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3年3月29日招商銀行電話調研記錄 Mario

http://xueqiu.com/7660842159/23426050
Q:如何解釋招商的小微貸款利率比民生低,不良生成率卻比民生高?

A:目前小微的不良遷徙處於正常水平。我們在慢慢提升風險偏好,這些不良仍然在容忍範圍內,沒有異常。從RAROC看,招商的小微貸款利潤還是很好的。我們做小微貸款的優勢還是在負債端,每家銀行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能拿弱項和別人的強項比。

Q:在吸收了一些協議存款的情況下,存款為何增長不利?

A:協議存款是保險公司的。零售存款增長還是比較好的。企業存款方面比較弱,主要和經濟情況不好有關。在年報中,2013年的戰略目標第一條就是加大對公負債的吸收力度。因為我們在零售方面品牌的基礎已經相當穩固了,目前在要在薄弱的環節多下功夫,特別是對公小企業的負債業務。

Q:為何成本增速高於存貸款規模增速?

A:費用的上升是比較剛性的,每年要新開網點,新增員工,租金也在上漲。保持一定的投入還是必須的。而收入的增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市場和監管。去年經濟並不好,而且監管機構也不允許銀行在未提供實質性服務的情況下收費,所以收入的增長放緩。費用我們覺得還是很合理的。如果把成本收入比壓縮的30%以下,小微貸款業務就沒法開展了。

Q:目前的資本已經比較充足,還要配股麼?

A:2011年的時候,考慮到監管的變嚴,當時認為配股是必須的,資本不足會影響業務的開展。目前的資本壓力已經緩和很多,但是相關材料已經封卷交到證監會,一直沒批,所以我們也只能等。目前我們對資產規模增長的考慮是回歸常態,保持內生性增長,不能像4萬億時候那樣增長,老向市場融資,規模過快增長會出問題。

Q:債券配置方面,招行依然配置了不少信用債,這塊需要佔用很多資本,為何不釋放這塊資本?

A:信用債主要是抓市場機會。去年新發了很多地方政府債,利差較大。我們認為風險很小,就配置了。從結果看,漲幅比較大。

Q:同業資產負債規模仍然較大,為何要保持那麼多同業資產負債?

A:我們的同業資產和興業他們的不一樣,他們的是類信貸,我們比較少。同業資產從年中開始壓縮,以後還是會保持一定量,維持流動性。

Q:招行有沒有主動加入系統重要性銀行的想法?

A:這個我們說了不算,是監管機構決定的。個人認為招行不太可能被劃入系統重要性銀行。

Q:為何四季度幾乎沒有提減值準備?

A:去年提多了。2011年時判斷政府融資平台可能會出問題,提了比較多的減值準備。後來也沒出問題,就回撥了。

Q:信息披露方面,有沒有打算披露槓桿率、流動性覆蓋比率和淨穩定資金比率?

A:這個要根據監管機構的要求了。我們的信息披露比一些國有大行還要詳細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28

2013-3-29 工作記錄 Wend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9ab.html

 這周除了上課也沒幹啥事,生活很混亂。發現自己還是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有些手足無措。

晚上師門開了論文討論會,感覺上次寫畢業論文還是近在咫尺的事情,這又要進行畢業論文。兩年制的研究生有好也有不好吧,時間少一年是最大的優勢,不過感覺兩年時間過的太匆匆,

昨天中國遠洋出了年報,好奇看了下,果然繼續虧損95億,蟬聯A股第一大虧損王啊。昨天猜測今天開盤得大跌,今天果然是跌停了,同時ST了。主要虧損是他們的散貨業務,2012年虧了80億,男朋友說他們青島遠洋就屬於中遠散貨下面的子公司,這兩年虧得不行了。集裝箱業務也虧損,不過沒有散貨虧得那麼厲害,2012年虧損了23億。剩下兩個子公司還是盈利的,就是賺的比較少,中遠物流盈利6億,中遠太平洋盈利22億。全球經濟依然不景氣,貿易也上不去,這些做航運的公司也過的不好。好奇算了下他們的人均工資,居然能夠達到每年13萬,還是有些令我吃驚。不過船員工資一般性都要高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52

