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9/xMMDAwMDIxMDAxMg.html
国泰12月7日在香港宣布,将在两年内为50架飞机更换商务舱内设。国泰航空常务总裁史乐山透露,这项商务舱更新换代总投资将达约11亿港元。这项巨额投资的背后,是国泰管理团队对经济形势的乐观。“我们相信香港仍然会是繁忙的航线”。
据国泰航空产品部主管麦皓云介绍,所有国泰的A330-300及B777-300的新飞机均会配备全新的商务客舱。到2013年2月,国泰将有50架飞机完成装设程序。
国泰之所以这么大张旗鼓地投资新商务舱,“我们对此后经济很有信心”史乐山如此解释道。他坦诚去年商务舱收入曾大减,但在今年就获得强劲反弹。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最新的国际定期航班运输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0个月里,客运需求增长了8.5%,客运运力增加4%。
国际航协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乔瓦尼·比西尼亚尼表示,进入2010年底,航空业的增长情况回归到正常水平,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客运需求比2008年初金融危机前水平高出5%,货运需求也上涨1%。
9月客运量同比去年增长了约8.3%,比2008年同期高出约9.4%。两舱客运量同比去年同期上涨12.1%,经济舱上涨9.3%。可见商务舱的反弹尤为明显。
個人看法及分析寫在後面…
source: http://www.energytrend.com.tw/node/1244
2011-02-08 – 17:18:36 – [太陽能] — Ted Lai
目前卡姆丹克太陽能2011年的訂單情況十分飽滿,770MW的訂單足以使公司業績成倍增長,且年初新開產能短期內就能達產,而進一步擴能的工作也在進行當中。
正在策畫中的上海三期工廠,產能規模約在400至500MW左右,預計2012年中達產。截至2010年底,公司訂單總量已達到770MW,全年產能已全部排滿,部分訂單將要到2012年方能交付。2011年全年的裝機量預期則由之前的16.8GW上修至18.1GW,幅度約為 8%左右。
預計公司2010年全年實現營收約為10.32億元,年增率103.58%,淨利潤2.37億元,年增850.90%;2010至 2012年EPS分別為0.204元、0.483元和0.604元,分別年增長827.79%、136.67%和24.93%。對應2011年本益比為 5.7倍,給予強力買入的建議,目標價4.5港元。
fatlone:
其實大部份內容都已經提及過, 我覺得係紅字部份係值得留意, 呢篇野我假設係寫好無幾耐就即刻出街, 即係以上消息係一月尾二月頭既事, 入面話新產能就快OK, 咁即係未OK啦, 咁我估第一季銷量達到100MW以上既機會都非常渺茫… 我假設佢三月頭可以OK, 即係有效產能大約係200/12×2(頭2個月產能)+ 600/12(擴產完成後單月產能, 即三月份產能), 加埋大約係83.3MW, 呢個數係100%產能利用率去計算, 咁其實唔太可能, 我諗今個月樂觀既出貨量粗略咁睇係70MW
再用呢個數做推算, 我保守地假設今季平均售價係每瓦0.7美元, 純利率去返2010Q3既28.8%, 今季純利可望去到1.1億港元, 如果均價係0.8美元, 就可以去到1.25億港元左右, 我自己覺得售價可能會高過0.7美元, 但係純利率就會有尐擔心, 我唔肯定卡姆丹克尐長料約可唔可以完全保障佢可以避過硅價急升既風險, 如果唔可以純利率一旦受壓, 股價可能會快速向下調整, 太陽能股話跌就會急跌, 身手差尐都好快被套, 小心為上
而下一期既擴產計劃, 要2012年年中先完成, 我以為可以2011年年底或2012年頭就搞掂, 佢個時間表真係幾令我失望, 可能係我過份樂觀吧… 2012年中先上到1.0至1.1GW, 即係2012有效產能有800至850MW, 我先前仲估2011年有效產能會有700MW, 即係我呢個數字太樂觀, 我突然對卡姆丹克既成長力度有保留…
