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鞋匠之子變身兩岸眼鏡大王 用50萬拚出200億身價 寶島科董事長蔡國洲:每天被笑一點,就每天進步一點!

2012-02-27  TWM




蔡國洲,一位來自彰化鹿港小鎮的 鞋匠之子,如何靠50萬元起家,變成身價超過200億元的眼鏡大王?

海昌隱形眼鏡,又如何從幾乎退出市場的美國品牌,最後在他的手裡起死回生,變成打敗嬌生、博士倫的中國第一?

撰文‧方沛晶

「凡是與眼鏡有關的,就與我們有關!」戴著最新鈦合金無框眼鏡的寶島科與金可集團董事長蔡國洲豪氣地說,這位略帶海口腔調的五十六歲中年男子,為何有如此 的自信?因為從彰化鹿港小鎮到中國的上海,他以十坪大的家庭工廠開始,拚出一個兩岸最大的眼鏡王國。

金可是亞洲地區唯一從一般眼鏡、太陽眼鏡、隱形眼鏡,到眼藥水、眼鏡盒都有能力製造的公司。靠五十萬元起家,蔡國洲從一位鞋匠之子變成兩岸眼鏡大王。事業 體包括生產鏡片、鏡架、隱形眼鏡,另外還擁有兩岸最大的眼鏡連鎖店,在台灣的泛寶島眼鏡體系有六百家店,中國寶島眼鏡展店數則超過千家,估計目前身價超過 二百億元!

耳濡目染

從母親身上學到做生意基本功不只在傳統眼鏡通路稱王,甚至連旗下海昌隱形眼鏡也打敗博士倫、嬌生等國際品牌,成為中國第一。去年,海昌年產量一.五億片、 市占率三五%,等於在中國每賣出三對隱形眼鏡,就有一對來自海昌。

江蘇丹陽,是擁有六千多年歷史的古城,也是中國眼鏡之鄉,蔡國洲的眼鏡生產祕密基地就設在這裡。打中國市場,從中國古鎮出發;而蔡國洲的眼鏡人生,也是從 另一個台灣古鎮──彰化鹿港開始。

出身於鹿港小鎮,大學時念交通管理系的他,之所以能在光學領域獨占鰲頭,是因為兩位女人和三場意外。

「第一位女人是我母親,她教我做生意、跑業務的基本功。」蔡國洲說,爸媽在鹿港鎮上經營「月星鞋店」,爸爸是鞋匠出身,媽媽負責銷售,雖然店裡生意不錯, 但扶養六個孩子的開支龐大,開學前得靠母親到處借錢才能繳學費,家裡也只有排行老大的蔡國洲才能穿新衣,弟弟們都是撿他的舊衣服穿。

從小,蔡家幾乎沒有圍在一桌吃過年夜飯,因為除夕夜生意最好,爸媽忙著搬貨,孩子幫忙客人試鞋。蔡國洲從小就知道,要像媽媽一樣臉笑、嘴甜、腰軟、手腳 快,客人才會來「交關(台語:光顧)」。

客廳當工廠

妻子兼差、跟會籌創業基金中學時,蔡國洲遇到生命中另一位重要的女人。和九把刀執導的電影《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幾乎一模一樣,蔡國洲就讀精誠高中時,遇到了他的「沈佳宜」──同班同學邱麗芳,兩人從高中開始交往,八年後結婚。

退伍後蔡國洲的第一份工作是接收妻子親戚的唱片行,「不過,興趣不能當飯吃!」當時國內唱片盜版猖獗,正版錄音帶根本沒人買,半年後他認賠殺出,之後在高 中同窗引薦下,到同學大哥經營的眼鏡工廠當業務。

當時他每天騎著妻子的嫁妝──偉士牌機車,載著十八個款式、每款四種顏色的鏡架樣品,到中部五縣市的眼鏡行推銷。因為什麼都不會,常被眼鏡行老闆嘲諷「連 這個也不懂!」但他總笑笑地說,「每天被笑一點,就每天進步一點,別人要求嚴一點,就可以多學一點!」以誠懇、謙和的態度受到不少前輩照顧。

蔡國洲跨入眼鏡業時,台灣戴眼鏡人口大幅成長,他發現對消費者而言,眼鏡不再只是「看得清楚」就好,還要輕薄舒適、款式新穎,「我告訴老闆,公司的產品必 須改變,但他仍然停留在眼鏡只要實用的過往裡。」無法說服老闆,蔡國洲只能失望離開,二十七年前在同業鼓勵下自行創業,生產鏡架。當時全家湊一湊,只有五 十萬元資金,扣掉買原料和買機器的錢,根本沒辦法請員工,只好把組裝廠設在鹿港老家十坪大的客廳,老二蔡國彬和當時在寶成鞋業工作的弟妹李玲玲辭掉工作回 家幫忙。而蔡國洲自己負責規畫商品、買零件,老三蔡國源則負責開發北部市場。

