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加多宝麻烦缠身霸王趁虚杀入凉茶市场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428/412403.shtml


 每经记者 严翠 发自深圳
红罐王老吉的母公司——加多宝(中国)饮料有限公司(下称加多宝)最近有点“烦”,一方面其快速的销量增长后劲乏 力,另一方面去年年底被指“变相裁员”至今无法摆脱,如今更是演变成了“纷至沓来”的劳资纠纷。
令业界惊讶的是,一向专注于做日化用品的霸王 国际(01338,HK)日前正式宣布进军凉茶市场,并将矛头直接指向加多宝,欲做凉茶“老二”。
加多宝深陷“劳资纠纷”
4月27 日,加多宝原广东分公司员工邹建明(化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来了一个60多兆的文件,包括20多个文件以及数张图片,其中包括关于劳务派遣的文 件、工资条、不定时工作制的文件,集中投诉加多宝变相裁员,大量使用派遣工,采用不定时工作制克扣工人工资近亿元等问题。
邹建明向本报记者讲 述,他每周六日加班时间被无端地扣了2.5小时,并且还被划为鹰潭一个外包公司“派遣的员工”,同工不同酬,同时还被强制同意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记者还通过邹建明提供的加多宝前员工了解到,加多宝在浙江、上海、北京、广东、湖北等地广泛“劝辞”多名员工,已引发了一场接一场的劳资纠纷。
目前,北京分公司前员工已将加多宝告到法院,与此同时,杭州、武汉以及广东等地分公司的员工纠纷也接踵而至。
加多宝销量首度下滑
加 多宝集团企业传讯首席代表田威4月27日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首度回应了上述问题。田威称,加多宝公司不存在变相裁员,克扣工资的情况,公司所有的劳务、人事方面都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进行的,绝 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对于有没有推行不定时工作制,田威说不清楚具体专业的制度,但公司所有制度都是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的。另外,田威否认了全国多地劝辞 之事,称只是员工主动离职或者辞职是经过双方同意的。
然而,除了邹建明向本报记者提供的大量证据,加多宝2009年的业绩也折射出了相关问 题。
公开数据显示,加多宝集团从2002年不到2亿元的销售额,一路飙升至2003年的6亿元、2007年的50多亿、2008年的140亿 元,创造了中国饮料的奇迹。然而,到了2009年,用田威的话说“与2008年销售额差不多。”这意味着一向销量迅猛增长的加多宝,开始增长乏力了,而据 加多宝内部人士透露,加多宝2009年甚至首次出现了同比10%的业绩下滑。
霸王趁“虚”而入
正当加多宝面临内忧之际,“外患”也开 始入侵。4月2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广东本土日化巨头霸王集团了解到,其旗下最新成立了一家霸王(中国)饮料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8亿港元,总 投资4.8亿港元,开卖“霸王”牌凉茶。
霸王国际CEO万玉华透露,为推动凉茶业务发展,霸王国际近期还在广东罗定筹建了约500亩地的中草 药种植基地,并正在花都建设占地190多亩的工厂,届时新工厂里将会有凉茶生产线。
万玉华表示“几乎所有行业的竞争态势都是两家独大,比如百 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凉茶市场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言外之意,霸王凉茶要坐凉茶次席。
凉茶上千 大多亏损
那么霸王国际进入凉茶行业能 否再现其“霸王”洗发水的辉煌呢?记者调查发现,整个广东大概有1000个凉茶品牌,其中广州大约有200个品牌,包含批量生产凉茶颗粒的药厂和罐装饮料 的企业。而真正赚钱的企业却寥寥无几。
“除了王老吉,其他凉茶品牌几乎全面亏损。”广东某凉茶品牌总经理告诉记者,和其正凉茶去年亏损了 8000多万,邓老凉茶已累积亏损几个亿,而顺牌凉茶、春和堂、潘高寿、夏桑菊等知名品牌企业均身陷切蛋糕却切断手指的锥心大痛中。
专家指 出,其全面亏损的原因在于“有创无新”,众多企业无论在渠道还是宣传上都走上了同质化的道路。霸王集团此次推出的凉茶前景如何,还有待市场检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46

要不要把钱投给麻烦解决商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5207

要投资到“麻烦解决商”先看看他们的麻烦有多大。


  

  “我们春节去泰国旅游好不好?”老婆对我们的春节活动作了最新安排。这真让我犯难, 因为除了要花钱之外,我还害怕麻烦,出国旅游在我想象中,无疑是属于最麻烦的几件事之一。我要执行老婆的指令,但是我更怕麻烦。于是我想出了比出国旅游更 简单的方法来满足老婆愿望,比如:
 

老婆要求的感受
喜欢在冬天感受热带的潮热空气
喜欢看大象
美味的东南亚海鲜
享受舒适的泰式按摩


我的解决方案
卫生间洗澡后,再打开浴霸
可以去北京动物园
可以去京深海鲜城
我可以为她踩背

 

  当然这替代方案是个玩笑,也必然会遭到老婆的痛骂,“还不如买张世界地图,我们在家躺着看好不好?”
最后妥协的当然是我,但是为了避免麻烦,我只好去找那些麻烦旅游方案解决商,最好可以我把钱交给它,它就能办好所有一切关于旅游的问题。为了尽快让它 帮我从麻烦中逃脱出来,我要多付给它一定的报酬,至于要多付给这个家伙多少,要看我对那个麻烦的厌恶程度有多深而定。虽然我很清楚,这些“麻烦解决商”利 用我的恐惧情绪多收了很多费用,不过只要它们还算不上明抢,我就能选择忍受。
现在,像我一样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依赖“麻烦解决商”,因为大家好像越来越讨厌麻烦了。但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越来越需要麻烦解决商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教授麦舍·加斯特做了一个接近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加斯特借助核磁共振对人脑成像得出结论:当一个人同时观察两个物体 时,大脑视觉皮层的活跃程度反而要比只观察一个物体时要弱。而当一个人进行图形判断时,再让他进行语言理解,大脑的活跃程度下降29%;一个人在进行语言 理解时,若再让他进行图形判断,大脑的活跃程度下降53%。
在我们脑子里管理多任务系统的那部分叫做前额叶,当同时执行两个任务的时候,前额叶会不断发出两个命令,一个是目标转移:现在开始做这个而不是刚才那 件事;另一个是规则激活:现在开始关闭一个规则系统,执行另一个规则系统。在两件事,两种规则的切换过程中,有时可能多花费40%的时间。这就是多任务表 面上效率很高,其实更慢更容易出错的原因。
人的大脑不乐于接受多任务同时存在,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不能一边打手机一边开车,而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其他事根本不能提高效率。而且一个人最多只能 同时进行两项工作,当面临三个或者三个以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人们必须对这些任务有所选择。面临这些必须做出的选择,很多人会感到焦虑,这种焦虑感就是我 们所说的麻烦。当六七件事同时出现在一个人面前,而这些事之间又难以分清逻辑关系,那个领域又是这个人接触很少的领域的话,那这个人可能就是遇到了大麻 烦,这就和我面对着订机票、订酒店、签证、英语导游和要不要观看人妖表演时的情景差不多,或者我躲开这些麻烦,或者找个能解决我麻烦的人来帮我,为此出钱 也心甘情愿。
对大脑的研究可以解释人们需要麻烦解决的原因,但是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地需要呢?也许这种情况的出现和社会变化的速度有关。正是因为经济和技术以比较高 的速度发展才造成了一般人的未知领域越来越多,高速的社会变化让人们需要面对的事情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对“麻烦解决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最值得投资的麻烦解决商

