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摩拜單車的2040夢想:上海交通可以像1990年一樣順暢

2040年的上海,交通會不會像1990年一樣順暢?

2016年12月1-2日,2016第一財經年度峰會在中國上海舉行,主題為“橫越未知”。這也是第一財經創立14年來首次舉辦年度峰會,關註中國企業進入“無人區”後所面對的各種未知和不確定性,以及如何走出“無人區”。

在2日下午舉行的“城市的未來”圓桌論壇上,穿著深色圓領T恤、牛仔褲的摩拜CEO王曉峰利索地跨上臺,向現場的觀眾勾畫自己的希望——24年之後,也就是2040年,上海的交通應該像1990年一樣順暢。

2040年,對應的是上海新一輪的城市總體規劃“上海2040”。這個關系到未來20多年上海城市定位和發展藍圖的總體規劃,已於今年11月10日經上海市人大審議。按照程序,在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後,將正式上報國務院審批。

讓上海減少100萬汽車上路

王曉峰的方法,是用自行車來替換汽車。他說,希望每天減少100萬輛汽車上路,這樣就可以減少900萬平方米的道路面積占用。

隨著生活水平將持續提高,小汽車正在持續快速進入家庭。

數據顯示,1990年上海民用汽車保有量為14.77萬輛。而到了2002年,上海民用汽車保有量為62.3萬輛,其中個人民用車輛為14.36萬輛。

但是,上海市交警總隊的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底,上海汽車保有量達291.08萬輛。這其中,小型載客汽車達247.42萬輛。而以個人名義登記的小型載客汽車(私家車)就達到207.4萬輛,占小型載客汽車的83.82%。與2014年相比,私家車增加26.21萬輛,增長14.47%,每百戶家庭約擁有52輛私家車。

這種趨勢還在繼續。為調控私家車的保有量,上海自1994年起實施私車牌照額度拍賣,是中國內地最早進行牌照拍賣的城市。2014年底的新聞發布會上,時任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孫建平表示,若不在滬牌總量上有所控制,上海私車的數量可能要比目前多出1~1.3倍。

但是,道路擁堵形勢依然嚴峻。

於是,“十三五”期間上海提出將繼續對小客車采取總量調控,同時建立車牌發放的聯動機制。也就是說,將上海市區號牌小客車新增額度發放規模與交通擁堵指數(道路交通運行情況)、交通環境聯動,動態調整額度發放規模。同時,適時調整取得額度所需的條件,從源頭上實現小客車的總量調控。

與此同時,最新出臺的《上海市綜合交通“十三五”規劃》提出,營造綠色交通環境。全市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車的出行比重不低於80%。

作為新一輪上海城市總體規劃的參與者,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金忠民表示,自己支持道路上有更多的自行車。

金忠民說,上海很多年前就是一個自行車的城市,“我們希望這個城市能夠是慢行的,交通舒適的,倡導市民多用綠色的交通工具,比如自行車。”

根據摩拜單車的計劃,年底前將在上海完成10萬輛的投放規模。屆時上海也將超越杭州,成為國內最大的公共自行車共享城市,同時還是最大的智能共享自行車城市。

這也就意味著,從今年4月22日開始嘗試,到今年12月底之前,摩拜單車用8個月時間實現了上述目標。而對於今年8月16日進入的北京市場,王曉峰稱,很可能5個月之內完成10萬輛的投放規模。

與目前全世界800個城市由政府主導的公共自行車不同,摩拜的自行車則是由創業企業發起的,在王曉峰看來,也做到了更高效的推進。

比如由紐約市政府在2013年5月推出的公共自行車“花旗單車”,由花旗銀行出資4100萬美金,在紐約投放7000輛單車,分散在450-460個站點,每天服務3萬多人次。

“(紐約模式用了)兩年時間規劃,三年時間實施,投放了7000輛自行車。”王曉峰說。而摩拜單車的速度,顯然遠遠超過了花旗單車。

不過,現在上海的騎行體驗並沒有做到完善。王曉峰當天騎著自行車來到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參加會議,卻找不到合適的停車地點。無奈只能把自行車停到路邊的鐵柵欄處。“保安看了我好幾眼,他沒有攔我我就進來了,這個體驗非常不好。”

說到未來,王曉峰說,上海街頭的汽車數量一定會減少,因為汽車利用率不高,一天24小時,真正利用的時間不超過3小時,也就是說利用率只有10%,剩下90%的時間是在荒廢。

