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ENSE隨筆131016哥倫布大交換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0/16/sense%E9%9A%A8%E7%AD%86131016%E5%93%A5%E5%80%AB%E5%B8%83%E5%A4%A7%E4%BA%A4%E6%8F%9B/

SENSE隨筆131016

哥倫布大交換

掌門執筆

 

〈楔子〉

杜甫詩「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曾有中學教科書這樣注釋 “黍” :玉蜀黍也,俗稱玉米或粟米。 這條注釋錯得離譜,玉蜀黍是美洲作物,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糧, 哥倫布 “發現” “新大陸” 之後才傳播至 “舊世界”….. 哥倫布,明朝時候人,唐時中國無玉蜀黍,黍是截然不同的穀物。

不單只玉蜀黍,馬鈴薯(ie薯仔)更是十六七世紀世界人口爆炸的燃料。*** 還有菸草、辣椒、番茄、南瓜、可可….. 等我們習以為常的農作物,原來都是來自美洲的。

美洲作物似乎很有能力制霸全球,那麼美洲動物呢? 我們卻全然看不到美洲動物進駐舊世界的跡象。 勉強說來,只有作為寵物的 豚鼠(ie天竺鼠) 較常見,而豚鼠在美洲原來是食物。

這就是「哥倫布大交換」的特色:美洲經濟作物幾乎橫掃全球;而歐亞動物,以人類為首,則逆向 “征服” 新世界***,美洲動物連踏出家門一步也感困難。為何如此?

 

〈哥倫布大交換〉

1492年熱那亞人 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代表西班牙女王 依莎貝拉Isabela利益穿越大西洋, “西進” 至 加勒比海,施行征服殖民。 此番西征,既使人類歷史煥發新貌,也導致全球環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1972年環境史家 Alfred Crosby出版名著《哥倫布大交換The Columbian Exchange》,創製這個有名的觀念和術語,表述新舊世界物種交流對地球生態和人類歷史的深遠衝擊。***

「哥倫布大交換」對於人類歷史作用力之深遠,竟達到無從想象地步:它其實是兩個 ‘舊世界’ 激烈碰撞在一起後, 形成今日我們所見的大一統 ‘新世界’ 的原初推動過程。****

 

本來居於經濟和文化弱勢的西歐洲,憑藉著遠洋航行和武裝商船的優勢,早著先鞭於大航海時代,名為“發現” ,實為掠奪了美洲的資源,從而有能力參與十六世紀空前蓬勃的亞洲環大洋貿易圈,**** 並且據有要津,獲利空前。

西歐在賺取了 “第一桶金” 之後,更形進取,以高槓桿方式實行 “殖民政策—市場開發—工業化” 連鎖作業,三百年間,一躍而為全球經濟文化之翹首。

再百餘年,到上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文化生活竟得以主宰全球, 尋且透過貿易住還和文化滲透,將全球歸納於單一的文化和生態體系之下!*****

這「萬流歸宗」的態勢,自一萬年前人類農業文明發生,地域文化愈趨分殊之後,得未曾有。 一切「逆轉乾坤」皆起始於「大交換」。

 

〈天翻地覆慨而慷〉

2億5千萬年前,世界只有單一陸塊,稱為 “盤古大陸Pangaea” 。 地質力量將大地撕裂為二: 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後來二又分為多……

即是說,自分裂之時起,歐亞與美洲即成為兩個獨立而封閉的生態系統***,除了極少數昆蟲和禽鳥,曾經漂流著陸之外,較大規模的只有人類在冰河期間,約一萬多年前越過白令海峽陸橋從亞洲抵達美洲。那次(或時間很近共有三次) 的 獵户移民人數甚少,只携來極少數物種,如狗,故此對美洲生態系影響不大。

而且,那次是單向移動,對歐亞生態系更是全無觸及。

 

500年前的哥倫布交流情況大為不同,這才算得上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大變動!