  让我们的话题从大脑回到投资上来,如果麻烦解决商有着这么好的市场前景,那么它们是不是也是很值得投资的呢?
“麻烦解决商”们的风险在于,它们笼统看起来真是不错,但是具体到某个领域甚至某个公司来分析,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也许就是麻烦解决商 们是因为麻烦产生的也会因为麻烦的消失而衰落。就像我们前边说过的,高速度的社会经济变化产生麻烦,麻烦的消除也很可能同样的快。
这里最好的例子是日本的武富士公司。1990年代初开始的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时期,很多个人消费者都欠了债务,而且银行由于信用收缩不愿意把钱贷给那些没谱的个人消费者。
这时候个人金融信贷公司武富士就是那个时期最牛的麻烦解决商,它可以以最好的效果来替人催债,而且敢于把大笔的钱贷给那些已经在日本最后的繁荣时期大手大脚惯了的消费者们。
实际上武富士麻烦解决方案就是倚仗它的1900多个分公司和1.5万多名身强体壮的武富士员工,他们拉拢贿赂警察,用暴力方式威胁借贷人还债—武富士 的麻烦解决能力,为它获得了很高的行业溢价,最牛的时候向外借贷利率是27.3%,它得到的利差是当时银行利差的100多倍—高额雇请日本右翼势力用暴力 的方式对付不还钱的日本黑帮。
凭借这些手段,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武富士和索尼等大公司都列入了日本最赚钱的50家公司之列,公司创始人,武井保雄曾被《福布斯》认为是当时的日本首富。
不过繁荣已经过去了,日本人不再被高消费牵着鼻子走,银行也不再那么胆小,武富士们也不再有那么嚣张。
截至2010年6月,武富士的负债总额为433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45亿元),在9月武富士申请破产保护,而且股票也将在东京市场摘牌。
大部分的“麻烦解决商”是周期性公司,它们会随着它们所在领域所具有的麻烦而成长变化。要投资它们,就得把你所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麻烦都总结一下,看看其中有没有出色的“麻烦解决商”提供给你赚钱的机会。
也有的麻烦周期很长,比如说在有沃尔玛之前,人们跑遍整条街道也不一定能买齐为全家采购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沃尔玛也是个麻烦解决商,而且它所在的领域麻烦越来越大。
联系编辑: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03

馬云:「假貨對於淘寶不是利益,而是更多麻煩」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3/3MMDAwMDIzOTY3MQ.html

公司控制權之戰是馬云第一戰場,第二戰場是誠信之戰,這兩場戰爭都能使阿里巴巴或生或死。

從成立那一天起,淘寶就開始與假貨做鬥爭。馬云、淘寶有兩個命門:一個是假貨消費無法買到真貨,二是侵犯知識產權,企業的利益沒法得到保護。兩個命門,都關係到淘寶的生死。

馬云不理解「淘寶縱容賣家,因為我們從賣假貨的人身上賺到錢」的說法:「淘寶毫無利益可言,因為淘寶還沒有商業模式,假貨只會給我們帶來更多麻煩。」

但在中國打假談何容易,馬云用「道高一丈、魔高一尺」來形容。「阿里巴巴懲罰壞人辦壞事的手段太少,成本太高,不能把他們投進監獄,唯一辦法是關幾天或者說把店關掉。」馬云說:「這是最難受的。」

黑暗的誘惑

《21世紀》:你說你和阿里巴巴有一個原則:你相信大多數人是好人,一個常識是,人都是逐利的。但淘寶和阿里巴巴最近遇到的問題,可能就是因為人的逐利性,你覺得你的原則是不是需要修正?

馬云:賣家逐利是肯定的,在商業社會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一句話是「利己必先利他」。消費者也不傻,在淘寶交易平台上面,商家那麼注重自己的信用,注重每一個消費者評價,甚至有時用一些極端手段解決中評差評的問題,背後就是說明「信用=財富」,這個等式越來越強。

淘 寶建立了這樣一個機制,讓每一個消費者可以評價、留言,可以投訴,可以在任何時候發起維權,這個機制給商家很大的約束,他做事情必須想清楚後果。大部分淘 寶商家都不是只做一票生意的,他們是長期經營的,有很多是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團隊,他們也在負起整個企業和個人發展的責任。除非他真是個騙子,騙了走人。

董事會給了淘寶2億元先行賠付基金,就是確保萬一商家不負責任,不承擔社會責任,跑掉了,由我們來賠付。

我們建立了一個機制,讓它更加透明,可以被記錄,可以被追溯,所以每個人在淘寶上面做壞事還是要掂量一下。

商家肯定逐利,人性也肯定善良,特別是在透明的環境中,在陽光下面,所有人都是好人;在黑暗裡面,有部分人忍不住誘惑。

《21世紀》:阿里巴巴這些年為知識產權的保護做了哪些事?

馬云:我們跟相關部門配合得不錯,九部委跟我們溝通了很多,我們還跟國家工商總局開了九次會,目的是制定一套雙方滿意。我們希望是先有實踐,後來文件,怕的是先來文件。我們在這個行業裡面浸泡了十多年,怕的就是這個。

在這個世界,指責是最容易的事情,我們需要跟無數新型業態、新型的規則共同探討,共同磨合。有問題,共同積極樂觀地解決問題。跟政府部門合作,經過這麼多年磨合,已經開始越來越好。

強勢消費者

《21世紀》:面對商家,消費者顯得弱勢,如何讓消費者更有話語權?

