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信泰富,瑞安房地產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9225

中信泰富賭了舖外匯版 i kill you later 導致百幾億損失。

大家要知道中信泰富並不是垃圾公司,而是一間經營多年、具有規模、suppose 是有良好管理架構的大紅籌兼大藍籌。

搞單咁既嘢實在令人十分心寒,因為這種事應在三四線股發生,而不是這種級數的公司發生。證明不少中資企業的管理存有巨大的問題。

中信泰富一日之間股價被腰斬是絕對可以理解。

另一邊霜瑞安房地產夏達臣辭任財務總栽和董事職務,股價連日陰跌,近日更被洗倉。

市場有時的確是愚蠢,但多數情況下是「沒有死錯人」,事關市場大部分的參予者都是專業或者機構投資者。

因此,遇到這種情況,尤其是二三線股票,應及時控制部位,提高警愓,不要隨便買進,直至了解下跌原因以及基礎因素明朗化為止。在金融海嘯下,什麼都有可能發生,最重要是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避免受到重創。

並不是什麼股票都「不持有十年,十分鐘都不要持有」,在動盪的時勢,事情可以轉變和發展得很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8

巴菲特在買股票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0067

巴菲特:我已經在買股票了
2008/10/17 22:00 鉅亨網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綜合紐約外電】
億萬富豪投資人巴菲特周五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一篇文章,宣布加入了買股陣營

巴菲特由於屢屢為自己的伯克夏控股公司於適當時機買進適當企業,而被尊稱為歐馬哈股聖(Oracle of Omaha)他說脆弱的經濟中,最壞的情況可能尚未完全過去。

巴菲特寫道:「短期內,失業率將會上升,企業業務將會下降,新聞標題也會持續駭人。

但是就是這個原因,他已經將自己的投資組合,幾乎全轉換為了美國股票。先前,他曾說他只持有長期公債。

巴菲特說,信用危機所帶來的恐懼,已使得股市自約去年此時所創的歷史高點大跌了約36%股價已來到具吸引力的價格

「我買股票只根據一項簡單的原則:當其他的人貪
婪,我就戒慎,當其他的人戒慎,我就貪婪」,巴菲特說。「顯然,現在戒慎已經蔓延,連一些老手也不能免 。」

股價近來走勢震盪,單單看看本周即可:周一,道
瓊大漲976點,周二,下跌76點,周三,大跌733點,周四又上漲401點。但巴菲特說,股市的未來,前景光明

擔憂美國許多健全企業的長期榮景,並無必要
」,巴菲特寫道。「未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大多大型企業獲利都將創新高點。」

然而,許多緊張的投資人都紛紛退出了震盪的股市
,將資金轉到現貨資產,如黃金或約當現金雖然他們 現在可能獲得了安全感,巴菲特說這些投資人是在持有 「累人的長期資產」,與股市未來的獲利無法比擬

巴菲特說:「一般投資人只有在風平浪靜的時候,
才會買股票,等利空消息讓他們不安時,才認賠出場。

所以,如果健全的企業正邁向長期的成功,要投資
股市,壞消息就是良機

「壞消息是投資人的益友,」巴菲特說。「它讓你
以低價買進美國的未來。」


--------------

個人觀點:

一、巴菲特在近幾個月十分積極買進股票,而且是美國的股票。不是中國的股票,不是韓國的股票,也不是印度的股票。美國喪亡、美元變廢紙論者,事實在與巴菲特背道而馳。

二、壞的新聞標題,差的經濟數據,早已在巴菲特一個月前的估計之中。

三、他認為退出股市,將資金轉成現貨資產如黃金及現金,可以得到安全感,但未來回報是無法和股票相比。而持有黃金及現金是等於持有「累人的資產」。

四、壞消息是投資人的益友。如果健全的企業正邁向長期的成功,就要投資股市。什麼是健全及可以邁向長期成功的企業?有否被市場嚇到認為連健全的企業都死梗?認為買入健全的企業(尤其是美國金融相關的)等同自殺?