再睇下篇報導, 佢話全年淨利潤有2.37億, 業績都未出就有確實數字, 其實係咪可以咁架? 如果有確實數字的話唔係應該係官網或交易所公佈嗎? 如果真係出呢個數字, 我可能會減持, 因為Q4比預期中差, 我唔明呢個數字點得出黎, 有數得計, Q1-Q3賺1.49億RMB, 以呢個數推算, 即係Q4賺0.88億, 之前我自己計過, Q3係0.807億, 營收與毛利率同創新高既Q4只係比Q3賺多800萬, 係唔係有尐特殊支出要在年結時計入帳目? Q3毛利率係33.8%, Q4係不少於40%; Q3營業額2.8億RMB, Q4係不少於3億, 2個指標加起來都唔止得800萬增長咁少吧… 我當初係認為呢一季係可以賺到約1億RMB, 但依家竟有消息話我知只係賺0.88億(約1億HKD)? 咁如果我推測無錯, 保守計2011Q1既環比增長大約在10-25%左右, 如果股價要彈升, 我諗QoQ growth要有30%以上先有驚喜, 仲諗住會唔會有機會挑戰1.5億… 如果有1.5億, 712可能會彈到4蚊以上
睇到呢篇消息, 即刻卡姆丹克可能無我想像中增長得咁勁, 但係今日卡姆丹克又彈4%, 以現今市況都幾勁下, 市場一定係對呢份業績有期待, 市場既走勢暫時話我知卡姆丹克仲保持到強勢, 我會繼續重貨持有, 如果咁不幸「見光死」出完業績即插, 唔好猶疑, 一定要減持, 咁我希望係可以渣到佢中期超買先行獲利, 再候機買入, 但咁完美既波段操作, 似乎好難做到 信心忽然動搖緊, 市場就暫時看好, 我自己就忽然有點保留, 我無理由會比市場聰明丫?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9/yMMDAwMDIyNTIyMQ.html
編者按
今年兩會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重申了「發展新能源」的內容,在汽車業界普遍關注並希望「借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全球」的情緒下,中國本土汽車企業的現狀並不樂觀。
十年後中國正在迎來以換購和首次購車並存的二次汽車消費潮:一二線城市購車向中高端品牌集中,三四五級市場仍在延續雜牌叢生局面,二元消費結構正在形成。
在這種消費結構下,合資品牌在堅守有傳統優勢的一二線市場同時,紛紛推出合資自主品牌主攻三四五級市場,擠壓自主品牌的空間。「消費轉型升級倒逼產業升級」的局面正在形成,本土品牌如何應對上擠下壓的局勢?這是十二五初期整個行業面臨的現實課題,
我們發現,在消費轉型升級的背景下,一些企業正在行動。上海汽車堅持中級車的經驗與得失,廣汽從合資經歷中提煉的一次規劃分批發展策略,奇瑞品牌高端化的困惑,吉利從「造老百姓買得起的車」到提出「價值競爭」的經營轉型,長城堅持控制規模只做細分市場的理念,都值得研究。
3 月2日,以全國政協委員身份進京的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攜帶了兩份提案,一份關於「治堵」,一份呼籲「漲薪」。李書福對記者解釋說,「治堵的根本是為了推 動汽車消費,為車企轉型提供引擎;漲薪的出發點是,要提高一線勞動者的社會地位,這是提升中國產品品牌形象的必然要求。」
兩份看似毫無關聯 的提案,其實指向的是同一問題——在新的消費環境下,汽車企業如何實現轉型升級。李書福所說的新的消費環境與兩件事情有關:2010年,中國汽車年產銷超 過1800萬輛,晉級全球最大汽車生產銷售國;北京出台搖號限購政策後,一月京城新車交易量僅為1.79萬輛,同比下降72%,自主品牌車型銷售受到嚴重 打擊。
前一件事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汽車公司都在關注中國市場,而成長速度相對滯後的中國本土汽車企業正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在幾乎全世界最優秀的跨國車企圍堵下,尋求一條產業轉型升級的突圍之路。
