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爸爸去哪兒》就知道黃磊會做飯,但他這手藝能成一門生意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6/0321/154794.shtml
導讀 : 黃磊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他想通過黃小廚品牌傳遞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回家吃飯,多陪家人,愛世上美好的一切。”
明星創業不是新鮮事,最近黃磊也玩起了創業。黃磊將自己身上的標簽“黃小廚”進行轉化,做成了基於生活方式的“黃小廚”品牌。黃磊打算用這個標簽幹點什麽?在視頻里教大家做菜嗎?此外,他又準備如何運作這個品牌?
何炅、羅誌祥等大V轉發,黃磊如何把流量分給“黃小廚”?
2015年9月21日,黃小廚在微博上發布了首支宣傳片,不久,便有何炅、孫紅雷、羅誌祥、黃渤、海清等眾明星轉發。同一天,其微信公眾號發出了第一條推文《做演員,做美食,黃小廚一直想感謝他》,黃磊將自己和父親的往事娓娓道來,他說,可能正是吃了爸爸太多的拿手好菜,我才練就了一身好廚藝。正是這種明星效應,讓黃小廚這個微信號20天就拿下約10萬粉絲。
經過近5個月的發展,黃小廚總經理王戈說,目前公司已經有20名員工,在微博上已經積累了15萬粉絲,微信是30萬,每天的推文有四萬左右的閱讀量。
這個在PR上不愁的新品牌,到底要幹什麽?
黃磊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他想通過黃小廚品牌傳遞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回家吃飯,多陪家人,愛世上美好的一切。”
“柴米油鹽醬醋茶,風花雪月詩酒歌。”看這句略顯文藝的廣告詞,就知道黃磊要幹什麽了。在微信公號上有一個版塊“小廚上菜”,屬於用戶UGC的內容,比如會有“用牛油果做一份元氣早餐”、“天冷禦寒,就來杯煮熱紅酒吧”、“二十八把面發,猴賽雷小饅頭”等生活達人的作品;除此之外,還有“小廚FM”,黃磊會向粉絲們分享他的私房菜譜,還有關於美食的獨家故事等。如果你觀察得夠仔細的話,會發現黃小廚的微店里也悄悄上線了五色原木筷子、油茶籽油、茶的搭配師冬日普洱禮盒等商品。
在尚無知名品牌的領域,比如筷子等,黃小廚會選擇自己出品產品。相反,如果已經有巨頭,黃小廚可能會選擇和巨頭進行聯合出品。
目前,黃小廚並未大力推廣電商,還在營造社群的氛圍。畢竟在還未聚集足夠人群的時候,強推電商是有損用戶體驗的。未來,黃小廚品牌想要做就是一個生活方式品牌。
和誰一起做?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黃小廚這個這個生意,是黃磊和他家對門的鄰居一起“吃”出來的,就在一次聚會上,他們聊出了黃小廚這個概念,現在鄰居也成了黃小廚的合夥人。
黃小廚的總經理也是在飯桌上找到的。2015年4月10日,黃磊和時任時尚集團旗下某發展中心的副總王戈吃了頓三個半小時的燭光晚餐,期間黃磊用了三個小時激動地描述了自己關於黃小廚品牌的構想,並向王戈拋出了橄欖枝,早在1995年,王戈就是黃磊的第一批粉絲。1999年,還是大學生的王戈與黃磊相識,後因黃磊要為《時尚健康》雜誌寫專欄,他們的聯系日益緊密。
明星創業,火一陣之後去哪兒?