五、當巴菲特買進股票例如高盛而坐艇,被人抽水甚多之時,那代表什麼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22

尋找熊市中的最低點 Cup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0363

WSJ:  尋找熊市中的最低點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81209/inv181028.asp?source=blog

Cup:

根據已故德國股神 Kostolany 的意見,股市見底並不是因為有巨大的吸納力量作支撐,而是因為要沽股票的人都已經沽掉股票,股市再沒有向下的沽壓。因此,在他那隻「科斯托蘭尼雞蛋」中指出,牛市的初期是在「低成交」而股價上漲的情況而進行。

自雷曼倒閉起一直到現在,小弟將自己的愚見歸納如下:

一、雷曼倒閉令銀行信心出現危機,引致貨幣流動出現重大的「堵塞」。就好像腦部血管突然被堵塞而出現「中風」的現象,令信貸市場和經濟活動某些部份出現「活動不暢」甚至是「癱瘓」的情況,導致全球經濟向一個更低的低谷發展,也令復甦的時間延長。

二、由於去槓桿化以及「債務通縮」的現象發生,企業以及基金大量償還前一兩年大量借入美元的貸款,以及其他國家的經濟也急速走軟,令美元變強。而由於美元變強,更吸引資金擁入作為避難之用,故美元並不會變成廢紙。

三、而之前講咗唔少次的紐康公式:MV = PQ。由於貨幣運轉速度 (V) 大為減弱,即使國家印銀紙也不會立刻令P馬上急升(惡性通脹)。而金融系統在這個慘痛的去槓桿化以及不少大的金融機構元氣大傷,需要國家注資甚至持有不少 大銀行的重要股權的關係,重建昔日那種貨幣槓桿效應似乎需要較長的時間。而貨幣供應增加後,通常會令經濟產出Q先上升,最後才令到P產生轉變。惡性通脹似 乎並不是近一兩年應擔心的問題。

四、世界經濟 decoupling 的觀念似乎已受考驗。中國出口急劇放緩所帶來的衝擊,已超出不少人當初的想像。加上股市泡沫破裂以及樓市急劇下滑的衝擊,國家要下重藥來「保八」。

五、世界各國十分積極救市干預,大量增加貨幣供應和流動性;而需要政府救助大企業,政府亦參予其改革以增強活力。其力度之大,無出其右。相信陷入1929年大蕭條或者日本90年後的長期衰退機會甚微。

六、貨幣的價值在於作為交易媒介的功能。 無論是紙幣、信用狀、還是黃金白銀都好,只要其作為交易媒介的功能還是健全,就有其價值,反之則否。隨時間發展,銀行金融體系和信用市場的進化,黃金作為 主要貨幣的角色日漸消退。黃金在每一次的經濟、貨幣或者軍事的危機上都有人將它拿作避難所,可是當危機消退,高通脹下滑後,黃金要維持高位,似乎並不容 易。

七、股市的估值已達歷年差不多最低位,不少企業的股價甚至低於淨現金水平或者內涵價值。只要金融系統穩定下來,血管堵塞的情況得以舒緩,一些股票的估值不難快速回復到較為合理的水平。

八、至於什麼是入市的時機,我認為當我們 見到很壞很壞的情況,而股價亦跟隨這些壞情況反映而跌到一個低水平,就是買入的時機。而於什麼是「最壞」,我是不懂得估,我覺得足夠壞就可以分注吸納了 (當然你買的公司要是體質強健的好企業)。如果太擔心,那就不買股票吧。畢竟買股票絕對需要勇氣,而不買股票是不會死人的。過份陷入研究什麼位置才是最低 點,很多時候只是浪費時間。只要我們明白自己目標時間裏面能否得到預期的回報就可以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526

隨機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0487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3181