後一件事情將產生的結果是,在搖號購車政策的限制下,合資品牌生產的中高端車型將很可能成為一、二線城市消費人群的首選,自主品牌產品將被迫轉移至三、四線城市,產業階梯式轉移帶來的二元消費結構特徵,將使自主品牌車企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對此李書福在提案中建議:將汽車消費稅轉交地方政府,通過稅收的槓桿調動地方政府治堵積極性,進而對汽車消費採取鼓勵政策,擴大自主品牌車企的生存空間;呼籲提高一線勞動者福利待遇,調動員工生產積極性,從而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目標的實現。
兩份提案看似解決目前民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實則是李書福為自主品牌車企的未來尋找出路。而在此之前,李書福為吉利汽車轉型開出的兩劑藥方是:海外併購、實施多品牌戰略。
收購是提升品牌的捷徑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國汽車行業「十二五」規劃草案的初稿已經制定完畢,年內將正式出台,其中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大力支持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發展,這標誌著中國汽車產業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過去五年,中國汽車市場通過吸引投資、刺激消費實現了爆炸式增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不過外資品牌依靠核心技術、品牌溢價優勢,是這一瘋狂增長盛宴中的最大利益獲得者,自主品牌車企在整個汽車產業結構中始終扮演低附加值的角色。
「過去,自主品牌車企在低附加值領域中實現了自然擴張和原始積累,隨著『十二五』規劃大幕的拉開,自主品牌車企實現產業升級,向高附加值領域轉型,已經成為必然。」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孫健如是說。
而商業嗅覺敏感的李書福早在吉利汽車獲得「准生證」那天起,就在思考低價策略下,自主品牌車企的生存出路問題,儘管此時吉利汽車的口號是「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
在李書福看來,自主品牌車企轉型升級將面臨三大難題:如何擴大市場佔有率,如何提升品牌附加值,如何提高人員素質。這三大難題同時也是自主車企發展的機遇。
經過長期的思考比較,李書福認為,收購一家世界級汽車品牌是中國民營車企在世界汽車版圖中謀取一席之地的捷徑,靠模仿起家的山寨血統畢竟不能帶給企業未來。
所以從2002年開始,預言福特早晚會出問題的李書福,開始窺探沃爾沃,發動所有資源確保收購成功,當時李書福面對媒體經常使用的一個成語是傾家蕩產。李書福對記者說,「收購沃爾沃能夠幫助吉利打造自主品牌,如果這個事情做不成,吉利只有死路一條。」
不光是吉利,近期路虎與長城,斯巴魯和奇瑞相繼傳出合資的消息,這都是中國汽車消費轉型升級倒逼整個產業升級背景下,本土品牌謀求技術 升級和品牌高端化的需要。而且這也不是李書福、魏建軍等企業家的個人想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也曾直言不諱地對記者說,「吉利是最需要兼併沃爾沃 的企業,但並不是最有實力兼併沃爾沃的。」
《華爾街日報》將這位經常憤怒的「草根」企業家類比為亨利·福特,英國《每日電訊》將李書福列為2010年「五位重量級人物」之中。
這種口碑效應已經開始引得其他自主品牌車企紛紛效仿。捷豹、陸虎意欲進軍中國市場的消息一傳出,力帆、江鈴、奇瑞、長城與其談判合作的消息紛至沓來;斯巴魯國產的想法一表露,北汽、上汽、力帆、奇瑞等車企群起而爭之的局面再次出現。
資 深汽車營銷專家,亞市前總經理蘇暉認為,在新一輪產業結構升級和兼併重組的大潮中,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的中國車企正在把未來生存發展的籌碼,押寶在與國際知 名車企的合資合作中。「畢竟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需要時間,彎道超車要等待也要實力。相比之下,面對消費升級的新環境,海外併購、合資合作方式確實能在短期內 提升自主車企的品牌知名度。」
中國製造的轉型之痛
