主產品,AGV在汽車工業、家電制造中應用廣泛。但是國內高端AGV市場大多數采用的是科爾摩根的NDC系統,另外市場非常不規範,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也沒有形成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產業生態圈,行業內部低價同質化競爭也比較激烈。我們認為,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我國物流機器人產業有望迎來快速發展期。



硬件:龍頭持續完善布局,大數據運用創造價值


ABB展會出見聞:推出ABBAbility大數據服務,強化設備後周期管理


ABB展會見聞:ABBAbility大數據服務,精確有效地提供工業4.0解決方案。


ABBAbility是ABB推出的工業數據平臺,通過平臺來監控各個工廠的數據,根據數據進行比較,不但能進行縱向的比較,還能進行行業內的行業比較,也能進行跨行業的比較,匯總分析所有的數據。我們的設備上都有智能的傳感元件,我們的數據能夠深化到每一個部件,可以優化部件設計,也可以優化生產流程。ABBability是數字化的雲平臺。工業4.0的從概念的提出到落地,我們認為現在已經能夠實現大規模提供解決方案。




ABB:工業自動化四大板塊業務,收購貝加萊強化領導地位


四大板塊業務,歐美主導。ABB公司由兩家歷史悠久的公司——瑞典阿西亞公司(ASEA)與瑞士布朗勃法瑞公司(BBC)在1988年合並而成,總部設在瑞士的蘇黎世,是全球電氣產品、機器人及運動控制、工業自動化和電網領域的技術領導企業,業務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雇員達13.2萬。公司2016年全球營收高達338.28億美元,同比下降4.66%。ABB公司業務以歐美為主,2016年歐美合計營收占比達62%。2016年,公司機器人相關業務實現營收81.69億美元,占比24%。



ABB業務由四大事業部開展,分工不同又互為支撐。四大事業部是機器人及運動控制事業部、電網事業部、電氣產品事業部、工業自動化事業部。機器人及運動控制事業部是領先的工業電機和傳動供應商,客戶主要涵蓋制造商、原始設備制造商,電力公司,工業終端用戶,交通運輸及基礎設施運營商。電網事業部是ABB歷史悠久的主力業務,客戶涵蓋發電、輸電、配電和其它公共事業用戶;也包括工業領域,運輸及基礎建設領域的公司。


電氣產品事業部以中低壓電氣設備業務為主,客戶主要為經銷商、安裝公司、盤廠、原始設備制造商、系統集成商、承包商、建築商、電力公司以及終端客戶。工業自動化事業部以產品與行業解決方案並重,涉及的工業領域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氣、電力、化工和制藥、制漿和造紙、有色金屬、水泥、采礦、船舶和渦輪增壓。



收購貝加萊,進一步強化工業自動化領導地位。


2017年4月4日,ABB正式宣布將收購貝加萊,後者是專註於為機械與工廠自動化領域提供基於產品和軟件的開放式解決方案的全球最大獨立供應商。貝加萊的業務遍及全球70個國家,在規模為200億美元的機械和工廠自動化市場中,其2015-2016年度銷售收入超過6億美元。通過此項收購,ABB將進一步加強在工業自動化領域的領導地位,以更獨特的優勢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增長機遇。此外,通過將貝加萊強大的應用和軟件平臺、龐大的安裝和客戶訪問量以及定制化的自動化解決方案與行業領先的ABBAbility數字化解決方案相結合,ABB將在擴大其數字化產品組合上邁出重要一步。



全球機器人市場:“四大家族”寡頭壟斷,本土企業突破任重道遠


世界機器人“四大家族”市場占比近50%。。“四大家族”2015年全球市場份額達50%,幾乎壟斷工業機器人行業高端領域。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競爭激烈,技術集中在少數企業手中,如系統集成技術,日本、美國企業擁有絕對優勢,運動控制是ABB的核心技術,整體解決方案安川電機更勝一籌;核心部件如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系統等也多被“四大家族”所掌控。



