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Asian Godfathers(亞洲教父)》感想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9nxl.html我早就把這本書放在亞馬遜的購書欄裏了,但因為還有不少書沒看完,所以也一直沒買。但前幾天和張志雄交流時,談到他一直在等這本書的中文版在臺灣出版,卻一直沒等到。這讓陡然增加了興趣,馬上把它買來看完。
這本書可以說是我讀過的最好的,紀實類財經書籍之一,而在關於亞洲的書籍裏,無疑是我讀過的最好的。我懷疑,該書的中文版,至少在一段時間裏,可能都是不會出現。
該書的主要內容雖然是關於東南亞(僅指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和香港的超級富豪們不那麼光彩的致富之道。書中眾多的故事,使全書有相 當的可讀性。但這不是一本簡單的“財經八卦”書,而是對這些富豪們所代表的東南亞經濟特點,有著細緻/有說服力的分析。其目的,正如作者所指出的,不是為 了“揭醜”,而是為了激發讀者思考,怎麼樣才是持久的/平衡的發展之道。
雖然作者所暗示的政治化的改革方式,以我偏自由市場的口味來說,有點過於簡單化,但毫無疑問,他的認識要比絕大多數的“左派”改良理論家的認識深刻/實際得多。但作者也確實相當有說服力地,對以弗裏得曼為代表的所謂“自由派”的觀點,提出了有力的挑戰。
當讀到這些富豪們如何官商勾結,愚弄大眾,瘋狂斂財時,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憤怒:相對比而言,你會覺得中國的陳良宇/周正毅們真是太小兒科了;但接下 來你會覺得困惑:在這些看上去是“民主”/“開放”的社會裏,他們為什麼能一次次地得片懲呢?最後,你會思考,到底是怎樣的社會/經濟/政治環境,養育了 這些富豪(畢竟他們本質上和全世界的商人一樣,都是在適應環境以獲得利益最大化)?我們中國的經濟發展,從中可以得到什麼啟發?
雖然我們早就知道馬/泰/印/菲的腐敗和混亂,但我原來對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並不很瞭解,而該書讓我在這方面增加了很多知識,使我對這些國家中一 系列眼花繚亂的政變/政權交替,有了比較清晰的理解(比如他信的起落)。如果要對這些國家進行投資的話,我現在會非常謹慎。(當然因為我原來對這些國家就 缺乏瞭解,對作者論述的正確與否缺乏判斷能力,但就與我所瞭解的一些資訊相印證,感覺還是相當可信的。)
但給我帶來最大啟發的,還是作者對新加坡/香港經濟模式/富豪的批評。(我讀後的感覺,就像人們第一次聽到極富洞察力的觀點之後所常有的那樣:我怎麼這麼笨,這麼明顯的事都沒想到?)
