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方重拳出擊歐盟航空減排立法:實質性較量的時刻到了

http://www.infzm.com/content/69234

針對歐盟航空減排爭端,中方已由單純的外交交涉轉為國內應對措施配合外交交涉的新階段。

在國務院的授權下,中國民用航空局於近日向國內各航空公司發出指令,未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禁止中國境內各運輸航空公司參與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禁止各運輸航空公司以此為由提高運價或增加收費項目。

這是中方第一次正式採取實質性應對行動,表明已由單純的外交交涉轉為國內應對措施配合外交交涉的新階段。指令立場堅決,且明確傳遞出兩層意思,一是 中國航空公司不會加入EUETS,這一點似乎沒有商量餘地,二是中方依然對歐盟敞開外交談判的大門,如歐方繼續一意孤行,中方還將採取進一步的反制措施。

中方這一行動是深思熟慮的產物,有其深刻的政治含義。自2007年以來,包括中方在內的主要國家已持續、反覆通過各種場合一再向歐盟表明了反對立 場,持續施加了強大的外交壓力。但這些「不帶牙齒」的外交交涉均未能阻止歐盟行動的步伐,歐盟依然強行單方面按計劃於2012年1月1日正式實施相關指 令。2013年3月,各航空公司將面臨是否遵守歐盟指令的合規性評估,屆時可能會遭到歐盟做出的包括禁飛在內的處罰。

實際上,在過去外交交涉的同時,中方一直都在研究採取實質性反制措施的可能,目前看,似乎已成竹在胸,也已明確表態,將根據事態發展考慮採取必要措 施維護本國民眾和企業的利益。除中方外,美國、俄羅斯等其他國家也會對歐進行反制,美國國會目前就在討論一項反對美國航空公司加入EUETS的法案。

顯然,這一爭議在「講理講不通」後,將升級為一場「拼實力」的政治外交較量。拋開歐盟相關指令的合理、合法性問題,單純從國際政治角度看,各國很難 接受他國侵犯自身主權的單邊行動,更何況這一行動的背後還隱含這樣一個事實,即歐盟單方面對他國航空公司進行收費,並完全掌握相關費用的支配權。

針對中方的強勢措施,歐盟氣候行動發言人第一時間表示,「仍然相信,中國航空公司在通過歐盟機場運作時將會遵守我們的相關規定。」有人將這一表態解 讀為「中國航班必須納入EUETS」的強硬表態,這有失偏頗。這其實只是歐方在尚未來得及對中方最新行動進行充分評估的基礎上作出的一次例行性表態,並不 能傳遞任何新的信號。歐方的相關立場已經非常明確,一是相關決定已經成為歐盟法律,歐盟不會迫於國際壓力撤銷或修改這一法律,二是歐盟立法本身仍留有靈活 餘地,只要各方能在國際民航組織(ICAO)框架下達成減排協議,或在國內採取「同等」減排措施,歐盟可以對其航班做出相應的豁免。

這場爭端將如何收場仍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很可能將取決於雙方基於各自利益考量後的現實選擇。最壞的結果是,雙方互不讓步,歐盟對不遵守其指令的外國 航空公司做出包括禁飛在內的處罰,這將扣動其他國家反制措施的扳機,雙方以牙還牙,爭端逐步升級為一場衝突與對抗。這場衝突沒有真正的贏家,但損失最大的 一方最終將因無法承受相應的後果而被迫妥協。

另一種較為理性的結果是,雙方都保持理性與克制,並為避免衝突,緊急進行務實磋商,並在2013年歐方扣動衝突的扳機前達成妥協,或在ICAO框架下達成解決方案,或歐盟與相關國家之間達成雙邊協議。從歐盟立法條款看,這種可能性顯然依然還存在。

從現實角度考慮,在剩下將近一年的時間內,各方在ICAO框架下達成共識的難度較大。對中方而言,完全可以基於民航業在節能減排領域採取的行動要求 歐盟給予管轄豁免。但雙邊磋商本身也將是一件十分艱難、複雜任務,且取決於歐方能否顯示足夠靈活的姿態。看來,短時間內雙方要找到「雙贏」的解決方案似乎 仍充滿了挑戰。

擺在歐盟面前的現實問題是,在深陷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困擾的當下,與主要大國捲入一場可能進一步損害歐洲經濟利益的衝突是否值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78

歐盟凡事管 左丁山

2012-3-11  AD

星期五講及法國新移民來港,原來法國人怕咗社會黨總統候選人 Hollande提出之「富人稅」,稅率高達 75%,豈只有錢人紛紛鬆人,中產專業打工仔亦不能不計劃離開巴黎,去邊呀?近近地過大海去倫敦囉,現在已經有三十萬法國人住在倫敦,有埋電台㖭,叫做 French Radio London。
社會黨未必贏到薩爾科齊,但薩爾科齊弊在唔係純種法國人,法國選民對佢有一種說不出的不喜歡(或者陶傑 說得出),故此荷南迪本來有機會嘅,點知政客就係鍾意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一月份時荷南迪講過:「懲罰性稅率不會帶來更多稅收」,甚受歡迎,大有獲選 希望。點知前星期就提出向超過一百萬美元嘅收入徵收 75%邊際稅率,如果計埋其他稅項及政府徵費,超過一百萬美元嘅收入等於全部奉送咗俾政府,打工仔搏嚟做乜,花紅冇晒意義,高薪人士唔走有鬼。
歐 洲人幾鍾意自稱以公義公正,不時訂下管制法規,要納稅人遵守,結果就係管得太死沒希望,最近歐洲爆發雞蛋荒危機,原因係歐盟要伸張動物權益,今年起不准農 場用一層又一層嘅雞籠養雞,要有足夠空間俾啲雞隻活動,西班牙雞農冇錢安裝新式雞籠,索性殺雞賣錢,不再生蛋,於是倫敦超市雞蛋價錢由四十幾便士一打上升 到九十七便士,以後蛋糕、雪糕會漲價;歐盟要向其他地區飛機徵收排放稅,中國、美國、俄國一起抗議,中國下令中航拒交,以後可能有貿易戰,依家歐盟話歐洲 企業嘅女性董事比率偏低,提出到 2020年女性董事要佔 40%。此議一出, 24個成員國勞工部長反對,三國(奧地利、荷蘭、比利時)無異議,其實女性大學生數目在全世界都開始或已經超過男生,女性在商界佔高職,只係時間問題,駛 乜立例呀?最怕有啲香港人凡事都話歐盟夠進步,歐盟乜都好,要香港學習,跟風,咁就搵嚟搞。一個政府大有為嘅話,最後受難者其實係人民,逼得人民用腳嚟投 票,好似法國精英移居倫敦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52

歐盟對飛利浦等六電視廠商處以創紀錄罰款19.2億美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401