在世界機器人“四大家族”中,ABB營收規模最大。2016年,ABB公司實現總營收338.28億美元,是機器人“四大家族”另外三家——發那科、安川電機、庫卡營收之和的近3倍,單純看機器人相關業務,ABB的營收也是其他三家總和的2倍。在機器人領域,ABB有著絕對的龍頭優勢。ABB是典型的全球經營的跨國企業,其67%的收入來自歐洲以外,在世界市場上有著強大的競爭力。



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龐大、增速快、進口依賴度高,國產替代利好本土企業。中國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在龐大的制造業規模的驅動下,中國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一直非常旺盛,高需求持續刺激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龐大,2013-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連續三年世界第一。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約6.86萬臺,占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的27%。我國機器人高度依賴進口,大部分市場份額依然被“四大家族”占有。在巨大的市場需求的帶動下,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的企業有800多家(工信部數據),雖然90%的規模在1億元以下,但也湧現出新松機器人等龍頭企業,通過不斷自主研發、技術引進、海外收購等,逐步實現國產替代。近年來我國機器人進口額維持在8億美元/年以上,我國工業機器人制造業市場增量空間巨大。



軟件:龍頭強調數據的價值,萬物互聯的世界加速降臨


SAP展會見聞:強調挖掘數據的價值,專註提供全套個性化方案


SAP的“開放式集成工廠”有望成為工業4.0的企業級“操作系統”。SAP的“開放式集成工廠”,結合最新的數字化創新技術,為企業提供了從設計端到銷售端的整套解決方案,有望成為工業4.0的企業級“操作系統”而獲得廣泛的應用。“開放式工廠”可以有效避免企業陷入零散自開發的老路,幫助企業走出自開發和遺留系統形成的桎梏,實現向支持大數據和物聯網的平臺遷移。



打造虛擬現實的“數字化雙胞胎”,實現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融合。本屆展會上,SAP提出了自己對“數字化雙胞胎”的理解,並在系統中廣泛踐行。SAP圍繞著“數字化雙胞胎”的概念,在日本三菱的機器人和德國雄克的夾具的基礎上進行虛擬世界開發,從需求管理(產品概念設計階段),到成本估算和機械設備、電子裝備、具體軟件設計(產品設計階段),都建立了完整地數字映射,同時建立了設計制造和交付過程的產品資產模型,以及產品的銷售過程和使用過程的數字模型,打造了一整套集成而連貫的產品數據管理體系,形成數據總線,由此來建立與物理世界對應的數字世界。



SAP:從ERP系統到雲技術,聚焦數字化時代


公司是ERP系統行業龍頭,深耕ERP軟件多年。SAP成立於1972年,是全球最大的企業管理和協同化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其主要產品為SAP企業管理系列軟件,全球188個國家的23.20萬家客戶正在從SAP解決方案中獲益,其中包括80%的世界500強企業及85%的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公司業務細分為雲訂閱與支持、軟件授權費、軟件技術支持以及其他服務四個模塊。2016年,公司總收入220.62億歐元,同比增長約6%。其中,主要收入來源為軟件技術支持服務,為105.71億歐元,占比48%。



公司戰略:基於雲平臺交互下的數字化商業框架2.0。SAP認為HANA雲平臺將是未來數字化商業運作模式的數字核心。通過雲計算技術、信息安全技術、區域鏈技術、機器自主學習技術、雲平臺應用編程技術與物聯網技術,打造SAP數字化空間,使商務交易過程更為智能化。目前,公司除了保持企業管理系統ERP軟件開發的傳統優勢外,致力將ERP融入到HANA雲平臺系統中,並已經率先推出了一系列與雲平臺相關的應用軟件,包括用於費用差旅管理的Concur,人力資源管理的SAP Fieldglass與SAP Successfactors,電子采購平臺SAP Ariba以及用於市場分析的SAP Hybris。公司在今年重點推介的兩款軟件是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SAPLeonardo與賦予機器學習技術的軟件SAPClea。



