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已推荐到新浪博客,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安信证券行业分析师离职风波评论之二:卖方分析师是怎么干的 高善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28ef2a0100tq4e.html

前文《賣方分析師是干什麼的》以三國設喻,討論賣方分析師的角色定位;本文為此系列評論的第二篇,題目是《賣方分析師是怎麼幹的》,主要討論賣方分析師的生存狀態和現實困境,並請同業和媒體批評。

 

 

 

賣方分析師是怎麼幹的?

 

高善文

 

中國賣方分析師行業的出現和成長,是依託在以公募基金和保險公司為代表的機構投資人快速崛起的基礎上。這好比有了天下大亂,群雄紛起的時代,各路謀士才有了施展縱橫之術、可以朝秦暮楚的舞台。這一變化主要發生在過去十年的時間。

 

對於一般的公眾來說,90年代的股評家和現在的分析師似乎是同一夥人,畢竟這些人每天都在媒體上口水橫飛、剖析大勢、預測股價。但以我之見,股評家與分析師之間並無師承關係,這兩伙人之間缺乏基本的相互認同,甚至互相也看不起對方。

 

站在分析師的角度看,股評家屬於算命先生,分析師屬於謀士;股評家看重短線預測,以技術分析為依據;分析師立足於中長線判斷,以基本面分析為指南。

 

然而,正如90年代盛極一時的股評家隊伍日漸蕭索一樣,斗轉星移,在過去十年,賣方分析師行業內部也經歷著陸塊飄移帶來的撞擊和陣痛,經歷著氣候變遷帶來的興廢存絕,這一變化迄今遠未結束。

 

十年之前的世紀之交,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初試啼聲,以之為客戶的券商賣方研究和機構銷售業務應運而生。

 

共同基金的投資方式本出現和興起於西洋,於國人實為舶來之品。正如中國人早先學做西裝,連上衣的補丁也要如法仿製一樣,連同共同基金一起乘船東來的,還有價值投資的理念和信仰,這相對於90年代依靠資金優勢坐莊圖利的風潮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價值投資以基本面分析為基礎,立足於發現並買入被市場低估的股票,一直持有直到其價格回到合理水平;其基本信仰是股票價格在短期內由於各種原因可以嚴重偏離基本面,但市場遲早會自我修正,股票價格從長期來看要反映基本面。

 

這樣,投資過程在原理上包括兩個步驟:一個是弄清楚基本面,例如經濟走向、行業政策、公司前景,並體現為盈利及其趨勢的動態等諸多指標的預測;二是弄清楚公司股票是否存在低估,當前是否存在恰當的、促使股價修正的催化劑。

 

2003年我初入行業的時候,基本的感受是:當時在買賣方機構之間似乎存在一個基本的默契,即賣方分析師負責第一個步驟;買方投資人負責第二個步驟。

 

所以當時我們常討論一個賣方分析師職業的重大問題,即分析師到底是在「研究公司」、還是在「研究股票」?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賣方分析師是負責研究公司的;研究股票的工作交給買方投資人來做。

 

基於這樣的看法,當時甚至要求分析師在電腦上刪除行情系統,不理會股價的漲跌,埋頭研究公司和行業的情況,並提出三個判斷分析師研究報告質量的標準,即「數據是否紮實可靠?邏輯是否縝密細緻?看法和判斷是否具有獨創性?」

 

回頭來看,由於宏觀經濟週期性的原因,以及基金行業方浮海而來,正蹣跚學步的發展階段,2003年以「五朵金花」為代表,價值投資的理念大獲成功,盛極一時。

 

以此為契機,專注於分析基本面的賣方研究業務也奇葩初綻、早鶯鳴樹。許多人同意,當時的賣方分析師總體上確實撰寫了不少有創見、有深度、有啟發的研究報告。

 

如果以當時的行業情況作為標竿,過去八年中賣方分析師行業在快速擴張的同時,發生著兩個重大而持續的系統性變化:一是研究報告的質量一降再降,以至於捕風 捉影、觀點雷同、論證草率、市場批評詬病日多;二是研究服務的方式爭奇鬥豔,以至於花樣百出、競騷弄巧、耍嗲賣呆,甚至出賣「色相」、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如此持續和全面的行業變化當非起源於一家機構或少數幾個分析師的微觀原因,必來自於地殼運動、陸塊漂移等重大的環境變化,從而形成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演化過程。

 

造成這一巨變的宏觀原因,個人認為,應該是外來理念本土化過程中的適應和掙扎。

 

巴菲特被公推為價值投資理念的化身,為世界各地的投資者頂禮膜拜;但他老人家也公開地認為短期股價波動難以預測。一言以蔽之,以基本面分析為基礎的價值投資關鍵之一是時間維度,價格只有在長期內才會向價值回歸。

 

那麼從操作上看,長期有多長呢?這方面沒有權威和公認的說法,我個人認為,保守地看,不會少於一年。

 

但中國投資者評判股票買賣成敗的時間尺度通常有多久呢?個人感覺六個月到一年(除非深度套牢)。這形成了專業(機構)投資管理人三月一排名、一年一大考的行業規則和文化;並波及到保險公司等本來著眼長期的專業機構(這是由於基金管理人可以來回流動)。

 

問題隨之而生:既然投資者貪急功、好近利,基金管理人就被迫在三到六個月的比拚中爭長短,在一年一大考的排名中決生死。但基本面研究又無法為如此短期的股價波動提供可靠的指引,於是行業被迫改變,其基本方向是價值投資的衰落和勢頭投資(或趨勢投資)的興起。

 

這好比本來是練馬拉松的長跑運動員,一下子被要求參加百米賽跑,從比耐力變為拼速度,這對正在興起的資產管理行業而言是一個相當嚴重的挑戰和轉型。

 

在體育領域,短跑冠軍很少人能夠贏得長跑比賽,在投資領域情況大約類似。有時投資人短期業績居前,則欣欣然、飄飄然、負手而立、環視四周、以為天下英雄、捨我其誰?殊不知秋雨黃葉、風雲際會,其間運氣成分極大,豈可全歸於人力之功?檢視過去多年行業排名變化、此理昭然。

 

終極的問題是,投資活動本來應該是長跑比賽;用練短道速跑的方式來應對無疑是旁門左道之路,這一事實業內人所共知,但沒有人能夠改變。

 

這一地殼巨變對行業氣候影響重大,它迫使賣方分析師從「研究公司」轉變到「研究股票」,迫使賣方分析師開始密切關注股價變化的動量和催化劑,迫使賣方分析師開始絞盡腦汁去尋找短線的投資機會。用行業內部人的話來說,就是「賣方研究買方化、買方行為短期化」。

 

業內的人大約知道,我個人是宏觀經濟分析師,部分是出於興趣,部分是為回答客戶的各種問題,過去八年中提出過幾個小理論,名之為「產能週期理論」、「通貨 膨脹理論」和「資產重估理論」,分別用以回答經濟波動、政策鬆緊和股價漲跌的問題,而其中以資產重估理論略為見知於買方機構。

 

就事論事地看,資產重估理論是否站得住腳,眾議紛紜、見仁見智、褒貶不一;大家所可達成一致的是:此說為我們自創的武功秘籍、內力心法,成敗之間,可由市場來檢驗。

 

然而,資產重估理論之所以較其他兩個理論略為出名,關鍵之一在於它試圖回答市場的趨勢問題,其預言未必從來成功,但立此存照,權可備考。這從側面印證了趨勢投資的興起和流行。

 

賣方分析師既然被迫調整,其應對之策是什麼呢?他們該如何進化以適應投資氣候的巨變,從而避免自身淪為博物館的恐龍化石呢?

 

迄今來看,分析師發展出四種技巧和方法來適應行業的新環境,這些分別是:

 

一是走「取巧」之路,在內幕信息上做文章。

 

顧名思義,內幕信息必然是謀之於床榻、籌之於密室,口傳心會,無法公開形諸報告。這迫使分析師要善於勾兌、長於打聽,又要在報告中多加掩飾。

 

市場廣大,各色傳聞朝夕流布;風吹影動,難免令人浮想聯翩,有時形成「一犬吠影、百犬吠聲」的奇特景觀。個中交易,當事人各取所需,局外人難窺究竟,這自然引發公眾的憤怒和聲討。

 

二是走「守拙」之路,在公開信息的服務上做文章。

 

公開信息很難用於短期股價的漲跌預測,但買方機構至少可用於控制風險,所以仍然日日需要,時時緊盯。於是乎彙總各類公開信息和情況的報告如沙飛石走,內容不外乎你傳我抄,大同小異,所爭著只是「誰的速度更快、誰的腿腳更勤」,把智力活動徹底轉變為體力勞動。

 

為了在「守拙」之中建立門檻,減少競爭,分析師採取的策略是各立山頭,分別把住幾家上市公司,成為其與資本市場溝通的獨家渠道和代言人。如此一來,其獨立性自然受到質疑。

 

三是走「傳粉」之路,在把握市場情緒上做文章。

 

市場短期難以預測,部分原因在於其情緒起伏難測,在亢奮時把多數利空解讀為利好,在低迷時把多數利好解讀為利空。

 

但如果與主流投資者朝夕交流,把握其所思所想,自然有助於理解市場的短期情緒波動。這好比做官要揣摩上意,就必須低眉折腰、降尊屈貴與領導身邊工作人員搞好關係;搞對象要揣摩女人心思,就必須噓寒問暖,慇勤服侍,時刻不離一樣。

 

實際上單個買方機構對其他買方機構的想法通常都很好奇,這只有勤於交流的賣方機構才能把握。所以分析師還可以如蜜蜂傳佈花粉,把一家買方機構的想法帶給另外一家,多家機構走下來就釀粉成蜜,形成有價值的看法和報告。

 

四是走「行險」之路,在閉門造車上做文章。

 

發揮想像編故事,預測股價放衛星,其結果要麼一鳴驚人,天下側目;要麼轉移槍口,重新來過。由此拼湊的報告泥沙俱下,自不待言。

 

許多賣方分析師多年寒窗苦讀、甚至負笈海外求學,習得屠龍之術、使得如椽巨筆、做得錦繡文章,跑得馬拉松、游得萬米泳、本要在「邏輯」、「數據」和「創 見」上與人拼內力、比高下;不料一身真功夫、滿腹好學識在中國市場卻全無用武之地,同業競爭、臨陣對決、近身肉搏之時,全靠「勾兌於茶肆之間、謀劃於密室 之內」、需要「勤如蜜蜂布粉、媚若小姐侍客」,勝負決於盤外,不亦悲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44

安信證券行業分析師離職風波評論:之三 高善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28ef2a0100tvxc.html

前文《賣方分析師是怎麼幹的》,主要討論賣方分析師的生存狀態和現實困境;本文《賣方研究業務的生態是什麼樣的?》,討論賣方研究商業模式的由來和走向,並請同業和媒體批評。

 

 

 

賣方研究業務的生態是什麼樣的?

