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長虹攜手ABB 進軍工業機器人領域

繼美的、格力之後,另一家電巨頭長虹也要做工業機器人。

8月16日,“長虹-ABB戰略合作簽約暨機器人應用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四川省綿陽市舉行,雙方將圍繞工業機器人領域,在應用開發、生產、系統集成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互享優質資源,共同開發中國市場。這標誌著長虹正式進軍工業機器人領域。

同時,雙方在四川成都設立了中國西部首個機器人應用聯合實驗室,以攻克相關領域關鍵技術。除了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深度合作外,未來長虹和ABB還將在家電以及相關新興領域進行合作。

聚焦大規模個人化定制

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傳統制造企業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在國家提出“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背景下,傳統制造企業如何把握機遇,在挑戰中找到突破,成為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

“不同的行業對智能制造的理解不同。”長虹相關負責人表示,智能制造不僅僅是單純以機器人、自動化設備、信息化等技術手段武裝工廠,來滿足內部制造效率的提升,更是需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將消費者的需求作為智能制造的最高標準,反向考慮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因此,長虹智能制造的理念是“以人為中心”的大規模個人化定制。

大規模個人化定制模式中,自動化在全生命周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包括生產流的自動化、物料流的自動化、信息流的自動化,而機器人是實現自動化的主要手段,是推動產業轉型、制造工藝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ABB是全球領先的工業機器人技術供應商,提供從機器人本體、軟件、外圍設備、模塊化制造單元、系統集成到客戶服務的完整產品組合。截止目前,全球累計裝機量已超過30萬臺,隨著中國智能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ABB最大的市場之一。

而長虹是四川省最大的工業企業,近年以“智能制造”為牽引,努力探索一條適合傳統家電企業的智能轉型之路,2015年成為國家智能制造的首批試點項目單位之一。

工信部網站顯示,長虹還入選2016年首批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範項目。長虹基於個人化定制的家電智能制造數字化虛擬工廠樣板建設成為西部唯一入選項目,也是彩電行業唯一入選單位。

向智能制造服務商轉變

對於長虹和ABB的強強聯手,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進博士表示:“今天的簽字儀式將是雙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雙贏的開始,我們相信,雙方緊密和深入的合作,不僅有利於雙方企業的長遠發展,也有利於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更有利於振興和發展中國家電產業。”

作為長虹和ABB戰略合作的重要內容,雙方在四川成都設立中國西部首個機器人應用聯合實驗室,以攻克相關領域關鍵技術,邁出雙方戰略合作的重要一步。

“通過長虹與ABB雙方在機器人技術、市場、人才培養等多領域的精誠合作,必將推動長虹智能制造的快速發展,為中國智能制造領域提供更佳的系統解決方案。”四川長虹智能制造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曉勇博士表示。

今年年初,長虹為了加快推進轉型升級,發展制造服務業,通過整合長虹在智能制造方面的研、產、銷全產業鏈資源和能力,成立了四川長虹智能制造技術有限公司,邁出了長虹智能制造轉型的堅實一步。

潘曉勇介紹說,長虹智能制造公司以工業工程、工業自動化、制造信息化集成技術為核心能力,致力成為國內領先的智能制造系統集成服務商,提供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包括自動化線體、裝備、工業機器人、工廠信息化、控制系統等;對內推動長虹整體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對外推廣成熟的技術成果和經驗。同時,長虹智能制造公司還將依托母公司,推動傳統裝備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ABB機器人業務中國區總裁李剛表示,長虹在工業領域儲備了大量制造技術,同時積累了豐富的智能制造經驗,而ABB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擁有雄厚的技術和市場積澱,雙方依托聯合實驗室,在應用開發、生產、系統集成等方面開展合作,將有效推動傳統家電制造業,乃至中國制造業,向更節能、更環保、更高品質、更高效率的方向發展,實現共贏。

四川省經信委副主任李紅軍在簽約儀式上指出,長虹與ABB的深化合作,將為推動四川成為西部機器人產業發展基地起到示範作用。同時,通過“機器人應用聯合實驗室”,有助於加快機器人集成應用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提升西南地區整體機器人的集成應用和研發能力。

行業觀察人士分析稱,隨著長虹-ABB機器人應用聯合實驗室在成都的落成,標誌著長虹在向智能制造服務商的轉變中邁出了重要一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530

ABB、IBM宣布聯合開發高端工業人工智能

4月26日,據新華社報道,瑞士ABB集團和美國IBM公司日前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宣布,雙方將聯合開發高端工業人工智能,把ABB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和IBM“沃森”物聯網相結合,為用戶提供應對工業領域各項重大挑戰的全新解決方案,如加強質量控制、減少故障停工時間、提升工業流程速度和產量等。

新解決方案的應用之一是將實時認知分析嵌入工業產品檢測流程,從而實現質量控制自動化。ABB的系統負責捕獲實時產品圖像,通過IBM的物聯網認知計算技術進行分析,從而迅速識別不合格產品。

該解決方案可在產品部件組裝流程中向生產者提醒一些人眼無法識別的關鍵故障,使質量控制專家快速介入。這在提高生產線產量的同時,還可提升生產準確性和產品一致性,從而幫助廠家避免昂貴的產品召回和信譽損失。

在智能電網領域,新解決方案可通過提取歷史和天氣數據,預測電力供應側及需求側的模式,幫助客戶優化運營並維護智能電網。氣溫、光照和風速預報將會被用於預測電力消費需求,幫助客戶決定最佳電力負荷管理及實時電價。

ABB集團首席執行官史畢福對新華社記者說,新的解決方案將提供很多機遇,尤其是在能源過渡方面。通過加大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並將其整合到智能電網中,未來25年預計可帶來7萬億美元的產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948

【制造業】萊茵河畔話“智造”:從ABB到SAP,中美德工業4.0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2498&summary=