「我太太當時是國中英文老師,為了軋資金,她身上背了十幾個會,下了課還要兼家教貼補家用。」蔡國洲笑說,創業前三年聽到「會錢」兩個字就會怕,還完會錢 後,他就發誓這輩子再也不跟會!一九八九年,金可成立四年後,蔡國洲終於有能力買下位於彰化公園路的九十坪工廠,員工也從「蔡家人」變成了六十人。

對手瘋大家樂遲交貨

他出貨穩定接下許多訂單

有了正式工廠後,金可的業務一飛沖天,這要歸功於蔡國洲遇上的第一個意外──大家樂!「當時除了景氣好,也因為很多作業員都在瘋大家樂,導致許多鏡架大廠 出貨延遲,而金可供貨穩定,像是寶島眼鏡這種大公司就轉了很多訂單過來,否則眼鏡這一行,哪裡輪得到我這個後生小輩?」蔡國洲笑說。

三年後,金可再度擴廠至七六○坪,年產能已提升至一千萬副。那一年,蔡國洲到了以生產眼鏡著稱的江蘇丹陽市考察,看到當地招商積極、地廣人多,決定馬上前 往中國發展,派了老二蔡國彬去設廠,成立江蘇東方光學,以鏡架外銷為主。

蔡國洲觀察到,當時的中國就像是十多年前的台灣,八成以上的眼鏡行都是個人店,於是他學習台灣眼鏡連鎖店的營運模式,以「集體採購優惠價」的方式培養當地 五十位盤商,開拓內需市場。

第二個意外發生在一九九五年,當時美國海昌(Hydron)決定退出隱形眼鏡市場,專注藥水領域。在友人引薦下,他以市價的四分之一、五百萬美元買下海昌 的中國商標和技術移轉權。

美國海昌在隱形眼鏡界的「輩分」相當高,它是第一個擁有離心澆鑄法(即為「旋模」,隱形眼鏡製造方式分為車削、旋模及注模)專利的公司,早在一九八五年就 將第一副隱形軟性眼鏡引進中國,但美國人完全不了解中國市場,又仗著和中國人合資五○%,所以根本沒有用心經營,雖然蔡國洲買得便宜,但接手後他才發現公 司內有人民幣三千二百萬元的帳憑空消失,而且因為產品有問題,消費者罵聲不斷,每個月收到的退貨比賣出去的還多!

漏洞還不只如此,當初對方承諾技術移轉,他派了學化工的小叔和學機械的堂弟,到美國德州總公司學習,去了一個月,對方只丟下兩本技術手冊要他們自己看,根 本沒有「移轉」的誠意。

情急之下,蔡國洲要小叔和堂弟把可以拿到的技術手冊和生產儀器全部帶回來,找人翻譯後跟著技術團隊自行研究。「我沒想到,做眼鏡和做隱形眼鏡差這麼多,那 時候傻乎乎的,想說頭都洗一半了,再怎麼樣也不能丟台灣人的臉!」他硬著頭皮,沒技術就花錢買技術,衝破頭也要把市場找出來!足足多花了人民幣上億元,試 了三年才能量產。

「一片指甲般大小的隱形眼鏡,其實『眉眉角角』很多!」海昌眼鏡執行副總陳健修解釋道,旋模雖然是以機器製造,但是從材料、弧度、透氧率、邊緣厚度、球面 還是非球面,都沒有統一的流程可依循,必須依據個別商品自行規畫製程,而且隱形眼鏡的品質管制非常嚴格,生產設備要無塵無菌,每一批號樣品都要保留六年, 作為追蹤檢查及改善品質的依據。

祭出賒銷險招

逆轉頹勢 打出中國第一戰績所以,直到一九九九年,海昌隱形眼鏡才進入市場推廣。但當時在中國,隱形眼鏡不過剛起步,博士倫、嬌生二大國際品牌就占了七成市場,海昌 僅五%,而且品牌形象並不好,即使蔡國洲靠著之前鏡架盤商的人脈,可以在三到五級小城市鋪貨,價格也只訂在國際品牌的五到七成,消費者接受度還是不高。

蔡國洲發現,一般人不知道什麼樣的隱形眼鏡最適合自己,大多聽從店家推薦,於是他下了一招險棋,大膽採用「賒銷制」,也就是盤商可以先與海昌簽一百萬元銷 售契約,等出貨到五十萬元時,先支付三十萬元,總公司拿這三十萬元來繳交營業稅,紓解盤商的資金壓力。

「對公司來說,就像是在走鋼索,如果眼鏡行不願意推薦海昌,是死;賣出去後被退貨,也是死!」蔡國洲說當初是在賭命,更是賭一口氣。外面說海昌要垮了,他 就先準備好一筆錢,讓盤商可以彈性付款;外面說台灣人做不出隱形眼鏡,他就讓全中國的經銷商親自來工廠參觀。

賒銷優惠果然奏效,店家相當樂意推薦海昌給消費者使用,售後滿意度也不錯,讓原本垂死的海昌,藉著「以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逐漸提高知名度。○三年嬌生 開始推廣日拋型鏡片,蔡國洲認為未來隱形眼鏡百分之百會是消費品,應該把產銷合一,以行銷為先鋒。

