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的上海,交通會不會像1990年一樣順暢?
2016年12月1-2日,2016第一財經年度峰會在中國上海舉行,主題為“橫越未知”。這也是第一財經創立14年來首次舉辦年度峰會,關註中國企業進入“無人區”後所面對的各種未知和不確定性,以及如何走出“無人區”。
在2日下午舉行的“城市的未來”圓桌論壇上,穿著深色圓領T恤、牛仔褲的摩拜CEO王曉峰利索地跨上臺,向現場的觀眾勾畫自己的希望——24年之後,也就是2040年,上海的交通應該像1990年一樣順暢。
2040年,對應的是上海新一輪的城市總體規劃“上海2040”。這個關系到未來20多年上海城市定位和發展藍圖的總體規劃,已於今年11月10日經上海市人大審議。按照程序,在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後,將正式上報國務院審批。
讓上海減少100萬汽車上路
王曉峰的方法,是用自行車來替換汽車。他說,希望每天減少100萬輛汽車上路,這樣就可以減少900萬平方米的道路面積占用。
隨著生活水平將持續提高,小汽車正在持續快速進入家庭。
數據顯示,1990年上海民用汽車保有量為14.77萬輛。而到了2002年,上海民用汽車保有量為62.3萬輛,其中個人民用車輛為14.36萬輛。
但是,上海市交警總隊的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底,上海汽車保有量達291.08萬輛。這其中,小型載客汽車達247.42萬輛。而以個人名義登記的小型載客汽車(私家車)就達到207.4萬輛,占小型載客汽車的83.82%。與2014年相比,私家車增加26.21萬輛,增長14.47%,每百戶家庭約擁有52輛私家車。
這種趨勢還在繼續。為調控私家車的保有量,上海自1994年起實施私車牌照額度拍賣,是中國內地最早進行牌照拍賣的城市。2014年底的新聞發布會上,時任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孫建平表示,若不在滬牌總量上有所控制,上海私車的數量可能要比目前多出1~1.3倍。
但是,道路擁堵形勢依然嚴峻。
於是,“十三五”期間上海提出將繼續對小客車采取總量調控,同時建立車牌發放的聯動機制。也就是說,將上海市區號牌小客車新增額度發放規模與交通擁堵指數(道路交通運行情況)、交通環境聯動,動態調整額度發放規模。同時,適時調整取得額度所需的條件,從源頭上實現小客車的總量調控。
與此同時,最新出臺的《上海市綜合交通“十三五”規劃》提出,營造綠色交通環境。全市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車的出行比重不低於80%。
作為新一輪上海城市總體規劃的參與者,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金忠民表示,自己支持道路上有更多的自行車。
金忠民說,上海很多年前就是一個自行車的城市,“我們希望這個城市能夠是慢行的,交通舒適的,倡導市民多用綠色的交通工具,比如自行車。”
根據摩拜單車的計劃,年底前將在上海完成10萬輛的投放規模。屆時上海也將超越杭州,成為國內最大的公共自行車共享城市,同時還是最大的智能共享自行車城市。
這也就意味著,從今年4月22日開始嘗試,到今年12月底之前,摩拜單車用8個月時間實現了上述目標。而對於今年8月16日進入的北京市場,王曉峰稱,很可能5個月之內完成10萬輛的投放規模。
與目前全世界800個城市由政府主導的公共自行車不同,摩拜的自行車則是由創業企業發起的,在王曉峰看來,也做到了更高效的推進。
比如由紐約市政府在2013年5月推出的公共自行車“花旗單車”,由花旗銀行出資4100萬美金,在紐約投放7000輛單車,分散在450-460個站點,每天服務3萬多人次。
“(紐約模式用了)兩年時間規劃,三年時間實施,投放了7000輛自行車。”王曉峰說。而摩拜單車的速度,顯然遠遠超過了花旗單車。
不過,現在上海的騎行體驗並沒有做到完善。王曉峰當天騎著自行車來到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參加會議,卻找不到合適的停車地點。無奈只能把自行車停到路邊的鐵柵欄處。“保安看了我好幾眼,他沒有攔我我就進來了,這個體驗非常不好。”
說到未來,王曉峰說,上海街頭的汽車數量一定會減少,因為汽車利用率不高,一天24小時,真正利用的時間不超過3小時,也就是說利用率只有10%,剩下90%的時間是在荒廢。
而自行車是短途出行最好的方式。“如果你有一個約會,要去兩三公里以外的地方,你敢提前10分鐘就走嗎?你肯定不敢,你得提前30分鐘走,防止路上堵車,但是有一個方式可以,就是騎自行車。”
“我已經有4、5年沒有開車了。”王曉峰說。
不過,在規劃者看來,假如市民希望擁有機動車,包括新能源汽車甚至無人駕駛汽車,規劃里面也要有一定的空間來保障這一部分市民對停車的需求。
但總的來說,“我們倡導最大限度的發揮公共交通在交通運輸體系里面的地位,這是我們的價值導向。”金忠民說,這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型,未來每一個人,每一個市民都有責任為這個城市的轉型提供自己的貢獻。
普華永道中國上海首席合夥人黃佳則表示,雖然生產汽車一定會比生產自行車產生的GDP多,坐出租車也一定比騎自行車產生的GDP多,但是自行車可以減少排放,在擁堵中給人更好的體驗,城市規劃應該以人為本,而不是單純用GDP來衡量整個城市生活品質。
如何讓城市對交通更友善?