SAP雲平臺數字框架使企業運轉更加靈活。工業4.0時代,企業面對的是更多元化的需求,所以需要更多信息以支撐決策,增加企業自動化率,以降低成本,提升企業效率,解決的辦法在於大數據化生產全流程,使之可追溯,這樣才能夠提升企業效率。SAPS/4HANA正是SAP基於原有ERP軟件所開發的雲平臺,支持物聯網、大數據、實時分析、移動商務、業務網絡和第三方系統等,能夠實時采集、分析、存儲海量生產數據,並進行分析、交易量管理,從而指導企業生產和運營。今年,SAP還推出了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SAP Leonardo與賦予機器學習技術的軟件SAPClea,更進一步豐富了雲平臺的框架,增加了對萬物互聯的支持。


圍繞SAPS/4HANA數字化核心,SAP提供了四大核心應用系統和四大支撐應用雲。


互聯產品——端到端的數字化研發與創新。SAP推出了“互聯產品”的解決方案,為了幫助制造商為物聯網進行產品設計和從智能產品采集數據供研發部門分析和使用,研制出新的更好的產品。該方案也是SAP擴展的供應鏈戰略的組成部分,將設計、制造、物流和服務等各個環節連接起來,實現對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全盤管理。


互聯制造——從從ERP到車間底層的縱向集成。在SAP商務套件的基礎上,SAP提供了另外三個組件:SAP Manufacturing Execution(制造執行)、SAP Manufacturing Integrationand Intelligence(制造智能與集成)、SAP Plant Connectivity(工廠連接器),幫助企業充分利用物聯網和工業4.0的原理,將傳統的集中式生產自動化架構替換成分散式網絡連接的高度柔性的靈活結構。


互聯物流——供應鏈執行。通過這套解決方案,SAP的解決方案可以支持對物理資產的移動和位置的連續監控,當資產在移動過程當中,無論是處於倉儲還是運輸環節,無論是處於哪一個業務合作夥伴內,都可以在物流生態系統中實現信息的透明。


互聯服務——預測性維修與服務。該解決方案基於SAPHANA雲平臺,提供了與物理設備之間的連接。從設備過來的數據被映射到對應的業務系統中資產的主數據上。接下來,SAP的預測性維修與服務解決方案對進來的數據進行監控,一旦發現達到或超過了關鍵的門檻值,就會發出報警。這些報警將會觸發接下來的動作。




SAP在中國:助力徐工業務轉型,打造世界級高端“智”造工廠


2015年10月,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中德雙方簽訂了行動綱要,宣布兩國將在工業4.0方向開展合作,標誌著工業4.0將成為中德未來工業合作的新方向。在兩國總理的見證下,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與SAP公司全球副總裁李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為中德合作的第一個工業4.0項目。


應用場景1:雲端全球實驗室,讓協同研發更容易。SAP產品數據管理高效推進產品數據集中管理、物料標準化、產品變更管理、基礎數據庫、電子化審簽等。實現將研發資源部署在“雲端”,設計數據隨時全球連線,集合世界各地研發力量,最大程度調動最優資源、縮短研發周期。


景應用場景2:精益智能化,成就“魔法工廠”。通過以SAPERP系統為基礎,以MES生產制造執行系統為紐帶,實現智能設備全部聯網,對制造過程實行實時化監控和可視化管理,借助計算機模擬技術對監控數據進行分析、判斷、決策,大量使用焊接機器人、數控加工中心、自動化塗裝線以及裝配線等設備,智能化生產設備占比超過90%,成功實現自動化、柔性化和少人化生產。同時系統還實現生產單元間的積極協同,實現生產全過程數字化、可追溯,極大增強生產管理的科學性和靈活性,為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生產奠定基礎。


應用場景3:物聯網,實現全球服務零距離。徐工集團充分利用SAP,通過供方尋源、價格管理、訂單管理、合同管理、排程管理、消息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等模塊,快速響應市場,讓供應商管理更加高效有序、透明公平。同時搭建全球物聯網平臺,實現設備與設備(車聯網)、設備與人、人與人的互聯互通,通過智能雲服務平臺促進徐工全球服務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全球服務零距離。



