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12月大城市房價同比增4.5% 高於市場預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538

12月美國大城市房價增幅加速,這表明美國經濟複蘇,以及有限的供給正加速推高房價。

QQ截圖20150224220504

華爾街見聞實時新聞

美國12月S&P/CS20座大城市房價指數同比+4.46%,預期+4.30%,前值+4.31%。 
 
美國12月S&P/CS20座大城市未季調房價指數環比+0.87%,預期+0.60%,前值+0.74%。 

美國12月S&P/CS10座大城市房價指數同比+4.30%,前值+4.17%。

美國12月S&P/CS10座大城市未季調房價指數環比+0.1%,前值-0.26%。

具體到各個城市看,所有20個城市房價12月份均同比上漲,其中舊金山上漲9.3%居首,邁阿密上漲8.4%其次。漲幅最小的芝加哥上漲了1.3%。

S&P/CS房價指數由經濟學家卡爾·凱斯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等人開發,是衡量美國房地產價格的一項重要指標。

房價溫和上漲能意味著有房者的資產升值。但房價漲幅超過工資和物價漲幅,意味著年輕人和首套房購買者將面大的壓力。

FTN Financial公司分析師Sophia Kearney-Lederman在數據公布前對彭博新聞社表示:“房價上漲成為了年輕人和首套房購買者的進入樓市的壁壘,現在房價漲幅超過了工資漲幅。”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026

空難之後,馬航差評為何高於亞航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502/t20150227_724280.htm
墨博/文 

  危機發生後,企業很難遵循所有的既定規則作出反應,每次危機都給人們留下不同的教訓。馬航事件中信息的缺失使得處理的溝通人員更加困難。不過,對比馬航和亞航在空難發生後的處理方式不難發現:個人化的回應遠比公司層面的有效。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是緊密的,而人與公司之間的聯繫則缺乏情感與溫度。

  (肖震蘇和郝東英對本文亦有貢獻)

  對東南亞航空業來講,2014年絕對是悲慘的一年。馬航航班莫名失蹤,亞航客機失事,兩班飛機上乘客與機組人員共401人,全部遇難。在此之前,航空業已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發生重大事故。2013年,全球共有265人在空難事故中遇難,是自1945年以來航空飛行最為安全的一年。馬航、亞航空難無疑會成為未來數年行業研究的樣本,航空業當就此做出針對性的改變,避免未來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公關界也同樣在對這兩起案例進行分析,不僅研究航空公司在危機中如何做出反應,更為關注的是災難事件發生之後,當事公司如何與公眾及相關人員進行溝通。在數十年的公關職業生涯中,筆者曾研習過多起針對危機公關的溝通案例。無一例外,這些溝通均受益於之後的事件調查。危機發生時,事件報導者比其他相關人員掌握著更多的信息,但並沒有承受危機當事人所面臨的壓力。

  不管怎樣,這些報導者均對危機的當事人評頭論足,暗示他們愚蠢或者無知;更差的情況是指控其貪贓枉法。這種做法顯然是錯誤的,起碼對於那些正在處理危機的人來說不公平;更重要的是,還給那些希望能夠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的人們傳遞了錯誤的信息,暗示他們在危機處理中有簡單的規則可以遵循,只要遵循這些規則,就可以控制事件的蔓延,使其恢復到常態。沒有什麼比真相更有力量。

  每次危機都是不同的,民航空難幾乎是除恐怖襲擊外最具挑戰性的危機事件。危機事件發生的形式多樣,從產品召回到腐敗調查或者行業事故,不過整體看來,還是有一些行為規則可以遵循的,包括及時、全面的溝通;確保提供信息的準確性;適時地表達自責;明確將採取何種行動以防類似問題再度發生。

  這些看起來都是常識,但處理正在發生的危機事件時,依然很難全面地遵守它們。例如,快速獲取信息在某種程度上與信息的準確性相悖。更糟糕的情況是,在無法獲取任何信息的時候該怎麼辦?正如馬航MH370所遭遇的情況那樣。截至目前,該航班失聯10個月,謎底卻仍然沒有揭曉。

  多數行業觀察員得出結論,儘管馬航與亞航在空難後聲譽都大幅受損,但馬航的情況更為嚴重。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是空難的性質不同,但同時也與兩家航空公司不同的公關處理方式有關。我們從航班失聯後,兩家公司反應的及時性、所傳遞的信息及發言人三個維度來對比其公關表現。

  回應的及時性

  航空公司確定航班失蹤後發布首個公告的時間基本一致。MH370失蹤4小時50分鐘後,馬航對外宣佈這一消息。亞航失事航班於早上7:24與控制台失去聯絡,5小時22分鐘後,公司向公眾披露了相關情況。4-5個小時看起來很長,但是在向公眾確認航班失聯的消息之前,航空公司必須遵守相關的規章制度。消息首次發佈之後,馬航和亞航均全面使用社交媒體,包括Facebook、推特(Twitter)、微博以及公司官網進行信息發佈。同時,二者均將其公司標誌進行了黑白化處理,表達對受難者的哀悼。