 

在中國傳統的草根文化中,大灰狼邪惡狡詐,惹人憎恨;而小綿羊由於溫順可愛,很受歡迎。

 

其實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在草原生態中,草、羊和狼相互依存,形成完整的生態鏈;狼的存在對於控制羊群的數量,從而保護草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沒有狼,羊群就會過度繁殖,草地退化,最後生態圈消失。所以基於樸素的觀察和感情做出的結論,許多時候並不可靠。

 

賣方分析師近來受到媒體的關注和圍毆,其中許多指責體現了很樸素的想法、判斷和願望,也反映一般公眾對賣方研究業務的生態圈缺乏認知,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那麼賣方研究業務的生態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90年代早期中國資本市場濫觴之初,券商對於研究業務還是比較重視的,估計當時天真地認為「研究能夠創造價值」,到了這一時期的最後幾年,研究業務在券商內部就日益邊緣化。

 

這好比明媒正娶的太太,一直不能生育,最後被貶為小妾一樣,由於研究部門不能直接產生利潤、也無法創造想像中的價值,其地位自然江河日下,被棄入冷宮。

 

同期自營部門以坐莊為模式,以拆借為手段,依靠資金優勢操縱市場,翻云覆雨。這好比年輕風騷的丫環,又能生育又能耍嗲,自然逐步登堂入室。

 

世紀之交,共同基金行業開始快速成長,監管加強,證券公司拆借渠道被切斷,這使得券商喪失了資金優勢;同時集中持倉開始受到嚴密監控,再加上市場調整,行業生態發生重大變化,賣方研究業務逐步走上前台。

 

賣方研究目前的基本商業模式是:專業(機構)投資人從券商租用席位以進行證券交易,由此向券商支付交易佣金;作為交換,券商向機構投資人提供包括研究報告在內的諮詢服務。這與「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買賣本質上是一樣的。

 

這 一模式從表面上來看是非常古怪的,也讓人難以理解:券商研究部門為什麼不直接向自營部門提供諮詢意見,共同獲取資本收益,反而要低眉折腰,面向外部機構, 獲取低廉的交易佣金?又為何不面向經紀業務的大量中小客戶提供諮詢意見,從而獲取更高的佣金,反而是面向少數專業機構,獲取總量並不很多的收入?有不少名 氣很大的分析師,預測好像從來都沒對過,但市場為什麼仍然給予很高的薪酬和評價?

 

我個人認為,這是由投資活動的性質決定的;公眾對研究業務的期望和憤怒,都可以歸因於對投資活動性質的不同理解。

 

投資活動的前提是預測,這包括兩個維度:一是預測上市公司未來的收入、盈利以至於宏觀政策、資金利率等經濟變量;二是預測交易對手的心態、想法和判斷等行為變量。

 

四 十多年以前,工程技術人員已經可以將人類在指定時間送達月球的指定地點,這無疑是了不起的科技壯舉;但四十年後的今天,經濟分析人員仍然搞不清楚下個季度 的經濟增長率是多少,經濟統計人員甚至搞不清楚上個季度的經濟增長率是多少。從過往的經驗看,第一個維度的精確預測是極為困難的;

 

弈棋麻將,本為小道,怡情養性,以遣永日,但如全力投入,攻防之間,絞盡腦汁,你推我擋,也是十分複雜的,這顯示第二個維度的精確預測同樣困難。

 

問題在於投資活動必須在這兩個方向上都做出預測,這必然涉及簡化、猜度和概率。舉個例子來說事,假設有筆投資,其盈虧只存在兩種可能性:要麼輸光當盡,血本無歸;要麼完勝而回,博得一倍之利,

 

假設共有100項份量相當的因素在影響投資結果,投資者頂多只能夠深入分析其中的10項因素,且對這10項因素的把握是60%;其餘90項因素無法仔細度量和評估,其多空影響只好認定為隨機事件,產生盈虧的概率各50%。這時投資者成功預測的把握度就是51%

 

如果有賣方分析師深入研究、且僅僅深入研究了第11項因素,並將預測該因素的把握度從50%提高到60%,這時投資者殺伐決斷的成功概率將上升到51.1%,提高0.1個百分點。

 

如果該筆投資的規模為100億元,那麼買方投資人的預期收益將因此增加1000萬元,後者就是前述賣方分析師創造的價值。

 

行文至此,形勢已昭然若揭:該賣方分析師僅僅研究了一項因素,以此為基礎預測投資,其結果當然只能是亂槍打鳥,難以成功;對於中小投資人而言,其報告似乎是滿紙亂言,一文不值。

 

儘管該賣方分析師的報告既非無字天書、也不是河洛甲骨,但其價值和含金量也需要專業的眼光來評估和判斷,其對專業(機構)投資人而言也算是一字千金。

 

這有助於我們理解在現實條件下,為什麼賣方分析師的獨立思考和創見才是其工作的核心價值;而以預測成敗定高下並非專業的做法。

 

一 般公眾很少對天體物理學評頭論足,但對經濟分析卻常可嘲諷一二,部分原因在於前者可以提出精準的預測,常識所不能及;後者多為馬後砲,解釋過去頭頭是道, 似乎有理;預測未來躲躲閃閃,誤差驚人。由於經濟分析無法提供令人信服的對未來的預測,所以並不同等地受尊敬,其於決策的價值,也只有少數專業人員略可賞 識。

 

在宏觀經濟分析領域,謝國忠先生的預測記錄並不出色,但我依然認為他是少見和十分出色的賣方經濟分析師,原因在於其報告天馬行空,不拘一格,常能見人所未見,讀來如聞空谷足音,良有啟發。

 

既然影響股價的因素如此繁雜,並且難以全面把握,取捨之間如何決定呢?

 

中 國市場廣大,海龜土鱉、科班舉子、市井豪傑競技於其間,可謂眾生芸芸。我自入行八年以來,浮沉於江湖之上、掙扎於草根之間,常路演遊走客戶之中,於各類投 資機構和市場豪傑之士偶有交接,並常求教投資之道。曾聞有短線交易高手、多年名貫市場之士言及:「日居台前,緊盯盤面,每出手之際,於交易對手為何類機 構、心態若何、大致了然於胸、一如熟友弈棋、故進退迅捷、失手不多」。

 

我黨我軍在井岡山龍興之初,佈陣打仗,多行遊擊,騰挪躲閃、輕盈靈動,風格頗似峨眉派的功夫;及至解放戰爭,放馬中原、橫掃東南,已完全是降龍十八掌的路子,何以前後迥異如此?答曰「規模使然」,投資的情況大約類似。

 

以 是觀之,投資之法,長持短炒、並無定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資金鬆緊、盈利高低、市場情緒、行業壁壘、宏觀政策、國際形勢等樣樣重要、但無須、也不大可 能樣樣精通,長於其中一技,專注於彼、持之以恆、似乎足以苟存於市場,這大概是不同投資風格和理唸得以形成的基礎吧;買方如此、賣方似亦然。

 

現實地看,公募機構收取管理費、追求相對回報,以規模取勝,做大以後騰挪不便,宜鑽研基本面、著眼長期、勤修內功、輔以趨勢把握,尤其適合生存於長期上漲的市場環境。

 

(中小投資人和)私募機構收取業績報酬、追求絕對回報,以收益取勝,規模可控、靈動輕巧,長槍短劍均可一試;似乎特別適合生存於箱體波動的市場環境。而今天下好近利、世人貪急功、風向所被,公募機構用功於騰挪、私募機構著力於堅守,頗為怪異。

 

過去十年,公募基金規模急速膨脹,賣方研究業務有機會一展身手,並取得相對投入而言頗為不菲的獲益。利之所在、各家券商奮勇殺入;列國紛爭、賣方分析師身價水漲船高,形成今日之局面。

 

券 商於此開土拓疆之際,各顯神通、頗為熱鬧:有以高聳的業務收入為基礎,依靠雄厚內力,行人才之吸星大法,延攬好手,苛以嚴責、許以重利、數年之間,崛起於 江湖者,風格與日月神教頗為類似;有用功於人力培訓、積累數據體系、創製分析範式、自力更生、穩紮穩打、立足於江湖者,隱然有少林之風;其餘嵩山武當、峨 眉崆峒、以至於波斯明教,似皆彷彿有之。

 

拓疆就需要管理、管理離不開考核。賣方分析師工作的核心在於創見,價值評估尤為困難。當此之際,媒體開始推出買方機構的投票排名機制,其初始設計頗為合理,遂為券商所用。此事件對行業生態影響極大,具體表現為:

 

一、  媒體的標準化評價體系增加了賣方分析師市場的透明度和流動性,提升了分析師的談判能力,降低了單個券商對分析師的議價和控制能力,促使賣方分析師薪資水平加速上升;

二、  投票機構中包括公募、私募、券商資管和 保險公司等各類機構,本意或在儘量客觀評估分析師的市場影響力,但後兩類機構無法給券商提供佣金分倉,缺乏商業合作模式。由於票權在手,後兩類機構可以迫 使分析師和券商幾乎免費地為其提供服務,這對於公募等付費機構而言頗為不公,對券商而論也是有苦難言。

三、  中國傳統文化好虛名、重人情,再加上賣 方分析師行業「名利合一」的特點,為奪排名,不少分析師開始在「拉票」環節上猛烈用功,券商遇此也順水推舟,甚至傾力為之。每年媒體組織投票之際,賣方分 析師拜票之激烈、拉關係走門路之喧囂、耍嗲賣呆之不堪,以至於賄選買票,令人不忍形諸文字。八年以來,研報質量一降再降,服務日益競騷弄巧,這與行業排名 機制的引導可能也有關係。

 

賣方研究業務目前群雄紛起、列國並爭,未來的行業格局或有輪廓,但不少公司的管理仍然粗放,競爭局面似乎尚不穩定。那麼,行業未來生態將會如何演化呢?