新產品研發上市時間從一年縮短至3個月,產品設計周期縮短20%,生產周期降低62%,財務關賬時間從10天縮減至20小時,產品數據準確率提升30%,市場響應能力提升30%,生產計劃時間從2天縮短為40分鐘,交貨期縮短25%。


全球工業軟件市場:歐美主導企業底蘊深厚,國產廠商成長空間大


工業軟件產業主要由歐美企業主導,呈現“兩極多強”的態勢。SAP和西門子在各領域都有較高的市占率,而IBM、達索系統和Salesforce在各自專業領域形成了一定優勢。其中,ERP軟件產業格局相對穩定,SAP和Oracle兩家企業占據主導,屬於一線ERP軟件,Infro、Sage、Microsoft屬於二線ERP軟件;在CRM領域中,Salesforce占據全球CRM市場第一位,且發展迅速,其成功來自基於SaaS的雲服務模式;CAD產業的主導者是Autodesk和達索系統,且隨著仿真、設計技術與先進技術的結合,逐漸出現新的參與者;MES軟件具有較強的行業應用特性,與特定的行業關系緊密,需要大量行業領域知識的積累,因此,形成不同MES廠家占據不同行業的局面。



國產工業軟件份額極低,成長空間大。在國內市場,國產軟件企業在研發設計、業務管理和生產調度/過程控制三類軟件中均有一定市場份額,但在某些細分領域仍與國外領先軟件企業差距較大,屬於行業末端跟隨者的角色。國內市場排名前五位的國內廠商占據整體市場份額較低,且其96%的銷售在國內市場,全球份額不足0.3%。相對於國際軟件巨頭,我國軟件廠商體量小、底子薄、成長空間大,在高成長性的工業軟件市場中,有望隨市場實現較高的增長,同時自主軟件廠商更傾向於開發出更適應我國本土產業的工業軟件,在細分市場中不斷搶占國際巨頭的份額。


國際比較:工業4.0趨勢所向,中美德各有千秋


德國工業4.0:制造業體系提供支撐,產業集聚促進發展


德國工業4.0:自下而上推動,保持制造業領先。德國工業始終強大,企業自發解決痛點,自下而上推動工業4.0。“工業4.0”的提出是與德國工業界遇到的瓶頸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最大目的是建立一個與互聯網融合的智能化先進制造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加快反應速度。解決成本問題和TimetoMarket是德國提出工業4.0的關鍵,這兩點正是互聯網時代中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的集中表現。德國企業不斷主動推動“工業4.0”:西門子的“數字化企業平臺”系統為數字制造提供了載體;寶馬集團的虛擬手勢識別系統使得汽車制造再進一步;大眾用機器人制造汽車,實現了極高的人力替代效率;ABB強大、精細而全面的機器人產品在世界上有著明顯的競爭優勢;博世力推用於工廠智能化的射頻碼系統;SAP推動雲平臺互聯萬物,實現大數據支撐決策。


德國工業4.0戰略幫助德國保持制造領先優勢,提高有效生產。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政府正式宣布“德國工業4.0”戰略。金融危機後時代,全球經濟發展緩慢,德國外需疲軟,同時中美工業科技發展迅速,對德國出口形成進一步競爭。工業4.0戰略讓德國重新抓住工業發展主動權,保持“德國制造”的國際金品牌。德國工業4.0戰略的提出背景是全球產能過剩的嚴峻形勢,德國希望通過利用物聯網與服務網結合的方法,使產業鏈管理智能化,市場需求分析有效化,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德國是機械設備制造業強國。據統計,有近10%的歐洲制造業公司位於德國,德國制造業產品毛利附加值約占歐盟的30%。機械制造業是德國最為活躍的經濟部門,整個產業鏈上約有6419家公司和超過100萬的勞動人口,生產效率排在世界前列。同時,機械制造業是德國第二大支柱產業,也是德國最具創新的產業部門。2015年,德國機械行業生產總值為2300億歐元,占GDP總值的7%。該行業主要以出口為導向。2015年德國機械制造出口率高達66%,出口額約1510億歐元。按產品細分,2014年機械設備的產值最高,收入約195億歐元,電力傳輸工程與材料處理居二、三位,分別為174億歐元與147億歐元。