歐盟委員會對六家電視製造商處以創最高紀錄的14.7億歐元罰款(約合19.2億美元),稱這些廠商近十年來壟斷電視與電腦顯示器陰極射線管的定價。

此次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處罰對象包括荷蘭飛利浦、韓國的LG和三星、日本的松下與東芝以及法國的Technicolor。
 
歐盟裁定,1996-2006年上述廠商高管聯合商議定價和市場份額,構成了電視機與電腦顯示器兩宗卡特爾式壟斷。
 
其中對飛利浦的處罰最重,高達3.134億歐元,其次是罰款2.956億歐元的LG,松下、三星、東芝和Technicolor分別面臨罰款1.575億歐元、1.508億歐元、2800萬歐元和3860萬歐元。
 
此外,松下的兩家合資企業也遭到處罰。檢舉此類壟斷的電視顯示器製造商台灣華映逃過了罰單。
 
歐盟負責競爭事務委員Joaquin Almunia聲明稱
 
這些陰極射線管的卡特爾是「教科書式的典型卡特爾」:它們具備所有最惡劣類型反競爭行為的特徵,嚴禁其他企業在歐洲開展業務。
 
Almunia稱,這些違反競爭的行徑對消費者尤其有害,因為50-70%的顯示屏價格都與陰極射線管有關。
 
路透指出,去年,使用陰極射線管的四家玻璃製造商遭到歐盟委員會合計1.2874億歐元罰款。
 
此前最大的陰極射線管卡特爾罰款是2008年13.8億歐元的汽車玻璃卡特爾罰款。
 
華映、三星、LG和其他三家LCD廠商兩年前就因卡特爾壟斷受歐盟處罰總計6.48億歐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546

微軟未提供IE以外選擇違背承諾 遭歐盟罰款7.31億美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705

因未能遵守保證消費者擁有選擇IE以外互聯網瀏覽器選擇的承諾,歐盟6日向微軟處以5.61億歐元(合7.31億美元)罰款。

這是歐盟委員會首次因未遵守協議承諾處罰一家企業。考慮到微軟調查期間提供信息的主動合作態度,這筆罰款本身並不算高,但可以視為歐盟向其他牽涉反壟斷的科技企業發出警告。
 
歐盟調查發現,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微軟未能讓1500萬用戶瞭解可以選擇微軟產品IE以外的瀏覽器。
 
歐盟委員會負責競爭事務的委員Joaquin Almunia稱
 
反壟斷決定中達成的有法律效力承諾對我們執行政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未能履行承諾是很嚴重的違法行為,必須接受相應的制裁。
 
路透介紹,微軟與歐盟反壟斷機構交惡由來已久,目前已經收到歐盟相關罰單合計21.6億歐元。
 
2004年,歐盟委員會判定微軟濫用市場主導地位,將Windows Media Player與微軟的軟件包捆綁發售,於是處以罰款。
 
2009年,微軟向用戶提供瀏覽器選擇,允許他們下載IE以外的瀏覽器。
 
歐盟委員會規定此項措施的法律年限於2014年截止。
 
但2011年中至2012年中,Windows 7服務未能向用戶提供上述選擇,由此導致此次遭罰。
 
StatCounter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微軟在歐洲瀏覽器市場的份額減半,降至24%,谷歌的Chrome為35%,其次是佔有29%的火狐。
 
分析師們一直覺得奇怪的是,不提供瀏覽器選擇得到的收入遠低於可能面臨的罰金,但微軟還是明知故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334

用俄羅斯的鈔票金援 省下歐洲納稅人的錢 歐盟救援塞普勒斯模式 改寫金融新頁

2013-03-25  TWM  
 

 

經歐盟救援塞普勒斯一役,金援倒債國的模式,從此寫下全新的一頁,因為歐盟想出強制課徵塞普勒斯銀行存款戶﹁一次性存款稅﹂,不僅一舉整頓塞普勒斯金融體系的洗錢大戶,還讓歐洲納稅人省下大筆稅金,可謂是一箭雙鵰。

撰文‧乾隆來

期待已久的塞普勒斯救援方案終於出爐了,極具創意的「強制性債轉股」方案,在三月十八日星期一造成全球股市的震撼,卻可能替歐盟一口氣節省了六十億歐元,相當於新台幣二三四○億元的救援金。

這個創意的強制性債轉股,是經由塞國國會立法同意,將對所有塞普勒斯銀行的存款戶課徵「一次性存款稅」,或者叫作「剪髮」(hair cut),超過十萬歐元的大戶,課徵九.九%,十萬歐元以下的課徵六.七五%,稅率暫訂,可能在國會討論後修改。

剪髮的部分,則拿來更換等值的塞普勒斯銀行增資股票。也就是說,政府強迫所有塞普勒斯的存款戶,拿十分之一、或是六.七五%的存款,來認銀行的增資股票,銀行的體質因此改善。而存戶雖然少了存款,但持有的股票,卻因為銀行的重整而有增值上漲的空間。

銀行存款有一半來自境外

這個方案與塞普勒斯獨特的「洗錢中心」特質有關。在總計七百億歐元的存款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外國人的存款,其中以俄羅斯、希臘、土耳其為大宗,被「剪髮」的是外國人,甚至是外國黑道、貪官汙吏。但是,這個方案也打開了潘朵拉寶盒,過去歐債危機沸沸揚揚,但是各國國會通過的都是財政減支方案,從來不敢對銀行存款戶下手;這回塞普勒斯直接透過國會立法,改變了存款戶與銀行的關係,這是金融市場的創舉,也勢必強迫所有金融教科書重新改寫!

至截稿前,這套最終救援方案還未獲得塞普勒斯國會通過。不過,如果這次歐盟順利完成「整頓」,塞普勒斯將與歐盟更為接近,且逐漸遠離土耳其、俄羅斯的影響。歐盟的政治家與金融專家們,若能以低成本﹁整併﹂塞普勒斯,將是「歐盟帝國」再一次實質擴張的勝仗。

位在地中海邊,塞普勒斯是個面積只有台灣四分之一的小島,人口八十三萬人,有將近八成是希臘的後裔,兩成是土耳其人。由於地理上距離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只有一百公里,距離有血緣關係的希臘本島有八百公里,因此,塞普勒斯一直是這些大陸國家「境外交易」的天堂。

希臘倒債風暴的受災戶

塞普勒斯的「境外交易」特性,在過去二十年成為歐亞大陸國家的洗錢中心,最大宗來源是俄羅斯。據統計,塞普勒斯銀行收受俄羅斯的存款金額超過一百億歐元,占全國存款的一五%,其次是希臘與土耳其;甚至連遙遠的英國人,都在塞普勒斯銀行存放了超過二十億歐元的存款。

塞普勒斯所有銀行的存款餘額,過去一年因歐債危機逐漸流失,目前約有七百億歐元,其中塞普勒斯居民的存款只有一半,其餘全是外來存款。塞普勒斯作為歐亞陸橋的洗錢中心,發展出超級肥大的銀行體系,七百億歐元的全體銀行存款餘額,是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九倍,遠高於歐盟國家平均的三.七倍。