【制造業】萊茵河畔話“智造”:從ABB到SAP,中美德工業4.0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諾威工業展:威見證漢諾威2017,工業4.0走走向落地


見證漢諾威2017:聚焦實際應用業與解決方案,工業4.0走向落地我們認為,本屆漢諾威工業展有三大令人印象深刻的特點:


(1)專註於某具體技術到強調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的能力,見證這幾年工業4.0從概念的提出到大量推廣落地的發展。漢諾威展會上,我們發現,與前兩年相比,大量的公司從專註於某一領域的硬件或者軟件的技術,上升到強調為各個工業制造領域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的能力,更多地專註於為客戶提供點對點的個性化的解決方案上。甚至很多公司的展臺從原來以所展示的技術為板塊來分區,變成以所擅長領域的全套的解決方案為板塊來分區,以最大限度地展示公司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的能力,也很大程度上見證了工業4.0從概念到大規模的落地的的發展歷程。


(2)重視對於工業數據的利用和雲平臺的建設,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正在構建。西門子、施耐德、ABB和KUKA等企業不約而同地把挖掘工業數據的巨大價值和雲平臺的建設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海量的工業數據結合能夠連接一切的雲平臺,打造了離散與流程的平衡,使得企業為客戶提供一對一、點對點的個性化解決方案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西門子和施耐德強調的是通過工業大數據和雲平臺的有機結合,實現不同行業的流程優化以及柔性制造;ABB強調的是設備的後周期的管理,實現的是設備的實時監控以及全壽命周期的管理,以實現客戶價值的最大化;而KUKA強調的是協調各戰略夥伴為客戶提供全壽命周期的、個性化服務的解決方案。但是不論是流程優化、柔性制造,還是設備後周期管理,工業數據的價值正在成為各大廠家深入挖掘的金礦。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公司積累的海量的工業數據,以及基於海量的數據積累下所形成的雲平臺的價值將成為這些工業4.0公司的核心價值。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正在開啟,更加柔性、更智能、能耗更低的生產正從圖紙正在走向現實。


(3)德國工業的專註與執著值得學習。電氣櫃制造商Rittal就是這樣一個專註與執著的優秀企業,公司是最早做電氣櫃的廠家,專註以機櫃為核心做各種不同的電氣櫃,專註於電氣櫃的整體解決方案。機櫃看似很簡單,實則不然,其壁壘在於承重性、防護等級和抗腐蝕性,Rittal公司把這個看似簡單的機櫃的通風性、散熱性做到了極致,這樣一個看似壁壘不高的產品能夠占據占非配電櫃的控制櫃的市場中德國的80%,歐洲整體的60%,實屬不易,甚至有業內人稱,世界上只有兩種機櫃,Rittal機櫃和仿Rittal機櫃。何等霸氣!期待中國制造也能湧現出一大批這樣專註並執著的優秀企業!



回顧主題變遷:業圍繞工業4.0展開,側重點不斷走向實際應用


業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主題圍繞工業4.0展開,側重點不斷向實際應用靠攏。“工業4.0”的概念由德國於2011年漢諾威工博會首次提出,並於2013年漢諾威工博會上發布《實施“工業4.0”戰略建議書》。2014年以來,漢諾威工博會始終圍繞“工業4.0”概念展開。


2014年漢諾威工博會的主題為“產業集成,未來趨勢”,專註於智能化、自動化工廠和能源系統的改造;2015年漢諾威工博會主題為“產業集成化——加入網絡大家庭”,格外關註了智能化生產、人機協作、創新型分包解決方案以及智能能源系統等;2016年漢諾威工博會主題為“產業集成——發現解決方案”,展會展出的解決方案運用範圍從機械改裝到完整生產線集成化,而大數據的捕捉和分析也為工業發展註入了新鮮動力,這標誌著工業4.0的重大突破,下一步就是商業化階段。2017年漢諾威工博會主題為“產業集成——創造價值”,已經有了很強的應用指導意義。



關註熱點更叠:硬件→軟件→大數據雲平臺→提供解決方案


2014年:柔性裝配,單一產線生產多種產品。2014年是德國“工業4.0”概念全面推開的第一年,漢諾威工博會展覽的參展裝備多集中於概念方面,其中又以柔性裝配最為搶眼。西門子推出“對話”生產線,能夠準確識別正在經過生產線的配件;博世旗下的力士樂以視覺系統為基礎,融合自身的機器人產品概念,推出能夠同時生產兩種差異化產品的生產線;菲尼克斯電氣公司展出了利用軟硬件結合的概念,能夠同時裝配6種不同斷路器的生產線;SAP展示了能夠在一臺裝置上生產16種產品的技術概念;柏林工業大學展示了能夠實現人工“教學”的工業機器人,可以通過一臺標準機器人“學習”這一組機器人在生產線上的動作流程。



2015年:軟硬件企業聯合,機器人技術奪目。2015年漢諾威工博會聚焦於讓機器加入網絡,相互通信相互協作,實現定制化、短流程加工。由16家著名企業和機構共同參與研發的個性化名片盒自動流水線是這個主題的一個縮影,將人、物、機器通過網絡鏈接實現個性化定制加工。同時,各大廠商的智能機器人技術取得了顯著突破,ABB展示了一系列基於互聯網技術工業所需的新產品和解決方案,旨在推進實現“物、服務與人的互聯”;ABB還展示了雙臂協調高精度仿真機器人YUMI,專門用於精密制造;庫卡展示了物流機器人Swisslog,能夠在倉儲物流中實現很高的精確度和靈活性;同時,各大廠商醫用機器人、快速拾放機器人、汽車裝配機器人、仿生袋鼠機器人等新型機器人等領域的技術實現了突破,發那科甚至推出了能夠制造機器人的機器人。