 

我個人的看法是,賣方研究業務必須立足盈利自養,絕不能持續虧損,否則勢必如白頭宮女、人老珠黃,色衰愛馳。而今新興券商繼續湧入、賣方分析師薪酬水平不斷提高,行業獲利空間受到持續擠壓;逢此亂局,行業需要未雨綢繆,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那麼,券商應該如何應對群雄混戰的當前局面呢?賣方分析師又應該如何理清自身定位、規劃職業生涯呢?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45

安信證券行業研究領域發生了什麼--安信證券行業分析師離職風波評論之四 高善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28ef2a0100u1x4.html

 

安信證券行業分析師離職風波評論:之四

 

前文《賣方研究業務的生態是什麼樣的?》,討論賣方研究業務商業模式的由來和走向;本文《安信證券行業研究領域發生了什麼?》為本系列文章的第四篇,討論面對投資氣候的劇烈變化,安信證券行業研究部門的適應和掙扎,以回應媒體和公眾的好奇。

 

安信證券行業研究領域發生了什麼?

 

大約在距今6500萬 年以前,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今日北美墨西哥灣一帶地區,揚起遮天蔽日的沙塵,引發地球氣候劇變,其嚴重後果之一是稱霸地球逾億年的恐龍物種的大規模滅 絕;後果之二是隨後哺乳動物的全面興起;人類的先祖成為這一撞擊的直接受益者。現在我們知道,這次的物種滅絕是地球漫長進化史上數次大規模物種滅絕之中距 今最近的一次。

 

為了適應變化後的氣候和自然條件,物種需要調整和適應,從原則上看,生物要麼選擇改變行為,要麼選擇改變基因。從地球進化史來看,生態系統的選擇是通過基因的改變和新物種的興起來適應,這很可能是因為行為取決於基因,是很難直接改變的。

 

熟 悉的人大約知道,我學校畢業以後曾經投身政府部門工作,部分原因在於年少時期接受傳統教育,心中多少有一些「致君堯舜」的理想的影子。數年以後辭職歸里, 漂泊無定,本打算赴美遠遊,偶然之間,為友人挽留,在不知「賣方研究為何物」的情況下投身證券市場,自此浮沉於江湖之上,掙扎於草根之間,路演度日,碼字 謀生,醉心於計較錙銖之利,勞神於盤算身外浮名,生活經歷與年少理想相差何其之大。

 

在 此期間,曾經有前輩學長熱心關照、慰誨勤勤,勸邀回任公門。我思慮再三、婉拒所請、未遽然而去者,自以為志趣情商、言談舉止不能適應政府部門的工作環境。 亦嘗與朋友開玩笑說「鳥在天上飛、魚在水裡游、鼠在洞裡鑽,灑脫無跡,悠然自得」;但是如果讓它們交換一下生活環境,鼠在天上、魚在洞裡、鳥在水中,則恐 怕笨拙不堪,難以苟存。人對職業生涯的選擇和堅持又何嘗不是如此!

 

在 前面的系列評論中,我們談到,過去八年之中,共同基金的投資方式浮海東來,傳播於中土,期間不斷調整以適應本地投資者的需要。這一過程推動了中國賣方研究 業務從無到有的巨大飛躍,也伴隨著投資理念從價值到趨勢的深刻轉換,並迫使賣方分析師從研究公司過渡到研究股票,從關注基本面過渡到關注市場動量,從生產 深入的研究報告過渡到提供貼心的研究服務。

 

面對這一投資氣候的劇變,行業需要進化和適應,可謂「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先賢有云「王德如風、民德如草」,買方投資人的風往哪裡吹,賣方分析師的草就往哪裡倒,說穿了賣方研究是在做買賣,必須提供市場和客戶所需要的產品。

 

在 傳統上,安信證券行業研究的文化強調基本面研究和價值投資,看重數據分析和邏輯推演,鼓勵原創性的觀點和看法,並曾經認為這是賣方研究機構長期保持核心競 爭力的唯一秘訣。因此,面對環境的改變,選擇了「以不變應萬變」的立場,並採取措施儘量將客戶需求和銷售壓力與分析師的日常工作隔離開來,引導分析師在相 對寬鬆自由的氣氛中尋求創見。

 

在這一導向下,安信證券的行業研究形成了「溫婉如處子、沉靜如秋水」的內斂性格,「舉止多似名士、談吐頗類前賢」。儘管絕大多數行業分析師都擁有出色的教育經歷、工作極為努力,也展現出驚人的天分和才華,但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與市場的需求卻不可避免地漸行漸遠。

 

我們知道,賣方分析師群體規模不大、相對透明,再加上需求持續快速擴張,人員流動性本來很高,一般公司大體在20%左右、或者更高;但安信證券行業部門在2007-2009年的兩年多時間裡,人員離職不多,總體流動率明顯低於行業平均水平,這與前述的管理和引導是相關的。

 

在 此條件下,來自銷售部門的壓力與日俱增。曾經有不少客戶公開抱怨說,「幾年時間裡,給了你們近千萬的佣金,但仔細盤算,你們成功推薦的股票並不算多,給人 印象也不深刻」,「你們從年頭忽悠到年尾,又從年尾忽悠到年頭,耍來耍去,主要耍得多是策略和宏觀」。這一評價頗為極端,但也算大體屬實。在媒體組織的買 方機構投票排名中情況也基本如此。

 

安信沒有自己的基金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的規模不大,渠道銷售能力不算突出,研究隊伍規模也一直比較小。但在面臨這些不利因素的條件下,安信研究的市場影響力大體可維持在證券行業前五、佣金分倉維持在行業前七,頗為不易。然而,不能掩飾的事實是,2009年以後行業研究部門的排名已快要淪落到敬陪榜末的境地,內外壓力都很大。

 

調整已經不可避免,套用一句老話「變革是有風險的,但不變才是最大的風險」。

 

面對投資氣候的劇變,我們最終於2010年初被迫積極應對、選擇了調整和適應,基本的做法是將行業分析師直接暴露在市場需求和銷售壓力之下,以客戶派點為基礎進行業績考核,順應行業潮流。

 

這一內部氣候的劇烈變化迫使行業分析師需要調整和適應:要麼改變行為,要麼改變職業。行業研究部門接近一半的人選擇了改變職業,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因為行為取決於性格、性格決定於基因,改變職業是困難的,但改變行為更難。

 

也是由於這樣的原因,絕大多數離職的分析師轉向買方機構,這一方面是因為通過客戶派點和外部排名考核分析師,已經是賣方研究業務的通行做法;一方面是因為沉靜內斂、不善交遊的性格更適合從事買方研究工作。

 

那麼如何評價這一變革給公司帶來的即時影響呢?

 

從人員情況看,2010年變革之初,行業部門有35 人,研究部門合計不到50人;目前行業部門有50多人,研究部門合計接近80人,人員補充的速度明顯快於人員離職的速度。

 

從經營情況看,變革之處公司在研究業務領域分倉的市場份額為4.18%;目前大體為4.32%,市場份額實際上出現上升。

 

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是說離職分析師對公司的收入完全沒有貢獻,更合理的解釋是:由於機制的轉換和新入職分析師的共同努力,離職風波對公司業務收入的負面影響大體上被抵消了。

 

從補充人員的構成看,大約一半來自於同業券商、一小半來自於產業領域,少數為應屆畢業學生。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人員補充格局呢?

 

我們知道,行業研究大體可劃為週期類和非週期類,前者如鋼鐵、煤炭等,後者如醫療、服裝等。週期類行業產品大體同質、價格隨行就市,研究側重自上而下,重點在於把握週期趨勢,困難在於預判拐點。

 

因 此,這些領域的研究對數據和邏輯較多依賴,與宏觀分析交相印證。考慮到安信研究的傳統,以及在宏觀策略領域薄有微名,因此畢業學生多補充於週期性研究領 域。這一安排的優點在於可以利用自身培養能力,容易形成自上而下的一致判斷,不足之處在於未來上市公司人脈資源的積累和公司個性化信息的發掘與把握。

 

過 去的經驗顯示,經濟週期的拐點是無法預測的,就像市場的頂底無法預測一樣,原因是在經濟升降和市場多空力量基本平衡時才可能會出現趨勢轉折,而這種情況下 隨機擾動因素的影響極其顯著。所以人們總是開玩笑說經濟學家成功預測了過去三次衰退之中的十次。換句話說,只有每天都在預測衰退、每天都在看空的人才能夠 成功預言所有的經濟衰退和市場頂部,但其意義實在不大。

 

因此宏觀分析和週期判斷的核心在於事後盡快識別和確認拐點,並緊密跟隨和把握住趨勢變化,這在實際操作中也是比較困難的。

 

證券研究業內一般承認,儘管週期性行業的分析和把握很困難,但消費品行業的分析和把握難度要大得多。例如,第四代蘋果手機上市,這對其他品牌的手機會產生多大影響呢?蘇寧電器推出了網上商店,這對其銷售業務會帶來多大推動呢?