  此外,馬航還組建了一支專門的「行動小組」,將其派遣至吉隆坡和北京,為乘客家人提供協助。亞航首席執行官 Tony Fernandes本人則趕到了飛機的起飛地泗水國際機場。

  儘管更多人對MH370失聯後馬航最初的表現表示不滿,但事實上,馬航與亞航的處理措施基本類似。公平地說,一架客機毫無理由地失蹤了,這讓馬航承受著史無前例的挑戰。

  不過,從隨後的對比中可以看到,兩家公司的處理方式在人性化層面還是顯示出明顯的不同。

  所傳遞的信息

  事故發生後,馬航與亞航均通過各種媒體渠道發佈事實性信息。不過,由於MH370毫無徵兆地失蹤了,馬航幾乎沒有可以提供的信息,因此處於劣勢。

  兩家公司都同樣都表達了他們的哀悼與慰問。但是,馬航是以公司名義發佈的,而亞航則是公司CEO本人向受難者表達哀悼之情。事故發生的當天,亞航CEO發佈聲明說:「我們將相互支撐,共同走出這無以言表的悲痛」;在飛機碎片發現的第一時間,他再度發表聲明:「無法用言語表達我的難過。」

  發言人的選擇

  兩次事故發生後,在發言人的選擇上,馬航與亞航差別最為明顯。MH370失蹤後的最初幾個小時內,大家都不清楚誰是負責人。公司—而並不是CEO本人—最先發佈聲明,之後的很多信息又是通過政府官員口徑發佈,而非馬航的負責人。

  而在亞航事件中,公司CEO第一時間介入掌管全局,並承擔責任。據報導,他是維珍航空首席執行官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的朋友,而布蘭森本人幾乎已成為維珍的一張名片。

  顯然,面對這樣巨大的一個災難,個人化的回應才更有效。受害者的家人及更廣泛的民眾都更容易與個人,而非一家沒有面孔的公司產生共鳴。通過表達作為個人對事故的真切關心與悲痛,亞航CEO維護了公司的形象。

  結果

  根據融文集團(Meltwater News)開發的監測軟件,有關兩次事故的網絡討論顯示,公司採用個人化的回應效果更為明顯。當然,發生航班失事的悲劇,不管航空公司如何處理,總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但MH370失事後,網上討論中關於馬航的負面評論超過66%,只有33%的評論是中性的;而在亞航事件中,中性評論達到50%,略高於49%的負面評論(附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890

呷哺呷哺(0520)業績點評:收入增長高於行業,開店增多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19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4 13:16 編輯

呷哺呷哺(0520)業績點評:收入增長高於行業,開店增多
作者:鄭澤濱

投資要點

業績概況:呷哺呷哺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22.0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5%,毛利率上升360個基點到60.4%,毛利潤增長24%13.03億元人民幣。凈利潤增長0.3%1.41億人民幣。剔除上市費用和發放給員工的股權激勵費用合共3400萬以後,實際凈利潤增長31.8%1.86億,凈利潤率9.4%。派息率35%

增長主要由外延式擴張驅動:2014年,公司的單店同店增長1.5%,慢於2013年的2.8%,但快於上半年的0.3%。年內新開店58家到452家,門店數目增長12.8%。門店增長數目低於公司年前預期的85家。2015年計劃新開店120家。

對北京地區的依賴度下降:來自北京的收入從2013年的61.7%下降到2014年的54.4%,開店重心離開北京、上海、天津而轉向其他地區,其他地區占開店數目的76%2015年計劃積極開發山西、黑龍江、河南和湖北市場。

經營效率高於上市同行的整體平均水平:呷哺呷哺的定位面向大眾,受行業大環境的影響小於其他定位更高的餐飲同行,下半年情況逐步好轉。20112014年上半年新開的門店中,大部分可在3個月達到盈虧平衡,14個月可以收回成本,投資回報率高達84%

估值:公司目前股價對應2015年市盈率15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881

6月M2同比增長11.8% 高於市場預期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614

(新華社/圖)

7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2015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報告顯示,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33.34萬億元,同比增長11.8%,增速比上月末高1.0個百分點,比去年末低0.4個百分點。

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6.56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5371億元。其中,6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27億萬億。

6月,M2同比增速與新增人民幣貸款雙雙高於市場預期。

接受《華爾街日報》調查的13位經濟學家此前對6月末M2增幅的預期均值為10.8%,對6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給出的預期中值為人民幣1萬億元。

證券時報網消息,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14日表示,M2增速從4月份的歷史低點10.1%逐月回升,和連續降息、降準有較大關系,降息配合降準既能增加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又能增加貸款供給。