原本,洗錢中心是沒有金融風險的,以澳門這種以賭博為機制的洗錢中心為例,「乾洗費」即使超過二○%,仍是買賣雙方可以接受的行情。問題是塞普勒斯的銀行因為歷史淵源,長期持有希臘政府與銀行的債券,在去年希臘退出歐元的危機中受到重傷。根據歐盟的統計,塞普勒斯的銀行認列希臘債券損失,總共賠掉GDP的一○%,使得塞普勒斯的銀行遭到破產的壓力,也被迫向歐盟尋求援助。

塞普勒斯的三大銀行— Bank of Cyprus、Marfin Popular Bank、Hellenic Bank—掌握了全國五六%的存款,以及四八%的放款,過去十年為了吸收海外存款,不斷向歐盟地區擴充,偏偏因為地緣與血緣的關係,希臘是他們海外擴張的主戰場,因此,塞普勒斯三大銀行也就成為希臘倒債風暴的波臣,這波歐盟救援的目標。

救援塞普勒斯的金額與時程,早在去年十一月已達成協議,塞普勒斯與歐元十七國財政部長組成的歐元集團協商達成共識,救援金額一七五億歐元,其中一百億元拿來彌補銀行損失,另外七十五億歐元則用來支應二○一五年之前的政府開支與債券到期缺口;而且時程也算得清清楚楚,就是今年三月十八日,塞普勒斯有連續三天的長假期,可以有時間來做特別處理。

歐盟既省錢又逼黑錢漂白

事實上,去年十二月之後,歐盟官員根據協議,即開始對接受救援的銀行與政府機構進行實地稽核,稽核的重點,就在清查洗錢行為。而剛剛接任歐元集團(Eurogroup )主席的荷蘭財政部長杰龍(Jeroen Dijsselbloem),甫上任時也高調宣示,塞普勒斯如果要得到歐盟的救援,「必須以接受歐盟對於洗錢行為的調查為前提」。

俄羅斯是塞普勒斯最大的存款來源,超過一百億歐元的俄羅斯存款,一口氣就要被「剪髮」十億歐元,這筆錢拿來換成塞普勒斯銀行的股票,得浮上台面被檢查搜身一次,將來還必須要記名登記,但是重整後的銀行股票有很大的上漲空間。歐盟這批官員,一手拿聖經、另一手拿大刀,逼迫俄羅斯、土耳其、希臘這些洗錢大戶走上天堂路。

德國主導之下,歐盟祭出這招救援方案,估計可以換到六十億歐元,讓歐盟救援資金從一七五億歐元,大降到一百億歐元。這招逼迫黑錢漂白,用俄羅斯的鈔票來救援塞普勒斯,節省歐洲納稅人、特別是德國納稅人的稅金,招招都是險棋,卻招招都直接打蛇七吋。

誰說德國人一板一眼,僵化沒創意?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67

索羅斯:怎樣從歐元危機中拯救歐盟 睿愚

http://xueqiu.com/8691397300/23518781
我的第一選擇是歐元債券,第二選擇是德國退出歐元。不管哪個選擇,都遠遠好於不做選擇而讓危機持續

喬治·索羅斯|文

  我今天來這裡(法蘭克福科學院)是為了討論歐元危機。根據最新發展,我想諸位都會同意,這場危機遠遠沒有結束。危機已經造成了嚴重的金融和政治傷害,甚至還有不少人力損失。危機也把歐盟遠遠地推離了它的成立初衷。歐洲聯盟本來意味著平等國家的自願結盟,但危機把它分成了兩個級層,德國和其他債權國主宰著重債國,並把後者打入了二等國家。儘管德國無法指定政策,但在實際中,如果不先得到德國的首肯,就沒有哪項政策可以得以實施。更糟糕的是,德國所推行的緊縮政策起到了延長危機、使債務國淪為永久附庸的作用。

  這造成了政治緊張局面,意大利的政治僵局就是明證。如今,意大利大部分人都反對歐盟,且這一趨勢可能還會增強。現在,歐洲危機可能摧毀歐盟已成為現實威脅。無序的分裂給歐洲造成的傷害將大於創造歐盟的偉大實驗開始時的情況。這將是一個歷史悲劇。只有在德國的領導下才能避免這一悲劇。德國並未尋求過主導地位,也一直不願接受領導地位所隱含的責任和義務。這就是導致今天這個狀態的原因之一。但不管德國情不情願,駕駛員正是它,我站在這裡演講也是因為它。

  歐洲怎樣進入了這樣一個亂局?又怎樣擺脫它?這是我要回答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十分晦澀,因為歐元危機十分複雜。這個問題還有政治維度和金融維度。金融維度又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主權債務危機、銀行危機以及競爭力分化。諸多角度相互聯繫,使這個問題變得極為晦澀,難以理解。在我看來,只有意識到錯誤和迷思在製造危機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我們才能正確地理解歐元危機。這場危機幾乎完全是自作自受。這堪稱一場噩夢。

  相反,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十分簡單。只要我們對問題有了正確的理解,解決方案就會自動浮出水面。

  我得說,在製造危機的政策失誤中,德國要背很大一部分責任。但我要進一步澄清,我並不是在指責德國。只要你居於主宰地位,就一定會犯下類似的錯誤。從個人經驗出發,我可以說,沒人可以在局勢展開過程中完全認識到它的複雜性。

  我發現,我說德國必須擔責或許會冒犯你們。但只有德國可以讓事情走上正途。我是歐盟的堅定信仰者,我不希望看到它崩潰。我也關注著歐元危機造成的巨大的不必要的人身傷害,我願意盡我所能減輕這一傷害。我對歐元危機的解讀與德國流行的觀點很不相同。我希望我能向你們提供不同的視角,讓你們在傷害加深之前重新考慮你們的位置。這就是我來這裡的目的。

  歐元「原罪」

  歐盟是一項大膽的工程,讓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大跌眼鏡。我把歐盟看作開放社會的化身——平等國家自願結盟,為了共同的利益交出部分主權。歐盟有五個大成員國和眾多小成員國,它們都恪守民主原則、個人自由、人權和法治精神。不存在一國和一國身份把持主導地位的現象。

  一體化過程的先鋒是少數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他們認識到,達到完美是不可能的,他們實踐的是卡爾•波普爾所謂的漸進性社會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他們為自己制定了有限的目標和明確的時間表,然後動員政治意願以前進一小步。他們十分清楚,只要邁進了一小步,其不充分性就會顯露無疑,從而要求邁進第二步。這一過程會自我增強,就像金融市場的枯榮循環。這就是煤炭和鋼鐵共同體一步一步轉變為歐洲聯盟的過程。