 

在這些領域,對上市公司的客戶、產品和商業模式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其經營團隊戰略制定和實施能力的判斷等微觀領域的、個性化的分析是研究的核心和焦點,而經濟涼熱、貨幣鬆緊、國際形勢等宏觀方面的變化則無關緊要。

 

如果把1945年的國共兩黨看作兩家上市公司,以資產規模、市場份額、機器設備、技術研發等判斷,國民黨顯著佔優,但如果分析經營團隊(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商業模式(大規模土改)、產品客戶(貧下中農、城市工人和左翼知識分子)等因素,我黨最終勝出當屬情理之中。

 

因 此,提前識別和準確把握消費品領域的投資機會,需要有比較豐富的產業領域的閱歷,需要在相關領域的戰略、執行、營銷和產品等層面有必要的積累,需要有企業 家的眼光。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近年以來證券研究在這些領域補充人員的重點逐步從名校學生轉向實業領域,也解釋了安信證券行業部門過去十八個月中的人員補充策 略。

 

實際上,這一做法相當成功。例如安信證券行業部門去年以來補充的TMT領域的王學恆、軍工領域的原丁、航空領域的謝紅等都有出色的教育背景和豐富的產業閱歷,進入公司幾個月以後,就迅速在客戶中引起相當認真的注意和廣泛的好評。

 

如 果說週期領域研究的重心是把握宏觀經濟的走向;那麼源自產業領域分析師的困難則在於理解資本市場的邏輯和趨勢,在於盡快完成從產業專家到投資專家的轉型。 在這一方面,我們一直以來倡導的資產重估理論也許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實際上這也成為我們目前正在建立的培訓體系的中心內容之一。

 

那 麼,既然消費品領域的研究如此困難,過去八年中證券行業出色的分析師是如何產生的呢?個人的看法,中國證券市場在消費品領域的研究,存在比較明顯的低水平 重複建設和價值含量不夠高的競爭。運氣因素之外,分析師在「取巧、守拙、布粉、行險」等旁門左道上下了太多的功夫,這當然有客戶導向的影響,但行業早期人 員來源側重名校的應屆畢業學生可能也有一定關係。

 

那麼,我們如何看待人員流動呢?

 

實 際上,我個人始終認為,證券研究領域管理的重心和對社會的價值在於培養人,一方面要將剛離開校門、懷揣家庭厚望和社會理想的學生盡快培養成為有用之才,使 之盡快確定職業生涯的規劃和路徑,並早日付諸實施;一方面要幫助出身產業領域的行業分析師盡快轉型,成為合格的賣方分析師,如此則對人對己都善莫大矣。

 

我 的助手溫永鵬博士留德十年,自哥廷根大學博士歸來,從我一年有餘。我觀其所學有成,頗有抱負,對我自創的一些內功心法也多有領悟,為其長遠發展計,今年三 月我力薦其離開安信,到一家保險機構擔任宏觀研究領域的主管。此事中我所考慮的重點就是幫助其盡快找準發力點,早日成長和發展,而非公司分倉收入的增減。

 

我的另外一位助手北大畢業數年,尚未而立,已頗有不少金融獵頭垂青眷顧,對方所開年薪甚至已近300萬元人民幣之巨,數倍於在安信的薪水。其所以徘徊未去者,並非我從中作梗,而是我認為其所學未成,一如幼兔雛鷹,尚需時日曆練。

 

其實,在眼看其他一些分析師不適合長期從事賣方工作的時候,我也曾向買方機構多有推薦。

 

實際上,在媒體上個月開始關注安信證券行業分析師離職風波的時候,此事已經發展超過十八個月,而目前安信行業部人員的調整過程已經大體結束,工作的重點正在轉向培訓體系的搭建。

 

我還記得在2010年初安信研究部門的變革剛開始的時候,有位助手提醒我說「縱觀中國歷史,自商鞅變法到戊戌維新,改制莫不留血」,我當時評論說「最壞的情況將是公司市場份額下降一半,行業部完全推倒重來,這一代價我們準備接受」。

 

回 頭來看,迄今為止公司的市場份額基本穩定,人員補充迅速,競爭力正在增強,這顯示安信為適應氣候巨變而進行的轉型在短期內形成的衝擊比當初的預期要更小。 這一轉型在長期是否成功,可以觀察公司在(剔除渠道和股東等不可比因素後)分倉市場份額的變化和行業排名的進退,這無疑需要時間來檢驗和回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46

富滇銀行倒券風波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5465&time=2011-08-27&cl=115&page=all

銀行金融交易部人員前中後台聯合起來集體違規,「自己為自己打工」,誰在不作為?
財新《新世紀》 記者 張宇哲

 

  針對近期發生的富滇銀行金融市場部涉嫌違規交易事件,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罕見地向各城商行董事長和行長發出了一封信,要求各城商行自查和整改,進一步加強案件防範措施和內部管理制度的建設和落實。

  自2010年年末相繼爆出齊魯銀行票據詐騙案、溫州銀行信貸員偽造房地產證騙貸案、漢口銀行假擔保案等風波,均為城商行內外勾結的違規案例。伴隨中國經濟減速和信貸緊縮的壓力,城商行的一連串操作風險正在浮出水面。

  「今年的確面臨比較大的全面風險管理壓力。」一位城商行行長告訴財新《新世紀》。

  央行也有所行動。8月15日,央行金融市場司召集各商業銀行金融市場部門負責人,重申今年4月下發「為規範全國銀行間債市債券交易行為,防範系統性風險」的3號令,強調市場參與者應加強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規範自身交易結算行為,並要求各家銀行自查。

  一位銀監會官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富滇銀行金融市場部「一鍋端」的違規事件,屬於債券結算代理業務中內外勾結的監守自盜,暴露了內控的漏洞。

  目前銀行間市場關於債券結算代理業務的管理制度,主要是央行於2000年發佈的有關通知,但對於代理結算交易的規範僅限原則性要求,並無細化規 則。由於參與債市的非金融法人的丙類戶十分活躍,實際上由被委託的代理結算銀行實施監管,而後者並無真正的監管動力,很容易產生操作風險。業內人士建議, 應引入合理的競爭機制,建立債券結算代理資格的准入和退出機制。

自己給自己打工

  「最近東北地區一家城商行還要求來富滇銀行學習考察,我們現在正在自查和整改,所以回絕了。」一位富滇銀行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富滇銀行成立於2007年12月30日,是在原昆明市商業銀行基礎上成立的云南省第一家省級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經歷了德隆入主之劫、處置不良資產、更名等一系列的變故之後,富滇銀行2010年底總資產近710億元,存款566億元,貸款361億元,規模仍較小。

  知情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審計署在內部舉報的線索下,發現了該行金融市場部的債券結算代理業務中利益輸送的案情。富滇銀行金融市場部原 總經理李坤、原副總經理付淦等五六人通過朋友的公司申請非金融機構法人的丙類戶,由富滇銀行為其代理債券結算業務,實施利益輸送。如此做法已延續好幾年。

  「整個部門前中後台聯合起來集體違規,令人難以想像。」興業銀行資金運營中心人士表示。

  目前銀行間債券市場採用三種結算方式是:款券對付(DVP)、見券付款(PAD )、見款付券(DAP)。目前央行推廣的款券對付已成為主流方式,即一手交錢,一手付券,交易雙方都沒有風險;但另兩種方式都是對一方有利,對另一方存在 風險敞口。目前大多數銀行機構成員和少數非銀行金融機構採用DVP方式。

  富滇銀行正是利用了這一漏洞。據透露,按照銀行內部的管理流程,「我們和丙類客戶做交易,都會採取有利於自己的結算方式。」前述興業銀行人士 稱。但後台人員如果違規操作,在並未見到前台付出這筆券的情況下,確認這筆交易並付出去一筆資金,然後對手方用這筆資金去買其他高收益的券,賺取差價,然 後日終之前再買來一筆券還給銀行,相當於倒空券,T+0就可實現。

  此次富滇銀行案「相當於自己給自己打工,損害了銀行利益。」知情人士稱。此案今年6月由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經偵大隊介入調查,目前有關機構尚未對外公佈具體的涉案金額,也未確認是否是坊間流傳的3500萬元。

  「富滇銀行的董事長、行長都要為此負責。」監管當局高層表示。

丙類戶角色

  市場人士指出,非金融機構法人的丙類戶是活躍於一級半市場的「鯰魚」。比如企業發行債券時,丙類戶在與承銷團成員簽訂關於分銷協議之後,獲得相 應新券,然後在二級市場賣出後賺取點差。「交易員有一定鎖定報價區間價格的權力,可以低價賣給其關聯企業,企業再把低價券在二級市場找下家變現,在單筆交 易金額至少幾千萬元的債券市場,利差高一個點,利潤就很驚人。」一位債市交易員介紹。

  債券結算代理業務是貨幣市場的中間業務之一,指金融機構法人受市場其他參與者的委託,為其辦理債券結算等業務,銀行從中收取佣金。

  銀行間市場結算成員有甲、乙、丙三類,甲類為商業銀行,乙類一般為信用社、基金、保險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丙類戶大部分為非金融機構法人。三類成 員均需在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和央行備案,甲、乙類戶可直接入市交易結算,甲類戶可以代理丙類戶後台結算,實際上相當於由甲類戶實施監管。

  2000年,為活躍市場,央行推出債券結算代理業務,引入非金融機構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進行債券投資,大大擴展了機構投資者範圍。此前,銀行間 債券市場參與者只有十幾家金融機構,市場參與者性質單一,交易需求雷同,債券流動性差。目前,銀行間債券市場機構投資者已發展到近萬家。其中非金融機構投 資者佔債券託管丙類戶的83%,已成為銀行間市場重要參與力量。

  「交易的活躍離不開丙類戶,丙類戶的作用類似於火車站倒票的黃牛,在一級市場丙類戶參與了80%的債券發行量,包括企業債、中票等;在二級市場,也提供了至少60%的交易量。很多大行交易員懶得自己找券,就直接委託給丙類戶。」一位市場人士介紹說。

  他透露,在市場行情好時,債券無不通過丙類戶過手,即發行自己主承銷的債券和給丙類戶「過券」。

  在報價瞬息萬變的二級市場,丙類戶因其活絡的市場關係,往往可以充當中介的角色,對活躍和推動銀行間債券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市場不好時,欲出讓某現券的機構苦於找不到合適買家,通過丙類戶的撮合,往往可以尋覓到合適的成交價格。