在心理學的角度,當正在賭博的人,尋找到一種預測的方法時,便更容易輸掉身家。

翻攤是很容易理解,賭具是一大堆比圍棋棋子小的點子,莊家隨手拿出一堆點子,賭客投注一、二、三、四,莊家便在那堆點子每四枚一組分出來,最後餘下多少枚點子,就是結果。

賭客喜歡觀察過往結果,遇上過去三次結果是一、二、三,他們稱之為,下一回便會重注四點,遇上一、三、一的紀錄,他們稱之為,下一回當然投注三點。若果這賭博是公平遊戲,沒有人出千的話,其實每次中彩機會都是四份一,與過往結果沒有關系。

賭客總傾向尋找一套破解攻略,只求招數,不求實際功效,令自已在完全隨機的環境中,拿握一點實在的東西,再說一遍,那東西是否有用,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是有和沒有的問題。

-----------

賭客總傾向尋找一套破解攻略,只求招數,不求實際功效,令自已在完全隨機的環境中,拿握一點實在的東西。

圖表分析的東西我不會再爭論,我是堅決認為圖表在回顧歷史/過去資料是有用的,但是卻不能拿作預測用途。

什麼是隨機的環境?

例如六合彩攪珠、股市一兩天甚至幾小時之間的升跌等等。

分清楚什麼是隨機,什麼是因果關係至關重要。

我認為很多短暫(一兩天)股價升跌和公司的基本面,只是隨機的關係。真正的基本因素反映,需要較長的時間。

每日都在短炒即日鮮、一兩天的牛熊證的人,我只能視他們作為在隨機情況下落注的賭徒。

-----------

最近市況方面,我覺得沒有什麼特別好講的。

我一向是非常不喜歡中銀系的股票,中銀香港的業績是預期的差,股價受壓是預期中事。恒生和中銀的質素分野,顯然易見。

中資股近日的上升,我認為部分並不是基本面的反映。期望09年有更多買入中資股的機會,即使我持有不少中資股,也會十分樂於趁低吸納。

對一些不太擅於選股,或者十分迷茫的投資者而言,我仍然是推薦盈富基金 (2800)。現時定期收集,長遠回報可能十分不俗--我也在做這件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669

良好經理人的特質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0523

http://hk.myblog.yahoo.com/iam-waise/article?mid=16799

維斯講開《從優秀到卓越》所提及到的第五級經理人。

我今日忍唔住要同佢 crossover一下。

我會介紹一本書,是馬利克寫的《新時代的有效管理-管理、表現、生活》("Managing, Performing, Living -- Effective Management for a New Era" -- Fredmund Malik)

此書以一個批判的角度去審視所謂「卓越經理人特質」這一回事,究竟在現實上是否正確和實際的用途和價值有多少。而馬利克在書中批評管理學這一門甚為年輕的「科學」(大部分的發展都在二次大戰之後),「沒有任何一門學術領域像管理學一樣,充斥著那麼多的謬論,卻無人駁斥」。

「理想經理人」 (Ideal Manager)的形象是個無所不在的主流觀念,理想的經理人應該要有咁咁咁咁特質(例如像《從優秀到卓越》所講的第五類經理人)。要搞好一間企業,是否 真的需要一個聖人或者是「萬能的天才」(universal genius),又或是是一個過往年代的將軍、諾貝爾物理學奬得主加一個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結合體?

像《從優秀到卓越》的第五類「天才」或者是「聖人」經理人,是極小數的人。我們要想清楚幾個問題:一家優秀的企業是否需要「聖人」經理人才可保持卓越?而「聖人」經理人是否可以複製?我們在哪裏可以請到這麼一大堆的「聖人」來管理我們的公司?