打從發現新大陸之年起,歐洲人即有意識地將兩陸物種交叉調配,以為生活、貿易或者觀賞之用。***

舉例,到了十六世紀末,英國伊利莎伯女王已經飼養鼠,用為寵物。

至於無意中搭便車,依隨船隻或人畜越洋往還的物種也所在多有。

舉例:病菌跟隨寄主,老鼠隨船渡洋。

學界相信百十年間兩陸物種交流而成功落地生根者數達千種之多。***

 

各交流物種之中,若干居於生態系的顯要位置,對環境和其他物種施加重大的影響力者,稱為 “優勢key物種” 。 有些優勢物種威力顯而易見,如人類、穀物、老鼠…. 有些則隱而不彰,但卻後續力量驚人,如 蚯蚓….. 。

人類當然就是無以尚之的優勢物種!雖然征服美洲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與原居民印第安人屬於相同物種,但其體質和文化習性則相去甚遠。 同種交流的即時效應是:在生態高度複雜的歐亞大陸存活的白人身上偶爾攜帶著的較 “溫文的” 病原體,如天花、流感,在數十年間削滅了八成以上的印第安人口。*** 這才是白人迅速侵佔美洲的決定性因素。

Crosby後來出版的最重要作品《生態帝國主義Ecological Imperialism》如此立論:當時歐洲(相對美洲) 的長期關鍵性優勢不在於科技層面,而在於生物層面。***

的確是高見卓識,Diamond《槍炮病菌與鋼鐵》的理論根源便出自此書。

 

近年學界推陳出新,古氣候學家William Ruddiman於2003年提出嶄新理論解釋「小冰期」(AD1550 – 1750) 形成的原因:

印第安人的農業採行 “燒墾法” ,即是刀耕火種, 每隔數年定必大幅度燒燬林地,以保農耕。燒燬林地的過程為大氣注入 “溫室氣體” CO2,並且限制了森林擴張地盤。 印第安人的火把熄滅殆盡之後,一面 “碳排放” 有所下降;另一面,森林在數十年間四方拓展,植被構成改變,光合作用力度大幅加強,吸收(而非反射)更多陽光,析出更多氧氣,而氧氣不是溫室氣體。*** 於是啟動了 “愈窮愈見鬼” 正反饋機制,把地球推進「小冰期」。

這個理論很新很有趣,假使其為真,則「大交換」的力度竟然達到漢儒所言 “天人感應” 的地步,那當真是無話可說了。

 

以上學理出自

《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 1493 Uncovering The New World Columbus Created》(2010) Charles Man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411

台灣哥倫布 大亞洲戰略

2016-05-09  TCW

1492年42歲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若沒有勇氣捨棄岸上的明媚風光,你將永遠不可能橫渡大洋。

一四九二年夏夜,一支艦隊從西班牙出發,準備航向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航道。

四十二歲的艦隊指揮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懷裡兜著畢生積蓄,以及向西班牙皇室遊說來的資助。若失敗,輕則傾家蕩產,重則,陳屍茫茫大海。

他沒有必要賭上全部的人生。做為一個小資本家,他大可以選擇在家鄉與妻兒平靜安穩度過一生。

但他無法滿足這樣的人生。除了對世界的好奇心,他更實際的目的是開創出一條致富之路:從亞洲獲取黃金、香料、絲綢、瓷器。

長達七十天的航程,食物即將耗盡,船員瀕臨叛變暴動邊緣,所有壓力都緊繃到極點。

他卻在航海日誌中寫下:「若沒有勇氟拾棄岸上的明媚風光,你將永逮不可能橫渡大洋。」(You can ncvcr cross the ocean until you have courage to lose sight of the shore.) 最終,他沒有抵逮想像中的印度,卻發現美洲新大陸。