  現行制度下,丙類戶可用上家的券和下家的資金撮合成交,自己無需資金參與交易。而結算代理交易主要以手工方式為主,大型金融機構建立了自己與丙 類戶的交易系統,而丙類戶和一些中小金融機構沒有交易系統,僅依靠簽訂合同的方式達成債券交易,「在活躍市場的同時,這種模式很容易產生操作風險和信用風 險。」一位市場人士提醒。

內控的漏洞

  近年,隨著中間業務在銀行總體收入中佔比的不斷提升,結算代理業務促進中間業務收入的作用也受到銀行的廣泛關注。在一些中小銀行,結算代理業務貢獻的利潤甚至超過傳統業務,南京銀行、富滇銀行、興業銀行等中小銀行結算代理戶均達上千戶。

  「如果落實好內控管理流程、部門分工和制約,完全可以避免類似富滇銀行事件的操作風險。」南京銀行一位主管金融市場部的高管稱。他亦否認了坊間關於南京銀行有高管涉案的傳言。

  富滇銀行屬於甲類戶,亦為中央國債登記公司評選的2009年、2010年債券自營業務優秀結算成員,是云南省惟一具備中國國債協會會員和全國憑證式國債承銷團成員資格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參與了2009─2011年憑證式國債承銷。

  按照監管部門的有關要求,前台的交易、中台的風險控制及後台的結算,均需分離,「這是內控基本制度。要干壞事,必須得把前、中、後台的人都串起來才行。」一位市場人士介紹說。

  但也有觀點認為,除了內控問題,現行丙類戶實際上由甲類戶監管的模式可能失控,因為後者並無真正監管動力。工行金融市場部人士指出,應建立代理 交易制度,擴大業務內涵。包括引入競爭機制,建立債券結算代理資格的准入和退出機制;逐漸擺脫代理交易以手工方式為主的模式,提高交易效率。

  多位市場人士表示,應建立層次明晰的甲、乙、丙三類結算成員准入標準,尤其應提高直接入市交易結算的甲、乙類成員進入門檻並適當提高年度費用標 準。監管部門可參照場內市場收取保證金的方式,在丙類戶參與交易前,令其繳納相應比例的保證金或保證券。對達不到標準的機構必須通過結算代理人交易結算, 以降低系統性風險。

  「既不可水至清則無魚,也要丙類戶繳納一定的保證金,讓好好做市場的機構得到發展,壞人則沒有生存的空間。」一位市場人士表示。

  不過,財新《新世紀》記者向央行有關人士問詢獲知,目前有關交易制度還未有任何改變,未聽說要讓丙類戶繳納相應比例保證金或保證券的舉措出台。

  財新《新世紀》記者鄭斐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48

塑化劑風波導致澱粉糖訂單萎縮兩三成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9/1063250.html

化劑風波引發的食品安全大檢查,讓澱粉糖需求銳減20%~30%。

卓創資訊分析師王濤日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塑化劑風波對食品飲料企業的影響特別大,一些不規範的企業在食品安全檢查中由於不符合安全生產 標準被查封或者勒令停產整頓,澱粉糖的訂單消失,導致河北生產麥芽糖漿的企業開工率減少到只有60%左右,河南只有三家工廠在維持生產,其他都處於停產狀 態,大量企業處於虧損狀態。

河北趙縣慶陽澱粉糖業有限公司的業務部經理田秋樂告訴記者,該廠已經停產了,當被問到什麼時候恢復生產時,他說:「看行情吧,現在可是賠錢了。」

澱粉糖大致分成結晶葡萄糖、麥芽糖漿、果葡糖漿等幾種,其中果葡糖漿用於碳酸飲料、果汁飲料、乳製品等產品中。與白糖相比,澱粉糖價格相對便宜,目 前山東1噸42%濃度的果葡糖漿價格約為3300元,55%濃度的為每噸4200元,如果折算成白糖的價格,大約每噸6300元,而山東濟南的白糖價格目 前每噸8000元左右,因此澱粉糖近年來頗受食品企業歡迎,而對於成本尤其敏感的中小企業來說,使用澱粉糖要比白糖有更多的利潤。

河南一家澱粉糖生產企業的有關人士告訴記者,該公司的澱粉糖銷量和去年相比有下降,但是不願意透露具體下降的數額,他指出因為國家最近檢查嚴格,周圍有一些小的食品加工廠因為手續不全等原因已經倒閉,導致該公司澱粉糖銷量減少。

山東青島市勝大商貿有限公司的業務經理王玉坤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澱粉糖需求減少了20%~30%。

王濤認為,目前西王糖業等大公司上馬了新的澱粉糖生產項目,全國澱粉糖總產量將從今年的1000萬噸增加到1200萬噸左右,供應較為充分,加上食品安全監管力度加大,比如有關部門要求月餅中不能使用果葡糖漿,或者使用必須明確標準,對澱粉糖市場前景都將產生一定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34

深圳保障房棄選風波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09-24/100309000.html

「安裝最小的灶台、最小的水池後,以我這樣的體型,在廚房炒個菜轉身都困難。」在諸多棄選松坪村三期經適房的理由中,她的理由最奇怪,卻更打動人心。

  楊小姐是深圳第二次保障房合格申購者中的一員。他們在2009年底開始申請,但直到2011年9月才最終獲批。但當他們面對政府所提供的房源,卻大呼上當,認為是「九審仍被騙」。

  南山區松坪山寶深路南側的松坪村三期,共有數千套正在施工中的住房,是這次經適房的主要房源。但與他們概念中的經適房大相逕庭。「以前是簡裝 修,現在是毛坯房;以前是現房,現在是期房;以前面積70平方米-90平方米,現在變成48平方米-60平方米,面積縮水了?廉租房改為經適房?現房哪裡 去了?」

  「不公平」是這批申購者最大的不滿。不少申購者組織起來進行遊行上訪,並宣佈棄購。在9月15日選房的現場,深圳政府甚至出動警察維持選房秩序。

大房為何被雪藏

  9月15日至30日,是上述申購人選房的日子,但他們棄購的呼聲甚高。

  這批合格申購家庭,共計5612戶,絕大部分申購的是經濟適用住房,符合條件的家庭5030戶,符合公共租賃住房租賃條件的家庭582戶。而政府共籌集房源6073套,其中經濟適用住房4488套,公共租賃住房1585套。

  其中,松坪村三期提供經濟適用住房3647套,預計交付時間2012年11月30日。建築面積為48.63平方米-60.46平方米,戶型為兩 房一廳。60平方米基本集中在東區,基準售價4762元/平方米,48平方米則集中在西區,基準售價4722元/平方米。而西區的房源將近2000套,而 已被選購的,基本上都是東區的房源。

  申購者經過實地測量樣板房,發現建築面積為48.63平方米的使用面積不足29平方米,使用率不足63%。

  財新《新世紀》記者在松坪村三期樣板房現場發現,政府提供的樣板房數據顯示,建築面積48平方米的戶型,套內建築面積約34平方米,使用率71%。不過,當中並沒有使用面積的數據。

  多名申購者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不是不想要,是真的沒法住。」「一看到房源就鐵了心放棄了 。」

  不過,這批申購者發現,2010年深圳保障性住房竣工1萬套,2011年計劃竣工1萬套,其中有許多是大戶型。但是這些房子並沒有拿出來分配。

  深圳政府的公開資料顯示,「十一五」期間,截至2010年底,保障性住房竣工(含籌集)約2萬套,實際分配8209套,向全市企事業單位提供約7000套公共租賃住房。這意味著,截至2010年,政府手裡的現房約5000套的房源尚未分配。

  這些大房子是為誰所蓋呢?據瞭解,其中並沒有正常輪候的申購人,主要是一些特殊人群。

  一部分是搭上福利分房末班車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主要是老師、醫生和基層的公安人員。1998年,國務院決定,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 住房分配貨幣化。但深圳2001年最後一批福利分房時,符合條件的大概1萬人,當時房源只有3000多套,「將近7000人沒有房」。

  為解決這個所謂的「遺留問題」,深圳明確,2002年12月31日前符合購買全成本微利房條件但未購房的職工,由政府規劃建設一定數量的經濟適用房出售給他們。

  不過,直到五六年前,僑香村和深云村才以經濟適用房之名先後開工,並於2009年和2010年相繼竣工。

  這兩個小區,房屋建築面積以90平方米為主,其中僑香村有少量戶型超過100平米。僑香村竣工後,因其地段和面積被視為豪宅,一時社會輿情兇猛。

  但深圳市住建局一名主管官員表態稱,當初符合條件的7000多人,無論現在「有幾套房,都一定要分給他們」。

  至於2011年計劃竣工的1萬套房源,則多數又屬於另一類人——大企業的職工。深圳市住建局副局長胡建文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解釋,其中 6600套均是屬於中興通訊公司的項目。而另有1000多套,是梅山苑二期項目,也是小戶型,為40-50㎡,主要是想用於公租房的用途。

  按照深圳的政策,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在內,各類人才的住房需求,產業園區配套的公寓和宿舍,以及歷史遺留問題,均統一納入同一保障房體系。不過,其中這些特殊人群的保障房分配並不需要經過公開的申購程序。

24萬套的挑戰

  現房雪藏的爭議背後,是深圳市保障房緊缺的現實。

  松坪村三期在2007年的規劃中,是作為經濟適用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兩種用途,後來卻全部改為經濟適用房項目。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這是「保障房建設壓力大,新的房源不出來,舊的不夠分」所致。

  這一調整所釀惡果,也許深圳住建局也始料未及。「如果五年前早知道住房這麼緊缺就好了,這樣我們會把48平方米的全部改成60平方米。」胡建文無奈苦笑,坦承「全社會都缺房,實在一下子也造不出房子來」。

  據深圳住建局統計,深圳保障房的缺口是,根據常住人口1000萬的比例,目前保障房解決的比例是9.1%,「十二五」期間該比例將提高到19%;如果按照戶籍人口計算,目前保障房已解決的比例是37.6%,「十二五」期間將提高到52%。