盛松成解釋稱,在需求端,融資成本下行引導刺激貸款需求,這也助推了M2增速的回升。“降息引導市場利率下行,刺激了貸款需求;今年以來,人民銀行三次降息引導市場利率逐步下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降低,同時,市場利率也穩中有降”。

盛松成表示,下階段中國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註重松緊適度和預調微調。

定向為主、普調為輔

中國證券網消息,交行金融研究中心認為,下半年政策操作將從之前的普調為主、定向為輔,轉變為定向為主、普調為輔。

一方面,基準利率下調的空間不大。最近一輪降息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已經降至4.85%的歷史最低水平,未來下調空間很小。而普遍降息對解決當前問題的效果並不顯著。

另一方面,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幅度也明顯小於上半年,可能最多有1-2次、1個百分點的下調。M2增速距目標值尚有差距,普遍下調準備金率仍是可取的。但降準的必要性有所下降,普遍降準對解決長期流動性供給不足的結構性問題效果同樣不顯著。

因此交行金研中心認為,下半年政策操作重點是加大定向調整力度,更有效地促進長期融資利率下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629

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四大原因致國內糧食價格高於國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3061.html

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四大原因致國內糧食價格高於國外

一財網 邵海鵬 2015-07-31 09:51:00

針對國內外糧食價差高企的局面,有兩種觀點“一是自己別搞了,進口吧,另一個是把農民都趕走搞大規模農業”,不過,陳錫文認為,農業政策不是單純的產業政策,而是關系到農民生存發展、整個社會公平公正的社會政策。

在糧食總產量取得“十一連增”的同時,中國還面臨著進口糧食不斷增加,社會糧食庫存總量也不斷增加的“三量齊增”的局面。

7月30日,在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舉辦的“2015中國農村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認為,“三量齊增”局面的出現有兩個原因。一方面,生產和消費的結構不對稱,存在農產品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外糧食存在價格差。

具體來說,2014年,中國糧食進口首次突破1億噸。但其中70%以上是大豆,國產大豆只有1200多萬噸,進口了7140萬噸的大豆。這表明,大豆供給無法滿足需求。所以不得不進口,而且這幾年進口在持續增加。

除了進口大豆外,中國還進口了2000多萬噸其它品種的糧食。陳錫文說,國際市場低價糧食進入國內市場,從某種程度上講,這顯示了中國糧食還有一些其他的農產品在價格競爭力方面明顯不足。從三大主糧來講,以今年6月份為例,國內大米(晚秈米)比泰國進口完稅後的價格高51.8%,小麥高56.6%,玉米高65.3%。

價格倒掛成因複雜

出現這種國內外價格倒掛的情況,早已引起官方與民眾的關註。陳錫文說,實際上出現這個現象的時間並不長,從了解的資料來看,大約是從2012年的秋天開始到2013年的夏天,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出現了。在此之前,中國的大部分農產品,尤其是糧食作物產品並不高於國際市場。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陳錫文認為,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國內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導致價格的提高。參照2011年糧食價格,拿2014年最低收購價比較,早秈稻價格提高了32.4%,中晚秈稻價格提高了29%,粳稻提高了21.1%,小麥提高了24.2%。實行臨時收儲的玉米和大豆,前者提高了13.1%,後者提高了20%。陳錫文說,我們的提價速度顯然高於國際市場的幅度,它對國內外價格倒掛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是國際市場價格下跌。參照今年6月份的價格,拿2011年國際糧食價格比較,2011年是本世紀以來玉米價格最高的年份,小麥價格也是處於高位階段。國際市場大米價格今年6月比2011年初下跌了40.4%,小麥價格比2011年也是最高價跌了39.3%,玉米價格比2011年5月份下跌了49.3%,大豆價格比2012年10月份下跌了39.2%,陳錫文說,這一時間段,國際市場價格下跌的幅度超過了國內同期糧食價格提升的幅度。

三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上升。2014年,平均匯率是1美元兌換6.14元人民幣。但是,1994年以前,匯率是1美元兌換8.62人民幣。總的走向是人民幣不斷堅挺,相對美元在不斷升值。陳錫文舉例說,不算其它任何費用,500美元/噸的大豆,在1994年那個時候,每進口一噸折合4000多人民幣。現在,同樣是一噸大豆折合只有3000多人民幣。這一千多塊錢的價差是匯率變化。“農民沒什麽辦法對付,這對生產者來說影響是極大的。”他說。

四,最近兩三年的全球能源價格的暴跌,導致貨物海運價格的明顯暴跌。陳錫文說,從過去伊拉克戰爭時期原油價格上升到每桶150美元,到最近每桶不足50美元,中間100美元的差價,對運價影響很大。與之對應的是,2005年5月,從美國墨西哥灣新奧爾良運往中國的大豆運費價格一噸是138美元,今年5月份一噸運價只有34美元。一噸價差100美元。