  法國和德國曾是這一努力的先鋒。當蘇維埃帝國開始瓦解時,德國領導人意識到重新統一隻有在更統一的歐洲的環境中才有可能發生,他們做好了為此付出巨大犧牲的準備。當討價還價開始時,他們願意比別人多付出,少收穫,從而促成協定。當是時,德國政治家總是說,德國沒有獨立的外交政策,只有歐洲外交政策。這大大加速了這一進程。這一進程在1990年德國統一以及1992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簽署時達到了高潮。隨之而來的是整合期,直到2007—08年金融危機爆發。

  不幸的是,馬約存在根本性缺陷。歐元的設計者意識到,這是個不完全的結構:沒有政治聯盟的貨幣聯盟。但是,歐元設計者有理由相信,當需要出現時,邁出新步伐的政治意願可以被動員起來。畢竟,此前的一體化進程都是這樣進行的。

  但歐元還有其他諸多缺陷,不論是設計者還是成員國都沒有充分意識到。比如,馬約默認只有公共部門可能產生長期赤字,因為私人部門總是必須糾正其本身的過度行為。2007—08年的金融危機證明這是錯誤的。金融危機還揭露出歐元結構的一個近乎致命的缺陷:通過成立獨立的中央銀行,成員國陷入了以它們無法控制的貨幣計價的債務。這讓它們暴露在違約風險之中。

  發達國家沒有理由違約;它們總可以印鈔。它們的貨幣可以編制,但違約風險實際並不存在。相反,必須借入外幣債務的欠發達地區有違約的風險。更糟糕的是,金融市場可以通過做空襲擊致使這類國家違約。違約風險把一些成員國打入了外幣債務深重國的第三世界。

  在2007—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當局和金融市場都忽視了歐元的這一特徵。引入歐元時,政府債券被認為是無風險的。監管者允許商業銀行買入無限量的政府債券而不需要為此撥備任何股本,而歐洲中央銀行在其貼現窗口接受所有政府債券並對它們一視同仁。這給商業銀行帶來了負面激勵,它們囤積利率更高的疲軟成員國債券以賺取幾個額外基點。結果,不同政府債券間的利率差異實際消失了。

  利率的趨同導致了經濟表現的趨異。所謂的外圍國——主要是西班牙和愛爾蘭——享受了削弱競爭力的房地產、投資和消費繁榮,而飽受重新統一成本困擾德國實施了深刻的勞動力市場和其他結構性改革,增強了競爭力。

  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後的這一週,全球金融市場幾乎癱瘓,需要生命支持儀才能繼續運轉。這需要以主權信用(其形式為央行擔保和預算赤字)替換飽受重創的金融機構的信用。對主權信用的強調凸顯出迄今仍被忽視的歐元特徵,即通過成立獨立中央銀行,歐元成員國交出了部分主權。

  這本是邁出通往財政和貨幣聯盟新步伐的時刻,但政治意願卻沒有了。承受了重新統一巨大成本的德國不再是一體化的先鋒。總理默克爾正確地領悟了民意,宣佈各國應該自己看好自己的金融機構,而不是期待歐盟的集體行動。這是倒退。事後看去,這是分裂過程的開端。

  金融市場花了一年多時間才意識到默克爾的決定的影響,這表明金融市場也在以遠遠稱不上完美的知識在運行。直到2009年底希臘赤字狀況真相大白後,金融市場才意識到成員國也可能違約。但隨後上市場報復性地提高了疲軟國的風險溢價。這不啻宣佈資產負債表滿載這些債券的商業銀行實際破產,從而造成了主權債務和銀行雙重危機。這兩大危機是連體雙胞胎。

  中心國的「罪責」

  歐元危機和1982年國際銀行危機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當年,IMF和國際銀行當局通過向重債國提供足夠貸款使它們避免違約拯救了國際銀行系統,但代價是讓它們陷入了持續蕭條。拉丁美洲因此經歷了失去的十年。

  今天,德國的角色與當年的IMF相同。今時與往日條件有異,但效果相同。債權國事實上再將整個調整負擔轉移給債務國,逃避自己應該承擔的失衡責任。有趣的是,「中心」和「外圍」等詞幾乎是在不經意間進入了人們的適用範圍,儘管從政治上講把意大利和西班牙描述為歐盟外圍顯然是不合適的。但是,事實上,歐元已將它們的政府債券打入了有違約風險的第三世界國家等級。這一事實被當局所忽視,至今認為得到應有的認識。這就是歐元危機的根源。

  和20世紀80年代一樣,落在「外圍」頭上的所有指責和負擔以及「中心」的責任從來沒有獲得過合理的承認。外圍國被批評缺少財政紀律和工作道德,但這並不是全部。誠然,外圍國家需要結構性改革,一如德國在重新統一後那樣。但否認歐元本身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需要糾正無異於忽視歐元危機的根源。但這正是現在所發生的事情。

  從這個方面講,德語詞彙「罪責」(Schuld)起著關鍵作用。大家知道,這個詞既有債務和責任的意思,也有罪惡的意思。這個詞讓德國指責重債國罪有應得的民意變得十分自然或「不證自明」(selbstverständlich)。希臘公然違反規則的事實也支持這一態度。西班牙和愛爾蘭等其他國家一直遵守著規則;事實上西班牙還因為是守規矩的典範而得到了援助。顯然,缺陷是系統性的,重債國的不幸很大程度上是拜歐元治理規則所賜。這就是我今天想澄清的一點。

  在我看來,今天的「中心」的「罪責」或責任比1982年銀行危機時還要深重。1982年要求欠發達國家實施緊縮以拯救國際金融系統在政治上是可接受的;但今天在歐元區內部重施故技與歐盟作為平等國家的自願結合的性質格格不入。在金融上必要與在政治上可接受之間存在有待解決的矛盾。最近的意大利選舉應該讓我們看清了這一點。

  責任的重擔主要落在德國頭上。德國聯邦銀行協助設計了歐元,而歐元的缺陷把德國推上了掌舵者的位置。這造成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政治上的,另一個是金融上的。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讓局面變得極為棘手。

  政治問題是,德國並未尋求充當它被推上的掌舵位置,它也不願意接受掌舵位置帶來的義務和責任。不難理解,德國不願意成為歐元的「提款機」。因此它它只提供堪堪足以避免委員的支持,除此之外便不願做得更多,而一等到金融市場壓力減緩,它就開始尋求收緊支持條件。

  金融問題是,德國再給歐元區施加錯誤的政策。緊縮是無效的。你不可能通過減少預算赤字減少債務負擔。債務負擔是累積債務和GDP的比率,兩者都是名義值。而在需求不足的條件下,削減預算會引起GDP下降更快——用術語講,就是所謂的財政乘數大於1。

  德國公眾難以理解這一點。施羅德政府所實施的財政和結構性改革在2006年起效過;為何不能在幾年後在歐元區起效?答案在於緊縮是通過增加出口、減少進口起效的。當所有人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時,它就不可能起效。