雖然人們把新加坡/香港視為發展的模範,但實際上,這兩個城市成功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被腐敗/低效的國家/地區所包圍,而他們把自己定位為這些國家 /地區提供洗錢/走私服務的中心。而新加坡/香港這兩個地方,在政治/經濟體制上雖然差別很大,但他們的人均GDP卻沒有大的區別。顯示他們的根本優勢, 還是在於他們的地理位置和市場定位。
這也就解答了我原有一個疑惑:為什麼一貫強調儒家道德的新加坡,會開賭,而且據說對賣淫態度 比較寬鬆:它的定位就是一個洗錢中心,是經濟罪犯的天堂。 許多被印尼所追捕的經濟罪犯都生活在新加坡,新加坡的相當大部分金融資產來自印尼富豪。近幾年新加坡金融業發展很快的一個很大原因,在於歐洲的反洗錢法規 越來越嚴,很多不願見光的資金從瑞士轉了過來。
而香港的起家源自走私,本來就不是什麼秘密,而人們常有的一個錯覺,以為它是一個 完全自由化的經濟體(弗裏得曼認為它是全球經濟最自己的地區)。但實 際上,香港的對外經濟(貿易)確實是最自由,但它的內部經濟,卻一點不自由,地產/公用事業/零售等各行各業都被寡頭所壟斷。(為了阻擊零售業的競爭,李 嘉誠不讓家樂福的運貨車進入長江實業擁有的物業地區,打斷水電供應)
李嘉誠/李兆基這些富家們,儘管被大眾視為“超人”/“股神 ”,但他們本質上都是“尋租者”。他們的利潤都是來自於與壟斷相關的行業,而沒有一個人建 立過一家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儘管幾乎所有的富豪都要建立一個由窮至富/白手起家的形象,但正如作者所指出,除了個別隨蘇哈托起家的富豪外,幾乎沒有一個 是真正出身窮人的。要麼本來家庭出身就優越,要麼是做了優越家庭的女婿。當然這些富豪確實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原有家庭的財富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但這種努力 主要是體現在利用已有的財富做資本,進行政治尋租。
李嘉誠總是說自己小時候如何窮,怎麼沒機會讀書,實際上,在他為他自己富有的 uncle(叔叔?舅舅?)工作之前,他讀過幾年書。然後他娶了老闆的女 兒(堂妹?表妹?)。他開始的生意得到丈人丈母娘的經濟支援。毫無疑問,李是一名商業天才,但他的天才在於他搞關係/做交易的能力。而在自由競爭的環境 下,他並沒有體現出多少投資/管理的能力。作者指出,如果扣除他在壟斷性資產和操縱市場/內幕交易中獲得的利潤後,即使加上他售“橙”中獲得的巨額收益, 他在開放市場上的投資收益,並不比被動投資的收益高。(有意思的是,就像熱衷“莊股”的內地股民一樣,被李一次次玩弄的香港股民,始終對“超人概念”樂此 不疲。)
可是正是由於他們財富“尋租”的特徵,這些富豪通常儘量保持低調,如果有負面新聞的話,馬上毫不留情地打壓。當蘋果日報 要登關於李嘉誠早已去世的夫人 (港人普遍認為是自殺)的報導時,長江實業馬上停止了在該報的所有廣告。謝國忠的辭職,據說就是因為他給同事關於新加坡是洗錢中心的郵件被曝光(當然,摩 根斯坦利表示他的郵件只是為了“激發內部討論”,而他的辭職與此毫無關係。)這也是為什麼我說我們可能永遠看不到該書的中文版。
當然,相對而言,新加坡/香港還是比較好的地方。菲律賓員警表示2001年以來,有110其政治謀殺事件,而國際人權組織認為有200~700起。所以,香港積極推動小股東權益的David Webbs表示,他不會在馬尼拉或吉隆玻做類似的嘗試。
本書的一大觀點,就是反駁流行的“文化論”/“種族論”:東南亞富豪普遍是華人後裔或有華人血統,不是因為“儒家文化”或“中華民族”像李光耀所宣稱 的那樣,有什麼特別的優勢,而是歷史和環境的原因。我認為作者的論述相當有說明力。(就像中國古代的“商(朝)人”並不是有什麼天生做貿易的優勢,而是因 為商朝滅亡後,其後裔被禁止進入政治等領域,而只能從事當時最低賤的貿易。歐洲的猶太人也是類似的情況。)