根據規劃,2040年的上海,城市性質被確定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金忠民說,“上海2040”對標的是國際一流城市,同時把國家對上海的要求,把市民幸福作為規劃出發點。
“上海2040”也提到,適應綠色交通要求和城市生活方式轉變,優化慢行交通和城市物流格局。提高非機動車通行網絡的連續性,完善安全通達的騎行網絡和舒適便捷的步行活動區域,建設更多的“B+R”(自行車+換乘)設施。
但是,如何完善騎行體驗?
考慮到未來信息化時代大趨勢,金忠民表示,此次“上海2040”強調了空間基礎信息平臺,依托該平臺對規劃的實施進行評估、檢測、維護。
目前,規劃里運用比較多是空間地理數據,包括一些經濟發展情況,而這些數據基本上是由各個部門定期收集反饋。
事實上,除了公共部門,許多民間數據也將能夠為城市規劃提供參考。
比如,通過自行車上的智能鎖,摩拜單車已經第一次把自行車的軌跡和數據畫到圖上來,而在服務大量人群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有意義的數據。
王曉峰說,目前摩拜單車已經向北京市政府提交了霧霾對自行車出行的影響,以及大型居住區和商業區人員流動情況的報告。同時也希望通過大數據,對未來道路設計形成一些建設性意見。
比如,如果一天內世紀大道有一萬人次騎車,陸家嘴有8萬人次騎車,那麽將來這兩條道路是不是設立自行車道,怎麽進行道路規劃,甚至道路兩旁商家規劃,這兩個數據都會有一些指導意義。
“但是現在數據還比較少,我們也願意跟相應科技機構,政府部門一起來研究,看看可以如何讓這個城市交通更好。”王曉峰說。
黃佳說,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數據實現體制內外的結合,來解決一些交通問題。同時也可以將大數據與規劃結合,以預測性做城市規劃。
金忠民說,上海作為一個已經進入相對成熟的建設後時期的城市,不是純粹搞物質性、空間性建設,而是進入了存量規劃。一個特征就是更多關註公平、公正、綠色發展。
因此這次“上海2040”就是一個轉型,更多關註市民需求,把市民可以感知的出行、居住、養老等等問題作為規劃的基本考慮範圍。
而上海突出的特點是一個大城市,但是一個小地方,人多地少矛盾還是比較突出,而且現在人口還在增加。
因此上海也借鑒了國際上先進規劃理念,比如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城市更關註就業崗位跟空間布局結合。所以上海就把發展重點從市中心往郊區轉移,聚焦新城、新市鎮作為郊區下一步發展重點,很多新城比如嘉定、青浦、松江可以作為一個獨立城市運作,有就業、交通系統。
金忠民也坦陳,未來是很難預測的,所以也要考慮未來的多種可能,因此“上海2040”此次在空間上做了一些留白,而且是在城市開發邊界之內,在鎖定的建設用地天花板下面做文章,用規劃土地方式的轉變來倒逼城市經濟發展轉型,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留白用地類別在國標里面沒有的,但是上海第一次用空間留白來做。”金忠民說。
而只有很好地實現轉型,上海未來的生態用地才能擴大,公共服務設施才能更好地滿足包括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移民等各個人群的不同需要。
“上海處於有機更新階段,要細化城市規劃深度,也會考慮未來讓人的生活更加豐富,這是我們規劃一直追求的目標。”金忠民說。
好的團隊,是壓力與機會並存的,每個人可以成長、可以變現、自己又不怕錯,就是好的組織狀態。
來源 | 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
文 |
組織文化有幾個挑戰:
1、人的行為習慣。中國人表達意見的時候比較含蓄,有意見也不說,但是組織中我們就希望大家暢所欲言;
2、人的思維方式;
3、人的價值觀;
4、人的內在基本假設。比如:你覺得好人多壞人多?學習有用還是沒用?