  歐元危機在去年夏天達到了頂峰。金融市場開始預測可能的解體,風險溢價達到了不可持續的高水平。默克爾總理最後不得不支持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放棄了她自己的提名人魏德曼。德拉吉有能力應對這一危局。他宣佈歐洲央行將「竭盡全力」捍衛歐元,並通過引入所謂的公開市場操作來支持歐元。金融市場放了心,出現了劇烈的安慰性反彈。但別高興得太早了。金融市場壓力一緩解,德國就開始降格其在危機高峰期所做的承諾。

  在援助塞浦路斯的過程中,德國走得太遠了。為了讓援助成本最小化,德國堅持要銀行儲戶自救。這操之過急了。如果這發生在銀行聯盟成立、銀行獲得資本重組之後,那麼或許是健康的發展方向。但德國卻要求在銀行系統正在耗盡國家資源且依然十分脆弱時這樣做。塞浦路斯所發生的事情破壞了歐洲銀行的業務模式,即嚴重依賴存款。直到如今,當局還在尋找保護儲戶之道。塞浦路斯改變了這一點。注意力被集中於援助塞浦路斯的影響,但銀行系統的影響要重要得多。銀行將必須付出風險溢價,而疲軟銀行和疲軟國銀行所付出的的風險溢價負擔會高得多。主權債務成本和銀行債務成本之間的隱藏聯繫將得到加強。遊戲規則將變得比以前更加不公。

  默克爾總理將放任歐元區危機發展,至少在選舉之前是如此,但局面正在反彈。德國公眾可能已經發覺了這一點,因為塞浦路斯是默克爾總理的一次政治大勝。沒有國家敢於對她的想法說不。此外,德國本身相對而言並未受席捲歐元區的深化的危機的影響。不過,我預計到進行選舉時,德國也將進入衰退。這是因為,歐元區所追求的貨幣政策與其他主要貨幣不同步。其他貨幣紛紛實行著量化寬鬆。日本銀行是最後一塊頑石,但最近也轉換了立場。貶值的日元加上歐洲的弱勢,注定會影響德國的出口。

  歐元債券或德國退出

  如果我的分析正確,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便自動浮出了水面。一言以蔽之,就是歐元債券。

  歐元債券所有成員國的連帶義務。如果遵守財政契約的國家可以將所有政府債務存量轉為歐元債券,其積極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違約風險將消失,風險溢價也隨之而逝。銀行資產負債表立刻可以獲得提振,重債國的預算也將馬上改善,因為它們對現有政府債務付息的成本立刻下降了。比如,意大利將最多剩下GDP的4%。其預算將出現盈餘,政府將不再需要緊縮,可以實施財政刺激。經濟將增長,債務比率將下降。大部分看似棘手的問題將迎刃而解。唯一剩下的問題是競爭力分化。個別國家將仍需要結構性改革,但歐元的主要結構缺陷將得到糾正。這一方案堪稱從噩夢中甦醒。

  財政契約為連帶責任所包含的風險提供了足夠的保護。根據財政契約,成員國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可以發行新債券,即取代到期債券;五年後,未到期存量債券將逐漸降至GDP的60%。如果一國不遵守契約,它將受到懲罰,其可發行歐元債券數量將被限制;它將以自身的名義借款,付出高昂的風險溢價。

  德國反對歐元債券。它的理由是,一旦引入歐元債券,無法保證所謂的外圍國不會再次破壞規定。我認為這一擔心是不必要的。被剝奪發行歐元債券的權利、被迫償付極其高昂的風險溢價,這已是遵守規定的強大激勵。事實上,懲罰是非常嚴酷的,甚至可能會有不要出手過重的呼聲,以免觸犯國的金融狀況突然惡化。與此同時,一個主事的財政當局將執行更嚴格的控制,違抗財政當局將被罰以進一步減少歐元債券允許發行量。沒有哪個政府經得起如此壓力。

  另一個普遍的擔憂是歐元債券會損害德國的信用評級。歐元債券經常被拿來與馬歇爾計劃比較。這個觀點認為,馬歇爾計劃只耗費了美國GDP的幾個百分點,而歐元債券將耗費德國GDP的數倍。這純屬拿橘子和蘋果比。馬歇爾計劃是實打實的支出,而歐元債券只是永遠不會成為現實支出的擔保。德國同意歐元債券的代價被大大誇大了。

  擔保有一個獨特的特徵:越是可信,就越不可能觸發擔保事件。美國曾將個別州的債務轉換為聯邦債務,但從未為此債務付出過真金白銀。德國一直只願意付出最低限度的努力;這正是它不得不不斷升級承諾並遭受實際損失的原因。以運轉良好的財政當局為支撐的財政契約將從事實上消除違約風險。歐元債券可以在金融市場上與美國、英國和日本債券等量齊觀。誠然,德國自身將必須付出比今天更多的債務償付,但德國國債的出奇低收益率乃是外圍國病症的症候。外圍國復甦給德國帶來的間接好處將遠遠高於其自身國民債務成本的增加。

  平心而論,歐元債券並非萬靈丹。首先,財政契約本身是個有設計缺陷的工具。歐元債券的引入能提振歐元區,但可能效果並不足夠。果真如此的話,就需要更多的財政和貨幣刺激。但能有這樣的問題也是一種奢侈。

  其次,歐盟也需要銀行聯盟,最終需要政治聯盟。塞浦路斯援助凸顯出歐洲銀行嚴重依賴大儲戶的業務模式問題,讓這一需要更加迫切了。

  歐元債券的主要侷限是,它無法抹除競爭力之間的差異。個別國家將仍需要實施結構性改革。不這樣做的國家將滑入永久性貧困和附屬地位,很多發達國家都出現了這一問題。它們將靠來自歐洲結構性基金和僑匯的有限支持生存。但德國接受歐元債券將徹底改變政治氣氛,有利於實施同樣必要的結構性改革。

  當前的事實依然是大部分德國公眾強烈反對歐元債券。自默克爾總理否決歐元債券以來,我所提出的觀點甚至不曾得到過考慮。人們沒有意識到,批准歐元債券比以最低限度努力維持歐元的成本低得多。

  是否願意授權歐元債券取決於德國。但德國無權阻止重債國抱團發行歐元債券自救。換句話說,如果德國反對歐元債券,它就應該考慮退出歐元,讓其他國家來推出歐元債券。

  如此行事會產生出人意料的結果:沒有德國的歐元區所發行的歐元債券仍然能夠與美國、英國和日本債券等量齊觀。上述三國的淨債務佔GDP比率實際上比沒有德國的歐元區還要高。

  這一出人意料的結果可以通過比較德國退出歐元和某重債國(如意大利)退出歐元的後果來解釋。

  由於所有累積債務都是用歐元計價的,因此由哪個國家主導歐元就至關重要了。如果德國退出,則歐元將貶值。債務國將重新獲得競爭力。它們的債務真實值將減少,而如果發行了歐元債券,違約風險也將消失。它們的債務一夜之間變成可持續的。大部分調整的負擔將落在退出歐元的國家頭上。他們的出口將失去競爭力,且在國內市場上也將面臨來自歐元區的激烈競爭。它們的歐元計價債權和投資也將遭受損失。損失的程度取決於歐元貶值的程度;因此將貶值限制在一定範圍內符合它們的利益。在最初的偏移之後,最終的結果將滿足凱恩斯的國際貨幣體系之夢——債權人和債務人共同承擔維持穩定的責任。歐洲也將擺脫蕭條陰影。