視頻是黃小廚今年發力的重點,三個類型的視頻已在籌備中:以黃磊和他的朋友們為主角的美食類真人秀;專題化的短視頻“黃小廚的春夏秋冬”;以及更具實用性的菜譜、資訊等小視頻。
韓寒的“一個”同黃小廚類似,做的都是偏生活方式、偏文藝範的產品,都靠名人效應短時間內聚集了大量粉絲。
今年1月份,“一個”改版了,加入了音樂板塊和電影評分板塊,從文藝閱讀擴展到了文藝生活。這種改版思想似乎也適用黃小廚。,據介紹,它將來不會只是一個微信公眾號,美食也只是一個切口,未來會更多涉及到一些家庭消費的場景。
王戈向i黑馬表示,“黃小廚最初的粉絲多數來自喜歡黃磊的人,但後來我們發現,有很多與黃小廚有著相同生活追求和主張的人也來關註我們了。 ”
黃小廚會從一個名詞變成一個形容詞,會涵蓋你的主張和狀態。”
黑馬檔案:
公司名稱:黃小廚新廚房生活(北京)有限公司
創始人:黃磊
所屬行業:生活方式品牌
融資進度:未透露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常皓靖,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黃磊:人生哪年不危機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025

比十年前“體重多了幾十斤”的黃磊,也曾是那個時代的“小鮮肉”。“只是那時流行長發飄飄,叼根煙,文藝青年,眼神放空,誰都不服。”黃磊形容。(南方周末記者 張默然/圖)
演電視劇《小別離》時,黃磊經常叫岔嘴,把劇中的女兒“朵朵”喊成“多多”。朵朵十四歲,念初三,正趕上青春期;多多是黃磊大女兒黃憶慈的小名,她才十歲。黃磊保證,劇本本來就這麽起名字,朵朵和多多,只是巧合。
2016年8月15日,《小別離》在北京衛視、浙江衛視播出,雖是現實題材,對黃磊來說卻像科幻片。
借演戲的機會,黃磊提前體驗了和青春期孩子相處的困難。孩子叛逆,成績不佳,又有“早戀”嫌疑,他演的方醫生使盡渾身解數,在女兒和妻子之間周旋,費勁心力彌合矛盾。弄巧成拙後,被海清扮演的妻子譏諷:“你當你是電影學院表演系教授是吧?”
某天,平素插科打諢的方醫生終於撐不住,痛哭流涕,滿心委屈:“今年什麽都變了,青春期來得忒猛了。”最終,在學業壓力之下,朵朵出國留學。年輕的父母,早早“空巢”。
黃磊相信,把方醫生換成黃磊,可以做得更好。多多留學與否,等她高中畢業後自己決定;她如果青春期叛逆,他就和她站在同一戰壕。孩子終將長大,縱使會難過,他也早早做好了別離的準備。

劇中的朵朵成了“小留學生”,黃磊則和妻子商定,在女兒多多考大學之前,不把她送到國外。“我只有這一生,她也只有這一生,我們能在一起的時候就要在一起。”黃磊說。(劇組供圖/圖)
等多多青春期了我就跟她一頭
南方周末:演一個青春期女孩的父親,有預演未來生活的感覺嗎?
黃磊:對,就是科幻片,預示著未來。我45歲了,算晚婚晚育。這年齡,孩子一般都青春期了。我好多同學的孩子都上大學了。
我沒見著同學孩子的青春期,但是見著身邊朋友孩子的青春期。不理他,爸爸媽媽說什麽都覺得不對。原來都是爸爸媽媽身邊的小寶寶,突然就變了。
南方周末:教育孩子的現有經驗,演戲時哪些可以代入?
黃磊:有一條比較像。要跟她做朋友,多交流,別站在對立面。有時可以說:“你這對,但是媽媽說得也對,咱們現在先聽聽媽媽的,咱倆一頭兒。”
南方周末:面對劇中那個青春期的朵朵,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的教育經驗太不夠了?