勇於航向未知的壯舉,不僅為他個人帶來鉅額財富,更讓西班牙一舉突破海陸封鎖,經濟實力大增,重拾海上霸權。並開啟了地理大發現峙代,徹底改變近代史。

過去十年的台灣,在政治、經濟、外交上面臨的困境,比當年的西班牙更為嚴苛。

然而,有一群不甘於現狀的年輕人,沒有坐待政府資助,早已告著自己航向新大陸。

他們闖蕩的地方,不足先進的歐美、熟悉的中國,而是基礎設施缺乏、生活水準落後,甚至有戰亂威脅的國度。

他們定台灣人,也是亞洲人、世界人。

無窮的機會,就在他們眼前。

二0一六年,我們記錄一群現代哥倫布的故事,同時揭開一張台灣未來十年的淘金

航海圖……

製作人劉佩修

撰文者 林俊劭

研究員 趙維孝

攝影 程思迪、曾千倚、張家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19

【台灣哥倫布系列】一個時代 兩種選擇

2016-05-16  TCW

她們,來自同一個中小企業家庭,都留過洋,進過大企業,如今一個留下來,一個走出去……

71%年輕人自認是小確幸

29%年輕人自評是大志向

小確幸2.0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心靈富足勝過荷包滿足

大志向2.0追求財富也重視分享,創造產值也創造價值

妹妹。28歲丟掉上市公司名片,圓夢開店去高琬婷,台中小咖啡廳老闆人生唯一一次叛逆,就是選擇經營心愛小事業。

姊姊。27歲放棄跨國白領夢,變菲律賓工地女王高子甯,菲國第一大泵浦車廠總經理,父親一句話,讓她率300黑手員工,打下馬尼拉一片天。

馬尼拉現場一個留英女碩士 跑去菲律賓當工頭

二○○九年九月,二十七歲的高子甯,身穿套裝、高跟鞋,提著一卡登機箱,走出馬尼拉國際機場,悶熱的氣味撲鼻而來。

這是她第一次到菲律賓,為了替家族事業找出路。她從沒想過,才來第三天,父親一句話:「嘸妳留落來看覓(台語:不然妳留下來看看),」讓她的人生坐標,從此定錨在這座南方島嶼上。

四年後,二十七歲的高琬婷,來到紐約一家蛋糕店,眼前偌大的透明櫥窗裡,喚起她的兒時夢想:「如果能開一間像這樣的蛋糕店,該有多好?」

這對姊妹,出生台灣典型的黑手中小企業家庭,工廠裡長大,同樣喝洋墨水、進大企業上班,卻在二十七歲時,開始走上截然不同的方向。

一個,走出去,獨自到新興市場打天下;一個,留下來,和男友返鄉開咖啡廳……。

她們的兩種選擇,也是這個時代台灣年輕人的縮影。

「轟、轟、轟」汽車發動引擎聲,傳遍千坪工廠。

工廠前方空地上,六輛混凝土泵浦車一字排 ,緩緩舉起臂架,車身達將近十層樓高。傍晚,工廠大門上的燈亮起,警鈴作響,泵浦車魚貫而出,前往工地灌漿。

站在泵浦車車隊前,向一群男人發號施令的,就是高子甯。

這個厲害女生,踏遍菲國700工地她的基地坐落Google無法定位的荒地

去年八月我在菲律賓採訪,聽當地台商說,有個台灣女生獨自一人在這做工程生意,「很厲害,很少看見年輕女生做這一行!」去年底,我們尋找「台灣哥倫布」專題的案例時,這句話突然從我記憶裡浮現。

原本以為,這又是一個不滿低薪、向外走的案例,沒想到,從她身上看到的,不只是勇敢走出去的精神,還有台灣傳統中小企業轉型難題,以及這一代台灣年輕人價值觀的拉扯。

於是,今年二月,我再次來到菲律

賓。我們從馬尼拉國際機場直奔工廠。

途中,車子穿過無名小巷、大片農地,越過荒煙蔓草,在陣陣狗吠聲中,來到這個連Google都無法精準定位的地方。

「為什麼一個年輕女生,會到這種地方做生意?」我看著沿途景象,不禁心想。

故事,得從七年前說起。

當時,她二十七歲,英國諾桑比亞大學國際會計碩士,畢業回台灣,才下飛機,一坐上車,父親就告誡:「我就養妳到這天,以後妳要靠自己。」

落地三小時後,她在英國投履歷的全球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安永聯合,便要她過去面試,一週內上班,擔任查帳員,一年有二分之一時間做台灣上市櫃公司海外查帳,亮眼的職務、薪水,令人羨慕。

她的人生沒有刪節號,連三小時空檔都沒有。夢想是一步步往上爬,成為上市公司財務長。

現在,她三十四歲,卻在人均所得僅台灣七分之一的菲律賓,從事「黑手行業」,跑遍全菲律賓近七百個工地,整天和司機、工人為伍。

她是菲律賓第一大泵浦車廠「PumpPro Concrete Machinery Crop.」總經理,在當地泵浦車產業市占率達三分之一,例如世界前三大購物商場、菲律賓SM集團旗下的Megamall等,就是她的客戶。(編按:泵浦車指利用壓力將混凝土沿管道連續輸送灌漿的工程用車)

她做過的工地,北起菲律賓呂宋島、南至篤信伊斯蘭教的民答那峨,事業範圍遍及菲律賓主要三大島嶼。打拚七年,公司年營收成長逾十倍。

是什麼樣的動力,可以讓一個小資女,在異國變成女英豪,一人帶領近三百名菲律賓員工,在荒野中建立起一番事業?