而自行車是短途出行最好的方式。“如果你有一個約會,要去兩三公里以外的地方,你敢提前10分鐘就走嗎?你肯定不敢,你得提前30分鐘走,防止路上堵車,但是有一個方式可以,就是騎自行車。”

“我已經有4、5年沒有開車了。”王曉峰說。

不過,在規劃者看來,假如市民希望擁有機動車,包括新能源汽車甚至無人駕駛汽車,規劃里面也要有一定的空間來保障這一部分市民對停車的需求。

但總的來說,“我們倡導最大限度的發揮公共交通在交通運輸體系里面的地位,這是我們的價值導向。”金忠民說,這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型,未來每一個人,每一個市民都有責任為這個城市的轉型提供自己的貢獻。

普華永道中國上海首席合夥人黃佳則表示,雖然生產汽車一定會比生產自行車產生的GDP多,坐出租車也一定比騎自行車產生的GDP多,但是自行車可以減少排放,在擁堵中給人更好的體驗,城市規劃應該以人為本,而不是單純用GDP來衡量整個城市生活品質。

如何讓城市對交通更友善?

根據規劃,2040年的上海,城市性質被確定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金忠民說,“上海2040”對標的是國際一流城市,同時把國家對上海的要求,把市民幸福作為規劃出發點。

“上海2040”也提到,適應綠色交通要求和城市生活方式轉變,優化慢行交通和城市物流格局。提高非機動車通行網絡的連續性,完善安全通達的騎行網絡和舒適便捷的步行活動區域,建設更多的“B+R”(自行車+換乘)設施。

但是,如何完善騎行體驗?

考慮到未來信息化時代大趨勢,金忠民表示,此次“上海2040”強調了空間基礎信息平臺,依托該平臺對規劃的實施進行評估、檢測、維護。

目前,規劃里運用比較多是空間地理數據,包括一些經濟發展情況,而這些數據基本上是由各個部門定期收集反饋。

事實上,除了公共部門,許多民間數據也將能夠為城市規劃提供參考。

比如,通過自行車上的智能鎖,摩拜單車已經第一次把自行車的軌跡和數據畫到圖上來,而在服務大量人群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有意義的數據。

王曉峰說,目前摩拜單車已經向北京市政府提交了霧霾對自行車出行的影響,以及大型居住區和商業區人員流動情況的報告。同時也希望通過大數據,對未來道路設計形成一些建設性意見。

比如,如果一天內世紀大道有一萬人次騎車,陸家嘴有8萬人次騎車,那麽將來這兩條道路是不是設立自行車道,怎麽進行道路規劃,甚至道路兩旁商家規劃,這兩個數據都會有一些指導意義。

“但是現在數據還比較少,我們也願意跟相應科技機構,政府部門一起來研究,看看可以如何讓這個城市交通更好。”王曉峰說。

黃佳說,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數據實現體制內外的結合,來解決一些交通問題。同時也可以將大數據與規劃結合,以預測性做城市規劃。

金忠民說,上海作為一個已經進入相對成熟的建設後時期的城市,不是純粹搞物質性、空間性建設,而是進入了存量規劃。一個特征就是更多關註公平、公正、綠色發展。

因此這次“上海2040”就是一個轉型,更多關註市民需求,把市民可以感知的出行、居住、養老等等問題作為規劃的基本考慮範圍。

而上海突出的特點是一個大城市,但是一個小地方,人多地少矛盾還是比較突出,而且現在人口還在增加。

因此上海也借鑒了國際上先進規劃理念,比如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城市更關註就業崗位跟空間布局結合。所以上海就把發展重點從市中心往郊區轉移,聚焦新城、新市鎮作為郊區下一步發展重點,很多新城比如嘉定、青浦、松江可以作為一個獨立城市運作,有就業、交通系統。

金忠民也坦陳,未來是很難預測的,所以也要考慮未來的多種可能,因此“上海2040”此次在空間上做了一些留白,而且是在城市開發邊界之內,在鎖定的建設用地天花板下面做文章,用規劃土地方式的轉變來倒逼城市經濟發展轉型,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留白用地類別在國標里面沒有的,但是上海第一次用空間留白來做。”金忠民說。

而只有很好地實現轉型,上海未來的生態用地才能擴大,公共服務設施才能更好地滿足包括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移民等各個人群的不同需要。

“上海處於有機更新階段,要細化城市規劃深度,也會考慮未來讓人的生活更加豐富,這是我們規劃一直追求的目標。”金忠民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1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