黃磊:我家孩子上的不是公立學校,沒有應試教育這麽大的壓力。我們不太管多多的學習。學校里最重視的其實不是上課、考試,而是閱讀,要求每個星期讀多少本書、小說什麽的。她們有圖書館,可以借書看。咱們這兒好像禁止孩子看課外書。
劇中有一段。有個美國來的老師,給了朵朵一本《暮光之城》,說學英文看挺好的。方醫生覺得好,但海清演的媽媽就說,你現在要看的是考試的書,習題集都沒看完,怎麽能看小說呢?而且這本小說還有吸血鬼、愛情故事,這不行。
我的經驗真不太一樣,我們不管孩子看書這些事情。我小時候爸媽也不反對我看課外書,我課內書都沒怎麽看。課外書上寫的不也是字嗎?我不認識這個字,不也查字典嗎?課外書就不能建立知識結構,不能建立對世界的認識、形成世界觀嗎?
所以,我們有時候就是為考試忙活,家長們常說“真沒辦法”。我姐姐孩子上高二,也是青春期,反應非常大,又面臨明年高考。家里都在研究這個。
是不是一定要考大學?他現在商業上非常有成就(指坐在一邊的朋友),當年才上到高二。為什麽一定要過那個關卡?我也有同學考入大學,覺得終於完事,就不努力了。在努力的過程中,應試只是一種渠道。
南方周末:你未來和青春期孩子的沖突不會那麽激烈?
黃磊:我覺得是。她跟父母叛逆,因為父母站在她對立面。你跟她站一頭,她想找個人叛逆,也沒人。她說覺得特沒意思,那我也覺得沒意思;她說不想學,我也覺得不用學,先歇會兒吧,她不就不叛逆了嘛?
孩子覺得你說得都不對,你說半天,只能得到一個結果——招她煩。我覺得到多多青春期的時候,我會跟她一頭。
南方周末:電視劇里,夫妻倆因孩子留學而提前形成“空巢”家庭。你會做同樣的選擇嗎?
黃磊:其實養出這只“小鳥”之前,巢里也沒有第三個人。所以人要自己找支點。我在臺詞里寫道:從二人世界到三人世界,再回到二人世界。
我們最終都會離開自己的父母,去獨立生活,去闖蕩。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有了孩子,我們才知道,原來父母對我們曾經那樣的關註和好。但那時候父母已經老了。這就是這個故事寫到的:跟父母要別離,跟兒女要別離,跟自己的過去也有個別離。
多多到了一定年紀就會離開我。但我應該不會在她十三四、十四五歲的時候,就送她去做小留學生。我確定不會。我跟妻子就是這麽商量的。在考大學之前,我不會把她送到一個國外的寄宿學校。
因為我只有這一生,她也只有這一生,我們能在一起的時候就要在一起。而且,青春期時父母在身邊太重要了。
南方周末:是枝裕和導演講過一個故事:他長期出去拍戲,回來後女兒看到他怯生生的,他要出門,女兒說“下次再來啊”。你遇到過這種情況嗎?
黃磊:這事在我身上發生不了。我這麽多年拍戲,都是錢多事少離家近,在北京拍。
我有個車,車上弄一個床板兒,早晨起來開車到現場拍戲,拍完我車上一躺,給我運回家去。他們後來說你老在車上躺著不吉利,人一般都是到最後才在車上躺著的(大笑)。我說我不管,北京城我都躺遍了。
南方周末:但有段時間,說你累出了心臟病?
黃磊:我年輕的時候心臟不好。都是教海清他們班的時候,被她氣的(笑)。
南方周末:你曾經談過“有尊嚴地活著”和“體面地死去”的問題,是否給女兒講過這些“大道理”?
黃磊:我之前寫過一篇《寫給未來的你們》,寫了愛情、朋友、工作。我現在又續了後面的。
第一段寫的就是關於死亡。我不希望弄得那麽混亂,大家手忙腳亂,脖子也給切開了,肚子插一根管子。不用,完完整整,不用搶救我。
南方周末:對於多多的未來,你現在有藍圖嗎?