他認為,通過這樣的分析,是為了說明目前出現的中國糧價高於國際市場情況是很複雜的,不能簡單的說是中國農業生產成本的提高導致價格上漲,其中有很多因素都值得進一步去分析。只有如此,才能對癥下藥解決問題。

值得關註的是,形成這樣的局面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直接相關。當時,為了挽救經濟,世界各國政府采取了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中國投入了4萬億元。陳錫文稱,其實全球只要有能力,沒有一個國家會不采取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隨後交替出現的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全球的資源性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明顯的暴漲暴跌的現象。

對於國內外農產品存在價差這個問題,陳錫文稱,這實際上是全球化帶來的現象。要認真分析,不能貿然的說,就是中國農業沒有競爭力。當然,我們有競爭力不足的地方,但是有比它更複雜的原因。

“部長們想的也不一樣”

針對國內外糧食價差高企的局面,社會上頗多議論,形成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既然中國的農產品,特別是糧食、棉花、糖等大宗農產品在國際上明顯的不具備競爭力,同時財政投入補貼農業,似乎得不償失。所以有人建議,應該減少對農業的補貼,使得國內大宗農產品價格與國際接軌,由此導致的缺口通過增加進口來解決。

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農業這麽小的規模要有競爭力顯然不容易,因此,必須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促使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然後才能搞大規模經營,才能降低成本。

作為中央農村政策的智囊,陳錫文回應稱,這兩種看法都是針對當前國內農業確實沒有價格競爭力的現實,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當然是合理的。但是,縱觀世界各國的農業政策,農業政策不是單純的產業政策,而是關系到農民生存發展、整個社會公平公正的社會政策。

他說,制定農業政策必須考慮,既要保證供給,還要考慮國際市場的競爭關系,更要考慮還在農村居住生產生活的六億多農民。離開這一點,再好的經濟政策都不好用。即使減少自身生產,擴大進口或者把大量的農民從土地上請出去,讓少數人來耕種更多的土地效率提高,從這個過程中增加的經濟利益遠遠彌補不上這樣的政策出臺以後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下一步該如何改革?各方都有主張。

陳錫文說,國務院開常務會,部長們想的也不一樣。至少我剛才都講了三個觀點。一是自己別搞了,進口吧,另一個是把農民都趕走搞大規模農業,再有一個就是我的觀點。“要是大家開動腦筋再想辦法,也不知道還有多少觀點。”

他說,中國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就要擔負起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通過國際市場互通有無,同時又不能給國際市場添亂。這當然不完全是為了別人的利益,也包括中國人自己的利益在里面。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02

陳錫文釋疑中國糧價高於國外:原因很複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7090.html

陳錫文釋疑中國糧價高於國外:原因很複雜

一財網 劉菁 2015-11-04 12:00:00

我們在不斷提價,國際市場在不斷降價,過了這一個節點之後會出現中國的糧價高於了國際市場。

在4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中國糧價高於國際市場原因很複雜,未來糧食政策的大原則是價補分開。

陳錫文解釋,從表面上來看,中國糧食三個數量在不斷增長:一是今年連續12年國內糧食產量增長;二是2010年以來進口糧食數量在不斷增長;三是糧食庫存在不斷增長。

這樣的情況主要是由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自從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全球出現了對大宗產品需求的疲軟,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和2011年相比,目前的國際市場三大主糧的糧價差不多跌下去40%~50%。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國家為了調動農民積極性,保障農民的合理收益,這幾年在不斷提高臨時收儲價格和最低收購價,這樣和國際價格的走向出現了一個相反的狀況。我們在不斷提價,國際市場在不斷降價,過了這一個節點之後會出現中國的糧價高於了國際市場。

其他的因素,還包括匯率的變化,人民幣匯率這些年總體上是堅挺的,人民幣匯率堅挺意味著用美元購買的進口農產品進來就會便宜。比如一噸大豆500美元,如果按過去匯率1:8來算,進來別的成本費用都不算,進來是4000元人民幣。現在匯率是1:6,同樣是500美元買的一噸大豆,進來就剩3000元人民幣了,這就便宜了1000塊錢。

第二是全球的能源價格下跌,導致全球海運價格的大幅度下跌,2008年從美國墨西哥灣散裝貨運到中國廣州黃埔港的糧食,一噸的運費大概是135~138美元,現在一噸的運費是35美元,每噸運費就便宜了100美元。

“糧價出現這樣的複雜情況有很多的因素,第一是我們農業自身競爭力不足。第二是我們的保護政策使得糧價不斷走高。第三是國際糧價在下跌。第四是貨運問題。第五是匯率問題。所以這是由很多複雜的因素構成的。”陳錫文說。