  即便如此,在胡建文看來,「缺口還很大,低收入,夾心層,全社會都面臨困難。光是夾心層,即各類人才,初步估算大概有20萬人面臨安居困難問題。」

  「房價是近幾年才上漲起來的。此前,對保障房需求不像現在這麼突出,因此不如現在這麼重視。」胡建文說。他指出,「十一五」期間,深圳保障性住房竣工(含籌集)約2萬套。但到了「十二五」期間,深圳計劃建設和籌集保障性住房24萬套,是「十一五」的10倍之多。

  保障房的建設困難重重,是各地政府必須面臨的現實。「十一五」期間,深圳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籌集16.9萬套,僅開工7.9萬套,竣工(含籌集)約2萬套。

  胡建文承認,在深圳,資金不是大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土地資源緊缺。不過整體來說政府是優先供應,而建設週期,少則需要3年-4年,多則需要5年-6年。胡建文認為,今後通過開發商代建的形式有望加快建設週期。

  供應不足,並非保障房的全部問題所在。關於保障房的標準,在供應和需求之間顯然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建議將松坪村三期西區的兩房改成一房一廳。兩房的太不適用了,會造成浪費的。」一名申購者說。

  9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公租房面向城鎮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新就業無房職工和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以小戶型為主,單套建築面積以40平方米為主,租金標準由市縣政府結合當地實際、按略低於市場租金的原則合理確定。

  原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宋春華曾建議,保障性住房建築標準是,少於三人的家庭,廉租房面積應為30平方米,公租房為40平方米,而安居房 是60平方米;三口之家,廉租房面積應為40平方米,公租房為50平方米,安居房是70平方米;而三口以上的家庭,廉租房面積應為50平方米,公租房為 60平方米,而安居房應為80平方米。

  但深圳市建築設計研究總院一名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一般做建築設計時,不是按照人居,而是根據政府規劃要點,以容積率為根據。

  面對需求和供應之間的標準差異,胡建文表示,深圳將建立保障性住房輪候制度。屆時,對於保障房的需求將會一清二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04

婚戀網風波未平 上市放緩PE或暗退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29/xNNDA3XzM2OTMxNA.html

雖然付費會員起訴世紀佳緣案有了一審判決,但由此引發的種種風波以及用戶和投資者對婚戀網站的質疑並未平息。而在全球市場動盪、中概股遭遇誠信危機 的大環境下,盈利模式和發展前景未得普遍認同的婚戀網,其海外上市計劃也難道樂觀,曾經想分上市一杯羹的PE有的也不得不考慮提前退出了。

世紀佳緣官司仍未了

9月19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駁回原告劉擎起訴世紀佳緣的訴訟請求。在得知結果後,劉擎對記者表示,不服判決,將堅持上訴。

法院一審判決書顯示,此案性質被定為互聯網服務合同糾紛,並稱「網站的管理者不可能對所有會員的全部信息進行事前逐一審查」。

而原告劉擎認為,由於世紀佳緣對會員資料審查不力,致使自己在交往中遭遇身份虛假的騙子,造成身心俱傷,因此網站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涉嫌欺詐。

據 本報記者瞭解,劉擎並不是唯一起訴世紀佳緣的付費會員。就在該案一審判決之後,另有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北京女性會員在本週初也向法院遞送了起訴書,起訴 世紀佳緣,起訴理由也是網站管理方對會員資料的審查和監督不符其「嚴肅婚戀網站」的口號。該會員甚至表示,將採取委託授權模式集結,擬在中美兩地起訴世紀 佳緣,不排除訴至美國證券監管當局。

截至目前,作為在美上市公司的世紀佳緣,並沒有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任何信息披露文 件。對此,在一封以公司名義回覆的郵件中,世紀佳緣對本 報表示,世紀佳緣的招股書裡面包含了詳盡的風險因素。截至上市日即2011年5月11日,世紀佳緣沒有收到國內民事訴訟的傳票。該民事訴訟實為合同糾紛, 對世紀佳緣的運營和財務沒有重大影響,因此符合SEC規定,不需要對此進行即時的信息披露。

然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基金經理對本報表示,嚴格說來,在國內的民事、行政官司由於和國外上市公司有關,確有信息披露義務,並且如果一旦被監管機構發現在信息披露方面涉嫌故意隱瞞、省略或誤導的話,上市公司會遭調查並追究責任,極端嚴重情況下甚至被退市。

婚戀網上市前景堪憂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場風波,使得此前曾遭普遍質疑的,關於以世紀佳緣為代表的婚戀網站存在一定用戶資料造假、用戶數虛高、誠信機制、盈利模式等問題,再次浮上水面。有分析認為,甚至可能會給資本市場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

公開信息顯示,中國婚戀交友網站行業的前三強分別是世紀佳緣、珍愛網和百合網。其中世紀佳緣拔得頭籌,今年5月11日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融資約7800萬美元,也是國內首家在海外IPO的中國婚戀網站。

從2004年起,由於當時婚戀網站的火熱,吸引了大批私募股權投資。據投中集團統計,除了已經上市的世紀佳緣之外,珍愛網分別在2004、2006年獲得兩輪共1250萬美元的投資;百合網在2005、2006年獲得兩輪共1100萬美元融資。

按照慣例,從私募股權投資的時間窗口來說,2011年的確應該是推進上市的時候,而今年年初也恰逢中國TMT互聯網企業加快步伐赴美上市。

早在今年4月,珍愛網CEO李松就曾表示,「律師告訴我現在不可以談這件事,可以猜測是什麼意思」,暗示珍愛網已進入了上市緘默期。然而,就在9月14日,美國互聯網巨頭IAC宣佈,旗下婚戀網站Match.com已經收購了珍愛網20%的股份。

投中集團研究總監李瑋棟對本報表示,這樁交易表示珍愛網暫時不太會考慮上市了,背後直接原因是,前期衝刺美國上市或許遇到阻礙,考慮到PE已經投資珍愛網最長7年,差不多也該考慮退出了。

反觀作為婚戀網行業中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成功海外上市的世紀佳緣,似乎並沒有給同行業婚戀網的上市起到正面促進效應,其股價在上市不久即跌破IPO發行價11美元,截至北京時間週三凌晨收盤,股價報8.83美元。

行 業分析人士認為,世紀佳緣股價表現不好,除了因為遇上全球股市動盪、中概股在美國遭遇誠信危機外,重要原因還包括婚戀網的盈利模式和發展前景依然難以得 到投資者普遍認同。而這多少影響到其他同質網站的海外上市計劃,尤其是在婚戀概念網站快速發展之後,行業存在的諸多問題也相繼暴露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71

華潤杭州一啤酒廠陷停產風波 改制19年員工仍未領補償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1027/2416391.shtml

  每經記者 徐傑 發自杭州
一場職工停工事件已導致華潤雪花杭州西湖啤酒廠停產一星期。
昨日(10月26日),華潤雪花啤酒(杭州西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杭州)發佈通告稱,截至昨日,華潤杭州已停產和停供貨七天,公司遭受巨大經濟損失,今天公司要恢復正常經營,若未能按期恢復正常生產經營,公司將被迫關閉。
華潤杭州復工前景仍不確定。該公司多名職工昨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職工補償政策未明朗,目前仍沒有復工的打算。而這一切距離華潤雪花全資收購 「西湖啤酒」(華潤杭州前身)剛過2個月時間。
根據職工代表介紹,停工原因是原屬國有企業的「西湖啤酒」在一系列的改制過程中,職工並未從中享受到經濟補償等利益。杭州華潤昨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問題屬於歷史遺留問題,使企業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停工起源
昨日,杭州氣溫再度下降,陰沉中透出寒氣,天空愁云難散。
位於杭州西湖區西溪路545號的西湖啤酒廠內聚集了上百職工,「有在崗的,也有已經退休的」,廠房進口處掛著多條橫幅。
老王18歲就在杭州西湖啤酒廠工作,看著公司一路走來,他現在58歲了,「當初只有一個車間,逢到雨天就撐著傘幹活。」在現場,不少老職工表示,工作時間少則30年,但在企業改制過程中,並未享受到補償政策。
現場員工訴求主要是勞動合同問題和企業改制過程中的利益保障問題。
勞動合同方面,杭州西湖啤酒廠被華潤雪花全資收購後,與原杭州西湖啤酒廠簽訂終身合同的員工是否按照新勞動合同重新簽訂,華潤雪花提供的新合同涉及條款比較籠統,職工認為不合理。
在職工利益方面,職工認為杭州西湖啤酒廠1992年第一次轉讓國有股份時,職工沒有享受經濟補償,杭州市1999年發佈的《關於我市國有中小企業改制若 干問題處理意見通知》明確,企業改制時,1983年前參加工作的在冊職工,以人均1.5萬元的標準從國有淨資產中提取,用於置換職工工齡,職工理應享受該 政策。
資料顯示,西湖啤酒廠原屬國有企業,其前身為杭州桃園嶺啤酒廠,於1958年建廠,是浙江省第一家啤酒廠,目前已有50多年的發展歷 史。西湖啤酒廠目前擁有杭州、德清兩個生產基地。西湖啤酒廠1992年變為合資公司,2000年朝日啤酒正式入股西湖啤酒,繼2010年11月29日以 2.68億元成功競購西湖啤酒45%股權及「西湖」等16件註冊商標之後,今年8月2日,華潤雪花再次斥資2.7億元收購西湖啤酒55%股權,全資控股西 湖啤酒。
或被迫關閉
對於職工利益,華潤杭州總經理張志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杭州西湖啤酒廠在1992年改為合資公司,但上述杭州有關工齡置換的政策在1999年出台,不在政策規定範圍內。
但職工代表認為,根據杭州市1999年發佈的《關於我市國有中小企業改制若干問題處理意見通知》,企業改制時未對職工進行工齡置換,職工仍留在企業,並繼續履行原合同期限的,原企業改制後企業工齡連續計算。
根據張志武向記者出示的杭州市信訪局(2010)313號紀要文件顯示,文件下發前已經完成改制的企業,改制時未執行工齡置換的按勞動用工制度的政策執行。該紀要還明確,西湖啤酒廠應妥善解決職工問題。
為什麼1992年改制變為合資企業時,該企業不給職工執行工齡置換?現場多數職工表示,目前未領取國企改制過程中任何經濟補償和生活補助金等。這也得到張志武的證實。
「華潤雪花」方昨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問題屬於歷史遺留問題。在協商未果的情況下,幾十名員工以封堵廠門的形式阻礙企業正常經營秩序,使企 業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由於改制時間較早,當時沒有相應的政策文件,未予以工齡置換,在以後出台的相關文件中,企業又不在政策規定的範圍內」。
10月26日,華潤杭州通告稱,從10月27日8時起,公司恢復正常生產經營,如果公司不能正常生產,將被迫關閉。關閉期間,公司將停發對企業停產有直 接責任的員工的薪資福利,大部分員工放假回家,公司將依國家政策向員工發放生活費,由此給公司和員工造成的一切損失將由造成停產的責任人負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95