馬 云:在淘寶平台上交易,整個市場的設計和出發點都是消費者導向,兩年以前我們提出了大淘寶戰略,換句話說,這個戰略的前提是我們把所謂市場上講的B2C、 C2C放到一邊,我們提出了一個C2B,C2B核心就是以消費者為導向,以消費者為出發點,整個平台設計和管理都這樣做。

我們認定消費者在交易過程當中,相對賣家來講他還是一個弱者,因為他是一個個體,怎麼幫助個體,一個消費者在淘寶並不孤單,淘寶和你在一起,淘寶提供整個全程幫助。

《21世紀》:具體有哪些措施?

馬云:比如說舉證倒置,原來都是沒有的,也是我們在實踐過程當中摸索總結出來的,買家舉證困難,消費者舉證困難。怎麼辦?我們由賣家舉證,你不是比較強大嗎,那你來告訴我你有沒有問題。包括先行賠付基金,目的也是提高賠付基金與賠付效率。

《21世紀》:如何說服賣家?

馬云:只有消費者權利保障了,那麼賣家在淘寶上長久的利益、商業目的、品牌發展才能獲得一個切實保障。

五萬分之一還不夠

《21世紀》:對於淘寶目前的誠信環境,你滿意嗎?

馬云:淘寶的不滿意率是五萬分之一,這是一個比較低的數字,橫向比較,線下店沒有低於五萬分之一的不滿意率。

但我們要做到十萬分之一,我跟淘寶說我們還是得繼續努力。

五萬分之一的不滿意率,我個人覺得很了不起,但購物的人一天超過7000萬,夠你折騰了。我們要降低不滿意率,這需要一個過程。不是說我們回頭看看別人覺得自己挺好,不再積極求上進。

《21世紀》:對售假的關閉七天,處罰是不是太輕了?

公司控制權之戰是馬云第一戰場,第二戰場是誠信之戰,這兩場戰爭都能使阿里巴巴或生或死。

從成立那一天起,淘寶就開始與假貨做鬥爭。馬云、淘寶有兩個命門:一個是假貨消費無法買到真貨,二是侵犯知識產權,企業的利益沒法得到保護。兩個命門,都關係到淘寶的生死。

馬云不理解「淘寶縱容賣家,因為我們從賣假貨的人身上賺到錢」的說法:「淘寶毫無利益可言,因為淘寶還沒有商業模式,假貨只會給我們帶來更多麻煩。」

但在中國打假談何容易,馬云用「道高一丈、魔高一尺」來形容。「阿里巴巴懲罰壞人辦壞事的手段太少,成本太高,不能把他們投進監獄,唯一辦法是關幾天或者說把店關掉。」馬云說:「這是最難受的。」

黑暗的誘惑

《21世紀》:你說你和阿里巴巴有一個原則:你相信大多數人是好人,一個常識是,人都是逐利的。但淘寶和阿里巴巴最近遇到的問題,可能就是因為人的逐利性,你覺得你的原則是不是需要修正?

馬云:賣家逐利是肯定的,在商業社會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一句話是「利己必先利他」。消費者也不傻,在淘寶交易平台上面,商家那麼注重自己的信用,注重每一個消費者評價,甚至有時用一些極端手段解決中評差評的問題,背後就是說明「信用=財富」,這個等式越來越強。

淘 寶建立了這樣一個機制,讓每一個消費者可以評價、留言,可以投訴,可以在任何時候發起維權,這個機制給商家很大的約束,他做事情必須想清楚後果。大部分淘 寶商家都不是只做一票生意的,他們是長期經營的,有很多是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團隊,他們也在負起整個企業和個人發展的責任。除非他真是個騙子,騙了走人。

董事會給了淘寶2億元先行賠付基金,就是確保萬一商家不負責任,不承擔社會責任,跑掉了,由我們來賠付。

我們建立了一個機制,讓它更加透明,可以被記錄,可以被追溯,所以每個人在淘寶上面做壞事還是要掂量一下。

商家肯定逐利,人性也肯定善良,特別是在透明的環境中,在陽光下面,所有人都是好人;在黑暗裡面,有部分人忍不住誘惑。

《21世紀》:阿里巴巴這些年為知識產權的保護做了哪些事?

馬云:我們跟相關部門配合得不錯,九部委跟我們溝通了很多,我們還跟國家工商總局開了九次會,目的是制定一套雙方滿意。我們希望是先有實踐,後來文件,怕的是先來文件。我們在這個行業裡面浸泡了十多年,怕的就是這個。

在這個世界,指責是最容易的事情,我們需要跟無數新型業態、新型的規則共同探討,共同磨合。有問題,共同積極樂觀地解決問題。跟政府部門合作,經過這麼多年磨合,已經開始越來越好。

強勢消費者

《21世紀》:面對商家,消費者顯得弱勢,如何讓消費者更有話語權?

馬 云:在淘寶平台上交易,整個市場的設計和出發點都是消費者導向,兩年以前我們提出了大淘寶戰略,換句話說,這個戰略的前提是我們把所謂市場上講的B2C、 C2C放到一邊,我們提出了一個C2B,C2B核心就是以消費者為導向,以消費者為出發點,整個平台設計和管理都這樣做。

我們認定消費者在交易過程當中,相對賣家來講他還是一個弱者,因為他是一個個體,怎麼幫助個體,一個消費者在淘寶並不孤單,淘寶和你在一起,淘寶提供整個全程幫助。

《21世紀》:具體有哪些措施?

馬云:比如說舉證倒置,原來都是沒有的,也是我們在實踐過程當中摸索總結出來的,買家舉證困難,消費者舉證困難。怎麼辦?我們由賣家舉證,你不是比較強大嗎,那你來告訴我你有沒有問題。包括先行賠付基金,目的也是提高賠付基金與賠付效率。

《21世紀》:如何說服賣家?

馬云:只有消費者權利保障了,那麼賣家在淘寶上長久的利益、商業目的、品牌發展才能獲得一個切實保障。

五萬分之一還不夠

《21世紀》:對於淘寶目前的誠信環境,你滿意嗎?