  相反,如果意大利退出,其歐元計價債務負擔將變得不可持續,不得不進行重組。這將動搖歐洲和世界的其他部分,造成金融崩潰,貨幣當局根本無力治理這一亂局。歐元的崩潰很有可能造成歐盟的無序分裂,而歐洲的境況將比它開始歐盟的偉大實驗之前更加糟糕。

  顯然,退出歐元對德國比對意大利更好;同樣顯然的是,對德國來說,批准歐元比退出歐元更好。麻煩在於,德國還沒有到被迫做出選擇的時候,它還有一套替代方案:它可以放任現狀自流,總是以最低限度的努力維持歐元,除此之外再無舉措。

  如果我的分析正確,那麼即便對於德國,這也不是最佳方案,除非你只看短期。局面在惡化,最終注定將不可持續。拖得越久,傷害越大。儘管如此,這卻是德國更為偏好的選擇,至少在選舉之前是如此。

  德國要在批准歐元債券和退出歐元之間做出明確的選擇,這是一件大事,也是我來這裡參與討論的目的。

  長期以來,我一直在深思,應該現在亮明我的看法還是等到選舉之後。最後我決定先下手,這主要是基於兩方面的考慮。一是事情有其自身動態,危機可能在選舉之前進一步惡化。塞浦路斯援助行動證明我是正確的。二是我對事件的解讀與德國的普遍看法大大相悖,我的解讀被理解需要時間,而我越早開始越好。

  總結一下我的看法。我認為,如果德國在歐元債券和退出歐元之間做出選擇而不是繼續按現在的做法以最低限度的努力維繫歐元,歐洲的境況將會有所改善。不管德國批准歐元還是退出歐元都是如此;且不但對歐洲是如此,對德國也是如此,除非你只看極短期。

  對德國而言,這兩個選擇孰優孰劣尚不清楚。只有德國選民有資格作出決定。如果今天舉行公投,那麼歐元懷疑派將輕鬆獲勝。但更透徹的考慮可能改變人們的想法。他們會發現,德國授權歐元債券的代價被大大誇大了,而退出歐元的代價被低估了。

  就我自己而言,我的第一選擇是歐元債券,第二選擇是德國退出歐元。不管哪個選擇,都遠遠好於不做選擇而讓危機持續。最壞的情景是債務國(比如意大利)退出歐元,因為這會導致歐盟的無序解體。

  我的結論有些出人意料,特別是關於歐元債券在沒有德國的情況下仍堪稱完美的論斷。我的親歐洲朋友們對此表示難以置信。他們無法想像沒有德國的歐元。我認為他們是將歐元和歐盟混為一談了。這兩者並不相同。歐盟是目標,而歐元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因此不能允許歐元摧毀歐盟。

  但我的分析或許過於理性了。將歐盟和歐元混為一談,不僅普羅大眾是如此,法律條文也是如此。於是,德國退出歐元,歐盟就無法生存。果真如此的話,我們就得竭盡全力說服德國公眾拋棄其最根深蒂固的偏見和迷思,接受歐元債券。

  最後,我想強調,歐盟不僅對歐洲重要,對全世界也是如此。歐盟是開放社會原則的天然化身。這意味著完美知識的不可獲得性。沒人能擺脫偏見和迷思;沒人應該因錯誤而受人指責。指責和罪責只能產生於錯誤和迷思被發現而不是被糾正之時,即破壞了作為歐盟基石的原則之時。正因如此,德國應該批准歐元債券,拯救歐盟。

  (本文為喬治·索羅斯2013年4月9日在法蘭克福科學院的演講稿,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原文鏈接:http://english.caixin.com/2013-04-10/100512084_1.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64

美國小麥查出禁種轉基因 歐盟要求檢查進口小麥 日本取消訂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343

因美國俄勒岡所產小麥查出帶有未批准種植及出售的基因Roundup Ready,5月30日本週四,歐盟委員會要求成員國檢查進口美國軟白麥是否使用轉基因種子生產商孟山都(Monsanto)的相關產品。

法新社報導,美國每年出口歐盟小麥的之中,約80%都是軟白麥,大部分都出口到西班牙。
 
美國農業部週三表示,在基因測試中發現含有未獲銷售批准的孟山都實驗性轉基因產品。孟山都多年前就開發了小麥轉基因技術,但因各國拒絕接受這類作物從未將種子投產使用。
 
孟山都公司同日聲明稱
 
如發現小麥中存在Roundup Ready基因,不存在任何與該基因有關的食品、飼料及環境安全擔憂。
 
雖然美國農業部稱未發現任何跡象顯示轉基因小麥進入商業市場,但穀物交易員警告,俄勒岡州農場的發現可能傷害美國小麥出口前景。
 
美國是第二大亞洲進口小麥供應國,僅次於澳大利亞。亞洲年進口規模約4000萬公噸,幾乎佔全球小麥貿易量的三分之一。
 
由於擔憂食品安全,日本政府取消了美國小麥的一筆訂單。日本農林水產省一位負責小麥貿易的官員週四告訴路透記者,
 
我們今天會有效地限制向西方購買白小麥和飼料小麥。
 
中國、韓國和菲律賓等其他主要亞洲進口國稱在密切關注形勢發展。
 
過去兩個月中國進口美國小麥約150萬公噸,美國農業部預計,到2014年6月將增長21%,達到350萬公噸。
 
中國稱進口商會小心行事。
 
菲律賓一年進口小麥約400萬公噸,主要由美國供應。菲律賓官員稱,在行動以前要等待美國農業部公佈更多的細節。
 
韓國農業部消息人士透露,韓國政府在徹底檢查進口美國產品。
 
渣打銀行新加坡分析師Abah Ofon認為
 
亞洲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緊張不安,這讓他們更加擔憂全球小麥食品現有的質量和獲得能力。
 
孟山都近兩日跌幅0.5%以上,30日當天下跌0.43%,盤後再跌0.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44

瑞士:中國與歐盟之間的「香港」?

http://www.infzm.com/content/90918

作為中國與歐洲大陸國家之間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區,中國與瑞士將互相打開大部分大門,瑞士也很可能成為中國與歐盟之間的「跳板」。

FTA,正在成為全球新一輪貿易規則主導權爭奪戰的焦點所在。

3年9輪談判之後,中國與歐洲大陸國家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FTA)終於基本落定。

2013年5月2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瑞士,與瑞士聯邦主席毛雷爾一起簽署了結束這場談判的諒解備忘錄。這意味著談判結束,待雙方就談判內容走完各自國內程序之後,很快將正式簽署協議。