织里征税风波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1-11-06/111383995.html

織裡鎮,浙江省湖州市所轄,北依太湖,為水鄉靈秀之地,古因織造業興盛而得名,史料中即有「遍聞機杼聲」的記載。

  時至今日,這個浙北古鎮仍興於「織」,為中國最大的童裝產銷基地和棉坯布集散中心,當地人自稱,「全國兒童身上穿的童裝四件裡就有一件是織裡造」。

  10月26日,一起突發事件打亂了織裡鎮繁忙的節奏。

  湖州官方通報,10月26日上午,織裡鎮在推行童裝加工企業稅收「社會化徵管」過程中,上門徵收的代徵人員因工作方法簡單,引起一外地業主不滿,雙方發生糾紛。

  多位安徽業主表示,當事業主被打傷,官方則稱,雙方「互有推搡但均無受傷」。

  根據官方通報,當事業主事後糾集百餘人聚集鎮政府上訪,要求解決糾紛問題,引發群眾圍觀。

  當晚18時許,又有五六百人集聚於富民路一帶,圍觀群眾最多時達數千人。其間有一輛奧迪車因擔心被砸,車主急速駛離,沿途撞倒九人。官方稱傷者送至醫院救治後均無生命危險。不過,有民眾反映有人死亡。

  此後,少數人員繼續投擲石塊,打砸路燈、廣告牌、汽車等。

  至27日中午,又有部分人員在鎮政府前集聚,其中一些人進入鎮區,攔截車輛、打碎車窗玻璃。在此過程中,一輛警車被點燃,一名民警、三名協警受輕微傷。

  此後兩天,緊張氣氛繼續延續,因擔心遭到波及,織裡鎮幾乎所有童裝加工廠均停止生產。直到29日,形勢方趨於穩定。官方宣佈,截至當晚18時,公安機關刑事拘留21人,行政拘留51人。在多方安撫下,部分童裝企業開始恢復正常生產。

  這起看似偶然的事件,暴露的其實是外來人口管理、產業轉型等相互交織的社會矛盾。

  萬家小作坊

  織裡鎮的童裝業起步於上世紀70年代,此後加速發展,80年代後期已佔據全國20%的市場份額,至90年代時,中國一度有30%的童裝產自織裡。

  2002年,織裡鎮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服裝協會命名為「中國童裝名鎮」。

  織裡鎮建築特色鮮明,一般以四五層樓房為主,且廠店結合——樓上為加工車間,一樓為店舖,展示自己生產的各式童裝。幾乎每家都有自己的品牌,「小豬班尼」「芝麻開門」「賽洛非」「青蛙王子」等招牌漸次排開。

  圍繞童裝生產,織裡鎮還衍生出許多配套的產業,如繡花、印染、飾品等。

  據湖州市吳興區副區長金新根介紹,織裡鎮擁有1.3萬家童裝經營戶,其中直接加工生產童裝的有8700家,其餘的則從事童裝的相關配套產業。

  織裡鎮區周圍星羅棋佈的村莊亦成為童裝產業鏈的一部分,幾乎每戶民居均是一個小型童裝加工廠,經營者多為安徽籍的外來農民。他們的經歷頗為類 似,一開始在鎮裡的服裝廠打工,後來發現自立門戶可以獲利更多,於是紛紛自行開設小作坊,租下當地農民的房子,購置幾台縫紉機,僱傭幾個工人,有的甚至只 是夫妻倆,就組成一個獨立的生產單元。

  這些小作坊的經營模式亦如出一轍,加工廠從正規經營戶那裡拿到裁好的衣料,按照樣衣組裝成童裝,加工一件獲得數額不等的加工費。

  相較於外地人經營小作坊,本地人更多從事承攬訂單的業務,再將訂單轉交給眾多小作坊生產,從而掙取差價。比如,有人以2000元的價格接到 200件童裝的訂單,後以6元錢的單價向小作坊下單,最終作坊主可獲得1200元加工費,手握訂單者則賺取800元差價。由於加工業主一般不具備攬單的能 力,所以高度依賴於本地的經營者。

  「機頭稅」悖論

  浙江區域經濟發達,體現為「鄉村小工業的集聚」,其特點是一鄉一品,加工分散。

  溫州鹿城區的鞋、眼鏡、打火機,永康小五金,義烏小商品,東陽木雕,織裡童裝均為典型代表。

  相對於織裡鎮上經過正式工商註冊的經營戶,一般的小作坊未經註冊,在早些年,這些作坊並不納稅。但從2008年開始,當地稅務部門開徵「機頭稅」,即以作坊中縫紉機的數量作為徵稅的依據。

  吳興區副區長金新根解釋,因小作坊的營業額不好統計,難以按正常方式徵收,「機頭稅」實際上包含了增值稅、所得稅、營業稅、教育附加稅等稅種,「其中既有國稅也有地稅,我們統一折算到機器上,便於操作」。

  起初,一台縫紉機每年的稅款為80元,此後幾乎逐年翻番,2009年是160元,2010年是343元,今年則再次漲至626元。

  對於增稅的依據,湖州官方並未公佈,金新根則稱,徵稅額是根據各種稅收進行綜合折算得出的,但他也沒有透露相關計算標準。

  與此相對,織裡鎮上經過正式註冊的經營戶,今年的稅收同樣增加不少,「我們按鋪面徵稅,去年一間是7000多元,今年漲到了1.3萬元到1.5萬元」。一位本地業主告訴《財經》記者。

  金新根認為,織裡鎮裡的每台縫紉機,比較熟練的業主一個月最多可以掙到八九千元,平均約六七千元,「比起正規企業的徵收標準,每年600多元並不高」。

  一位何姓安慶籍業主表示,他一天的淨收入約為200元,折合每個月6000元,這與金新根的估算接近。不過這是在滿負荷的工作下,「一般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經常嘴裡嚼著飯,就坐到了機器前。」何姓業主說。

  在織裡鎮,一些童裝加工作坊未正式報稅,於是稅收部門通過鎮(鄉)村兩級進行集中徵收。

  因人手不足,織裡鎮還招聘一些代徵稅收的協管員,當地將此種徵收方式稱為「社會化徵管」。金新根介紹說,這種徵稅方式在湖州和浙江其他地區廣泛存在。

  據多名業主介紹,在具體徵稅過程中,操作上存在著較大的隨意性。有一些徵收人員在收取稅款後,並不向業主開具正規發票,只開一張收據,收據上名稱一欄只有一個大大的「稅」字。吳興區一位相關負責人解釋,這只是先把錢收上去,以後再開發票。

  而在繳稅者看來,徵稅人員不開發票,有避賬嫌疑。但是否有人從中牟私,卻無從查證。

  根據當地政策,「機頭稅」按5台縫紉機起征,這意味著如果一家小作坊,即使只有兩台機器,也要按5台機器交稅,許多作坊業主認為,這種徵稅方式並不公平。

  其次,在數額認定上也有人為彈性。一位張姓業主夫妻有兩台機器,按照去年每台300多元,5台起征的標準,他們應當繳納1715元稅款,但收稅人員說他夫婦倆「不容易」,最後只收了800元。「有的人給徵稅的人買條煙,也可以少交千兒八百元。」張姓業主稱。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主任魏江認為,針對作坊式生產的特性,按照機器來徵稅並非不可行,但稅收的數額標準如何估算,決策過程是否公開透明是關鍵。

  財政部財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對此分析,對於小微企業,無法仔細核算增值額、營業額,只能大概劃一條線,當地的做法具有包稅的性質。這種方式在 全國具有普遍性。而在織裡,將其具體化,落到了機器上。但是,應該有合理的起征標準,比如五台起征可以,但一兩台機器也按五台征,就不合理。

  對於徵稅憑據,賈康認為,織裡小作坊雖然沒有規範的工商登記,稅務機關也不應該沒有規範的徵收手續。但在徵收當中需要有個完稅憑證,徵稅人員領 走了多少,上交了多少,可以兩頭對賬,才能確保稅收進入國庫。一般的收據難以證明這一點,這方面的不規範,亦給徵稅人員截留稅收留下了空間。

  稅收的增長雖是引發衝突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多位業主看來,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徵稅人員在徵收過程中的簡單粗暴。

  「如果他們態度好一點,大家是會繳納這筆錢的。」王母北斗村的一位安慶籍業主說。

  事後,官方也承認這點,織裡鎮10月28日發佈公告稱,「稅收協管員許榮泉因工作不細,方法簡單,經研究已予以解聘。」今年剛剛開始的徵稅工作也被叫停。

  產業升級壓力

  在吳興區副區長金新根的解釋中,增稅是出於童裝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他表示,織裡童裝業雖在不斷擴大,但總體上是落後的,主要就表現在小作坊的生產方式上。「到目前為止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只有一家,2000萬元以上的20家左右。其餘絕大多數是家庭作坊式的。」

  在金新根看來,作坊式的生產既影響產業效率,也影響噹地稅收。「織裡童裝業用地是8平方公里,約合1.2萬畝,每年稅收總額是1.73億元,其 中童裝生產企業佔1億元左右。算下來,每畝上交的稅收每年1萬元多一點。」金新根認為,相比於規模大的企業,童裝企業的單位面積的稅收產出非常低下,他以 當地的上市公司棟樑新材(SH.002082)為例,每畝土地每年創造稅收為18萬元。「另一家大型紡織企業,每畝土地最高時創造稅收74萬元,平常年份 也有三四十萬。」