馬云:淘寶的不滿意率是五萬分之一,這是一個比較低的數字,橫向比較,線下店沒有低於五萬分之一的不滿意率。

但我們要做到十萬分之一,我跟淘寶說我們還是得繼續努力。

五萬分之一的不滿意率,我個人覺得很了不起,但購物的人一天超過7000萬,夠你折騰了。我們要降低不滿意率,這需要一個過程。不是說我們回頭看看別人覺得自己挺好,不再積極求上進。

《21世紀》:對售假的關閉七天,處罰是不是太輕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28

最近一些小麻煩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html

手上應付緊兩單官司。一單人告我,另一單我告人。

人告我果單,我查實睇黎睇去都睇唔明佢想告我公司d乜。告我既係我其中一個客仔,佢既故 仔大概係話,我同佢做買賣既過程之中,我地有某種延誤,導致佢有好大既金錢損失芸芸。類似既官司,我以前都打過好幾次,其實要證明我地真係有延誤,並唔容 易。仲要證明果個所謂延誤,係真真正正影響到佢而引致佢所講既損失,就更加有難度。base on以前既經驗,我對呢單官司既信心,其實幾大既。問題係,上親法庭其實要預備既時間都幾多,做生意,時間應該係用黎搵錢,而唔係浪費響d咁既東西之上。 至於延誤既問題,我check返公司既mail server同電話紀錄,我班同事原來老早就嘗試搵佢,又email又電話又寄信又sms,不過條友好似著左草咁乜call都唔接,根本連個人都聯絡唔 到, 咁做交易,唔遲就有鬼啦。

希望當佢既律師,見到我地send過去既evidence之後,會勸佢個client庭外和解就好。 呢一單,講真其實唔怕輸,怕既只係浪費左我既時間。

我告人果單,係被我告既果間公司,響簽完合約之後,完全冇俾解釋同理由之下,忽然唔肯履行合約內容。之不過,呢單野好麻煩。

麻煩既原因,唔係我手上既evidence唔夠,而係對手,太強,太疊水。

接 我呢單case既律師,comment係咁既:「CK ,我地手上既evidence係對我地有利既,而且亦都好齊。單從法律觀點去講,我會話你既贏面好大。不過,你既對手,係響香港幾間少數坐擁『霸權』既大 機構之一,佢地如果真係要同你周旋,你要有心理準備,會有好得人驚既訴訟費用要俾。就算最終你贏都好,過程當中你所承受既財政壓力,你要心裡有數先得。否 則,半路中途發覺財政上頂唔住,局住放棄的話,到時你可能仲傷。」

呢個我當然明。當日小弟屋企搞到幾乎要破產,咪就係正正因為同樣既事情 囉。CK老豆當年被大財團老屈,條氣唔順之下,傾盡家財同人打官司,官司一打就七年。由地方法院一路上到高院,其間來來回回,請既大狀一個貴過一個 。打消耗戰係大財團慣常對待中小企既法律手段,我領教過啦。七年既精神折磨,換黎既係一屁股債。好不容易屋企先響呢一個惡夢當中回復過黎。點知當日發生響 CK老豆身上既,今日作為兒子既小弟,同樣遇到。

條氣順唔順?梗係唔順啦。冇打算響呢一刻就投降,不過我更加唔願意重蹈覆轍。

拍檔望見我地手上兩單官司,加上最近生意上所遇到既種種困局,忽然話:「唉,呢期四面受敵呀老友…我地要唔要搵人睇睇office風水呀…」

要囉查實,我覺得。

祝大家有個愉快既週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49

HTC的麻煩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29843.html

時,資本市場也對HTC這一年來的表現青眼有加:從10年的頭上300餘元新台幣一股起步,直上千元高峰,成為台灣市場上所謂的「股王」。

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HTC遭遇到了不小的麻煩,一些公司開始和它打起專利官司。比如加拿大有個半導體廠商Mosaid就控告HTC侵犯了它手機緊急通話技術專利。不過,這個公司相對較小,相比起蘋果對HTC的官司而言,就有些不值一提了。

蘋果敏銳地注意到,對抗Android的辦法之一就是找Android設備廠商的麻煩。摩托羅拉到底樹大根深,運營多年,而HTC,幾乎可以用「暴 發戶」來形容,且並非美國公司,找上這麼一個靶子,以HTC在Android上的份額,實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對於HTC來說,這個麻煩,可是真真切切 的。

蘋果在今年的3月份,向ITC(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交訴狀,控告10項旗下專利被HTC侵權。而ITC是有權禁止HTC在美銷售的。換句話說, 如果這個官司蘋果獲勝,HTC將面臨極其困難的局面,因為在今天它的營收構成中,有一半來自於美國地區。雖然專利官司一般最終結局是以和解為主,HTC也 會面臨數十億美元的和解金。

HTC自然不甘就此束手。在本月7日對外公佈創出利潤值歷史新高的二季度財報之後,8日,便宣佈出手收購一家名為S3 Graphics的公司,以此來獲得後者的235項專利。這家公司曾於6月底7月初訴蘋果侵犯兩項壓縮專利獲勝,這起收購,可以說是HTC在遭遇蘋果官司 後放言「誓死捍衛知識產權」的實際行動。

但問題在於,S3這家公司和HTC其實系出同門,都是王雪紅的公司,更因為這家公司連年虧損,淨值為負的915萬美元,HTC倒要掏出3億美元的真 金白銀(現金收購),甚有內部交易的味道,資本市場於是大嘩。5日還在力挺HTC目標價可看1470元新台幣的花旗立刻變臉,將目標價砍至927元。在高 盛證券、德意志證券等機構的大量沽空下,HTC股價於本週一(11日)失守千元關口,週二最低已經探到915元。

在數字行業中,通信類企業是有打專利官司傳統的,很早以前在網上曾經流傳著一張各路諸侯你訴我我反訴你糾結不清的專利官司圖。有些專利官司,純屬一 些專門從事專利買賣的公司尋求變現的行為,而有些,則是用來騷擾、阻擋競爭對手的。以蘋果為例,它不僅劍指HTC,也和另一家非美企業三星纏鬥起來,稱三 星Galaxy系列手機和平板電腦(又是android內核的產品)的外觀設計和功能幾乎完全抄襲iPhone和iPad。而根據comScore的報 告,到去年12月底,三星是美國手機市場份額最大的一個品牌。

HTC的崛起是非常驚豔的,2011年的股價漲幅甚至超過了蘋果。而它的麻煩也就在於,這家公司畢竟是硬件代工起家,相關的知識產權積累不足。蘋果 的做法雖然讓人感覺略顯「無賴」,但也無可厚非。面對Android的咄咄逼人之勢,蘋果從它的外圍設備商下手,亦屬高招。在我看來,HTC的麻煩,實則 是Android的麻煩,本月15日,ITC將對蘋果HTC的官司做出裁決,如果蘋果得手,無論是HTC被禁,還是巨額和解金,對谷歌來說,都是壞消息一 樁。

今天的數字業態,已經不再是硬軟分明,硬件廠商在圖謀向軟件發展,軟件廠商也在搞硬件。犬牙交錯之下,以專利為武器互相對抗,會變得越來越劇烈。而 我個人一直看不懂的是,其實就是左手交右手圖謀的是專利的S3併購,HTC非要搞出個3億美元的現金交易,遭資本市場極度不滿,實在是一招昏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55

