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海文化”品牌建設如何推進?一張長圖看懂!

在今天下午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胡勁軍介紹了《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有關情況。市文廣局局長於秀芬、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市文明辦副主任宋慧出席發布會,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日前,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了《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了“上海文化”品牌建設的總目標、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上海文化”品牌建設相關推進情況如下:

既要抓好“碼頭”建設 又要抓好“源頭”建設

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最閃亮、最有魅力的金字招牌,承載著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根據李強書記和應勇市長在全力打響“四大品牌”全市推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打響“上海文化”品牌重在展現標識度。歸結起來,“上海文化”品牌建設,既要抓好“碼頭”建設,又要抓好“源頭”建設。

花更大力氣抓“源頭”建設

“源頭”重在原創力,貫穿於文化品牌建設各領域全過程,直接關系到“上海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唯有堅持打造“上海原創”、“上海制作”、“上海出品”的品牌矩陣,才能彰顯“上海文化”歷久彌新的突出地位。圍繞文化“源頭”建設,要聚焦三個方面。

一是瞄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在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中,除了提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江南文化研究發掘展示等專項行動外,更將精力和重點聚焦在發揮上海的潛質和優勢,通過獨辟蹊徑,瞄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總源頭尋求突破。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詩,但上海還沒有,作為中國神話學研究重鎮的上海,有厚重底蘊、現實力量,更有成熟條件在創作史詩版中國神話中發揮更大作用。

圍繞這一主題,本市率先提出實施“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通過打造學術高地、文藝創作高地、教育傳播高地,自覺體現上海在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的責任擔當,著力推動多藝術門類的作品系統集成,力爭形成規模、形成品牌、形成優勢,確保在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彰顯上海特色、走在全國前列、產生世界影響。

二是瞄準中國紅色革命文化的源頭。上海是近代中國工人階級大本營,是馬克思主義最早傳播的地方,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上海擁有極為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源遠流長的紅色文化基因,關鍵是要用好用足這些資源稟賦優勢。

本市提出“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專項行動”,就是要把建黨精神與城市精神結合起來,把紅色血脈與城市文脈結合起來,以中國紅色革命文化總源頭為目標,從發掘保護建黨歷史資源、加強建黨歷史和建黨精神研究、深化建黨偉大業績傳播、打造建黨主題文化精品、開展紅色文化社會宣傳、深化紅色文化宣傳教育、開發紅色旅遊精品線路等多個維度切入,推動“紅色文化品牌”建設。

三是瞄準現實題材作品創作的源頭。上海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只爭朝夕、不斷求索。真實描繪出改革開放發展歷程和現代化建設實踐,正是現實題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提出“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時代使命,這對現實題材創作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期望。上海提出“以五年為時間點,實現‘五年百部精品’創作目標”,要聚焦重大現實題材,創作更多熱情謳歌全國各族人民追夢圓夢的頑強奮鬥、抒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蓬勃實踐的精品力作,譜寫中華民族新史詩。

“碼頭”地位要更加突出

一直以來,有很多人習慣稱上海為“文化大碼頭”。這種助力世界優秀文化在上海生根開花的“碼頭”,對“上海文化”品牌建設發揮著關鍵作用。唯有胸懷“海納百川”精神,巧借 “他山之石”,發揮好“碼頭”集聚效應,才能幫助上海打造首發、首演、首映、首展市場,幫助上海建成優秀文化發展的“基地”和“大本營”。圍繞文化“碼頭”建設,要突出三個“集聚”和三個“更加”。

一是集聚文化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只有越來越多的文化名家大家紮根上海,形成群星璀璨、交相輝映的局面,上海的文化底蘊才會越來越厚實。這次上海提出“文教結合提升專項行動”,開展“文化名家選拔推薦”、“青年文藝英才培養計劃”、“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藝術榮典制度”等重點工作,最終是要形成文化大家和人才的發現、跟蹤、鎖定、引進、培養、教育、交流、激勵的完整創新機制。

二是集聚龍頭企業。企業是最重要的文化市場主體,是文化品牌建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龍頭企業帶動整個行業發展的例子不勝枚舉,類似於閱文集團引領上海網絡文化發展就很具有代表性。上海將加快推動“文創50條”政策落地,集聚和培育一批符合產業發展方向、主業突出、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文化企業。

三是集聚文化創意。創意是文化發展的原生動力,文化創作生產沒有固定的公式,但創新創意卻是一把幾乎適用於任何領域的萬能鑰匙,要在全市營造充滿創意的氛圍,要上下齊心畫出最大“同心圓”,要讓文化創意的基因在城市的血脈中流淌。