德國完善的制造業體系是行業不斷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二十世紀初,“德國制造”備受歧視,以低質量、高山寨的形象臭名在外。二十世紀中期,德國政府致力改善制造業發展,重視自主創新,追求工藝技術與技術密度型生產,並自成體系。行業參與主體是以家族企業為主的中小型企業,也被稱為“隱形冠軍”與“工匠精神的延續者”,不追求規模生產,以“精而專”著稱;監管上,德國采用“二元結構”,由政府和標準化協會等一系列非政府組織組成,二者分工明確。德國政府不插手企業經營,提倡競爭的市場經濟,促進科研創新與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的建立,保證行業可持續發展。各類標準化協會及行業協會負責標準化制度的制定、執行與監管,是德國質量最重要的保障和體系核心;從生產要素看,受惠於完善的教育體系,金融系統和政府合理引導(如德國工業4.0),德國老牌公司與中小企業擁有充足的高素質勞動力與科研潛能;高度分散化的產業群使得企業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時,不斷互相學習、增強產品競爭力。



德國工業4.0:產業集聚促發展,巴伐利亞高科技產業大步向前。巴伐利亞地區是以Fraunhofer創新研究所為中心高科技產業帶。巴伐利亞地區面積7萬多平方公里,人口1200萬,擁有慕尼黑和紐倫堡兩座大城市。巴伐利亞地區區位優勢明顯,是歐洲東-西和南-北貿易通道匯集處,產品便於運輸到歐洲各市場。因此,許多外國高科技企業落戶於此,業務廣泛輻射周圍地區。2012年,德國政府發起“GoCluster”運動。經過4年努力,德國已經有100個創業產業園區,政府大力扶持並引導投資以鼓勵德國科技創新。該區域的核心研究所Frauhnofer-Gesellschaft為投資者與企業提供了新鮮的思路,是該地區的工業發展科創動力的源泉。



巴伐利亞產業群的各類新型高科技都處於德國領先地位,機器人巨頭庫卡位於該區。


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是德國機器人巨頭庫卡的所在地,庫卡是世界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近期被中國美的集團收購。目前巴伐利亞擁有19個高科技產業集群,包括生物技術、汽車工業、醫療技術、納米技術、環保技術、航天航空、衛星導航、信息與通信技術、能源技術、新型工業原材料、鐵路技術、傳感和電子電力技術、機電整合和自動化技術等。三分之一計入德國成分股指(DAX)的大型上市公司將總部設在巴州。此外,巴州的慕尼黑已經能夠成為僅次於法蘭克福的德國第二大金融中心,是巴州科技創新的堅強金融後盾。



德國工業4.0平臺是業德國工業4.0戰略的。實施主體。整個平臺的參與者可以分成三類:政府,公司以及教育科研機構組成的有機體。教育科研機構責為工業4.0的推進舉措和方向提供理論基礎;政府負責提供搭建政策框架與促進政府間合作;企業則是工業4.0的技術的具體實踐者。


政府:政策推動工業4.0實現智能制造。2006年和2010年德國政府提出《高科技戰略2006-2009》和《高科技戰略2020》兩個全國性的高科技政策,旨在提高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力。工業4.0是《高科技戰略2020》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為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System(CPS),指的是一個通過機械、電子零件、軟件、基礎網絡,運用信息化技術的整合控制網絡與工業物理世界,實現企業、工作人員、生產機器、產品、客戶等多方聯動、交互、組合式創新,達到智能制造、智慧運營的全新業態。德國希望通過工業4.0建立起智能工廠系統,實現智能制造,從而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利潤,預期德國企業帶來每年6-8%的制造效率提升。



德國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維持在30%左右,英美僅為20%。經歷了20世紀後期的數次產業轉以後,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去工業化”特征明顯,美國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1970年的35.24%下降到2014年的20.69%,英國從1970年的42.10%下降到2015年的19.42%。相比而言,德國1970年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8.09%,2015年為30.49%,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中唯一工業增加值占比超過30%的國家。