麻煩製造者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14/100314100_all.html

基建爛尾

 

中基公司向安哥拉承諾基建投資數十億美元,但實際未有投入

  「中國國際基金」(China International Fund,CIF,下稱中基公司),一個響亮的名字。在安哥拉,這家華人企業早在2005年就曾經高調宣佈給予巨額貸款。據英國皇家戰略研究所報告披露,中基公司承諾的基建貸款金額至少為29億美元。

  一位在非洲工作過的知情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表示,2004年中基公司核心人員只有10個人左右,並沒有從事基建業務的專業人士。據他瞭解,在 徐京華的主導下,中基公司找到廣西建工集團的葉崇恩、中鐵20局劉代文、廣西電力工業勘察設計研究院劉益祥——後來加上中基公司非洲總代表居力釗,組成所 謂徐京華在非洲的「四大帥」,前往安哥拉從事基建項目前期考察,並形成書面的項目可行性報告。

  「這些人都是基建領域的『國家隊』,拿出來的項目可行性報告也是貨真價實的,再加上徐本人在當地高層的一些關係,很容易就拿到了當地的基建項目。」知情人士說。

   除了總額344.01億元人民幣的安居家園工程,中基公司還獲得了新羅安達國際機場、本格拉鐵路、羅安達鐵路、莫桑梅德斯鐵路、安哥拉國家行政中心、羅安達市政工程項目等30多項基建工程。

   獲得項目合同後,中基公司開始在國內尋找項目分包商。「中基公司沒有施工隊、施工機械,拿到安哥拉重建項目合同後,就在國內以『不要招標、不要墊資、不要銀行擔保』的條件吸引國內有正規海外基建資質的企業來承包這些項目。」一位知情人士稱。

   從2005年底開始,國內多家基建公司分包到中基公司的安哥拉基建項目,其中羅安達和本格拉鐵路建設項目花落中鐵20局,四川營山建築工程總公司(下稱營 山建築)獲得莫桑德斯鐵路建設項目合同,杭蕭鋼構負責承建安居家園項目,廣西建工獲得羅安達新城建設項目,福建寧德路橋負責安哥拉公路修復項目,北京建工 則獲得中基安哥拉辦公大樓項目。

   「當時安哥拉政府按照行業慣例向中基公司支付了一筆工程頭款,中基公司也的確把頭款給了分包的基建公司,國內基建公司進去之後就開始用頭款買設備找人,項目很快就鋪開了,但不久就發現工程做不下去了」。

   上述人士透露,基建公司遇到的問題之一,是中基公司向安哥拉政府提交的工程報價太低。「以23萬套的鋼結構安居工程為例,中基和安哥拉簽署的合同裡規定是每平方米150美元(相當於1000元),這怎麼做呢?國內這個價也做不了。」

   隨著大量工程上馬,安哥拉政府支付的工程頭款很快捉襟見肘,「中基公司曾向安哥拉政府承諾融資60億美元用於重建項目,但實際上在基建項目上它並沒有投一分錢,而光靠安哥拉政府支付的工程頭款是遠遠不夠的」。

   從2006年5月起,中基開始拖延支付工程款項,並組織精算組重新核算分包給國內基建公司的合同價款。

  「當時基建公司已經把工程頭款花了大半,中基公司突然提出要重新核算工程價格,核算結果就是把原來的價格砍掉,最多的能砍掉原價的70%,基建 公司就面臨兩難選擇:繼續做下去一定賠錢,不做的話,之前投入的設備、招錄的員工等所有的損失都要基建公司自己來背。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結果項目就在 那爛著。」

   停工之後,基建項目工人的不滿很快引發了工潮。這種情況不僅在安哥拉出現。據《經濟學人》報導,徐京華還在幾內亞以及非洲其它國家、委內瑞拉和朝鮮等國高 調活動,也動輒承諾投入巨資,大多難以兌現。這些情況被中國駐外使館和駐外公司屢屢反饋回國內。據消息人士透露,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司後來也曾調查過中基 公司。

  工程進度緩慢也引起了安哥拉政府的不滿,並將中基公司承攬的不少工程收回,其中包括安哥拉重建項目中的標誌性工程——國家行政中心,以及三條公路修復項目(Catete至Ngola Kiluanje、 Golf/Viana、 Gamek至Sanatorio)。

  據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一些標誌性重建項目,如本格拉鐵路、羅安達鐵路由安哥拉政府收回後,與中國政府簽署了協議,由中方提供貸款為上述項目提供資金,「後來建成的項目主要是中國政府的貸款給建的,轉化為政府間項目,和中基公司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

部委指控

有關部委曾向高層遞交報告,列舉中基公司在海外劣跡,指其為「由不法港商夥同國內貪婪分子組成的騙子公司」

  2004年以來,徐京華屢屢以文森特來訪為籌碼,要求參與文森特與中國政府高層領導人會見,亦時有得逞。這些會面的照片成為徐京華在非洲介紹自己最好的名片。

  「有時,徐京華會拿出一些與中國、外國高層領導的合影,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一位熟悉徐京華的人稱他為「照片先生」(Mr.picture)。

  徐京華的中國面孔,其私人飛機上有意插上的中國國旗,他在安哥拉與中石化的成功合作,加上種種神秘的行事風格,使他獲得了一層中國「代表」的色彩。

  作為一名能源掮客,徐京華發家於嫁接非洲資源國與中國能源巨頭資金;但隨著羽翼漸豐,在許多時候,他成為麻煩製造者。

  2009年中鋁與力拓要合資開發在幾內亞的西芒杜鐵礦項目,同時要在那裡進行基建投資以便礦產的運輸。但徐京華不久也來到了幾內亞,中基公司的風頭,很快蓋過了其他國際實力企業集團。

  2009年10月中旬,徐京華的中基公司與幾內亞軍政府簽署了一項70億美元的礦業和基礎設施交易,以開發該國的礦產資源,包括鑽石、鐵礦石、石油以及世界儲量最大的鋁土礦。而在幾內亞,2008年的GDP為45億美元。

  當年10月1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答記者問時表示,中基公司「是一家在香港註冊的國際公司,其在幾內亞的投資純屬其企業自身行為,該公司活動與中國政府無關,中國政府不瞭解具體合作情況。」