當吉利悄悄為日後有可能收購沃爾沃積蓄力量時,2007年正式提出了戰略轉型的想法。
這一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價格戰空前激烈,在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以吉利為代表的自主品牌車企面對不斷下滑的單車利潤,毅然摒棄原有品牌,試圖通過建立多品牌分網銷售模式,重新樹立企業品牌形象,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品牌溢價能力。
李 書福向記者回憶:「當時如果企業不轉型就是錯誤的發展方向,會越走越沒有信心。」當年五月,李書福在吉利董事會上提出——要實現從「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 車」到「造最安全、最環保、最節能的好車」的轉變,並進行產品的更新換代,核心競爭力也從成本優勢重新定位為技術優勢和品質服務——引來台下一些高管質疑 「怎麼可能?!」
為了逐步實現戰略轉型目標,吉利首先停止了受品質所限的豪情、美日、優利歐「老三樣」產品的生產,發佈了全新的「帝豪」、「英倫」、「全球鷹」三大品牌。
同時提出到2015年,吉利要實現產銷200萬輛,通過人才培養計劃,開發5個技術平台、15個產品平台,先後投放40餘款新車,使吉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胎換骨」。
兩年後,另一家自主車企代表,奇瑞汽車也加入到實施多品牌戰略的隊伍中來。這一年,奇瑞公司發佈了奇瑞開瑞、瑞麟、威麟三大全新子品牌,並根據市場形勢,對4S店渠道銷售模式先後進行了分網銷售、直營店銷售和建立汽車城等渠道模式的嘗試。
作為自主品牌車企應該做第二品牌、發展高端品牌的倡導者,國家信息中心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認為,奇瑞、吉利等靠低端經濟型轎車起家的自主品牌車企向上走面臨很大挑戰,想不丟失起家根基同時又追求向上發展,另設一個新品牌是比較好的選擇。
不過,蘇暉認為,根據國際慣例,領先的汽車企業集團,根據自身業務單元以及消費者、公眾的差異化需求建立完整的品牌家族體系,並通過品牌打造,提升企業產品的附加值,已經是比較成熟的做法,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通用汽車。
不過自主車企採取多品牌營銷戰略時,並未在市場中處於領先優勢,「走還沒走好,就想跑」這種狀態為今天一些自主高端車型銷量不盡人意的窘境埋下伏筆。
「其 實目前自主車企實施多品牌分網銷售的主要目的是綁定經銷商。以前有些自主車企開發車型比較盲目,數量較多,不同車型的市場反應差別很大,所以就出現了經銷 商『挑肥撿瘦』賣車的情況,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再次出現,才想出了分品牌分網銷售綁定經銷商的做法。」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鐘師對記者說。
鐘師認為,新品牌戰略的推出,無疑會增加用戶對品牌的認知成本,具有很大風險,建立由多品牌標識組成的家族式品牌體系尤為如此。
「自主車企轉型升級的關鍵還是回到抓好產品質量、做好服務這些基本功的『修煉』上,即使這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也要使產品質量得到市場信任之後,才有在中高端轎車市場生存發展的可能。」鐘師說。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11388.html
雅詩蘭黛集團在中國出售的品牌包括雅詩蘭黛、倩碧、海藍之謎、魅可、芭比波朗、悅木之源等。產品在中國39個主要城市的高級百貨商店和香水店出售。
第二輪提價潮
雅詩蘭黛位於上海一專櫃銷售人員稱,雅詩蘭黛一些產品目前漲價幅度在8%-10%左右。以雅詩蘭黛抗皺滋潤眼霜為例,一瓶15毫升裝價格已經從 480元調到540元。而雅詩蘭黛的明星產品「小棕瓶」、「小藍瓶」系列,其50毫升裝將從880元、790元分別漲到940元、830元。