2013-3-29 工作記錄 歐陽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jprj.html

中行的情況各個方面都要差於建行,2012年最嚴重的問題在於存款的嚴重放緩。單看中國內地的期末餘額,中國內地存款僅增長1.1%。按幣種劃分的存款中,人民幣的存款2012年還下降了0.2%,對於整個集團來說,存款增長4%,都是其他幣種的增長帶來的。

 

中行的保險數據時間更長一些,但從他2008年來的保險收入增長情況來看,並沒有穩定增長,2008、2010和2011年還在下滑,2012年增長19%。更重要的是,這一塊不太掙錢,分壽險和非壽險。壽險已經連續三年虧損了,其中2010年和2012年虧損超過10億,好在非壽險能掙點錢,2012年掙了17億,2012年保險淨收益4億,2011年1億,2010年虧損4億。保險收益非常不穩定。

 

明天開始更新工商銀行,很期待!

下週三之前要打印論文交稿,之前還要老師檢查一遍,明天下午需要弄些雜碎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54

2013-3-29 工作記錄 Jo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9aj.html
整理完了深機的財務報表以及收入情況,看起來很容易的活幹起來好費勁的說,還好有cece的耐心解答。
換了新版的Adobe Reader效率一下子提高很多,很多時候細節處理好了可以事倍功半。
今天沒有看《聰明的投資者》,前兩天的筆記也沒有細作,明天趕工~
聽cece她們討論股票的事,覺得要做個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實在不易,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我們要不斷加強對價值投資的理解的原因吧,對大多數人而言,時間越來越成為一個奢侈的東西,似乎什麼都等不得。
聽steel談起投資風格,暗自想了想如果換成自己,會是怎樣,不過這個可能一定要真金白銀砸下去了才能檢驗的出來吧~

翻譯部分

Buffalo Evening News

Buffalo晚報

Profits at the News in 1984 were considerably greater than we expected. As at See's, excellent progress was made in controlling costs. Excluding hours worked in the newsroom, total hours worked decreased by about 2.8%. With this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overall costs increased only 4.9%. This performance by Stan Lipsey and his management team was one of the best in the industry.

 

1984這家報紙的獲利超過我們的預期,和Sees糖果一樣,其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除了編輯室,整體的工作時數下降了約2.8%。由於生產力的改進,整體成本僅僅上升了4.9%Stan Lipsey和他的管理團隊是業界的佼佼者之一。

However, we now face an acceleration in costs. In mid-1984 we entered into new multi-year union contracts that provided for large 「catch-up」 wage increase. This catch-up is entirely appropriate: the cooperative spirit of our unions during the unprofitable 19771982 period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our success in remaining cost competitive with The Courier-Express. Had we not kept costs down, the outcome of that struggle might well have been different.

但是,我們現在面臨成本加速上升的問題。1984年中我們與工會新簽訂了一項數年的合同,是的工資成本大幅上。這種上漲是合理的,在1988-1982年該報虧損時,正是工會的合作態度,使我們戰勝了Courier-express。如果當初沒有及時降低成本,當時垂死掙扎的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Because our new union contracts took effect at varying dates, little of the catch-up increase was reflected in our 1984 costs. But the increase will be almost totally effective in 1985 and, therefore, our unit labor costs will rise this year at rate considerab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industry. We expect to mitigate this increase by continued small gains in productivity, but we cannot avoid significantly higher wage costs this year. Newsprint price trends also are less favorable now than they were in 1984. Primarily because of these two factors, we expect at least minor contraction in margins at the News.

由於我們新的工會合同分階段生效,所以1984年成本上漲有限。但是1985年將會顯現效應,勞動力成本將會大幅提高。雖然我們會在明年努力提高生產力水平,但是我們很難避免高額的工資成本。而新聞印刷業成本較1984年而言會有所增加,由於這兩項不利因素明年的毛利將會下降。

Working in our favor at the News are two factors of major economic importance:

但另外兩點對公司是有利的:

(1) Our circulation is concentrated to an unusual degree in the area of maximum utility to our advertisers. 「Regional」 newspapers with wide-ranging circu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have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ir circulation in areas that are of negligible utility to most advertisers. subscriber several hundred miles away is not much of prospect for the puppy you are offering to sell via classified ad nor for the grocer with stores only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Wasted」 circulation as the advertisers call it hurts profitability: expenses of newspaper are determined largely by gross circulation while advertising revenues (usually 70%80% of total revenues) are responsive only to useful circulation; (2) Our penetration of the Buffalo retail market is exceptional; advertisers can reach almost all of their potential customers using only the News.2