轉折,全因為父親的一句話。

高子甯的父親高進炎只有國小畢業,家裡務農,十七歲去工地當工頭,進入營造業工作,正好搭上台灣經濟起飛的時代,遍地機會。

於是,四十多年前,高父憑著打工存下的錢,開台灣第一家國產泵浦車廠,陸續包下全台各大工程,九?年代,台灣錢淹腳目,曾是台灣第二局樓的台北車站新光三越,也是他派車灌漿,事業蒸蒸日上,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也做不完。

二十多年前,和其他西進的台商一樣,高父看到中國市場起飛,想過去設廠,把事業版圖擴大,卻因為太太反對,孩子都小,才作罷。當時四十多歲的他,可能想不到,進軍海外擴廠的心願,竟到十五年後,才由大女兒繼承。

高父的事業,走過一九七?年代台灣人均年收入僅四百多美元,到九。

年代破一萬美元的黃金歲月,但當孩子長大,台灣這座舞台卻保不住了。隨市場開放,外國泵浦車陸續引進台灣,高父的獨門生意,優勢逐漸不再。

一卡登機箱打天下

捨500萬年薪、男友,異鄉從零開始

同時,台灣經濟成長趨緩,營建業不景氣,當對手也來搶食市場,原本生氣蓬勃的工廠,突然安靜起來。

夕陽產業找不到新血,剩下年近六旬老闆和一群員工坐著發愁,「大家做到那 艱苦、攏(都)那麼老啊,想說乾脆收起來,」父親高進炎說。

但當台灣市場萎縮,技術又被中國業者複製,即便西進,也沒有競爭優勢,欠缺國際化能力的上一代.該怎

走出去?

「後來想去國外發展,其實也是不得已。」高進炎嘆口氣。他不懂英文,能指望的,只有出國念過書的孩子。

高子甯看著父親白花花的髮鬢,想起小時候住在工廠旁,半夜,父親獨自翻閱建築書籍,看著密密麻麻的數宇,一筆一畫拼出整張工程圖。

「我爸講到以前家裡很窮,創業多辛苦,他就會哭,說不想再回去過那種苦日子。」父親老淚縱橫的臉,她始終記在心底。

「爸爸的事業倒了怎麼辦?沒辦法,我是第一個啊,我要扛起來,後面還有三個(弟妹)……,我是他們的榜樣。」鐵娘子般的她,談起父母辛勞,多次在我們面前哽咽落淚。

也因此,當父親找她一起到海外考察市場,她沒有太多猶豫。馬上向公司請假,先去印度考察一個月,後來才在父親客戶介紹下,轉進菲律賓。

沒想到,才到第三天,高父發現菲律賓有不少華人,加上有朋友照應,便要女兒留下來,把台灣舊的泵浦車賣掉,順便評估設廠的可能性。

「連辭職都來不及啊,還是爸媽去公司辦離職手續。」她隨身只帶著一個裝半滿登機箱,原本以為幾天就走,沒想到住進父親朋友家,開始寄人籬下,在異鄉扛起不確定的未來。

她自願繼承家業,放棄工作和愛情。交往快四年的前男友,追到馬尼拉機場苦等她三天,她斷然說分手;原本,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時的客戶因為器重她,開五百萬年薪找她到德國工作,她坦承,當時很猶豫,但「土地買了,工廠都要蓋了,怎麼可能走?」

但是,一個二十七歲的女生,人生地不熟,每天早出晚歸,難道不怕發生意外?