「這是近年中國對外達成的水平最高、最為全面的自貿協定之一。」商務部部長助理、中國代表團團長俞建華在當天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上給出了高度評價。

原因是,中瑞FTA協定的零關稅比例很高:瑞方將對中方99.7%的出口在協定生效後立即實施零關稅,沒有任何過渡期;中方將對瑞方84.2%的出口最終實施零關稅,其中67%將在協定生效之日立即實施,另外17%在5至15年內達到零關稅水平。如果加上部分降稅的產品,瑞士參與降稅的產品比例是99.99%,中方是96.5%,均高於一般自貿協定的降稅水平。

中國現在正在與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6個自貿區,除了中瑞自貿區外,已經簽署並實施的有10個,正在商建的還有5個。而瑞士的獨特意義,在於它是歐洲大陸和世界經濟20強中首個與中國達成自貿協定的國家。

中瑞關係之密切,由此可見。事實上,瑞士曾是西方最早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之一,也是第一個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歐洲大陸國家。現在,通過這個自由貿易協定,它被寄望成為中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的「香港」。

中瑞「表」情

瑞士鐘錶雖然也將降稅,但並不在零關稅的名單之內。

大多數中國人最為關注的瑞士鐘錶,雖然也將降稅,但並不在零關稅的名單之內。

中方除了對84.2%的進口量實施零關稅外,還承諾對12.3%的進口量10年取消60%的關稅。儘管中瑞達成協議的內容並沒有公佈,但官方人員透露,協議只對部分鐘表作了逐年減稅的安排——從協議生效之日起開始降稅,第一年降18%,每年大概降5%,10年共降低60%。

對瑞士著名的鐘錶業來說,中國人是至為重要的客戶:瑞士鐘錶聯合會的官方數據顯示,近兩年來中國大陸一直排在瑞士表銷售排行榜的第三位,排在第一位的則是香港,這意味著中國人正是真正意義上最大的買家。

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便漸漸成為瑞士鐘錶的主要市場,連續多年一直穩定快速增長。在歐洲深陷經濟危機的2011年,中國大陸市場銷售增長接近20%,一枝獨秀。

但2012年,中國大陸的銷售額卻罕見地與上年持平,幾乎沒有增長。2013年以來則每個月連續下跌,到3月份已經同比下跌三成。可以想見,中國大陸正在進行的反腐行動和要求「厲行節約」,無疑會影響瑞士鐘錶業的好日子。

不過,日益富裕的中國消費者,依然是瑞士鐘錶的堅強支撐——2013年5月初剛剛結束的瑞士巴塞爾鐘錶展依然云集了數千中國進口商和中國媒體。在這個全球最重要的鐘錶珠寶博覽會上,人們發現,萬元以內價位的表,依然深受中國人的熱捧,並未受到多少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按照這個自由貿易協定設定的時間表,每年降低關稅稅率,也很可能並不會帶來瑞士鐘錶價格的大幅下降。

這是因為,關稅本來就只佔鐘錶價格的15%左右,而增值稅等其他稅費所佔的比例則更高。加入自貿區只能使前者部分下降,對後者卻無能為力。

況且,業內人士普遍預計,即使稅費大幅降低,瑞士人也很可能調整銷售價格。因為沒有人會放過在中國市場上賺更多錢的機會,中國人增長多年而難以消散的消費熱情,將是瑞士鐘錶價格最有力的支撐。

另一個「香港」?

瑞士很可能成為中國與歐盟之間的一塊「跳板」,其在轉口貿易曲線上的作用類似香港,只是它的通道比香港更為集中與明確。

中瑞之間達成這份協議,恰恰正是在中國與歐盟貿易陷入爭端的敏感時刻——歐盟正在發起針對中國光伏產品和無線通信設備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在近年來,這樣的貿易摩擦屢屢發生。

有趣的是,雖然瑞士在歐洲地處連接南北與東西的戰略要道,為穿越阿爾卑斯山脈的必經之地,但它並非歐盟成員國。

自古以來,中立一直是瑞士這個聯邦小國的守身之道和生財之道。作為一個歐洲內陸小國,瑞士國土面積不到4.2萬平方公里,人口也不過720多萬,但早在近200年前,瑞士就宣佈永久中立,甚至連聯合國都不願意加入——1986年瑞士一度全民公投反對加入聯合國,直到2002年經過再次公投才同意加入。

一個多世紀以來,這種中立國的地位讓瑞士在綿延歐洲的多次戰爭中倖免於難,而且極大促進了經濟發展。瑞士始終超然於種種國際衝突之外,並天然具有為一些重大國際談判和國際糾紛進行斡旋的身份與空間,包括聯合國在內的許多國際機構都在這裡設有辦公場所。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瑞設立自由貿易區的一個潛台詞,很可能是希望通過瑞士這道獨特的橋樑,來緩和中國與歐盟之間的經貿關係。

因為歐盟與瑞士之間的經貿關係非常密切——歐盟是瑞士最大的經濟夥伴,瑞士是歐盟第二大經濟夥伴;而瑞士與中國的關係,也同樣非常密切——中國是瑞士在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瑞士是中國在歐洲的第七大貿易夥伴和第六大外資來源國。

不過,在歐洲,更多的人則擔心,瑞士很可能會成為一個中國產品進入歐盟的跳板。類似的報導,時常能見諸當地媒體。

近年來,歐盟並未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也對來自中國的許多商品一直限制嚴格,除了在紡織品等商品上實行配額制,對光伏等商品也時常提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貿易摩擦日趨激烈。但是WTO規則對原產地並無非常嚴格的規定,在現有的框架下,中國產品通過瑞士的特殊地理優勢,不難繞過各種貿易壁壘,更為順暢地進入歐盟。

如果這一可能真的成為現實,則意味著瑞士實際上成為了中國與歐盟之間的一塊「跳板」,其在轉口貿易曲線上的作用類似香港,只是它的通道比香港更為集中與明確。

值得一提的是,對香港來說,這自然不是個好消息。當中國內地與歐洲之間的通道被瑞士打通,無論是瑞士產品進入中國內地,還是中國內地產品出口歐洲,恐怕都將不再那麼需要香港了。

FTA之戰

在更積極地締結FTA時,中國也必須學會如何適應或者努力參與制定新的遊戲規則。

「相比經濟問題,自由貿易協定(FTA)對於大國來說,更多還是出於戰略考量。」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趙忠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此評價。

的確,整個世界眼下正瀰漫著FTA的硝煙。其中最熱鬧的,當屬美國主導的TP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以及美歐最近正式啟動的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談判。

TPP原本只是文萊、智利、新西蘭和新加坡4國2005年簽署的無名自由貿易協議,當美國2009年加入後,演變成美國牽頭,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秘魯、越南、日本等國加盟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TPP也因此被認為是奧巴馬政府在外交和經濟領域推動的最重要的戰略框架,被稱為「美國重返亞洲」。