文化是個寬泛的話題,不僅影響到每一個人,還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看一本書,穿什麽衣服,都顯示出背後不同的文化。
組織文化是一群人的選擇。改革開放後會覺得創業是好事,但是在那之前一個個體戶可能就會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尾巴,因此文化與社會狀態也緊密相關。現在要勇於嘗試新東西,不要離互聯網太遠。這就是組織文化,你要關註大環境的背景。
好的組織文化的五個要求
1、信任和授權。有時候,我們不能與同事順暢的工作,是因為我們沒有給別人信任。薛老師的課程,可以幫助更多的人,也因為幫助了更多人,更多人知道了朗潤園,所以授權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2、要鼓勵探索與寬容失敗的思維模式。想擁有好的組織文化,幫助我們的員工,要形成包容人家犯錯誤的習慣。在中國不犯錯,你錯了,很多人會受影響。但組織文化中,如果你不包容錯誤,就沒有進步,因為世界變得越來越不確定了,你應該有包容試錯、犯錯的文化內涵,這樣團隊才可以順暢。
3、形成彼此之間溝通的習慣。很多時候,我們發現,誰的聲音大,誰就可以說了算,我經常對自己說,你要大聲說話,別人才聽得到,一開始我總覺得女孩子要溫柔,後來我也試著大聲說話。還有一個說法,誰的官大,就應該聽誰的。要保障有效的溝通,就要讓不同的人發出聲音來,每個人可以做價值貢獻,團隊才會進步,要平等的給出話語權。
4、組織要搭建平臺,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每個人都不願意成為普通成員,願意成為重要成員,要給你的成員平臺和機會,我們要構建順暢的團隊時候,給每個人發揮的機會就很重要。
得到就是很好的平臺,可以讓優秀的人有機會表現自己,更多的人可以借助得到展示他別人不知道的一面。十幾萬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訂閱薛老師的課程,它集合的效用很大。有時候,我想拜托組織,設計不同的平臺和機會給每個成員,我覺得每個人在骨子里面都想成為王者,只要你給他機會。因此,要把每個人極大的力量釋放出來,然後組織把這種力量集合起來。
5、讓更多的人成為團隊的管理者。需要人人可以成為領導者的角色設定,領導者要學會成為被領導者,在課程中,我是薛老師的學生,在組織內部,薛老師是我的學生,在線上課程方面,我就要請教薛老師,讓他成為領導者。在團隊文化中,我們每一個團隊的領導者也要學會當一個被領導者。
組織文化面對的難題
其實能做好上述5點要求已經夠了,但是實際運行中,還會有許多難題,這里也告訴大家。
1、形成共同的工作習慣,又保有每個人的特點。這要求統一大家的行為,讓大家的每個行為都是朝著一個方向努力的,但是不要禁錮大家的思想,扼殺創造力,保持團隊的共性與個性。
2、做到旗幟鮮明的獎勵。文化是一個正向激勵的事情,文化需要好的故事,鼓勵大家走正確的方向。
3、要看到績效,組織文化要用事實說話。要回到市場當中,用績效檢驗,沒有檢驗,會組織的很難。比如我們講什麽事情,如果沒有十幾萬的聽眾,這件事就停留在了理念上,有了十幾萬人,這個理念就被觸摸到了,你的理念要被事實證明,否則會傷害組織文化。
4、我們的挑戰是:企業文化是一套行使規則,是默認的工作習慣,我們希望他是顯性的。比如我們默認你應該入鄉隨俗,這是國情,好像就無能為力了,我們強調什麽、主長什麽、反對什麽,都可以變得顯性。很多事情,變成了透明的和公平的,就很好,隱形和潛規則會傷害組織文化。
文化是對行為的判斷和要求,最難的是行為的改變,有時候我問自己,能不能認真的做事情。薛老師是認真的人,他是追求品質的人,要用行為展示文化內核,展示文化調性,如果想文化順暢,就要展示文化。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最難的就是改變思維方式,如果你沒有好的思維方式,你的行為就沒有辦法去改變。
想要順暢的管理團隊,要改變思維習慣,這會使我們有一個包容和透明和創新和對等的交流和好的平臺和默契,並且管理者可以成為被管理者的團隊。好的團隊,是壓力與機會並存的,每個人可以成長、可以變現、自己又不怕錯,就是好的組織狀態。(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