在今年年初,集團旗下的悅木之源和彩妝品牌芭比波朗的價格已經「在非常小的範圍內調整了一下」,但當時,包括雅詩蘭黛、海藍之謎等品牌均未有動作。
今年年初,包括另一全球化妝品巨頭歐萊雅旗下的蘭蔻、碧歐泉等知名高端化妝品品牌,以及香奈兒、迪奧等都上調零售價,漲幅在10%-20%之間。
雅詩蘭黛方面表示,價格的調整是綜合因素考慮的結果,包括原材料成本的上漲、人力成本以及運輸成本等等。
而歐萊雅在漲價前也公開表示,化妝品的價格受原材料成本、研發投入、人力及營銷成本、匯率波動、稅收、通貨膨脹及市場環境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對於部分新配方的新產品,發生價格調整是很正常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獲利空間受壓
「這是其市場操作空間縮水後的應對手段。」中國化妝品市場營銷研究中心副主任馮建軍分析。他表示,高端化妝品成本主要包括四方面,分別為廣告運營成本、推廣成本、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目前經濟環境下,這四大成本均有上漲,其中增長最厲害的應該是廣告成本。
馮建軍認為,高端化妝品的利潤空間一般為60%-80%,而前述成本的增長,則影響了20%左右的利潤。儘管如此算來,高端化妝品的利潤仍然豐厚,但由於其銷量增長空間不如低端產品那麼大,所以對於企業來說,維護原有的獲利仍然很重要。
他表示,高端化妝品由於幾乎都為進口商品,因此還面臨的一塊成本為關稅。目前進口化妝品有包括關稅、增值稅和消費稅等多種費用。其中增值稅為 17%,關稅從6%-10%幾不等,而消費稅從1994年起征,初期,彩妝類化妝品(包括香水)為30%,護膚類化妝品為17%。1999年,後者調整為 8%,隨後在2006年取消。但彩妝類產品的消費稅率則一直未變。
事實上,正因為我國這種化妝品稅收政策等因素影響,使得國內同類進口化妝品價格與境外相比,高出「一大頭」。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對於購買高檔化妝品的人來說,10%左右的漲幅並不難接受。企業提價更多的是商業策略上考量。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77683&time=2011-07-09&cl=115&page=all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30732.html
「三聚氰胺事件」帶來的奶製品質量擔憂正引導人們對高端奶產品的熱捧,私募股權資本已經最先嗅到了這一市場機 會。7月12日,泰山投資亞洲控股有限公司宣佈,將攜包括歐洲乳品生產商Mueller Milch Management在內的投資者,對華夏畜牧(三河)有限公司投資4500萬美元,並獲得關鍵少數股權。
據悉,此次交易各方的出資額分別為:泰山投資3000萬美元,Mueller Milch投資1000萬美元,華夏畜牧前期投資者跟投500萬美元。此次投入資金將用以華夏畜牧的資本支出,包括在三河市擴建一家新的工廠。
泰山投資中國區聯席主管邵楠在新聞發佈會上透露,此次入股後,泰山投資將成為華夏畜牧最大單一股東,並在董事會中佔有兩個席位。以後華夏畜牧有新的資金需求時會持續投資。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瞭解,在飼料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普通液態奶的利潤率越來越低。因此,蒙牛、伊利、三元等企業紛紛推出高端奶製品。
而華夏畜牧總裁邵祁也表示,「三聚氰胺事件後,大家都懂得買『保質期最短』的牛奶」, 因此像終端的高端奶製品漲價幅度非常大,而上游高端奶源企業也相對普通奶源更有利可圖。目前華夏畜牧原奶收購價格比普通奶的價格要高出20%左右,大部分 銷往蒙牛、伊利、三元作為高端奶的奶源,哈根達斯、Costa也均是其客戶。
邵祁也認為,目前我國高端奶和普通奶的市場銷量比例大約在1:10左右,但牛奶品質的提升是行業趨勢,目前高端奶已經供不應求,並且大家在逐漸地接受高端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