做過公司管理層或者老細會知道,我們需要 的,並不是「理想」經理人,而是勤快有成效的經理人。我們不需要一個天才或者聖人來表現優異的績效,而是要一個平凡人表現非凡的績效。而這種做法或者管理 的方法,是可複製、誰都可以做到、以及是可以廣泛培訓和加以運用。強調我們需要的是行動的方法,而不是特定的個性。正如一個外科醫生,我們只在乎他開刀的 技術好不好,其他的東西例如他有沒有雄心壯志、他的個性都不是重點。

而領導人(CEO或者是公司的靈魂人物)有優越的個性或者特殊的魅力,是十分好的事情。但我們要明白幾個重點:

一、領導者和經理人概念上是有一些區別,雖然很多經理人都要做一些領導的工作,但未必需要做靈魂人物。而一家制度優良的公司,我們並不需要一堆聖人的靈魂人物。

二、一家公司裏面,我們需要大量成效優秀的經理人為我們辦事,而聖人卻是十分希有。

三、具聖人特質的領導者,若果沒有一班具優秀成效的經理人為他辦事,又或者公司裏面沒有複製或者培養這類人才的機制的話,也不能令公司成為一間具有效率的公司。

四、我們研究所知的成功企業得知,不同成功的CEO的特質都是不同,並沒有完全相同。

五、研究時要分清楚企業的成功,是因為行業景氣使然?還是真正CEO和經理人的功勞。很多書本所講的例子,其實經時間證明是行業景氣的因素多於經理所為的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670

富爸爸這工具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0800

 

《窮爸爸。富爸爸》這一本書,可謂理財書藉的重要著作。

其中不乏重要的思想,例如減少負債,增加資產,正現金流概念等等。以美國消費文化來講,這些觀念尤其重要。

那當然利用槓桿也是《富爸爸》系列內容的重點之一。

書是一種工具,如何理解它,以及怎樣運用它,會達致不同的結果。

最重要是自已衡量書的內容,然後運用其傳授的知識去達到自己認為理想的效果。如果得到的效果是不理想,那就要思考自己是什麼地方做錯或理解錯了。拿書來做擋箭牌,實在不敢恭維。

說回槓桿,是兩面劍,效果放大,但潛在風險也會放大。因此使用者必需十分小心,以及精於運用槓桿那個領域的運作才行。

有人十分喜歡講:「我一係唔打,一打就要打全壘打。」

這套用在槓桿操作實在最適合不過:最好是在有很高機會打到全壘打時才用槓桿。(至少是肯定自己能安全上壘才好揮棒)

可是大家可得想一想,誰人會有高的機會打出全壘打(或者揮捧後安全上壘)呢?

一個職業擊球手還是一個剛剛學棒球(可能一星期也不能練一次波)的初哥?

作為一個初哥,可能要擊中個球也有難度呢。

一個業餘人士隨意用槓桿亂揮棒,可見其危險性,不可不察。

我們未見發達的例子,卻先見到大量的負資產和自殺新聞。

說到底,槓桿也是一種工具,運用的方法在乎保守,以及有充份的知識和經驗。

不斷借貸是會蠶食現金流,以投資而言只有保守而近乎全壘打式的槓桿操作(至少安全上壘),才會增加現金流。高位買樓肯定不能增加現金流。(如果大家還記得林森池討論自己80年代炒樓黃金時期的經驗,和現在的市場比較,可會知道他為何今天不炒樓?)

假如在21,000點,看到財演的推銷,跑去按股做槓桿,現在已經是一敗塗地。

(就算要做槓桿,也留在確認牛市才做吧,用槓桿來接跌下來的刀,實在是危險不過。但話說回來,如何判斷牛市完結,也要一定的知識和經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960

Frequency + Magnitude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0851

我們週不時都要為投資作出決定,當然作出正確決定的次數愈多 (Frequency),理論上愈來賺得多。可是,實際上並不一定如此。

有些人做出正確決定的次數不多,但卻賺得很多。為什麼?因為他們作出正確決定的「量」(Magnitude) 十分大。例如有人買入五支股票,其中四支股票各蝕了10%,但有一支股票卻升了三倍。那人最終還是大賺。

賭博和投資有時是十分相似,因為兩者都是含有機會率 (Probability) 的遊戲。一個高明的賭客,必會懂得有贏面高時下重注,贏面低時下少些注碼,或者甚至不落注。買股票亦是如此。

時常有人猜測市場下一刻夠竟是升還是跌,有時會估中,有時卻不會。可是,我們為何不將 Frequency 和 Magnitude 合併來一起考慮?