我從小被叫「高大膽」

戴假婚戒防騷擾,找地時曾被丟包

「我從小就被人家叫『同大膽』啊!」她爽快的說。

為了買地、蓋工廠,她上網一家家查,打電話和仲介約時間,穿短褲、夾腳拖出門,一年看了兩、三百塊地,還曾被計程車司機丟包在公路,站在路邊等了一個多小時,才找到人求救。

「約十個仲介,四個放你鴿子,等好幾小時回去臉上都是灰,回想起來都覺得那時候怎麼敢?萬一被搶、被抓去賣都沒人知道。」她說。

半年內,幾乎馬尼拉所有仲介都知道,有位台灣來的;同小姐」在找地蓋工廠。她自己想辦法,賣掉台灣運來的零件,籌措公司週轉金,一毛錢都沒跟家裡拿。

終於,地買到了,開始蓋廠。起初,她公司僅兩個員工,只好整天往工地跑,從台灣帶來的十幾雙高跟鞋,根本沒機會穿,乾脆全部送給員工。

也曾被客戶追求、騷擾,她為此謊報自己三十幾歲,還買了顆假鑽戒來戴,裝成已婚身分。原本查帳穿的套裝,也換成了T-shirt、牛?褲。

要當2.0版台商

不應酬拉關係,做當地生意

儘管辛苦,但她不想走上一代海外台商的老路。

她看到許多台商,拓展事業是靠跟自己人砍價。而她初期借住父親朋友家,每晚都有台商帶朋友來喝酒、應酬,甚至有人靠放高利貸為生。

「我不想要我的生活跟他們一樣.」她不社交、不打小白球,把應酬的時間拿來經營事業。她相信,實力比關係還重要,信任比低價更重要。

例如,馬尼拉半小時車程,可能得開三小時,對當地人來說遲到理所當然,但她是新進業者,有韓國、德國等四大競爭者,要打開知名度,她必須從替客戶解決痛點開始。

從一開始接案,她便標榜「不遲到」。

客戶跟其他人叫車,遲到半天時有所聞,甚至被放鴿子。這看似容易解決,但是當地的競爭者為了節省成本,寧可忍耐交通混亂,導致時間延遲,也不願意多準備人手與車輛做備案。

但她的工廠,人員與車輛都有「後備球員」,同業是三人配一輛車,她是四人配一輛車,並且永遠保持一輛車後援。

走進車廠,一幅白板掛在辦公室最顯眼的位置,上頭寫著每天二十四小時,十二輛泵浦車的狀況,不管是塞車、車子拋錨,或施工到一半出狀況,她要求現場人員即時回報,再由內動員工記錄、調度,一旦趕不到工地,便馬上派支援的車前往,哪怕只遲到五分鐘,也不能接受。

再來,她專挑難度高、沒人要做的工地做起。

一次客戶找上門,問她願不願意接別人做到一半的爛尾樓?她發現地面凹凸不平,樓高又超過三十樓,很難把水泥一口氣打上去,她訓練員工把台灣送來的泵浦車做改裝,別人只能灌漿一半,她卻可以整棟一次完工。

為了監督施工狀況,她二十四小時待命,前三年,每天晚上只睡四小時,如果工地出狀況,便拿起安全帽直衝現場。「常常半夜被客戶罵起來啊,怎 辦能趕快衝去啊,去現場被罵。」

凡事親力親為,讓她七年問竄起,目前六十多家客戶中,沒有任何台商,全都是菲律賓企業,試圖做到百分之百在地化。

她的辦公桌前,一抬頭就可以看見兩台電視機,隨時監視工廠狀況,桌上擺著十幾份財報,她一一查核細項,手邊厚厚一疊紙條,是員工預支薪水的借據。查遞上市公司財報的經驗,讓她對數字與管理,特別敏感。

「她有一種氣勢,坦白說很『悍』,才管得住員工。」五年前也到菲律賓創業的弟弟高銘辰直言。

高父曾經到菲律賓勘查工地,問女兒:「為什麼這些男人,看見你好像看見鬼?」即便這

說,其實心裏暗自高興,回台灣驕傲的說:「我女兒在那邊很有威嚴。」

採訪第五天,早上七點半,我們悄悄來到工廠展會現場,想了解,她究竟怎麼管理一群菲律賓男人?

員工擠滿會議室,全員噤聲。八點,會議開始,她一一點名負責人員,指著對方質問細節,前晚泵浦車載出去的水泥,為什麼到工地才發現不能使用?是哪個環節出錯,造成公司損失?