  這並不是徐京華、羅方紅及中基公司首次嘗試以中國政府「代表」身份去獲取生意。

  據一位接近SSI的消息人士透露,有關部委曾向政府高層提交了一份名為《中基在海外嚴重破壞我國形象》的報告,於去年得到國務院高層批示。

  財新獲得的這份報告草稿稱:「中基公司(即中基)自成立始,對外宣稱是中國政府的影子公司,在非洲、拉美、和朝鮮等地區,進行所謂的能源、礦產、基建方面的投資,大肆招搖撞騙,嚴重破壞了我國在上述地區的對外形象和聲譽,極大地影響我國正常外交經貿投資活動的開展。」

  報告還說,「他們通過極為大膽的謊言⋯⋯用重金收買外國高層政治人物,騙取重要石油、礦產和基礎設施的開發合同,然後轉賣給中國有關公司和國際公司,謀取巨額暴利。」

  報告詳細列舉了中基公司在海外的部分重要劣跡,讀來令人驚憤。

  例如報告提到,2003年秋,徐京華前往委內瑞拉,會見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石油部和外交部主要負責人,稱代表中國政府及中石油向委購買 400萬噸奧利油和在委建立大型煉油廠,協助委擺脫對美石油出口的依賴。隨後,中基公司組織委相關外交人員來京與中國相關部門進行一般性接觸,並以此證明 其中國官方背景。後經駐委使館證實其與中國政府無關,委相關部門才斷絕與其聯繫。

  最典型的一次發生在阿根廷。

  2004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訪問阿根廷之前,中基公司派人前往布宜諾斯艾裡斯,設法見到阿根廷時任總統基什內爾。其間,中基公司謊稱為配合 胡錦濤訪阿,將代表中國向阿根廷投資200億美元,涉及銀行、石油天然氣、機場碼頭、鐵路公路和移動通信多個領域。中基公司甚至與阿有關部門起草了投資協 議的文本,計劃在訪問阿期間正式簽署。

  「外交部認為徐嚴重干涉了外交活動。」一位知情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

  2008年,中基公司利用在尼日利亞的高層關係,介入中海油收購OPL256油田的交易中,以各種「非法手段」擊敗中海油,將OPL256轉賣給安石油。有關部委認為,中基公司的做法影響了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在尼的業務開展。

  2004年阿根廷事件後,中國政府多次在各種公開場合一再重申中基公司與中國政府毫無關係,是一間香港私人公司,但是這些聲明沒有起到以正視聽的效果。有關部委的報告雖獲高層批示,但因徐京華境外身份,未能採取行動。

  與此同時,中基公司仍或明或暗以中國政府代表自詡,歐美和非洲媒體對此又多有報導批評,每每涉及對中國政府非洲政策的評判。

  近兩年來,國際輿論對中基公司的關注在上升。

  2009年8月10日,英國皇家戰略研究所發佈了名為《渴望非洲石油》報告,將中基公司稱為「中國牆」,指其為中國政府和非洲之間的一道防火 牆。2009年11月2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在報導中基公司與幾內亞政府簽署協議一文中,再次指責中國政府的對非政策。今年8月《經濟學人》雜誌刊發的 報導,指稱徐京華在安哥拉的投資損害了當地人民的利益。

  對財新《新世紀》記者提出的採訪要求,中基公司主席羅方紅在回函中表示自己並不急於接受採訪對外澄清,「因為我做的事情自己仍在實踐中,還不到成熟談論的時候。」她並表示已習慣歐美媒體的報導,也習慣外界對她的不同聲音。

  財新《新世紀》記者沈乎、郭瓊、王小聰,實習記者高四維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70

【麻煩大了】瘋狂的鄭州鋁業

http://www.infzm.com/content/70162

看到太太長期忠實於某品牌的長筒絲襪,沃倫·巴菲特的第一反應是:讓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大筆吃進該公司股票並長期持有。但如果他看見路邊賣早點的老婦也在熱衷於談論「擔保」和「回報」,又會做何處置?不難猜度——迅速離場,拋棄與「擔保」相關一切公司的股票。

自2011年下半年開始,擔保業的恐慌情緒在河南一再出現。最新的高潮並沒有出現在已為外界熟知的鄭州金水路周邊幾棟大樓中,而是在相對偏僻的秦嶺路上——一家名為鄭州鋁業的公司。當然,恐慌的風暴遲早會襲擊前者,並以此為中心,蔓延波及焦作、洛陽諸地。

作為由1996年成立的國有大型企業中原鋁廠改制而來的一家股份制公司,從外表看,鄭州鋁業的實力不可小覷。財報顯示,2010年公司實現主營收入 14.1019億元,利潤9885萬元,而2011年前三季的利潤已達到了1億。該公司不僅自稱擁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且正在力推旗下子公司神力鋁 箔上市。甚至,這家專於鋁精深壓延加工的企業還在考慮在滎陽地區上馬佔地360畝、總投資約10.6億元的生產線,以擴大目前年8萬噸的產量。

儘管鄭州鋁業從未實現飽和生產,儘管自4年前創下每噸3380美元峰值後,鋁價一路下滑,鋁製品市場大幅萎縮——在剛剛過去的壬辰龍年春節,南海、 無錫、上海、杭州四大主要倉庫的鋁庫存已達到40萬噸,需求逐步恢復很可能要等到4月份,但作為行業內擁有一定話語權且被當地兩級政府高度重視的企業,怎 麼著也是足斤足兩的成色!

且慢!光憑一身光鮮皮囊並不能判斷腹中一定有貨。至少,有關財務報表幾個關鍵數據已傳出不同版本。一說其資產總額為12.57億元,負債4.94億 元,負債率39.37%——不僅是正常,應該說優異,特別在這個銀行收緊銀根,企業資金鏈普遍緊張的當下。另一說就不妙了。來自某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其 資產總額當為10.39億元——縮水了,而負債則達14.6億,較前一公佈整整多出9.66億來。莫著急,還有第三個版本,堪稱「午夜凶鈴」──公司負債 高達近25億元。即使取其資產的高位線也不能迴避一個事實:嚴重資不抵債,若不重組唯破產一途。

更麻煩的是,披露該項信息者揭示,鄭州鋁業的欠款中,6億元屬當地銀行,還有18.6億則來自民間。而為了得到這筆資金,企業需付出36%─108%的年化利率。

先不論高利貸的法律屬性──雖然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貸款難是一個普遍現象,6.5%的一年期貸款利率對他們而言永遠是王菲口中的「傳奇」,但至少鄭 州鋁業不在此列。問題是,所有的貸款需要質押和擔保,而自2011年10月開始,鄭州鋁業已停止償還貸款支付利息,不少於30家本地擔保公司被深度套牢。

在鄭州鋁業向銀行的借款中還出現了兩家本地上市公司——多氟多和太龍藥業。尤其是前者,甚至已拉來同省某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做反擔保,更奇怪的是,其 最後一筆2500萬元的擔保時間發生在2011年11月5日。這時,鄭州鋁業已然事發,政府維穩小組已然進駐。如此淡定,除卻政府力量的介入和背書,很難 得到別的解釋。

最新消息稱,鄭州方面正全力推進鄭州鋁業的債務重組——這幾乎是所有相關擔保公司唯一的希望。保住企業主體,至少可令貸款方拿回部分本金和同期銀行 利率。不過現知的三個重組方案均較苛刻,即便是能拿回全部資金並取得同期銀行利率150%的方案三,其成立前提也是未來新東家首肯並承擔全部債務,且得等 上三年。以時間換空間,新的博弈開始了,可你有選擇不玩的權利嗎?