假如我們估計市場有70%的機會將是下調,而下調的空間是15%。而另一方面,即是有30%機會市場可能會是上升,而潛在上升的空間可能有一倍:

Event                              Probability        Outcome             Expected Value

Market goes up                    30%               +100%                     +30%

Market goes down                70%                 -15%                      -10.5%

                                          --------------                                          --------------

Total                                     100%                                               +19.5%

假如是一個理性是賭客,在這種情況下,他應該會下注買升吧。

下次大家下注前,不妨考慮一下 "Expected Value"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11

Buy and Hold;牛熊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0890


Buy and hold 的操作法,愈來愈令到多人感到疑惑。

重溫我以前貼過的引用文章:

Charles Ellis 的著作《Winning The Loser’s Game》裏,記載了一些統計,在美股(以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平均回報率作為衡量依據)過去 75 年內,所有股票的回報總額幾乎都是在那段長年期內表現最好的 60 個月內締造的,這 60 個月佔全部 800 個月的比率不到 7%。假如我們錯失那 60 個月,我們將損失幾乎整整兩代才能累積到的所有投資回報。如果投資1美元在標準普爾 500 指數,錯失由 1989 6 30 日至 19996 30 日期間十年內表現最好的 90 個交易日,將會虧損 22 美仙,而假如錯失表現最好的 60 個交易日,將僅僅獲利 30 美仙;但假如全資一直持貨,就會獲利 5.59 美元!

雖然以上統計是以指數作為基礎,但套用在個別股票也是合適。

Buy and hold 我認為最重要睇幾樣事物:一、那是什麼股票;二、Time frame;三、基礎因素的改變。

至於「持有一輩子」,我的睇法只有一句:天下無不散之筵席。超長線的投資,又可以不理會的,似乎只有指數基金較為可靠。

關於究竟如何才能知道是否熊去牛來,就好以下條片《Matrix》,Neo 正迷惑自己究竟是否 "The One"(救世者)一樣,Oracle 話佢知如何知道(1:40 開始睇)"Being the one is just like being in love"。



 

仲有,很重要的是:Appearances can be deceiving

留言:

黃師傅:


Buy and Hold 不適用於行業周期性重的股票,周期起伏時間短的行業 (如汽車、鋼鉄和資源類)。

 

世上沒有可以持一輩子的股票。縱使是千里馬,也會有增長停下來的時候。例如匯控二十年前是千里馬,今時今日要如二十年前般有同等的複式增長,是沒可能的事了。

 

全世界的指數組成都會汰弱留強,會將經營不佳的公司踢出成份股,而長綫來說指數是和一個經濟體系的長期成長同步 (短期當然不是),這是長綫持有的理據,而新興經濟體系在高速成長一段時期後也會慢下來,之後要看國家本身指數的行業組成。例如說,成份股產業以科技,出 口為主的台灣、韓國、日本或以資源為主的俄羅斯和全球的景氣是息息相關的,他們本身的指數基金就不能「買入並持有」了。如果盈富基金不是加入內地業務為主 的股票,那根本不是長持的對象,因為香港的經濟已經歷了最高成長的時期,並非長綫持有之選。今時今日的高成長,是內地經濟快速成長的體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62

技術、運氣、連贏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0933

我時常講,壞了的錶每天也會有兩次準時。財演每天都講東西,即使其理據是經常錯亂,講十樣東西,間中有一兩件事說中(預測正確)也不出奇。亦正如十分差勁的基金經理,也有時會跑贏大市。