1該報紙的流通發行集中在一個廣告效用極高的地區而地區性報紙雖然在一定地區發行量極大,但是廣告效用卻是極為有限的。幾百英里之遙的訂報者不可能購買在報紙廣告上刊登出售的小狗,所以對本地的雜貨店來說一點效用也沒有。對於一家報社來說,報紙的成本主要取決於總發行量,而廣告收入(一般佔總收入的70%-80%)僅僅在有效發行時有效果。(2Buffalo報業零售業績尤其突出,廣告商只要通過這份報紙便能將信息傳遞到所有潛在的客戶手中。

Last year told you about this unusual reader acceptance: among the 100 largest newspapers in the country, we were then number one, daily, and number three, Sunday, in penetration. The most recent figures show us number one in penetration on weekdays and number two on Sunday. (Even so, the number of households in Buffalo has declined, so our current weekday circulation is down slightly; on Sundays it is unchanged.)

去年我曾告訴每個該報優秀的讀者接受度(在全美前一百100報紙中,我們在平時位列第一,而節假日則位列第三),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平日排名依然維持第一,而後者則上升到第二位。(不過我們的訂戶數卻減少,主要是在日常訂購部分,假日部分沒有變化。)

told you also that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for this unusual acceptance by readers was the unusual quantity of news that we delivered to them: greater percentage of our paper is devoted to news than is the case at any other dominant paper in our size range. In 1984 our 「news hole」 ratiwas 50.9%, (versus 50.4% in 1983), level far above the typical 35% 40%. We will continue to maintain this ratio in the 50% area. Also, though we last year reduced total hours worked in other departments, we maintained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in the newsroom and, again, will continue to do so. Newsroom costs advanced 9.1% in 1984, rise far exceeding our overall cost increase of 4.9%.

曾說過擁有如此高的接受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報紙所呈現給讀者的豐富的內容:新聞佔據了我們報紙的大部分版面,與同規模的幾家主要報紙相比而言更是如此。在1984年我們的新聞率為50.9%1983年為50.4%),這一比例遠高於通常的35%40%。我們將這一比例保持在50%左右的範圍。同樣的,儘管我們去年降低了其他部門的工作時數,我們維持了新聞部的員工數量,而我們也會繼續堅持。新聞部的成本在1984年提高了9.1%,這一比例遠高於總成本4.9%的上升速度。

Our news hole policy costs us significant extra money for newsprint. As result, our news costs (newsprint for the news hole plus payroll and expenses of the newsroom) as percentage of revenue run higher than those of most dominant papers of our size. There is adequate room, however, for our paper or any other dominant paper to sustain these cos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gh」 and 「low」 news costs at papers of comparable size runs perhaps three percentage points while pre-tax profit margins are often ten times that amount.

我們的新聞率策略花費了我們大量額外的資金用於印刷。結果我們的新聞成本(每一條新聞的印刷費以及新聞部的工資和費用)佔收入比例較大多數同行而言都高。然而我們有足夠的空間,因為我們的報紙以及其他任何一家大的報紙都必須承受這種成本:同規模的報紙,新聞成本每相差三個百分點,稅前利潤就會有十倍的差距。(沒懂什麼意思?)

The economics of dominant newspaper are excellent, among the very best in the business world. Owners, naturally, would like to believe that their wonderful profitability is achieved only because they unfailingly turn out wonderful product. That comfortable theory wilts before an uncomfortable fact. While first-class newspapers make excellent profits, the profits of third-rate papers are as good or better as long as either class of paper is dominant within its community. Of course, product quality may have been crucial to the paper in achieving dominance. We believe this was the case at the News, in very large part because of people such as Alfred Kirchhofer who preceded us.