德國人均工資顯著高於發展中國家。德國是典型“高工資、高福利”的“歐洲國家”,2016年人均工資高達326183元人民幣/年,約為我國的5倍、泰國的10倍。德國人均工資顯著高於發展中國家,這給德國制造業帶來了嚴重的成本問題,如果繼續高密度地使用人工勞動力,德國制造業價格競爭力將遠低於發展中國家。



德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高,緩解人力成本壓力,對我國具有指導意義。面對高企的人力成本,德國制造業“選擇”了使用工業機器人替代人類勞動力。德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遠超歐洲平均水平,2015年汽車工業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達到1143臺/萬人,與美日兩個汽車工業大國相近。相對於人類勞動力,特別是高福利下工作積極性偏低的歐洲工人,工業機器人加工效率高、可靠性好、生產持續能力強,一方面可以有效節約制造業企業人力成本,一方面能夠更好地實現產品質量控制。隨著機器人產品技術升級與控制系統的發展,機器人能夠適應越來越複雜的制造工藝與流程,能夠在更多的制造業領域替代人類勞動力。



工業機器人單價高,工作複雜程度相對較高。德國工業機器人進口均價與出口均價均處於主要發達國家主流水平,進出口均價均高於中國。德國使用的工業機器人定位相對高端,相對於仍具有一定勞動力成本優勢的中國而言,機器人的附加值更高,工業機器人替代的工作複雜度更高。



阿迪達斯:機器人成本壓縮優勢明顯,傳統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回歸。阿迪達斯正在德國建一個4600平方米的“機器人工廠”,起名“速度工廠”(Speedfactory),預計2017年投產。這家工廠只有160名工人,卻可以實現100萬雙鞋的年產能。阿迪達斯同時計劃在美國建第二家機器人工廠,之後在歐洲各地還會陸續建成類似工廠。阿迪達斯是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典型代表,其在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亞洲雇傭高達100萬名工人。而阿迪達斯以機器人工廠的形式使生產線高調“回歸”發達國家,是機器人壓縮人工勞動力成本的重要標誌。



美國重振制造業:提升制造業效率,推動工業複興


美國制造業空心化,政府主導複興制造業業,自上而下推動工業4.0。2002年起,為了享受發展中國家的人口紅利,發達國家的制造業紛紛外移。2002年至2010年,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連年下降。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呼籲重新振興制造業,以實體強國。奧巴馬政府實行積極的產業政策,創造就業機會和鼓勵制造業回歸美國。2011年,奧巴馬總體推出了先進制造夥伴計劃(AMP)與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2012年,AMP針對制造業振興提出16調建議,包括成立網絡建設研究所與3D打印研究所。13年,美國在先進制造業方面了增加19%的預算,並成立數字制造和設計創新研究所。隨著美國經濟不斷回暖,出口與內需增加,制造業再迎春風。2010年起,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開始小幅攀升。特朗普新政對召回海外制造商態度強硬,預計美國制造將迎來新拐點。



美國通用提出“工業互聯網”計劃,倡導產業鏈效率提升。2012年,美國通用率先提出“工業互聯網”概念,與美國政府的“再工業化”戰略舉措相呼應,隨後美國制造業與IT巨頭紛紛抱團成立了工業互聯網聯盟(IIC),將這一概念大力推廣開來。“工業互聯網”主要含義是,通過高性能設備、低成本傳感器、互聯網、大數據收集及分析技術等的組合,大幅提高現有產業的效率並創造新產業,其側重點主要在於借助互聯網的優勢,使制造業的數據流、硬件、軟件實現智能交互,通過大數據實現智能決策,提升美國制造業生產效率。經過美國通用測算,若生產效率提升1%,美國關鍵產業,包括航空、電力、醫療、鐵路和石油天然氣等,在未來15年內將節省2760億美元的生產成本。美國的“工業互聯網”與“德國工業4.0”本質含義基本相同,但側重有所不同。