2016年:工業“生態系統”模式發力,互聯網融合物聯網實現彈性生產。2016年漢諾威工業展上,西門子展出了虛擬與現實融合的“生態系統”,大小企業均可參與其中,在同一平臺、統一標準下實現生態系統,大大降低研發過程中制造階段性新品的費用,可以有選擇地滿足單個客戶的需求。GE展示了工業互聯網平臺Predix,有效融合物聯網與互聯網雲計算進行大數據分析;達索系統展示了類似的虛擬現實平臺,能夠對產品部件進行有效優化,實現設計與產品的無縫接合;華為展示了物聯網解決方案,以車聯網為平臺,實現車輛的多種附加功能。



工業4.0新新動向:基於不同領域生產領域的解決方案走向成熟


業工業4.0是指利用物聯信息系統(CPS),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能化,最終達到迅速、高效、個性化的產品供應。實現完整的工業4.0成果,總共需要三個步驟,即負責智能化、網絡化生產系統的“智能工廠”,涉及企業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3D打印等最新技術在生產和供應上應用的“智能生產”,以及通過物聯網、物流網和互聯網整合需求和服務匹配的“智能物流”。通過這些環節完成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的對接,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將信息化科技成果完美運用到工業生產,推動人類社會向著第四次工業革命邁進。



柔性制造為表,數據互聯為里,縮短周期為魂。智能工廠的表觀要求,是能夠實現柔性制造,即在同一條生產線或數個企業通過數據互聯形成的聯合生產線上,實現多種產品的同時生產,同時滿足個性定制化生產,生產模式為小批量、多批次、個性化、定制化。實現柔性制造,要求快速改變生產線上的流程工藝,同一位置的生產設備(機器人等)需要前後面對不同類型的原材料或半成品,這就要求原料、產品與生產設備實現互聯;定制信息的輸入,需要生產設備實時接入設計網絡,不斷接受新的生產工藝指示,並將拆分的生產工藝落實到具體的行動指令;工廠內物料的智能流動也需要數據互聯,AGV等搬運設備需要與物料實現有效精準識別;同時,倉儲數據互聯是高效選擇物料、分類存放產品的基礎。柔性制造、數據互聯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短周期生產,對於新產品,不再需要重新建設生產線,而是可以在原有智能生產線上直接生產,從而有效縮短產品周期,實現高效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根本目的。



互聯的可編程機器人實現同一生產線高效切換不同產品,我國產品缺口明顯。互聯的可編程機器人可以實現高效的數據寫入,執行多種運動指令,從而完成不同類型的生產工序。同時,機器人切換生產模式可以通過批量寫入程序實現批量操作,快速完成生產線產品轉變,相對於傳統流水線,不僅可以避免重新建設專門生產線帶來的資本投入,也可以有效節約工人培訓時間與財務成本。隨著智能工廠的建設,機器人使用需求將得到充分釋放,充分帶動機器人制造領域的需求。目前,我國機器人以能完成簡單搬運工作的機器人本體為主,缺少可以執行多種複雜工序的高端機器人。2016年,自主品牌機器人約有83%是三軸及以上產品,六軸以上工業機器人占全國新增裝機量不足10%;61%的機器人是上下物料搬運型機器人,高精度焊接與裝配機器人合計不足23.1%。



工業軟件:數據互聯的接口,我國處於起步期。工業軟件可以通過虛擬工廠呈現出企業所有經營活動的映像,可以進行各類計算、仿真、設計、預測、優化、決策等。工業軟件是實現企業級CPS的重要一環,可以在虛擬制造環境完成從產品設計、數字實驗到制造工藝參數和流程設計過程,並以數據不落地的方式進入實體制造環節,實現產品規範、制造計劃、物流配套的準確制定和無縫銜接。目前我國工業軟件多數處於基本解決方案階段,尚不完全具備良好產品形態,擁有專利及獨立知識產權的產品更少,這使得應用實施的效率不高。工業軟件市場基本被國際巨頭壟斷,SAP是工業軟件領域的龍頭,在ERP、BI、SCM領域均擁有超過20%的市場占有率。受國內工業4.0落地的巨大需求驅動,加之多重政策利好、知識產權管理不斷規範,我國工業軟件企業有望迎來高速發展時期。



廠內/廠間物流與倉儲:我國市場增速快,物流機器人大有可為。智能物流是支撐智能制造的重要環節,自主決策、去中心化、離散控制的廠內物流裝備能夠實現智能工廠內差異巨大、變化多樣的物料運輸。智能單元化物流技術、智能物流裝備、物聯網技術以及智能物流信息系統是智能物流的核心。在工業軟件的統一調配下,CPS系統中接入物聯網、裝配機械手且有感知能力的AGV可以實現廠內極高效率與實時變動的物流要求。我國AGV市場高速增長,2016年突破11億元,新增AGV中超過85%為自主產品,AGV在汽車工業、家電制造中應用廣泛。但是國內高端AGV市場大多數采用的是科爾摩根的NDC系統,另外市場非常不規範,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也沒有形成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產業生態圈,行業內部低價同質化競爭也比較激烈。我們認為,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我國物流機器人產業有望迎來快速發展期。



硬件:龍頭持續完善布局,大數據運用創造價值


ABB展會出見聞:推出ABBAbility大數據服務,強化設備後周期管理


ABB展會見聞:ABBAbility大數據服務,精確有效地提供工業4.0解決方案。


ABBAbility是ABB推出的工業數據平臺,通過平臺來監控各個工廠的數據,根據數據進行比較,不但能進行縱向的比較,還能進行行業內的行業比較,也能進行跨行業的比較,匯總分析所有的數據。我們的設備上都有智能的傳感元件,我們的數據能夠深化到每一個部件,可以優化部件設計,也可以優化生產流程。ABBability是數字化的雲平臺。工業4.0的從概念的提出到落地,我們認為現在已經能夠實現大規模提供解決方案。