當時從視康(CIBA Vision)被蔡國洲挖角來海昌的陳健修大膽建言,隱形眼鏡使用者幾乎都是愛美的十八歲到二十五歲年輕人,而這個年齡層大都是第一次使用隱形眼鏡,只要 建立起消費習慣,日後就會成為死忠顧客。

蔡國洲毫不猶豫地決定花大錢,請吳辰君、蔡依林等明星代言,藉由校園演唱會、簽唱會,打進中國年輕人的心。○七年,海昌市占率已是坐三望二,又發生消費者 使用博士倫護理液,導致感染真菌性角膜炎的案例,博士倫銷售率大幅滑落,隔年海昌便以二五%市占與嬌生並列第一。

此後,海昌和嬌生的差距更逐漸拉開,「原因一是通路分散、二是產品多樣化。」陳健修說。以鋪貨來看,海昌的通路有五五%靠盤商,從海南島到新疆烏魯木齊, 全中國有二萬家眼鏡行販賣海昌的產品,近幾年消費能力大幅增加的三到五級城鎮,幾乎是海昌天下。

情義接手寶島科

大力整頓後重回獲利正軌

另外,眼鏡行通常會聚集在同一條街上,大家都不希望自家賣的產品人人有,最後只能讓消費者比價,而嬌生的日拋和雙周拋頂多十多個系列,但海昌從日拋、周 拋、季拋到年拋一應俱全,旗下七十幾個系列,每個月還推出二十個新品項,讓眼鏡行自行挑選不同產品,也成為海昌勝出的關鍵。

在此期間,蔡國洲也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三個意外。寶島集團陳家在○一年發生財務危機,寶島科股價一度跌到最低四.三八元,寶島陳志賢兄弟找上供貨多年的蔡 國洲幫忙,希望他買下寶島眼鏡,讓品牌繼續經營。

「開門市,我連想都不曾想過,而且我們做生產製造、批發代理,跨足通路等於是和客戶搶生意,怎麼說都說不過去!」蔡國洲一再婉拒,但他不忍陳家兄弟為錢奔 走,更覺得寶島眼鏡本質上是個好公司,惜情的他決定出手「金援」,但是五個弟弟沒有一個支持蔡國洲的想法。

主要是當年金可營業額還不到二億元,蔡國洲得在一星期內籌到二.一億元,而且一旦救不起來,蔡家十幾年的努力恐怕就要成為泡影,最後他對弟弟們說,「這些 年,我們從寶島身上應該也賺了二億元,如果真的賠光,就算是還給寶島好了。」他一面籌措資金,一面指派二弟蔡國彬出任寶島總經理,進駐總公司穩定軍心。當 時寶島科一千多名員工人心惶惶,深怕領不到薪水,還有十多家店長跳槽,而且部分供貨商認為蔡國洲壞了業界先例,連手不出貨給寶島眼鏡。

接手後,蔡國洲除了信守「不裁員、不欠薪」的承諾,還花了整整一個月,親自拜訪全台二百多家門市店經理,聽取基層員工心聲,經過四年體質調整,寶島眼鏡重 新回到年營收成長一○%、獲利成長二○%的正軌上,去年寶島科合併營收已超過二十億元,現在股價超過八十元。

發展生技事業

要用「烏拉草」進攻中國市場跨入眼鏡業近三十年、在中國打拚二十年,金可集團終於決定返台掛牌,現已被市場認為是今年最具潛力的中概股新星,法人預估掛牌 價高達二百元。未來集團發展的動力,除了隱形眼鏡每年都將維持三○%的成長,鏡架事業也將從外銷轉為內銷,發展自有品牌。

另一個被蔡國洲視為祕密武器的生技事業,除了三年前在黑龍江克東發現稀有的「5度C」天然無氣泡蘇打水,現在也投入眼科、牙科相關醫材研發,以及化妝保養 品製造,近期更利用東北三寶中的「烏拉草」,作為天然防腐劑,將與中國最大的丁家宜保養品合作。

中台灣的驕陽下,看著兩年前啟動回台投資計畫才興建的廠房,蔡國洲的眼鏡反射出一道閃光,他堅信,五年後金可將成為亞洲最大光學眼鏡供應中心,屆時才是金 可立足兩岸、放眼天下的開始。

蔡國洲

出生:1956年

現職:金可國際董事長、寶島科董事長經歷:彰化東區扶輪社創社社長學歷:逢甲大學交通管理系從彰化小鎮發跡的眼鏡帝國1985年 於彰化秀水設立「金可眼鏡實業」,製造眼鏡架及太陽眼鏡。