中國制造2025:政府推動+企業參與,智能制造空間大


人口紅利喪失,我國同樣面臨著成本控制問題。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喪失,人工工資不斷上升對制造企業的成本端構成較大壓力。社科院發布的《藍皮書》指出,在2020年之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減幅相對放緩,年均減少155萬人;之後一個時期減幅將加快,2020-2030年將年均減少790萬人,2030-2050年將年均減少835萬人。制造行業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與勞動力人口的快速下降對企業的生存產生嚴重威脅,倒逼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生產成本的飆升正在蠶食著中國制造業在世界上的競爭力。美國咨詢公司BCG通過對全球前25名出口經濟體在2004-2014年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一些過去制造業成本較低的經濟體由於制造業工資、勞動力生產率、能源成本和匯率等因素,正慢慢在國際市場上喪失優勢,這其中就包含了中國。據數據顯示,中國在2004年到2014年之間,中國在成本競爭力下降了5%-9%,中國相對美國的工廠制造業成本優勢已經減弱到5%以下。



國內“機器換人”不斷推進,進一步利好機器人、工業軟件行業。人口紅利的消退,用工成本的上升,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以及東南亞低成本競爭的雙面夾擊,都不斷壓縮著我國傳統制造業的生存空間。為了降本增效,由政府力推、企業力行的“機器換人”潮正加快部署中,廣東、浙江、福建等制造業大省不斷從省級層面推動“機器換人”,完全由機器人來代替人工進行生產的“黑燈工廠”不斷湧現。“機器換人”的不斷推進,進一步加速我國工業機器人、工業軟件行業成長,對我國機器人、工業軟件企業形成利好。



中國工業機器人進口依賴性強,中國制造2025推動國產替代。中國持續多年大規模進口工業機器人,2011-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進口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工業機器人進口額連續5年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工業機器人進口大國。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進口量達4.68萬臺,金額合計8.05億美元。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為49臺/萬名工人,而全球平均水平為69臺/萬名工人,韓國則高達531臺/萬名工人。較低的機器人使用密度說明我國制造業自動化水平仍然較低。



基於國情提出中國制造2025,解決制造業現實困難。“中國制造2025”戰略在2015年兩會提出,與德國工業4.0戰略出臺時間較近,因此被看作中國工業4.0計劃。但兩個戰略差異巨大。從信息化水平看,我國信息化與工業的融合度較低,整體企業尚處於工業2.0到工業3.0過渡的時期。各個行業的信息發展水平不夠均衡,信息化程度存在較高差距。部分行業已經進入工業3.0自動化時代,而少數企業,如華為,甚至已經進入工業4.0時代。“中國制造2025”戰略不僅期望推進我國制造業進入工業4.0時代,同時也力圖改變我國低端、粗放、資源依賴性的制造局面,並加速我國信息程度較高的新興產業的發展,提升我國工業自動化程度。我國在2015年這個時間點提出該戰略,一方面是因為隨著發達國家對制造業提出更高要求,我國必須緊跟步伐;另一方面希望借助世界制造業複蘇的春風,不斷發展制造技術,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實現從制造大國轉身制造強國的夙願。



投資邏輯


預計我國“工業4.0”快速推進,工業軟件、機器人、物聯網、智能物流是四大投資主線。雖然我國處於工業2.0向工業3.0過渡的階段,但我國制造業體系完備,工業產品市場規模大,我國2016年GDP高達74.41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0%。在我國,更加適應市場發展趨勢的工業4.0概念落地擁有廣闊的上遊、中遊、下遊與終端空間。同時,我國政府積極推動,推出《中國制造2025》等利好政策,我國“工業4.0”相關的工業軟件、機器人、智能機床、物聯網、智能物流標的將充分受益。



從工業軟件、機器人、物聯網、智能物流四大投資主線出發,我們建議關註國內機器人龍頭機器人率先布局物聯網智能燃氣表的金卡智能,提供整套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的黃河旋風,重點布局智能物流的諾力股份。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