作者指出,在東南亞, 儘管華人掌握了大部分財富,但掌握這些財富的只是極少數人,大部分華人仍然過著很普通的生活。而從整體上講,華人確實是要比當地 人更勤奮/節儉,但那主要是因為作為後來的移民,他們只能得到貧瘠的土地(最好的資源早被當地人佔有),不勤奮/節儉,就無法生存。而正是因為華人的政治 地位是最低下的,所以他們被當地的貴族/精英/軍人選擇為政治威脅最小的商業代理人。實際上,有跡象顯示,東南亞富豪們的財富/地位,和他們的“去中國 化”程度上是成正比的:與當地文化融合越深,地位越高。
當然,更準確地講,他們的財富地位,與他們的“文化本質”並無太大關係, 而是取決於他們的適應/變化的能力。無論是早期的殖民統治者,後來的民族主義 者,還是日本佔領軍,成功的富豪就是要能夠根據政治統治者的變化,不斷改變自己的顏色。隨著香港/澳門的回歸,以及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強盛,越來越多的富豪 成了“愛國人士”。(何賭王以二戰時與日本人做貿易起家,現在則是知名的愛國人士。)一些為了開拓中國市場而盡力要向國人體現自己的“華人性”的富豪,實 際上他們的華語能力已經很糟糕。
作者還有不少觀點也很有見地:雖然大家都說中國做生意要靠“關係”,但由於中國社會的複雜性,“ 關係”也變得很複雜。(我也有這樣的體會:即使你搞定 了表面上的決策人,但一個小小科員的作梗,都可能讓你面臨麻煩。)作者舉的一個例子是新加坡在蘇州搞的新城。儘管李光耀是關係高手,搞定了中央政府,但蘇 州當地政府的不同意見,導致計畫的失敗。而真正的關係王國就是在東南亞:如果你搞定了當權者,就可以把國庫當自己的ATM機用,直接從中央銀行提錢。
作者所提到的富豪們所極力要顯示的“節儉”/“勤奮”,也讓我很有共鳴。全世界都知道李嘉誠戴西鐵城手錶,或者某某富豪飛機只坐經濟倉,等等。但同樣 是這些節儉的富豪,卻擁有眾多的豪宅,勞斯來斯和女人。(不斷說巴菲特住著老房子不也讓人有點煩?也放他住的房子是有年頭了,但有多少人有自己的私人飛機 呢?)這些富豪經常稱自己一周工作7天,每天12小時。但不要忘記,他們所說的工作可不是一般企業主所說的研究客戶需求,開發新的產品,監督生產流程,而 是指使下屬,陪重要人物吃飯,打高爾夫球,和其他的娛樂節目。
當然,如作者一開始所說,指責這些富豪是沒有意義的。尋租本身也是 降低市場交易成本的一種方式,在特定市場情況下有其價值。而在過去幾十年中,東南亞 經濟也確實有了長足的發展。但這種發展的主要動力在於出口生產業,而東南亞富豪幾乎全部出自尋租者而不是這些出口製造業(沒有一傢俱全球競爭力的品牌公 司)這一事實,使人擔憂這種發展的可持續性。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尋租者所賴以生存的屏障,就會成為制約進一步發展的障礙。而尋租者的利益所在,以及尋 租者已具備的強大的經濟/政治實力,使得打破這種屏障極度困難。而令人擔憂的是,中國目前好象也正在體現這一問題。
“菲律賓,從 更小的程度講還有泰國,經常被李光耀等政治人物引為太多的民主對發展不利的證據。但這些國家所真正證明的是,民主有不同的形式,而且僅僅 是一個組成部份。可行的自由政治體制,還需要有效的、獨立的法律體系、員警隊伍、政府機構和中央銀行。。。。東南亞並沒提供民主是失敗的教訓,但提供了很 多教訓讓我們瞭解讓民主能運作是很複雜的。”
東南亞金融危機前的一些跡象:投資在GDP中的比例從25%上升到40%;實際利率很低或是負值;1/5~1/4的銀行貸款投向房產專案;外資大量流入;東南亞貨幣所盯住的美元匯率相對日元走軟。(有多少跡象和目前中國相像?)
與東南亞所不同的,顯示出更有競爭力的日本/韓國/臺灣模式(這些國家/地區地擁有具全球品牌/競爭力的企業):(1)都實際了土地改革;(2)政府 扶持能顯示創新能力的企業;(3)對政治改革更認真。(我認為第1條比較有說服力,而第2第3條,似乎與實際情況並非完全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