四是更加凸顯制度創新。近年來,“制度創新”堪稱全面深化改革激蕩之聲最響亮的音符。上海詳細對標了紐約、倫敦、巴黎等先進城市成功經驗和做法,充分研究了北京、廣東、浙江等地先進政策,虛心求教了本市科技、金融、商貿等領域,目的就是要吸納國內外跨領域有用措施“為我所用”。

五是更加彰顯開放姿態。要建設好上海文化“碼頭”,就必須以更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世界,讓更多人近悅遠來。上海已經具備這樣的條件和實力,比如隨著自貿試驗區推進,上海的文化市場更為開放,演出經紀、遊戲遊藝機制造、娛樂場所、印刷等先後完全對外放開。又比如上海培育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China Joy)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節展活動,這些“上海主場”的品牌節展高度展現上海開放程度和發展活力。

六是更加展現合作精神。在新時代背景下,文化“碼頭”建設,更多取決於與世界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程度和協作水平,取決於區域經濟一體化形勢下的城市間合作。“上海文化”品牌建設始終立足全球站位思考問題,始終放到全國發展的大格局、大背景下思考謀劃,圍繞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上海將建立起“一帶一路”沿線的藝術節、電影節、美術館、博物館、音樂創演、非遺保護六大合作機制並設立聯盟,將於今年6月15日舉辦首屆中國(上海)國際文化裝備博覽會,將聯手江、浙、皖共三省一市於今年11月29日舉辦首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還將籌辦江南百工——長三角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等重點活動。

統籌“源頭”、“碼頭”建設

前不久,李強書記指出,“上海要在文化‘碼頭’建設上更下功夫,要在文化‘源頭’建設上鞏固地位。”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就要處理好“碼頭”和“源頭”的關系,兩者不是相互排斥的,既要建好文化“碼頭”,更要建好文化“源頭”。唯有發揮“碼頭”的深度,吸引和集聚各路名家、名企、名人、名作、名展和名演前來上海“停靠”,“源頭”建設才能水到渠成。也唯有發揮“源頭”的高度,輻射和引領周邊文化共同發展,進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碼頭”建設才能相得益彰。“碼頭”和“源頭”建設要齊頭並進,貫穿於文化品牌建設全過程,貫穿於《行動計劃》12項專項行動各方面,當上海成為國內外人才與佳作競相呈現的“碼頭”,必然也會成為原創活力噴湧不息的“源頭”高地。

3大品牌任務、12項專項行動、46項具體抓手和150項重點項目抓落實

4月22日正式印發的《行動計劃》圍繞“激發上海文化的創新創造活力,加快建成更加開放包容、更具時代魅力的國際文化大都市”的目標,突出“內容生產精品叠出、文化活動精彩紛呈、文藝名家群星璀璨、文化地標綻放魅力、文創產業做大做強”五個方面,將“碼頭”、“源頭”建設兩項工作貫徹始終,提出3大品牌任務、12項專項行動、46項具體抓手和150項重點項目。

為推動工作落實落地,在《行動計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定了《“上海文化”品牌建設重點項目150例工作目標及具體任務表》,並正式印發。《具體任務表》按照責任分工,對應150項重點項目,並針對每個項目的目標和舉措進行了具體闡述,以指導工作更好推進,整個“上海文化”品牌建設的各項任務將由65個責任單位按照分工同步推進。為更好推動文化品牌建設,將著力開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全市協同。品牌建設重在落實,要發揮好“上海文化”品牌建設領導小組作用,建立跨部門協同、市區聯動的機制,要集聚全市各方力量,共同開創文化品牌建設工作新征程。

二是加強追蹤督查。按照“一次性部署、一整套方案、一攬子舉措、一桿子督查”的工作要求,發揮督促機制的問效問責作用,要按照《具體任務表》分工,持續對各項工作進行跟蹤和督查,確保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三是深化宣傳推介。要凝聚共識,把政策宣傳、闡釋解讀作為“上海文化”品牌建設後續的必要工作內容,提高文化品牌的知曉度和傳播力,營造全社會共同推動文化品牌建設的良好氛圍,真正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關鍵是要抓好“碼頭”建設和“源頭”建設,切實把“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文化資源轉化成為品牌建設源動力。文化品牌建設要突出抓重點,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正向效應大的關鍵問題,集中優勢力量,全力攻城拔寨。文化品牌建設要融入城市血脈、根植市民心中,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既要久久為功,有長期謀劃的戰略;更要只爭朝夕,有近期突破的戰術。後續本市會倒排時間表,根據《具體任務表》,加快實質性進展,最終實現提升“上海文化”品牌的展現標識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