在商業社會中,一家報紙的優勢是極為明顯的。老闆通常相信只有努力推出最好的產品才能維持高利,但是這種令人信服的理論卻被事實打敗。三流報紙可以賺取的高利與一流報紙相比絲毫不遜色甚至更多。只要報紙在當地夠流行,當然產品的品質對於一家報紙提高市場份額來說也至關重要。而我們相信我們的報紙就是如此,而且向Alfred這樣的人能領先我們的原因也是如此。

Once dominant, the newspaper itself, not the marketplace, determines just how good or how bad the paper will be. Good or bad, it will prosper. That is not true of most businesses: inferior quality generally produces inferior economics. But even poor newspaper is bargain to most citizens simply because of its 「bulletin board」 value.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poor product will not achieve quite the level of readership achieved by first-class product. poor product, however, will still remain essential to most citizens, and what commands their attention will command the attention of advertisers.

一旦佔市場主導地位,報紙本身而市場將會決定這份報紙有多好還是有多壞而不管好壞,都會興旺發展而在大多數行業這是不正確:質量低劣的生意一般不好,但即便一份內容貧乏的報紙對大多數討價還價的平民百姓而言仍然有廣告欄的意義。其他條件相同時,一份爛報紙當然無法像一份一流報紙那樣擁有大量的讀者,但對於一般市民卻仍然有用,這可以間接是廣告商認同其存在的價值。

Since high standards are not imposed by the marketplace, management must impose its own. Our commitment to an above-average expenditure for news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quantitative standard. We have confidence that Stan Lipsey and Murray Light will continue to apply the far-more important qualitative standards. Charlie and believe that newspapers are very special institutions in society. We are proud of the News, and intend an even greater pride to be justified in the years ahead.

由於市場對報紙質量的要求水平並不高因此管理層必須加強自我管理在新聞呈現量上,我們承諾其成本高於平均水平。我們也有信心Stan LipseyMurray Light會繼續在質量方面提高要求。Charlie和我也相信報業是社會中一個特殊機構。我們以它為傲,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能夠感到更加的驕傲。

Insurance Operations

保險經營

Shown below is an updated version of our usual table listing two key figures for the insurance industry:

以表是升級版的常用表,列出保險業關鍵的兩個費率:

Yearly Change in Premiums Written (%)

Combined Ratio after Policy-holder Dividends

1972

10.2

96.2

1973

8

99.2

1974

6.2

105.4

1975

11

107.9

1976

21.9

102.4

1977

19.8

97.2

1978

12.8

97.5

1979

10.3

100.6

1980

6

103.1

1981

3.9

106

1982

4.4

109.7

1983 (Revised)

4.5

111.9

1984 (Estimated)

8.1

117.7

Source: Best's Aggregates and Averages

來源:Best's Aggregates and Averages

Best's data reflect the experience of practically the entire industry, including stock, mutual, and reciprocal companies. The combined ratio represents total insurance costs (losses incurred plus expenses) compared to revenue from premiums; ratio below 100 indicates an underwriting profit, and one above 100 indicates loss.

上面數據充分反映了整個保險業的實際情況,包括股票、共同基金以及互惠公司,同保費收入相比,綜合比例(損失加費用)反映了整個保險業成本,若比例低於100則反映承保利潤,反之。

For number of years, we have told you that an annual increase by the industry of about 10% per year in premiums written is necessary for the combined ratio to remain roughly unchanged. We assumed in making that assertion that expenses as percentage of premium volume would stay relatively stable and that losses would grow at about 10% annually because of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unit volume increases, inflation, and judicial rulings that expand what is covered by the insurance policy.

在過去數年大約10%的保費年增長率對於保持綜合比率基本不變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假設費用佔保費收入比例不變,而損失則以10%每年的速度增長,這結合了單量增長、通脹以及法院判決擴大理賠範圍政策等因素的影響。

Our opinion is proving dismayingly accurate: premium increase of 10% per year since 197would have produced an aggregate increase through 1984 of 61% and combined ratio in 1984 almost identical to the 100.6 of 1979. Instead, the industry had only 30% increase in premiums and 1984 combined ratio of 117.7. Today, we continue to believe that the key index to the trend of underwriting profitability is the year-to-year percentage change in industry premium volume.