1992年 投資中國,設立東方光學眼鏡架廠,奠定亞洲光學眼鏡供應鏈龍頭地位。

1996年 購併美國Hydron,於江蘇丹陽設立海昌隱形眼鏡廠。

2000年 成立宇洲光學,跨足生產光學鏡片。

2001年 跨入眼鏡零售通路,接掌台灣寶島眼鏡。

2006年 成立海昌生化科技,進行眼科、牙科相關產品研究,並開採5℃蘇打水。

2008年 海昌成為中國第一大隱形眼鏡品牌。

2010年 兩岸門市共1600家,是兩岸最大眼鏡連鎖集團。

收購永勝光學,正式啟動回台投資設廠計畫。

2012年 金可國際預計4月回台第一上櫃。

兩岸都稱王!──泛寶島眼鏡通路家數

台灣寶島

共600家

寶島眼鏡 310家

小林眼鏡 229家

文雄眼鏡 38家

鏡匠工場 12家

米蘭眼鏡 2家

樺碩眼鏡 7家

La Mode 2家

中國寶島 1000家

吹薩克斯風、賞玩琉璃紓壓從小愛音樂的蔡國洲,學生時代開舞會,大家忙著跳舞,就他一個人忙著當DJ、放音樂,雖然經營唱片行失利,但他對音樂依然無法忘 情。

擔任彰化東區扶輪社創社社長期間,和幾位愛好音樂的社友成立薩克斯風樂隊,現在已小有名聲,就連台中市市交響樂團團長張淑儀都慕名而來,想邀蔡董加入「企 業家爵士大樂團」。

除了吹薩克斯風紓壓,他也跟著妻子一起蒐集琉璃,家中收藏品上百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琉璃工房的《放眼天下》,提醒他事事要從高處著眼。

六兄弟各司其職

惟「大哥」是從

在中國,來自台灣彰化的魏家四兄弟,齊心開拓康師傅霸業的故事已經成為傳奇;同樣來自彰化的蔡家六兄弟,合力打造出金可眼鏡王國,也同樣令人佩服。

從小因為爸媽生意忙,管教弟弟的責任就是蔡國洲一肩扛,在蔡家,弟弟們不乖,只要大哥一聲喝斥,比爸媽念十句還有效,而且通常動用家法「替天行道」的不是 蔡爸爸、蔡媽媽,而是蔡國洲!

蔡家兄弟,老大、老三和老六個性外向,都從業務員做起,老二、老四、老五較為內向,正好負責研發、財務、管理等內勤工作,而且直到現在都還是惟「大哥」是 從。

蔡國洲也規定兄弟們每一季都要回鹿港老家向父母請安,遇到八月開股東會和農曆過年,則是要連孩子一起帶回來,讓第三代也不忘自己的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29

《 老店新梗》《紐約時報》也按讚的蔥抓餅 用鞋匠精神賣小吃 一坪店年賺千萬元

2014-03-10  TWM
 
 

 

小籠包、芒果冰與牛肉麵被稱為「永康街三寶」,但近年來,一攤「天津蔥抓餅」異軍突起,搶盡逛街客的目光,還被《紐約時報》評為亞洲最好吃的蔥抓餅;這家不到一坪大的小店,一天賣出兩千片,每年獲利破千萬元。

撰文‧梁任瑋

「九層塔的要不要辣?」鐵板清脆的聲音鏗鏘作響,下午四點,坐落台北市永康街熱鬧角落的「一坪獲利王」——天津蔥抓餅攤前,排隊的人潮綿延超過三十公尺,老闆翻轉餅皮的雙手從未停過,還是照著自己的節奏,把餅皮煎得金黃噴香才交給客人。

「蔥抓餅要做得好吃,一點也快不得。」腳踩輕便的藍白拖、穿著樸素襯衫、頭戴棒球帽的歐吉桑不疾不徐地說,他正是這家天津蔥抓餅攤的林老闆。

別小看這個不到一坪的攤位,四、五位工作人員在擁擠的空間分工合作、動作熟練地煎餅、加料、包裝,平均一分鐘賣出三到四片,換算一天賣出二一六○片,以每片三十五元計,一年營收高達兩千五百萬元,等於一坪地就創造一千三百萬元利潤,堪稱永康街商圈的一坪獲利王。

不僅如此,林老闆自己就是旁邊、也是永康街老字號「誠記越南麵館」店面的持有人,除了蔥抓餅的營收,每月還有十餘萬元房租可收,他把坪效發揮到極致的功力,在永康街恐怕找不到第二位。

致富心法一:

把工作當運動,越忙越快樂然而,這家蔥抓餅的成功,並非僅靠地利之便,背後其實有一段絕處逢生的故事。

一九九一年之前,這間店面原本是林老闆經營的「天使皮鞋店」,鞋匠出身的他,雖然擁有一身好工藝,但卻不敵當時工廠開始大量生產皮鞋的衝擊,不僅找不到師傅一起製作手工皮鞋,連帶生意也逐漸萎縮凋零。

為了養家,林老闆把皮鞋店生意交給太太照顧,另外找了泰山黎明工專校長司機工作,希望能多一份固定薪水貼補家用。「後來皮鞋店生意還是無力回天,我太太下定決心將店面轉租給誠記,並保留一點空間做生意,才有今天蔥抓餅的局面。」林老闆說,妻子總是想辦法突破困境,是很堅強的女性,他把一切成就都歸功於給妻子。

原來,隔行如隔山,收掉皮鞋店後,林太太賣過珍珠奶茶、豆花,但生意始終沒起色,「連鎖手搖茶店如雨後春筍般增加,開到最後,大家都是殺價競爭,很難經營下去。」直到二○○一年加盟天津蔥抓餅,才出現轉機。