他說,處理這樣複雜的問題也不能簡單化。這兩年中央對三大主糧基本上的政策,小麥和稻谷在已經實行最低價的地方維持價格水平不變,玉米今年和去年相比主產區的臨時收儲價平均降低0.12元,但仍然是高於國際市場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降低玉米的臨儲價也是考慮到當前糧價這種複雜的情況,不能讓種糧農民太吃虧,還要註意保障他們的利益。”

陳錫文表示,糧食政策下一步的原則是價格和補貼分開。“現在最低價也好,臨儲價也好,一定程度上是把價格和補貼合在一起。把補貼和價格弄在一起,價格就高於市場價,於是糧商糧販、加工企業就不活躍了。把改革和補貼分開之後就可以激活市場,農民按市場價賣糧,經營主體按市場價收糧,這樣就把糧食市場搞活了。”他說。

編輯:劉菁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997

商業用房庫存遠高於住房?樓市供給側調控面臨哪些難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4078.html

商業用房允許改為租賃住房出租,有歡呼、有叫好、有討論、也有難題。

上周五,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幹意見》(下稱《意見》),全面部署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工作。近三天來,這條消息持續霸屏,引發多方討論。

盡管落實細則尚未出籠,但在筆者看來,這是用“供給側改革”的思路進行房地產調控的嘗試,引發的影響勢必也是深遠且多方面的。

在當前中國內地樓市區域分化進一步加大的背景下,《意見》的出臺既給過熱的一線及重點二線樓市提供了有效且利好的調控思路,但也給廣大深陷樓市高庫存泥潭的三四線及中西部城市提出了新的難題。

商業地產庫存遠遠高於住房庫存?

在2015年3月份“3·30”樓市新政後,一線城市及部分重點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就啟動了複蘇之路,至今年春節前後達到一個新的高峰。這些地區的商品房庫存量快速去化,深圳等少數地方甚至出現供應性偏緊的情況。而伴隨著樓市交易的火爆,住房租賃市場也水漲船高,這些地區的房租價格也進一步攀升。

此時出臺上述《意見》,意味著將有一定數量的租賃住房入市,這在供給層面,將大大緩解租房市場的供需矛盾及房租上漲的壓力,同時緩解一線及部分重點二線商品住房供需矛盾;另一方面,也將大大促進商業地產庫存量偏高的情況,從而也能給處在困境期的開發商一個更加靈活的掉頭機會。

不少三四線城市商業用房庫存甚至高出商品房庫存(資料圖)

商業地產領域往往大宗買賣較多,而一些商鋪、中小面積的寫字樓等因為其性質的限制,私人層面的買賣大多僅限於投資。隨著近幾年實體商業的疲軟,各地都程度不一地積攢了大量的商業用房。

同策咨詢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4月底,上海的商業用房(不包括寫字樓,下同)存量高達1023萬平方米,2~4月份的成交面積分別為:7.33萬、20.68萬、28.12萬平方米。以2~4月份三個月的去化速度(簡稱“3個月存銷比”)來看,上海的商業用房存量需要54個月才能消化完畢。按照住房市場的消化周期標準來看,這已經進入高庫存期。

目前,天津、重慶、成都、長沙、西安、深圳等地同樣存在商業用房庫存偏高的情況。比如,截至4月底,天津的商業用房存量高達732萬平方米,3個月存銷比達到117.60,這意味著按照2~4月份的去化速度,需要117個月才能完全消化;南京截至4月底商業用房存量達到了464.66萬平方米,需要122個消化完畢;成都截至4月底商業用房存量達到520.68萬平方米,需要167個月消化完畢。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得出,允許“商業用房改租賃住房”,理論上講,既可以幫助消化商業地產庫存偏高的現狀、緩解開發商的壓力,也能增加租賃住房的供應、減輕租房價格不斷上升的壓力,可以起到房地產兩個層面的供給側調控。而這將給一線城市及重點二線城市的樓市整體調控帶來重大利好,緩解這些地方住房供應的結構性矛盾。

但對於深陷樓市高庫存泥潭的三四線城市來說,或許又是另外一種境地。筆者從業界了解到的信息,大部分三四線城市,商業地產的庫存甚至遠遠高於商品住房的庫存。而如果大量商業用房改租賃住房入市,原有的高庫存難題會不會雪上加霜?