ABB:工業自動化四大板塊業務,收購貝加萊強化領導地位


四大板塊業務,歐美主導。ABB公司由兩家歷史悠久的公司——瑞典阿西亞公司(ASEA)與瑞士布朗勃法瑞公司(BBC)在1988年合並而成,總部設在瑞士的蘇黎世,是全球電氣產品、機器人及運動控制、工業自動化和電網領域的技術領導企業,業務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雇員達13.2萬。公司2016年全球營收高達338.28億美元,同比下降4.66%。ABB公司業務以歐美為主,2016年歐美合計營收占比達62%。2016年,公司機器人相關業務實現營收81.69億美元,占比24%。



ABB業務由四大事業部開展,分工不同又互為支撐。四大事業部是機器人及運動控制事業部、電網事業部、電氣產品事業部、工業自動化事業部。機器人及運動控制事業部是領先的工業電機和傳動供應商,客戶主要涵蓋制造商、原始設備制造商,電力公司,工業終端用戶,交通運輸及基礎設施運營商。電網事業部是ABB歷史悠久的主力業務,客戶涵蓋發電、輸電、配電和其它公共事業用戶;也包括工業領域,運輸及基礎建設領域的公司。


電氣產品事業部以中低壓電氣設備業務為主,客戶主要為經銷商、安裝公司、盤廠、原始設備制造商、系統集成商、承包商、建築商、電力公司以及終端客戶。工業自動化事業部以產品與行業解決方案並重,涉及的工業領域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氣、電力、化工和制藥、制漿和造紙、有色金屬、水泥、采礦、船舶和渦輪增壓。



收購貝加萊,進一步強化工業自動化領導地位。


2017年4月4日,ABB正式宣布將收購貝加萊,後者是專註於為機械與工廠自動化領域提供基於產品和軟件的開放式解決方案的全球最大獨立供應商。貝加萊的業務遍及全球70個國家,在規模為200億美元的機械和工廠自動化市場中,其2015-2016年度銷售收入超過6億美元。通過此項收購,ABB將進一步加強在工業自動化領域的領導地位,以更獨特的優勢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增長機遇。此外,通過將貝加萊強大的應用和軟件平臺、龐大的安裝和客戶訪問量以及定制化的自動化解決方案與行業領先的ABBAbility數字化解決方案相結合,ABB將在擴大其數字化產品組合上邁出重要一步。



全球機器人市場:“四大家族”寡頭壟斷,本土企業突破任重道遠


世界機器人“四大家族”市場占比近50%。。“四大家族”2015年全球市場份額達50%,幾乎壟斷工業機器人行業高端領域。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競爭激烈,技術集中在少數企業手中,如系統集成技術,日本、美國企業擁有絕對優勢,運動控制是ABB的核心技術,整體解決方案安川電機更勝一籌;核心部件如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系統等也多被“四大家族”所掌控。



在世界機器人“四大家族”中,ABB營收規模最大。2016年,ABB公司實現總營收338.28億美元,是機器人“四大家族”另外三家——發那科、安川電機、庫卡營收之和的近3倍,單純看機器人相關業務,ABB的營收也是其他三家總和的2倍。在機器人領域,ABB有著絕對的龍頭優勢。ABB是典型的全球經營的跨國企業,其67%的收入來自歐洲以外,在世界市場上有著強大的競爭力。



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龐大、增速快、進口依賴度高,國產替代利好本土企業。中國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在龐大的制造業規模的驅動下,中國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一直非常旺盛,高需求持續刺激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龐大,2013-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連續三年世界第一。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約6.86萬臺,占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的27%。我國機器人高度依賴進口,大部分市場份額依然被“四大家族”占有。在巨大的市場需求的帶動下,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的企業有800多家(工信部數據),雖然90%的規模在1億元以下,但也湧現出新松機器人等龍頭企業,通過不斷自主研發、技術引進、海外收購等,逐步實現國產替代。近年來我國機器人進口額維持在8億美元/年以上,我國工業機器人制造業市場增量空間巨大。



軟件:龍頭強調數據的價值,萬物互聯的世界加速降臨


SAP展會見聞:強調挖掘數據的價值,專註提供全套個性化方案


SAP的“開放式集成工廠”有望成為工業4.0的企業級“操作系統”。SAP的“開放式集成工廠”,結合最新的數字化創新技術,為企業提供了從設計端到銷售端的整套解決方案,有望成為工業4.0的企業級“操作系統”而獲得廣泛的應用。“開放式工廠”可以有效避免企業陷入零散自開發的老路,幫助企業走出自開發和遺留系統形成的桎梏,實現向支持大數據和物聯網的平臺遷移。



打造虛擬現實的“數字化雙胞胎”,實現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融合。本屆展會上,SAP提出了自己對“數字化雙胞胎”的理解,並在系統中廣泛踐行。SAP圍繞著“數字化雙胞胎”的概念,在日本三菱的機器人和德國雄克的夾具的基礎上進行虛擬世界開發,從需求管理(產品概念設計階段),到成本估算和機械設備、電子裝備、具體軟件設計(產品設計階段),都建立了完整地數字映射,同時建立了設計制造和交付過程的產品資產模型,以及產品的銷售過程和使用過程的數字模型,打造了一整套集成而連貫的產品數據管理體系,形成數據總線,由此來建立與物理世界對應的數字世界。



SAP:從ERP系統到雲技術,聚焦數字化時代


公司是ERP系統行業龍頭,深耕ERP軟件多年。SAP成立於1972年,是全球最大的企業管理和協同化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其主要產品為SAP企業管理系列軟件,全球188個國家的23.20萬家客戶正在從SAP解決方案中獲益,其中包括80%的世界500強企業及85%的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公司業務細分為雲訂閱與支持、軟件授權費、軟件技術支持以及其他服務四個模塊。2016年,公司總收入220.62億歐元,同比增長約6%。其中,主要收入來源為軟件技術支持服務,為105.71億歐元,占比48%。