儘管現在已六十六歲,也有穩定店面租金收入來源,兩年前才自校長司機工作退休的林老闆,依然認真經營蔥抓餅生意,他與太太幾乎全年無休,每天早上九點就開門營業,直到晚上十點才打烊,「來攤位幫忙就是我們的運動,也是樂趣。」他打趣地說。

致富心法二:

自創新口味,把握國際露臉機會皮鞋匠出身的林老闆,早年訂做皮鞋就以技術紮實獲得客戶信賴,轉賣蔥抓餅一樣抱持腳踏實地的精神,選材用料實在,每片蔥抓餅比一般厚二○%。不過,真正讓永康街蔥抓餅暴紅的關鍵,是一二年被《紐約時報》評選為「亞洲最好吃的蔥抓餅」,也讓原本在永康街就小有名氣的攤子,瞬間躍上國際舞台。

談起這段經歷,戴著口罩的林老闆臉上看得出一絲驕傲神情,「那時候《紐約時報》記者偷偷來採訪好幾次,最後一次才表明身份,我還不敢相信,直到台灣的電視台播出這條新聞,我才確認是真的。」讓《紐約時報》驚豔的蔥抓餅口味,是林太太首創的「九層塔加蛋蔥抓餅」,只見她毫不手軟地將氣味濃郁的九層塔放在煎得酥脆的餅皮上,再搭配滑嫩蛋汁,份量十足,「有一陣子九層塔產量少,一斤要價一百元還是得賣,多出來的成本只能自己吸收。」林老闆開業十三年,只有調漲過五元,因為他相當自豪自己的蔥抓餅是永康街的「庶民美食」,每個人都吃得起。

事實上,為了維持穩定的口感,幾年前,林老闆也成立中央廚房製作蔥抓餅麵團,他認為,「做生意與人生一樣,絕對不能偷工減料,要賣給客人的產品,為了賺錢降低品質,做事怎麼會成功?」林老闆的一生,正是充滿這樣的熱情與衝勁。不論年輕時替客人製作皮鞋,或是現在經營一間小小的蔥抓餅攤位,他感慨地說:「我始終相信『自助者天助之』!」

天津蔥抓餅

進駐永康街時間:2001年進駐永康商圈原因:本身為永康街房東,利用畸零地賣起蔥抓餅年營業額:估計約2500萬元特色:永康街上單價最便宜的「庶民美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78

【讀者來信】鞋匠也該長見識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643

要我說,中國並不是沒有工匠。以我的工作(手工制鞋)來說,我見到的國內師傅手上功夫好得很,鞋子做得結實、大方。不過意大利的鞋子具有更多特點——美觀、耐用,有完美的線條和平衡感。我們的師傅也是精益求精,為什麽還有這種差別?除了材料品質、工具精度之外,差距或許出在“見識”上。

這是一門西方的手藝,經典的款式和講究的工藝,在一個世紀前就確定下來了。幾代師傅留下來的好東西,徒弟們仍然看在眼里,書籍和雜誌也都專業、深入。有了這麽高的標準,產品自然優良。相反,國內見不到“經典”的實物,介紹的文章也多為愛好者所寫,並不深入、具體。鞋匠們按著上一輩兒的老要求,一雙鞋做到結實、舒適也就夠了。曾經有個師傅跟我說“鉤錐縫得又快又好,何必用雙針”,不過我猜,他要是讀了László Vass對鞋子工藝的解釋,親自拿起過一雙JOHN LOBB,恐怕就會是另一種想法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454

【香港鞋匠】半世紀百利鞋廠清場 Made in HK工藝散落四周

1 : GS(14)@2016-09-30 08:09:37

Made in Hong Kong,在現今香港似乎已經成為難能可貴的標誌。但在六、七十年代,香港工業發展十分蓬勃,「香港製造」曾經是理所當然得毋須刻意記錄的事,「以前怎麼會印Made in Hong Kong呢?根本沒有這個概念!」黎淑文(Shirley)是百利鞋廠老闆關燦華先生的媳婦。她手捧一雙老爺製作的女裝全皮鞋,展示着皮革鞋底的大品牌印字,娓娓道來百利鞋廠的故事。