黃磊:沒什麽藍圖。就兩樣:一個,她身體健康;第二個讓她對這個世界、對自己都善良一些,長大了,就學會悲憫了。
支柱是擋風遮雨不是逞強
南方周末:方醫生痛哭的一段,令人印象深刻。他原來是一個所謂“小男人”,爆發時展現了許多委屈、隱忍。
黃磊:哪有“小男人”“大男人”,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兩人相處,有時候你大,有時候你小,有時候你強,有時候你弱。如果出現了所謂的矛盾,總要承受、隱忍。有時候也要一家三口去對抗不可知的外部。
劇里他們要給孩子去補托福、補SSAT(美國中學入學考試),找以前得過的獎。白天上課,晚上去補習班,夜里全家人陪著一塊兒熬夜寫卷子。其實根本不是對抗,只是面對。
南方周末:社會對男性有種預期,要做一家之主,家庭支柱,得站在大家的前面。
黃磊:家里的支柱,是擋風遮雨,不是去逞強。不示強,也不示弱。其實有個規律:在家里特橫的,頤指氣使,出去都是“領導您坐”這樣的;在家里,(親切地叫)“媳婦兒!”在外面都是被別人喊“領導”。一回家,“水給我倒上”,“茶給我沏上”,出門都是慫包。
人別把勁兒使在自己最親的人身上,把姿勢都擺在自己親人身上,然後出門之後是個卑微的樣子。應該對這個世界不卑不亢,對自己身邊的人放棄那些多余的尊嚴。這樣的人才值得去稱贊,或者效仿。
在這個世界面前沒有尊嚴,回到家唯我獨尊,好像隨時有個王位要繼承,我不希望這樣,我塑造的人物,也不希望是那樣。
南方周末:方醫生是你心目中比較理想的男性形象嗎?
黃磊:我們在塑造(角色)時,多少都會帶著對角色認識、對自我認識的“鏡像”。一個人塑造多少角色,都脫離不了自己。
南方周末:方醫生的委屈,突然爆發,是中年危機的表現嗎?
黃磊:當然有危機。人懂得些道理,或表現出一種常態,並不代表那些坎在他身上不發生。
我雖然懂得孩子會長大,會離開我,但她長大離開我,我還是會很難過。我雖然知道在她青春期的時候,我要跟她並肩站在一起,但我還是會覺得,她以前並不是跟我並肩,也不是站在我對面,而是在我懷里的。可我會把她放下,然後她就會走,就會跑,最後遠行。
這不是中年危機,是每個人都要接受的過程。人不光有中年危機,哪年都有危機。去年也有危機,明年也會有危機。
南方周末:中年危機是個偽命題嗎?
黃磊:凡是標識性強的東西,都是偽命題。
體重多了幾十斤還長發飄飄?
南方周末:在銀幕上,你從什麽時候轉型成為居家男人?
黃磊:是從《婚姻保衛戰》開始。我一直跟大家解釋:你們老覺得我轉型,我什麽也沒轉,只是在做演員的工作。
當年我演《人間四月天》《橘子紅了》《似水年華》,那樣的戲今天已經沒有了,大家不拍了。《雍正王朝》《康熙王朝》那種歷史大正劇,現在也不拍了。劇種不斷地變,我們去適應。
作為演員,我也想演不同類型的角色。那時我剛拍完《四世同堂》,(趙)寶剛導演演冠曉荷,我演祁瑞宣。他接著要拍《婚姻保衛戰》,跟丁(芯)大姐倆人遛彎時,他說要找黃磊演許小寧,丁大姐就說:“黃磊演祁家大少爺的,怎麽演這個?”她覺得有點奇怪。
其實拍戲的時候,我跟寶剛導演經常在一塊兒聊。我是在北京長大的孩子,但北京腔不重,有《婚姻保衛戰》里邊人物的樣子,嘴皮子快,反應快。他覺得這個勁兒比較合適。
南方周末:趙寶剛導演的這個作用,就好像當初陳凱歌導演挖掘你演《邊走邊唱》。
黃磊:我見著他的時候,不知道他長什麽樣。那時候我高三剛畢業,進到那屋里,我說:“誰是陳凱歌?他找我。”他就站起來,說:“我是。”我看著他,他看著我,他覺得我一臉混不吝的樣子,特別像劇里那個石頭。
南方周末:可以說,以前那個長發飄飄、文藝範兒的黃磊還在,但呈現形式不一樣?