我們的觀點令人驚奇地被證明準確的:自1979保費收入每年10%的速動上升,這導致至1984年保費收入總共約增加61%,而該年綜合比例差不多為100.6,是1979年的水平。相反,整個行業僅有30%的保費收入增長率,而1984年綜合比例為117.7。今天我們仍舊相信,保費收入的年變動率是反映承包獲利趨勢的關鍵指標。

It now appears that premium volume in 1985 will grow well over 10%. Therefore, assuming that catastrophes are at 「normal」 level, we would expect the combined ratio to begin easing downward toward the end of the year. However, under our industrywide loss assumptions (i.e., increases of 10% annually), five years of 15%-per-year increases in premiums would be required to get the combined ratio back to 100. This would mean doubling of industry volume by 1989, an outcome that seems highly unlikely to us. Instead, we expect several years of premium gains somewhat above the 10% level, followed by highly-competitive pricing that generally will produce combined ratios in the 108-113 range.

現在看來1985年的保費增長超過10%。因此假設不會發生什麼大的災難我們預期綜合比率將會下降。但是如果根據目前行業損失的估計(即每年增加10%)保費收入必須年連續5成長15%,才能將綜合比率降到100這意味著到1989保費必須增一倍,這似乎不大可能。相反,我們預計幾年的保費收入略高於10%的水平,而在行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綜合比率一般會維持在108-113的範圍內

Our own combined ratio in 1984 was humbling 134. (Here, as throughout this report, we exclude structured settlements and the assumption of loss reserves in reporting this ratio. Much additional detail, including the effect of discontinued operations on the ratio, appears on pages 42-43). This is the third year in row that our underwriting performance has been far poorer than that of the industry. We expect an improvement in the combined ratio in 1985, and also expect our improvement to be substantial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industry. Mike Goldberg has corrected many of the mistakes made before he took over insurance operations. Moreover, our business is concentrated in lines that have experienced poorer-than-average results during the past several years, and that circumstance has begun to subdue many of our competitors and even eliminate some. With the competition shaken, we were able during the last half of 1984 to raise prices significantly in certain important lines with little loss of business.

我們自己的綜合率在1984年是可憐的134。(在這裡不包括結構化安排以及損失準備金的假設。更多的細節包括已終止經營業務比例詳見4243)。我們的承保業務表現已經連續第三個年頭次於行業水平。但我們預計1985年綜合成本將會有所改善,也希望這種改善能大大超過業界水平Mike Goldberg接受保險業前,就已經糾正了很多我犯下的錯誤。此外,我們的業務在過去數年中一直集中在表現不如平均水平的保單上。此外,我們的業務主要集中在線,在過去的幾年裡經歷了較差的高於平均水平的結果,而這種情況有助於擊敗我們的競爭對手甚至是使他們出局。一旦競爭被打破,我們就能夠在1984年下半年顯著提高保費價格而面臨較少的損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55

2013-3-29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7n9.html
 

 主要時間在看書,晚上回到宿舍,做飛亞達歷史的利潤表數據。

   手賤刷了一下微博上的年報提示。

    看到中信銀行的年報提示可恥的笑了。

      

          中信銀行(601998)28日晚間發佈年報,2012年,公司在審慎增提撥備基礎上,實現淨利潤310.32億元,比上年增長0.69%,撥備前利潤547.13億元,比上年增長12.12%;實現利息淨收入754.86億元,比上年增長15.94%;實現非利息淨收入139.49億元,比上年增長17.79%。

         稍微一算,就知道中信銀行提取了128億元貸款減值準備,較去年翻倍。扣除該因素影響後,撥備前利潤同比增速12.12%,仍在已發佈年報的銀行股中最低。

       這純是洗澡了,不過想想也是難免的事情。銀監會清理理財產品的規定一出來,正好乘機洗個澡吧。

      看到這個消息順手搜索了一點點數據,想起之前讀過的一些論文,有一些很不成熟的想法,在這裡寫一寫。對於銀行股我是大外行,如果說錯了話,大家不要見怪。我所引用的數據也不是我親手做的,所以錯了是正常的。。。。,這裡純粹是一個消遣性質的東西。

     1、理財產品的規模

中信證券研究所對於各行理財產品規模的一個估算如下:

2013-3-29 <wbr> <wbr> <wbr> <wbr>工作记录 <wbr> <wbr> <wbr>Romney

   上圖雖然看不太清楚,不過大家湊合著看吧,表外理財業務佔比最高的是興業銀行,今天興業銀行跌停板,恩,大家都懂得。

       至於工農中建麼,表外理財/資產規模連5%都不到。

        負債端上有優勢的銀行,表外理財業務做的一般不會那麼兇猛,至於招行,他的特色業務就是所謂高淨值客戶,啥東西都敢賣,啥東西都能賣。表外理財/資產規模高一點,倒也在意料之中,不過裡頭風險多大,倒是看不太明白了。