公司戰略:基於雲平臺交互下的數字化商業框架2.0。SAP認為HANA雲平臺將是未來數字化商業運作模式的數字核心。通過雲計算技術、信息安全技術、區域鏈技術、機器自主學習技術、雲平臺應用編程技術與物聯網技術,打造SAP數字化空間,使商務交易過程更為智能化。目前,公司除了保持企業管理系統ERP軟件開發的傳統優勢外,致力將ERP融入到HANA雲平臺系統中,並已經率先推出了一系列與雲平臺相關的應用軟件,包括用於費用差旅管理的Concur,人力資源管理的SAP Fieldglass與SAP Successfactors,電子采購平臺SAP Ariba以及用於市場分析的SAP Hybris。公司在今年重點推介的兩款軟件是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SAPLeonardo與賦予機器學習技術的軟件SAPClea。



SAP雲平臺數字框架使企業運轉更加靈活。工業4.0時代,企業面對的是更多元化的需求,所以需要更多信息以支撐決策,增加企業自動化率,以降低成本,提升企業效率,解決的辦法在於大數據化生產全流程,使之可追溯,這樣才能夠提升企業效率。SAPS/4HANA正是SAP基於原有ERP軟件所開發的雲平臺,支持物聯網、大數據、實時分析、移動商務、業務網絡和第三方系統等,能夠實時采集、分析、存儲海量生產數據,並進行分析、交易量管理,從而指導企業生產和運營。今年,SAP還推出了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SAP Leonardo與賦予機器學習技術的軟件SAPClea,更進一步豐富了雲平臺的框架,增加了對萬物互聯的支持。


圍繞SAPS/4HANA數字化核心,SAP提供了四大核心應用系統和四大支撐應用雲。


互聯產品——端到端的數字化研發與創新。SAP推出了“互聯產品”的解決方案,為了幫助制造商為物聯網進行產品設計和從智能產品采集數據供研發部門分析和使用,研制出新的更好的產品。該方案也是SAP擴展的供應鏈戰略的組成部分,將設計、制造、物流和服務等各個環節連接起來,實現對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全盤管理。


互聯制造——從從ERP到車間底層的縱向集成。在SAP商務套件的基礎上,SAP提供了另外三個組件:SAP Manufacturing Execution(制造執行)、SAP Manufacturing Integrationand Intelligence(制造智能與集成)、SAP Plant Connectivity(工廠連接器),幫助企業充分利用物聯網和工業4.0的原理,將傳統的集中式生產自動化架構替換成分散式網絡連接的高度柔性的靈活結構。


互聯物流——供應鏈執行。通過這套解決方案,SAP的解決方案可以支持對物理資產的移動和位置的連續監控,當資產在移動過程當中,無論是處於倉儲還是運輸環節,無論是處於哪一個業務合作夥伴內,都可以在物流生態系統中實現信息的透明。


互聯服務——預測性維修與服務。該解決方案基於SAPHANA雲平臺,提供了與物理設備之間的連接。從設備過來的數據被映射到對應的業務系統中資產的主數據上。接下來,SAP的預測性維修與服務解決方案對進來的數據進行監控,一旦發現達到或超過了關鍵的門檻值,就會發出報警。這些報警將會觸發接下來的動作。




SAP在中國:助力徐工業務轉型,打造世界級高端“智”造工廠


2015年10月,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中德雙方簽訂了行動綱要,宣布兩國將在工業4.0方向開展合作,標誌著工業4.0將成為中德未來工業合作的新方向。在兩國總理的見證下,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與SAP公司全球副總裁李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為中德合作的第一個工業4.0項目。


應用場景1:雲端全球實驗室,讓協同研發更容易。SAP產品數據管理高效推進產品數據集中管理、物料標準化、產品變更管理、基礎數據庫、電子化審簽等。實現將研發資源部署在“雲端”,設計數據隨時全球連線,集合世界各地研發力量,最大程度調動最優資源、縮短研發周期。


景應用場景2:精益智能化,成就“魔法工廠”。通過以SAPERP系統為基礎,以MES生產制造執行系統為紐帶,實現智能設備全部聯網,對制造過程實行實時化監控和可視化管理,借助計算機模擬技術對監控數據進行分析、判斷、決策,大量使用焊接機器人、數控加工中心、自動化塗裝線以及裝配線等設備,智能化生產設備占比超過90%,成功實現自動化、柔性化和少人化生產。同時系統還實現生產單元間的積極協同,實現生產全過程數字化、可追溯,極大增強生產管理的科學性和靈活性,為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生產奠定基礎。


應用場景3:物聯網,實現全球服務零距離。徐工集團充分利用SAP,通過供方尋源、價格管理、訂單管理、合同管理、排程管理、消息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等模塊,快速響應市場,讓供應商管理更加高效有序、透明公平。同時搭建全球物聯網平臺,實現設備與設備(車聯網)、設備與人、人與人的互聯互通,通過智能雲服務平臺促進徐工全球服務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全球服務零距離。



新產品研發上市時間從一年縮短至3個月,產品設計周期縮短20%,生產周期降低62%,財務關賬時間從10天縮減至20小時,產品數據準確率提升30%,市場響應能力提升30%,生產計劃時間從2天縮短為40分鐘,交貨期縮短25%。


全球工業軟件市場:歐美主導企業底蘊深厚,國產廠商成長空間大


工業軟件產業主要由歐美企業主導,呈現“兩極多強”的態勢。SAP和西門子在各領域都有較高的市占率,而IBM、達索系統和Salesforce在各自專業領域形成了一定優勢。其中,ERP軟件產業格局相對穩定,SAP和Oracle兩家企業占據主導,屬於一線ERP軟件,Infro、Sage、Microsoft屬於二線ERP軟件;在CRM領域中,Salesforce占據全球CRM市場第一位,且發展迅速,其成功來自基於SaaS的雲服務模式;CAD產業的主導者是Autodesk和達索系統,且隨著仿真、設計技術與先進技術的結合,逐漸出現新的參與者;MES軟件具有較強的行業應用特性,與特定的行業關系緊密,需要大量行業領域知識的積累,因此,形成不同MES廠家占據不同行業的局面。