分城施策,各地落實執行面臨挑戰

樓市各區域的分化,將給《意見》的具體執行和落實帶來不同的影響。

實體商業受到較大沖擊(資料圖)

對目前一開始出現商品住房供需矛盾一線及部分重點二線城市而言,“商業用房改租賃住房”將對樓市結構產生正面而積極的影響。但對於“商業地產庫存高於商品住宅庫存”的三四線城市而言,或許會面臨著另外一重矛盾——原有的住房已經消化不完,新增的“商改住”將如何再入市?無論是供應方的開發商,還是買方的購房者或承租者,或許都無法承擔起這個重任。

筆者認為,針對三四線城市的具體情況,《意見》中提出的完善公共租賃住房將會是一個較好的解決思路。鑒於目前各地方保障房進程不一,減少保障房的開發,改由“商改住”承擔起這一社會保障功能,既可以幫助去化商業地產的庫存,又可減少盲目進行保障房建設開發帶來的資源浪費。該條意見指出,推進公租房貨幣化,提高公租房運營保障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新就業大學生和青年醫生、青年教師等專業技術人員,凡符合條件的應納入公租房保障範圍;鼓勵地方政府采取購買服務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將現有政府投資和管理的公租房交由專業化、社會化企業運營管理。這一指導意見,或許給不少地方已陷入困境的保障房建設帶來新的啟發。

另一方面,因“商改住”政策轉性背後會涉及由於“商改住”而補交的土地出讓金或其他手續,勢必涉及多個部門的利益,在地方具體落實執行中,哪個部門做主導?這在執行層面也將會產生一定難度。

綜合來看,樓市分化加劇、一城一策的調控思路,都決定了上述《意見》將在各地的具體執行中面臨挑戰,同時也考驗地方政府分城施政調控房地產市場、引導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的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85

融資成本高於政府無優勢 民資介入PPP怎破融資貴又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639.html

近兩年,地方政府已經推出總投資額高達9萬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不過民間資本的介入積極性還有待提高。

6月21日,在青島中國PPP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公開表示,這兩年來PPP模式取得積極進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項目整體落地較難較慢,民間投資參與難度較大等。

一個可以佐證的數據是,根據民生證券研究院院長管清友的研究,截至4月13日,真正進入執行階段的PPP項目(369)與入庫項目(7835)總量相比,實際簽約率不足5%。

近幾個月民間投資增速持續下滑,國務院派出督查組調研,其中一大內容正是吸引民間資本的PPP模式推進問題。

據新華社報道,調研中,四川遠艦建設集團董事長楊遠見向督查組表示,“現在很多PPP項目就是為國有企業‘量身定做’的,很少有民企參與的份兒,有的地方直接告知‘優先考慮國企’。一方面是因為國企能從銀行貸到更低成本的資金,另一方面政府也想避免引發道德風險質疑。我們申請過很多PPP項目,都被以各種理由拒絕了。”

在上述論壇上,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也分析了民間資本介入PPP難一大原因在於融資貴、成本高。

他表示,私人企業參與PPP項目,融資至關重要。從資本市場融資,私人企業融資成本比國企、地方政府高。如果政府的直接融資成本比私人資本還要低好幾個點,私人資本會被排斥,就很難做PPP項目。

PPP專家、大嶽咨詢總經理金永祥曾告訴本報記者,由於PPP項目投資額大且涉及公共服務領域,出於信任,地方政府在篩選社會資本時優先考慮國企或民營上市公司,一些項目方案設計中通過排他性條款自動過濾民企。而考慮到PPP項目回報率低,且擔憂政府不兌現承諾等問題,一些民資也多在觀望。

“我們的調查中,有好多人反映說,有些政府賺錢的項目、好的項目都留給自己的城投公司來幹,不賺錢的項目,硬骨頭拿出去招標,讓民營經濟進來,結果搞不成。”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在上述論壇上表示,“所以對PPP項目進入的企業,無論是國有企業,無論是民營企業,甚至包括外資企業,我們要一視同仁,平等待遇。”

另外,徐林還認為,在推進PPP項目中,應該加快用法律來保護企業尤其是私人企業的收益權和財產權。

“中國的地方政府官員是頻繁在換,換了一個市長、換了一任書記,新任市長或書記有時候對他的前任所做的這種PPP項目的收益承諾,會不會不認賬?這就帶來了不確定性,對私人企業的參與就是較大的風險。”徐林稱。

其實,PPP領域立法缺位帶來的民間投資信心缺失已經被相關部門重視。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財政部已經成立立法工作組,研究起草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法(草案征求意見稿)》,並征求了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財政部門的意見,正在抓緊修改完善。

而國家發改委牽頭的《中國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法(草案征求意見稿)》(下稱特許經營法草案)也在加快推動,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稱,爭取在9月底前形成送審稿,按照立法程序上報國務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081

中國上半年GDP同比增長6.7% 高於預期

國家統計局今日公布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投資、消費、居民收入等宏觀經濟數據。

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34063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7%,預期6.6%,前值6.7%。

從環比看,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8%,預期1.6%,前值1.1%。

據國家統計局解讀,上半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和持續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稱,2016年上半年中國國民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此次是在中國實施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後首次公布GDP。國家統計局於7月5日宣布改革研發支出核算方法,將能夠為所有者帶來經濟利益的研發支出不再作為中間消耗,而是作為固定資本形成處理。