      由上倒是容易看出,證監會這次板子,是衝著股份制商業銀行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素來進取心十足,刀頭舔血的事情,也是敢幹的。此次清理理財產品,估摸也是興業華夏這種銀行受到衝擊更大。

      至於四大行,估計這一點衝擊還是能消化的了的。


2、理財產品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年末銀行股大漲,有些人將此事頗歸功於銀監會清理理財產品,這個邏輯也對,理財產品收益率太高,那誰還買股票啊。何況這個風險,表面上遠比股市小了。所以年末銀監會一清理理財產品,很可能原本買理財產品的資金就入了股市了,於是就把A股做上去了。是為清理理財產品的替代效應。

     但是這次8號清理理財產品的新規出來,大夥又說暴跌又怪理財產品,這則是因為理財產品的收入效應。畢竟對於銀行來說,理財產品這一塊是大肥肉,尤其是中小股份制銀行,理財產品怕是收入的重要來源吧。

     當然,怎麼說都是那些股評家有理,但是有一點或許是對的,理財產品對於股市而言,肯定既有收入效應,也有替代效應。


3、期限結構還是規模——關於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

         

       我想負債的總量當然是一個問題,但是更加要緊的問題是負債的結構。如果負債當中短期負債居多,爆發銀行危機的可能性將大大加大。美帝和日本,為啥負債高企倒是還是沒有出事?人家的負債多是長期負債,這個拖一拖,賬還是能還,一時半會死不了(當然美元的全球貨幣地位更是主因了)。

         對於銀行業而言,負債的規模的意義可能不如期限結構的意義來的緊迫,2010年云南城投債那個事情,重點倒不是在於規模,而在於一起到期,城投債的到期的高峰期分別是2011、2012和2013年。

      根據徐建國的測算(參見: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60244,《公共債務,資本回報與宏觀經濟基礎》)

      2013-3-29 <wbr> <wbr> <wbr> <wbr>工作记录 <wbr> <wbr> <wbr>Romney

          有上圖知,2011年出事不足為奇,25%左右的地方債在那裡到期,熬過2013,基本上地方平台貸的風險就會大大下降了。之後隨著經濟總量上去,這點債倒也好說了。

        當年四大行的壞賬也是嚇死人,但是經濟總量一上去,加上貨幣超發,一下子就沒那麼嚇人了。

         債務這種東西怕的是短期債務,那是鋒利的小刀,可以殺人的。長期債務猶如鈍刀,一時半會殺不了人,當然,搞久了,也可以壓死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56

2013-4-29 學習感悟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ke4b.html

  從自習室回來的路上想到了幾個有意思的問題,在這裡寫一寫。

     因為是自己瞎想的東西,所以純屬拍腦袋的東西,如有錯漏,煩請大家指正。

1、看不到的成本  

   在實體行業中,產能的擴張經常會帶來邊際利潤的下滑。

   這是因為,隨著產能的擴張,邊際收益會下降,而其邊際成本,在不存在規模經濟的條件下,則會上升。

   於是,邊際利潤,會隨著產能的擴張而下降。

    這條規律對於銀行業是否成立呢?

     首先我們考慮,什麼是銀行的產能。我個人認為,銀行的產能擴張過程就是他的資產負債表擴張的過程。這種擴張,可以源自於信貸,也可以源自於資產證券化等等金融創新。

     表現在宏觀上,是社會融資總量的上升以及信貸的氾濫。

    從賬面上看,銀行的息差和ROA,似乎在銀行信貸的大擴張之中,並沒有太大程度的下滑。似乎銀行的產能擴張,對銀行本身來說,並沒有帶來邊際成本的上升,也沒有帶來邊際收益的下降。是銀行業更為特殊嗎?