在投資的領域上,正確的想法和理據(思路 /Process used to make the decision),當然會較易引領我們邁向好的結果(Outcome)。但由於投資是一種含有機會率的遊戲,好的思路並不是必然導致良好的結果,而錯的 思路有時亦會十分好彩偶然得到好的結果。



當然,這種錯誤思路卻有好結果,好思路卻有壞結果,在個別一兩宗事件會偶然發生,但長時間來講,擁有正確思路而得到好結果的次數,必要多於錯誤思路的人。

然而,我們會見到一些情況,一些人連賭很 多局全部都贏,或者一些籃球員連續射很多球三分球都能全中,又或者某基金經理連續好多年跑贏大市。是不是幸運女神特別眷顧他們?(有些人持隨機漫步理論, 認為某些基金經理多年跑贏大市是純粹運氣和機會率使然,和基金經理的操作沒有關係)

其實這亦是機會率的使然。例如籃球射球連中(連中十球),當然是有幸運成份,但一向射球命中率高的球,能夠得到射球連中十球的機會,卻是遠高於射球命中率低的球員。連贏和技術,是悉悉相關。

例如我們有兩個球員,B仔和E仔。B仔的技術較高,射球的命中率有60%;而E仔的技術較低,命中率只得30%。那麼他們能夠連中十球的機會率有多少?

B仔:0.6 ^10 = 0.006(大約千份之六)

E仔:0.3^10 = 0.0000059(大約十萬份之六)

那麼,大家可以知道為何一些出色的球員射球可以連中N元,某些人可以贏 World Series Of Poker 冠軍很多次,以及一些基金經理能夠長期跑贏大市。

Long streaks are, and must be, a matter of extraordinary luck imposed on great skill.

--- Stephen Jay Gould, "The Streak of Streak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83

短炒心理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0950


看到 ckm 兄《短炒是人類心理》:http://hk.myblog.yahoo.com/jw!G9qPswuRGxoAjkVjcnY-/article?mid=13479,實在非常同意。

腦科學和壓力研究專家 Robert Sapolsky** 在他的著作《Why Zebras Don't Get Ulers》指出,人類身體的生理反應是很能適應短期的物理威脅。例如面對野獸襲擊,我們會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血管收縮、肌肉的血液增加和短暫記憶能力 增強等等,而身體「長線」的機能,例如生育和免疫系統,會暫時被擱在一邊。

問題是,我們在現代社會所受的心理壓力或者刺激,也會引上述那種生理反應。壓力或者刺激的來源可以不同,但是反應卻大致相同。

基於人類的本能,面對壓力的反應一般是短視、低效率、斤斤計較(Penny-wise and dollar-foolish),身體的反應去對付殺到埋身的威脅。這些反應有時在危急時候或許會有用,但假如我們當每天都是緊急的情況,代價可能會很大。

而金錢管理人壓力的來源來自失去預測性 (Loss of predictability)和失去掌握(Loss of control)。例如瞬息萬變的市場,會令金錢管理人很難預測市況;基金投資人比較不同的基金經理每季的表現去投資或贖回基金,基金經理在此等情形下, 會為了自己的表現不會跟指標(Benchmark)差太遠而作出短炒行為或者故意複製市場大盤表現而買進熱門股等等。

如上所述,當面對壓力刺激時,人會變得集中於短線的事情。而研究亦顯示人類傾向較喜歡細小而很快可以得到的好處,而不是大而較遠未來才能得到的好處。

美國的一些股票研究指出,基金經理愈來愈喜歡短炒。平均基金投資組合每年的 turnover rate 由 50年代的 20% 升到現在近乎 100%。在 2006年,每 14個股票基金就有 1個在一年內組合的股票轉手率達到 200%。

根據 Morningstar 的分析,組合股票轉手率較低的基金(Turnover rate 20 - 50%),在一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的時間是表現最好。

無論是賭博或者是投資,都是需要一種違反本能意志的遊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