黃磊:那時候,我們全校都長發飄飄,就是流行。當時你要有個刺青,就是黑社會。現在,我的化裝師一個胳膊上全是刺青,但人非常老實。這是文化在演變,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征。今天我如果依然長發飄飄,體重多了好幾十斤,那多搞笑。
南方周末:TFboys在劇中客串幾個學生,你怎麽看他們?
黃磊:我非常喜歡。昨晚(8月12日)我躺在上海一家酒店,看了會兒韓國KBS電視臺。一個天團唱歌,九個男孩,突然一瞬間我覺得,哎喲,好看呀。後來又出來九個女孩,也挺漂亮。我覺得我沒跟這個時代脫節。那些花美男,真挺好看。
那個時代我也是偶像派,只是那時流行長發飄飄,叼根煙,文藝青年,眼神放空,誰都不服。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樣子,我要是趕上1990年代出生,現在也在那兒跳呢。
你不能要求說,這個時代怎麽不像我那會兒了。那你就別活在這會兒。既然活在這會兒,就要接受這個時代的樣子。而且還要喜歡它。
南方周末:有權威的人或者父母,經常會有你講的那種傾向。
黃磊:這就不對。我最反對“一代不如一代”,這是什麽話?我認為我女兒會比我強,她們下一代會更強。這樣我們才覺得這個世界好,才有意義。
蔡瀾、黃磊、林依輪、高曉松都來助陣!攜程布局美食業務爭客流
曾寶儀、蔡瀾、沈星等明星出現在攜程推出獨立餐飲品牌“攜程美食林”( Ctrip Gourmet List)發布會現場,此舉標誌著攜程進軍旅行餐飲信息服務行業,旨在將旅遊的“吃住行遊購娛”所有產業鏈打通。
攜程旅行網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表示,“攜程美食林”致力於為中國旅客推薦全球旅行目的地的特色餐飲,這個平臺所提供的信息服務,將幫助用戶更快、更好地決策。而蔡瀾、黃磊、林依輪、高曉松、沈星等都成為了“攜程美食林”理事會成員。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於攜程而言,進軍餐飲業務不僅僅是補全餐飲業務,更重要的是通過“吃”這個高頻率的必要消費行為,吸引更多遊客使用攜程軟件,增加客戶粘性,獲得大量客流。

消費升級 進軍餐飲業務
隨著國人消費升級趨勢明顯加速,攜程發現,在旅行中,人們對於交通、住宿、行程等常規性項目的消費需求已經降至整體消費需求的50%左右,而包括餐飲、購物、當地玩樂的消費需求則上漲了近20個百分點,其中,由以餐飲消費的需求增長最為顯著。
“我們做過調查,現在所有的遊客中超過90%的人認為餐飲是旅遊體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80%的人覺得決策是有困難的。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推出一種符合中國人口味的旅行的美食榜單,能夠把我們整個旅行的體驗以及餐飲做到提升整個旅行當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用這樣的一種態度去把它做好。”梁建章表示。
和10年前人人吃團隊餐相比,自由行、定制遊的快速普及,讓旅客對於旅行餐飲方面有了更多的需求。近日,攜程美食林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有91%的受訪者認為享受美食是旅行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希望能在時間有限的行程盡可能多地品嘗當地正宗的餐飲美食。
相對的,在調研過程中,有近8成的人認為,簡單、快捷地發現目的地的特色美食目前仍比較困難。一般而言,旅客獲取當地美食信息的途徑不外乎朋友推薦、查閱攻略和搜索當地生活類網站,但這三種模式都各有局限,很難滿足所有人對旅行美食的全部要求。
“攜程美食林”CEO李文表示,良好的用餐體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美食與美景、與當地人文、與歷史底蘊的相互交融,才是旅行美食應有的獨特體驗。”