國家統計局核算司負責人表示,從增長速度看,由於研發支出增長速度比GDP增長速度相對快一些,實施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後,理論上GDP增長速度將有所上調。但是,由於研發支出占GDP比重很小,研發支出與GDP的增速差異並不大,因此其對GDP增速的影響十分有限。從2016年1季度GDP增速變化情況看,因核算方法改革增速變化幅度只有0.04%左右。

以下為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及解讀:

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34063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7%,預期6.6%,前值6.7%。

從環比看,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8%,預期1.6%,前值1.1%。

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0%。

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環比增長0.47%。

6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3800億元人民幣,預期10000億元人民幣,前值9855億元人民幣。

6月社會融資規模16300億元人民幣,預期11000億元人民幣,前值6599億元人民幣。

中國6月M2貨幣供應同比11.8%,預期11.4%,前值11.8%。

中國6月M1貨幣供應同比24.6%,預期22.6%,前值23.7%。

中國6月M0貨幣供應同比7.2%,預期6.1%,前值6.3%。

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58360億元,同比名義增長9.0%.

上半年民間投資158797億元,增長2.8%。

上半年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240202億元,同比增長25.1%。

從環比看,6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0.45%。

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4663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6.1%。

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6430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7.9%。

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138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3%。

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0.6%,環比增長0.92%。

根據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86元,同比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

主要產品產量:

6月份,粗鋼產量6947(萬噸),同比增長1.7%

6月份,水泥產量22278(萬噸),同比增長2.6&

6月份,發電量490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

1-6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4663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6.1%,增速比1-5月份回落0.9個百分點。

1-6月份,房屋新開工面積77537萬平方米,增長14.9%,增速回落3.4個百分點。

1-6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6430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7.9%,增速比1-5月份回落5.3個百分點。

1-6月份,商品房銷售額48682億元,增長42.1%,增速回落8.6個百分點。

6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71416萬平方米,比3月末減少2100萬平方米,比5月末減少753萬平方米。

國家統計局表示,上半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和持續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一、農業生產基本穩定,夏糧產量略有減少

全國夏糧總產量13926萬噸,比上年減少162萬噸,下降1.2%。夏糧總產量略低於最高年份2015年,為歷史第二高產年。上半年,豬牛羊禽肉產量3853萬噸,同比下降1.3%,其中豬肉產量2473萬噸,下降3.9%。生豬存欄40203萬頭,同比減少3.7%;生豬出欄31959萬頭,同比減少4.4%。

二、工業生產穩中略升,盈利狀況有所改善

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0%,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同比下降0.2%,集體企業增長2.6%,股份制企業增長7.2%,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3.2%。分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0.1%,制造業增長6.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6%。工業結構繼續優化。上半年,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2%和8.1%,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2和2.1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12.1%和32.6%,比上年同期提高0.7和1.2個百分點。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環比增長0.47%。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到97.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55117億元,同比下降0.7%。

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3816億元,同比增長6.4%(上年同期為下降0.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73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59%。

三、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商品房待售面積減少

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58360億元,同比名義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0%),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7個百分點。其中,國有控股投資91089億元,增長23.5%;民間投資158797億元,增長2.8%,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61.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7460億元,同比增長21.1%;第二產業投資101702億元,增長4.4%;第三產業投資149198億元,增長11.7%,其中,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49085億元,增長20.9%。從到位資金情況看,上半年到位資金282443億元,同比增長8.0%。其中,國家預算資金增長21.8%,國內貸款增長12.4%,自籌資金增長1.4%,利用外資下降7.2%。上半年,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240202億元,同比增長25.1%。從環比看,6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0.45%。

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4663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6.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0%),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增長5.6%。房屋新開工面積7753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4.9%,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增長14.0%。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6430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7.9%,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28.6%。全國商品房銷售額48682億元,同比增長42.1%,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44.4%。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950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0%。6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71416萬平方米,比3月末減少2100萬平方米,比5月末減少753萬平方米。上半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68135億元,同比增長15.6%。

四、市場銷售平穩增長,網上零售增長較快

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138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7%),增速與一季度持平。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71075億元,增長7.5%。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34249億元,同比增長10.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1889億元,增長11.0%。按消費類型分,餐飲收入16683億元,同比增長11.2%,商品零售139455億元,增長10.2%,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66857億元,增長7.6%。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0.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3%),環比增長0.92%。

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22367億元,同比增長28.2%。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8143億元,增長26.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1.6%。