全皮製高級鞋 外國人最愛

Shirley原本從事銀行業,與造鞋業八竿子打不着,但近一個多月來,卻埋首處理鞋廠事務。這家百利鞋廠已經有五十多年歷史了,自兩年前創立人關先生離開後,鞋廠一直塵封。近來有位外國攝影師看中了鞋廠的格局,想把鞋廠租作影樓,她們即打算整埋老鞋廠遺下歷史、工具、機器及材料,送到適合的人手裏,保留半世紀香港鞋業歷史。捧起一個鞋模、一片皮革,時間回到香港工業發展最蓬勃的六十年代,關燦華以手製高級女裝鞋起家,「他的夢想一向是自己當老闆。最初在家裏自己幾個人造鞋,一段時間後,在太子道百合鞋舖後欄做工場,然後去了水渠道,後來搬去洋松街九十八號。那時候叫『雪鈴鞋廠』,搬到這裏後才開始叫作『百利鞋廠』。」關太太回憶說,「他由二十幾歲做到前幾年七十幾歲才沒有再做。那時候為遊客做高級訂做鞋,現在大陸造的鞋又平又靚,所以沒甚麼生意,後期他年紀又大,最後就沒再做了。」1986年,經朋友介紹,百利鞋店店主王桂珍(Jenas)認識了關先生,Jenas:「我想做高級鞋,但當時很多香港鞋廠都在做膠布鞋。之後有一個做手袋的朋友說,要介紹一位行內很有名的人給我,那位就是關先生啦。」二人開始緊密合作,1990年Jenas接了第一張海外定單,找關先生製作了五百對女裝蛇皮鞋出口到澳洲。關先生特意購入機器作大量生產,百利鞋廠從手工山寨廠,轉型成有規模的流水作業式鞋廠。同年,「雪鈴鞋廠」也改名為「百利鞋廠」至今。1997年以前的百利鞋店,有八至九成都是外國客人,他們主要都要求訂製全真皮鞋。Jenas說:「當時香港有駐港英兵,經常在假期時外出,於是便有了這些客源。有客人說過來幫襯的原因,是我們的鞋是真正的真皮,外面賣的就算價錢貴,都未必是全真皮。」關先生製作的女裝鞋,連鞋底都是皮製的。他更精於製作蛇皮鞋,蛇皮又薄,質地又脆,對師傅手工藝水平要求很高。「他造過很多珍貴的皮鞋。曾經一些客人來料,給他一些鱷魚皮,甚至老虎皮!」Shirley笑說,更與Jenas分享更多關於鞋店的故事,回憶了更多鞋廠的歷史。


為舊物尋有緣人 捐學院博物館

為了讓這些物品用得其所,Shirley聯絡了許多皮鞋大師傅、皮革工藝師、補鞋工匠、志願機構、公立醫院的義肢矯形部、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製衣業訓練局、室內設計師、建築師、藝術家甚至舊物收藏者等,讓他們參觀鞋廠並賣出部份皮革、鞋楦、工具、衣車與小機器。亦捐贈了部份物品予香港歷史博物館及教授造鞋或設計的學術機構等等,「希望將所有物品,如果找到對的人,就給對的人。」除了賣出及捐贈舊物,Shirley亦與未來租客英國攝影師Luke Casey和製衣業訓練局馬澤坤師傅合作,在鞋廠內拍攝女裝皮鞋的製作過程,希望可作將來教學及博物館展覽所用,「藉着分享老爺鞋廠的興衰及製造女裝皮鞋的過程,我們希望能為造鞋工藝的傳承盡一分綿力,讓上一代為香港經濟及工業所作出的貢獻感染下一代,宏揚香港精神,希望新一代能看到 Made in Hong Kong的價值。」記者:封愷瑜攝影:王國輝(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百利鞋廠老闆關燦華先生。

鞋廠大閘外的招牌已然褪色。

關先生所畫的設計圖及製作的女裝高級皮鞋。


木製鞋楦,鞋的成形模具。

這部舊衣車,都有五十多年歷史了。

製鞋機器。


舊式燈掣,會按未來租客要求保留。

由左至右為Shirley、Jenas、關太太及其兒子關步雲。

由左至右為鞋藝工舘 Jeff Wan、英國攝影師Luke Casey、製衣業訓練局馬澤坤、Shirley及其丈夫關步雲。


Shirley及關太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30/197866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763

【香港鞋匠】馬師傅造鞋大半世 製衣業訓練局唯一導師

1 : GS(14)@2016-10-16 08:22:40

馬師傅用展示以機器掹鞋。



五十至六十年代的香港,造鞋業逐漸興盛,70歲的馬澤坤師傅便是那個年代成長,「我爸臨終之前,都叫我媽別讓我造鞋,但他離開了不到一星期我就做了。他知道我很拼搏,不讓我造鞋,但我想放膽一試做老闆,便出來造鞋。」馬師傅是製衣業訓練局(CITA)的製鞋導師。他生於四十年代,經歷了香港造鞋業興衰。爸爸是鞋匠,自小在工場長大的馬師傅,14歲便開始幫忙製鞋,「小時候發夢當老闆,於是開了工場,做了八年,誰知做生意和造鞋是兩回事。」工場叫「永安鞋廠」,賣當時十分便宜的漆皮鞋。以為鞋廠必定是大大間?其實就只在東京街租一間板間房,由三至四個員工,一人做鞋面,一人造鞋底,落手落腳做起鞋廠。五十年代的鞋匠多在中環、上環,因很多賣皮及鞋料的店舖集中在摩羅街,後來許多鞋廠才轉移到深水埗。到了七十年代,一些大型工廠接下大定單,使工人工作較穩定,造鞋業漸上軌道,「我的年代是五十至七十年代。以前分得很清楚,天熱做涼鞋,天冷多做密面鞋、綁帶鞋。天冷的時候想買涼鞋也沒有,不像現在,甚麼鞋都有人賣。」以前沒有鞋設計師,因鞋廠老闆不捨得付錢請人畫鞋辦,製鞋師傅得同時負責「諗板」(設計鞋款),沒有靈感時如何是好?「當時面皮薄,走去鞋店看鞋辦,男人之家去看女裝鞋,有點尷尬,有些店員知道你來抄設計,會出來問:『看甚麼看?來拍照是嗎?』你可以反駁:『夠膽就落閘別讓人看!』」說起當年,眉飛色舞。