萬幸吧你!畢竟這還是「國字頭」背景的實體製造企業,又肩負就業指標,爛船尚存三斤鐵。對於那些投資方向頗為可疑的項目,政府就不會心慈手軟,誰的 孩子誰抱起,2012年5月31日前,重災之所鄭州金水區所有擔保公司必須結束所有兌付工作,哪怕是還未到期的債權。否則,非法集資罪,金融詐騙罪,任選 一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47

Domino比薩:做飯不再麻煩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471.html

Domino比薩開發的Pizza Hero應用幫助顧客解決了這個難題。這款應用專門為iPad開發,顧客可以利用這款App體驗製作比薩的全過程。從最初的和面、刷醬,到添加餡料,再到 最後的切比薩,全部環節都由用戶自己在iPad上操作完成,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精確選擇到底添加哪些調料以及每種調料添加的多少。更妙的是,連最後切 比薩的環節也由用戶親自動手完成,操作起來就像玩「水果忍者」一樣,十分有趣。用戶在完成一系列製作環節後可以選擇直接下單,Domino會按照顧客的意 願將這張虛擬比薩真正烹製出來,並且送貨上門。

Pizza Hero應用幫助消費者省卻了買菜、洗菜等諸多前期準備環節,也避免了做飯時油煙的困擾,不過,它依舊保留了做飯的精髓——即烹飪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消費者吃到了自己想吃的比薩。

點評:Domino已不是第一次通過App推廣自己的產品了,從訂比薩到做比薩,後者的成就感+娛樂性更加刺激用戶的消費慾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44

【麻煩大了】打的就是老虎

http://www.infzm.com/content/71850

2012年2月24日,壬辰龍年農曆二月初三。諸事不宜。

這一天,香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們都在討論兩件事。

一個是好消息。來自德意志銀行的報告預測,2012年全球對沖基金管理的資產總值將達到2.26萬億美元,同比上升12%。其中,80%的機構將增 資除日本外的亞洲區市場。未來6個月,這些機構所持現金的水位至少有一半將變成各類投資產品。而在經歷上世紀90年代以來第二差表現的2011年——平均 減值5%後,今年頭兩個月,不少對沖基金已錄得15%的回報。

還有一個,就不太妙了,由79歲的朱利安·羅伯森間接控制的老虎亞洲基金遭遇香港證監會重創。其三位具體管理人和交易員被香港終審法院終極裁定凍結3850萬港元資產並退回投資者。最重要的是,未來的老虎亞洲基金將被禁止在港從事任何與證券及相關衍生產品有關的交易。

別人可以吃肉喝湯,你卻連聞味的資格都被剝奪,只因此前幾宗交易涉嫌內幕操作,且總計賬面還虧損140萬港幣。對於一度把旗下基金規模從800萬擴張至200億美元的傳奇人物朱利安·羅伯森來說,情何以堪?

其實,香港證監會的「打虎行動」已歷時近3年,其間波折不斷。2008年末至2009年初,老虎亞洲基金在提前獲知瑞銀和蘇格蘭皇家銀行將進行中國 銀行股份配售消息後,分兩次沽空該行股份共計3.6億股;之後數月,故伎重施再次在建設銀行股票上操縱市場。當年9月開始,已釐清真相的香港證監會向法院 多次要求凍結其管理資產並終止其在港一切交易可能。這也是該會首次針對單一法人團體提出上述申請。而至去年7月14日,香港高院否決了此項申請。香港證監 會遂決定上訴至終審法院,並終於在今年2月24日這一天得償所願。

其間,對於老虎亞洲基金一直持強硬態度的香港證監會行政總監韋奕禮因雷曼迷你債券事件拖累提前三個月掛冠而去,更令外界一度猜測風向有變。甚而因與上海2020年前競逐「中國第一金融中心」,香港監管機構過於嚴苛的手段是否會削弱自身實力的言論亦不時襲來。

至於14年前那個夏秋之交發生的港府與量子基金、老虎基金等的世紀大戰,也在此輪「打虎行動」被貼上「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標籤。而是時負責香港方面捍衛聯繫匯率行動的主要官員,恰是目前正處於輿論漩渦中的特首曾蔭權。

老虎基金和創始人朱利安·羅伯森,素來被外界視作具有天使與魔鬼雙重性格,其耀眼的光芒——20年平均年投資回報25%,以及2000年3月因不肯介入「不符價值投資理念」的科技股致使業績大幅下降不得不含淚清盤的事件,都是輿論津津樂道之事。

作為在雜草叢生的荒野上搜尋鑽石的人,朱利安·羅伯森最為人稱道的,並非是他與喬治·索羅斯在1992年聯合阻擊英鎊和1998年在俄羅斯國債博弈 中的比翼齊飛,而是自1994年春天到1996年5月由其率先發現期銅異動並堅持沽空一役。也正是那場長達兩年半的多空廝殺,銅價一路從每噸3075美元 降至1860美元,全球最大銅開發商日本住友商社虧損40億美元之後,擁有「5%先生」綽號的濱中泰男黯然離職,而老虎基金則大獲全勝。

此外,雖然老虎環球基金已然謝幕十二年,但由朱利安培養出來的二線基金管理者卻異常活躍和成功——2007年,全球50位收入最高的對沖基金經理中 竟然有8位是虎仔出生,這無疑是令巴菲特都要歎服的業績。事實上,這些蟄伏在各洲際市場的對沖基金經理,更像是朱利安的化身,秉從的正是其導師一慣毒辣的 市場預判和剽悍的操作手法。

而問題在於,這些最聰明又見識過大場面的「吊睛白額錦毛大蟲」,這次如何會因幾筆看似「賺頭不大」的交易而觸犯「香港證券和市場監管條例」天條,使香港證監會有機會動用其中第213條將其逐出本埠市場呢?