  近年來,湖州市一直謀求對織裡童裝產業提升,希望能夠通過扶植大企業來帶動產業升級。金新根稱,政府的努力取得一定效果,但總體而言卻並不理想。「其原因就是大量的家庭作坊生產方式的存在。」

  這位副區長認為,規模化企業,必須標準化生產,面料、印染、標識等都有較高標準,但是家庭作坊則往往以次充好,甚至出現添加黑心棉等不良行為。 此外,家庭作坊對正規的服裝企業造成很大衝擊,「在很多要素配置當中,家庭作坊處於優先的地位,比如房租,周邊農村很多是空殼村,租金價格便宜,電價按照 生活用電收取,價格低於工業用電,這樣一來,他們的產品自然比正規企業的便宜。」

  在當地官員的邏輯中,「保護落後就相當於限制了先進」。他們認為,一直容忍家庭作坊的存在,相當於向這一群體提供了隱性補貼。出於產業升級的需要,一方面要扶強,另一方面要取消這種隱性的補貼。

  「稅收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手段,該收的稅要收上來,形成倒逼機制,如果連稅收都交不起,那麼也就沒有在這裡存在的必要,你可以轉移到其他地區去。」金新根說。

  在浙江大學企業管理系主任魏江看來,上述邏輯卻站不住腳。他認為,產業轉型升級並不是問題,但不能以增稅的方式來實現,政府可以考慮給農戶更好的空間,比如修建規模化的廠房,然後租給農戶,鼓勵集約,規模化生產,「將稅收與產業升級相掛鉤是牽強的,也難以發揮作用」。

  賈康也認為,把徵稅與產業升級聯繫起來並不合理。他認為:「這類企業目前最大的功能還是保證就業,讓大家有飯吃。」

  外來人口挑戰

  織裡的抗稅事件發展到後期,一度演變為外地人與本地人的互相攻擊,其反映了更深層次的矛盾。

  織裡鎮全鎮轄46個行政村,11個居委會;總人口30餘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0萬人,外來常住人口超過20萬人。外來人口中以安徽人為最多,安徽人中又以安慶人居多。

  在織裡,儘管外來人口多於本地人口,但是在心理上他們處於弱勢地位。本地人也對外來人口存在偏見。在事件發生後,有網友在南太湖論壇上發文說,「我更加鄙視和唾棄安徽人。」

  事件過程中,口水戰不斷。

  有安徽的作坊主稱,26日撞倒九人的奧迪車主曾說,「撞的就是你們安徽人」,他們還稱,當天晚上,在處理衝突過程中,有當地人表示,「你們如果不想幹,可以滾回安徽去」。這些並未被證實的傳言結果刺激了一些人的行為走向暴力化。

  反之,安徽人的打砸行為又激起本地人的反彈。

  28日晚10時,當警方抓獲兩名參與打砸行為的安徽人後,圍觀的本地人群爆發出陣陣掌聲。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錢文榮長期關注城市化問題。他表示,近年來,流動人口集中的地區,外地人與本地人的衝突明顯增多,需要特別關注。「這首先是一個文化心理習慣的衝突。外地人來到一個新地方,即使當地的處理是公平的,心理上仍會覺得受到欺負。」

  更重要的是,在現實中,制度保障的缺乏,令外來人口無法產生歸屬感。

  在織裡鎮,也體現了這種特點,以外來人口為主的作坊業主和打工者在當地難以享受公共服務。比如,子女入學就困難重重。北斗王母村的何姓業主說,他的老鄉們一般在孩子入學前將孩子帶在身邊,一到上學年齡,就送回老家,「上這邊的學校要交借讀費,回老家可以免費。」

  浙江絲綢之路控股集團董事長、湖州市吳興區政協常委凌蘭芳也認為,外來農民工長期在底層打工,醫療、教育、居住等各方面都無法與本地居民獲得同 樣待遇,這些因素使得他們無法與當地融合。一旦有風吹草動,隨意性和破壞性就顯現出來了。「他們在老家是農民,在這裡是游民。」

  但是,因公共服務涉及地方財政的投入,目前讓外地人享受與本地人同等的公共服務,這一目標在現實中難以實現。

  錢文榮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一是需要由中央層面統一協調,在最基本的社會保障,比如醫療教育方面加大投入,實現全國統一覆蓋。二是各地根據不同的社會保障標準,補貼差額部分,這樣比全盤交由流入地政府解決,更具操作性。

  另一方面,錢文榮認為,應當鼓勵和吸納外來人口進入到社會管理體系當中。

  錢文榮曾考察過浙江諸暨市的一個案例,當地從外來人口的流出地請來兩位民警參與本地的管理,這讓外來人口心理上感到一種公平感。「需要制度設計來激發他們的歸屬感」。

  10月29日,因擔心安全問題,北斗王母村的何姓業主將妻子和堂妹送回了老家,他說,明年自己可能也會離開織裡。

  凌蘭芳表示,正是外來人口帶來了織裡的繁榮,他們一旦撤離,繁榮就失去了基礎。據初步估計,織裡全鎮停工一天,經濟損失以億元計。

  凌蘭芳認為,徵稅風波再一次表明需要擯棄既有發展模式,走產業群合理分工的道路。「把外來工變成正式產業工人,享受勞動尊嚴,這樣才能讓創業者、打工者、經營者都有積極性。」

  吳興區政府也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在徵稅風波發生後,區政府派出幾乎所有機關幹部前往村和社區,挨家挨戶進行安撫,希望他們盡快復工,並留住他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66

京滬聲屏障風波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11/100325220.html

  在財新《新世紀》記者一個多小時的採訪中,江蘇一位做聲屏障的老闆兩次拿起電話,打給高鐵工程項目承包商追索欠款。他是兩條國家重點工程鐵路的聲屏障供貨商,即今年6月已通車的京滬高鐵,和原定2011年底通車、但通車時間延遲一年的石武客專。

  兩條鐵路共欠其工程款近2億元,京滬高鐵尤甚:「一年前從供貨開始就未付款,現在欠我近1.2億元。」他說。一年中,他多次給京滬高鐵工程承包商中鐵三局物資部長電話要錢,對方現在已不願再接他的電話。

  這次電話終於通了,從對話看對方也在訴苦。放下電話,他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京滬公司沒有給中鐵三局錢,中鐵三局因此更沒錢給我們,他們 自己也虧了。」在電話中,他溫和的語氣中包含威脅:「要是年底不給錢,我們要帶幾百個人去北京上訪,讓京滬公司給你們(中鐵三局)錢。放心,對你們沒壞 處。」儼然項目承包商中鐵三局也是要賬戰略聯盟中的「苦主」。

  和很多老闆一樣,11月20日前鐵道部將劃撥2000億元給工程單位的消息傳開後,他緊急展開新一輪要賬行動。

  今天的局面在一年前很難想像。當時,京滬高鐵項目還是國內聲屏障供貨商積極爭搶的對象。

  這家公司過去主要為高速公路供貨,京滬高鐵項目中標者中鐵泰可特和成都新築因生產能力不足,從他的公司進貨。後來承包單位中鐵三局和中交集團主 動找上門簽訂了供貨合同。當時令他喜出望外。2010年春節,「中鐵三局整天催貨,說在春節間一定要供完。」為此,工人們春節都在加班加點,他在兩個月內 緊急貸款4億元,加大投入。

  但聲屏障剛生產出來,劉志軍就「落馬」了。因劉案牽涉聲屏障供應商中鐵泰可特的丁書苗,「做好的聲屏障,施工單位不接收了。」他說。

  2011年3月2日,幾家京滬高鐵聲(屏障)供應商收到了一份《關於聲(風)屏障加工安裝的緊急通知》(下稱《通知》)。《通知》稱,京滬高鐵 部分管段1.93米聲屏障全部取消,已安裝的聲屏障拆下,尚未安裝的風屏障停止供應。加班加點趕工的聲屏障因此被存放在庫房,「直到6月才供完貨,但並沒 有給錢」。

  這場停止安裝風波曾引起廠家上訪事件。2011年4月12日上午9點半,北京北蜂窩路五號院附近的京滬高鐵公司前,曾聚集20多個人,衣服上寫著「討還公道,還我血汗錢」,手中持有「祈求京滬高鐵支付聲屏障貨款」的橫幅。

  這些人是來自江蘇遠興等五家高鐵聲屏障生產企業的工人,目的是向京滬高鐵討要總額近30億元的工程欠款。

  京滬高鐵也是「苦主」,高鐵建設由鐵道部統收統支,下面的項目公司並無決定權,京滬付不出錢是因為變更的錢鐵道部沒有撥下來。為安撫討要欠款的 供貨商,京滬高鐵曾讓與其合作的中鐵物資代付物資款(主要是銀行承兌匯票),中鐵物資從中收取廠家三個點的中間費用。當時供貨商還不滿意,但2011年6 月後,這種方式也難以為繼。

  京滬高鐵目前欠款總額有60億元,主要為變更增補款項,現在要起來難上加難。這次鐵道部到位的資金中有17億元撥給京滬公司,主要是維穩資金,用於發放工人工資和部分欠款。這直接影響到作為收尾工程的聲屏障欠款發放。

  京滬項目分七個標段,由中交、中鐵、中水等集團公司總包,一家做200-300公里。總包金額分為合同金額和增補金額。「因為鐵路建設費預算價 格一致,京滬高鐵對質量要求較高,在施工過程中有許多變更需要審批。」有知情人士說。現在合同金額已經給付完畢,就是增補的錢拿到也虧得厲害。

  據前述供貨商介紹,4月上訪的同行拿到的錢最多,如果再拿不到錢,他也打算效仿。「沒辦法,現在資金成本大。找關係從銀行貸款,利息要一分,民間融資的錢,現在是二分到三分,短期的甚至高到了四分。一年下來,光利息就要付五六千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