國產工業軟件份額極低,成長空間大。在國內市場,國產軟件企業在研發設計、業務管理和生產調度/過程控制三類軟件中均有一定市場份額,但在某些細分領域仍與國外領先軟件企業差距較大,屬於行業末端跟隨者的角色。國內市場排名前五位的國內廠商占據整體市場份額較低,且其96%的銷售在國內市場,全球份額不足0.3%。相對於國際軟件巨頭,我國軟件廠商體量小、底子薄、成長空間大,在高成長性的工業軟件市場中,有望隨市場實現較高的增長,同時自主軟件廠商更傾向於開發出更適應我國本土產業的工業軟件,在細分市場中不斷搶占國際巨頭的份額。


國際比較:工業4.0趨勢所向,中美德各有千秋


德國工業4.0:制造業體系提供支撐,產業集聚促進發展


德國工業4.0:自下而上推動,保持制造業領先。德國工業始終強大,企業自發解決痛點,自下而上推動工業4.0。“工業4.0”的提出是與德國工業界遇到的瓶頸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最大目的是建立一個與互聯網融合的智能化先進制造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加快反應速度。解決成本問題和TimetoMarket是德國提出工業4.0的關鍵,這兩點正是互聯網時代中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的集中表現。德國企業不斷主動推動“工業4.0”:西門子的“數字化企業平臺”系統為數字制造提供了載體;寶馬集團的虛擬手勢識別系統使得汽車制造再進一步;大眾用機器人制造汽車,實現了極高的人力替代效率;ABB強大、精細而全面的機器人產品在世界上有著明顯的競爭優勢;博世力推用於工廠智能化的射頻碼系統;SAP推動雲平臺互聯萬物,實現大數據支撐決策。


德國工業4.0戰略幫助德國保持制造領先優勢,提高有效生產。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政府正式宣布“德國工業4.0”戰略。金融危機後時代,全球經濟發展緩慢,德國外需疲軟,同時中美工業科技發展迅速,對德國出口形成進一步競爭。工業4.0戰略讓德國重新抓住工業發展主動權,保持“德國制造”的國際金品牌。德國工業4.0戰略的提出背景是全球產能過剩的嚴峻形勢,德國希望通過利用物聯網與服務網結合的方法,使產業鏈管理智能化,市場需求分析有效化,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德國是機械設備制造業強國。據統計,有近10%的歐洲制造業公司位於德國,德國制造業產品毛利附加值約占歐盟的30%。機械制造業是德國最為活躍的經濟部門,整個產業鏈上約有6419家公司和超過100萬的勞動人口,生產效率排在世界前列。同時,機械制造業是德國第二大支柱產業,也是德國最具創新的產業部門。2015年,德國機械行業生產總值為2300億歐元,占GDP總值的7%。該行業主要以出口為導向。2015年德國機械制造出口率高達66%,出口額約1510億歐元。按產品細分,2014年機械設備的產值最高,收入約195億歐元,電力傳輸工程與材料處理居二、三位,分別為174億歐元與147億歐元。



德國完善的制造業體系是行業不斷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二十世紀初,“德國制造”備受歧視,以低質量、高山寨的形象臭名在外。二十世紀中期,德國政府致力改善制造業發展,重視自主創新,追求工藝技術與技術密度型生產,並自成體系。行業參與主體是以家族企業為主的中小型企業,也被稱為“隱形冠軍”與“工匠精神的延續者”,不追求規模生產,以“精而專”著稱;監管上,德國采用“二元結構”,由政府和標準化協會等一系列非政府組織組成,二者分工明確。德國政府不插手企業經營,提倡競爭的市場經濟,促進科研創新與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的建立,保證行業可持續發展。各類標準化協會及行業協會負責標準化制度的制定、執行與監管,是德國質量最重要的保障和體系核心;從生產要素看,受惠於完善的教育體系,金融系統和政府合理引導(如德國工業4.0),德國老牌公司與中小企業擁有充足的高素質勞動力與科研潛能;高度分散化的產業群使得企業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時,不斷互相學習、增強產品競爭力。



德國工業4.0:產業集聚促發展,巴伐利亞高科技產業大步向前。巴伐利亞地區是以Fraunhofer創新研究所為中心高科技產業帶。巴伐利亞地區面積7萬多平方公里,人口1200萬,擁有慕尼黑和紐倫堡兩座大城市。巴伐利亞地區區位優勢明顯,是歐洲東-西和南-北貿易通道匯集處,產品便於運輸到歐洲各市場。因此,許多外國高科技企業落戶於此,業務廣泛輻射周圍地區。2012年,德國政府發起“GoCluster”運動。經過4年努力,德國已經有100個創業產業園區,政府大力扶持並引導投資以鼓勵德國科技創新。該區域的核心研究所Frauhnofer-Gesellschaft為投資者與企業提供了新鮮的思路,是該地區的工業發展科創動力的源泉。



巴伐利亞產業群的各類新型高科技都處於德國領先地位,機器人巨頭庫卡位於該區。


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是德國機器人巨頭庫卡的所在地,庫卡是世界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近期被中國美的集團收購。目前巴伐利亞擁有19個高科技產業集群,包括生物技術、汽車工業、醫療技術、納米技術、環保技術、航天航空、衛星導航、信息與通信技術、能源技術、新型工業原材料、鐵路技術、傳感和電子電力技術、機電整合和自動化技術等。三分之一計入德國成分股指(DAX)的大型上市公司將總部設在巴州。此外,巴州的慕尼黑已經能夠成為僅次於法蘭克福的德國第二大金融中心,是巴州科技創新的堅強金融後盾。



德國工業4.0平臺是業德國工業4.0戰略的。實施主體。整個平臺的參與者可以分成三類:政府,公司以及教育科研機構組成的有機體。教育科研機構責為工業4.0的推進舉措和方向提供理論基礎;政府負責提供搭建政策框架與促進政府間合作;企業則是工業4.0的技術的具體實踐者。