     我想之所以產生這種假象,是因為,在銀行擴張其資產負債表中,潛在壞賬並沒有入賬。

     銀行業最重要的成本之一,應該就是潛在的壞賬成本了。這一成本在銀行使用其資本的過程中,應當如同折舊一般計提。因為銀行業如felix所言,會定期發生危機。因此,根據貸款額來計提壞賬減值準備,是一件很符合邏輯的事情。

      在銀行擴張其資產負債表的過程中,它所選擇的客戶的質量應該會越來越差。假設銀行能識別客戶的質量,那麼它應該先貸給優質的客戶,然後再帶給劣質的客戶。因此,銀行信貸擴張的過程,或者說其產能擴張的過程,也是其資產質量逐步惡化的過程。

      因此,這樣看來,我們不僅應該根據貸款額來計提壞賬減值準備,還應該隨著銀行貸款額的增加,其撥貸率應該是遞增的。這樣才能更全面的反映隨著銀行產能擴張而帶來的資產質量的加速下滑。

     我的結論是:產能擴張(對於銀行是資產負債表擴張)所帶來的邊際成本遞增定律,對於銀行也是成立的,但是它反映在了資產質量的下滑上。這一點並沒有很好的計入成本。

     所以,對於銀行業而言,過快增長的信貸,以及過快增長的淨利潤,都可能是假象,因為其資產質量的下滑,並沒有反映在其利潤表當中。

     我們應該警惕那些所謂「高成長」的銀行。因為「高成長」的背後很可能是更加壞的資產質量。

    隨手亂彈,如有錯漏,煩請指正。先寫那麼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18

2013-5-29 工作記錄 燕子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lmm1.html

找各城市數據過程中穿插了再整理整理幾個公司

今天看寧滬高速,

港交所找到投資沿江高速的公告,比A股要詳細的多。大概信息整理下,還有疑問:收購之前的盈利能力挺好的,每年2.5個億的淨利潤,收購完成的第一年業績下降非常嚴重

下載了母公司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的多次融資的募集說明書,信息比較豐富

對江蘇省的高速公路整體概況信息有詳細的披露

做了三個品牌:b+ab(ete!)、chocoolate和大嘴猴

前兩個(應該是三個,b+ab和ete!共用一個店舖)都屬於I.T集團

b+ab 和chocoolate是自營品牌,價格一般在300-800左右,很潮很時尚,很受歡迎

大嘴猴之前cece做過,簡單再看一下

中國海外發展花28個億港元向其合營的基金購回了西安、青島和瀋陽項目的若干權益,這一個資產包在2010年由中海出售給該基金,當時的出售價格為12.35億港元,詳細信息還未整理出來

晚上下樓鍛鍊45分鐘,感覺挺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39

2013-5-29 工作記錄 蘭采荷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bez3.html

5月29日
   今天開始主要工作是對NATUZZI公司做深度分析工作。因為以前基本沒有研究過海外公司,所以閱讀英文年報以及找相關要點比較慢。今天主要完成了公司2000年~2012年13年年報的要點分類:將相關部分內容摘錄到「公司發展史」、「股東結構史」、「歷年管理層經營結構概述」、「公司員工數量」等sheet中,並著重完成了「公司發展史」部分的總結。
   NATUZZI集團於1959年在意大利TARANTO創立,現任CEO和設計總監帕斯庫勒•NATUZZI開創了一個針對當地市場,生產沙發和手工扶手椅的小工廠。歷經40多年發展,NATUZZI集團已經成為全球沙發業的重要成員,其生產的沙發和椅子在全球範圍內遍佈五大洲123個國家和地區,在1000多個專賣店進行銷售,有600多萬家庭使用,是意大利最好的家具生產商之一。
   公司目前ADR上市,5000萬股,1.8美元,不到一億美元市值,有6億美元收入。2003年以後淨利率從10%以上逐漸滑坡,收入從近10億美元降到6億。


   2000年之後公司的發展歷程:

   1,設計和生產領域:
   公司一直堅持純粹的意大利設計;但生產方面,2000年產能幾乎100%在本土,之後逐漸轉移至中國(製造工廠3個)、巴西(1個)和羅馬尼亞(1個),2007年本土製造比例跌至37%。

   2,銷售方向和策略:
   2000年之前,公司主要在意大利本土銷售,本土銷售專櫃118個,海外僅51個;之後快速拓展海外市場,2008年,公司本土銷售專櫃104個,海外195個。
   2000年~2006年,公司著重拓展歐洲和美洲銷售市場,在西班牙、瑞士、丹麥、比利時特別是英國設立銷售分公司。
   2007年至今,公司將銷售重點放至新興市場,譬如東歐、中東、中國、印度。針對中國的低成本家具競爭者,公司的低端品牌italsofa針對性的在當地開設了19家店面。
   公司從2002~2004年,加強銷售建設,兼併了8家相關企業(其中六家是類似於家具大賣場形式的企業)。
 