不過,TPP這個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的頭銜,也許很快就將被TTIP所代替。

TTIP主要是美歐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這一想法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出現,但一直被擱置。2013年以來,美國和歐盟對於TTIP談判的熱情正在升溫。歐盟委員會3月12日宣佈,日前已經通過了TTIP談判授權草案。

對中國來說,這是在外交與經濟舞台上必須適應的新場景。

在此之前,WTO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貿易協定框架。但因為WTO實行的是一票否決制,一百多個成員只要有一個投反對票,任何事就很難進行下去,導致WTO目前陷入僵局。多哈回合談判多年而始終淤滯,已經顯示這種舊的貿易機制難以支撐。

「中國要學會使用FTA,不管是多邊,還是雙邊FTA,都要學會靈活使用。」商務部外資司研究員馬宇告訴南方週末。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正在越來越頻繁與靈活地使用這一方式。

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在第六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籤署,東盟「10+1」成為中國第一個自貿區,並於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啟動。

到現在,中國正與五大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6個自貿區。除了中瑞之外,已經簽署並實施的10個自貿協定,分別是中國與東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蘭、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自貿協定,中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以及與台灣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而正在商建的還有5個,分別是中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澳大利亞、挪威、冰島、韓國自貿區。同時,中國已經完成了與印度的區域貿易安排聯合研究、日韓自貿區官產學聯合研究。

「目前中國在亞洲參與了多個多邊貿易機制,如東盟10+1、東盟10+3等,多個國家因此擔心中國在亞洲的經貿合作機制中將起主導作用。」安邦諮詢公司在一份報告中寫道。正是這種擔心,導致世界開始了新的一輪對貿易規則主導權的新爭奪。

大多數自貿區協議主要限於降低商品關稅,促進服務貿易,很少涉及勞工和環境保護。但TPP與TTIP不僅將規定取消或降低商品的關稅,還將涵蓋安全標準、技術貿易壁壘、動植物衛生檢疫、競爭政策、知識產權、政府採購、爭端解決,以及有關勞工和環境保護的規定等,標準之高和覆蓋領域之廣遠超一般自貿區協議,旨在制定新的貿易標準和規則。

正因為這樣,TPP與TTIP被評價為「新一代更高級別的FTA」。

這也是中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在更積極地締結FTA時,中國也必須學會如何適應或者努力參與制定新的遊戲規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98

中國反擊歐盟光伏徵稅 對歐盟葡萄酒發起雙反調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467

來自中國商務部:

當地時間6月4日,歐盟委員會公佈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決定從6月6日至8月6日對涉案中國光伏產品徵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今天就此發表談話指出,中國政府和產業對通過對話磋商解決問題表現了極大誠意,做出了巨大努力。歐方仍執意對中國輸歐光伏產品採取不公正的徵稅措施,中方表示堅決反對。

    中方同時注意到,歐方裁定的臨時反傾銷稅率從此前建議的47.6%降低到目前的11.8%。我們希望歐方進一步拿出誠意,展現靈活性,通過磋商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沈丹陽強調,中國高度重視中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經貿關係是中歐關係的重要基礎,中方不願意看到光伏產業貿易摩擦影響中歐關係大局。我們已經做好充分準備,希望歐方與中方儘早開始價格承諾談判,維護中歐經貿合作大局。

    沈丹陽同時表示,中國政府已啟動對歐盟葡萄酒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程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710

歐初裁對華光伏產品徵稅11.8% 中國政府啟動對歐盟葡萄酒雙反調查

http://www.infzm.com/content/91219

新華網6月4日報導,歐盟貿易委員德古赫特4日宣佈,歐盟將從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徵收臨時反傾銷稅,前兩個月的稅率為11.8%,期間如果雙方未能達成解決方案,8月6日起將升至47.6%。

按照歐盟相關法規,初裁通過,臨時反傾銷稅將維持6個月,直至今年12月歐盟委員會對該案進行最終裁定。

歐盟委員會分別於2012年9月、11月啟動對華光伏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德古赫特在此前提交歐盟成員國的方案中,建議從6月6日起對中國光伏產品徵收平均稅率高達47.6%的臨時懲罰性關稅。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歐盟委員會反補貼調查已經完成,下月將向成員國提交報告並進入投票程序。預計將於8月發佈反補貼初裁,如果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補貼指控屬實,歐盟可以徵收臨時反補貼關稅。

中國政府啟動對歐盟葡萄酒雙反調查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6月5日就此發表談話指出,中國政府和產業對通過對話磋商解決問題表現了極大誠意,做出了巨大努力。歐方仍執意對中國輸歐光伏產品採取不公正的徵稅措施,中方表示堅決反對。

沈丹陽稱,中方同時注意到,歐方裁定的臨時反傾銷稅率從此前建議的47.6%降低到目前的11.8%,我們希望歐方進一步拿出誠意,展現靈活性,通過磋商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經貿關係是中歐關係的重要基礎,中方不願意看到光伏產業貿易摩擦影響中歐關係大局。

沈丹陽同時表示,中國政府已啟動對歐盟葡萄酒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審查程序。

商務部同日消息稱,商務部已收到國內葡萄酒產業遞交的申請,指控原產於歐盟的進口葡萄酒以傾銷、補貼等不公平貿易方式進入我國市場,對我國葡萄酒產業造成衝擊,要求商務部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商務部公平貿易局有關負責人指出,中國對貿易救濟措施的運用一直持審慎態度,我們注意到近年來自歐盟進口葡萄酒的數量確有較快速度的增長,對於此次國內葡萄酒產業提出的申請,商務部將依法嚴格進行調查。

未來兩個月是談判關鍵期

據《中國證券報》6月5日報導,有業內人士解讀,歐盟的初裁決定實際要好於此前預期,至8月6日前的兩個月時間是談判關鍵期,如果協商一致,歐盟委員會仍有可能在半年之後的終裁中撤銷臨時關稅。

據前述新華網報導,在解釋歐盟為何分兩階段徵稅時,德古赫特說,一方面,這將為歐盟和中國提供一個以「友善的方式」解決光伏產品貿易爭端的「機會窗口」;另一方面,先徵收較低的關稅有利於避免歐盟「極為龐大」的光伏產品進口市場受到「干擾」。

德古赫特說:「歐盟委員會將隨時準備與中國的光伏產品出口商和相關商會展開討論。如果雙方能夠找到妥善解決方案,臨時性關稅將停止徵收,一個雙方協商的方案就可以實現。

而據《北京日報》報導,英利綠色能源法務總監樊振華表示,未來兩個月變得十分重要。「我們會抓緊這兩個月時間來參與協商、談判。如果能在這兩個月達成協議,那麼對國內光伏企業來說,受到的影響將減弱不少。」

事實上,英利、天合光能、晶科等國內光伏領軍企業面對這只即將落地的「靴子」,早有準備。

「不管有沒有歐盟『雙反』措施,產業格局的調整都是必須走的一步棋。」樊振華說,目前英利已經把商業模式向下游轉移,通過建發電廠等措施積極開拓國內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8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