政府:政策推動工業4.0實現智能制造。2006年和2010年德國政府提出《高科技戰略2006-2009》和《高科技戰略2020》兩個全國性的高科技政策,旨在提高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力。工業4.0是《高科技戰略2020》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為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System(CPS),指的是一個通過機械、電子零件、軟件、基礎網絡,運用信息化技術的整合控制網絡與工業物理世界,實現企業、工作人員、生產機器、產品、客戶等多方聯動、交互、組合式創新,達到智能制造、智慧運營的全新業態。德國希望通過工業4.0建立起智能工廠系統,實現智能制造,從而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利潤,預期德國企業帶來每年6-8%的制造效率提升。



德國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維持在30%左右,英美僅為20%。經歷了20世紀後期的數次產業轉以後,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去工業化”特征明顯,美國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1970年的35.24%下降到2014年的20.69%,英國從1970年的42.10%下降到2015年的19.42%。相比而言,德國1970年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8.09%,2015年為30.49%,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中唯一工業增加值占比超過30%的國家。



德國人均工資顯著高於發展中國家。德國是典型“高工資、高福利”的“歐洲國家”,2016年人均工資高達326183元人民幣/年,約為我國的5倍、泰國的10倍。德國人均工資顯著高於發展中國家,這給德國制造業帶來了嚴重的成本問題,如果繼續高密度地使用人工勞動力,德國制造業價格競爭力將遠低於發展中國家。



德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高,緩解人力成本壓力,對我國具有指導意義。面對高企的人力成本,德國制造業“選擇”了使用工業機器人替代人類勞動力。德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遠超歐洲平均水平,2015年汽車工業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達到1143臺/萬人,與美日兩個汽車工業大國相近。相對於人類勞動力,特別是高福利下工作積極性偏低的歐洲工人,工業機器人加工效率高、可靠性好、生產持續能力強,一方面可以有效節約制造業企業人力成本,一方面能夠更好地實現產品質量控制。隨著機器人產品技術升級與控制系統的發展,機器人能夠適應越來越複雜的制造工藝與流程,能夠在更多的制造業領域替代人類勞動力。



工業機器人單價高,工作複雜程度相對較高。德國工業機器人進口均價與出口均價均處於主要發達國家主流水平,進出口均價均高於中國。德國使用的工業機器人定位相對高端,相對於仍具有一定勞動力成本優勢的中國而言,機器人的附加值更高,工業機器人替代的工作複雜度更高。



阿迪達斯:機器人成本壓縮優勢明顯,傳統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回歸。阿迪達斯正在德國建一個4600平方米的“機器人工廠”,起名“速度工廠”(Speedfactory),預計2017年投產。這家工廠只有160名工人,卻可以實現100萬雙鞋的年產能。阿迪達斯同時計劃在美國建第二家機器人工廠,之後在歐洲各地還會陸續建成類似工廠。阿迪達斯是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典型代表,其在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亞洲雇傭高達100萬名工人。而阿迪達斯以機器人工廠的形式使生產線高調“回歸”發達國家,是機器人壓縮人工勞動力成本的重要標誌。



美國重振制造業:提升制造業效率,推動工業複興


美國制造業空心化,政府主導複興制造業業,自上而下推動工業4.0。2002年起,為了享受發展中國家的人口紅利,發達國家的制造業紛紛外移。2002年至2010年,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連年下降。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呼籲重新振興制造業,以實體強國。奧巴馬政府實行積極的產業政策,創造就業機會和鼓勵制造業回歸美國。2011年,奧巴馬總體推出了先進制造夥伴計劃(AMP)與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2012年,AMP針對制造業振興提出16調建議,包括成立網絡建設研究所與3D打印研究所。13年,美國在先進制造業方面了增加19%的預算,並成立數字制造和設計創新研究所。隨著美國經濟不斷回暖,出口與內需增加,制造業再迎春風。2010年起,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開始小幅攀升。特朗普新政對召回海外制造商態度強硬,預計美國制造將迎來新拐點。



美國通用提出“工業互聯網”計劃,倡導產業鏈效率提升。2012年,美國通用率先提出“工業互聯網”概念,與美國政府的“再工業化”戰略舉措相呼應,隨後美國制造業與IT巨頭紛紛抱團成立了工業互聯網聯盟(IIC),將這一概念大力推廣開來。“工業互聯網”主要含義是,通過高性能設備、低成本傳感器、互聯網、大數據收集及分析技術等的組合,大幅提高現有產業的效率並創造新產業,其側重點主要在於借助互聯網的優勢,使制造業的數據流、硬件、軟件實現智能交互,通過大數據實現智能決策,提升美國制造業生產效率。經過美國通用測算,若生產效率提升1%,美國關鍵產業,包括航空、電力、醫療、鐵路和石油天然氣等,在未來15年內將節省2760億美元的生產成本。美國的“工業互聯網”與“德國工業4.0”本質含義基本相同,但側重有所不同。



中國制造2025:政府推動+企業參與,智能制造空間大


人口紅利喪失,我國同樣面臨著成本控制問題。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喪失,人工工資不斷上升對制造企業的成本端構成較大壓力。社科院發布的《藍皮書》指出,在2020年之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減幅相對放緩,年均減少155萬人;之後一個時期減幅將加快,2020-2030年將年均減少790萬人,2030-2050年將年均減少835萬人。制造行業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與勞動力人口的快速下降對企業的生存產生嚴重威脅,倒逼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生產成本的飆升正在蠶食著中國制造業在世界上的競爭力。美國咨詢公司BCG通過對全球前25名出口經濟體在2004-2014年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一些過去制造業成本較低的經濟體由於制造業工資、勞動力生產率、能源成本和匯率等因素,正慢慢在國際市場上喪失優勢,這其中就包含了中國。據數據顯示,中國在2004年到2014年之間,中國在成本競爭力下降了5%-9%,中國相對美國的工廠制造業成本優勢已經減弱到5%以下。