讓我們再次回到1998年金融危機中的那個危卵之地——香港。據一位與老虎基金多有合作的金融界人士回憶,在當年5月,即離港府與各大對沖基金正面 交手還有三個多月的時間,老虎基金曾委託當地一家證券行買入1.5億美元香港電訊股票,金額之大以至完成這宗交易指令花費了整整一週。在整體看空港股的時 候何來此舉?事後該位人士發現,其構思異常巧妙:先是充分估計到港幣同業拆借利率在未來大幅上升後持有大量現金的該公司將直接受益,同時持有公用事業也是 在沽空對利率和經濟週期敏感的地產股、銀行股之後的對沖。結果,即便到了匯市、期市亂成一鍋粥,藍籌股價大多銳降的8月,香港電訊股票仍然保持上漲態勢, 成為罕見異類。

不放棄任何賺錢的機會,同時避免任何可能存在的損失,這大概就是當老虎亞洲基金發現其他戰略投資者考慮沽空中國銀行業股票後不惜冒險違規提前拋售的原因。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利用「沃爾克規則」大幅提高針對對沖基金的監管力度,超過1.5億美元規模的對沖基金的操作將被迫透 明化,同時大批老牌基金還受到內部交易調查,一時間,避走香港便成了最好的選擇。無論老虎基金、量子基金還是高盛和大摩,紛紛開始在維多利亞海港邊上租用 辦公室,而目前至少已有300家機構持有交易牌照,較2007年上升60%。

諸多嗜血大佬同時到場,帶來的不僅是充沛的資金、交投的活躍,也很可能是一個更趨劇烈振盪不安的市場,此時此刻,以被捉到痛腳的「老虎」祭旗,無疑是吃過苦頭的地主殺虎鎮群雄的意思了。

朱利安·羅伯森是否真的從此要與香江道拜拜?莫急莫急,先看一則舊聞吧:2011年1月,羅伯森斥資5000萬美元注資總部位於香港的根津亞洲對沖基金旗下子基金,並計劃於年內增資至8億美元。

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也是一種對沖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68

【麻煩大了】長江裡的鳳凰咋成了落湯雞

http://www.infzm.com/content/69309

一邊是報捷,不斷地報捷!

來自日前召開的長江航務管理工作會議消息,2011年長江幹線貨運量達到16.6億噸,同比增長10.5%,在2006年首次超越美國密西西比流域後,這已經是第五度蟬聯世界內河運輸冠軍。

此前的好消息是,十二五計劃期間,政府財政對內河航運投資將較上個五年多出2.7倍,僅中央財政一塊就至少貼補500億元。交通部長李盛霖坦言,內河水運發展已上升至國家戰略!

一邊是報虧,持續地報虧!

作為中外運與中國長江航運集團兩大央企4年前合併後置於中國第一黃金水道的上市旗艦,長航鳳凰(股票代碼:000520)已透出口風:2011財年預虧8.7億至8.8億元,其每股收益已為﹣0.65元,而淨資產收益率則是﹣76.8%。

3個月前還宣稱有重大重組事項並停牌兩月,為何長航鳳凰如今竟會以此面目示人?別忘了,這其中還有財政返還補貼的3000萬沖抵呢。

自2006年與中石化資產置換重組以降,除了2010年勉強扭虧——幸虧有4000萬元的搬遷補償和1190.8萬元的財政返還,長江裡的鳳凰面對一路飈升的市場體量,似乎連口殘湯冷羹都未分到,不是說同業競爭只有3萬個體蝦兵和不成氣候的三百餘企業蟹將嗎?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2011年9月26日至30日5個交易日內,身為大股東的長江航運集團連續減持372.5萬股,套現1413萬元,擺明對膝下不肖之子的不信任。

要不是11月初再度宣佈資產重組,去「河」奔「洋」,相信絕大多數投資者早早用腳投票了。可偏偏又在之後5次公告「重組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慣聽反話的資本市場直把告誡當調情。

事實證明,一廂情願往往引來萬念俱灰。當公司方面宣佈因與大股東中外運業務衝突,且國際板遲遲未開重組失敗後,三個跌停一字馬就在意料之中了。

難道長航鳳凰兩大股東事前未估量上述風險?本就爭議不斷的國際板難道會因一家虧損經年的公司提前墜地誕生?有業界分析人士指,自上次剝離石化資產注 入航運和物流資產,每逢虧損,該公司舉出的理由往往就那麼幾條,如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持續下降,油價不斷上升;或偏他家吃虧,三峽等礙航閘壩問題遲遲不得 解決,人工成本連續疊加等。

討論鳳凰如何褪變成落湯雞的深層原因,僅站在該公司立場,一味責其經營不善,僅靠資產騰挪和變賣苟且而活是簡單的。如若將視角放寬,又會得出別樣的答案。

2005年12月27日,正致力對央企進行深度改革的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將一項「第一」遞給了中外運這家綜合排名難入百強的央企:首次空降原五礦集團 的舵手、5年間將其營業額銳升120億美元的苗耕書為外部董事兼董事長;同時作為試點,第一次在董事會中由外部董事佔據多數。有意味的是,此次改革的理由 恰是中外運「不夠大,也不夠強」。

之後,以縮減央企總體數量為背景,由國資委操刀歷經兩年完成了中外運與中國長江航運集團的再度合併。也就是這一刻,長航旗下的長航鳳凰換了東家。

表面看,這是一樁門當戶對的姻緣。一個是中國最大綜合物流公司和國際貨代公司,最大航空貨運和國際快件代理商,第二大船務代理公司;一個是中國內河最大骨幹航運集團,唯一涉足遠洋、沿海、長江、運河的全能選手。將這兩人送入洞房,豈不美哉!

但現任中外運長航集團副董事長趙滬汀曾說:「我們兩家不重組,都沒出路,如果不重組,可能就叫人給組掉了。」一語破天機!

抱著「不被組掉」的目的,兩家公司合併後仍然在強調自己的主體性。甚至在整合初期,兩家央企就未來的企業英文名稱、標識等事項都頗多爭執。本屬弱勢 地位,遲早嫁人了事的長航一直希望在新標識中加入自己的縮寫「CSC」,而隨著資產總規模擴張一倍,少了「被人組掉」可能的中外運則堅拒。

集團層面如此,作為繼子的長航鳳凰更是徬徨。在2011年末的那出重組劇中,長航鳳凰所謂與大股東的業務衝突,更是凸顯了這一矛盾。中外運、長航, 加上來自央企內部的眾多外部董事,在這個合併後的大家庭中,都發揮著自己的作用,但究竟誰來改變長航鳳凰這家靠水吃水的公司的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