她大聲質問,用力敲桌子。

正當她話問到一半,一名員工遲到,嘻皮笑臉走進會議室,立即被她趕出去,在外頭做伏地挺身。「一、二、三……」做完二十下才能站著開會,「每次開會,只要有人比MamJenny(高子甯)晚到,一定會被罰。」現場一位菲籍員工說。

斥責、處分,這些上一代台商慣用的管理手法,她也會用。但,她的敢給和回續,卻是傳統台商少見。

她的辦公室牆上,貼滿了員工旅遊、聚餐、慶生照片。每年,她招待表現好的員工海外旅遊,去年是遊歷台灣,對許多員工來說,是人生第一次出國。為了幫員工辦護照,她才發現,有些人連出生證明都沒有。

為了留才,她給高薪,願意付一名菲籍工程師高於上班族三倍的薪水,還一口氣簽十年約,計劃幫他買房。其他員工薪水也比同業還高一到三成。

跟著父母篤信佛教的她,為了融入菲律賓天主教社會,每週固定和員工一起禱告,透過信仰凝聚向心力。

「這邊很多華僑或台灣人,對他們(菲律賓人)講話很冷酷無情,『番仔』、『番仔』叫,很多台幹抱著瞧不起人的大爺心態說,『這些菲律賓人,要不是我的話,早就暍西北風了!』可是我覺得眾生平等啊,做生意不是也要存好心?」

她也每月固定去當地貧民窟發送便當。一個個從她手上交給貧民的便當,也許不值多少錢,卻是他們最期待的一餐。回饋社會也贏得員工認同。

她對內、對外,都不走傳統台商老路,照樣打響口碑。創業前兩年還要勤跑客戶,但從前年開始,就變成客戶自動找上門。

這段打拚的日子中,她認識菲律賓華僑,前年底結成連理。

去年,菲律賓外人投資超過五十四億美元,吸金速度高居全東協第一,連同帶動房地產發展,她的廠房土地價格,五年翻一倍。如今,她與同為商人的先生,買地蓋廠房,希望吸引更多台灣人來投資,計畫把雙方事業合併,目標是二?二?年上市。

一棟棟大樓就是成績單成就威,是到哪都看得到自己作品

對她而言,最大的成就慼,是走到哪都可以看到自己灌漿的工地,「這一棟,是用我們公司的車灌漿的!」她常指著窗外大樓,興奮的跟我們說。

她的人生志向很大,卻把自己縮得很小、很小。

在菲律賓打拚近七年,她從未休過長假,結婚後忙到現在,還沒時間度蜜月,去年底,因為勞累過度,好不容易懷孕卻流產,第一時間卻不敢告訴父母,深怕他們擔心。因為流產,還引發從未有的氣喘,半夜常發作,找不出病因。

公司賺錢,她買百萬跑車送父親。

今年過年,她邀家族十多人到菲律賓,一起到她的九百坪別墅聚會,還花上百萬招待爸媽、弟妹去歐洲,看見家人開心,是她打拚七年的幸福來源。

接下來,還計畫在菲律賓蓋酒店,為從小喜歡做糕點的妹妹空下一層餐廳,交給妹妹來管理。

但妹妹並不領情,寧可留在台灣,與情人守著咖啡廳,令她很失望,「麵包跟愛情,當然是麵包重要啊!可是她選愛情。」

她不懂,妹妹為什麼寧願放棄上市公司職位、薪水,要洗碗洗到手凍傷,收入還不穩定?

「開一家咖啡店,至少要二百五十萬,每天暍一杯咖啡(以每杯一百二十十元),可以喝五十七年耶,為什麼要去開咖啡店?」念會計的她,對人生的每一個選擇,都算得很精明。

現在,她最放不下心的,就是她眼裡「很夢幻」的妹妹高琬婷。

一個月後,我來到高琬婷在台中的咖啡廳,小心的端起眼前那杯拿鐵。

「如果是妳,妳會想去菲律賓嗎?」她反問我。

我七年級,我是菲國工地女王

高子甯的車隊跑遍全菲律賓,為了融入當地,不僅講菲語,信佛的她更帶天主教員禱告喊「阿們」。

他們最期待的一餐

賺錢之餘,也要回饋社會,每個月她固定抽一天時間,到貧民窟發便當,近百名老人,孩童趨前而來,享用咖喱飯。

想家,就看看後院種的吧芭樂

她最想念的台灣味,是一顆顆青綠色的土芭樂,從台灣帶回的種子,撒在後院,等它落地、生根、結果。

撰文者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