掹鞋令皮革緊緊包裹鞋楦,需靠機器輔助。

馬師傅以刀片、木片、皮革及繩自製工具,聽說比較順手。


海關上堂為洞悉鞋如何藏物

八十年代初中國大陸開放,造鞋定單北移,因經營越見困難,馬師傅決定關了鞋廠,轉做散工。1988年起加入CITA,當二級製鞋工場導師。直到九七年退休,因CITA缺乏造鞋導師,始轉而當兼職導師至今,一做便是28年,「當年CITA有兩名造鞋師傅,現在只有我一人。全香港教造鞋的師傅,連同教手作的,不會超過十至二十個。」馬師傅教授入門班,平均一年有廿名學生,年齡由20到60歲都有,學造鞋的原因主要是興趣,或從事相關行業如服裝設計、售貨員、洋行跟單員、懲教署及醫管局的義肢部門;有些學生則是想創業做手作,「試過有一位海關人員上課,原來是為了解鞋的哪些位置可收藏東西!」馬師傅更即場示範製鞋過程,只見他手法利落,由畫紙樣、開料、鏟皮、上漿摺面,到車縫修剪、掹鞋、壓底,動作毫不馬虎,展現訓練大半生的造鞋技術,「造一對靚鞋要多方面配合,工具、材料及場地都要配合,實在不容易。」



以自製工具切割鞋皮。

課程教授製作的綁帶皮鞋。

記者:封愷瑜攝影:劉永發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16/198020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300

【香港鞋匠】腳細女生買鞋難 自己皮鞋自己造

1 : GS(14)@2016-10-16 08:22:40

鞋藝工館創辦人Jeff正仔細清理皮鞋面。



甫進鞋藝工館,一室皮革香氣。右方木櫃放著一卷卷色彩各異的皮革,左方牆架上有各款皮着/鞋形,腳形(shape;type=型)/2012年(date, use阿拉伯)/休閒/重複/這裏甫進鞋藝工館,一室皮革香氣。右方木櫃放着一卷卷色彩各異的皮革,左方牆架上有各款皮鞋,中間一張長工作桌,鋪滿造鞋工具,尹仲昇(Jeff)邊收拾邊說:「客人來訂鞋,最主要因為坊間的標準尺寸及鞋形,未必配合他們特別的腳形。」



製作休閒鞋所需工具:鞋楦、皮革、紙樣、棉線、蠟線、菱斬、鎚、剪刀、膠水、打火機、油掃等。

鞋藝工館大門及招牌。

記者實試的35號女裝優閒鞋成品。


自造者文化:買一個經驗

Jeff正是看到市場需要,2012年創辦了鞋藝工館,提供度腳訂做服務予有需要客人,「其實對訂做服務的訴求一直都在,在城市之中,甚至不只香港,很多訂鞋朋友來自世界各地。」在香港,男士們一般穿42至48號歐洲碼鞋,女士穿36至40號碼鞋。但茫茫人海,總有人的腳形大小不符標準,「原因有好多──女士腳太大、男士腳太細、太闊或太窄,或者某些位置有骨頭突起、有扁平足,甚至結婚想高過老婆……香港七百幾萬人,至少10%有這些問題,他們就會來找度腳訂做。」本來從事產品設計的Jeff,對大量生產和消費文化有研究。他留意到世界各地興起一種maker’s culture(自造者文化),「這世代的人對於品牌、商場、買產品的渴求不大,反而喜歡找獨立小店做特色服務,甚至買一個經驗,學一樣技能、旅行,對這類型的渴求大了。」於是工館亦會舉辦不同類型的工作坊,讓參加者可以自己皮鞋自己造。訪問當日孔維欣(Vera)來工館上進階班,學造紳士鞋。在澳洲居住的她,專門來學造鞋,因她的腳碼只有32號,「我想造鞋因為我對腳好細,買不到鞋。波鞋要買兒童碼,但想穿高跟鞋就一定要訂做。如果學識造鞋以後就能自己造。」