五、進出口降幅收窄,一般貿易比重上升

上半年,進出口總額111335億元,同比下降3.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64027億元,下降2.1%,收窄3.6個百分點;進口47307億元,下降4.7%,收窄3.7個百分點。進出口相抵,順差16720億元。6月份,進出口總額20378億元,同比下降0.3%;其中,出口11745億元,增長1.3%;進口8633億元,下降2.3%。貿易結構優化。上半年,一般貿易進出口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6.4%,比上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其中一般貿易出口占出口總額的55.7%,提高1.3個百分點;機電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57.2%,為出口主力;民營企業出口增長3.6%,占出口總額的46.6%,繼續保持出口份額首位。對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增長,上半年對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印度和埃及出口分別增長22.5%、16.6%、9.0%、7.8%和4.7%。部分大宗商品進口量保持增長,上半年進口鐵礦石4.94億噸,增長9.1%;原油1.87億噸,增長14.2%;煤1.08億噸,增長8.2%;銅274萬噸,增長22%。

六、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工業品價格同比降幅收窄

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1%,漲幅與一季度持平。其中,城市上漲2.1%,農村上漲2.1%。分類別看,食品煙酒價格同比上漲5.0%,衣著上漲1.6%,居住上漲1.4%,生活用品及服務上漲0.5%,交通和通信下降2.1%,教育文化和娛樂上漲1.3%,醫療保健上漲3.2%,其他用品和服務上漲1.4%。在食品煙酒價格中,糧食價格上漲0.6%,豬肉價格上漲28.2%,鮮菜價格上漲18.2%。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9%,環比下降0.1%。上半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3.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9個百分點;6月份同比下降2.6%,環比下降0.2%。上半年,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4.8%,6月份同比下降3.4%,環比上漲0.2%。

七、居民收入穩定增長,農民工收入繼續增加

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86元,同比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7元,同比名義增長8.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0元,同比名義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7%。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為2.80,比上年同期縮小0.03。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0505元,同比名義增長8.3%。二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17509萬人,同比增加73萬人,增長0.4%。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3202元,同比增長6.7%。

八、經濟結構持續優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進展

產業結構繼續優化。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4.1%,比上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14.7個百分點。需求結構進一步改善。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3.4%,比上年同期提高13.2個百分點。中西部地區後發優勢繼續發揮。上半年,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7.3%和7.2%,快於東部地區0.9和0.8個百分點;中、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分別增長12.8%和13.5%,快於東部地區1.8和2.5個百分點。節能降耗繼續取得新進展。上半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5.2%。

“三去一降一補”成效初顯。上半年,原煤、粗鋼產量同比分別下降9.7%和1.1%。工業企業和商品房庫存出現積極變化。5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同比下降1.1%。3-6月,商品房待售面積連續4個月減少。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及成本均有所下降。5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8%,比上年同期下降0.5個百分點;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減少0.22元。薄弱領域投資增長較快。上半年,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6.7%和22.5%,分別快於全部投資17.7和13.5個百分點。

總的來看,今年以來,在改革創新深入推進和宏觀政策效應不斷釋放的共同作用下,國民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的發展態勢,為完成全年經濟目標奠定了較好基礎。但也要看到,國內外環境依然複雜嚴峻,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下一步,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堅定信心,主動作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適度擴大總需求,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新的經濟結構,強化新的發展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181

差距繼續縮小 上半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漲幅高於城鎮0.9個百分點

據中國政府網,上半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亮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獲得新進展。與此同時,農村改革全面深化,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上半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7%。

上半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7%,高於城鎮漲幅0.9個百分點

(圖片來源:中國政府網)

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當前的突出問題是品種結構不平衡,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於求,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供求缺口逐年擴大、進口不斷增加。解決 問 題的思路是,一保、一減、一增、一穩。“一保”就是保口糧、保谷物,“一減”就是減非優勢區玉米,“一增”就是恢複增加優質食用大豆,“一穩”就是穩定棉 油糖自給水平。其中調減玉米是重點,目標是到2020年將玉米面積穩定在5億畝,減5000萬畝。

此外,還要以生豬和草食畜牧業為重點推進畜牧業結構調整,以保護資源和減量增收為重點推進漁業結構調整。

農業形勢勢頭良好

當前農業形勢呈現良好勢頭,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支撐。上半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6050元,實際增長6.7%,高於城鎮居民收入漲幅0.9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呈繼續縮小態勢。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伴隨著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農村改革正在全面深化。目前,全國已有22個省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整省試點,確權面積達6.5億 畝;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持續發 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總量近270萬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組建運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試點紮實推進。

九方面推進農村供給側改革

韓長賦表示,接下來 要突出抓好九個方面,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以玉米為重點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二是以生豬和草食畜牧業為重點推進畜牧業結構調整;三是以保護資 源和減量增收為重點推進漁業結構調整;四是以扶持農民工和大學生返鄉創業為重點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五是以推進標準化和可追溯為重點確保農產品質量安 全;六是以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重點推進經營方式轉變;七是以節本增效為重點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八是以發展電子商務為重點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九是以打好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攻堅戰為重點推進農業資源環境保護。

(來源:中國政府網、人民日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9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