國內“機器換人”不斷推進,進一步利好機器人、工業軟件行業。人口紅利的消退,用工成本的上升,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以及東南亞低成本競爭的雙面夾擊,都不斷壓縮著我國傳統制造業的生存空間。為了降本增效,由政府力推、企業力行的“機器換人”潮正加快部署中,廣東、浙江、福建等制造業大省不斷從省級層面推動“機器換人”,完全由機器人來代替人工進行生產的“黑燈工廠”不斷湧現。“機器換人”的不斷推進,進一步加速我國工業機器人、工業軟件行業成長,對我國機器人、工業軟件企業形成利好。



中國工業機器人進口依賴性強,中國制造2025推動國產替代。中國持續多年大規模進口工業機器人,2011-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進口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工業機器人進口額連續5年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工業機器人進口大國。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進口量達4.68萬臺,金額合計8.05億美元。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為49臺/萬名工人,而全球平均水平為69臺/萬名工人,韓國則高達531臺/萬名工人。較低的機器人使用密度說明我國制造業自動化水平仍然較低。



基於國情提出中國制造2025,解決制造業現實困難。“中國制造2025”戰略在2015年兩會提出,與德國工業4.0戰略出臺時間較近,因此被看作中國工業4.0計劃。但兩個戰略差異巨大。從信息化水平看,我國信息化與工業的融合度較低,整體企業尚處於工業2.0到工業3.0過渡的時期。各個行業的信息發展水平不夠均衡,信息化程度存在較高差距。部分行業已經進入工業3.0自動化時代,而少數企業,如華為,甚至已經進入工業4.0時代。“中國制造2025”戰略不僅期望推進我國制造業進入工業4.0時代,同時也力圖改變我國低端、粗放、資源依賴性的制造局面,並加速我國信息程度較高的新興產業的發展,提升我國工業自動化程度。我國在2015年這個時間點提出該戰略,一方面是因為隨著發達國家對制造業提出更高要求,我國必須緊跟步伐;另一方面希望借助世界制造業複蘇的春風,不斷發展制造技術,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實現從制造大國轉身制造強國的夙願。



投資邏輯


預計我國“工業4.0”快速推進,工業軟件、機器人、物聯網、智能物流是四大投資主線。雖然我國處於工業2.0向工業3.0過渡的階段,但我國制造業體系完備,工業產品市場規模大,我國2016年GDP高達74.41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0%。在我國,更加適應市場發展趨勢的工業4.0概念落地擁有廣闊的上遊、中遊、下遊與終端空間。同時,我國政府積極推動,推出《中國制造2025》等利好政策,我國“工業4.0”相關的工業軟件、機器人、智能機床、物聯網、智能物流標的將充分受益。



從工業軟件、機器人、物聯網、智能物流四大投資主線出發,我們建議關註國內機器人龍頭機器人率先布局物聯網智能燃氣表的金卡智能,提供整套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的黃河旋風,重點布局智能物流的諾力股份。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21

ABB實現盈利增長,二季度將完成對GE相關業務整合

2017年對於眾多工業巨頭來說難言輕松,西門子、ABB、GE等工業巨頭均在找尋下一階段的發展重點。2018年一季度,ABB在不斷轉型和收購中實現了盈利增長。

ABB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ABB第一季度訂單額增長6%(按美元計價增長16%),四大事業部訂單額均實現同比增長。基礎訂單(1500萬美元以下訂單)增長5%(按美元計價增長15%),全球三大業務區域實現全面增長。大額訂單占訂單總額的比重為10%,與去年同期持平。美元匯率的同比變化為訂單額帶來7%的增幅。2017年收購貝加萊與剝離相關業務帶來的業務組合變化相抵後,推動訂單額凈增長3%。第一季度的訂單出貨比為1.13,去年同期為1.07。

據記者了解,ABB自2014年起實施“新階段”戰略以來,重點關註三大領域:盈利增長、不遺余力的全面執行以及業務主導的跨部門合作。

ABB集團首席執行官史畢福表示:“2018年第一季度,各事業部訂單額均實現增長,銷售收入和運營業績也實現增長。貝加萊的整合工作進展順利。” ABB業務擴展的步伐並未停息,史畢福表示,ABB正在積極籌備,預計將於2018年第二季度完成對GE工業系統業務的收購並啟動後續整合工作。

2017年,數字化正成為引領傳統工業企業實現下一階段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量,為了迎接數字化未來,工業巨頭們紛紛開始發力。對自有業務板塊進行騰挪是GE、西門子、ABB這些工業巨頭常用的戰略調整。從目前來看,各大工業巨頭都將未來發展的重心聚焦於數字化工業。

史畢福進一步表示:“我們將繼續投資於銷售、研發以及領先的ABB Ability數字化平臺與解決方案。2017年,ABB轉型成為一家更精簡、更具實力的公司,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更堅定地專註於以客戶為導向和不遺余力的全面執行。”

作為推動盈利增長的舉措之一,ABB繼續擴充其ABB Ability™數字化解決方案,目前已達210余種。一季度,ABB贏得多個應用ABB Ability™解決方案的新訂單,包括澳大利亞兩條重要的高壓直流線路升級項目訂單,以及挪威特隆赫姆市電動汽車充電解決方案訂單。

據了解,ABB正進一步精簡和加強了業務組合和運營,將業務重心轉移至更加精簡、強調數字化及市場領先的產品組合,並宣布完成若幹重點並購項目,剝離部分業務。ABB集團CEO史畢福表示,ABB正在構建以數字化為核心的技術用以覆蓋電力和工業自動化價值鏈,應用於電力、工業、交通與基礎設施領域的各種場景,從發電端到用電端,從自然資源開采到產成品完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