印有鞋藝工館商標的鞋墊。

製鞋機器收藏。

工作坊參加者Vera,正在製作32碼紳士鞋。


造鞋是工藝是運動是訓練

工作坊分初、中、進階班,讓參加者按照既定款式學造鞋。初階班需要6至10小時,款式有涼鞋、休閒鞋、高跟鞋等;中階及進階班則需要10至30小時,有波鞋、紳士鞋等。更有自訂鞋款製作班,讓參加者自由發揮創意,「造鞋既是一種工藝,亦像運動,需要肌肉去配合,就像對耐性和專注力的訓練。」例如要製作一對休閒鞋,由包棉線、貼鞋裡面、固定紙樣在鞋楦,再到用打孔、縫線、貼鞋楦、摺皮、剪皮,外層再重複步驟,確是耐性的考驗。當初把叫這裏作工館,是因為Jeff認為,工館是一群有相同喜好的人,聚首一堂,互相交流,一起鑽研某事物的地方,「大家可能因鞋之名,來到這裡裏流鑽研。我們的理念是透過工館這平台,去討論鞋,把鞋的行業、文化、技術、知識,透過這個平台經營下去。」對於工館的未來計劃,Jeff希望可多造與腳步健康相關的訂造皮鞋,加強舒適度,「我覺得只能透過繼續發展其特色,繼續把服務專門化,在香港是有生存空間。如果不做,就一定無。」問及會否以造鞋為終身職業,Jeff帶笑回答:「沒有想過這問題。當面前還有許多事可以做得更好時,你不會想何時才會做完,只會想怎樣把它做好,令它變得可行。」鞋藝工館 Shoe Artistry電話:27966018地址:旺角通菜街61號德發大廈二樓四室記者:封愷瑜攝影:劉永發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16/198020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301

【無師自通】70歲鞋匠 幫腳患人士做鞋賺滿足感

1 : GS(14)@2017-07-09 03:40:15

葉靜可說是年中無休,每天朝九晚九,不過十分享受做鞋帶來的樂趣。



上一代人總想學一門手藝,一技旁身,便能生活。上世紀70年代,香港工業蓬勃,只要學懂一門手藝並在這個行業待數年,你便可以自立門戶,開個小工廠進行自家生產,而年屆70的「PAPA Shoes」店主葉靜亦是如此。



葉靜70年代在表叔九龍城的鞋廠工作,當年學習做拖鞋,工序相對皮鞋簡單,不過他從來沒拜過師,只是在旁觀察師傅做鞋過程。一年後葉靜自立門戶,當時只拿了一部衣車一把鎚和一把鉗,租下一個小如一間房的工場,租金$70,可惜因所屬大廈發生大火被波及。輾轉下,他才來到晉昇工廠大廈,初時只分配到一個25平方米單位,之後鞋廠事業漸入佳景,更打通後面兩個單位,擁有20名員工。葉靜的鞋廠是製造漆布鞋,亦即現時所講的PU鞋,由於漆布鞋製作簡單,工人每日可以出產約200個鞋面。當時主力供貨給香港的鞋店,例如是觀塘的華爾登,務求每一個區都有其銷售點。



葉靜應客人要求憑着這幅不大清楚的圖片(左),做出一模一樣的鞋子(右),這一對亦是難度滿分。

這雙是另一位客人叫葉靜做的,客人和他亦十分滿意其製品。

這雙就是大熱的方頭的皮鞋。

80年代初內地開放,香港不少廠家北上發展,葉靜仍堅持在港開廠是因為家庭的緣故。直至1992年,他終於要低頭回內地工作,為一家歐洲公司生產按摩鞋,訂單不斷,工廠更擴展至一萬呎,工人數目100餘人。隨着該歐洲公司倒閉,葉靜失去預算,雖然租金和工資便宜,但亦難以維持當時規模,所以自家設計了數款鞋在香港接訂單,不過訂單數目少,獲利不多,又再重返內地市場。兜兜轉轉五年,他又再返回事業起家的地方──香港,更設計了一雙方頭的皮鞋,不但容易製造而且十分舒適,供應給香港的鞋店,甫推出已經十分渴市。葉靜說當時都不夠貨量難以「應酬」那麼多的鞋店,鞋店便抄款再到內地生產。



葉靜替有高低腳的客人做鞋,亦把鞋的重量大大減輕,方便客人活動。

葉靜做的鞋內面的鞋墊都十分舒適。

這些鞋楦會因應不同客人的腳型而重塑,需要一天的時間改造。

方頭的皮鞋造就了「PAPA Shoes」,並在2012年成立,名字由葉靜的大女兒改,因為從小爸爸都有做鞋子給女兒。葉靜現時主力手做皮鞋,提供的尺碼由2至12號不等。數年前接受商台訪問後,被不少患有高低腳、扁平足和母趾外翻的客人得悉他有度身訂做服務,便專程來店找葉靜做鞋。最讓葉靜感動是,一位女客人的爸爸長期坐輪椅而令腳部腫脹,她希望能讓爸爸在冬季有皮鞋穿,葉靜見她十分孝順,便一口答應。由於客人爸爸腳形較龐大,沒有鞋楦是適合他的,遂花一天時間更改鞋楦至合適尺碼。葉靜現雖獨自工作,不免有點吃力,但是十分開心能幫助到別人,而且對於做鞋的興趣十分濃厚,只要仍有能力做下去,也會堅持。他最希望的還是聯合其他做鞋老師傅,成立社企幫助有腳患的人做鞋,同時讓手藝保存下來。記者:陳煥欣攝影:徐振國、周芝瑩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708/200824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5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