“攜程美食林”圍繞15,000名美食獵人、500名專業評委、17位理事會成員、編輯團隊若幹,這4個層級所搭建起來的餐館評審及推薦機制。目前,“攜程美食林”榜單已經覆蓋全球34個熱門旅行目的地,超過1200家餐廳。
“攜程美食林”的榜單接受所有用戶的公開質詢,“一旦查實用戶反饋的問題屬實,上榜餐廳就會面臨降級甚至摘牌的風險。”李文指出。

美食背後的引流策略
李文透露,“攜程美食林”暫時並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希望提升服務。
“旅遊是由‘吃住行遊購娛’組成的,在住宿和旅行交通、購物等方面,攜程都做了布局,但一直缺乏餐飲板塊,此番其開設美食業務,也是補全旅遊出行的整體產業鏈。”華美首席知識專家趙煥焱指出。
而最為關鍵的是,攜程推出美食板塊,在業界看來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策略。
“旅遊分為行前、行中和行後,預定機票和酒店等屬於‘行前’,而反饋和攻略撰寫等屬於‘行後’,攜程開設美食業務後,可以在旅遊的‘行中’吸引客戶,因為餐飲的需求是旅行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旦開設餐飲業務則可以極大地增加客戶粘性,相當於一個高頻率的流量入口,這對於攜程整體的業務和客戶聚集有很大意義。所以攜程並沒有給該板塊定盈利指標,其實美食板塊相當於一個客流入口,可以爭奪到客源並且提升客戶粘性、app打開率等,這些都非常有利於攜程發展,還可以收集更多旅遊大數據,挖掘更多商業價值。”趙煥焱分析。

附“攜程美食林”理事會成員:
姓名
介紹
梁建章
攜程旅行網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局主席
範敏
攜程旅行網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聯合總裁
蔡瀾
兩岸有“食神”美稱的知名美食家、專欄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
黃磊
黃小廚品牌創始人與主理人,演員、歌手、導演、教師
高福
世界中餐業聯合會旅遊飯店餐飲委員會主席
馮衛華
攜程旅行網副總裁、攜程攻略社區CEO
湯瀾
攜程旅行網高級副總裁
蔡昊
國際美食評委,威士忌品鑒大師,好酒好蔡創辦人,享有味覺設計師美譽
沈星
著名美食節目主持人、專欄作家,主持《美女私房菜》節目十年,在鳳凰衛視擁有高收視率和人氣
盧健生
歷任跨國公司高管,現任視覺科技CEO,旅遊美食專欄作家,被蔡瀾先生稱作“面癡友人”
傅駿
海派菜研究會創始人,創辦多家成功企業,骨灰級驢友、資深美食家
老波頭
組建並統領上海灘最神秘且門徒最多的“餓勢力”美食團夥“豬油幫”,傳承傳統美食的倡導者,美食作家
高曉松
阿里音樂集團董事長、著名音樂人、詞曲創作者、制作人、導演、知名脫口秀節目《曉松奇談》主持人,人稱“吃貨萌主”
林依輪
知名美食跨界藝人,歌手中最會做美食的老板,自創“飯爺”品牌引領美食“食”尚,優酷美食臺臺長
閻焱
軟銀亞洲投資基金首席合夥人,掌管著40億美元、200億人民幣風險資金的商界奇才,被譽為投資界美食第一人
江南春
著名企業家、分眾傳媒創始人,《財富》中國內地最具影響力25位商界領袖,廣告界的資深美食家,精通臺北地區美食
羅丹
文化活動家,收藏家,美食家,民間外交大使。曾任法國前總統東方事務顧問,現任亞洲博鰲文化傳媒學院院長。旅居歐美二十余年,足跡便及107個國家
您可以前往App Store、安卓商店搜索“第一財經”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第一財經客戶端瀏覽更多精彩!還可以在留言區和提問區和一財資深記者互動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