   3,品牌設計和建設:
   2001年之前,公司主要是以面向中高端客戶的「NATUZZI」品牌為主打產品。
   2001年起,針對低端市場,公司推出「Italsofa」品牌,為降低成本,該品牌主要在意大利本土以外生產。
   2009年起,鑑於美國市場的成功,針對美國市場推出「NATUZZIEDITIONS」;其他市場,該品牌定名為「EDITIONS」,後更名為「Leather Editions」。
   2011年起,公司設立全新高端品牌「Softaly」,瞄準高端及頂級客戶,接受定製化需求。
   2012年起,公司決定關閉低端品牌「Italsofa」,原有門店將被其他子品牌吸收合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90

2013-6-29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lq0b.html

   felix讓我看看韓國的在1997左右的數據,看了看,韓國的數據比較全。

  他的央行還把宏觀上的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理出來了。這樣一來就看得更清楚了。初步的思路是,觀察貶值前後,各個部門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變化。宏觀上的數據是有缺陷的,但是也可以反映一些問題。微觀上的數據則有賴於bruce的研究。到時候結合起來看,應該可以發行不少問題。

  各國的對比數據他也列了一些,但是不多。不過有些數據還是挺有意思。看到列舉的投資佔GDP的比重,台灣和韓國算是整整走完了一個週期的典範了。到了40%就開始往下走了,中國現在是50%。當然,大國和小經濟體是有差異的。適合台灣、日本、韓國的結論未必適合中國了。但是這一指標也是有一定的參考意義,這啟示我們,未來投資佔GDP的佔比下降,很可能是大概率事件了,從歷史上看,中國投資佔GDP的比重一直在30%-40%左右波動,到50%,是2009年以後的事情,那個時候搞了一個四萬億。即便是均值回歸,其結果也將是從50%下降到40%。

   目前韓國的投資佔GDP的比重,還算是比較高的,還有30%,在1991年是其投資佔比的最高峰,之後就開始下降,然後穩定在30%的樣子。日本從1970年的40%,一路下滑到現在的20%。美國從1950年開始,就一直在20%左右徘徊,現在更是降到只有15%了。美國消費社會的開啟,從1920年就開始了,到了1950年,怕是工業化的高峰期已經過了,已經開始邁入消費社會了。這個時候投資佔GDP比重的下降,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德國也從1970年的30%,下降到現在的17%。

    也許,隨著工業化進程的逐步完成,一個經濟體會逐步邁入一個消費社會,此時投資佔比自然會下降,消費開始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正如今日美國那樣。

    中國也將經歷這個過程吧,畢竟實物量上的需求,正在逐步飽和,不過中國的龐大,可能會讓工業化時間要比別人長一些。

    這次計劃把東西成文,我太懶了,興趣點又多,唯有用將其成文的方式,才能強迫自己focus,如果光是整理數據和看數據,很容易就走偏了。這個是從小一直就有的老毛病,一直改不了。強迫自己把自己研究的東西寫成更為嚴謹的報告,有助於自己focus,並把邏輯理清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24

2013/7/29 工作記錄 Raphael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mw84.html

上午做了下週報的新聞,然後繼續做煉化工程。

裡面提到的行業分類,感覺還挺清晰,大體說下:

化工行業總的可以分為有機化工和無機化工。

最大比重的肯定是有機化工,而有機化工又可以分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

顧名思義,石油化工的化工原料是原油,主要的中間產物是乙烯;而煤化工的原料是原煤。

煤化工分為傳統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傳統煤化工以焦化、電石、合成氨和甲醇等產品為代表。

新型煤化工行業的重點是將煤直接轉化為石油產品、天然氣或石油替代產品用作原料生產烯烴及其他基礎有機原料。新型煤化工以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煤制乙二醇、煤制油為代表。

2013/7/29 <wbr>工作记录 <wbr>Raphael
無機化工也是化工的重要組成部分,無機化工產品主要有「三酸」(硫酸、硝酸、鹽酸)、「兩鹼」(燒、純)和化肥等。確實很低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